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活动感想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益活动感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益活动感想

公益活动感想范文1

世界地球日捡垃圾的由来为了迎接第45个世界地球日(4月22日),港城多个单位举行活动。山东边防总队日照边防检查站的官兵走进驻地小学,为驻地小学生讲解地球科普知识,提倡小学生爱护环境,保护地球。日照市实验小学开展了以“节约、环保、参与”为主题的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接触生活“三接触”道德实践活动。

4月21日,山东日照边防检查站的官兵走进驻地港务局第一小学,与学生们一起举办“认识地球母亲,爱护身边环境”主题活动,通过讲解地球构造与生态环境知识,培养他们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理念,鼓励他们要从小事、身边事做起,厉行节约,低碳生活,用实际行动关爱地球,保护我们人类自己的家园。

“世界地球日”前夕,日照市实验小学组织四年级学生统一乘车至东升地毯厂参观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之后还来到太阳广场参观,当时广场上正在举办车房交易展,地上洒满了人们丢弃的传单。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引下,捡起了废弃物,以实际行动践行环保责任,并且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互动活动,宣传节能环保,倡导节约。

世界地球日捡垃圾公益活动感想公益活动在我们这个社会越来越流行,尤其是在大学生中。参加志愿者服务奉献爱心,是我们心灵优美的一个体现,同时也是我们社会责任感的一种加强。投身爱心公益活动,能让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实惠,能让社会更加充满爱心和温暖。身处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更需要积极投身志愿服务中去,去充当爱心公益活动主要参与者和领头羊。投身爱心公益活动,不仅仅能锻炼我们的心理和处事的素质与能力,更能弘扬和宣传爱心精神。在当今社会,爱心公益是显示一个素质的必备要素,也是衡量一个人品质高低的标尺。

学校把社会作为实践的场所,让我们参与社会,在公益劳动的实践中有所启示,在公益活动中有所收获和感悟。通过以班级为单位的校园环卫捡垃圾活动,启发了我们在公益劳动中寻找能使我们受到教育,有所感悟的亮点,引导我们去了解社会、感受社会。在校园里捡垃圾时,我们班的同学毫不嫌脏。每个人一袋一袋的将地上的纸屑、塑料瓶和杂物全部清理掉。这些都让我们体会到了环卫工人的勤劳和辛苦,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自己生活的优越,也使我们懂得了如何去珍惜环卫工人们的辛勤劳动成果,也使我们对自己以后的行为有了很高的自制力,不随意去破坏环境和不珍惜他人的工作成果。

我们在捡垃圾之后还进行了足球场的清理劳动。那是个阳光明媚的下午,阳光照在草坪上,虽然有点热,但我们班的每个人经历了第一次的劳动之后这次劳动更加认真,努力,当我起身向四周看的时候我发现原来满地的纸张和酒瓶现在已经被我们一捡而光了,心中充满了无尽的喜悦之情,虽然看上去是很简单而且很不起眼的事,但是它让我们体会到了自己劳动成果的珍贵,在短短几十分钟的时间里,每个人都提着几袋已经捡好的垃圾。但我们把每个人的垃圾都倒在一个大袋子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捡的已经有几大袋了,虽然只是纸屑瓶子,但是这也让我明白了集体的力量,每个人的成果看起来好像都不是很多,但是当汇总的时候却发现其实我们已经做出了很大的成果。

在进入社会这个大集体之前,在学校这个小集体里,通过公益劳动,我学到了什么是助人为乐、什么是志愿活动、什么是关爱他人,它陶冶了我的情操,提升了我的人格,为我步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公益劳动是不计报酬、不谋私利、不斤斤计较的;公益劳动是忘我的劳动,也是培养我们关心公共事业热情的。参加公益劳动的光荣感,塑造自己美好的心灵。这些都让我们觉得自己是另一个雷锋。

