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的目的和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艺术教育的目的和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艺术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艺术教育的目的和意义范文1

关键词:书法实践;艺术教育;书法审美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017-01

一、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艺术教育对于素质发展的意义

爱因斯坦曾说:“学生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和谐发展的人就是要让人全面发展,也就是要同时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心理上有知识、意义、情感之分,哲学范畴对应的就是真、善、美,运用在教育实践上就是知识教育、道德教育和艺术教育了。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逐渐提高审美能力,完善审美心理结构。因此,艺术教育是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二)艺术教育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

物质与精神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而艺术教育是促进精神和谐的一个重要的形式。实现现代化生产中的美学与技术的统一,使物质产品达到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统一,也使我们在物质财富创造中有更高层次的审美能力,也让我们有能力去创造艺术。

艺术教育从某些角度上讲也可以说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得到真,善,美的感染,在思想上受到启迪,自然而然的提高艺术修养,也就达到了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书法实践是艺术教育的重要手段

书法可以说是重于形式美的艺术,各种笔体,各种形态,皆为我们展示了各种外在形式的美,并突出显示在用笔、结体、章法这三个方面的美。书法实践的意义是培养我们在直观上感受美的能力,同时,这也是艺术教育的意义。

(一)书法中用笔的形态美

中国书法讲究联会贯通,讲究“一笔书,一笔画”,所以古人所传的“永字八法”,用笔为一气呵成,血脉不断,表现出了一个生命单位,一个成功的艺术境界。既然贯通,就会有变化。书法中强调的艺术美就是表现在用笔的变化上。在书法实践中通过老师们得讲解、示范等形式来说明用笔丰富多样的变化,可以引导我们进行仔细观察,从而提高我们赏析书法作品中笔法美的能力。

(二)书法中结体的形态美

书法中字的结体称为“布白”,由点划连贯穿插而成,空白也是字的一部分。“平衡对称、多样统一、对比照应”是书法艺术的结体美的形式。书法实践教学中通过老师对我们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字形结体的引导,使我们感受到结体的长短、虚实、阔窄、开合等字型的变化美,就放佛音乐中的高低、强弱、节奏的变化,可以表现出作者内心情感。

(三)书法中章法的形态美

“章法”又被称为“分间布白”,是一件作品的整体美。雕塑大师罗丹曾经说过:“一件真正完美的艺术品,没有任何一部分是比整体更加重要的。”可见成功的“章法”要通体呼应,连贯畅通,大小、长短、疏密等形成对比,笔的轻重、墨的干湿应善于变化,体现了和谐与统一,构成了一个生动、自然的整体。

笔法,结构,章法是书法的外在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书法实践中的重点。在书法实践中通过书法的外在形式美的学习、感悟,可以提高我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所以说,书法实践是艺术教育的重要手段。

三、结束语

书法艺术是超越表象,直指心性的艺术。书法通过黑白线条和空间运动产生无端的变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心灵和胸襟,展现生命的活力、意志和无限的感情。不同的形式的书体传递给人不同的情感信息。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调节我们的心理素质,规范他们的行为有两种好的方法,一个是练习平衡木,二则是练习书法。这两种练习都可以使人进入一个相对静止的心境。常常在平静的状态下,性格就可以改变。练习书法,必须身心投入,持之以恒,才能养成一丝不苟、动笔必矩、严谨认真的好习惯。学习书法不能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写作时要心如止水,姿势正确。如果没有长期的刻苦磨练,就很难敲开艺术之门。在一笔一划书法练习中,可以使我们的毅力和耐力得到培养,养成耐心细致、精神专注、不惧艰辛、锲而不舍的优良品质。

参考文献:

[1]陈敏.席勒美育理论及其现实意义.价值工程,2011,08期.

艺术教育的目的和意义范文2

关键词:美学教育;文艺评论教学;新媒体美学;通识教育

哈佛大学在2007年的教育改革方案中,把美学教育列为核心必修领域之首。为什么美学教育这么重要?这是本文重要探讨的一个问题。

艺术教育可以停在技术层次、它可以是审美的培养,但更为贴切的应该是美学的训练。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美学已经涉及到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1]。

美感的培养与美学教育是不同的:美感培养是老师引导学生对美的观察以及感受;而美学教育还要培养学生的批判及创造能力。美感培养属于教育范畴,可以在学校进行;而美学教育属于社会文化范畴,要由国家、社会以及个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我们的教育体系中,科学化、技术化的训练己经做的很好,美学课程内容也很丰富;而美学教育则一直未受到充分的重视。本文也将探讨美学教育的必要性、基本理论、以及实施的方法[2]。

