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

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范文1

关键词: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调查

中图分类号:X5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2-0059-02

1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通讯技术已经完全融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移动通信基站是移动通信设备信息的交换中心,在其交换信息的同时存在着电磁辐射。人们在使用通信设备的同时也在担心着电磁辐射的污染。近几年来,南充市市民对移动通信基站的投诉逐年增加,市民要求通信公司拆除自己生活环境周围的移动通信基站,因此经常与通信公司产生各种纠纷。对南充市移动通信基站周围电磁环境现状的调查是开展南充市电磁辐射管理的基础工作,有助于环境管理部门对南充电磁辐射环境区域形势的正确判断,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市民对移动通信基站所产生的电磁辐射的正确认识。

2 调查方法

2.1 调查对象

南充现有9个县、市、区,分别是顺庆区、高坪区、嘉陵区、营山县、蓬安县、西充县、仪陇县、南部县、阆中市,本次调查选择了9个县市区中82个移动通信基站,主要选定城区基站,并兼顾乡村基站。为更好的反应移动通信基站周围电磁环境现状,本次调查监测主要覆盖移动通信频段(700~3000 MHz)。

2.2 监测仪器

监测使用的仪器为PMM公司的PMM8053B型电磁辐射分析仪,采样EP33M型探头。仪器在检定有校期内。相关参数见表1所示。

2.3 监测布点及数据处理

监测时间选择在8:00~18:00通话最繁忙的时段,天气条件为无雪、无雨、无雾、无冰雹,环境温度为20.3~31.7℃,环境湿度为34.1%~75.1%,监测布点选择在以基站天线为中心半径50 m[1]的圆形区域内,主要考虑天线的主射方向与区域内敏感点的室内、室外进行布点。仪器探头距离监测平面1.7m,离操作人员大于0.5 m,每个测点连续测5次,每次测量时间应不小于15 s,并读取稳定状态的最大值。若测量读数起伏较大时,应适当延长测量时间。由于所用监测仪器只能读出电场强度,所以需要利用功率密度与电场强度换算的关系式[2]为:

P=E2η,

式中:P为功率密度,单位为W/cm2; E为电场强度,单位为V/m; η为电磁波在空气中的阻抗,η为377 Ω。

2.3 评价方法

《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 8702-2014)中,对在30~3000 MHz频段内任意连续6 min内功率密度限值为0.4 W/m2。

《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标准》(HJ/T 10.3-1996)对单个基站的环境管理限值执行功率密度的1/5,即0.08 W/m2。

3 移油ㄐ呕站周围电磁环境监测结果分析

本次监测82个移动通信基站,共383个监测点位,基站周围电磁辐射环境监测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在383个监测点位中,最大值是0.0792 W/m2,平均值是0.0101 W/m2,所有点位均低于0.08 W/m2的环境管理限值。

图1是对南充市移动通信基站监测结果的分段统计,小于0.05 W/m2的监测值占总监测点的66.6%,而小于0.04 W/m2的监测值占到了91.4%,大于0.04 W/m2只占8.6%。可见,南充市移动通信基站周围电磁辐射均小于0.08 W/m2的环境管理限值,且电磁辐射水平较低。

4 结语

本次监测南充82个移动通信基站周围电磁辐射均符合《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 8702-2014)与《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标准》(HJ/T 10.3-1996)的规定和要求。南充市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总体水平较低,因此没有必要对基站产生的电磁辐射过分担忧。

参考文献:

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范文2

关键词:核电厂大气环境环境噪声电磁辐射 现状调查

The Program of Non-Radioactive Environmental Background Quality Survey Around Nuclear Power Plants

Lin XiaofengZhan ShiquanChen LianjieGao Dongsong

(China Nuclear Power Engineering Co.,Led.Beijing, 100840)

Abstract:The environment quality actuality survey around the site of Nuclear Power Plants(NPPs) is a very important task. And this task is also a very important joint during the whole EIA progress of NPPs. According to the correlative laws and standards of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n China,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survey projects of non-radioactive factors, such as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noise,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 etc. In father, this paper sums up the problems which occurred in the actual survey works.

Key Words:Nuclear power plants,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noise,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Background Survey

核电厂厂址周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是核电厂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核电厂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环节,不仅反映核电厂厂址区域环境现状水平,也为核电厂选址提供环境保护的参考数据,同时还为评价核电厂施工建设和运行期间的环境影响提供对比数据。

核电厂厂址周围非放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一般采取已有监测资料收集和现场调查的方式,本文主要介绍核电厂厂址周围大气环境、环境噪声和电磁辐射等现场调查方案,包括获取相关资料、设置监测点、选择监测因子、确定监测方法、制定监测制度和环境质量现状进行分析等,并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

1 所需资料

核电厂厂址周围大气环境、环境噪声和电磁辐射现状调查一般为以核岛为中心,半径5km范围,需要的资料如下:

(1)核电厂简介,包括核电厂的地理位置、规模、厂址周围地形地貌等资料;

(2)长期气象条件;

(3)环境敏感目标,包括敏感目标的数量、规模、分布等情况,以及与核电厂的距离、方位等;

(4)污染源的位置、数量、类型、排放方式、主要污染物等。

(5) 环境功能区划分,确定调查范围内功能区类别,以选择相应的评价标准。

上述所需资料可通过现有资料收集和现场踏勘获取。

2 核电厂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方案

2.1监测点设置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1],核电厂大气环境现状调查等级一般为三级,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点数量为2~4个。

