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茶艺的魅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茶艺的魅力范文1
农村小学问题学生“蝴蝶效应”作为班主任,我们的眼中没有后进生、只有差异,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一片树叶都应该翠绿。只要我们怀着这样的一种爱去对待每一个学生,那么任何问题学生的任何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一、问题学生的成因
当下,孩子学习竞争日益激烈,他们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所产生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障碍往往被我们忽视。而这些心理因素的消极作用,恰恰是阻碍孩子们健康成长的最大隐患。如果这些障碍没有得到及时疏导,长期积累,往往会产生“问题学生”。那么什么是问题学生呢?
“问题学生”是指由于教育失缺、失误、环境误导等因素造成在思想、行为习惯方面存在严重偏差的学生,是教育失误的积累。狭义上,我们会把在学习和行为习惯中的双后进生定为问题学生。他们有的自卑、忧郁、缺乏自信心;有的憎恨和逆反心理强烈;有的孤僻、任性、放纵;有的意志薄弱。这里有些问题虽然在小学阶段表现并不明显,但如果不引起重视,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心理障碍,甚至产生心理疾病。
那么,这些问题学生是怎样产生的呢?
1.家庭教育的失误。(1)平时不闻不问,成绩下降就打骂的简单教育。(2)空巢家庭,爷爷奶奶带大的粗糙教育。(3)“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顶峰教育。
2.学校教育的失缺。某些老师重智轻德、分数至上的观念使学生产生焦虑情绪、挫折感和人格障碍,再加上教师面对学生过错简单的处理。
3.孩子自身的原因。由于学校、家庭的原因,这些孩子往往有自卑心理、戒备性心理、逆反心理。
二、转化策略
在小学阶段,因为他们年纪小,可塑性强,所以只要教师针对问题学生的心理问题,能通过各种渠道,及时解决;能采取措施,积极做好预防工作,结果往往事半功倍。
1.培养学生的自信,相信缺陷也美丽。教师要端正心态,要承认学生个体之间有差距。由于长期的不良习惯,“问题学生”的进步,不能期待他们立竿见影。不但要有做长期艰苦细致工作的思想准备,而且还应该放低标准,要用放大镜来看他的进步,循序渐进,慢慢提高要求,帮他建立自信心,树立他在同学中的威信。
例如,班级中的小杰,他在其他方面确实很差,而且自暴自弃,但在体育上还可以。一次跑步比赛,他原本在班中排第三,不能参加学校比赛,但我通过对前两名学生的安排,毅然让他参加了跑步比赛。这让他感觉到我对他很重视。最后,虽然在比赛中得了第四名,但我还是真诚地表扬他已经尽力为班级争光了。可以看出,当时他非常激动。此后,他看到我总是笑的,对我产生了信任,作业也渐渐完成了。当学生犯错时,我们习惯说:“我不相信你的理由,我只看重你的行动”“我不需要任何理由,我只要结果”。实际上,很多时候,学生也许是“好心犯了错”,或是“意外犯了错”,这时教师不问青红皂白地迎头痛批,那么只能坐失教育良机。有时,教师能耐心地倾听学生出错的原由,善意地寻找学生犯错的原因,缺陷往往也变得美丽。
教育专家通过研究还得出,人在倾诉中,实际上就等于把自己做的事情再梳理一遍,学生在梳理中,往往能发现自己的过错。
2.教给学生改正的方法,反复进行,跟踪到底。问题学生不良心理问题往往会不断反复出现的,那么一次的心理辅导活动不是“一劳永逸”。因此,要反复进行心理辅导,要有耐心,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上进心,即使他曾经(或现在)违规违纪,但他不是天生就有错误的人,只要我们用适当的方法予以辅导和教育,他们还是可以变好的。”例如,班中的小鑫,作业拖拖拉拉,上课常做小动作,仗着自己身高马大,看到同学间有矛盾,总是要多管闲事,结果是劝架不成,自己倒成了犯错者。一次,我在班中公开宣布:这星期,老师将重点观察小鑫和小吴,比一比,谁进步快。我说到做到,整整一星期,不管什么课,一下课,我就到教室中,目光无时无刻不追随着他们俩,不是训斥而是用信任的目光鼓励他们。遇上语文课,时时提醒他们,每节课的课后,耐心询问他上课的情况,及时表扬,及时帮助。起初,他们兴致勃勃,看到老师这么重视他们,改得很快。可第三、四天,就浑身不自在了。这时,我及时鼓励,找他们谈心,激励他们互相比赛。一周下来,家长跟我说,孩子认为我对他们特别重视,各方面都乖了。第二个星期,我转换目标,同时不忘表扬他们、鼓励他们。反复进行,跟踪到底,学生不改变都不行了。
3.加强家校联系,注重方式方法。问题学生的家长对教师的电话是很敏感的,如果你一味告状,那后果适得其反。就像刚才提到的例子,我一打电话,孩子家长就以为学生又犯错了。即使你想报报喜,也联系不上他们。即使电话打通了,话没讲三句,家长接下来肯定会说:“老师,你帮我们管得严一点。老师,我们忙啦,你帮我们多管管吧……”或许这就是农村问题家长的特征吧,而要想真正改变问题学生,家长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学生总有一些奇怪的心理,不管他怎么不怕家长和老师。在学校里,他特别怕老师向家长打小报告。在家里,又总是怕家长向老师打小报告。我索性在班中公开告诉学生:“老师打电话保证不告状,只是告诉你们的家长,在家里应该怎样帮助你们学习。所以,对你们只有帮助,你们不用担心。”我每次和家长联系,也总是先报喜,再报忧,最后说一些教育的方法。对偶尔有主动向我打电话的学生家长,我总会在第二天及时表扬他的孩子。渐渐地,家长就乐意主动和我打电话了,对问题学生的转变也帮助不少。
茶艺的魅力范文2
一、关爱“差生”,融洽师生关系
我所教的学生处于城乡接合部,在初中入学时,很多孩子英语基础较差,不知从何入手,也有一些孩子在考试中连遭失败,对外语学习失去信心,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用积极的态度,帮助他们查找原因,并用真诚关心他们,让他们打消畏惧心理。
1.用爱心感化学生。
初中阶段的英语学习关键取决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因此教师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孟子曾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每个教师都应有爱心,而且这种爱心要更大程度地偏向“差生”。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应适时适度地给“差生”以鼓励,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和赞赏,爱他们就像爱自己的孩子。我平时总是叫我们班的学生“孩儿们”,这在很大程度上拉近了与他们的距离。
2.小组合作,集体感召。
调动班级学外语的气氛,因为气氛越浓,学习外语也越有兴趣,这对“差生”也是一种激励。我适时将班里的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之间形成竞争。这样小组中的较差学生就会想:别人就能学好外语,我为什么不能?为了不给小组拉后腿,他们就会花更多的时间学习外语。
3.指出切实可行的目标。
学生只有确立了明确的学习目标才会有学习动力,“差生”之所以差,原因在于他们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我在对每位“差生”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制定短期学习目标和长期学习目标(一学期),并及时检查,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4.信任学生。
信任是人的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对人格的肯定和评价。教师的信任及对学生的期待会无形中给学生以动力,让他们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和信心。我经常会给学生们讲的一个故事就是“小火车头做到了”,讲的就是一辆小火车头在别人的鼓舞和自己的努力下渡过难关的经历,我经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是“相信你能行”,这使孩子们的信心大增。
5.用生动风趣的语言吸引学生。