处于这个时代的我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对待一些人际关系和自我评估的方面都有所欠缺。而这次的集体公益劳动,使我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集体的温暖并发现自己的不足。也让我亲身体会到了公益劳动的光荣感。这些都促进了我努力改正自身错误,正确认识自己。而现在,由于一切向“钱”看的思想的影响,在一些人的头脑中装满了金钱的利益,干什么事都讲钱,干活不讲报酬认为是傻瓜,甚至有的“公益劳动”也变相要钱。在这种情况下,班级有意识地组织了我们去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对于抵制一切向钱看的思想腐蚀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让我们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劳动创造幸福的真理,抵制了我们轻视劳动和不劳而获思想的侵蚀,避免了我们形成好逸恶劳的坏习惯。公益劳动也同样加强了我们的劳动观念,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公益劳动同样培养了我们的竞争意识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公益活动感想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管理;育人机制

中图分类号:G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8—0118—03

一、研究背景

志愿者的精神为“以人文关怀,权益保护,社会责任与公益利他等内容为价值取向的,自愿的,不为经济报酬而参与推动社会进步的思想意识。”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它坚定了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道德理想,形成了一种自愿奉献社会的崇高道德境界,培育了责任、友爱等优良道德品质,营造了崇善行善的浓烈道德氛围,弘扬了以义为重的中国传统美德,促进了中国传统美德向现代道德的转化。可以说,志愿者精神不仅以东西方传统文化作为历史依据,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契合时代潮流,对现今社会的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后世博时代,社会全体对志愿者活动的热情达到了新的高度,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高校学生带来了更多志愿机会,但志愿者的工作中还是会遇见抵制抗拒的现象,不少人会认为这是一种倒贴行为,对志愿者并没有给予充分的信任及欢迎。那么,同学们的热情得不到回应甚至被抵制,久而久之自己的热情就被现实所浇熄了。在经过这样一系列大型活动之后,社会意识到志愿者活动的重要性以及价值,对志愿者的态度发生了较大改观,这样无疑是对志愿者活动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那么,是不是在志愿活动的领域中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现实工作的具体实践中,我们依然能够遇到大量的纠纷、不理解和不支持,而这些不得不让我们思考人们是否真的完全理解了志愿活动的意义和如何弘扬志愿者精神等问题。

二、调查研究结果与分析

在世博会结束后,在了解了国内外志愿者事业现状的基础上,作为高校志愿服务的组织者,我们根据要研究的内容,从参加志愿者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学习动机、职业取向、价值取向、交往动机等7个方面展开调查,从日常同学们的活动感想中得到启示,目的在于保持大家对于志愿者活动的热情、弘扬志愿精神,从而使我国志愿者事业得到新的发展。本次调查的对象是上海财经大学在校学生,共发放问卷300张,有效问卷总数为274张,回收率为91。33%。

1。参加志愿者活动的主观能动性

从问卷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志愿服务活动普遍怀有参与的热情。调查问卷表明,大学生对志愿服务活动普遍持积极支持的态度,并且能自愿参加志愿者活动。高达97。8%的同学表示愿意投身到志愿服务行列中,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的同学也占了79。6%。没有参加过志愿者活动的同学大多也是由于没有时间或者找不到合适的机会等问题,对志愿者活动不感兴趣的同学只有2。2%。这数据表明,大学生非常愿意投身于志愿者活动中,志愿者活动的长期化是可行的。志愿者活动不仅可以帮助他人奉献社会,还能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是一项对自己对社会都十分有意义的活动,所以同学们普遍乐于参与。

2。参加志愿者活动的学习动机

参加志愿者活动的学习动机主要是为了学会与不同的人打交道(83。9%);对社会有更多了解(74。5%);对事物有新的认识(66。4%),还有一些同学是为了了解社会现状、增长实践经历、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学会换位思考等。同学们平时在校园里,少有机会接触社会,但同学们最终都要走向社会所以渴望有更多的机会可以接触社会,接触不同的人、不同的事物,而志愿者活动就是一个接触社会的窗口,它为同学们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机会去了解社会,对人和事有所认识,所以同学们比较重视了解社会、社交方面的作用。

3。参加志愿者活动的职业取向

参加志愿者活动的职业取向有可以帮助大学生迈入想从事的工作门槛(36。5%),可以遇到对学业或事业有帮助的人(54。7%),此类活动与未来想从事的职业有关(36。5%),志愿者经历能为简历添彩(49。6%),还有的认为可以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为职业选择做准备,了解一些有社会责任感的公司以便日后选择,增加经验扩大社交圈为以后的事业添砖加瓦等等。

