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活动案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教学活动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教学活动案例

教育教学活动案例范文1

今年9月17日是第十六个“全民国防教育日”。为贯彻落实《定州市学校“全面国防教育日”宣传教育活动实施方案》精神,增强我校师生国防观念,推进素质教育。结合本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构筑中国梦”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学校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精神,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和《全民国防教育大纲》,以“关心国家安全,维护海洋权益”为主题,宣传普及国防知识,增强全民国防观念,进一步振奋民族精神,调动和发挥好公民参与国防建设的积极性,为促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成立国防教育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冯英建

副组长:王少华

成员:各班主任

三、活动安排

1.广泛宣传,营造国防教育氛围。利用例会向教师宣传《国防教育法》、《小学、初中国防教育纲要》。利用宣传橱窗,开设国防教育专栏,举办国防教育图片展览。

2.举行一次“全民国防教育日”国旗下讲话,对师生进行国防教育和宣传动员。(9月17日)

3.各班利用班会时间,组织开展国防教育主题班会。(9月18日)

4.组织全校学生收看国防教育影视片。

5.五、六年级举行一次进行国防知识竞赛活动。

6.三、四年级举行一次国防教育征文活动。

教育教学活动案例范文2

一、总体要求

“一准则一条例一规则”集中学习教育,是我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是增强党员领导干部“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的客观要求,是坚守职责定位、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是加强纪检监察机关和干部队伍自身建设的迫切需要。通过这次活动,我们要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用心用力,抓细抓实,把党风廉政建设抓在日常、严在经常。

(一)坚持学用结合,知行合一

“一准则一条例一规则”集中学习教育活动,基础在学,关键在用,要坚持学用结合,以知促行,以行促知,激发广大党员向中央看齐、用党纪党规对标、争创先进争当模范的内生动力。

(二)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实效

要坚持问题导向,每名党员领导干部都要结合自身实际把自己摆进去,瞄着问题去、对着问题走,对照标准检视和改进自己。各级党组织要结合学习教育活动,继续抓好群众反映强烈突出问题的整改,抓好不严不实突出问题的整改,切实整治群众身边的各种不正之风,让人们不断看到党员干部队伍的新气象。

(三)坚持领导带头,以上率下

各级领导干部的示范行为、表率作用至关重要。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所在支部组织生活,带头讲党课,带头学习讨论,带头解决自身问题,带动形成上行下效、上率下行的良好风气。

二、参加范围

局机关副科级以上干部、全体纪检监察工作人员、局属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及负责纪检监察工作的同志。

三、学习内容

深入学习领会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全体党员干部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是一个持续推进、不断深化的过程,必须经常学、持续学,持之以恒、学懂弄透、融会贯通。新颁布实施的“一准则一条例一规则”是全面从严的新要求,是监督执纪的新守则,每条每款都有深刻的内涵和明确的指向,必须反复学习,反复思考,反复对照,全面掌握。机关各科室、局属各单位要集中时间,集中精力,突出抓好《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试行)》以及省纪委即将出台的规则实施办法等方面内容的集中学习教育,务求取得实效。

四、实施方法

局党组统一制发活动方案,局属各单位要结合实际,制定各自活动方案。此次集中学习教育活动自2017年2月22日至5月31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一)组织动员阶段,多措并举,营造氛围。(2月22日至2月28日)

局属各单位要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动员,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安排部署,广泛宣传发动。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认识要高,责任要强,行动要快,措施要实,迅速在分管单位和部门掀起学习高潮。全体党员干部要人人参与,全员覆盖,切实增强学习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集中学习教育活动期间,市纪委将在xx日报、电视台、xx纪检监察以及网站和微信、微博、手机报等自媒体上开设集中学习教育活动专栏,加强对集中学习教育活动的宣传,并在官方微信“清风龙都”上建立“党规党纪”学习和测试平台。我局将在局网站开设集中学习教育活动专栏,局属各单位要加大宣传报道力度,在全局上下努力营造深厚舆论氛围。

