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成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汉语言文学成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汉语言文学成教

汉语言文学成教范文1

    教学策略是教学方案的集中体现,它是为了促进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改革,按照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发展方向而制定的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制定过程中,务必根据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具体实际,充分考虑各种相关因素,结合目前汉语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已经存在的或者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根据汉语言文学教学目标,顺应目前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以培养更多的现代化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为宗旨。

    一、重点搞好教育理念的培训工作,使得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得到统一

    教育理念是广大教师在深刻领会教育工作实质的前提下产生的有关教育的基本观点以及信念。汉语言文学有四个方面的教育理念: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准确把握语文教育的核心;努力提倡协作、自主以及探究的学习方法;构建开放而又充满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对于这种指导性的纲领广大教师必须系统而全面地进行学习,在准确掌握大的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必须遵循理念指导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而并非在肤浅的学习过后,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随意制定教学方法,从而无法有效解决应试教育所存在的种种问题,素质教育也就难以顺利实施。汉语言是一门基础性的课程,其教学工作更加应当遵循教学改革的理念,在统一的教学指导思想下,根据具体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顺应汉语言文学发展趋势的对策。

    目前有不少教师为了适应课改的趋势,发明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种创新发展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的观念无可厚非,然而其可行性还有待检验。问题在于教师不能为了应付课改而随波逐流进行创新,仅仅凭着应试教育的实践经验,所制定的教学理念难以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对于教育理念产生较大的误解,造成教学效果并不明显。

    二、掌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实质,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针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实质说法众多,事实上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本质主要涵盖了文字、文章、文学以及文化等诸多元素的教学,是以言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活动,工具性是其最主要的特征,符号性以及人文性是其辅助的特征。尤其是在教学改革的情形下,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工具性就显得愈来愈重要,努力培养学生以语言作为工具,有效运用到实际生活以及工作过程中是其关键所在,而并非应试教育中通过考试、升学,唯分数论成败,所以,教师的首要职责是根据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基本特征,制定科学可行的教学方法。

    应试教育下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考试成绩,主要体现在考试分数的高低。教师教学的本质是为了学生能够取得好成绩,分数是根本,对学校而言升学率则是教学的根本目标。而通过教学改革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本质应当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思维能力等,由之前有形的的表现形式转化为有着极为深刻内涵的内在无形的形式,按照这种本质上转变来制定科学可行教学法,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比如目标教学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获得享受,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教师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开展导向性的教学活动,学生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多样化探究式的学习,进一步明确了教学目标,教学成效非常明显。

    三、确定理论指导实践的教学思想,将教学法的研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得到有效运用

    许多教师理论研究的能力很强,熟悉各种教学策略,各种理论如数家珍,发表了不少论文、成果,然而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效果并不明显,主要原因在于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教学活动相互脱离,片面地对教改理念进行解读,制定的理论方案不切实际,不重视知识的实用性肯定无法获得明显的教学成效。汉语言文学教学绝不能空口白话,教学方法必须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才能形成,只有通过长时间的在教学实践,才能找到最适宜的教学方法,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传统根基非常深厚,能够汲取的教学经验也是非常丰富,前人优秀的教学理念应当加以汲取,然而要想在新时代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不断取得新的进步,必须在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根据学生所反馈的情况,教师不断进行分析与总结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必须在全面分析与总结实践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所教学生的具体实际,从而制定科学可行的教学策略,才能切实发挥教学策略的实际价值。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的探索与研究,绝对不可凭空想象,只有深入领会教改的教育理念,准确掌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本质,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反复、不断分析、总结与提炼,从而归纳出适应汉语言文学教学发展趋势的教学方法。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改革是一场持续改进的工作,不会有终结的时候,必须以发展的眼光才能顺应时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秋、曲鸿雁. 高师院校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新探[J]. 现代教育科学,2009(6).

汉语言文学成教范文2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109-03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校的分类定位被确立为三种基本类型: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专业性应用型多科性或单科性的大学或学院、职业性技能型高校。1998年以后升格的300多所新建本科院校多属第二种类型,其人才培养,正在朝着“从象牙塔学术型人才培养走向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和民众谋生就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在这样的背景下,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琼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探索进行新一轮的专业综合改革,在专业建设理念、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实习实训模式、信息管理平台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明显的育人成效。

一、制订“一体两翼”式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1.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明确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核心能力。专业认真研究了国内二十多所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方案,借鉴兄弟院校成功办学经验,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子。汉语言文学专业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结构的改变,对专业建设转型发展进行顶层设计,2011年报海南省教育厅批准改为非师范专业,但并不是丢掉师范教育的优良传统,而是探索构建应用型与师范性统一、师范性与民族性相融,能力为本,素质为本,“一体两翼”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明辨明晰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核心能力为“口才、诗书、文笔、技能”,进一步提出核心能力培养的措施,围绕核心能力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明确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目标、标准、路径、措施、方法、平台等,对地方本科院校培养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具有参考价值。

2.重新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核心课程建设精品化,整体构思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策略。汉语言文学专业组织专业教师认真研究,充分比较了教育部1998年版和2012年版的《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及专业介绍》,发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定位、培养目标、人才规格、核心课程和实践环节内容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首先,2012版的“专业目录”取消了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将汉语言文学(师范)与汉语言文学合二为一;其次,2012版确立8门核心课程,比1998年的22门减少了14门,并首次将《写作》定为核心课程。再次,实践环节突出写作训练和教学实习,增加“文化考察”环节,突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应用能力的培养。这些变化明确释放出汉语言文学专业办学由单一培养师范生转向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信号。专业通过比较,明确核心课程一定要“精”,不追求“多”和“深”,也不追求紧跟时髦,而是按照“专业目录”要求开设《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概论》、《语言学概论》、《世界文学》、《写作》等8门教育部规定的核心课程,增加这些核心课程的学时学分。同时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学分占总学分的三分之一。增强专业核心课程的精品意识。从师资队伍、教材建设、课程大纲、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科研成果等方面加强建设。经过6年有步骤的规划建设,目前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8门核心课程中,拥有6门省级、校级精品课程和4个省级、校级教学团队,真正实现了核心课程的精品化。

