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艺术教育的必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艺术教育的必要性范文1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Necessity of Teachers' Artistic Education
LIU Fe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72)
艺术教育是为了培养人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以美启真,以美储善。它与“着眼于知、关乎着真”的科学教育及“着眼于意、关乎着善”的伦理教育共同构成了以发展人的知情意,实现人类真善美理想的教育的组成部分,对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构建完美人格有着重要意义。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艺术教育更是不可或缺。然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教师的物质生活虽然极为丰富,但其精神世界的文明程度却没有得到相应地提升。作为人类“灵魂”教育的艺术教育以其独特的价值功能,可以促进教师身心的健康发展,丰富教师的精神生活,改善其的生存质量。因此,开展以教师为对象的艺术教育十分必要。
一、教师生存质量现状
首先,教师人文精神的缺失,致使教师失落彷徨,找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作为教师其人文精神的实质也就可以归纳为“教之所以为教”,即教师本应坚持理性原则,教会学生重视自我存在的价值,追求自身的完善和理想的实现,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精神。但事与愿违的是在以“分数论成败”的思想主导下,很多教师也成为了考试的奴隶。此外,受到当下社会功利思想的影响,教师队伍中出现功利、浮躁和世俗的倾向。一些教师放弃了当初追求真理,捍卫理想,教化育人的誓言,选择“教而优则仕”的道路。
其次,教师的社会性不足导致了其生存质量的下降。教师职业相对单纯,由于常年在学校工作,社交面较窄,阻碍了教师的人际交往。教学科研任务重,也使得教师无暇参与社会活动,从而缺乏社会阅历,对人情世故了解甚少。很多教师专注于自身,独立教学科研,很少与同行交流合作,久而久之养成了孤僻、高傲的性格,很难合作。
教师生存质量的恶化还体现在其身心健康方面。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名目众多的量化考核及晋升压力让教师身心饱受煎熬。很多教师年纪轻轻身体就亮起了红灯,患有严重的颈椎病、失眠症等。更有很多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显示有近20%的教师表示生理健康状况不佳,40%左右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有80%的被调查教师存在工作倦怠……如此糟糕的生存质量让教师如何完成传承人类文明,传递美的重任?鉴于此,笔者提出不论是教师本身还是学校管理者、社会必须重视教师的生存环境,意识到对教师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审美的教育来改善教师的生存质量,丰富教师的精神世界,构建和谐的生存环境。
二、艺术教育的价值
艺术教育是美育教育的核心,它使受教育者通过对艺术的理解和创造,促进其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它对提高当下教师的生存质量,重建教师的精神家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与艺术教育自身所具有的价值密不可分。
首先,艺术教育具有很强的认知价值,它可以帮助受教育者提高对客观世界及自身主观世界的认识,从而不断自我完善。教师由于职业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所限,感性长期被压抑于理性之下,得不到释放,感性和理性失衡,往往迷失自我。让教师在工作闲暇之余进行艺术学习,通过在聆听世界名曲,观赏文学、艺术作品产生思想上的领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解放感性,丰富内心世界,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并重新审视自我,认识自我存在的价值,成为和谐完善的人。
其次,艺术教育的价值还体现在对受教育者创造力的激发和培养上。艺术作品作为艺术教育的载体,其主要内容蕴含了人类创造能力的结晶。艺术实践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开展艺术教育使受教育者获得创造能力。艺术教育对教师创造力的激发和培养可表现为它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创造并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启发学生的智育和美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教学内容和艺术有机结合,多方面、多角度地调动艺术手段,如将影视艺术、文学作品赏析等运用于教学中,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融入知识的讲授与传播中,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满激情和愉悦。
