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方案范文1
关键词:企业数字化;职业本科;财会类;人才培养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为核心的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正在迅猛发展,改变着社会经济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被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商业模式所颠覆。在2021年3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要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实体经济与新一代网络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着企业数字化转型,数据将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要素之一。王坚在《工业大数据助力智能制造知识创新》一文中指出企业所管理数据的规模、种类和复杂程度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工业领域进入了以工业互联网和万物互联为特征的大数据时代。在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管理,与信息化时代的数字化管理相比较,管理的策略以及数据价值的利用由被动转为主动,由洞见转为先见,并基于大数据智能和知识进行决策。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财务深度融合,使得财务数字化的转型升级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职业本科培养面向行业岗位群(职业群),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其人才培养必然要与行业需求和企业需求对接,所以基于企业数字化背景,本文探讨了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目的在于:一是研究人才培养的思路,为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培养出合格的会计人才;二是进行课程的建设研究,分析现状,提出建议;三是对师资队伍和实践平台的建设进行研究,为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提出科学性、适应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入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
企业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
在企业数字化背景下,行业对会计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教育部的《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中也指出:职业教育要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突出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些都集中体现在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上。职业教育应以服务区域经济为核心,依靠主要产业,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人才需求,以此为基础培养人才。基于此,本文围绕行业、职业以及岗位群分析构建“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职业能力为核心,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一、建立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三方共育培养模式
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实现企业、学校、兄弟院校共同参与人才培养。一是职业本科学院发挥自身优势,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技术技能型会计人才。二是通过校企合作,将人才培养过程与企业对接,建立以企业为依托的实训室、工作室,强化人才培养的实践性,有效实现与企业岗位之间的对接。三是在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中,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教师、教材、教法等多方面进行深度融合,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
二、基于岗位胜任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邀请行业专家、企业人员、合作院校进行充分论证,参照国家专业标准,分析财会类专业对应的行业,细分面向的职业以及岗位(群),并分解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或普适性工作任务,总结其所需要的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从而针对此能力开设课程,最终形成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岗位胜任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教学内容由实操型转变为实战型,可以有效实现学生与企业工作岗位的对接,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三、实现“岗课赛证”深度融合
财会类专业与众多职业岗位需求关联紧密,因此,要从实际工作岗位对财会人员的需求出发,对接行业、岗位,理清财会类专业课程体系与“1+X”职业技能标准、技能竞赛标准之间的关系,改革培养财会专业人员职业核心能力的路径,真正实现“岗课赛证”融合。见图1。基于岗位设置课程,并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技能大赛纳入课程体系。一是梳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对应的课程,并将其内容纳入相关课程,如财会类专业的“1+X”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可以将初级的内容纳入会计信息系统、财务会计基础、出纳实务课程;将中级证书在初级证书基础上增加的内容纳入纳税申报实务;将高级证书的内容纳入到大数据分析类的课程和财务管理、纳税筹划课程。二是将技能竞赛内容梳理后纳入对应的课程,并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对应,如将智能财税大赛与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应,在校级竞赛训练时,以相关课程的上课内容为主,既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又提升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为省级竞赛选拔了选手。在省赛训练队成立之后,学生将进入到中级证书内容的学习,此时学生仍然可以在课堂上学习竞赛知识,并在课后进行针对大赛的重点辅导,真正体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赛学结合”的育人理念,也符合大赛精神。将竞赛内容纳入课程惠及每一位学生,可以从整体上提升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三是将竞赛中体现的工匠精神、职业精神与日常教学结合,相互促进,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也达到了思政育人的目的。
企业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课程建设
一、企业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课程建设现状
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企业业财一体化、财务智能化、财务数字化已经是大势所趋,将相关大数据和智能化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也是目前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的难点之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会计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审计核算、经济前景预测、资产评估预测、参与会计管理决策和规划、运营风险防范及企业重大事项预测等。企业业财一体化、财务智能化、财务数字化将导致传统的会计核算、科目汇总、账目登记、报表编制被完全或部分取代,会计工作的效率大大提升,会计从业人员减少,会计就业岗位的结构发生变化,传统的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变。在教学方面,就要求高校更加注重培养财会类专业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职业判断能力,跨专业学习能力,并要求学生掌握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使得财会类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多元化、立体化,这必然要求高校在传统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知识。基于此现状,本文认为应该建设与企业数字化转型相匹配的财会类课程体系。
二、存在的问题
在企业数字化背景下,尽管高校已经对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如何融入会计课程体系中做出了初步的探讨和实施,如在各类技能竞赛中加入大数据、RPA等;各教育类企业与学校合作开发了一些相关课程,但仍存在软件平台繁多、内容融合深度不够,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所以目前尚未有企业数字化背景下,针对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融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相对完善的财会类课程体系。
三、解决措施
成立专家委员会专门研讨相关课程的设立、开发。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两次邀请正保网中网集团专家,共同研讨职业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的开设、大数据财务课程建设、“1+X”证书课证融通、会计技能竞赛课赛融通等问题。开发相关专业课程,如开发大数据财务初级、智能财务中级、高级数据挖掘课程、Python数据挖掘与分析等理实一体化的课程,并建立相应的实训课,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应,如财务共享实训、财务数字化实训、智能财税实训等课程。此外,课程建设的重点之一是教材的编写,有了课程就必须要有与之匹配的教材。教材的编制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三教”改革其中之一,因此,应鼓励校企共同开发教材,使其最大程度与实际工作岗位内容相匹配。
四、课程体系建设意见
职业教育本科财会类专业应该培养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掌握较为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复合型会计技术技能人才。同时,注重学科的前沿性和跨学科课程的设置,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岗位能力课程、职业进阶课程四大主体的课程结构体系。一是通识教育课程,其主要教授思想政治理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以及基础学科的工具方法,旨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二是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岗课赛证”的融通,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和方法,使其知识体系系统化。三是岗位能力课程,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与行业、岗位对接,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接,形成实训类课程,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训中,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满足学生就业岗位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四是职业进阶课程,其注重培养学生跨专业学习的能力和职业的迁移能力。
企业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平台的搭建
一、师资队伍建设
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财务深度融入,新技术的引入必然要求教师知识结构的变化升级,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环境。根据职业本科院校双师素质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双师型队伍建设对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主要包括:一是校企合作双方通过互聘制度实现身份的互换,专业教师可以到企业进行实践,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二是以赛促教,专业教师参与各类技能大赛的指导或参加技能大赛,如智能财税技能大赛重点关注“财税大数据应用”“大数据与会计”“大数据与财务管理”等新专业建设与数字化改造,教师通过参与指导大赛,可以提升其对数字化财税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水平;三是参加各类培训、进修,教师应积极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进而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四是学历再提升,职业本科院校一般是由之前高职高专院校升本之后形成,其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普遍以研究生居多。但作为职业本科学校,这样的教师学历结构已不能满足职业本科发展的需要,所以应鼓励专业教师进行学历再提升,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实践教学平台搭建
搭建多元实践教学平台,并依托实践教学平台培养财会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通过校企合作,将学校资源和企业资源进行整合,如成立以合作企业为依托的工作室,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将专业课程知识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结合,对接企业岗位标准,将专业知识与单项实训内容融合、将教室与实训室融合、将校内教师与企业教师融合,有效衔接学生就业实习。同时,将技能大赛平台与日常实践教学平台融合,精确地将技能大赛平台模块拆分到各实训课程中,全面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此外,通过企业实习,搭建真实的实战战场,全方位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进而促进职业本科院校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本文从培养思路、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平台的搭建三方面对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以此提升了人才培养的成效。作者简介:袁文娟(1985—),女,甘肃兰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财会方向。
参考文献
[1]孔祥宏.基于数字化、共享化背景下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J].中国煤炭,2021,47(02):41-45.
