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高质量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市场经济高质量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市场经济高质量发展

市场经济高质量发展范文1

关键词:经济发展产品质量监督标准监督法重要作用分析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日益完善,市场竞争也处于白热化阶段,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并发展,一方面要不断的加强自身管理,降低成本,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一方面还要不断的增加市场占有率。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逐渐的认识到产品质量的重要性,不断地对完善质量控制与管理体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高产品的质量。但是,我国的生产企业为了获得更高的利益,不断的降低生产成本,这样产品的质量目标就会下降,人们所使用的就是低质量的产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企业就很难实现长远的发展。因此,现代质量技术监督管理部门在注重对产品质量抽查监督的同时,注重对企业产品标准的监督与管理。这样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促进企业的发展。

一、产品质量监督标准监督的概念分析

标准监督是对企业产品标准的监督与管理,可以有效的避免企业为了提高成品率而降低检验标准的现象出现,是提高企业产品质量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许多企业为了获得高额的利润,就会不断的降低标准,减少成本的输出,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市场经济的公平性,不利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在这样的环境下,就需要质量技术监督管理部门强化标准监督管理,保障市场经济规范性、公平性。通过质量技术监督管理部门对企业产品标准的监督和管理可以避免类似的情况出现,保证产品的质量,构建一个规范、公平的市场竞争体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逐渐的完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生产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要严把产品质量观,将质量意识融入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挥其功效,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产品质量监督涉及了产品生产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对保证产品质量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产品质量监督是以标准为基础,开展产品质量监督,对提高全社会的质量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是产品质量的有力保证。国家在这方面也颁布了相应的条例法规,目的就是让生产企业加强对产品质量的重视。我国的生产企业在质量意识和标准意识上也有所提高。但是,仍然有一些企业唯利是图,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忽略质量监督或是降低质量目标,缺少科学的标准,质量意识和标准意识较为薄弱,产品质量不过关,影响了企业的发展。随着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的不断深入,产品标准问题就出现在企业中,这就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为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企业要加强产品质量监督的力度,提高企业的产品意识和标准意识,促进企业的发展。生产企业经营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获得利益,也就是经济效益。这样就需要企业拿出高质量的产品,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也就是说产品质量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根本,是企业社会效益的体现。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企业的经营管理也不能发挥功效。在产品质量监督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检验标准过低或是缺少一定的检验标准的现行,这就导致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不符合国家有关的规定,属于残次品,不能在市场中销售,这就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在面对这些问题时,企业要从自身实际考虑,制定科学的质量检测标准,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要求。在产品质量监督的过程中,按照科学的标准进行,保证了企业产品的质量,进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二、标准监督在产品质量监督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标准监督是质量监督工作有效开展的保证。标准监督是产品质量监督的有效途径,可以保证产品质量监督的有效开展。对生产企业产品标准的监督与管理,可以对生产环节进行有效的控制,提高产品的质量。同时,通过对企业产品标准的监督还能够提高企业的质量意识和标准意识,加深对产品质量的重视,促进企业在产品生产和设计方面的提高。标准监督工作的开展,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化企业经营管理,通过规范的企业标准监督,实现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标准监督还可以促使质量监管部门存在危机意识,加强对企业产品的综合控制与监督的力度,提高质量技术监督管理部门对企业产品的掌控。通过标准监督,可以促进企业对发展方向的思考,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的基础上积极创新,研究出符合市场要求的高质量的产品,促进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第二、标准质量监督可以加深企业对标准编制的认识,促进质量监督工作的开展。标准编制是质量监督工作的前提,只有制定科学的标准编制才能进行有效的质量监督工作。企业标准编制水平是企业产品质量控制的基础,标准编制水平的提高,是质量监督工作开展的保障。标准编制水平的提高避免了企业在标准编制过程中概念不清、理解不深等现象的出现,提高了对产品质量的控制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质量监督管理的重视,提高了对产品质量监督的力度,保证企业产品符合国家的质量标准,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增添了筹码,同时保障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第三、标准监督可以规范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提高质量管理工作的效率。规范化的企业监督管理对企业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提高质量监督工作的效率,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促进企业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强化了企业的产品质量控制力度。在规范化的质量监督下,质量监管部门加深了对质量意识和标准意识的重视程度,在工作中自觉的加强产品质量控制工作。规范化的质量监督工作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是市场经济制度下的有效管理模式,适应了时展的潮流,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的质量监督工作迈向了一个新台阶。

