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才培养的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才培养的措施范文1
一、更新教师教学理念
以往的教学理念总是把学生的学、教师的教放在教学的首位,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却把教师传播知识作为主体。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前提是要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绝不是机械的、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客体。在实际的教学中,教者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尊重学生的创新思维,要培养学生动手解决问题、提出质疑的能力,让他们主动思考问题,给他们足够的空间,让他们的想象力不受任何环境、手段的制约。
多年以来,应试教育一直困扰着人们。一直以为,自己家的孩子成绩优秀就是好孩子,而学校和老师的根本目标和任务就是帮助孩子升入理想的学校。事实上,人才应该是多种类型、多种层次、多种规格的,应该是德才兼备、学有所长的人,绝不单纯是学习优、天赋好,升学有望的尖子生。找对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就是事业成功者,就是人才。这就要求学校和老师明确教育的立足点:不仅使学生学好文化课,更主要的是使他们拥有一技之长。为国家建设做贡献,让每个学生都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竞争,学会合作。
二、高素质的教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
1. 教师应当是思想品德的楷模,学习的表率。“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历来是为人师表的古训,今天仍不失为新世纪教师的行为准则。经济越发达,社会越开放,就越要有理想,有志气。教师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良好的品格、扎实的作风、健康的心理等优秀品质,无不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影响,要真正担负起育人的重任,就必须以优良的作风感染学生,为人师表。
2. 教师要做改革的先锋,成为大胆创新的开拓者。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必须做创新的榜样,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中突出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引导学生树立深入实际,不畏艰辛,敢于探索、虚心学习的好作风。
三、培养创新人才,关键在于培养创新思维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新人才的一个显著特点。在教学中,我们要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及教学手段来开发学生潜质,充分培养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只有这样的教学模式才能造就出创造性人才。
1. 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人性化的学习环境。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要想使知识的海洋中充满激流,在教学中必须使学生有种平朗、乐观的心情。反之,那种沉闷、压抑、郁郁寡欢的心情,便会压制学生的思维。教师要充分的利用师生的感情力量,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具有朋友的关系,营造轻松、愉悦学习氛围,让他们的智慧迸发出火花。
2.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标新立异。创新的本身是学生在学习中敢于标新立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尽量用独特、多角度的眼光,来分析文章的题材、立意及结构和语言,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表达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见解,当然标新立异不能违背事理,教师必须及时点拨。
人才培养的措施范文2
【关键词】军队院校;创新人才;措施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四总部在《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实施办法》中明确,军队要做好科技领军人才和学科拔尖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军队院校作为我军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占据重要位置,为此应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学习方式、评价模式及校园文化等方面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努力构建创新型的人才培养环境。
1 对创新型人才的理解与认识
1.1 创新型人才的定义
国内外相关研究认为,创新型人才是: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是相对于不思创造、缺乏创造能力的比较保守的人而言的,这个概念与理论型、应用型、技艺型等人才类型划分不是并列的。实际上,不论是哪种类型的人才,都须具有创造性。[1]
新形势下创新型人才应该具有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三种特征,其中,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创造性思维、敏锐的问题意识、创造性想象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几方面;创新意识主要表现在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新的兴趣、动机等方面;创新人格主要表现在强烈的成就动机、良好的合作精神、优秀的调控能力、冷静的态度等方面。
1.2 创新型人才的素质
