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宣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考古宣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考古宣传

考古宣传范文1

【关键词】公众考古;研究现状;调查问卷;访谈

中图分类号:K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3-198-02

最近的十余年,中国的文化资源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社会对于考古学的发展也给予热切的关注。但是,在国内公众考古学还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还是一个亟待建设的系统,缺乏相应的理论体系和社会实践经验,公众考古工作还很难进行。公众考古学是一项复杂但是确实有重大社会意义的工程,不仅需要一段很长时间的探索,全民参与也是其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众所周知,公众考古的主体是公众,考古发掘、博物馆展示等资源对公众起到的是引导作用,公众对象的调查研究才是研究公众考古学重中之重,公众考古学的归宿是公众参与,如何做到“以公众为本”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就需要我们对公众考古中的公众或是潜在公众进行研究。

一、国内公众考古学研究现状

近十年来,国内学者主要围绕公众考古学的概念、理论、公众考古学大众化、公众考古与传媒、公众考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大讨论。围绕概念、理论的公众考古学的定位问题一直是争论不止,其探究主要原因是对“Public”一词的理解。“Public”一词在英语中可有两种含义:一为“公共的,共同的”,一为“公众的,与公众有关的”。这里所谓的“公共”,即与国家、政府、公共机构相联系,代表了社会大多数人利益的集合体,具有客观性,共享性,整体性。由此可以看出公众考古学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随着公众考古学的引进,国内诸多考古发掘现场已经开始对外开放并将行动付诸于实践。国内学者则更侧重对公众考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大讨论、建言献策。陈星灿先生在《公众需要什么样的考古》中从考古学的社会性质以及人民大众的知识渴求度论述考古学与公众存在一定的距离。所谓“公众考古学”真正作为一种理念被介绍至中国是本世纪初以后的事情。2002年,宋豫秦发表《走向公众的考古学》一文,指出了受传统思维模式禁锢下的中国考古学所面临的三个问题,即学科自身固步不前、学术成果对其他学科贡献率低、公众对考古学认可率认知率低等问题,呼吁考古工作者和考古学科的转变,既面向学术又面向公众事业方面;2003年9月,曹兵武在《中华读书报》上发出了“中国亟须建构‘公众考古学’”的呼吁;2005年8月,陈洪波在《中国文物报》发表《考古学和公众的距离到底有多远》对“公众考古学”发展做了深入分析提出由于多种限制因素的存在,加之考古学的专业性质,考古学实际上距离大众还是很远,需要面对的一些问题进行进一步思考;2006年,郭立新、魏敏在《东南文化》发表《初论公众考古学》,对西方公众考古学理论进行了介绍,并对如何将兴起于西方的公众考古学与中国的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建立中国自己的公众考古学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思考;2007年,周晖、方辉译校了美国公众考古学研究者尼克・麦瑞曼在其主编的《公众考古学》一书的序言――《公众考古学的多样性与非调和性》,将国外学者对公众考古学的一系列较为成熟的认识,诸如公众考古学的提出背景、内涵、研究目的、所需面对的问题等进行了介绍;青年考古学者范佳翎在各种场合积极宣传推广“公众考古学”理念,并试图说服一些地方考古研究机构开展向公众开放考古现场的尝试。同时,一些博士、硕士毕业论文开始将公共考古或公众考古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一些大学和考古文物研究机构也陆续成立了公众考古研究中心。

二、公众的调查研究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今社会一般群众对考古学的认识,2013年5月,本项目组成员5人于四川广元市剑阁县的闻溪乡崖墓群周围的居民点走访调查。以调查问卷、访谈的形式对500名村民随机进行采集样本,其中有450份有效问卷。

通过初步统计与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问题。

第一个问题,人们对“考古学”的第一印象。主要集中在“古董”和“盗墓笔记等书籍”有68%的民众。主要因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现今中国的“收藏热”,日益高涨。这主要归功于广泛的媒体商业宣传工作。如“寻宝”,“华豫之门”,“收藏马未都”等电视节目的收拾了之日攀升,使民众逐渐认识到“古董”等于“金钱”。而“古董”的来源大多数则来源于考古发现。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调查时选择“盗墓笔记等书籍”选项的人群,几乎全是青少年。他们对于考古学的第一认识全部来源于网络小说。

