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管理机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才培养管理机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才培养管理机制

人才培养管理机制范文1

关键词:科技人力资源 人才培养 管理创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是以创新为生命线的,人力资源作为创新的源泉以及知识和技术的“承载者”,已经取代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成为国家和社会最重要的资源。特别是伴随着新技术革命的不断推进,科技人力资源更是成为影响创新活动的决定性力量。据估算,在发达国家约有60%的新增财富是由科技人员直接或间接生产的。国家间的差距归根到底是人才的差距,因此作为人力资源核心部分的人才成为各国竞相争夺的稀缺资源。各个国家都充分认识到,只有保障人才的供给,才能保障新思想、新创意的不断产生,从而保障创新活动的有效开展。

1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现状分析

从广义上来看,科技人力资源是指实际从事或有潜力从事系统性科学和技术知识的产生、促进、传播和应用活动的人力资源。总体上,我国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总量与发达国家大体相当。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呈不断增长的趋势。2005年,我国科技活动人员达到381.5万人。以科技人力资源中直接从事研究与发展(R&D)的R&D人员为例,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R&D人员总量除了1998年和1999年略有下降外,一直处于逐年增加的态势。R&D人员由1995年的75 2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136 48万人,R&D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数量由52.2万人增加到111.87万人,每万劳动力中从事R&D活动的科学家与工程师由7.6人增加到14人。

尽管我国在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上居于世界前列,但是从科技人力资源的内部结构来看,作为科技人力资源中高端部分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具有明显的稀缺性。以每万劳动力中从事科技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为例,通过国际比较可以看出我国在人口的科技素质以及科技投入强度方面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的差距。2005年我国每万人劳动力中R&D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人数仅为14人,而2003年日本每万人劳动力中R&D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人数达到101人,法国为71人,德国为68人,韩国为66人,美国在2002年就达到91人。

2003年,由世界经济论坛、INSEAD(欧洲工商管理学院)、世界银行联合对世界82个国家和地区信息技术(ICT)及其发展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在对各国科学家与工程师的可用性这一子要素进行的排名中,我国名列第66位,得分仅为4.10,低于4.88的平均值。韩国、新加坡、泰国等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在这方面都要好于中国,而与我国同属发展中国家的印度更是位居世界第二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在科技人才配置上不仅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即使在发展中国家中也是处在较低的水平。

2 加强科技人才培养与管理创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应该看到,创新是以人为载体进行的。人的创造性和能动性直接决定着创新能力的高低。要发挥人才在科技发展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必须通过制度上创新,建立有利于人才发展和创造的驱动机制,为人才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形成充满活力的人才培养、使用、激励和保护机制,才能真正推动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要把科技人才培育及管理体制的创新作为科技创新的中心环节。使其能够不断为科技创新提供人才支撑和保障,成为创新活动的持续驱动力。

2.1 加强科技与教育联动机制,建立有利于科技人才培育的教育体系

人才资源在经济学中又称人力资本,它是指存在于人体之中、能够直接创造效益的知识、技术、能力、经验等资本存量的总称。人力资本的形成通常是有两种途径,一种是舒尔茨提出的学校正规教育,主要是提高劳动者本人的生产技能和收入水平;另一种是阿罗提出的“边干边学”。无论是正规的学校教育还是在职学习都直接关系着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

当前,科技的发展对人才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等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人才的知识水平、智力水平、创造能力直接关系到科技创新的发展。在人才培养上,一方面,要注重人才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的培育,重视科学研究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要加强科技与教育的联动机制,建立有利于科技人才培育的教育体系,从而为科技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特别是要重视基础研究活动对于创新人才培养和成长的重要意义。要使人才在基础研究过程中得到锻炼,通过跟踪培养、重点扶持,使其成为科技研究的新生力量。从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经验来看,经过基础研究的历练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而且有基础研究素养的人才源源不断地进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国防等各行各业,能够大大提升现代社会的整体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把握现代科技发展的方向和特点,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当前,在技术分工、技术分化不断深入的同时,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也呈现出不断融合的趋势,学科之间的边界不再泾渭分明。许多新兴的科学生长点正是在学科交叉的界面上产生的。这对于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因而在人才培养上,要以科技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为导向,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向,适应技术变迁所带来的变化,使人才能够更好地为科技发展服务。

