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人才培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基础教育人才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基础教育人才培养范文1

关键词:高职;艺术人才;计算机;基础教学;措施

一、高职艺术人才培养中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现阶段,我国各个行业都在进行信息化改革,在这种大环境下,社会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量正在逐渐提升。而高职艺术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就是保证艺术生在完成学业之后能够快速就业。与此同时,在艺术工作领域当中,时常会用到计算机技术,例如,图画的绘制、修图等都需要用到计算机基础。另外,现阶段高职艺术人才培养工作的信息化改革已经成为高职艺术专业教学工作的必然发展趋势。因此,在高职艺术培养工作当中有效地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职艺术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

其一,教学理念较为落后。现阶段大多数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过于重视对艺术专业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育教学,无法准确知道计算机基础知识对于艺术生综合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然秉持着较为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理念,无法明确自身教育引导者的地位,没有充分尊重艺术生的意见及想法,在这种情况下艺术生很难积极努力地进行计算机基础学习,同时也无法感知到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的趣味性。其二,教学方法落后。诸多艺术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师在实际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仍然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强硬地将一些理论知识灌输给每一位艺术生,没有充分地考虑艺术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进而导致艺术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与此同时,教师在讲课的过程当中没有充分地将实践教学法落实到实际教学工作当中,进而导致艺术生虽然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但无法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当中。在这种情况下,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将很难在高职艺术人才培养工作当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其三,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在高职艺术专业当中,现行的教学评价体系极为落后,不仅内容不全面,缺乏对艺术生实操能力的考核,同时教学评价方式也极为落后,没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艺术生进行具体评价,无法降低教学评价的空间限制以及时间限制。另外,教师在实际进行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时常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对于学习成绩较好的艺术生评价结果设定得较高,而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艺术生教学评价结果设定得较低,进而导致这些艺术生逐渐丧失学习自信心。

三、提升高职艺术人才培养中计算机基础教学适用性的措施

1.实现教学理念的转变。从现实的角度来讲,教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教学成效,只有在先进且适用的教学理念支持下,高职艺术专业中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才能持续有效地进行下去,进而提升艺术人才培养的效率以及艺术生计算机基础能力。因此,相关教师必须实现教学理念的转变。为此,首先,高职艺术人才培养教师必须准确有效地认识到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工作对于提升艺术人才培养效率及质量的重要性,并在这种意识的引导下,有效地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重要性宣传工作,提升艺术生对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的重视度及认知度,保证其能够积极努力地参与到计算机基础学习活动当中。其次,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当中必须实现教学角色的转换,明确自身教育引导者的地位,将艺术生作为主体进行具体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工作,尊重艺术生的意见及想法,保证艺术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进而促使艺术生进行自主学习。最后,教师必须明确现代社会对实践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信息,并在这种意识的引导下,科学合理地设置理论教学课时及计算机技术实践应用课时。以此来保证艺术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以及实践应用能力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2.优化创新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首先,相关教师必须落实分层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具体划分为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教学、计算机基础知识应用途径教学、计算机基础知识应用深化教学三个不同的层次,然后依据艺术生学习时间的长短进行具体实践。与此同时,还要结合艺术生的不同学习水平将艺术生划分为不同的学习班级,将学习水平较高且具有计算机应用基础能力的艺术生划分到“快班”,对于该类艺术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要以实践应用教学为主,保证每一位艺术生都能全面提升计算机基础知识应用能力。将学习水平较差的艺术生划分到“慢班”,对于该类艺术生要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同时要注重艺术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积极性的提升。以此来实现因材施教,保证学习水平较差的艺术生能够积极努力参与到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当中,进而提升其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其次,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开展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将计算机设备的操作流程等知识制作成微视频,并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进行具体演示,同时教师不要过多占用课堂时间,要引导学生在课前完成自主学习。在课后,引导学生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学习节奏、风格和呈现知识的方式,教师则采用讲授法和协作法来满足艺术生的需要和促成他们的个性化学习,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更真实的学习,使艺术生能够有效地学习到计算机设备的操作方式。当艺术生了解到具体的操作流程之后,教师要引导其进行实操训练,以此来保证每一位艺术生的计算机基础能力都能得到有效的提升,进而保证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能够在高职艺术人才培养工作当中发挥应有的作用。3.优化创新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评价体系是保证艺术生能够准确认知自我,教师能够明确自身教学成效的关键依托体系,只有在完善且适用的教学评价体系支持下,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才能在高职艺术人才培养工作当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进而保证艺术生的计算机基础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因此,相关教师必须注重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工作。为此,首先要完善教学评价内容,将艺术生的计算机实操能力、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及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归入教学评价的内容范畴,以此来提升教学评价的全面性以及有效性,进而保证教师能充分了解每一位艺术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便于其快速寻找到艺术生的共性问题,并给予解决。其次,优化创新教学评价方法。教师在实际进行教学评价的过程当中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起完善的信息交流平台,然后在平台当中设置相应的题目,引导艺术生进行解答,然后依照艺术生的解答结果,进行具体的评比打分,同时在实际进行教学评价的过程当中必须保证教学评价的客观公正性,以此来保证教学评价结果的准确性,进而保证艺术生能够准确地了解到自身的实际学习情况。最后,在实际进行考核题目设定的过程当中,充分结合艺术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设定出具有针对性的考核题目,然后引导艺术生进行上机操作解答,以此来降低抄袭问题出现的概率,进而保证教学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发挥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在高职艺术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进而保证自身能够实现既定教学目标,提升艺术人才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

