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竞技运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竞技运动范文1
关键词: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9-0233-01
要想使高校体育教学得到有效发展,对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加以明确显得非常重要。从某个角度来讲,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两者的密切程度可以看做是点与面或普及与提高的关系。体育竞技最为直接的一个表现就是运动训练,但进行运动训练还要基于对体育相关知识熟悉掌握的基础上,而熟悉了运动训练也有利于提升体育教学质量。所以,对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加以掌控,同时做到优势互补,便是当今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者需重点思考的问题。
一、高校运动训练及其体育教学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高校运动训练现状
现在的高校运动竞技机制还不够完善,在对高校运动员招生、选拔、及训练与管理上面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的标准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运动训练的发展。高校运动训练还存在学习与训练关系处理不当的现象出现,从而导致学习与训练的时间分配缺乏合理性与平衡性。体育特长生与其他学生之间存在差异,但学校忽视了这些人的个性差异,学校没有组织专项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只是将特招运动员与普通学生同等对待,并且在教学策略及管理方法上也没有做任何改变,进而使得许多运动员跟不上文化课程的学习进度,影响了训练的积极性。目前许多高校的体育教练是由学校的体育老师来兼任,体育老师虽然有较为专业的专长,但在怎样教育具有体育专长的学生方面还是存在一些经验不足或缺乏实践的现象。缺乏专业性的运动指导训练老师是一个方面,还有另外一方面就是学校缺乏大量的资金来建设完善的体育基础设施,没有购买完备的体育训练器材,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训练积极性的提升。
(二)高校体育教学现状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具有单一性强、针对性差的特点,在教学程序与内容的设置方面也缺乏新颖及实践性。还有就是体育教学的评价机制的设置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进而达不到养成学生良好的训练习惯、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提升的目的。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体育的教学模式开始发生变化,教学体系也开始逐渐趋于完善与成熟。终身学习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体育教学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末流位置分离出来,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另外,虽然在目前的高校体育教学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但是,其发展的趋势及改革的方面是正确的。只要合理兼顾与处理好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关系,就能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从而推动高校体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高校运动训练及其体育教学的发展前景探析
(一)通过加强运动训练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发展人的自然素质是体育教学的主要表现,这是由于人的素质结构中最为基础性的就是自然素质。自然素质本质上就是身体素质,而且身体素质可以通过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来进行锻炼与提升。高校学生在体育观念、兴趣爱好、身体素质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因此在体育水平上也存在一些个性差异。所以,体育教师就要运用合理的运动训练方式,通过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体育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稳步的提升。
(二)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充分融合,并形成优势互补
要想使高校体育教学得以顺利开展,需对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的融合充分重视。高校体育教学一旦脱离了实际运动训练,就会缺少必要的实践与美感,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运动训练离开了体育教学的指导,也会让运动训练缺乏必要的方向性。所以,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必须做到同步协调发展,充分利用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各自的特点来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强化学生的体育意识与运动训练水平,培养综合性、全面型的高素质体育人才。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体育竞技来加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从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进而促进高校体育事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高校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从而培养全面型、综合性的高素质体育人才。要想高校体育教学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就需要学校进一步加强对体育教育的改革,建立高效完善的体育机制,大胆进行实践与创新。合理利用好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融合优势,让体育事业更为规范、合理,从而为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打下良好的现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志宏.浅谈高校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J].当代体育科技,2015(09).
