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

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范文1

【关键词】高职院校;艺术教育;定位;意义

1艺术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现状

1.1高职院校的教育特点

职业教育是为特定职业传授所需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意识的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职业所需的人才。职业院校是在对受教育者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有计划地进行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教育,为各行各业输送初、中、高级专业人才。高职院校是高等职业院校的简称,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高等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

1.2艺术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发展现状

艺术的重要作用是培养人的想象力、创造力。著名作家雨果曾说过:“开启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文字,一把是音符。”艺术教育对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们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在近二十年来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同时也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成为我国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但在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也呈现出一定的问题,当前的职业教育大部分停留在理性的层面,出现过度重视技术技能学习,强调职业能力的培训,同时放弃学生个性的发展,忽视了学生成长的情感因素的现象。有的学校甚至仍处于艺术教育的真空地带,不符合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职业教育应该是全面的,除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道德的教育,还应有人文素质的教育,不能仅仅偏重技术。

2 艺术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新定位

高职院校中的艺术教育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它不是抽象的美学理论分析,也不是一般艺术院校的纯技法教学,而是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的综合教育模式。这种艺术教育,“不仅能帮助学生艺术地感觉,又能帮助他们科学地思考。经过这种艺术学熏陶的学生,必将具有更高的精神境界,更开阔的胸怀和眼界,更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和人文修养,更富有活力和美丽的人格,更富有进取精神。”

体育能使学生体魄强壮;智育能使学生学识广博;德育能使学生思想上进。但对于学生的情感照顾不能空缺,此时的艺术教育显得尤其重要。艺术起源于劳动生活之中,并独立出来,它必能反作用于劳动生产。职业技能同属于劳动技能,因此,艺术教育对职业技能的训练具有强化意义。

3艺术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重要性

3.1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力素质和精神素质等综合素质。然而艺术教育对其有重要的渗透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职业知识是指专业知识、基础知识和人文科技等方面的知识;职业技能是指人在一定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反复训练形成的能顺利实施某种活动的行为方式。现在多数职业院校的教学模式是单纯地灌输职业知识,强调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致力于把人培养为有用的工具,存在很强的教育功利性;对学生要求则是强制性记忆、周而复始的单一模式训练,使其缺乏自由想象、创造的态度和精神。长久下来很多学生身心疲惫,力不从心,甚至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厌学情绪,对学习感到枯燥乏味,难以将知识技术融会贯通和记忆。

3.2 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潜力是指内在的没有发挥出来的力量或能力也就是人类原本具备却忘了使用的能力。学习潜力是指一个人“有可能达到的”学业水平,与“现在已达到的”学业水平之间存在可开发的空间。科学研究发现,艺术学习能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提高智力。保加利亚现代心理学家洛札诺夫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暗示教学法,其宗旨就是通过艺术活动手段的暗示提高学生大脑的兴奋度,充分发挥大脑右半球的功能,开发学习潜力。学生在紧张的科学技能学习之后参与艺术活动,就能转换兴奋中心,使大脑得到必要的休息,而这时的记忆力将比平常记忆力更好,能激发学习潜力,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3.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是指能自我主动的去认识和发现有意义的新事物、新知识和新方法,并能寻找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具备这样能力的人是创新型人才必有的素质基础。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指学生在相关的专业领域内所具有的提出新设想、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职业院校的传统教学模式具有封闭性、学科性、专门化的特点,一味的强调机械性技能训练,使学生的应变能力较弱,视野狭窄,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淡化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高职院校的艺术教育课程的作用在于对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力的培养,可以开拓学生的创新能力。艺术作品的欣赏会培养和增加学生的创造分析能力和自由想象空间,获得愉快的精神体验。将这种能力转移至职业技能的训练,能增强其技术分析能力。这样的艺术教育能让学生领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还能在技术学习和操作中产生积极的创新冲动,激发创造的活力,从中塑造创新型的人才。