创新型人才应具备以下素质:一是要有一种不懈奋斗的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具有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二是能够独立思考,要有别具一格的创新思维,要能想出一般人想不出的东西;三是要勇于开拓创新,要想别人不敢想的事情,要接触别人不敢接触的东西;四是要通才识,要广泛涉猎和掌握不同学科的知识、思维和技术并且要善于联系联想和乐此不疲,尤其是要具有一定动手的能力;五是要有豁达心态,不仅在学识上要兼容并包,能够顾大局、识大体善于与人合作;六是要综合全面,要有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对于军队科技创新人才来说,还应该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崇高的理想、勇于献身,能够妥善处理好各种关系。
2 当前军校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对创新人才培养重视不够
随着军队院校调整改革,军队院校已逐渐转变为以任职教育院校为主的教育体系,在一定程度存在着重设备、硬件环境建设的现象,轻人力资源的开发,重技能培养,轻科技创新,对创新人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2]。人才的流动渠道不畅通、用人机制不灵活,导致了军校人员的工作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性的缺乏。随着军队和国防建设快速发展,军校人才培养已不能完全适应国防建设需要,尤其是创新人才的供需矛盾突出。
2.2 传统的教育模式制约创新人才培养
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驱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原动力。目前,很多院校在人才培养上仍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掌握,忽视学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传统意识的灌输,忽视现代意识的熏陶;注重正面的政治思想教育,忽视学员的心理素质教育,这些制约了人才发展,抹杀了学员的创造性。
2.3 学科设置缺乏特色
每所院校肩负的人才培养任务、定位与思路都会根据自身所处的地域、层次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来确定。每所院校都应有自身的学术传统和办学特色,有特色才有生命力和竞争力。所以,军队院校的办学特色是形成办学多样化的有效途径,是院校在教育市场中具有竞争力的表现,也是学校吸引生源、提高社会地位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表现。
2.4 学风建设影响人才培养
学风建设是校风建设的核心,是人才培养的“气候”和“土壤”,如何建立适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学风是院校发展的重要内容。军队院校教育由于其特殊性,存在学风不浓的情况,教学质量相对较低,影响了学校的良性发展。在当前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加强学风建设更有其特殊意义。
3 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措施
3.1 构建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体系
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要适应军事教育规律和培训学员特点,以能力生成为目标,以启发诱思为理念,以问题设置为牵引,创新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大力推广理念先进、丰富多样、灵活高效的教学方法手段进入课堂,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效益。强化基础、突出综合、注重实践、着眼创新,要由过去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层楼课程体系结构转变为以课群建设为主线的模块化、系列化的课程体系。
3.2 健全有利于激励学员创新的教学管理机制
为科学评价学员的素质和能力,实行学员综合素质测评制度,由单一的课程成绩评价转变为学员综合素质评价;由单一的考试形式转变为考试、考查、鉴定、自评等多种评价方式;由单一的教员评价主体转变为教员、管理干部、实习单位、学员组成的多主体评价;由单一的评价功能转变为评价、激励和导向的多项评价功能。为充分调动学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适应学员个性发展,实行主辅修制和素质学分制,对学员进行素质加特长的培养。
3.3 加强创新教育实践平台建设
实践是培养学员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素质养成的关键环节。知识转化为素质、能力需要各种各样的创新实践活动,而开展这些实践活动必须要有一个实践平台作支撑[3]。可以建立以第二课堂为主的创新教育实践平台,重点从活动内容、运行机制、组织形式等方面入手,规范第二课堂实施方案,形成常态化、规范化组织模式。
3.4 加强质量监控体系建设
加强创新教育,教学是关键。必须坚持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要建立全方位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使之有效地服务于创新教育这个核心。通过健全监控组织、固化运行程序、完善信息平台,实现教学质量监控运行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立领导、专家、教员、学员、部队“五位一体”教学质量监控组织,明确各级职责和问题反馈、处理程序。按照“确立目标-明确标准-监控过程-实施评估-反馈改进”的闭环流程,完善教学质量监控运行模式,规范质量监控实施。
3.5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创新人才培养
校园文化建设要提倡学员坚持真理、追求真理,敢于挑战传统、挑战未来,做到“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校园文化建设要赋予学生坚强的意志、过人的胆略、独立的个性和丰富的情感;要培养学员具备坚强的意志和胆略,具备向未知事物挑战,向高深领域探求的心理品质,不迷信权威,不盲从传统观念,不唯书本是从,不惧怕群体压力,大胆地提出新观点,敢于坚持真理,勇于承认失败。
4 结束语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院校培养阶段,贯彻启发式教学,实现教学与科研融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在培养创新人才上定要为学员树立终身学习的思维意识,因为学习是创造的动力,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结构,才能持续激发创新力,才能不断适应军队建设与发展,跟上科学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殷建平.关于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 06(02).