语言是教师传递知识、影响学生的主要手段。教师的语言只有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有逻辑性,才能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英语教师更应讲究语音、语调、节奏的抑扬顿挫。生动风趣的语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减少他们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从而使他们紧跟教师思维,达到更好的听课效果。有些演员在表演时,什么道具都没有,却能把观众的心紧紧抓住,这就是语言的魅力。由于初中学生活泼好动,教师更要做到语言形象、生动和直观,而且运用的描述或比喻要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实践。
二、教与学相结合
除具备爱心、真诚、理解外,还要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以有效地教育“差生”。在教学过程中,对那些不但学习成绩差,而且经常上课不遵守纪律的学生,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与他们交朋友,和他们谈心。尤其通过观察侧面了解他们的特长和闪光点。教师应多方位、多角度地给他们提供自我展示的空间,不失时机地进行表扬,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到自己和其他同学并没有什么两样,在老师眼里一样能干,一样出色。比如,我班有个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不好,却是篮球健将,我就充分利用这一点,与他达成君子协议:会背15个单词可以去打一会儿篮球。一段时间下来他已经会背很多单词。
1.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质量。
英语是一门语言交际工具,是一门实践技能很强的课程,这就要求学生大量地反复地模仿、训练与运用。而且英语既是活的语言,又是枯燥无味的语言,这就要求英语教师仔细研究教学方法,深钻教材,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质量。如在讲解“How much are these pants?”单元时,我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组成各种货摊,在班级中开展购物活动,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2.课前预习是提高成绩的关键。
大多数“差生”学习不好是因为平时较懒散,家长不重视,认为学英语没有用。我曾经接触过一位家长,他的一句话对我触动很大,他说:“我们孩子不出国,不用学英语。”所以作为老师,我积极与家长沟通,利用课余时间给孩子们讲解英语的重要性:(1)很多现代化的仪器都是英文说明;(2)中国与外界的交流越来越频繁;(3)只要继续上学就会有英语学科。当他们都能理解这些时,再进一步给他们提出要求;提前预习,这是提高成绩的关键。
3.加强课外辅导。
我们所学的课本中词汇量相当大,还有许多句型及短语需要记忆,学生学起来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很多时候在一节课上完会有一半儿的学生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更不要说记住。这就需要教师利用课余时间给他们补课。几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差生”都是有良心的,老师牺牲休息时间给他们补课,他们会万分感激,从而加倍努力地回报老师。
4.表扬的话语会帮助“差生”树立信心。
表扬的话谁都爱听,尤其是“差生”。“差生”哪怕答对一个很简单的问题都要给予表扬,那会让他们信心倍增。作业中一个简单的“good”,都会让他们觉得老师喜欢他们,让他们爱上写英语作业,爱上英语课,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所以老师们一定不要吝啬表扬的话语。
5.每个“差生”也都有闪光点。
茶艺的魅力范文3
关键词:所有权贸易统计;跨境贸易;中美贸易不平衡
中图分类号:F7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260(2009)04-0042-08
一、引言及观点综述
中国和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令人瞩目的两大经济体,影响着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中美之间的贸易问题长期以来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近年来,中美贸易的格局基本是以中国整体对外贸易顺差不断上升、美国整体对外贸易逆差不断攀升为基本背景,而中美之间的贸易结构是以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逐年上升为显著特征的。巨大且持续增长的贸易顺差给中国的国际贸易环境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第一,加剧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尤其是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第二,为以美日为首的西方主要国家对人民币升值施压提供了口实;第三,使得中国宏观经济政策选择陷入因内外均衡的冲突而左右为难的窘境。因此,探究中美贸易顺差形成的真实原因,从而重估中美间的贸易差额的真实情况,有利于化解中国目前所面临的严重的国际压力,为中国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经济贸易环境。
中美之间的这一贸易格局引起了政策层、商界和学界的极大关注,并进行了许多政策性和理论性的讨论,提出了争议极强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由于人民币人为地维持在很低的水平上,从而导致了中国对美国不断上升的贸易顺差。这种观点主要集中在政策界,尤其是美国的政策层,而理论界深入系统的研究较少。Chou(2000)是学界少有的系统分析中美贸易与人民币汇率关系的学者,但他的研究局限于汇率波动与贸易余额之间的关系。中国学者如光(2005)、卢向前等(2005)以中国对世界的贸易,而不是中美间的贸易为对象,研究汇率与贸易差额之间的关系,计量结果显示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对进出口额有显著影响。但李稻葵等(2006)的评价认为光没有考虑到时间序列的单位根问题,而卢向前虽然考虑了单位根,但使用简单的最小二乘法回归是不合适的。李稻葵等(2006)的进一步研究发现,人民币对美元的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的变化对于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以及中国从美国的进口的变化都没有任何统计上显著的相关性。
第二种观点认为,中国在对国际市场出口(包括对美国出口)方面有大量的政策鼓励和制度激励,人为地导致大量的中国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相反美国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受到了种种政策性和制度性的限制,以至于美国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阻力非常大,致使两国贸易不平衡。这一观点也主要集中在美国政策层,认为中国实行了重商主义的贸易保护政策。然而统计数据显示,在中国同样的贸易体制和政策下,中日和中韩的贸易结构并没有出现中美贸易那样大规模的变动。如中日之间在2002年由贸易顺差变为逆差,而中韩之间的贸易逆差一直在扩大。