2.2 构建科技人才发展的动力体制

按照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人的需求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维持需求,如工作条件、薪金等,如果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人们就会产生不满的情绪,但这类需求没有明显的激励作用;另一种则是激励需求,如公平、晋升、个人发展等。这类需求的实现可以产生满足感和激励作用,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和个人期望。

创新人才在重视自身技能发挥的同时,更看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的认可。因此针对创新人才独特的价值观,要通过构建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使人才的个性得以发挥,自我价值得以实现。激励机制是人才管理中十分有效的制度安排,决定着人们努力程度、努力方向及其持续时间。只有建立科学的激励手段,使人的价值受到普遍的尊重,才能更好地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探索精神。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针对激励问题所做的研究显示,如果没有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发挥只不过20%~30%,而如果实施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可以发挥到80%~90%。

2.3 建立开放性的科技人才流动机制

当前,人才流动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尤其是创新活动频发的领域。这是由创新人才的特点决定的。创新人才的突出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特征,强调自主性。创新人才往往出于对自身职业的感觉和发展前景的追求,会不断寻找更适合自身发展的空间,他们把流动看作是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手段。而人才流动本质上实际是人力资源的配置过程,主要是通过人才的流动来实现人才的优化配置。如果采用强制性手段人为地限制人才流动,只能是有百弊而无一利。

为此,对于人才流动应采取理性的态度来对待,要加快建立开放性的科技人才流动机制,推动人才的合理流动。要利用市场机制,而不是行政手段。对人才流动进行调节。运用市场机制协调人才的供需,加大对人才市场的培育。加强人才市场的规范和完善。为降低人才流动的机会成本和风险因素,应着眼于建立人才流动的柔性机制,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更好地促进人才与科技、人才与资本的结合,从而实现了人才市场与其他要素市场的贯通与融合。

人才培养管理机制范文2

关键词:独立学院 硕士研究生 人才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5(c)-0214-01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非常快速,但是很多高校的办学条件比较落后,需要大量财政经费的支持,独立学院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同时,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对硕士研究生人才的培养。

1 独立学院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

我国独立学院的总目标在于培养出具有扎实基础、专业技能、独特才能的高级专业才人[1]。独立学院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爱国守法、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及党的领导,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理论,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管理、教学及创新精神或者有专门技术的高级人才。独立学院在培养人才时要根据学生的素质基础,实行针对性培养,全面挖掘学生的优点,帮助他们实现自身价值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举措,也是独立学院提高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2 学科建设的影响

2.1 学科建设引领教学

学科建设是高等院校建设及发展的核心内容,良好的学科建设可以改善学校的科研条件,提高实验设备的现代化程度,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师资力量是学校的核心教学力量,通过学科建设能改善学校师资队伍的结构,从而提高教学水平。抓好学科建设能带动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从而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引领教学发展。

2.2 学科建设引领研究生培养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需要一个良好的学习及实践环境,而创造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培养高质量教学队伍的前提是学科建设。只有抓好学科建设才能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从而培养高质量的硕士研究生。良好的学科建设能推动学校研究生学位的建设,是引领研究生培养的关键。

3 保障才人培养质量的具体措施

3.1 优化教学资源

3.1.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是独立学院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紧迫任务,是一种战略性问题,也是学科建设的关键部分。教师是决定教学质量的主体,打造专业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具备科研能力的应用型硕士研究生人才质量的保证。扩大校企合作的同时,可以先让一部分教师深入到企业中实践学习,使教师在培养人才时具备一定的方向感[2]。最好是能吸引优秀硕士、博士等参与学科建设,这样才有利于培养优秀的硕士研究生。

3.1.2 改革课程体系

在同一学科的同一专业,应该制定相同的学科基础课及公共基础课,减少课堂上的理论课时,增加实践课时。建立融自然科学、信息科学、社会科学为一体的基础教育课程平台,打破院系和专业的限制,开设适合各专业学生的课程,这样能使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让他们对其他专业的基础知识有所了解,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知识全面性。

3.2 建立良好的实践环境

良好的实践环境是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关键,实践活动是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时候应该实行实践考核制度,至少要完成240个小时的实践工作,然后根据完成的情况来计学分。实践活动包括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教学实践包括让学生完成一些教学工作,比如批改作业、指导实验、指导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社会实践主要是社会调查和专业实习这两个方面,社会实践有利于培养科研能力和专业技术。教师应该积极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培养具有科研能力的应用型硕士研究生。

