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心理疏导方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孩子心理疏导方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孩子心理疏导方式

孩子心理疏导方式范文1

【关键词】幼儿交往;自我;孤僻;心理疏导

幼儿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对其个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今后一生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可是在日常教学生活中发现,我们的孩子们仍存在着许多人际交往中的困惑与交往心理障碍。

一、幼儿不良交往心理的主要类型

(一)“我就是皇帝”――狭隘渺小的自我中心主义

由于家长的这种过度娇宠和溺爱,养成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在孩子们交往中,以满足自己为目的,过分地关注和维护自我,从不为别人考虑。“自高自大”,觉得自己是最棒的,总用自己的想法去指挥同伴;“人人为我”,幼儿在园生活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孩子总爱霸占玩具,不肯和同伴分享,有人不顺他的意就大哭大闹。

(二)“谁与我同行”――离群索居的孤僻、不合群

大人给孩子越多的保护,孩子对大人依赖就越强。我们班这学期刚转入的丁香,她在班上就是个不合群的女孩子。从早上哭着进幼儿园开始,接下去一整天就一直不在“状况”中。据了解,孩子的妈妈平时对孩子关注较少,在家大部分时间是由爸爸照顾,而爸爸对孩子又过分溺爱,甚至之前孩子只上过一星期中班,最后还因为爸爸不放心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而退学回家。像丁香这样,在大人过度保护下的孩子,一旦离开大人的保护,他们在同伴中就没有了交往能力,随之对交往活动就产生烦恼、郁闷、焦虑不安等一些不良的情绪。

(三)“为什么是他”――扭曲丑陋的嫉妒忿恨行为

几乎每个人都有嫉妒他人的时候,我们的孩子也不例外,记得上学期,班上陈柯小朋友的衣服上被铭瑜偷偷用彩色笔划了好几笔,最后询问后才知道是因为我表扬了柯柯这次画的比她好,结果铭瑜“吃醋”就用这样的方式给自己出气。

(四)“我也可以吗”――拘束封闭的羞怯、不自信

羞怯与嫉妒一样,是每个人都会体验到的,在幼儿园的孩子中是一种常见的人际交往障碍。这些孩子往往性格内向,喜欢一个人玩,害怕在与同伴交往,和陌生人和老师讲话时,眼睛躲闪,不敢正视,看到生人或到了陌生的地方,便习惯性地羞怯躲避;有些甚至自卑,自己不相信自己,对自己过于挑剔,缺乏自信心。

二、幼儿心理疏导策略分析

(一)突破“自我”天地宽――自我心理疏导

1.换位思考:学会接受批评。接受批评并不要求孩子完全服从,是让他们改变固执己见,我就是“小皇帝”的心理。我们要在保护孩子自尊的角度出发,让孩子接受批评。2.用“希望”代替批评。在指导过程中,我往往采用“希望”“建议”这两个词来代替批评,让孩子觉得我是对他能力的信任,也是对他能主动改正缺点的信任,从而保护了他的自尊。3.利用独处机会进行批评。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被尊重,因此对孩子进行批评,我会选择独处时,让孩子首先感受到的是教师对他的尊重,相信这样会事半功倍的。4.批评后注意观察。帮助孩子正确地对待批评,随时关注孩子在被批评后的反应,并对孩子为此所做的任何努力或进步进行及时的表扬与鼓励。5.改变交往方式:学会分享。多充分利用集体活动,让孩子学会分享与谦让,以心换心,让孩子放下“小皇帝”的身份,做到爱自己爱别人,相信自己相信别人,让他们体会到集体的力量,从而大胆地参与集体中。