基础教育人才培养范文2

关键词:基础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2―0062―02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面对新世纪的机遇与挑战,如何进一步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步伐,成为所有关心教育的人士共同关注的一个课题。本文在阐明创新型人才的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基础教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以及应如何发挥这种作用。

一、创新型人才的内涵

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无论是理论型人才、应用型人才还是技艺型人才,都需要有创造性,都需要成为创新型人才。

首先,创新型人才的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创新型人才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高度发展的人才。其次,个性的自由发展是创新型人才成长与发展的前提。没有个性的自由发展,创新型人才就不可能诞生。创新型人才就是个性自由、独立发展的人。再次,当代社会的创新型人才是立足于现实而又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应具备以下素质:博、专结合的充分的知识准备;以创新能力为特征的高度发达的智力和能力;以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为中心的自由发展的个性;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崇高的献身精神;国际视野、竞争意识和国际竞争力。

二、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求基础教育发挥奠基作用

1.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基础教育的使命

创新型人才成长和培养有其独特的规律。创新型人才培养不是“空中楼阁”,要从最基础抓起,形成厚实的基础。研究表明,六方面素质和能力对创新型人才很重要:好奇心和探究的热情(主动性);责任心(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基础知识和良好的认知模型;终身学习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和表达能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其成功的因素可以追溯到胚胎期和儿童期的发育阶段所受到的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直至成人后的经历。良好的情感和社会能力、认知能力共同组成人类发展的基础。早期儿童认知技能、健康、愉快的情绪、社会能力、健壮的身体和精神健康的发展奠定了人一生成功的基础。在不同年龄段,学生会出现某些方面的最佳发展期。而知识基础(语文、数学、科学、社会)、认知模型、推理策略、综合能力和价值观在基础教育阶段可以打下重要基础,它们会在后面的大学阶段继续发展。创新型人才的成长离不开三方面的要素,即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和创新机遇。创新意识需要从小培养,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需要在基础教育阶段奠定基础。北大学者金开诚指出,要从小养成带有创新特征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定式,这就要形成一种独立的思考能力。这种创新能力、定式的培养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养成。