再次,移情是艺术教育的另一种价值所在。一件艺术作品凝聚了艺术创作者的情感,当人们在欣赏艺术、品味艺术时会不自觉地接受艺术创作者寄托在这件艺术品里的情感,思想与心情随之变化。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中,沉淀自己的情感,净化感情中的不健康成分,形成高尚、美好的情操。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提出, 艺术教育是一种“情育”,能使人感情发达, 忘一己之利害而进入高尚纯洁之领域,能使人的精神和情感得到良好的熏陶,达到真善美的境界,成为完全之人。教师作为“灵魂的塑造者”首先需要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完善自我后方可“育人”。
艺术教育还能给人带来身体上的放松,精神上的愉悦。现在的教师面对来自学校、社会、学生、家长等多方面的压力,工作强度大,竞争激烈,精神压力日益加重,导致焦虑、烦躁等负面消极情绪的积累,身体亚健康。对教师开展艺术教育,可以让教师沉浸在艺术所带来的美好中,疏导情感,自我调整,保持心理平衡、身心健康。例如对教师进行舞蹈艺术训练,教师伴随着音乐节奏扭动身体,音乐律动与肢体动作完美结合,在灵与肉的融合中感受精神上的美感、生理上的,体验到一种生命的释放感和幸福感。同时,在舞动中活动了关节,血脉畅通,肺活量增加,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增强。
综上所述,艺术教育作为一种非功利的审美教育,可以荡涤教师的心灵,提高教师的道德思想觉悟,赋予了教师更好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机会;也使得教师在提高创造力的同时陶冶情操,增强道德观念并在生理和心理上获得满足、愉悦。
三、教师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纵观教师的艺术素养及教师艺术教育的开展实施情况,不免让人失望。首先,教师自身缺乏基本艺术素养。一项有关京、鲁、冀三地八所高校教师艺术修养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教师对艺术修养的认识存在很大问题,很多人并不重视自己的艺术修养。在所有被调查的教师中,仅有10%的教师强调喜爱并经常欣赏艺术。另一项针对中学教师艺术素养情况的调查报告则显示被调查的中学教师艺术基础知识薄弱。参加调查的文、理科及英语教师各有超过45%的人回答不出诸如“《蓝色多瑙河》是哪位大家的作品”这样基本的艺术基础知识问题,更有超过50%的教师不知道色彩的三要素是什么……
然而目前针对教师开展的艺术教育还处于自发状态,缺乏正规的组织、系统的管理和领导。一方面教师自主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人员数量有限,大多都是一些有一定基础的文艺爱好者。此外,能够供教师参与的艺术活动形式比较单一,数量种类不多,层次不高。从组织层面来看,也只是各学校依托工会按照计划每年象征性地在内部举办一些活动如歌唱比赛、交谊舞大赛等,各学校参与面向社会大众群体的艺术教育活动很少。艺术活动匮乏且参与度低并不利于教师自身艺术素养的提高,从而阻碍了教师完善人格、实现自我价值。
四、教师艺术教育的开展
由于我国针对教师的艺术教育开展还处于自发状态,缺乏系统性和管理性。因此,必须从多方面着手,大力加强面向教师的艺术教育。
从教师层面出发,教师自身需要转变思想,学习艺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艺术鉴赏能力。同时,教师还要根据自身条件,积极参与艺术实践。艺术知识的学习只可以指导艺术实践活动,不能替代实践。要真正体会艺术的精神,就必须通过艺术实践活动,否则无法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更无法完成艺术教育的美育。
教师艺术教育开展的好坏与否与学校和社会相关部门的态度政策也密切相关。首先,学校和相关部门要重视教师艺术教育,应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保证艺术学习活动的开展,推动教师参与艺术学习。在实施中,学校可发挥艺术专业教师和有艺术特长教师的带头作用,通过如讲座、论坛、会议等形式加强教师间的交流。相互影响,相互带动,在教师中形成良好的艺术氛围,调动教师学习艺术知识的积极性。
其次,学校等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和丰富资源,多为教师提供艺术实践的机会。一是要加大校内外文化艺术活动的组织力度,将艺术活动制度化,保证艺术教育活动经常持久。如可以举办教师文化艺术节,结合国庆、教师节等重大节日举办文艺庆祝活动等。二要注重形式多样化,例如举办教师书画比赛、歌咏比赛、舞蹈比赛等,让教师吸引教师广泛参与,给教师们提供展示的舞台。三是举办艺术展,充分利用校园公告栏、广播电台等资源在学校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艺术覆盖,做到“处处皆是艺术,处处成为艺术”。
艺术教育的必要性范文2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 核心问题 创新性 教育目标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十报告中这一精辟论述,体现了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今,部分大学生人生目标及方向缺失,学习目的不明确。尤其是艺术院校的学生,自律意识比较薄弱,心理健康也存在着诸多隐患,多数学生业余生活与网络为伍,沟通能力欠缺,挫败意识较强。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醒与思考。笔者认为,贯彻人文素质教育刻不容缓。人文素质教育必须贯穿学生学习的始终,长抓不懈。针对素质教育的实施,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明确人生目标