人才培养的措施范文3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编码:A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双师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加大了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有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企业80%以上的高级专业岗位,需要的是应用型人才。因此,各高校有必要以人才需求为导向,加强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是一个已有80多年的办学历史以农、工学科为优势,农、工、理、经、管、文协调发展的多科性省属本科大学。其有责任促进学生基础知识向应用能力的转化,为社会输送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一、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和特征
要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首先要了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和特征,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促进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应用型人才指的是具有一定技术能够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生产实践中,从而保证生产能够正常运行的一种专门人才类型。
应用型人才的主要特征:(1)在学术理论方面必须具备较为扎实的基础,(2)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职业岗位能力,能够将基础理论向应用转化,(3)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够在不断变化的形势下解决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
二、加强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意义
1.有利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一所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由社会的需求所决定的,因此对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来说其所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社会需要,是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而按照社会需求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必然会提高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从而促进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不断发展,壮大。因此,如何把学校的培养目标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结合,是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所需人才
现阶段,在我国大学生失业现象严重,而同时又普遍存在着高级技工等应用型人才的短缺,这种人才供给的结构性短缺,反映出我国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改革滞后于市场的需求,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区域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迅猛对应用型人才有着大量需求的珠江三角洲地区,而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高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毕业生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必然对该地区应用型人才的补充有着重要的意义
3.促进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现阶段,我国对人才较为单一的培养方式与社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根据社会对人才专业、类型、知识结构等方面的不同需求,确定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并通过设计教学内容,制定教学制度等要素来实现这一目标,从而构建出一套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因此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必然会促进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培养模式的优化。
三、加强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措施
1.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意识
正确的人才培养意识应该反映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一致,长期以来在高等教育方面我国一直侧重于理论性人才的培养,而随着高校的扩招,理论性人才相对过剩,和应用型人才的缺乏,证明我们应该转变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观念,应该重视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并将这种意识落到实处。
2.充实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专业设置,建立于之相适应的实用性课程,选择与实践紧密相连的教材,同时,增加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强调产学相结合,将所学知识迅速向实际操作能力转化。教学内容要有总体的设置,在充实针对性较强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突出实用性。
3.改革教学方法
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改变教师单方面向学生讲授的传统教学方法,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采取多重教学方法,如采取热点问题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来增加师生间的互动和学生间的交流,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此外还要改革考试方法,考试内容要尽量与实际相结合,突出对学生能力的考核,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协调发展。
4.提高教师素质
