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人才的培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专业人才的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专业人才的培养

专业人才的培养范文1

[关键词]就业质量;会计学;人才培养;综合能力

0前言

2017年暑假,吉林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一行六人在院长的带领下,以走访毕业生企业和毕业生问卷调研的方式,开展了为期6天的走访和调研活动。在这次走访和调研活动中,毕业生从作为用人单位和作为应聘者的角度出发,在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提出了较好的建议和意见。

1毕业生访谈和问卷调查情况简介

1.1毕业生访谈情况简介

2017年7月20日,走访了三名毕业生,并在其企业进行了调研和实地考察。一个是毕业生乔明国的企业———青岛美厨食品有限公司,业务范围主要为海鲜类的进出口贸易。目前年销售量在3000吨左右,主要的销售市场为欧洲和美国,年贸易额约为2000万美金。另两名是毕业生潘晓明和钟微(夫妻)。现在青岛开了一家外贸公司———青岛恒兴伟业工贸有限公司。主要采用天然材料,如编织纸,柳树,玉米,小麦、海草、塑料、帆布、黄麻、亚麻布等来专业生产箱包、仓库、箱、洗衣篮,餐垫,帽子等。这三名毕业生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共同的经历是在经过打工一段时间之后,自己创办企业。在与学生座谈过程中学生就毕业后工作经历、奋斗历程,做了详细的说明,并从作为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角度,对学院的发展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1.2毕业生问卷调查情况

8月5日,对20名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教学院就毕业生在学校期间所学知识,在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基本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等18项内容进行了问卷调查。

2毕业生反馈信息

2.1从用人单位的角度

学生毕业后做事情,要专注,所谓的大国工匠精神就是:一件事情不停地、反复地、持续地做,做透。这两个毕业生子所以有现在的成绩,他们从毕业就从事本职工作,一直在做,从不会、不熟做到精致。不论是替别人打工还是自己开办公司,都始终在做一件事情。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留住人才是关键,所以,在选人、用人和留人上都做了很多工作和努力,这也是当代民营企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毕业生反映自己打工时,作为企业员工希望得到企业的认可,从而留下。作为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时又希望留住优秀的员工。这样,从中有些角色的转变。学生毕业后,往往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而且目前的大多数学生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所以建议学校、学院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学生务实进取的精神。

2.2从学生自身的角度

学生一定要学好、学扎实专业课的知识,等工作之后就会发现“书到用时方恨少”。好多的学生在学校学习时,认为专业课不重要或者忽视专业课,不论是考试课还是考查课。但在实际应用中却恰恰相反,再回头学习,要走很多的弯路。学生要有不断学习的能力、不断创新的能力,要有好的心态。一个人要做好一件事情,要不断的学习,学习能力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说学习能力是你生存的基本能力,那么创新能力则决定你生活的好坏。还有就是要有好的心态。

3反思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

3.1知识培养上的反思

从毕业学生的反映来看,学校总体的知识结构是比较合理的,但是大的前提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课程设置应紧紧围绕市场需求,以增强毕业生就业适应性。3.1.1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等理论教学模式的改革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开设,直接关系到学生就业后,在工作岗位上的知识运用能力。然而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所沿用的是一种教师讲、学生听,靠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应试教学模式,即填鸭式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使课程变成了空洞、无味的理论。严重影响了学生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大学专业课教学中应注重启发式、案例教学模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实际的案例中掌握理论,增强学生将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要求。3.1.2选修课的设置应该多样化和个性化广泛开设各种选修课程,这已成为各高校课程设置的普遍趋势,也是使大学生获得多方面知识的重要保证。选修课的设置,使专业教育教学紧跟时代步伐,密切联系实践的应用之道。特别是近些年网络课程,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学习。对学生来说,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兴趣,选学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课程。增强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发挥个人的特长和才能。这有利于扩大他们的知识面,特别是跨专业、跨学科的来选择,对于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对学校来说,可以从分利用网络课程;也可以发挥教师特长,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来做网上课程。必修课程是主要关注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旨在提高大学生的整体能力水平,满足社会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选修课程则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以适应劳动力市场对于人才多样化技能的需求。3.1.3实践课程的加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课包括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论文、综合训练以及各种竞赛。对于学生来说,工作之后,主要是实践能力的运用。所以要加强实践环节的课程和训练。以课程实验(实训)为点,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习,包括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为线,再到学科竞赛、毕业论文、综合实践(训练)等为面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实践课程体系。