3.整体构思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核心能力的培养策略。在进一步强化核心课程的内涵的同时,争取每一门核心课都有延伸性的选修课。改变专业任意选修课划分过细,并有重复的现象。改变文学课程的原典阅读比较薄弱的现象。开设了经典精读或导读课程。核心课程的设置与选修课的开设形成立体融合、相互支撑的格局。

4.加强民族文化课程的建设。在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学校教育中黎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基于黎族文化资源的地方课程的开发研究”等科研项目的带动下,专业课程内容改革走向深入,陆续开设了《海南文化概论》、《海南黎族文化概论》等课程。通过地方文化课程的讲授,激发学生研究地方文化的热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历届毕业论文选题中,海南文化研究、民族文化研究成为同学们重点关注的问题。

二、优化课程体系,强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

1.基于“文本细读”的课程内容改革与建设。随着高等教育育人理念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教学方法改革已经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突破口。基于文本细读的合作式教学法的研究和实践源于当前文学课程教学的困境,在指导中文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试讲时,我们发现教学的技巧和一般方法是学生易于掌握的,最难的是他们不知道怎么进入文本分析,自己认真阅读过的文学作品非常少,几乎不具备解读作品的能力,一旦遇到具体的文本语言问题就无从把握。大学的文学史课程教学普遍存在重视文学思潮和史料知识,轻文本细读的问题,文学专业课在学生的理解中只不过是背熟作家生平、主要作品以及文学史意义而已,在浮躁的心态下,学生们倾向于阅读一些经典作品的简缩本、了解一些故事的梗概、写一些印象式的读后感或概念式的说教。课堂上的文本分析则越来越走向简单化和程式化。针对这些问题,本专业尝试实施基于文本细读和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改革,该项目2014年获得省级教改项目立项,强调主干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强化原典作品阅读,在课程建设上从三方面加强力度:文学类课程以作品阅读阐释为核心,辅以文学史线索;试题多从理解作品角度出发,增设原典导读课程。增设课外古诗文背诵的实践必修环节。通过这些做法加强学生对原典作品的阅读深度。

2.基于“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为了改变文学课程大班教学困境,同时也为了解决学生文学理论知识概念认知与学生文学感悟能力和写作能力提升的教学冲突,我们对教材具体内容的讲授环节上积极开展了基于文本细读的合作式教学方法改革。首先,把以往的语文课程与教学、文学史课程进行提炼,对不同时期的文学史教学注重以经典文本细读为主。其次,在课程上注重研究性课程的开发,以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结构和将来的发展需求为依据来开设。如开设读书报告实践课程,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名著细读,提交读书报告,以读书会的形式进行研讨交流。再次,将课堂知识讲授与合作式小组研讨相结合,变课堂教学“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中心”,变课堂讲授“讲到没有问题”为“讲出问题”。根据教材及相关备课资料,教师事先分配研讨任务,确定讨论焦点――指定具体文本,明确文本细读的内容和研讨的题目,分发拓展阅读资料或告知资料检索途径,同学在备选研讨题目中任选一题进行查阅资料,学习委员对讨论题目进行分类、分组,并确定组长,每组6人左右,8人一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文本研究性细读,并写出个人学习报告,之后小组内进行充分讨论,并形成汇报课件,由一人代表进行汇报。

经过6年的实施,基于文本细读的合作式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知识学习和研究应用能力。第一,有利于培养学生文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文学理论学习向实践能力迁移;合作式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对课堂的参与度。第二,有利于增强教材的实用性,对改变高校文学课程课堂照本宣科、盲从教材、效率低下,学生被动学习等状况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第三,促使教师关注学科发展和研究的前沿动态,引入最新的研究内容,给学生指出发现问题的空间,留出探究的空间。第四,通过文本细读,教师有了自己的阅读体会,教师也在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文本解读,在教学中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形成教与学的良性互动。从教学层面上说,文本细读教学法还有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删繁就简、吐故纳新,改变一个讲稿用几年的状况,促进教师做教学反思,从而提高教师水平,推动教师进行教学改革。

三、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

1.实践教学大纲完善。本专业在2013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前已组织全体教师对专业核心课、选修课、集中性实践环节实践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了全面修订。培养方案上体现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的“全过程”培养,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拟定《汉语言文学专业背诵熟读篇目600篇》、《汉语言文业必读书目100本》,写作训练4年不断线,有各种文体类型的写作训练,学年论文毕业论文一体化。为了强化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增强人文素养,增设《诗文朗读与背诵》实践课程,为了解决学生毕业论文选题难的问题,增设《论文选题与写作专题训练》,为了开阔文化研究视野,同时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专业目录及介绍》要求,增设《海南文化考察》实践课程。

2.特色项目。毕业论文写作呈现鲜明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研究特色。许多毕业论文写作呈现鲜明的海南地域文化研究、民族文化研究特色,其中不乏优秀毕业论文,如校级优秀论文《海南黎族民间故事中英雄人物》、《黎族民间故事中的机智人物》;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促进了毕业论文指导,如2014年省教育厅科研课题“黎族与其他百越后裔民族民间故事比较研究”,2014年海南省哲学社科科学研究课题“海南黎族民间故事中世居黎族历史研究”,黎族民间故事研究成为毕业论文选题的一大亮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诗文创作、论文写作、演讲比赛、辩论比赛、朗诵比赛、创业大赛、研究生考试中表现突出,成果丰硕。学生在各类诗词楹联刊物上发表作品百余篇,部分作品在中国诗词界最高刊物《中华诗词》发表,海南省诗词学会、海南省楹联学会专门为我校开设师生创作栏目,许多毕业生在我省各地成为诗词楹联教学和创作的骨干和新秀。

四、继承师范办学优势,积极参与“国培计划”顶岗支教实习,培养学生服务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综合素质

汉语言文学专业有着较长的师范教育办学历史,积累了教师培养的宝贵经验,教师的培养实际上也属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范畴,因此,虽然汉语言文学专业改为非师范专业,但仍然继承师范办学的优势,积极参与“国培计划”顶岗支教实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汉语言文学专业分别派出了两届毕业生参加海南省教育厅“国培计划”顶岗支教,为海南少数民族地区9个市县的57所初中学校提供初中语文学科教学服务。参与“国培计划”顶岗支教的实习生留下数百万字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顶岗实习记录汇编》,完整记录了在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学三个半月的实习经历,师范生面对真实教育情境的困惑与难题对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对策提供了参考。

五、结语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高校文科中的传统基础学科,办学历史都比较长,“在全国同类专业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固有的基本教学内容与模式”,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上,汉语言文学专业面临如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突破原有的教学理念,增强人才培养对社会的适应性的问题,以上的教学探索与实践是我们在长期专业建设中的一次较为成功的尝试,作为一项教学成果获得了2014年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成果的获奖激励着我们在专业改革发展上继续走向深入。

参考文献:

[1]潘懋元,石慧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J].江苏高教,2009,(1):7.