[2]刘检华,李坤平,庄存波,张雷.大数据时代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新内涵与技术体系[J/OL].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1-20[2022-06-24].
[3]侯正施.职业本科AI+会计人才培养及课程建设研究—以山东外事职业大学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4).
[4]王坚.工业大数据助力智能制造知识创新[J].上海信息化,2018(12):16-19.
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方案范文2
关键词 : 人工智能;人力资源服务业;服务模式;创新;
一、引言
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应用到很多领域,目前在人力资源服务业中也有了较为成熟的应用,并且未来可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在2017年7月,《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了相关细则,明确指出了当下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目标,到2030年时,中国人工智能的相关理论以及总体技术将得到更大发展和完善,总体技术水平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明确提出要将人工智能的地位提升到国家战略发展方向层面,这也意味着政府将大力支持相关的企业发展。行业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人工智能投资规模大概400亿美元,其中中国达到280亿,占比近70%。与此同时,AI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也给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带来了更多的冲击和变革。
二、人工智能时代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人工智能时代人力资源技术更丰富。
人工智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AI技术的蓬勃发展,更极大程度地改变了当下的服务业现状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其中衍生出来的定位技术、语音技术、人脸识别、VR虚拟等渐渐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同时也促使着很多企业、家庭、学校等开展信息化的智能建设。生活逐渐走向人工智能化,不仅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节省时间,还能不断创新当下的管理模式。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来说,新一代的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给创新企业培训和管理机制等带来新的生命力。
(二)人工智能促进人力资源业务升级。
目前,人工智能在人力资源招聘业务中也得到了很有效的应用。例如,招聘时AI工具能够减少人力资源成本,通过初步的问询来获取到候选人的基本信息,再通过网络大数据的审查来筛选出一部分更合适的候选人。此外,AI还可以响应一些查询功能,实现快速填写申请,针对性筛选申请人,这就极大程度地提升了效率,简化了当下的候选流程,提升了候选人的体验感。
图1 全球智能人力资源典型企业图
在实际的人才招聘过程中,通过AI机器人和虚拟界面的使用实现了候选人的初步信息筛选,对其综合素质、专业能力等进行评定,这也意味着企业的面试效率会大幅度提升,能够更加针对性的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对其各项标准进行量化。
总之,企业在使用人工智能的处理中,要更多的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紧随时代的发展趋势,不断对传统的单一体制进行革新,创新企业的各项管理体系,通过智能选才、智能留才、智能共享的模式来提升企业的实际效益。
(三)人工智能促进人力资源行业发展。
随着不断提高的市场需求,我国人力资源行业的各类服务已初具规模,如猎头、人才中介、管理咨询、网上招聘等,在人力资源行业中,一些龙头企业也开始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增强竞争力,提升企业能力,使服务业机构更加完善。当下,人力资源行业中的人才中介、猎头、网络招聘管理、咨询等都已经形成了较大的发展规模,很多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也进行了信息化的建设,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在如今智能化的管理体系改革之下,保留了传统人力资源系统中的优良传统,同时增加了员工线上招聘、绩效评估以及员工关系管理、线上开发等环节,使其人工智能朝着更加普及、更多层次的方向发展,让员工和客户都成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使用者。同时,也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数据挖掘等方面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应用。(图1)
三、人工智能时代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人力资源服务业专业人才短缺。
目前,人工智能技术成为了未来竞争的战略性领域,因而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AI技术甚至大数据分析能力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极为短缺。近年来,这种人才短缺的状况愈加严重,据调查,我国某些地区目前这种复合型专业人员严重缺失,从而造成了很多行业发展缓慢甚至滞留不前。比如,对于很多大型企业来说,人力、物力等成本较为丰富,在信息化以及智能建设过程中也会处于领先地位。而对于一些小型企业来讲,受到物力、财力等各方面的制约,无法使用成本较高的人工智能设备,这种情况也会限制相应的信息化建设,虽然在当下通过人才共享形式能够缓解人才短缺等问题,但是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人力资源服务的综合性人才仍然有着较大的缺口,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二)产业链条需拓展。
由于我国对于人力资源的整合力度较差,其发展历史较短,可发展的空间依然较大,与国外许多发达国家相比,它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完善的产业链,以至于我国人力资源产业链相对来说不完整。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若想不落后于世界的脚步,就要合理拓展产业链条。在2018年推出的《人力资源市场暂行条例》中明确提到要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此要建立起更加完善的产业链条,提升人力资源的整合力度,推进精细化管理,不断的提升国际地位。而中国作为人力资源大国,对其服务业的战略目标调整也应当契合当下的国际发展趋势,不断的提升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地位,更好地整合当下的人才,才能完美发挥人才的重要作用。
(三)服务体系需完善。
对于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来说,许多人力资源的服务业都集中于职业介绍和人才招聘之中,发展的范围较为局限;另外,内部也缺乏完善的理论体系,很多产品的结构并不合理,分工不明确,服务不细化,这些都会影响到人力资源服务业的长远发展。再次,当下其主要利润来源于提供供求信息等初级产品,缺乏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服务产品。此外,新项目开发过程周期较长,对客户的实际需求了解不全面,做出的服务产品很难完全符合客户需求,所以产品缺少个性化和差异化。因此,在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缺乏合理性和完善性,加之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区域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客观环境因素,并不能够完全满足中国当下日益增长的人力资源服务需求。
