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物保护修复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物保护修复方案范文1
[关键词]金属类;可移动文物;病害评估
[中图分类号]G2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12-0070-02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及文化价值,是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根脉。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各个朝代遗留下了大量的珍贵文物,是名副其实的文物大国。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我国文物工作的方针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首先强调的是保护。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对文物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不断加大,馆藏文物保护的状况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是某些文物特别是金属类可移动文物存放在库房里并不是万无一失的,仍然面临着腐蚀的危险,这就需要文保工作人员定期对文物进行病害评估,判断文物的病害种类和病害性质,然后给出文物保护修复建议。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对金属类可移动文物的病害评估流程加以介绍,为文保人员编写文物保护修复方案及实际的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提供依据。
一、金属类可移动文物病害评估流程
金属类文物可移动文物病害评估技术规程对文物病害评估的整个程序加以规范,是金属类可移动文物病害评估操作的指导书。金属类可移动文物的病害评估流程以文物的安全为首要前提,同时遵循科学性、规范性与简单实用相结合的原则,评估流程要符合评估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文物信息收集
文物信息收集包括基本信息收集、修复历史信息收集和保存环境信息收集三个部分。基本信息收集包括文物名称、入藏时间、收藏单位、文物登录号、文物来源、文物时代、文物材质、文物级别、文物尺寸和文物质量等项目。通过基本信息的收集,病害评估人员能够对拟进行病害评估的文物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修复历史信息收集需要记录以往历次修复的时间、内容、技术、材料及后期效果评价,通过修复历史信息的收集,病害评估人员在对文物病害进行检测分析时,能够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避免以往历次修复对病害检测造成的干扰。保存环境信息收集为病害评估人员判断文物的保存状态提供参考依据,包括文物保存环境状态、温度、湿度及特征污染物等项目。
(二)病害识别
文物病害识别是为了确定文物的病害种类,包括文物检查和文物检测两类方法。文物检查主要包括目视观察、拍照摄影和显微镜观察三种方法。文物检测分为文物原位分析和取样分析两种手段,通过文物检测给出文物病害定性或定量的科学数据,出具文物检测报告。依据“不改变文物原状”与“最小干预”原则,实际工作中优先采用直接观察法识别文物病害种类。在直接观察法无法判定文物病害时,可采用原位分析的方法进行检测。对于某些采用原位分析仍无法确定的文物病害,则依据文物本体的实际情况,进一步采用取样分析的方法,最终确定文物的病害种类。取样分析属于有损分析,一般是文物病害种类检测的最后手段。金属类文物病害识别流程大致为:取样体式显微镜视频显微镜X光探伤工业CT扫描红外光谱分析金相分析X射线荧光分析相描电子显微镜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离子色谱分析。文物病害识别之后,要绘制相应的文物病害图,对文物整体的病害加以分类和标注。
(三)病害活动性质判定
金属类可移动文物的病害类型包括稳定病害、活动病害和可诱发病害三种。金属类可移动文物病害主要包括残缺、断裂、裂隙、变形、层状堆积、孔洞、表面硬结物、矿化、点腐蚀、微生物损害、含氯腐蚀产物、可溶盐腐蚀产物等十二大类。其中残缺、断裂、变形、层状堆积、孔洞、表面硬结物、微生物损害等七类病害属于稳定病害。稳定病害一般无需处理。层状堆积、矿化、点腐蚀、含氯腐蚀产物、可溶盐腐蚀产物等五类病害属于活动病害。活动病害必须加以处理,消除病害及其根源,才能保证文物的安全。裂隙、层状堆积、表面硬结物、矿化、点腐蚀、微生物损害、含氯腐蚀产物、可溶盐腐蚀产物等八类病害属于可诱发病害。可诱发病害要及时跟踪观察,一旦发现病害有蔓延扩展趋势,必须立即加以保护处理。金属类可移动文物在进行病害评估时一般还进行离子化学分析,检测氯离子、硫酸根离子、硝酸根离子、磷酸根离子、二价铜离子、二价铁离子及三价铁离子的含量,依据检测结果判定病害活动性质。病害活动性质判定之后,针对具体的病害还需进行相应的测量,进一步确定各种病害的数量、长度、面积以及病害的分布部位等,同时根据检测分析数据做出综合判定。
(四)文物病害评估
文物病害评估之前,应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规定的图示符号和要求绘制文物病害图,明确标识文物各部位的病害类型。病害图图示的尺寸使用时可按比例适当扩大或缩小。符号为黑色图形,白色衬底。病害轻重程度可用文字描述,多种病害出现在同一部位时,可分别绘制病害图表示。病害评估人员根据文物病害图计算文物病害数量、病害面积和长度。结合上述结果,对金属类可移动文物的病害现状做出评估,完成文物病害综合评估表。评估意见应包括识别出的病害种类及活动性质。在评估意见的基础上评估人员给出文物保护修复建议。
(五)评估报告撰写
文物病害评估最终应有规范的评估报告,评估报告由报告封面、正文和附件组成。报告封面包括文物名称、委托单位、评估负责人、评估审核人、评估单位、评估日期等项目。报告正文包括文物基本信息表、文物病害信息表、文物病害识别记录表、文物病害综合评估表。报告附件主要包括文物的分析检测数据、图片和检测报告等内容。评估报告的撰写是文物病害评估的重要环节,要准确、规范,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标准进行。
文物保护修复方案范文2
姚远:明故宫虽说是重点保护遗址,可的确前些年保护不力。最近几年政府最新出台了《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南京老城南历史城区保护规划与城市设计》《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法案,使文化遗产保护有法可依,这对明故宫这样的遗址保护十分有利。明故宫现存3座城门城台,午门、西安门和东华门,但其城楼都已不存。现在保护规划计划“加顶”恢复的仅仅是午门城楼和重建角楼。这次规划主要是为了建设一个遗址公园,而非要重建整个明故宫遗址。此次做的遗址公园规划,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如何修复午门,确实是值得关注的焦点。
至于明故宫的保护修复的意义,我认为这并不仅关乎城市历史的保护,更重要的是为了呼吁社会关注文物保护、规划的透明度、公示度问题:目前规划编制中,关于文物保护规划的方案和决策过程不够透明,文物保护和规划更需要公众的参与,我认为这才是此次讨论明故宫如何保护的意义所在。不管是哪里的遗址保护,公众的参与和公开透明的规划都是很重要的,只有一个好的程序,才能带来好的结果
《东方养生》:我们看到一些您针对明故宫修复问题的文章,您主张保持明故宫的原状,维护历史变迁在遗址上留下的“残缺美”,而市政方面则主张要复建。也有声音称,大多数人不知道明故宫就是北京故宫的蓝本,若不进行复建,公众人无法了解其原貌和历史价值。您如何看待这些观点?