汉语言文学成教范文3

伴随着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我国的成人继续教育事业取得了新的发展。针对当前社会对于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强烈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门波及面积广、涉及范围多的人文学科,需要在完善和改革教学的实践路途上不断地探索和创新。笔者在本文中以应用性教学为出发点,立足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对教学工作展开探讨,试图加强对成人继续教育中的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教学。

关键词:

成人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应用性教学

1成人继续教育中的汉语言文学

1.1成人继续教育

随着提出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各单位都十分重视本单位员工素质的提升,这就使得大量已经受过中专以上学校教育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都需要进行知识的扩充、拓宽和提升,因而我国需要大力发展成人继续教育。国家开放大学就是在这股东风下蓬勃开展的,他在为全民的知识文化储备的提升,完善专业技能学习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1.2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是专门培养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的专业,汉语言文学主干内容是研究中国语言的词语、句法,赏析古今诗歌、散文、小说等众多的文学作品。汉语言文学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是大时代下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一直肩负着传承和提升中华民族语言和文化品质的重任。

1.3汉语言文学的教学重要性

汉语言文学教育从古至今都承载着建立健全学生的道德体系的重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都由此建立。但随着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用人单位越来越倾向于复合型人才的引入,现今的学生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而作为处事工具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也迎来了巨大的挑战,为了充分的发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必须对传统的汉语言教学进行改革。

2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组织形式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知识讲授,考试的内容大多以课堂讲授的知识为主,学生的学习形式也是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为主,学生的应用能力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必然无法得到很大的提升。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呈现出一种多样化的趋势,尤其是需要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

3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新方法

3.1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内容

现在的高校汉语言文学仍然以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课程为主。

3.2实践应用能力的强化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应注重提高学生本专业的应用能力,讲求专业的实用性,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应更多的注重学生的应用文字阅读能力、汉语言写作基础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学生在继续教育过程中,我们更应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来保证学生在学校能够提高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3.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法

3.3.1汉语言文学教育不能“纸上谈兵”

教育方式的陈旧使得中国高校提倡的“应用性人才教育”流于形式,大多变成了“纸上谈兵”。所以在成人继续教育中就应扬长避短,在扎实学生专业基础的同时,寻求专业教学与社会需求的契合点,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帮助,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效果。

3.3.2汉语言文学教师应该“教学相长”

作为成人继续教育的中坚力量,我们电大的教师应开创新的教学格局,将传统文化与时代内涵相结合,让汉语言的应用性得到真正的发挥,我们每一个电大人都应将自身的创新性思维融入进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模式改革中,真正的做到教学相长,将自己置身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对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形式进行大胆的尝试,将时下流行的网络媒体的运用结合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又能够让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总结教学经验,让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教学得到更深入的开展。

3.3.3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进行专业知识的拓展,增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力度,兼顾学生的文化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让书本上的理论与生活、工作的实际相融合,提高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使用能力,创建和谐的教学体系。高校对于学生的实践学习应该让学生走出校门,鼓励学生参加很多活动,为学生的实践搭建平台,挖掘学生的潜力。在当代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下,学生的继续学习必须以企业人才需求为首要考虑因素,在继续学习的过程中也应本着自身的工作实际,将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进行有效衔接。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应注重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通过学校的意识教育和行为教育来激发学生对于自身和专业的认识,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4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的前景展望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也是一门工具性学科,这一专业一直都是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专业。一直以来它都充当着承载与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角色,所以汉语言文学可以说是中国的高等教育结构中的主流专业。作为一门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学科,他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对与汉语言发展的热爱和需求,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精神追求日益提升,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之路也充满了挑战。对于成人继续教育中的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工作应以理论培养为基石,以实践活动培养为助力,借助全社会的力量使国民整体素质得到极大的提升。在全面终身学习的这股春风的引领下,成人继续教育又迎来了极大的发展机遇,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在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关于他的应用性教学改革还需要我们这些一线教师慢慢摸索。

作者:唐瑛霞 单位:吉林市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朱蕾.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省开课程实践教学初探[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4.

汉语言文学成教范文4

汉语语音教学是现代汉语教学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技能和社会交际能力的首要前提。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主要从四个方面对现代汉语课程的语音教学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现代汉语;语音教学

一引言

现代语言学之父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基础,是语言赖以存在的物质条件,语音教学在各种语言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因此,语音教学在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汉语语音教学是现代汉语教学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技能和社会交际能力的首要前提。语音教学的目的是使学习者能够掌握汉语语音的基础知识和汉语普通话正确、流利的发音,为使用口语进行交际打下基础。我长期在藏学院从事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学习现代汉语的情况非常熟悉,下面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现代汉语课程的语音教学。

二现代汉语课程语音教学的探究与实践

我校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主要设在彝学院和藏学院,大的专业下面又设了不同的方向。因此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应该有不同的培养目标,讲述内容的侧重点也应该不一样。比如对于语言文学方向的学生,一般来说,他们的母语相当熟练,不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而且这部分学生以后还可能会从事汉藏或汉彝的语言对比研究。因此,语音理论的讲授就要细致而深入,而且最好能把两种不同的语音系统进行对比讲授,明白两种音系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想办法激发他们对语言的研究兴趣,培养他们探索和研究语言的能力。而对于双语行管或者别的专业方向的学生,他们的母语,尤其是书面语相较于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就要稍逊一筹,因此在语音教学中就要调整目标,淡化理论教学而偏重普通话的训练,把现代汉语视为一种工具来开展教学。使他们掌握现代汉语的语音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以下将主要从四个方面具体分析语音教学的实践,举例多以藏学院学生的学习为主。