四、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创新策略
(一)培养复合型人力资源服务业专业人才。
首先,对于当下的人力资源服务行业来说,积极培养复合型人力资源人才是大势所趋,因此许多高校可以建立起更多的人力资源相关专业,积极地进行校企联合,培养出行业发展所需的综合性人才。高校应当与一些知名的培训机构和企业公司达成长期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的基地,也能够使得学生更好地完成理论向实践的转化。通过专业导师以及行业人员的带领,提升对于整个行业的认知度以及专业水平,学校也可以将其纳入到相关的人才培养计划之中。其次,还要不断拓宽人力资源服务领域,更多与AI技术等新技术融合,增强自身竞争力。要想提升竞争力和自身的综合实力,首先就要完善相关的人力资源服务业的管理制度,为接下来的长远发展提供更好的理论指导方针。再者,要想更好地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的长远发展,就要进一步与相关的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高校、科研机构等达成紧密合作。紧随当下的时展趋势,了解人力资源市场的实时发展动态和行业内在规律,通过科学的总结当下的发展情况来提出新的发展思路,通过跨界联合与企业之间达成共赢,探索当下人力资源服务领域的新方向,增强自身的价值产业和核心竞争力。
(二)产业链条多元化。
由于人力资源的服务业涉及到的范围和领域较为广泛,因此完善产业链条,构建更加科学的管理机制尤为重要,很多企业讲究的是工作效率,更注重服务中的完善性。这种情况下人力资源服务行业要提供服务的多元化和链条化,注重产业模式的打造,积极实现服务对象的跨界,不断的革新当下的管理理念和思维,为顾客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
随着管理理念的不断进步,企业内部的员工、HR等从事人力资源服务的对象,其相应的工作方式也应当积极革新。在当下,服务对象面临着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因此想要制定出更加完善的服务方案,就要密切关注服务客户的需求动向,并以此来做出相应的数据报告和分析,进一步降低成本,提升工作效率。
在人力资源服务模式的探索过程中,服务客户应当作为第一宗旨。服务客户应该细化到特定的人,包括职业技能培训、员工、求职者等一系列特定的角色。除此之外,还需要拓展到职业生涯规划、求职者培训和再利用的整体产业链,为企业领导者提供领导力培训、团队管理和沟通技能等培训。
在多元化经济中,也要注意服务提供渠道的变化。在传统的服务渠道中,所有的服务都是由员工提供的,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服务方式变革的不断进步,机器人和软件在服务提供中的地位越来越高。经纪人和平台将取代之前的供应商,直接提供服务。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不断发展,与其他行业跨界融合的趋势也需要体现在多元化上。在新常态经济下,新零售等变革需要重点关注。借鉴这一理念,人力资源企业也需要关注“人力资源+保险”和“人力资源+零售”的方向,以此来探索跨界产业链融合发展。2020年3月1日,《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白皮书2010》正式。据介绍,“十一五”期间,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在多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有了巨大的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信息化程度将不断深化,产业链将趋于完整,链条发展将更加精细。
(三)服务体系完整化
1、服务结构智能化。
当下科技的飞速发展为人工智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服务体系在人力资源服务模式的完善过程中更应该依靠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等技术,来确保科技和人力能够更有效的融合。在相应的服务结构智能化的过程中,主要依赖于科学和技术,比如通过各类数据库以及信息化工具的使用来达到管理成本的降低,工作效率的提升等。而智能化的建设主要注重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的工作模式,比如“互联网+招聘”、“互联网+社保”、“互联网+服务”等这些工具的使用,极大程度地改变了人们当下的生活方式,将日常的生活推向智能化建设,同时引入了区块链等技术,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式来打造人力资源服务公司的一些智能化平台,实现服务效率的提升。
2、服务领域扩大化。
建立起更加完善的服务制度体系以及相关的指标核算方式能够进一步提高服务效率,并且增强与企业部门、行业协会、高校科研机构的密切合作也能够增强对于人力资源市场的了解程度,掌握行业的最新动态,因此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可以根据相应的发展趋势来制定服务模式和企业策略,实现人才资源的最大整合,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价值和竞争力。
3、服务模式精细化。
为了进一步提升市场占有率,人力资源服务的模式应当进行积极革新,不断的进行工作和责任细化,在细化过程中,应当设立起一定的客观标准,首先要进行群体定位,细化服务点。比如,兼职招聘、高端人才招聘、海外人才招聘等应当划分在不同的维度,并且通过不同客户的实际需求来设定更为合适的服务标准,能够更好地进行服务环节细分,提升客户的满意度,达到市场扩容,以此能够促进市场竞争优势,获得价值最大化的产业链。
4、服务模式丰富化。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企业可以引进体验式服务、一对一专人服务、自助式服务三种方式丰富服务模式。体验式服务是来源于体验经济,是一种服务于客户的新思路,基于客户的内心和心理需求,从而定制出个性体验式服务。并且,大量研究表明,体验的改变可以促进行为的不自觉的改变。“一对一”专人服务是为客户以及特殊化服务客户所提供的最具个性化的服务。通过一对一专人服务能够更好的提供针对性的服务措施,带给客户满意的体验感,尤其是在2020年经历过疫情之后,很多服务机构进行一对一专人服务,能够更好地根据企业的发展状况来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保证在当下供给改革,在企业全面转型的过程中,使得企业更好地与时展接轨。自助式服务就是在整个服务的过程中,没有他人的帮助,只有自己一个人享受服务的全过程,这更加体现了智能化与服务的一体化。能够成功地体现出人力资源服务的优势,不仅健全了当下的管理模式,还能够通过信息化的智能系统来推行各项政策。
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将人力资源看作企业长远发展的主要竞争力,因此要积极完善相关的人力资源体系管理,充分发挥企业中人力资源的重要作用,同时借助第三方服务机构来健全当下的管理体制。尤其对于目前的经济发展来说,人力资源的系统化管理,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为企业建立了一个更加全面、规范的网络工作平台。
在企业角度来说,降低企业服务成本和提高企业服务水平的最佳途径就是积极推进客户自助服务,同时,也是现代服务业信息服务的创新理念和创新手段。企业有了从传统手工服务模式向电子自助服务模式转变的新思路,并且凭借着良好的规划和策略彻底执行实施,一套好的、人性化的自助式服务(ESS)系统不但能够帮助企业减少行政负担,简化内部流程,提高员工的生产力和工作效率,并且还能够改善员工的满意度和参与度。
五、结语
总而言之,人工智能的趋势无法阻挡,整个行业或将迎来巨大的变革。对这个行业来说,这也许不是一件坏事。随着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提供更有价值、更人性化的人力资源服务将成为可能。而对于这个行业来说,也可以更好地在商业和科技理论方面提供更多价值探索。
参考文献
[1]钞庆陕西省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调查研究[D]西北大学, 2016.9(04).