当我们对第二个问题进行统计发现,民众对于考古学家的工作主要认定为“挖墓”与“很神秘,以及“不知道”有85%的民众。其原因通过第一的问题分析的结果,我们知道,错误的获取知识的渠道是根本因素。媒体的商业宣传,必然会涉及炒作问题,过分的推崇考古文物的经济价值,使广大的民众片面的认为考古就是挖墓寻宝。还有另一部分人,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考古就是挖死人的东西,总是避而远之。对考古学感觉“很神秘,不知道”也是必然。

不过,感到庆幸的是,当地民众的文物保护意识还是比较乐观。通过问卷的问题的统计分析。当地民众对于考古学家如何处理考古文物的态度,有37%的民众认为应该交与博物馆,22%的民众认为交由考古单位做研究。还有对于考古发掘的主持者,有58%的民众认为是考古学家,其次是政府人员。我们在与民众交谈中发现,当地文管所的文物保护宣传工作开展的比较好。在“你知道离你最近的考古遗址吗?”问题中有超过94%的民众知道,他们附近正在发掘的文溪乡崖墓群。

当问到“通过什么渠道了解考古”以及“对于你来说,你是如何了解考古学”时,59%民众选择了电视节目“鉴宝”和“华豫之门”,只有19%选择了书籍,这说明现在民众,尤其是青少年深受电视影响,阅读能力弱化,喜欢以形象、直观的方式接受知识。从另外一个方面,也反映出传统的以书本获取知识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在生活节奏逐渐加快的今天,民众对知识的获取也更加“快餐化”、“通俗化”和“图像化”。更愿意把一切与经济挂钩。

在问到“你知道四川有哪些考古遗址吗?”时有25%选择金沙遗址,23%选择三星堆遗址,45%选择武侯祠博物馆,7%是其他。这充分说明武侯祠博物馆的宣传营销的成功。对于成都来说,武侯祠博物馆已经成为了成都地标性文物单位。不仅是四川,在全国也是十分著名。

在问到“你会主动了解身边的考古发掘和考古遗址吗?”有95%以上的人,不会主动了解考古发掘和遗址。也有超过55%的人不愿意作考古发掘的志愿者。其原因我们了解到,普通民众不明白考古的真正目的,他们只在意考古文物的经济意义。但是不可否认,广大民众对考古学依然是兴趣盎然,无论出于什么目的,经济?好奇?探险?这是民众了解考古学的第一步,对于未来还是充满乐观的。

三、公众考古学发展的建议

(一)传播途径的改进和创新

众所周知,博物馆与考古学是相生相伴的机构,必然承担考古资料的展示工作。所以加强对博物馆的利用,以人为本,尽量用生动、形象的方式将各类文物系统化的展示出来。在展示过程中,增强趣味性、互动性,融入考古学的基础知识和文物保护的理念,引导公众形成正确观念。其次,讲座是一种非常好的普及考古学知识的方式,专业人员可通过讲座向公众传递正确、严谨的考古学知识,而且讲座的举办相对比较容易,对于时间、空间的要求较小,且受众面较大,所以应当努力发挥讲座的集群效应,定期举办考古学讲座,使讲座内容系统化,扩大听众人数与范围,以取得更广泛的效果。为加强公众对讲座的积极性,可以考虑在不威胁文物安全、不影响工作秩序的前提下,定期开放考古发掘现场,组织公众实地的了解考古发掘过程。还有,我们知道电视媒体是公众了解考古学的最主要方式,是公众考古工作中不可忽视的渠道。但在利用时应当注意:要选择主流媒体,考虑考古节目或新闻报道的客观性、真实性。对于如何将专业语言转化为公众语言,应必须有专业人士的参与,不可放任自流,任凭电视媒体以收视率为目的妄自加工考古资料。必须反对炒作,保持考古学的纯洁性,要坚持严谨与科学,不能为了迎合公众的喜好就放弃科学严谨,所有的科普释读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不能偏离考古学公众化的初衷。再次,是数字化时代,网络具有强大的传播力,其受众面极大,方便快捷,时效性极好,具有相当大的利用空间。我们必须加强对网络的利用,创办论坛、网站,考古信息与相关知识,同公众进行互动,使公众更广泛的参与其中。但在利用网络的同时要注意法律监督和道德舆论引导。最后,考古志愿者的选拔。选出一部分文化水平高、热爱考古、乐于奉献的公众,以义工的形式,参与到考古工作中,了解考古工作,以其亲身体验,慢慢感染渗透其他公众。