3.2能力培养上的反思

从提高就业竞争力的角度出发培养毕业生合理的能力结构。现代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这种要求最具体地反映在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能力素质条件的重视上,这在客观上对大学生能力提出了显而易见的挑战。首先,高校应确立动手能力本位的先进素质教育理念,即坚持动手能力本,进而增强大学生综合能力作为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出发点,以提高大学生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绩效考评的最终指标之一。因而高校在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等方面积极进行大学生能力建设,构建大学生合理的能力结构。其次,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构建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打造“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就是要切实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就业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所谓的三位一体就是,以实验(实训)教学、实习教学和学科竞赛为三维,为学生就业成才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格局。第一维———实验教学:包括课程实验和综合实验。在四、五学期建立核心课程实验,在第七学期建立综合课程实验,这样通过课程实验巩固核心课程知识,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综合实验做准备;通过综合实验将所有会计学知识穿插起来,既是专业知识的巩固,又为学生的就业实习等打下基础。

校内实训结合课程内容的讲解开展各环节的实践训练。通过模拟实验和课程设计强化理论知识的初步运用。开设了“中级财务会计实验”、“会计手工综合模拟实验”、“成本会计实验”、“会计信息系统综合实验”、“管理会计实验”及“ERP沙盘模拟实验”。“中级财务会计实验”是和“中级财务会计”开设在第四学期,“中级财务会计”基本理论学完,紧接着进行“中级财务会计实验”。“成本会计实验”是和“成本会计”对应;“管理会计实验”是和“管理会计”对应,均开设在第五学期,基本理论学完之后,就进行。这些是单科知识点的学习和训练。“会计手工综合模拟实验”、“会计信息系统综合实验”是在第七学期,绝大部分专业课程基本结束,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和提升。这是综合模拟“线”的训练和提升。通过综合实验,为学生的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为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也奠定扎实的基础。“ERP沙盘模拟实验”培养学生应用基础理论知识和所学的专业知识,使学生学习的财务管理、销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有机结合起来,了解其相互关系和相互之间的联系,并进一步使学生了解如BOM模块、和客户关系管理模块等对将来有用的管理模块,力图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对ERP的理论、方法有个全面的认识。这些课程的设置使学生在单科知识“点”的衔接和综合模拟“线”的结合上有所突破,为后期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面”打下坚实基础第二维———实习教学:包括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

在此环节建立校企合作模式。设立了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通过实习锻炼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学生通过认识实习对专业有了一定了解,认识实习第三学期,为期一周,学生到化纤厂、乙二醇、炼油厂、制药厂、轻型车厂和顺城记账公司等,安排合理,有实习方案,有具体校内、校外指导教师,组织规范,管理到位,实习效果好。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实验;在综合实验的基础上,去进一步的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是分散式实习,在第七学期的期末后四周和第八学期的开学前四周进行。将学生的就业与实习相结合,学生在实习中既锻炼了自己,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又能结合实际工作撰写论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样将学校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在校外教师的指导下,直接投身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中,以企业员工的身份严格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并在实际工作中用心观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撰写毕业论文。毕业论文加强理论知识综合运用。很多学生通过实习选择了与企业管理、财务管理、会计、审计结合非常密切的题目,使学生真正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返回学校将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反馈给教学,从而使实验和实习相互促进。第三维———学生竞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竞赛,依拖“用友杯全国信息化工程师”、“互联网+财会大赛”“税务技能大赛”“ERP沙盘对抗赛”、全国税务技能大赛、全国金融模拟交易大赛、等,积极组织学生来参加。这些大赛是和学生相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通过大赛的形式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从而更好地理解实验和实习教学的重要性。学生通过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锻炼了专业能力和应用能力。

3.3素质培养上的反思

3.3.1要注重会计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个性化的发展

高校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但在综合素质教育方面进展还不大。学校从大一新生开始,就要根据专业特征安排各种能力训练,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意识的自我规划,使其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拥有更多能力,包括语言表达、沟通协调、人际交往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等等。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给学生个性发展提供空间和环境,从而培养出能随着环境和职业的变化而随之变化的人才。

3.3.2加强对学生职业操守的培养

职业操守的培养应该是高校教师和会计教育工作者的责任,高校应该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操守和诚信教育。职业道德观念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高校要把职业操守和诚信等方面的教育从新生入学开始一直贯穿到毕业离校为止,并作为常规的教育来抓,让职业操守和诚信观念深入学生,避免工作后的失德。会计学就业问题面临着严峻考验,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对此,应该进一步深入研究,不断推动会计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以培养适应现代化需求的优秀会计人才,促进国民经济繁荣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臧泽华.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会计学专业“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经营管理者,2015(11).