1.语音概说部分的教学实践

语音概说部分重点掌握语音的含义以及语音的性质,尤其是生理性质,我除了让他们看发音器官图外,还带着学生对照自身,一个一个地去找准每一个发音部位。而对于语言文学方向的学生来说,还得重点掌握影响音色的条件,只有明白了哪些因素会影响到音色,才能弄清音素之间的差异,真正明白元音与辅音的区别,从而进一步弄清两种音系的差异。

2.声母部分的教学实践

声母主要从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去分析。这一部分我主要运用的方法是汉藏语对比的方式。声母是由辅音充当的,跟汉语比,藏语是辅音更为丰富的语言。普通话有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藏语都有,藏语有的普通话则不一定有。所以就辅音来说,汉语跟藏语比简单多了,只要能发藏语的音就能发汉语的音。比如藏语有喉音,普通话就没有,藏语的舌尖擦音和舌面擦音还有送气与否的差异,而普通话只有不送气的擦音。因为藏语现在没有统一的标准语,各地的方言分歧也较大,我会带着他们一个个地去找到汉语声母的发音部位,并纠正他们的发音缺陷。比如,〔n〕和〔l〕这两个音素在藏语的各种方言里都是两个不同的音位,他们既会发也会听,但还是常常分不清普通话里哪个是鼻音,哪个是边音,尤其是四川和云南藏区的学生,他们受西南方言的影响。但他们又和云南、四川的汉族学生不一样,他们能分辨鼻音和边音,只是分不清鼻音字和边音字,只需告诉他们记住发鼻音的字就可以了。舌尖音对于四川和云南藏区的学生也是一大难点,虽然藏语里既有舌尖前音也有舌尖后音,但他们以前并不知道汉藏语的这两个发音部位是一样的,因为两种语言在发辅音时加的元音不一样。知道这两个部位的准确发音部位后,只需记住哪些是舌尖前音,哪些是舌尖后音就解决问题了。除了书上教的分辨方法外,我还运用古代汉语的音韵学知识教他们怎样分辨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比如我运用古汉语中舌尖中音和舌尖后音的关系去分辨舌尖前后音,如“召”字〔tʂɑu51〕,加上走之旁就念“迢”〔t‘iau35〕;“失”〔ʂʅ55〕,加上走之旁就念“迭”〔tiɛ35〕;由此我们可以推导出,如果同声旁的字可以念舌尖中音,还可以念别的舌尖音,那念舌尖后音就可以了。另外,还要注意的是安多藏区及部分康区的学生发不送气的清塞音和清塞擦音时不要发得太重,因为普通话是没有重浊音的。

3.韵母部分的教学实践

普通话的韵母多达39个,对我们学院的学生来说,复元音韵母是最难的,因为藏语只有单元音没有复元音。这一部分我们也主要运用汉藏语的对比教学,把汉语的元音与藏语的元音对照起来讲解。我先利用舌面元音图分析每个元音是怎么发出来的,每个元音在舌位图上的位置,既列出汉语的也列出藏语的,并标出汉藏语共同的单元音,再分析有差异的单元音。由于藏文字母与拼音字母差异很大,当告诉他们形体完全不同的两个字母却是同样的音色时,他们既吃惊又兴奋,甚至还有怀疑。通过对比讲解,能够激起更多的学生对汉藏语系语言的研究兴趣。只有把单元音韵母讲清楚了,才能教他们发好复元音。我们学院的学生大部分毕业后都会去做公务员,还有一部分会去做藏语或汉语老师,所以把语音学好是很有用的。但汉语韵母的记忆对他们来说是难点。10个单元音还好记,复元音韵母和带鼻音韵母就难了,依靠死记硬背固然可以记住,但也容易忘记。我是这样让他们记的:按开齐合撮四呼来记,先记开口呼“ai、ei、ɑo(au)、ou”;再记齐齿呼的,有“i”的就颠倒顺序,如“ai、ei”就颠倒成“ia、ie”,没“i”的就在前面加“i”,于是“ɑo(au)”就变成“iao、iou”;合口呼也用同样的办法来记,“ɑo(au)”就变成了“ua、uo”,“ai、ei”前面加“u”就变成了“uai、uei”;再加上一个撮口呼“üe”,13个复韵母就记全了。也就是说,复韵母只用记5个就可以了。鼻韵母也按开齐合撮来记,再分前后鼻音就可以了。当然,除了讲清发音原理,还得多带着学生读,尤其是复元音韵母和带鼻音韵母。

4.声调部分的教学实践

声调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点,除了拉萨的学生普通话好一些,其他藏区的学生声调都有很多问题。特别是上声,绝大多数学生都发不好,只有极个别的学生能发准确,在生活中人们说话时上声一般只发半上或阳平,而且还都是凭感觉在发。安多藏区的学生声调问题最为严重,几乎四个声调都有问题。为了让他们把声调学好,我先让同学们切身地去感受什么叫作音高变化,比如阴平调,发完后让他们保持在发音状态,感受声带拉紧的感觉;发去声时,先让他们保持住即将发音时声带拉紧的感觉,发完后又让他们保持住动作,感受声带彻底放松后的感觉,反复练习,直到他们真的感觉到为止。如果他们感觉不到声带的拉紧和放松,他们根本不可能理解什么叫作音高变化。能够感知音高变化后,再教他们上声就容易多了,他们发上声只有升没有降,而且老是多升1度,把普通话音高的214调发成25调,只需把上声分成两个部分来教,先教半上21调,升时再比原先降低1度就可以了。多带领他们练习是很有必要的。古入声的改读对他们来说也是很大的问题,四川、云南藏区的情况跟四川的汉族学生情况差不多,甘肃、青海的学生既要注意入声归入阴平上声的字,还要注意区分归入阳平和去声的古入声字。此外,为了让他们学好枯燥的语音知识,我还把语音知识的学习和练好普通话结合在一起。在讲授语音知识的同时,告诉他们学习普通话和参加普通话测试语音上要注意一些什么问题,如轻声、儿化、变调等,以及如何朗读词语和文章等。为了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我每次上课前都留出十分钟让学生站上讲台去表现自己,每次三到四位同学,他们可以读绕口令,可以朗诵诗歌,也可以讲故事,也可以演讲。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学生普遍感觉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变得更大胆,更敢说了。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第二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刘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简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2