一、美学与艺术教育

1、艺术教育需要美学的指导,美学是艺术教育的理论基础。教育与美学不可分,在我的教育理念中,我希望将这两者进行融合,因而当我提到艺术时,我的意思是指教育或提升的过程;当我提到教育时,我意指艺术或自我创造的过程。

艺术教育最需要的是人文的精神,而非技巧训练。美学是艺术与人文的共通知识,美学能让艺术评论更为深入、让艺术创作不断更新、同时也让艺术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起来。能欣赏艺术就能提升美学素养;美学素养提高了以后,就能欣赏艺术,他们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3]。

2、美学在大学通识教育中的价值。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它主要的目的是拓展大学生的外在与内在能力。在通识教育中加入美学教育是极为前瞻性的作法,我们都知道以往的艺术教育只注重专业训练,培养出许多艺术家,而社会大众、尤其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或许并没有受到任何提升艺术或美学素养的教育,这也使得文化艺术在社会上没有成长的沃土,而连带地使艺术土壤失去了根基。站在培养美学的立场,我们希望看到每一个大学毕业生都具有相当的美学素养,文化艺术才能在社会发展中茁壮成长[4]。

3、美学与整合教育。缺乏创造性的教育是美学教育的最大敌人,没有思辨、批判的教学是审美教学的头号敌人。不能欣赏,就不能整合;不能欣赏,也就不能获得智慧。提到艺术时,我的意思是指教育或提升的过程;当我提到教育时,我的意思是指艺术或自我创造的过程。这也可以作为我们推行美学教育的格言。

二、美学教育方法论

1、赋予意义。最有价值的艺术是能唤起美感的艺术。大多数的学科的学习目标都是想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但美学教育的目标是要去感受它。如纽约某社区艺术协会认为美学教育应培养人们赋予物品意义,从而透过艺术品赋予生活意义的能力:①赋予物品意义:真正有价值的不是你作的物品,而是制作的过程。②探讨他人作的作品:制作艺术品的同时自然也会欣赏到别人的作品。③用对待艺术品的态度对生活:艺术家透过生活与工作的互相作用,用询问、参与、关联,给他们自己的生活带来意义。

换言之,美学教育就是要教学生在寻常物品或日常生活中找到它们的意义。而追寻意义的方法,可以从艺术欣赏的角度下手。让学生能够认识艺术,才有可能建立他们的美学经验和兴趣[5]。

2、艺术评论之教学。艺术评论是美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因为艺术课程如果单纯欣赏深度不足,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考。学生不一定都有机会从事艺术创作,所以艺术评论应该是各个学校提供的教学内容。

艺术评论有描述、分析、诠释、评价四个层次。事实上描述不算达到美学教育的层次;它只是预备知识的建立而已。分析要包含美学特性、美学概念等要素,才算达到美学分析的目标。诠释不仅是集合分析之所得,它必须提出解释。至于评价,则不需要依靠媒介、形式、内容与风格的评论。美学教育似乎也可以按上述流程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学生到美学的境地中。我们认为至少要分为描述─分析、诠释─评价两个层次的教学。

3、课程设计。艺术教育一定得透过实践才能得到。虽然美学教育重视的是批判能力,但没有亲身的实践是不可能做出艺术评论的。美学教育的课程设计应当包含实践部分;有了实践能力,美学教育重视的独创性也才有可能表现出来。传统重视记忆知识的任何科目课程內容,应加入美学教育的因素,才能真正让学生内化为自我的认知,进而开发出创新的能力。

五、结论:美学教育的可及性与时代性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得到两个结论:一是美学教育是人人所需;我们需要要让每个学生尽量受到美学教育。二是美学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才能融入现今文化。美学教育不是专业的艺术家训练,它的目的是要让每位学生都能接受到本身将来可能需要的美学陶冶。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必须敞开胸怀去面对所有的艺术创作。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建立美学准则以及推动美学教育,让文化和思想取得新的进步。

作者:唐志伟等

参考文献 

[1] 杨芳.论艺术素质教育的科学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6):145. 

[2] 刘智强.论艺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高校艺术审美教育意义的探讨[J].艺术教育,2009(10):10-11. 

[3] 董变林,郭成桥.高等院校应加强美学教育[J].上海铁道大学学报,2004,20(9):91-92. 

