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考古的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水下考古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水下考古的意义

水下考古的意义范文1

象山“小白礁Ⅰ号”发掘是继“南海Ⅰ号”、“南澳Ⅰ号”之后的重大水下考古发现。曾经轰动一时的“南海Ⅰ号”是沉船整体打捞上来,再进行考古发掘的,而“小白礁Ⅰ号”考古是直接在水下发掘,不得不面临气象条件、洋流速度、水文环境、潜水技术等多种问题,有极大的危险性和考古难度。一个多月时间从水下发掘出文物500余件,陶罐、青花碗、五彩罐、砚台、印章、银币等文物林林总总,以瓷器为多,且胎色艳丽,多为清道光年间款式。其中从沉船中打捞出来的不少梅园石令人瞩目,它是宁波特产的一种罕见石材。它所承载的传奇故事和水下考古队员的勇敢探索将在文化史册上熠熠闪光。

在我国东海之滨的石浦渔港东南27海里处有一座神奇的小岛—渔山岛。渔山岛四周海浪滔天,一望无际的大海令人心旷神怡。蔚蓝的天,湛蓝的海,海天一色把海岛掩映得更加美丽。渔山列岛由13个大大小小的岛屿和41个海礁组成,小白礁就是其中一个。

央视直播浙江首个水下考古发掘现场

2008年,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合作开展浙江沿海水下文物普查时发现,渔山岛附近水下有一艘沉船,因为沉船毗邻小白礁,所以就定名为“小白礁Ⅰ号”。2009年又进行了重点调查。2011年4月,宁波·象山“小白礁Ⅰ号”沉船遗址水下考古发掘获国家文物局批准。这是浙江省第一个正式获批立项的水下考古发掘项目。

160多年前,一艘满载着瓷器和宁波梅园石的商船从宁波起航,在经过象山渔山岛附近时,遭到意外,沉入20多米深的海底。船上到底发生了什么?船体遗骸还封存着哪些文物?这艘沉睡百年的商船引发了人们的种种猜测。

2012年6月下旬,我国考古队员的水下探测和中央电视台的现场直播,试图解开这一个个谜团。

2012年6月26日上午,央视新闻频道、中文国际频道、英语频道对象山“小白礁Ⅰ号”沉船水下考古向全世界进行了现场直播。考古队员下潜后进行了艰险而紧张的水下考古工作。等到水下能见度稍有好转,中央电视台3组6名工作人员先后下水。他们身负不同任务,有水下测绘的,有拍照录像的,也有给梅园石清洗起吊的。随着入水深度逐渐增加,通过水下高清摄像头,观众们清晰见到在沙石表面的沉船船体、成列的梅园石、数个青花大碗以及水下考古队员用探测器具进行探测、考证的情景,甚至还有时不时蹿到镜头前的小鱼游来游去。梅园石是一种罕见石材。四件梅园石借助起重设备“电葫芦”缓缓地被起吊出水面,并被放置在早就准备好的脱盐池内。沉睡在海底1个半世纪多的梅园石和青花碗、五彩瓷器等珍贵文物终于浮出水面重见天日,“小白礁Ⅰ号”带给大家的不仅是一份惊喜,更是一份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责任。

刚刚出水的梅园石切割整齐,长约80厘米、宽约60厘米,厚5至8厘米,每块重约50公斤。一块块梅园石似乎在向人们诉说一个个历史传奇故事。自隋唐到清末,宁波历史上一直是海上外贸的重要港口。这次宁波特产梅园石的出水同时也佐证了宁波就是当年“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

说起小白礁沉船水下考古的直播,可谓是一波三折,央视主持人文静开玩笑说,这是天公作美,龙王作难。虽然在连日大雨后,渔山海域的天气略有好转,近几天都转为多云,但是24米深的海底能见度却一直很差,影响到电视直播计划,文静幽默地称之为:“龙王看了欧洲杯,正在海底开派对,将水搅浑了。”

考古专家王光远介绍说:“我们必须分步对文物进行脱盐,第一个脱盐池浓度还比较高,不至于将文物瞬间稀释,然后逐步递减盐的浓度,使文物适应现在的环境,这个脱盐过程将持续很长时间。”专家们将对出水文物制定相应保护方案。少量梅园石将留在海底继续压舱。届时,沉船表面将用泥沙和梅园石覆盖回填予以保护,等待2013年再进一步发掘打捞。

