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浅谈美术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浅谈美术教育范文1
关键词:美术 教育 素质
美术教育的本质是一个立体结构系统,其包括空间直感教育性(即美术灵感获取教育,美术直感与造型感觉能力训练教育)、启迪诱创教育性(即情感有效宣泄教育、魅力美表现实践教育)和情感享受教育性(即审美欣赏意识与能力教育)。
一、美术教育的空间直感教育特性
美术教育的空间直感教育性是由美术自身具有的二维或三维空间性与视觉直观性决定的。在美术教育过程中,除了实践教育的一般育人特性之外,首要的是向美术学习者说明其接受有效捕获美术灵感、加强对美术形态的直观感受与造型感觉能力培养与训练的重要性与意义。无论是专业美术教育,还是非专业美术教育,对学生关于美术的空间直感意识与能力教育,都是重要的。英国艺术评论家赫伯特•里德在1937年着的《艺术与社会》一书中讲:“我们认为,某些天生素质对艺术家来说十分重要,只有拥有这种素质的学生才有可能成为艺术家。”[接着里德又说,那么“采用什么方式才能成功呢?……教育问题已经显而易见了”。所以美术教育首先必须努力引导、发掘学习者自身内在潜藏的或被外界因素所压抑了的美术资禀(即美术天赋)。也就是说,美术教育者要积极引发学生个体内在的力量,激励学生对其生存环境发生积极的感受、体验与反映,促成学生以美术特有的思维和艺术认识论去积累对自我与外在客体的经验,并积极地选择自我的生存理由与方式,以获得进取的自信心和美术创造的力量。 其次,要有效引导、训练学生对美术形态的感性认识,强化对学生的美术造型感觉的培养训练。如要求学生用素描表现手法描绘“在风中的动人旋律”、“一个正毛骨悚然的胆小无赖”等。“造型感觉,指的是将人们对形状、形式和色彩所形成的直觉传输给岩石、陶土和颜料(也包括词汇和音符)等印象性材料的能力。” 在美术教育行为中,空间直感教育性是美术教育的首要本质。它也是一般教育的育人性本质的升华和具体化。无论是美术教育者,还是美术学习者,都应充分认识此特性。进而才能找到各自深入学习、研究、欣赏美术的有效切入点。
二、美术教育的启迪诱创教育性
美术教育的启迪诱创教育特性,是由美术本体的追求大审美价值的视觉实现特质所决定的。美术作为艺术大家族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它的特殊本质之一,就是在极度想象活动中追求美的视觉实现。罗宾•乔治•科林伍德曾在其《艺术哲学新论》中讲:“艺术是想象,但想象是活动。想象不应简单地让连续的意象闲散地漂过心灵,它应努力去想象和从事想象。象一个人可以想象其它任何东西一样,他也可以随意想象;因此,虽然一个完全可以毫不费力地想象,但他为了努力更好地想象就要从整体和从长远的观点上来更好地想象。”在美术教育中,怎样在激发起了学生丰富的为美术所需的想象之后,再“更好地想”呢?重要的一点,就是美术教育者应及时有效地启迪引导学生去努力探索出将其丰富想象予以外化表达的教育方法。换句话说,美术教育者应着力去启迪、诱发学生将个体独有的美术灵感、特有体悟的内在心灵和美术情感予以有效地宣泄、展示,并激励学生在不断的美术创造实践中,把最具魅力的美表现出来。关于此,连极力贬低艺术的柏拉图也认为:“艺术是对情感和我们本质中不受约束部分的表现。”虽然有艺术家说,艺术是不可教的。实践证明,真正的艺术不是教出来的。但,这并不是意味着美术教育者在美术学习者面前毫无办法或无能为力。只表明,其要求美术教育者要能探索寻求出独特的、易于启示、引发学生创造力的科学、艺术、实效的教育方法。要成为一位真正永远拥有良好美术教育方法的美术教育者,是艰辛不易的。
浅谈美术教育范文2
美的本质是天人合一的和谐自由的理想关系,它包含着认识关系和功利关系,又不同于认识关系和功利关系,体现出真善统一的特色,它具有人类社会性、客观实现性、形象直觉性、精神功利性、和谐自由性、新颖独特性等基本特征。美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教育人,它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当前多元美术文化的提出极大的丰富了美术教育的内涵,美术教育从教材选编到创造性应用都为我们搭起了多彩的舞台。教学时我们应当把实现美术教育的美育功能,当作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深化大纲精神,全面提高孩子的美术素质,促进个性的形成。所以,美术教育要兼顾孩子的各个方面的发展。正如常锐伦所说:“美术学科教育正是通过充满感情的艺术形象,从感性上打动学生,使其感之以美,动之以美,然后晓之以理,达到陶冶情操,使之心灵美好,行为高尚,身心得到协调健康发展。”
1尊重个性,发展个性
由于遗传、环境、感知经历及心理特征等因素的差异性,决定了每个人在绘画方面的表现有共性,也更有个性。对此,有关专家曾将人们分为三类――“视觉型”“听觉型” “动觉型”。这只是类别的大致的划分,具体对每个孩子而言,我认为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孩子因独特而美丽,对于孩子表现出的个性差异,教师要善于发现,学会尊重个性,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
(1)对视觉型学习者:由于他们大多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上了,因而有些人会对其它活动不太感兴趣,特别是动手能力的培养是这个学习类型的人一定要注意的一个方面。这类学习者可通过下列方式加强学习能力:
* 用图片来学习
* 涂鸦,画符号,突出色彩
* 把艺术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