4。参加志愿者活动的价值取向

参加志愿者活动的价值取向是认为帮助别人很重要(76。3%),感觉自己被需要(57。3%),认为公益活动非常有意义(76。6%),评优加分(16%)等。有许多同学提到帮助别人是美德,志愿者工作可以完成自己一直以来想要帮助弱势群体的心愿。从调查中看出,大多数同学参加志愿者活动是出于公益的目的,但是也有同学坦承参加志愿者活动是为了评优加分。学校建立了奖励机制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但是不希望获得奖励成为同学们参加活动的目的。

5。参加志愿者活动的交往动机

参加志愿者活动的交往动机是被调查者的朋友参加此类活动(24。1%),希望交到更多朋友(86。5%),还有希望可以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为志愿者事业做贡献,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扩大社交圈等等。同学们在学校认识的人有限,交际圈也有限,所以希望通过志愿者活动多接触学校以外的人,扩大交际圈,交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由此看来,绝大多数同学都对志愿者活动有一些期待,希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同时多接触社会,锻炼自己的能力。也有少数是迫于学校的压力,硬性规定而必须参加。还有同学是受到周围人的影响。

6。毕业后是否愿意继续参加志愿者活动

大多数(88。7%)同学毕业后也愿意继续参加志愿者活动,不想参加的同学中大多数(80。4%)也是由于时间不够。这说明同学们希望能够长期参加志愿者活动,在毕业真正走入社会后也能够自愿参加志愿者活动,志愿者工作是能够长期化的。

公益活动感想范文3

关键词:班级;文化建设;伯乐式

新课标曾多次强调指出:“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教育应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育的价值应该在于高度关注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美国著名学者曾经说过:“个性化教育是针对封闭的、整齐划一性的教育而言的,旨在促进人全方位,多角度的和谐发展。”班级作为学校教育中的子细胞,是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相对应的班级文化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则不言而喻。沈黎明校长在《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中曾写过这样一段话:“曾经看过这样两幅连续的漫画:一幅是‘进校’:学生的头颅有的是正方形,有的是长方形,有的是三角形,有的是椭圆形……每人神态各异,特色不同;另一幅是‘出校’(毕业):所有学生的头颅,都变成了滴溜溜的圆形。”漫画内容直指应试教育的弊端和我国当代教育的现状,很生动也很可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等理念得到人们的进一步认同,由于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无论是以促进其发展的班级也好还是班级文化也好,更多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学生的班级学生管,学生的文化学生创,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彰显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发展,结果都将是好的。因此就传统的班级文化建设理念和模式而言,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传统班级文化要求的是规范、统一、整齐,不出纰漏,这些要求往往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个性的发展。人本主义教育理论高度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人价值观。由于人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不同,学生个体间有显著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创设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学习环境。因此,在教育中既要有统一要求,这样才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制订和实施,还要有区别对待,这样才能适应学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如何在大班授课制的形势下实现“因材施教”是当前摆在德育工作者面前的“烫手的山芋”,“伯乐式”班级文化由此应运而生,它提倡:“低段侧重让老师成为孩子的伯乐、中段牵手家长成为孩子的伯乐、高段引领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伯乐。”

一、筑梦――低年级规矩立“信”,让老师成为孩子的伯乐

建立正确的舆论与规范学生“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低年级要培养学生对规矩的敬畏。培养学生的秩序感,强化学生对自身角色的认识,让他们起航。培养学生行为习惯方面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知识学习的自我整理反思能力,我在两个方面,分别运用了如下策略:

学生自我管理,是一种复杂的自我认识体验。它是以自我认识为基础,通过自我体验获得认识自我的情感动力,最终实现在自我行为上的自我监控。它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己认识自己,自己监控自己,自己管理自己。引导学生做好自我管理工作,对班级管理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奠基的作用。而搞好学生自我管理的关键就是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人不是生下来就能管住自己的,自我管理能力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就是自我管理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管理过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班级实际情况,我通过这样的方法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1.制定“小伯乐”系列评价制度