3.2.1 设立实验班

设立实验班能突破旧式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及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加大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管理机制、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力度,建立以课题及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优秀创新型研究生,有利于提高他们在实践方面的积极主动性。

3.2.2 鼓励学生课外创新活动

鼓励学生的课外创新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鼓励和提倡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专业领域和特长,开展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工作。

3.3 完善教学监控体系

本科教学质量管理是高校教学管理和监督工作的中心环节及根本任务。完善教学管理与保障教学质量相结合需要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评估和完善教学监控体系,学科建设能带领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而完善教学监控体系是学科建设的重点[3]。

建立一支经验丰富的教学监督队伍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及教学成果进行监督。教学监督队伍中的监督员可以通过听课、调研等方式来开展教学检查工作,成立院、系两级监督组使教学秩序及教学质量得到更有力的保障。

4 结语

独立学院的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主要采取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完善学科建设,带领硕士研究生深入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使他们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培养他们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校教育的突破与革新,随着社会的发展与需要,对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标准也越来越高,独立学院要想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还得致力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注重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金国红.独立学院教学质量评价初探[J].科技资讯,2010,8(29):68-69.

人才培养管理机制范文3

[关键词] 农村 管理 人才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2-0038-01

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所谓现代农业,就是指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上,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构成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从我国止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农业经营方式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生产和经营,大部分农村地区市场体系欠发达,农民市场意识较差,科技成果和农产品的商品化率、市场化率、产业化率等较低,农业生产效益与生产者的积极性不高。因此,要建设好现代农业,迫切需要一批具有现代经营与管理知识、市场意识强、具有开拓精神、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村经营管理人才,以更好地开展产前与产后服务、开拓市场、提高竞争力等,从而推动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一、发展现代农业对农村经管人才的需求

所谓农村经管人才,是指为满足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存在于农村中,具有一定经营管理知识或经营管理经验者,并能够通过自已的经营管理,把土地、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组织起来,持续为社会提品需要与服务,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带头作用的,能够促进农业生产和稳定农村环境的人才。这类人才主要包括乡村机构管理人才、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农村经纪人、农村能人、个体商贩、农村种养大户等。由于农村经管人才具有时代性、知识性、指导性、创新性、责任性等多种特征,从而在贯彻落实党的农村政策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改革、保障社会稳定、培养农村市场、提高农业竞争力、实现农业经济体制创新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现代农业对农村经管人才的需求将会越来越旺盛。

二、现代农业经管人才培养供给机制的完善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村社会统筹覆盖面的扩大,急需大批执政水平高、懂法律、懂业务、会管理、乐于奉献、诚实守信的农村经管人才参与其中。为此,应遵照服务“三农”、市场配置、开发利用等原则,加强农村经管人才队伍建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1.完善农村经管人才队伍培养机制。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政策性强、业务范围广,专业素质要求高。农村经管人才不但要熟悉农村各项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又要精通业务,而且随着农村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和经营体制的不断创新,对各方面能力的要求更高。因此,在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还应围绕现有农村经管人才队伍的思想素质、理论政策水平和专业技能,通过制定和完善农村经管人才考核标准、规定农村经管人才必须具备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并采取多种措施鼓励他们参加各种形式的教育与培训活动,尽快改变人才队伍的知识结构,全面开发其内在潜力,提高其整体素质。其中,尤其应鼓励农村经管人才参加中职农村经济管理专业举办的教育与培训活动。这是因为,中职农经管理专业相对高等农业院校农经管理专业而言,更侧重于农村经济发展一线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且培养周期短,课程调整灵活,能更好地满足现代农发展对农村经管人才的需求。为此,一方面,需要农村基层单位与中职农经管理专业保持紧密联系,另一方面,需要根据现代农村经管人才的需求类别,采取脱产、半脱产、请专家现场授课等多种形式,有重点地开展分类教育与培训学习,使农村经管人才能深刻理解和落实国家及地方政府的各项政策,并能在掌握国内外发展最新动态的同时,及时获得市场信息,正确把握农村经济各项要素的变化发展规律;二是应加强专业理论、市场经济知识和科技知识的学习,提高农村经管人才对农业经济管理、农村统计、农村会计及电算化、农村财政与金融、农产品营销、农村法律法规、农村公共管理等多学科的管理技术和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培养出一支既懂技术又会管理、既上通各行各业又下联系千家万户、并寓服务与管理为一体的复合型农村经管人才队伍,为顺利发展后劲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2.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先拔机制。根据人力资本理论,要充分控掘农村经管人才的潜力、促进人才聚集、迅速壮大农村经管人才队伍,其有效途径就是建立有利于优秀农村经管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评价选拔引进机制。为此,在发展现代农来过程中,一是应建立以素质为本位的农经人才培养体系,支持和强化中职农经教育,为农村培养一大批会经营、懂管理的新型农民,夯实现代农业建设的人力基础。同时,进一肯做好高职和本科院校农经人才的培养工作,使他们学农爱农,立中农村基层,服务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二是应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等原则,建立合理的人才选拔机制,先拔形式可受取公开考试、竞争上岗、组织考察与群众评议相结合等多种形式,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三是应针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实际,建立有效的人才引进机制。在引进人才之前,应详细且明确地规定引进人才的条件、政策等一系列相关问题,相反地,在对符合条件的应聘者的具体考核中,则应简人人才引进手续,对于切实能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重大贡献的特别人才,要打破常规,建立“绿色通道”,积极引进懂经营、善管理的优秀人才。