建立一个应用型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教师队伍是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的基础,因此我们要加大对教师培训和深造方面的投入,并增加同专业或相关专业教师间的交流学习,形成一种互助的氛围,促进其业务水平的提高,同时聘用具有丰富工作岗位经验和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对学生进行培训,和定期咨询,提高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教师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赵鹂: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丽水学院学报,2008(4)
[2]曾小彬,李俊: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造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基地[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9(6)
[3]丁小明:大学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4)
[4]初建玮: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M],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7(5)
人才培养的措施范文4
关键词:金融保险专业;调整;人才培养规格;措施
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9-0087-01
为生产经营管理第一线培养适销对路的技能型高级人才,是高职教育改革的起点和归宿;而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又是一个颇值得研究的问题。为此,笔者对农行广州市个人金融业务市场进行了调研,分析银行业个人金融业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高职院校确定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思路。
一、银行业个人金融业务部门岗位的现状与个人金融业务发展趋势
1.银行业个人金融业务部门的主要岗位工作分析。目前,银行的业务主要分为公司业务、个人业务、银行卡业务、电子银行业务四大块。个人金融部门的主要业务包括传统的按揭贷款、消费贷款和创业贷款,另外还有部分政策性贷款。个人金融业务正逐步由传统的存贷业务转向综合理财业务,积极开展“交叉销售”,在柜面开展销售凭证式国债、保险业务、外汇买卖和办理“第三方存管”业务,并为投资者提供理财咨询服务。
风险防范是个人金融业务岗位中的主要内容。这一工作除了要求从业人员认真仔细之外,还特别要求从业人员诚实守信。目前,不良率较高的贷款主要是助学贷款。
2.岗位人员的配备与规格。调查得知个人金融部门一般配备10个员工,学历要求高职以上,贷款业务员必须持证上岗。新员工除来自金融保险专业外,其他专业的也不少。
3.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趋势。(1)个人金融业务将成为银行的核心业务。个人金融业务是一种非常讲究规模经济的银行业务,只有达到一定经营规模,才能保证银行实现合理利润。随着中国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个人消费能力正不断增强,各商业银行都将个人金融业务作为银行的核心业务来抓。(2)重视个人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个人金融业务将朝着投融资、咨询、等方向发展。在产品和服务的经营策略上,各商业银行正逐渐从传统的大规模批量生产,转向针对不同层次的客户提供个性化或量身定做的零售金融服务,制定不同的营销产品组合。(3)重视个人金融业务的人员培训和队伍建设。个人金融业务在人才培养方面将会积极培养,择优录用,留住人才。同时也会加强对金融业务人员的培训和高级营销人才的培养,以适应个人金融业务不断创新发展的需求。
二、高职院校为个人金融业务培养专业人才的应对措施
1.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培训。从调研的结果可以看出,一些非金融专业的学生也受到了银行业的青睐,成为金融专业学生强有力的竞争对象。因此,金融保险专业应引导学生认清当前日益严峻的本专业就业形势,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组织一系列就业培训和应聘指导。
2.准确定位,培育优势。个人金融业务的最大特点是客户量大、分散,在满足顾客在消费金融产品的同时还需要为顾客提供投资理财等相关的咨询服务。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目前银行业最缺乏的是德才兼备的客户经理。作为个人金融业务的客户经理必需具备过硬的专业、行业知识,要能精通银行各类业务。
3.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一位合格的客户经理几乎是全面发展的立体型人才。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教学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顺应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趋势,调整教学思路,在保证学生专业教育质量的同时,切实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金融产品的营销能力。
4.加强对学生风险意识的教育,建立良好的个人征信档案。如上调研所述,个人金融业务岗位特别强调从业人员的诚实守信。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学生风险意识的教育,在这些准客户经理读书学习期间,就为他们建立个人征信档案。
参考文献:
人才培养的措施范文5
关键词:专业技术人才;中职数学;数学教学;缺陷;措施
随着社会和科学的发展,数学的触角逐渐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基础学科,数学教育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而对于中职学校来说,数学教学却收效甚微,其中存在很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缺陷。为改善中职数学教学现状,提高中职数学教学的效果,促进人才培养,就必须研究中职数学教学有效实施的措施。
一、中职数学教学的缺陷
(1)学校方面。一方面,中职学校不太重视其数学教授课程。调查显示:只有66.7%的中职学校聘请了教授数学的专职教师,而在中职学校内部仅有22%的人员能够认识到数学教学的重要性。这充分显示了学校对待数学教学的态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数学教学本应受到重视,但是有的学校将这一学科教学归类到无足轻重的范畴,任意缩短数学教学的授课时间,有时甚至默许其他学科教学挤占数学教学时间。这就使得教师无法按计划讲解数学的基础内容,只得减少课堂内容和课堂难度。另一方面,与一般中等教育学校的数学教学不同,中职学校的数学教学的内容和难度均有一定程度的缩减,但是仍然具备一般数学教学的通病。作为一门逻辑性极强的理论学科,数学学科的抽象性极强,而应用性却相对较弱;内容极多,而难度很大。虽然中职学校的数学教学中这些弊端有所改善,但是这一学科的基础知识仍然与中职学生的专业联系不足,同时与社会生活严重脱节。从中职数学教学效果的角度出发,虽然数学知识的适用性相对不足,但却是学生专业学习所不可缺少的。数学知识的相对贫乏,严重制约着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应用。