根据监测期所处季节的主导风向设置监测点位,至少在厂址主导风向上、下风向各设1个监测点位,主导风下风向加密布点。也可根据局地地形条件、风频分布特征以及环境功能区、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所在方位做适当调整。

各监测点具有代表性,环境监测值能反映各环境空气敏感区、各环境功能区的环境质量,以及预计受项目影响的高浓度区的环境质量。需要对监测点情况进行说明,并附监测点位置示意图。

2.2 监测因子

核电厂施工过程及运行期间不排放特征污染物,因此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监测因子一般为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总悬浮颗粒物(TSP)、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等六项常规污染物。

2.3 监测方法

大气环境质量的监测一般在监测点位用采样装置采集一定时段的环境空气样品,将采集的样品在实验室进行分析处理,也称为手工监测。

2.3.1 采样方法

采样环境、高度、流量等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HJ/T 194-2005)[2]等规范文件的要求执行。

采样频率和时段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3]的要求,TSP、PM10、SO2、NO2、CO、PM2.5日均值每天采样1次,每次连续采样20h;SO2、NO2、CO小时均值每天采样4次(02:00时、08:00时、14:00时、20:00时),每次连续采样1h。

2.3.2 分析方法

分析方法可参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或者根据厂址区域大气环境特征和对分析方法灵敏度的要求进行选择。

2.4 监测制度

核电厂大气环境现状调查按照三级要求进行,作一期监测,至少应取得有季节代表性的连续7天有效数据。监测期间同步收集厂址附近有代表性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

2.5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分析

根据监测数据,统计各监测点大气污染物不同取值时间的浓度变化范围、最大浓度值。根据厂址区域环境空气功能区类别确定相应的评价标准,计算各监测点大气污染物不同取值时间的最大浓度值占相应标准浓度限值的百分比和超标率,评价达标情况。

分析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日变化规律,以及大气污染物浓度与地面风向、风速等气象因素及污染源排放的关系。

分析重污染时段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3 核电厂环境噪声现状调查方案

3.1 监测点设置

根据厂址周围人口分布、地形特征,并结合噪声污染源的位置,按照网格和声环境功能区设置监测点,布点应覆盖整个调查范围。

3.1.1 核电厂厂区监测点

对于新建厂址的声环境现状调查,厂区内共设5个监测点,分别为厂址中心位置和厂界东、厂界南、厂界西和厂界北外1m处。

对于扩建厂址,存在正在运行的机组,进行声环境现状调查还需要考虑现有核电机组及配套设施产生的噪声对环境噪声现状的贡献,同时要考虑与已建机组本底数据的对比。因此,厂区内的监测点设置要考虑厂界、现有噪声源、与已建机组本底监测点对比等情况。

3.1.2 环境敏感目标监测点

环境敏感目标监测点一般按1×1km网格布设,监测点设在网格中心。对于部分网格点,由于交通不便等无法进行监测的可无需布点。根据调查范围内环境敏感目标数量,一般须包括评价区域内的住宅、学校、医院、集市等声敏感区域。对于厂界附近、较大的集中居民点和固定噪声源处等位置考虑加密布设监测点,对于敏感目标较少的地区可适当减少监测点数量。

3.1.3 噪声源监测点

对于调查范围内的明显噪声源应设置监测点,密集噪声源处加密布设监测点。对于交通干线,声环境监测点位数量应多于5个,重点布设在人口密集或距离厂址较近的道路的路口及两侧20m处。

3.1.4 水域监测点

核电厂一般靠近海(河),水域监测点原则上须按照网格进行布设,由于水域监测难度相对较大,因此一般以海(河)岸为起点设置监测射线,在监测射线上根据实地情况、面积并结合其水运状况选择3~5个监测点进行监测。

3.1.5 定点监测点

设置定点监测点是为了反映不同声环境功能区昼间、夜间的声环境质量,了解不同声环境功能区环境噪声时空分布特征。一般选取厂界内、人口相对密集的敏感区、交通干线、工业集中区等作为定点监测点。

3.2 监测因子

所有监测点都监测等效声级,包括Leq、Ld、Ln和Lmax,对于交通干线监测点还需要统计L90、L50和L10。

3.3 监测方法

厂界噪声监测点按照《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4]的要求进行监测,其他环境噪声监测点按照《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5]的要求监测。

现场监测过程中,记录当时的天气情况(晴、雨、雪等)、环境温度、相对湿度、测量时间、风向、风速和大气压。每个测点均拍摄照片,用于反映各测点的原貌,同时用GPS进行卫星定位以确定其准确位置。

3.4 监测制度

一般监测点的环境噪声连续监测两天,每天昼间、夜间各监测一次。每个监测点每次连续监测10min。交通噪声测点连续监测30min,昼间、夜间各监测一次,同时记录道路上每小时过往机动车流量。定点噪声监测点,每次至少进行24h连续监测,监测一次,由仪器记录每小时的噪声监测结果。一般地区,昼间监测时段为6:00~22:00,夜间监测时段22:00~次日6:00,也可以根据当地政府对昼间、夜间的划分规定执行。