4总结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高职院校开设的众多课程中,文化课程、专业课程的教学是授予了学生“鱼”,而艺术教育课程能使学生轻松自然获得“渔”。艺术教育是种活泼的教学形式,能使学生在美感享受中动之以情;在实践体会中晓之以理。寓教于乐的教学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使他们从内心深处去感受美好事物的独特性以及对生活的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珍爱生活,热爱自身职业的美好情操。艺术教育是以美的方式来唤醒和打动人的心灵,将道德内容有机融入形象化教育手段之中,避免了传统道德教育的强制性,更积极有效的唤起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其思想品质修养在润物细无声之中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2000

[2]贺志朴,姜敏.艺术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范文2

关键词:美术教育;版画教学;独特作用;重要意义

一、目前高校美术教育中版画教学的现状

我国高校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一直是借鉴,甚至是沿用美术学院现有的培养模式,多侧重中国画、油画等专业,而忽视了版画教育。以西安美术学院为例,其美术教育专业中有五个专业方向,分别是中国画、油画、水彩、综合材料以及工艺设计专业。而版画课程则仅仅安排为二年级的基础必修课中,总课时量为64节,本课程开设的主要内容为版画历史的认识和作品的鉴赏,同时安排少量的课时来学习丝网版画的技法。专业美术学院在版画教学方面有着优良的资源和硬件支持,条件非常优越,然而其美术教育专业才得以开设了版画基础课。那么其它普通高校美术教育在版画教育方面的投入就更不用说了。据笔者调查,普通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中,版画通常为基础必修课或者选修课而已,课时量在50课时左右,能够开设版画专业方向的院校只有极少数。即使在版画实验室建设相对健全的学校里,其版画教学也是形同虚设。这些主要是高校自身对版画教学的独特作用和重要性认识不够。

二、版画教学在美术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1.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版画是一种充分应用媒体平、凹、凸、漏等原理,采用化学或物理性质的处理手段,间接或直接地在视觉上展示出有别于其他(架上)美术特征的艺术。①在这里对版画的定义可以看出版画与其他绘画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是一种间接的绘画形式,需要通过制版、印刷等技术手段来完成作品。例如黑白木版画,在制作过程中,它不能像油画或者国画那样用画笔直接地真实地描绘对象,而是通过木刻刀在木板上刻制后再拓印出来的。木刻刀在木板上刻下去的那一瞬间,注定不能完全真实的、客观的表现对象,在这里存在着很大成分的主观表达要素。那么其在点线面的构成、黑白色块的经营上都蕴含着创造性思维的因素。创造性思维不同于常规思维,它具有创见性、巧妙性、流畅性、突发性、整体性等特征。往往学生在版画教学中通过对技术的探索和创新时,如在对实物拓印技术上的实验,不经意间的偶然效果的突现,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艺术灵感和创造力。同时在鼓励学生对新材料的实验过程中,也常常带来创造性思维。当然,版画教学既离不开技法的讲解,还要注重对学生创造精神内涵的发展。因此版画教学就具备了比其他画种更丰富的教学内容。版画自身具有的特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需要,体现出灵活多样的教育面貌。所以,在版画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灵活运用,从实验中吸收有益的启示和鲜明的借鉴,发展学生的潜力和个性。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学生艺术创造性思维的开发者、引导者和建设者,通过实验不断培养和完善学生个性的自我实现。

2.动手能力的提高和意志力的训练

版画创作需要通过制版、印刷才能完成画面。在这个过程中,制版的复杂性、技术性、多样性以及整合画面的能力,都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在国内现阶段的版画创作过程,一张作品从构思到制版再到印刷完成都需要艺术家亲手完成。可以说作品是否能顺利完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艺术家能否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尤其是当今发展迅速的“三版”,更加需要脑力与手的协调工作,并在此基础上获得身心一致的艺术体验,理想才能得以实现。同时在版画的制作过程中,还会对学生的耐心、耐力等意志力起到很好地训练。如在印刷铜版画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到极其严谨,有条不紊地按照预先制定的工作进程安排好每个步骤,最后循序渐进地完成作品,做到一丝不苟。版画制作的周期性长、劳动强度大,只有在制作过程中始终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耐心地处理好每一个细小环节,稍有马虎,就会前功尽弃。