结束语: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标准监督对产品质量监督有着重要的意义,是产品质量监督工作有效进行的保证。标准监督已经成为我国企业质量技术监管的重要内容,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生产企业的竞争逐渐的演变为产品的竞争,谁能够拿出高质量的产品,就能够在竞争中占有优势地位。

参考文献:

[1] 周伟. 标准监督管理对产品质量监督的促进作用[J]. 质监资讯,2007,10.

[2] 马红艳.强化标准监督―――现代产品质量监督工作新的重点[J].检验技术信息,2009,11.

[3] 李长江. 大力推进以质取胜战略 提高我国质量整体水平――国务院《质量振兴纲要》实施十周年回顾[J]. 中国检验检疫, 2007,(02) .

市场经济高质量发展范文2

关键词: 统计质量 统计数据 重要性

现代经济正在步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轨道,经济运行的成败取决于信息的获取、识别、处理、转换、传递的准确性、效率与速度。因此,信息在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也将愈来愈显著。随着市场信息重要性的加强,统计的重要性也日渐地显著,最大限度的保障信息资料的科学性,保证源头数据的准确性。

一、充分认识统计工作质量的重要性

从某种意义上看,统计工作质量的重要性类似于市场情报,它常常能为领导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事实上,在许多国策的制定过程中,统计数据的参考价值都是功不可没的。统计在采集、记录、和分析的各个环节都要力求做到精确科学,只有这样在统计数据的收集上才可以客观、真实地反应出社会的整体发展趋势。所以,可以这样说统计质量水平的高低是统计工作的核心,是统计工作的命脉。

(一) 统计工作质量的社会重要性

统计工作触及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它的重要性非同寻常。统计工作为领导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在制定大的发展规划中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是毋庸置疑的。统计工作如此重要的地位,也决定了它统计质量的水平必须要达到一定的高度。对于经营而言,切实加强自身统计功能,定期统计各方面数据,对出现的一些突出问题作深入调查,撰写统计分析报告,大胆提出一些新的建议和设想,能为企业领导经营管理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如果没有科学的统计数据,各项管理运行就将如空中楼阁,虚而不实,管理过程中就不能很好地找到切入点。站在国家的高度上来看待统计质量也是如此,一个国家的发展计划、经济规划、乃至于长期的国策也必须要建立在科学的社会统计调研的基础上。

准确统计是统计工作重要性的根本保障,从统计的功能上看,应做到数据准确性和统计科学性的有效整合。只有减少统计数据质量的人为和自然的误差,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就会大大提高。当领导决策机构的内部参考依据真实科学,这样所制定的决策才可以合理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这也就要求统计数据的真实。反之,当统计数据存在着质量上的问题时,那么可想而知,制定的发展规划也必将会是严重脱离现实。

(二)统计对象广泛性的意义

统计对象上也要力求普遍性和广泛性,统计方法制度还应进一步精简统计要素,更多关注民生问题。对于有些过时的计划经济指标或统计部门确实无法准确掌握的经济指标,建议不再列入统计范围,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资源的浪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及时迅速地信息反馈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反映市场经济波动。在提高统计效率方面,提升数据质量是重要的措施。另外,统计也不必过分关注那些要考核的经济指标,而更应多关注一些和老百姓生活休戚相关的实际问题,使统计工作可以更能为老百姓服务。

二、统计工作全过程中数据质量

现代管理经营离不开统计的相关数据,起数据质量的保证是统计工作全过程的科学化进行和运作效率化。可以这么说统计数据质量好坏直接导致公司管理运作的好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独立的法人自主能力加强,独立生产自负盈亏。所以,这也要求在统计的全过程中要环环相扣,不能出现脱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