人才培养管理机制范文4

关键词:酒店管理;培养计划;设计

1我国酒店业发现现状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酒店业也取得巨大的发展。在2000年底,全国共有星级饭店6029座。其中:五星级饭店117座,四星级饭店352座,三星级饭店1899座,二星级饭店3061座,一星级饭店600座[1]。到2013年底,我国有13293座星级饭店,有11687家完成了2013年经营数据的填报。从2000年与2013年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星级酒店的数量从6029家发展到2013年的13293家,数量增加了一倍多。但从构成比例上来看,2000年时的酒店以二星级酒店为主,而到2013年酒店总体数量虽然实现翻倍,但主要是三星级以上的饭店数量在增加,而一、二星级饭店的数量在减少。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星级酒店的档次正在提高,这就要求有大量的更专业的人才队伍来进行管理和服务,这也给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新开业酒店品牌构成分析,2014年8月国内开业的星级酒店总数为20家,品牌构成情况如图1[3]。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新开酒店以连锁经营的酒店为主,连锁酒店集团一般在社会上已经有了较高的认可度,这样容易形成品牌进入,扩展市场相对容易。连锁酒店集团对用人的要求更高,这也形成了对专业人才的广泛需求。从新开业酒店地域分析,2014年8月份国内新开业的酒店以东部区域为主,有12家,西部区域有5家,中部区域有3家。因此,东部对酒店从业人员数量的需求要大于中西部地区。所以,有酒店管理专业的院校在招生和就业方面可做相关侧重分析。

2我国酒店用人需求现状

2.1我国酒店用人的数量需求

随着酒店业的不断发展,我国酒店用人需求大量增加。但最近几年通过对大部分酒店调查发展,酒店招聘相当困难,愿意从事酒店服务的人员很少。而且,酒店现有的员工流失也很严重,酒店业最合理的流动率应该在8%左右,然而中国旅游协会对酒店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酒店人员流动率达到了23.95%,部分酒店高达45%以上。为了解决酒店缺编的现象,酒店对员工招聘的要求越来越低,针对这一现状,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设了酒店管理专业,来满足社会的需求。

2.2酒店用人的基本技能要求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酒店数量增加的同时,星级也在不断地提升,这就对酒店从业人员的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酒店服务人员具有酒店的前厅、客房、餐饮、康乐、会议等管理与服务操作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随机问题的处理能力及处理客人投诉的能力。基于行业要求从业人员的基本技能和能力要求,指导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时,做好课程的选择和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培养适应酒店行业需求的人才。

3基于岗位工作任务需求的人才培养计划的设计

3.1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要按照高等教育内部发展规律,以社会行业对人才需求规格要求为切入点加以分析并确定,高职高专院校要以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依此,确定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星级酒店管理与服务第一线工作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从事酒店服务与管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学生应具有酒店管理与服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3.2岗位工作任务的分析

目前,我国酒店从业人员数量需求是巨大的,但随着酒店档次的提升,对从业人员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院校要按照行业的要求来制订人才培养计划,以使得人才的培养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用人的要求。当然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和对学生的培养要以合理的课程设置为核心,因为课程的教学是培养学生的根本,但课程的选择和设置要以行业岗位工作任务为指导[4]。

3.3基于工作任务的核心课程的设置

根据酒店用人的基本技能要求,满足岗位具体的工作任务,完成课程的设置,核心课程设置如下:

1)前厅客房管理及实务

主要介绍前厅部管理的基础理论、各个岗位接待服务程序及技巧;饭店客房定价及经济效益分析等内容。培养学生掌握前厅与客房管理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技能,掌握价格制定的程序和方法、前厅销售和服务管理、客房服务管理的能力,并能在实际中加以运用。

2)餐饮管理及实务

主要介绍餐饮经营和管理的基本理论、经营计划的编制、食品原料的采购供应管理、餐饮产品成本核算及成本控制、餐厅各岗位的标准操作技能和服务程序。培养学生掌握餐饮管理市场营销、经营计划、食品原材料采购供应管理、餐饮产品生产管理、售后服务管理、价格管理、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等能力,并能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运用。

3)饭店市场营销及实务

主要介绍市场的发展概述、饭店产品的特点、营销环境、竞争对手分析、消费者心理及需求模式分析、目标市场市场定位;饭店产品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培养学生掌握饭店市场营销基础知识,了解营销部门管理、营销方法、具体营销管理实务。

4)酒吧酒水管理及实务

主要介绍酒吧经营与管理中的基本设施、人员素质要求、基本产品中茶、咖啡、奶、果蔬饮料的基本知识及服务操作;各种酒品的生产过程、种类、代表名品及服务规范;酒吧产品销售与成本控制等管理工作。培养学生了解世界各地著名酒品的种类、特点,酿造工艺,质量等级以及各种鸡尾酒的调制、茶、咖啡等饮品的种类及冲煮原理等,掌握酒吧经营策略、酒单设计及日常管理实务操作等方面知识。

5)酒店督导

介绍如何创建积极的工作氛围;基层管理者管理职能的培养与应用,包括召开晨会布置任务;岗位分工班次编排;质量检查与控制;培训计划的制定与落实;特殊问题的处理等内容。培养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及现场管理能力的高素质酒店督导人才,掌握饭店基层管理人员的管理方法、艺术以及处理突发性事件和特殊事件的能力,明确酒店督导在整个酒店管理中的重要性。

6)顶岗实习

通过到酒店进行顶岗实习,使学生熟练掌握酒店主要岗位的职责范围与相应要求,掌握酒店基层岗位的操作程序、基本技术技能和服务技巧,在实践、实习中将所学课程内容与实际岗位紧密结合,达到对酒店各主要岗位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为将来参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对本次的顶岗实习中的观察和体会,学会接待中一些事故的处理办法,人际关系的处理和协调,针对不同客人类型的接待技巧和对客服务中应注意的各种问题。

7)毕业实践

经过毕业实践,学生从事酒店前厅、客房、餐厅等部门各岗位一线服务与基础管理工作,亲身体验酒店工作环境和氛围。通过毕业实践使学生具备酒店营业部门各岗位规范的服务操作能力与一定的管理能力,学生的毕业实践就是企业的岗前培训,毕业后可直接上岗操作。总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要适应社会行业需求,按市场经济的人才需求规律,通过对核心课程的设计,合理制订教学内容,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达到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实现人才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5]。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2000年中国旅游饭店统计公报.

[2]国家旅游局.2013年全国星级饭店统计公报.

[3]第1资讯.2014年8月份全国星级酒店开业统计报告.

[4]刘新超.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与内容及教学方法探讨[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2(4):45-45.

人才培养管理机制范文5

关键词:个人财务规划;高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延伸调整

作者简介:潘纯(1974-),女,湖北赤壁人,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会计教学;但红光(1975-),男,湖北赤壁人,江汉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文学与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26-0050-05

根据《2013年中国私人财富报告》统计的数据,2012年中国个人持有的可投资的资产,规模已达80万亿人民币,银行理财产品增速强劲,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40%[1]。据香港《南华早报》2015年3月5日报道,中国内地有8366名所谓超高净值个人,2014年在全球排名第五[2]。全球知名财经媒体《福布斯》的最新调研成果《2015中国大众富裕阶层财富白皮书》显示,“2014年底,中国私人可投资资产总额约106.2万亿元,年增长12.8%,主要由股票、基金、债券等金融性资产增长所带动。预计2015年底,中国私人可投资资产总额将达到114.5万亿元。2014年末,中国大众富裕阶层的人数达到1388万人,同比增长15.9%。预计到2015年底,这一人数将达到1528万人。”[3]这些数据催生了一个新兴行业――个人财务管理规划服务业。根据《2011年中国理财行业发展报告》的数据,我国个人理财规划师缺口达60万左右[4],成为金融行业和外资企业最急需的人才。随着互联网个体商业与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更加剧了个人的财务管理规划师供不应求的局面。面对个人财务管理规划人才市场的巨大需求,高等职业教育应在顺应培养由记账、报表会计向管理咨询提升转型的同时,尽快向培养面对个人财务管理规划服务的专业人才进行延伸调整。