梅园石走出国门

沉睡的矿石是一个亿万年不醒的梦,行走的梅园石却造就了一段不朽的文化交流传奇。

许多人或许以为梅园石不过是石头而已,何来珍贵一说?而在专家眼里它们却是极有价值的,意义重大。水下考古队队长林国聪介绍说,这些梅园石不仅仅是文物,而且是珍贵的文物,通过它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比如能判断这艘船的始发港是宁波。而且梅园石在保护沉船遗址至今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它起到镇压沉船的作用,同时又减轻了海水对沉船的冲刷。

梅园石是宁波的特产。林国聪介绍说,梅园石分布于宁波市鄞州区鄞江桥一带,岩石层属凝灰岩,结构致密坚硬,矿物粒度大小均匀,石质细腻、色泽素雅、硬度适中,是一种高档的建筑和雕饰石料。

千百年来,宁波梅园石的行踪遍及海内外。鄞州当地民宅明堂里铺的石板是梅园石,村口庵边小溪上的小桥是清一色的梅园石。在宁波的老外滩、七塔寺、白云庄等历史建筑中都有梅园石,古宅陋巷以及许多不知名的民居建筑里,更是处处可以见到梅园石的踪迹……

水下考古的意义范文2

张耕,1968年生,安徽桐城人,清文华殿大学士张英第12代孙。现榘不帐∥奈锛定站副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兼职副教授。擅长书画类文物鉴定和花鸟画、行书创作。

方勇,1977年生,安徽桐城人,桐城方氏后裔。现为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山水画系副主任,主持山水画系的教学工作。多次在国内各美术馆、博物馆举办个人作品展,出版有《中国当代山水画名家系列方勇卷》等多本画集。作品在国内多家权威学术刊物发表。

乾隆大花瓶拍出2243万

2017年1月11日晚,乾隆洋彩万花献瑞图大吉瓶亮相北京观唐z榷2017年迎春拍卖会,最终以2242.5万元成交。据专家介绍,该拍品为清乾隆时期御窑烧制,1860年被盗至英国,曾多次亮相拍场。花瓶花饰华丽,瓶底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是英国“放山居”旧藏。

毕加索《灯下的女人(杰奎琳)》5865万元成交

2016年12月22日晚,保利华谊(上海)首届艺术品拍卖会“对话:重要东西方艺术夜场从元人秋猎图到毕加索”正式举槌,共呈现73件拍品。其中,在预展时就占据醒目位置的毕加索重要作品《灯下的女人(杰奎琳)》以2700万元起拍,22次出价记录,竞价过程大约5分钟,最终以5100万元落槌,5865万元成交。

张献忠江口沉银水下考古出水五十两银锭等文物

近日,记者了解到,备受关注的张献忠江口沉银水下考古在施工过程中已发现少量银锭、银簪、戒指等文物,在清理后的沉银表面能够清晰看到“五十两”字样。目前,考古队已经初步锁定了100平方米的区域,沉银埋藏深约3米,春节后将大面积发掘。

西安博物院金银玉器珍品展在新疆展出

西安博物院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联合举办“金辉玉德――西安博物院金银玉器珍品展”于2017年1月1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展出。西安博物院从院藏的西安地区出土金银器、玉器中遴选出106件(组),依据金银器、玉器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将展览分为礼权之尚、华饰之锦、樽瓯之璨三个单元,以此展示金玉之光的绚丽风采,讲述千年古都的历史辉煌。

2017年印度奎隆港口遗址考古工作正式启动

近日,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所与印度喀拉拉邦历史研究委员会正式收到印度国家考古局批复,获得了2017年度印度喀拉拉邦奎隆港口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资质。自此,印度奎隆港口遗址中印联合考古发掘工作正式启动。2017年度奎隆港口遗址考古工作,将由喀拉拉邦历史研究委员会、喀拉拉邦大学、故宫博物院三方组成联合考古队,进行包括考古调查、试掘及正式发掘在内的全面工作。

龙虎山大上清宫遗址考古已发掘4500平方米

2017年1月12日,从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经过近3年考古发掘,“道教祖庭”龙虎山大上清宫遗址目前发掘面积4500平方米,取得重大发现。专家证实,遗址为大上清宫明代遗存,是北宋以后龙虎山道教祖庭的主体,也是我国南方地区迄今发现的等级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等级宫观建筑遗址。

