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心理咨询的看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心理咨询的看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心理咨询的看法

对心理咨询的看法范文1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团体心理咨询;优势;价值追求;方法

进入新世纪以来,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我国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与之相适应,各类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也不断涌现和创新,团体心理咨询就是其中行之有效的一种。所谓团体心理咨询,就是通过团体的形式,模拟社会生活的真实情景,把来自社会环境、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问题放到类似的环境中,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来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发展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增强社会适应性,从而促进人格健康发展的一种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和一般的个案咨询相比,团体心理咨询有着显著的优势和更高的价值追求,以及灵活多样的实施方法,更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一、团体心理咨询的优势

与一般的个案咨询相比较,团体心理咨询在提高咨询效率、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

(一)有利于提高心理咨询效率

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并且由于各种原因而长时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就导致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严重不足。这主要表现在许多学校的心理咨询人员大都是兼职的,其中许多都不是科班出身,没有受过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和咨询技能的培训,加上他们的时间和精力非常有限,就现有各级各类学校咨询员的数量和咨询室开放的时间来看,要满足学生的需求是不可能的,师资的利用度也因此变得十分有限,从而导致许多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而有效的解决,心理发展更无法得到有效的指导。

相比之下,团体心理咨询是以团体为单位进行的心理咨询活动,一名咨询人员就可同时指导多个类似的求助者,这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比一般个案心理咨询具有更高的效率。同时,学校也为这一咨询形式提供了方便,同一类学校都是以同一年龄组的学生为主体,尽管会产生因为个体差异造成的各自不同的心理困扰和矛盾,但是更多的则是同一年龄段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共有的问题,比如对学习生活的适应、人际交往以及情绪的控制和管理等等。也就是说,学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表现出很多共性的方面。个案咨询形式虽然也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但团体心理咨询在缓解咨询人员不足、防患于未然及求助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支持等方面却是个案咨询无法比拟的。采用团体咨询形式既节省了时间与人力,扩大了影响力,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覆盖面,收益颇大,尤其是对集中解决一些学生共同的心理问题更具有明显的效果。

(二)有利于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在我国,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得到全面普及,有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还受着社会对心理咨询的不理解或歪曲的健康观念的影响,认为只有心理不健康甚至是有病的人才去进行心理咨询。所以相当一部分人没有勇气去心理咨询室寻求面对面的辅导,害怕因此使自己成为别人议论的焦点。最终会出现学生有问题不敢咨询,特别是不敢多次咨询,导致个案咨询不力的现象。而团体心理咨询则可以给求助者提供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在一些特殊的情境中,这种归属感和安全感对团体中成员的心理有很大的帮助和支持作用,他们会因为更多同龄人有类似的体验而减轻心里的顾虑,使其能够认识到别人也有与自己相同的问题,这可以消除有咨询需求的学生内心背负的群体压力,从而增进其自信心。同时,团体咨询还提供了类似于真实生活的场景,为团体成员提供练习新行为的机会。例如团体心理咨询对于帮助那些有害羞、孤独等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就比个案咨询更为有效,在充满友好的团体氛围中,通过示范、模仿、训练等方法,使参与者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将获得的经验推广到日常生活中去。在咨询过程中将同类学生编为小组,进行多向交流和模仿,可形成浓厚的团体感染气氛和支持效应,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共同成长,从而有助于他们问题的解决或障碍的排除。

此外,由于在我国社会中有着尊重权威和集体主义取向的传统文化基础,求助者易于接受咨询人员的教导式的讲述方式,对集体活动方式的教育比较容易接受。因此,采用团体咨询的方法不仅有利于得到求助者的积极配合,收到良好效果,而且还有利于心理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从而有效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和顺利实施。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

团体心理咨询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眼前的心理问题,而且它更侧重于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强调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并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人生发展的课题来规划辅导、咨询的内容。团体咨询为求助者提供了交流互动的机会和平台,而互动、互知、互信会有力增进咨询的效果。在交流互动中,求助者会发现自己并不是孤单和孤独的。“和别人一样的体验”可以使求助者敞开心扉,大胆倾诉,也更容易理解和支持其他团体成员,从而帮助团体成员从自怨自艾的心境中慢慢走出来。因而,团体心理咨询有助于提高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团体心理咨询的价值追求

在实际的咨询活动中,团体心理咨询并不仅仅满足于解决学生现有的心理问题和困惑,而是更多地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方面。与个案咨询相比,团体心理咨询有着更高的价值追求。

(一)建立积极的自我观念,激发自我潜能

在团体情境中,成员之间通过个体的自我分享,会意识到原来别人的许多问题与一直困扰自己的问题是相似的,这样就会减轻其心理负担,改变不当的自我评价,从而建立积极的自我观念。此外,团体中每个人为寻求改变而付出的努力和所取得的进步,对于其他成员都是一种鼓励,可以增强自己解决问题的信心,激发自我潜能。在团体中形成新的自我观念,在团体活动结束后也会促进个体更好地与所在群体的互动和协调。

(二)纠正心理偏差,促进心理发展,培养健全人格

团体心理咨询的主要价值在于其发展功能。通过团体活动可以改善成员不成熟的行为偏差,促进其良好的心理发展,培养健全人格。在团体心理咨询过程中,可以创造一种安全、温暖、可信任的气氛,这种气氛会促使成员自我表露,在团体中将内心的思想表达出来并与他人分享。团体中的分享,可以促使成员多角度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在心理上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满足一定的心理需要,消除心理压抑感,合理宣泄情感,学会在在互动中成长。

(三)增强团体凝聚力,增进成员之间的相互认同

团体凝聚力是指团体对个体的吸引力和个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团体凝聚力的强弱对组织的管理有重要影响,团体心理咨询中的各种活动有利于增强团体凝聚力。在团体中,成员通过分享经验或竞争合作,彼此之间能够达成共识,有利于增进理解和成员之间的相互认同,从而增加成员对团体的认同。

三、团体心理咨询的实施方法

实施团体心理咨询的方法很多,其中主要的有开设心理咨询知识讲座、组织团体讨论以及开展团体活动等。

(一)开设心理咨询知识讲座

在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心理咨询工作的认识较为模糊,有的甚至还存在着一些错误的看法与态度。因此,普及、宣传心理咨询的有关知识是首当其冲的任务。为此,应该通过多种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最为常用的就是通过举办有关心理健康、心理咨询内容的知识讲座,举办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结合心理学教学宣讲心理卫生知识等,从多种感知渠道入手,全方位地开展宣传,让心理健康与咨询的知识深入每个学生心中,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从而树立对心理咨询工作的正确态度。

(二)组织团体讨论

团体讨论是运用最普遍的团体咨询方法,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讨论的方式来解决团体成员共同面临的心理困惑和问题。团体讨论中,成员根据自