(二)文博学界观念的转变

学界掌握着最核心的资源,学界的态度决定了考古学能否公众化。转变观念,学科发展与文物保护都离不开公众。所以学界要加强考古发掘的整理和研究,把堆积如山的考古资料转化为公众能理解的语言和其他学科可以利用的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普及性读物,提高民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学界应作为考古公众化的主体,要发出有关公众考古理念的更大的声音,引起政府与社会更多的关注和重视,提供更多的政策、经济支持和公众的理解与参与。

(三)公众心态的转变

考古宣传范文2

这个斗争源自老吴一次无意中的发现。在打电话的一个小时前,老吴在巢湖边上不小心挖出了一个墓(考古人员后来判定为宋墓),墓里面还有些瓶瓶罐罐的东西。老吴当时就很矛盾,因为他34岁的儿子患重病在家已经快一年了,这个因为无钱看病随时会从生命出局的年轻人,一年来让老吴心力交瘁。

老吴最后还是给这个电视新闻栏目打了电话。因为他的想法很简单,“《第一时间》上说,发现古墓不要乱动”。

这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老吴可能并不知道,其实他对古墓的价值评判就来自《第一时间》的日常报道,这些报道对老吴的影响潜移默化、日积月累。据不完全统计,安徽电视台《第一时间》开播7年多来,共播出考古报道达260条,也就是说,这个栏目平均一个星期就有一条考古方面的报道。这么多报道,其宣传教育效果到底有多大,我们无法计算,但有一个细节可以拎出来:我们在翻看它多年来有关考古报道的时候发现,稿件标题的变化很明显,从最初的《发现古墓不要乱动》到后来大量类似于《发现古墓村民保护》这样标题的出现,其中变化不言而喻。

可以说,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是文物保护宣传的重要阵地。因为这是由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受众定位决定的。电视民生新闻的受众对象主要是城市和农村的基层百姓。而从发现古墓葬的概率来看,其实概率最高的也正是这些基层百姓。查阅这个栏目五年多来的报道,很容易就能看出,除了当初文物普查时由考古人员发现、定名的(如蚌埠双墩一号墓、六安双墩一号汉墓)以外,其它的古墓葬基本上都是由老百姓最先发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华夏大地古墓葬无处不在。单从《第一时间》报道的来看,有的古墓就“大大咧咧”的躺在农田里;有的在郊区建筑工地里时不时的就会出现;而有的则“大隐隐于市”,就在车水马龙的城市里。老百姓往往在刨地、打井、挖地基、修路的时候,无意中就惊动了“古人”。

要是“惊动了”怎么办?虽然我们国家早在1982年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但这对老百姓来说,知道的又有几个?相比而言,古墓里的文物诱惑大啊。在一些人看来,它们就像是一笔飞来的横财,不拿白不拿。而事实上也正如此,2005年12月7日,在合肥到武汉的铁路工地上,工人们偶然发现了一座古墓,但没想到却引来村民们对文物的一通哄抢。哄抢的结果自然是民警出动,追缴文物,处理哄抢者。

基层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他们在接受新事物新观念的途径很具有局限性。从传播学角度看,途径一般只有两种,一是纯粹的人际传播,点对点;另外一个就是通过传统的大众传播(这里主要是指电视传播)。因此,从文物保护的宣传对象看,电视新闻节目相比报纸和网络,在受众面上具有先天的优势。

既然有这个优势,那我们应该怎么利用,以达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虽然传播学理论研究早已论证了一个观点:大众传播可以影响公众对现实问题及其重要性的认识,但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思考,思考应该通过什么样的传播手段才能更好地影响人、教育人。目前理论界评判传播效果的最佳状态是从传播对象的行为层面考虑的,即认知、心理和态度所发生的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

文物保护宣传,抑或具体到电视新闻的考古报道,其实专业性都很强。而我们面对的主要宣传对象又都是基层的百姓,知识鸿沟以及兴趣上的障碍都很明显。如何克服这些障碍,答案就是将文物保护的宣传民生化,在贴近性、趣味性和故事性上下功夫。