山西省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展在山西博物院开展

2016年12月30日,由山西省文物局主办,山西博物院承办,太原市文物局、大同市文物局等共同协办的“厚重山西――山西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展”在山西博物院开展。此次展览共分为“金匮巨藏”“九转丹成”“众擎易举”“光前裕后”四个部分,分别展示了山西丰厚的可移动文物收藏、山西“一普”工作模式、全新的文物收藏体系、山西“一普”对未来文物事业的意义。展览面积800平方米,共展出文物近700件,是一次对三晋丰厚文化遗产的全面展示,也是对全省文博系统工作面貌的正面展示。展览至2月28日结束。

水下考古的意义范文3

分句和主句的关系:分句是支持证明主句的理由,具有前提性、条件性;主句是叙述的中心和主旨,具有结论性。

本书为了结合读者熟悉的常识,在解析中,把论点语句称作主句(主旨句),把论据语句称作分句。

试题15.(国考2014-87)史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的古滇国历时五百余年,在云南历史上的地位颇为重要。古滇国的青铜文化吸收和融合了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化精华,然而东汉以后,古滇国却神秘消失,唐代以后的史书上竟没留下任何记载。近年来,抚仙湖南岸江川县李家山墓葬群出土了数千件古滇青铜器,抚仙湖北岸相连的晋宁石寨山曾出土滇王印。据此,考古学家推测云南抚仙湖水下古城就是神秘消失的古滇王城。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推测?()

A.在抚仙湖水下古城,也发现了大量青铜器

B.按考古常规看,王国都城附近都是墓葬群

C.抚仙湖水下古城与史料记载的古滇国都位于今云南省境内

D.据专家推测,抚仙湖水下古城与古滇国处于同一历史时期

[解析]

(1)主句(论题):考古学家推测云南抚仙湖水下古城就是神秘消失的古滇王城。

(2)分句(论据):分句1:抚仙湖南岸江川县李家山墓葬群出土了数千件古滇青铜器;

分句2:抚仙湖北岸相连的晋宁石寨山曾出土滇王印;题干中的分句对文中主句支持得不充分,需要补充分句加强支持。

(3)补充分句B:按考古常规看,王国都城附近都是墓葬群。分句1、2恰好符合这个常规。B选项运用归纳,可支持主句:抚仙湖水下古城就是古滇王城。答案B。

(4)C项从地域上、D项从时空上对主句支持太弱,因为同地域同时空的事物范围太广。注意:A项中“青铜器”和题干中“古滇青铜器”概念偷换。

试题16.(浙江2014A类-89)据调查发现,大部分电视观众对同一则广告在电视节目中反复播放的行为相当反感,因此有人认为厂家做广告的目的不仅没达到,甚至会产生负作用,最终影响产品的销售。

下列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结论?()

A.只要广告制作得精彩、有创意,还是有很多观众乐意看的

B.厂家的目的是让观众记住其所推销的产品,而不会顾及观众当时的感受

C.有些电视观众在广告时间会干些家务或休息一下

D.许多有实力的大企业的电视广告往往采用同一则广告反复播放的方式

[解析]

(1)概括主句:厂家做广告“影响产品的销售”。

(2)分句:大部分电视观众对同一则广告在电视节目中反复播放的行为相当反感;

(3)若削弱主句,则应证明厂家做广告“没影响产品的销售”。

(4)D项由归纳得出:“许多有实力的大企业的电视广告往往采用同一则广告反复播放的方式”。若“采用同一则广告反复播放的方式”影响销售,那么“许多有实力的大企业”不会同时采用这种广告播放方式。因此,最能削弱主句“厂家做广告影响产品的销售”。

答案为D。

试题17.(浙江2014-90)雪崩体能使每平方米的被打物体表面承受40~50吨的力量,冲击力量非常惊人。雪崩体在高速运动过程中,还能够引起空气剧烈的振荡,在雪崩龙头前方造成类似于原子弹爆炸时的冲击波的强大气浪。在陡岩或者河谷急转弯的地方,雪崩体很可能被阻停留下来。而雪崩气浪却会继续沿着雪崩运动的方向爬山越岭,摧毁森林、房屋,倾覆车辆,人畜遇到它可能窒息而死。

从这段文字可以推出()。

A.雪崩体的巨大冲击力更甚于原子弹爆炸

B.雪崩的威力一般只能达到陡岩或者河谷急转弯的地方

C.雪崩体对登山队员的主要威胁在于缺氧

D.雪崩气浪的作用范围要比雪崩体大得多

[解析]