艺术教育的目的和意义范文3

【关键词】艺术教育;现实生活;必要性

与其他教育相区别,艺术教育旨在提高人们对美的感受和理解,培养艺术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艺术教育的实质就是用艺术的手段引导教育,艺术与生活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这也使得艺术教育需要联系现实生活。因而,想要实现艺术教育与生活接轨,就要将两者进行综合考虑,如此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艺术教育为何要与生活相联系以及艺术教育如何走近我们的生活。

一、艺术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作用于生活,这是艺术与生活的对应关系。将艺术化的手法应用于实际教学,这便使得艺术教育有了实质化的现实意义,因而艺术教育与现实生活也就有了相通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为美化生活而服务,它以一种艺术的眼光加以发现和发掘生活中的不足,然后运用艺术化的教育手段进行引导和规范,企图将艺术教育的理念带入日常生活,从而创造出具有艺术美感的生活。可以说,艺术教育是现实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在我们欣赏音乐、电影、画作的过程都有艺术教育的身影(这是广义上的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无法脱离生活而谈论的。另一方面,艺术教育同样制约着现实生活。无论是开展具有艺术性质的教育活动,或是创造性的发现艺术的行为,都需要艺术教育的规范。在生活中,不具备艺术教育意义的这些活动或行为都是无力的,往往给人的印象是抽象的、不具有感染力。一旦将艺术教育用来规范我们的日常生活,那么艺术教育也就有了实际的价值。

二、艺术教育联系现实生活的方式

既然我们已经对艺术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所了解,那么我们就应当思考如何才能实现两者的联系。而在这一过程中,自然要从艺术教育本身展开分析,因为艺术教育是艺术活动的前提并且艺术教育程度反映了艺术活动的优劣。从艺术教育的角度来看,艺术教育联系现实生活的方法是多样的。

1.艺术教育的形式传统的艺术教育将眼光停留在课堂教育、书本教育的应试教育形式。伴随着现代科技文化的提升,已有的艺术教育的教育形式显然无法满足现代人的要求,教育形式已然与现实生活相脱节。人们希望接受的艺术教育应该是充满现代化气息的教育形式,从这点来说艺术教育应当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网上学习等来丰富艺术教育的形式,从而使其更加贴近生活。

2.艺术教育的内容艺术教育的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时代进步的同时也赋予艺术教育新的内容。因而,艺术教育要贴近现实生活,就必须从艺术教育的教学上增加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内容。一旦那些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活动成为艺术教育的内容,这将打动学习者,使其深切地感悟到艺术教育的真实。

3.艺术教育的目标可以明确地说,任何事物的存在、发展都具有一定的目的性。艺术教育作为一种实质性的教育更是如此。艺术教育希望通过艺术化的教育对人们的认知进行塑造。这便是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而实现这一过程就必须将艺术教育紧贴现实生活。唯有具有现实生活的真实感,艺术教育的目标才显得更加具体化,教育的意义也就因此而体现。

4.人性化的艺术教育当代艺术教育联系生活必然需要人性化的思考。现实生活离不开人这一主导因素,艺术教育想要走进生活就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情怀,就要以人为出发点设计能够与生活相适宜的艺术教育。

三、开展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与其将艺术教育看成一种充满艺术气息的教育形式,倒不如将其视为一种对生活的规范、态度。因此,艺术教育不能远离生活而存在,将艺术教育联系现实生活的必要性不言而喻。首先,艺术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决定了艺术教育需要在现实中得到革新。缺少艺术教育的生活不仅缺失了艺术化的美感而且丧失了最根本的教育意义,而将艺术教育落实在日常生活对于提升艺术教育的品质有着显著的作用。其次,艺术教育为现实生活提供艺术美的教材的同时也宣扬出一些具体的价值观念,艺术教育的一些价值只有在日常生活中才能得到应用和体现。这便使得艺术教育应当明确自身价值,然后尽其所能在现实生活中将这些价值呈现。最后,当生活中的那些艺术教育被人所赏识,艺术教育的意义也因此得到应用,这将不仅仅让个人的艺术审美能力有所提升,还将引导社会风向的发展,使艺术教育向着更加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艺术教育有着走向现实的必要性。这不仅关系到艺术教育能否与现实生活相适应,更直接与人的全面发展休戚相关。探究艺术教育走向现实生活的过程,也是逐步深入了解艺术教育的过程。这不仅让我们感受到艺术教育的魅力,而且逐渐认识到艺术教育对生活的重要性。探究艺术教育走向现实生活的过程,会让我们重新审视艺术教育,为我们进一步的探究提供参考和经验,而已经成型的探讨理论想必会为现有的艺术教育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丰子恺.艺术与人生[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