(2)对听觉型学习者: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这样既开阔了自己的思路,又使自己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听觉型学习者可通过下列方式加强学习能力:
* 通过参与或者听音乐会来进行学习
* 通过音乐来构想画面
* 在电脑上谱曲
(3)对动觉型学习者:这类学生在学习时宜采用分散法进行学习。这样学习的方式可以使学习者不至于感到太疲劳,并可以逐渐地对不感兴趣的学科也产生兴趣,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动觉学习者可通过下列方式加强学习能力:
* 运动来学习
* 利用模型、机器、乐高技术和手工艺
* 利用校外调查旅行
爱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无论学生将来从事美术专业,还是做其他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画画的时候告诉学生怎样多思考,怎样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生活经验。多留意他的画面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并鼓励他保持和加强这种表达方式。不拿学生的画相互比较,以免和别人学。因人而异地发掘学生不同的艺术感觉,把它组织起来。经常暗示他“你是独一无二的,你所做的永远不会和其他人一样”。增强他的信念。久而久之,他就会成为有个性的人。
2开拓智力、激感
由于科学知识的普及,以及人们教育观念的转变,不少人已经意识到对尚未出世的婴儿进行胎教,这表明早期教育对人的一生十分重要。孩子们都具有超出家人对其所估计的巨大潜能。因此,对他们的教育如果能稍微提前,就可让他们释放出非同一般的能力,从而大大拓宽他们的思维的感知领域,而这种拓宽,对于他们的成长和未来,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在绘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成为他们智慧潜能的启迪者,为孩子自由充分地表达心智提供“营养”,帮助引导他们发现自身蕴藏的潜能,提升自信、创造快乐,综合拓展智力,还应当及时引导孩子们富于情趣的思维活动和审美意向。
许多优秀的绘画作品,都是孩子在情感冲动的状态下创作出来的。情感是艺术的生命。艺术的发展,从古至今,无论是具象艺术还是抽象绘画,所有优秀艺术作品都包含着浓烈的情感因素。显然,情感是艺术表现和艺术欣赏之间不可缺少的重要媒介,同样,具有丰富的情感也是任何一位成功的艺术家重要素质。尽管孩子绘画训练并不是以造就艺术家为唯一目的,但既然进入绘画活动,就不可避免地要注重孩子的情感表达和培养。成长中的孩子在不断接受各种外部信息的同时,往往会激发其各种情感,并将其情感溶入自己的生活。在其从事绘画活动时,也自然而然地以将其情感表达在作品中。因此,孩子们即便是在胡乱地涂抹,也常常都是在倾诉其心声,与自己或假设中的对象对话的一种特有方式。对此应当加以鼓励,帮助他排除情感表达的障碍,并引导他们的情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3引导审美、提高品味
时常有家长说他们的孩子在学画以后,眼光高了。这里所说的眼光,就是指审美品味。在街上,在商店,孩子们对服装、对日常用品,往往从美的角度加以评价,显然,绘画训练促成了他们对美的意识的感悟,他们开始用审美的眼光对待生活。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但是这些美只因那些具有审美趣味的人才存在。同样,也正是兼顾了审美趣味,我们的桌子、茶杯、窗帘、花衣、楼阁等等,让我们在使用的同时,也得到了美的享受。具有一定审美品味的孩子,通常能品尝到更多的幸福感,并将会拥有更丰富更充实的精神生活。美感具有多种性质,而绘画活动则是提高视觉审美能力的最有效的方式。其结果使孩子们发现生活中更多的美,然后发现的这些美又有增强其绘画作品的感染力。因而。不仅要培养孩子对绘画艺术的审美品味,也要使他们的审美品味推向更为开阔更为广泛的领域。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可以通过一下途径:
(1)发挥美术欣赏课的作用。当学生误解美,甚至扭曲美的时候,我们的任务首先应该是在他的面前多放点美的东西,并教会他们如何去认识、欣赏美。这也是形成美的前提条件。开设的美术欣赏课无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如何去领会艺术品的艺术价值呢?这正是我们教师努力去追求的任务,美术欣赏,是一个观察、体验、品味艺术作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进行感受、体验、分析、思考、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以及一定的知识。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审美兴趣,陶冶高尚情操,而且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教育,发挥出社会功能。