[2]曾湘泉,苏中兴改革开放30年回顾:人力资源管理在中国的探索、发展和展望[J]中国人才, 2017(03)-
[3]李宏秋山西省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山西大学, 2018(05).
[4]王萍,姚冉“机器换人对制造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J]统计与管理, 2017(04).
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方案范文3
校企合作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核心和发展趋势,西方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逐渐推行并完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无论是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型”、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还是日本的“企业教育”,均为校企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案例。做好校企“双元”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对于现代高职会计信息管理专业具有重要意义。西方国家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体系较为成熟,多元主体参与其中[1]。我国在探索现代学徒制时以政府、企业、学校一方牵头多方协同及校企“双元”培养模式为主。财会类专业难以找到特定的服务行业,各企业财会类人员岗位占比较少、人员需求量不高,导致专业就业相对分散[2]。在实施现代学徒制时,应积极探索以学校为主导,面向行业和企业的校企“双元”育人模式。
二、构建科学有效的校企“双元”育人机制
校企“双元”育人现代学徒制模式实施中的一大困境是尚未形成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校企双方应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共合作、共育人、共管理”全面合作机制。1.校企共合作。学校成立领导小组,建立指标体系对企业进行研判,与合作企业签订现代学徒制专项项目。为有效促进深度产教融合,实现企业服务学校人才培养、产出成果促进企业发展,校企双方应整合资源、挖掘共赢点、搭建平台,形成长效合作机制[3]。一是整合资源建设“校中厂”“厂中校”,学校购入所需平台、设备等,建设现代化企业办公区域;企业师资和“师傅”入驻,进行工作制度和企业文化建设,实现员工在学校办公学习、学生在工作中实践学习。二是搭建平台建设产业学院,充分发挥企业重要教育主体作用,将企业需求融入高职财会类人才培养全过程,将人才培养延伸至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品升级、企业服务、学生创业、员工培训等方面。2.校企共育人。校企“双元”育人应体现教育性和职业性。构建“工学贯通”“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具备基本的职业能力和素养,有效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同时,通过高等职业教育,为想要提升学历的学生进行教育保障。结合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通过实践提升学生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岗位适应性和综合能力。聚焦新技术新要求,校企共建双师教师实践基地,培育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强化师资技能培训、社会培训、技术应用创新与成果转化,支撑新兴技术技能人才培养。3.校企共管理。在校企“双元”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实践中,通过签订专项协议、三方协议、师徒协议、成立专项工作小组等,在工学结合的教学组织中,以学校为主导单位,企业全力配合各项管理工作。这种管理方式有利于划分校企双方的责权利,彼此分工明确,提升管理效率。学校作为主导的管理方式,在以企业的生产实际引领教学的“双元”育人模式中,有利于保障人才培养的连贯性、统一性和有效性,激发校企双方的积极性,有效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4]。
三、以行业企业发展为导向进行专业建设
(一)会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的对应性
数字经济下,会计职能由核算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技术由传统财务向智能财务转型[5],导致高职院校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脱节,不利于现代学徒制的有效运行。学校应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分析学生就业方向,专业建设对接行业企业需求、课程体系对接职业岗位、教学过程对接业务流程、教学内容对接工作任务,形成“行业企业—岗位—业务—教育”四链闭环衔接,通过教学组织、课程建设与开发、教学管理、教学研究、思政育人、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等内容,打造会计信息管理专业特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当下,财会行业企业全面升级转型,企业财务呈现自动化、实时化、数字化和智能化。财务自动化体现为利用设备和机器,预先编制好流程及程序,在人工干预较少的情况下,自动地完成部分或全部财务操作。财务实时化主要体现在企业共享所有信息资源的基础上,财务数据及时、动态、对称同步。财务数字化是财务信息化的进阶,业务转化为数字,利用智能化工具进行数据处理和管理。财务智能化是人工智能在财务领域的延伸应用,包括可视化、机器学习、语言处理等技术。会计信息管理源于会计,专业人才具有很多的岗位选择,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要呈现“首岗适应,多岗迁移,可持续发展”。专业人才就业首岗面向传统会计核算和大数据业务财务技术人员,向会计信息系统运用、维护、销售岗位迁移。未来向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发展,其中目标岗位包含会计信息主管、会计主管和ERP工程师,发展岗位包含首席财务官、信息技术总监和财务经理。数字经济下,企业财务业务大致分为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和数据应用四个环节。第一,基于企业内外部会计业务和经济业务信息,以及其他数据源通道,通过业务分析、会计核算等进行信息采集。第二,通过数据清洗确保数据的有效性,通过数据挖掘等方式发现存在的问题,根据业务发展与数据情况建立业务数据算法和模型。第三,利用大数据技术和智能化工具进行问题分析,并呈现可视化数据分析结果。第四,撰写如企业投资分析报告、财务报告等相关数据分析报告,为企业的风险管控、预算编制、纳税规划等经营决策提供支持。
(二)会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新形势下,会计信息管理专业需要培养懂业务、擅分析、能设计、助管理的人才。首先,要熟悉经济业务和会计业务的流程与发展过程,并能厘清业务与数据的关系,搭建数据分析框架。其次,要掌握数据分析技术,根据实际问题运用有效的数据分析方法对数据展开分析,针对分析结论提出指导性意见。然后,要具有信息系统设计和数据可视化设计的思维,使信息的传达明确、有效。最终,要服务管理决策,能够依据相应的数据分析结果,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支持。