(二)开放“自我”不困难――孤僻心理疏导

1.引导孩子以他人为镜来认识自己。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分清真善美和假恶丑,才能分清强弱高低,先进落后。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在认识自己的时候,一般是拿自己跟别人比较,像照镜子似的仔细观察别人,这样自己身上发生的那些东西先在别人身上发现,从而了解自己行为的动机目的,自己对别人的态度,学会评价自己。2.优化性格是矫正幼儿孤僻心理的关键。孤僻者幼儿大多性格比较内向固执,因此,培养他们乐观开朗,乐于交往,善于听取意见的性格是关键。3.释放“自我”心舒畅――嫉妒心理疏导。嫉妒因竞争而起,合理组织各种集体竞争活动,营造支持合作往的心理氛围,对减少嫉妒的产生有不少的帮助。就如上述铭瑜小朋友的“吃醋”行为,我在处理时及时结合《指南》中的建议:幼儿园应多为幼儿提供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完成的活动,让幼儿在具体活动中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学习分工合作。因此,在今后组织活动过程中,我会尽量避免孩子个人之间的竞争,给孩子们创造机会,让孩子学会合作。4.展示“自我”信心足――羞怯心理疏导。我们不仅要培养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要为他们创造一些锻炼的机会,使他们在交往中能够大方得体。

(1)想象法。引导孩子通过想象来克服害羞、胆怯心理。可以让他们想象自己在集体面前大胆的表演,充满自信与无畏。(2)角色扮演法。在区域活动或集体活动时,多给孩子提供一些与羞怯者有关的特定人物角色,营造一些不同的情绪和语言环境的氛围,引导他们大胆投入,扮演越真实,给孩子学习的机会越多,改变其羞怯的可能性就越大。

综上所述,人际交往是心灵对话、人性贯通的过程。幼儿人际交往的根本任务是引导幼儿在特定的情景中,在与他人的心灵对话、人格碰撞中体验美好的人性,塑造健全的人格。我们要帮助孩子体现真实的自我,主动参与交往,养成尊重、理解、诚恳的待人态度和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做人品行。

参考文献:

孩子心理疏导方式范文2

[关键词]暂时学困生 心理问题 个案

暂时学困生是一个弱势群体,是不被同龄孩子欢迎,甚至是让老师、家长揪心、担忧的一个群体。他们孤独、自卑、焦虑、多疑,而且常常封闭自己的心灵。沉默是金吗?不!其实在他们心灵深处又是那么的渴望与人交往,甚至这种愿望比一般学生更加强烈。因此,在对增强暂时学困生社交自信心,引导他们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进行了个案研究。

一、个案研究背景

1.个案自然情况

李祖强(为了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本名为化名),男,11岁,小学五年级学生。学习成绩暂时很差,考试成绩在班上甚至在年级里也是总在最后3名里徘徊。上课不发言,而且总是在回避和老师的接触的机会,平时话不多,胆小、自卑、不擅长体育、不擅言谈。在学习上常常撒谎,一般不能按时完成作业。

2.家庭生活背景

他的父母都是普通的人,文化程度不高,平时没有时间,其实也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其唯一的教育方法就是粗暴的打骂,尤其是在学习问题上。孩子和父母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

二、个案心理问题分析

通过一年多的观察与了解,发现他与人交往的主要心理表现是:严重自卑心理、孤独焦虑心理、胆小压抑心理。形成该心理的原因有:

1.父母对学习要求超过了学生的能力范围

通过家访和与家长的谈心,了解到李祖强的父母自己文化程度不高,所以生活比较艰苦,饱受磨难,因此希望孩子学习成绩优异,能够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但是这么多年以来,孩子的成绩让他们在邻居、家人、朋友面前抬不起头来。为此,花钱请家教、找亲戚帮忙等种种方式。孩子在童年,尤其是小学六年是最重要的性格、社交方式形成的阶段,非常渴望父母的关心、呵护和指导。而此时孩子为了学习焦头烂额。父母的打骂使他形成了严重的胆小、焦虑心理特征,造成了如今自卑、孤独的社交现状。

2.同学的排斥

因为他在班级里成绩一直非常差,每天每天面对许多许多的错题订正,考试常常不及格。每次考试,只要老师说有一个人不及格,同学们都会把怪异的目光投向他。这种不光彩的班级定位,更加使他不敢和同学平等交往,受到同学欺负也不敢告诉老师,形成了自卑胆小的社交心理现状。由于长期不被群体接纳,他一直就象一个熟悉的陌生人出现在班级里,可以想象他内心的孤独、焦虑和无助让他多么痛苦了。更严重的是他自己也不接纳自己了。