体育竞技运动范文2
计算机技术在竞技体育运动领域当中的应用主要是为了促进竞技体育向着更高、更快、更强的方向发展。目前,计算机技术在竞技体育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各个比赛项目当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1计算机技术在竞技体育运动中应用的含义分析
计算机技术术语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其中的一种,与传感技术、通信技术同为竞技体育项目当中的三大现代化辅助技术。在竞技体育当中,计算机技术的主要任务是对各方面的竞技体育信息进行全面的分析、储存、传输等,作为竞技体育运动信息的重要加工与处理载体,计算机技术具有明显的软件化以及网络化两项基本特点,有助于确保竞技体育运动的公平性以及精确性。
2计算机技术在竞技体育运动中的应用分析
计算机技术在竞技体育当中的实际应用,需要从竞技体育项目的类别进行分析。需要注意的是:电子计算机技术在竞技体育当中的应用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与运动员本身的运动成绩无关以及比赛规则均无明显的关系。一般而言,现代竞技体育主要可划分为环境适应类项目、体能类项目、技巧类项目三类,具体为:
2.1环境适应类项目的应用
在竞技体育概念当中,环境适应类项目指的是雪橇、帆板、滑雪等对环境要求较高的运动项目。该类的运动项目不仅与运动员本事的运动机能与水平紧密相关,更与运动员对比赛环境的适应性有着必然的联系。对于环境适应类竞技体育项目而言,运动员的适应性训练受到了诸多的限制,包括训练条件、训练时间等方面。在计算机技术的作用下,衍生出了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Reality),集模式识别、智能接口、网络技术、图像处理等功能于一体,且具有语音处理以及多传感器等多项关键性计算机技术。在虚拟现实技术之下,操作者可通过自身的视觉、听觉、触觉等跟虚拟现实技术产生人机交互的效果,为运动员营造“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虚拟现实技术的启发下,美国加利福尼亚戴维斯大学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成功研发了一种雪橇比赛装置,为雪橇比赛运动员创设出了一个高度仿真的世界。通过采用计算机技术,构造立体性的图像,按照真实比赛现场的标准对训练室进行虚化处理。在该装置的作用之下,运动员可明显却感受到实地比赛当中所带来的摇摆、起伏、震荡等感受,同时运动员身上还装有传感器装置,对运动员在运动过程当中所产生的全部数据与刺激反应全部记录下来。运动员的身体状况通过实验室内的检测设备实现实时监测,分析技术动作以及判断技术优劣,模拟真实的比赛,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比赛成绩。虚拟现实技术示意图如图1所示。
2.2体能类项目的应用
“超等长力量”“/反应力量”在竞技体育体能类项目方面往往被视为直接关系到运动员比赛成绩的核心影响因素之一。鉴于此,无论国内还是国内,都非常重视体能类项目的训练。基于现代人体工程的专业理论,可得知影响“超等长力量”“/反应力量”的关键因素有两个,分别是“运动神经中枢对肌肉的反射性调节”以及“弹性能量从产生到储存,再到释放的全过程”,而这两个关键因素都与人体肌肉完成“超等长力量”“/反应力量”所需的时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一般而言,所需的时间越短,运动员的瞬间爆发力越强,比赛成绩也会更为理想。我国部分教练员将“超等长力量”“/反应力量”与大运动量训练的概念混淆,错误地认为长时间持续不断地加大训练量,提高训练强度便可提高运动员的比赛成绩,该训练方法显然缺乏系统性与科学性,容易导致运动员的关节或关节出现损伤,缩短运动员的运动寿命。20世纪80年代末期,应用计算机技术研究“超等长力量”/“反应力量”始于芬兰,所采用的是遥感技术(Remotesensingtechnology),获取运动员比赛时的小腿三头肌三维遥感图像,并将其输入计算机当中进行力量分析,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小腿三头肌肌腱张力、收缩时间、收缩速度、拉长长度等,在计算机技术之下,分析运动员的肌肉训练特性,辅助教练员采取合适的训练方法,避免在训练当中对运动员造成损伤。通过采用计算机技术,可对运动员的肌肉运动训练负荷表现进行全面的分析,采用计算机技术,分析细胞分子水平,明确影响运动员蛋白质合成的各方面影响因素,利用计算机技术计算出细胞系统的合理负荷施加值,以提高运动员的整体竞技水平。遥感技术示意图如图2所示。
2.3技巧类项目的应用
竞技体育当中的技巧类项目主要指的是跳水、体操射击等项目,技巧类项目具有难度系数大,比赛套路固定等特点,要求临场稳定发挥,挑战人类的极限。因此,在竞技的过程当中,任何新动作的产生均意味着对人体极限的挑战,动作创新的难度非常大。在技巧类项目的日常训练以及竞技比赛的过程当中,基于对己方与对方运动员优劣处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采用高速摄像机拍摄运动员的动作,以慢镜头分解的形式进行分析。早在2002年,我国科学院成功研发了“数字化三维人体运动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基于现代化计算机技术的原理之下,以虚拟的形式对技巧类项目的运动员的动作进行精确的重现,通过计算机技术建立人体力学模拟数据模型,虚拟编排运动员完成动作套路并实现动作创新的体系。其中的编排工作主要是基于编排软件进行的,教练人员在计算机终端上对所创新的运动动作的衔接性以及工学性进行精确的分析与研究,利用计算机人机交互的特点在“数字化三维人体运动的计算机仿真系统”之下模拟教练员所构想的完美动作,继而分析动作的可行性,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
3计算机技术在竞技体育运动中的辅助应用层面分析
在竞技体育当中,辅助层面的内容主要包括裁判仲裁以及比赛装备两个方面,具体如下:
3.1裁判仲裁方面的应用
