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意义和价值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艺术教育意义和价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艺术教育意义和价值

艺术教育意义和价值范文1

关键词: 合唱艺术 表现形式 教育价值

合唱艺术是声乐的最高形式。在人类音乐发展史上,合唱以其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被人们所接受,是普及性最强、参与面最广的高雅艺术品种之一。合唱能够使人真正感受到艺术的美、和谐的美、生活的美、健康人格的美。

一、合唱艺术

1.合唱的定义

合唱指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艺术门类,常有指挥,可有伴奏或无伴奏。它要求歌唱群体音响的高度统一与协调,是普及性最强、参与面最广的音乐演出形式之一。人声作为合唱艺术的表现工具,有着独特的优越性,能够最直接地表达音乐作品中的思想情感,使听众产生情感共鸣。

2.什么是合唱艺术

合唱是声音的共性的艺术,是通过多声部、多层次、多种表现手段及处理方法达到高度协和的一种综合性极强的艺术表现形式。合唱这种艺术更多地是淹没自己而突出集体,所以它是群体艺术的结晶,是一个和谐的有机组合的整体。

合唱包括和声的功能、复调、转调等多种旋律织体的表现形式。它音域宽广,音色丰富,极富于声音表现力。一个合唱团的艺术水平,取决于每个队员的音乐功底、修养和文学造诣。合唱指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一个好的指挥的排练能给合唱队员留下最有价值的音乐知识和对音乐的感受力,更能给观众留下最有价值的艺术享受。

合唱艺术代表着一个国家民众的文化艺术素质,体现了时代的精神面貌,它是体现国风国貌的一个方面。合唱本身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对培养人们的集体主义荣誉感和团结精神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和影响。合唱艺术最能够体现人民群体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最能提高人们对音乐的理解,培养人们的综合素质。

合唱艺术是声乐领域中更高层次的一种表现形式,可以给人们多形式、多音色、多声部、多层次的艺术享受,同时能陶冶人们的心灵,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使人的精神领域得到升华。因此合唱艺术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

3.合唱艺术的特点

人声作为合唱艺术的表现工具,有着其独特的优越性,能够最直接地表达音乐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

(1)音域宽广。合唱的音域是所有参与者音域的总合,从男低声部的最低音到女高声部的最高音,可达到三个半至四个八度。

(2)音色丰富。在合唱中可包含男女高、中、低声部中所有的戏剧、抒情种类,还有每个人的不同音色,以及各种音色的不同组合情况。

(3)力度变化大。从最弱的ppp到最强的fff,都是合唱所能够胜任的力度变化范围,任何个人都是不能与之比美的。

(4)音响层次多。由于合唱是多声部音乐,因此不同的和弦、不同的和弦转位、不同的声部组合、不同的力度级别、不同的音色变化等都会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和层次。

(5)表现力强。合唱可以表现各种种类的作品,不论主调音乐还是复调音乐,不论任何历史时期,不论任何情绪,不论任何风格的作品,都可以通过合唱来进行完美的表现。

合唱艺术与群众歌咏在本质上不完全是一回事。合唱艺术是多声部的声乐艺术,对声音的艺术处理要求很高,讲究整体声音的和谐,统一和均衡;而群众歌咏则以单声部更为多见,强调“情绪”和“气势”、现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声情并茂的合唱艺术才是最完美的艺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说过:“音乐是人类感情的速记。”因此,声情并茂是音乐美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合唱的“统一”就是声音的统一,情感的统一。其中声音的统一是手段,情感的统一是目的,是歌唱艺术的灵魂。在排练过程中,指挥要运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多方位启发合唱队员深刻理解音乐的内涵,力求准确把握每一首歌的不同情感特征,做到声情并茂,使音乐作品中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合唱队员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碰撞出情感的火花,产生共振。只有这样,才能使合唱艺术具有情感的神韵,从而使合唱艺术中的共性和音乐作品的个性达到和谐统一,达到至善至美的艺术境界。

二、合唱的教育价值

国内外大部分高校都成立了合唱团,并且有很多高校有较专业的合唱团体。合唱团能使学校与社会的文化联系日益密切,同时也能丰富在校师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和艺术修养。