汉语言文学成教范文5

[关键词]写作课程 实践教学 改革

[作者简介]王焕玲(1972- ),女,河南南阳人,南阳理工学院文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写作教学。(河南 南阳 473004)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5-0167-02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和理论,具备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较高的文学审美鉴赏能力,系统掌握文化传播或中文教育理论及相关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近些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网络编辑、报纸杂志编辑、办公室文秘、广告文案策划与写作等工作,这些岗位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写作能力都有比较高的要求。就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而言,写作能力是最能彰显本专业人才优势的素质之一,也是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一般都会开设基础写作、应用写作、广告文案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等写作类课程,这些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学生写作能力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一、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类课程存在的问题

1.课程开设缺乏持续性和系统性。写作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应该贯穿大学四年的学习之中,并且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应学生的就业需要。但是目前很多应用型本科高校写作类课程一般只在低年级开设,缺乏写作能力训练的连续性。

2.课程重理论、轻实践。为了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必须在课程理论讲授的同时设置一些实践教学环节,但是很多高校的写作类课程在实践教学环节安排上尚属空白,即便有的安排了实践教学环节,也被教师安排为课堂练习,没有真正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提升写作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无法得到实现。

3.缺乏激励机制,无法调动教师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实践教学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但是由于目前高校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导致写作类课程的任课教师缺乏进行实践教学改革的积极性,致使实践教学流于空谈。

二、调整专业课程体系,科学设置写作类课程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该从专业的高度来设置写作类课程,保证学生每个学期都有写作类课程,保证每位学生在大学期间都能够有专人负责指导和监督,保持写作训练的连续性,让写作能力训练不断线。从一年级开始结合学生的其他专业课,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逐步开设基础写作、应用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广告文案与写作、应用写作综合训练、企业内刊编辑、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课程,这样从基础知识和理论到具体文种的写作到综合写作,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1.第一学年:奠定基础阶段。新生在入学伊始,教研室便为其指定专业指导教师,由专业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大学四年的专业发展,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趋向,为其制定明确的专业发展目标。写作能力是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之一,专业教师应对学生四年的写作学习提出指导意见和明确要求,可要求学生四年中完成100篇文章的写作任务,每年完成篇目在25篇左右;写作类课程的考试成绩必须为良;必须在校内文学刊物和网站上发表一定数量的文章。

2.第二学年:技能练习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开设基础写作、应用写作两门基础课程。基础写作课程主要讲授写作的基本理论及知识,教会学生如何提炼文章的主题、如何选取材料、如何布局谋篇、如何锤炼语言等,从各个环节教会学生基本的写作技巧和方法,要求学生能够在赏析佳作的基础上运用各种基本文体写作。在基础写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开设应用写作课程,教师通过对各种应用文体知识和写法的讲解,通过各种应用文体训练,使学生能够进行行政公文、事务文书和专用文书的写作。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完成30篇以上的作品。

3.第三学年:专业提高阶段。在第二年的基础上使其进一步学习新闻文体和广告文案的写作,要求学生能够在校内外刊物上发表一定数量的新闻稿件,能够进行简单的广告文案与写作。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很大一部分会进入企业,从事企业文化宣传工作,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有必要开设一门企业内刊编辑课程,这门课程开设时可集中进行,教师通过带领学生走进企业,使学生接触企业内刊,了解内刊运作的程序和编辑组稿的要求,指导学生参与企业内刊的编辑。这种集中实践的形式,将会很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特别是新闻文体的写作能力。学年论文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必开的写作课程之一,这门课程一般开设在三年级的下学期,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和写作技能的基础上初步进行专业论文的写作,这门课程能够使学生在较高层次上对专业知识与写作技能加以整合,培养专业的审美体验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表达能力以及专业论文的写作能力。

4.第四学年:应用验收阶段。在这一阶段,可以设置三门综合性的实践课程:应用写作综合训练、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应用写作综合训练课程主要通过为学生设置相关实践情景,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进行各种文种的写作,强化之前的写作课程的理论及能力,使学生具备较高的应用写作能力;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必须进行的专业论文写作环节,也是对学生四年来专业课学习的总结和验收环节,训练和测试学生的专业综合研究能力和专业论文写作能力。

三、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搭建实践教学平台

1.增加写作类课程课内实践时数。为了突出学科的应用性,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汉语言文学专业大都开设了应用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广告文案与写作等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是由于传统思维定式的影响,写作类课程的教师往往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在制订培养方案的时候,这些写作类课程的实践时数或者为零,或者比例相对较小,即便一些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安排了写作类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但是由于受到学术型、理论型教学模式的影响,这些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往往被理论授课环节所替代,课内实践环节往往形同虚设。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必须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写作类课程实践环节的比重,最好能将理论与实践的比例保持在31 的水平,这样才能将实践教学落实下去。另外,为了确保实践教学环节能够确实被执行,我们还应该有详细的课内实践大纲。

2.开设写作类集中实训课程。为了强化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应在高年级开设不同种类的集中实践课程,如应用写作综合实训、企业内刊编辑等课程,这些课程既有对学生专用文种写作能力的综合训练,也有对学生专业综合写作能力的训练和考核。这些集中实训课程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模式,让学生利用这个机会参与到实际工作中,提前了解未来的工作岗位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具体要求。例如担任应用写作课程、企业内刊编辑课程的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到相关企业,使学生在企业集中实习,参加企业的行政工作和企业内刊编辑工作,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了解行业对专业能力的需求,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读写能力和采编能力。