己的心理感受,对一个共同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办法进行探讨,并在讨论中听取他人的意见,发表和不断修订自己的看法。通过毫无拘束的讨论找到心理上的一种依托感,最终走出心理困境。应该指出的是,团体讨论不同于平时的课堂讨论,这种讨论更强调平等、自由、信任的气氛,成员之问彼此真诚,通过参与和倾听、容忍和接纳的过程,学会尊重别人和相互合作,并通过深入探讨,最终寻求到解决共同心理问题的途径,这是成员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并认识其重要作用的极好方式。

(三)开展团体活动

在团体心理咨询中,各类团体活动十分普遍,特别是在以青少年学生为对象的发展性咨询中,团体活动非常必要而有效。团体活动是根据一定的咨询目标、咨询性质和对象特点而设汁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是实现咨询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组织成员广泛参与的团体活动,有助于成员在团体中获得情感的支持,尝试积极的体验,发展适应,重建理性的认知方式。更为重要的是,开展团体获得可以增加积极的人际互动,让成员改变不合理的自我认知,走出封闭的心灵空间,真正获得心理成长。

参考文献

对心理咨询的看法范文2

关键词:团体心理咨询;服刑人员;心理矫治;改造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5-0150-02

一、团体心理咨询的概述

团体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的主要形式之一,它是相对于一对一的个体心理咨询而言的。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是离不开团体的。可以说,团体心理咨询的魅力就在于它充分重视与利用人类的乐群性,使参与团体活动的成员,在团体情境下基于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相互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从而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的过程。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既能节省心理咨询所需的人力和精力,又能利用集体的力量产生积极效应。 因其独特之处和肯定的效果,团体心理咨询被广泛应用于咨询、教育、医疗、企业、司法、社区等领域。

二、开展服刑人员团体心理咨询的意义

近年来,服刑人员心理矫治已悄然成为刑罚执行机关对服刑人员改造的第四大手段,而且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将心理咨询引入监管改造,其目的在于解决服刑人员的心理问题,帮助服刑人员重塑健全人格,对于消除监管安全隐患,提高改造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把少数或是个别有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服刑人员提供援助、支持、咨询、治疗作为心理咨询的重点,显然已远远不能满足绝大部分服刑人员对心理健康的需求。

(一)团体心理咨询是服刑人员心理咨询的经济而有效的方法

近些年来,随着服刑人员心理咨询的不断深入,针对其所特有存在的心理问题,监狱的心理工作者们依据心理咨询基本原理,做了很多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越来越多的心理工作者认识到仅仅把个别服刑人员作为心理咨询的对象是不够的。通过谈话教育和个别咨询的效果往往不太理想。服刑人员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往往具有共同性,在解决服刑人员类似的或普遍存在心理问题时,团体心理咨询显现出其明显的优越性。它既提高了心理咨询效果,又省时省力,影响大、效率高,从某种程度上弥补了个别咨询的不足。在团体心理咨询活动中为了帮助有着共同成长课题和有类似问题及困扰的服刑人员,咨询师可以根据其问题的相似性(或共同目标),同一时间、同一场所、同一情景中面向众多服刑人员设计短程团体心理咨询方案并实施。在团体氛围中积极关注每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从而促进服刑人员的人格健康成长,充分发挥其潜能,克服种种困难和障碍,维护并增进其心理健康的发展。

(二)团体心理咨询是提高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手段

1.正确的认识自我,激发自我潜能。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镜中我” 的理论来形容自我是与别人面对面互动的产物。他认为,周围的他人好像一面镜子,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关于自己看法的反映。在服刑人员中,绝大多数人都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缺乏自知之明。他们有的过于自卑,做事往往瞻前顾后,以致一事无成;有的罪犯则过于自信,唯我独尊,思想改造上无明显的进步。在团体情境中给成员提供与他人交往的机会,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可以观察和分析他人的心理与行为,使参与者进行自我探索,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建立新的自我认同模式,正确的自我评价,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增强自觉能力,进一步激发自我潜能。

2.增进心理健康,促进心理发展。在团体心理咨询过程中,不但可以创造一种安全、温暖、可信任的气氛,而且还可以促进其良好的心理发展与心理成熟,培养成员健全的人格及协调的人际关系。在理解和支持的氛围中,团体成员不仅可以被他人接受和容纳,发现相同性,从中得到情感支持,还能探索自己与其他人相处的方式,尝试各种选择性的行为,交换认知的经验,学习有效的社会技巧。这可以使服刑人员能够积极面对现实,增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维护自我身心健康,调动服刑人员积极改造热情,提高其改造的质量。应该说,团体咨询最大的功能就在于它积极启发和引导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的发展。

3.改善人际关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它是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人的许多需要都是在人际交往中得到满足的。据有关调查结果表明,在监狱当中被严格监管的服刑人员的人际交往问题及由此引发的心理冲突困惑最为突出,占调查总人数的30%左右。人际关系不良往往是许多心理问题之源。在团体心理咨询中,通过成员间的互动、学习、模仿、尝试,探索新的行为方式,学习如何有效地交往,形成新的人际互动的行为模式,学会从与别人的交往中察觉自我、修正自我、完善自我。也可以使其在心理上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满足一定的心理需要,在互动中成长,在交往中发展。在咨询团体环境中,可以选择并实践多种多样的人际交往技能,并将它们移植到其他的生活情境中。特别适用于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人。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于激发服刑人员的自我教育潜力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服刑人员是具有一定自我教育潜力的,尤其在团体心理咨询中利用团体的氛围和与真实生活相似的场景来练习新行为。通过倾听、观察他人行为而间接学习,以一种“经验分享历程”的团体讨论方式,可以促使成员多角度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可以促使其获得正确的观念与适当的态度。同时可以充分地调动服刑人员自我管理、自我改造、自我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这对于提高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水平,有效消除服刑人员的不良情绪并维护心理健康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在服刑人员中开展团体心理咨询的常用方法

服刑人员在行刑机构内的时间普遍较长,其心理有着特殊性,矫治难度较大,这是心理咨询工作面临的一个严峻形势。如何利用有限时间最大限度地、系统地解决其具有共性的心理问题,是很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的。目前在实践中常用的团体心理咨询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团体讨论法

它是在团体的情景中,成员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就一个共同关心的比较有意义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各自不同的看法,可集思广益、各抒己见,使问题更加清楚,以达成共识。在服刑人员沟通思想和感情的基础上,团体讨论将有助于成员克服盲目、错误的认知,做出一个正确的、一致的决策,以修正自己的看法,促进其心理和行为问题的解决。