(一) 数据高质量的意义

数据本身就是自然真实的社会角度层面的反映,由于统计数据有关的原始数据本身就存在很大的人为因素,所以统计数据的高质量就对企业的决策有重大的影响意义。尽管计算统计过程都是公平的,但数据中的误差是避免不了的,这些都有可能造成统计数据质量被破坏。所以,高质量的数据在反映客观现实和生活动向的方面就有更加重要的参考价值。

企业在统计数据质量上的要求也是力求精确。高质量的数据的重要意义在此处就表现地淋漓尽致。数据是组织最具价值的资产之一,企业的数据质量与业务绩效之间存在着直接联系,高质量的数据可以使公司保持竞争力并在经济动荡时期立于不败之地。有了普遍深入的数据质量,企业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信任满足所有需求的所有数据。

(二)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建议

明确了统计数据质量是影响企业运作的重要因素,就可以有适当地做一些改进举措来达到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目的。在统计人员角度从统计人员入手,加强对统计人员职业素质的培养,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这样方便统计人员一心一意从事统计数据不受干扰;原始数据本身角度,原始数据是数据统计质量的关键环节,确保原始数据真实性,就需要采取考核机制,从源头上进行把关,保证统计的原始信息数据采集中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统计标准化角度要搞好统计调查表的设计,保证核算数字的准确性,要求核算的数字来源,都有真实的原始记录为依据;统计部门角度精简机构,双向循环机制,所谓精简就是少环节多内容,而且要加强数据交流沟通,才能保证数据统计的实效性。

三、结语

现代化的管理和发展离不开统计工作相关数据的有效支持,统计数据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管理运作的效率。统计质量是统计工作的主要部分,这两者在一定程度上是互为一体的,两者的有机结合将统计的实用性和服务性充分地运用到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中。

参考文献:

[1]邵兰英 李晓静. 浅论统计质量对统计的重要性[J].现代制作技术与装备,2010,(2)

市场经济高质量发展范文3

今年2月15日,通过会计准则委员会卓有成效的工作,正式对外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初步完成了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制定任务,实现了我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性趋同,从此我国会计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一、会计准则与资本市场之间的良性互动

资本市场的发展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和用途发生了根本变化,为企业会计准则的变革提出了新的需求,即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为资本市场服务,为投资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服务.资本市场的发展是在规范基础上的发展,而规范市场的基础在于信息披露、尤其是高质量的信息披露,而高质量的信息披露是由高质量的企业会计准则来实现的.

1、资本市场的发展对会计准则提出了新的需求

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是会计准则变革的内在动力,是会计信息使用者及其用途发生根本变化的主要原因.作为世界上会计准则最健全最完善的美国,其公认会计准则的建立从一开始就是为了顺应资本市场发展的需要,是在为资本市场服务的基础上成熟起来的.

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历史时期,上市公司已经超过了1300多家,我国的证券市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完善,证券市场的有效性逐步提高,对我国会计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成为了会计准则变革的迫切要求.

2、资本市场健康运转离不开会计准则的参与

有效的会计信息披露是资本市场良好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健全完善的企业会计准则又是资本市场中会计信息得到充分披露的重要保障.会计准则作为一种机制,它直接导致了充分披露,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和信息含量,它能够将相关的信息从公司内部传递给外部,这不仅有助于投资者做出更好的决策,更可以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有效运作.

二、国际趋同与创新发展相协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

新企业会计准则在坚持中国特色,适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实现了与国际财务会计准则的趋同,建立了一个国人认可和国际认同的准则趋同平台.新企业会计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突出了以投资者为中心的决策有用观,同时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资产减值处理原则,所有这些充分考虑了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和会计环境,对有效的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影响深远.

1.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有效的提高了资本市场会计信息的质量

我国新会计准则在许多方面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其中最大的创新就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近年来,国际会计准则及美国等一些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会计准则,先后将公允价值作为重要甚至是首选的计量属性加以运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随着近几年我国市场经济合资本市场的发展,证券市场的有效性逐步提高,各种金融创新产品和创新手段的出现,为公允价值的运用创造了现实的“土壤”.