(1)结论型。概括分句,分析分句支持的主句是哪个选项。

分句1:雪崩可形成类似于原子弹爆炸时的冲击波的强大气浪;

分句2:在陡岩或者河谷急转弯的地方,雪崩体很可能被阻停留下来;

分句3:雪崩被阻停留时,气浪继续沿着雪崩运动方向运动。

(3)分句3“雪崩被阻停留时,气浪继续沿着雪崩运动方向运动”,推出气浪比雪崩的波及范围广,即答案D“雪崩气浪的作用范围要比雪崩体大得多”。

(4)选项A“雪崩体的巨大冲击力更甚于原子弹爆炸”,与分句1“雪崩可形成类似于原子弹爆炸时的冲击波的强大气浪”不符,排除。

(5)B选项偷换概念。“雪崩体”与“雪崩的威力”是不同概念。C是无关选项。答案为D。

试题18.(山东2014-90)在国际上,一般胰腺癌患者中位生存期4至6个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报告,这种癌一年生存率为8%,五年为3%,中位生存期仅2至3个月,而我国经中医诊治的上海地区百余位胰腺癌患者中已有近二十位度过了3至5年,这些患者中绝大多数是无法手术,未经过化放疗的,现在绝大多数活得有滋有味。

由此不能推出的是()。

A.中医是一种实用技术,它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B.中医具有奇妙的科学内容

C.中医是一种实实在在存在的,几十亿人用了多少年都很有价值的

D.中医叫人糊糊涂涂地活,西医叫人明明白白地死

[解析]

(1)“推不出”题型。是与题干分句无关联或有相对相反意义的叙述。试题4个选项中只有1个。所以一定有3个与题干分句有被支持的关联关系。

(2)题干列举的例证是不完全归纳。

分句1:国际上胰腺癌患者中位生存期4至6个月;

分句2:美国报告,这种癌一年生存率8%,五年3%,中位生存期仅2至3个月;

分句3:我国经中医诊治的百余位有近二十位度过3至5年,绝大多数活得有滋有味。

(3)题干3个分句都不支持C:中医是几十亿人用了多少年都很有价值。分句没有涉及“几十亿人”的说法。答案为C。

(4)分句3中用“中医治愈部分癌症”做例证,可推A:实用、解决问题;可推B:中医奇妙(道理不明,但可妙手回春);可推D:中医无理论根据,却能让癌患者莫名其妙活着;而西医对癌症确诊清楚,却只能让患者明白死去。

论证分析中,无论是结论型、支持型,还是削弱反驳型的试题,都必须把主句和分句在心中分清并提炼出来(框架阅读法)。再根据提问,确认两者间的逻辑关系,解答思路就自然清晰。

水下考古的意义范文4

1、西沙“华光礁一号”宋代沉船遗址.1999年水下考古调查出水了一批瓷器。在一些器物的底足内,发现墨书题记。标本99XSHGWl:0832,粉盒底面有墨书“杨口”。标本99XSHGWl:0876.B型青瓷盘.残,足底有楷体墨书“陈十”(图一,25)。执壶卧足内有墨书题记,字体不清。Ab型酱釉小口罐,标本99XSHGWl:0540,底面墨书“谢字”(图一。24)。①

2、广东“南海一号”宋代沉船遗址,2011年试掘,出水了一批瓷器,其中有部分有墨书。白釉瓷盒,编号2011NHITNTE9:045,德化窑系,底部有“林上”(图一,5)。白釉刻划花敛口盘,共三件.编号2011NHITNTE9:008,009,010,均为德化窑,底部有“林上”(图一,1,2,4)。白釉刻划花折沿棱口碗,编号2011NHITN7E9:001.德化窑,底部有“林上”(图一。3)。白釉喇叭口瓶,编号2011NHITN4E7:015,德化窑系,底部有“林”。@根据发掘可知,有墨书“林上”的瓷器均位于一个探方.面积lxl米,可以肯定是一个船舱内,而且基本是在船舱的表面。其中根据字迹可以认定009和010两件墨书是同一人所写.字迹完全一样。此舱瓷器的货主姓“林”,“上”可能表明它是位于瓷器的上部.或就是人名。

3、2004年广州市芳村大道北大通寺遗址发掘.有出几件带墨书的瓷器。青瓷碗,残,底有“大通”二字,楷体(图一,26)。大通寺内的“大通烟雨”井为广州宋、元、明、清的羊城八景名胜之一。在井底出土的陶瓷片中发现多件青瓷碗底有墨书“大通”二字,可为确认“烟雨井”提供重要物证。③