教育是要把一个“生物的人”在一定的文化、社会条件下,变成一个“社会的人”,基础教育的任务首先是培育国民的基本素质。这一阶段要充分尊重儿童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不要约束,甚至阻碍某些“特殊”儿童的发展,应该支持他们的发展,至少要允许他们有一个比较自由的发展空间和过程,要为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是时代对基础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基础教育的一次深刻变革。基础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基础教育的使命就是面向未来,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基,为创新型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奠基。这个基础就是具有比较突出的创造性,包括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2.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不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基础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首先,教育观念相对落后。我国传统教育观念中存在着诸多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因素。教育目的上,不求“致用”但求“入仕”的思想至今仍有很大影响。教育内容方面,重道轻艺的传统严重阻碍了我国科技的发展。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薄弱。教育方法上,注重记诵,强调反复练习,强调整齐划一,进而养成了求同思维训练扎实的特点。这导致学习者的创新思维不够,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过多强调共性,而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长期以来,“科考情结”和“状元情结”始终在我们的文化中“剪不断,理还乱”。我国教育的人才观相对落后,社会还没有形成鼓励拔尖、宽容失败,有利于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与氛围。

其次,应试教育现象尚未根本改变。创新教育和能力培养尚未得到足够重视,素质教育任重道远。由于等级观念残余以及教育资源稀缺和配置不均衡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应试教育现象仍普遍存在。从幼儿园到大学都仍然偏重知识灌输,而不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不注重启发求知,养成能力,塑造人格,培育理念,难以造就追求真理、敢于善于创新、创业的人才;教育思想、学科布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以及学生管理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不利于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因素,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主思考的能力。

再次,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对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缺乏有效结合,推进困难;中小学课堂教学中依然存在“填鸭式灌输”教学模式;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考试招生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以终结性的高考成绩作为评价录取学生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学生的平时学习成绩、品行修养和综合素质评价、其他能力及对社会或学校的贡献等因素的评价。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下,成绩成为评价教师、学校的主要指标,应试的方法贯穿教育过程:重选拔,轻评价;重共性,轻个性;重成绩,轻能力;重终结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忽视人的全面发展。以考试代替评价,以应试方法取代教育过程,不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更不适应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三、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好基础

1. 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们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必须确立的教育价值,这是自废除科举制度以来最重要的教育价值观念变革。只有转变传统教育的价值观和人才观,才能切实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

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要由只重视同一性和规范性向同时鼓励多样性和创造性转变,由只重视指导学生被动适应性学习向鼓励学生主动求索、 学习、创新转变,由对学生的灌输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转变,由重视知识单向传授向重视师生研讨、重视创造知识转变。另外,应推进大中小学有机衔接,坚持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

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保护和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欲,发展学生的潜能。应树立多样化的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个性教育和个性化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充分发展专长。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求知、分析、综合与理解能力以及运用已有知识提出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树立远大理想,形成科学世界观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与荣辱观,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人格与社会责任感。

2.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坚持学思结合。摒弃扼杀学生学习兴趣、思维活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学方法,将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转变为以启发科学思维和提高发现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通过开设带有探索性、研究性的实验课、实习课、设计策划、综合性作业等,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主参与意识,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其次,坚持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改进优异生培养方式,在跳级、转学、转换专业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第三,坚持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校外活动,使学生直接了解生产实践,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并通过实践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

3.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努力,把中小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下解放出来,给学生留出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的时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使广大青少年在发掘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发展。

4. 改革教育评价机制和考试招生制度,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创造条件

培养创新型人才,关键就是改变分数这个指挥棒,跳出分数决定一切的怪圈。将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创造性作为衡量教育、教学及学生学习的重要指标。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社会多方共同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完善学生成长记录,做好综合素质评价。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改进社会人才评价及选用制度,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建立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克服用人单位片面追求学历的倾向,强化对实践能力的考查。另外,应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坚持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实现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推动高考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着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建立有利于专门人才、创新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

参考文献:

[1]路甬祥.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J].中国监察,2006(24).