一、个人财务管理规划的概念与核心内容

(一)个人财务管理规划概念的内涵

个人财务管理规划服务,源于发达国家银行的财富管理业务。在国际上,个人财务管理规划也称个人财务规划、个人理财策划等。为了表述的统一,同时避免与现在中国内地银行的“理财”业务相混淆,本文中采用“个人财务管理规划”一词来阐述。据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财务和银行词典》解释,个人财务管理规划是以依据基本财务状况,预测短期和长期的财务需求,制定一套个人理财策略。而维基百科的《自由的百科全书》的解释对具体项目做了拓展,其中包括个人收支、资产、债务、税负、保险等项目。还有针对人生支出项如婚姻、子女(含教育)、赡养父母、养老、医疗、住房、旅行、动产及非经常性开支的财务管理规划,以及个人财产如现金及存款、保险、年金、投资、股票、证券基金、债券、期货、贵重金属(黄金、白金、白银)、外汇、邮票、钱币、古董及字画等进行管理[5]。

显然,个人财务管理规划,是一项个人的综合财务管理服务,是接受个人委托和授权的、满足个人需求的、综合的个人财务规划与管理的服务。

(二)个人财务管理规划服务的核心内容

目前,个人财务管理规划服务世界各国都有各自的标准,但在其核心内容基本上大同小异。我们仅以美国和日本作为案例,来了解个人财务管理规划的核心内容。

1.美国个人财务管理规划的核心内容是设计符合个人或家庭需求的财务管理规划方案。其方案通常围绕个人及家庭的人生各个阶段的重大目标来设计与规划,美国的个人财务管理规划的方案设计通常以一生为期限,主要包括教育计划、退休金计划以及遗产计划等。

美国针对个人及家庭的教育计划的特色是避税、无收入限制、子女不能控制或使用账户、可以转让等,其通过投资或储蓄的设计,确保个人有足够的资金支付大学期间的各项费用。在美国的个人教育计划中,如:“529”大学储蓄计划①、监护人账户、教育金储蓄账户。美国个人财务管理规划服务通过各金融机构提供的个人退休基金计划主要有:“罗斯个人退休账户”②、传统个人退休账户、监护人个人退休账户,供自己选择。其中,“罗斯个人退休账户”最具特色。它的优势在于:储蓄长期累积时不用缴税、提取时不用缴税、甚至可以把钱转给下一代人。美国的个人遗产计划的特点是,在确定家庭成员关系的基础上,订立遗嘱并确定遗嘱受益人;在对个人所拥有的遗产进行估价的基础上,为未成年子女指定监护人,选择适合的信托基金;同时,安排子女的教育计划,确保子女享有可靠的经济保障,并顺利完成学业。并在合法的原则下,运用合理避税的手段使遗产税最小化[6]。

2.日本个人财务管理规划服务一般由私人银行依据个人财富目标而设定。根据个人的意愿和计划以及时间、资金的需求,来提供资产运用方案。私人银行提供咨询的一般项目是,收集个人必要的财富信息,包括年龄、资产、收入、家庭成员构成以及个人梦想与人生计划、个人金融资产投资的目的、投资经验和风险承受力等,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诊断,制订可供不同个人或家庭选择的金融服务商品一览表,包括保险估价、税务咨询以及不动产活用等相关报告。协助个人执行财务管理规划。最后,通过私人银行实施执行程序,并进行有效性评估、修正计划等跟踪服务[7]。

二、海外个人财务管理规划服务的兴起与认证规范的形成

人才培养管理机制范文6

关键词 职业技能竞赛 创新管理 高职人才培养 提升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7.012

The Innovating Management on Vocational Skill Competition and the

Upgrading Quality on Cultivating Higher Vocational Talents

CHEN Jinbiao, LIANG Kun

(Shunde Polytechnic, Foshan, Guangdong 528333)

Abstract The aim and significance of holding vocational skill competitions is to promote upgrading quality on cultivating higher vocational talents. Therefore, how to specify and innovate the management on higher vocational skill competition becomes one of the important approaches to upgrade quality on cultivating talents a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hich is the study emphasi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erms of the management of vocational skill competitions,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skill competition management mode of establishing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class-competition combination".

