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犯罪
随着我国法制社会的不断完善,全民能够懂法、用法、护法已经成为实现依法治国的关键,而当代大学生作为新生代的力量,是建设未来社会的主力军,更要懂得法律知识,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质,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目前当代大学生中完全不懂法的人是极少的,毕竟大多数大学都开设法律基础这门课程,而完全懂法用法的学生也只占少数,这部分人群大多数是法律专业或者与法律专业相近专业的学生,他们知道生活中哪些事情是违法的,知道违法后的严重后果,知道哪些事情会损害自己的利益,也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利,更能有效地避免自己遭遇不法侵害以及遇到不法侵害时如何有效的解决。事实上,大多数大学生都属于似懂非懂型。对于法律,这类人群是知道却不会运用,或者大体明白一些,但不全明白,具体到某一件事情上时就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或者他们能够分辨哪些事情是违法哪些事是不违法,但违法的后果却不是很清楚,甚至有时他们做了违法的事情却还不知道或者别人已经侵犯到他们的合法权益却不知道维护。总之,他们自我感觉懂法,有时也会懂法用法,但还是存在一定的盲区,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很好的运用法律知识来进行分析、判断以及自我维护,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还是存在欠缺的。
二、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原因分析
1、学生自身因素
高校大学生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阶段,又面对来自经济、学习、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学生总是忙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或者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法律知识的获得总是被动的,对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也是抱着一种无所谓的心态来学习的,据了解,大多数学生对于这类课程的出勤是较低的,即使上课出勤,上课的效率也是比较低,学生在上课期间要么是在玩手机要么做其他自己的事情,真正认真听老师讲解的人很少。而这恰恰影响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此外,有些大学生虽然知道有些事情是违法的,但为了避免麻烦或者哥们义气,采取放任或者漠视的态度,结果沦为了阶下囚,与之相伴的不再是书本而是手铐和脚镣。
2、学校因素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就越来越大,一些高校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来应付就业能力的培养、从业资格证的考试,主动降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与考察标准,甚至有时会减少课时,这严重影响到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另外,现在高校对法律知识的传授都是灌输式的,无法引起大学生们的兴趣,有时反而会引起他们的厌倦与反感。此外,高校宣传不到位。一方面高校只宣传了义务而忽视了对权利的宣传,使学生产生“法律就是要求公民尽义务”的错觉,有碍于大学生健康法律心理的形成。另一方面,高校忽视了对违法犯罪后果的宣传。
3、社会因素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各种思潮和真假难辨的信息充斥着高校大学生的生活,容易造成学生价值观的错位,导致大学生很容易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另外,某些省份的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也给大学生带来了错误的引导,认为只要没抓住就没有关系或者抓起来关几天就会放出来,不会有什么大的事情,从而忽视了法律的严肃性以及违法犯罪后必将严惩的法律后果。
三、有效途径
1、积极促进大学生参加法律实践活动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践,法律的创设就是为了解决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要积极调动广大学生参加法制实践活动的热情, 这不但可以让学生们主动学习, 还能使他们在感性上接受法律实践的影响, 进而牢固树立法律意识, 而且学生广泛参与法律实践过程本身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学校在有关学生教育管理的规章制度制定过程中应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采纳学生的合理化意见和建议,甚至部分管理条例可由学生参与制定工作。其次,是促进大学生参加社会法律实践活动,比如可以安排学生参加法院审判旁听,参加社会实践中的法律服务活动,还可以请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工作人员来为学生做讲座、培训或者演讲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法律实践的感性激发,使大学生能够有感而发,从而培养法律思维, 能够从实际生活出发, 从身边的事情做起,自觉运用法律和规章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 学会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正确行使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同时在学生中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良性机制”。
