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认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汉语言文学专业认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汉语言文学专业认知

汉语言文学专业认知范文1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不仅承载着我国传统文化与民族意识,同时还是我国传统精神文明的根本体现。而作为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在学习汉语言文学各科知识的过程中,除了体会其中的理论知识外,还应学习其中的精神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健全自己的人格体系,才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教育目标决定教育内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决定该专业的课程设置。而课程是实现教育功能的载体,它直接规划着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培养转向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而要适应这种转变,就必须对课程体系进行进一步地优化。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思路

为了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在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以基本工作过程为依据,以培养学生基本能力为出发点,结合教学要求设计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从基础技能到核心技能、从单项技能到综合技能进行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围绕汉语言文学专业技能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说、写、读的能力及综合能力等。

二、实行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

1、整合课程内容,合理取舍。能够转化为人的人文素养的往往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以及经典著作所阐释的深刻道理,因而在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问题上,应该主要抓好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理论等核心课程内容的建设,舍弃一些无关紧要的课程内容。

2、浓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凝练文学理论精髓。在课程内容的改革中,要着力打造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课程的核心价值,提炼人文知识的核心理念,在教学内容上充分体现核心课程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比如,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建设成精品课程群,对这些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整体规划,将人文素养的理论核心分解到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中,以便教师的有效传播。

3、因地制宜的自编教材。校企共同开发教材、实训实习、提供社会服务;实施项目任务教学,突出学生能力培养;教学情境紧贴工作环境、课程内容紧贴岗位能力、顶岗实习紧贴学生就业、考核标准紧贴岗位要求。教材要适应性强,针对性强,可以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思路,满足工学结合需要,使用效果良好。为方便学生课外学习和自主学习,本课程建立了课程网站,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包括课程教学录像、课程教学文件、教学课件、经典教学项目等等,给教师和学生带来形象直观的教学材料,满足了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4、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考核体系。应用考核团队协作法,可通过项目的团队设计,来培养能力和协同工作能力,团队攻坚一个项目,以整体团队的成绩作为每位学生的成绩,这样,每个学生都会竭尽全力获得高分,无形中培养了团结合作攻坚能力。因此,考核方式做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的教学热情才有可能激发出来。

转贴于

5、实践应用能力的强化。强化汉语言文学的实践应用能力,不仅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就业水平,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在扎实的专业基础上具备过硬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具备较强的优势。而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其核心在于“读”、“写”、“说”这三个方面。由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对其进行强化。而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优势在于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以及信息分析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模拟招聘情境,锻炼学生口才:自我介绍、面试问答……。因为口才并非单纯的能说会道,它是一个人德、才、学、识的综合体现,是用人单位在较短时间内最快获取对应聘者的能力的一种综合检测手段。教师在模拟招聘或面试结束后对学生的各个环节进行具体的指导,使学生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对自己进行完善。“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实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单纯的诗词鉴赏等理论教学就与学生的才思泉涌、妙语连连的实际运用能力结合起来了。

汉语言文学专业认知范文2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主要存在着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学生对汉语言文学情感理解较差等方面的问题。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当前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当中,很多教师只是采用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学习,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占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一味的知识学习和知识灌输使得学生的汉语言文学学习兴趣较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不够理想,这对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长此以往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态度,不利于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的渗透[1]。

(二)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情感理解较差

站在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却又紧跟时代脚步的专业角度来看,汉语言文学具有比较强的审美教育能力,它能够通过专业的知识来反馈社会,同时也能够展现自我价值,塑造学生的人格魅力,促进中华优秀文化的源远流长。但是在当前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当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情感理解较差等问题。很多学生无法明确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的价值,只是为了学习甚至考试而学习,却忽视了汉语言文学的真正价值,使得汉语言文学课程很难在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内容,从而导致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价值认知程度不足[2]。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有效开展

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有效开展,可以通过注重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的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审美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等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

(一)注重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的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中渗透审美教育,首先要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方式进行创新。正如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所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3]。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可以通过结合学生的实际性格特点及认知能力,进行适当的教学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汉语言文学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4]。

例如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当中,可以通过将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教学方式融入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当中。