现代竞技体育逐渐朝向新、难、美三个方向发展,要求具备高度的观赏性以及艺术性,尤其是在技巧类项目当中,在技巧类项目的竞技过程当中,必须要完全确保裁判仲裁的公平性与精确性,以确保竞技体育项目的健康发展。实践证明,仅仅依靠裁判员主观的判定与打分难免出现纰漏与偏颇,迎合因素、折中心理、思维定式因素等普遍存在,因此需要采用计算机技术以确保竞技体育裁判仲裁方面的合理性。虽然,目前国内与国际体坛均制定了严格的裁判仲裁监管机制,然而在技术层面却依旧有待加强。在竞技体育裁判仲裁当中应用现代化计算机技术可将裁判的误差降至最低,在进行竞技比赛的过程当中,通过多方位高速数字图象采集设备采集运动员的肢体三维运动图象,并将其压缩输入至计算机当中,采用识别处理软件对其进行分析与处理,具有高度的实际应用价值,有助于确保竞技体育裁判仲裁方面的准确性。
3.2比赛装备方面的应用
作为运动员竞技成绩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比赛装备的质量必须要得到全面的保证。鉴于计算机系统具有理想的信息采集以及信息分析的功能,可采用计算机技术对运动员参加竞技比赛时所穿着或是使用的装备进行全面的分析,包括构造材料的性能以及装备本身的性能等方面的内容,确保比赛装备可满足运动员的使用需求,避免因外在的可控因素影响运动员的比赛成绩。仅以冰上速滑项目为例进行分析,冰上速滑项目的核心装备是冰鞋,VIKING公司基于现代计算机技术,在“生物力学测试”以及“微型电脑控制系统”之下,对运动员在比赛的过程当中其脚部的受力情况变化以及触地顺序等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虚拟现实技术合用,模拟真实的比赛环境,对冰鞋的性能进行精密的测试,改善冰鞋处于高度运动状态下的弹性以及韧性等参数,契合空气动力学原理。在冰鞋当中嵌入微型电脑控制系统,当运动员穿上冰鞋处于高速运动状态之时,运动员的力量分布信息会通过压力传感器识别传输至计算机系统,继而进行全面的分析。微型电脑控制系统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
4结语
体育竞技运动范文3
关键词:竞技体育;运动队伍;管理理念;创新
目前云南所组建的各种形式的相对较为成熟的竞技体育运动队,按管理主体的不同,可大致划分为以云南省体育局及各市县体育局管理下的省队及各县市队、云南高等校院校竞技体育运动队、各公司企业竞技体育运动队、各种单项体育协会及俱乐部形式的竞技体育运动队。本文拟从政府主导下的云南竞技体育运动队伍管理的现状出发,从管理理念创新的角度探讨如何激发教练员、运动员的全部潜能,解决当下运动队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云南竞技体育又好又快地实现科学发展。
一、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管理理念
就如何解决政府对各竞技体育运动队资金投入不均衡的问题而言,可以适时、谨慎地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管理理念加以尝试解决。我国竞技体育所带有的强烈的政治功能决定了政府在竞技体育发展中必然处于主导地位。到目前为止,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资金保障体系仍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社会经费所占比例较小。
具体到云南竞技体育的实际,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为保障优势竞技体育项目的发展,政府加以资金倾斜本是无可厚非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说,这种主导的地位不容打破,否则将会给竞技体育的发展带来致命的创伤。但是,这样的做法不利于挖掘非优势竞技项目的潜力,打造新的更多的优势竞技体育项目。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到云南竞技体育的科学发展。为彻底突破资金的制约,除加大政府对竞技体育的扶持力度外,要逐步树立“市场运作”的管理理念。
所谓的“市场运作”管理理念,就是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加大竞技体育的市场价值的开发力度。与此同时,发掘竞技体育在产业化、社会化方面所具有的发展潜力,从而提高社会资金的投入力度,为竞技体育的发展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组织保障和市场机会。最终实现从以政府投入向以社会投入为主的方式转化。
引入“市场运作”管理理念,可以进一步提高竞技体育的产业化程度以及组织机构投资主体的社会化比例,从而彻底转换以往“等、靠、要”的观念。以市场为导向,拓宽竞技体育的资金来源渠道,改善竞技体育资金保障体系不健全、社会化程度低的问题。
伴随管理理念的创新,政府型管理主体的职能也要随之发生相应的转变。切实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稳重、谨慎地推进以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为主要特点的俱乐部制和协会实体的发展进程。在减轻政府财政负担的同时,充分挖掘竞技体育的经济价值,寻求社会效益目标与经济效益目标的平衡点。
在2010年召开的云南省体育局长会议上,副省长高峰在回顾2009年云南体育事业发展时指出:“坚持发展体育为人民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宗旨,坚持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坚持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相互促进。”由此可以看出,在坚持正确发展宗旨的前提下,竞技体育走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化道路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二、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可以说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学界也已形成广为认同的共识。“以人为本”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以人的自身条件来分析和解决与人相关的一切议题。管理学意义上的以人为本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人是管理中的主体,是一切管理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目的;另一方面是,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最大限度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为根本。