2、创造良好的法治社会环境
要健全我国法律机制,只有做到立法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执法的严格化和程序化、守法的自觉化、法律监督的制度化以及违法必究,才能真正实现依法治国。另外,由于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时代感强、有时带有激进性的特点,因此要创建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道德环境和社会舆论。大众传播媒体和各种社会力量可以利用真实生动的案例,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活灵活现的法治宣传,从而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舆论环境,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此外,学生家长也要高度重视自身法律意识的培养,毕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家长的法律意识单薄也会直接影响到孩子法律意识的建构。只有家长重视,才能使孩子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范文2
摘要:大学是大学生心理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这时期,大学生拥有充足的精力、敏感的心理、较差的自我控制力和脆弱的心理承受力。同时在法律上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法律知识贫乏、学习法律知识的主动性不高、法律信任感不强、法律责任感降低等。基于大学生在法律意识上表现的不足与缺失问题,本文着重从强化法律意识、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氛围、加强教师力量建设等方面来探究出路,力求引起相关大学生以及部门组织的关注,切实解决好这一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问题。
关键词:法律意识;缺失;大学生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特征
“大学生法律意识是大学生群体关于法律的思想、心理、认识倾向的总称,也是法律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体现了我们这一特殊群体在法律上的认知、情感、评价和信仰等。”①大学生法律意识不仅具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基本特征,又有自身独特的特征,这也决定了其与普通社会群体法律意识存在不同之处。(1)大学生的年龄结构、受教育水平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2)由于大学生尚未形成比较成熟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起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还不够全面。他们对世界充满着好奇心里,难免偶有盲从。再者,他们在学校里学到的正统理论和正常的人际关系与社会转型时期产生的各种阴暗现象往往形成强烈的落差感。他们对人生、对社会易产生困惑,导致其易变性的法律心理,从而在一定水平上影响了法律意识的构成。种种原因表现,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构成带有不成熟性、被动性、易变性特征。因而,我们必须选取各种切实有效可行的路径,向大学生直接或间接地教授法律知识,培育他们应用法律知识的能力,赋与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当代大学生法律价值观。认识大学生法律意识在内涵和构成过程中的特点,尊重他们在构成过程中的规律,是建构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关键所在。
二、大学生法律意识缺失的主要体现
(一)法律知识贫乏。大学生在大学学过一些法律知识,但总体法律知识能力水准仍旧较低。究其根源,在于当前我国大学生大多看重专业课,而对法律基础课却很少予以重视,只是临到考试时突击,应付了事。另一方面,高校的“法律基础”课教学时间很有限,走马观花式的涂鸦教育很难让学生学到扎实的法律基础理论。因而,高校大学生在有限的课时中难以获得夯实的法律知识。
(二)学习的主动性不高。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学习的优劣直接影响法律意识能力的高低。目的性和功利性是现今大学生学习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往往表现为,对待专业课程非常重视,而却对公共课应付了事。考试前夜临时抱佛脚,加班加点死记硬背,把公共课当做一种包袱等等,在这类思想的支配下,大学生很难有深厚系统的法律基础知识。
(三)法律信任感不强。当前,我国在市场经济建立不完善以及相应法制建设不能够跟上市场经济建设的水平和节奏的实情下,致使存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的腐败现象,使得大学生片面的观察这样的状况。这在一定意义上肯定会影响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任感。表现在平常生活中,部分大学生认为法律在某一程度上不能够止恶从善,因此对法律的信任失去应有的信心。
(四)法律责任感方面。“当前很大一部分大学生由于自身法律知识的欠缺,以及对法律认识的不足,当然也有我国自身法制建设和法律实施过程当中的原因,大学生很难对法律现象及法律制度产生一种归依,同样也就缺乏对法律的责任感,当发生法律问题的时候,在现实中的情景就是找熟人、托关系等,而不是将之作为自我的一种责任,一种义务,在遇到法律纠纷时,不能以一种主人翁的态度去对待,而是采取逃避的行为,不能承担相应的责任。”②
三、应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缺失的方法途径