(二)挖掘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审美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汉语文字本身便是一种美,是众多文学作家智慧的结晶。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当中,教师不能仅仅的“照本宣读”,要注意挖掘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具体的内容和字眼,组织学生体会其中的内涵和延伸意义,观察作品中所使用的文学表现形式以及文学作品内在的结构、所渗透的情感态度等等。比如在李白的千古佳作《行路难》当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话当中,借助云帆、长风以及沧海等词汇描述出了李白美好的愿景,云中忽隐忽现的云帆正在他眼中希望的影子。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南朝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细节,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三)将汉语言文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发散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汉语言文学作品是作者对内心思想感情的物化和外化。所以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可以通过借助一定的事物或者情境,使学生能够对汉语言文学产生深刻的理解,并发散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观察能力,真正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例如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对课文中所写的内容、所塑造的场景进行联想,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站在作者的角度进行遐想。

汉语言文学专业认知范文3

关键词:茶文化;汉语言文学教学;运用机制;研究策略;文化融合

结合当前汉语言教学活动的整体特点看,我们在利用茶文化元素开展该教学活动时,不仅要充分发挥茶文化的知识内容,提升学生的审美理念,同时也要应用茶文化的价值,完善实践应用体系,构建生动、内涵化的课堂,从而实现该教学活动的真正创新。

1文化诠释与价值利用:茶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分析

在当前传统文化复苏的今天,在全新教学理念应用下,整个茶文化实现了多种形式的创新呈现。尽管茶文化的表达方式,出现了多种革新,但是茶文化中所具体诠释的文化内涵,并没有变化。茶文化的价值底蕴,始终存在。茶文化中所诠释的丰富文化内涵,不仅是当前茶文化,实现最大价值呈现的重点,同时,茶文化中所包含的丰富元素,也是茶文化的价值诠释。茶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精髓,更是该文化机制的重要诠释,通过对茶文化的价值理念,进行综合分析之后,我们看到时代性与内涵性,正是推动该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特别是基于时展的茶文化理念,才会阐释更大价值。基于内涵的文化理念是茶叶产业成熟发展的重要呈现。当前,茶文化应用过程中,不再是单一的文化展示,而是注重实用性与文化内涵的价值整合。随着当前茶文化发展机制不断成熟,如今已经形成了相对独立和极具价值内涵的文化机制,因此,茶文化的精神内涵正是基于大众的广泛认同与传播之后,所形成的内涵理解。尤其是茶文化中所包含的诸多素材,都是人们生活中所形成的内容,特别是茶文化中所包含的文化素材,更多是基于大众理解和生活实践所形成的内容。所以,更能被学生所理解和认可,这就大大优化了教学活动的鲜活性内涵。

2课堂死板、实践缺失:当前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问题不足认知

汉语言文学课程,不是一门普通的学科教育,几千年的茶文化发展历史,也不可能仅仅通过几节课程就能全部呈现。所以,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并且形成基于学生兴趣,全面广泛参与的教学机制,就极为必要。在这一教学活动中,不仅注重发挥老师的主导“教学”价值,同时更要充分注重发挥和诠释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尤其是倡导学生自身通过不断探索与自我学习,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茶文化元素在整个汉语言文学课程教学的理想效果。汉语言文学教学已经进入发展与改革的新时期,在该教学活动中,存在诸多影响该教学效果的问题。只有对其中问题进行合理解析,才能真正实现该教学的创新。实际上,由于缺乏对学生主导性的合理理解,大大影响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参考与理解。比如,对学生的兴趣了解不够,对学生的价值发挥不足等等。同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也未能合理融入文化因素和时代精神,这就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理念。当前大众对汉语言教学活动的价值认同不足,从而使得该专业教学中,存在诸多困难。不仅如此,由于缺乏合理的应用机制和实践体系,进而使得学生自身的实践应用水平,明显弱于其他专业。就汉语言教学的本质特点看,关键在于该教学活动中,需要将人文关怀理念融入到具体的文学教学活动中。老师通过合理使用教学素材,深入挖掘教学素材中所包含的人文属性和价值内涵,并且将教学内容传递给广大学生,从而使得学生体会传统文化的价值魅力。在当前该专业教学中,我们需要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合理改造与有效借鉴,从而使得汉语言教学实现良好发展。对于汉语言文学教学来说,其突出特点在于该教育中,需要学生对文学作品有着极强的感知与理解水平。当然,也需要为学生理解和掌握、应用所学文学知识,提供重要的实践机制。