我们再回头来看看老吴,老吴的事情在电视上播出后,打动了很多人。节目播出后的第二天就有好心人赶到他家,鼓励的同时还给予了资金上的帮助。而像老吴这样在发现古墓后积极保护、立即上报的,在现实中很普遍,而且还有人比老吴更热心呢。2005年4月,安徽寿县村民金传友,在挖当家塘的时候发现了几座古墓。金传友迅速打了两个电话,一个是给文物管理部门,还有一个就是给安徽电视台的《第一时间》。就这样,他还不放心,当晚愣是在古墓边守了一夜,等来了记者和考古人员后,他才放心。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2004年在合肥,一群建筑工人在发现古墓后,大家轮流看守,还对其他工友封锁消息。因为保护得好,他们还受到了文物部门的表扬。

考古宣传范文3

张耕,1968年生,安徽桐城人,清文华殿大学士张英第12代孙。现榘不帐∥奈锛定站副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兼职副教授。擅长书画类文物鉴定和花鸟画、行书创作。

方勇,1977年生,安徽桐城人,桐城方氏后裔。现为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山水画系副主任,主持山水画系的教学工作。多次在国内各美术馆、博物馆举办个人作品展,出版有《中国当代山水画名家系列方勇卷》等多本画集。作品在国内多家权威学术刊物发表。

乾隆大花瓶拍出2243万

2017年1月11日晚,乾隆洋彩万花献瑞图大吉瓶亮相北京观唐z榷2017年迎春拍卖会,最终以2242.5万元成交。据专家介绍,该拍品为清乾隆时期御窑烧制,1860年被盗至英国,曾多次亮相拍场。花瓶花饰华丽,瓶底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是英国“放山居”旧藏。

毕加索《灯下的女人(杰奎琳)》5865万元成交

2016年12月22日晚,保利华谊(上海)首届艺术品拍卖会“对话:重要东西方艺术夜场从元人秋猎图到毕加索”正式举槌,共呈现73件拍品。其中,在预展时就占据醒目位置的毕加索重要作品《灯下的女人(杰奎琳)》以2700万元起拍,22次出价记录,竞价过程大约5分钟,最终以5100万元落槌,5865万元成交。

张献忠江口沉银水下考古出水五十两银锭等文物

近日,记者了解到,备受关注的张献忠江口沉银水下考古在施工过程中已发现少量银锭、银簪、戒指等文物,在清理后的沉银表面能够清晰看到“五十两”字样。目前,考古队已经初步锁定了100平方米的区域,沉银埋藏深约3米,春节后将大面积发掘。

西安博物院金银玉器珍品展在新疆展出

西安博物院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联合举办“金辉玉德――西安博物院金银玉器珍品展”于2017年1月1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展出。西安博物院从院藏的西安地区出土金银器、玉器中遴选出106件(组),依据金银器、玉器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将展览分为礼权之尚、华饰之锦、樽瓯之璨三个单元,以此展示金玉之光的绚丽风采,讲述千年古都的历史辉煌。

2017年印度奎隆港口遗址考古工作正式启动

近日,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所与印度喀拉拉邦历史研究委员会正式收到印度国家考古局批复,获得了2017年度印度喀拉拉邦奎隆港口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资质。自此,印度奎隆港口遗址中印联合考古发掘工作正式启动。2017年度奎隆港口遗址考古工作,将由喀拉拉邦历史研究委员会、喀拉拉邦大学、故宫博物院三方组成联合考古队,进行包括考古调查、试掘及正式发掘在内的全面工作。

龙虎山大上清宫遗址考古已发掘4500平方米

2017年1月12日,从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经过近3年考古发掘,“道教祖庭”龙虎山大上清宫遗址目前发掘面积4500平方米,取得重大发现。专家证实,遗址为大上清宫明代遗存,是北宋以后龙虎山道教祖庭的主体,也是我国南方地区迄今发现的等级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等级宫观建筑遗址。

山西省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展在山西博物院开展

2016年12月30日,由山西省文物局主办,山西博物院承办,太原市文物局、大同市文物局等共同协办的“厚重山西――山西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展”在山西博物院开展。此次展览共分为“金匮巨藏”“九转丹成”“众擎易举”“光前裕后”四个部分,分别展示了山西丰厚的可移动文物收藏、山西“一普”工作模式、全新的文物收藏体系、山西“一普”对未来文物事业的意义。展览面积800平方米,共展出文物近700件,是一次对三晋丰厚文化遗产的全面展示,也是对全省文博系统工作面貌的正面展示。展览至2月28日结束。