(一)强化法律意识和法律信仰。法律意识的培养是法律素养形成的必要前提,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要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宪法意识、公民意识、权利义务意识等。培育大学生的法律信仰,要指导大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体来说,就是要把心理教育与大学生的法制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剖析我国的实际状况,包括充分认识我国依法治国起步晚、基础薄弱的现实状况,鼓励大学生正确分析和理解当前法治环境和法治现状,增强对我国法治制度必然完善的信心,从而引导大学生规范自身的行为。
(二)培育法律认同感和展开理想信念教育。大学生是有抱负、有品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是宣扬个性、塑造理想信念的一代。大学生内心很容易产生困惑和迷茫,针对这一情况,首先要肯定他们的完美理想,激励他们积极进取,逐步走向成功。其次要引导他们立足社会现实,对社会法律现象进行分析,使他们学会思考,在学思中探索真理形成法律信仰,增强对法律的认同感。
(三)营造校园良好的法治氛围。利用典型案例的宣传教育,优化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舆论环境,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在大学里,辅导员老师们应该以身作则,言行一致,特别是在关乎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上要坚持按规章办事,做到“有章必循”。还可以在 3.15维权日、12.4法治宣传日等特殊节日开展法律宣传活动。院系老师可以带领学生举办 “模拟法庭”、法律常识抢答、法律演讲比赛和辩论赛等,增强学生学法的兴趣,守法的能力。营造校园良好的法治氛围,才能为大学生提高法律意识做好铺垫。
(四)增强教师力量的建设。大学生法制教育过程中,教师拥有着无可争议的重要地位,发挥着常人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例如,在相同的法律意识教学内容上,学识渊博的教师较之知识匮乏的教师,他们的法律意识更强,授课更能生动活泼吸引学生,从而更好地调动大学生自主学习法律的积极性。高水平的授课能使学生体会到听课的乐趣,这样不但教学效果好,而且极易形成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参考文献:
[1]李丹《理工类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与培养对策研究》陕西科技大学.基本原理.2011
[2]张莉《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缺失及培养》南京师范大学.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6.
[3]张国.浅议新时期大学生的法制教育.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2010.
[4]田野,许苗苗.培养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几点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9(5).
[5]徐曼,敖静.论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9).
注解:
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范文3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写进宪法,法治国家的理论正逐渐形成体系。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在未来社会中处于重要地位,如果他们的法律意识淡薄,则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甚至可能会在法治社会里犯错,这也给中国建成法治国家造成阻碍。因此,重视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培育,让他们形成依法行为的意识、崇尚法律的观念是很重要的。
法律意识与现代法律意识是不同的,法律自有国家起就产生了,人们的法律意识也就开始有了。从法律意识的发展历史来看,法律意识有积极与消极之分、主动与被动之分,也就是说有现代与传统之分。为适应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要求,我们要培育的是大学生的现代法律意识,我们的教育就是要使大学生现在的法律意识发生根本改变,走向现代法律意识。
二、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及成因
大学生是社会中正在长身体、长知识、长才干的群体,一方面,他们的成长环境与社会息息相关;另一方面,学校教育对他们有较强的影响力。因此,大学生作为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校期间接受法律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其法律意识方面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1.有感性法律意识,而理性法律意识缺乏。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大学生对法律的认识仅处于感性阶段,比如,都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都知道杀人是犯法行为。但就法律为什么是这样的等深入问题就茫然不知了,他们的法律意识处于片面的不系统的法律层次,在理性认识的层次上是缺乏的。
2.有义务性法律意识,而权利性法律意识缺乏。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作为社会主体的自我意识逐渐复苏,传统法律意识的义务本位开始为现代法律意识的权利本位所代替。权利本位意味着只有权利存在,才能设定义务。在现代法律意识中,权利是平等的。每个人不管权力大小、职位高低、性别民族,只要是社会的一员,他就既是权利主体,也是义务主体。这在法律面前是人人平等的。随着现代社会对人的关怀的深入,现代法律赋予人更多的是权利。然而,我们的大学生对这一点是缺乏认识的。