3当前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的创新诉求

汉语言文学教学在当前正在面临转型发展的时代任务,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机制,在该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学者精心挑选合适的教学素材,通过清晰设置教学内容与体系,从而实现汉语言文学教学机制的全新的构建。有的时候,人们往往会以标签化的方式来看待文化的价值,对于汉语言文学教育来说,文化素材的影响力极为深厚,除了内涵上的深远历史外,与文化元素的天然关联,也成就了该教学活动的实施价值。所以,选择合适的文化内容与文学素材,至关重要。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作为我国高校教学专业的核心专业,在该专业教学发展中,其中所诠释的内涵,也在日益丰富。除了公共教学外,相关专业也开设了专业化的课程知识。通过对学生实现系统化的汉语知识与文化教学,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具体文学素养。对于汉语言文学教学来说,其中与我国传统文化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天然联系,所以,想要真正有效的做好该专业教学,就必须侧重与文化内涵的丰富,文化素材的有效完善。结合当前时代特征而言,诸多学校都将我国传统文化,作为该专业中教学活动的课程知识,这对该专业教学活动提出了本质意义上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文化素材内容,就发展成为该专业教学活动实施的前提与基础。

4汉语言文学教学创新中茶文化元素的具体运用策略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不仅需要注重发挥老师自身的“教学”价值,同时更加充分注重发挥和诠释文化素材的启迪意义和人文精神,尤其是倡导学生通过具体探索与文化学习,从而实现该教学活动的最佳效果。比如,通过使用茶文化素材来构建汉语言教学活动时,可以发挥茶文化的内涵性与引导力,从而实现汉语言文学教学课程的有效探索。在汉语言教学过程中,无论是选择的内容素材,还是我们需要使用的教学技巧,更多是老师来完成的教学活动。所以,在当前教学过程中,只有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要站在汉语言教学的实际诉求,选择极具文化内涵的教学元素,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参与汉语言教学的价值和积极性。我国文化内涵深厚,合适的文化素材对于当前我们更好应用茶文化和发挥茶文化的价值,有着重要影响。我们对茶文化的价值理解,实现了成熟认知。特别是对于当前我国茶文化的具体传承与发展来说,合理诠释茶文化的内涵,能够弥补当前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中,文化素材不足、生活属性不够这一问题。因此,立足文化的价值多样性,从茶文化的价值底蕴出发,构建科学、完善的茶文化应用机制极为重要。事实上,就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本质特点看,只有立足该专业教学活动实际,丰富教学理念,创新该专业教学机制,选择合适的文化素材和教学资源,才能真正实现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实质性创新。客观的看,通过发挥茶文化元素的价值内涵,积极开展汉语言教学,将在大大丰富教学素材的前提下,展示茶文化的精神内涵,从而实现该专业教学的最佳效果。茶文化是我国文化机制中,极具大众属性,且被大众所所熟知和认可的文化机制。合理认知和发挥茶文化的价值内涵,将能实现对该文化资源的合理应用。因此,在该专业教学活动中,将其融入到该教学活动中,不仅能够丰富教学素材,同时有效激发学生自身参与学习的价值兴趣。树立自主学习的价值理念,从而真正引发学生对茶文化的理解与认知。当然,利用汉语言文学课堂向学生诠释茶文化的价值思维,也将实现该教学活动的最佳应用。

汉语言文学专业认知范文4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审美情趣;引导途径;课程架构

前言:

透过以往诸多调查结果整理论证,汉语言文学一直被视为高校人文素质拓展的基础性课程,毕竟其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精华,能够为学生标准情感、价值、人生观体系结构梳理,提供较为丰富的指导性线索。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不同学生身心发展特征,进行既有审美教育管理策略创新改造,令学生透过不同类型汉语言文学交流实践活动参与,更为细致地感知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的价值地位,自觉透过网络和图书馆渠道修缮个人专业技能,避免步入复杂化社会环境后,产生任何不必要的身心压力。

