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应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言文学应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言文学应用

语言文学应用范文1

    课程体系的建构立足于人才培养目标。以笔者所在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为例,中文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的目标确定为: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强化全过程的实践教学,着力于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课堂实践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使实践教学成为学生能力培养的根本途径。基本指导思想为“高素质、强能力、显特长”,构建具有专业特点、岗位要求和学校层级类型三维关联度的中文专业学生核心能力体系。结合其定位的“文化信息传播”方向,核心能力表述为:合旨得体的言说和写作能力、自如灵动的沟通与策划能力、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等。教学的重点围绕核心能力培养来展开:提炼汉语言文学核心课程的理论精髓,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突出专业方向课程、选修课程的实践内涵,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具体而言,保留中文专业传统的专业基础课程,以确保专业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凝炼核心课程,把握相应的理论精髓;综合课程内容,合理取舍,形成语言类、文学类、写作类、应用传播类四大课程群,利用现代传媒的技术手段,鼓励学生合理利用这个载体学习、提高。

    首先,文学类课程内容注重名着解读的学理归纳,培养学生“思”的能力。将原来文学分阶段授课的方式改为块状式讲解的课程,弱化史的完整性,以小说、戏剧、诗歌、散文等文体形式发展为线索讲解,以考察文学自身发展规律为主,并辅以具体作家作品研究的系列选修课,重点培养学生艺术感悟、艺术欣赏和审美判断能力。

    其次,适应市场需求,优化语言类课程教学,强化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操练,培养学生“说”的能力。以应用语言学内容为主,重视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自我表达能力和倾听理解能力协调发展。

    第三,优化写作类课程内容,强化学生文字表述训练,培养学生“写”的能力。根据学生个性需求,提供相应的文学写作、日常应用写作、新闻写作等课程,加强与外部的联系,外聘着名作家、记者、编辑等开设专题讲座,负责学生课外写作辅导,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从本质上改变原有写作课侧重于理论的性质,使写作课的实践本质落到实处。第四,加强应用传播类内容的实验化,利用传媒技能实验室优势,强化学生办公、制作等操作实践,培养学生“做”的能力。

    二、分立教学层次,改变“教”、“学”态度和方法

    调适知识性、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的比例,注意课程设置与学生专业素质、专业能力培养之间的匹配,强化实践性课程的比重。中文专业的实践教学是一种设计性教学,其核心环节是设计有效的实训。实践教学体系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课程内非独立实践环节;一是独立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大量包含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的开设,如计算机文化基础、多媒体技术与运用、动态网页制作、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应用写作等必修和选修课程,支撑“文化信息传播”的专业方向,并针对实践教学环节内容,编写出完整的教学大纲,设计出详细的实践教学内容与考查措施。这样就有助于强化学生基本专业能力,有利于提高其专业特质的显示度。独立实践教学环节分为实践环节必修课和实践环节选修课程,如社会调查、专业实习、学年论文、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作为必修的专业实践课程,新闻采编实践、传播策划实践以及办公文秘实践等作为选修实践课程。每门实践课程通过时间安排、过程评价和综合考查措施的完整设计、确立实训主体并激发其内在动力从而达到实训目的。如实践必修课程“社会调查”,在学生第二学年结束后,利用两周时间进行实习。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提前到社会中去锻炼,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其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了职业技能。

    以上是显性计划里能反映出的并带有一定强制性的课程设计,另外还鼓励所有老师进行课程实践性探索。如《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作为一门传统学科,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如何处理好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尤为重要。我们的任课老师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获得成功:从传统的角度,要求学生多读、多背、多写,立足传统打基础的一个方面。从创新的角度,强调师生互动,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1)除了老师讲授之外,某些次要章节的内容布置给学生,由学生在课堂上主讲,老师补充。有些章节也直接安排学生自学,写出相应的学习提纲;(2)就重要的教学内容,设置论题,布置辩论会,在课堂上由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论辩;(3)布置某一专题的学习时,让学生到图书馆查阅资料,独立完成小论文;(4)利用成都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把课堂延伸至名胜古迹,如在讲李白和杜甫时,组织学生到江油太白堂和杜甫草堂,让学生感受传统历史文化。