具体到竞技体育运动队伍的管理中,最重要的、对管理效果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人。从事管理活动的主体是人,如竞技体育行政管理人员、教练员(也是被管理人员)等。被管理者也是人,如运动员、科研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我国著名体育学者徐本力明确指出:“运动队的管理必须建立在‘以人为本’的信念上”。这就要求管理者将竞技体育运动队伍内人际关系的处理放在首位,将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激发被管理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上。
概括地说,竞技体育运动队“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就是:以运动员、教练员等竞技体育参与者的需求作为一切竞技体育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充分发挥运动员和教练员的潜能,提高运动员比赛成绩和比赛质量。
(一)以教练员为本,建立和完善符合建设高素质教练员要求的教练员培养、选拔和使用制度
一支优秀的教练员队伍是造就高水平运动队的前提和基本保障。这就决定竞技体育“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必须包含以教练员为本。目前,面对云南竞技体育运动管理中个别教练员“职业懈怠”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教练员培养、选拔和使用制度上存在的问题。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当前我国教练员的培养主要是由运动员到教练员的转变和体育教师到教练员的转变。云南竞技体育教练员的培养也大致相同。这种教练员的培养、选拔机制存在一定的弊端。主要表现有两点。一是部分教练员学历偏低,又缺乏有关训练、比赛、管理等知识的培训机会,进一步深造的途径单一、狭窄;二是对竞技体育运动项目的特征和规律认识不深刻,大多以经验训练为主,导致整个训练存在较大盲目性,缺少针对性,突破口模糊不清。
这就要求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符合建设高素质教练员要求的教练员培养、选拔和使用制度。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三方面的举措。
一是高度重视在职教练员的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改善教练员的学习条件和工作环境。鼓励教练员提高学历层次,提高科学训练水平,增强教练员的创新、科技和管理的意识、能力。从而,改善教练员队伍结构,促进教练员从经验型向科学型、学习型转变。
二是加大优秀中青年教练员选拔培养工作力度,实施“教练员学术带头人”工程,帮助重点优势项目队的骨干教练尽早脱颖而出。
三是加大高水平教练员引进力度,为云南竞技体育运动队伍补充新鲜血液。
与之相应的要进一步完善教练员管理制度和激励政策,形成较为成熟的人才流动机制。对水平低、能力差且工作积极性不高、多次考核不合格的教练员要给予警示,建立和完善教练员的退出制度。
(二)以运动员为本,建立和完善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机制。
运动员是竞技体育的直接参与者,也是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和教练员的管理对象。长期以来,在我国竞技体育运动队伍管理中,教练员及相关管理人员的“人本化”意识薄弱,不重视对运动员的 “人本化”管理。突出表现是“唯奖牌论”,即一味追求运动员的竞赛成绩,而忽视了运动员作为独立个体的全面发展。
缺乏“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危害了运动员的身心健康、缩短了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制约了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了体现运动员的尊严、实现运动员的价值、维护运动员的身心健康、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竞技体育运动管理者亟须牢固树立“以运动员为本”的管理理念,从而为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总的说来,以运动员为本的管理理念应该以满足运动员的合理需要为首要任务,以提升运动员的精神境界、实现运动员的人生价值为重点,以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发展为最终归宿。
在云南竞技体育运动队伍管理的实践中,运动员“重训练、轻视文化课学习”,由此导致文化素养普遍偏低。与此同时,由于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险、工伤保险及退役后的再就业培训等机制,从而在根本上无法消除运动员的后顾之忧。为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机制。
2010年3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以[2010]23号文件的形式,正式转发了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包含六个方面的内容,共二十一条。其中有四个方面明确指出了加强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应采取的措施。分别是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阶段的文化教育工作,打好运动员文化教育基础;拓宽运动员培养输送渠道,为运动员就学、就业创造条件;完善并落实各项激励和保障政策,切实维护运动员切身利益;构建和完善运动员职业转换社会扶持体系,帮助运动员顺利实现职业转换。