3.搭建校内外实践平台。写作能力的培养不仅仅需要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需要学生能够在实践中练习。因此学校和写作课程的教师应该为学生搭建良好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文学刊物和校园网络,使之作为学生习作发表的阵地,鼓励学生参与院校的文学刊物,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校应该加强对外联系和合作,建立多家专业实习基地。学校可以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把学生分期、分批地派到企业,参与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和文化宣传工作,例如撰写日常行政工作文案、企业策划宣传文案、企业内刊文案等,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够真正了解到行业对学生写作能力的需求,从而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更好地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也更早地适应了社会的需求。

四、实施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开展实践教学

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基本能力包括汉语阅读能力、汉语写作能力和交际能力等。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为了重点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监督学生的学习过程,督促学生加强平时的写作,需要给每位学生指定一位责任导师,由导师负责指导、监督、跟踪学生的写作。为了加强写作类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也需要写作课程的任课教师投入极大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目前许多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无法深入推动,其原因之一在于任课教师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深层的原因是高校缺乏对实践教学环节工作的激励机制。指导老师为学生批改文章、带领学生参加企业实践活动总是在课外进行,教师不能得到任何形式的补助,而且这些活动耗费教师很大的精力,使其无法集中精力搞科研,而社会实践的成果又无法作为教师晋升职称的要件,因此许多教师在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将实践教学环节改为理论环节,把学生禁锢在课堂内、书本的教条上,使写作课程的教学与社会严重脱节,背离了设置写作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初衷,也就无法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这是许多应用型本科高校面临的一个普遍的问题。

因此,要提高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必须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必须使专业指导教师有足够的热情和精力,这就要求高校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实践教学改革,鼓励教师深入企事业单位顶岗实习,积累实践经验;对积极参加实践教学改革的教师实施资金补助;对参加实践教学改革的教师在职称评定时予以职称晋升政策的倾斜;为教师创造实习、实践环境等,这样才能激发教师指导热情,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紧密结合实际,探索各门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

各门写作课程的教师要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课程自身的内容和性质,逐步探索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基础写作课主要培养学生基础文体的写作能力,教师可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鼓励和帮助学生创办文学刊物、利用网络平台写作等方式进行实践教学方式的探索,特别是在当今网络技术发达的时代,基础写作课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撰写博客文章,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应用写作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应用文种的写作能力,教师可通过创建新的实训模式、编写切实可行的实训方案、校企合作办刊等方式进行实践教学探索;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实践性较强,更应该创建开放式互动式写作教学平台进行实践性教学改革,而不是拘泥于传统的文本和案例,应该想办法把学生拉出校园,发现身边的新闻,随地取材,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采访与写作能力;广告文案写作课程也要研究各行业对广告文案写作教学的要求,探索课程的实训模式,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和写作能够与社会实践接轨,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潘连根,王静义,李佩伦.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教学研究版,2000(1).

汉语言文学成教范文6

关键词:非汉语言文学专业 中国古代文学 教学改革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是中文专业的基础课程。高校设置此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系统学习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鉴赏能力,完成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学习,从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爱国情操,提高文学素养。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古代文学是大学中文系的主干课程之一,对于中文系学生素质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文学的内容主要包括文学史与作品选两部分,早年汉语言专业既开设《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又设置《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然而,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涌现,高校课程改革的推行,《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被截然分开。以笔者所在的院系为例,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新闻专业开设《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

教师给此类非汉语言文学专业授课,主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遇到了不少棘手的问题。一是庞杂的内容与有限的课时的矛盾。比如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新闻班于大学一年级开设《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为时两个学期,每学期五十课时,学习内容从先秦文学至清代文学。如此庞杂的内容,如此有限的课时,如何在规定学时内完成教学大纲目顺晌教师授课的难题。二是对于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并非他们的专业课,在学习时,一方面学生存在轻忽之心,不肯尽全力,布置的任务不易落在实处,另一方面新闻专业的学生相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古代文学方面的知识毕竟要薄弱一些。文学史教学的缺失,亦增加了作品选的授课难度。另外,本院为新闻专业选择的教材为韩传达、谢孟、严冰编订,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中下三册,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课的教材之一。教材内包含了大量学生中学已学习过的经典篇目,以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为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蜀道难》《行路难》等皆是学生中学学习过的名篇,如何让这些学生早已熟悉的诗歌焕发生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成为摆在授课教师面前的难题。三是《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属于传统课程,如何让传统与现代结合,如何让古典文学与新闻专业融合,成为值得授课教师思考的问题。结合本课程特点,我们提出融合文学史与作品选、注重新闻专业特色、重视多媒体教学等方案,力图解决以上问题。