姚远:所谓“明故宫是北京故宫的范本”,指的是《明实录》中提及的:“营建北京,凡庙社、郊祀、坛场、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但是具体建筑是怎样的,可能和南京故宫不完全一样。事实上也有考古发现,明朝时南京的午门和北京、中都(凤阳)的午门就有所不同。今人无法确凿地了解当年故宫的原貌,如今要修复,也仅是对历史的推测。还有就是明故宫城楼之毁坏,遭受了历代的自然灾害破坏,经历了战争洗礼,这些历史上的毁坏也是明故宫承载历史的本来的一部分——这就是真实的历史!因为遗址的历史就是它被毁掉的过程,而我们要保护的就是这段历史的真实过程。有的建筑专家认为要“复原”,这是和文物保护法律的基本理念是相冲突的。
《东方养生》:您提出的遗址“残缺美”,重在“遗址保护”而非“复建”。但从2006年起,明故宫就已经成为江苏省重点文物遗址进行保护,可保护的效果、以及民众的支持度都不容乐观,您如何看待这一现实问题?
姚远:确实前几年在遗址管理、保护上不是很乐观,其中很大的原因是管理体制存在问题。比如明城墙、明故宫的保护管理并非仅仅是文物保护部门在做,而是进行多头管理,例如归属于旅游、园林或是建设部门等,不是每个单位都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要求对遗址进行恰当的保护。但是,这几年南京有了很大的进步,经过多次民间专家学者的呼吁和公众参与,制定了不少重要法规,让古城保护有法可依。目前的问题是,如何让这些规划条例落实。
《东方养生》:关于明故宫的遗址保护问题,您还提及“将真实的遗址融入城市空间体系”,应该怎么做?请具体谈谈。
姚远:这很简单,因为南京现在有多处历代都城遗址,发现一处重要遗址就应该原址保护,以因地制宜的方式将其展示出来,这样周围在进行城市规划建设时,就可以将遗址变成一条路径,一个公园,或是和某个历史街区进行配套,将遗址和周围的历史景观融入在一起。让遗址不仅仅是一个“死”的被保护对象,而是具有生命力的,城市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市民生活、休闲,可以互相交流的文化场所和公共空间。
《东方养生》:目前公众关于明故宫遗址的另一个关注点,是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问题,您对“申遗”有何看法?姚远:明故宫目前暂未纳入申遗名录,它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已足够。南京市申报世界遗产的是明城墙,并不包括明故宫部分,至于未来是否会申报遗产,这涉及到政府决策,但目前没有该计划。明故宫午门其实是南京明代四重城郭的一部分,是南京宫城城墙的城门,如果明故宫遗址保护整治好,是可以同南京城墙,作为南京都城的一部分来申报世界遗产的——关键在于能不能将明故宫的真实性保护好。
《东方养生》:有些人都将明故宫的修复保护同奈良平城宫迹做对比。平城京当时已经完全毁坏,却在日本政府努力下,遗址成功还原复建,也申遗成功,这似乎和您的主张相违背。您曾存日本学习生活多年,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姚远:有关该问题有两点:首先,日本的平城宫并没有完全修复,仅恢复了其中的朱雀门等极少部分。平城宫迹保留大量宫殿的遗址原貌,比如一些建筑基址等,只是复原了很小的局部而已。第二,平城宫迹的修复在国际的文物保护界存在较大的争议。而且申遗并不是平城宫一处,是奈良若干文物点作为“奈良的文化财”进行捆绑的遗产申报。
至于平城宫迹的修复对南京明故宫遗址保护的参考价值,我认为首先应该按照中国的文保法规来保护南京明故宫。日本文物保护的经验,有好有坏,也不乏出于日本国内民族主义的政治考虑,而非完全出于保护目的。
文物保护修复方案范文3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古籍修复 人才培养 教学体系 创新设计
一、引言
“古籍修复”是一门应用性、技术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长期以来,古籍修复技艺的传承主要还是依靠行业内部的师徒相授、口耳相传。这种口传心授的教学模式在技艺延续中曾起到相当大的作用,但逐渐显现出生源基数少,入学渠道狭隘、教学方法保守、从业人员文化层次低等弊端,不利于现代社会背景下传统手工艺技术的发展和传承。近年来,在国家的重视和支持下,古籍修复专业已正式纳入高等教育体系。普通高校在办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人才培养、专业定位、学科建设、课程体系的科学模式,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经验和科学结合,突出研究实验能力与实操技能并重的教学思路,努力发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为古籍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储备人才。
二、发达国家古籍修复及相关专业的发展现状
古籍修复现代人才的培养既要坚持传统修复技艺的传授,又要重视引入新技术和新知识。与保护技术比较发达的欧洲和亚洲国家相比,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下的古籍修复专业人才培养仍停留在较低层次。突出表现为,教学内容重文轻理,知识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和完善,课程的设置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创新亟待进一步加强。
国外修复人员的培养,具有研究实验能力与实操技能并重的特点,有利于古籍修复方案的科学制订,使操作技术更加可靠。据初步调查,美国、日本、英国、法国、波兰等古籍保护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一般都有多所高校开设古籍(文化遗产)修复或保护专业,也设置古籍及纸质文献的保护方向。[1]其课程设置兼顾绘画、微生物学、化学、材料技术、艺术史、修复理论、文献研究方法、计算机应用等实践环节,涵盖针对性较强的修复与保护训练,并根据教学内容安排有大量的专业实习,甚至包括到国外相关机构接受实训。最后,学位论文的撰写过程中还要求包括一次文物的修复工作。
国内档案、文博保护的相关专业已具有比较完备的学科体系,并针对需要加入一些理科的课程设置及应用。就古籍修复专业而言,近年的办学经验也提醒我们这门学科的发展不仅需要目录学、版本学等文科基础知识,而且需要规范严格的技术技能,更需要拓展与修复密切相关的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基础知识,加强对修复材料和修复环境的分析及监控,让“古籍修复”真正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轨道。
综上所述,古籍修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在实操技能、实验研究能力、科学研究方法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我们应该借鉴国内外古籍修复与保护专业及相关学科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立足传统修复技艺,引进相关学科知识,不断进行修复技术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传承创新。只有这样,才是培养古籍修复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科学方向。
三、现代社会背景下古籍修复专业的发展趋势
古籍文献对人类文明与社会发展有重要的史料作用,同时也是我国档案文献遗产中重要的一部分。据有关专家估计,保存至今的古籍约23万卷,全国古籍藏量应在5000万册左右,可谓卷帙浩繁[2]。古籍修复专业对课程设置、知识技能的要求科学、严谨。如何将传统的技术传授科学地融入现代高等教育体系框架之下是高校办学中探索的重要问题。现代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强调应用型、创新型的特质。高等教育实施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教学体系中必须大力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并充分考虑以下几点:
1.关注实操技能学习的过程性。