一、如今我国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管理中遗留的弊端问题整理研究

透过现阶段我国汉语言文学教学实际状况观察分析,发现大部分指导教师在教学模式处理上过于单调乏味,无法激活学生个体主观能动性,致使汉语言情感理解水准大幅度下降现象广泛分布。至于以上教学过程中的消极冲突细节,主要如下所示:

(一)汉语言文学审美引导模式过于单调乏味。

透过如今已有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实践项目观察论证,许多教师都片面地进行既有课程内容鸭架式灌输,长时间令学生处于被动境遇之中难以自拔,对于最新文学作品感知欲望骤降,专业范畴内的知识掌握不够系统完善,对于今后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综合化布置延展,产生较为深刻的限制效应,最终学生汉语言文学审美技能也势必不够可观。

(二)学生对于传统民族汉语言文学诸多情感因素理解能力较差。

结合长远化民族历史和现代社会交接延展层面分析,汉语言文学课程本身保留较为强效的审美教学引导功效,方便利用不同类型专业知识结构进行社会诸多现象映射,使得学生自我价值地位至此得以全方位舒展,形成全新的人格魅力,对日后中华民族优质化文化成就继承延展,创设更多的支持辅贡献。可实际中,诸多汉语言文学教学实践项目中,始终遗留学生对汉语言文学情感理解误差结果,包括不能精准化认证掌握该类专业学习价值地位,单纯地将注意力集中投射在考试成绩提升层面之上,不能令个人情感、价值观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升华改造,使得该类课程实际教学过程中无法渗透标准化审美控制内容,最终阻碍学生日后就业前景。

二、日后提升汉语言文学日常教学引导实效的措施内容解析

想要切实整改现代汉语言文学审美教学被动状况,唯一的出路便是进行传统教育模式改良创新,使得学生个体主观能动性得以全面激活释放,自觉透过不同途径提炼整理最新文学审美辅助因素,为今后诸多样式审美意识强化项目布置交接,提供更为强劲的推动功效。

(一)努力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创新改造,激活学生长久学习兴致。

审美教育因素就是要时刻渗透于汉语言文学教学实践项目之中,想要顺利贯彻此类指标,教师就必须集中一切技术手段进行既有汉语言教学引导模式创新改造。然而,兴趣始终是最好的指导教师,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考虑时刻依照不同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和认知潜能,进行传统教育控制方式逐层创新调试,令学生长久化学习性质得以全面激活,令最终汉语言教学实效获得本质性变化结果。

(二)提炼整理更多样式的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辅助因素,改善学生审美理念。

透过客观层面观察论证,汉语文字本身就属于一类美化因素,毕竟其是经过诸多文学作家造诣成就融合的结果,所以在实际教学控制期间,教师应该要集中一切精力在汉语言文字内容讲解之上,带领学生进行相关题材文学作品深刻内涵感知延伸,使得不同类型文学作品表现形式、内在结构、情感态度得到更为细致地拆解验证。另一方面,将汉语言文学教学和现实生活诸多现象有机融合,令学生主观思维和审美想象空间处于无限度扩张之势。所谓汉语言文学作品,实际上便是作者针对内心复杂情感的物化、外化结果,因此在实际教学引导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类型事物和情境,令学生可以对汉语言文学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结果,至此令个体思维结构全面舒展,真正改善学生综合审美和观察技能,深度贯彻落实新时代全新审美教育控制指标。如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课堂之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主动观察分析既定课文内容,竭尽全力塑造起生动化感知情境,确保自身能够深处于作者情感背景之中,能够站在作者思维方向上分析不同字词、语句内涵。

结语: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一直一来保留较为深刻的审美教育功效,教师在联合审美教育因素系统化拓展汉语言文学教学实践项目过程中,要集中一切技术手段激活学生自我价值展现和人格魅力养成欲望,避免今后价值、人生发展观念形成的误差迹象。今后教师要做的便是透过历史、现实生活中提炼整理更多教学审美辅助要素,令学生审美控制技能变得更加灵活便利,最终朝着社会预设的思想文化素质和审美情趣掌控技能方向不断过渡扭转。