二、融合文学史与作品选

《中国古代文学史》系统介绍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评析各时期文学思潮、文学流派、作家作品,重视古代文学史的梳理与理论的归纳。《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则重视作家,汇集经典文学作品,详加注释,对《中国古代文学史》予以配合与辅佐。前者宏观,后者精微;前者史论结合,后者则鉴赏擅场。笔者认为在教学中须将文学史与作品选融合,以便非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深入学习。比如初唐文学部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选择了初唐四杰、宋之问、张若虚、陈子昂等人的经典名作。倘若脱离了文学史空讲作品,教学容易浮在表面,不利于学生的深入学习。因此,在进入初唐诗人作品之前,笔者主要为学生讲解唐代诗歌的繁荣、唐诗史的分期、初唐诗坛概况三部分内容。在唐代诗歌的繁荣方面,笔者特别引用闻一多先生的“一般人爱说唐诗,我却要讲‘诗唐’。诗唐者,诗的唐朝也,懂得了诗的唐朝,才能欣赏唐朝的诗。”[1](P255)引发学生兴趣,并顺势将《唐诗杂论》推荐给学生。在唐诗繁荣的原因方面,笔者特别介绍了科举考试对唐诗的影响。举朱庆余《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为例。此诗如一副精美的双面绣,善用比体,以“洞房花烛夜”对“金榜题名时”。全诗以新娘自比,新郎比张籍,舅姑比主考官。整首诗委婉含蓄,一方面涉及唐代婚俗。新娘必须要在次日清晨在丈夫的陪伴下拜见公婆。如《新婚别》“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另一方面涉及唐代的行卷。举子及第,不仅看卷面文章,还会考虑名流推荐。朱庆余以所作之诗询于张籍,含蓄巧妙,韵味无穷。学生亦加深了对唐诗繁荣,诗赋取士的感性认识。在唐诗史的分期方面,笔者引明代高《唐诗品汇・总序》将唐诗的发展分成初、盛、中、晚四个阶段,并梳理各段代表诗人及作品,使学生能俯瞰唐诗,掌握大局。在初唐诗坛概况方面,笔者提醒学生读唐诗不止应关注盛唐诗歌,还应明白盛唐诗歌的繁荣实有初唐百年的铺垫。初唐的前五十年,是宫廷诗的时代,以李世民为代表,包括魏征、上官仪等人在内的宫廷作家群。初唐的后五十年是逐步突破旧的诗风,建立唐诗风范的时期,使得学生了解唐诗之来龙去脉。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不少篇目是学生中学学习过的篇目,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品出旧诗篇中的新含义,值得授课老师深思。笔者认为在作品选解析之时,融入文学史相关知识,亦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如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篇经典之作学生可谓耳熟能详,特别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作为名言警句,其中究竟是 “见”还是“望”更是令人琢磨思量。笔者讲解此诗时,立足于对陶诗平淡玄远境界的开掘。“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为东晋开国功臣,外祖父为风吹落帽之名士孟嘉,贵胄之家的“穷”实与平民的“穷”大有差别,因此门前冷落鞍马稀的现状值得玩味,“心远地自偏”则让疑问豁然开解。“远”不仅是魏晋玄学中的普遍概念,魏晋风度的重要表现,而且此句亦影响了宋代苏轼的词作。《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为远谪岭南的王巩与柔奴所作,特别赞美了柔奴的恬淡与静美。“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实与陶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关于“东篱菊”,笔者引导学生思考文学史中最早描写的作品。屈原《楚辞・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并拓展开去,唐代黄巢《咏菊》“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宋代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南宋郑思肖《寒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甚至《红楼梦》中的“诗社”、《聊斋志异》之《黄英》。张潮《幽梦影》评价“天下有一人知己,可以不恨。不独人也,物亦有之。如菊以渊明为知己……一与之订,千秋不移。”[2](P5)自陶渊明之后,“东篱菊”成为了隐士之花,代表着士人疏野淡泊、清高傲世的情怀。“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作为尾联,很容易让人忽视。笔者引入《庄子・知北游》,知北游而求玄,问于黄帝,不能得道,问于无为,无为不答,非不答,不知答也,知又问于狂屈,狂屈则欲言而忘其所欲言,细细品来,陶诗之“欲辨已忘言”实滥觞于《庄子》。作品选与文学史的融合,拓宽了作品选的容量,加深了作品选的深度。又如在学习陈子昂的作品之前,笔者了解到学生对陈子昂的认识主要在于其《登幽州台歌》。笔者在课堂上板书杜甫《陈拾遗故宅》“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韩愈《推士》“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并进一步提问,诗圣宽容,但韩子严谨,为何他们同时把陈子昂推到盛唐诗歌启蒙的地位?难道仅仅在于这首《登幽州台歌》吗?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并引导学生学习陈子昂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领会陈子昂反对齐梁诗风,推崇汉魏风骨,呼唤骨气端翔,音情顿挫的盛唐诗风,在唐代诗歌坐标上给予陈子昂恰当的定位,拓展了学生的眼界和思路。

三、注重新闻专业本色

“新闻学是研究新闻活动、新闻事业的特点和客观规律的一门科学。它包括研究人类新闻活动的历史、现状以及反映其本质特点的规律,研究包括报纸、通讯社、电台、电视台等在内的新闻事业的性质、任务、作用和普遍规律,以及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和科学方法等。”[3](P11)新闻工作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实践性。笔者给新闻专业学生授课,努力将古代文学作品选与新闻专业特点相融合。

一是立足作品选,联系当下。新闻之“新”在于时效,时效是新闻的生命,新闻人须密切关注现实,联系现实。笔者在给新闻班授课时,努力将作品选的专业性与新闻专业的时效性结合起来。比如在讲唐诗繁荣的时候,笔者向学生介绍《全唐诗》,有意避开一系列艰深而专业的论文,而是挑选了自媒体红人六神磊磊的《今天能读到唐诗,你知有多幸运吗》。在梳理了胡震亨、钱谦益、季振宜、康熙皇帝对《全唐诗》的搜集和编订后,请所有同学一起读文章的结尾“因为他们,我们今天才能看到唐朝的伟大诗人们朝辞白帝、夜泊牛渚、暮投石壕、晓汲清湘;看诗人们记录下千里莺啼、万里云罗、百尺危楼、一雨;看他们漫卷诗书、永忆江湖、哭呼昭王、笑问客来。这是何等的享受,又是何等的幸运。”[4]学生反响良好,一方面对于唐诗繁荣有了诗意感性的认识,另一方面同行六神磊磊的例证也使得学生颇有亲切感。又如学习《世说新语》时,笔者讲到了《世说新语・品藻》中一则,“桓公少与殷侯齐名,常有竞心。桓问殷:‘卿何如我?’殷云:‘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桓温英武善战,权倾朝野,事业上如日中天,婚姻上尚南康公主,可谓人生赢家。殷浩则因北伐失利,被贬为平民。对话就是在这样鲜明的背景下展开,桓温的疑问也是我们的疑问,无权无势,落魄潦倒的殷浩{什么与人生赢家桓温争锋?最喜欢的是殷浩那句缓缓的答语“我和我做了这么久的朋友,我觉得还是宁愿做我。”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原来人可以跳出功名权势、金银富贵,甚至儒家三立的期许,如此纯粹地欣赏自己。笔者扩展开去,联系当下,引入澎湃新闻《当读书人遭遇土豪饭局》,“读书和经商,并不矛盾,求知和求财也并不对立。两者不可通约,我们没必要将它们预先捆在同一根价值链条上比个高低胜负。”结合古今,与学生共勉,欣赏自己,自信从容。