[2]周旻.基于当前就业视角下的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的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6.

专业人才的培养范文2

因我国会计学教育发展缓慢,会计教育培养方式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为解决这些矛盾,需要转变传统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会计专业人才作为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经营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大环境的改变下,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打破陈旧的培养体系,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当代企业发展的专业人才培养途径。

一、环境变化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学专业的重要性被日渐的凸显出来。因此,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发展需要适应当前全球化飞速发展的经济环境,新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会计环境随之发生了新的巨大的变化。知识经济的时代下,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企业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并且逐步成为驱动企业价值增长的一种相对重要的力量,是新经济时代企业获得成功的基础。这一环境的变化,突出了人力资源在会计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互联网时代下,信息社会的出现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生产、生活方式。

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应用改变了企业传统的组织方式、业务流程及相应地管理方式。全球化经济下,企业中会计工作需要具有长远的发展眼光,立足于世界,因为全球经济发展下,企业将面对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两类市场,企业的理财范围大幅度的扩大下,会计管理需要结合当前的大环境进行调整和改变。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动荡不安,汇率的波动,使得我国企业的财务面临新的管理风险问题,并且这一风险问题的潜在加剧了企业财务及会计工作难度。

针对当前会计大环境的变化,对会计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为适应新的会计环境,专业会计人员不仅需要扎实掌握会计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创新能力,需要不断适应发展变化的会计大环境。基于此,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对人才培养目标上不仅定位于将学生培养成具备从事会计职业的专业技能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一名适合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会计人员。

二、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

人才培养模式顾名思义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及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由人才培养目标、教育制度、培养方案、培养过程等多种要素构成的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过程。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遵循会计专业特有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我国会计专业人才的发展现状而言,我国会计专业人才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建国以来到改革开放前,高等教育发展的初始阶段,高校内设立会计系,会计教育的总体规模较小,并且深受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第二个发展阶段是在召开之后一直持续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会计学在该阶段的急速发展,并且该阶段的总体规模在不断扩大。第三个发展阶段从上世纪90年代到至今,这一阶段的发展中,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进入了繁荣的发展阶段,培养规模正在进一步的扩大。

在这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发展取得了较为引人注目的成就,但是在获得成就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问题,如:会计专业教学思想、内容、目标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其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虽然强调德智体美综合发展,但缺少一个较为明晰的中心,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不规范,教学手段落后,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会计专业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人才培养模式从目标、设置、教学手段等几个方面做出相应地调整。

三、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一) 确定培养目标及要求

目标的定位需要培养适应发展,具备会计知识、经济、法律等多方面的知识及能力。此外,能够在企事业单位、高校、科研等机构上从事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会计经济分析及成本管理的设计工作。培养专业知识扎实、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具有创新精神财务管理学科的高科技人才。培养要求通过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会计、审计、财务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完善进行训练,解决分析会计的基本信息能力。此外,会计专业人才需要具备法律、经济、金融、财务、审计等学科的基本知识理论,掌握会计信息设计及应用的相关法规,具备会计专业研究及实践能力。

(二) 改革陈旧的教学内容

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完善各个会计专业课之间相互交叉重复的内容。结合会计专业理论及实践的发展,对企业会计准则进行重新修订,并且逐步完善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大纲。会计教学内容需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培养人才的会计理念出发,具体的教学内容改革中应注意到会计的两个重要特征,分别为经济性特征和职业判断性特征两种。

专业人才的培养范文3

 

无论是医学过程的记录、控制、分析和决策,还是医学的管理,信息技术在其中都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了医学信息管理巨大的招生和就业前景,为社会输出了一大批医学基础扎实、综合知识水平高的高素质人才。年轻的医学信息管理专业,也在市场的需求中上下求索。

 

1、 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要求

 

该专业基本任务是贯彻执行国家教育、卫生工作方针,培养德、智、技、体全面发展,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培养具有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同时具备一定医学相关知识,熟练掌握岗位操作技能,能应用所学知识在一线岗位从事卫生信息管理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通过系统学习医学信息管理知识,将具备以下知识技能:

 

1.1掌握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1.2掌握计算机技术及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1.3掌握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1.4、掌握计算机技术在医学中应用、医学信息处理、网络管理和HIS的开发与管理能力;

 