艺术教育的目的和意义范文4

【关键词】艺术审美;精神内涵;感性方式;弹奏技巧;文献修养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218-01

艺术审美在钢琴弹奏中是体现钢琴艺术价值的关键所在,是钢琴演奏的灵魂之笔。在钢琴教育中,笔者发现在结合钢琴“技术”与“艺术”的教育审美要求上,许多学生未能正确地把握技艺结合,只一味注重“技术”的弹奏而忽略了艺术审美在钢琴中的重要意义,从而导致很多学生在钢琴弹奏中,出现了音乐表现上的不科学处理,使得赋有诗情画意的莫扎特式音阶苍白无力,潇洒飘逸的肖邦式音阶粗糙生硬……因此,探析艺术审美在钢琴教育中的音乐处理,是将钢琴教育从技术转化为艺术的重要实现过程。

一、艺术审美在钢琴教育中的重要性

钢琴作为有300年历史的西洋乐器,以其音域宽广,声音丰富而著称,自19世纪传入中国后,因具有较强的模拟性而被广泛运用到各类音乐作品的弹奏中。在近年来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中,钢琴作为主要的教育工具,不仅帮助人们完善了在艺术上的明确追求,更重要的是使得人们在艺术感知的手段上变得更为感性和灵敏。这种“感性和灵敏”是以钢琴的声音为基础的,这种声音所缔造出来的能量蕴藏着人们对音乐语言更为细腻、深刻的理解和分析,饱含了人们对艺术、文学、历史、极其哲学等多文化领域的向往,从而使得钢琴弹奏极具艺术审美价值。

艺术作为一门需要用心灵和情感共同感知的美学,其本质就是一种美。艺术与审美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在钢琴教育中,精湛的弹奏技巧和独到的艺术审美两者缺一不可,精湛的弹奏技巧能让钢琴声音逼真动听,独到的艺术审美能给人精神的愉悦。在音乐作品里,一切音乐表现都是为了达到美的要求,美既是感知的基础,又是艺术的境界,艺术审美一方面包含着对客观生活的反应,另一方面又涵盖了对真善美的审美理想和情感夙愿。在钢琴弹奏中,弹奏技巧是客观因素,能给人直接的听觉享受,艺术审美则是带有主观情感的主要感知,能使音乐作品充满灵魂,给观众带来心灵冲击,是实现音乐艺术美的重要手段。

二、艺术审美在钢琴教育中的主要体现

钢琴的艺术审美不是一项技艺,而是渗透在钢琴弹奏里的一种精神内涵。在钢琴教育中,让学生在感悟美、享受美的过程中去提炼美、进修美是培养钢琴演奏中艺术审美的良好方法之一。

(一)良好的感性样式

在钢琴教育中,良好的感性样式是教师对学生的重点训练之一,但在追求良好的感性样式上,教师要从音乐作品的内在情感需求出发,去引导学生对声音进行科学的审美分辨,通过联系作品内涵去加强对审美情趣的培养,让学生从多层次、多角度、多维度的方向去理解钢琴、弹奏钢琴,从而培养良好的感性样式。1.通过听辨能力去实现情感体验。在钢琴教育里,培养学生良好的感性样式之前,要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听辨能力,良好的听辨能力能保证音乐作品的完整性和艺术性,从而使演奏者形成持续而稳定的情绪,获得更为统一而强烈的情感体验。2.通过内心听觉去实现音乐的艺术性。在钢琴教育中,良好的听觉感性样式结合微妙的情感体验,能给演奏者的内心听觉带来细腻、具体的艺术内涵,使学生在演奏过程中更好的呈现出具有音乐性的乐谱,帮助学生实现钢琴演奏的艺术审美要求。

(二)充满内涵的弹奏技巧

在钢琴弹奏中,技巧相当于绘画过程中的调色板,对钢琴演奏起着自由调度和灵感发挥的重要意义。因此,从手指技巧到手腕、手臂乃至整个身体的演奏技巧都随着钢琴艺术作品的内涵而变化多端,在钢琴教育里,充满内涵的弹奏技巧视钢琴的艺术审美而自由发挥,它直接反映了艺术作品的感性和生动。