作品《蒙娜丽莎》,在电视广告中也上了镜头,我想大家都不会陌生,但在欣赏课时,几乎所有班的同学都停留在这样的描述上:表现的是个温和、安详、美丽的女性,她的气质很好,艺术家的绘画技能很高超,看上去很舒服……甚至有人对100名18岁的美术专业班的师范生进行调查,结果得到的表达顶多只是补了一点点:这是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作品,又叫《神秘的微笑》,创作于文艺复兴时期……显然,对作品的主题、材料、文化背景、历史背景、历史作用没有深入地挖掘,既然叫“神秘的微笑”,就应该思考神秘在哪里,她的笑代表了什么?实际上,这些问题并不是难以解释,只要有一定的世界历史知识基础,就不难发现当时“神”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而《蒙娜丽莎》那双神的眸子和会心的微笑,显然是对神的挑战,是对人生的充分肯定,对人性的赞扬……如此反复提炼,使艺术品的价值显示出来。类似的优秀艺术作品数不胜数,在美术教育的舞台上,我们应该充分挖掘这类资源,通过对艺术品的高层次欣赏,使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心理素质等都得到提高。这就是素质教育课程中美术欣赏课应该起到的作用。
(2)书法练习中修身养性。书法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审美意识的净化,审美意识的结晶。书法艺术,能给人以艺术美的薰陶,使人受到民族文化精神的感染,可以焕发精神,舒展郁结,在现代社会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同时,使精神生活也趋于充实和典雅。当书法与特定的文字内容、图画结合起来,常常给人以真善美的感受,使人的深层心理素质受到潜移默化。以上书法的精妙的作用,需要有毅力、需要有意识经过较长的过程去感悟,而这种过程,本身使人得到磨炼、提高。不可能每个习书者最终都能成为书法家,而在这个习书过程中,每人的收获都是难以估量的。
(3)注重校园、教室的环境布置。校园教室的美化是美术教育的外在条件之一,而其对美育潜移默化的效果又是显而易见的。不妨看看如何精心设计、布置教室的:在一侧墙上挂着一幅书法作品和一幅国画,而另一侧墙上,则依次整齐排列着班级集体及个人的荣誉、成果展示,而在后墙黑板两侧分别是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前后黑板上分别是醒目的校训与班训,在窗台上则是分散着的几盆花草――整个教室的布局自然、美观、实用、有序。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会了学习,学会了生活,学会了对美追求和创造美。环境的潜移默化作用,可以用“以有形促无形”来概括。美好环境,可以涤荡学生的心灵,也使他们更加懂得学习、生活,爱惜学习、生活。
(4)在春秋游的观赏中提高审美的眼光。旅游是美术教学的社会课堂,它的重要意义就是去观赏美、捕捉美、带回美,实现这个意义的做法可以概括为“三步曲”――先准备,再捕捉,后巩固。所谓准备,那就是在出发前,了解清楚目的地的地理环境,了解清楚旅游过程的安排,目的是精心准备“节目”(比如游戏,野外写生、摄影等),到时见缝插针,利用好“自由”时间;所谓捕捉,就是在旅游过程中,积极地参与到学生当中,设计各种形式激发学生注意身边的美好事物(如画下美好的风景,摄下精彩的瞬间等);所谓巩固,就是回来之后的回味,在班级里展出获奖的画画、摄影等作品,展出比较好的旅游随笔,既可以让美得到再现,又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增进集体凝聚力。利用好春秋游机会,进一步提升到引导学生对大自然美的追求,用大自然无限的美去薰陶学生的心灵,起到美好的教育作用。
4强化审美、激发创造
国画大师齐白石曾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西方现代绘画巨匠保罗克利说:“艺术并不是呈现可见的东西,而是把不可见的东西创造出来”。人类的历史正是不断创造的历史,没有创造,也就没有今天的世界。创造性思维是人类与其它生物的伟大区别。未来的社会同样需要不断创造才得以继续发展,而即将步入未来的孩子,无法回避创造的责任。所以要尽力引导孩子养成爱动脑筋、善于开拓的习惯。美国当代教育家维克罗恩菲尔指出:“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施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目标将已达成”。这段话可以看成是对培养孩子创造力的普遍意义的说明,同时也可以作为我们从事孩子美术教育应当遵循的原则。
5丰富审美、培养爱心
孩子开始画画一般是选择与生活相关的事物,他们喜欢画他们所看到的、想到的以及最引起他们兴趣的,美术教育就应当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对此加强引导。比如在外面画汽车站、理发店、公园、卖西瓜等等,在家里画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等生活场面或情景,使他们通过绘画培养和加强自己的爱心,鼓励他们热爱生活、关心他人、关爱自然,让他们始终保持对生活的审美兴趣和审美热情,从而建立起健康向上的生活观和人生观。
6深化审美、开阔视野
除了要让孩子不断获得丰富的生活感受,也要开阔他们的艺术眼界,对此,不妨采取这样一些措施:
(1)时常给孩子们上一些欣赏课是十分必要的。通过欣赏课,可以让孩子们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同时也会增强孩子的作画兴趣。但是欣赏课不宜太长,每次欣赏的作品也不宜太多,力求少而精,以便于孩子接受和消化。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激发兴趣,开启心灵的双重功能。
(2)范围内经常就一些孩子的一些作品进行具体的分析讨论和评比。如在每节课中,抽十分钟时间进行这种活动。由于孩子们对自己同学的作品最有兴趣,往往容易发现彼此的优缺点,这就会引起他们热情的关注和讨论,从而培养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并形成他们善于取长补短的良好习惯。