作为一名老师,只要给予他适当、适量的倾诉机会,给予他相应的社交心理疏导,关心、爱护他,帮他树立健康的自信心理,忘却孤独,同时教他一些社交技巧,让他有机会能自由地与他人交往,促进其社交心理素质不断加强,心理更加健康。

三、疏导帮助矫正措施

1.疏导父母,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1)与孩子父母谈心,劝他们给孩子更多生活空间。把孩子几年以来的学习情况进行纵向、横向的分析,建议他们正视现状,适当降低要求,给孩子提供其他更广阔的发展途径。

(2)建议家长调和家庭气氛,多和孩子沟通,生活中多一些欢笑,多去发现孩子身上可爱的一面。鼓励家长用孩子接受的方式对孩子表达心中的关爱,给孩子真正需要的爱,打消孩子心中焦虑、胆小的情绪,培养正常的社交心理。

2.疏导同学,为孩子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即社会人。孩子的社会化大部分是在集体中形成的,所以进行必要的集体教育就很重要了。只有集体真正开始接纳他,关心他,帮助他,才能更快的消除孩子心灵的坚冰,走出封闭的自我,体会到社交的乐趣,享受童年的快乐。

3.个人疏导,让孩子学会悦纳自己,进而表现自己

在学生的心理成长过程中,我们始终相信,个体内心的成长才是最重要的,只有通过自我激励、自我成长,才能真正达到心理的成长,只有发挥他个体的自我力量,他才能真正走出孤单、走出胆怯,树立健康的社交心理。

(1)发现优点,赏识自我

在前几次咨询当中,笔者逐渐体会到他那颗孤独、自卑的幼小心灵。他完全默认了所有人对他的指责,承认所有的错误都是因为他。在他不完整的叙述当中,了解到几个生活片段。片段一:在四年级的时候,在老师的多次鼓励下他终于站起来发言了,但是离题万里的发言还是若来同学的嘲笑,从此以后,他不好意思发言了,也不敢主动和别人讲话。偶尔有同学欺负他,他也不敢为自己辩解……

在心理辅导课上,我把他叫上讲台,在他的身旁让全班同学对他进行优点大轰炸,孩子们用他们童稚可爱的眼睛为他找到了二十多个优点,他很惊奇,很害羞,他的眼中开始闪现光芒。最后让他说自己地方感受时,他腼腆地绞着手说:“我没有想到,我还有优点,这么多……”同学们在鼓励他相信自己,有人当时提出要帮助的文化课学习,使他尽快和同学融合在一起。

(2)角色扮演,体验成功喜悦

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我设计了《学会说不》的一节辅导课,让他在其中扮演了一个角色,因为我提前告诉了他,并鼓励他要成功。他也真的没让我们失望。通过这次活动他体验到付出后的收获,付出后的成功……

(3)提供社交机会

孩子心理疏导方式范文3

关键词:农村小学;自然小班化;亲子关系;疏离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26-02

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孩子成长中的土壤,而学校教育则成为孩子成长的营养品,如果没有适合孩子成长的土壤,营养再丰富都会成为一种妄然。景泰县地处甘肃中部地区,隶属白银市,濒临内蒙及宁夏,县经济主要以农业经济为主,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而周边地区总体与我县情况一样。以我县为例,自2004年至今80%的农村小学班级人数都降至25人以下,50%的农村小学班额都降至20人以下,最小班额人数甚至降至3人。这些数据不仅仅显示我县的农村小学生源情况,报纸网络中关于生源锐减的报道涉及很多省市农村地区。虽然班额较小,但由于经济发展及很多客观因素,距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小班化还有一定的难度,自然小班化成为真正意义小班化教育的过渡阶段。许多研究表明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阶段的比重占到70%以上,而亲子疏离关系又是影响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上述这种自然小班化现象会对改善亲子疏离关系,使家庭教育服务于学校教育,或者使两者之间互相帮助,这也成为我们教师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我对本地区农村小学300名学生进行了亲子关系的调查,50%学生在家长与父亲交流时间平均每天不超过3分钟,与母亲交流时间不超过20分钟。剩余50%孩子因各种原因,如父母出处打工,农忙等几乎很少与父母交流,而且交流内容也相当简单,这些都造成了很多家庭教育凸显问题。