(三)会计信息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基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的设置需要如下三个层面的支持[6]。1.会计学课程。会计信息管理不能脱离财务会计,要熟悉企业经济业务和会计业务的流程及处理,能够完成账务处理、财务报表生成和企业纳税申报等业务工作。此类课程的基础课程主要有财务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经济法基础等,核心课程主要有企业财务会计、智慧化税费申报与管理等,专业拓展课程主要有智能出纳业务操作、云财务会计岗位技能训练等。2.数据管理技术课程。对数据的管理体现在两个层次,一是能够使用工具对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分析和应用,二是掌握信息系统的操作、维护与信息安全管理。此类课程的基础课程主要有统计基础、数据库基础、财务大数据基础等,核心课程主要有财务大数据分析与可视化、业财一体化设计、会计信息系统应用、大数据技术在财务中的应用等,专业拓展课程主要有财务机器人应用与开发、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信息安全与管理等。3.决策管理能力课程。面对核算会计向管理会计的升级转型,会计信息管理人员更多的要向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服务,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要求具备一定的决策能力。此类课程的基础课程主要有管理会计基础等,核心课程主要有管理会计实务、企业内部控制等,专业拓展课程主要有智能化成本核算与管理、ERP管理会计岗位技能训练、企业经营模拟沙盘实训等。
(四)会计信息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建设
校企“双元”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下,校企双方深化产教融合,共建共享专业教学资源。校企共同开发工学结合的课程及教材,企业挖掘工作岗位任务与技能,有机融入课程体系,教师编写课程讲义、开发相关配套教学资源,满足教学需求。同时,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信息、人才、技术与物质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建立数智化实践教学基地,打造“校中厂”“厂中校”和产业学院,增强实践教育应用。
(五)会计信息管理专业师资队伍打造
校企共同进行师资团队建设,利用各自优势,增强师资建设的产教契合度,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协商校企共同制定双师师资管理办法,完善双导师制,明确职责和培养任务,规范选拔、培养、考核、激励办法。有计划引聘校外行业名师、企业兼职教师,优化“双师型”教学团队结构。依托双师教师实践基地等平台,校企教师双向交流培养,综合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
四、开展“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校企“双元”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的特点为学校、企业共同对学生进行双重教育和管理,校企共同组建学工团队,建设“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分阶段实施教学[7],实现教学现场化和“教、学、做”一体化。第一阶段为第一学年,企业与学校联合招生,签订学生、企业、学校的三方人才培养和招工招生协议,明确学徒的“企业员工”和“学校学生”的“双重身份”。学生主要学习基础理论和技能课程,包括财务会计基础、管理会计基础等职业基本能力课程,高职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综合素养能力和技能课程,思想道德与法制等思想政治素养课程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创新创业能力课程。企业师傅入驻学校,进行学生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通过企业参观、个人发展规划等途径,帮助学生体验核算处理、财务分析等岗位工作要求,推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帮助学生适应下一阶段的学习。第二阶段为第三学期到第五学期,依托“校中厂”“厂中校”和产业学院,进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基于典型工作内容和工作任务,把企业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的实际工作活动作为课程核心,将工作任务与知识学习相结合,校企共同开发、教授工作技能指导课程。以企业师傅入校或学生入企业的形式,积极探索校企轮换弹性学习模式,由学校教师主要承担企业财务会计、财务大数据分析与可视化等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由企业师傅主要承担智能出纳业务实操、云财务会计岗位技能训练等技能实训课程教学,学生半工半读,学练结合,为过渡到工作岗位做准备。第三阶段为第六学期,学生进入学徒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通过轮岗培养掌握岗位所需的技能,由企业考核,双向选择就业。校企共同落实好实训工资、津贴、学费、社保、安保等工作,打通用工、就业渠道,实现“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的良性机制。学徒期结束时,学生应修满毕业规定的最低总学分,并取得如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初级)、大数据财务分析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职业资格证书。结语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受到高度关注与认同,校企“双元”育人模式对会计信息管理等财会类专业有着重要意义,学校应探索建立校企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校企双方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具备“学生”和“学徒”双重身份,校企双方还应共同制定双元考核与评价方案;制定适用于现代学徒制的学分制管理机制,职业资格证书互通认证,科学合理设置学校修读、校企交替与企业轮岗等课程的学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提高学徒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水平,全面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高水平提升。
参考文献
[1]赵永胜.破解现代学徒制开展困境的新思考[J].成人教育,2019(04):60–66.
[2]于晓平.高职会计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9(17):109–110.
[3]王玉龙,郭福春.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现实样态与路径选择[J].职教论坛,2021(02):40–45.
[4]张函.校企合作不合伙——“单主导”模式破解现代学徒制“两冷”难题[J].科技视界,2020(23):76–78.
[5]区永亮.人工智能背景下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型[J].纳税,2021(35):74–76.
[6]赵彩霞,吴杜,雷国琼.大数据时代会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思考与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05):34–36.