(3)在创作过程中,适当地停下来,进行一些阶段性欣赏。如拿一件未完成的作品,提出问题,让大家都考虑如何作下一步表现。这样做,往往会使孩子们都一齐开动脑筋,共同切磋,进入互换角色的趣味性创造。对此,他们不仅产生热情,而且会有一种新鲜感。
浅谈美术教育范文3
关键词:美术创作;教学引导;理解欣赏
美术的教育是幼儿园艺术教学的重要内容。美术也是幼儿的另一种表达认识和情感的“语言”。幼儿虽然受年龄和生活阅历的限制,作画能力、技能技巧都处在待开发阶段,但孩子在画面上的表达,确是他们真实的内心世界。作为美育的重要内容,给予幼儿良好的开端,是非常必要的。
1.有效利用环境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教师应通过创设并有效地利用环境促进幼儿的发展。美术教育应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中各种美好的事物与现象,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应有利于引发幼儿的主动探索和幼儿间的交往。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美的环境能让幼儿建立起良好的审美感觉,激发他们的艺术情感,形成表现美和创造美的兴趣。幼儿园的环境布置就是实际的教育。第一,环境布置要美,这是一种美的熏陶;第二,鼓励幼儿发现身边可利用的物品和废旧材料制作各种玩具、工艺装饰品,培养幼儿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第三,环境布置中,为幼儿创造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激发幼儿对美的表现欲望。
2.教师的正确引导
教师是幼儿学习的引导者,幼儿的学习兴趣很大因素是源于老师的正确引导。美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活动。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注意不要把美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教师的言行举止,要有助于对孩子的教育。日常生活中,教师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教育的时机,提供适当的引导。维果茨基提出,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的评价更合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帮助幼儿从评价中看到自己的特点、努力的方向和进步与发展的希望,帮助幼儿建立自信,使每个幼儿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尽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实践证明,教师能根据幼儿个体发展的实际程度进行合适的引导,可以使幼儿在美术活动过程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
3.对幼儿作品的理解与解读
幼儿由于生活经验尚在积累当中,对艺术的表达不代表要符合成人对他们的期望。教师要站在幼儿角度理解幼儿的作品,倾听幼儿对作品的描述,理解幼儿表达的用意。根据幼儿年龄和生活经验,理解幼儿的情感,分析所表达感受和体验艺术形式。教师更需要学会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已有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用适当的方式给予帮助和指导,使每一个幼儿都能感受到安全、愉快和成功。
4.探索材料的运用
材料是否吸引幼儿?选材合不合适?是否是幼儿能够独立操作的?能否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美术活动之前,教师要先考虑幼儿的实际能力。比如,小班孩子对物体的美感和形象思维还处于启蒙阶段,缺乏表现能力。有的孩子可能看到一张白纸,会无从下手。为了激发孩子的作画兴趣,我除了提供蜡笔、水粉颜料、油画棒、粉笔等,还尝试用手指印画的形式在班上自由作画区作画。另外,我尝试用印刷衣服的方法,让幼儿动手印画服装,这种方法简单,作品效果却很好。还可以利用“半成品”让幼儿通过加工变成一件完整的“成品”,创造性地完成一幅有情节、有动感的作品。到了中班,孩子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有一定发展,可以给幼儿提供更多名画欣赏,培养幼儿欣赏能力。并提供一些如“油水分离”“碘酒喷画”“棉签淀粉”等多种易于幼儿发挥想象和创造的绘画材料。还可以让孩子自由选择身边的废旧物品的用处,启发幼儿大胆设计创作。通过幼儿自选材料、自由表达、自由张贴,给予向全班幼儿讲述自己想法的时空,使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悟、想象。
大班的孩子对周围事物都充满好奇心,虽然生活经验不足,经过幼儿园几年的学习,在绘画技能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想象力丰富,喜欢天马行空的猜想,并在美术作品中得到体现。我在教学中,挖掘日常中的资源,让这些资源进入课堂。另外,孩子作画时,可以大脑先构思画面,再进行作画。在作画方式灵活自由的情况下,幼儿的自主性会更强,更能让幼儿宣泄情感,张扬自己的个性。
浅谈美术教育范文4
关键词:美术教育 创造力 想象力 联系实际