Key words vocational skill competition; innovating management; cultivating higher vocational talents; upgrading quality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 2020年)》提出: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明确了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职业技能竞赛是高职院校展示职业教育师生风采和改革创新成果的重要形式,人才培养的风向标,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校企合作、促进工学结合的推动器,职业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检测仪。

1举办职业技能竞赛的目的和意义

举办职业技能竞赛的终极目标是全面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具体有如下几点目的和意义:

1.1 促学

学生通过参加职业技能竞赛,激发了学习专业技能的兴趣,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了团队意识和拼搏精神等综合职业素质,从而促进了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和学校勤学苦练风尚的形成。

1.2 促教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不断探索教什么(教学内容)?怎么教(教学方法)?教到什么程度(人才培养目标)?从而增强了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知识,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

1.3 促改

学校通过组织师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找准人才培养的方向,不断推动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1.4 促建

学校通过组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逐渐认识到自身软件和硬件方面的不足,加快促进师资队伍、实验实训条件等的建设。

1.5 促合作

将职业技能竞赛作为校企合作的平台,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在学生就业、员工培训、产品开发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2高职职业技能竞赛的现状

2.1 竞赛配套制度不完善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教育部主办的国内规格最高、规模最大、专业覆盖面最广、社会影响力最深的职业技能竞赛。虽然自2008年至今已连续成功举办了七届,但在赛项设置、参赛选拔、企业参与、组织承办、专家裁判选聘、赛事监管等很多方面仍存在制度漏洞,需要不断补充和完善。

2.2 赛教分离

职业技能竞赛脱离了正常教学,一是参加职业技能竞赛成了少数尖子学生的“课外强化训练课”,学生受益面窄;二是应试化情况严重,部分院校追求竞赛成绩,把成绩作为办学的特色和招生的亮点,投入了大量资金、设备和各种资源,严重占用教学资源,影响正常教学秩序。

2.3 竞赛项目设置不合理

部分竞赛项目过于追求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绝大多数参赛院校必须购置由比赛赞助商指定的设备才能参加比赛,一是增加参赛院校经费投入压力;二是竞赛要求与学生实际水平差距过大,造成出现“学生的比赛,比的是老师”;三是新购置的设备不一定能适用于实践教学,造成严重资源浪费。

2.4 竞赛监管不到位

竞赛监管力度不够,造成比赛的“公平、公正、公开”因素缺失,一是竞赛承办方也直接组队参赛,主场优势太“明显”;二是赛题保密性、专家、裁判选聘、设备选用等环节缺少监督,存在诸多漏洞。

2.5 学生职业技能竞赛种类过于繁多

学生职业技能竞赛种类过于繁多,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的规范管理、准入淘汰机制和赛事等级鉴定。造成高职院校蛮目组队参赛,职业技能竞赛的积极作用大打折扣,违背竞赛设立的初衷。

2.6 教师职业技能竞赛太少

随着职业教育的高速发展,对高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迫切需要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参加教师职业技能竞赛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然而现阶段国内的教师职业技能竞赛相对于学生职业技能竞赛来说要少得多,远远无法满足高职院校教师的参赛需求。

3 规范和创新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工作的探究

针对上述高职职业技能竞赛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作为参赛院校应在当前的条件下从自身的管理工作出发,规范和创新学校的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工作,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1 建立完善的职业技能竞赛组织管理制度

学校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必须充分考虑制度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必须全面涉及教育教学、校企合作、队伍建设、服务、评价、激励和保障等方方面面,同时应完善各项工作的实施细则,确保制度“可依、必依、必行”。

3.2 建立技能竞赛信息化管理平台

随着职业技能竞赛活动逐年增多,传统的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管理工作的需求。无论是主办单位、承办单位或参赛单位都迫切要求实现职业技能竞赛的信息化、智能化管理,规范竞赛组织流程,提高管理工作实效。作为参赛单位的高职院校,更应该开发一套集管理、服务等各项竞赛事务于一体的职业技能竞赛信息化管理平台,以适应当前的工作需要。