4、福建东山县的墨书,2010年6月到8月.由省博物院等三家单位组成联合考古队.对东山县白塘澳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在宋代及其以后文化遗存中发现一件青瓷碗,CTl③:4,底部有朱书“且黄”字样。④经与作者沟通得知,实为墨书。根据笔者的经验,应是“黄口(置)”,即黄姓购置之意。

5、福建建阳市建窑遗址,2014年12月.笔者在建阳建窑遗址调查中,发现两件南宋青瓷碗,碗底有墨书.一件为“王二东”(图一,6),一件为“周驴孙”(图一,7),均应为人名。这两件均不是建窑产品,可能是龙泉窑系的产品,应是当时窑工所用。其中墨书“王二东”一件,明显有异,“王”字的最下一横明显被碗底的流釉所盖住.也就是说.先写墨书,后来入窑烧瓷。墨书姓名一般表明是瓷器的使用者,而在烧窑之前在瓷器底部所写的墨书.只能表明此窑的主人或是这批瓷器的货主.即已定烧.这对研究民间窑场的烧制及贸易有一定的意义。

6、福建南平市延平区王台镇吴坍狗母山遗址,2014年下半年省考古所对延(平)顺(昌)高速公路考古发掘中,在延平区王台镇吴坍狗母山遗址中出土了较多的墨书(图四)。从照片中可见,有“仲可”和“六置”可以辨识。其中,“仲可”应是人名。“六置”意思是名“六”的人购置.而且“六置”墨书的共有三件,从字迹看,应是一人所书,也是一人所有。

7、福清少林院的墨书。出土了一批带墨书的瓷器,主要分三类:

(1)含有“少林”字样的墨书。T3538①:6,青灰釉碗,碗底有“少林院用”。T2837②A:1,青白釉碗,碗底有“少林常住”(图二,3)。T3340②:1,青黄釉碗,碗底有“少林天王”(图二。6)。T3439②:12,黄釉,外下腹有“少林会司”,碗底有“吉”。T2442③:2,青黄釉,外下腹有“少林”,碗底有“司”(图二,5)。T2443③:1,黄釉,碗外下腹有“少林会司”(图二,1)。T2443③:19,青釉,外下腹有“常住”,碗底有“少林”(图二,4)。T2443④:4,青黄釉,碗底有“少林天王”(图二。2)。T2443④:5,黑釉,壶底有“少林”。

(2)与时间有关的墨书。T3437②:3,青白釉盖,盖口沿内侧有“戊午”(图二,8)。T3539②,青绿釉,碗外下腹有“甲午”(图二,7)。

(3)其它墨书。T3238②:1,青黄釉,碗底有“中元”(图二,9)。T2531②:2,青灰釉,碗底有“饭头”(图二,13)。T3437②:2,青黄釉,碗底有“天王”(图二,14)。T2342③:1,青釉,碗底有“龙兴”(图二,15)。T2443③:7,青绿釉,碗外下腹有“乞分”,碗底有“黄口”(图二,10)。T2842③:1,,青灰釉,碗底有“堂口”(图二,12)。T2443④:12,青釉,碗底有“吉”(图二,11)。

这批墨书极为重要.它首先确认了此寺庙的名称.在宋代就是少林院,其次内容较为丰富,反映了寺院的生活。“少林常住”,常住即住持,墨书表明它是住持用的碗。“少林天王”,天王应是天王殿。“少林会司”、“司”,会司,僧官。“饭头”,应是寺内掌管伙食的。从这样看,大部分有墨书的碗均是寺内有身份的僧人所用。“戊午”和“甲午”均有天干地支的年号。“中元”为古代三元之一,中元为农历七月十五,为盂兰盆节.

8、2014年10月底.在福州新店寿山乡的田间,原广应寺基址上发现了一件宋代的碗,青灰釉,内涩圈,圈足内有墨书“寿山”(图一,16)。因此,至少宋代时此地已叫寿山了。

9、2014年4-8月,福州市考古队对福州淮安古窑址调查试掘中,发现两件宋代瓷片有墨书。黄釉碗,T01②,碗底有“德”字(图一,28)。青白釉碗,涩圈,T01②,碗底有“滕”字(图一.22)。