对于学校音乐教育来说,首要任务是普及。合唱教育能用较少的经济投资,使较多的学生参与,是一种经济、简便、面向全体学生的音乐教育形式。英国音乐评论家珀西・M・扬说过:“在某种意义上况,没有人不懂合唱,因为合唱凝聚起来的是一个团体的思想、情感和愿望。”合唱表现出来的合作精神是一个民族最重要的精神,凡抱着极大的热情和兴趣,长期置身于这种音乐活动形式的学生都能获得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合唱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演唱形式。同时合唱又是一种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的集体艺术,音色、音准、节奏、声部、情绪、表演等无不要求学生具有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浪潮中,如何加强培养学生的共同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尤为重要。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家庭的宠爱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往往忽视了集体的观念,常会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合作精神的缺乏成为许多独生子女的素质缺陷。而在现代社会,是否具有合作精神,能否与他人合作已经成为一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对歌曲音乐的理解感悟,同伴间的合作协调能力等的意义都超出了演唱本身,完善人格才是艺术教育的终极目标,而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艺术技巧能力的培养。

艺术教育意义和价值范文2

幼儿的绘画技能不如成人,表现出一种稚拙感。而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我们更应关注他们的表现能力而非绘画技能。

表现能力不等同于绘画技能。以画人物头像为例,如果幼儿没有经过细致、认真的观察和体会,即使通过临摹学会了画人物头像,也只是学会了技能,画得再“好看”也是没有表现力的,因为他没有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想法,画的只是教师告诉他的人物,而不是自己感知的人物。幼儿自己的画尽管不一定好看,但满足了表达的愿望,而且,只要是基于亲身感受的,都可以说是具有表现力的。当然,培养表现能力并不排斥绘画技能。在教育实践中我们看到,幼儿的绘画技能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提高,体现在图像的结构、比例的处理及线条的运用等方面,但这种技能不是教出来的,而是他们在感兴趣的活动中通过大量的实践自然而然提升的。如果为了画得好看而教幼儿技能,就会削弱幼儿的表现力,这样的画只是“徒有其形而无其神”,最终变得大家画得一个样。

因此,绘画活动中,教师要明确自己的教育价值取向是提高幼儿的绘画技能,追求幼儿绘画作品的完美,还是让幼儿体验生活中美的事物,追求幼儿情感、个性的表达和学习能力的提升。这就决定了绘画活动的内容和教学方法。

我认为,教师更应关注幼儿感知、体验、想象、创造等本体艺术能力的培养,关注幼儿艺术素养、表现能力的提升,强调让幼儿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培养幼儿的审美感受能力和审美情趣。为此,教师宜选择来源于幼儿生活经验的内容,让幼儿从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借助真实的生活体验用自己的方式表现美。以人物画像为例,可先引导幼儿观察身边最亲近的人,说说他们面部表情的各种特点,并用剪纸、泥塑等方式尝试表达自己对人物头像特点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绘画创作,这样幼儿可能就会主动去尝试把脸画大一些,以表现更多的面部表情细节。

艺术教育意义和价值范文3

【关键词】数学史 高职数学课堂 创设情境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157-01

新的教学大纲要求:“学生通过数学文化的学习,了解人类社会发展与数学发展的相互作用,认识数学发生、发展的必然规律;了解人类从数学的角度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发展求知、求实、勇于探索的情感和态度;体会数学的系统性、严密性、应用的广泛性,了解数学真理的相对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出学生在理解数学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都要得到进步和发展,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的数学课堂应当承担向学生传递数学文化的重要职责。数学史知识对于数学教学的意义重大。现就本人多年的教学经历谈谈数学史融入高职数学课堂的意义和教育价值的一些看法。

俗话说:读史使人明智。数学的历史,就如同人类的文明史一样源远流长,由结绳计数的源头萌芽,伴随着人类的实践活动,逐步成长为分门别类的参天大树,数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为人类积累了宝贵的科学文化财富。高职数学教育旨在培养有道德、有智慧、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献身的精神和敢于探索的社会人才。在高职高专的数学课堂上数学课程的教学往往都过于抽象,导致很多学生不自觉的就成了局外人,无法对老师讲解的枯燥的知识提起兴趣,只要学生在教学环节中出现一个难懂的知识点,都会使其愈加严重的觉得数学知识的难以理解,所以在这样的课堂上更加急需调整教学节奏和内容的相关有趣味的知识的引入,那么数学史知识就是更为恰当的。虽然在个别老师的个别教学中老师会不禁的讲到一些与题目相关的常识,但若能从以下所讲的方面注意搜集更多的资料,有意的设置于正常的教学之中,那样的效果会更好,会使每一节课的内容更加有趣,更加被凸显出来。数学文化史的引入并不是要求更多的学时,恰恰不必为其特意安排某个学时来集中讲解,需要把其与相关数学知识融入结合,它所占用的时间正是学生疲惫期,它的出现能激励和促进教学的完成,更加提高了当堂课的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让我们从以下方面细致分析数学文化走入课堂的必要性。