三、版画教学在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1.版画教学在美术教育中符合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

近几年来,从中央到省、地方的高校都在狠抓综合素质教育,艺术素质教育更是备受重视。版画的制作过程中需要的随机应变的综合能力是培养一个人具备综合素质能力的有效途径。当今社会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新的时代向我们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社会各领域目前急需的是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人才。版画专业毕业的学生大都具有较强的适应社会的能力。这些归根于版画本身具备的特点,版画的生命就在于创造,且总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不论在技术还是观念上,总是紧跟时代步伐。正是因为在学习版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了版画的制作技巧,而且还学会了观察、认识世界,学会了用头脑思考,学会了创新,培养了勇于探索的精神。这其中对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起了关键的作用。目前国内大学生毕业面临的就业压力,迫使许多版画专业毕业的学生不得不改行。据了解,版画专业毕业生在走上非专业岗位上能很快地进入状态,胜任工作,适应能力极强。可见学生通过对版画的学习,不仅仅学会的是一门技艺,更多的是对自己综合素质的一种提高。

2.对热爱版画的人群起到提高、普及与深入研究版画的作用

中国版画艺术有过辉煌的历史,而今,随着科技的发展、艺术样式的多样化,版画渐渐被社会“边缘化”,甚至受歧视。主要原因是版画教育在我国的普及性不够,从而导致全社会对版画的认识不全面,甚至很多人根本就不了解版画。中国的版画教育没有继承传统,没有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教育从小抓起,因而版画艺也不能不断创新。而我们对它所采取的态度是自生自灭,甚至就连举办的各类版画展览也是圈内人士孤芳自赏,从而导致国内版画艺术市场低迷,版画日益衰落。所以通过版画教学,可以培养热爱版画的人群认识版画甚至深入研究版画。还有,高校美术教育专业是培养中小学美术教育后备力量的基地和摇篮,毕业生将要面对的是广大的中小学生。如果要改变版画在现今社会中的尴尬局面,应该让孩子从小就要有这样的教育,不要让版画成为无根之树。随着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中小学版画课程随之得到重视。而中小学生从小对版画的了解程度,无疑又关系着全社会对版画的认知程度。故而美术教育中重视版画教学也是大力普及全社会版画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

四、高校美术教育中加强版画教学的必要性

通过对高校美术教育中版画教学的独特作用和重要性的论述后,笔者认为版画教学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训练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都有着很大的益处,更重要的是对版画艺术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美术教育中加强版画教学势在必行。如何加强版画教学,根据笔者在高校教学一线的亲身体会,以为可以在四方面改进:首先,必须对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调整。传统的培养方案对版画课程的设置是有歧视的,课程结构中版画所占的比重太少。可以在学生低年级版画基础必修课中适当加大课时量,随后在高年级阶段设置版画创作选修课,甚至可以在一些有条件的学校开始版画专业方向。这样就可以满足热爱版画的同学进行更深入地研究;其次,高校应注重引进艺术院校版画专业毕业的人才来讲授版画课程,以此保证版画教学的质量。同时鼓励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要进行适当地改革和调整;再次,高校自身应投入更多资金建设版画实验室,在硬件上为版画教学提供方便。版画教学对实验室的硬件要求极高,所以高校对版画实验室建设的好坏必然影响到版画教学的效果;最后,全国性的版画展览、年会、学术论坛等活动,应当多考虑普通高校版画教师和学生的参与。这样有利于他们建立信心,又有利于提高他们与外界的学术交流以及自身的专业水平。

通过了解和认识到版画教学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和重要性以后,各高校应该积极调整心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维。以版画教学改革为契机,为培养一批具有创造力和全面素质人才做出贡献,这些也是笔者写这篇论文的目的所在!