传统的古籍修复多是手工劳动,其技术传承依靠师傅的口传心授,而熟练技工的养成则依靠不断地积累经验。通过专业办学培养古籍修复人才,必须尊重和延续这种技能习得的过程。在实践教学中继续坚持“师带徒”传授方式的合理内核,一对一全面传授、技术观摩,辅之以修复方案集体讨论以促进修复技术的传承和发展。修复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科学严谨的工作流程。修复前要预先制订完整的工作计划,修复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安全性、真实性、适宜性、规范性、最少干预的工作原则,修复环节要涵盖清洗、去污、溜口、补破、补蛀、镶补、揭裱、托裱等步骤,让学生在实践实操中提高感性认识。通过亲历亲为的学习方式获取知识,掌握技能。
2.注重培养实验研究能力。
通过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研究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修复方法进行思考,促成古籍修复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提高这项传统手工技艺的科技含量。
实践环节中应进行理化和生物上的科学实验,通过先进的仪器设备观察那些肉眼无法看到的纸质媒材内部的变化,监测纸张纤维和保护测算,从而积累科学数据,使修复方法更科学和更有效。建立专门的古籍修复实验室,配备自控式杀虫防霉机、厚度仪、进纸机、纸张抗张强度试验机、白度测定仪、耐折度仪、干燥箱、纸张水分仪、造纸纤维测量仪、酸度仪、高像素数码相机等设备,对纸张材料的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属性建立分析。配备书芯压平机、纸浆补洞机、纸浆补书机、切纸机、自动压书机、晒纸架等仪器和设备。这些新产品,都是实践的产物,都是技术创新的产物,能帮助师生提高修复效率,使修复工作事半功倍。另外,在修复材料的加工制作上,应实行科学检测、制定标准和按需定购,使修复材料的质量得到保证,从根本上杜绝不良修复材料对古籍文献的负面影响。
3.合理利用高科技手段,引进先进的教学内容。
古籍的修复越来越多地运用高科技手段,一些现代化的高科技仪器设备应该逐渐被引入古籍修复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如在古籍修复过程中使用数码影像、电脑和工业机械等手段参与修复或辅助修复,用来研究古籍载体材料的特性,认识其损毁规律,寻找更好的保护手段,为提高修复古籍的技术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引进和运用高科技,新技术可以有效推动古籍修复实践教学中的知识创新,促进传统修复技艺的提高,推动人文内涵的丰富和延续,是引领古籍修复理论和技术发展的风向标。
古籍资源数字化是传统学术方法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古籍数字化是保护和传承古文献最有效的形式,也是古籍整理工作的必然趋势。[3]引入古籍数字化教学内容,完成对古籍再生性保护的知识储备是古籍保护工作的发展趋势。古籍资源数字化是传统学术方法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在数字化过程中,对于古籍特有的个性,需要我们采取一些特殊的加工手段和技术措施。因此,古籍的数字化需要一批既懂得古籍整理又精通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
综上所述,只有实现古籍修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合理构建、提升修复教育的科学规范化程度、推进古籍修复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科学研究的能力,使其自身达到可持续发展,从而适应古籍保护事业不断发展的动态需求。
四、“古籍修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的意义和作用
1.构建合理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古籍修复人才培养目标。
在加强古籍修复人才培养方案学科建设的同时,也要通过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知识谱系来提高和完善学生的技术能力和知识结构,这是塑造现代古籍保护人才的前提和基础。新时期的古籍修复工作人员除却需要基本的动手能力和身体条件外,还要具备充分的知识储备和对现代化设备和仪器的操作能力。现代古籍保护人才应该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诸如版本、目录等古籍文献基础知识,同时也要掌握造纸技术、书籍装帧、材料化学、基础物理等相关知识,甚至要了解艺术学、美学等有关知识,从而规范并延续科学有效的古籍保护方法与修复技术。因此,在论证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必须对学科体系和课程设置进行梳理,更重要的是把现代科学技术及先进文化成果及时地贯穿人才培养方案,大力增强课程设置的多元化和综合性,以适应现代修复人才和高校学历教育的需要。
2.注重古籍修复领域的学科建设,提升修复教育的科学规范化程度。
古籍修复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技术的历史由来已久,它的产生和发展与文献的产生和文献载体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现代修复人才不仅要继承古代文献修复的经验,还要在技术和方法上大胆创新。因此,古籍修复是一项既古老又年轻的事业,甚至可以说现代古籍修复是重新研究古籍保护和重新解读传统文化的一门新兴学科。纳入高等教育中的古籍修复人才培养,应从学科建设的高度对文献的修复和保护进行探索研究,走出经验阶段,借鉴国外文化遗产保护中修复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以全新的方法和理念揭示古籍文献的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更有效合理地保护和抢救作为古代文化载体的文献遗产。
五、“古籍修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调整实践教学的内容、优化知识结构、完善古籍修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设计。
相对国外古籍修复和保护的科技水平和研究能力,国内的古籍修复和保护基本还停留在经验阶段。古籍保护与修复的可持续发展,决定了实践技术与理论知识缺一不可。根据应用型、创新型古籍修复人才的能力需求和基本特质,高校的古籍保护与修复专业教学,其课程设置应该兼顾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在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中,应根据实验条件和师资条件对研究领域、专业分化做合理安排。其中实践性课程设置应包括:材质和材料分析、技术和制作工序、保护方法和技术、预防性保护和修复、制作物件复制品、信息技术、计算机辅助应用、科学研究方法等内容。此外,实践环节中引入古籍数字化教学内容,完成对古籍再生性保护的知识储备是古籍修复未来的发展趋势,且在数字化过程中,对于古籍特有的个性,需要我们采取一些特殊的加工手段和技术措施。因此,古籍的数字化将需要一批既懂得古籍整理又精通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
2.打造一流的实验平台,提高古籍修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的技术保障。
古籍修复是一个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引入实践教学,对高校办学的软硬件投入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校应完善古籍修复专业特色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政、产、学、研相结合的科学发展道路,大力建设满足教学需要和推动专业发展的实验平台。古籍科技保护实验平台是以古籍修复及古文献保护为基础,融原生性及再生性保护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
六、“古籍修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的具体内容和措施
为实现应用型、创新型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目标,古籍修复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应满足如下要求:
1.实践教学体系融入自然科学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使修复人才具有从经验修复到科学修复的潜力提升。
在高等教育体系下,古籍修复不仅是一种应用技术,还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是一门以修复技术为基础,综合了化学、物理、艺术学、美学的应用科学。因此,新时期的古籍修复人才,不仅要传承传统的修复技术,还要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引入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增加古籍修复的科技含量,推进理念创新、知识创新,探索古籍文献修复的方法论,将传统修复技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完成从经验修复到科学修复的转化,从而使传统古籍的修复适应现代古籍保护的需要。
2.加大重点实验室建设力度,打造古籍科技保护实验平台。
古籍科技保护实验平台主要包括纸质文物保护和文献保护技术两个重点实验室。
纸质文物保护实验室主要拓展在纸质文物方面的综合保护项目,于实验教学中引入用于化学分析、纸张耐久性与物理强度测试与纤维质量分析等的实验项目,着眼于科学修复中所需的工艺检测环节。为加强古籍修复的科学性,纸质文物保护实验室主要从纸质文献载体的变化、保存空间温度、湿度的影响和微生物滋生等方面,分析纸质文物老化受损的原因和机理,总结出纸质文物保护的具体方法和内容,加大纸质文物保护实验室的建设力度,使其成为古籍科技保护方面的实验基地。
文献保护技术实验室主要开展传统古籍的修复与民国文献的保护等实验项目,用于培养学生古籍原生性保护的专业技能。文献保护技术实验室以培养学生古籍保护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立足于古籍修复、保护类实验的独特性、科学性,为古籍保护人才的培养在实验教学方面提供物质基础,并利用自身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加大实验室的建设力度,使我校成为古籍修复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古籍修复师鉴定基地。
七、结语
高等教育背景下创新“古籍修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实验室建设的具有独特性与时代性。现正值国家、省市教育系统遴选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关高校应加大古籍科技保护实验平台的建设力度,增强综合实力,为申报古籍保护类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提供硬件条件,还应进一步加强对古籍修复专业教学体系的科学论证,为古籍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储备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宏彦.国外古籍修复人才的科学培养对我们的启示[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9:(4).
[2]覃燕梅.我国高校图书馆古籍文献保护工作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7(4).
文物保护修复方案范文4
此次培训采取授课讲座、座谈交流和实地考察等形式进行,培训地点包括大学、世界遗产、文物建筑保护管理机构、博物馆等。培训内容围绕《英国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历史城镇论坛29年的管理经验》《爱丁堡的文化遗产保护》等多达12个不同主题展开,由伦敦大学、伯明翰大学、英国文化遗产保护协会、英国教堂建筑保护协会等的专家学者系统讲解了英国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实践。培训团先后在伦敦、布莱福德城市周边考察了英国的世界遗产和著名博物馆,拜访了英国有关的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和文化遗产所在地,就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与各机构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
历史文化遗产如何保护?
《1913年古迹综合及修订法》赋予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工作以强制性。在该法律的规定下,英国建立了古迹委员会以监督古迹的保护工作,保护范围也扩展到古迹的周边土地。土地所有者必须参与古迹的修复工作,不配合保护、修复工作的所有者可能被罚款,而拒缴罚款将面临牢狱之灾。
英国文化遗产保护卓有成效的原因并非全是立法的功劳,其中合理的规划体系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地方政府在编制当地的规划政策上,都会考虑历史文物和当地环境。他们在地图上标识了历史建筑,如果有一个建筑非常有名,会有一个小范围的保护地区。每15年会更新制定一个长期战略规划。规划对于建筑规定的用途是比较严格的。在保护区中的建筑要改变油漆的颜色都不行。如果你要建造一个新的建筑,房屋的使用发生变化或改变颜色,必须申请许可证,不批准的可以通过上诉的方式来裁决。
民众对历史遗迹的关注也为英国遗产保护带来了大量的资金,有效推动了保护的发展。诸如英国遗产委员会、国民信托和英国教堂保护信托这样的从事文化遗产保护的慈善机构,占有很大比例,有时甚至全部的保护经费都来自会费、募捐或志愿者的服务。我国目前文化遗产保护经费基本是政府投入,还没有建立多方参与、共同投入的机制。借鉴英国的经验,中国可积极探索吸引民间资本投入文物保护工作的途径。
保护下来的文物如何合理利用?
保护下来的文物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的合理利用?如何使它们在当代甚至更久远的未来得以发展存在?如果只是将古建筑“维修好”、“供起来”、“不能动”,这无疑不适合文化遗产保护的模式转变成可持续发展。
英国在爱丁堡的老城和新城的保护利用中,管理方和研究机构针对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城市设施的更新、合理利用能源、城市可持续发展等议题做了很多创新性的研究,合理设计和设置了必要的附加措施和设施。还有英国教堂保护的一些具体做法也值得我们借鉴。培训过程中,我们接触到一个案例,该信托机构找当地企业或机构,共同修复教堂;通过广泛宣传,鼓励年轻人参与保护教堂,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参观教堂。
教堂原本是一个祈祷忏悔的地方,现在有了教育、观光的功能,还有了新的收费来源。这是一个成功的案例,虽然改变了局部原状,但确保了这个原先破败、闲置的教堂重新被人们使用。同时,我们还注意到,在修复教堂时,他们采用了新技术、新能源,引入新设施(厕所),有效地延续和提升了教堂的使用功能。持续的修复工作又培养了大量的修复技术人员。2015年,该机构获得了欧盟颁发的文物保护奖。对比我们的保护工程,这些理念是非常值得思考和借鉴的。
目前,我们在实际文物修复工作中会面对大量保存状况不好、不完整的古建筑。修复古代建筑的目的,一是修复历史的损伤,使它更为坚固;二是赋予其新的功能,或者说新的生存能力。
约克大教堂的基础修复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借鉴案例。如果片面地强调原材料、原工艺、原式样、原结构、原环境,这座宏伟的教堂不会是这样一个面貌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正是因为在结构加固上采用了现代的工程措施,这座建筑才有可能至今并继续屹立着。
不仅仅是教堂,在英国我们看到很多古建筑包括民居都采用了风格性修复的手段。我们都清楚无论哪种做法都是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现代手段,各自均有自己的好处,也有明显的局限性,针对每一个修缮工程个案,只要是合理的,都应该是成立的,不必强求统一。我们应该鼓励修缮设计师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根据不同文化遗产的特性,制定适宜的、特定的修复方案,换句话说就是为每一个修复工程“量身打造”适合它的修复方案。
如何让文化遗产成为艺术教育基地?