考古宣传范文4

【关键词】秦阿房宫遗址 保护现状 措施

一、阿房宫遗址保护存在的问题

阿房宫遗址地处西安城乡结合部,当地的经济水平较低,人民群众对文物保护认识不到位,遗址保护区主要破坏因素包括两个方面:1、自然环境的破坏:阿房宫遗址地上遗址受自然因素使地面以上夯土遗址部分仍受到自然力的风化、雨(水)蚀、重力影响较大。2、人文环境的破坏: 非法取土行为和农业耕作和平整土地行为对地上建筑基址和车马坑地下遗存造成严重威胁,这些问题对于遗址本体及周边环境完整、真实性的保护构成极大的威胁。光靠一部文物法无法起到本质性的改变。政府对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文化产物的保护经费不足。阿房宫遗址规模较大,目前缺少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实施管理,建立专业的遗址管理队伍,制定遗址管理规章,开展遗址日常维护工作。

二、阿房宫遗址保护的重要意义

历史文物是不可再生的人类文化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很难复原。他凝聚着人类几千年的勤劳和智慧,是遥远的人们向我们倾述的途径,在现代也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工具。对文物的保护是一个民族的使命,他是历史的见证,是激发民族自信心的实物。历史就是经验,通过对历史文物的借鉴,不断发展创新艺术形式,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他使人们精神得到充实,保护好他是发展旅游的重要物质基础。

三、秦阿房宫遗址保护的措施

原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总工程师傅清远认为,对于遗址应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永远将保护放在第一位。保护好阿房宫遗址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结合文物保护政策,根据《阿房宫遗址保护规划》的实施,具体措施包括:

(一)公布保护区划、设置保护标志。保护范围边界应按照“四有”工作要求落实界标和标志碑。

(二)文物信息的保存。为实现阿房宫遗址历史信息的全面的、永久的保存,并为今后管理监测提供科学手段和比较依据,应建立完善的遗址档案和遗址信息数据库。

(三)遗址本体加固。对地上现存的地上遗址本体进行维护性加固,并对遗址上生长的对遗址产生严重破坏的植物予以清除,防止植物根系对遗存本体的破坏。

第二,坚持国家的政策导向。《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明确指出,对于历史文物的保护应有专门工作人员及专门工作机构进行管理,明确文物保护的范围并对每一次的检查记录等条例。

第三,科学有效的考古。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一起合作,对阿房宫遗址进行了勘探,对遗址的范围和布局有了深刻的了解。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运用高科技和专业的考古经验,在有效保护文物的基础上,科学的发掘,对已经发掘无展示要求的遗址进行科学回填保护,回填后应保持遗址原状。进一步认识阿房宫的艺术价值及历史地位,加大文物的宣传力度,科学合理的利用。

第四,提高人民群众的保护意识。群众的力量是多么强大,在历史的发展轨迹中可以看出。在对阿房宫遗址的保护中,也是重要因素。文物保护部门应加大文物知识的宣传力度,让其群众意识到文物的重要性,树立人人有责的观念。当然,管理部门在对外部进行宣传的同时,更应从自身做起,严格执行国家对文物保护规定的发掘,防止人为破坏。让群众享受到保护文物带来的商机,调整地区的经济结构,现代化服务行业不断发展,群众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有了农民的支持,是文物得以完整保护的重要原因。

第五,按照保护规划,建设“阿房宫考古遗址公园”,对阿房宫遗址实施全面的保护、利用和科学开发。有了保护理念的创新、法律法规的保护和群众的支持,文物自身的发展倾向也应不断实践。建设阿房宫遗址公园,改变大遗址贫困落后的形象,提高当地的文化品味水平。因为阿房宫所处的地理环境,科学有效的开发,通过对其艺术性的鉴赏,提高文化价值,紧密整合之后,开发历史遗址陈列馆和考古遗址公园,加大宣传力度,得到百姓的支持和拥护,带动经济的发展。