    三、恪守“结合”原则,加强过程评价,形成职业能力。

    1.理论教学和技能培训相结合。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能力培养”这一主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专业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推动理论的学习和创新思维的开发。当前社会的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学生是否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能否快速适应岗位需要,是用人单位在接收毕业生时优先考虑的因素。因此,与社会职业技能鉴定接轨,鼓励学生在完成模块教学后衔接参加社会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考试、测试,取得社会公认的职业技能资格考试证书,不失为一条提高学生职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我们在教学中积极推行职业资格的培训,如普通话等级证、秘书证、教师资格证、广告从业资格证等。通过这些职业资格的培训,培养学生从业规范和良好的职业素质,使其在毕业后能够达到劳动准入制要求的相关技能等级,为自己顺利就业“添砖加瓦”。在此涉及到师资问题,从中文专业教师基本构成看,博士、硕士学位和教授、副教授职称教师居多,但多数只能纸上谈兵、坐而论道,由于自身缺乏实践,无法真正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所以安排教师到实习基地或指定单位兼职进行“锻炼”,培养“双师型”教师以弥补实践性环节的缺失是目前切实可行的做法。

    2.课内实践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一方面采用“岗位模拟”这一行之有效的实践方式,充分利用课堂、实验室和校内其他资源,如校园电视台、校报编辑部等,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一方面开门办学,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形成双方互利性的校外实习基地,集中开展实践实训,推动并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课外学分的设置和管理,把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学生综合素质和操作能力的提高、专业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社会发展人才类型需求相结合,在相对稳定的专业教学与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求之间构造一定富有弹性的中介。这对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20世纪初,西班牙着名思想家奥尔特加曾经指出:“大学不仅需要与科学进行长期的永久的接触,否则就要萎缩退化,而且需要和公共生活、历史事实以及现实环境保持接触。大学必须向其所处的时代的整个现实环境开放,必须投身于真正的生活,必须整个地融入外部环境。”①

    3.教学实践活动与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能力只有在活动中才能体现出来,课内活动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无法进行充裕的安排,因此与课内作有机联动的活动设计,然后通过课外活动来实现成为十分重要的实现途径。充分利用中文专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优势作用,通过创办文学刊物,组织文学社、开展读书征文竞赛、演讲比赛、写作比赛、辩论赛、话剧表演等,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4.与教师科研项目相结合,培养学生初步科研意识。学生毕业论文和各种科技创新竞赛活动,选题均可源于专业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通过师生间研讨式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语言文学应用范文2

1.为学生提供策略模式,使学生在写作个性和共性之间的问题

为了明确和规范公文的写作,在公文写作中,结合每个文种讲解的特殊情况, 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公文总体形式与内容的撰写策略模式,才能使学生在写作个性中反省共性,在写作共性中思考个性。如:为了解决应用文体中的标题撰拟个性和共性之间的关键问题, 要根据教师的写作教学经验, 为学生提供一个规范的标题模式。公文的标题主要有发文机关、事由、文种等三个部分组成。而这三个部分中是由介词来连接的, 如:“XX 市人民政府关于号召全体公务员向 XX 同志学习的通知”中“关于”是介词,而“的”是助词,再加上主谓结构就组成了事由连接文种。 如:“XX 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务员工资待遇调整的统治”中,连接文种是动宾结构和介词“关于”组成的。 这样从连接词、语法等方面,进一步的规范了公文标题的写作。同时,在这三个部分的内容解读中,标题是告诉读者,“XX 市人民政府”是发文的机关单位,是高级别的发文单位,同时也是有权利发文的单位,其次告诉了读者这篇公文负责人。

2.展开主体,按照主体要求、期望相辅相成,实现应用文体的写作目的

为了实现应用文体的写作目的, 要根据应用文体的各个文种,统治内容的合法性、合理性、合情性的叙述,展开主体,按照主体要求、期望相辅相成,如:公文中的行文背景是行政单位具体行政过程中管理视野的体现,是前提、原因、条件,在行政工作中,要关注全面工作从大局出发,为规范自身的行政行为提供标准与参考。 其次,发文事由中,关注上级相关活动、要求体现了一种行政归属。上级单位工作计划的一部分是对于自身工作的安排,因此,公文写作中,行文的原则就是在安排过程中上级相关活动、精神,也是行文权利的保障。 另外,公文写作中行政事业单位行政行为的连续性决定了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具体、明确。因此,针对此次工作之前所召开的相关会议,发文要确立相关精神。由此可见,按照国家宏观层面(专业、行业背景)、上级工作、活动(本级工作、活动)、前期工作(目前工作)、群体(个体)等顺序来考虑安排写作内容,而行文的核心事项、背景、意义等组织安排、希望、要求,可以为应用文体的写作内容实践提供行文的形式策略路径,可以作为具体的行文方向。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写作课程实践的有效途径