2. 以投资者为中心的"决策有用观",保障了资本市场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

新会计准则在基本准则中明确的指出,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目标之一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有助于财务会计报表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这一目标充分体现了"决策有用观"的思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提供相关真实、可靠、公允的会计信息,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新理念.

3、 具有中国特色的"减值准备"观,缩小了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和操作的空间

新准则的实施,将可以有效的遏制利用减值准备作为"秘密准备"调节利润的情况,利用减值准备调节利润的空间将变得越来越小,利用计提手法调节利润将越来越难,将使给投资者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加可靠、客观.

三、新会计准则对我国资本市场参与群体的影响分析

新会计准则适应了我国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需要.在会计目标方面,从满足政府为主实现了以满足投资者为主;在会计信息透明度方面,从强调内部使用转为公开披露;在会计选择方面,从政府宏观选择需要为主向企业微观选择转变,所有这些创新和变革,将有利于提高我国会计信息的质量,使会计信息在投资者决策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为我国资本市场高质量会计信息披露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1.新会计准则的和执行,将会给我国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的带来深远影响

首先,新会计准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新会计准则系不仅从技术的角度对原有的财务报告模式进行了修正,更重要的是从财务报告准则体系的视角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新会计准则重新定义了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的内涵和确认条件,突出强调了资产负债表项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同时,在坚持历史成本的基础上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不仅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更有利于充分揭示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及正确衡量经营业绩.

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以会计信息的高透明度为基础的,会计信息透明度的提高是以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为目标的.新会计准则有效的借鉴了国际公认的会计标准,明确了高质量会计信息应具备的要求,构建了完善的报告体系,解决了会计信息在信息结构与信息量上的不对称,新会计准则的这些创新为我国上市公司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做好了相应的制度安排,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2. 新会计准则的和执行对我国资本市场中投资者的影响

投资者是资本市场资本的重要来源,没有投资者的资本供给,资本市场将成为无水之鱼不能运转。只有充分保障广大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切身利益,使投资者在资本市场发挥主导作用,才能使资本市场得以健康快速的发展。新会计准则的推出和执行,可以确定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中的主导地位,为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中保护自身利益创造良好的条件.

新会计准则以高质量会计信息的需求和供给为中心,要求在反映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同时,应该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新的会计准则不只着眼于历史,更着眼于未来――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不只着眼于可靠性,更着眼于相关性――为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不仅着眼于确认与计量,更着眼于会计信息透明度的提高――有助于消除会计信息不对称而给会计信息使用者带来的误导,避免投资者经济利益的损失,树立投资者投资我国资本市场的信心,最终促进资本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

3.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和执行,监管层面临的挑战

在资本市场运行中,离不开会计准则的制定者和资本市场的监管者,只有在会计准则的规范下和监管者的监控下,资本市场才能够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新会计准则的和实施,是我国政府根据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状况和资本市场发展程度作出的历史性变革,是加强国家经济管理的需要.

新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对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和透明度进行必要的调节和监控是我国政府履行公共责任的重要表现.因此,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有利于国家统一企业会计标准,增强个企业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比性,同时,也给我国政府和资本市场监管层提供了更加有力、更加科学的评判标准,有利于提高其对我国资本市场进行管理和调控的能力.

四、结论

新会计准则的和推行将会提高我国资本市场中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和透明度,提高我国资本市场的有效性,树立投资者对我国资本市场的信心,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积极稳定的发展发展.同时,会计准则毕竟只是对生产会计信息的一个规范,它只能解决我国资本市场中"该如何办"的问题,需要我们在规范制度的同时,加强准则的执行力度,提高投资者识别会计信息的能力,,最终促进我国会计准则和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

