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的启蒙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宝宝的启蒙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宝宝的启蒙教育

宝宝的启蒙教育范文1

凌凌1岁半,已经能认好几个数了。妈妈心里很高兴,觉得宝宝年龄这么小,就对数字这么上心。长大了数学一定会很棒。

误区:数学就是记数和运算

解惑:

数的运算是数学的一部分,实际上,数学包括四个领域的内容。1数与计算:数数、一对一对应;2量与实测:多少、大小、长短、轻重;3形状与空间:基本平面图形、空间位置、图案组成;4逻辑推理关系:相关位置、分类、前后顺序。可见,在对宝宝进行数学启蒙教育时不能出现片面性,否则就违背了我们的教育初衷。

镜头二

月月妈妈早就有给宝宝进行数学启蒙的意识,因此她平时就会教2岁的宝宝数数、简单加法。聪明的月月进步很快,妈妈也常对亲朋好友说,自己对宝宝数学启蒙教育做得很好。

误区:数学启蒙教育就是让宝宝识记数字、做计算题

解惑:

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赋予人们的是一种研究能力。学数学是学习一种思维方法,锻炼数学思维能力。因此,数学启蒙教育应该着重培养宝宝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的数学思维能力。

镜头三

小熊喇3个月,爸爸已经开始实施他的“全方位教育大计”了。就数学而富,爸爸每天抽出一定时闻。通过“宝宝。这是1”、出示圈片数字1等语言、图片、动作的方式来教小熊学数学。生怕他落后于其他同龄人。

误区:数学启蒙就是尽早让宝宝学数学

解惑:

让宝宝尽早接触数学不等于让他过早练数学。心理研究表明:婴幼儿10个月时是辨别物品大小的敏感期:1岁10个月是婴幼儿掌握初级数概念(如粗细、高矮、轻重、多少等)的敏感期;2岁半左右是计数能力发展的敏感期;5岁左右是幼儿掌握数学概念、进行抽象运算以及综合数学能力开始形成的敏感期。因此,建议父母根据宝宝认知发展的阶段特点对他进行适宜的启蒙教育。

镜头四

壮壮已经上幼儿园中班了,但对20以内的加法还不是很熟练。这让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妈妈放弃了晚上休闲的时间,每天都出几道计算题让壮壮练习。

误区:运用小学的教学方式能尽快提高宝宝的数学能力

宝宝的启蒙教育范文2

摘要

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为幼儿提供观察、操作、试验的机会,支持、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大胆探索。教师要立足于幼儿生活,点燃幼儿科学探究之火,支持、引导、鼓励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发现周围环境中有趣的事情,动手动脑,大胆探索,激发幼儿探究问题的兴趣和精神,为幼儿终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支持。

关键词

点燃 幼儿科学探究 生活 探究空间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为幼儿提供观察、操作、试验的机会,支持、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大胆探索”。它包含了三方面的意思: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目标重在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科学探究活动应利用幼儿生活;应提供条件让幼儿喜欢探究,乐于动手动脑、发现和解决问题。

感知是幼儿认识的来源,利用幼儿一日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才能激发幼儿内在的探究动机,使幼儿保持永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获得真正内化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因此,教师要立足于幼儿生活,点燃幼儿科学探究之火,捕捉科学启蒙教育的契机,支持、引导、鼓励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探索发现周围环境中有趣的事情,动手动脑,大胆探索,激发幼儿不断探究问题的兴趣和精神,为幼儿终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支持。

一、擦亮幼儿观察的眼睛

观察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方法,也是科学发现的重要途径。擦亮幼儿观察的眼睛,就是要让幼儿会看,会观察。达尔文在被问到他为什么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时说:“我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由此可见,观察力是科学探究的起点,是聪明大脑的眼睛,我们有责任在生活中解放幼儿的眼睛,帮助幼儿把眼睛擦得更亮,获得敏锐的观察力。

自然角里,由于小班的幼儿年龄小,观察的目的性差,虽然师生一起将剪了叶子的萝卜、葱分别种在水和泥土里,可是当葱和萝卜长出叶子时幼儿还丝毫未察觉小植物发生的变化。因此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的观察活动,如“叶子会长出来吗?”用照片记录的形式让孩子观察叶子的生长变化;“它们要喝水吗?”用照片和标记的方式让幼儿观察比较前后时间段里瓶中水的变化,从而了解植物也要喝水的秘密……经过一段时间的有目的观察,幼儿对自然角植物的主动关注多了。观察力强了,科学探究的兴趣也随之浓了。自然区隐藏着许多富有教育价值的内容,教师要善于引导,擦亮幼儿观察的眼睛,使自然角成为孩子科学探究的乐园。