1.5具有在医疗卫生系统、生物医学工程领域进行计算机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初步能力;

 

1.6掌握医学信息检索、信息查询与分析的能力和阅读本专业外语刊物的能力。

 

2、专业发展的现状

 

青雉的医学信息管理专业尚处在方兴未艾的萌芽期,专业人才无论在知识结构和科学性和综合运用的能力等方面,都没能契合市场的需求。直接加大了医学信息管理专业就业前景的风险。

 

2.1知识结构的松散:许多高等院校开设的医学信息管理专业,尚处于“临床研究”阶段,课程的设定与临近专业模糊不清。忽视了医学基础、计算机学、信息管理学之间的有机联系,学科间缺少交集,完全成了拼盘式的堆砌。自然也难以建构起缜密详实的知识体系。

 

2.2实践能力的匮乏:在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往往注重理论的教条而缺少实践的检验。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很难将所学知识综合应用,缺乏对知识经验的统筹能力。

 

2.3就业与学业脱节:数以万计的医院对于医学管理专业人才的渴求并没能拉动该专业人才的蓬勃。许多学生就业后由于知识结构的畸形或实践运用的不足被迫前往专业不对口的岗位从业。能够侥幸留在本专业岗位就业的学生也鲜有在事业上有大成就者。

 

3、专业人才的培养策略

 

针对现阶段知识结构的不科学、实践应用培训比例低、就业萎靡的医学信息管理专业,必须依托明确核心课程、加强实践锻炼、引导就业等人才培养的措施方能得以解决。

 

3.1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以我国现阶段医药信息化建设的市场需求为导向。信息化在医学中的不断渗透使社会对于信息化时代的医学工作者有了更高、更精的要求。及时了解市场需要的人才类型和人才数量,有的放矢地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改革腐旧的以招生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让校园与社会接轨。

 

3.2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打破教与学长期分离的旧统,教育的中心由教师转移到学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自主探究的能力、积极实践的能力。学生自主安排学习计划、自由参加课余活动。以学生为整个教学活动中心的模式,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学生由被动的定量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地不定量探索学习,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最终解决问题。教师只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帮助者。

 

3.3有机结合教学内容:一方面,将医学基础、计算机、信息管理等课程的知识改叠加模式为乘式效应明显的有机结合模式,强调学科间的紧密联系,深化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意识;另一方面,提高综合实践课程所占比例,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实践学习是检验理论学习的标尺,理论学习是参加实践学习的物质储备,二者往往相辅相成,依托共存。在实践案例中检验教学实绩。利用这两方面的教学内容安排,搭建起学科乘学科、理论加实践的系统知识结构。

 

3.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直接影响了教育质量和教育实效。各院校应加大该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积极引进科技水平高、专业技能牢、研究成果好的优秀专家教授。避免非专业教师成为该专业人才培养的骨干。把牢从教者的质量关,拒绝信息技术水平相对较差的中老教师打资历牌。

 

3.5加快专业教材的编写:虽然基础医学、计算机学和信息管理学各自都拥有名目众多的教材,但以此三大类学科为基础的综合型、性医学信息管理书籍尚未问世。

 

3.6适配有效的教育评价系统;优质的教育评价系统拥有一颗善于甄别人才的慧眼。教育评价应以定性考核为主,定量考核为辅,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全面的、多元的、动态的评价。科学规范的教学评测系统也是缩小学生与社会所需要人才差距的重要保障,是人才的“试金石”。

 

4总结

 

医学信息管理,是一片亟待开垦的沃土,也是一片充满挑战的荒原。如何因地制宜地种好这一片庄稼,不仅是对教师这位庄稼汉的考验,也是对施肥用料的教学模式的巨大挑战。医学信息管理专业就业前景是广阔的,就业现在却是扑朔的,建立以市场需求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新机制已然势在必行。

专业人才的培养范文4

关键词:测绘工程;现代测绘;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TB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20(C)-0175-01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必将充满各种竞争,无论是政治、军事的竞争,还是经济、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特别是要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人才,是普通高等学校肩负的重要使命。目前各高校都在深入开展专业教学改革工作,探索具有现代观念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对高等院校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并为应用型测绘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意见。

一、现代测绘的内涵

从现代信息论的观点看,测绘学是一门关于地球空间信息的学科。传统的测绘受地面测量技术、时空尺度和精度水平以及投入的局限,其产品主要是单一的地形图和在地形图基础上编绘的专用地图;它不能及时反映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特别是大范围或全球变化;其产品制作周期长,已不能满足地区经济和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多种需要。信息技术加快了人类社会的运行速度。测绘学是提供人类生存空间、自然环境及其变化信息的学科,它的学科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如何界定测绘学的含义,已是世界各国测绘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