(三)赋予作品意义的文献修养

文献修养在钢琴教育中不仅是表现钢琴艺术审美的方式之一,也是实现钢琴作品意义的必要过程。比如在钢琴曲《牧童短笛》中,首尾对应的两段轻声与中间部分活泼的舞曲相比较,犹如空谷回音,演奏者在演奏这首曲目之时,可借助水墨画中留白的艺术效果,寻求淡泊的手指弹奏感,从而找到中国古典乐曲中的朴素质感,获得作品情境所带来的强烈艺术感,赋予作品真正的艺术审美和内涵修养。

在钢琴教育里,艺术审美是体现钢琴教育的本质目的,在追求钢琴的艺术审美中,能激发说学生对艺术的追求,最终在美的琴声里修养美的胸怀,成就美的人生,促进美的文明,美的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叶俊松编译.当代钢琴艺术的一些问题[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2]王志成.音乐审美本质研究[J].艺术百家,2002(01).

艺术教育的目的和意义范文5

【关键词】教育游戏;艺术设计理论;教学

随着计算机使用的广泛普及,数字信息化是当今社会的主要特点,多媒体交互技术迅速应用在各个领域,为制造、建筑、金融、文化、娱乐、教育等众多行业带来诸多利好。就教育而言,传统的教育模式正被多媒体交互技术再次刷新,人们在关注素质教育的同时,也力图对传统教育观念进行变革,让学生从被动学习中走出来,完成更为有效的自主学习。利用交互式数字技术制作的艺术设计理论教育游戏,针对高等教育中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将艺术设计理论知识以教育游戏的方式传达给学生,能够有效提升艺术设计理论课程教学质量。

一、教育游戏的概念

教育游戏是严肃游戏的类型之一。严肃游戏又称应用游戏,是不以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游戏。严肃游戏并非将游戏严肃化,而是将游戏的概念进行拓展。严肃游戏的涉及范围已经扩展到社会各个领域、行业的知识及技能的获取上。教育游戏是严肃游戏中最为重要的部分,特别适用于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有别于普通游戏以人们在娱乐中获得乐趣为主要目的,教育游戏的目的是让人们学到某种知识。目前,我国对教育游戏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和描述,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2004年,《中国远程教育》市场研究室提出,教育游戏是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能够培养游戏玩家的知识、技能、情感、智力、态度、价值观的计算机游戏软件。2006年,赵海兰、祝智庭在《关于教育游戏的定义与分类的探析》一文中谈到,教育游戏是带有教育意义的游戏,是教育与游戏的合成物,是一套工具和方法论。2008年,恽如伟、李艺在《面向实用的电子教育游戏界定及特征研究》一文中指出,教育游戏是由游戏设计和制作人员创作,并承载着具体教育和娱乐目的的计算机软件。以上观点的文字描述虽有不同,但三种观点有明显的趋同性,即都认为教育游戏是一种兼具游戏特征和教育功能的软件。

二、教育游戏在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发展现状

2004年,我国出现了关于教育游戏的设计策略研究,并将教育游戏定义为“能够培养游戏使用者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且有一定教育意义的计算机游戏软件”。此后,教育游戏在我国的研究和运用呈现出迅速发展之势,特别是随着网络游戏的青少年用户群体激增,进一步激发了相关人员研究教育游戏和开发学生市场的热情,教育游戏呈产业化发展状态。目前我国的教育游戏分为角色扮演游戏(RPG)和Flash游戏,游戏的使用对象定位在中小学生,高等院校和成人市场还未涉及。通过对中国知网自2001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期间相关文献的分析筛选发现,教育游戏的教学应用在理工类学科鲜有涉及,人文学科涉及较多,但艺术设计学科还没有涉及。