1.采用工作过程中系列文种实践模式,设置课程设计环节

根据课时设置与专业特点, 应用写作课程采用工作过程中系列文种实践模式,设计课程设计环节,如:在年中总结活动中,单位会依次产生 XXX 关于年度先进个人、 集体选拔的实施意见、XXX 关于召开 XX 年度先进个人、集体表彰大会的通知等四个文种。根据课程设计的要求,为学生设置一次活动,选择一个独立虚拟的工作环境,以下级单位的名义回文,以上级单位的名义行文,从而以小组的形式完成课程设计的内容。 并且为了给学生提供专业角度的意见,要选择相关课程教师参与评判这类课程设计,从各个专业角度进行考核。

2.熟悉掌握常用公文,并进入其实践环节

重点训练很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会进入到行政事业单位工作,因此,要按照级别区分熟练掌握常用公文,公文写作内容必须要进入其实践环节,重点训练公文的写作,如:根据设置主题下文,把学生分成小组,第一组为上级,重点训练行文的语气、要求、内容的组织安排等。 根据上级来文选择文种,第二组为下级进行回文,重点训练回文的语气、目的等,接着两组互换位置进行第二次写作时间训练。

3.根据学生实际需求进行写作实践与训练,突出日常实用性的写作实践与训练

语言文学应用范文3

    【论文摘要】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门波及面积广、涉及范围多的人文学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习惯将重点放在文学理论知识上,因而很少对学生进行实践培训。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学科复合型人才的欠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要想在今后的社会竞争中立足,就需要其专业教师在原有的基础上创新教学观念,注重学生对学科间融会贯通的能力的培养。在此,本文针对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教学中的相关问题,做以下论述。

    一.汉语言文学的教学重要性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我国传统的人文学科,不仅承载着我国传统文化与民族意识,同时还是我国传统精神文明的根本体现。而作为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在学习汉语言文学各科知识的过程中,除了体会其中的理论知识外,还应学习其中的精神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健全自己的人格体系,才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

    随着当前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用人单位的“刁难”。面对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的过程中也逐渐趋向于复合型人才。而这些则使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如何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改革,将学习理论与实践活动结合,成为教师教学中的首要难题。此外,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殊性,我们应正确看待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用价值,即所谓的社会效益,即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爱国思想、社会公德等。由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正确看待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社会价值及应用价值。

    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新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汉语言文学作为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单纯的理论教学已无法适应我国社会的发展需求。由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创新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法,使其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在其创新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内容

    语言文字是人类思维和交际的重要工具,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汉语源远流长,承载着整个国家的辉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然而现实生活中对汉语语言文字的应用总有偏差,由于历史、文化、区域差异,错字别字、不规范用语的现象屡见不鲜。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包含《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十余门课程,针对上述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对课程进行优化:精简课程内容,每门课都要根据对本领域最新知识结构的分析来设计教学内容,强化核心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按照学科发展的当下高度来考虑学科基础,设计课程内容体系;整合各课程之间的内容,避免内容交叉重复,如写作学和文学概论中的文体学知识。

    (二)实践应用能力的强化

    强化汉语言文学的实践应用能力,不仅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就业水平,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在扎实的专业基础上具备过硬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具备较强的优势。而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其核心在于“读”“写”“说”这三个方面。由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对其进行强化。而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优势在于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以及信息分析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模拟招聘情境,锻炼学生口才:自我介绍、面试问答……。因为口才并非单纯的能说会道,它是一个人德、才、学、识的综合体现,是用人单位在较短时间内最快获取对应聘者的能力的一种综合检测手段。教师在模拟招聘或面试结束后对学生的各个环节进行具体的指导,使学生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对自己进行完善。 “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实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单纯的诗词鉴赏等理论教学就与学生的才思泉涌、妙语连连的实际运用能力结合起来了。