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范文3

启迪;智慧;发展;个性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8―0056―01

艺术教育主要是指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学科的教学工作,它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修养,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开发。艺术教育的独特性就在于:从艺术中学生可以得到对自身和世界的知识、信仰和价值,这些认知、观点、体验和意义是任何其他学科所不能提供和替代的。通过艺术教育可以训练学生用眼、耳或肢体去感受和观察事物的能力,能使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力得到拓展和发掘,并由此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而这些能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及追求,能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

艺术教育的功能就是培养人的道德情操,使人能怀着一颗积极、友善的心去对待一切事物。具有艺术修养的人,能够赋予客观事物以积极、艳丽的色彩,能够用爱心对待人和物,这就是艺术的美化功能。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和灵魂,例如中国油画家罗中立的《父亲》,就是表现了一位典型中国农民父亲勤劳、朴实、善良的形象;著名画家徐悲鸿的《奔马》表现的则是一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波兰钢琴大师肖邦的《爱国乐章》带给人们的则是一种催人奋进、使人向善的震撼力量。因此,一部好的艺术作品能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染作用,它不但能教会学生怎样做事,而且能教会学生怎样做人。艺术教育通过让学生在审美过程中有不同的情感体验而发生作用,它避免了枯燥的说教,能够有效地弥补学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不足。

二、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品质,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表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传统,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情感,包括很多艺术家本人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杰出的民族英雄。还有另外一类艺术作品,以描绘祖国的自然风光和传统文化为主要题材,虽然不是重大题材,也没有直接抒发爱国主义情感,但同样也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以及油然而生的自豪感。艺术教育正是以这种独特的方式感染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无论是美术、音乐,还是舞蹈、戏剧等都是通过具体可感知的艺术形象来再现社会的现实图景。这种艺术认识是富于理想和创造激情的,可以更容易地渗透到人们的大脑深处,而且会更加深入和持久。因此,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用敏锐的眼光观察事物,学会用心体会和感受艺术的美,从而激发学生创造美、开拓新事物的美好愿望,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学生的认识能力、理解能力、创造能力等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从而起到启迪他们的智慧、提高和发展他们创新思维的作用。

四、能够发展学生的个性

艺术教育关注的并非只是单纯的艺术知识或精湛的技能,而更重要的是极力追求一种对人类生存有意义和价值的终极关怀精神,它追求的是独特的思路、纯真的情感、广阔的胸怀和伸张正义的勇气。任何真正的艺术创造和表现都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和与众不同的特征,因此在艺术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对艺术的不同理解,要引导学生自由表达对周围世界的感受以及独特的看法,要使得学生的潜能能够得到开发,个性能够得到充分展示。

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范文4

关键词:医学英语术语 教学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1.128

全球化趋势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中医药国际化的进程,中医有着西医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世界医学界占有其重要的地位。英语作为当今医学界的主要用语,约80%医学期刊、医学文献检索数据库、网络信息资源、国际会议和国际交流等均使用英语。因而,我国中医药院校亟需开设相应的中医英语类课程,更好地服务于中医国际化进程。

目前绝大多数中医药院校所开设的医学英语类课程重点放在医学英语的文献阅读、翻译、口语和写作方面,笔者认为中医药院校应当从医学英语术语教学开始来引导学生学习中医专业英语。

本文试图从医学英语术语教学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落实医学英语的教学要求,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水平三个方面来论述中医药院校加强医学英语术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 中医药院校加强医学英语术语教学是切实提高医学英语教学质量的需要

课程教学内容要服从于并服务于教学目标。中医药院校很有必要加强医学英语术语的教学。中医药院校绝大部分学生大二就通过大学英语四级甚至六级考试,但在阅读国外医学文献、与国外学者顺畅交流方面,撰写英语的医学论文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困难,主要在于医学英语术语未过关。杨明山[1]等人对469名研究生作教学需求调查,结果显示医学英语术语学课程列为榜首;对国内20名留学归来医师调查发现:反映在国外进行日常生活英语交流有困难者为零,而反映听专业授课与讲座有不同程度困难者占85%,其中反映障碍最大的是医学英语术语。医学英语区别于公共英语的最大的特点即是医学英语术语。对于医学英语术语的认知和掌握不足是医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长期存在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也是制约医学各专业课程教学, 特别是双语教学质量提高的主要障碍之一[2]。因此,切实提高医学英语教学质量很有必要加强医学英语术语的教学。