三、教育游戏对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作用

教育游戏作为一种软件,充分利用当下大学生普遍适应电脑辅助学习的特点,将电脑游戏和知识教育相结合,这不仅是一种因势利导,更可以通过教育游戏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深化教育内容、提高学习兴趣,从而完成学生自我能效感的建构。(一)改变教育观念当前艺术设计理论的教学已经从黑板报、幻灯片进入多媒体投影时代,这种教学形式虽然能够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官,但与传统教学方法并无本质差异,仍然是以课本知识的传授、考试作为学习的重点和目标。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接收信息,并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教育游戏的使用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从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二)深化教学内容学生刚进入大学时难以快速转变以往的被动学习习惯,进行自主学习,这使很多大学教师很难在课堂上脱离基础知识而进行综合分析类或方法性的深化教学。以中国艺术设计史课程为例,其中基础知识点很多,学生又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教师难以在授课中深化某些问题。但若将课程大纲中的知识点作为教育游戏的内容,学生就可以不受课程进度的影响在课下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达到预习、复习的效果,这让教师在授课中有更大的施展空间,能使整个课程的知识获取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提高学习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对于自己的喜好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上都会有明显表现。教育游戏可以作为一个全方位的展示平台,将图片、文字、音乐有机结合,并以多种方式刺激游戏者的感官。同时,其通过交互设计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身临其境的参与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逐渐培养其学习兴趣。而游戏中的关卡设计更可以让学生享受到胜利的喜悦,为相对枯燥的理论知识教学增添乐趣。(四)建构自我效能感教育游戏不仅能够借助游戏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教育的功能、完成教育的目的,而且还能借助某些游戏类型完成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和主体自我的把握与感受。其实质是个体对自身品质、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一种把握程度。如常见的角色扮演游戏,游戏者能够通过在游戏中所选择的身份充分积累经验和升级,以达到成长和对自身实力的认可。在此过程中,自我效能感也将相应提升,使游戏者在获得游戏刺激的同时,能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和技能,并更好地运用于学习中。

四、教育游戏在艺术设计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近几年,中国设计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艺术设计类高校一直呈扩招状态。同时,学生的入学门槛相应降低,学生普遍出现一种转变:以前的专业化、精英式的学生被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化学生所取代,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学习热情有所下降。特别是学生专业素养的欠缺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匮乏,成为很多院校的棘手问题。艺术设计理论课程作为研究艺术设计自身发生与发展,以及普遍规律的系列课程,对专业素养的提升和设计实践的完成均有指导意义。但面对繁杂且知识信息量极多的艺术设计理论课程,很多院校既没有足够的课时,也没有专门的师资力量能够保证课程的开设,导致学生的求知需求和实际教学间的失衡。而已经开设多门理论课程的院校,由于课程内容较为枯燥,繁杂的知识点让学生难以得其要领,教学效果普遍不佳。将艺术设计理论课程制作为相应的教育游戏,可以有效缓解艺术设计院校在理论课程教学上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改善现有教学状态将艺术设计理论课程的主干知识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游戏化,既可以完成理论知识在教学中的视觉形象再现,引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借助游戏场景编排及关卡设计等方式,使学生在理论学习中完成逻辑固化。同时,教育游戏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艺术设计理论课程知识获取不理想的情况,使每个学生有均等的机会完成教学实践。(二)解决专业教师队伍及课时量不足的问题目前艺术设计类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主要开设有中外美术史、现代设计史、艺术设计概论等课程。另外一些课程,如中国艺术设计史、设计管理,在大多数设计院校中缺乏开课的经验,需要专门的教师用相当长的时间进行备课,要求院校在师资力量和教学经验上都需要一定的积累。理论课程教育游戏的出现能够较好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在详尽的图文资料中获取知识,在没有专业教师讲授的情况下,也可以获取较为基础的知识点,并能够清楚地获悉整体的知识架构。特别是在没有课时安排的情况下,若将理论课程教育游戏进行推广,就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游戏中自学,从而获取相应知识点,教师则有更多时间准备其他课程。(三)教育游戏在高校中实施的条件计算机早已成为高校的必备硬件,大多院校根据自身专业设置需求,建设了匹配的计算机机房。机房成为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校大学生学习和实践的主要场所。各院校每年对机房及计算机都有相应投入,计算机硬件配置不断提升。艺术设计类院校更是从专业性质出发,配备了较高配置的计算机软硬件,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因此,对于教育游戏所需的计算机软硬件以及使用场所,无需进行额外投入。艺术设计类院校和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综合类院校,大都有能力保证在软硬件配置上满足教育游戏在教学中的使用。

在艺术理论课程的教学中加入教育游戏的形式,是在尊重艺术设计类院校学生的学习习惯基础上,满足其对艺术设计理论的知识诉求,合理调整其知识架构,从而增强学习效果。同时,教育游戏能够有效填补院校在艺术设计理论课程设置上的缺陷,改善教学中的疲沓现状,促进艺术设计类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作者:徐爽 王国彬 单位: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前程.浅谈现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特点与发展应用趋势[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5).