[2]钟秉林.借鉴国外经验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N].中国教育报,2007-01-17.

[3]刘宝存.什么是创新人才 如何培养创新人才[N].中国教育报,2006-10-09.

[4]韦钰.基础教育的使命:培养创新型人才[J].青年教师,2009(07).

[5]胡浩.创新人才的培养应当从娃娃抓起[N].中国教育报,2010-03-05.

[6]张云裳.中小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阶段[N].中国教育报,2007-10-24.

[7]刘长铭.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N].中国教育报,2010-03-11.

基础教育人才培养范文3

关键词:数字化 数字出版 设计教育 创新思维

数字出版产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基本技术平台,以知识产权的开发与运用为主体的知识密集型、智慧主导型的文化创意产业,它是创意产业最为典型的产业形态,是建立在文化艺术资源基础之上的价值创造与增值活动的产业。数字出版产业运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大众传播技术,以个体或团队的创造力为驱动力进行文化价值的创造与推广活动,也包括运用文化创意和新技术提高传统出版产业附加值的活动。其产品和服务具有强烈的网络传播特性和网络扩散的外部效应。

一、数字技术给出版设计教育领域带来的变化和影响

数字出版技术对传统出版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随着数字色彩、电子图书、彩信技术和数字印刷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传统的出版形式提出了新的课题,也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全新的数字技术不仅带给人们全新的思维空间和视觉空间,也带来了全新的感官需求和心理需求。一方面,在数字技术的支撑下,出版设计师创作的自由度大大提高;另一方面,社会受众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个人化、多元化。数字技术对出版设计影响最为明显的是设计手段的虚拟化和无纸化。数字技术的发展,使一切信息可以数字化,数字统一信息也逐渐由可能变为现实。这种情况下,版式、构图、色彩和介质等设计要素变成了虚拟的数字编码,设计师可以通过计算机对数字信息进行处理,模拟出设计构思的结果,并可在虚拟的环境下反复修改。设计的整个过程为无纸化的操作,大大提高了设计效率,同时也节省了资源。面对数字时代的技术交叉性与专业融合性,我们应当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数字出版设计教育,将科学与人文知识作为出版设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当代教育与设计实践,努力开拓、建构科学可行的数字出版设计教育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出版设计人才培养机制。

二、数字出版设计教育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出版业属于知识和信息密集型的文化创意产业,知识和信息的更新速度令人应接不暇。数字出版创新的核心源自数字出版物内容的创新,选题是整个出版物生产过程的起点,选题策划则是选题工作的起点,也是出版业双效收益的起点。有创新的选题,有完备的策划,才有成功的出版市场。而出版物的内容创新又源自人的思维创新。出版业产生价值的源泉完全来自人所独有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新能力。可以这样说:没有创新,人就没有竞争力可言。只有具备了创新思维,人才可能拥有出版竞争优势的基础。

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我国在视觉设计教育上先后引入了西方古典主义艺术和前苏联现实主义设计教育,从而逐渐形成了一套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体系,至今仍未发生大的变动。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新的艺术设计潮流的涌现,数字出版设计作为信息时代的重要产物,其发展规律也应适应时代的变化和需求,遵循其学科本身的规律。倡导自主创新设计,重视国际文化潮流与本土文化特色的融合,积极探索创新思维已成为当前改革数字出版设计教育模式和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三、数字出版设计教育创新思维的培养探索

创新思维的核心是文化的创新。创新思维是设计的灵魂,我们只有在教学中始终贯彻创新的精神,将创意思维训练融合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才能使设计教育理念清晰而通畅地运行。

1.加强师资培养,改善教学模式

数字出版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宽厚的专业知识,还应掌握各学科前沿的最新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由于数字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明显加快,可以通过加强国际合作,联合培养跨领域与国际接轨的师资。在教学目标上,应将通才培养作为出版设计教育的主导方向。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把学生的思维向发散性、灵活性及独创性方面去引导;另外,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增加一些探索性的课题,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情感,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同时,教师的角色也应发生重要转变,应从过去单纯的传授者向信息资源的调配者和引导者转变。