文化遗产有一项主要功能是公众教育。在大英博物馆、V&A博物馆,乃至每一家博物馆、每一处历史建筑、每一个遗产展示地,我们都能看到众多的中小学生在参观学习,有的学校甚至将课堂搬到博物馆里,引导学生临摹美术作品、现场制作陶器、完成各项学习报告等;他们还组织社区的老年人作为志愿者,为来访者做导览和介绍。同时,所有的场馆都建立了多个国家文字介绍、多种语音导览系统,并出版了各种形式的普及性读物。在公众教育方面,用心之足、用心之细令人叹服。英国是这样在做,而这一点恰恰是我们需要更多地学习和借鉴的。
英国是诞生近代考古学的国家,考古研究水平居于世界前列,这得益于英国拥有强大的基础研究能力和大量的专业人才队伍。做好基础研究是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重要前提。我们观察到巨石阵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已逾百年,并且持续不断;我们也了解到坎特伯雷大教堂有一支自己的维修队伍。学术研究为遗产保护与利用提供了强力的基础支撑,而数量庞大、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则为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注入了不竭的力量源泉。这正是浙江目前县一级文物管理部门急需用力的地方。
我们访问了莎士比亚全球剧场,这是我们文化遗产保护“走出去”拓展思路的一个很好机会。17世纪时莎士比亚大多数作品都在环球剧场演出,原址上的剧场1599年首次对外开放,1613年被大火焚В但很快重建起来。1642年剧院又被清教徒关闭。直到1987年在离剧院原址约200米处重新奠基,1997年6月12日重建的剧场在英国女王的主持下正式开放。目前,每年莎士比亚全球剧场的收益在1100万到2400万英镑。
虽然说重建的剧场设计、建筑方式、建材运用等,都力求与原貌保持一致,但它的小剧场是依据为数不多的图纸和文献拼凑出剧场的结构原貌而修建的,而大剧场的复建依据更少,仅仅是遗迹或描述,现在的建筑形式是研究者和建设者合作的结果。但这并不妨碍莎士比亚全球剧场成为一处成功的文化场所。这里不仅仅是一处表演的舞台,还是艺术教育的基地,更是文化观光的目的地。
对于有价值的非物质遗产,如果原有遗产存续的场景不存在了,比如说我国的妈祖庙、孔庙等,必要的时候可以把原有的建筑物或场所恢复起来。所恢复的建筑当然不是历史建筑,更不是文物,而是旅游建筑。我们恢复这些非物质文化的历史场景,恢复它的文化价值,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英文化遗产保护带给我们的启示
以往,我们认为西方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先进首先体现在“保护”上,文化遗产以保护为主,经济建设、城市发展均服从于文化遗产保护,强调在保护的前提下发挥文化遗产的精神文化与教育功能。近距离观察以后,我们发现英国的文化遗产保护要实在得多。随着保护行动的深入开展,更多的人认识和体验到文化遗产保护也是现代英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有更多的参观者因为这些被保护的遗产,慕名前来参观和访问,切实带动了当地零售业、服务业和运输业的发展,遗产地的经济由此得到很好的推动。
考察英国文化遗产项目的良性发展,我们认为与这些文化遗产的产权、管理权和收益权统一是有关的。产权人从资产收益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必然会谨慎对待遗产的处置、改造和利用的所有细节。遗产保护是责权利统一前提下的最佳选择。
通过21天的培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是不能关起门来搞,而要善于学习国内外先进理念、技术与方法,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同时以重要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为平台,邀请国际著名遗产保护组织来浙江省作传授指导或开展合作,充分借鉴各国各地区文物保护和利用的先进理念与经验,积极探索适合浙江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有效途径。
Protect, Entertain and Inspire
A look at the 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in UK
By Fu Zhengrong
A delegation of 18 members led by Chen Yao, deputy director of Zhejiang Cultural Relics Bureau, took part in a 21-day training program at the invitation of the University of East London and held in London in October, 2016. The participants were from cultural institutions and museums across the province.
The program’s various activities including lectures, forums and field research were set in different venues and focused on th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of the UK. The participants visited a cluster of World Heritage sites in London and the Bradford outskirts and exchanged thoughts with representatives from the country’s most prestigious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organizations.
An amendment act issued in 1913 established a secure framework of regulations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island nation’s heritage. The law gave birth to a special historical protection committee that takes a supervising role in the protection of not only cultural sites but also the periphery, and requires property owners to cooperate with the protection work.
However, law is just part of what’s behind UK’s outstanding success in th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Strategic urban planning at the governmental level also planning plays a critical role. All the historical sites are marked out in the map, with a special ‘protection zone’ earmarked for each. The protection plan in the long run is updated every 15 years. In the UK, the change of the use of a property that’s categorized as a ‘cultural site under protection’ and even the change of the color of the paint used for the fa?ade needs to be approved from the government.
Strong public awareness of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lso brings plenty of capital resources to the country’s cultural protection endeavors. The work of such NGOs as the English Heritage, the National Trust and Church Protection Trust is based on membership fees, fund-raising and the services of volunteers. Such a high level of non-governmental capital involvement is thought-provoking to the cultural protection practitioners in China.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is utilizing, for which Edinburgh and many churches in the UK have set a brilliant example. Th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of Edinburgh contributes to the city’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Church Trust works closely with local companies and other organizations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churches, encourages young people to contribute to the protection and spares no effort in finding ways to attract tourists. Many churches in the UK have become venues for education and sightseeing and therefore eked out a new source of income.