综上,对阿房宫遗址文物的保护工作不再是过去的孤军奋战,有了政策、群众的支持,已经结合自身情况的理念创新,文物保护工作已经晋升为具有社会公益性的事业。人们对文物的重视程度在提高,“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这对于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意义。随着改革创新的不断深入,对于文物保护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在这条文物保护的马拉松上,既实现了经济的发展,又实现了文物的完整性,成了文物保护部门的重中之重。我们只有在总结中不断探索,制定适应当前不断变化的新形势的文物保护政策,保护好历史为人类留下的珍贵的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也谈阿房宫考古新发现对国人的启示 - 兰台世界 - 2010(4)

考古宣传范文5

一、经营管理  

2017年12月31日,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共计接待游客 87万人次,同比增加59%,完成总营业收入6033万元,同比增加28%。

二、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1、管人、管财、管资产的体系逐步形成,管理标准迈入提升效能阶段。

(1)管人:公司治理稳步推进,确保完成全年指标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公司实行灵活的用人机制,通过干部竞聘、员工双选树立用人导向,并通过培训、绩效考核、多维度的薪酬制度不断激励员工积极性;通过竞聘、双选,树立“要当干部先领任务”的导向;通过考核指标分解,强调“守土有责、勇于担当”的意识;通过绩效考核,过程管控确保各项指标按进度完成。   

(2)管财:加强预算管控,实施财务监管全覆盖,为公司正常运转提供资金保障。公司将经营指标分解至各部门年度考核指标中,并进行月度监控;同时对子公司、参股公司实现财务监管全覆盖,确保国有资金使用安全。   

(3)管资产:加强资产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公司成立资产管理小组,修订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全面开展固定资产清理工作。2017年,梳理公司在册固定约700件,完成景区房产面积初步测量,并梳理公司无形资产(如商标等)237项。其中,“报恩讲堂”品牌商标已进入复核流程。

2、全力打造“报恩圣地”品牌

(1)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努力打造国家级、国际性未来文化遗产,全面提升硬件设施,全面提高服务水平,全面完成一期工程。截止2017年12月,累计接待游客超87万人,包括来自美国、德国、丹麦、韩国、日本等国家的国际友人,受到社会各界好评。通过报恩讲堂、报恩盛典、报恩主题曲、报恩文创、报恩体验、报恩使者等,全面打造“报恩圣地”品牌体系,构筑“报恩文化”版图。其中“报恩讲堂”投身公共文化服务,引入国内外顶级大师开讲;“报恩盛典”实景演出填补了“南京夜间旅游市场空白”;报恩主题曲传唱 “报恩文化”;报恩餐、沐心拓印……景区处处都有特色报恩体验;600位“报恩使者”更是一道靓丽风景线, 这些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还实现了“让历史文化创造价值”的目标。“报恩圣地”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近两年来央视等中央级媒体多次报道。

(2)打造十项二次消费模式,明确目标消费人群,开发打造了感恩礼体验、研学产品包、国学夏令营、戏剧展演、禅修课程、大型会展接待产品、婚服拍摄、婚宴、等多款可复制、可常态化运营的特色消费产品。此外,还有报恩许愿、禅修造像、拓印、摄影班等互动体验活动。祝寿合家欢、良缘天作证、尊师报恩行等已具雏形。内容运营部全年举行品牌、模板活动110场,通过品牌影响力和良好体验感带动销售部活动组全年销售活动550场。

3、搭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2017年,我们陆续推出纽约“南京周”非遗短剧《YONG.董的奇幻旅程》、丹麦戏剧故事节、“再续前缘-意大利文化月”、中日旅游交流文化月、第四届“丝路青年行”、报恩论坛等一系列国际交流活动。一系列活动在在社会各界收到了高度评价,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

4、全面把控景区运营管理

(1)景区安全。景运营管理安全可控,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按照“统一指挥,网格化管理”的原则,划定区域设置责任人。通过制定预案、设备整改、现场值班等措施确保馆区安全及汛期安全,本年度未发生安全责任事故。其中,“10.28重阳节”1万人、“12.19免费日”1.8万人、“12.31跨年撞钟”1.1万人(活动高峰期客流量达1.5万人次以上),景区未出现一起游客安全事故。