二、呵护幼儿强烈的好奇心

好奇、好问,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幼儿学习探索的动力。正如杜威本人所说,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索是儿童的本能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因此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我们要精心呵护孩子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使幼儿永远保持科学探究和学习的热情。

阳阳从农村爷爷奶奶家里带来蚕宝宝进行饲养,班级里关于蚕宝宝的话题顿时成为讨论热点。他们有时三三两两的在一起嘀嘀咕咕,有时围着老师问这问那:“蚕宝宝有爸爸妈妈吗?”“蚕宝宝喜欢吃什么?”“它长大了是什么样的?”“丝绸怎么会是它变的?”……更多的时候则在触摸、尝试、喂养的过程中进行一次次的研究和探索,以求得他们自己认为满意的解释和答案。我们围绕幼儿的问题及时生成了“蚕宝宝喜欢吃什么?”“蚕宝宝在茧子里会闷死吗?”等活动,让幼儿带着自己的问题在观察、探究和等待中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好奇心是人类认识活动的原动力,不仅提高幼儿认识活动的积极性和效果,还能使认识活动成为快乐的事。终身教育背景下的幼儿教育,更需要教师精心呵护和培植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让好奇心成为孩子开启知识大门的一把金钥匙。

三、解放幼儿探究的双手

“儿童的智慧来自动作”。因此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教师要努力解放幼儿的双手,让幼儿在与具体丰富的科学材料的互动中,激发对科学探究的兴趣,自觉、自主地去建构知识、获得技能,同时要想方设法帮助每一个幼儿在科学探究的操作中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幼儿在各种认知冲突中,逐步树立敢于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信心。

在主题活动《送你一把伞》实施过程中,孩子们在认识降落伞的活动中萌发了制作降落伞的兴趣,于是在讨论制作方法和收集合适材料的基础上人人都尝试起来,很快动手能力强的幼儿先行完成,动作慢,能力弱的孩子在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勉强完成。可是在组织放飞降落伞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有的伞面打不开,有的线缠绕在了一起,有的下降的速度太快……在鼓励幼儿改进的过程中让幼儿自己寻找问题的原因,自己动手改变伞面、绳子的长度、重物的选择,并多次尝试- 改进- 再尝试,终于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放开幼儿的手脚,让幼儿亲历探究的过程,自己获得信息和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建构属于自己的经验,同时也促进幼儿探究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四、放飞科学想象的翅膀

有想象才有创新,有想象才有探究的方向。大自然中丰富的物种,生活中奇异的现象无不刺激幼儿产生种种猜测,激发幼儿无穷的想象,从而引发幼儿探究创造的冲动。教师要善于鼓励幼儿大胆猜测,大胆想象,引领幼儿进行深入的探究活动。

户外活动时,经常有三五成群的孩子趴在地上被蚂蚁忙忙碌碌爬来爬去的样子所吸引,随即引发了幼儿探究的热情,孩子们对“蚂蚁喜欢吃什么”“蚂蚁的家在哪里”“蚂蚁的家是怎样的”这些问题作了种种猜测,然后用记录纸记录了多种猜测的食物,并用收集来的各种食物用实验来一一验证自己的猜想,了解蚂蚁的饮食特点。当探究蚂蚁家内部结构的问题遇到阻碍时,孩子们通过查资料、大胆地用绘画的形式画出他们想象中的蚂蚁的家,弯弯曲曲、四通八达,有分工不同的蚁后、蚁王等,虽然想象的家与真实的有些差距,但这是孩子们探究的结果,正是幼儿的大胆想象将探究活动引向深入。让孩子在科学的教育活动中展开想像的翅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飞翔,这是生活给予孩子的礼物。

五、扩大科学探究的空间

宝宝的启蒙教育范文3

调查了幼儿园大班幼儿。85%以上的孩子都会背几首,多的甚至达近10首。可见,诵背古诗几乎是中国家长启蒙教育的“必选动作”,很多家长都把会背古诗和会数数,当作孩子聪明和家教成功的标志。但也常有流于粗疏、缺少筛选、机械念记。或者贪多求全现象。

我们的建议:

比较适合幼儿学习的古诗有:《咏鹅》、《春晓》、《锄禾》、《画》、《江雪》、《村居》、《所见》、《七步诗》等。方法有:1.结合图画意境观察想象。如孩子观察“春日清晨,夜雨初晴。鸟啼枝头,落英缤纷。鸟啼无意、落花有情。春光无限好”的美景图。然后学背古诗《春晓》。2.结合生活情境还原体验。如回忆和爸爸妈妈春日去体育场放风筝,学习诗句“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村居》)。3.解释古今意思不同的词语。如“曲项”就是“弯着脖子”等(《咏鹅》),也能帮助孩子很好理解诗意,增加学习兴趣。

问题二:孩子诵传统童谣、玩民间游戏,家长欢迎吗?