The use of new technologies and new energy brings a new life into the churches and has trained a growing number of cultural relic restoration technicians in the process. A very good example is York Minster, which is formally known as the Cathedral and Metropolitical Church of Saint Peter.
During the three-week program, the participants from Zhejiang also learned a lot about the possibilities of innovation in cultural protection. In the UK, the workers and technicians are encouraged to be creative to work out tailor-made protection plans.
文物保护修复方案范文5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屈峰一晃就在故宫博物院工作了十年,这其间他有内心的挣扎,有看着文物在他手中被修复后的喜悦,也有对文物修复未来满满的担忧。《经济》记者见到他时,他正戴着口罩,在充满尘土味道的故宫博物院修复室里修复清代紫檀木。
修:拼图游戏
摆放整齐的古代木器、用于切割木料的现代化工具、一本厚厚的清宫档案、三张办公桌……填满了整间屋子。屈峰在自己的办公桌旁,一边眼睛盯着清代的紫檀木,一边手做着记号。“做记号表明我已经从运来的残件中找到了可拼接的另一块。”屈峰解释说。
这只是进行修复前的查找环节。屈峰介绍说,一般情况下,一件文物被分配到这里,修复人员首先要对文物进行基本清理,然后拍照留存根,随后在有伤的地方标上记号,并进行统计。之后根据送来的残件对文物进行大概拼装,确认完之后进行分析。最后形成具体的修复方案进行报备,讨论通过后才开始修复。
看起来挺复杂的一件事,在屈峰看来,修复本质就是完成一个拼图游戏。不同的是,这一件件东西必须要小心对待,不能出一丁点差错。
“所以说我们这工作属于高危嘛。”屈峰笑着说,同样是工作,做好了没事,没做好就会受到来自各方的压力,“但我们也是普通人啊。”
说到这里,屈峰指着他办公桌上的紫檀木:“你看,这两件紫檀木原本是对称的,但另外一边的轮廓却无法从残件中找到。”
“用机器扫描,然后录入电脑行不?”记者问出了自己的疑惑。
屈峰解释说,以前的东西大多是纯手工制作,就算是出自同一人之手,也会不一样。当在残件中找不到丢失的这一块时,屈峰采取的办法是用橡皮泥先按照已存在的那部分来捏出大体模样,再放入残缺处进行细微改动,在完全合适的情况下,再把橡皮泥模型扫描进电脑,最后用同样材质的木头做出来。
“再粘上我自制的鱼鳔胶,整个修复就完成大半了。”屈峰一边说着,一边拿来他自制的鱼鳔胶――土黄色的液体凝固在锅周围,屈峰说,“用时加点水,煮开就能用。”
在古代中国东南沿海一带,贵族阶级流行用鱼鳔来做胶,普通老百姓用猪皮来做胶。“我们选择与当时工艺相同的手法来完成整个拼接。”屈峰说。
难:推理和抉择
在修复行业,用这样4个字来评判修复的好坏――“修旧如旧”。“恰恰‘如旧’是文物修复工作者难做的地方。”屈峰说。
一方面是技术上的困难,屈峰指了指桌上还未修复完的木器说:“这木器啊,不好修,有时候也许折腾了一个月,才发现根本无法找到修复的办法,像这种情况也就只有搁置,等到下次有机会时再进行修复。”
另一方面,是选择的困难。木器和其他文物修复还不一样,木器经过时间的积累,会存在变形等情况,这时候的如旧到底是应该恢复到木器制作成型时的模样,还是变形之后的模样呢?
“根据不同的情况会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屈峰说。
让他最头疼的是2013年修复的一件紫檀嵌粉彩瓷片的椅子。这类椅子总共有14把,需要修复的这一把椅子残损比较严重:四条椅子腿中,三条都已经断了,而且椅子的压板和尾部都已经劈裂。
刚接到这个任务,屈峰就把整个椅子端详了一番,与一般椅子相比,要小一点。而且一次制作了14把,多年的经验告诉他:“这椅子的制作极有可能与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有关。”
这把椅子名叫坤椅,是专供宫廷女子所坐。椅维是七屏风式的构造,边框用紫檀木围绕,并在边框中嵌入黄花梨木做木板。在木板的中间再嵌入有吉祥寓意花鸟图案的粉彩瓷片,比如鹌鹑和、喜鹊和梅花、牡丹和孔雀等。“这些东西都很有讲究,这样复杂的工艺更加说明这把椅子的历史价值。”屈峰这样认为。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是把这椅子修复到如刚生产出来的模样还是椅子腿变形之后的模样呢?
屈峰斟酌再三,又拿来其他13把椅子进行比对,一要保持椅子的平衡感,二要保持椅子的历史感和年代感。最终屈峰决定把这把椅子恢复到如其他13把椅子一样。
“你没经历过,可能不知道,每一次的选择都很两难,不管修复到哪个年代的模样,都是文物,都有历史价值,但让我们做这个选择题,就很艰难。”屈峰说。
念:情怀?金钱?