2010年12月24日至25日全国体育系统人事处长会议在云南昆明海埂体育训练基地召开。作为会议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深入学习领会刘延东国务委员就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所做重要指示精神。
可以说,对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已引起了上至国家体育总局等国家部委,下至各省体育局等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就指导意见的贯彻落实而言,在找准突破口的同时,必须打造一个平台作为实施各项具体措施的载体。
在笔者看来,加强云南竞技体育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最佳平台就是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加快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步伐,引进具备较高教学技能和水平的文化课教师,充分发挥“体教结合”的教学特色。建立和完善加强运动员文化课学习的机制,采取集中培训、分批轮训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提高运动员的文化素养,实现运动训练与文化课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发展。总之,在充分发挥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向省优秀运动队输送优秀人才的主渠道作用的同时,使其真正成为加强全省竞技体育运动员文化教育的“龙头”。
就加强运动员保障而言,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险、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障体系既是解决运动员后顾之忧的迫切需要,也是实施“以运动员为本”管理理念的根本要求。这需要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相关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综上所述,在云南竞技体育运动队伍管理理念创新方面,要逐步探索“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管理模式,适度引入市场,多方筹措资金,实现各竞技体育运动队伍资金投入的相对均衡。在保持优势项目的领先地位的同时,发掘其他竞技项目的潜力。决定云南竞技体育发展的根本因素是人,不断拓展和丰富“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内涵,切实做到以教练员为本、以运动员为本。建立和完善符合建设高素质教练员要求的教练员培养、选拔、使用制度及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保障工作机制。公正合理的看待、对待教练员和运动员,充分调动教练员和运动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挖掘运动员的各种潜能,实现运动员的全面发展,从而有效推动云南竞技体育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高雪峰.中国高水平竞技体育多元化管理主体发展特征与发展走向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5).
[2]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十一五”规划[z].2006—11—8.
体育竞技运动范文4
老师们,同学们:
早上好!还记得那充满欢歌笑语,惊喜连连的运动会开幕式吗?你们的阳光、你们的自信、你们的创意、你们的用心,很好地诠释了我们龙小"诗意"的内涵。常州教育局E视界栏目对我校的活动进行了报道,视频新闻一经发出,社会各界对我们龙小的全体师生给予了高度评价,应该说,我们的开幕式展示用"震撼"、"炫酷"等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这背后凝聚了我们所有老师的智慧、同学们的努力以及家长们的支持。让我们一起用掌声再次为我们的精彩表现点赞!
由于每个班级的展示都非常的精心,而且每个年级都以年级组为单位进行了创意策划,充分展示了整个年级组的团结和智慧。因此,经行政商量决定,将原来方案中的三个奖项调整为两大奖项,就班级展示评定"精神风貌奖",就年级组展示颁发年级组奖项,并将原来的评选数量放宽。原来的按比例评出年级组内"最佳班级"的奖项因为各班的表现都很出色就不再另行评选。
下面我宣布:根据评选标准,我校一年级11个班、二年级10个班、三年级9个班、四年级8个班、五年级8个班、六年级8个班均符合要求,都获得了"精神风貌奖".掌声祝贺!
同时,一年级组各班的同学活泼可爱,部分代表班级的展示更是将"萌娃"的形象深深地印在大家的脑海里,因此,我宣布,一年级组在本次运动节中获得"动感萌娃"奖,掌声祝贺!
二年级组的同学们自信满满,以一首动感十足的舞蹈展示俘获了在场所有观众的心,因此,二年级组在本次运动节中获得"七彩炫酷"奖,掌声送给他们!
三年级组的同学们阳光自信,活力十足,轮滑、独轮车、滑板的表演实在是酷极了,因此,三年级组在本次运动节中获得"阳光活力"奖,掌声祝贺!
四年级组的同学们则是在视觉上给了我们一个极大的享受,渐变色彩的班服、舒缓动听的音乐、典雅的古装舞蹈表演、应景的原创诗词朗诵更是将我们带入了亦真亦幻的世外桃源,因此,四年级组在本次运动节中获得"诗韵雅致"奖,掌声送给他们!
五年级组的同学们紧跟时尚,将班级展示和最热的电影《疯狂动物城》紧密结合,一曲曲熟悉欢快的电影歌舞、一个个逼真可爱的头饰道具,把我们的开幕式气氛推向,因此,五年级组在本次运动节中获得"时尚创新"奖,掌声祝贺!