一、农村自然小班化对亲子关系的影响

在大班额的教育状态下,教师和学校因为人员问题,难以兼顾每个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与更多的家长进行沟通交流,难以了解每个孩子的亲子疏离状况并且着手去改善他们也会有很多难度。而农村小学自然小班化带来的不仅是教师与学生交往时间的增多,也使教师与家长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交流。农村经济的增长,家长意识的进步也使得家长希望为子女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小班化可以成就教师帮助学生及家长共同改善亲子关系,为家庭教育及学校教育提供更有益的帮助。

二、发挥自然小班化优势,为教师帮助家长学习改善亲子关系方法提供帮助

首先,教师逐个了解班中学生亲子疏离状况,建立亲子疏离档案袋。详细了解家庭基本情况,家长的知识层次,对学生的关心程度等,以及家长与学生的沟通方式、次数及时间,并做好记录为改善亲子疏离关系做好铺垫。其次,教师与学生家长交流方式,可以有面对面直接交流,带书信进行交流,以及现代通讯设备交流。这些方法都可以交互运用。面对面直接交流最普遍的一种方式是如开家长会,教师可以定期开家长会,以亲子教育为主要内容,教给家长亲子教育方法,教给家长学会如何爱自己的孩子,如何让孩子感受到爱,在孩子取得成绩的时候,如何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喜悦;在孩子受到挫折的时候,让孩子感受到父亲的鼓励和帮助;与孩子共同做某件事情;关注孩子的兴趣走向,为孩子的兴趣爱好提供支持;关注孩子的情绪,指导孩子掌控自己的情绪等。让家长明白并感受与孩子交流的重要性。带书信以及现代通讯设备,如飞信、短信、电话等有时都可以实现教师帮助家长的目的。教师可以家访有针对性地了解班中个别学生的亲子关系,从改变个别学生亲子关系着手,再以此为例,兼顾进行宣传动员其他家长。

三、发挥自然小班化优势,为教师帮助学生走进家长改善亲子疏离关系提供帮助

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与父母沟通,让学生学会走近家长。①让学生询问父母的生日,注意父母的喜好,通过写作文或日记的方式来了解增强对父母的感情。②让孩子为父母做简单的家务,如:为父母洗衣服,端洗脚水等,让孩子感受父母被关心后的情绪变化。③鼓励孩子合理占用父母时间,偶尔要求父母讲讲自己的经历或他人的故事等,让孩子了解父母的生活。④让父母与自己共同阅读,用自己的方式委婉地让父母与自己共同看书等。⑤让孩子试着对父母大胆地说:“我爱你”。让孩子向家长表达自己的爱意,并感受这句话的情感,同时也应让父母配合孩子共同学习。⑥让孩子学会感谢父母,感谢父母为你做的事情,比如感谢父母做的饭菜等。

四、发挥自然小班化优势,为学校帮助教师及学生改善亲子关系提供帮助

孩子心理疏导方式范文4

孩子的喜怒哀乐通常是很真实的,也很强烈,往往直接支配着他的行为。一件在成人看来是芝麻绿豆大小的事,常常可以引发孩子十分强烈的情绪波动,甚至引起情绪的“海啸”,使孩子的表情、声调、手势和姿态发生变化。

与成年人相同,孩子的情绪也有消极和积极情绪之分。大约1岁左右,孩子的情绪开始分化,2岁时出现各种基本情绪,即愤怒、惧怕、焦虑、悲伤等消极情绪和愉快、喜悦、欢乐等积极情绪。积极的情绪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能起促进作用,有助于孩子潜在能力的发挥,消极的情绪则可能使孩子的心理失去平衡,甚至影响他的人格建构。

一个人情绪反应的强度和持久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对于触绪反应情境的理解、认识和评价,年龄越小的孩子,对情境的理解、认识和评价会越多地取决于其基本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一个两岁多的孩子,可以因为妈妈不给他一颗糖果而大哭,或者因为得到糖果而破涕为笑,这在成人眼里,多少是有些不可思议的。