第三种观点认为,中美贸易不平衡是由中美两个经济体储蓄率的不同所导致。这是美国的宏观经济储蓄率近年来不断下降,而中国经济的储蓄率不断上升的结果,因为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一国的贸易顺差的本质就是储蓄过剩,逆差就是储蓄不足。如李扬(2005)认为,以中国高储蓄率和美国低储蓄率为特征的中美两国宏观经济失衡导致了中美贸易收支的不平衡增长。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中国人的高储蓄支持了美国的高消费。李稻葵等(2006)通过比较复杂的计量经济分析,认为中美两国相对储蓄率的变化导致了中美贸易余额的变化,并且分析出了贸易余额变化的95.45%由中美储蓄率差异带来,美方因素则占总体的78.11%。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必须说明,那就是到底如何计量储蓄率。中国目前专门针对储蓄率问题进行的研究很少,很多人(包括学者)对储蓄率概念产生了误解。我们平常所讲的储蓄实际上是货币银行学中的一个概念,即储蓄存款,它是一个存量,而在经济学中所讲的储蓄是一个流量。经济学中与贸易收支相联系的储蓄概念,实际上是国民储蓄,而不是国内储蓄,更不是居民储蓄。同时中国国内所引用的储蓄率与国际惯用的储蓄率在计量方法和统计口径上不一致,因而中美之间储蓄率差异的可比性是令人怀疑的。任若恩等(2006)利用美国NIPAs中的储蓄率计量方法和口径对中美之间的储蓄率进行重新核算,发现中美之间的储蓄率差异并没有那么大。然而很多学者在讨论中美两国储蓄率的差异时,用中国的国内储蓄率同美国的居民储蓄率相比较,从而得出中美两国储蓄率相差巨大的结论,并将其认为是产生中美贸易顺差的原因。另一方面,根据开放条件下的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应该是储蓄―投资缺口才与贸易收支差额相联系。尽管统计数据显示出中国储蓄率确实很高,但同时中国的投资率也是非常高的,因而储蓄―投资缺口并不一定很大(周加来等,2006)。
第四种观点在关注中美贸易失衡时,主要解释为什么中美之间所报告的统计数据存在如此巨大的差异。他们认为中美贸易不平衡被夸大了,其原因是由于进出口统计的产销国原则、进出口计价因素、香港转口贸易因素、服务贸易因素等所导致的。如Fung 等(2006)认为,应该在现行中美贸易差额统计的基础上作如下四项调整:一是船边交货记录原则转化为船上交货记录原则及成本保险费加运费调整;二是通过香港或其它地方的转口贸易扣除;三是转口贸易加价;四是服务贸易调整。经过四项调整之后,他们测算得出中美2005年的贸易差额应该为1707亿美元,这高于中国海关的统计(1142亿美元)而小于美国商务部的统计(2016亿美元)。而Schindler等(2005)在分析中美贸易差额时,尤其强调香港在中国转口贸易中的显著作用,他们认为现行的报告数据并没有反映这些,因而误解了中国的进出口实际情况。他们经过重新测算后认为,2004年的中美贸易差额在530亿美元到1290亿美元之间,低于美国的统计而高于中国的统计。但他们研究的重点是解释中方和美方所报告的数据为什么存在如此巨大的差异,而对中美贸易不平衡的深层次原因和问题的解决缺乏深入的探索。
第五种观点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以及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中国处于产业链的下游,使得现行的贸易统计体系不能很好地反映国际商业活动,从而夸大了中美贸易的不平衡。如郭彦英(2005)强调国际产业分工对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影响,认为中美贸易差额的不平衡实质是国际产业分工所处位置高低导致的利益分配链条上的层级关系;而贾怀勤(2006)和李月芬(2006)认为,在全球化条件下,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使得传统贸易统计背离了国际交易当事方利得。这种观点指出了问题的实质所在,为本项目的研究提供了方法论上的基础,但是没有提出更为具体的更具说服力的数据。而姚枝仲等(2006)虽然提出了“中国国民对外贸易差额”的概念,并进行了一些很粗略的估算,但只能说明中美贸易差额形成的深层次原因,而无法真正揭示在新的国际经济背景下中国参与国际商业活动的实际利得。
因而在引进美国基于所有权的贸易统计框架的前提下,以所有权为贸易统计原则,通过捕捉FDI对贸易收支的影响,本文发现中美贸易顺差大部分是由外商直接投资所致,从而正确评估中美贸易不平衡,使得理论界、实务界以及决策层对中美贸易不平衡有一个更加科学合理的认识。
二、美国基于所有权统计原则下的四种国际商业活动差额
基于所有权的贸易统计,即按照资产的“所有权原则”而不是“产地原则” 来统计对外经济活动的数据美国商务部经济普查局基于海关申报表的关联方进口贸易定义为直接或间接拥有6%以上表决权股份的关联公司间的进口贸易,关联方出口则定义为直接或间接拥有10%以上表决权股份的关联公司之间的出口贸易。。“所有权原则”能够很好地弥补“产地原则”的缺陷,如海外附属机构反向母公司所在国销售这种“跨境”而实际上并不“跨国民”的公司内部交易,以及海外附属机构在东道国销售这种并不“跨境”但“跨国民”的交易(吴海英,2006;万光彩 等,2007)。而且在“所有权原则”下,也能够较好地克服国际生产网络中中间品交易的重复计算问题,如当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其要素投入时,其最终产品形成过程中的中间产品在跨国公司内部流动时,“所有权原则”就避免了“产地原则”下的重复统计问题。
美国由于最早意识到现行贸易统计体系的缺陷,因而启用基于所有权的贸易统计框架作为对现行体系不足的补充。早在1989年,美国的贸易统计专家就提出建立基于所有权的贸易统计体系的构想,并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启用以所有权为基础的贸易统计框架(李月芬,2006)。但美国并没有抛弃传统的贸易统计体系,而是在传统贸易统计框架的基础上,用以所有权为基础的统计体系作为经常账户的补充账户。这个被称之为“一个基于所有权统计框架的美国经常账户(An Ownership-Based Framework of the U.S. Current Account)”的报表,其基本结构如表1(Lowe,2008)。通过表1,我们能够测算出美国基于所有权统计原则下的四种国际商业活动差额。
第一种是经常账户差额,这是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传统差额,它等于表中的line1-line21+line41,即,表1中的第1行“货物和服务出口及收入”减去第21行“货物和服务进口及支出”加上第41行“净单边转移”。表1数据显示,2006年美国的经常账户差额为-8114亿美元。
第二种是货物和服务贸易差额,它等于表中的line3-line23,即,表1中的第3行“货物和服务出口”减去第23行“货物和服务进口”。表1数据显示,2006年美国的货物和服务贸易差额为-7585亿美元。
第三种差额是基于所有权统计原则下得出的一个新的差额,称之为“货物和服务、来自附属公司销售净收入的差额”,它的计算公式为:line2-line22。即,表1中的第2行“货物和服务出口、来自美国海外附属公司的销售净收入”减去第22行“货物和服务进口、向外国在美附属公司购买的美国净支出”。表1数据显示,2006年美国的这一差额为-5843亿美元。
第四种差额也是基于所有权统计原则下得出的一个新的差额,我们称其为“外国投资净收入与净支出差额”,它的计算公式为:line8-line28,即,表1中的第8行“来自附属公司销售的美国母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净收入”减去第28行“向在美附属公司购买的净支出”。表1数据显示,2006年美国的这一差额为1742亿美元。
第四种差额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现行贸易统计无法反映的部分。但是它却真正反映了美国参与国际商业活动所获得的利益。在现行基于产地原则的统计框架下,由于无法正确反映跨国公司通过附属机构销售,因而不能真实反映一国参与国际商业活动的实际收益。而在美国基于所有权的统计原则下,通过表1第8行中的“来自附属公司销售的美国母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净收入”项目,记录美国跨国公司母公司的海外附属机构在外国商业活动所获得的净收入。它等于海外附属机构的销售收入减去该附属机构直接从美国购买的货物和服务,再减去应计入别国的成本和利润(如附属公司雇员的报酬支付等),再减去向同一美国母公司的其它附属机构的销售。表1的数据显示,2006年美国的海外附属机构获得的净收入为3102亿美元。同时,通过表1第28行中的“向在美附属公司购买的净支出”项目,记录外国母公司在美的附属机构在美国从事商业活动所获得的投资净收入。它等于外国母公司在美国的附属机构的销售收入减去在美国附属公司直接在海外购买的货物和服务,再减去应计入美国的成本和利润(如在美附属公司雇员的报酬),再减去对同一母公司的其它在美附属公司的销售在完整的“基于所有权的美国经常账户”中,记录有美国母公司海外附属公司经营活动的具体情况,而且该账户还记录了外国母公司在美国的附属公司经营活动的具体数据。。表1的数据显示,美国2006年向在美附属公司购买的净支出为1360亿美元。这两者的差额就构成了我们所定义的“外国投资净收入与净支出差额”。
三、美国贸易逆差被夸大了多少?