3.有消极法律意识,而积极法律意识缺少。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人治”的社会,儒家思想是它的正统思想,“德主刑辅”是历代封建统治者标榜的口号。而当今的教育环节是分离的,在有关儒学文化的学习中,一些老师很少批判当中“人治”的思想,而大力宣讲儒家的“德治”对中国当代的影响,这就容易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觉,以为在中国只需要“德治”,这对大学生的现代法律意识的培育会起弱化作用。
4.有被动法律意识,而主动法律意识欠缺。我们经常看到法制宣传栏中的内容大多数是因违法犯罪所受到的惩罚,使大学生感觉到的是法律的无情,而并没有感觉到法律是他们生存的需要,是他们行为的准则,是他们利益的维护者,大学生的内心深处认为只要我不违法就无需学法。因此,要使大学生从被动守法转化为主动尊重法律、崇尚法律,这还需要待以时日。
三、大学生法律意识欠缺的危害性
1.从社会角度来看,增大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的成本。大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将成为社会主体,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是未来各级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的重要来源。他们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从事工作,而人的行为是靠意识去指导的,如果具有现代法律意识并在这种意识支配下去从事工作,工作起来就有规范性、效益性、公平性、合理性。如果现代法律意识不完备,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有可能出现负面影响。客观上,大学生今后面临的工作环境就是我国要建成法治国家的环境和中国不断国际化的环境,现代法律意识是大学生行为的思想基础,没有这个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立就有可能遇到阻障。而如果不重视现代法律意识的培育,我们就有可能在国际舞台上摔跤,就有可能跟不上国际的步伐,这同样不利于法治国家的建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就是增加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的成本。
2.从个人角度来看,削弱大学生成才的综合素质。未来社会的发展关键在于人才的素质,人才综合素质当中最重要的三大素质,就是思想道德素质,业务技能素质和身心体能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法律素质,法律意识是法律素质的核心。作为大学生,如果法律意识不完全,将会导致其行为规范意识的失衡,进而可能导致行为失范。如果在涉及到国家利益与国家安全的事务上法律意识缺失的话,问题则更严重了,就有可能成为危害国家的危险品了。
四、培育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途径
1.健全法律体系。这是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培育的基础。法律体系健全的含义有双重,一是上至宪法下至所有部门法订立完备,二是所订立的法律是好的法律。
2.加强学校教育。这是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培育的关键。学校的法律教育,不仅仅是法律知识的灌输,更重要的是传统法律意识的变革、现代法律意识的培育;不仅仅是任课教师的任务,更重要的是应视为学校的使命;不仅仅是课程的安排,更重要的是应贯穿学校教育过程的始终。
3.优化新闻传播渠道。这是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培育的渠道之一。现代传媒对大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各种新闻媒体在进行有关方面的报道时应是准确的、公正的、及时的。
4.净化社会环境。大学生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环境,净化社会环境,这是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培育的防护林。
5.自觉学习法律。只有在对法有认知的基础上,人才可能对法理解,才可能对法产生信任,也才可能对法产生信仰,现代法律意识才可能根植于内心。要认知法律,就需要大学生自己自觉学习法律,而不是被动学习。
6.强化道德自律。法与道德是一对孪生兄弟。法起警戒、防护作用,道德起教化、内省作用。强化道德自律有助于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树立。
7.培养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法治最丰富和深厚的思想资源。人是社会的人,社会的发展历史同时是人的发展历史,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也是法治的发展历史。人文精神中包含有丰富的法精神,培养人文精神为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培育提供丰厚的精神土壤。
8.倡导法治宣传。目前中国仍处于法治建设时期,法治宣传是十分重要的。大学生应承担起这个宣传任务,在宣传法治的同时自己也受到教育,从而更坚定对法律的信仰。
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培养
一、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内涵