爱国主义教育,是人文素质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树立对国家的高度责任感和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教育。当今,有些大学生因对国家历史及文化脉络梳理不清,对爱国主义教育课程轻视与淡漠,导致人生目标及方向模糊,学习目的不明确,集体荣誉感缺失,崇拜金钱与享乐,甚至走向消极和堕落的边缘。这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笔者建议,在课程体系中,应该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和人生价值观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誉观念和人生坐标,明确当下学习目的及未来使命。与此同时,提倡以各种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主题活动,围绕建国、建党等重要纪念日,强化爱国主义及历史观教育,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认识,明确人生目标。
二、关注学生健康成长,加强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
由于艺术类学校不断扩招,每年都有部分毕业生就业存在较大压力。扩招致使一部分生源质量下降,基础较差的学生面对新的人际关系,出现了交流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下降等问题,遇到挫折就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学习成绩落后,严重的还导致自闭、抑郁等症状的发生。针对上述情况,教师应该主动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并鼓励和帮助他们发挥专业优势和特长,使学生学会自我规划并提高自我生存能力。另外,通过班级组织开展一些交流活动,用各种健康、丰富的业余活动,给学生之间互相交流的机会。不但有助于克服学生的自卑情绪,也解决了其业余时间沉溺在网络游戏状态的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其与他人和谐相处的美德。
三、拓展素质教育,强化校园环境硬件与软件建设
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是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努力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营造一个健康文明、和谐向上的校园环境。首先,可以建立集学问性、兴趣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及电子图书馆,使之成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正气、开发智能的新平台。学生从清晨到傍晚,每天沐浴在独特的校园文化情境之中,一定能感受到潜移默化无形的文化浸润。这种隐性教育是课堂上所无法替代的。其次,提倡 “走出去,请进来”,让学生走出课堂,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锻炼未来的职业能力,也可以邀请知名企业家及专业大师,走进校园与学生交流,畅谈成功心得,使学生开阔视野。再次,加强软实力建设,逐渐使校园文化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竞争力。长此以往,学生与社会都能看到这种实力的逐渐增长,即毕业生给社会创造的无形价值越高,该学校在社会上的声望就越高。这种潜在的隐性力量,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心灵依托感与归属感、对母校文化环境的崇敬和自信的情怀以及勇敢面对未来挑战的决心。
四、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有利于开展人文素质教育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质量的人才,高质量的教学工作取决于高素质的教师队伍。[1]目前,有些高校教师正处于一种职业倦怠期。1974年,美国心理学家弗洛登伯格首次提出“职业倦怠”一词,是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表现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症。马斯勒认为,职业倦怠是由三个维度构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即情绪衰竭、失去个性化和成就感的降低)。[2]的确,教师在面临职责压力、职业声望压力及学历、职称等压力阶段会有这种症状;解除教师职业倦怠的关键在于提倡教师回归日常生活、提倡幸福感。[3]高校应适当调整教师政策,缓和教师的职业与心理压力,使其职业满意度得到提升,让教学恢复生机勃勃的创新景象。教师也以教育事业为本,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中,在体验职业的崇高情感、道德情感和心灵升华的过程中完成教育任务。