情绪不宜堵

对孩子来说,产生情绪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当一个成人发脾气的时候,旁观者常会知趣地离去,或者以好言相劝。然而,当一个孩子发脾气的时候,他受到的可能却是训斥,甚至会因此而挨打,这实际上是不公平的。

孩子在生活中产生的消极情绪,应以适当的方式得以宣泄。情绪一旦产生,宜疏导而不宜堵截。精神分析学派的奠基人弗洛伊德充分肯定了情绪疏泄对维护心态平衡的作用,他认为,讲出一切来,能减轻精神上的症状。当孩子遇到挫折或者感受到不愉快时,让他能不受压抑地通过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可以减轻他心理上的压力。

哭是孩子情绪疏泄的一条重要渠道。几乎没有孩子没用过哭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在很多情况下,哭使孩子在紧张状态中变得轻松了一点。有人说过,最残忍的事莫过于不让孩子眼眶里的泪水往下淌。这句话并不哗众取宠,因为在这种情境下,孩子只能强行压抑自己,其内心不良的情绪体验会变得更加强烈,积压的能量只能伤害其自身。

哭是孩子情绪宣泄的一条重要渠道,是孩子情绪的自然流露,但绝不是唯一的渠道,而且也不是最好的渠道。因为用这种方式疏泄情绪,往往不会引起周围人的同情和理解,相反,常会使人感到烦躁不安,这样,成人就会运用压抑的方式加以堵截。

让孩子学习和掌握一些哭以外的合理的宣泄消极情绪的方法和技能是很重要的。这些方法和技能是以既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又是社会行为规范所允许或倡导的。

倾诉,这是一种合理的方法。要让孩子学习在遇到冲突或挫折时将事由或心中的感受告诉他人,以寻得同情、理解、安慰和支持。孩子对成人有很大的依赖性,成人对孩子表现出的同情或宽慰会缓解甚至清除孩子的心理紧张和情绪不安,即使在孩子倾诉并不合乎情理的情况下,也要耐心地听下去,至少保持沉默,等待孩子情绪的风雨过后,再与他细作理论。

转移也是合理宣泄情绪的良好途径。要让孩子学习遇到冲突和挫折时,不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引起冲突或挫折的情境之中,而应该尽快地摆脱这种情境,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去。例如,孩子为了玩玩具而与其他孩子发生争执,可让他到室外去踢一会儿球,在剧烈运动中将积累的情绪能量发散到其他地方。

不要消极应付情绪

有些孩子会自觉地借助一些消极的心理防备机制去应付压力。排泄消极的情绪,偶尔地运用一些较少歪曲现实的心理防备机制,能暂时缓解孩子的心理紧张和不安,但是,如果不适当地运用一些严重歪曲现实的心理防备机制,则会使孩子陷入更深的心理漩涡中去,造成他适应社会不良,从而影响他人格的健康成长。

例如,某幼儿园大班的一个男孩,平时经常暗中欺负其他孩子,大家都惧怕他,对他敢怒而不敢言。一天,老师让大家集体创作《百猴图》,那个专门欺负别人的男孩画了一个孙悟空,十分得意地贴在了墙上。那些常受他欺负的孩子不约而同地都画了手拿金箍棒、大刀的孙悟空,个个怒目而视,杀气腾腾,他们又不约而同地把所画的孙悟空剪贴在那个小男孩的图画周围。当大家看到这一场景时,都高兴地跳了起来。他们借助孙悟空的手,“报复”了平时欺负自己的孩子,即使他们的“报复”所选择的是替代对象,但也会像报复原来的对象一样,达到了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孩子们因平时所受的欺负而产生的情绪体验,总是要千方百计地发泄或表现出来,当他们将自己的情绪发泄对象“移置”到了一个合适的替代对象的时候,这种做法就会产生积极的结果。