(2)成功申请国家4A级旅游景区,申请过程未聘请任何咨询公司,均由自有人员完成,共计节约咨询及评审成本约100万元。

(3)新闻舆论安全。新闻宣传报道及舆论安全。截至12月31日,景区完成元旦祈福、除夕撞钟、秦淮灯会、情人节、自闭症日、上巳节、端午节、中秋重阳、博物馆奇妙夜、丹麦戏剧故事节、意大利文化月等众多节点的新闻宣传报道,共撰写文字材料10万余字,收集图片1000余张,视频影像20个,媒体报道篇幅800余次。其中国家级媒体报道100余次,元旦跨年、秦淮灯会、春节游园、《国宝档案》专题片、大型历史类综艺节目《国家宝藏》、一带一路专题报道、重阳登塔报恩、中英双塔会专题报道、南马等多个新闻登上了央视平台,报道篇次高达15篇,其中包含3次新闻联播报道。此外,宣传报道方面在国际媒体也不断发声,China Daily头版+6版整版报道、日本主流媒体推介、英国国家广播公司少儿频道(CBBC)、英国卫报、意大利总领馆等国际主流媒体都有相关报道,在国际范围内提升景区声誉。负面报道为零。及时化解和消除了5次可能带来重大负面报道的新闻报道,确保景区的舆论安全。

三、大明公司子公司和合作伙伴运营管理情况

报恩圣地公司,获批江苏省第一批“省级文创试点单位”。报恩讲堂,全年成功举办120余场活动、13000余名游客参与了特色礼仪体验,该项目荣获南京市博物馆青少年教育项目推广价值奖。报恩盛典,2017年3月28日改版后对外演出。报恩剧场,通过引入更多的合作剧目,实现报恩剧场的常态化运营。丹麦戏剧双语夏令营、安徒生戏剧故事节、数十部经典戏剧的展演、名家名人的读书会等,《坚定的锡兵》、《弘一法师》、《翻转丑小鸭》《萨勒姆女巫》、《陌生人》、《不二蘑菇》等大批剧目在剧场上演,成功得让恩剧场“闹”起来。大报恩遗址博物馆,是2017年省编办同意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的试点单位。根据市编办要求,正式筹备并成立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第一届理事会,并于2017年11月4日正式召开会议。大报恩文化发展基金会,关注慈善公益活动,筹资211万。

四、公司合作商户运营管理情况

合作商户2017年度租金、物业费收缴率100%。 恩空间,完成1400万,成为景区配套服务中一张靓丽的“恩”名片。玄林苑,弥补了景区乃至周边地区缺少大型旅游团队用餐场所的遗憾,已完成营业收入约480万元,运营管理已进入良性循环。天工造物(国际礼品店),6月6日试营业,接待各类外宾团队约3万人。禅境雅集,作为景区互动体验互动合作伙伴,已成功的生产出多个关于香道及禅修的产品包,丰富了景区的活动内容。恩聚餐厅,我司自建“恩聚”员工餐厅,由我司自行运营,在保障员工就餐的同时,重点服务游客餐饮,打造素食、素面品牌特色餐饮。

五、重点项目推进情况

1、黄泥塘考古及规划调整

市考古队于2月26日开始进场开展考古发掘工作,10月底已完成原计划考古面积8000平米,由于过程中发现遗迹,扩大了考古发掘范围,已12月底基本完成考古工作,并完成考古发掘报告的专家论证工作,规划调整工作将根据考古意见陆续开展。

2、一期审计推进情况

(1)已完成工程建设口径七十一份工程建安合同的跟踪审计初审意见价,核减额共计8064万元,并完成186份试运营期合同梳理工作。

考古宣传范文6

该书共分艺术考古学理论基础、音乐考古、美术考古、建筑艺术、四川少数民族美术考古、宗教艺术考古六大章节,第一章主要是对艺术考古学学科背景的介绍,以及对该学科领域的重要人物、重要成果的总结,对“艺术考古学”概念的提出、学科的设立、理论研究现状作了梳理和概述。其后五个章节分门别类地对艺术学各个研究领域的考古研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概说。

一、艺术・考古――学科交叉新思维

艺术考古学研究的专业性十分明显,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艺术学的研究更加专业化,其中包含的科学技术和专业技能有许多已经超越了考古学研究的范围。《艺术考古概说》第一章详细地介绍了艺术考古学基础理论,对学科的相关研究论著进行了梳理归纳。