(二)集中学习阶段,加压灌输,刻印在心。(3月1日至4月30日)

1.开展专题辅导讲座。邀请专家教授为全局党员领导干部作专题辅导讲座,市纪委相关领导为局纪检监察干部作专题辅导报告,解疑释惑,辅助学习。

2.“一准则一条例一规则”进中心组学习。局中心组要先学一步、学深一层,为局属各单位树立标杆。要将“一准则一条例一规则”列入局机关中心组理论学习内容,原原本本学习,集中讨论交流,进行表态发言,讨论情况要形成书面材料,备案存档。

3.主要领导上主题党课。局主要领导为全体党员干部上一堂“一准则一条例一规则”主题党课,让广大党员干部明纪懂纪、知纪守纪、筑牢思想防线。

4.开展自学。局属各单位、机关各科室要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自学“一准则一条例一规则”。撰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局监察室不定期进行抽查。

5.开展“一准则一条例一规则”学讨论。要抓好全员研讨思考,把主要精力用在学习原文上,逐字逐句、逐章逐条地学习,真正学懂、学透、学通。在此基础上,组织多种形式的研讨交流,科学设置研讨议题,深入开展讨论交流,并组织表现突出的学习标兵在本单位讲感受、谈体会、话收获,以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使“一准则一条例一规则”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6.参加全市“一准则一条例一规则”知识测试或竞赛。择优选取人员,参加全市知识测试、电视知识竞赛等活动,以考促学,以赛促学,检验巩固深化学习效果。

(三)实践总结阶段,把握规律,指导实践。(5月1日至5月31日)

全体党员干部要做到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以解决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查找机关和个人存在不足,制定整改措施,抓好整改落实。在学习教育实践中,要学用结合,知行合一,注重调查研究,把握规律,完善制度,推进工作,努力形成一批学习“一准则一条例一规则”的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和实践成果。

五、保障措施

集中学习教育活动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机关各科室、局属各单位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认真研究、周密部署,采取措施、务求实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局机关成立“一准则一条例一规则”集中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局长黄守信同志任组长,纪检组长王焕然同志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局监察室,刘桂峰同志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集中学习教育活动的推进工作,局办公室、人事科、直属党委等科室配合做好相关工作。全体党员干部,要把集中学习教育活动,与学习领会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与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结合起来,力争学习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二)建立活动记实制度。各单位组织开展集中学习教育活动的情况,要及时上报局纪检组。实行活动记实制度,每完成一个动作就要向局纪检组上报情况,并附相关文字、图片等资料,作为监督检查的主要依据。每一个阶段的最后一天,是该阶段活动情况上报的截止日,超时上报的活动情况,不予认定。对上报的活动情况,局纪检组将进行定期通报。

(三)把握学习方法。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全面准确深刻领会精神实质,防止用他人辅导代替自己学习、把专家辅导变成专家“主导”;坚持创新学习形式,多运用研讨式、调研式、案例式学习方法,在交流互动中深化认识、加深理解;坚持问题导向,在发现和解决问题上聚焦,在完善制度、规范执纪上聚力,特别是要研究解决监督执纪问责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集中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发展的具体措施,实现学习工作“两不误、两促进”,用学习推动工作落实,用工作检验学习成效。

(四)抓好督促检查。局纪检组要在带头抓好学习教育活动的同时,认真履行监督责任,以问责压实责任、用担当诠释忠诚,做党规党纪的模范执行者、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定捍卫者。局纪检组将不定期对各单位开展学习情况进行抽查,对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要督促整改;对活动中的先进经验做法要总结推广;对活动开展扎实、成效显著的给予表彰;对敷衍应付、落实不力的通报批评,确保活动不走过场、不打折扣。