由于同跨境贸易一样,跨国公司通过附属公司销售产品和服务也是一国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重要方式。因此,现行的仅仅统计跨境数据的国际贸易差额,并不能真实反映一国参与国际商业活动的实际获益。因而在“原产地”原则的跨境贸易统计基础上,考虑到那些“跨境”而不“跨国民”以及“跨国民”而不“跨境”的商业活动收入,才能够真实反映新形势下国际商业活动的真实图景,而这就是基于所有权贸易统计的实践意义。根据这一统计原则,我们在国际收支平衡表贸易差额的基础上加上“外国直接投资净收入与净支出差额”,这样就得到基于所有权原则调整后的贸易差额。根据调整后的差额数据,我们发现被极力渲染的美国外部不平衡实际上被严重夸大了(如表2)。表2的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美国的贸易赤字平均被夸大了25%左右。然而这一基于所有权的更科学的贸易差额数据,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基于产地原则的贸易差额数据仍然是政府、政治家和媒体衡量国际商业活动的惟一标准。
四、所有权原则视角下的中美贸易失衡
由于现行贸易统计体系在统计外国附属机构这种更为重要的国际商业活动数据上的无能为力,那些FDI流入大大超过流出,以及处于国际网络分工下游的国家,其贸易差额的现行统计数据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因此这些国家,尤其是像中国这样FDI大量流入的国家,应该考虑建立一个以所有权为基础的贸易统计体系,从而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评价参与国际商业活动的实际情况。而美国在这方面的实践经验是我们最好的借鉴。实际上,美国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收集海外子公司的经济活动数据,并不断地对其进行丰富和发展,这是美国能够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启用基于所有权的贸易统计框架的前提。然而在中国建立这样的体系还面临很多困难,其中最大的挑战是有关跨国公司经营活动数据的缺乏。值得庆幸的是,中国商务部自2004年起开始公布有关FDI经营活动的数据,并正在为建立和不断丰富这一数据库而不懈努力如自2004年起,商务部开始《中国外商投资报告》。。
(一)基于所有权原则的中美贸易
由于目前中国在相关数据统计上的严重缺乏,因而不可能像美国的“基于所有权的经常账户”那样,能够准确捕捉跨国公司经营活动数据。因此我们基于所有权的统计思想,在现行的跨境贸易统计差额的基础上对中美贸易差额进行调整。我们的目的是想在现有的数据上反映FDI对跨境贸易的影响,而这正是基于所有权的贸易统计原则在中国的应用。在所有权的统计原则下,现行贸易统计差额应该在以下几方面作出调整:
第一,在现行跨境贸易统计下,中国海关不能区分哪些是中国公司对美国进出口,哪些是外国母公司在中国的附属机构对美国的进出口。因此在所有权原则下,应该在现行跨境贸易统计中考虑外国(包括美国)母公司在中国的附属机构通过中国海关对美国的进出口。
第二,美国母公司在中国的附属机构在中国当地销售和购买等经济交易,实际上发生了所有权在“中国国民”和“美国国民”之间的转移,但由于这种交易没有跨越中国国境,因而中国海关无法统计这些数据。因此在所有权原则下,应该在现行的跨境贸易统计中考虑美国母公司在中国的附属机构在当地的销售和购买。
第三,中国海关无法统计中国母公司在美国的附属机构在美国当地的销售和购买交易,而这些交易导致了所有权在“美国国民”和“中国国民”之间的转移,因而在所有权原则下,应该在现行的跨境贸易统计中考虑中国母公司在美国的附属公司在美国当地的销售和购买。
第四,在现行的跨境贸易统计下,中国海关不能区分哪些是外国公司在美国的附属机构通过美国对中国的进出口,哪些是美国公司对中国的进出口。因此在所有权原则下,应该在现行跨境贸易统计中考虑外国母公司在美国的附属机构通过美国对中国的进出口。
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中国母公司在美附属公司而产生的贸易规模很小(姚枝仲 等,2006),因而这里我们将其忽略如2004年,在美国的中资企业反向中国的出口只有46亿美元,而同期在中国的美资企业反向美国的出口额高达530亿美元,两者相差12倍多。。在上述调整原则的基础上,我们得到一个更加简化的基于所有权的中美贸易关系图(如图1)AA表示整个外商投资企业对美国的进出口,而CC仅表示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中的美资企业在当地的购买和销售。。图1中AA和BB表示海关所统计的中美跨境贸易。然而如果以所有权为统计原则,则跨境贸易中的AA路径就不属于中国和美国之间的所有权贸易,因而应该在中美跨境贸易差额中减去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与美国所发生的贸易差额;另一方面,在所有权原则下,图1中的CC路径属于中国和美国之间的所有权贸易,它虽然没有跨越国境,但发生了所有权的转移,它相当于在华美资企业在中国当地实现的进出口,因而必须在中美跨境贸易差额中加上中国当地企业与在华美资企业之间发生的交易(贾怀勤,2006)。这两方面的调整概括在下面的调整公式中:
TBownership=TB-NXFDI+NXADI
上式中,TBownership表示调整后的中美贸易差额,TB表示现行统计体系所统计的中美贸易差额,NXFDI表示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对美国的净出口(即AA路径的交易),它等于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对美国的出口减去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从美国的进口,NXADI表示在华美资企业在中国本土实现的对中国的“净出口”(即CC路径的交易),它等于在华美资企业在中国当地的销售减去在华美资企业从中国购买的中间品投入。
(二)FDI是造成中美贸易顺差的根源
在上面调整公式的基础上,我们搜集了大量的权威数据(如中国海关数据、美国商务部数据以及中国商务部外资统计数据),从而对中美贸易差额进行调整,其结果如表3。表3的数据显示,尽管中美贸易顺差由2000年的297亿美元上升至2005年的1142亿美元,但是经过所有权原则的调整后,中国所有权企业与美国所有权企业之间贸易差额基本保持平衡。因此现行海关统计的中美贸易顺差并不是由“中国人”造成的姚枝仲(2006)将我们调整后的中美贸易差额称之为“中国国民贸易差额”,以说明哪些差额是由中国人造成的,哪些差额是由外国人造成的。而“中国人”与“外国人”的划分是通过“国民”原则而不是“居民”原则。。
表3显示,自2000年以来,中美贸易差额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外商直接投资企业通过中国海关对美国的净出口。如,2005年中美贸易顺差1142亿美元,而在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对美国的净出口就高达800亿美元,占全部顺差的70%,而2004年的这一比例更是高达73%,其它年份也都在65%以上。而在全部外商投资企业对美国的出口中,在华美资企业向美国的出口是主要部分。根据中国商务部的《中国外商投资报告》,2000年至2004年,在华美资企业对美国实现的出口分别为181、185、257、351、553亿美元,在所有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对美国的出口中所占比重平均高达63%左右,而2004年更是高达70%。这说明自2000年以来,在华美资企业反向本国的出口是中美贸易顺差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表3的数据还显示,在华美资企业利用FDI的“绿地”投资方式绕开各种壁垒,而通过附属机构在中国当地销售产品和服务,也是中美贸易顺差的原因之一。如根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数据,2000年至2005年,在华美资企业在中国当地分别销售了299、364、467、588、750、1076亿美元的商品,尽管它们也在中国购买了中间投入产品和劳务,但是中国的外资优惠政策和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使得在华美资企业在中国获得了大量的净收入。如2004年和2005年分别获得了225亿美元和323亿美元。因此美国母公司通过FDI,在中国销售产品和服务,把中国原本要从美国进口的货物,变为在中国加工,在当地销售,从而降低了跨境贸易下中国的进口数据,进一步虚夸了跨境统计中的中美贸易失衡程度。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两点主要结论:
第一,在FDI使得国际商业活动变得越来越无国界,尤其是跨国公司的发展,其海外附属机构销售已经成为一种更为直接和有力的市场准入方式的国际环境下,现行的以“物品跨境”为统计原则和通过“报关登记”的数据采集方式的跨境贸易统计体系,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国际经济环境的新变化,因而需要构建更加合理的贸易统计新体系。而美国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启用的基于所有权的经常账户补充统计体系,适应了跨国公司海外附属公司大量从事国际商业活动的发展趋势,因而更加科学合理地反映了参与国际商业活动各方的实际利得,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由于中间产品交易所导致的重复统计问题。本文在这一统计原则下,对美国的贸易逆差进行调整,发现美国贸易赤字自2000年以来平均被夸大了25%。
第二,在基于所有权的统计思想下,我们通过区分产生中美贸易顺差的资产所有权归属,发现中美贸易差额中源自“中国人”的顺差,自2000年以来基本不存在。更进一步研究发现,现行统计体系下的中美跨境贸易顺差70%源于FDI。FDI一方面直接造成了中国的贸易顺差,另一方面把中国原本要进口的货物,变为在中国生产和销售,把原本从其它国家出口的货物,变为在中国加工后再出口,从而进一步拉大了中国的跨境贸易不平衡。而在中国的FDI对美国的出口中,在华美资企业反向其母国的出口,占了最大的比重。因而在华美资企业是造成中美贸易顺差的重要根源之一。另外,通过FDI的经营活动,美国母公司通过在中国的附属公司向当地销售商品和服务,而获得大量的直接投资收益。这在现行的产地原则统计下,是无法反映的。
因此,为了能够更科学合理地反映中国参与国际商业活动的实际利得,改变现行统计体系给中国造成的不利局面,中国应在现行海关跨境贸易统计的基础上,尽快建立一个基于所有权的贸易统计体系。据此,我们提出如下的对策建议:
(1)尽快建立反映外国直接投资企业经营活动的微观数据库,该数据库不仅包括在中国的FDI企业,还包括中国“走出去”的国外直接投资企业。中国商务部虽自2004年开始公布《中国外商投资报告》,然而其所涉及的指标均为宏观经济指标,如“各领域吸收外商投资情况”、“外商投资流入的国别或地区”以及“FDI对中国经济的贡献”等。而对于外国附属公司的经营情况的微观数据,却没有进行相应的统计。因此要建立以所有权为基础的贸易统计体系,首先必须建立这样的数据库,它既能收集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在中国经营活动指标的数据,又能够收集中国国外直接投资企业在外国的经营活动数据,并且要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这一数据库。
(2)数据库的建立和丰富应多部门协调运作。鉴于商务部在外资统计上的基础性工作,应该在现有数据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有关FDI经营活动的微观数据。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弃海关的统计数据,而应该以海关数据库为基础。因而基于所有权的贸易统计体系并不意味着放弃现行的基于产地原则的跨境贸易统计体系,只有将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反映参与国际商业活动各方的利益。
(3)必须重新审视中国的外资政策。现行的外资政策是在中国资金匮乏,尤其是外汇短缺的特殊背景下制定的。它曾经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现在它已经成为造成中国对外贸易不平衡的主要根源。
参考文献:
郭彦英. 2005. 中国对欧美和亚洲贸易平衡特征及原因[J]. 改革(12):59-67.
贾怀勤. 2006. 在地贸易统计还是属权贸易统计?――FDI对传统贸易统计的颠覆及其对策[J]. 统计研究(2):40-44.
李稻葵,李丹宁. 2006.中美贸易顺差:根本原因在哪里?[J]. 国际经济评论(5):13-16.
李扬. 2005. 中国的高储蓄、高投资现象分析[G]. 首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
李月芬. 2006. 中国亟待建立一个以所有权为基础的贸易差额统计体系[J]. 国际经济评论(1):32-38.
卢向前,戴国强. 2005. 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对中国进出口的影响:1994―2003[J]. 经济研究(5):31-39.
任若恩,覃筱. 2006. 中美两国可比居民储蓄率的计量:1992―2001[J]. 经济研究(3)::67-81.
商务部. 2006. 中国外商投资报告[J/OL]. 商务部网站.fdi.省略/pub/FDI/default.htm.
万光彩,刘莉. 2007. “原产地”统计原则、“所有权”统计原则与中美贸易不平衡[J]. 财贸经济(1):116-122.
吴海英. 2006. 基于所有权的美国经常项目[J]. 国际经济评论(5):29-34.
姚枝仲,刘仕国. 2006. 中国国民对外贸易差额[J]. 国际经济评论(5):22-28.
光. 2005. 人民币汇率问题:升值及其成本―收益分析[J]. 经济研究(5):17-30.
周加来,万光彩. 2006. 中美贸易不平衡:成因及特征[J]. 改革(7) :79-84.
CHOU W L.2000. Exchange rate variability and China′s exports [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8(1): 61-79.
FUNG KC,LAU LJ,XIONG Y Y. 2006. Adjusted estimates of United StatesChina bilateral trade balances:an update [R]. Working Paper No. 278, April.
LOWE J H. 2008. An ownership-based framework of the UScurrent account, 1997-2006 [R]. 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Working Paper NO. 61.
SCHINDLER J W,BECKETT D H. 2005. Adjusting Chinese bilateral trade data: how big is China's trade surplus[R]. International Finance Discussion Papers from 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U.S.) .