水下考古的意义范文5

喇家遗址的辉煌文明

喇家遗址位于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镇喇家村,这里光热充足,土地肥沃,黄河绕村而过,被认为是西北少见的富庶之地。遗址主要为距今3 500~4 000年的齐家文化遗存。齐家文化属新石器时代向青铜时代过渡的一种文化类型,因最早发现于甘肃和政县齐家坪而得名。

2003年12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青海省考古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在素有“东方的庞贝古城”之称的喇家遗址发掘出一座高规格墓葬。这座墓葬位于2001年发现的一座广场上。墓葬地势较高,位于一个平整的土台中间,为正北方向的长方形土坑葬,墓坑较深,有木棺和部分陪葬玉器。而最为奇特的是墓葬除了本来的墓坑口,外面还有一个长方形的口,整个墓口呈“回”字形。经考古人员初步鉴定,墓主人为男性。这种形式和规格的墓葬在齐家文化墓葬中还是首次发现,墓口的形状更是以前没有发现过。考古人员在研究了墓葬所在占地约100平方米的土台后发现,土台上有大量人类活动的硬面和祭祀痕迹,西南角呈覆斗形,因此可能是一座祭台。此外,墓葬出土的随葬玉器多为做工精致的玉环、玉璧等礼器,因此专家推测墓主人很可能是当时的军事或宗教首领,且宗教首领的可能性更大。

一天,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一行在挖掘现场工作时遇雨,当他们到附近一户喇姓人家避雨时,发现他家的院墙根立着一块石板。专家们认真观看后断定,这是一块齐家文化的石刀,当即向老乡征集了这块石刀。这家的老太太讲,这块“石板”是50年代在喇家文化的遗址附近挖到的。她的老伴背回来后做了火炕的炕板,老伴去世后,火炕拆掉了,这块“石板”就立在了院墙旁。专家们对这块石刀进行了初步研究:石刀为长方形,长90厘米,宽60厘米,厚8厘米,中间偏上有一圆孔,重约35公斤。石刀四周的刃部有象征性的打磨痕迹。中间的圆孔穿上绳子,石刀可以被挂起来当作石磬,用手指敲击,声音清脆富有韵律。因此,这块石刀应该是礼器。这样大体积和重量的礼器,在齐家文化遗址中是首次发现。这块巨型石刀已妥善保管,用手指轻击,会发出清脆的声音。巨型石刀,不是生产工具,它兼有礼器、乐器的作用,是权力的象征。加之喇家遗址这次出土了不少大的玉璧,官亭一带,在齐家文化时期有可能是一个部族权力统治中心。这块巨型石刀的发现,为研究我国国家的发生、起源有重大意义。

专家们还在喇家遗址发掘出“黄河磬王”。这块被誉为“黄河磬王”的石器是喇家遗址最惊人的发现。它长91厘米,宽61厘米,厚4厘米,呈长方形,有琢制的穿孔以便于悬挂,边缘有象征性的刃部。是仿制同时代长方形石刀的形状制成,与传统所见的弓背形曲尺形磬不同。按照喇家遗址的发现来看,石磬的形状应当与生产工具有些关联,是脱胎于齐家文化的石刀。关于石磬的另一个令人激动的新发现是它的构形符合黄金律,这说明齐家文化居民制器时已有充分的美感,石磬的造型与大小并不是随心所欲确定的。王国道说,此磬形制巨大,制作精致,根据金文和古籍记述,依照商例称为“特磬”。它是王室和诸侯专用的重器,在商代王陵和方国首领墓中曾出土过。因此有理由认为,特磬是社会高层使用的礼乐器,是至高无上权威的象征之一。由此也可推断,喇家遗址已具有相当高的社会政治结构。

考古工作者还在遗址出土一把制作精美的玉刀。这是目前国内出土的最大的一把玉刀,堪称重要发现。玉刀是当时最重要的礼器之一,象征着权力。这把出土的玉刀为长方形,宽16厘米,残体长约30厘米,带有一个半孔,仅厚0.4厘米。复原后长度能达到60~70厘米。如此大而薄的玉刀,在玉石加工工艺上讲是非常困难的。这充分说明了4 000年前喇家遗址地区石器加工工艺水平高超。除了玉刀外,考古人员还在喇家遗址发现了玉璧、玉琮等玉器,由于这一地区不产玉,这些玉器的发现,为这一地区和我国其他地区的交往提供了很好的历史佐证。