3.5环境噪声质量现状分析

分析调查范围内现有主要噪声源种类、数量及相应的噪声级等,明确主要噪声源分布。

分析不同声环境功能区内各敏感目标的超、达标情况,说明其受到现有主要噪声源的影响状况。

根据监测数据绘制调查范围的污染分布图。

4核电厂电磁辐射现状调查方案

4.1监测点设置

4.1.1 核电厂厂区监测点

对于新建厂址的电磁辐射现状调查,厂区内共设5个监测点,分别为开关站站址和厂界东、厂界南、厂界西、厂界北等。

对于扩建厂址,存在正在运行的核电机组,进行电磁辐射现状调查还需要考虑现有核电机组及配套设施产生的电磁辐射影响,同时要考虑与已建机组本底数据的对比。因此,厂区内的监测点设置要考虑厂界、现有电磁辐射源、与已建机组本底监测点对比等情况。

4.1.2 环境敏感目标监测点

一般按1km×1km网格布设,监测点设在网格敏感目标处。对于部分网格点,由于交通不便等无法进行监测的可无需布点。根据调查范围内环境敏感目标数量,一般须包括评价区域内的住宅、学校、医院、集市等环境敏感区域。如果敏感目标较少,可适当减少监测点数量。

4.1.3 典型辐射体监测点

对典型辐射体,如电视发射塔等,则以辐射体为中心,按间隔45°的八个方位为测量线,每条测量线上选取距场源分别30、50、100m等不同距离设监测点[6]。

4.1.4 高压送电线路监测点

对于核电厂拟建和调查范围内现有的送电线路都要进行监测。在与送电线路垂直方向,以边相地面投影点为起点,向两侧延伸设置监测点。

按5m间距,在0~50m范围设点,两侧各设11个工频电场强度与工频磁场强度监测点。按2nm间距,在0~2km范围设点,并在边相地面投影点20m处加设一个监测点,作为无线电干扰场强超达标的评价点位,两侧各设14个无线电干扰场强监测点。

4.2 监测因子

电磁辐射监测因子为工频电场强度、工频磁场强度、无线电干扰场强和射频综合场强等四项。

4.3 监测方法

工频电场/工频磁场强度依据《高压交流架空送电线路、变电站工频电场和磁场测量方法》(DL/T988-2005)[7],每个测点分别测量离地1.5m处的工频电场强度/工频磁场强度。无线电干扰场强依据《高压架空送电线、变电站无线电干扰测量方法》(GB/T7349-2002)[8]进行,每个测点位置上分别测量离地不超过2m的无线电干扰场强。射频综合场强根据《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 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HJ/T10.2-1996)[9],每个测点使用非选频式辐射测量仪,分别测量离地1.7m~2m的射频综合场强。

现场测量过程中,记录当时的天气情况(晴、雨、雪等)、环境温度、相对湿度、测量时间、风向、风速和大气压。每个测点均拍摄照片,用于反映各测点的原貌,同时用GPS进行卫星定位以确定其准确位置。

4.4 电磁辐射现状分析

分析调查范围内现有主要电磁辐射源种类、数量等,明确主要电磁辐射源分布。

根据监测数据,统计各监测点电磁辐射监测值变化范围、最大监测值。根据相应的评价标准,计算各监测点超达标情况。

根据射频综合场强监测数据对居民区进行环境辐射电平标注。

5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实际工作中会遇到各种问题,比如天气状况、监测时机的选择、监测仪器扰民、仪器电源的保障、人员操作过程、大气样品的保存和运输等。

6 结论

本文依据相关标准和规范,并结合工作实际,对核电厂大气环境、环境噪声和电磁辐射现状调查方案进行介绍,并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对以后的相关专题调查工作具有参考价值。

7 参考文献

[1] HJ2.2-2008.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S].

[2] HJ/T 194-2005. 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S].

[3] GB3095-201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S].

[4] GB12348-2008.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S].

[5] GB3096-2008. 声环境质量标准[S].

[6] HJ2.4-2009.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S].

[7] DL/T 988-2005. 高压交流架空送电线路、变电站工频电场和磁场测量方法[S].

[8] GB/T7349-2002. 高压架空送电线、变电站无线电干扰测量方法[S].

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范文3

关键词:如东近海地震 宝应 电磁扰动异常 映震 效果

1、引言

2010年7月9日10时24分,江苏省南通市如东近海发生ML4.3级地震,震中附近南通、上海部分地区有明显震感。该震是宝应DUF-I型电磁扰动监测仪观测以来近距离发生的较大一次地震。宝应台在震前22天观测到显著的电磁扰动异常信息,并且异常在震后趋于平静。实践证明:如东近海ML4.3级地震前电磁扰动异常与地震活动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2、宝应地震台所处地理环境与地质构造背景

宝应地震台位于江苏省中部扬州地区,地理位置东经119°16′、北纬33°15′,处于华中北部,地势属于冲积平原,地表平坦。本地区在构造上处于扬子地块区,区内构造发育有一系列规模不等的凹陷和凸起。清宝断层、宝应断层交汇穿境而过,北面是建湖隆起,东北方向有大纵湖断层,东南方向有赵家沟断层和临泽断层,南面为金湖凹陷,东南方有柳堡凸起和临泽凹陷。西面有郯庐断裂带,距离台站约为80公里。郯庐断裂与苏、鲁交界交汇,扬州铜陵地震带往黄海海域外延,称为下扬子北东地震带。自1990年以来―直被国家地震局列为地震危险重点监视区,对该地区的地震活动有必要进一步加以重视和研究。