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方案范文4
构建未来学校形态,营造智能校园环境
升级优化基础设施。福田教科院附小大力推行教育管理数字化,构建具有附小特色的“掌上附小”教学管理系统,建设了附小特色数字中心机房,实现评价系统云处理,学生学业成绩大数据综合平台分析,优化完善学校教学资源库,学科资源覆盖率达90%以上。基于5G技术,一方面完善校园安全管控信息化建设,提升校园实施视频监控水平;另一方面,以“5G+互动教学”推动教育教学模式创新,鼓励跨校区课程协同共享,“自动跟踪录播教室”“未来阅览室”等先进的信息化设施陆续启用。目前学校已实现教育管理数字化应用全覆盖。重构创新教学空间。重构后的福田教科院附小具有五种空间形式:一是“研学创中心”,是基于项目式学习、问题探究、满足高水平学习者(教师、学生)能力的学习研究创新的空间;二是“学科大观园”,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基础,构建学科教学情景空间、全学科班级图书角,在真实空间中感受学科魅力;三是“学校文化长廊”,利用此空间打造智慧图书馆、校园历史博物馆,凝聚、展现附小校园文化;四是“创意盒子”,这是一个创新型的孵化器,在此空间师生可以参与各种科技类创新项目,实现“让创意可见,让思维有型”;五是“云上学院”,搭建自选式创新学习超市,组建项目化学习网络社区空间。
引领规划整体设计,打造前沿智慧课程
两年来,学校先后邀请了20多位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前沿的专家为全校教师量身定制项目化及学科融合课程培训计划,积极引导各学科探索开发“信息化特色课程”“AI+”特色课程,充分利用学校信息化教学空间,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开展智慧科技特色校本课程,并探索开发科技与五育融合课程。重塑年级组内各学科相对独立的形态,形成五育融合教研共同体,打通学科之间的壁垒。五育融合理念下的课程融合,是基于知识、经验、社会需求的融合。将其形成“学科+”的课程形态,即“学科+学科”“学科+生活”“学科+社会”“学科+活动”等课程形态。
AI赋能智慧教学,创设育人新生态
信息技术赋能学科教学。深圳教育以教育部信息化“双区”建设为有力抓手,以信息技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探索新型教与学模式。信息技术赋能学科教学一直是刘锐娟倡导的教育教学方式。认知科学与智能技术的结合将使教与学变得多元化,并且可进行低成本、高效能的个性化定制,帮助学习者设计更有效的学习策略。2021年,福田教科院附小成功申报国家级课题《信息技术赋能学科教学与区域教研的实践研究》。同时,福田教科院附小以青年教师“青蓝杯”基本功大赛和骨干教师“红烛杯”教学展示为契机,通过公开课、录像课、微课录制等活动,激发更多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在学习空间、教学方式、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上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学生方面,学校积极普及人工智能课程,探索人工智能教学的路径和策略,以期实现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普及全民智能教育、培养人工智能人才的目标,为促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发展提供参考。智能体育守护生命本色。深圳市福田区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综合改革实验区,福田教科院附小是全区首批参与中国教科院的重点课题《中国学校体育智慧系统研究》的学校,学校多年来一直坚持致力于智慧体育探索研究,实施青少年健康体能促进与干预方案。2021年12月,刘锐娟亲自主持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青少年健康体能研究》课题项目子课题《“双减”背景下对智慧体育校园构建的研究》顺利开题。2022年1月,以学校为牵头单位的“智能体育学生数据分析与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荣耀入选教育部“2021年度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基于学校智能教学基础和理念,刘锐娟在体育科组率先尝试依托AI技术精准监测与评价学生的体能训练,利用运动数据采集装备+综合管理平台,通过学生佩戴的传感器设备,实时采集每位学生运动过程中的心率及运动负荷情况等数据,对潜在的运动风险进行实时的评估与预警,把学生的体质数据形成电子成长档案,为教师设计合理的体育课程提供参考,为学生的体质健康保驾护航。多样态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一是在线教学求质量,创新课堂新生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和泛在学习普及的双重背景下,在线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从学生学习需求出发,搭建适合学生学习的平台,采用个性化的学习模式,提供全程化的学习支持服务,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二是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推进泛在化学习发展。项目化混合式研究团队结合学段特点、学校校情,以调查研究作为基础,以教师培训、课程实践、评价改革作为抓手,以项目化课程为载体,以混合式教学为手段,在校内进行探索实验。
多元评价,看见动态成长
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方案范文5
关键词:虚拟现实;沉浸式教学;艺术设计类专业;高职院校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适应行业、企业发展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关键。不同专业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对知识、能力的掌握。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培养的学生除具备基本的设计能力外,对学生的艺术素养、创业创新能力也有较高要求。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受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专业人才培养还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专业教学依然存在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不可回避的老问题
随着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建设发展,相关专业在教学中逐渐呈现出诸多问题。第一,生源水平参差不齐。谁都喜欢优质的种子选手,但艺术和非艺术生源的不同类型客观存在,无疑对专业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第二,企业找不到岗位需要的人才。时空限制,在执行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缺乏与职业岗位的有效衔接,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不强;第三,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岗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为缺乏必要的艺术修养,学习一些课程也比较吃力,而具有先进教学理念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以及学生认知能力、就业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沉浸式教学新方法
沉浸式教学最早由加拿大学者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提出,是一种针对第二语言学习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使用目的语言进行教学的全封闭式语言教学模式,从而达到快速有效的语言学习。沉浸式教学最早引入国内主要应用在语言类课程教学中,随着信息技术发展,逐步应用到一些其它专业教学中[1]。VR(VirtualReality,虚拟现实,简称VR)沉浸式教学是在沉浸式教学基础上,将虚拟现实技术与沉浸体验式教学相融合,实现一种独立实验、多人协作、实时互动、远程指导,让参与者完全置身于虚拟世界之中的教学方式,拉进供需矛盾和距离,让学生提前掌握真实岗位职责要求[2]。随着社会高科技发展与进步,可以把VR沉浸式教学方式引入到日常教学管理,使得一些抽象的课程内容能够以一种更直观、方便、及时的方式来完成教与学,可以大大减少非艺术类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的与艺术类学生之间的差距。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VR沉浸式教学将教学内容场景化,设计作品三维立体化,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实践式、交互式的虚拟现实教学和实训虚实结合环境,学生综合认知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综合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拓展,这种教学方式的优势也逐步得到验证,为广大教学工作者所喜欢和采用[3]。