(二)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技术是一种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来影响个体心理过程的方法。个体在扮演某一角色的过程中,站在角色的立场和角度来思考问题,体验角色的处境和感觉,预测角色可能采取的行动并做出适当的反应。进而反思自己与角色反应的差异,从中理解角色,理解自己,从而达到消解个体的心理困扰,促进个体心理正常发展的目的。在针对服刑人员开展团体心理活动时,让团体成员依据一定的故事情节,简单模仿故事中的角色,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并获取有关背景信息,达到相互了解、理解他人、反省自我的目的。实践证明,此方法对于大服刑人员改善人际关系、提高交往能力尤为有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服刑人员的心理素质,角色扮演是行之有效的团体心理辅导模式之一。

(三)心理剧

心理剧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治疗方法,是精神病理学家莫瑞努1921年创立的。它是一种可以使团体成员的感情得以发泄从而达到治疗效果的戏剧。其方法是通过特殊的戏剧化形式,让参加者扮演某种角色,借助某种心理冲突情景下的自发表演,探索当事人的人格、人际关系、心理冲突和情绪等问题,体验到一些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情感和态度,并达到宣泄情绪、减轻压力、消除心理上的自卑感的目的。在监狱中,可根据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心理问题编排一些反映实际情况的心理剧,通过夸张的艺术表现形式,让服刑人员用自己的语言达到思想上的碰撞、心灵上的共鸣,以取得更好的心理咨询效果。

(四)行为训练法

行为训练法的理论源头可追溯到本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始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应用团体行为训练的方法即通过行为训练的方式改变个体的行为,从而达到改变个体心理模式的目的。具体地讲就是团体心理咨询中可以有领导者确定好训练目标后,要求参与者采用强化、惩罚、厌恶及条件反射等手段,使个体或群体的行为发生改变,以达到使其增加某项适应或者是克服甚至停止某些不良行为目的。如团体成员可以通过自我暗示、心理咨询师的示范和团体成员间的人际互动来进行放松训练、自信心训练和情绪表达(控制)训练等。

(五)心理游戏法

在咨询过程中运用团体游戏的方式,既可以激发组员的兴趣,又可以寓教于乐,使其在轻松愉悦的游戏中开放自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教育。一方面可以调动起服刑人员切身参与的乐趣,体验到意外的发现;另一方面也能通心理游戏活动唤起当代服刑人员对生活的热情,对周围人的关注,对父母的关爱,影响其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的形成。

综上所述,随着心理咨询技术在服刑人员的改造中不断地深入和应用,团体心理咨询理论与实践将不断得到完善和补充,它对改善服刑人员人际交往能力、全面客观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提高抗挫折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势必将成为维护与促进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刘勇.团体心理辅导与训练[M].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2-6.

[2] 任俊杰,高德贵.结构化团体心理咨询理论与实践实证性研究报告[R].罪犯与改造研究,2009,(7):22-23.

[3] 孙时进.社会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48-49.

[4] 章恩友.罪犯心理矫治[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136.

对心理咨询的看法范文3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工作中心 心理咨询 理论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C

在高校教育系统中,由于师资力量相较于义务教育有了明显变化,师生配比进一步扩大,辅导员需要关注更多的学生,同时,不同专业的发展对于学生的要求不同,因此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需要辅导员的全心投入。可在现实情况下,辅导员本身的工作也是尤为繁重,辅导员想要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辅导工作,既需要讲究方式方法实现效果的达成,也要尽可能地实现效率的最大化,从而尽最大可能地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

1 辅导员需明确相关的心理咨询理论知识运用方式

在一般情况下进行的心理咨询中,心理咨询师为了更好地实现咨询效果,往往是通过友善,温和地交谈来建立双方的信任关系,这一点在辅导员对学生的心理咨询辅导过程中也一样要求,这就需要辅导员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需要对自身的形象进行设计,运用语言,行为等多种方式,实现在学生的印象中能够有一个相对而言值得信任的形象存在。使得在学生需要进行相关地心理咨询辅导时,能够说出自己心理的真实感受,为辅导员解决问题能够提供足够的信息支撑。在这样的咨询关系建立中需要遵循以下的“十字方针”,即“尊重、温暖、真诚、共情、关注”,在心理咨询之中,“尊重”指的是辅导员需要对学生进行全面地了解与接纳,无论是学生的优点也好,缺点也好,对其进行认可,而不是一味地否认与厌恶。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充分信任,让学生主动、真实、具体地表达自己的疑惑与困难。“温暖”指的是在咨询交流过程中辅导员应当做到热情、温和、体贴、专注、不厌其烦,使得学生在交流中能够放松,并且内心舒适感动。这里也需要对“尊重”与“温柔”进行区别,前者,指的是礼貌与平等,不至于让学生因为辅导员的身份而拘谨;后者指的是通过感情,情绪来实现学生的舒适感受。总的来说,除却辅导员的人格魅力需要被学生认可,也需要辅导员了解并懂得相关心理咨询技巧来实现心理咨询的效果。“真诚”即需要辅导员能够表里如一,使学生能够真正地相信自己,从而使得这样的咨询具有意义;“共情”即要求辅导员体验学生的精神世界,对于学生的心理感受用心体验,而不是一味地认同或者否定,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回答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善于运用合理的语言进行表达;“关注”指的是没有任何条件的积极关注,这样的关注需要辅导员对学生的真正意义上尊重,真正意义上的理解。

2 辅导员需要运用系统的心理咨询技巧

2.1懂得倾听

在一般的交流过程中,由于辅导员与学生的身份存在限制,辅导员习惯于说而不习惯给予学生表达看法的充足时间与机会。可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需要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倾听来实现对信息的采集。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辅导员善于运用言语、动作亦或者是神态等不同的表达方式来引导学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另外,对于辅导员自身来说,也需要其在整个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明确自己的角色,专注并且和善地对学生的整个表达内容进行耐心地倾听,达到积极参与的要求。相关专家针对这样的情况,提出了倾听时应当做到的五个要素,即:面对来访者(Squarely)、开放的身体姿势(Open)、身体稍向前倾(Lean)、保持良好的目光接触(Eye)和身体姿势放松自然(Relax)。在这样的倾听过程中,不要随意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应该主动地吸引倾听者使其愿意将其谈话的内容不断地扩充。同时,也要对学生的表达内容进行正确的理解,明白其隐含以及不明确的表达所想要表达出来的内容。将自己的感情传递在整个心理咨询过程中,鼓励学生宣泄自己的想法,正确对待这样的想法产生,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困惑。