2 中医药院校加强医学英语术语教学是落实医学英语教学要求的需要

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各高等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确保学生在不同层次的英语能力都能得到真正的提高。根据上述要求,国内中医药院校通常都开设了医学英语课程,但一般只涉及到少量的医学英语术语,有的院校甚至根本未提及,教学重点放在文献阅读、翻译、口语和写作方面,从而忽视了医学英语术语的教学,尤其是医学英语术语的相关历史、基本特征、关键构词法、特殊发音规则、年代学、词源学与最常用构词形式等内容,从而影响了学生医学英语词汇的学习。一方面学生只好死记硬背,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另一方面,由于词汇量跟不上,最终导致一些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学习望而生畏。杨小刚[3]等人提出只有抓住医学英语的特点进行教学,加强医学英语术语的学习才是学习医学英语行之有效的方法。孙慧琴[4]等人也总结了如果在进行病理学等课程双语教学的同时,传授一些医学英语术语学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系统掌握一定的基本医学词汇,再运用构词知识,就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进而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根据侯继丹[5]等人的教学实践,在涉外护理专业开设医学术语课程后,学生参加全国医学英语等级考试通过率不断提高,为通过出国前的专业英语考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只有加强医学英语术语教学才能更好地落实医学英语教学要求。

3 中医药院校加强医学英语术语教学是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水平的需要

西医为主的医药类院校开设的医学英语课程中通常包含医学英语术语内容,中医作为医学界一颗璀璨的奇葩,有着西医无法替代的地位,并深深根植于中华大地。随着世界全球化发展步伐的加快,中医已走向全球各个角落,并有着更为广泛的研究群体。国外医学院校非常重视医学英语术语教学。在欧洲、美洲、澳洲等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中绝大部分医学院校都开设医学术语学课程,并列入学分课程。日本、韩国等非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许多医学院校也开设了医学英语术语类似的必修课程。具备了扎实医学英语术语基础知识的中医人才能用更加地道的专业语言向全世界推广中医,能使外国人更容易了解并最终认可中医。

国内中医药院校中医学英语教学方面,上海中医药大学走在前列,其中医英语课程获得国家精品课程,提出了中医专业英语和中医英语应用与实践的教学模块,在《医学英语》必修课程中规定了15学时医学英语术语的教学,其教学总学时(56学时)、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可作为其它中医药院校的一个典范,国内大多数中医药院校教学学时为36学时,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都与之有比较大差距,尤其是医学英语术语方面的教学,因而,很有必要在中医药院校中加强这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探索出一条适合大多数中医药院校医学英语教学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杨明山,蔡巧玲,汪浩.试论国内医学院校开设医学术语学必修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7):1-3.

[2]董炜疆,钱亦华,胡海涛等.双语教学在七年制人体解剖学课程中应用[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5,14(6):402.

[3]杨小刚,金双军.论加强医学院校医学英语术语教学的重要性[J].医学教育探索,2010,9(10):1391-1394.

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范文5

关键词:中医药术语;翻译原则及译法;中医英语教学

一、中医药术语及翻译标准简介

中医药术语源自中医基本理论、生理、病理、各科临床治则、医史等领域,它们作为中医学理论及实践体系的基石,具有中华文化色彩浓厚、内涵深奥抽象、规范性差等特点。中医药术语一般分为基本理论术语和名称术语两大类。在中医药术语的翻译工作中,一词多义、一义多词等现象较为普遍,翻译难度往往较大。目前涉及中医药术语的英文翻译比较权威的国内外标准主要有:《中医药学名词》(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2004)、WHO International Standard Terminologies on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2007)和《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2008)。这三部术语标准是我们从事中医药名词术语翻译、科研工作的基础,对中医英语教学工作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中医药术语翻译原则