OwnershipBased Principle,Real Payments of FDI
and Balance of SinoUS Trade
WAN Guangcai
(School of Economics,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
茶艺的魅力范文4
[关键词]语境理论 高语境 低语境 文化差异
1 引言
语境作为语言科学的一个概念,最先由德国语言学家Wegener于1985年提出。但当时并没有引起语言学界多大反响,在之后的30年中,语境理论也没有取得重大突破;直到1923年马林诺夫斯基重新讨论语境这个问题,提出了“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这个概念,并把它应用于不同语言的翻译和理解之中,并于1935年提出“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概念,语境研究才被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语境理论认为,交际过程中有种种不同的语境,而不同地区因为所处的语境不同,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文化差异。如果从语境理论角度出发对中美文化差异进行分析,这些文化差异也就变得很容易理解,同时通过这样的分析,人们也可以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2 语境理论
霍尔(Hall)在1976年出版的Beyond Culture书中提出并区分了高语境文化(high-context culture)和低语境文化(low-context culture)
根据霍尔的表述,我们可以作以下的界定:在一种文化的言语交际过程中,如果话语意义的创造对语境的依赖程度比较高而对所使用的言语的依赖程度比较低,那么这种文化就是高语境文化;相反,如果意义的产生对所使用的言语依赖程度相对较高而对语境的依赖相对较低,那么这种文化属于低语境文化。
文化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霍尔进一步提出高语境交际和低语境交际,“refers to the fact that when people communicate, they take for granted how much the listener knows about the subject under discussion. In low-context communication, the listener knows very little and must be told practically everything. In high-context communication the listener is already "contexted" and does not need to be given much background information."
高语境和低语境文化及交际的特点差异较大:高语境交际中,符号所引发的意义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交际双方的共有的文化知识;依赖于人们思想预先设定的、先入为主的程序来传达信息。高语境交际过程中所使用的言语较少,对言语的依赖程度较低,更多地借助于非语言语境;低语境交际则相反。
通过对比,霍尔得出结论: “有着伟大而复杂文化的中国就处在天平的高语境一方”,而“美国文化……只是偏向天平较低的一方。”即中国文化具有高语境特性而美国文化具有低语境特性。(Samovar, 2000:98)
3 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下的中美文化差异
属于高语境文化的中国文化与属于低语境文化的美国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别,从语境理论来分析,可以看出的中美文化差异有很多:
(1)直接与间接交际方式的差异
高语境和低语境的不同决定了直接与间接的不同和交流方式。美国人愿意坦率直白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中国人则喜欢以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在交际的过程中,中国人更多考虑的是对方的感觉和面子问题习惯于把自己的真实思想隐蔽起来婉转地表达出来。为了避免双方尴尬, 我们常试图利用表情, 身势来暗示对方, 其真正意图有时很难从字面上判断。美国人则截然相反,他们不愿意受别人施加的影响,所以在表达时多是坦率直言。事实上,西方人有时不了解中国人的习惯,不善于察言观色,往往会引起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
(2)成功交际责任所属的差异
在低语境中,大量信息都要靠编码清晰的信息来传递,所以美国认为对交际成功负责的是说话者或作者,他们应该通过言语将意思表述清楚。如果言语没有完整清晰地表述意思,听者和读者可以要求得到更多的信息。说话者将这理解成积极的行为,因为它表明了听话者理解了并希望更全面的理解。而在高语境中,绝大部分信息很少出现在编码清晰的信息里,所以中国人认为说话者不必在言语中完整精确地表达意思,听话者有责任通过注意言语表达的语境来阐释言语的意思,他们期望听话者在阐释信息意思中负更多的责任,发挥语用推理能力,进而推导出说话者的意图,听话者也习惯于并善于从身体语言、沉默等话外之音中去寻找意义。
(3)用语方面的差异
相比中国人,美国人不注意非言语传达的信息。当他们做出回应时,他们是回应人们所说的而不是回应人们是怎样表现的,而对情景,参与者的角色等语境因素不予注意。通常中国人在理解这些语境信息的意思是没有困难的,当中国人看见美国人不能或没有对语境信息做出回应时,他们会认为美国人对他人的感受不敏感。美国人确实也使用一些表达问候、谢意的礼节用语,但是这些固定短语和惯用语在低语境中的作用比在高语境中的小得多。由于作为低语境的交际者的美国人希望其他人说的话信息量大,所以他们常常误解礼貌用语的意思。低语境的交际者常常不满高语境的交际者在言谈中使用套话,他们希望所有的言词都有意义。
4 结语
由于语境不同,属于高语境文化的中国文化与属于低语境文化的美国文化之间有很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已经、正在而且还会给中美跨文化交际带来困难。从语境理论出发对中美文化差异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克服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研究高低语境文化及由其决定的高低语境交际,对于跨文化交际和外语教学实践必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种指导意义在此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1]Samovar, L.A, Poter, R.E&Stefani, L.A.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Guo-Ming Chen, William J.Starosta. Foundation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7.
茶艺的魅力范文5
【关键词】商业插画;艺术设计;传播媒介;表现形式;绘画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设计领域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表现形式,如专业的商业摄影、多媒体运用等等,形成了艺术设计表现形式百花齐放的局面。商业插画在这个设计时代中独树一帜,被越来越多的受众接纳并成为很多运营商的首选推广信息的形式。这与其自身属性与特色是分不开的。本文着重阐述商业插画在艺术设计的独特魅力。
一、商业插画的含义
插画,按汉字表意理解,可以说是插附于书籍或文字之间的绘画,给文字做附图,即“附图以助说解”,其目的是解释文字内容,增强文字的视觉感。“插画”这个词,在《辞海》中的解释是:“指插附在书刊中的图画。有的印在正文中间,有的用插页方式,对正文内容起补充说明或艺术欣赏作用。”这种解释主要是针对书籍插图作为的定义,是一种狭义的定义。【1】
由于信息时代的来临,现代社会的发展,如今插画的含义已从过去狭义的概念(只限于画和图)变为广义的(下转第72页)概念,“插画”就是我们平常所看的报纸、杂志、各种刊物或儿童图画书里,在文字间所加插的图画, 统统称为“插画”。插画,在拉丁文「illustraio的字义里,原是“照亮”的意思。望文思义,它原来是用以增加刊物中文字所给予的趣味性,使文字部分能更生动、更具象地活跃在读者的心中。而在现今各种出版品中,商业插画的重要性,早已远远地超过这个“照亮文字”的陪衬地位。它不但能突出主题的思想,而且还会增强艺术的感染力。
商业插画作为一种重要的视觉传达形式,以其直观的形象性,真实的生活感和美的感染力,在现代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已广泛的应用于现代设计的多个领域,涉及到文化活动、社会公共事业、商业活动、影视文化诸方面。但凡带有一定商业行为的绘画设计,均可纳入“商业插画”的范畴。【2】
二、商业插画的特点
在现代设计领域中,插画设计可以说是最具有表现意味的,它与绘画艺术有着亲近的血缘关系。插画艺术的许多表现技法都是借鉴了绘画艺术的表现技法。插画艺术与绘画艺术的联姻使得前者无论是在表现技法多样性的探求,或是在设计主题表现的深度和广度方面,都有着长足的进展,展示出更加独特、更具表现力的艺术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讲,绘画艺术已逐渐成为基础学科,而商业插画则成为应用学科。纵观插画发展的历史,其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特别在信息高速发达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各式各样商业信息的今天,商业插画设计已成为现实社会不可替代的艺术形式。