体育竞技运动范文5
关键词:大众竞技;体育;课堂实效
目前,在应试教育的举国大教育体制下,学生体质下降,甚至某些大学取消了运动会长跑项目,对此国内舆论一片哗然。大学生乃国之骄子,国家栋梁,如此“积弱”怎能担当起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我们知道,体育教学既不是一般的身体锻炼,也不是单纯的技术练习,体育教学应尊重学生的身心特点,使学生在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体育习惯。目前,仅有的体育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需要,如何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使学生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才是问题的关键。
一、大众竞技运动进入课堂的理论基础
长期以来,学校体育对竞技运动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一味地强调专业化的竞技运动项目,忽视了休闲性、康复性的运动形式。另一种是把竞技运动和学校体育视为不同性质的运动方式,对竞技体育进课堂持否定的态度。如何把大众竞技运动纳入到体育教学中去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国际竞联在《竞技宣言》中,对竞技的解释是:“凡是包括自己和他人的运动竞争,或克服自然障碍的运动比赛都是竞技”。根据上义,我们认为竞技的核心就是比赛,不论是水平高低,以创造优异成绩为目的的竞技运动,均属于竞技的范围。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竞技运动只是一种比赛方式,高水平的竞技运动只不过是竞技运动的一种,而不能看作竞技运动的全部。
现代竞技体育必须有良好的场地,完善的设施,先进的研究手段等,而这些条件除了高水平运动队外,只有学校具备这样的条件,因此,学校体育是竞技体育的主要基础之一,这就为大众竞技纳入体育教学创造了条件。
二、大众竞技运动能够适应体育教学目标的要求
大众竞技运动可以最大限度地促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竞技运动是人的身体素质、运动技术、意志品质以及协作精神等综合能力的竞比,通过竞技运动促成运动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的体育素质教育的培养。竞技体育中树立的公正、公平、协作、团结、友谊、诚实等道德观念,是社会不可缺少的文化教育,对青少年乃至全体社会成员的成长都具有现实意义。因此,竞技体育进入学校体育,对学校体育教育有着促进作用。
1.强调技术教学与竞技精神的结合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单纯的运动技术学习,效果并不好。开展体育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更有效地参加体育锻炼,掌握运动技术是必要的。如果在运动技术教学中脱离了竞技,以运动技术练习取代了竞技,那么,运动技术的枯燥练习会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因为运动技能是在运动比赛中产生发展的,脱离竞技,技术不可能真正掌握好;脱离竞技,技术只能是花架子;脱离竞技,体育教学就成了无本之源。竞技体育可以为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示范,增强吸引力,探索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给予技术性指导和服务。
2.突出发展身体素质与竞技体育相结合的特点
以体育教学直接发展身体素质,既是教学目标的错位,也不符合身体素质发展规律。参加大众竞技运动需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它是在学生争先求胜的心理驱使下自觉进行身体锻炼。学校体育的首位目标是增强人的体质,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体育运动的知识;培养体育运动的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我们都知道,缺乏内心需求的锻炼,是无法调动学生锻炼积极性的。无论是简单的肢体重复,还是逼迫性长跑、负重等运动课次,都会使学生产生反感厌倦的情绪。
三、体育课堂引入大众竞技运动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设计上,教师应根据体育器材、班容量大小、运动水平高低以及教学进度合理分组,组长由学生自己推选。教师要运用小组的累计比赛成绩作为考核的最终成绩,把每个学生进取心紧紧的拴在集体的荣誉上。比赛的竞争性与集体的荣誉感,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首先要确定教学目标,要设计和营造符合学生竞争比赛的氛围和条件。从国际上看,竞技体育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大众体育开展得都比较好。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之间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到各小组巡回,并认真观察典型的最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学生最需要教师指导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体育项目种类繁多,必须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项目。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时组织学生通过比赛进行对抗竞争,根据学生的竞争情况制定适宜的竞赛规则,通过规则诱导达成身心教育目标。竞技运动可以较好地反映学生的身体机能、运动技术、意志品质、协作精神等综合的体育素质。在教学比赛的过程中通过教师指导、小组合作、评价激励的合成作用,创造教师教其所长,学生学其所好的良性教学氛围。