【参考文献】

[1]唐代兴.突破实践困境重构师资培养目标视野———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教学改革的当代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1(06)

[2]张子程.民族地区非母语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设置的现实意义———以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为例[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4(02)

汉语言文学专业认知范文5

汉语言文学作为具备悠久历史同时又能够紧紧跟随时展的步伐的专业来讲,该专业所进行培养的人才自身应当具备非常强的独立审美的能力,在面对工作社会的时候,不单单可以使自己的专业和特长得到全面的发挥来进行服务大众,服务社会,进而来给社会创造一定的价值,同时还可以通过对与自身具备的优秀品质和人格进行塑造,实现使自己的审美品位得到全面的,不断的提升,进而来实现使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得到传承并且将其发扬光大。传统教学所指的学科知识论主要是指传统学科的教学理论具备的主要教学指导思想,学科知识论主要是认为我们发现感知的所有存在的知识都是有用的,对于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灵活且融会贯通的运用就是一个人自身具备的职业能力,所以就要求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务必具备知识了解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其中的实践课就应当归属于理论课知识的附属演绎。在我国对于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汉语言文学和理工科学科两者进行相比,汉语言文学自身的实用型并没有那么强,同时汉语言文学在教学的过程中,相比理工科,学生对其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从根本上谈汉语言文学不单单是我国社会文明的一种简单的传承,同时还是实现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对学生自身要求具备较高文学素养,不仅仅可以熟练地进行对汉语言文字的运用,同时还要自身具备比较高的文章写作的能力,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对语言文学的文言文能够有有比较好的理解能力以及书写表达的能力,不仅要对文言文可以读懂,同时对于文言文中的通假字以及同音字还要具备基本的识别能力和融汇贯通的运用能力。

2如今我国汉语言文学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汉语言具有自身的特点,不像数学之类的科目利用公式就可记住一个概念。汉字的组成就具有字和音两个概念,还有它所表达的意,要熟练地掌握和运用需要不断地渗透才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模式仍然没有完全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而实现改良,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也仅仅是以教材为中心的基础型内容,尤其是许多教师仍然采取简单、机械的课堂讲授法来传递汉语言文学知识,通常的做法是根据课文内容,逐字逐句分析,讲解字、词、句的基本含义,画出重点,这种做法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的培养。在以往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学生已经习惯于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上课根据老师的要求记笔记,下课同学之间对照笔记,考试的时候划范围,全凭知识的积累和背诵,学生鲜少有自己的理解,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根本无法实现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真正目的,对于培养新时期人才的文学素养来说并没有益处。

3优化我国当代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学模式的措施

3.1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正所包含的内容所涉及到的方面比较广,其中主要包括我国的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以及中国的古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等非常多的文化课程,这其中所学习的学科课程包含的内容之间具有文化的交叉和重叠,例如在汉语言文学的文学概论中所包含的文体学知识和写作学,之间存在的重复和交叉设计的教学课程的安排非常不利于在教学中对学生所学的知识有效形成比较系统性的知识结构,这就造成对语言文学教学的效率非常低。因此在语言文学教育的课堂上主要把学生来为课堂的中心,作为老师应该对课堂上的教学内容进行不断地丰富,做到让学生在快乐的玩耍中学习,而老师则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作为解答课堂上课下疑难问题的角色。

3.2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学生自身的实践应用能力。汉语言文学自身具备的应用性主要是体现在对学生就业时的导向,主要强调学生自身对于知识的最根本的应用能力,来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岗位,实现更加快速的适应社会的职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对于语言文学的教学改革过程中,需要将我国古代作诗中所用到的平仄,以及对联中所用到的虚实进行融入学习,综合的让学生进行掌握,这样不单单的增加了学生们对于汉语学习的兴致,同时还使得中国的古典文化得到传承了。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如果仅仅是采用单一的教学办法,对学生是没有知识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的,因此这就要求学校应当积极进行对比较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施进行引进使用,做到利用多媒体设施进行教学,让老师自己进行制作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教学动画,保证学生们在一个舒心愉快的环境下进行语言文学的学习,同时教师来应该做到以汉语言文学自身的性质和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以及态度和特点来进行分析,不断地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进行总结,探索出最佳适合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方法。