二、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出现的问题

当前测绘工程专业在课程设置及目标定位中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为:在课程内容整体设置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不重视研究社会的需求,因人设庙、因人保庙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课程结构安排上表现出重技术课程、轻管理课程,从而导致学生毕业后适应能力较差,尤其是到建筑施工、路桥施工一线的毕业生。没有很好地紧贴市场,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与测绘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反应相对迟缓的矛盾仍然存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大量面向市场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技术应用型、复合型测绘人才没有得到充分的培育。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和目前专业框架、格局相对单一的矛盾。在中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情况下,测绘作为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的一项先行性、基础性工作,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技术性。

三、测绘专业人才培养措施

1、测绘学科研究的方向。测绘学科是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研究空间对象的定位、描述和表达,动态变化与监测,并将所获得的各种空间信息进行加工、存储与处理,使之综合应用于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科学研究、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中所形成的一门学科。测绘科学既是地球学科的重要分支,又是一门工程应用学科,她服务于各种工程建设,包括地面、空中、地下、水下各种民用工程、矿山工程、海洋工程、军事工程、环境工程、生态工程等领域。

随着空间和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测绘学科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革命,并将成为一个重要的信息产业。面向二十一世纪,测绘学科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是:测量数据采集和处理自动化、实时化、数字化、智能化;测量数据管理科学化、标准化、信息化、一体化;测量数据传播与应用网络化、多样化、社会化、广泛化。GPS技术、GIS技术、RS技术及其集成是测绘学科的前沿领域,也是未来数字地球的基础。

2、注重课程设置。现代测绘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空间信息,而以空间信息理论为核心的测绘学科,与地学、生态、环境、城建土地管理等相关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现代测绘高新技术,往往是多种专业技术的综合系统,只有将各类知识融汇贯通,构成有机的知识网络,才能适应现代科技相互交叉、渗透、移植的特点。而传统的测绘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性过强,学科领域单一,知识结构面太窄,特别缺乏相邻的专业知识,这种知识结构显然满足不了现代社会的要求。因此为了培养应用型测绘专业人才,我们认为课程设置应根据目前的国情、市场经济的要求,既要考虑测绘知识的系统性,又要兼顾学科的综合发展趋势。

3、注重工程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与精英化高等教育或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具有以下主要特点: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围绕着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实用的知识,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应用型人才的能力体系也是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以大工程为背景,在能力培养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比较而言,对于科研开发能力就没有更高的要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加强调与一线生产实际的结合,更加重视生产实习这个教学环节,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而对于研究型人才培养中在理论上给予特别重视的毕业设计与学位论文,则更重视与工程实践地结合,或者用综合实践代替。

4、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测绘工程专业同其他专业相比尤其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构建科学合理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必须为学生构筑一个合理的实践能力体系,并从整体上策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这种实践教学体系是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

总之,探索对于测绘人才的一种合理的培养模式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测绘专业教育者应该从多个角度探索测绘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的测绘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河南信阳商城县建设局城乡建设规划设计所

参考文献:

专业人才的培养范文5

关键词:产学研用;物流;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2-0086-02

引言

当代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立异的支持,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合作模式作为一种立异能力,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产学研用的合作培养模式是指,以社会对人才的现实需求为导向,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产业、学校、科研机构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平台、企业的实践基地、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实现学生课堂学习与物流平台实践的结合,实现科研创新成果指导实践与促进生产的结合,形成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强大系统,培养出具备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人才的模式。

然而,从目前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来看,培养主体的单一导致了在物流人才的培养重理论知识,轻学习实践,导致“学无所用”,学校培养的物流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出现物流专业学生就业困难,而社会对物流专业人才需求紧缺的局面 [2]。因此,高校作为物流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要在深入了解物流人才需求的基础上,改变传统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社会需求的高层次物流管理人才。

一、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目前,我国物流行业对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划分还不明确,没有从现有的国情出发,因地制宜地施教,难免造成“水土不服”。这导致了学校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培养出的物流人才只注重学历文凭,而忽视了实践能力,毕业后物流专业的学生就业出现了专业不对口或是只从事基础的物流操作工作,有的毕业生甚至质疑大学四年专业教育的意义;同时,对于既具备物流专业知识,又具有战略眼光和物流行业敏锐洞察力的综合性高级物流人才的培养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再加上缺乏专业实践平台,导致学生“学无所用”。