(2)教师方面。首先,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太恰当。据统计,有超过3/4的教师选择使用传统的讲授方式完成自己的授课任务,而且有17.6%的教师表示时常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进行数学课堂教学。这些数学教师忽略了中职学生本身的兴趣特点以及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只是一味地按照课本教材将数学内容灌输给学生,而并没有考虑中职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没有意识到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性。这种传统的授课模式,缺乏师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让学生产生了学习的惰性,因而学生有精力在数学课堂上瞌睡、小声嬉闹等。另外,中职数学教师对自己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评价方法不甚合理,他们主要通过考试的方式来评断学生的能力,片面地根据卷面分数来对中职学生进行区别处理,这就让学生产生了“及格万岁”的消极思想。学生对于数学教学有抵触心理,形成了在考场趴倒一片的尴尬场面。针对如此无奈的情况,中职数学教师只得不断缩减教授内容,同时降低考试难度,这又间接降低了数学考试对学生能力的评断标准,进而弱化了数学考试的评价功能。简言之,不完善的评价体系严重影响着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进而影响中职数学教学的效果。
(3)学生方面。第一,中职学生没有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有调查显示:仅有不到一半的学生表示喜欢学习数学课程,也有差不多1/5的学生否认了数学对于专业学习的重要性。一般来说,中职学生更重视的是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认为数学教学只是学校用于提高本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形式和手段,因而理所当然地将其归入不重要的范畴。而且,由于缺乏升学压力和学习动力,中职学生只是为了应付学校和老师,他们有意无意地做一些对数学学习不利的事情,有近半数的中职学生表示他们主要是通过抄袭来完成自己的课后作业,被迫而机械地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第二,中职学生中的60%认为他们选择职高的部分理由是因为其数学水平差,51%的学生表示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近年来我国普通高中迅速发展,严重限制了中职院校的生源,降低了中职学生的质量水平。中职学生的数学基础比较薄弱,学习习惯不够良好,数学学习兴趣不高,甚至有些学生对于这一学科产生了极度的恐惧,因而降低了中职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影响了数学教学的效果。
二、中职数学教学有效实施的措施
(1)转变数学观念,保证教学课时。有的中职院校认为学生只要掌握最简单的数学内容即可,有些学校甚至只让兼职教师来进行中职数学教学。不过,学校忽略了数学对于日常生活的应用,已经涉及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中职院校必须要转变数学的教学观。一方面,中职学校应该保证数学教学的教授时间,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和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聘请专业的数学教师,或者对现有教师进行必要培训,保证数学教学的整体质量。另一方面,中职学校应该调整对教师数学教学的内容要求,适当增加数学内容的广度、深度和难度。另外,中职学校应该引进数学教师教授所需的先进设备和工具,保证数学教学的顺利进行;应该从兄弟院校引进更具影响力的教学资料,保证数学教学内容的质量;还应该为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知识创造有利条件,全面提高中职数学教学的效果。
(2)提高教师素质,改变教学模式。中职数学教师的素质水平是数学教学的质量保障。首先,教师应该积极参与相关培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其次,教师应该改变某些不合时宜的教学模式,在结合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努力改变被动机械的数学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注重培养中职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再次,教师应该根据数学学科的逻辑性和抽象性,结合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来进行中职数学的教学工作。这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到数学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还能够达到学以致用的境界。另外,教师应该完善中职数学教学的评价体系。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而不应该仅仅以考试论英雄。卷面成绩只是学生能力的一个方面,其高低会受到运气等偶然因素的影响,并不一定能真实反映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3)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兴趣是个人主动进行探索的动力源泉,而信心是个人持之以恒的关键。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能够让中职学生自觉持续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之中,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一方面,学生应该观察并发现有趣的问题,培养自己独立自主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主动配合老师的教学,尤其是在师生互动环节,这也是中职学生培养学习能力的关键。另一方面,教师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适当的鼓励和启发,可以使学生主动去学习、去思考,寻求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兴趣和爱好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的知识结构和思考方式,平等的地位给予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和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总之,数学对于中职学生来说至关重要。中职数学教学的缺陷主要体现在社会、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为保证中职数学教学的有效实施,促进人才的培养,学校应该转变数学观念,保证教学课时;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素质,改变教学模式;学生应该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
参考文献:
[1]曾朝锋.对当前中职数学教育现状的分析与对策[J].湖南中学
物理,2007(5).
[2]沈誉辉.培养中职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
2006(3).