3.3 项目化管理

管理是一门艺术,同样的事情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其效果截然不同。将项目化管理的理念有效运用到高职院校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工作中,可以最大限度地优化可用资源,协调管理矛盾和化解利益冲突。职业技能竞赛项目化管理就是把技能竞赛管理工作的每一项事物科学分解成若干个项目,通过申报立项的形式,配置项目资源、落实项目目标责任、建立项目考核机制,从而提高了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管理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效性。

3.4 赛教融合

职业技能竞赛的竞赛内容多数来自岗位工作任务,来自企业生产实际,这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因此,在学校的实际教学工作中,尤其是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中,更应该依据职业技能竞赛的这种理念,切实地把真实的岗位工作任务融入到专业教学内容中,做到赛教融合。

3.5 校企协同

职业教育的成功在于形成“学校出人才,企业用人才,学生成人才,社会有人才”的良好局面。职业技能竞赛必须成为校企合作的平台,才能促进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尽可能地契合企业的用人需求,作为体现人才培养质量的职业技能竞赛更应该深入企业,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校企双方共同推动专业课程建设、赛事组织策划、技术指导和训练,人才选拔和就业等工作的开展,形成“人才共育”的“双赢”局面。

3.6 科学选择参赛项目

由于当前各级各类学生技能竞赛项目繁多,职业院校首先要考虑是否参赛的问题。得到比赛信息后,职业院校应该先对比赛的性质、规格和规模进行深入了解,分析是否符合自身专业定位目标和发展规划、是否有益于学校的专业建设、师资力量提升、实训条件改善等,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科学选择有益于自身发展的项目参赛。

3.7 注重培养选拔过程

学生职业技能的学习是一个逐步提高、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我们把过程设计好了,保证了过程的科学性,就必定有好的结果。我们可以根据专业建设和课程要求多层次设置竞赛,如班级比赛、专业内比赛、系级(二级学院)比赛、校级比赛等,以比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校内营造“学技术、练技术、赛技术、爱技术”的浓郁学习氛围。这样不仅能为省级、国家级等更高级别的比赛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和选拔依据,同时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整体技能水平。

3.8 设立技能等级培养标准

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存在差异,我们应该制定“必须掌握”、“可以掌握”、“可能掌握”等多层次的技能培养标准,满足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也能遵循逐级提高的学习规律。我们不必分类或分班教育,但必须要因材施教,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出现有的学生“吃不消”、有的学生“吃不饱”等问题,从而大大提高职业教育的实效性。

3.9 加强学生专业技术社团建设

学生专业技术社团是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重要阵地,职业院校应该给社团配备专业指导教师,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以及提供良好的训练条件,让有志于专业发展的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

3.10 注重教师技能竞赛的开展

好教师是培养好学生的根本保证,职业院校应该高度重视教师教学能力水平的提高。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职业院校应专门制定《教师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加强教师职业技能竞赛的组织和开展,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

3.11 将职业技能竞赛成绩纳入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职业技能竞赛是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检测仪,高职院校应该将教师参加或指导学生职业技能竞赛的成效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到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中,以此提高教师参加职业技能竞赛的能动性,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考核评价的科学性。

3.12 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

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有完善的保障机制作支撑,职业院校必须在制度、组织、服务、安全、经费等方面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才能全面提升职业技能竞赛工作的实效性。

3.13 加强正面宣传和正确引导

职业技能竞赛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推动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促进职业教育稳步健康发展。职业院校应该加大对职业技能竞赛的正面宣传和正确引导力度,避免职业技能竞赛舞台成为少数师生的“名利场”和“试金石”。

3.14 加强调研和总结

参加职业技能竞赛是一个学习提高、总结改进的过程。通过参加职业技能比赛,职业院校会认识到自身在职业教育中的一些不足,应认真及时地调研和总结,并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加以落实和实施。

总之,职业技能竞赛对高职教育意义重大而深远,高职院校应该在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工作中坚持“重过程而轻成绩、重服务而轻管制”的原则,不断创新教学评价标准、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模式,促使竞赛内容和教学内容、竞赛管理和教学管理相融合,逐渐向制度化和信息化管理模式转变,全面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基金项目: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校企协同、课赛结合技能竞赛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13-SZJGXM47)

参考文献

[1] 范恒彦.技能竞赛管理体系的构建[J].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3-4.

[2] 孟恬.职业技能竞赛的过程管理研究[J].文教资料,2013(25):16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