3、DuF-l型电磁扰动监测仪器简介

DUF-I型电磁扰动监测仪是江苏省地震监测中心研发,0.1-10Hz超低频和38KHz的甚低频,组成多频段四通道全方位监测接收系统。数据采样率为100点/秒,采用计算机作为记录终端,对观测数据实时进行存储和分析,该仪器在抗干扰能力和稳定性方面都比DPJ型、ULF型仪器有进一步的提高。

DuF-I型电磁扰动监测仪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来拾取信号,该仪器甚低频(点频)选择38KHz工作频率,采用地面观测方法,接收设备为专用小型磁天线。其突出的优点是能充分利用天线扫描来检测来波方位,经过近两年来的观测,取得了一些震前异常观测资料,映震效果较好。

4、宝应台电磁扰动异常与地震活动映震关系

宝应县地震测报站成立于1975年6月,1991年11月23日DPJ-Ⅲ型、ULF-Ⅲ型地震电磁辐射观测仪器投入运行观测至今,宝应台地震电磁扰动观测在20年的实践中,积累了大量原始资料,曾依据电磁扰动异常变化,进行了多次地震短临预测分析,取得了良好的观测效果,并在2006年度江苏省电磁扰动观测资料质量评比中荣获第一名的成绩。2008年11月25日在宝应县地震台安装运行DUF-I电磁扰动观测仪。该仪器观测运行两年来,获取了一些异常数据,并作出了相应的分析预测和探讨。

5、如东近海ML4.3级地震电磁扰动异常分析

如东近海ML4.3级地震震中距为225km,方位角为115度。宝应台的异常扰动过程分为3个阶段,异常信息主要集中在超低频南北向,此次异常与09年12月29日、2010年1月5日、2月6日、2月19日异常相比较:前面几次都是孤立的单组异常,本次呈现多组长时间的规律;它们具有相同的波形特征。

5.1异常信号起止时间

电磁扰动异常信号从6月17日20时20分开始至7月7日23时15分结束,异常持续时间为20天,从7日23时异常结束到9日10时发震是36小时。在此时段异常前和地震发生之后,均未接收到类似的异常信号。

5.2异常信号波形特征

异常信号全部为超低频南北道异常,异常幅度大,最高达0.6毫伏;异常周期小,波形呈现密集锯齿波形;持续时间长(持续20天时间,累计:13次24小时2分钟异常)异常时间、幅度强弱变化明显,根据ULF-Ⅲ型仪器20年观测经验分析认为,符合弱、强、弱、发震的规律。

5.3扰动异常信号可靠性分析

宝应地震台地处偏僻农村地区,周围无大型厂矿企业,无变电站、排灌设施、各类发射塔等重大扰动源,DUF-I电磁扰动观测仪信号接受天线位置远离道路无显著磁铁干扰,经省、市专家测定符合电磁波观测技术规范要求。浅源地震深度一般在20km左右,这一范围内岩石电阻率为10~103 ohmm,观测周期应选在0.1―100 s范围内,则频率为0.01~10Hz。宝应台超低频的观测频段为0.01~10Hz,此次电磁扰动异常信息应是震前地下磁场的准确反应。

我台电磁扰动观测长期实践表明,大多地震在震前几小时、几天或几十天出现异常信号。通常情况下,震级愈大,异常起始时间愈早。如1996年11月9日南黄海Ms6.1级地震,10月27日-11月5日在正常记录背景下出现了连续脉冲。而3级左右的地震在震前1-2天甚至几小时也有可能才出现异常信号。信号减弱甚至平静,这时多数中强以上地震发生在平静后的数个小时内,根据这一变化特征,可以大致确定出地震可能的发震时间和震级。

如东近海ML4.3级地震电磁扰动异常具有明显的弱―强―弱―平静―发震的特征,这里所指的信号强弱,包括了三种可能的表现:即异常信号场强的大小;异常时间的长短;异常波列组数的多少。此次异常信息持续时间之长、信息量之大在我F-I型监测仪2年来的观测中是第一次,电磁扰动异常信号出现到发震最长时间间隔是22天(2010年7月9日江苏如东附近海域ML4,3级),超低频南北向从6月17日起到7月5日结束共有13个时间段异常,异常总时间24小时2分钟。7月1日到4日异常信号最强。宝应台另一观测点DPJ―Ⅲ型(甚低频38.33KHz)、ULF-Ⅲ型(超低频0.1―10Hz)地震电磁辐射观测仪器(模拟图纸记录)从1991年开始投入运行观测至今,7月9日如东近海ML4.3级地震前超低频南北向也接受到持续时间长、信息量大的电磁扰动异常,6月11日―6月29日接受到第一组异常,7月3日―7月9日接受到第二组异常。宝应台两处观测点相距20公里,所接受的扰动异常在时间、方向等信息方面基本一致。根据上述异常,结合地震活动和地质构造特征,宝应地震局于2010年6月21日向省、市地震局上报了分析意见,提出异常结束后一周左右时间,在黄海海域有发生中等以上地震的可能性。

6、电磁扰动异常幅度及异常时间与震级和震中距的关系

根据宝应台电磁扰动观测资料,总结出典型的干扰波形,01、02通道电磁扰动值有同步孤立的高值突跳时,可将其判为干扰,干扰一般是由于流动金属、气候异常或无线电台干扰信号因素所致。而电磁