素质教育的实施,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应强化培养学生社会责任和进取精神。教师必须从实际入手,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感,使其明确人生目标并实现人生理想,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具备全面素质的新世纪人才。教师也会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收获和体验实施素质教育的幸福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施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艺术教育的必要性范文3
英文教材虽然在词汇、语法、句型方面更准确,但毕竟涉及许多专业单词,而且从国外引进的外文教材也不一定符合国内的教学特点,学生在阅读、复习过程中必然会感觉到吃力;若使用中文教材,那么双语教学的效果可能又要大打折扣。如果有配套的双语教材,学生们学习起来显然更易于得心应手,课后也便于复习。因此,组织国内、外专家编写一套完整的配套教材,是开展医学检验专业双语教学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教师
教师在课堂中起主导作用,其教学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对于双语教学来说更是如此。一名优秀的双语教师,不仅需要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深厚的理论基础以及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还需要有较高的英语水平。然而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同时具备以上几点的双语教师并不多见。因为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可能英语基础稍差,而年轻的教师虽然英语水平不错,却缺乏教学经验。针对这个问题,医学院校应该更加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比如提供一定的出国进修机会,如果条件有限,也可以组织相关教师进行英语能力的强化训练,尤其注意口语能力的锻炼。同时还应促进新、老教师的交流,更快、更好地丰富年轻教师的教学经验。
三、讲课方式
不同的老师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经验选择不同的讲课方式。有的会采用全英文教学,有的会先用英文全部讲一遍,然后再用中文简要阐述一遍。而作者采用的方式是将每一章的内容根据知识点分为若干个小节,每个小节先用英语讲述一遍,然后用中文进行讲解。针对不同的上课方式,目前大家的观点仍是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为了了解不同上课方式的效果,作者曾参加过不同学校的多次双语课旁听,并且在课后就教学效果对学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经过调查发现,即使是被大家公认为英语水平较高的老师,如果采用全英文教学,大部分学生也只能听懂30%左右的课堂内容。这是一个值得深思和重视的问题。毕竟,学生最重要的任务是掌握知识、理解知识,而在国内,普通大学生很少接触完全的英语环境,让他们在短时间内去听懂专业英语,通过英语教学来掌握专业知识,其效果必然不会非常理想。
采用先英语后中文的方式,虽然学生既能接受到专业英语培训,又不会落下知识点,但这样却容易造成学生对中文讲解部分的过度依赖。有的学生甚至英文部分不听,只听中文讲述的内容。为了让学生更快适应课堂上的英语教学,老师可以在课前点出一些当节课上重要的专业英语单词让同学课前熟悉。另外,在讲课的过程中,对于一些重要的词汇,也可以反复强调,让同学们加深印象。这样多节课下来,同学们无形之中便会掌握许多常见的专业单词。总而言之,不同的讲课方式有各自的优、缺点,关键的是带教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来选择最合适的方法。“因材施教”,能够让学生真正地学到知识,这才是最根本、最重要的目的。
四、教学手段
科技的发展大大地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如今,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对于双语教学,更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点。医学检验学专业相对于其他医学专业来说,比较注重实验方法和技术。为了尽量减少单一教学方式给学生带来的枯燥感和疲劳,老师在课件的准备过程中,可以多加入一些图片甚至动画元素。比如在血型这一章内容,可以链接一个输血的小动画,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己选择输血方式,选择错误动画中的患者则会出现输血反应。而对于粪便检查这一章,可以加入大量的图片,让同学对粪便标本中的成分有直观的印象,尤其是一些病理成分,如红细胞、真菌、寄生虫卵等,而且最好采用临床粪便标本直接成像后拍下的图片。
网上下载的一些图片很多时候只是示意图,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出入。因此,在平时的临床工作中,教师也应该注意留取、积累一些典型的照片以便用于教学。在课堂中,老师应该适当与学生进行互动,比如用英文提一些简单的问题,并让同学也尽量用英语来回答。双语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知识,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交流能力。只有鼓励同学们多“动嘴”,敢于把想到的英文句子讲出来,这样才能让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得到真正的提高。