(二)实践教学硬件设施不健全

物流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以致用”对于该本学科而言更多的是侧重于“用”,要求学生在掌握理论基础的同时,更能“身临其境”地去对所学知识加以应用。而实践学习需要有教学硬件设施的支撑,目前,在开设物流专业的高校中,有部分高校配建了与专业相关的实验(如沙盘模拟实验室、ERP实验室等),并在老师指导下学习基本的专业相关软件,但是毕竟是模拟实验,与企业的现实运营流程还有很大的差距,甚至还有高校根本没有配建实验室。实践教学硬件设施的不健全,使得专业学习枯燥乏味,影响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三)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力量是支撑高校发展的中坚力量,其作用是一笔无形的资产,既包括教师的学历背景、教学科研能力、职称、在学生中的口碑和影响,还应该包括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等。我国物流管理专业开设时间短,受过系统的物流专业教育的教师比例较小,有部分高校甚至为开设专业的需要,将工商管理类或其他相近专业的教师转到物流管理专业任教,师资水平良莠不齐,影响了物流专业的发展。

(四)教学方法落后,重理论,轻实践

虽然物流在我国是一门新兴学科,但高校的物流教学却仍然主要采用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削弱了学生的创造性,对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负面作用。而且在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方面对于实践性教学的课程安排比例较少,这种纯理论的课堂灌输犹如纸上谈兵,脱离市场需求的教育模式犹如闭门造车。这种目标不明、实践缺乏的空洞教育导致理论和实践的脱节,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

二、基于产学研用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校企合作,以产促研

目前,物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很多发展瓶颈,然而企业由于受到众多条件的限制(如企业规模、人员专业化水平等因素),无法投入人力精力去深入研究。而高校的大多教授都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可以以此为契合点,充分利用高校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科研优势,开展广泛的校企合作。企业可以投入部分项目资金[1],并根据教师的专长评估,组建项目研发团队,就企业面临的棘手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寻找问题根源,为问题的有效解决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和方案。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帮助企业走出发展困境,使企业优化生产流程,提高运营效率,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教学科研成果有效转化,正真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促进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做到以研促产,达到互惠共赢的目的。

同时,学校还可以聘请物流企业的资深员工走进校园、走进物流管理教学的课堂。因为,物流企业的员工对行业发展的动态、最新资讯、先进的物流技术等都有最敏锐的洞察和了解,让他们为学生进行讲授,不仅有利于学生涉猎最新的发展前沿,还有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研究能力。企业可以设立不同等级的奖学金,对一些富有创新思维、研发能力,能为企业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的优秀学生给予奖励,并为这些优秀学员的实习颁发绿色通行证,搭建实践和就业的良好平台[1]。

(二)联合培养,学以致用

联合培养,是指学校和企业本着培养方案共商、培养过程共管、培养效果共评、培养结果共享的互惠共赢原则培养学生。校方在深入了解企业的岗位标准和企业文化项目的基础上,做到课程体系与企业的工作任务相结合、教学内容与岗位实际相结合、能力考核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学校可以聘请物流企业的资深员工为学生讲授物流行业的最新物流技术、信息系统或发展前沿,与学校老师一起承担教学任务,实施“双导师制”,共同培养物流人才;同时,学校在课程设计方面,充分考虑企业的现实需求,重点突出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在教学实践环节可以包括项目教学、物流专业课程设计、物流设计大赛、物流科技活动等项目,在社会实践环节包括物流公益活动、物流服务活动、物流社会调查等项目,企业可以为能力考核与技能鉴定优秀的学生颁发实习或聘用绿卡,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同时企业可以实现以最低的成本招聘到优秀的员工,实现互利双赢。

(三)共同研究,以研带学

共同研究这一模式是美国在产学研用方面比较成功和成熟的做法,是指高校教师或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同企业内的研究人员一起组建研究团队,就物流企业面临的发展困境问题展开研究和探析,并提出可行性的解决方案的合作模式。大学教授可以去企业做咨询顾问或进行学术讲座,与企业员工展开交流和探讨;同时,企业可以去大学校园招募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和学术能力的学生参加企业的课题研究,这一合作模式不仅有利于激发企业员工和学生的研究热情,更有利于企业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以研带学,相互促进;同时,还可以以实力较强的大学为依托,创建物流科学园区,并利用其辐射作用和孵化技能培养应用型物流人才,但是物流科技园区的创建需要充政府的科学引导和财政支持做支撑。