参考文献:
体育竞技运动范文6
关键词: 竞技运动 本质属性 实践误区 教材化
1.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教材、教法的问题越来越被广泛地研究和探讨。近年来,学校体育与竞技运动的问题引起了不少体育学者的关注,成了学术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讨论的焦点集中于是否要“淡化竞技”、“打破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的教材体系”等。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有必要重新来认识和理解竞技运动,究竟什么是竞技运动?竞技运动在学校体育中的价值是什么?竞技运动应当以怎样的形式进入体育课程?学校体育的发展迫切要求人们找出问题的答案,以期促进学校体育改革健康、持续地发展。
2.竞技运动本质属性的再认识
从竞技运动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竞技运动应从不同的角义、不同的层面去认识。国际竞技与体育联合会的《竞技宣言》中,对Sport定义如下:“具有游戏性质,凡是包括自己和他人的运动竞争,或克服自然障碍的运动比赛,都是竞技。”《日本体育大词典》根据上述定义提出,认为竞技的核心就是比赛,不论是高水平的运动比赛,还是低水平的运动比赛;不论是以创造优异成绩为目的,还是娱乐健身为目的,均属于竞技的范围。俄罗斯著名运动训练学学者马特维耶夫也认为:“现代竞技运动应由群众性的普及型竞技运动和优秀运动员的高水平竞技运动两部分组成。”我国学者周爱光汲取各个学说之长,对竞技运动作如下定义:“竞技运动是一种具有规则性、竞争性、挑战性、娱乐性和不确定性的身体(身体性)活动。”而肖林鹏在《竞技体育本质及发展逻辑》一文提出异议,认为这种定义并没有揭示出竞技体育的内涵,其所揭示的仅是竞技体育本质所反映出的一些特点而已。他认为:“所谓竞技体育是指运动员以比赛竞争为基本手段,以满足人们审美享受及刺激等需要的社会实践。”由于运动员的运动水平的存在客观差异,其参与比赛竞争的目的必然也有所不同,因此,笔者认为:竞技运动是指运动员以比赛、竞争为基本手段,展示个人、团体的存在和力量,实现自我价值,满足不同个体或社会需要的一种具有规则性、竞争性、挑战性、娱乐性和不确定性的身体(身体性)活动。
3.竞技运动在学校体育中的作用、价值
卢元镇认为:“竞技运动是具有教育价值的体育存在,竞技运动作为一种文化必须进入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学。竞技运动是人类体育文化的主体,也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灿烂夺目的瑰宝,必须把这部分文化遗产继承的任务纳入到学校体育中来。”
3.1作为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
竞技运动是以人的身体性参与为基础,学校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主媒介的教育,作为身体活动的竞技运动可以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多种需要,学生通过田径、球类、体操、游泳等竞技项目的运动技能学习,可以发展运动素质,增强体质;可以掌握竞技运动项目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培养体育的兴趣,增强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技能的掌握又可以增加社交的机会,增强自信心。
3.2竞争和挑战是竞技运动的核心和灵魂。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竞争体现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竞技精神对于我们所处的时代每一个人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素质。在学校教育的框架下,没有什么课程比体育课程中的竞技运动更适于对学生竞争精神的培养,运动员(参与者)不仅要与对手在体力、智力、技、战术等方面较量,还要与自我、环境(外在条件)等较量,这种竞争和挑战,无论是对其竞争意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的增强或是个性发展都是一种磨炼或考验。
3.3规则是竞技运动的条件。
规则保证了竞技运动者之间竞争的公正、公平和公开。正如威斯所言:“比赛和其他参与者不可能存在于规则的范围之外。”运动员(参与者)的竞技运动必须在规则规定的范围之内,任何人不能逃避规则的约束。这种规则的规范性和约束力对参与其中的学生的集体意识的培养,对其与同伴之间的沟通、合作能力的增强,对其社会道德意识的增强都会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3.4竞技运动的娱乐性和不确定性特点。
竞技运动起源于游戏,娱乐性是竞技运动的本质属性之一。竞技运动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课外活动是学生参加运动的重要形式,而在课外活动中学生们最喜爱、最经常参加的活动就是各种各样的竞技运动项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各种各样的竞技运动,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缓解来自于紧张学习的压力;同时还可以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沟通和陶冶学生的情操。
4.竞技运动在学校体育实践中的误区