2.2将开放式提问与封闭式提问进行结合

在一般的心理咨询过程中,会通常以“如何”、“为什么”、“怎么样”等疑问词进行提问,这样的提问方式能够更好地促进提问者主动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与困惑,自然而然地进行情感宣泄,这样的提问方式即为开放式的提问;与之相反,以“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等词进行提问即为封闭式提问,这样的提问方式主要是对交流咨询过程中的细节之处进行明确,以及防止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的表达内容缺乏意义时进行合理地纠正,实现效率与效果的共同提高。将这样的两种交流方式进行结合,一方面需要对其进行合理地搭配来实现效果,另一方面,应当有意识地多采用开放式的问答来帮助学生进行思考,也避免了学生觉得自身被质疑而产生抵触的情绪。

2.3进行不断地鼓励

心理咨询是一个交流的过程,因此,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也需要辅导员进行言语的表达,这就需要辅导员的表达内容应当符合某种规律来实现学生的表达顺畅。这里指的即为辅导员应当在表达语言的措辞上懂得重复学生的表达内容的最后一句话来推动交流的进程,同时也可以采用“嗯”、“好”、“接着说”、“还有呢”、“以后呢”等简短的过渡性词语,使其能够不断进行表述。辅导员这样做能够增加学生的自信,从而激发其表达的欲望,保证心理咨询交流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

对心理咨询的看法范文4

周先生这是怎么了?这是出现了阻抗。

一、阻抗的概念

所谓阻抗,就是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求询者对自我暴露与自我变化的抵抗。

阻抗的概念,最早是由弗洛伊德提出来的。他认为阻抗的意义在于增强人的自我防御。在传统的精神分析学说中,阻抗也是所有心理自我防御机制的总和。弗洛伊德对阻抗的定义,强调了潜意识对于人自由联想活动的阻碍作用。罗杰斯则认为,阻抗是人对于自我暴露及其情绪体验的抵抗,目的在于避免人的自我认识与自尊受到威胁。此外,有些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把阻抗理解为人对于其行为矫正的不服从,或者是由于人对心理咨询已存疑虑,或者是由于人缺乏行为变化的环境条件。

虽然上述理论不尽相同,但是,这些理论都表明了一点,即阻抗对于心理咨询过程有深刻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心理咨询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冲破阻抗的过程。

阻抗分为有意识的阻抗和无意识的阻抗。对于有意识的阻抗,经过咨询师的解析和引导,往往可以解除。而无意识的阻抗在咨询中更有意义。弗洛伊德认为,那些人们不愿谈论的东西,不能自我承认也不能向别人承认的东西,可能比他们谈到的东西更有咨询价值。如果能使求询者认识到他在阻抗,那就是咨询的一大进步。

二、阻抗的表现

(一)在说话程度上的阻抗

1.沉默

沉默往往表示求询者的某种强烈抵触情绪。要缓解这种情绪不可强求,需要咨询师耐心的解说和真诚的态度。另一方面,我们要注意把阻抗性的沉默与反省性的沉默区分开来,前者是阻抗的表现,而后者则是领悟的需要。

2.少言

少言就是在咨询会话中求询者话很少,通常只是以短语、短句及“嗯”“啊”等应答。这种情况,也是求询者对心理咨询的阻抗,会使咨询师产生困惑及挫折感,让你无法深入了解求询者的内心世界,无法了解他对心理咨询的态度。少言,也常见于那些被迫咨询,及对心理咨询充满戒心的人。

3.多话

多话就是求询者在心理咨询会话中,滔滔不绝地讲话。表面看来,好像是积极回答咨询师提问,其实背后隐藏了某种潜在动机:或者为了减少咨询师讲话的机会,或者为了回避某些核心问题,或者为了转移咨询师的注意力。总之,都是为了回避那些求询者不愿接触的问题,以避免由此而产生的焦虑和痛苦的体验。

(二)在说话内容上的阻抗

在心理咨询会话中,求询者还经常通过对谈话内容的控制,来表现其对心理咨询及其自我变化的阻抗,常见的表现形式有很多。

1.理论交谈

所谓理论交谈,就是求询者摆出很专业的样子,竭力用心理学上的术语与咨询师交谈。表面上,这种交谈似乎增进了两者之间的交流,实际上表现了求询者对咨询师的某种疑虑,以及企图加以控制的欲望。因此,理论交谈是求询者进行自我保护的手段之一。

2.情绪宣泄

所谓情绪宣泄,就是求询者对于某些谈话议题的强烈情绪反应,常常表现为大哭大闹、泪流不止,或不自然地大笑。这种反应是为了避开焦虑和痛苦的意念,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也是一种自我心理防御的表现。

3.谈论小事

这种情况是指,求询者就咨询会话中无关紧要的小事谈论不止。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回避谈论核心问题,并转移咨询师的注意力。谈论小事,往往是心理咨询中最轻微,也是最不易发现的阻抗表现。一不留神,咨询师就会跟着求询者的话题陷入细枝末节,而偏离咨询会话目标。

4.假提问题

假提问题就是求询者向咨询师提出似乎适宜实际上却毫无意义的问题。比如,关于心理咨询的目的、方法、理论,以及咨询师的私人情况等问题。这类问题往往与心理咨询本身没什么联系,也常常让咨询师无从回答,即使能够回答也没有意义。因为求询者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出于某种自我保护的需要,是为了回避某些真正的问题。

(三)在说话方式上的阻抗

1.外归因

有的求询者,把引起某种心理冲突的原因,完全归结于外界作用,而回避从自身的角度找原因。这样的心理外归因,严重阻碍了求询者的自我反省,将一切错误客观化,并将责任推到别人身上,不能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也是自我中心的表现。在心理咨询中,它可以使求询者对自我暴露产生强烈抵触情绪。比如,一个爱生气的人,常怪罪别人惹他生气,而不愿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2.健忘

心理咨询中有的求询者,在谈论使人感到焦虑和痛苦的话题时,会表现出健忘现象。这是求询者对于某种痛苦经历长期压抑的结果。特别是当咨询师竭力启发求询者的某种痛苦记忆时,求询者常会通过各种方式来表现出健忘。

3.顺从

有的求询者,对咨询师的每一句话,都表示绝对赞同和服从,让咨询师反而无法深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无法为他提供真正有效的帮助。由于顺从所具有的隐蔽特点,常使人不易发觉对方潜在的阻抗,这是咨询师需要当心的。

4.控制话题

有的求询者,在咨询会话中一味要求咨询师讲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而回避自己不愿谈论的话题。这样做也是为了避免因谈论不愿谈论的问题而产生的焦虑。此外,控制话题还让求询者感到强化了自己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的自尊与地位。

5.最终暴露

有的求询者,故意在咨询会谈的最后时刻,才讲出某些重要事件,使咨询师感到措手不及,借以表达他对心理咨询的某种阻抗。当然,有时候求询者最后谈出重要问题,是因为顾虑和压力,我们要注意区别开来。