商业插画和艺术绘画的本质区别在于:从创作主体上看,绘画艺术在创作中只需考虑到自身的创作情感,最大限度的体现自身创作欲望;商业插画在设计过程中却有很大的限制性,既要考虑到商家的需求又要兼顾客户需求、市场规律、商业信息等诸多因素,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限制设计的创作。从价值产生和所有权上看,绘画艺术作品在没有被个人或机构收藏之前,可以无限制的在各种媒体上刊载或展示,作者仅得到很小比例的收益。但是作者对作品拥有绝对的所有权,且作品本身不可复制;而商业插画只能为一个商品或客户服务,一旦支付费用,作者便放弃了作品的所有权,相应得到比例较大的报酬,且作品本身可以无限复制进行传播,没有真赝之分。从使用寿命上:艺术绘画作品流传久远,而且随着年代的推移其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成正比发展;商业插画的使用寿命则是短暂的,具体表现为一个商品或者企业在更新换代时,此幅作品即宣告消亡或终止宣传。
从这一点上来看,商业插画的结局似乎有点悲壮,但另一方面,商业插画在短暂的时间里迸发的光辉是艺术绘画不能比拟的。因为商业插画是借助广告渠道进行传播,覆盖面很广,社会关注率比艺术绘画要高出许多倍。【3】
三、 商业插画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范围
商业插画在设计领域中涉足非常的深广,可由传播媒体分类,亦可由功能分类。以媒体分类,基本上分为两大部分,即印刷媒体与影视媒体。
印刷媒体包括招贴广告插画、报纸插画、杂志书籍插画、产品包装插画、企业形象宣传品插画等。影视媒体包括电影、电视、计算机显示屏等。概括起来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类:
招贴广告插画:也称为宣传画、海报。在广告还主要依赖于印刷媒体传递信息的时代,可以说它处于主宰广告的地位。但随着影视媒体的出现,其应用范围有所缩小。
报纸插画:报纸是信息传递最佳媒介之一。它有着最为大众化、成本低廉,发行量大,传播面广,速度快,制作周期短等特点。
杂志书籍插画:包括封面、封底的设计和正文的插画,广泛应用于各类书籍。如文学书籍、少儿书籍、科技书籍等。如今商业插画在电子书籍、电子报刊中也担任承载着大量信息量的重任,并逐渐成为其主要的展示形式。
产品包装插画:商业插画在产品包装上的运用促使产品信息传播的更广泛。产品包装设计包含标志、图形、文字三个要素。商业插画在包装设计中有双重使命:一是介绍产品,二是树立品牌形象。最为突出的特点在于它介于平面与立体设计之间。有助于产品信息的生动化,有利于受众群对商品信息的接受。
影视媒体中的影视插画:是指电影、电视中出现的插画。一般在广告片、电影海报中出现的较多。影视插画也包括计算机荧幕。计算机荧屏如今成了商业插画良好的表现空间,众多的图形库动画、游戏节目、图形表格、都是商业插画的一员。
商业插画的形式、特点符合现代信息发展的规律和需求。媒介的丰富多彩使受众群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宽广,商业插画的形式和分类恰恰适用于多种多样的媒介手段,有利于商业信息的传递速度。
四、商业插画的基本职能
现代插画的基本诉求功能就是将信息最简洁、明确、清晰地传递给观众,引起他们的兴趣,努力使他们信服传递的内容,并在美的熏陶下欣然接受宣传的内容,诱导他们采取最终的行为。
(一)商业插画展示生动具体的产品和服务形象,直观地传递信息。在插画师的精心设计下,产品信息和服务形象以其自身的设计思维,设计意识生动的展现给受众群体。使商品信息与个人情感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溶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这要求插画师对产品信息进行严谨分析和深入了解,对受众群体的调研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这也是成功的商业插画设计的前提。
(二)商业插画担负激发消费者的兴趣的职能。商业插画本职职能是传达商业信息,商业信息传递的最终目的是刺激消费,所以如何引起消费者感官兴趣尤为重要,此时插画师自身的基本素养和个性创作发挥重要作用,让自身的作品具有大众的感染力,让个性充满商业插画设计中,从而得到认同感和激发消费者的兴趣。
(三)增强商业信息的说服力是商业插画的另一职能。商业插画是商业信息的载体,其设计紧紧的围绕着商业信息进行,对商业信息进行阐述、展示、强化以增强商业信息的说服力。
(四)强化商品的感染力,刺激消费者的欲求。
商业插画的这些特征为其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运营商和受众群的喜爱。成为越来越广泛的艺术传播形式,并且为其服务的商品增添艺术魅力创造更多的价值。
商业插画在艺术设计领域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更好的顺应了时展、艺术发展的趋势并形成独具自身气质的艺术类别。
参考文献
[1]刘建三邢港夏,《商业插画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
[2]于小红 ,《商业插画》[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9
茶艺的魅力范文6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 中美差异 启示
人力资源是企业持续竞争之源,是现代社会核心资源之一。美国能在近半个世纪以来发展成为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方面的世界一流大国,其原因之一就是建立并实行了具有竞争力的较为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起步较晚,加之特殊的国情和文化背景,还有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
一、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不足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我国企业加快了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探索步伐和改革力度,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从无到有,从借鉴到创新,从全盘西化到中国特色,已经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管理模式,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较前些年有了很大提高。但同时,由于我国多数企业一直沿用传统的为计划经济服务的人事管理模式,我国企业现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1、企业制度等级观念较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初期,在引入现代化企业管理体制的过程中,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人事行政管理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企业中的等级观念较为严重,上下级沟通不畅,下级对上级一般是服从,管理者给员工的感觉是“高高在上”。领导与成员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影响较少,员工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和对企业的影响力。
2、招聘配置与企业需求脱节
在员工招聘过程中,重资历、重学历、轻能力的现象仍然存在。同时,对人力资源的使用也缺乏规划,招聘人员由于缺乏企业对岗位的职务分析,导致所招聘的员工往往与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不符,难免产生“用非所学,学非所用”的人力资源浪费现象。
我国企业人力资源配置能力较弱,其职能多为人员调配、晋升、培训等,没有按照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将员工作统一规划,难以形成合理流动的优化配置机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因人设岗、人情安置的现象依然存在。
3、培训效率偏低
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极大提高,企业领导者们开始意识到开展人力资源培训的重要性,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只注重思想意识教育。目前我国企业培训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注重思想意识的改造,要求员工认同企业的价值观和发展战略,强调员工对企业的奉献和承诺,这样的结果使思想意识的培训流于形式和说教,效果不理想。二是只注重短期效益。由于培训是企业人工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企业往往只注重员工工作技能的提升,而忽略对现代企业工作模式、工作方法、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训,使得一般员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高级员工按部就班、创造力不佳的现象成为常态。
4、薪酬及绩效考核激励作用不强