扰动异常是一种短临前兆异常,异常在震前几小时到几十天内出现。地震多在异常结束之后几小时或十几天的时间内发生,异常的时间特征为准确预报地震发震时间会有所帮助。

分析本文第三部分DuF-I电磁扰动异常与地震活动的关系表中数据,我们可以看出2009年12月29日17:58―18:25观测到电磁扰动异常,间隔9小时后12月30日05时在黄海海域(32°59′,121°07′)发生ML2.5级地震,震中距175km,方位角为100度。2010年1月5日21:14―23:20观测到电磁扰动异常,间隔114小时后1月10日17时在黄海海域(32°26′,121°37′)发生ML2.0级地震,震中距240km,方位角为115度。

6.1异常时间和震级的关系

异常时间越短,未来地震的震级越小;异常时间越长,未来地震的震级越大;异常时间随着震级的增大而增大,但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

6.2异常幅度与震中距的关系

在异常映震范围内,异常幅度主要受震中距和震级的影响,电磁扰动观测具有正常背景值。不同频段的电磁扰动背景值不同,且相差较大。电磁扰动异常主要出现在超低频01、02通道,甚低频(点频)03、04通道很少出现异常变化,由此可见,震前异常主要是超低频电磁扰动。

6.3震中距与震级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震中距越近,异常幅度越大,异常时间也越长,反之异常幅度越小,异常时间短。钱书清等人曾统计过,电磁扰动异常信息与震中距有如下关系:能接受到4级以上地震产生的异常电磁扰动的距离为200km;能接受到5级以上地震产生的异常电磁扰动的距离为500km;能接受到6级以上地震产生的异常电磁扰动的距离为1000kmt。

7、结语

震前电磁异常信息是客观存在的,电磁扰动异常观测在地震预报中具有很好的短临映震效果,在电磁扰动观测实践中,需要我们继续对以下几个问题进一步加以研究、探讨:在震级相同、相近条件下,同一台站、同一分向记到的来自同一地区的信号,其信号强度与震中距是否有明确的对应关系?同一台站两个不同方向传感器所记到的信号强度比对来自同一地区的所有地震是否保持恒定?当震中距相近时,同一台站、同一分向记到的来自同一地区的信号,其信号强度与震级之间是否有明确的对应关系?一个特定台站、特定分向的传感器对来自同一个地震活动地区全部的记录符号是否保持一致?认真分析总结这些电磁扰动异常现象,对于做好地震短临预报工作,将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卢永,刘红桂,居海华等,DUF-1型临震电磁信息监测仪简介[J],国际地震动态,2009年,7:93-95

[2]李美,卢军,常媛等,汶川8.0级地震前高碑店和宁晋台超低频电磁辐射异常特征分析[J],国际地震动态,2009锄76-82

[3]李桂清,刘兆友濮阳台电磁波异常与地震活动关系的研究[J],河南科学,2000年,2:206-209

作者简介

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范文4

[关键词]环境监测;监测技术;发展

中图分类号:X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6-0387-01

引言

我国的环境监测起步相对比较晚,但如今也已初成规模,无论是环境监测能力、监测管理或是物质基础等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然而,就技术方面而言,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首先,环境监测技术已发展有生物监测、物理监测、生态监测、遥感、卫星监测等多种监测技术的监测体系。其次,环境监测仪器的生产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除了加大对监测仪器的生产的投资规模外,我国的环境监测仪器的生产技术与水平也日益提高,如油份测定仪、电磁波监测仪器等。而目前,我国重点开发的仪器主要有空气和废气监测仪器、污染源和环境水质监测仪器与便携式现场应急监测仪器等。

一、关于环境治理要求

1.1 实施科学的环境监测

实施科学的环境监测,才能使环境质量得以真实的反映,也才能对症下药,采取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首先,制定合理的监测因子,依据不同污染物产生的有害物质浓度,选取出现频度高、危害大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对象,力求以特征性指标取代综合性指标,使监测结果更科学、更真实;其次,强化连续、自动的监测形式,以准确、及时地对各种污染物的变化趋势和动态状况加以掌握;再次,重视毒理、生物学监测,使用毒理生物学来监测污染物对于人体的危害性及环境的污染,从而使有毒有害物质毒性能够客观的反映;最后,对监测数据进行有效的评价,当获得了大量的可信环境监测数据之后,依据监测数据背景进行相关性研究,做出有预见性、综合性的分析评价,并为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提供依据。

1.2 明确环境监测与治理的标准化

要想充分发挥环境监测在环保工作规范化中的支柱作用,首先应充分的认识到环境监测的重要性,环境监测是环保部门进行管理的依据,是做好环保工作的基础。随着环境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在关注化学污染的同时,也开始注意到辐射等物理因素造成的危害。这种危害的监测需要环境监测工作来实现,从而为环保工作规范化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依据。通过对现代环境监测、环境治理、采样制样等相关技术的研究,取其精华,对于存在缺陷的地方,积极进行改进。国家投入相应资金,完善环境监测与治理设备,缩小同发达国家间在环境监测、治理领域的差距,引用发达国家相应标准,作为标准的技术参照。

1.3 加强突发环境事故的监测与治理

首先,明确突发环境事故的监测与治理重点,快速确定突发环境事故的动态变化及具体处理措施。待处理结束之后,查明原因,总结相应事故处置经验并分类建档,构建环境事故应急体系并经常开展应急演练。其次,采用多种预警和应急手段,使用应急检测车等仪器,采用标准的采样与分析方法,配备经培训合格的技术人员,从而提升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环境事故处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预见性。