(四)创造价值,以用促产

创造价值,以用促产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通过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或组织学生参加企业的专业技能大赛,使物流人才具备完善的理论素养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并能够灵活应对物流运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企业中发挥自己的效用,充分利用专业知识并结合现实问题,勤于思考、乐于钻研,为企业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与企业一起成长壮大。物流人才通过价值的创造,为企业的发展注入创新的动力和活力,服务企业,奉献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是指借助科技创新平台和充分发挥物流科技园区的辐射作用,促进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更好地服务社会。

结语

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是解决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相脱节的有效方式,通过“学以致用,以产促研,以研带学,以用促产”实现物流企业运营效率的提高,实现高校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以及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一种互惠共赢的合作模式。

参考文献:

专业人才的培养范文6

关键词:信息素养 教育 广告学专业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6-0250-02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及特点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是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在美国提出的。他认为信息素养包括:(1)传统文化素养的延续和拓展;(2)使受教育者达到独立自学及终生学习的水平;(3)对信息源及信息工具的了解及运用;(4)必须拥有各种信息技能。简单的定义来自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ALA ),它包括:具有信息素养的人必须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评价和使用所需要的信息,并能有效地利用所需信息。

信息素养是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2001年第4季度报告提出21世纪的能力素质,信息素养是其中一个方面,它涉及信息的意识、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的应用。信息素养涉及各方面的知识,是一个特殊的、涵盖面很宽的能力,它包含人文的、技术的、经济的、法律的诸多因素,和许多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信息素养是一种信息能力,信息技术是它的一种工具。

信息素养不仅包括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以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以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并将它们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和进行创新性思维的综合的信息能力。在信息社会的进程中,信息自身已成为社会战略性转换资源,信息素养的高低,决定着对所需信息挖掘的深度和广度、利用的效度、价值再生的额度,这些都是创新的基石,是信息社会创新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基础素质。

从这些定义和描述不难发现:信息素养已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人格特征,是信息时代的一种综合能力和品质,是人们有力地投身信息社会的一个先决条件。

可以想象,现代信息社会,如果一个人缺乏基本的信息素养,那他将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不能自拔。

在信息社会中,物质世界正在隐退到信息世界的背后,各类信息组成人类的基本生存环境,影响着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方式,因而构成了人们日常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信息素养在不同层次的人们身上体现的侧重面不一样,但概括起来,它主要具有五大特征:捕捉信息的敏锐性、筛选信息的果断性、评估信息的准确性、交流信息的自如性和应用信息的独创性。

二、信息素养教育及其重要性

信息素养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信息意识教育。信息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信息及其信息活动的能动反映,是人们主观意识上对信息的感知程度,是开发信息资源的原动力,包括对信息的识别与获取能力,对信息的分析、判断以及对信息利用和评价素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大学生对自身的信息需求应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善于表达潜在的信息需求,并对特定的信息有敏感的心理反应。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十分重要,有了这种能力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发现有利用价值的信息。此外,信息意识的提高还与学生自身的素质有关,如个人的知识结构、知识的积累程度,分析问题观察问题能力的大小及事业心的强弱等都是影响信息意识的重要因素。

2.信息能力教育。信息能力是人们猎取信息、处理信息、加工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它包括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查找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信息组织加工与分析能力,以及信息交流传播能力等。利用搜索引擎工具、网页制作工具、浏览器等获取网上信息资源,并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重新整理加工,组成新的信息资源体系,进行信息创新,从而产生新的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教育是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部分。大学生通过系统培训和自觉实践培养信息能力,可以增强使用信息工具的能力,获取识别信息的能力,加工处理信息以及挖掘、创造、传递新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利用网络信息的效率和效益。

3.信息道德教育。信息道德是指在网络信息活动过程中,调节信息创造者、信息服务者、信息利用者之间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的内容包括人们在信息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信息法律与法规等。在学生中开展信息道德教育,应通过多渠道、多途径来进行,使学生掌握信息社会中应遵循的法律法规,尊重他人知识产权,自觉抵制违法信息行为,合理使用与开发信息,以避免学生由于缺乏相应的信息道德品质,在其利用掌握的信息手段参与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开发活动中引起的一系列的诸如信息泄密、信息犯罪等社会问题。