二是融入体验式教学,注重实践。新闻专业具有高度的实践性,涉及到新闻采访、新闻写作等方面工作,对于新闻人自然提出了能说会写、敏锐大胆的要求。笔者采用体验式教学,尽力将新闻专业的实践性与古代文学作品选的教学结合起来。在课堂上,笔者多采用吟诵式体验教学与话题式体验教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收录了大量的诗、词、曲,它们既具有文学性,又具有音乐性,特别适合吟诵。吟诵关涉到旋律、节奏、音律,是对诗词曲最美的呈现,更可以加深对古典文学作品的理解。王力《诗词格律十讲》就说:“诗写下来不是为了看的,而是为了‘吟’的”[5](P1)在教学时,笔者有意播放叶嘉莹、霍松林等大家的吟诵,希冀学生在吟诵声中获得对诗词亲切的体会,在润物细无声中领略古典诗词的美好。在课堂上,笔者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比如在讲到李白的《将进酒》、高适的《封丘作》时,特别邀请班上个性豪迈、嗓音雄浑的男生起来吟诵,并请其他同学点评,同学们气氛热烈,在不知不觉中既提高了吟诵水平,又加深了对古典诗词的意境的感悟。除了吟诵式体验教学,笔者还有意识地引入话题式体验教学,启发学生思考,点燃学生辩论的热情。比如在讲到“三曹”中曹丕、曹植的作品时,笔者将兄弟两人的诗歌对比鉴赏,并特别引用了王夫之的评语激起论辩。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二云:“曹子建之于子桓,有仙凡之隔。而人称子建,不知有子桓,俗论大抵如此。”学生对才高八斗的曹植非常熟悉,因此此论一发,引起大家浓烈的兴趣,笔者把学生分为两组,一组力挺曹植,一组支持曹丕,在阅读原典,查阅资料后予以论辩。在论辩中,学生一方面了解到王夫之的评价有其特定的时代与审美背景,但也有一些偏颇之处,另一方面学生对曹植、曹丕的诗歌成就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笔者另外补充了曹丕的《与吴质书》“每念昔日南皮之游,诚不可忘。……舆轮徐动,宾从无声,清风夜起,悲笳微吟,乐往哀来,凄然伤怀。”曹丕出身富贵,与曹植相争,终得帝王之位,并得以迎娶甄后,事业和婚姻皆可谓圆满,但曹丕个性中有一种特别的“锐感”,能于尘俗的圆满中感受到人生的终极悲哀,禀之气质,不可复制,难怪王夫之目之为仙。比如此书怀念与吴质一起的南皮乐游,妙思六经,弹棋博弈,食瓜品李,何其乐也,但曹丕却听悲笳微吟,顿感乐往哀来。另外,笔者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每位同学必须得上讲台鉴赏作品,至少一次,作为平时成绩,不拘形式,或一人主讲,或两人合作,或多人访谈。比如有学生讲解《古诗十九首》之《西北有高楼》,两人搭档,一人播放PPT主讲,一人则在黑板作画,给予大家耳目一新的感受。

四、重视多媒体教学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教学的传统模式为“一块黑板、一支笔、一张嘴”。此种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实与新闻专业的活泼、生动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笔者努力将多媒体引入教学,希望利用多媒体的光影声色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课件处理方面,笔者坚持用PPT授课,在制作课件时,既囊括教学要点,又考虑课件美观,并尝试与学生合作,将学生新颖活泼的创意吸纳进来,使得课件尽善尽美。在图片的运用方面,笔者在教学中,引入大量直观图片,使得教学内容生动形象。比如在讲解高岑为代表的边塞诗派时,学生大部分为南方人,见惯了杏花春雨江南,但对于大漠孤雁塞北实有隔膜。为了让学生领略到边塞诗歌的真意,笔者特别放出了几张敦煌鸣沙山的照片,有一望无际的沙漠,有秀雅清澈的月牙泉,有沉默强健的骆驼,笔者一边放照片,一边和学生分享自己游览敦煌的感受。学生表示,看完图片,他们引发了很多联想,既有“平沙莽莽黄入天”的豪迈,又有“大漠穷秋塞草腓”的苍凉。图说古典文学,使学生受到了文学与艺术的双重陶冶。在音频的运用方面,笔者在教学中,重视音频材料的作用。中国古代文学与音乐结下不解之缘,最早文学的形态即是诗乐舞一体、文史哲不分。乐府能歌,曲子能唱,诗词能吟。比如学习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笔者为学生播放《甄执》插曲《菩萨蛮》,并向学生提问,这首词安置在这部描写深宫后妃的电视剧中合适吗?学生反响热烈,从词中女子形象、心境、艺术形式等方面予以探讨分析,对温庭筠词的温深密丽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另外,笔者多次播放叶嘉莹先生、霍松林先生等大家的吟诵,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到诗词的境界。在视频应用方面,笔者积极插播视频文件,以此传达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细致精微。比如在学习《西厢记》时,笔者在课前播放茅威涛、何英主演的越剧版《西厢记》,在悠扬婉转的声腔中,在精彩绝伦的表演中,营造婉约缠绵的艺术氛围,帮助学生们提前进入《西厢记》的世界。又如讲解王勃的《滕王阁诗》:“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笔者特别播放了刘小锋主演的《王勃之死》中王勃创作《滕王阁序》、吟诵《滕王阁诗》的片段,美轮美奂的画面,一波三折的剧情,慷慨激昂的吟诵使得学生兴趣大增,不仅站在同行的角度高度评价这部影视作品,而且加深了对王勃作品的认识。笔者也以剧情做结,与学生共勉。也许我们缺乏天才,做不了王勃,但我们可以做剧中的那位童子,初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居然跑掉了鞋子,希望我们在生活中永远保持着那种对美的既惊且喜,亦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要之,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教学存在传统与现代脱节等问题,笔者试着从融合文学史与作品选、注重新闻专业本色、重视多媒体教学三方面予以探讨,希冀有益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的教学。

注释:

[1]闻一多著,蒙木编:《闻一多说唐诗》,北京:北京出版社,2015年版。

[2][清]张潮著:《幽梦影》,青岛:青岛出版社,2010年版。

[3]新华社北京分社主编:《中外新闻知识概览》,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