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辐射试验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磁辐射试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磁辐射试验

电磁辐射试验范文1

[关键词]家用电器;电磁辐射;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F42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5-0022-01

前言:家用电器种类较多,对于不同家用电器辐射的研究不仅可以使人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电磁辐射的产生,然后针对性地采取防护措施。为了更详细地研究家用电器辐射的产生,本文通过对于一些家用电器电磁辐射的实际测量,根据各类家用电器的不同辐射程度以及强度给出一些指导性的防护措施,尽可能减少电磁辐射对于人体健康的危害。

1.家用电器的电磁辐射的基本知识

1.1 电磁辐射的产生途径以及来源

通过对各类家用电器电磁辐射的实际测量之后,我们可以发现不管是体积较大的冰箱还是手机、收音机类的小型电气设备,其都会或多或少地产生电磁辐射。这些电磁辐射可以分为电离式辐射和非电离式辐射,由于其质量、体积以及能量的不同,这些电磁辐射对于人体的影响又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家用电器辐射的主要来源有电视机、手机或移动电话、微波炉以及电脑等等。其中,电视机电磁辐射主要来自于其电子显像管,电视机在形成图像时,电子显像管需要产生能量较高的电子束,在实际扫描过程中就会产生X射线以及其他电磁波,虽然这类辐射的数量较小,但是其对于人体眼球的危害还是存在的。电磁炉作为人们日常使用的电气设备,其主要是通过电磁感应从而产生涡流,致使锅底变热而工作的。在日常生活中,由于电磁炉功率较大,所以其产生的电磁辐射也会随之增加,如果在不采取任何保护措施情况下,一旦照射剂量大到一定值之后,人体就会产生热量,这对人体也会间接产生危害。

1.2 电磁辐射对人体产生的危害

不管是体积较小的家用电器还会大型家用电器,人体与其之间的距离直接决定了电磁辐射对人体危害的程度。一般来说,当人体与家用电器之间的距离越短,人体受到电磁辐射的危害更多,通过数据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当人体长期处于电磁辐射较为严重的区域,自身生物组织就会产生电解质的振动,间接产生涡流导致自身组织的产热,体温就会有所上升,组织器官由于温度的上升就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长期处于电磁辐射区域的人体在各个系统的调解与恢复方面都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神经系统上的精神不集中、头晕头痛等,免疫系统上就会出现免疫能力降低,对于疾病的防范程度有所降低,生殖系统上会出现生殖细胞不活跃等等问题。电磁辐射对人体危害较为明显,只有通过必要的防护措施才能较好地保护人体,所以我们应该认识电磁辐射的基本知识,做好防护措施以减少由于电磁辐射对于人体产生的危害。一般电磁波分为两个等级,射频电磁波的频率一般为30 MHz~3000 MHz,在这个范围内的标准限值为400 mw/cm2。常见家用电器电磁射频一般在30 MHz一下,其属于低频辐射。实际测量表明, 正在使用的电磁炉正前方 0.1m 处磁场强度达8.70μT,即使远离到0.3m以外, 也有1.00μT 。

1.3 电磁辐射对于人体的作用原理

电磁辐射作用人体的主要方式有两种,其中包括热效应以及非热效应作用方式。人体细胞的原子和分子从微观角度来看,其既是电介质,同时也是磁介质。

根据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当电介质处于在电场中就会产生极化现象,而磁介质在磁场中又会产生磁化现象,所以当人体长期处于电磁辐射中,人体细胞中的分子与原子就会反复极化和磁化,而极化和磁化又会导致人体细胞分子间的摩擦,所以就会导致热能的产生。同时当电介质长期处于电场中时,人体局部就会产生涡流现象,这就会导致人体发热。非热效应主要是电磁辐射对于人体系统的破坏和损伤,当人体长期处于电磁辐射中,细胞活跃程度就会有所降低,人体就会出现类似于头晕、头痛、记忆力下降等等问题。

2.电磁辐射预防措施的研究

2.1 针对家用电器的预防措施

各类家用电器电磁辐射的源头和辐射方式具有不同的特点,电视机产生电磁辐射的主要来源是其显像管,通过电子束的投射就会间接产生X射线,微波炉辐射方式主要是通过微波辐射的方式。针对家用电器电磁辐射的研究要从源头着手,所以我们要对于家用电器辐射进行妥善处理,及时采取预防措施。电视机、电冰箱以及空调等家用电器由于其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其辐射量的大小直接决定了其对于人体的危害,生产厂家在设计家用电器时要严格控制电磁辐射量,电器的辐射程度要根据国家标准进行制定。针对家用电器电磁辐射的预防不仅仅包含电器的设计阶段,在具体使用时,使用者也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例如在家用电器的放置地点要合理挑选,选购者在选择时一定要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家用电器。一般来说,家用电器不能扎堆放置,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当然,电器种类的不同,其电磁辐射量也会产生一定的出入。超标的、扎堆放置的家用电器对于人体会产生严重危害,当然,消费者在购置家用电器之后,一定要仔细浏览电器使用说明书,详细了解此电器电磁辐射对于人体的危害以及防护措施。例如在使用微波炉时,其主要辐射来源于炉门的电磁辐射外泄,所以在具体使用时,使用者一定要保持微波炉的门缝的卫生以及安全,当微波炉长期不使用时,一定要关闭电源,减少因为待机而产生不必要的电磁辐射。