死亡的惊恐与深情

长期以来,村民们经常从农田里挖出死人的尸骨,而且这些尸骨大多身首异处,既不像在墓穴中,也不是在某种特定的环境里,而是随意裹挟在泥土之中。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考古学家在喇家村发现古人类遗迹时,这些遗留在房址中的尸骨和它们奇异的姿态预示着喇家曾发生过恐怖的史前灾难。

2000年挖掘的前期工作主要由青海省考古所展开,他们很快就在喇家东北角的高地上发现了重要遗迹,当他们把地面刨去很浅的土层之后,发现了一具完整的尸骸。正当大家为此而疑惑的时候,在同一个探方里又出土了13具尸骸,挖掘现场立刻笼罩在死亡的迷雾中。无独有偶,接下去的挖掘在相邻的探方里又有数具尸骸出土,在进一步的清理当中,他们发现尸骸所倚靠的地方有大面积的白灰面,也就是用生石灰涂抹的墙体,而考古学上已有很成熟的结论,利用白灰面粉刷墙体正好是齐家文化房址所特有的,也就是说,这些史前人类都是死在房子里的。

为了保护这些尸骸,挖掘现场已经搭起了帐篷,并将出土尸骸的三座房址分别命名为3号房、4号房和7号房,通过对尸骸的头骨、髋骨、牙齿等特征部位的取证,对尸骸的性别、年龄和姿态做出了专业鉴定。4号房出土了14具尸骸,在屋中央是两个年龄分别为16岁和9岁左右的男子,在房址的西北角和西南角都蜷缩着五具尸骨,而且都是一个成人用手臂护卫着四个幼童。在房址正东面墙壁上被确认是一对母子,母亲大约30岁,孩子只有1岁大,可以看到,在死亡来临的时刻,母亲紧紧地护卫着自己的孩子,至死也没有松开。同样,3号房里也有一对母子,而且状态惊人地相似,母亲双膝跪地,眼神凝视上方,似乎在祈求上苍留给她的孩子一条生路。在7号房里仍然有一对母子,母子俯卧在地,在她的左肩上方,露出一个小孩的头颅,可以想象,母亲正是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某种沉重的撞击,保护着自己的孩子。这一幕幕残不忍睹的景象,也封存着4 000年前黄河长者以身佑子的深情,至今慑人心魄。

地震和洪水制造了劫难

因为尸骸是遗留在房址中,加上他们又大多是妇女、儿童和少年,所以专家们认为人为杀戮的可能性很小,于是就把注意力投向了这些史前人类所生活的环境。研究古人类和古环境之间的关系,又是一块多学科交叉的领域,涉及考古、地质、环境和古生物学等。

北京大学环境考古学专家夏正楷带着他的博士生杨晓燕,在叶茂林的协助下对喇家的整个地形地貌进行了勘察。因为当时的考古人员只能大致回忆起,出土的尸骨基本上被掩埋在红胶泥层中,和房屋周围的黄土层有较大区别,因此红胶泥则是他们搜寻的主要对象。但很快他们就发现,红胶泥根本不是什么秘密,在喇家的田野沟壑中都有,当他们顺着这些沟壑往前行,就到达了喇家村的最南端,而这里正是波涛滚滚的黄河!黄河在途经青海和甘肃两省交界时,恰好从喇家村南边流过,由于地处上游河段,所以河水还很清澈。几千年来,黄河虽然几经改道,但都没有离开过喇家村所在的这片盆地,至今喇家遗址上还可以看见许多大大小小的黄河故道。居崖壁之上,是由于在漫长的岁月当中,河水下切,导致河岸提升的结果。

看到了黄河,找到了红胶泥,大家不可避免地都有一种猜测,喇家的灾难是不是就是黄河洪水的泛滥?因为洪水就有这么大的力量来毁灭一个部落,也可以将尸骨冲得四处漂散。但如果是洪水,房址中的尸骸又如何能保持这么完整生动的姿态,为什么这位母亲恐惧的眼神是在凝望上方?专家们在清理10号房的时候,有目的地查看房址内的遗存。首先,挖掘者去除的还是红胶泥,但已经发现,在泥层中还夹杂着颗粒粗糙的沙石带。很快,在房址的一角便显露出人骨,而且专家们发现,掩埋人骨的主要成分不是红胶泥,是黄土!挖掘结束后,大家一致认定,掩埋尸骨的黄土和构成房屋的窑洞土层类似,也就是说,在灾难发生时,很可能是窑洞的垮塌首先击倒了他们,后来才遭遇到了红胶泥的覆盖。