    (三)理论与德育实践相结合

    汉语言文学作为理论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若一味的强调理论的重要性则违背了我国“应用型人才教育”的倡导。由此就需要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既要力争“实践、创新、应用”还要遵从我国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将汉语言文学推向更广的社会层面,尤其是发挥“文以载道”的传统思想。例如:2011年4月1日,上海浦东机场一名留学生因学费问题与来接机的母亲发生争执就拿出行李中水果刀刺伤母亲。这虽是个案,但也要引起重视。教师教授先秦诸子散文孔子的《大学》:“为人子,止于孝”时可将“孝”作为一个专题。让学生认识到符合孝道,是为人子女的最基本的要求。不爱父母焉能爱他人?不爱家庭焉能爱祖国?以此类推,将“爱国”、“礼仪”等美德也作为专题,既学前人文才,又品思想,使学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道德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本科院校以及大专院校中不可缺少的专业,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承载的核心专业,同时也是国家或民族高等教育结构中的主流专业。汉语文文学专业教育,不仅关系着我国人民人文素质的提升,同时还关系着我国民族道德素养以及思想品质的形成。由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不断的创新教学模式,同时能够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将汉语言文学中的理论教师与实践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复合型人才,才能为其今后的就业奠定结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永春. 关于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少数民族文学课的建议——以内蒙古民族大学教学实践为例. 民族教育研究, 2010, (5): 43-46.

    [2]苏晓芳. 汉语言文学专业双语教学初探.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05, (1): 144-147.

语言文学应用范文4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现状;教学方式;创新

汉语言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干课程之一,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现实,深化高校教育事业改革,创新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式,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应用性教学模式的采用,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有利于汉语言文学的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一定的基础。

一、探索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方式的必要性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传统的人文科学,是人类历史上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更是中国民族精神外在流露,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人类文明的发展。汉语言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一门课程,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学习、掌握其它知识的基础与前提。实践中,如今高校对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式呈现出过分注重理论,而忽视了与实践结合的特点。汉语言文学的授课主要还是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备课与授课的重点都在课本上,对于课本上的字、词、句讲解的比较清楚与详细。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各种先进的设备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的出现,获取知识更加的快捷方便。在单一教学模式下,而且过分注重理论的教学模式,已不能充分吸引学生的热情,不能引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能培养出适合于时展要求的综合高素质的人才。只依靠讲解课本上的知识,不能有效的引导学生感受汉语言文化的真正魅力。

二、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的现状

传统的学科理论学习的指导思想是学科知识论,其隐含的假设是:所有的知识都是有用的;职业能力即知识的运用,所以知识的传授要先行,知识要有系统性、完整性,实践课是理论课的演绎和附庸。人才培养方案一般按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含实习)分别安排在前期、中期和后期讲授。在学习过程中,先学枯燥、抽象的理论,然后开展具体的实践,对实践的理论思考在前,作为思考对象的实践在后,这脱离了职业活动的过程。在人们对于高等教育重视程度不断增强,高校招生数量不断扩招,大学生日益增多的背景下,毕业生面临着相当严峻的就业压力。复合型与应用型人才已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人才标准。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已不适应新时期的教学理念与教育环境。

三、汉语言文学应用性具体教学方式的探索

1、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方式

在教学方式方面,应当转变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记住重点的知识点与体系固然重要,但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汉语言文学教学实效性的增强,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多媒体时代的今天,在加强与学生互动交流的同时,汉语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并将其结合到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如PPT、人物传记视频资料、图片、纪录片、文化宣传片等内容融合于教学过程中,在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师生互动,活跃课堂

高校课程的设置,教学的进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出适合于社会人才需求计划,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因此,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式,应该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思路与创新理念,赋予其时代特色与新的含义。以往教师在课堂从上课一直讲到下课,一味掌握主动权的方式已不适应新时期优秀的人才的培养,教师应该积极的引导学生,表达其自己的观点与想法。汉语言文学的教师可以在备课的过程中,搜集整理具有讨论意义的主题,在课堂上开展小组讨论,最后老师做出总结与陈述,对于同学们的讨论结果做出评价与鼓励。同时,老师可以通过微信、QQ等组建网络交流平台,在课后或日常的生活中,遇到问题,可以及时的探讨与交流。在交流与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及时的了解、掌握学生思想与状态,对于学生的不足之处,加以及时的引导与启发,这样才有利与学生的成长与成才。