2.注重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传统文化是现代设计的源泉和基础,受现代艺术与现代科技双重影响的现代设计,不可能脱离其赖以生存的民族传统文化土壤,也无法避免民族传统文化对它的深刻影响。因此,在数字出版设计的课程设置上应适当强化民族传统文化素养的教学,将民族传统文化的知识和理念与造型基础训练、创意思维训练及专题设计结合起来,特别是有些院校更应该注重区域文化的特点,适当设置一些与该地区文化相关的课程,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应用学科教育的一种实用方法,能扩充课堂教学内容和丰富教学信息,并在生动愉悦的动手过程中,激发学生设计思维的积极性与求知欲。

数字出版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创新思维的前提是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积累大量的职业经验,才能发现问题,从而产生好的设计。通过实践促使学生了解出版市场和出版设计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从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创新思维在实际生产中的实现。

另外,在教学的服务方面,教学设施的配套、教材的采用、软件信息服务的更新、就业辅导以及课后的专题讲座等也是数字出版设计专业教学的重要部分。

我们应该认识到,数字技术在整个出版设计的进程中只是技术平台,设计师的创新思维才是作品的灵魂。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出版设计的功能和形态在不断丰富,我们只有改变原有的设计教学内容和结构模式,在教育多元化的模式里构建全新的数字出版设计课程结构体系和教学理论体系,使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真正与社会发展接轨,才能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意潜能和创新意识的出版设计专门人才。

(注:本文为湖南省科学技术厅科技计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0GK3066)

参考文献:

[1]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2]潘鲁生.设计艺术教育笔谈[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

[3]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4]何辉.纯艺术与现代设计艺术教育的思考[J].艺术教育,2006.

基础教育人才培养范文4

关键词:生物;实践;实验课;人才培养

在农村,普遍存在因为教育力量不足而导致的实践课程未被重视的问题。从优化农村初中教学出发,针对生物实践,充分利用农村的有利资源,让学生离开课堂,走向大自然中开展生物实践,以生物实践为主要活动,在大自然中观察各种生物。以现有农村为基础,增加生物实践课程,以此达到提高学习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一、增强农村初中生物的师资力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是农村学生学习课程的基础,教师的观念需要与时俱进,除了教材以外应做好实践课程的工作。但就目前的农村而言,可能有的教师的自身素质达不到教育水平,对于新课程观念也不是很理解。所以,应该提高农村教师的质量,提升教师素质。教师是能够带动课堂气氛的引导者,针对生物实践课程,如果老师的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不强。在生物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实验课,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情景导入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例如,在学习“植物细胞渗透作用”这一章时,通过植物细胞渗透吸水、渗透失水的原理,联系生活中的实际,创立情境。比如,盐拌黄瓜时盘子里的水是哪里来的?如果青菜蔫了,如何使青菜重新恢复鲜嫩?让学生独立思考,在了解相关知识后,学生明白了细胞吸水与失水的区别。

新课程倡导学生参与思考,而不是以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学习。比如,“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一课,某教师尝试启发式传授,提倡探究性学习。第一,让学生针对不懂的地方提出问题。第二,让学生通过自主查找资料的方式寻找答案。第三,由教师与学生展开讨论。首先共同讨论,引导学生对新的知识进行探究,比如什么是基因?什么是有遗传效应的DN段?DNA分子上有没有具有遗传效应的DN段?然后,指导学生对课本的内容进行讲解说明,寻找“有疑虑”的地方,对其进行解答。