(四)在咨询关系上的阻抗

咨询关系上的阻抗是指,求询者通过故意破坏咨询的安排与规定,来实现其自我防御的目的。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有:不认真履行心理咨询的安排,诱惑咨询师以及请客、送礼等。

1.不认真履行心理咨询的安排

不认真履行心理咨询的安排包括:不按时赴约、借故迟到或早退、不认真完成咨询师提出的作业要求。这些行动对心理咨询的顺利进展都会带来阻碍。

2.诱惑咨询师

所谓诱惑咨询师,是指求询者通过引起咨询师注意其言行装扮等,来影响心理咨询的进程,并加强自己在心理咨询中的地位。比如,有的求询者对咨询师产生兴趣,就会通过自身刻意打扮,或大讲自己的有趣经历,试图引起咨询师对自己的兴趣。这种密切私人关系的做法,是为了达到控制咨询关系发展的目的。

3.请客送礼

请客送礼也可以表示求询者的某种自我防御需要,或者表现了控制咨询关系的欲望。因此,在保持咨询关系的过程中,咨询师和求询者坐到酒桌上的情况是应该避免的。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也就难以保持咨询关系了。

三、阻抗的原因

(一)阻抗来自成长中的痛苦

在咨询过程中,求询者大多会产生某种变化。成长中的变化总要付出代价,总会伴随着消除旧有的行为习惯、建立新的行为习惯的痛苦。求询者初来心理咨询时,常常会这样问:“有没有什么药物能给我开点?”这些求询者希望有一剂灵丹妙药,能使自己心理问题的解决立竿见影,而自己不用作出任何努力就可以“大功告成”。在这种心理支配之下,由于对成长所带来的痛苦没有心理准备,往往容易产生阻力。这时,求询者会希望放慢或停止自我改进的步伐。因此,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要使求询者明确认识到,没有什么灵丹妙药能使他们毫不费力地发生奇迹式的变化,要准备为成长付出努力。

即使是心理上最坚强的人,改变旧行为、建立新行为的过程也会给他带来心理上的冲突和焦虑。而对于某些本来心理就不易平衡的人来说,这一过程的痛苦程度会更严重。本文开头的案例中周先生的阻抗,就是在成长的心理阵痛面前退缩的表现。

(二)阻抗来自功能性的行为失调

所谓功能性的行为失调,是指失调的行为最初是偶然发生的,但是,因此得到了某种好处,满足了某种需要,就是说这种行为有了某种功能,从而使这种行为发生的次数增加,以致逐渐固定下来。比如,退缩行为或恋物行为就是这种情况。求询者既为失调的行为感到焦虑而想得到帮助,又留恋因此得到的好处,求助的积极性并不很高。这种情况对咨询的阻碍极大。这就需要咨询师努力使求询者相信,改变失调的行为可以使焦虑降低,同时设法使求询者能以恰当方式来满足有关的需要。这样,才可以帮助求询者克服阻力,改变旧行为。

这种由于功能失调造成的阻抗,具体说来有哪些情况呢?

1.阻抗源于失调的行为满足了求询者的某些心理需求

比如,一位妻子平时得不到丈夫必要的关心和体贴,偶然的一次生病,丈夫变得关心体贴她了。但是,妻子病好之后丈夫故态复萌,使她很伤心。以后又有几次类似的经历。于是,她感到疲乏无力的情况渐渐地多起来,进而这种情况在无意之中巩固下来。她自己也感到痛苦,但是,咨询过程中却又表现被动,在关键时期又退缩回去。阻力在哪里呢?就在于她怕这种行为改变之后,又得不到丈夫的关心和体贴了。因而,她就以闹病为代价,换来丈夫的关心。

2.阻抗源于求询者企图以失调行为掩盖深层的心理冲突

比如,有些被称之为“酒鬼”的人,他们酗酒只是表面的行为问题,实质是为了有意无意地掩盖其解脱不了的心理矛盾:工作上的失败、婚姻中的不幸、对以往行为的内疚,等等。如果咨询仅从表面问题入手,没有触及根本的问题,咨询必然会遭到某种程度的阻抗。

(三)阻抗来自对抗咨询或咨询师的心理动机

不要以为求询者都是为了改变自己来寻求帮助的,有时候求询者是怀着不同动机来心理咨询的。其中,有些求询者可能就带有抗拒咨询,或对抗咨询师的动机。

由于咨询动机造成的阻抗,具体说来有哪些情况呢?

1.阻抗来自求询者想得到咨询师赞同的动机

有些求询者在走进咨询室前,对自己前来求助的事情,就已经隐约有了某种倾向。比如,已经要休学,已经要辞职,已经要与男友分手,已经要和某人结婚,已经要去做人工流产,等等,他们来咨询的目的,只是来寻求专家对其决定的肯定。但是,他们对自己内心深处的这些想法,又没有清楚的意识。所以,当咨询师与他们一起讨论他们所要决定的问题时,特别是帮助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其他可能性时,他们就会表现出不耐烦或不感兴趣。

2.阻抗来自求询者想证实自己与众不同或咨询师也无能为力的动机

有些求询者前来咨询,只是想证实自己或自己的问题是多么与众不同,或者由于反复求医,有些医生或咨询师认为他是“没治了”,由此产生了不想再做任何尝试的动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咨询师从各种角度进行分析和提出建议,他们就会说“这对别人或许是有用的,对我却不行”,或者说“这个道理自己也知道,说了也没用”,等等。

3.阻抗来自求询者缺乏主动的求询动机

有些求询者并非自愿来访,可能只是在某些人的压力下前来咨询的。虽然他们也是“自愿”前来的,但是,其内心深处对咨询是有抵触情绪的。这时,咨询往往难以进行,难以有实际的效果。对于这种不利于咨询的动机,咨询师并不要急于去改变,而只能以循序渐进的方式,使他们认识其内心的想法,并认识这种动机可能带来的消极结果。然后,再帮助他们建立起有助于咨询的动机。有时候,可以先就表面的问题进行会话,随着求询者对咨询师的了解和接纳,他们往往会萌生真正主动求询的动机。常有这样的情况,求询者起初是被动来访,只在表面问题上与咨询师兜圈子,随着会话的进程,他们对咨询师有了认可,于是有了咨询的积极性。

四、阻抗的应对技术

(一)要防止对阻抗的过度戒备心理

这一点就是说,咨询师不必把阻抗问题看得过于严重,似乎咨询会话中处处有阻抗。如果咨询师怀着这种态度,就可能对求询者产生不信任感,从而影响咨询会话的气氛及咨询关系。

咨询师要了解阻抗的原因和表现形式,以便在阻抗真正出现时,能及时发现并进行处理。但是,也不必“草木皆兵”,导致咨询气氛过于紧张。过分强调阻抗,可能会把求询者当成咨询中的竞争对手,那样的话,咨询师的“成长动机”与求询者的“阻碍动机”将会使会话变成了一场争夺输赢的斗争。