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培养的内涵是紧紧围绕培养的主旨进行深化和拓展的,主要包括几个方面:(1)大学生加强学习就业法律知识。大学生对就业相关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就业法律培养的效果,大学生只有掌握了足够的就业法律知识,才可以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在培养的过程中才可发挥主动作用。(2)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培养。大学生对就业法律意识的重视程度是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内涵的核心要素,如今许多大学生没有从心理上树立自己的就业法律意识,在就业过程中遇到与法律相关的事情总是采取模棱两可的态度,这种现象令人堪忧,大学生如果对自身的就业法律意识认识不够到位,将严重影响对大学生的就业法律意识的培养教育,这也会对大学生就业产生阻碍作用。(3)提高大学生对就业法律知识的运用程度。大学生对法律能力的运用程度是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培养中最能体现培养效果的,大学生通过对就业法律知识的学习和法律意识的树立能够从整体上对自己的法律意识有宏观的衡量和比较,这样再结合对就业法律知识的运用情况可以随时发现大学生个人的就业法律意识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提高的地方。
二、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1)丰富就业法律知识
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法制教育,使大学生了解我国就业方面的法律,明确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首先,有利于大学生明确劳动者的权利。公民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民事法律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以外,还享有劳动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劳动者享有一系列劳动权利,包括平等就业权、自由选择职业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仲裁及诉讼、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权等权利。现施行的《劳动合同法》及《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作为劳动法的补充、完善和具体化,对劳动者的劳动权做出更全面、细致的规定,从用人单位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条款的部分限制、劳务派遣等方面弥补劳动法的不足。
其次,有利于明确劳动者的义务。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权利和义务总是同时存在。法律赋予每个公民一定的权利和自由,每个公民有责任依法行使,在行使权利和自由时,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利和自由;遵守宪法和法律,宪法规定公民有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要忠实的履行义务,这里的义务包括法定义务和合同义务,大学生要以法律为自己行为的准则,一旦签订劳动合同,就要全面、及时地履行义务,因为合同就是当事人之间的法律,不能随意毁约,违背合同就如同违背法律。
(2)增强法律救济意识
加强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培养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正确认识证据,明确何为法律上的证据及证据的存在形式、证明责任等,有利于树立积极主张权利的法律救济意识,不畏法,不畏仲裁与诉讼,发生纠纷时,平等地与用人单位据理力争,切实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这也是有权利必有救济的法理所在。法律救济意识必然包含证据意识。在法律上没有事实,只有证据。证据意识包括收集证据、保存证据、运用证据三个方面。收集证据的意识是指大学生在就业时,让用人单位出示相关材料,佐证一些事实以防上当受骗,避免发生纠纷时找不到用人单位,如要求公司出示营业执照等;保存证据的意识,大学生要妥善保存现有证据,如劳动合同书、仲裁协议等,以便将来在仲裁或诉讼时支持自己的主张;运用证据的意识即大学生学会运用证据证明案件事实,明确一定事实的举证责任是在对方还是己方,什么样的事实需要什么样的证据来加以证明。
(3)强化法律责任意识
通过就业法律意识培养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树立法律责任意识。有损害即有赔偿,法律保护人们的合法利益,当利益出现损害时,法律就会追究责任主体的法律责任。不知事实可以作为借口,但不知法却不能开脱罪责,任何人都不能以不知法来对抗责任。守法不是对法律的畏惧,而是对法律的自觉认同。法律责任是与法律义务相关的概念,一个人在法律上要对一定行为负责,或者他为此承担法律责任,意思就是,他作相反行为时,他应受制裁。法律责任意识鞭策我们依法履行义务,自觉受法律的约束,以法律作为行动的准则。加强就业法制教育,使大学生具有法律责任意识,明确违反义务的法律后果,衡量违法的法律成本,不敢轻易触犯法律,有利于形成自觉守法的良好习惯。在就业过程中,才能自觉遵守法律,不敢任意毁约、践踏劳动合同,不敢轻易违反法定义务和约定义务,更不会出现诚信缺失,编造、伪造学历证书等,侵犯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范文5
当代社会是法治社会,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法治国家能否建成。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强弱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传统道德影响最大。本文通过分析传统道德对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影响并提出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建议,以供参考。
1. 传统道德对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养成的积极影响