二、对环境监测与技术发展的分析

2.1 创建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监测技术体系

此体系应包括环境监测学基础理论体系环境监测技术路线体系、技术规范体系、分析方法体系、质量评价体系、质量管理体系等六个体系。环境监测学理论体系,界定概念和框架,揭示科学内涵和基础,指明研究对象和内容,阐明研究手段和方法等。环境监测技术路线体系,确定我国应急监测、近岸海域、地下水、电磁辐射、振动、光污染、热污染监测技术路线。

2.2 组建完善国家级环境监测网络

完善的国家级环境监测网络应包括环境各要素的监测业务网络(主要应包括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近岸海域、噪声、污染源、生态、固体废物、土壤、生物等环境监测网络)、监测管理网络(应包括国家、省、市、县四级管理网络)、监测信息网络(应包括数据报告、信息传输和在线监控网络系统)。

2.3 加强对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物的研究

有机污染的来源、负荷、危害及影响情况不清,技术不配套,人员水平差、缺乏经验。我国即将颁布重点控制有害化学品79种类,累积100多种化合物,急需建立监测方法,开展污染调查与研究。

2.4 加强对突发污染事故预警监测系统的研究

环境监测担负着核污染、化学污染反恐和环境应急监测的职责。针对突发污染事故,如何事前预防、事中快速响应、事后风险评价监测,总体缺乏技术支持系统。

2.5 加强对室内污染物现场快速测定方法的研究

室内污染监测面广量大,但监测方法大多不适合现场快速动态测定,且分析成本高,这是面临的新领域。加强11类空气和水质便携式监测仪器设备的研制,野外简易快速分析法以及自动连续监测系统的研究。重点研制开发28类在线连续自动监测仪器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在线连续监测系统,研制浮标式水质自动监测系统、机动车排气激光光谱连续自动分析系统和其他特征污染物在线连续自动分析系统。

2.6 加强重点区域环境污染现状的监测调查研究

开展全国重点污染源排污现状监测调查研究,确定占全国排污总量65%以上的重点污染源污染物的排放现状,筛选我国环境优先污染物名录。开展环保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环境长期环境监测调查、环境安全性评价和污染防治对策研究。

2.7 加强对生态监测的研究

我国生态监测刚起步,无实质性突破,没有一套成熟的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遥感遥测系统、图像解析系统、评价技术指标等亦不成熟。我国十五、十一五要发射灾害与环境监测小型卫星星座系统,急需作好技术准备。

2.8 加强环境标准国际化的研究

当前,我国环境标准国际化面临困境,既不能有效采用国际标准,也不能有效参与国际标准的制订,一般只停留在对国际标准征求意见上,缺乏将我国国家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的投入,难以建立有利于我国的技术壁垒。

总结

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的基础、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环境决策的技术依据,其主要工作是说清环境质量现状、变化趋势及原因,说清污染源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形成应急响应技术支撑,为我国环境履约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提出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控对策。环境监测是通过调查环境污染的状况,采样进行测试与分析,并据此做出综合评估。环境监测是对环境的质量进行综合检测、评价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环境执法与制定相关决策的重要的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赵燃.崔再斌.中国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农业经济与科技,2012.

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范文5

【关键词】环境监测;监测办法;监测特点;监测技术

1.环境监测目的与原则

1.1环境监测目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随着提高,环境监测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来保障人们的健康、保护环境为目标。通过环境监测,能准确及时的全面发现环境质量变化,为环境管理、污染治理、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监测可从以下4方面分析:(1)根据污染分布情况,查找、判断污染来源,实现环境监督管理有效控制污染源提高依据;(2)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问题;(3)为指定环境法规、标准等综合服务提供环境管理依据;(4)为研究环境容量,收集检测数据资料,实施总量目标管理控制、预测环境质量提供数据和积累监测资料。

1.2环境监测原则

(1)监测项目应执行国家与地方环保的有关法规、标准、规范,综合运用好经济及相关政策为评价监测资料;(2)据监测项目的要求,了解清楚监测区域分布现状、污染点源、收集原始资料、因地制宜地制定监测方案,并进行技术实施可行论证;(3)监测网络系统确定,其监测点位选择一定要具有准确性与代表性;(4)规范监测行为,以科学依据、开拓创新,注重现状、有序监测,严格按确定的技术路线、频次、分析方法、实验测定到数据整理等全过程质量控制;(5)针对监测列项要求,提出监测评价报告内容应具有科学性、真实性、可操作性,并进行专家评审确认。

2.环境监测程序与处理方法

2.1环境监测程序

按照环境监测的程序先进行实地调研制订方案化布点采集样品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提出方案专家评审上报材料等。环境监测整个过程进行中要按照质量保证体系的技术规范、规定为知道进行。例:《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管理规定》、《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等,确保监测结果准确;从监测信息技术角度可分为:监测环境信息的获取传送解析综合4个过程进行,才能更全面、准确的分析监测数据、才能对环境质量及变化趋势做出正确的评价。

2.2环境监测处理方法

目前我国环境样品污染物成份、形态结构采用的办法为化学分析法和仪器分析法:常用的化学分析法有重量法、容量分析法两种,例如:重量法可测定油类、降尘、硫酸盐等;容量分析法应用在碱度、溶解氧、硫化物、化学需氧量的测定;仪器分析法是物理学为基础的办法,近年来,我国应用于环境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测量,例:分光光度法经常用于金属、无机飞金属的测定,气相色谱法常用于有机物的测定,对于污染物状态和结构的分析常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质谱等技术分析。