3、模拟情境,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课程中,探索通过模拟情景等形式,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在教学环节,教师可以结合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情况,模拟组织辩论赛、演讲比赛、商务交流等形式,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以组织模拟招聘会,进行笔试、面试等环节的锻炼,使其尽早的对于自己有一个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为今后的职业目标与工作的方向提前做好准备。避免在迷茫中虚度光阴,浪费大好的青春年华。实践结合理论,将日常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机结合,有利于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应用性教学方式的探索与实践。

4、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践平台

不仅教师需要做出努力,学校方面也应该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践平台。实践是提升理论的重要手段,在将来的人才招聘过程中,实践经验更是其中的重要一环,招聘人员通常通过应聘者的实践能力来侧面了解个人的实际工作能力。而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程的局限性,导致大部分学生很难得到实践平台去学习实践。所以,学校方面应主动为学生搭建各种实践工作的平台并进行合理的安排,用来帮助学生来实践所学理论。例如:在学校范围内开展由学生组织的小型模拟招聘会、应用文写作比赛或者汉语言知识竞赛等。只有在实习、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思考、总结,才能真正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之中,才能增强自身经验,明确自己的不足之处,为职业目标的规划与今后的努力方向奠定一定的基础。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方式的探索,有利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完善理论知识体系的同时,提高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综合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与教育,是不断深化高校教育的重要举措之一。在新时期创新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式,将应用性教学方式的思路引入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课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梁琳.汉语言文学专业推进产学合作教育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09.11.

[2][6]张爱明,宗瑞.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问题及分析[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1(8)234-235.

[3]霍爱群.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观念的转变[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2)23.

[4]朱蕾.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省开课程实践教学初探[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4.

语言文学应用范文5

关键词: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独立学院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之一,在满足学生受教育需求、加强高等教育内涵建设、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独立学院发展的重要方向。但是独立学院发展时间较短,在师资建设、专业建设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独立学院,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不能完全借鉴其他高校的经验,应该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汉语言文学作为传统专业,如何适应独立学院的发展,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更值得探讨。

一、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现状

当今处于多元化时代,专业发展日新月异,新兴专业、交叉专业增多,传统专业面临挑战。当下经济社会高度发展,使传统的理论型人才在走向社会时难免出现无法适应社会的状况,尤其是像汉语言文学这样的传统人文学科更是面临日益萎缩的窘况与困境。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目前部分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内容偏于理论和综合,缺乏鲜明的特色与可操作性,缺乏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偏重于理论性知识和学科的深入研究,忽视人才培养与现实社会需要的深度结合,导致当下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有所缺失。

二、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缺失的原因

(一)专业的定位不准确

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就业前景越来越严峻,专业空间的弹性尺度越来越小,专业价值越来越被边缘化和弱化。尤其是独立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专业定位不准确,发展方向更是面临严峻的挑战。目前国内院校虽然意识到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重要性,但仍处于探索阶段。

(二)对应用型人才的认识不足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具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应用性,即培养的人才要有较强的适应社会能力,较强的应用性,适合于行业的需要,让行业“用得上”。二是行业性,即能够尽可能发现学科的适用行业,有效拓宽行业应用范围。而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未能准确理解其应用性和行业性。鉴于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汉语言文学专业新的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

(三)专业方向性不强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已失去其原有的专业优势和文化地位,学生的就业状况十分窘迫,大多成为公司企业的文职人员,未来发展空间有限。当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改变,但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未能及时调整,没有顾及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仍限于传统的专业教学,过于强调专业教育,忽视专业方向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结合。

(四)教学中缺乏实践

1.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设置的专业色彩过于浓厚。汉语言文学专业与其他应用性强的学科不同,它有自身的特殊性,除了少数要继续深造或在该方面有所发展的学生之外,大部分学生都不会在相关的行业领域就业。所以,那些所谓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很少会直接涉及,大多只是作为文化背景存在。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专业色彩过于浓厚,缺乏实践性,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设计不能为培养目标服务。课程内容是教学计划的具体落实,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具体步骤,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应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由于过于追求强调应用性或专业性,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存在庞杂、重复等问题,课程的设置落后于本专业的发展,不能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人才。

2.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教师对教学实践的不重视,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不能有效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某些教师毕业后由一个校园进入另一个校园,缺乏社会工作经验,“双师型”教师较少。

3.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汉语言文学专业一直以来都比较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不能改变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为主的模式,缺乏对实践教学的认识。

三、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措施

在市场经济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的大趋势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何转变观念、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问题被迫切地提上议事日程。