艺术教育的必要性范文4
【论文摘要】当前教育技术学主流研究范式存在单维不合理性,对其分析思考后,提出教育技术学有必要采用跨学科研究范式,以顺应学科多元化发展的实践和学术需求,不断挖掘和实现教育技术的内在价值。
长期以来,教育技术学研究中不注重方法论,研究方法单一,定性研究传统仍然占主导地位,这己成了以应用为取向的教育技术学发展的梗桔。近年来,我国教育技术研究者充分认识到方法论的重要性。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各种研究方法不断引入教育技术学研究中来,行动研究、教育叙事研究、混合研究、基于设计的研究等新型研究方法在教育技术学领域逐渐兴起。有学者(张斌、张文兰等,2009)认为“多元化研究范式是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必然走向,我们需要打破单元的思维,放弃寻求普遍的万能的教育技术学研究模式,走向教育技术学研究范式的多元化”。的确,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的多元性、研究对象和应用领域的多样性以及当前教育技术研究方法上的迷乱困境等都要求多元化的研究范式。本文在库恩范式论对研究范式界定的基础上,通过对当前教育技术学研究范式的思考,提出教育技术研究领域应当采用跨学科研究范式,并对其必要性进行了论证。
一、库恩范式论及其对教育技术研究范式发展的启发
范式一词是由美国当代科学哲学家托马斯浑恩(thomass.kuhn )在其经典之作《科学革命的结构》( the structure ofscientific revolution)一书中提出的。库恩认为“范式是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fzl“研究范式”概念的核心要义是科学共同体共同具有的信念、学科的理论体系以及科学研究的框架结构等。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不少学者对研究范式的理解已经超过了库恩赋予研究范式的意义,正如有些学者(蔡建东等,2006)所认为的那样,我们也认为与库恩范式的“替代性”和“不可通约性”相反,教育技术学不同研究范式之间是“共存”的,而且是“可通约”的,是交替互补的关系。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的多元性和研究对象的多样性决定了教育技术研究必须采用多元化的研究范式,就像日常生活中使用劳动工具一样,不同劳动工具的功用和效率是不一样的,也没有最好的工具,只有最适合某种劳动的工具一样。因此,教育技术学需要尝试、引入和发现多种研究范式及其应用领域和使用范围。在进行教育技术学采用跨学科研究范式的必要性论证之前,有必要对当前教育技术学所使用的各种研究范式进行梳理和思考。
二、当前教育技术学研究范式简述与思考
我国教育技术学正处于蓬勃发展的历史时期,学术研究一片繁荣、理论观点不断推陈出新,学科体系也不断完善,论文和著作也是与日俱增。然而,教育技术领域对自身研究范式的探讨并不多见,并且研究结论也不清晰一致。就从目前发表的论文来看,教育技术研究者对研究范式的分类及所持观点大致有以下几种;1、学科的研究范式可划分为理论研究范式和实践研究范式两种基本类型。2、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是己经形成的教育技术学研究范式。3、在教育技术研究中主要存在“实证主义”与“解释/建构主义”两大基本研究范式。 4、黄荣怀教授认为,教育技术学领域研究范式的演变经历了“经验总结一对比实验一系统整合”三个主要阶段。5、近年来也有学者(张斌、张文兰等,2009)提出教育技术学应当采用多元化的研究范式。从以上分类和观点可以看出,教育技术领域对其研究范式并没有形成一致性认识,各种观点处于离散状态。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受研究传统的限制,先前教育技术研究不注重方法论,研究方法单一,很少有人对研究范式进行深入的研究。二是教育技术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研究范式难得统一。好在这种现象也表明了教育技术领域正在日益重视研究范式研究,这应该是一种好兆头。
对当前教育技术学研究范式进行分析思考后,我们认为当前教育技术学研究范式存在单维不合理性,应当突破单维的思维模式,引入并尝试使用多元化的研究范式。至于从其他学科领域引入的研究范式是不是适合教育技术研究需要,这需要理论思辨的支持,更需要实践的检验。
三、教育技术学也要使用跨学科研究范式
1什么是跨学科研究范式
“跨学科”一词较早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但独立的、自成体系的、有组织管理和规划的跨学科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和深入,许多学者对跨学科及跨学科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尽管对跨学科研究的概念表述不尽相同,但其本质和要义是明确的。我们认为跨学科研究是以问题解决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通过协商合作以及个人探索等方式,采用一切有利于问题解决的方法、技术、手段和策略来解决问题,进而形成灵活且融合的研究方法体系的研究策略。跨学科研究的方法和关注点都是多元的。它可以由科学的求知欲驱动,也可以由实际的需求促发;可以由单个研究者来进行,也可以通过组建团队来实施。真正的跨学科研究不是简单地把几个学科拼凑在一起,而是追求各个学科在思想和方法上的融合,通过学科间的商讨与合作,建构一个共同的研究框架,获取一个整体的或系统的研究成果。这种研究方法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以及研究者群体在运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时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就构成了跨学科研究范式。根据对跨学科研究及其范式的理解,我们认为教育技术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更有必要采用跨学科研究范式,使得各相关学科的方法、思想等有机融合,更好的为学科发展服务。