美术教育在整个幼儿教育中所占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对于开发儿童的智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英国的艺术教育家赫本・里德曾说过,“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美术教育的使命就是通过艺术来教育人,换句话来说,它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美术渗透在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儿童在语言表达能力尚且不能完全表达出自己的意愿时,会选择用美术来表达。美术教育并非是儿童简单的绘画创作,它包含了手工制作、绘画创作以及绘画欣赏,是幼儿喜欢的一种教育方式,许多科学家甚至认为,只有绘画训练才是思维训练的突破点。幼儿在美术教育中所获得的思维能力、创作能力、动手能力的提高是不容忽视的,素质教育提倡发展人的整体素质,其中,美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今天的幼儿是二十一世纪的创造者,他们不仅仅要具备丰富的科学知识,还要有创造、审美、动手能力。
美术是一种艺术,它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一种固态的体现,然而在实际的美术教育中经常会出现两种极端:
一是过分地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将许多固有的思想强加在幼儿的身上,如同打造了一把枷锁,将幼儿的思维牢牢地锁在一个固定的范围,使其思维定势。通常是教师在黑板上画,然后学生依样画葫芦,机械地模仿,这样固然可以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但也在无形中扼杀了学生自我创造和发挥的能力,使他们变成了简单的画画工具,久而久之,幼儿就会失去对美术的兴趣,从而产生抵触的情绪,这样,通过美术教育进行美育就成了空谈。
另一种是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性,采取放任自流的做法,完全让学生自由发挥,使得幼儿的创作毫无章法,最终导致幼儿的绘画水平总体停滞不前。对于这种消极的教学方式,学生很难提高自己整体的绘画水平,难以将自己心中的想法准确地表达出来,使得幼儿认为美术毫无意义,继而失去学习美术的欲望,使美术教育难以继续下去。
无论是教师主导型还是学生主导型,都是不可取的。那么,要如何对待“教”和“学”的关系呢?“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从本质上讲,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构建意义的过程。”[2]幼儿的美术教育培养重点在于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必过早地叫他们学习素描和国画,而是培养学生的感官能力,继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就要求教师有较高的美术素养,丰富的教学经验和高超的教学技巧。首先,要尊重幼儿主体地位,考虑到幼儿的兴趣与心理特征,其次,教师要明确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指导地位,正确地引导幼儿自主全面地发展,将教与学完美地结合起来。
由于幼儿特殊的心理特征,幼儿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这就要求教师要懂得激发幼儿保持长久的积极性,这是很重要的方面。首先,教师要想办法激起幼儿的好奇心。儿童最宝贵的莫过于好奇心和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可以让他们对认识世界产生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使他们将自己的无意注意放在发现世界感受世界中。其次,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坚持自己的想法,努力创造出自己认为美的东西,从各个方面去肯定他们的判断,由此,可以使幼儿产生继续创作的动力。再次,对于画得好的作品也及时地给予夸奖,并作出积极的评价,以鼓励其他人能够努力。
另外,还应当注重美术教育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艺术来源于生活,所以要注意美术教育与生活的联系,避免出现空中楼阁高高在上的感觉,使学生觉得美术遥不可及。对此,建议可以时常做一些实用的小手工,或者用自己手中的画笔将生活中的某个东西画下来,让学生明白,美术并非只是一种单纯知识,它于生活是有着实际的意义的,可以增加学生对于美术的长久的兴趣。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美术教师已经不能再死扣教材,必须把握教材与儿童生活之间的联系,灵活地安排教学内容,使儿童的学习与生活密切地联系起来。例如,到了秋天,可以带儿童观察校园里的树木有什么变化,随即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进行创作。
美术的范围非常广泛,除了传统观念里的绘画,还包括手工制作和美术欣赏,这就要求我们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不能拘泥于一种教学方法,要积极尝试各种方式,使学生能够用多种方式呈现自己心中的画面,让他们知道美术并不单单只是画在纸上,还有许多其他的方式,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训练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他们勇于尝试更多的方式来诠释自己心中的画面。