教育教学活动案例范文3

[关键词]体育活动 训练跳跃 激发兴趣 促进发展

怎样让低年级学生有兴趣地练习跳,并使其能够在增加动作难度的基础上巩固跳的技能,是当前低年级跳跃类体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对于学生来说,模仿小动物是他们很喜欢的事情。青蛙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惯是他们理解和喜欢的,赋予学生“小青蛙”角色来练习跳的动作,不仅有利于训练其跳跃动作,而且有助于激发其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促进学生以体能为主的身心和谐发展。

1活动目标

1.1练习双脚并拢向指定位置跳跃,尝试学习单脚跳和单双替跳,发展学生双脚向前跳和连续跳的能力,锻炼腿部肌肉力量,锻炼身体的协调能力,提高学生的跳跃能力。

1.2能遵守游戏规则,能按照老师的指令进行游戏。

1.3体验同伴间一起游戏的快乐,增强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2活动准备

2.1知识:课前了解青蛙的基本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惯。

2.2场地:废旧纸箱、蓝色绿色编织袋或废旧轮胎若干,围成池塘;或用跳绳、皮筋等装饰成小河沟。(在室外选择较平整的场地,用粉笔或其他记号笔在地上画若干类似荷叶的圈也可。)

2.3物品:青蛙妈妈胸饰一个,小青蛙头饰每人一个;小虫子(图片或模型)、小蝌蚪(图片或模型)、呼啦圈(绿色)若干;录音机、磁带。

3活动步骤

3.1激趣、导入、热身。

情景导入:师生分别扮演青蛙妈妈和小青蛙。“蝌蚪宝宝,来跟着妈妈一起游泳吧!游呀游,游呀游,长出了两条后腿,(蹬蹬后腿,踢踢后腿,屈腿压压);游呀游,两条前腿出来了,(抖抖前腿,甩甩前腿,晃晃前腿);游呀游,游呀游,小蝌蚪扭扭屁股,转个圈,摸摸你的尾巴还有吗?小蝌蚪变成什么了?――青蛙!(在轻快的音乐中,青蛙妈妈带着小蝌蚪做准备动作,通过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不仅使学生的身体各关节慢慢活动开来,而且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也为以下的活动做好了准备。)

3.2练习双脚并拢跳。

(情境创设:今天妈妈要带你们到河对面去捉害虫。你们看,河面上有一些荷叶,我们要跳到荷叶上,踩着荷叶过河。)

3.2.1教师示范跳(两腿并在一起,准备起跳的时候,手向后摆,落地时,手向前摆。)眼睛看着前面的荷叶,两脚并拢站好,屈膝、向前轻轻跳过去,轻轻落地、微蹲,然后站好后再找一片荷叶,看好了再跳过去,这样一片一片跳过去,直到对岸。

3.2.2学生练习,教师个别指导。请能力强的学生示范,其他学生仔细观察。

3.2.3尝试从不同高度的岸边往下跳。在学生掌握动作要领后,鼓励学生自由尝试从不同高度的岸边往下跳。教师提出跳得高、远、轻的要求,在练习中重点强调起跳和落地的动作方法,注意保持身体的协调性。使每次练习各有侧重点。

3.2.4尝试学习单脚跳和单双替跳。在学生掌握双脚跳动作要领后,鼓励学生自由尝试单脚跳和单双替跳的练习。

(1)单脚跳:一条腿站直,一腿弯曲,紧贴在一腿的旁边。

(2)单双替跳:跳法同上,只是在交替的时候要注意保持身体平衡。学生由双脚的自由跳跃到单双替跳,难度增加,注意跳的时候保持身体的平衡。

(学生初步掌握“从高处往下跳”的动作要领后,需要通过游戏或提高难度来保持他们的兴趣,从而巩固跳的动作,避免枯燥的纯动作练习)