包括“伯乐卡”“伯乐喜报”“伯乐报”。其中伯乐卡:包括卫生卡、学习卡、好事卡、整理卡、作业卡等,印刷精美,学生爱不释手。小组分队:冰川队、奥特曼队、雷神队、海贼队,评价时将个人得卡与小组一起表彰。在对待教育实践很多棘手的问题上,苏霍姆林斯基总是处理得那样完备。在他那里,教育总是充满希望的,学生总是充满希望的,值得信赖的。他强调不仅应该让学生理解“不许”,更应当使学生确信什么是“应当”和“必须的”。提出一条戒律的同时提出十条鼓励。奖卡就是鼓励的方式,一个月评选一次,发肯德基的券、免做卡、去新华书店选购书籍等等,并和期末校园之星挂钩。科学教师连连称赞,这个办法真的很有效。为使集体舆论沿着正确方向发展,我开展“每天掏出一粒金子”教师当伯乐行动。开学后,时刻关注班级的变化,如,早读:开学第一天,早读课我进班,见到教室里十几个学生有的在喝水,有的在追赶,有的三五成群在聊天,就只有一个学生在看书,我上前拥抱了这个学生,并告诉她:“老师为你而骄傲。因为你能自我管理。”并在大家面前大大表扬了她一番。渐渐地更多的学生加入自觉晨读的行列,两个月以后的一天,我在走廊远远地就听到了我们班朗朗的读书声,心里有一个声音在呐喊:“没有不上进的孩子。”赞美,是推动学生再次起飞的力量。鼓励与提倡积极性个体行为,以保持健康的集体气氛的发展。

2.绘本导航搭建伯乐舞台

为了让阅读成为学生一生的习惯,引发学生从小对书籍、阅读的兴趣,我们举办了“打开阅读之门――我和绘本交朋友”系列活动。其中绘本剧是低段教师的烫手山芋,可是对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与自我信心的促进是肯定的,那为什么不做呢?教师就应该当伯乐,相信种子。于是,我先带头排演《胖国王和瘦王后》,在两周里都利用课后和双休日、班队课等来排练,很多家长也积极参与其中。于是《丑小鸭》《我是第一名》《森林选大王》《小红帽》新鲜出炉了。从录音、剧本、排练、服装,每一个环节都浸透着教师的心血,但当入队仪式那天学生自信的眼神、挺直的小腰板证明了伯乐班级文化提倡的“无限地相信孩子的发展潜力。”在这个世界上有一样东西,如果你拥有了它,就会出现一个又一个奇迹;有了它,你的才干取之不尽;有了它,你就有勇气面对人生路上的艰难险阻;它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那就是自信心!当学生的伯乐,首先就是培养他们的自信,先“发现自我”才能“超越自我”。

二、逐梦――中年级实践助“信”,让家长成为孩子的伯乐

健康向上、活泼生动的伯乐式班级实践活动是“让每一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的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和落实,是非常重要的主隐式教育方式。它对打开各个学科之间的壁垒,促进课程的综合化、多元化,打开教师、家庭、辅导员等人员之间的壁垒,促进多种教育资源的整合,形成教育合力有促进作用。通过充分发挥家长资源,获得社区、家庭对学校教育的支持与辅助,凝聚家庭、学校、社区的教育合力,实现和谐共建。充分吸纳家长、志愿辅导员、知名人士等参与班级管理。如,班级成员共同制定班级公约,家长参加班会活动,请班级管理方面的专家对学生进行集中培训等。建立班级QQ群,组织家长和学生一起,就班级内近期的热点话题或即时发生的事情展开穿越时间与空间的网络讨论与对话,学生可以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自然、走向社会,广泛而深入地开展各种活动。如,在一场题为“老少同乐―宽心老人院送温暖”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天真的笑脸、自编的温州话节目、亲切的谈话、甜蜜的汤圆慰问公寓老人。给许多老人带来了温暖和快乐。更让人欣喜的是,在那次活动后,学生对家里的长辈特别是老人特别关心;2012年寒假,我别出心裁,给全班学生布置了一个特别的作业――举办一场家庭春晚,且要将策划书、主持词、晚会感想以及留影等素材组合成一张手抄报。在题为“小学生自办春晚”的寒假实践活动中,学生在导演了一场家庭春节联欢晚会后,有了切身体会“当春晚导演还真辛苦!”现在的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蜜罐温床,根本不理解父母赚钱的辛苦和劳累,有些学生花钱大手大脚,个别学生还存在攀比思想,对父母没有心存感恩。于是“打工赚钱・体悟艰辛・收获感恩”的家校联手开展活动,主要开展了“体验当小老板”“体验当打工一族”“体验父母一日工作”等系列实践赚钱活动。通过宣传我校学生感恩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将生存教育、感恩的教育紧密结合,带有很浓厚的趣味性与特色,引起学生强烈的参与兴趣。收到实践报告400多篇,学生实践照片1703份,学生设计实践报300多份。××报2009-9-13头条刊出题为《小学生实践作业:赚20元――小学生共赚12955.3元,全部捐赠给四川青溪小学》的报道,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好评。为其将来学会生存、走向社会、融入群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生在教师和家长义工的组织下,结合节假日、各种活动课程,到公园、部队、工厂、车间、社区、大自然等环境中参与、开展公益活动或实践体验活动,学生在体验生命、体验劳动、体验自然、体验社会的同时提高生存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找到了与人交往的信心。家校联手,创设实践机会,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实现了家长当伯乐的机会。