孩子心理疏导方式范文5

【关键词】儿童期青春期过渡阶段特征健康疏导

一、 研究背景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其主要表现为孩子任性,脾气暴躁,以我为中心,不懂规矩,没有责任感,抗压能力差,无法承受学业的压力造成了情绪困扰,环境的突然改变使得学生难以适应。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由于心理健康问题长期得不到疏导,不能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引导措施,往往会诱发一些心理问题,有些学生甚至由此产生严重的心理和生理疾患。因此,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很有必要研究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阶段行为心理特征,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 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阶段的行为心理特征

随着孩子的成长,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阶段会呈现出特有的心理状态。

(一)思维能力提高,自控能力差。幼儿时的情绪冲动和游戏色彩会逐渐减少,被较为自觉的意识所代替,要求家长减轻对他们的限制,开始主动了解自己的精神世界和他人的思想品质,并自觉地进行评价。只是这种评价是模仿他人的评价尺度,还缺乏客观性,行为意识对自己控制能力差。

(二)价值观初步确立,坚持能力差。这一时期,他们常以具体的形象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对于崇敬的人物和道德行为,会努力去模仿,有时带有主观性和片面性,还没有完全摆脱情感冲动的特点,坚持能力不够。

(三)心理矛盾冲突,情感易于激动。这一时期,他们容易偏激,常犯忽冷忽热的毛病。处于顺境,受到表扬,他们会激动、兴奋;遭到挫折,受到批评,他们又会垂头丧气,失去信心。如果遇到有人跟他们的认识、观点不一致,他们会同别人进行激烈争论,维护自己的观点。

(四)行为习惯逐渐形成,学习压力加大。幼儿时的习惯还是不稳定的,好习惯可能倒退,坏习惯也可能发展。任何习惯都是从一个个行为开始培养的,良好行为经过多次强化而成为良好习惯;反之,不良行为,多次强化之后就成为不良习惯。随着学习课程的增多和个人、家长期望值升高,学习压力不断加大。

三、教师的健康疏导情况调查

为了解当前民族地区教师对学生健康疏导情况,笔者采取随机抽样问卷测试与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选取幼儿园、小学和完全中学十所办学体制不同学校的教师进行抽样检测。经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后,检测结果显示出以下问题:

(一)缺少心理辅导教师。为进一步科学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发展和全面普及,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每所中小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但除城区部分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或心理辅导室,配备1名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外,大部分学校没有心里辅导教师。

(二)对心理教育课程重视不够。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只重视学生的学习,缺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忽视了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致使部分学生的心理发展处于较低的水平,各种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辅导解决。大部分学校没有意识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配备心理教师的必要性,以及缺失心理健康教育的严重性。

(三)家校联动作用不强。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必须做到学校和家庭联合进行,内容协调,步调一致。在家庭因素方面,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家长教育方式与态度、家长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对子女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在学校因素方面,多停留在专家呼吁、理论探讨、对分析和方法指导方面,而具体指明效果的研究很少,或者这些效果只是定性的现象描述。

四、 对策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现代社会需要学校培养的人,必须具有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良好心理素质。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对学业和考试成绩的提高有积极影响,但不能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当作仅仅为教学、考试服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促使他们的全面素质和个性的和谐发展。

(二)建立心理咨询、辅导机构,建立学生信息档案。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果没有相应的机构,就不能及时进行指导和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所以各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设立心理辅导机构,并在教师中培养兼职的心理辅导员。认真做好调查摸底和登记工作,建立学生数据库和“心理疏导”数据库,准确掌握结对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和心理状况。

(三)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业务综合能力。教师的心理素质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学校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应重视引导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提高他们的心理教育、辅导水平,加强心理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

(四)坚持“双访”制度,即访班主任或科任教师、访临时监护人。“心理疏导教师”要经常与班主任或科任教师取得联系,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与委托监护人沟通,了解孩子的生活和身心健康情况。每月定期以电话、见面、书信等形式与孩子和临时监护人联系,指导孩子给父母写信或通话,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到家庭看望留守儿童,每年陪孩子过一次节日,让他们感受浓浓的温情与关爱,逐步成为儿童生活的知情人、情感的贴心人、学习的引路人和成长的呵护人。

(五)明确教育重点,及时排除学生心理障碍。“心理疏导”要掌握学生的家庭背景、思想表现、学业成绩、日常行为,主要帮助孩子解决学习、思想、身体及生活上遇到的困难,使他们感到“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引导关爱学生健康全面成长。

总之,提高思想认识,建立健全心理辅导机制机构,加强教师培训,充分家校联动合力,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活动,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对营造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虹.建队伍,重研究,示典范,创氛围,稳步推进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访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杜松彭同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4).