3.3开展《小青蛙跳、跳、跳》的游戏,巩固跳的技能。

3.3.1分组游戏。情境创设:把学生分成若干组。“今天我们要到河对岸去捉害虫,看谁能从荷叶上跳到对岸。”学生从起始线开始,从一个圈跳到其他圈里,一边跳一边说儿歌:“小青蛙,呱呱呱,见害虫,抓一抓;小青蛙,跳跳跳,害虫见我跑不掉。”引导学生学习小青蛙的跳跃动作,注意双脚跳的动作要领。看看哪只小青蛙跳得远,他是怎样跳的?请学生说说并个别示范,注意体会手臂和腿的动作要配合才能跳得远。

3.3.2在进行《小青蛙跳、跳、跳》的体育活动中,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改变圈的摆放路线(直线型、环形、蛇形)、圈和圈之间的距离;指导学生巩固双脚跳的动作,尝试练习单脚跳和单双替跳。

3.4放松整理动作――放音乐。

3.4.1师:今天你们这些勇敢的小青蛙,捉了那么多的害虫,高兴不高兴?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庆祝一下吧!(跟着音乐做放松动作)

3.4.2现在,让我们和朋友去分享美食吧!(学生自由结合小组交流活动体会)

4活动建议

4.1学生“从高处往下跳”时有一个向前的冲力,因此,“跳台”不宜过轻,要注重稳定性、安全性、多用性。低年级“从高处往下跳”的高度基本定为20~30厘米。

4.2各个圈之间的距离约30厘米左右,圈的直径约为30厘米左右,并要根据孩子的弹跳能力适当改变圈的大小,改变圈的摆放路线(直线型、环形、蛇形),改变圈和圈之间的距离。

教育教学活动案例范文4

【论文摘要】目前对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尚无清晰明确的定义和区分,不利于研究的开展和写作的规范。本文从目的意义、定义内涵、基本要素、共同点和不同之处等方面,对近年来受到教育界推崇的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进行了较深入的辨析,对教师在撰写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研究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教育研究者愈来愈强烈地认识到,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既不同于哲学,也不同于自然科学,那种满足于理论思辨,或以经典自然科学为标准的研究方法难于把握复杂的教育现象。在此背景下,质的研究方法逐渐在教育研究中得以提倡,教学案例、教育叙事研究等质的研究方法得到教育研究者的广泛认同,它的最大意义在于真正能使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体,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分离、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的状况,从纷繁复杂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探讨与挖掘那些很难用理论推导或实验数据来概括与抽象的内涵、意义与深层规律。它重视对教育教学过程中人的心理与情感活动的研究,重视行动与反思,反对不切实际的空谈,主张“一例胜千言”,提供“样板”与“范例”,提倡移植与借鉴,强调理论要来自于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与修正,只有在真实情境下能够应用的理论才是有价值的。这也就是当前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越来越受到推崇的原因。

目前对于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研究都没有十分严格的界定,大多数教师甚至教育技术工作者都不知道两者的准确定义和区别。笔者通过百度搜索检索到含“教育叙事”关键词的网页160,000条,以“教学案例”为关键词的网页919,000条,以“教学案例+教育叙事”为关键词的网页16,900条;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到从1979至2006年,以“教学案例”为关键词的论文1940篇,以“教育叙事”为关键词的论文168篇。通过对内容的初步分析,笔者发现存在三种情况:一种是不加区别、混为一谈;一种是自说自话、大同小异;第三种是有所区别、但未进行系统比较。笔者认为:从本质上来说,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都属于同一类教育教学研究方法,即质的研究方法,是教育行动研究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但又各有侧重;教学案例与广义的教育叙事中的一种类型——教学叙事比较接近。为写作和研究方便起见,应加以区别和规范。本文将就两者的异同之处进行辨析,以供广大教师参考并就教于方家。

一、什么是教学案例?