一、让数学文化走入我们日常的数学课堂

因此,数学应该作为一种文化走进高职数学课堂,实现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得到和谐发展,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具有求真务实的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二、恰当引入数学家的经历激励学生学习

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学生因数学基础薄弱,感到学习困难而放弃数学,这就要求学生具有刻苦耐劳、勇于挑战自我的态度和精神。因此,我们可以结合教材,适时地介绍某些数学史料和有关数学家的生平事迹,使学生了解到科学的发展都是科学家们刻苦钻研、不懈努力的结果。让他们感受数学精神,树立信心,从而正确地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三、利用数学史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欣赏数学的美

我国著名数学教育家徐利治先生深刻指出:“数学教育与教学目的之一,应当让学生获得对数学的审美能力,从而既有利于激发他们对数学的爱好,也有助于增长他们的创造发明能力。”关于数学美,著名教育家张楚廷认为:“数学美是构成人的精神与外部世界相融合的基本中介。”能否认知数学美,是将数学活动理解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关键。数学美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一种人的本质力量通过宜人的数学结构的呈现,其主要特征为简洁性、对称性、统一性、奇异性。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数学美,揭示其中的规律,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素养均有裨益。数学美育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不同的专业蕴涵着不同的数学美的内容,高职服装专业中的设计课程常常会设计数学的对称与曲线美等,使数学教育更好地为专业服务,探索出了数学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教学之路。数学美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对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四、数学历史名题的教育价值

对于那些需要通过重复训练才能达到的目标,数学历史名题可以使这种枯燥乏味的过程变得富有趣味和探索意义,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他们的兴趣。对于学生来说,历史上的问题是真实的,因而更为有趣融入数学名题,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在漫长的数学历史中,有着许多有趣的题目,这些历史名题的提出一般来说都是非常自然的,它或者直接提供了相应数学内容的现实背景,或者揭示了实质性的数学思想方法,这对于学生理解数学内容和方法都是重要的;许多历史名题的提出与解决与大数学家有关,让学生感到他本人正在探索一个曾经被大数学家探索过的问题,或许这个问题还难住了许多有名的人物,学生会感到一种智力的挑战,也会从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享受,这对于学生建立良好的情感体验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最后,历史名题往往可以提供生动的人文背景。

艺术教育意义和价值范文4

关键词:高职艺术教育;原则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教育理应承担授艺与育人的双重责任,因而我们的高职艺术教育也应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充分陶冶性情、交流思想、完善品格,进而将学生培养成懂美、爱美且具高尚职业道德的人。

1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学生艺术教育的目标体系建设

高职院校在制定艺术教育目标体系时,应以艺术教育理论和当代教育美学等理论为指导,本着客观、实用的原则,本着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终生受益的原则,本着以艺术教育成果促进学生就业择业的原则。

1.1体验性原则

审美教育具有鲜明的情感性,美育过程的动力来自个体自身情感表现要求,它决定了美育是个性情感不断开放、伸展和升华的过程。[1]美是人的本质力量――自由自觉的实践力量的对象化。离开具体的、活生生的活动,人的本质力量就得不到充分展示。只有自由自觉的活动才是人的能动性的核心内涵。审美教育是以审美体验为基础的,所以个体在教育过程中获取相应的经验是美育是否成功的关键,而审美经验的获得正需要学生投入美育活动。活动是使学生身心协调和审美能力提高的最佳方法,它保障了学生积极性的提高和兴趣的激发,为他们的积极尝试美、体验美、创造美提供了机会,更重要的是活动使美育成为一个过程。设计美育活动的关键步骤在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一个活动目标,使活动沿着预定的目标来进行。如要完成艺术欣赏教学,可设计一个活动过程,把教学过程转化为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过程。

1.2协同性原则

协同性原则是指审美教育应与素质教育中的其他教育结合在一起,相互促进,相互协调,有机的融于高职院校的整体工作之中。在学生中举办各种美育讲座和其他富有教育性的讲座。通过这些讲座,让学生懂得和掌握一些美学基本知识,懂得和掌握辨别社会现象美丑的基本知识,并运用一些艺术形象和生活事例去教育学生,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感和形象思维能力,从而建立起艺术美,生活美和社会美的观念的同时,审美教育要做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目标与方法的统一。