3.环境监测的特点与分类

3.1特点

一是监测的综合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监测手段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及生物物理等一切可以表征环境质量的方法;(2)监测对象包括空气、气体、土壤、固体废物、生物等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确切描述环境质量状况;(3)应结合该地区自然和社会等方面情况来进行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及综合分析,为此,得进行全面考虑才能正确阐明数据的内涵。二是监测的连续性:由于环境污染具有时空性等特点,因此,进行监测时要做到坚持长期测定,才能从大量的数据中发现其变化规律,预测其变化趋势,数据越多,周期越长,预测的准确度就越高,一旦监测点位的代表性得到确认,必须长期坚持监测。三是监测的追踪性:监测全过程,是一项复杂而相互联系的整体,每一步出现差错都将影响最终数据的质量。

3.2分类

一是按监测的内容可划分为:(1)常规监测是对指定项目进行定期、长时间的监测,以确定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状况、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衡量环境标准实施情况和环保工作的进展:监视性监测包括对污染源的监督监测和环境质量监测,服务于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监理二个方面;(2)应急监测,据特定目的,它包括以下几种监测:污染事故监测、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咨询服务监测等;(3)科研监测是针对特定目的科学研究而进行的高层次的监测,如环境本底的监测及研究:有毒有害物质对从业人员的影响研究:主要为监测工作本身服务的科研工作的监测,如统一方法、标准分析方法的研究,标准物质研制等,这类研究往往要求多学科合作进行。

二是按监测的介质对象可划分为: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监测、噪声和振动监测、电磁辐射监测、热监测、光监测、卫生监测等。这些都是环境监测的具体内容。

环境监测可按其监测目的或监测介质对象进行分类,也可按专门部门进行分类,如气象监测、卫生监测和资源监测等。

4.环境监测技术及发展趋势

目前监测技术主要包括采样技术、测试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三个方面,其中测试技术最为基础,任务是对环境样品中污染物的组成进行鉴定和测试,并研究在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空间内的环境质量的性质、组成和结构。主要监测技术内容包括:大气环境监测、水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固体废弃物监测、环境生物监测、环境放射性监测和环境噪声监测等。

监测技术总体发展趋势概括起来以下6个方面: (1)人工采样、实验分析,数据统计为主,向自动化、智能化和网络化为主的监测方向发展; (2)由监测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3)由小范围领域监测向全方位领域监测的方向发展;(4)由单纯的地面监测向与遥感监测相结合的方向发展;(5)监测仪器将向高质量、多功能、集成化、自动化、系统化和智能化的方面发展;(6)监测仪器性能向物理、化学、生物、电子、光学等技术综合应用的高技术领域发展。

新监测技术发展,如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普遍采用,联用仪如GC―Ms、GC―AAS、ICP―MS。发展动向方面,遥感技术广为采用,监测技术连续自动化、分析技术联用,污染物状态分析技术,分析方法标准化,数据传送和处理自动化。区域大气、水质监测系统已实现自动化。对于较大范围内监测网络及点位的研究、监测分析方法的标准化、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数据传送和处理的计算机化的研究、应用也是发展很快。

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范文6

【关键词】环境监测检验,重要性,综合治理

中图分类号:X324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随着工业经济的蓬勃发展,对环境也是造成了一定影响。针对污染而建立的环境监测检验是预防环境进一步恶化的有效预防措施,对于实现科学的发展观,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二、环境监测检验概述

1.环境监测的概念

环境监测是指用科学的方法监视和检测反映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的各种数据的过程,它通过对环境质量某些代表值进行长时间的测定,以掌握环境污染状况和判明环境质量的好坏。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污染组分均为环境监测的对象。环境监测的内容包括空气监测、水环境监测、土壤监测、生物监测、物理污染监测。环境质量监测是监测工作的主体,它是指对各种环境要素的污染状况及污染物的变化趋势进行监测,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判断环境标准实施的情况和改善环境取得的进展,积累质量监测数据,确定一定区域内环境污染状况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综合治理提供可靠地技术支持。

2.环境监测检验

实用性原则、经济原则、代表性原则是环境监测检验的主要三大原则。其中,实用性原则是指监测只是手段而非目的;监测数据以实用为主,而非越多越好;监测手段强调精准、实用、可靠而非单方面先进。经济性原则是指在技术经济论证,进行费用――效益分析的前提下确定技术装备和确定监测技术路线。代表性原则是指监测样品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的代表程度。

3.环境监测检验的重要性

当前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还存在部分问题,如管理工作缺乏有效性、监测技术不够先进、监测工具精密程度不足、环境质量分析不全面、监测人员的监测水准有待提高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会极大影响监测结果的正确性,影响政府正确决策的制定,因而为了规避此类问题,保证环境监测的质量,进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就显得更为重要。通过严格管理,使监测部门对自身肩负的职责有一个更加清醒的认识,改变对监测工作的懈怠态度,主动完善人员配置,购进精密监测仪器,学习先进的监测技术,按照科学的监测步骤的来开展工作,使环境监测的质量得到切实提高。

三、环境监测检验管理体系建设现状

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针对环境监测工作,制定和颁布了相应的质量管理规范,对不同级别的环境监测单位的职责和工作范围进行了明确规定。就实际应用来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在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环境监测检验管理体系的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检验体系建设亟待完善