案例一词译自英语“Case”,原意为状态、情形、事例等。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案例应有如下几个特征:案例是一个故事(事例)的讲述;案例要有完整的情境和背景、情节和冲突、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过程;案例的叙述要具体、特殊;案例要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情感、态度、动机、需要等;案例要有隐含的思想,案例描述的是实践者的所思所想所为,都是具体的甚至细小的行为,但这些行为的背后都隐含着某种思想、信念和理论,等待读者去解读、品味和分享。案例如果没有这种思想,只是一个平淡而肤浅的故事,就没有教育意义。

根据理查特(Ricahert,A.E.,1991)的定义:“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1]从这里可以看出,教学案例实际上包含了“教”与“学”两方面实践的记录,它既是“教”的案例,也是“学”的案例。

在教学案例所记录的教学情境故事中,包含了某些教学疑难问题的解决过程与方法。这类案例的搜集必须事先实地作业,并从教学任务分析的目标出发,有意识地择取有关信息,因此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至关重要。

从Internet网上搜索发现,“教学案例”一词还常常被用作案例教学所采用的案例的统称,案例教学中使用的案例,是指那些符合教学要求、能够引起分析和思考、达到教学目的的故事性材料,如生活中具体的事例、病人的病情介绍、刑事案件的案情等,可以称之为“用于教学的案例”,这与本文所指的专门描写教学过程的“教学案例”是不同的。当然,描写教学过程的教学案例也可以作为案例教学的材料。

二、什么是教育叙事研究?

叙事,就是“讲故事”,原本是文学(特别是小说)的要素之一,它所获得的是具体的事实性知识,而不是抽象的真理性知识,因此它长期以来被“科学的研究方法”所排斥。但是,后现代主义对“叙事”给予了新的解释和强调,将之引入到社会科学研究之中。波尔克霍恩(Polkinghorne,1988)将叙事界定为人们从他们的经历中获得意义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的几位课程学者将叙事研究作为教师的研究方法运用于教育领域,从而出现了教育叙事研究。简单地说,教育叙事就是“讲一个教育方面的故事”,教育叙事研究是在“讲教育故事”的基础上,通过对故事进行感悟和反思,来研究教育问题。抽象一点来说,教育叙事研究,就是研究者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2,3]。

目前关于教育叙事的分类很多,也很不统一。比如有将教育叙事分为“真实的教育叙事”和“虚构的教育叙事”的;有将教育叙事分为“教学叙事、生活叙事和自传叙事”的;有分为“调查的教育叙事、行动的教育叙事、虚构的教育叙事”的;还有分为“大叙事、小叙事”的。

三、教学案例的基本要素

1.教学背景

教学背景包括教学的基础、条件、学情等方面的情况。教学基础指前一个教学活动所完成的教学任务(如前一节课所学的知识及形成的能力),新的教学任务是在怎样的知识、技能、能力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条件主要是指教学设备和教学技术;学情是指学生的基本学习状态,如班级学生的总体状况、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风气等。

2.教学过程

即教学实录。它忠实地记录整个教学活动的细节,包括显性的教学行为和结果,还包括一些隐性的教学行为,即教师、学生的情感活动以及学生的思维反应等。后者是我们经常忽略的地方,比如,学生对某一教学结果作出会心的微笑反应,这样的面部表情流露是瞬间的,但却包含许多学习信息,可能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课堂教学往往是具有某种结构的,应真实地记录结构以及结构内的内容细节。

3.教师反思

是指教学活动结束后,任教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作出的自我评价性介绍。可以由教师自由地阐述自己的教学行为、结果、方法等,也可以由案例设计者提出有关问题,任教教师就这些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反思反映了任教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认识水平,是案例分析的重要对象。一些研究者还主张,教师反思中还应提出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

4.学生反馈

这是目前大多数教学案例所缺少、而笔者特意强调的内容。它是指教学活动结束后,通过师生交谈、问卷调查、学生学习心得体会等形式,所收集的学生对教学活动的认识与评价。从中可以得出大量的反映学习者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的信息,对研究教学过程、改进教学设计、提高学习质量非常必要。

四、教学叙事研究的基本要素

1.故事背景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但不必面面俱到,关键在于说明故事发生有何特别原因和条件。