1.3多样性原则

教育者总是依据一定社会的普遍标准要求来确立教育目的,运用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来影响受教育者,使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目标适合受教育者的个性特征便成为教育过程的一个基本规律和原则。大学生的个性特点是丰富多彩的,审美教育的媒介是多样的,必须按照高职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选取不同的审美媒介去施教。因此,高职院校的审美教育要遵循多样性的原则。多样性的审美教育原则是指从多媒介、多方面、多层次给学生施以影响,多角度多方位的激发审美兴趣、发展审美能力。多样性的美育教育,要求不断变换审美媒介,从多方面、多渠道、多层次给学生以影响,这不但可以激发他们的审美兴趣,提高审美能力,而且能促进他们素质的全面发展。

1.4非平衡性原则

美育过程中的非平衡性原则指的是:在培养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过程中,针对教育对象自身的不同状况而相应地施以不同层次、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审美教育原则。其理论前提是受教对象在个性、情感、心理等方面的非平衡性,就必然需要相应的不对等的美育内容及相关方法去实现美育的目的,从而使受教对象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非平衡性原则”强调从受教对象的心理特点出发,根据其不同性格,不同才能而施以不同的内容与方法,注重培养受教对象良好的审美观以及审美能力,注重开掘受教对象心智的和谐发展以及隐藏在每个受教对象身上的创造力,使其全面发展。

2高职院校艺术教育要实现内容与方法的和谐统一

艺术教育要能够贴近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从形式到内容能否给学生以美的感受,这就要求我们在艺术教育过程充分发挥审美的育德功能,有机地融入美的内容,借鉴美的方法,给高职院校艺术教育注入新的活力。高职院校艺术教育要结合学生个性特点及专业特点,以情感教育作为切入点,运用艺术的形象性、审美性、愉悦性的特点,充分体现高职艺术教育的价值。

2.1运用艺术审美教育以情感人的特点

艺术审美教育以情感人的特点能够克服道德教育空洞乏味的说教。简单生硬的强制灌输,难以使道德教育取得入耳、入脑的效果。而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的艺术教育却容易让学生接受。教师通过真挚的感情感染学生的过程是不断增长学生对道德感受的自觉意识的过程,是将道德教育中普遍的行为规范要求逐步转化为个体的情感要求的过程。

2.2运用艺术审美教育形象化的特点

艺术审美教育形象化的特点能克服道德教育的枯燥与抽象的弊病,使学生在欣赏美的过程中自觉接受道德教育。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但并非抽象地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这就是艺术的最主要之点。[2]艺术蕴含的丰富理性内容融于美的艺术形式之中,艺术中的善是通过艺术形象来体现的,是艺术家的人生态度和道德评价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艺术教育过程中要创造性地借用艺术的形象性特点,尽可能多地赋予艺术内容以美的形式,并将其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在感受到事物形式美的基础上,唤起进一步去感受内容美的积极的心理倾向,从而主动地接受教育。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充分利用音乐、舞蹈、美术、戏剧等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引导学生通过塑造美好的艺术形象去感知生活中的一切真、善、美的事物,在潜移默化之中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2.3运用艺术审美教育愉悦性的特点

艺术审美教育愉悦性的特点,能使道德教育取得寓教于乐的效果。高职院校学生既是美的创造主体,又是美的欣赏主体,艺术最大的特点是能使欣赏者产生愉悦获得审美享受。寓教于乐正是以美育得益于为人们所接受的奥秘所在。在艺术教育过程中,艺术工作者无论是运用语言的启迪还是运用形象的感染去教育学生,都要力求提高德育手段的艺术性和可欣赏性,使学生感到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而且是在对美的欣赏和享受中自觉地认同教育。

3结语

高职院校开展艺术教育,应紧紧围绕职业技能的培养和提高这一中心,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最高目标,将艺术教育广泛而适度地渗透到职业教育中去,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才智,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高职院校教育要从多角度和多层面提升艺术教育的内涵,以潜移默化、和风细雨的方式净化学生的心灵,从精神上塑造学生,从综合发展维度培养学生,从而不断完善和强化高职艺术教育的应有内涵。

参考文献:

[1] 现代美育学导论[M].暨南大学出版社,1992:57.

[2] 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4:4.