传统的美术教育认为幼儿美术只是简单的模仿活动,因而在设定评价标准时,认为画得越像就表示画得越好,这是一种错误的教学评价标准。这种评价标准会间接地给儿童这样一种错觉,就是美术就是为了模仿,模仿地越好美术就越好,这不利于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地发展。因此,要想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就要从教学评价标准开始,对学生的画作给予积极的评价,遵循儿童美术创作的多样化、个性化原则,不应用成人的标准来过分苛求。
幼儿时期是美术艺术才能开始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对幼儿进行美术教育有着非常明显的效果。美术教育要求学生手脑并用,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应当对幼儿的美术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美育应当从小做起。
参考文献:
[1] 赫本・里德 《通过艺术的教育》[M].
浅谈美术教育范文5
关键词: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因地制宜
农村小学由于硬件实施的落后,再加上学校一般没有专职美术教师或者美术课不在考试范围之内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由于以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为考核的主要依据,学校虽开设这门课程,但到“关键”时刻,如期末复习考试、毕业复习,这些课程就让位于“主”科。在农村小学,学校虽开设美术课,但由于专业教师缺乏,学校只好用不懂美术知识的教师任教,教师既不会讲美术知识,又不会给学生范画。一上课,只能让学生把纸拓在课本上拓画或蒙在玻璃窗子上描画,自己乱涂乱抹。然而,农村孩子却喜欢上美术课,很多孩子对绘画非常感兴趣,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和城市孩子相比,农村孩子接受美术课学习的时间是少之又少。因此,农村孩子一旦有美术课,他们便会很高兴很珍惜那一周甚至两周才有的一节美术课时间。只要从电视媒体中看到一些东西,或者从课文中学过一些东西,在课后一点业余时间就在用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就在这时,我想,如果这些孩子也能像城里孩子那样充分地享受到美术的阳光,他们同样可以绽放出美丽的花朵来。农村孩子喜欢美术课,这给我们美术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利用农村现有的条件去丰富农村小学的内容,完成大纲教学任务,如何更好地开展农村学校的美术教育工作,结合自己的经验以及查阅资料谈几点认识。
一、教师要改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美术与人的天息相通,是人与人心灵交流的重要手段,可由于农村的教学条件普遍较差,师资力量较弱,教学质量还有待提高,应改变思想、改变观念,我们的美术教育并不是把孩子培养成画家,也不是为了应付一节课或简单地哄孩子玩,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以太高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而是看他的画是否反映了学生的内心感受,是否独特,多给学生一些权利。
二、灵活运用教学法、因材施教,活用教材
针对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悦、有趣的学习环境,消除学生心中的学习压力,在上每一节课时,要认真思考。美术课的准备绝不仅仅是教具的准备,它要有更广泛的内容。面临农村学校的特殊性,我们不能只盯着教材上的内容,我们还可以添加学生们熟悉的乡土教学内容,激发孩子们的兴趣。
三、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
人们常说:艺术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去培养。因此教师最重要的是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想办法让他们从要你画变成我想画、我要画。比如在美术课上,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自由创作,让学生从兴趣开始――先画自己喜欢的,从而产生“阶段性”的成果。我们要及时表扬和肯定学生所取得的成绩。
四、把握有利条件,因地制宜
1.农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这就给我们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把学生引向工艺美术的殿堂提供了绝好的条件
如,可利用同学们身边的材料学习美术知识,比如利用鸡蛋皮、麻绳、石子、树叶、树枝等进行贴画造型艺术教学。因为在农村的小河旁、小山上,石子随处可见,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收集一些相关材料整理干净、修剪整齐,指导学生进行制作,设计精美的图案。