2.情境描述

每个教育叙事都必须有一个鲜明问题或矛盾。不能杜撰,但可以对实际情节进行选择,凸现焦点。要有细节的描写,描写要生动、引人入胜。一般采取叙议结合,即先描述后分析,或夹叙夹议。

3.问题解决结果或效果

问题或矛盾解决后的情形.可以用一句或几句简单的话进行描述。

4.反思或评析

反思是指教师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本身作为研究的对象,多角度地进行审视、深思、探究与评价,对教学教育行为的成功与失败上升到理论层面进行分析。评析是从观察者的角度对他人的教学叙事进行的分析和思考。

五、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的异同

1.相同点

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都具有质的研究方法的基本特征,如自然情境性、自身工具性、情节性和反思性等。

(1)自然情境性

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研究都是教师从教育实践出发,从校园生活出发,从真实教学过程出发,从自然教育情境出发所进行的研究,这种研究的显著特征在于“实”,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实事、实情、实境和实际过程所作的记录、观察和探究,从而获得对事实或事件的解释性意见。教师平时要善于捕捉这些教育教学故事的“源文件”,只有“原汁原味”的教育教学事件才有特定的意义。

(2)自身工具性

大多数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研究是研究者直接融入并成为主体的研究,研究者本人是研究的工具,他(她)通过自身长期在教育教学的实际生活体验中,在与对象的直接互动与实际交往中,发生了各种生活故事和教育教学事件,对这些事件,教师(或学生、参与者)们通过观察、分析、反思,而获得一些见解或解释性的意见,这就是行动者自身作为主体并直接介入其中的行动研究。一些描写他人的教育教学故事或与教育教学有关的虚构作品如教育小说、教育电影等不在本文的讨论之列。

(3)情节性

案例和叙事不是记流水账,而是记述有情节、有意义的相对完整的故事。通常有与所叙述的教育教学事件相关的具体人物、冲突和事件发展等情节。每个案例或叙事都包含一个或多个的“意外事件”或冲突,冲突可以是外部的,也可以是内在的。

(4)反思性

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反思性研究。教师在叙事中反思,在反思中深化对问题或事件的认识,在反思中提升原有的经验,在反思中修正行动计划,在反思中探寻事件或行为背后所隐含的意义、理念和思想。离开了反思,教学案例和叙事研究就会变成为叙事而叙事,就失去了它的目的和意义。

2.相异点

(1)目的不同

教学案例是一种在先进教育理论与实际教学活动之间的“中间状态”,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样本”和“范例”,它通过对在先进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进行观察与反思,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统一起来,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发挥“桥梁”作用,使专家“倡导的理论”(espousedtheories)真正成为教师“采用的理论”(theories-in-use),目的在于用理论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检验和修正理论。而教育叙事研究则不拘泥于某种具体的理论,更强调回归教育教学实践本身,在日常生活和教育教学事件中,通过观察与反思归纳出解释性的见解与结论。

(2)有无主题

姜瑛俐认为:教学案例要有主题,而教育叙事研究可以只有问题没有主题。主题是案例所要反映的核心理念和观点,是案例的灵魂和精髓,问题是案例主题的支脉。写案例首先要考虑这个案例所要反映的主题是什么,如是说明如何转变后进生,还是强调怎样启发学生思维,或者是介绍如何组织小组讨论等等。主题像一条主线把案例故事串起来。案例主题要有指导意义,能引起大家对教育教学中带普遍性,倾向性问题的关注,并能促使这些问题解决,不能只局限于个别情景或特殊问题[4]。

(3)方法不同

教育叙事研究采用的是“从实践到解释性见解”的自下而上的归纳法,而教学案例既有自下而上的归纳法,又有自上而下的演绎法,采用的是“理论-实践-修正理论”的途径。教育叙事更强调故事的自然情境性,一般没有事先的安排与设计,主要是事后的感悟与反思;而教学案例事先往往要进行精心的设计与安排,事后要有系统的教师反思与学生反馈,带有较浓厚的“研究”的味道,是一种“有血有肉”的理论。