三、圆梦――高年级伯乐秀“信”,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伯乐

1.“伯乐秀”――让学生寻找自己的最佳位置

伯乐秀就是临近毕业学生自己制作幻灯片,向全班介绍自己的特长或才智,对今后的努力方向规划、设计,增长其才干,在尊重中获得自信。

班级伯乐秀流程:介绍缘起结缘过程、你和它的故事、克服困难的过程、收获与成绩。学生每个人在过程中寻找自己的坐标。

徐子涵(化名):这次伯乐秀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当我吹完《春天里》时,大家给了我雷鸣般的掌声,让我很有成就感。所以,我下定决心,不管多苦、多累,我也要坚持下去,为了不辜负老师、同学的期望,我一定要考完九级,成为一个长笛家。

姜棋海(化名):这次班级伯乐秀,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看到了坚持不懈的赵陶然(化名),看到了仅一年就吹出美妙的曲子的徐子涵(化名),在国际象棋比赛上,几乎都拿过奖的陈超然(化名)……真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王经明(化名):我秀的是历史,选取的是汉武帝从继位到去世的过程,让大家感受历史的魅力。我觉得班级伯乐秀比钻石还珍贵,它像一把买不到的金钻头,为我们挖掘特长;它像一个金平台,让我们发现自我,让我们插上自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上翱翔;它像一把锻炼自我的金钥匙,让我锻炼自我,磨炼自我,让我离成功的彼岸不再遥远。

“伯乐秀”在学生的知识、能力达到一定程度时的阶段性汇报,让学生对自己在前几年的表现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2.“私人定制节目”――搭建扬长的舞台

我们不苛求每一个学生都像伟人那样,成就一番宏伟大业,但我们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伯乐文化的激励下,发现自我,超越自我,成为最好的自己。一次开学后不久,我班接到了承办“校庆特色晨会”的任务。一个班级因为初中选拔提前考试后只剩17个人,能歌善舞的寥寥无几,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我没有推托也没有喊苦叫累而是想方设法积极准备。本着“一个都不能少”的伯乐原则,给每个学生量身订制设计了适合的角色,挖掘他们的文艺闪光点,为了寻找适合他们的节目煞费苦心,如,让没有艺术特长的男生表演动感的轮滑,让六年级曾经“有名”的调皮大王同学担任二重唱,虽然指导他们要比有特长的学生费劲得多,但一想到他们在活动中找到了自信,就觉得一切都值得。在短时间里拿出了诗歌朗诵《十年风华》、情景剧《我要上校庆》,校庆晨会我们班家长捐赠的五层大蛋糕和每个学生都有了精彩的亮相,于是有了校刊那张出彩的校庆特刊封面照片。这张照片还被选中登在校庆宣传册中。

朱永新说:“一间教室,一个个生活于同一间教室中的人,应该是一群有着共同梦想,遵守能够实现那个共同梦想的卓越标准的志同道合者。”“伯乐式”班级文化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书写着大班授课制下“私人定制”的生命的传奇。

参考文献:

[1]沈黎明.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