水下考古的意义范文6

据史料记载,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人认为拥有中国的瓷器是一种荣耀。由于他们大量收藏,带动了中国瓷器的出口量。明末外销瓷生产的质量非常好,整体画面繁而不乱,又将东、西方的文化气息和艺术韵味结合在一起。一方面有着成熟的工艺与优秀的工匠,一方面来自欧洲的订购价格很高,让陶瓷制作者得以使用最好的原料和工艺进行生产,所以外销瓷中不乏精品。

这些沉睡在海底的瓷器,几百年来遭海水和暗流的腐蚀冲刷,釉面大多损坏,釉表层如同脱去一层皮,用放大镜能看到气泡破状。出水后,如果保护得不好,其釉面往往暗淡无光。因其釉的表层被破坏,沾在釉层破气泡里的胶质物质无法被彻底洗干净,其釉表附着的胶质物质会遮住釉光。

据知情人士透露,真正的“海捞瓷”通过两种方式销售出去:一是经陆路辗转至香港、上海等大都市之后再流到藏家手中,二是直接在海上与海外的文物贩子交易。

中国海捞瓷在20世纪80年代的国际拍卖市场上崭露头角,直至今日,它的拍卖价可谓是扶摇直上,迭创新高。但相对于海捞瓷国际市场的凌厉长势,国内市场则明显相对滞后,一度呈现“内冷外热”的尴尬局面。究其原因,一方面固然与历史上海捞瓷多流失海外、国内流通量较少有关,但也有相当大的原因是国人的不重视。一些人认为海捞瓷的纹饰、造型都是为了迎合外国人的口味,不符合中国人审美喜好,在国内市场不大。

其实并非如此,海捞瓷更多地体现了中西合璧的艺术特色,部分海捞瓷是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民风民貌的,上面绘有中国的市井生活图、狩猎图等,符合国人的审美喜好。此外,有些人认为海捞瓷多属外销瓷,且以民用瓷居多,潜意识中觉得海捞瓷是低档瓷的代名词,其实与同时期的民窑瓷对比,“海捞瓷”并不低等。如为欧洲市场生产的瓷器,主要供贵族阶层使用,制作精美,整体工艺水平较高。可喜的是,海捞瓷在市场上的表现并没有像认识中的那样,特别是近几年来,海捞瓷在市场上表现日益耀眼,拍卖会、沉船打捞是推动海捞瓷行情看涨的两大因素。

进入21世纪,“海捞瓷”在中国内地也开始升温。2005年末中国嘉德拍卖公司推出“海捞瓷”专场,200多件拍品,拍前预估价仅为100万元,然而最终的成交额达2727万元,成交率达92%。事实上,此前即使香港佳士得公司的大型拍卖上的瓷器成交率也才只有58%。自此,“海捞瓷”在中国也“火”了起来。2006年5月,从海外流转回国的两件“海捞瓷”,元末明初的青花龙纹大提梁壶和明洪武釉里红莲口鱼藻大盘,在北京分别拍出了671万元和792万元高价。

随着“文物热”的升温,“海捞瓷”的行情继续一路看涨,在国外的一些大的拍卖会上,风头也依然强劲。在国内一些城市的文物市场上,如北京的潘家园、福建广东沿海一些城市的文物市场上,也冒出了很多“海捞瓷”。但也有文物商人评说:“在文物市场上的‘海捞瓷’绝大多数都是赝品,真品不会超过5%。”中国的水下文物依法不可以流通,即使是拍卖公司拿出来公开拍卖的“海捞瓷”,也都是来自海外,而文物商人公开贩售的“海捞瓷”多以噱头为主,如果真要追究起法律责任来,就会露出“文物标本”的真面目来。

国际上对于海洋文化遗产的界定过于模糊,或许是中国文物界错失这批无论在学术上还是艺术上都极具价值的“黑石”号文物的原因之一。目前我国的相关文物法规定:“对于遗存于中国内水、领海内以及依照中国法律由中国管辖的海域内的文物,无论其起源于中国或起源于外国,均属中国所有。对遗存于中国领海以外的其他管辖海域,及公海区域内的起源于中国的文物,中国享有辨认器物物主的权利。”对于中国领海外的其他海域可以确认为起源于中国的文物,这仅仅是规定了辨认的权利,也就是说仅仅运用了文物的“属地原则”,而没有追究文物的“属物原则”。而一些西方国家如英国,就采用了“双重原则”来保护其文化谱系下的文化遗产,也更有利于依法追讨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