二、充分利用资源,开展实验活动

生物教师在授课的时候,要紧扣教学内容,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切入新课教学。也就是让学生由简单到复杂地接受知识,进而提高学习生物的信心。农村中学的实践条件相对城市而言,是较差了些。但是,学生应该立足现有条件进行创新。何况,农村有很多资源是城市没有的。教师应该利用生物资源,将生物课堂带进大自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察动植物,针对植物的生活环境进行标本采集,在观察植物的同时,学习在生活中学习生物。在观察动植物时,对动植物进行分类辨别。例如,是奇蹄目还是偶蹄目动物?是单子叶植物还是双子叶植物?教师也可以利用活动课程,将生物课程中的实践用于田野或者菜棚的种植,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做到理论与实际结合。这样,在扩展视野的同时,加深了教材中知识的运用。

例如,某中学七年级生物教材中的实践课内容:观察绿色植物叶的形态。实践课程以班为集体、以组为单位。教师在实践课程开始之前,做好准备工作。①将学生分成六个小组;②向学生介绍活动内容;③进行小组讨论:观察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使用哪种工具进行采集?采集过程中也应注意哪些问题?标本应该使用哪些工具进行制作?等等。材料准备完毕后,进行实践课程教学。①由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任何有趣的植物,将发现的事例进行记录。②由教师收集相关资料。③学生准备对采集的绿色植物进行观察记录,并制作标本。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带领同学出去必须要注意安全。

三、增加第二实践课堂教学

在学校的课程安排上,可以请农村的种植户前来举办演讲,让他们传授种植经验,用生活中的实例向学生证明实践是学习的真知。在教学实践上,增设第二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同学开展课外活动,这对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新课程强调学校应与社区相互合作,重视学校内外的各种教学资源。为了新课改的教学目标,农村学校应该和社区建立良好的联系。生物教师在授课的时候要紧扣教学内容,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切入新课教学,让学生由浅到深地接受知识,进而提高学习生物的信心。

例如,某校开展生物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内容主要是针对生物课堂进行知识扩展,探究性学习生物相关知识等。具体活动流程:第一,由于第二课堂是针对学生兴趣的活动,所以只要求有兴趣的同学参加,在题目拟定方面尽量满足学生的兴趣。根据活动需要,初步决定的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如“糯米酒的制作原理”“制作叶脉书签”“调查学生的早餐状况”等,最后通过投票选取主题。第二,确定主题后,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学校器材,进行自由分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第三,活动实践结束,对成果进行展示。根据主题的不同进行小组汇报,实验产品予以展示。

结束语:农村初中生物教学相比城市初中生物教学,存在着一定的劣势,但也有自身优势。笔者认为,教学是一种教师讲授、学生学习的双边活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自始至终扮演的是学习的辅助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只要教师注重启发、注重教学方式,学生就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学会注意怎样归类、怎样取舍、怎样加工和整合生成新的知识,进而为他们的创新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蔡伟丽.利用一种生物材料进行一组初中生物实验的探讨[J].生

物学通报,2011(9).

[2]周寿红.新课标下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状况及对策[J].考试

周刊,2010(12).

[3]朱玉陶.论高中生物教学中对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

基础教育人才培养范文5

关键词:区域经济;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引言

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经济发展受到内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影响,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用以反映不同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区域经济发展不但受到区域内以往发展历史、政治经济政策和经济战略的影响,还受到人口素质、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等条件的制约,这带来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形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性特点。这种不平衡引发了区域经济发展所需人才的智能结构、技术能力的多样化,使成人高等教育也具有了鲜明的区域性特点[1]。韩海彬、李全生在《成人高等教育投资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一文中,通过运用面板单位根检验、面板协整检验和面板误差修正模型等方法,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增长与成人高等教育投资的关系进行了比较研究,其研究结果表明成人高等教育投资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具有明显稳定的双向长期因果关系,形成了良性的互动机制,且东、中、西部地区的成人高等教育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并不相同,其中东部最强,中部次之,西部最弱[2]。因此,区域经济的不均衡发展必然引发成人高等教育的区域化发展需求。