主要参考文献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市场经济高质量发展范文4

就业质量是一个多维的、综合性的概念,是一个中性化倾向的概念表述。以就业质量的水平为标准,就业可分为高质量就业和低质量就业。FredricK.最先定义了高质量就业,他认为高质量就业是指个人在其认为具有挑战性和满意感的工作的综合环境中获得谋生所需工资的能力。他还强调,高质量就业标准较多,收入并非唯一的标准。根据FredricK.的定义,我们可以确定出高质量就业的基本涵义,即一是工作报酬;二是工作条件;三是专业对口率;四是发展前景等方面。它与“体面劳动”的内涵非常接近。1999年,国际劳工大会曾提出“体面劳动”的概念,就是“促进男女在自由、公平、安全和具备人格尊严的条件下获得体面的、生产性的可持续工作机会。”

二、我国高职院校就业质量的现状分析

目前研究者更多关注大学生的就业率也即就业数量,也仍有不少研究者评估了我国大学生就业质量状况,其结论并不完全一致,但总体来看,我国高校目前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不容乐观,可以说呈现下滑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工作报酬偏低。近年来,就毕业生薪酬而言,总体呈上升趋势,相对于社会经济增长速度和其他劳动者薪酬提升状况,其薪酬依然相对较低。麦可思调查指出,2010届高职院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为2142元,同年本科生是2815元,而2011年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中公布的数据显示,城镇单位在岗职工的2011年平均工资为37147元。这就在较大程度上反映出高职毕业生薪酬水平偏低的客观事实。

(二)工作条件满意度偏低。工作条件包括工作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主要指劳动时间、劳动地点、劳动强度、工作场地的安全性等。社会环境包括以及涉及企业的声望、职业的声望、工作的孤独感、社会认同等。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后对工作条件的满意度偏低。加班时间长,交通不方便,工作安全系数低,同时他们的工作也较难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专业对口率不高。专业对口指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相符合,当然这里对口不是指两者绝对一样,而是只要大学生毕业后从事的职业属于某一职业群,即可视为专业对口。目前大学生就业后不能学以致用,矛盾日渐突出,能否就业、工资收入、工作地点与环境等问题成为大学生优先考虑的问题,至于专业是否对口不能摆在考虑因素的前列。这样就造成了人才高消费现象,也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使得就业质量得不到提高。(四)发展前景受到限制。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具有良好的前景,需要用人单位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稳健发展规划,与劳动者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建立稳定的劳动关系,并且关注员工发展,能为员工提供完善的培训,培养他们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其具备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目前我国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分层日趋明显,进入国家机关、大型企业、事业单位的人数明显减少,大部分流向大中型私营企业以及三资企业就业,而另一部分不得不在小型企业甚至非正规企业就业。私营企业、三资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中很多企业本身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不能与毕业生建立较为稳定的劳动关系,没有关注员工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这就使得毕业生的发展前景受到极大的限制。

三、准确把握市场需求,以市场为导向,探索高职院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有效途径

根据以上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问题分析,笔者认为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一方面在于高职院校本身,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另一方面,在于政府的宏观指导和毕业生的自我调适。这里仅对高职院校如何以市场为导向,实现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问题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准确把握宏观市场变化,依托地方经济,开展教育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不能以市场为导向,没有适应市场的能力,那就不可能有高就业率和高就业质量。研究市场越透,及时把握市场变化的真实性越准,就越有利于办学出成果。而市场始终在发展变化之中,高职院校首先要研究如何把握社会产业调整、新岗位涌现、新技术应用、岗位职业标准的确立等与学生就业联系紧密的诸多因素,并且更要了解和研究这些变化是如何引导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的,也就是说高职毕业生应具备怎样的技能和素质,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根据市场的变化和产业布局的调整,高职院校必须及时地、全方位地、自觉地进行自我调整,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实训条件、教师素质等都要主动适应市场变化。我国正致力于创新型国家建设,新的时期,国家的主要战略成为经济增长方式的创新、产业结构调整的创新,“劳动密集型”为向“知识密集型”、“智力密集型”转变,经济增长依靠“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我国经济的增长在未来将更加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在这个宏观经济形势下,高职院校更要把握地方经济特色,以地方经济主体产业为背景,与当地企业建立全方位、深层次、紧密型、长期性的深度融合关系,在顶岗实习、“双师型”教师建设、就业创业基地建设等方面广泛的合作。