从学校体育发展的历史沿革中可以看出,无论是洋务学堂中的兵操体育、自然体育到前苏联体育教育模式,再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竞技运动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学校体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这一点是不容质疑的,但是由于我国传统体育理论界对竞技运动概念的片面性认识和理解:“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人体在体格、身体能力、心理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力,取得优异成绩而进行的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和比赛。”竞技运动在学校体育的实践中步入误区:
4.1专项技术教学的教材比重过重,几乎每一节课上都以主要教材内容出现,甚至重复教学,好像缺少技术教学就不是体育课。
4.2专项技术教学过分强调技术规格,从蹲距式起跑到俯卧式跳高或是篮球的单手肩上投篮,无论是技术简单还是复杂,技术要求要严格,重点或非重点,点点要俱到。
4.3体育课堂教学中技术教学的教学手段、方法套用专业化模式,讲解示范、分解练习、纠正错误、完整练习已成为相对固定的模式,“整齐划一”,学生机械模仿,教学气氛沉闷。
4.4运动技能的考核标准以技术动作的规范要求去评价学生的体育成绩,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过程情绪体验,漠视学生客观上的个体差异性。
对竞技运动本质的片面认识和理解导致了在学校体育中竞技运动的“两极性”特征,学校的竞技体育陷于两难境地。
5.竞技运动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体育中发展
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都是一种体育手段或载体,但两者目标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学校体育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要教会学生锻炼身体,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而竞技运动是以提高运动成绩、争取比赛胜利为目的。竞技运动在学校体育中作用价值不容质疑的,但并不是所有的竞技运动项目或技术动作都是可以完全照搬或径直走进课堂的,必须对进入课堂教学的竞技运动进行选择、加工、改造,即教材化。可见,竞技运动的教材化是竞技运动在学校体育中发展出路。
体育学者贾齐从操作的立场出发,认为运动教材包括三个要素:技术动作、运动条件、运动课题。“技术动作”是教师为了使学生掌握作为教学目标的某一动作而安排的身体练习;“运动条件”是学生在进行技术动作练习时的外部条件;“运动课题”是指通过身体练习所期望获得的目标(结果)。基于对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历史及其本质属性方面的考虑,笔者认为竞技运动的教材化的方法和途径可以技术动作、运动条件、运动课题三个方面来考虑。
5.1改变特定运动项目的运动场地、器材等运动条件。
例如,跨栏项目是具有一定挑战性和刺激性的竞技项目,进入课堂教学时可以考虑降低(缩短)栏高(栏间距),提高学生自信心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5.2降低技术动作难度。
例如,体操项目中的单杠、跳马或技巧等技术动作难度比较大,学生可能在较短时间不能掌握,我们可以降低技术动作难度或要求,便于学生掌握。
5.3改变运动项目的竞赛规则。
例如,对于篮球技术粗糙,篮球规则了解不深的女生进行篮球比赛时,为了增强比赛的流畅性和趣味性,可以减少“带球走”、“3s”、“5s”等违例规则对她们的限制等。
5.4竞技运动训练手段方法的异化。
例如,田径中的短跑项目,我们没有必要完全按照“蹲距式起跑”、“高抬腿跑、摆臂练习”等程式化的训练手段进行短跑练习,可以采用“定时跑”、“二人手拉手的跑”、“低重心跑”等多样化、游戏化的练习方法,增强学生的兴趣和练习效果。
5.5建立技术动作多元评价机制。
对于运动技术的考核,如跳远的起跳点的准确性或定距的着地点准确性等可采用测验方式,增强学生成功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习的学习过程和情绪体验,建立多元的评价机制。
6.结论
6.1竞技运动是指运动员以比赛、竞争为基本手段,展示个人、团体的存在和力量,实现自我价值,满足不同个体或社会需要的一种具有规则性、竞争性、挑战性、娱乐性和不确定性的身体(身体性)活动。
6.2竞技运动无论是作为教学内容,还是其具有的规则性、竞争性、挑战性、娱乐性和不确定性特点,都对学生的体质的增强、技能的贮备、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有较大的作用。
6.3传统的学校体育在竞技运动实践方面存在比重过重、技术要求过细、教学手段程式化、评价呆板等误区。
6.4竞技运动的教材化是竞技运动在学校体育中发展出路,我们可以通过降低技术动作难度、改变运动场地、器材或运动规则、训练手段异化、建立多元评价机制等方式促进竞技运动的教材化。
参考文献:
[1]向征.关于竞技项目教材化的探讨[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0,(03).
[2]顾渊彦.域外体育传真[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3]张国标.论体育课程竞技运动教材化[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6,(06).
[4]阴乃应.对竞技体育教材化的思考[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1).
[5]周爱光.试论竞技运动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与作用[J].中国学校体育,1999,(04).
[6]贾齐等.体育(运动)教材概念初探[J].体育与科学,2006,(06).
[7]曹卫.对“竞技运动教材化”的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03,(03).
[8]孟刚.竞技运动教材化――现代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J].体育学刊,20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