关于中医药术语英译原则,不同的学术组织、个人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委员会的研究成果《中医药学名词》应用的中医术语英译原则有对应性、简洁性、同一性、回译性及约定俗成,并提出中医名词术语的英译既要反映中医的本意,又要符合英语国家的语言习惯,这些原则成为其他中医术语英译标准制定的重要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制订中医术语翻译标准时认为:要准确反映中医术语的原始概念,避免使用拼音,不创造新英文单词,与WHO标准针灸术语保持一致等,并着重考虑对医学意义进行翻译。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的《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的英译原则在制订过程中,经多次会议探讨,认为应遵守以下基本原则:对应性、简洁性、同一性及约定俗成。在中医英语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综合考虑以上各种原则,尤其要把握好对应性、简洁性及约定俗成原则。

三、中医药术语英译方法

中医药术语英译常见方法有直译、意译、音译及仿造法等。当代中医英语翻译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魏杰(Nigel Wiseman)和谢竹藩等。魏杰认为在译入语中创建词汇有四种最基本的方法:①使用现有的名词;②借词,即音译;③仿造;④根据原文定义创造新词。他倾向于以仿造为主要译法,他的模式是选定对应词程序的系统化原则。非专业名词宜以非专业对应词翻译,如:“鼻”nose,“心”heart;专业名词宜以仿造翻译为主,如“命门”life gate,“三焦”triple burner;仿造法未能产生合理对应词时则根据定义造新词,如:“证”pattern,“脘”stomach duct,“痹”impediment,尽量少用音译法。他反对应用西医名词进行翻译,只在可确保中医概念完整且不引入西医概念之处使用西医名词,如:“舌苔”tongue fur, “遗尿”enuresis,“疫”epidemic等。谢竹藩教授等人认为魏杰的这种译法不顾汉语中以词为意义单位的原则、不顾汉字多义性事实,把这种对汉语认识有严重错误的译法换成一般仿造翻译法。关于西医名词的选用,谢竹藩不同意以一般认知作为选用西医名词的原则,而应考虑词义的对应。对于他不反对向西方的普通群众传播中医,但作为一门医学,首先须考虑西方的医学界。

四、中医药术语翻译及教学

中医翻译教学的重点首先需要掌握英、汉两种语言及其文化的差异,其中最明显的一点是:英语多用名词或名词结构,汉语多用动词。英语常用名词来表达汉语中用动词表达的概念(如,抽象的行为名词),而且动词的兼类情况非常明显,加之英语有词形变化,许多动词词尾加上后缀,如:“-ment”“-tion”“-ance”“-er”“-or”等,即可变成名词。相反,汉语却是动词的使用占优势,而且一个句子可以几个动词连用,这种特点造成了在进行中医翻译过程中,汉语中的动词也常译成英语中的名词或名词结构。所以,在英汉翻译教学中要首先要引导学生注意词性的转译,即将汉语的动词转译成英语中的名词。其次,通过阐述文化渊源以加深对中医理论及术语的理解,增强对术语翻译处理的意识。譬如在讲解中医“气”的概念时,可以比较生活中的“气”、古代哲学的“气”和中医之“气”的区别。再次,教师在教学中可辅以比喻、形象化等手段使教学生动起来,便于学生从生活实践的观察中加深对中医药术语的理解。最后要重视中医英文版教材的选用。国内编写的版本,往往存在英语翻译的问题,但是能更好地让人把握中医的原意,建议选用刘占文教授主编的Essentials of Chinese Medicine,左言富教授主编的《中医基础理论》(英汉对照),以及北京中医药大学主编的英汉对照中医本科系列教材,这些译本各有优点及不足,可以互相对照参考。国外编写的参考书英译规范、观念新颖,可作为教师备课及学生自学的参考书。在此推荐三本:Choa. G. H. 编写的“Heal the sick” was their motto: The Protestant medical missionaries in China,Karyn.K. L. 编写的 An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philosophy 和Unschuld.P. U. 编写的 What is medicine : Western and Eastern approaches to healing。