十年来,屈峰经手的文物至少也有几百件了,无论是小器作还是大木作,都能拿来就上手。这也是他对自己的要求。
记者在修复室待了一会,就发现喉咙很不舒服。问及屈峰等人的感受,他们说这里灰尘很大,口罩是他们的强大军团。尽管如此,对身体的伤害还是很大,而且是永久性的。这方面,屈峰他们也没有办法,只能多做好防护。但他们并不因为这些而不好好修文物,“我们是有情怀的人。”屈峰略显尴尬地说。
实际上,这年头,情怀是很重要,但能生存下去更重要。这也是屈峰他们这批修文物的工作者所困惑之处――修文物的工资待遇并不高。“反正饿不死,但如果想非常体面地在北京生存,还是有些困难。”谈及此,屈峰眼神暗淡了不少。
回到刚才并未继续深入的话题,屈峰认为,一线修复人员做着在别人看来很重要的工作,每天面对着不能出一丁点差错的文物,内心压力可想而知。但毕竟人无完人,总有心情不好的时候。“最简单又现实的问题:如果在工作时还在为孩子的奶粉钱而发愁,谁还有心思好好修文物呢?”屈峰说。
因此,恰逢这一轮国家对文物保护的关注,屈峰希望修复工人的待遇能够好一点,“这待遇能撑得起这份想修文物的情怀就可以”。
另外屈峰比较担心的一点是修文物的接班人的培养。
“现在从学校走出来的学生,他们的实践能力远远不够。”屈峰对此十分担忧。他认为,学校对学生的学科培养上,第一,门类需要细化,不能设置一个比较笼统的学科,比如文博专业。“什么都学一点,就会导致什么也都不会。”第二,不仅要知道文物的材料,还需要知道当初制作这件文物时的加工工艺。到了今天的年代,涉及文物保护,该如何保护等。第三,要有综合的文物素养,文物的价值不仅仅在某一方面,有时候它既具有历史价值也有审美价值,或者更具有现实意义。
谈及此,屈峰又拿出了他自己制作的宝贝――鱼鳔胶。他指着鱼鳔胶对记者说,学理科的人能够分析出文物的成分,但他如果没有相关历史知识的话,就无法精确到具体的点,拿鱼鳔胶来说,他们就不知道到底是用哪种动物做出的胶。
文物保护修复方案范文6
第一条博物馆藏品是国家宝贵的科学、文化财富,是博物馆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为了准确鉴别藏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加强藏品的保护管理,确保藏品的安全,充分发挥藏品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有关条款,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博物馆应根据本馆的性质和任务搜集藏品。藏品必须具有历史的或艺术的或科学的价值。藏品必须区分等级,一般分为一、二、三级。其中,一级藏品必须重点保管。
第三条博物馆对藏品负有科学管理、科学保护、整理研究、公开展出和提供使用(对社会主要是提供藏品资料、研究成果)的责任。保管工作必须做到:制度健全、帐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保管妥善、查用方便。
第四条藏品保管是博物馆一项经常性的重要业务工作,应由馆长分工负责领导。必须设立专门保管部门或配备专职保管人员。保管人员必须实行岗位责任制,并保持相对稳定。
第五条保管工作人员必须认真学习马列主义,刻苦钻研业务,忠于职守,廉洁奉公。对于接触有毒药品、尘埃的保管工作人员,应比照当地有关工种享受相应的劳动保护福利待遇。
第六条为保证藏品安全、进行科学研究或充分发挥藏品的作用,文化部文物局可以调拨或借用全国文物系统所属各博物馆的藏品;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可以调拨或借用本行政区域内文物系统所属各博物馆的藏品,其中一级藏品的调拨、交换,须经文化部文物局批准。
第二章藏品的接收、鉴定、登帐、编目和建档
第七条征集文物、标本时,必须注意搜集原始资料,认真做好科学记录,及时办理入馆手续,逐件填写入馆凭证或清册,组织有关人员认真进行鉴定,确定真伪、年代、是否入藏并分类、定名、定级。鉴定记录应包括鉴定意见及重要分歧意见。凡符合入藏标准的,应连同有关原始资料一并入藏。各种凭证每年装订成册,集中保存。
第八条登帐
(一)藏品总登记帐是国家科学、文化财产帐,设专人负责管理,永久保存。登记时要严格按照文化部文物局规定的格式,逐件、逐项用不褪色墨水填写,字迹力求工整清晰。如有订正,用红墨水划双线,由经办人在订正处盖章。未登入藏品总登记帐的大量重复品、参考品和作为展品使用的复制品、代用品、模型等,应另行建帐,妥善保管。
管理藏品总登记帐的人员不得兼管藏品库房。
(二)藏品定名
自然标本按照国际通用的有关动物、植物、矿物和岩石的命名法规定名;历史文物定名一般应有三个组成部分,即:年代、款识或作者;特征、纹饰或颜色;器形或用途。
(三)藏品计件
单件藏品编一个号,按一件计算。成套藏品按不同情况分别处理:组成部分可以独立存在的,按个体编号计件;组成部分不能独立存在的,按整体编一个号(其组成部分可列分号),也按一件计算,在备注栏内注明其组成部分的实际数量,以便查对或统计。
(四)藏品计量单位
按照国家计量总局公布的统一法定计量单位办理。
(五)藏品时代
按其所属的天文时代、地质时代、考古文化期、历史朝代或历史时期而定。以前的文物,有具体纪年的写具体纪年,并加注公元纪年;具体纪年不明的写历史朝代或历史时期。后的文物,一律写公元纪年。
(六)藏品现状
写明完残情况及重要附件等。
(七)藏品来源
写直接来自的单位、地区或个人,并注明“发掘”、“采集”、“收购”、“拨交”、“交换”、“拣选”、“捐赠”、“旧藏”等。自然标本应写明时代和产地;出土文物应写明出土时间、地点和发掘单位;近、现代历史文物应写明与使用者和保存者的关系。
(八)藏品总登记帐、藏品分类帐上的登记号,应用小字清晰地写在藏品的适当部位(不妨碍观瞻、不易磨擦之处)或标签上,并回注在入馆凭证(清册)和总登记帐上。
第九条编目、建档
(一)博物馆必须建立藏品编目卡片。编目卡片是反映藏品情况的基本资料,是藏品保管和陈列、研究的基础工作。除填写总登记帐的项目外,还必须填写鉴定意见、铭记、题跋、流传经历等。文字必须准确、简明,并附照片、拓片或绘图。
(二)博物馆必须建立藏品档案,编制藏品分类目录和一级藏品目录。《一级藏品档案》和《一级藏品目录》的格式由文化部文物局规定。
各博物馆的《一级藏品档案》和《一级藏品目录》报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和文化部文物局备案。
(三)为加强博物馆的现代化建设,各地博物馆可根据本馆经济及人才条件,逐步使用电子计算机管理藏品。
第三章藏品库房管理
第十条藏品应有固定、专用的库房,专人管理。库房建筑和保管设备要求安全、坚固、适用、经济。建立定期的安全检查制度,发现不安全因素或发生文物损伤要及时处理并报告主管文物行政部门。发生火灾、藏品失窃等案件,应保护好现场,并立即上报当地公安部门、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和文化部文物局。发生一级藏品损伤等重大事故,应立即上报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和文化部文物局,并查明原因,根据情节轻重给有关人员以必要的行政处分,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第十一条库房应有防火、防盗、防潮、防虫、防尘、防光(紫外线)、防震、防空气污染等设备或措施。库内及其附近应保持整洁,禁止存放易燃易爆物品、腐蚀性物品及其他有碍文物安全的物品,并严禁烟火。库房区无人时,应拉断该区所有电源开关和总闸。
第十二条藏品要按科学方法分类上架,妥善收藏。一级藏品、保密性藏品、经济价值贵重的藏品,要设立专库或专柜,重点保管。