另外,即便发现了阻抗现象,也不能认为求询者是有意识地给咨询设置障碍。再有,当求询者表示不愿接受某些建议或方法时,也不能把这些情况都看作阻抗。一来,人几乎天性地具有惰性,对任何的自我改变都会有抵触;二来,也可能是咨询师方面确有问题。因此,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对求询者首先要做到通情达理,尽可能创造良好的咨询气氛,解除求询者的顾虑,使对方能够开诚布公地谈论自己的问题,这实际上已为咨询会话减少了一定的阻力。

(二)要通过正确的诊断来减少阻抗

咨询师对求询者的问题,应有正确的诊断及分析。正确的诊断有助于减少阻抗的产生。求询者最初所谈出的问题,可能仅仅是表层的问题,而对深层的问题,咨询师如果能及早发现苗头,将有助于咨询的顺利进行。

还有,求询者的某些人格特征,比如,攻击性、退缩性、暴躁或防御心强等特点,不仅在平时的人际关系中表现出来,也会反映在咨询会话中。对此,咨询师首先应有明确的认识,及时发现,然后,用可靠真诚的态度及高超的专业能力,取得对方的信任,排除咨询会话的阻力。

(三)要以诚恳的态度引导求询者共同应对阻抗

咨询师在确认咨询中出现了阻抗的情况下,可以把这种信息反馈给求询者。但是,这种信息反馈,一定要从帮助对方的角度出发,并以诚恳地与对方共同探讨问题的态度,向对方提出这一问题。咨询师可以这样问:“我发现这两次的家庭作业你都没有做,而且回来对我说,你根本就做不到。而当我们讨论你回去做什么作业时,你自己表示过愿意做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你自己是怎么想的,可以告诉我吗?”

咨询师在给对方反馈信息时,要做这样几件事:一是告诉对方某处可能存在着问题;二是征得对方对此的一致看法,确认阻抗的存在;三是了解阻抗产生的原因。这样处理各种阻抗现象,有助于减轻对方的紧张和焦虑,使之愿意以合作的态度共同探讨阻抗问题。咨询师千万不要认为对方是故意制造事端,不能以气愤的态度指责或批评求询者。

但是,也有些求询者的阻抗十分强烈,不直接点明就不足以对其产生影响。对这种情况,咨询师就需要借助挑战技术,直接揭示其阻抗现象,来促其醒悟,促进改变。比如,可以这样说:“我们刚才的会话中你明显是在绕圈子,你在回避问题,是这样吗?如果不改变,我们的心理咨询就没有意义了。请你考虑这是为什么呢?”

对心理咨询的看法范文5

据了解,从2005年以来,考一个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证书成为沪上培训的新宠,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很多培训机构开设相关培训课程,其中不乏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院和中国人民第二军医大学这类单位的金字招牌。师资力量有目共睹,而学成后的美好前景也相当诱人。有媒体报道,目前从事心理咨询行业的专业人员,平均每小时收费40到60元,较有名望或被认可的每小时收费达100元,若是担任私人心理咨询师,月收入起码万元以上。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如果能从事这样的职业无疑捧上了“金饭碗”。

那么,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

到哪里去找我的工作

通过几个月的培训,拿到一张资格证书,很多学员梦想着黄金般的职业前景就此展开。然而事实并非他们想像般顺利。仅凭一张证书,心理咨询工作依然非常难以开展。

心理咨询专业学生毕业一般有以下几种就业途径:

第一,普通高校。这是心理学研究生毕业以后的主要去向。近年来高校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纷纷开设心理学的公共课,心理学硕士担任起高校心理公共课的老师。但是对于没有学历只有证书的培训学员来说,进入高校心理学系和教育系成为一名心理学老师几乎是天方夜谭。随着博士毕业生的增多和硕士研究生的不断扩招,即便是货真价实的心理学硕士从事这一职业也将越来越困难。

第二,公务员。招心理学专业的作公务员一般是公安系统:公安局、劳教所、监狱、边检站等都是可能的去处。部分单位对于受聘人员的身体要求比较严格,有的还需要进行体能测试。但是和前面所遇到的困难一样,公务员招收单位优先考虑的是硕士生而不是具有一纸证书的培训学员。

第三,企业。猎头(人才中介)、企业咨询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学过心理咨询的人通常会比较感兴趣。但是由于人们对心理学这个专业还不是很了解,仅有证书是绝对不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士具有竞争力。不过如果本身是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又同时具有心理咨询师资格就会更具优势。当然还可以为企业从事市场调研的工作,但愿意从事这类工作的人比较少。

第四,中小学。其心理咨询部门要求比较低,主要是作为“花瓶”来应付教育部门的检查,所以前途不被看好,加上收入较低,除非找不到工作,一般是不予考虑。

第五,心理咨询工作者。真正从事专业的心理咨询当然是心理咨询师终极目的,可是从目前我国的现状来看,单纯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未必能够维持一定的生活水准,要想有外国同行的薪水有待去开拓。

第六,医院和诊所。医院或心理诊所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工作对专业要求非常高,对于一个心理咨询师来说,获得行医执照难度比较大,短时间内不可能得到,所以,这基本是在职医生考虑范畴。

在采访中我们发现,从培训中得益最大的是力图借此促进工作的人。

女医师丁女士去年6月顺利通过考试,获得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员级)资格。她深有感触地说:“参加培训之后,我在治疗病人的过程中,首先会从心理方面入手,慢慢和病人做心灵沟通,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参加过心理咨询师培训的监狱干警余先生坦言自己是为了巩固职业的需要,据他说,其所在的单位有很多人都参加了考试,并大多获得资格证书。他给记者举了个例子,以前曾有一个犯人主动找他咨询,因其妻在外做“”,其他服刑人员经常冷言冷语,他则总是保持沉默甚至逃避,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了解情况后,余先生帮助他找到心结产生的原因, 在后来的回访和测试中,该罪犯心理已经趋向健康。“要放在半年前,达到如此效果,我恐怕还要花费更长一段时间。”

然而想通过培训得到更好就业机会的人就难免失望。去年获得资格证书的李女士原本是公司文员,很想从事心理咨询行业,于是就利用周末参加培训并顺利取得就业资格,可是她拿着这张证书去应聘却屡屡碰壁。刘东原本是一家大型广告公司的策划总监,报名进了心理咨询培训班,这半年来他每周坚持上课。“大学时期,我就很关注入,很喜欢思考人性、人的价值和人的发展。我的人生目标就是做一个出色的、职业化的心理咨询师。”这是他参加培训时的想法。学习期满他开设了自己的工作室,然而运营情况很不如人意,据他说,这样的个人工作室能撑下来的10家不足9家,全凭信念支持。

更多的学员在培训结束后继续从事本职工作,而把心理咨询作为一种爱好。非常想从业的人员进入了社区,进行一些无偿的咨询工作,权作实践。普遍现状表明,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对于就业只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很难使学员得到真的“金饭碗”。

是什么让心理咨询备受冷落

心理咨询,背负着“朝阳产业”、“金领职业”多重光环,意图从事该职业的人却走得很是艰难,到底是什么原因?