2.农村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所以一定要利用好这得天独厚的条件
经常有组织、有纪律地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校园里,到大自然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画画。可以画小河上的独木桥、石桥,可以画一些老房子,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可以把自己家的院子或家禽家畜画出来,让学生对周围的形、色进行辨识,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纯净心灵。
浅谈美术教育范文6
【关键词】美术教育素质教育美育激发兴趣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的深入,人们的观念也是日益更新,美术已不再被认为是单纯进行绘画技巧的训练,也不以造就专业画家为唯一目的,而是通过美术教育,实现美育的功能,既培养学生的审美知觉,健康情感,丰富精神世界,拓展知识范围,从而开发智力潜能,为将来自我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当前多元美术文化的提出极大的丰富了美术教育的内涵,美术教育从教材选编到创造性应用都为我们搭起了多彩的舞台。教学时我们应当把实现美术教育的美育功能,当作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深化大纲精神,全面提高中职学生的美术素质,促进个性的形成。所以,美术教育要兼顾中职学生的各个方面的发展。正如常锐伦所说:“美术学科教育正是通过充满感情的艺术形象,从感性上打动学生,使其感之以美,动之以美,然后晓之以理,达到陶冶情操,使之心灵美好,行为高尚,身心得到协调健康发展。”
1.尊重个性,发展个性
由于遗传、环境、感知经历及心理特征等因素的差异性,决定了每个人在绘画方面的表现有共性,也更有个性。对此,有关专家曾将人们分为三类――“视觉型”“听觉型” “动觉型”。这只是类别的大致的划分,具体对每个学生而言,我认为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学生因独特而美丽,对于学生表现出的个性差异,教师要善于发现,学会尊重个性,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
1.1对视觉型学习者:由于他们大多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上了,因而有些人会对其它活动不太感兴趣,特别是动手能力的培养是这个学习类型的人一定要注意的一个方面。这类学习者可通过下列方式加强学习能力:①用图片来学习;②涂鸦,画符号,突出色彩;③把艺术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
1.2对听觉型学习者: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这样既开阔了自己的思路,又使自己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听觉型学习者可通过下列方式加强学习能力;①通过参与或者听音乐会来进行学习;② 通过音乐来构想画面;③在电脑上谱曲。
1.3对动觉型学习者:这类学生在学习时宜采用分散法进行学习。这样学习的方式可以使学习者不至于感到太疲劳,并可以逐渐地对不感兴趣的学科也产生兴趣,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动觉学习者可通过下列方式加强学习能力:①运动来学习;② 利用模型、机器、乐高技术和手工艺;③利用校外调查旅行。
爱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无论学生将来从事美术专业,还是做其他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画画的时候告诉学生怎样多思考,怎样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生活经验。多留意他的画面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并鼓励他保持和加强这种表达方式。不拿学生的画相互比较,以免和别人学。因人而异地发掘学生不同的艺术感觉,把它组织起来。经常暗示他“你是独一无二的,你所做的永远不会和其他人一样”。增强他的信念。久而久之,他就会成为有个性的人。
2.开拓智力、激感
由于科学知识的普及,以及人们教育观念的转变,不少人已经意识到对尚未出世的婴儿进行胎教,这表明早期教育对人的一生十分重要。孩子们都具有超出家人对其所估计的巨大潜能。因此,对他们的教育如果能稍微提前,就可让他们释放出非同一般的能力,从而大大拓宽他们的思维的感知领域,而这种拓宽,对于他们的成长和未来,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在绘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成为他们智慧潜能的启迪者,为学生自由充分地表达心智提供“营养”,帮助引导他们发现自身蕴藏的潜能,提升自信、创造快乐,综合拓展智力,还应当及时引导学生们富于情趣的思维活动和审美意向。