计划经济时代,我国推行的是岗位工资制,员工薪资的增长主要依靠职位的调整。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员工的薪酬成为企业成本的一部分,大多数企业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利润,尽可能降低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使得员工收入与企业业绩脱节,与国际水平严重脱轨,导致人才积极性差,流动性大。目前我国企业稀缺性人才流失严重与这种灵活性不高的薪酬模式不无关系。
现如今,我国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了绩效考核的重要性,并逐渐将其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核心内容,在绩效考核的工作上投入了较大精力。然而,许多企业的绩效考核工作仍存在很大误区,暴露出许多严重问题:过多关注员工现在是否遵守行为规范,是否实现既定目标,而忽略了未来的发展变化;考核结果不足以与员工晋升、提薪、奖励、调动、培训等挂钩,也无法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反馈及人员行为的激励及约束。
5、创新能力不强
作为在典型集体主义文化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现代中国企业,也呈现出高度的集体主义特征:重视人际关系、淡化个人的性格色彩和成就的重要性、个人与企业是附属与被附属的关系,普通人对企业战略、发展方向不必参与意见、不用承担责任,领导者与下属之间的关系、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这样便导致企业内部看似表面非常和谐,实则整体效能不高,创新能力不强。
二、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1、更倾向于重视理性和个性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高度个人主义文化的国度,崇尚个性和自由。在美国的企业中,也呈现出高度个人主义的特征:重视法制和契约精神,制度和管理是企业与个人之间联系的纽带,推崇个人奋斗、自由竞争和自我实现,企业内部则都致力于认同个人的努力和成就,有利于营造自由竞争的良好氛围,崇拜英雄,提倡冒尖,通过激发每一个职工的创造性来提高企业的活力。
2、美国企业劳资关系紧张
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属于技术型,劳资关系被视作一种纯粹的经济契约关系,认为企业管理是管理者的事,员工的职责就是完成上级下达的工作任务,其劳动贡献通过工资就可以补偿,员工没必要也不应该参加管理,更无权过问企业的经营情况。由于不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加上与管理层收入的悬殊差距,员工对企业缺乏信任感和归属感,对管理者怀有对立情绪,劳资关系比较紧张。此外,由于可以随时招聘员工,对于那些罢工、对公司有不满情绪的员工也可以随时解雇,如果在经济发展的高速期,这种频繁的劳资纠纷以及罢工,会给公司带来经营上的风险。
3、人力资源招聘配置灵活
在美国,企业和劳动者之间能进行充分自由的选择,从而在全社会范围内灵活地实现个人与岗位的最优化配置,对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市场化机制给予凭个人能力实现职业流动或工作转换的员工以充分的尊重和肯定,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同时,美国企业在管理上实现了制度化和专业化,人力资源管理的规章制度非常完善,对个人素质的技术要求、工作职责和突发性问题的处理都有具体的规章可循,职务分工明确细腻。这种细腻的职务分工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为美国公司高度的专业化打下了基础,也为员工的录用、考评、工资制度、奖金发放以及职务提升等都提供了依据。
4、开展广泛的人力资源培训
美国企业认为学校的普通教育水平还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实际经营具体、多元、多变的要求,因此需要对员工进行进一步的培训,以不断提高各级各类人员的工作适应能力。在美国企业,员工一经录用,首先需要接受系统的职前培训,以熟悉和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并在正式进入岗位之前完成自身的“社会化”教育。之后员工一般都需要接受在职培训,其培训内容包括技术再培训和职业意识再教育。除常规的教学和辅导外,还开展诸如研讨会、案例研究、角色扮演、文件筛选、管理游戏、工作转换等各种形式的人力资源培训。 转贴于
5、薪酬及激励方式较为灵活
欧美国家工资一般占企业运营成本的50%左右,员工可以享受到完善的养老、医疗、失业救济等社会保障,施行基于能力的薪酬模式,能力薪酬是以人才本身具有的知识、技能及素质水平作为基础,激励员工不断学习以提高任职技能和能力。它的基本假设是员工能力越高,能为企业创造的价值就越多,即相信“有好的能力,就有好的结果”,鼓励员工自觉掌握新的工作技能和知识。
美国企业的奖励制度名目繁多,优秀员工与落后员工之间的工资福利差别相当大,总裁的年收入(包括奖金)甚至可以达到上千万,是普通员工工资的几百倍。这种高奖励、强刺激的薪酬手段,对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员工素质起到了巨大作用,尤其在中高层领导实现自我价值、积极工作、不断增加公司的收入和价值的激励中起了重要作用。
三、对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
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有其特点和优势,对我国企业有可借鉴之处。我们要善于学习和借鉴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做法和先进经验,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国企业实际的、具有本国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1、树立和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以人为本”的关键在于尊重人才,员工是直接生产产品的人,如果不把员工的地位认识清楚,就不可能生产出最好的产品和提供最佳的服务,因此企业应该将员工放在第一位。我们要将企业作为人类群体,首先要为这一群体的人员服务,包括自己的职工、管理人员和公众。现代管理理论找回了“人”原本应有的位置,企业不仅要谋求自身的发展,还应高度重视员工的发展,使二者达到有机的统一。
2、建立以诚信为基础的契约机制
劳动契约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心理契约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最高境界,中国企业应注重中西方文化的结合,建立以诚信为基础的契约机制。诚信是人才交流与管理的基础,是控制契约的最佳机制,建立以诚信为基础的契约机制,应视员工为客户,实施新兴的企业与员工模式,从而赢得员工忠诚度。
3、加强现代化企业培训
企业培训的直接目标是提升员工的技能,但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最终方式则是提升人力资源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企业培训应该建立“全员素质提升”的理念,加强管理理念、工作方式、团队意识和创新意识培训,鼓励员工共享多元化的价值理念,建立技能培训、思维培训等多系统并行的人才开发培训体系,将课堂价值理念培训融入到企业文化和工作制度政策中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4、激励方式要与时俱进
激励是建立在员工需要的基础之上,需要不同,激励的方式或手段自然就不同。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型员工的比例逐渐增加,员工的需要层次逐步提高并趋向多元化,其精神需求也逐步成为主导需求。在激励方式的选择上,要根据员工不同层次的要求而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可以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引入一些长期物质激励手段,如设计核心员工持股、经营者年薪制及股权激励等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同时,要注重精神激励,企业应建立员工全方位、多渠道参与管理决策的民主制度,鼓励员工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还应注重增加优秀员工的培训机会,设置职业发展多条通道,给人才提供充分的发展机会和实现个人自我价值最大化的舞台。通过综合运用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真正建立起适应企业特色、时代特点和员工需求的激励体系,激发员工的潜力和工作热情,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苗小洛:美国人力资源管理创新[J].人力资源管理,2009(5).
[2] 闫晓萍:文化背景对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影响——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对中国的借鉴[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3] 高巍:浅析中国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发展趋势[J].经营管理者,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