难道是中国人不需要心理咨询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每年自杀死亡的人数已达28.7万人,每年有200万人自杀未遂者;1990年中国就有2560万例抑郁症患者,仅有5%得到治疗,而1 5%的抑郁症患者抱有自杀倾向。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吴瑞华研究员认为,缺乏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人才是造成我国自杀率相对较高的原因之一。据另一项调查,13亿人口中有各种精神障碍和心理障碍患者达1600多万,中国有1.9亿人一生中需要介入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1.5亿青少年人群中受情绪和压力困扰的青少年就有3000万。

是中国的心理咨询从业人数饱和了吗?答案依旧是否定的。在美国,每100万人中有1000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而中国,每100万人中只有2.4人。美国有心理学系的大学有3000多所,中国有心理学系的大学只有60所左右。而且,学历教育体系中,心理咨询专业仍为空白,极少数培训资源,集中在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据中科院心理所2000年8月的统计,80年代后已开展的相关培训90%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昆明、武汉、长沙这6个城市。整个中国需要心理咨询师的显然远远不止这几个城市。

记者在采访中得到一些不同的意见。

国人对心理咨询认知不够

杨学德 心理咨询高科技软件商

杨先生原本是做IT行业的,出于对心理的爱好,对和该行业有关的高科技产品就特别关注。和大多数人的看法一样,杨先生也认为“心灵产业”是朝阳产业,必将在中国蓬勃发展,看谁能走在前头,谁就把握了先机。

杨先生的产品是一些用于心理治疗的科技产品,有帮助治疗抑郁

的,有帮助催眠的,种类繁多,在国外有极好的市场。他辞掉了原先待遇优厚的CEO职位,毅然投身到“心灵产业”中来。然而,市场并不对热情买账,一年多来,公司运营走得步履维艰。

就目前国内的现状看,进行心理咨询仍是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接受心理治疗更是会被人当作异类。杨先生接触的心理咨询机构很多,这些机构外观都被处理得不太显眼,据了解是源于咨询者不想被人注意,怕人家以为自己有精神病。来接受治疗的人也多半已经濒临绝望和崩溃的边缘。看心理医生是“万不得已的最后一步”,这种观念仍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国人脑中。其实这在国外是司空见惯的。

在推荐自己产品的时候,很多客户是不能理解的,不就是一段段音乐吗,能有什么科技含量?杨先生和公司同仁只能从最根本开始讲解,心理咨询和治疗是怎么回事。在无数次碰壁后,杨先生发现,只有从事心理咨询的人才能理解这种产品的巨大作用,而其他人很难相信,他的产品总被人当咸“神秘的物件”,实在叫他哭笑不得。

目前,杨先生在和监狱合作。“怎么办呢,亏钱就亏钱吧,总得让人家先看个效果,否则还真难叫人认可你。”杨先生觉得,心理这个市场还在初级阶段,想有所成效,还要花时间和金钱去培植。谁想走在前头,就要做好牺牲的准备。

心理咨询师门槛太低

刘君(化名) 专业人士

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班,学了几个月的心理学的课程知识就可以胜任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吗?刘先生认为这样是很令人担忧的。他解释说,即便心理学学得很深,也不一定有能力当心理咨询师,因为心理学与心理咨询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心理咨询是从事心灵、人格的发生、发展及重塑的职业,心理咨询师不能通过拔苗助长实现。这种培训班的结果只能是出一大堆滥竽充数的“咨询师”,最后,只能是损害了求助者的利益,摧毁中国的心理咨询事业。

“心理咨询实际上是应用哲学,是对价值的重新思考。”刘先生如是说。现在的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与心理咨询这种行业的特点并不相符。一个人能否进入心理咨询行业执业,应该由心理咨询专业说了算。在美国,一个人要做心理咨询师,就得经历从本科到博士总共10年的专业培训期,学习系统的心理咨询学科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例如:光是哲学就有哲学史、近代哲学、当代哲学、现代哲学、科学哲学、宗教史、宗教学……然后要在社区或私人基金会里免费服务两年,其间,必须接受长达500个小时的专业督导,每工作5个小时接受督导1个小时,有一些治疗学派,例如精神分析学派还要求在进行专业实习前、接受督导前必须接受精神分析500小时。最后通过行业资格考试,取得独立临床的资格。

说起中国心理咨询的现状,刘先生叹息道:“现在中国的心理咨询业比较混乱,什么人都敢说是在做心理咨询,很多人都在‘爱心’的幌子之下想到心理咨询中来分一杯羹。”刘先生已经取得国家二级证书,可是他认为光有证书是不行的。必须更系统地学习,而且要接受督导。最近他刚接受精神卫生中心220小时的督导。只有状态调整好才可以去给别人做咨询。不然会在病人身上投射自己的阴影,就难以达到咨询的目的。遗憾的是,并没有什么监督机制,心理咨询师良莠不齐。群众要通过“海选”这样的方式才可以找到合格的咨询师。然而这样的过程太耗精力,并且需要大量的人参与,需要较长的时间。“现在心理咨询的制度太不完善了,门槛这么低,无法保证质量,我以前是学法律的,我想还是必须要有法律来保障才有利于健康发展。”

没有好途径提供给从业者

徐钧 职业心理咨询师

徐先生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已经有7、8年了,算是上海心理工作的“前辈”,最初是在教育部门从事心理工作,那时还没有单独的心理咨询,是归属于督导工作下面的一项。2003年第一次心理咨询师考试,徐先生就取得了资格证书。之后又参加了美国ACA(心理咨询协会)的培训和德国中国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疗师培训(简称中德班)。这以后,徐先生就专职从事心理咨询行业。多年的从业经验让徐先生对心理咨询行业有自己独特的看法。