关于译法,笔者认为应以意译为主,必要时配合使用音译法。鉴于中医药名词术语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理念,其中很多词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意译能够更好地促进外国读者的理解。有些中医药术语找不到能确切表述其内涵的英译词,可以采用音译法处理。如,有学者把“气”译为“energy”,但它无法解释中医“气”的全部内涵,因为中医之“气”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词,因此建议把“气”音译为“qi”。此外,中医术语中还有很多词跟“象” 有关,譬如:天象、气象、色象、面象、脉象、舌象。为了确保“象”之翻译不失原意,建议音译为“xiang”, 不建议使用“imagery”。只要阐释清楚其中的文化背景,西方人也能理解“xiang”的含义。有时既不能完全意译,也不能完全用音译,就可音译加注解。如:有人把“失笑散”翻译成“powder for lost smiles”,会让读者误以为“失笑散”是治疗表情肌麻痹或心情郁闷不畅的药物。建议译为“Shi Xiao San”,再加上注解“a powder for dissipating blood stasis to promote blood circulation”。有译者将“黄帝内经”直接音译成“Huang Di Neijing Su Wen”,这样外国人很难理解;也有译成“Yellow Emperor’s Inner Classics”,需注意的是此处译成“S色的帝王”有失偏颇,“黄帝”的“帝”也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帝王,因此建议译成“Huang Di’s Inner Classics”较为妥当。此外,还要避免简单的直译。譬如,中医学讲的“天气”往往不是指weather或climate,其内涵和外延更为深奥和广泛, 在《黄帝内经・ 阴阳应象大论篇》中有“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笔者建议采用“heavenly qi”释义天气。中医学文献中的“伤寒”,广义指一切外感热病,狭义伤寒指外感寒邪即发的疾病,英文词“typhoid”是感受细菌所致,二者有区别,因此中医之“伤寒”我们建议译为“cold damage”比较合适。还有“肺痨”,现代一般认为是肺结核病,故而把它翻译成“tuberculosis”,其实从“痨”字本意来讲是指积劳损削之病,即消耗性疾病 (consumptive/wasting diseases)。这种消耗性疾病在其他脏腑也会出现,如《诸病源候论・虚劳候》所提肺劳、肝劳、心劳、脾劳、肾劳等“五劳”。所以建议把肺痨或肺劳翻译成“lung wasting”。

当然对于一些约定俗成名词之译法,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跟学生反复阐明其差别,避免误解。譬如,中医的五脏六腑之各个脏器名称,“心” heart,“肝”liver,“肾”kidney,“脾”spleen 等,与西医中的概念差异迥然,教师应跟学生强调是heart system、liver system、kidney system等,避免学生理解上的混淆。此外,很多中医典籍读起来朗朗上口,因为它们包含诗词的结构,音韵的平仄。翻译时,在体现典籍原意的同时,也应该尽量使音韵如诗歌般平仄优美,让读者感受到中医经典之美。 譬如,《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纪纲,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文树德先生之译法值得学习借鉴:Yin and yang, they are the Way of heaven and earth,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governing) the myriad beings, father and mother to all changes and transformations, the basis and beginning of generating and killing, the palace of spirit brilliance.

中医翻译近百年的历史跨度、目标语环境的巨大变化以及译者主体的差异,这些都会给不同的译本打上明显的时代烙印和文化标记。譬如早期译本,Ilza Veith套用了大量的西医术语,把经脉翻译成动脉或静脉arteries (veins),将天癸翻译成menstruation(月经)。如此翻译虽然提高了西方人的接受性,但极易造成读者的误解。随着中医药逐渐传入西方世界,外国人对于中医药知识的渴求也越来越强烈。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末,译者们主要侧重于传达中医学知识,多以释义为主。教学中我们推荐采用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史研究所专家文树德(Paul U. Unschuld)先生的译本,他侧重翻译与研究并重,而且重视原文的深刻内涵。

五、总结

中、西医学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医疗体系,中医的英语教学应在把握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强调中医的语言特色,根据授课对象的文化背景,多引用国内外相关文献,采用比喻、情景、图示等形象教学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医学基本理论、掌握好中医药术语的真实内涵,在做好中医药翻译教学的同时促进中医的对外传播。

参考文献:

[1] WHO International Standard Terminologies on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Z].2007.