3.3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理论和实践之间有效的结合。在对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单单的让汉语言文学整体的教育方法方式仅仅停留在教育的表面。教育院校对于汉语言文学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做到推陈出新,一定要打破陈旧传统的汉语言教育方式模式,真正做到提高整个汉语言文学自身教学过程中的社会适用性。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实践具体的过程中,参与教学的教师一定要摒弃陈旧的教学方式,一味的对学生进行灌输知识,采取单一呆板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充分的结合讲授法和引导法以及采取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以及采取小组合作的办法等诸多的形式进行教学,实现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教师应从学生学习兴趣出发,赋予汉语言文学教学新的时代语言,开创新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格局,让学生能够从内心深处喜欢汉语言文学学习。

4结论

汉语言文学专业认知范文6

关键词:现代教育 教学思想 汉语言文学 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H19

文献标识码:A

D01:10.3969/j.issn.1672-8181.2015.03.182

1 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发展在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承过程,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求每一个学习汉语言文学的人要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与审美能力,还要保证每一个学员可以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的塑造自我优秀人格,不断提升自我的审美品位与道德素养。汉语言文学的价值在于学习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学习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文化内涵,掌握汉语言文学中的道德素养与文化内容,糅合历史文化于一身,形成汉语言文学明确的课程设计内容,掌握具体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学内涵,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深度学习能力。当前很多学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并不深入,功底并不深厚,在毕业时虽然可以递交一份不错的论文,但是在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精髓上,并没有做到深入浅出,铭记于心。学习过程中,经常忽视细节与重点,对理论联系实践的做法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学生要从内心深处掌握这门课程,深入培养自我的学习兴趣,提高自我的专业文化素养,才能更好地培养自我学习情趣,提高学习能力。由此可见,在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还需要不断变革,积极提高教学思想与内涵。

2 现代教育理念背景下汉语言文学教学思想

2.1 “去中心”平等教学思想

现代教育理念就是提倡“公平、民主、自由”的教学氛围,营造这样的教学氛围,建立公平、自由的学习环境,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自我学习与自主钻研的学习动力。反对老师的“个人主义”,反对教师的“一言堂”行为,要让学生与教师积极配合,形成默契的工作模式,积极提高教学中的师生平等关系,加强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互动。现代教育思想背景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作为辅导的角色,而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

2.2“公平对话”教学方式

“公平对话”的教学方式是提供给现代教育理念一种直接对话的教学参考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让教师和学生保持一种公平地位进行交流,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学习汉语言文学理论知识的正确理解。利用“公平对话”的模式开展教学,学生可以更顺利的求证各类理论知识和相关汉语言文学内容,保证自身学习的深人性和自主性。“公平对话”追求的是以平等的教学观念进行教书育人,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

2.3 阐释教学方法

阐释教学方法是现代教育思想的一个创新,教师在现代教育思想的引导下,要利用阐述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进入正确的学习状态,保证每一个学生的乐观、积极的学习状态,不断提高学生的教学观念与学习方法。阐述教学方法不同于学生陈述这样的简单教学思路,而是要引导学生进入真实的环境,融人情景之中去学习和掌握真正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思路。阐释教学方法将传统的教条主义去粗取精运用在后现代化的教学过程中,在一边阐述,一边学习,一边实践的模式中,让学生学会在文化背景中解读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教学文本,这种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教与学的创造性,同时也强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4 灵活的教学评价

现代教育思想融人到教学评价工作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评估必须体现出现代化教育教学的灵活性。因此,灵活的教学评价方式更适合传统的以分数为标准的判定方式,很多学生可以展现出自我的汉语言天赋与才华,让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潜力得到开发。