第十三条藏品出入库房必须办理出库、归库手续。对藏品的数量和现状,必须认真核对,点交清楚。藏品出库后,由接收使用部门负责保管养护,保管部门对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使用部门应尊重藏品保管部门的意见,对发现的不安全因素,应及时予以纠正。
第十四条严守库房机密,建立《库房日记》。非库房管理人员未经主管副馆长、馆长或藏品保管部门负责人许可,不得进库房。经许可者由库房管理人员陪同入库。库房一般不接待参观。
第十五条建立健全各类藏品的保护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每年均应从博物馆的业务经费中划出适当比例,用以更新和添置必要的藏品保护、藏品收藏设备,改善库房条件,减少、防止自然的和人为的因素对藏品的损害。
第四章藏品的提用、注销和统计
第十六条馆内需要提用藏品时,必须填写提用凭证,一级藏品、保密性藏品、经济价值贵重的藏品经主管副馆长或馆长批准,其他藏品经保管部门负责人批准,始得办理出库手续,用毕应及时归库,按原凭证进行核对,办清手续。陈列的藏品,要以确保安全为原则,采取切实措施加强管理。纤维质素的文物要特别加强保护。每年提取的次数不宜过多,每次陈列的时间不宜过长,并应减少或避免紫外光照射。未用于陈列的藏品,必须及时归库。
第十七条馆级负责人提用藏品,须经同级其他负责人同意,藏品保管部门负责人提用一级藏品,须经主管副馆长或馆长批准,提用其他藏品,须经本部门其他负责人同意,填写提用凭证后办理出库手续。
第十八条馆外单位提用藏品时,一般应在馆内进行。一级藏品经主管副馆长或馆长批准,其他藏品经保管部门负责人批准后,由有关保管人员承办并负责藏品的安全,用后立即归库。
藏品借出馆外应从严掌握,一级藏品须经主管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其他藏品经主管副馆长或馆长批准后,办理借出手续。借用单位必须采取措施,确保藏品安全,并按期归还。
第十九条藏品严禁出售或作为礼品。馆际之间藏品可相互支援、调剂余缺、互通有无。
调拨、交换一级藏品,须报文化部文物局批准,调拨、交换其他藏品,须报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批准。
调拨、交换出馆的藏品,必须办理注销手续;进馆的藏品,必须办理登帐、编目、入库手续。
第二十条藏品总数及增减数字,每年年终应及时上报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和文化部文物局。重要情况应附文字说明。
第二十一条已进馆的文物、标本中,经鉴定不够入藏标准的,或已入藏的文物、标本中经再次鉴定,确认不够入藏标准、无保存价值的,应另行建立专库存放,谨慎处理。必须处理的,由本单位的学术委员会或社会上的有关专家复核审议后分门别类造具处理品清单,报主管文物行政部门批准后,妥善处理。
第五章藏品的保养、修复、复制
第二十二条积极开展藏品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活动,运用传统保护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设备,防止自然因素(温度、湿度、光线、虫害、污染等)对藏品的损害。根据需要与可能,建立藏品消毒、修复、复制、标本制作和科学实验等设施,培养专门技术人员,逐步加强藏品保护科技力量。
第二十三条因藏品保护或科学研究的特殊需要,必须从藏品上取下部分样品进行分析化验时,由馆长或其授权的人员组织技术人员会同藏品保管部门共同制定具体方案。一级藏品一般不予取样,尽量使用时代、类型、质地相同的其他藏品替代,必须使用一级品原件进行分析化验的,其取样方案,须报文化部文物局审批。其他藏品的取样方案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审批。
第二十四条凡采用新的藏品保护、修复技术,应先经过实验,通过主管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和专家评审鉴定后推广运用。未经过实验和评审鉴定证明可确保藏品安全的新技术,博物馆不得随意采用。
第二十五条藏品修复时,不得任意改变其形状、色彩、纹饰、铭文等。修复前、后要做好照相、测绘记录,修复前应由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制定修复方案;修复中要做好配方、用料、工艺流程等记录;修复工作完成后,这些资料均应归入藏品档案,并在编目卡片上注明。
一级藏品的修复方案由主管副馆长或馆长审核同意后报上一级主管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其他藏品的修复方案,国家博物馆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博物馆由藏品保管部门负责人批准或由藏品保管部门负责人会同科技修复部门负责人审批。其他博物馆由主管副馆长或馆长批准。
第二十六条经常使用的一级藏品和容易损坏的藏品应予复制,作为陈列、研究的代用品。复制品应加标志,以免真伪混淆。复制品使用的材料、工艺程序、复制数量和复制时间等,均应作出详细记录归入藏品档案。
为藏品保管和陈列研究需要,复制一级藏品,由主管副馆长或馆长批准。这类复制品,不得作为商品对外提供。复制其他藏品,国家博物馆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博物馆由藏品保管部门负责人批准;其他博物馆由主管副馆长或馆长批准。
第六章奖惩
第二十七条对在藏品保管工作中,有下列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扬或奖励。
(一)认真执行本办法,成绩显著的;
(二)库房保管措施落实,忠于职守,全年未发生文物损伤事故的;
(三)为保护藏品与违法犯罪行为坚决斗争的;
(四)在藏品保护科学和修复、复制技术方面有重要创造发明的;
(五)为博物馆征集文物、丰富馆藏做出特殊贡献的;
(六)长期从事藏品保管工作,贡献较大的。
第二十八条有下列情形者,根据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
(一)违反本办法和《文物工作人员守则》的;
(二)发现藏品被盗、损坏或不安全因素,隐匿不报的;
(三),违章操作,造成藏品损伤事故的;
(四)利用工作之便,,中饱私囊但尚未构成刑事犯罪的。
第二十九条有下列情形者,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因渎职造成藏品(特别是一级藏品)重大损失,情节严重的;
(二)监守自盗藏品的或内外勾结、偷盗藏品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有关条款从重制裁。
第七章附则
第三十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适用于全国文物系统所属的各类型博物馆,同时也适用各级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文物保管所。
第三十一条本办法由馆长组织实施,当地主管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和上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对实施的情况进行必要的指导、监督和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