(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充分满足市场对大学毕业生的能力要求

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中,对10余所高校和20多个用人单位的开展调查,发现大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有明显差距。当前环境竞争日益激烈,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需求不仅需要具有较强的理论功底和学习能力,实际的操作能力更是优先考虑。笔者多年从事就业工作,几乎每年都会开展对用人单位满意度的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时基本都注重“综合素质”、“岗位需要”和“专业对口”等基本要素,且主要看重专业知识能力、合作沟通能力和管理能力。根据市场对人才能力的要求,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中应着重以下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实际操作能力。在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强有弱,但动手能力普遍不强,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即使在校学习期间掌握了扎实的理论知识,由于实践操作能力不强,不能将理论知识转化专业技能,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二是合作沟通能力。拥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就能够与企业内外进行接触交流,能够团结沟通协作、把个人的知识水平转化成生产力,因此,良好的合作沟通能力有利于增强求职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的,也是企业对职员综合素质的基本要求之一。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合作沟通能力,可以帮助大学生尽快的找到工作,顺利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顺利的开展工作。三是创新能力。对于企业而言,创新是其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所以企业也就更青睐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模式相对忽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我反思精神较为欠缺,大学生可以主动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来增强自己积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就业指导,尊重市场,科学对待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

高职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总体还处于弱势,就业指导应该贯穿于学校教育始终,如果他们就业后不能尽快适应就业岗位,更易于处于被淘汰的境地。所以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内容不应限于就业政策介绍、岗位推荐和传授就业应聘技巧等“就业前”和“就业中”的过程,更要注重“就业后”的指导,全面提高他们的就业素质,认识企业,认识社会,帮他们尽快实现从“学生”向“员工”的转变。从“学生”到“员工”是一次非常重要的角色转变,也是一次人生的跨越,这不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碍,反而是一道职业生涯的跳板。在这个过程中,就业指导人员帮助他们明确学校的学生管理方式和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的差别非常重要。学校关注学生的成绩,把学生当作消费者,“消费”学校提供的知识,倡导民主、平等、自由和个性的校园文化氛围和环境;企业关注员工的绩效,把员工当作创造者,通过将员工的知识转化为技能,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强调的是纪律和责任。这种巨大反差导致毕业生初到企业较长时间都难以适应,以致有些学生甚至会轻易离职去寻找更合适的工作。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迟,发展不充分,竞争激烈,导致一些企业为追求经济效益,要求聘请的人员到岗就能胜任工作。但是高职毕业生往往缺乏工作经验,实际操作能力不强,适应性差,短时间内难以适应,更难有建树,还要投入培训成本,企业不愿招用。一些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受企业本身限制,即使招聘顶岗实习学生,也仅仅是作为廉价的劳动力使用。作为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人员,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要促使学生正视差异,转变思想,尽快接受企业文化。同时在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沟通过程中,也站在毕业生的立场,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做企业与学生之间沟通的使者。

(四)创新校企合作方式,实现与市场需求的“零距离无缝对接”

市场经济高质量发展范文5

摘 要 国际经济的波动,国内改革深化,使得现代市场经济竞争更加激烈,企业为生存与发展必须在提高其科技水平的同时,提升管理水平,实施科学的成本控制,实现成本定额科学制定,继而需求低耗、高效的经营理想。

关键词 现代市场经济 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是现代市场中各种主体都在积极探索并针对性实施的管理行为。无论是企业还是其他性质的单位,都试图建立成本控制的科学体系,来加强单位的经营管理,或追求利润最大化,或实现效率最大化。

一、成本控制的现代内涵

作为现代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成本控制,已经突破了传统的范畴。其立足在对于科技手段的高依赖程度上,通过对市场经济各种主体的内部资源实施优化组合,实现各种资源的节约高效运用,并在所在行业或领域实现低成本高产出的引领发展。其特点典型体现为三个方面:其一,科技主导依赖性。即现代市场经济主体的各个环节都实现科学性,无论是现代的各种机械或设施等,还是管理模式,都是建立在科学设计与运行的基础上。其二,资源优化整合运用性。对于市场经济主体,由于其性质的不同,使得各种资源的运用范围也不同。但不管是哪种主体,都通过科学的管理程序,把其所必须的资源加强整合优化,使其能在各个环节都适时地发挥作用,进而实现节约,并促进多功能的合理运用。其三,低耗高产出性。依靠科技手段、资源的优化与整合,必然降低各种成本的消耗,如高科技设备运用提高了工时利用率,在相同工资水平下会收获较以往高出很多的产出。