孩子心理疏导方式范文6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151-01

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批外来务工人员举家涌入,在我市学校就读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人数也呈阶梯式上升。这部分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家庭环境较差,在语言、家庭教育、生活习惯、文化背景等各个方面与本地的孩子有着明显差异,相当一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策略,及时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问题,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已然成为学校、家长及社会的共识。

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现状表现及其成因分析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成长过程中缺乏相对稳定的环境,其心理健康现状令人担忧:自卑感强,自暴自弃,不求上进;逆反心理强,是非观念模糊,言行不一;性格孤僻,自我封闭,多愁善感;学习基础和自控能力差,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而在行为上出现了吸烟、喝酒、打架、骂人、说谎、厌学、逃学、甚至是自残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家庭环境不利。外来务工人员多数文化程度不高,常年忙于生计,对子女的教育和心理健康疏于关心,家庭教育成为“真空”:有的家长长期在外打工,子女缺乏家庭温暖,导致个性孤僻;有的不顾家庭,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严重影响孩子的品德和学习;有的则溺爱孩子,使孩子养成蛮横任性的性格;有的教育方法粗暴野蛮,严重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有的家庭残缺或再婚,人际关系复杂,孩子内心消沉,无心学习。

2、学校教育失误。外来务工人员工作的不稳定性导致其子女学习环境的流动性很大。面对不同的教学环境、教材和教学方法,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新的人际关系,所以,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成绩相对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学校教育也存在“唯成绩论”的误区,片面的评价方式导致教师忽视了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疏导和道德帮教,使他们逐渐丧失学习自信心。有些教师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导致师生关系对立,造成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不良心理倾向。

3、社会导向偏差。因为家庭背景和经济文化的巨大差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难以真正融入当地的学习和生活中,常被贴上“外地生”、“打工子女”的标签,严重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在与人交往中,常会因自卑而过于敏感,产生不良的心理偏差。再者,社会上不健康的书刊、影视等不良传播媒介和一些丑恶现象,也直接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健康成长。有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非模糊,意志薄弱,经不起诱惑,往往产生一些不道德和违反纪律的行为。

二、转化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问题的途径和策略

日益凸现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健康成长。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索适应他们心理健康的教育途径和方法,科学疏导他们的心理问题,努力让他们形成良好的的品行习惯和健全的人格。

1、家校沟通,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家是孩子最好的学校,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为避免家庭环境和家长因素成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消极心理形成的罪魁祸首,学校要注意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宣传新的教育理念,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家庭教育的本质属性,掌握孩子的成长特点,认识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需要。一是要加强家长学校工作。通过对家长进行有关心理健康知识方面的教育和培训,辅导和指点一些家庭亲子沟通方法,使他们认识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逐步学会对自己的子女进行一些心理疏导。二是要加强家校互动。通过定期家访、召开家长会、开通家教咨询热线、电话联系、发放资料以及组织开展学校教育教学开放日(周)等活动,不断提高家长家教的整体水平。只有家校之间形成联动教育网络,家庭教育的良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也才可以更持久、可续和完善。

2、有效疏导,构建和谐学习环境。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爱心是走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内心的法宝。作为教师,应做到“三心”:耐心教育他们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细心辅导他们提高学习成绩,热心资助他们生活中的困难。一是关心帮助,挖掘亮点。教师应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学习内容和学习习惯方面的缺失,根据其身心发展规律,进行个别辅导,用赏识的眼光挖掘亮点,“多一把尺子衡量”,重视培养他们学习的信心。二是心理干预,打开心结。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咨询室和心理信箱,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用写信或谈心的方式进行咨询,帮助他们倾诉心声,平衡情绪,排解抑郁。同时,借助学生活动、心灵日记、心理讲座、课堂教学等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为每一个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建立心理和德育档案,及时矫治其心理障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