法律意识的强弱与传统道德息息相关,传统道德中有很多因素与法治文化契合,对增强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有积极作用。
传统道德中的责任意识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传统道德注重家国教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旺,匹夫有责”等名言警句都激励人民无论你是身居庙堂的领导还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都应当关系国家大事,“大事小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只有一个关系民族和国家命运的人才是一个合格的公民。大学生是天之骄子,被视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从小就被寄予了厚望。大学生的这种责任意识,要求他们学习法律,捍卫宪法和法律的尊严。
自强不息的传统文化为当代大学生增强法律意识提供精神动力。传统道德要求人民努力奋斗,用勤劳换取劳动成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许多大学生的座右铭。随着依法治国成为国家治理方式,学习法律、运用法律、增加法律知识成为大学生的共识。
传统道德的人本精神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民贵君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等人本思想是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传统道德要求的内容,当代大学生必须健全其人格,实现全面发展,掌握和了解未来工作中需要的法律法规知识和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法律知识。唯有人格健全、能力强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传统道德中的秩序意识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三纲五常被视为封建社会的糟粕,“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这种秩序意识在封建社会对稳定社会秩序有其积极的作用,传统道德中秩序意识,要求当代大学生掌握现代生活的中规则即法律,只有掌握了法律才能了解自己行动的界限,明确自由的限度,知悉自身的权利和义务。
2. 传统道德对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养成的消极影响
传统道德对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养成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具体体现在:
传统道德容易导致法律虚无感。传统的道德过分夸大“仁”、“忍让”“德”的作用,认为一个高尚有德之人不与小人计较个人得失,如果维护自身权利被视为降低了自身的道德标准,与小人处于同一水平。高尚有德之人要用仁爱之心及高尚的品格打动其他人,遇到侵害自身权利的人要忍让,甚至主动放弃自身利益。这种思想的存在产生以下弊端:第一,受害人不愿意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利,因为一旦通过法律手段维护权利被视为与小人一样的人,受到周围人的鄙视[1]。第二,让人产生只要通过忍让良好的德行就可以解决日常纠纷,法律并不是维护权利的主要手段,是迫不得已的最后手段。
传统学习观对法律意识养成产生消极影响。“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点深入人心,从当前考公务员热就可见一斑,当官成为学习的重要目的。当代校园仍然存在死读书的学生,只有教材和老师,这种读书方式限制了大学生的视野,让大学生不关心国家大事,不关心经济发展,更不会去主动学习法律。
传统道德将法律视为统治工具的思想对法律意识养成产生消极影响。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的主导地位,法律被视为辅助工具。由此产生的消极影响包括:第一,法律一直被作为辅助工具,被作为惩治犯罪分子的工具。第二,法律没有被信仰。作为辅助工具的法律从来没有被信仰过,人民还是习惯于通过人情关系解决问题。第三,民商法律的发展滞后。由于法律被视为统治工具,导致法律主要集中于刑法,民商法发展相对滞后,最终导致我国现行民商法律大多借鉴外国的法律。
3. 加强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措施
改革法制教学工作。我国传统法治教育存在一定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授课老师所学专业是思想道德教育专业,未受过系统的法学教育,不了解其中的法治思想,难以真正担负起法律教学的任务。第二,法治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统一归属于教育学院教授,导致教学中法律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教学工作没有分开,课程设置上也不尽合理。第三,法学教学停留在传统的法条介绍,没有法理的解读,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要求学校要做好相应的改革工作。第一,要选择专门法学教师进行教学工作。公共课程教学工作虽然与专业教学不同,但是法制教育工作具有特殊性,在没有受过专业教育的情况下,无法解读具体法条背后的法理。有专业教师任课,可以将法条背后的法理向学生解释,也可以根据课程进度讲解实践中发生的案件情况,通过案件分析不仅可以充分说明其中的法理,而且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及法律意识有着积极作用。第二,做好课程改革工作。现行课程体系中将思想道德教学与法律教学作为一门课程,此导致法律教学内容课时较少,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因此应当将法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公共课程,增加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