[2]姜浩.对严肃游戏核心理论问题的思考[A].第四届全国教育游戏与虚拟现实学术会议论文集[C].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3]吕森林.教育游戏产业研究报告[J].中国远程教育,2004(22).

[4]赵海兰,祝智庭.关于教育游戏的定义与分类的探析[A].第十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会议论文集[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5]恽如伟,李艺.面向实用的电子教育游戏界定及特征研究[J].远程教育,2008(5).

[6]曾明瑛.中国严肃游戏的娱乐教育发展策略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

[7]宋敏珠.教育游戏的概念界定和应用方式探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17).

艺术教育的目的和意义范文6

关键词:音乐教育思辨主义形式主义绝对表现主义

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哲学家雷默所著的《音乐教育的哲学》一书,是对音乐教育进行哲学和美学(特别是音乐美学)的思考。雷默认为,音乐教育首先应该是对音乐艺术的研究,对音乐区别于其他人文艺术学科的特殊性的内在本质的研究,正如他在全书的第一章就开宗明义地摆出了其基本立场:音乐教育的基本性质和价值是由音乐艺术的本质和价值决定的。那么,这个性质和价值究竟是什么呢?他认为:“当艺术被看作是艺术,而不是社会或政治评说,不是一桩买卖,不是为了任何非艺术的目的时,那么它就首先是作为一种审美特征的承受者而存在的。虽然艺术也为非艺术的目的服务,但审美教育首先关心的应该是艺术的审美作用。”①因此,“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就成为雷默的音乐教育观的核心观点,集中体现在他的《音乐教育的哲学》的著作里。

雷默在书中首先摆出了对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影响较大的三种美学观点:思辨主义、形式主义和绝对表现主义,并对前两者中的极端部分进行了批判。

思辨主义属于他律论倾向的美学,它认为:“音乐的内容是那些体现着某种外在于音乐的客观实在,即标志着纯粹音响现象之外的某些东西。它包括人类的感情、思想以及各种社会现实和自然现象。”②

形式主义与思辨主义相反,属于自律论倾向的美学,它认为:“音乐的内容只能是音乐自身的音响现象,它不是外来的,也不是独立存在于音响之外的包括人类感情在内的任何东西。”③

以上就是西方音乐美学在音乐本体问题上根本对立的两种观点,它们影响着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理论的发展,同时对音乐教育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音乐教育中的思辨主义(所指论)认为,音乐的价值都是非艺术、非音乐的。音乐作品的意义不是人文艺术所独有的;它们不是仅仅通过音乐,也可以通过其他许多途径获得。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中传播出的“信息”使人达到非艺术的目的,其中有两种着眼点:(1)通过音乐获得非音乐的意义内容;(2)把音乐作为工具达到音乐之外的目的,诸如“纪律的形成,社会交往技能的促进,学校的非音乐学科成绩的提高,批判思维能力的增强”④等等。

思辨主义的音乐教育在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中是很有市场的,音乐是培养学生具有优良品德的有力手段,在小学,音乐是为了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和思维能力,音乐课成为课业繁重的莘莘学子们的调剂品等,这些都使音乐教育充满了实用主义的功利性。在实际的普通音乐课教学中,试图用概念化的语言“翻译”音乐的内容,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音乐的表现意义上,而这种意义并不一定是音乐作品本身所包含的、客观的思想感情内容,却更多地是音乐教师感受音乐时产生的种种主观想象。不论是前面提到的“非本体”价值的音乐教育——音乐教育为智育、德育、体育等方面服务,还是在实际的普通音乐课中出现的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超出音乐表现的范围、把主观想象强加于作品的情况,都使得音乐教育在音乐自身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音乐教育中形式主义的观点(形式论)则与思辨主义的观点完全背道而驰,认为音乐教育应该抛弃任何与音乐形式无关的其他因素,否定超艺术、超音乐的意义和价值的存在,强调音乐“形式关系的内在感染力,以及它们所提供的无可比拟的体验。”⑤

在形式主义看来,大多数人天生就不具备欣赏纯音乐的能力,他们只能通过非音乐的想象对音乐作出反应;他们认为音乐就是艺术精英的事,为少数人提供一种特殊的心智的愉悦。形式主义“把艺术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首先注意的是信息的积累和技巧的培养。”⑥因此,“以音乐名作为典范的音乐教学内容;以音乐天才为培养对象的音乐教育主旨;以是否能够鉴赏音乐典范之作为评价内容和音乐教育副产品;以是否支持与通俗或流行音乐相对的古典或严肃音乐为文化发展水平。”⑦所有这些,无一不体现着形式主义对音乐教育的影响。