二、VR沉浸式教学在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作为教学工作者,如何教会学生将抽象的思维呈现在设计图纸上,如何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是艺术类专业教学难点。高职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建设装饰设计等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有个共同目标是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基本能力目标是要在一定条件下能独立完成项目设计,从需求分析到方案设计完成,设计者不仅仅是在设计图纸上将效果呈现出来,更重要的是设计作品能够在实践中应用。针对具体的课程,借助VR沉浸式教学系统,开发出满足教学需要的资源库,教师在教学过程通过合理引导,学生在VR虚拟场景中,仿真完成抽象知识的学习,在虚拟场景中模拟设计全过程中,在熟练掌握设计流程的前提下,在实训室提供的设备完成产品的设计与制作,从而增强学生对设计流程的掌握,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变难为易,提升教学效果[4]。场景的建设。在具体实施VR沉浸式教学过程中,核心关键是场景的构建。场景构建除了环境的虚拟化之外,还有就是实践教学过程中设计流程的构建。流程的构建需要课程讲授教师事前完成设计流程的构建,提供丰富的设计素材供学生使用[5]。只有将产品设计融入真实的场景过程中,学习者才能更加真实地体验与感受到氛围的重要性。场景的构建应该以真实的工作流程为依据,将设计流程移植到VR交互式系统中,将流程的每一步骤通过虚拟技术进行重构,让真实的场景在交互系统中重现,保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体验到最真实的工作流程与工作场景。信息化技术的运用。随着5G通信技术的大量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日益广泛,在交互式系统中,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进一步增强系统的交互性、可用性,同时借助这些信息技术,能够帮助教师、学生更好地完成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提升[6]。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将教学知识点更好融入交互式系统,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清楚看到学生学习状况,学生也能够及时掌握自己的不足,从而实时查漏补缺,发现问题及时改进,教学效果与学习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具体到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充分利用VR沉浸式教学,将会为教学带来极大的便利。以下通过VR沉浸式教学在包装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为例,详细介绍具体的操作流程。
(一)VR沉浸式教学环境的搭建
随着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5G通讯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VR教学与5G通信技术深度关联,让虚拟现实技术更广泛、有效地应用到教学之中。搭建VR沉浸式教学环境,首先:需要一套基于VR的互动设备,目前国内能够提供这样设备的厂商逐渐增多起来。其次,需要支持网络的教学系统,系统中提供教学需要的素材,这些素材可以自己开发设计,也可以委托设备提供商与学校共同开发。素材的多少与质量高低将直接影响VR沉浸式教学的效果,也与学生最终能力掌握息息相关。
(二)VR沉浸式教学在包装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实施
以前传统教学过程中,使用六步教学法完成一个案例的包装设计,第一,根据包装要求提出设计草案;第二,设计平面结构展开图,标示出各部分精确的尺寸;第三,根据产品特点完成包装的平面视觉效果图设计;第四,根据透视关系、空间结构生成包装的立体多维效果图设计;第五,调整平面效果和尺寸,完成包装打样,手工检验和沟通后,确定最终设计方案;第六,将平面效果图打印输出,完成正式打样,将打印输出的包装样品进行模切成型,完成包装成品的最终效果方案,正式上市。执行过程中发现这种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实践缺点:学生要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整完成一项设计,所涵盖的知识点较多、技能关键环节较多、包装结构复杂、包装材料、尺寸、公差、经验等设计理念和特色难以充分展现,很容易让人觉得麻烦、困难、不易坚持。例如:学生在设计平面图时往往很难把控期望值,设计过程中任何错误,或者尺寸上的偏差,将直接影响包装最后的多维立体效果。然而在设计前期,学生在样品出来之前无法直观看到最终设计效果,只能在实践时通过实物裁剪拼接完成三维立体成型。(1)设计是否正确、是否满足包装主客观要求,需要等实物成型后才知道,况且一旦设计有误,直接后果可能就是重新设计,但教学课时已无法满足;(2)前面成型的包装及设计过程中材料等资源将会直接浪费掉,让人产生挫败感,这种挫败感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3)由于非艺术生基础上的缺失,特别是不利于非艺术类学生的学习,会影响学生实践操作的成功率,失败多次后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采用VR沉浸式教学,学生可以在虚拟系统中进行包装设计与成型,整体教学过程交互性、直观性更强。以设计茶叶外包装盒为例,学生同样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茶叶盒的外包装设计,借助虚拟教学系统,学生完成二维平面图设计后,可以在虚拟的材料上按图进行“裁剪”,发现不恰当的地方可以适时进行修改、调整,直至达到包装要求,“模切”完成后可以进行“拼接”成型,如果在拼接成型的过程中发现设计上的误差,可以重新恢复原装,及时进行修改,再次裁剪拼接,直到完成包装设计要求,呈现最终的三维立体包装盒,整个过程简单、方便、直观、可控,借助虚拟技术,学生能够快速走进设计岗位中,可以达到从任意角度、视角来感受设计的包装作品,身临其境感受到茶品包装作品的尺度、色彩,更方便让学生从二维到三维空间的转换,让空间感、立体感、色彩感不强的学生能够快速达成自己的设计要求,同样是学生在额定条件下完成一项茶叶包装设计实践,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产品设计与制作能力,综合思维能力、整体协调能力也充分得到锻炼,同时让人能及时获得小小成就感和愉悦感,从而大大地提升了教学效果。
三、VR沉浸式教学反思
通过VR沉浸式教学在包装设计课程中的运用,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设计效率,使得包装设计成功率得以大大提高。VR沉浸式教学有效解决了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过程中抽象性设计问题,使得教学过程更直观、交互性更强。同时,通过VR沉浸式教学系统的运用,让专业教学更加方便、快捷,尤其对非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能力提升帮助显著。但是从实践过程中也发现,VR沉浸式教学系统中素材的开发尤其重要,课程素材的制作质量、数量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这需要教师在素材制作方面加强与企业协作,共同开发出更多更优质的素材库,从而增强VR沉浸式教学的效果[7]。VR沉浸式教学系统的开发要更加贴近工程实际,除了满足真实场境的虚拟外,更应该在系统的可用性、仿真性等方面下工夫,让系统不仅能够模拟出真实的工程设计场景,还能够为教师与学生搭建一个良好教与学的沟通平台,让教学过程与工程实践流程合二为一,提升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快捷掌握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VR沉浸式教学系统仅仅是一种辅助教学与学习工具,不能指望一切都由这个系统去完成。在教学与学习过程中,合理利用它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相长才能够实现专业学习的长足进步。
四、结语
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VR数字孪生云服务已经在房产、家装、酒店、民宿、文旅教育等领域广泛应用,聚多功能于一体的VR数字艺术设计实验室的构建,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综合实践等课程教学提供全新的教学方法与参考,大大缩短职业院校与企业间在艺术设计技能人才需求的鸿沟。将沉浸式教学引入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中,不仅仅解决了专业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难点痛点问题,也为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探索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让非艺术设计类学生能够在VR沉浸式教学过程中更直观、形象学习技能,提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朱宏炜.沉浸式教学法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应用研究[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9,48(5):68-70.
[2]江婕,谌童.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沉浸式教学实践探索[J].教育信息技术,2020(5):39-42.