(一)明确专业定位

由于当前社会各个部门与各个行业之间有越来越多的融合渗透,单纯的语言文字工作者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的市场需求。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就业时亦存在起点低、工资低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重视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为明确专业定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行业性。

首先明确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在独立院校的性质,形成依托学校资源、具有行业特色的专业。若属于面向传媒行业的专业类学校,可依托独特的行业优势,定位于为传媒行业培养专门的文秘人才。

2.区域性。

独立学院一般为立足地方、面向全省、辐射全国的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结合当地实际需求,根据经济、文化等发展需要,进行专业定位,故定位于为全省培养应用型人才,符合区域发展的需求。

3.实践性。

独立学院旨在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出“专业基础厚、动手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学生。另外,在国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背景下,可开设创业类课程,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二)突出专业特色

现代社会对人才需求发生变化,不是之前的单一型人才,而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尤其是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需求,要求不仅熟练运用汉语与外语,而且充分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熟练运用现代媒体;不仅要笔头能力强,还要扛摄像机,懂得编辑与制作,运用网络等多种传媒途径进行文化宣传。因此,我们应根据独立学院的实际及不同的行业领域对人才的需求,确定人才培养方向,突出专业特色,从而形成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适合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应用型人才。首先,应根据实际确定专业方向。根据学院的总体规划及市场需求,为了体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可以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方向大致分为师范类、文秘、文化产业管理三个方向。其次,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设置不同的课程模块。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要求主修专业基础课,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能力,夯实专业基础;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求主修专业方向限选课,以培养其主修方向能力及应用能力,鼓励学生跨专业兼修,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以适应今后的分展。最后,坚持人才的培养要适应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的需要,在塑造和培养学生的过程中,紧密结合现代社会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新要求,在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同时,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开放型教学氛围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意识,以多元化考核方式多方位、多角度地考查学生的能力,将学生的诸多创新潜能挖掘出来,凸显“重基础、强实践、促创新”的专业培养特色。

(三)合理设置课程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准绳,所设课程既体现汉语言文学的学科特征,又适当打破固有专业结构的完整系统,突破传统专业课程体系的束缚,科学构建出既适合独立学院专业定位又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一般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可由以下几大模块组成:

1.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奠定素质教育的基石。

公共基础课是高等院校各专业学生共同必修的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体育与健康类课程、外语和计算机基础课程。

2.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夯实专业理论基础。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这类课程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又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学生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发展后劲,主要包括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化史、基础写作等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专业基础课程时应做到课程的精简、优化与整合,突出重点,避免交叉,强化实践。通过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学生把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本知识结构,形成汉语言文学专业领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地在该领域中把握、探究新知识。

3.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凸显专业方向。

汉语言文学专业根据其主要方向,若以文秘为主要方向,则依据实际工作所需的理论、知识、能力与技能,设置相应核心课程,即与秘书职业素养、技能密切相关课程,如秘书学概论、档案管理、公文写作与处理、办公自动化、社交礼仪等。此类课程实践性较强,突出文秘人才应用型、实践型的特点。

4.专业拓展课程模块———突出专业特色。

根据现代行业化的发展趋势,依托学校的整体优势,增设传媒、法律、商业类拓展课程,旨在增强学生的传媒素养、策划能力、法律意识,更好地适应社会现实的发展需求。

5.实践与创新课程模块———培养应用人才。

除了四大课程模块之外,为了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建立一套完善的实践与创新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分为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课内实践包括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中的实践部分;课外实践包括集中实习实践和社会实践。其中集中实习实践包括项目专题实践和定点合作实践;社会实践包括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以上五大模块,促使学生形成本专业的应用能力。各类课程的系统设置与强化,是实现培养本专业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基本保证,是保证学生在校四年能够获得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应用能力,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的有利条件。

(四)优化教学模式

任何教学模式都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就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改变当今教学模式下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关系。

1.借鉴慕课教学模式,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慕课(MOOC)是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它是融资源、学习管理系统及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于一体的课程开发模式。简单地说,慕课是为了加强知识传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组织的、散布于互联网上的开放课程。课程范围广,而且绝大多数免费。尽管慕课课程通常对学习者并没有特别的要求,但是所有的慕课会以每周研讨话题的形式,通常包括讲授、研讨问题及阅读建议等。在“慕课”中,视频课程被切割成十分钟甚至更小的“微课程”,由多个小问题穿插其中连贯而成,就像游戏里的通关设置,只有答对才能继续听课。慕课的发展模式触动了传统的高等教育,许多大学开始加入慕课大军。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中可借鉴慕课教学,合理利用网络资源,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教师可以将在线视频等相关内容作为教学的线上环节,要求学生在课外先“听课”,课内则侧重深入的分享、探讨和问题解决。