雷默克服了思辨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局限性,并吸收两者的积极因素,提出了可以成为音乐教育哲学的第三种美学理论——绝对表现主义(绝对的表情论)。其实在雷默之前,伦纳德·迈耶在其著作《音乐的情绪和意义》中就三种音乐教育哲学观点在音乐意义的阐释方面进行了综述和评价,雷默在《音乐教育的哲学》一书中采纳并深化了迈耶的绝对表现主义(绝对的表情论)。

绝对表现主义是自律的,因为它对于音乐意义的阐释和形式主义一样都限于音乐自身的内部,认为音乐内部的意义无需与音乐外部世界的现象相联系,但它并没有割裂音乐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片面强调形式因素,而是承认“只有在符号(形式)融入作品的艺术性时才起作用”。⑧

音乐中的情感问题也是音乐美学理论不可忽视的关键,雷默站在绝对表现主义的立场,既不认同思辨主义肆意夸大音乐作品的情感,也不接受形式主义割裂音乐与情感本身固有的联系,而是与朗格的观点一致,认为音乐中的情感不是指人类日常生活中所产生和发泄的一般实际情感,而是指更具普遍意义、更具概括性的情感。雷默认为如果把音乐看作作曲家个人的情感表现就贬低了音乐在教育中的地位,这种把音乐中的“自我表现”绝对化的观点,必然会抹杀音乐中丰富的特定社会——历史内涵,因为音乐总是对特定历史社会现实的反映,总是处于特定历史社会条件中人的精神创造。

该书试图提供一种把音乐作为发展人性以及人类了解自身所必需的手段的哲学。雷默教授采纳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文艺术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认知模式,仅仅承认用概念化的理性认知形式是很局限的,“甚至会导致非人性化”。⑨作者站在表现主义的立场,深化了艺术和感觉的关系,得出这样的结论:写和读(也就是语言)培育着推理,艺术培育着感觉。那么,音乐艺术是如何表现人类的情绪、情感、感觉等内心体验的东西呢?雷默教授在书中并没有回答,但是不难看出,隐含在其中的观点是建立在格式塔心理学原则的基础之上的:即音乐作品的形式同人类情感或感觉所具有的动态形式是同构的。

“人类的所有体验都充满了主官感应……感觉对于人生,犹如空气对于人体……我们对我们这个世界的了解……多半都是通过我们对它的感觉来的……人性条件的本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有感知力的有机体的本质。”⑩书中强调感觉是人成为完整意义上的人的必要因素,可是如此重要的东西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纯粹主观的东西,而艺术可以通过捕捉和展现其表现性,使人的感觉、情感等主观体验变得客观,从而可以接近。因此,艺术教育是必需的。音乐教育作为人文艺术学科,其价值同样深刻,区别只是音乐是通过声音这一独特手段为中介加以实现的。因此,“音乐教育是通过培养对音响的内在表现力的反应来进行的人的感觉教育”。

由此可见,雷默倡导的是一种为音乐而音乐的自律的音乐情感教育哲学。他坚持,音乐教育一方面要使音乐成为学校教育中具备其自身价值的学科,另一方面要强调音乐对学生在情感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

雷默的自律的音乐情感教育理论,尤其是他的音乐审美教育思想左右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美国音乐教育的观念,成为当时美国音乐教育思想的主流,但随着民族学、人类学、美学、社会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出现的新的认识,音乐审美教育的观点也受到冲击,并得到文化语境观点、实践论和功能论的补充。雷默毕竟是世界著名的音乐教育学家,有着豁达的心胸和谦虚严谨的治学态度,他对音乐教育哲学的多种观点采取了兼容并蓄的多极思维,认为采纳多视角和多种观点的合理成分是建构一种音乐教育的普遍哲学必须给予充分思考的。这种兼容、平衡的认识以及态度,对音乐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十分有益,并且很适用。相信音乐教育会在一种多维度的逻辑体系和价值观的构建中发展得越来越好。

注释:

①雷默著,熊蕾译《音乐教育的哲学》[M].中央音乐学院油印本,第56页。

②③张前、王次《音乐美学基础》[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第80页。

④雷默著,刘沛译《音乐教育的普遍哲学是否存在》[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专辑,1998年,第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