4.网络知识教育。网络知识主要是指以因特网为主的一些与其相关的知识,这些知识包括因特网的产生发展过程、工作原理,因特网信息资源评价方法和标准等。随着数字图书馆这种新型的信息资源集散地的出现,图书馆有义务教育学生了解虚拟馆藏的发展形式及信息资源内容,如虚拟馆藏的知识组织,信息存取与利用的方法,学生掌握了网络信息资源检索技巧,就能快速、有效、及时、准确地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为自身的学习和工作带来便利。

信息素养教育就是站在教育、培养人的综合能力的角度出发,对人进行信息素质能力提高,使其综合竞争力增强的一种教育手段与方式。是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利用信息的意识和技能,以及主动获取信息,善于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当今社会,一个人拥有知识的标志之一是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在这个信息社会中,只会吸纳大量信息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检索、评价和应用获取的信息。因此,在这个信息社会中,信息素养教育已经成为人们社会生存、学习、发展的重要能力与基本素质,并且受到人们的愈加重视。

另外,从国外大学信息素养教育情况来看,如澳大利亚的格里菲斯大学有自己的信息素养标准,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大学、纽约州立大学、佛罗里达大学等都有自己的信息素养标准。信息素养教育巳被美国、澳大利亚等信息产业比较发达的国家所接受。由此可以看出,信息素养教育将是未来大学教育发展的潮流,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

三、广告专业人才的特点

广告业是一个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的高新技术产业,是一个涉及面很广、专业性很强的行业。在全球化竞争的时代,一个成功的广告人应该能适应这种富有创造性的发展进程,着眼于国际竞争大舞台与跨文化传播的范畴下来迎接挑战。因此,一个专业的广告人才,应该具备以下几种素质。

1.热爱广告事业。广告事业是一个具有热情的行业,要具有良好的心态来面对快节奏的工作。

2.善于学结,具备广博的知识结构。广告人才需要有很强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并且具有广泛的专业知识和技巧。

3.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优秀的广告人才要对事物、对生活有独特的见解,以高度感受能力和表现力来呈现广告。

4.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生活阅历的沉淀。广告行业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人的生活打交道最多。阅历的深浅和对生活体验的多少,直接影响对广告的理解,影响对消费者的理解,影响到对消费者心理的感受和判断,从而影响广告的质量。

5.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广告行业是一个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必须为客户着想,替消费者着想。广告人必须对社会有高度负责的精神,有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四、培养广告学专业人才的信息素养

广告专业人才需要接受与其发展相必备的信息素养教育,具备较全面的信息素养能力,广告专业人才的信息素养即是指能够根据社会信息环境和信息发展的要求,在接受学校广告专业教育和日后自我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的对信息活动的态度,以及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广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信息素养要求随着信息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广告行业的竞争事态越来越明显。这不仅体现在市场上形形的专业广告公司的层出不穷,更体现为成熟广告人才的千金难求。广告行业的快速工作节奏、对创意的高要求,以及不断需要学习提高的氛围,要求高校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自己多方面的技能。在信息素养教育的背景下,大学生应该自觉提高信息意识、信息观念。在网络技术给人们生活、工作、学习带来便捷的今天,利用网络这一渠道来挖掘信息潜能,提高个人的素质是大学生,尤其是对于广告专业这个需要广博知识面的学科来说的重要途径。

我国几乎所有大学都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必修课,都对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非常重视。但是,计算机文化基础只讲授对计算机的认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和简单的编程能力等方面的知识,这只处于信息技能层次。随着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影视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也应该做适当的调整,注重科技与人文并重的理念,加强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从而适应时代的发展,同时也能更加契合广告专业学科的特点。

针对广告学专业的特点,学校应该加强建设网络中心、多媒体网络教室、校园电视台、数字化图书馆等设施设备,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应注重学生信息理论道德、文化、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广告学专业学生的信息意识。

21世纪的社会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信息技术也已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社会生活离不开信息技术,人们的信息技术也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得以发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只有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才能彰显出其巨大的价值。在信息技术教育中,要特别重视学生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如果将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仅局限于课程、课本和学校的做法,就会割裂学生与社会的必然联系,是不完整的。总之,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是最主要的资源,并且对于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学生接受终身教育的前提条件,更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先决条件,只有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植根于教学的方方面面,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

收稿日期:2011-05-04

作者简介:李欢(1989-),女,吉林长春人,学生。

参考文献:

[1] 李华奇.论信息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情报学报,2002,(9).

[2] 马海群.信息素质教育研究的创新发展[J].情报资料工作,2005,(3).

[3] 杜颖.大学生的自主学习与信息素养[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