(4)范围不同

教育叙事的内容一般比教学案例要更加宽泛,可以涉及教育教学领域的方方面面。教育叙事所叙之事大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教育事件,这些看似平淡的教育故事蕴含了丰富的内涵,教育叙事研究正是要多角度、多维度地去体会、去挖掘这些教育故事的内涵,因而其所获得的信息具有丰富性与情境性,但它不能用作评价标准,不可作为推论的前提或基础。相比之下,教学案例一般局限在具体教学的范围,由于有事先的设计与一定的条件控制,因而更有典型性与代表性。

(5)文体与结构差异

教育叙事研究对文体的要求不太严格,也没有比较明确的格式与规范,只要具有某些基本要素就行了。教学案例虽然目前也没有统一的格式与规范,但相对教育叙事来说,还是要严格一些,结构要求越完整越好。教育叙事更强调可读性、故事性,而教学案例虽也要求有可读性,但更强调逻辑性、规范性。例如,对背景的描述,教育叙事侧重于时间、地点、人物与场景,而教学案例则侧重于描述教学的基础、条件、学情等方面的情况;反思方面,教育叙事研究侧重于感悟,教学案例则强调理性分析,而且还要提出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写作手法上,教育叙事常采取夹叙夹议,教学案例则大多是先叙述再集中分析。

总之,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报告虽比较相近,但仍有多方面区别,研究者不可不细加辨析。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邱瑜.“教育科研方法的新取向──教育叙事研究”.中小学管理,2003(9):11-13

教育教学活动案例范文5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其开设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教育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此课程的教学内容结合了学前卫生学、心理学以及教育学三个学科的理论知识,更关注幼儿教育专业学生的说、唱、跳、画各项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教育实践的前提。“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并存,使得其成为幼儿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重点,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方法的改革策略研究

1.加强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促进课堂互动

利用任务驱动法展开课堂教学活动,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以及学生实际,合理设计教学任务,以此培养学生设计各种教学方案的能力,让学生自主选择教学内容进行活动设计,也可以让学生在观看观摩课的视频之后总结教学方案。其次,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任务进行批改,在此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发挥,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批改,促进学生了解更多的教育活动设计思路与方法。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说课,将设计的教学活动落实在实践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设计幻灯片,做一些学习任务完成汇报。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能够促进未来的幼儿教育工作者意识到他们身上的责任。

2.加强案例教学法应用,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

案例教学法,是促进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合二为一最有效的方法。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将幼儿教育活动的方案以及教学活动的视频作为教学材料,引导学生在课堂中深入到形象的教学情境中,促进学生分析与学习。一般来讲,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一般是先引入案例,再组织学生讨论案例,最后共同进行总结,以模拟的方式展开试讲。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学生会掌握一定的幼儿教育活动设计技巧,形成自己的想法。教师要选择合理的案例作为教学资源,与学生一起寻找案例中的亮点,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反思相关理论。

综上所述,“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对于当代幼儿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幼儿教师应当做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引导者与合作者,更多地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通过“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教学的优化,让更多未来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可以建立创新的教学观念,开发更多的教学方法,有利用当代幼儿教育工作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教育教学活动案例范文6

高职院校高职思政课活动的进行就是要实现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努力让他们顺利成为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目的。在高职院校高职思政课的具体教学实践中,要保障实现有效性和增强有效性这个目标实现,高职院校就必须要始终围绕着这个问题去思考与研究。我们发现在长期的实践观察中,高职院校的高职思政课实效性主要受到教学方案策略的影响,包括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环境、教育主体以及教育客体等因素。高职思政课案例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的整合是一种全面综合提升的教育策略,它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主体性