人才培养的措施范文6
一、导师引领,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
导师制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其核心思想是在教学方式上强调个别指导,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德智并重,在学习环境上营造和谐、自由、宽松的氛围。其最大特点是建立密切的师生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导师引领,因材施教。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导师制实施以来,导师在学生创新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引导与指导作用,在课程学习、社团活动、毕业设计、实践训练、技能竞赛、作品创作等方面精心引导学生,在学习方法、方案制定、图纸修改、作品说明书的书写、专利申报等方面悉心指导学生。导师发挥点拨作用,激发学生思路和想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问题的解决方法、作品的创新设计步骤,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素质,不断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搭建创新实践训练平台,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1.建设并开放创新型实验室,为学生创新实践提供支撑
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核心,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成了机械设计实验室、工业机器人实验室、液压与气动实验室等众多创新型实验室。如机械设计实验室可供学生开展机械设计认知、机械创新设计、典型机构创意搭接与运动分析等实验。为营造浓厚的创新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学校把优秀学生创新作品及个人事迹作为实验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通过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挑选创新实践能力强的学生作为学生助教、助导,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并指导其他同学开展创新,通过传、帮、带,实现可持续良性发展。
2.组建专业社团,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
专业社团是以兴趣为基础,以专业为依托,以学生为主体,以专业指导教师为主导,开展专业实践活动的社团组织。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着眼于学生创新活动的开展,组建了机械创新等专业社团,丰富学生第二课堂,为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提供阵地。社团通过举办创新发明论坛、优秀作品展、创新先进个人事迹展、创新创意设计大赛、科技创新趣味活动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在广大学生中形成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激发学生们的创新创造热情,培养创新精神。
3.成立机械创新精英班,培养创新精英人才
为培养造就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发展后劲足的精英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学校从专业社团中选拔学有余力、乐于创新、善于实践的优秀学生成立了机械创新精英班。精英班采取3+N教育模式,“3”指精英班学生必须完成原专业3年的学习任务;“N”指精英班特定的教学活动,通常安排在课余时间进行。采取小班授课和导师制,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在课程上以专项训练为主,如创新思维与创新技法、作品图纸设计、专利撰写、论文撰写、实物制作、综合强化训练等,主要培养学生的专项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三、开发优质教学资源,深化教学改革,夯实高职创新人才培养基础
以建设“项目带动、任务驱动、学做融合”的专业课程为龙头,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思路,开发优质教学资源,提高专业教学质量。近年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编写出版了《机械设计基础》等多部创新特色鲜明的项目化教材,主持完成《机械传动装置的分析与设计》等多门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形成了“图、文、声、像、物”立体化教学资源。深化教学改革,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养成,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图样的识读与绘制、产品的设计与选用、加工工艺文件的识读与编制、机床设备的使用与维护、产品的加工、质量检测及工具的使用方法等,在工作任务中学习技能,获得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创新人才培养夯实基础。
四、以项目为载体,提升学生素质及实践能力
以课程教学项目、毕业设计项目、创新实践训练计划项目、竞赛项目、教师科研项目等为载体,成立项目团队,导师指导,学生分工协作。在项目实施前拟定项目工作各阶段的时间节点和完成的内容,以及项目所要达到的目标,以便培养学生对项目的总体策划能力。在项目实施中定期召开项目进度讨论会,开展头脑风暴,汇集集体智慧,及时发现并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学生在项目实施中学习知识、锻炼能力、提升素养。在项目完成后进行项目汇报、答辩与总结,展示项目团队成果,增强学生成就感,进一步树立信心;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借鉴,提升学生组织、表达能力等。通过参与项目完整的实施过程,学生掌握项目的开展方法,锻炼动手实践及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提升素质及实践能力。
五、以毕业设计为重要抓手,检验和提升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
毕业设计是检验和提升学生综合创新能力、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抓好抓实选题、调研、方案提出、图纸设计、说明书的撰写以及毕业答辩等全过程。如:选题与生活、工作紧贴,注重创新性和实用性,增强毕业设计的挑战性与吸引力;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老师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创新,同时结合学生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和学生遇到的疑问,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进行启发式讨论,取长补短,相互提高;在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时,把创新点和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作为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通过毕业设计这一重要抓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检验和提升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
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实施导师制,师生协同,积极开展教学研创等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指导水平和创新能力,实现教学相长,有效促进了教师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双提升,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培养高端装备制造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