[3]孙开来,李霜.沉浸式教学法于高职院校小语种教学中的运用[J].校园英语,2020(33):112-113.
[4]张楠,徐铭徽.沉浸式情景教学研究概述及价值探析[J].作家天地,2020(18):116+118.
[5]刘宁.基于沉浸式教学法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生态环境分析——以大学英语教学为例[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1(2):180-181.
[6]薛如冰.沉浸式教学介入高校实验动画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现代职业教育,2021(24):20-21.
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方案范文6
论文摘要: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对于促进学生知识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条件相对不足,实践教学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来仿真模拟现场可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进行实践教学的效果。
实践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对于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高等职业学校实践教学特点及条件的限制,阻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的效果,而用虚拟现实技术来进行实践教学却可以解决这些难题。
1 虚拟现实技术的内涵及特征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又称临境技术,是一种利用计算机系统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Virtual World)的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是综合应用各种技术来制造逼真的人工模拟环境,并能有效地模拟人在 自然环境中的各种感知系统行为的高级的人机交互技术,使用户身临其境地感知虚拟环境中的物体,通过虚拟现实的三维设备与物体接触,从而真正地实现人机交互。可以说人处在虚拟环境之中跟现实环境是没有差别的。
VR技术是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视觉、视觉生理学、视觉心理学、仿真技术、微电子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立体显示技术、传感与测量技术、软件工程、语音识别与合成技术、人机接口技术、网络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等多种高新技术集成之结晶。其逼真性和实时交互性为系统仿真技术提供有力的支撑。它同时具有沉浸性(immersion)、交互性(interacdon)和构想性(imagination)L2 J,VR技术的发展始终围绕这三个特征而前进。沉浸性是指用户对虚拟世界中的真实感,此种真实感将使用户难以觉察、分辨出其自身正处于一个由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环境中;交互性是指用户对虚拟世界中的物体的可操作性;构想性是指用户沉浸在虚拟世界的多维信息空间中,依靠自身的感知和认知能力获取新的知识,提高感性和理性认识,从而深化概念并萌发新意 J。因而可以说 ,虚拟现实可以启发人的创造性思维。VR技术的实质是一种采用计算机技术制作仿真的假想世界的技术 J,采用计算机产生一个被仿真世界的动态、三维视觉环境,使操作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实现的方式主要是戴上特制的头盔显示器、数据手套以及身体部位跟踪器,通过听觉、触觉和视觉在虚拟场景中进行体验。
2 虚拟现实技术在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2.1 高等职业学校实践教学的现状
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时期,时代需要大量应用型人才、高技能人才。“加快培养高质量技能型人才,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加强实践教学的建设和改革,是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5]。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要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工作落到实处,实践教学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实践性教学可提高教学效果和开发学生创造能力,进而达到巩固理论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目的。可见,加强实践性教学,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帮助学生形成实践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满足就业的需要是职业技术教育普遍的教学终端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通常存在的问题:(1)专业实训设备体积较大而实训教学的场地有限,教师在讲授设备操作、使用、注意事项时,只有在设备附近的少数学生能看清楚。(2)专业实训设备结构比较复杂、单价较高,为实训教学增加设备的台数势必大幅度增加购置经费,而且每次使用机器成本较大(包括原材料、电力、机器损耗和设备维修费用,而实验产品是不能投放市场产生经济效益的)。(3)实验设备更新速度相对滞后于技术更新的速度。如果按照现在的技术更新速度同步进行实验设备的更新,投入将是非常巨大的,由此造成的浪费也是非常严重的。(4)由于实验故障等原因导致的设备损耗较为严重。对实验过程指导不力或实验过程中的失误,易导致设备非正常损耗。(5)对于没有实践经历的学生在真实实验或生产车间进行操作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因而在现实教学中,一般采用教师演示或组织学生看录像的方式,但学生很难获得感性认识,实验效果大打折扣。(6)教师只能对机械外表进行讲授,而机器的运作原理及内部运作无法了解,当机器运转时内部结构无法讲授(机器运转时不能拆开机壳);(7)在财经、管理等文科专业教学中存在单纯依靠语言讲授,实践不足的现象;旅游等专业的学生实践教学要专程到旅游景点进行,费用太高等问题。
2.2 虚拟现实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特点
2.2.1 教学手段先进 用现代化计算机仿真技术展示设备,学生能真实的对虚拟设备进行操作,且操作过程清晰易懂。同时,在立体投影屏幕上显示相应的图像和交互操作的效果,坐在虚拟现实教室的其余近百名学生则可带上立体眼镜进行观摩学习,课堂气氛活跃,参与度高,有利于学生的正确理解和掌握。
2.2.2 降低办学成本 用现代化计算机仿真技术,减少设备台数,没有原材料消耗,旅游等专业减少了异地实践的费用,可大大降低办学成本。
2.2.3 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用现代化计算机仿真技术,将设备三维“虚拟”出来,并可产生互动,学生通过在计算机反复操作练习后,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的时间比以前大大减少,提高了教学质量。
2.2.4 学习兴趣增强 用现代化计算机仿真技术,学生可使用计算机进行仿真操作,使一些比较枯燥难于操作的实验、实训变得有趣和便于掌握。
2.3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加强高职学校理工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理工科专业的实践教学,通过了解实验仪器的结构、原理及使用,科学验证或展开演绎课程的理论,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的认识。而对于专业方面的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传统实践教学专业实训设备结构比较复杂、单价较高,设备损耗较为严重,且存在设备非正常损耗现象,有的专业实践操作还有一定的危险性,并且存在设备更新速度在很大程度上滞后于技术发展速度的现象。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可减少资金投入并保持设备更新。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保护昂贵的真实设备,减少误操作的危险,缩短占用设备的时间。特别对于一些本来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实训教学活动,毫无危险性的虚拟现实 VR教学系统的应用尤为重要。例如,虚拟的化学实验,通过模拟现实世界真实场景,营造一个虚拟的三维实习实验环境,这个环境的真实感尤为重要。对于化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来说,应尽量精确逼真地表现化学实验的操作内容、过程和现象。学习者可以通过虚拟操作获得直观的亲历体验,从而在获得安全操作方面知识的同时,提高他们在不同的复杂环境下的推理判断和瞬间决策能力。以这种方式获得的经验也会成功的转移到学习者现实生活的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