高职思政课的案例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结合作为一种综合型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它注重学生在高职思政课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并且希望通过一种启发式、自主式的新型教育模式使高职思政课可以真正的走进学生的现实生活。通过生活化视域下的案例讲解使课程内容贴近学生学习生活,从而引导学生自觉主动的去提升自身的自主意识,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2、整合性

案例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结合下的学生高职思政课的希望达到的最终结果就是使学生高职思政课的整体效果得到发挥,形成自身独特的合力,从而使其自身的实效性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因此,我们在对学生开展高职思政课时,案例教学时不能单纯地只是把社会生活进行重演或者直接将其同社会生活之间画上等号。我们还应该紧跟时代的发展,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全面整合优化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策略。

3、实践性

“生活不能只是思,生活是需要过的”。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现实生活的实践性,就使得学生高职思政课应该也必须具有实践性。高职思政课与现实生活之间具有息息相关的内在联系,这使得它在本质上就是实践的。将实践性全面落实到学生高职思政课的过程当中,就要求高职思政课教育者不是要给学生“授之以鱼”,而是要“授之以渔”,使学生了解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该怎样去做以及这样做的原因。

二、案例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的整合原则

1、人本性原则

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我们在高职思政课的过程当中,必须注重民主,注重平等,注重以人为本,坚持人本性原则。在新形势下,学生高职思政课要求我们必须告别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逐步向以学生为本的新型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转变,实现案例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的整合,从而确保学生高职思政课的务实性、针对性以及前瞻性。教育者要看到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课程内容的枯燥性,重视案例教学法的使用,而不是采取传统说教灌输的教育模式,不能忽视学生的实际问题。教育者应该积极帮助学生解决最为迫切的各种实际问题,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在实处。

2、实践性原则

学生高职思政课必须与生活紧密结合,不能脱离生活实践,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发扬和坚持实践性原则,积极使用案例教学法。坚持实践性原则对于更好的在高职思政课中整合案例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只有通过具体案例插入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只有案例教学法才能使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拥有开拓创新、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精神和能力,成为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在高职思政课的过程中,如果使学生在课堂内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自身的实际生活相联系,鼓励学生用理论去思考具体社会事件和案例,不仅可以加速学生的社会化,还可以使学生破除对于高职思政课的抵触情绪,进而更加认真学习。

3、互动性原则

过去落后的教育观认为,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是教育主体,学生是受教育者,教学方式为生硬灌输。随着教育理念的与时俱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第二主体作用。因此,我们应该抛弃传统的落后的教育理念,坚持互动性原则,使用案例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在高职思政课中的主体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在高职思政课的过程当中,通过多媒体教学使教师的教学引导更为科学有效。通过整合案例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拉近学生与课程内容的距离,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老师与学生保持及时、稳定、长期的课上课下双向沟通,在不断的联系中培养学生对自己的信任感,使高职思政课的实效性得到不断增强。

三、案例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的整合策略

1、人本化指导下的案例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运用

坚持价值取向的人本化,教师在高职思政课授课过程中对于教学案例的选取要做到以学生为本,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贴近当前社会热点,使学生的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得到提升。在多媒体教学方式的选择上要综合多种方式,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课件、影片资料上,更应想社交网络平台、在线教育资源等扩展。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使教育为了学生,教育依靠学生,教育成果由学生共享,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其次要在看到学生现实需要的同时,创造条件保障和满足与他们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观落到实处,在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同时带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2、案例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并举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新的社会条件下,高职思政课不能沿用过去落后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要淡化学生的从属性和被动型,着力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已成为当务之急。首先,通过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高职思政课不同于过去传统,它的教育目标不是单纯要求学生掌握死板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学会怎么去做,如何去做,来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其次,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多媒体教学进行长效双向沟通。受过去的落后的教育观念的束缚,高职思政课被认为是从教师向学生的单向灌输过程,使高职思政课缺乏活力和吸引力。高职思政课过程中,教育者和学生都是教育的主体,是平等的,应该积极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促成相互沟通、交流,形成平等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