二、现代成本管理观念及控制原则

根据当前市场经济主体通行的成本管理方式或模式,现代成本管理观点以三种形式相结合发挥指导作用。一是,定额预算管理。即立足市场经济主体如企业开展经营的各个环节,事先根据对市场发展走向预测的基础上,设定各种资源的成本上下限,做出上限定额与下线定额的预算,且在经营过程中,通过各种制度的执行等,确保各种消耗都在限度之内,实现成本的前置控制。二是,过程动态监控管理。由于市场的自由性,很多不稳定的因素存在,原来的定额预算往往会因为市场的波动产生变化,甚至在短时间内突破各种限值,因而,要通过加强过程的监控,如在原材料的采购无法降低成本的情况下,可以提升设备工作效率,以降低生产成本,来保证整体上确保在限额之内。三是,投入与产出比对管理。作为市场经济的各种主体,都有着自己的管理体系,尤其是在ISO质量管理体系通行的情况下,把市场经济主体的任何都过程,都监控起来,使得动态的投入与产出随时都会做出各种质的比较,并得出其效率来。

据上述,也可以总结出三个控制原则:定额预算控制原则。即用预算的方式控制成本,一旦哪个环节甚或整个大局超出了预算成本定额,即会通过数据的方式对管理阶层产生报警警示,进而引起相关注意,由此进入下一个控制环节,即过程控制,来查找超额的原因等。过程控制原则。过程控制的实质即是资源优化整合运用控制,针对定额预算预设的各种资源作用,有没有按质按量的发挥出来,或者有哪些资源是超额发挥,有哪些没有发挥出来,及时地加以梳理、查找,并修正相关限额,调整设备、管理等。质量控制原则。借鉴ISO质量体系的要求,这种质量的既包括工作过程完美的质量,即工作本身的质量,员工全身心地按照正常的业务水平、技术技能水平等付出;也包括工作结果的质量,例如生产出无瑕疵的产品,或者完成各种高效且符合要求的工作。此质量的控制,也在结合着各种涉及经济刺激或精神激励的制度或措施跟进,保障各个环节的积极性得以高质量发挥。

三、现代市场经济成本控制的新思路

成本控制作为成本的控制与调节管理行为,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也随着改革的深化,开始从传统的原材料成本控制、工资费用成本控制、制造费用成本控制及其他的流通、广告等成本控制,转向综合性精细化的控制思路。宏观控制。即把所有的流程都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全局精细规划的基础上,做出更加详细的细分,把每一个细节都环环相扣地实施成本预算控制,且形成一个具有报警作用的系统,任何细节暴露问题,都会在全局发出警示。前瞻控制。此种思路,主要是根据市场的前瞻研究,对各种成本都做出了3年以上的预测,由此根据企业或其他市场经济主体的发展规划做出成本控制的预算,并在此基础上,对各种资源做出储备性的配置,如在经济低迷时期可以低价多采购原材料等,如此则可在以后经济回暖时期相对地节约成本费用。激励控制。任何市场经济主体的成本控制,无论采取什么手段,最终都要靠人来实现。因而,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等单位,要制定出切合企业实际的激励制度或措施,来强化精神引导,让员工们都发挥其创造性,为成本的节约做出努力,在这种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节约环境中,会形成积累性的成本节约控制。科技控制。此控制方式,是依靠科技水平的提高来实现,例如采用高科技水平的设备,再如引进ISO质量管理体系等,通过提高单位生产效率节约工时、原材料浪费等成本,即通过高比例高质量的产品生产来达成成本节约的成本控制。

四、结语

成本控制作为一个会计学、审计学的概念,通过对各种资源成本的定额预算等,来加强市场经济主体的管理,进而用理性的会计数据引导企业等市场经济主体,优化资源组合,优化经营方式,进而达成低耗高效。