2教育技术学采用跨学科研究范式的必要性
首先,科学研究的大环境呼吁跨学科研究范式。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许多社会现象和问题(包括教育)不是一门学科的学者能单独解决的,而需要会同相关学科的学者,并以此为基础才能发展出相关学科间共同的工作假设、共同的理论模型、共同的研究方法和共同的语言。也只有相互协作共同探索才能解决研究和实践中不断涌现的、涉及多学科的、复杂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事实证明,这些问题往往不是某一个学科能够单独解决得了的。鉴于此,许多学者撰文呼吁跨学科研究,并论证跨学科研究是当今科学发展的显著特征和趋势。对跨学科研究的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以及在实践中的不断尝试,对消除学科之间的隔阂、重构综合整体的观念、促进学科的融合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口各学科所谓的研究领域并不是它独断的专有领域,并没有绝对的界限。跨学科研究是促进学科融合、解决复杂问题的必要手段,己经成为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教育技术学作为科学研究队伍中的一支,有必要采用跨学科研究范式,为促进学科融合、解决多学科复杂问题做出应有的贡献。
其次,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和复杂的研究对象要求使用跨学科研究范式。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领域新兴的一门交叉学科,是具有方法论性质的技术学层次的学科,并且明显具有应用性学科和综合性学科的特点。教育技术学所研究的问题不是纯教育学的,也不是纯心理学的,也不是纯技术学的,而是多学科综合性的问题。例如,远程教育不仅要遵从教育教学规律,也要关注师生分离状态下的学生学习态度和心理问题,并且要采用恰当的技术来实现教学过程、达成教学目标,其中管理学知识的运用也是影响远程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再如,学科主题网站的开发、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交流互动平台的建立等等,都不仅仅是技术实现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在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上的突破。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理论和教育心理学应用理论的杰出典范。教育技术学的这种包融的学科性质和复杂的研究对象就决定了教育技术学研究必然采用跨学科研究范式。也只有这样,教育技术学才会取得长足的发展。
第三,采用跨学科研究范式有利于促进教育技术学开阔创新视野。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说:“在科学的发展上,可以得到最大收获的领域是各种己经建立起来的部门(学科)之间的被忽视的无人区[[8] n。教育技术学己经冲破了“被忽视的无人区”,但是教育技术学还没有成为“得到最大收获的领域”,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创新,尤其是缺乏突破性的创新。而跨学科研究范式给教育技术学科研创新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动力。跨学科研究范式突破了以往教育技术学单维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这种突破不是对原有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断然摈弃,而是在吸取和完善原有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形成更加科学的研究方法。教育技术的跨学科研究可以消除相关学科之间界限隔阂所造成的壁垒和视野遮蔽,强调以研究主题为中心的有机协调与合作,增加学科间的交流,有助于正确理解和有效解决教育技术活动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和复杂问题,有助于促进相关学科的渗透和融合、有助于形成完善的教育技术学科体系,进而推动教育技术的学术观点创新、研究方法创新、学科体系创新。
艺术教育的必要性范文5