1 成人高等教育的转型

不同时期成人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尽相同,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根据其价值取向可划分为学历型、职业型和学习型成人高等教育[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继续教育特别是成人教育活动,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是社会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4]。因此,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将实现从传统的学历型、职业型向现代学习型成人高等教育的转变,这种转变实质上是成人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变,以提升成人素质能力为目标的终身教育理念和学习型社会理念逐步形成。

2 成人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对成人高等教育提出了新要求,用以弥补学历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不足。成人教育机构要针对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供给提出的差异化需求,开展不同层次、不同规格、不同规模的成人高等教育。

2.1 满足社会人才再培养需求

我国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开放战略而来,企业技术升级改造、管理模式国际化,均需要培养数量庞大的专业科技人才、高质量的劳动者和高级管理人才,普通高等教育的学历教育模式难以满足社会成人的再教育需求,而成人高等教育却能够通过其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和丰富的教学内容快速的满足社会在职人才的再培养需求。

2.2 满足知识快速更新的需求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知识更新日益加快,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成人高等教育能够以更快、更新的姿态将所获得的新知识、新技能、新观念、新思想传递给受教育者,有针对性的快速提高社会再教育对象的行为素质、道德品质、专业技术能力,以此来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

2.3 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优化人才结构的需求

普通教育难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内不同技术能力岗位对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结构优化的要求,面对不同层次的在职人员再培训、再学习需求,只有成人高等教育能够依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开展专项的技能培训和科技文化知识的传授,实现区域内不同层次的人才各尽其能,最终实现区域社会人才结构的合理化分配,搭建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社会人才结构。

3 成人高等教育的区域化发展目标

区域划分以地理和经济特征为基础,中国地区的区域划分要尊重行政区域的完整性。成人高等教育的区域化发展要立足于区域、服务于区域、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

3.1 明确成人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的定位

成人高等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之处在于,成人高等教育的主要对象是社会在职人员,其职业稳定性较强,成人高等教育的主要责任是提高教育对象的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以此来满足经济发展带来的人才能力素质提升需求。面对教育对象流动性较低这一现状,成人高等教育的开展,只有在结合了区域经济发展对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的区域性需求特点时,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因此成人高等教育应实施区域化发展,这不但能够有针对性的提升区域范围内成人群体的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还能够使成人高等教育获得更多的认可,形成良性循环发展的动力。

3.2 明确成人高等教育的责任

成人高等教育的区域化发展定位要求其必须责任鲜明的服务于区域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其主要责任是密切关注社会经济发展,抓住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结合自身的优势融入到经济发展中,切实解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面对的特定人才紧缺问题;关注经济发展走向和社会产业结构调整趋势,结合国际成人高等教育成功经验和区域教育环境,有针对性的做好人才储备,以此来推动和引领区域经济的发展。

3.3 形成社会认可的成人高等教育

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亦应立足于区域,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切实为社会培养出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可用人才,让社会认识到成人高等教育的作用和效果,进而转变对成人高等教育的认识,形成社会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广泛关注、支持和参与的良性发展。

4 成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建议

基础教育人才培养范文6

【关键词】应用型创新人才 计算机

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C-

0155-02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各行各业无不与计算机技术有着紧密联系。在人才培养规格上,所培养的人才是否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已成为衡量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是否成功的关键。因此,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当前,大多数中小学已陆续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学生在家里也经常使用电脑,学生进大学前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这给计算机基础教学带来了较大的难度。此外,许多高校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仍停留在纸质教材、机房、多媒体的层面,没有充分利用起网络化教学平台。同时,许多高校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性质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之前已经掌握了常用的电脑操作技能,因而没有必要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这造成高校在要不要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这个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争议。

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各行业对学生计算机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专业课和计算机技术联系更加密切,这对高校计算机通识知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对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二、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和措施

为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应以“夯实基础,重视实践,面向应用需要,培养创新精神”为着眼点,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方法、师资队伍、教学环境等方面入手。