“一个好的咨询师是要投入大量资金的。”徐先生自己就在培训上花费了5―8万元。除去学习费用不算,为了能保持咨询师自己的身心健康,每年必须休假,获得更佳状态面对来访者。高投入是否有高产出呢?不一定。越是日子难过的人就越会有心理问题,而他们能付出的咨询费用也就不高。据徐先生介绍,现在收费低的咨询师约在30元/小时左右。接受过良好训练的还要高些,最少要300元/小时。这样一来就没有什么人咨询得起了。指望都是有钱人来是不现实的。所以,徐先生就只能降价,如果不是凭着对这个职业的爱好,是绝对不会这么做的。

对心理咨询的看法范文6

关键词:心理咨询技术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关应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现阶段的大学生要面临就业压力以及考各种证书等压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够单独脱离教育者的教育教学范围内,仅仅是单纯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够对其产生深刻的影响。尽管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咨询工作在具体的内容方面以及方法方面有诸多不同点,但是毋庸置疑的是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合理运用好心理咨询技术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2]

分析心理咨询的基本技术

心理咨询技术(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technology )常用的有以下3种:(1)倾听性技术,也可被称为参与技术。从倾听角度来看,主要指的是指导员通过理解对方以及来获得对方的尊重,继而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困惑,倾听性技术是心理咨询师的基本功,能够让来访者全身心投入到相关工作中;(2)询问技术,心理咨询中比较常用的技术,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大学生充分暴露自我的问题。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觉悟,在询问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最好让学生主动说出自己的难处。在提问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开放式提问方法以及封闭式提问方法;(3)自我揭示技术。心理咨询家说出自己的行为看法并且根据当事人的问题给出合理的解释,继而让其明白使用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问题会得到不一样的结果。

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1.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

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最终目的上是保持高度一致的,两者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完美人格以及综合素质;除此之外,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互为前提和基础,其遵守的相关原则也是保持高度一致的。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需要双方共同参与,在此过程中以交流沟通为主,在工作方法上保持高度一致。

心理咨询要遵守以下几个方面原则:其一,通情达理原则;其二,心理咨询的真诚原则;其三,与思想政治教育情理相互结合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守以下几个方面原则:其一,心理咨询的启发以及疏导原则;其二,思想政治的灌输原则。总而言之,心理咨询原则与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是有针对性的,两者在原则方面保持互有。心理咨询的相关工作能够让大学生更容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灌输了党的思想以及方针能够让大学生树立起信仰观,并且自觉遵守社会秩序,保持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3]

2.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

心理咨询是一个综合发展的过程,需要心理咨询师利用心理咨询技术来帮助学生解决情感上、学习上以及各个方面的困难,在此过程中,心理咨询的主要测重点是进行心理干预,并且尊重每一个人的隐私与权力,将心理咨询师与学生的关系拉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是将一定的历史事件、政治立场以及伦理道德观念灌输给学生,使其能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侧重点在于进行内容方面的干预,对于道德规范以及纪律方面有着较强的约束性。[4]

心理咨询技术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作用

1.心理咨询技术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是一条新的路径。高校心理咨询师非常注重学生对于社会的适应能力,对社会的认识以及潜能的开发等,提倡学生能够先做好自己,对大学生在生活以及学习等方面的问题有着全面的关注,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大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简而言之,心理咨询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建设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将心理咨询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状态。

2.心理咨询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以及科学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均采用填鸭式的灌输教学,对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心理发展规律没有进行很好的分析,仅仅只是在根据课本上的内容进行讲解,难免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也很难高效地完成好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工作。利用合理的心理咨询技术,通过分析大学生的心理,对其心理进行诊断等行为能够改善大学生的不健康心理状态,继而让大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意识产生客观的评价和认识,消除学生的思想疑虑,最终全面健康的发展。[5]

3.丰富和完善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由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较为注重的是大学生能够在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方面取得更高的价值取向,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开展之初注重的是学生社会道德方面以及政治立场等方面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咨询方面的技术能够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有效的补充,丰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其人格更为完善,对自己各方面的认识也会更为客观,在与人交往中不会因为胆怯而不敢说话或者不敢提出自己的质疑。

心理咨询技术如何更好地应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1.倾听技术

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倾听技术是其基本前提。教师在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前,需要建立好双方的彼此信任关系,心理咨询师需要认真仔细地听大学生讲述,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启发学生,使得学生能够准确的表达自己内心所想。基于此,学生会对心理咨询师产生一定的好感,并且感觉到自己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及时的发泄出一些自己的不良情绪。心理咨询师通过学生的肢体动作、神情以及发泄时的状态可以了解到学生的真正需求与困惑。总而言之,有效的倾听能够更为全面了解学生的想法,找出学生的症结所在,让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发自内心地接受,而不是流于表面。[6]

2.自我揭示技术

自我揭示技术主要说的是心理咨询师说出自己的生活态度、感情认知以及日常行为等活动,与学生一起分享,并且增加彼此之间的互动。相关研究资料结果显示,当一个人主动向另外一方真诚的表露自己的想法时,另外一个人也会不由自主得跟着表达,因此两人之间的关系将会变得越来越亲密。从上述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适当的暴露自己的想法来给学生以暗示,希望能够让学生从实际案例中获取相关认识。在孤独无望中感受到另外一个世界的精彩之处,逐渐树立起自信观念。

3.询问技术

询问技术一般有封闭式询问以及开放式询问两种。封闭式询问的方式能够有利于心理咨询师确定学生的一些陈述观点,开放式的询问方式则能够让心理咨询师更为了解整个事情的细节。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采用合理的询问技术能够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充分地了解大学生所思所想,使得教师在教育的工作中能够更有针对性。与此同时,心理咨询师在询问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2个问题:(1)适当控制好消极的情绪;(2)不能够让学生跑题太远,东拉西扯。封闭式的询问方法在使用过程中的次数不宜过多,否则会误解学生的思想,让学生产生一种自己是在被审问的错觉。

结束语

大学阶段的学习是一个人身心发展变化最快的一个阶段,由于内在因素以及外部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生的心理状态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此时会产生两级化的情绪,需要学校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其能够正确的树立好思想政治观念,在未来的人生路上走得更远。[7]

参考文献:

[1]姜良:《心理咨询技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以独立学院为例》,《青春岁月》2013年第16期,第224-225,1211页。

[2]刘静:《心理咨询技术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应用的现状及对策》,《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第29期,第185-186,1021页。

[3]谷献晖:《基于心理咨询理念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考》,《华人时刊》(下旬刊)2013年第16期,第207-207,239页。

[4]郭荣军:《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调查与分析――以河南检察职业学院为例》,《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12期,第452-457,1156页。

[5]许霞、彭建兵、张丽霞等:《心理咨询技术在深度辅导工作中的创新应用》,《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16期,第111-111,112页。

[6]夏文福:《借鉴心理咨询谈话技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12期,第277-277,13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