2.借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翻转课堂译自“FlippedClassroom”或“InvertedClassroom”,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内的时间,学生更专注于主动的学习,共同研究讨论课程问题,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讲授信息,而是由学生在课后完成自主学习。课后的自主学习,可以看视频讲座(慕课)、听播客、阅读功能增强的电子书,还可以在网络上与别的学生讨论,在任何时候查阅需要的材料。学生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学习节奏、风格和呈现知识的方式,教师则采用讲授法和协作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和促成他们的个性化学习,其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更真实的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可借鉴翻转课堂的模式,大量节省课堂讲授信息的时间,基本知识由学生自主完成,课堂更多地用于讨论问题、实践操作,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强化实践环节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环节的强化主要从课程实践、课外实践和教师自身实践三方面展开。

1.课程实践。

在教学环节中设置一定学时,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参与实践。实践的表现与成果计入该门课程的总体评分。课内练习与课外定点实习相结合,增加学生的“实战”体验,提高学生的应用水平。文学课程可以把课外活动作为课程实践的一部分,以创办文学报纸、文学刊物和组织演讲比赛等形式,让学生把课堂所学内容应用于实际;文化课程可组织学生走进历史文化名城,考察文化古迹,制作电子文化期刊,以提高学生的文字应用能力。

2.课外实践。

创建实习基地,实现校企合作。加强学校与校外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与合作,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体验并实践,为以后就业打下基础。校企合作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校企双方因共同利益而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互赢的一种机制。这不仅有利于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而且有利于增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独立学院与企业合作,不仅为企业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而且为学生创造了选择机会。汉语言文学专业,可以通过共同培养的方式深化就业合作,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形成一种产学模式。

3.培养“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指同时具备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复合型教师。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适应,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积极引进“双师型”教师和培养“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一方面有针对性地聘请具有丰富的行业实践经历同时具有教学能力的专家加入教学团队,担任相关专业课程教师,另一方面鼓励教师走出校园参与实践,丰富行业实践经验,提高课程教学的实践性。总之,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这不仅关系到该学科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而且关系到独立院校的进一步发展。只有明确专业定位,突出专业方向,合理设置课程,优化教学模式,强化实践环节,才能真正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才能让独立学院和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得更好。

参考文献:

[1]陈润生.探讨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5.

[2]王晓梦.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转型研究与探索[J].科教导刊,2011.8.

[3]王彩琴.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探[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语言文学应用范文6

1.1社会发展要求一门专业是否受人关注,最主要是看这个专业是否具备实用性。当下由于发展需求,整个社会很注重某一门知识的实用性,因而使得现代社会的艺术气息、浪漫气息以及对美的欣赏能力逐渐变弱。汉语言的就业方向相对较多,范围也很广。由于汉语文学专业的学生在研究汉语文学的过程中,需要阅读大量的文献及书籍,因而其知识面比较广,而中国文学的涉及范围内容又相当广泛,其中包含政治、经济、军事、管理、诗词歌赋、艺术等等。追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情况,自“”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大多集中在政府机关、教育机构、企业公司、新闻出版等。以政府机关来说,中国文学中含有很浓厚的政治气息,尤其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运用汉语言文学知识研究历史时,必定会涉及政治内容,并使学生拥有一定的“大局观”,且学习我国的政策及法规是此专业的主要内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研究汉语言文学的同时,使得自身的文学素养、自身修养得到提升,因而也为自己从事教育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企业公司在经营过程中,会需要到不同的人才,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关的如文案、内刊的撰写等等,都要求任职者有较高的文字功底。新闻出版对此专业的学生来说更加对口。经调查发现,汉语言文学的毕业生在任职期间,没有得过素质低、专业水平不高的评价,这是因为,由于汉语言文学的学生在研究汉语言文学时,拥有了较浓厚的精神底蕴,这是其他专业的学生所不具备的。此专业的学生在研究正统文学时,受文学文化的影响,使学生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且在谈吐之间能展露出一种特定的思想境界和自身独有气质。有了扎实的素质,再加上掌握一门职业技能,此类学生必定很受各用人单位的喜爱。