许多优秀的绘画作品,都是学生在情感冲动的状态下创作出来的。情感是艺术的生命。艺术的发展,从古至今,无论是具象艺术还是抽象绘画,所有优秀艺术作品都包含着浓烈的情感因素。显然,情感是艺术表现和艺术欣赏之间不可缺少的重要媒介,同样,具有丰富的情感也是任何一位成功的艺术家重要素质。尽管学生绘画训练并不是以造就艺术家为唯一目的,但既然进入绘画活动,就不可避免地要注重学生的情感表达和培养。成长中的学生在不断接受各种外部信息的同时,往往会激发其各种情感,并将其情感溶入自己的生活。在其从事绘画活动时,也自然而然地以将其情感表达在作品中。因此,孩子们即便是在胡乱地涂抹,也常常都是在倾诉其心声,与自己或假设中的对象对话的一种特有方式。对此应当加以鼓励,帮助他排除情感表达的障碍,并引导他们的情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3.引导审美、提高品味
时常有家长说他们的孩子在学画以后,眼光高了。这里所说的眼光,就是指审美品味。在街上,在商店,孩子们对服装、对日常用品,往往从美的角度加以评价,显然,绘画训练促成了他们对美的意识的感悟,他们开始用审美的眼光对待生活。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但是这些美只因那些具有审美趣味的人才存在。同样,也正是兼顾了审美趣味,我们的桌子、茶杯、窗帘、花衣、楼阁等等,让我们在使用的同时,也得到了美的享受。具有一定审美品味的孩子,通常能品尝到更多的幸福感,并将会拥有更丰富更充实的精神生活。美感具有多种性质,而绘画活动则是提高视觉审美能力的最有效的方式。其结果使学生们发现生活中更多的美,然后发现的这些美又有增强其绘画作品的感染力。因而。不仅要培养学生对绘画艺术的审美品味,也要使他们的审美品味推向更为开阔更为广泛的领域。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可以通过一下途径:
3.1发挥美术欣赏课的作用。当学生误解美,甚至扭曲美的时候,我们的任务首先应该是在他的面前多放点美的东西,并教会他们如何去认识、欣赏美。这也是形成美的前提条件。开设的美术欣赏课无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如何去领会艺术品的艺术价值呢?这正是我们教师努力去追求的任务,美术欣赏,是一个观察、体验、品味艺术作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进行感受、体验、分析、思考、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以及一定的知识。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审美兴趣,陶冶高尚情操,而且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教育,发挥出社会功能。
3.2春秋游的观赏中提高审美的眼光。旅游是美术教学的社会课堂,它的重要意义就是去观赏美、捕捉美、带回美,实现这个意义的做法可以概括为“三步曲”――先准备,再捕捉,后巩固。所谓准备,那就是在出发前,了解清楚目的地的地理环境,了解清楚旅游过程的安排,目的是精心准备“节目”(比如游戏,野外写生、摄影等),到时见缝插针,利用好“自由”时间;所谓捕捉,就是在旅游过程中,积极地参与到学生当中,设计各种形式激发学生注意身边的美好事物(如画下美好的风景,摄下精彩的瞬间等);所谓巩固,就是回来之后的回味,在班级里展出获奖的画画、摄影等作品,展出比较好的旅游随笔,既可以让美得到再现,又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增进集体凝聚力。利用好春秋游机会,进一步提升到引导学生对大自然美的追求,用大自然无限的美去薰陶学生的心灵,起到美好的教育作用。
4.强化审美、激发创造
国画大师齐白石曾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西方现代绘画巨匠保罗克利说:“艺术并不是呈现可见的东西,而是把不可见的东西创造出来”。人类的历史正是不断创造的历史,没有创造,也就没有今天的世界。创造性思维是人类与其它生物的伟大区别。未来的社会同样需要不断创造才得以继续发展,而即将步入未来的学生,无法回避创造的责任。所以要尽力引导学生养成爱动脑筋、善于开拓的习惯。美国当代教育家维克罗恩菲尔指出:“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施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目标将已达成”。这段话可以看成是对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普遍意义的说明,同时也可以作为我们从事学生美术教育应当遵循的原则。
5.深化审美、开阔视野
除了要让学生不断获得丰富的生活感受,也要开阔他们的艺术眼界,对此,不妨采取这样一些措施:
5.1时常给学生们上一些欣赏课是十分必要的。通过欣赏课,可以让学生们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同时也会增强学生的作画兴趣。但是欣赏课不宜太长,每次欣赏的作品也不宜太多,力求少而精,以便于孩子接受和消化。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激发兴趣,开启心灵的双重功能。
5.2范围内经常就一些学生的一些作品进行具体的分析讨论和评比。如在每节课中,抽十分钟时间进行这种活动。由于学生们对自己同学的作品最有兴趣,往往容易发现彼此的优缺点,这就会引起他们热情的关注和讨论,从而培养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并形成他们善于取长补短的良好习惯。
5.3在创作过程中,适当地停下来,进行一些阶段性欣赏。如拿一件未完成的作品,提出问题,让大家都考虑如何作下一步表现。这样做,往往会使学生们都一齐开动脑筋,共同切磋,进入互换角色的趣味性创造。对此,他们不仅产生热情,而且会有一种新鲜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