加大法制宣传工作。学校应当在国家宪法日、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等节日时做好相关的普法宣传工作。第一,可以通过学校广播、海报、有奖知识问答等形式积极宣传法律,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法治宣传,法治建设的工作中来。第二,学校可以与律师事务所、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等部门沟通联系,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前来做讲座,通过讲座的形式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2]。第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开设第二专业的方式让更多有兴趣的大学生学习法律。
建立法治校园建设。第一,建立完善的制度。制度是法治前提,通过制度建设使各项工作都有“法”可依。第二,强化执行,良法必须要有效的的执行才能产生效力。在班级选举、评优等方面要依据制度办事,做到公开透明,让学生的合法权利得到有效保障。只有学生的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学生才能相信法治、践行法治。第三,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监督是执行的重要保障,没有监督的制度是没有执行力的。可以通过公开的信箱等方式,公开提出问题,公开回复问题,让问题暴露在阳光下。
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范文6
法律意识是什么?法律意识是人们对法律和法律现象的认识或认同的知识和心理态度的总称。权利意识是人们对于一切权利的认知、理解和态度,是人们对于实现其权利方式的选择。法律意识与权利意识相互影响、相互推动。大学生是推动国家和社会的有生力量,了解法律、使用法律更是其必备的条件。其对法律的掌握程度对于把中国早日建设成为法治之国有重要作用。因此,为了提高大学法治教育,了解现今大学法治教育之现状,我们对在校大学生作了一个调查。
二、大学生法律意识与权利意识的现状
(一)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不深。本次的调查对象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来调查分析,本次调查问卷中显示,55.05%的大学生有时会通过电视、报纸等途径了解一些法律意识,只有13.29%的大学生平时都不怎么关注,并且认为日常生活中也用不到法律。这无疑表明当代大学生对我国法律有一定程度上的了解。然而在刑法规定应负刑事责任的最低法定年龄是几岁?这一问题上,只有25%的大学生知道其答案是14岁,然而仍有75%的大学生以其现有的法律知识还不能有更专业的法律素养,由此可以得出如今在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仅停留在较为肤浅、片面认识之上,而缺乏对法律的较为准确的了解。
(二)大学生的权利意识薄弱。大学生作为接受了高等教育的社会群体,其权利意识与法律知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反应于法治社会的基本状态。根据调查结果,有54.43%的大学生会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51.9%的大学生同意用人单位所要求的签订口头合同,据此可以分析出大学生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与权利维护意识。但在本次调查中,问及法律基本知识对我们有意义吗?这一问题时,69.62%的大学生认为有意义,但在实际面对自身权益受到侵害之时,即使法律知识有一定的积累的大学生,他们在第一意识中也并不希望通过法律的途径来维护自身的权益,反倒乐意运用法律以外的途径来解决。
三、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与权利意识的途径。
(一)对于国家来说。组织大学生各地普法下乡活动,虽然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但我国偏远地区,农村依旧面临着文盲法盲的窘境,很大一部分群体对文化知识处于迷茫状态,更不用说法律知识了。我国现如今正在通往法治社会的道路上,可以招募更多的志愿者发挥他们的能量,进行普法宣传,加强贫苦地区以及农村的普法宣传工作。
(二)对于社会媒体来说。为了促进我国法治社会的发展,各大媒体有协助国家进行普法的义务。媒体应多报道现实案例,传播基本法律知识使普通群众引以为戒,培养他们基本法律意识和权力意识,并适当制造舆论氛围,激发群众法律道德。
(三)对于教育机构来说。大学生作为学生群体,其主要任务仍是通过接受课堂知识,从而拥有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来指导其实践活动。因此,课堂教学是法律意识培养最有效的途径。在我们的调查中,有65%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学习劳动法,在当今这个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制度中,劳动法无疑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从多方面加强法律学习是很有必要的。
(四)对于在校大学生自身来说。针对大学生法律意识与权利意识的薄弱问题,大学生自身也存在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自身应积极转变法律观念,树立正确的权利意识,坚定对法律的信心。中国法治社会的构建,依法治国的理性决策,是新世纪中国法治的必然出路。博登海默指出:法律是正义和秩序的综合体,法律必然体现为一种正义,一种社会正义。大学生应保持对法律的崇高信仰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崇尚法理,完善法律,依法生活,遵纪守法,努力使自己成为合格的法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