【中图分类号】 G6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11―0068―01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我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也紧跟计算机发展步伐,加入了诸多新内容。本文通过对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进行探析,以期给教育同仁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一、整合的科目类别和初步设想
1.信息技术与美术教育的整合。二者整合主要基于现今电脑美术的广泛应用和盛行,及由此产生的对电脑美术人才的需求。包括电子美工、动漫设计、游戏场景制作和影视视觉电脑加工等。由此整合的内容体现在四个方面:电脑美术背景知识和应用领域介绍、电脑美术作品欣赏、信息技术与美术的嫁接和常用电脑美术工具软件的学习使用。其中,前三者为基础内容部分,重在将学生带入电脑美术的世界,让学生形成对电脑美术的基本认识,引发其兴趣;后者为基本技术,也是整合学习的重点,着重培养学生电脑美术制作的基本技能、技术,为以后的R档缒悦朗跹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其作为一种启蒙,就如画画对画笔的使用一样,主要包括电脑平面美工、三维制作基本工具软件的认识,主要包括Photoshops、3DMax等主要电子美工工具软件的认识和使用。
2.信息技术与音乐教育的整合。信息技术与音乐教育的整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电脑音乐背景知识传授、音乐欣赏、音乐信息传播工具和音乐信息制作工具认识与感受。其中,音乐欣赏包括传统音乐通过信息技术的演绎表达和信息手段制作的音乐的欣赏;音乐信息传播工具主要介绍一些常用的代表性音视频播放工具,介绍其使用背景和效果,同时介绍音频文件的格式构成知识等。对于音乐信息制作工具的认识与感受,可通过对制作歌曲的软件认识和操作予以实现。
二、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我国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陷入了“教者无心,听者无奈”的困境之中。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积极性不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是缺乏。在这种情形下,将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既能增强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丰富性和吸引力,又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因此,将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是十分必要的。
2.可行性。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素质教育进一步发展。在小学教育中,低年级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压力并不算很大,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同时,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可以为小学毕业后进入中专、职高的部分学生进行相关专业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如今,社会对从事电子美工的专业人员的需求大增,导致了电子美工人员异常缺乏。在我国,电子美工人员的培养数量有限,国内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也大幅低于国外。症结在于电子美工需要双向复合型技术(美术和计算机作图相关知识),而我国在双向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培养上存在诸多问题。为了使进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电子美工知识,可以在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里加入相关的美术知识,为其日后学习电子美工专业知识打好基础。由此可见,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是可行的。
三、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的途径
艺术教育的必要性范文6
一、艺术类院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当下,在高等院校中普遍存在着的一些教学教育规律,并不适用于艺术类高校教育的教学设置。比如在办学理念中照搬本科一般学科的教学理念,并未突出艺术类专业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进而按照就业为导向不断调整的办学思路;而且,还存在以提高考研率为目的,脱离实际的教学办学方式。这就脱离了基本的高等院校的教学理念,更何况针对艺术类院校的教学改革而言,都是存在问题的。而这些问题的存在,是与对高等教育中艺术类院校的定位不恰当密切相关联的,因而,如何对高等院校中的艺术类学科进行准确定位,进而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形式等进行彻底的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二、艺术类高等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