(一)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从课程的培养目标和内容来看,高校的计算机教学一般分为两个层面:公共基础课层面上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课交融的计算机课程教学。

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典型常见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具备使用计算机处理日常事务的基本能力;培养信息意识,具备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了解信息行业中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和规范。

与专业课交融的计算机课程的培养目标为:各专业根据本专业领域的要求,培养学生了解计算机学科基本概念,掌握相关的软硬件技术,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能够使用典型工具软件解决专业问题,并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够设计、开发解决专业问题的计算机应用系统。这一层面的计算机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的教学内容是紧密结合的。制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要注意计算机课程教学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例如,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上的培养要求: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及专业软件的应用能力,能运用计算机表达设计意思和进行广告和包装设计与制作。物流管理专业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上的培养要求: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熟练操作各种常用工具软件进行信息收集和信息处理,并能利用网络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物流服务。总而言之,这个层面的计算机教学内容应满足各应用型专业的专业课需求。

(二)合理构建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结合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可把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分两大层次,即计算机基础教育、满足专业需求的计算机应用与创新能力教育,围绕六大重点核心教学要求(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Visual C++)、硬件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采用“1+X的课程设置方案”,第一学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大学计算机基础,加上其他几门重点课程。第一层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面向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开置,第二层是与专业需求相结合的计算机基础核心课程,可根据各专业需求构造不同的课程组,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来开设,如表1所示。

(三)加强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计算机基础有6门重点核心课程,涉及的教学内容比较多。教学改革要服从于教学内容,以“授之以渔”为目标,着力实践动手能力、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不同的课程、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目的,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推行案例式、启发式、研讨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讲课注重实践和师生互动。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采用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为一体的授课模式,根据实际应用,优化教学内容,精讲多练。从生活和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精心设计各种实用案例,优化教学内容。例如,在WORD教学过程中,可要求学生进行个人简历、主题报刊、毕业论文编辑排版、成绩单的制作。在电子表格的学习中,则要求学生对商场销售进行数据处理,对企业工资进行分析管理。在幻灯片的学习中,则设计主题班会和企业宣传等教学案例。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注意教学内容的循序渐进、知识结构完整,使课程教学较好地体现“夯实基础,重视实践,面向应用需要,培养创新精神”的特点。

在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可推行研讨式教学方式,以优秀应用案例优化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编程能力来强化教学质量,把“边学习、边设计、边实践、边创新”教学模式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同时,把科研课题、学科竞赛、科技创新等活动纳入课程实践环节中,拓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途径。

对一些软件工具应用技术类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要注重实践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优化教学内容。采取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相结合方式,注重学习者的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实施单项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多媒体创作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同时配以验证、设计等开放性实验,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以及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教学环境建设。首先,建设一体化多功能实验室。实验室需配备各类计算机设备、服务器、投影仪和配套软件等,计算机教学区域网络要与校园网连接,形成多媒体教学网系统的一体化多功能实验室。在一体化实验室里直观地进行理论教学和操作演示,学生可以在实验室完成各类实验项目,也可以通过上网获取课程学习各环节的基本资源。其次,开放机房。计算机机房应在课余时间向全校学生开放,为学生主动、自主学习提供保障,学生利用此机会进行实验教材上的选做实验或其他更深更广泛的学习。最后,建设立体化网络教学平台。平台的资源有教师的电子教案、录像、习题集及参考答案、试题库以及数字化的教学资料。按功能可以设置以下版块:课程学习、疑难解答、模拟考试系统、新手训练营、教学论坛等。网络教学平台所展示的内容比较生动形象,教学资源丰富可重复利用,学生对此的学习兴趣高,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提高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质量,关键是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在当前计算机基础专任教师仍然紧缺,师资队伍不稳定、整体业务水平有待提高的情况下,各高校应以提高师德素养和业务能力为核心,大力推进计算机基础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支业务精湛、知识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相对稳定的计算机基础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