2.5 教学实践与互动

教学实践增强学生交流,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联系不断增强,互动的最原始解释就是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沟通。通过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老师可以开放、平等、灵活的沟通,取得相互信任,提高学习积极性,加强教学实践,增进彼此之间的关系。现论要求我们的教育从业者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工作,尤其是在汉语言文学的教育工作上,要积极开展教学主导的定位,帮助教育工作者提高教学规划能力,科学定位现代教育方式,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能力,处理一系列学生存在的疑惑与问题。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鼓励学生的语言艺术、文学、科学和社会学实现全面的提高,与此同时,实现学生与文中的内容进行“对话”。这就要求我们的后现代教育在教育实践中实现对话中的语言运用、达成理解、思想观点的融合,这样的教育成果就是使我们的教育体现了教育人、民主平等、因材施教的后现代的思想理念。

2.6 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

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应该首先关注的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最新的理论要求我们采取讲解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具有很多的优点,其优越性在于这种教育模式不仅采用教师进行详细的讲解,更重要的是心态的调整,实现新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正确轨道。消除不合理的教育模式,在现代教育上进行批判继承。利用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有效结合,改善传统教学思路,在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上,都做出积极调整和工作改进方案。注重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能力,提高学生的汉语言文学应用能力,尤其是在生活中,提高应用的次数与应用的有效性。在教育方法上要因材施教,实现教学的差异化。让更多的理论教学与学生知识教学融合在一起,让理论与实际行动相互结合。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注重教育成果的同时,也需要把重点放在教育的实现过程。所以,我们要重视教育评价体系的动态性以及复杂性。

3 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

3.1 改革传统的教学计划 传统的教学计划强调在教学行动之前制定教学计划,且不能更改计划。这是一种对教学和课堂的独断控制,它迫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汉语言文学教师应借鉴后现代教育思想中“去中心”的教学引导模式。让学生在教学内容的学习上有一种前期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由方法,利用自由和灵活掌握学生学习规划的方式,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开发出自我潜能和学习动力,提高学习灵活性,改善学习动力,让汉语言文学的应用在社会中发挥价值。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强调实践应用性,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3.2 构建师生互动的课堂

师生互动的课堂应体现其多维性,打破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单一化的互动格局,积极倡导形成教师与学生个人或群体之间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格局。教师不应以教授者、提问者、阐述者、指导者自居,而是应将自己定位于学习者、思考者和聆听者,也是教学活动的灵活调度者以及学习障碍的排除者,做好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的组织工作。学生也应摒弃“问”者、“听”者的学习身份,进入思考者、议论者、提问者的主动学习的角色,同时还应承担组织部分学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的责任。在汉语言教学工作中,教师要积极掌握学生的不同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根据师生沟通和彼此的了解,教师可以更高效地为学生讲解汉语言文学课程的一些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明确的学习观点与方法。

3.3 实施开放性教学

首先,在汉语言教学的过程中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将教材看成确定、客观的认知对象,引导学生通过感知、判断、概括、抽象、推理来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知识,从而使教材知识的获取超越了知识技能的范畴,并将其融人到生活领域中去;其次,汉语言教学应具有开放性,不能将教材单纯地看作真理和知识载体,学生只能认知和掌握,却不能重新构建。开放性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不应把教师的定性理解强加于学生。

3.4 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探究式教学方法就是为学生引导一个具体的教学方向,然后只带领学生进入方向,让学生自由发挥,自由提问,自由学习,根据汉语言文学的特点和规律,判断汉语言教学的下一步方法与理论内容。让学生通过自我探究学习,深入汉语言文学的内在精髓,了解具体的内容和学习方法。在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引人中,学生要注意自身学习方法的改进,不能停留在传统的单一教学方式上,要注重学习的创新性与灵活性结合。教师要不断引导,为学生指点迷津,给学生提供正确的学习方向和学习内容。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思想的汉语言文学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开拓创新,提高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始终坚持正确的学习方向,教师要给予学生积极辅导,要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的学习价值与主体价值,保证学生的学习利益,让学生所学习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可以投入社会,发挥实际效用,联系实际生活,发挥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彩玲.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教学的思考【J】.学周刊,2011,(11):37-39.

【2】朱峰.有关现代教育思想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探讨【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2):18-20.

【3】曲文军.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10,(2):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