(一)相关人员并没有真正理解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意义,没有从实际出发,导致体系建设中存在顾此失彼的现象,疲于应对评审或者复审,将自身置于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

(二)在体系建设中,盲目照搬先进的经验,使得相关的规章制度缺乏实用性,没有与自身的实际情况有机结合。

(三)适用性较差,没有对岗位质量控制形成相应的指导,使得质量管理体系沦为形式。

2.制度建设存在滞后性

随着环境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监测领域不断增大,质量管理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没有及时进行完善,从而导致环境监测站在工作中沿用多年前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无法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

四、影响环境监测质量的原因

1.环境监测设备老化,影响监测结果

环境监测本身需要大量的高科技设备,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同样也需要一批高科技设备。仪器设备的好坏直接影响质量监测的结果,所以,环境监测的仪器设备是必须的。但是,目前大多数环境监测部门由于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再加上经费的不足很多的设备都已经老化,跟不上当代科技发展的步伐,严重影响质量控制的水平。

2.人员综合素质不强

由于基层站工作环境的落后、地方经济不发达,无法吸引相关专业高学历的人才。而现有工作人员大部分专业底子薄弱,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已经跟不上正在不断提高的环境监测技术。另一方面质量管理的人员存在严重不足,质量监测人员和技术负责人员往往由行政领导兼职,这又难以适应监测质量的发展需要。

3.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保障不足

一是,新的监测技术还没有建立相关的质量控制方式,比如有机物监测技术的运用;二是,自然环境中一些新的需要监测的领域,没有相应的技术和设备对其进行监测质量管理;三是,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中科学技术应用较少,许多先进信息技术产品没用应用到实际监测工作中。

五、环境监测技术方面工作的综合治理措施

1.创建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监测技技术体系。

此体系应包括环境监测学基础理论体系、环境监测技术路线体系、技术规范体系、分析方法体系、质量评价体系、质量管理体系等六个体系。环境监测学理论体系,界定概念和框架,揭示科学内涵和基础,指明研究对象和内容,阐明研究手段和方法等。环境监测技术路线体系,确定我国应急监测、近岸海域、地下水、电磁辐射、振动、光污染、热污染监测技术路线。

2.构建环境监测网络,建立自动监测系统

根据目前环境监测的实际应用,环境监测的未来发展方向必定是构建环境监测网络。我国已经根据环境监测对象的不同,构建了水质监测网络、空气监测网络、酸雨监测网络、沙尘暴监测网络、噪声监测网络等。在未来,还会根据实际建立越来越多的环境监测网络。

3.加强对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物的研究

有机污染的来源、负荷、危害及影响情况不清,技术不配套,人员水平差、缺乏经验。我国即将颁布重点控制有害化学品79种类,累积100多种化合物,急需建立监测方法,开展污染调查与研究。

4.研究突发污染事故监测技术,有效评价监测数据

确定应急监测工作重点,采取多种手段应急和预警,研制自动化程度高、便携式的监测仪器设备,引进国外监测技术,加强国外仪器国产化的研制。利用环境统计学将大量可信的环境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深度加工,对监测数据的内在含义、相关性以及作用机理进行研究,切实提高环境质量监测的综合分析水平。

5.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师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监测结果科学、客观、公正、准确的重要保障。随着环境监测技术水平不断发展和环境保护管理需求的日益提高,监测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提升监测质量和管理水平,是使环境监测与环境管理走向科学化、法制化、定量化和标准和的必然要求。

完善监测技术体系,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和技术规范是实施监测活动和质量管理的技术依据,完善的监测技术体系对提高监测质量具有重要意思:加强科学研究,及时跟踪监测技术的发展;实施监测仪器准入制度,保证监测依据可靠;稳定监测技术水平,保证监测数据的可比性;建立监测方法验证机构,保证工作标准质量。

补充建立量值溯源基准体系:建立基准实验室,补充国家基准;建立量值溯源规程,健全行业技术体系;恢复质控实验室,承担质量控制重任。

建立监测质量控制指标体系:重视质控措施研究,强化监测过程的质控;注重质量活动策划,逐步实现项目任务管理;建立质控指标体系,完善质控评价体系;建立质量控制目标意识;参考监测方法验证数据,建立自身质控指标;合理使用标准不确定度,加强统计方法应用。

提高环境监测技术人员技术能力和水平:加大培训力度,加强技术交流;丰富培训热情;强化考核机制,完善持证上岗考试办法;提高要求,提升管理人员素质。

有效运行环境监测质量体系:强化体系管理,促进管理与技术有机结合;体现特殊,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质量体系;实施有效管理,注重自我完善。

建立健全监测质量监督机制:推行网络化管理,实行全国一盘棋协调机制;利用通用管理模式,促进各项领域共同发展;开展监管方法研究,建立长效质量监督机制;配合开展技术研究,提升质量监督实效;建立质管评价体系,有效实施监督与管理。

六、结束语

在实际的环境监测检验中,由于环境监测的工作的重要性,我们必须对工作有着清醒的认识,也要熟悉我们身上的责任。环境监测是对未来有着长远意义的一件事情。我们要从管理上认真对待,加强相关法律的制定,充分调动政府部门的监管职能,确保环境监测的数据完整、正确,并且准确、及时。这样才能使得环境监测检验得以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小红.论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创新[J].科学与财富,2011(5):349-350.

[2]王丽宁.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研究[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