[3] 裴红胜.素质教育视阈下高职院校的艺术教育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

艺术教育意义和价值范文5

关键词:高等教育;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少数民族中的优秀青年,肩负着振兴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巩固祖国边防疆土及增进民族和谐发展的历史重任。在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优秀学子迈进高校大门时,民族之间历史、地理及文化差异给他们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凸显出来,而少数民族学生的受教育程度特别是思想意识形态,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各民族繁荣稳定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适时调整学校针对这部分学生的教育管理模式至关重要。曾说过:“青年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个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剩余的扣子都会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高校普遍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管理工作,注重分阶段、分年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入学教育、毕业生教育、中国梦主题教育等为契机渐进式融入核心价值观教育,力求为大学生的人生扣好第一粒扣子,将他们培养成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优秀人才。

一、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

(一)有助于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马克思曾说:“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即表明了对某种事物或思想的认同培养是可行的观点。高校是塑造青年英才、培育青年学生价值观的主阵地,在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度里,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重大。高校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助于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自我约束和学习能力,从个人的行为做起,从做一个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人开始,积极推进全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才能助推实现我们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二)有助于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性思考和甄别能力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伴随着信息传播途径的多样化和科技化,少数民族大学生一方面面临着国际、国内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面对着良莠不齐的社会现象的冲击,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障碍重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适时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润入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方面面,把握他们的心态形成、变化及发展规律,对于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对事物的理性分析和科学研判能力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三)有助于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国家的兴旺发达,离不开强大的精神支撑;民族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先进的社会文明。少数民族大学生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他们身上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与使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和管理服务,注重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在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理论素养、文化底蕴、道德素质提升的同时,帮助他们系统地掌握价值内核,引导学生自觉高扬爱国主义旗帜,以献身祖国、服务人民为己任,有利于他们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指导专业学习与实践活动,更好地完善自己、提升综合素质。

二、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以贴近思想为原则

当前,“90”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主流是积极进步、健康向上的,与非少数民族大学生一样,他们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具备一定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但由于这些大学生大都来自于生活较落后、信息不通畅、经济欠发达的地域,经历了长期的民族聚居生活,受到本民族习惯、文化,特别是信仰的深刻影响,在他们的思想意识中深深烙下本民族思维习惯、价值取向和民族文化的印记。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要以贴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为基本原则,更好地把握他们的思想状况,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管理工作。

(二)以贴近实际为原则

高校越来越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高等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状况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特殊性,又要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切实理解他们的内在感受,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实际需求相统一,使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够真正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自觉抵制各类非核心价值观的错误思潮,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少数民族大学生一致认同和遵循的政治信仰。

(三)以贴近民族为原则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每个民族的经济、文化、生活、风俗等特点的充分体现,这些民族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特有符号也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而有所改变,在这一过程中,把握好他们的思想特点和思维方向显得尤为重要。在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个群体中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该尊重他们所独有的民族特点和思维习惯,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引领作用,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思想理念与核心价值观相融合,能够兼顾本民族的优良传承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创新。

三、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探究

(一)加强民族文化教育,促进民族团结融合

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的重要环节,是以民族理论、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要注重强化学生“大家庭、大团结”理念,教育学生树立“大中华”观,增强民族团结意识,维护民族团结,引导学生尊重民族习惯和民族文化,和睦相处,包容共进。在每年新生入学教育阶段,针对新生来自不同地域及不同民族的特点,将民族团结作为新生入校教育的第一课,通过开展专题讲座,结合安全教育、专业教育及党课等,让少数民族学生了解汉族文化,让汉族学生也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在少数民族的盛大节日,如“古尔邦节”等,组织汉族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共同庆祝,以联欢会、素质拓展活动等形式促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与民族融合。

(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积极培育共同理想

爱国主义教育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开展民族教育的任务之一。高校应积极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活动,增强少数民族学生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使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将民族精神、创新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教育结合起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如“民族梦”“青”“成才梦”等,组织学校、学院、年级、班级进行“四级”大讨论,或者召开主题班会,让同学们畅谈理想,畅谈“中国梦”,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个人理想与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鼓励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刻苦学习、努力奋斗。

(三)加强学生自主管理,建立学生信息员信息反馈机制

保证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安全稳定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畅通的信息渠道有助于及时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动态,为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教育和引导工作提供可靠依据。学校通过建立思想动态信息员、学生公寓巡查员、网络动态监控员等学生信息反馈队伍,选拔思想政治觉悟高、责任心与团队意识强、立场坚定、思维敏捷的学生担任信息员,通过日常信息反馈交流,及时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生活情况,真实反映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丰富日常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内容

心理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重要一环,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不能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少数民族大学生步入大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随之开始。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应全面开展大学生心理测量与普查的工作,重点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测量数据加以分析与研判,全面掌握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并将测量结果反馈给辅导员或班主任,适时开展追踪教育。此外,学校通过组织心理协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阳光形象大使”“心理剧”“心理运动会”及“心理知识竞赛”等活动,积极组织少数民族学生参加。通过专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学生们对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与挫折能够积极正确地对待,增强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和抵御外界负面影响的能力,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加积极乐观地面对困境。

参考文献:

[1].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陈颜,张志坚,陈金龙.民族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模式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0).