[2]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范文6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语言艺术 有效教学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渠道,也是教给学生理解国家政策进行公民意识培养的重要阵地。然而,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以及旧的教学方式的制约,很多教师在上政治课时,过分采取老套、单一、刻板和机械的教学模式,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忽略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使学生主观能动性不强,思想政治课的真正价值得不到很好的体现,很难达到教育人、启发人、培养人的目的。因此,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课堂“活”起来,充满活力和生机,更好地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体现高效课堂,显得尤为重要。

在教学中,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觉悟的提高,都要通过教师的语言来实现,所以教师幽默的语言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动力。善于运用语言的老师不但为学生带来无穷的乐趣,而且使学生感到和蔼可亲,有利于师生之间的融洽相处。教学语言的使用不仅要清楚、准确,而且还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教师使用的语言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富有感染力和启发性,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政治课教师必须讲究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首先,政治课的教学语言必须带有启发性,要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判断力和理解力,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使教学语言有启发性,关键要把教材知识和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起来,用有强烈艺术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路,使学生产生猎取知识的欲望。

要做到一节课中语言始终扣人心弦,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但只要我们把握好课堂教学的两个阶段语言,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可以获得的。这两个阶段是:1.导课阶段。一节课的开始就要抓住人心,用生动形象和启发性的语言尽快把学生带入教学意境。要做到这一点,开始应多从生活中的各种自然现象、社会现象谈起,或以小故事、寓言、典故、科学趣闻引入。而且语言要具体、生动、形象、有趣,才能使枯燥的内容具体化、 形象化、通俗化。2.授课阶段。这是教学的中心部分,更应该注意教学语言的启发性,这就要求教师语言要条理清晰、逻辑性强、层次分明,而且要富有感染力,让学生一听就懂、易于接受。越是深奥难懂的问题,就越要发挥艺术性语言的魅力,帮助学生闯过难关,走出思维误区,使学生学得轻松自如、有趣有味。必要时也可以使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这样教师就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可以把教材内容经过加工,以故事、演讲稿、相声、解说词等形式出现在课堂教学中,用新颖、别致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兴趣。

其次,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使学生加深感性认识的印象,从而更迅速更深刻透彻地理解概念和原理。

在学生理解概念时,教师的语言对直接唤起学生已有的表象和经验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师生动形象的艺术语言引导下,学生头脑中反映出来的概念也是具体的、直观的,反之则是模糊的。因此,教师的语言艺术要做到:1.要把抽象的知识讲得生动形象,把深奥的知识讲得浅显易懂、妙趣横生,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掌握知识、提高技能,才能防止走死记硬背的老路。2.要适应教育对象的水平,教学语言要“难易适当”“有的放矢”,既不要太晦涩难懂,也不要太稀薄、肤浅,要照顾大多数学生,要面向全体。3.教师语言要规范,要善于运用自己的语调、语速和停顿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

掌握语言的技巧会让老师的形象增添不少的魅力。教师在课堂上的幽默语言艺术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掌握知识提高技能。生动活泼、风趣诙谐的教学风格很受学生的喜爱。但语言是一种智慧、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教学技巧,要拥有这种技巧离不开平时的学习和积累,语言的提高需要长时间不断地积累和锤炼。我认为锻炼语言的艺术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1.深入研究教材,熟练掌握教材知识。2.博览群书,丰富语言,做到“厚积而薄发”。3.教师的语言,还要配以丰富的感情,良好的自身形象,才能相得益彰。教师如果精神委靡、沮丧,自然也缺乏感染力和凝聚力,即使语言艺术再好,也不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新奇的教学方法、充沛饱满的感情、再加上优美的语言,才能做到师生同心、教学相长之功。

教学是一门艺术,只有上得生动活泼,充满艺术魅力,学生才会真正喜欢,教学的整体效率才能提升,而语言更是这门艺术中的艺术,只有在教学实践中细心观察,不断地积累,真正掌握这把艺术的钥匙,政治课才会受到学生由衷的欢迎,才会真正的“活”起来。

参考文献:

[1]刘明霞.让高中政治课堂“活”起来[J]. 现代阅读.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