1.2深造方面学生在临近毕业时一定会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工作,其次是否选择深造。而汉语言文学不仅会对就业产生影响,也会对学生深造产生影响。大学是一所除了培养学生的应用型技能之外,还负责提高学生自身素质的教育机构。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的学生具备较高的文学修养,对提高综合素质有很大帮助。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既需要有宽阔的知识面,也要拥有较强的实操能力,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求学生不仅要有一定深度的知识,更要在知识够用、实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挖掘程度更深层次的知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既要掌握实操能力,也要具备创新能力。并且要求学生不仅要拥有很高的专业素养,同时更要具备很高的非专业素养,如道德观念、心理素质、意志力等等,这些看似与岗位工作内容无关的因素,却恰恰与工作质量和工作效果息息相关。因而在培养人才时,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专业素养,更要注重学生的非专业素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虽拥有很高的非专业素养,但在专业素养方面尚有不足,因而学校要在培养学生专业素养方面下大力气,提升学生的整体能力。

2.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策略

2.1学生方面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者是学生,而专业的应用性是要看学生本人是否掌握好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只有较好的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才能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成竹在胸。因而为了使专业的应用性增强,学生一定要在掌握好专业知识后,为能应用这类知识做好准备。兴趣是学习的一大关键,它关系着学生是否能将这门知识学好,所以学生应当主动培养对汉语文学的兴趣。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学生只有对汉语文学产生兴趣,才能对语言产生感情,例如对文化历史感兴趣的学生,对古诗词有一种浓厚的感情,这类学生对此类风格的文字有较强的敏感度,其内心情感较为诗情画意。汉语是世界上公认的最难学的语言,它不仅要求在运用文字时无病句、破残句,更要求语言有感情,有境界。而这种境界的培养相对较难,其难度犹如去参悟释迦摩尼拈花一笑的含义,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然而兴趣会驱使学生去阅读大量的书籍文字,使得学生逐渐能体会到文字中的感情和意境,例如小学时读《红楼梦》的感觉与大学时读《红楼梦》的感觉不一样,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不仅是与心境变化有关,更是与知识面的拓展、精神层次的提高有关。所以为了使学生能对文学作品有一种感知力,应首先培养自己对汉语言文学的兴趣。汉语言文学是一门互动性很强的学科,“一千个《三国演义》的读者,就有一千个诸葛亮”,这是因为每个人对诸葛亮的感觉看法不一样。以文学作品为例,每个人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会有不同的注重点,有的学生注重文字修饰,有的同学注重逻辑分析,有的学生注重人物的感情和心理,而有的学生又注重文学价值和精神境界。所以为了能更全面的了解汉语言文学,学生应当主动与其他学生和老师多多探讨汉语言文学的内容。在探讨文学作品时,尽量避免“文人相轻”的现象出现,不要随便否认他人的见解和观点,也不要怯于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表述出来。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习过程事半功倍。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中,“记”是非常重要的,而“记”又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脑记”,其次是“手记”,以脑记来说,有的学生有很强的选择性记忆,并且体会很深,因而很容易将那段内容记在脑海,并且能记很久。与之相对的,当自己对某部分内容还不熟悉时,就先把内容记录在内,慢慢去感觉,去体会里面的感情。例如以“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为例,文学素养较高的学生可能感触一下,就将内容牢牢的记在脑海中,而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就需要将文字记录下来,慢慢体会其中心境,一般情况下,当了解一句话的内容、意境、心境时,记起来就会很容易。

2.2教学方面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话是片面的,学习不仅需要看学生本人,也要看传授知识的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并且喜欢大量板书,以显示自己上课内容充实,而学生就在台下辛苦的抄着,并没有主动去体会其中寓意。以语文课为例,很多老师在讲课的时候,直观自己滔滔不绝,对学生不管不顾,到最后别说让学生体会到文学作品的意境,光修改病句就已经工程浩大了。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应当将课堂还给学生,在上课前就拟好相关问题,拟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其目的是让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的观念和见解,使学生拥有自己的思想,而不是老师给予他的思想。汉语言文学的就业范围是非常广阔的,所以要求学生的有宽阔的知识面,为此教师在讲授课程的同时,要对内容进行拓展,有目的的向学生讲授一些相关知识。

3.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