[4]张锐.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路径探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5).

艺术教育意义和价值范文6

一、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中利用民间童谣的价值

民间童谣之所以能够成为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的内容,是因为,感受来源于生活中的民间艺术是幼儿的认知和审美能力所及的。而且,感受民族的、民间的以及现实生活中的艺术也是我国教育政策的一个基本导向。[2]在幼儿园课程中,应该采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将现实生活中的民间童谣融入和渗透到艺术教育课程中,使艺术课程的教学与民间童谣的教学在同一过程中综合地进行。对幼儿来说,艺术课程所选择的民间童谣必须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必须是适合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的。因此,衡量民间童谣对幼儿发展的价值,应从认知、情感、审美、人格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察,使民间童谣在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中真正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

1. 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简单地说,就是审美主体所具备的能使审美活动展开及展开到某种程度的能力。审美能力主要包括审美感觉力、审美想象力与审美理解力。[3]在幼儿园艺术教育中,课程的设置应该充分尊重幼儿作为审美教育的主体,从本质上满足幼儿的审美需要,为幼儿营造一个可以看得着、听得见和摸得到的全方位的艺术活动课程,促使幼儿在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逐渐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将民间童谣融入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中,可以让幼儿经常接触和聆听自然、亲切、真实、纯朴的民间童谣艺术作品,充分感受和体验民间童谣艺术具有的节奏、韵律和章句的曲调等形式美特征。

审美感觉是一种享受的感觉,如《春天》:“春天到,天气好,桃花杏花都开了。蜜蜂来采蜜,蝴蝶来舞蹈,小鱼水里游,小鸟树上叫,大家欢迎春天到。”[4]这首民间童谣的节奏活泼欢快,词尾押韵,富有韵律,吟唱起来朗朗上口,歌词中描绘了春天大自然中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如五颜六色的花朵、忙碌于花丛中的小蜜蜂、翩翩飞舞的蝴蝶、悠闲自在游动的金鱼以及莺莺歌唱的鸟儿等都能够引起幼儿的感官兴趣,触动幼儿的审美感觉。在审美中,想象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审美能力,它能根据幼儿以往的经验或头脑中的记忆进行加工组合,想象出自己从未感知的对象。

民间童谣来源于生活,取材于大自然,蕴含丰富的审美意境。让幼儿经常欣赏或吟唱不同题材、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民间童谣能够帮幼儿增加对各民族文化的了解,丰富幼儿的艺术经验,促使他们通过艺术课程发挥自己的审美想象力,逐渐提高自己的审美领悟能力。

2.有利于开发幼儿的智力。智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综合,其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维能力。[5]近年的实践研究证明,艺术教育能健全幼儿的大脑,脑的左半球善于抽象思维,脑的右半球善于形象思维,它能让人脑的两个半球都转起来。加强艺术教育,有助于幼儿的全脑发育,有利于幼儿智力的全面开发。[6]

幼儿期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将民间童谣融入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中,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创设一个相对完整、动态的课程情境,让幼儿在愉悦的过程中体验和分享民间童谣的恬美意境,并借助这一艺术形式促进幼儿智力的全面开发。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民间童谣《小白兔》:“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爱。”这首童谣通俗易懂,很符合幼儿的童趣心理。活动首先请幼儿完整地欣赏,以充分体验童谣的趣味性和生活性。接着请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去观察不同颜色的兔子,在观察的过程中,教师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眼中的小兔子。最后回到活动中,让幼儿在音乐的背景下吟唱这首童谣,并谈一谈小兔子的外貌特征、生活习性等。延伸活动可以借助游戏、美术、表演等形式将童谣作品呈现出来。这节艺术活动课并没有局限于唱《小白兔》,而借助观察兔子,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让幼儿总结小兔子的特征来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音乐声中带领幼儿吟唱来训练其记忆力;在游戏、表演、美术等形式中又锻炼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