2.2 家用电器使用者的预防措施研究

家用电器由于与使用者长期处于一个环境,所以针对家用电器使用者对于电磁辐射的预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家用电器使用者在使用家用电器时一定要严格按照家用电器的使用手册操作,同时避免长时间地与家用电器进行接触,例如在使用电脑或电视时,人体一定要与其保持适当的距离,在使用时间上也要进行严格地控制,一般来说时间最好在1个小时之内比较好,在长时间地学习与工作之后,使用者一定要进行休息。在卫生方面,使用者在使用家用电器时由于各类荧光屏的照射可能会出现皮肤方面的问题,同时荧光屏也会产生大量的静电,所以在人体表面就会出现大量的灰尘,因此,家用电器使用者要及时洗脸洗手,保持个人的卫生。在家用电器长期处于不使用的状态时,家用电器一定要及时关闭,不能一直使其保持待机状态,较弱的磁场有时也会产生辐射的积累。当然,家用电器使用者的健康一定要从自身做起,使用者要合理饮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样在免疫方面才能具有一定的能力。

2.3 掌握电磁辐射的测量方法

为了进一步地使家用电器使用者掌握电磁辐射的相关知识,在家用电器实际使用中,使用者也要能掌握一定的电磁辐射的测量方法。家用电器一般包括电视、电冰箱、空调等,其特殊性又决定了其对于人体的危害很难察觉,所以掌握并了解电磁辐射的测量方法对于使用的健康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电磁波一般分为两种,其中包括射频电磁波以及工频电磁波,而射频电磁波的频率主要在30 MHz一3000 MHz,家用电器的辐射频率一般在在30 MHz以下,其属于低频辐射。在实际电磁辐射的测量方法上,我们一般分为3类,其中有TC-1160,LZT-1120和NBM-550。不同的测量方法对于电磁辐射的测量值又会产生一定的出入,所以正确的测量又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3.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家用电器逐渐称为现代人们的必要生活工具,由于家用电器其本身的电磁辐射的影响,其对于人体的危害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因此,家用电器使用者必须严格按照标准使用电器,做好自我保护最减少电磁辐射对于人体的危害。

参考文献

电磁辐射试验范文2

关键词:电子产品;电磁兼容;重要性;检测技术;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5-8154-0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电子产品的种类越来越多,技术也越来越先进,每一个电子产品无不是设计者的智慧结晶。大量的电子产品被广泛的应用到生产、生活、工作等方方面面,它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因此对其性能的要求也更加严格。为了更好的保证电子产品在运行中的实际性能,对其电磁兼容性进行相关检测是应该的,也是必要的。

1 电磁兼容的概念

电磁兼容是指设备或系统在其电磁环境中符合要求运行,并不对其环境中的任何设备产生无法忍受的电磁干扰的能力。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方面指着设备在正常运行过程中对所在环境产生的电磁干扰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值;另一方面是指器具对所在环境中存在的电磁干扰具有一定程度的抗扰度,即电磁敏感性。

2 电子产品电磁兼容检测的重要性

1)确保电子设备正常工作

由于电磁兼容性中的电磁干扰,能使电子产品中的设备或是系统等性能降级,电磁敏感度上升,严重影响电子产品正常工作,甚至造成产品中的某些元件受到损坏。因此,加强电子产品的电磁兼容技术,使电子产品既不受周围环境中的电磁干扰,可以正常工作,同时还能周围环境中其他的电子产品等,不会产生电磁干扰。

2)有利于人身安全

由于在地球表面处处存在着电磁波,且无时不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它给人们带来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危害,特别是电子产品运行中不符合相关规定时产生的电磁波。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用到的电子产品就不下数十种,其中最为普遍的就有手机、固定电话、洗衣机、风扇、电视机、电饭煲、计算机、空调等。作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对我们产生的影响非同寻常。实际使用过程中,电磁波在一定程度上,会与电子产品中的电爆装置等产生较强的干扰电流,这些电流严重的会导致电爆装置发生燃烧或爆炸,严重威胁到使用者的人身安全。另外,电磁能量也可能会对人体产生有害的物理化学反应,严重的设置会影响到人体某些功能的生理效应。因此,加强电子产品电磁兼容技术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3)有利于实现与国际接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电子产品电磁兼容性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并已经成为电子产品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目前电磁兼容达标认证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内容,并被纳入了相关的技术法规中。而我国也在1999年就对计算机、显示器、电视机、音响等电子产品强制实施电磁兼容性检测。并在2002年10月,对安防电子产品、低压电器等进行强制电磁兼容达标认证。因此,对电子产品进行电磁兼容检测,可以更好的实现与国际社会接轨,更好的走向国际市场。