参考文献:

市场经济高质量发展范文6

真正实践科学的发展观,就应当一方面让地方政府退出投资主体的地位,另一方面,通过保护产权,平等准入,让民营企业能够真正充分竞争,茁壮成长。

最近,中央一再强调科学发展观,这对我们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十分重要的。版权所有

从经济学的角度审视,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增长速度的统一,应当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而一旦讲到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增长速度的统一,就不能给民营经济以充分的肯定。

我们做出这一判断的首要原因在于民营企业是典型的市场主体。作为市场主体,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盈利,是其基本的行为准则。于是,如同基本的经济学原理所揭示的那样,第一,他们必须使自己的产品和劳务符合国内国际市场的需要,只有符合国内国际市场的需要,他们盈利的目的才能得到实现,因为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第二,他们必须进行投入和产出的比较,进行投入中各种生产要素的比较,当用劳动力更便宜的时候就使用劳动力,当用机器更便宜的时候就使用机器,他们会努力减少成本,减少消耗。于是,当他们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收入成为gdp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时候,这样的gdp的增长质量是高的。

“比较优势”原理是经济学,从而是市场经济下的、构成分工的基本原理。把自己的比较优势与市场需求有效地对接,是一切市场主体的行为准则。富有富的比较优势,穷有穷的比较优势,先进有先进的比较优势(出卖知识产权和高端技术),落后有落后的比较优势(出卖劳动密集型产品)。

经济学的这一原理,在民营企业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证。人们不难发现,改革开放以来,凡是发展的好的民营企业,都是发挥了自己的比较优势。据观察,浙江的一些民营企业技术含量不高,规模不大,然而有着极强的滚动发展能力,有着极强的盈利能力。原因就在于这恰恰是他们的资源优势,符合他们的传统,符合人们的素质,是所谓的老天爷经济,老祖宗经济。

“比较优势”原理是市场经济下真正的市场主体的行为准则,我们甚至可以用是否自觉遵循比较优势原理,作为衡量是否是真正的市场经济主体的标准。传统体制下的国有企业,现行体制下的地方政府,不顾自己的比较优势,不惜成本地追求不是自己的比较优势的亮点,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恰恰说明了他们不是真正的市场主体。

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不断提升,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然而,所有这些提升都是市场主体与市场需求不断博弈的结果,市场主体的盈利取决于市场的需求。实际上,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人们向往高质量生活的需求永远不会停止。聪明的市场主体总是不断地把人们潜在的需求变为现实的需求,把抽象的需求变为具体的需求。民营经济作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在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提升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例如,改革开放之初的十分粗糙的服装,现在成了品牌服装,曾经因为只能穿一个礼拜因而被当众烧毁的皮鞋,今天成了品牌皮鞋,昔日被通报的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低压电器产品更是上升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

与传统体制下盲目扩张,患有投资饥渴的国有企业,与在现行体制下不计成本,片面追求“亮点”的地方政府相比,民营企业所以必须生产市场有强烈需求的产品,所以要进行投入和产出的比较,所以不能贪大求洋,浪费资本,其原因在于产权是明确的,约束版权所有是硬化的。马克思曾经深刻地指出,商品交换是一个惊险的跳跃,如果跳不过去,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生产者自己。即如果生产了市场不需要的产品,入不敷出,那就会资不抵债,就会破产。破产是破财产所有者自己的产。在这种情况下,民营经济不得不如履薄冰地经营自己的企业,这是产权安排使然。同理,传统体制下国有企业的扩张,现阶段地方政府的扩张都在于缺少产权约束,扩张者只会从扩张中得到好处,不会、也没有资格承担扩张失误的责任。对此,亚当•斯密曾经深刻地写到,“关于可以把资本用在什么种类的国内产业上,其生产能力有最大价值的这一问题,每一个人处在他当时的地位,显然能判断的比政治家或立法家好得多”。他强调:“把这种权利交给一个大言不惭的、荒唐的、自以为有资格的人,是再危险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