1978年国务院批准编撰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列出有关艺术类考古学的条目,成为中国艺术考古学科的正式提出和设立。《艺术考古概说》以《中国大百科全书》为基本理论构建,指出,由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亲自撰写的《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总论中,将“美术考古学”作为“考古学的一个分支”,说明美术考古学的研究方法与目的:“美术考古学是从历史学科的立场出发,把各种美术品作为实物标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复原古代的社会文化。”②之后正式列出了“美术考古学”和“音乐考古学”条目,对其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以及与美术史、音乐史的关系等作了规定,也成为我国明确设立“美术考古学”和“音乐考古学”专业学科的依据。作者依据上述文献,对艺术考古学的分类、主要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等进行了阐述,说明艺术考古学是探究中国古代精神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探究艺术的起源和发展规律的学科。许多艺术遗迹和遗物,凝结着古代物质文化发展的高级形态,因此艺术考古研究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补充资料,并且涉及许多自然科学知识,是研究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史的重要补充。作者除采用考古学、艺术学研究基本方法外,还特别指出运用自然科学原理和方法研究艺术考古的重要性。

二、案头・田野――研究领域新突破

在第二章至第六章的分类介绍中,作者“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取得的重大成果,作为推动艺术考古学研究的学术背景。20世纪80年代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的发掘,引起国内外关注,两个遗址挖掘清理出土大批文物,在世界尚属首次,它们的文化内涵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究。两个大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已被列入国家大遗址保护工程,并取得了成功经验,为四川省艺术考古的全面研究、开发、转化、利用,打下基础。例证、图片丰富,每一部分的参考文献也十分标准,可以看出,作者在前期的搜集和考证中的扎实案头工作。

我国艺术考古理论的探索实践,可追溯到20世纪初期西方科学技术和学术思想对我国学术理论界的影响,书中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创建中国美学、音乐学、甲骨学、考古学、古建筑学的奠基人的理论思想作了论述。如我国第一代美学思想家朱光潜、宗白华先生;我国第一代音乐理论家王光祈、杨荫柳先生;我国第一代考古历史学家李济、郭沫若、夏鼐、冯汉骥先生;我国第一代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童、杨廷宝先生等。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赴西方或者日本留学后,回到中国,运用西方理论方法,研究中国古代艺术,在古物考证、文化内涵分析以及建立方法论等方面,填补了中国某项专业理论研究的空白,开启了中国美学、中国音乐史、中国考古学、中国古建筑学等理论研究之先河,中国艺术考古学的基本理论思维,也在这些专科研究过程中产生。

三、实用・前瞻――文化产业强推动

艺术考古学,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也成为艺术事业建设中快速发展的一种艺术类型。作者认为,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艺术欣赏需求的不断增长,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发展,艺术考古成果的开发和转化,将成为文化艺术事业、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强势品牌,在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在丰富国内大众文化鉴赏娱乐活动中,都会以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品质,受到观众的喜爱,成为展演、影视市场上不断创新的类型。在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工程中,进一步明确了人类精神文化起源。

《艺术考古概说》一书中,作者分析了目前艺术考古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如缺乏统一的综合研究机构,出土文物的调查研究受到行业管理约束,各类艺术考古所需用的科技手段如“音乐声学测量”等专业性强、技术上难度大等问题,提出了建立艺术考古学综合学科、在大学或研究机构开设专业课程、建立艺术考古研究协会等设想。在书中,作者还从打造精品品牌、推广多媒体制作和传播、规范旅游区开发、加强对外人文交流和宣传、筹建艺术考古专业六个方面,提出了针对四川地区艺术考古成果的开发与转化建议。在开发转化方面,四川落后于湖北、湖南、河南等省,归结原因是缺乏资源整合与合作开发。四川应在已有成果,如三星堆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等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地方考古资源和考古人才,推动四川艺术考古发展。

四、巴山・蜀水――古老文化的焕新

《艺术考古概说》一书的艺术考古地域基本集中于巴蜀地区,这一地区艺术考古资源非常丰富,但研究却相对滞后,成果形式也基本停留在纸质书著阶段,对这一地域的艺术考古研究来说,需从最基础的工作入手,更大限度地实现成果转化。编者以四川艺术考古研究取得的成果为基础,对古巴蜀区域的音乐考古、美术考古、建筑艺术、四川少数民族美术考古、宗教艺术考古等,作了归类整理和阐述;对目前作好四川艺术考古成果转化开发作了可行性研究,提出总体构想和开发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