3 电子产品电磁兼容检测技术分析

1)电子产品电源电磁兼容检测技术分析

对电子产品的电源电磁兼容性进行检测,可以知道电子产品的电源性能在受到外界干扰时,是否会出现损坏或是降低的不良情况。对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浪涌电压抗扰度试验进行检测。其主要过程是对电源线施加波形电压。要求施加的波形电压其幅值应为1kV,脉冲宽度应为50μs,施加次数为5次。此外还应对电源线对外壳施加波形电压,其要求应满足幅值2kV,脉冲宽度是50μs,同时施加5次。如果出现瞬间被击穿的现象,导致电源受到破坏,则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电路中装置的滤波器型号不符,对电波过滤不彻底,导致产生的干扰信号对电源模块造成直接冲击,从而造成电源损坏;第二,输入端的滤波器耐受电压能力不够,造成负荷太大,导致自身产生损坏现象;第三,滤波器没有被加入到电子产品中,导致干扰信号直接冲击,从而造成电源损坏。对于检测不合格的,可以采取这样的措施:第一,滤波器最好选择那些滤波频范围比较宽的,对之相应速度比较快的,最主要的是要根据电子产品的实际情况进行;第二,在进行产品设计时,应将波率器加入进去,并要精心安排,使其两端的线路达到最短,保证其滤波的质量。

2)电子产品绝缘性检测技术分析

对电子产品的绝缘性进行检测,可以保证电子产品对人体无害,不会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我们主要通过静电放电测验,看起绝缘性是否的放电考验下保证其工作性能良好,不会对产品造成损坏。具体测验方式是通过利用静电射频发生器,针对电子产品所需的电压,对电子产品进行接触型放电检测,要经过三次放电检测方可。如果出现绝缘体被击穿,部分元件被损坏等现象,则说明电子产品的绝缘性出现问题。其主要原因或是因为设计出现问题,没有充分考虑相关因素,或部分元件没有进行相关绝缘设计或处理等。对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在进行产品设计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相关路线进行详细设计,尽量避免相互之间的交叉;第二,对电子产品中,敏感度比较高的元件要进行隔离等有效处理,避免干扰信号对其造成损坏。

3)电子产品产生辐射检测技术分析

对电子产品产生的辐射进行检测,可以了解其在工作时,是否会产生辐射,产生辐射对人体以及周围相关电子设备或系统的干扰程度有多大等。对电子产品辐射进行检测,最简单的最安全的方法便是通过接受AM频道的收音机,通过辨别噪音进行辐射检测。我们还可以对手机、计算机等采用相关检测仪器进行。该文中对电子产品辐射进行检测的仪器主要利用的是意大利PMM公司设计的8053A型测量仪器。其测量的频率范围在5Hz~40GHz之间。我们可以对计算机的阴极管显示进行检测,测量过程中,主要是从正面以及三个侧面进行,其探视头要距离各个表面1cm。如果结果显示超过了国家《电磁辐射防护规定》的12V/m的限制,则表面显示器存在问题。如果手机的检测结果超过了国家规定的数据,则说明其在该方面应加强相关设计以及生产方面的技术。

4)电子产品受外来磁场干扰检测技术分析

对电子产品进行外来磁场干扰检测,可以清楚了解电子产品在受到外来磁场干扰的情况下,是否会受到影响甚至是出现损坏等现象。我们主要通过进行射频电磁场辐射试验进行检测和分析。其操作的具体过程是:将电子产品放在暗室中,使其正常工作,对其施加电子产品符合的频率,并停留一定的时间,仔细观察电子产品的工作状态是否发生了变化。如果出现了传输信号不好,不正常或是不稳定等情况,其主要原因在于屏蔽线接触不好,或是控制元件等受到干扰造成性能严重下降等。如果工作状况出现无关的指示灯不停闪烁,则主要是因为相关元件受到外部干扰,或相关接线受到干扰而造成的。如果电子产品停止了工作,则主要由于重要的元件被破坏,造成电子产品功能丧失。对此在产品设计中,对电子产品的重要元件以及比较敏感的元件应进行有效隔离,减少干扰信号对电子产品造成损坏。

4 结束语

总之,对电子产品进行电磁兼容检测非常重要。在实际检测中,相关技术人员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对电子产品各个部位的电磁兼容性进行相关检测,充分保证电子产品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性能稳定。此外还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对相关技术进行创新与改进,以便提高检测质量,从而有效促进电子产品设计及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英.电磁兼容技术在电子产品中的应用[J].仪器仪表标准化与计量,2004(1):231-232.

[2] 陈武龙.民用电子产品电磁兼容分析及干扰控制[J].华南理工大学,2008(6):111-116.

[3] 赵宁,唐云峰,王文成.智能电子产品电磁兼容解决方案——铁氧体磁环应用实例[J].安全与电磁兼容,2004(6):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