许多幼儿园都有选择地把诵传统童谣和玩民间游戏,融入幼儿一日生活,甚至作为特色课程,对此家长的接受态度如何?据调查。88%的家长表示欢迎。主要原因依次有:1.比较绿色环保,无看电视、玩电脑和网络游戏的影响视力、容易成瘾等副作用;2.易于开展团队游戏、亲子游戏,便于伙伴交往,促进亲情友情;3.有益智、娱乐等作用:4.优秀民间传统文化,有必要传承:5.小时候玩过,很亲切:6.活动方便,操作简单。费用少。

我们的建议:

内容选择:1.童谣和民间游戏结合的游戏歌:如《木匠解(锯)树》、《丢丢虫虫飞》等:摇篮曲:特别适合小中班女孩子,如《阿拉囡囡要困困嘞》、《摇呀摇,摇到外婆桥》;数字歌:《数字歌》、《数数歌》、《对数歌》:时令歌:《十二月》、《捕鱼时令歌》等;问答歌:《什么爬》、《问鱼谣》、《尾巴歌》等;颠倒歌:《一个小孩七十七》、《我抱妈妈过山坡》等;还有绕口令:《爸爸抱宝宝》、《板凳长扁担宽》等。2.健身的体育类民间游戏有:“踩高跷”、“套圈”、“滚铁环”、“抬花轿”等:3.益智类的民间游戏有:“石头剪刀布”、“老虎鸡虫棒”、“打四角包”、“滚铜板”等:4.娱乐类的民间游戏有:“击鼓传花”、“木头人”等。

要优化组织形式。在多媒体时代,除了幼儿个别玩,我们更推崇集体游戏和亲子游戏。父辈们对传统童谣和民间游戏的疏离感、亲切感并存。所以他们往往愿意和孩子一起享受游戏的过程,沉浸在对过往的美好回忆,这是收获“陪养”的快乐、亲情的温暖。祖辈家长更可以收获参与隔代教育的自信。收获祖孙浓浓的亲情,得到情感满足。幼儿园可以组织以传统童谣朗诵为主题的活动,以“陪养孩子,快乐亲子游戏”为主题的亲子活动,重温民间游戏,重温童年的快乐。

问题三:你赞同国学经典诵读吗?特别要加强哪些传统美德教育?

1.许多幼儿园推出“国学班”、“读经班”,加强道德启蒙和行为养成教学。你怎么看?坚决支持孩子进行专业的“国学启蒙教育”的家长。占到了15%:反对进行“国学启蒙教育”的家长,占13%:而希望孩子能接触“国学”,又对“国学启蒙教育”抱着观望态度的家长,占到了72%。总之,读经教育是“冷冷热热引热议,莫衷一是多观望”。

家长一:“不求甚解式”让孩子有选择学学也可以,毕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如果说“少年读书如刀刻”,那么幼儿“读经”不过是一种游戏,咱们只选取其中的积极的部分,如“融三岁,能让梨”,并非一定要达到这样高度,只是教育孩子能否多一点分享意识,

家长二: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对接,需要表现形式的创新,像《功夫熊猫》就很好。但是我们显然缺乏这样的创新,“国学经典诵读”显然是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

2.你对传统美德教育的态度?

家长一:我们赞同幼儿园从小教育孩子参与剩菜打包、“光盘行动”等社会热推的传统美德教育。

家长二:我一点儿也不赞同孩子“中国式谦虚”,希望孩子能自信阳光。甚至可以适度自信过头。

家长三:我不敢教育孩子“宽以待人”,因为有很多人教育孩子遇到有人欺负应当“以牙还牙”,这不是老实被人欺吗?但是以暴制暴当然是不对的,所以我们内心其实很矛盾。

宝宝的启蒙教育范文4

美国专业亲子音乐启蒙教育机构The Music Class(简称TMC)创始人Rob老师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学习音乐就像学习语言一样,孩子出生之后我们就会对他说话,他也一直在听我们的语言,之后慢慢就会说话了。所以,当他具备听力这个生理条件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音乐启蒙教育,让他开始听音乐、‘磨耳朵’。”

应该如何对孩子进行音乐启蒙教育?TMC亲子音乐启蒙教育又是怎样做到了“润物细无声”? 非正式音乐学习环境很重要

生活中不乏这样的现象:

家长觉得孩子到了学钢琴的年龄了,然后就给孩子报钢琴课。结果是孩子感觉比较枯燥,很难坚持……

很多家长的生活与音乐“并没有多大关系”,甚至也谈不上喜欢音乐,却让孩子学钢琴、管弦乐、声乐等等。

以上现象归根结底是家长的从众心理,并没有根据自己孩子对音乐的兴趣而制定学习计划。

其实,孩子是否喜欢音乐,往往与家庭环境有很大的关系,父母的影响是第一位的。研究表明,孩子对于音乐的“感受”和“表现”往往都是在0-2岁的婴孩期形成的。如果父母喜爱音乐,甚至在胎教的时候,经常会选一些轻柔的、旋律优美的音乐给孩子听,那么意味着孩子在生命的早期就有了“音乐环境”。

喜欢音乐的家长会不自觉把“音乐”元素融入生活,这时候音乐对孩子的影响是潜在的,音乐的学习并不是正式的、专业的,我们称之为“非正式音乐学习环境”,通过游戏、模仿、创编等方式,让孩子不断地听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

如果孩子从小有了很好的音乐感受,发展识别节奏、音准的能力,就会为以后的音乐学习奠定基础。当然,音乐对于人发展的影响,绝不仅仅是使之成长为一名音乐专业人才,而是与个人的生活品质、审美品味与爱好兴趣息息相关,并对于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发展都有帮助。 像学习语言一样学习音乐

音乐就在生命中 TMC带给大家的理念:音乐就在生命中,是一种自然而然流露的本能,每一个正常婴儿都有天赋感知音乐的能力,所以让孩子尽可能早地去接触和感受吧!当孩子拥有稳定的音准、节奏感,以及对音乐元素的辨别能力,这就为他以后的音乐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孩子对音乐的感受和习得,就如同他的语言发展一样,是从“听”开始的,需要在音乐环境中不断地“磨耳朵”。TMC音乐专题包含丰富的音乐元素,在曲风、调式、节拍以及配乐上力求多样,有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等古典乐,也有爵士、布鲁斯、蓝调等各种曲风,还有拉美、非洲、墨西哥、东南亚、中国等世界各地的传统音乐。

父母是孩子的音乐启蒙者 在TMC音乐课堂上,老师会引导家长如何在家里持续给孩子创造丰富的音乐生活环境,而不是短短的一周一次45分钟音乐课程。家长在课堂上尽可能多的接触和感受音乐,将课堂上学到的一些方法和经验能够延伸到家庭中, 把音乐带回家。

家长还可以通过TMC Tunes APP免费获得课程配备的英文原版音乐,利用这些音乐素材进行家庭音乐环境的创设和引导,带动孩子做一些课堂上学到的游戏和活动,让他们多听、多唱、多熟悉。 每个宝宝都是音乐家

我们在学习音乐时,会认为:“音乐学习就是教会孩子读音乐谱、演奏乐器或者登台表演。”在TMC亲子音乐启蒙的课堂上,家长与孩子又能学到什么呢?

课堂上音乐贯穿始终 TMC的课堂始终是音乐贯穿,从头到尾连接着丰富的音乐律动活动。教师不会过多地语言讲解和干预,更多的是用情绪、动作和眼神带动,让各个环节之间自然衔接。

TMC非常注重孩子的自主探索能力,老师不会“教”孩子这个乐器怎么玩,那个乐器怎么玩,而是让孩子自己去探索, 找到自己喜爱的演奏方式,比如节奏棒,可以敲着玩、滚着玩、交叉敲打,相互摩擦等等。自由舞蹈等环节,孩子可以用跳跃、摇摆、转圈、行走等各种身体语言来表达音乐韵律,感受节奏和律动之间的关系。

宝宝的启蒙教育范文5

一、另一角度 科学活动 多元整合 事件一:蚕豆生死记

我们大一班的植物角在室外,每天我们安排值日生浇水,可是总有些孩子经常忘记,导致我们班的一些植物焉了,可这些没有引起幼儿的注意。一节美术课,我对孩子们说:“以前我们画过花瓶和花,除了临摹就是想象,今天我想请小朋友来写生。写生一定要注意观察,这样才能画的象。”我从室外搬了那盆叶子底部已经枯萎的,叶子焉焉的蚕豆,记得小朋友刚带的时候,蚕豆还开着花呢!孩子们看了都吓了一大跳,我请孩子们观察主茎、叶子、底部的叶子和最上面的叶子的形状和颜色。孩子们纷纷说:“下面的叶子都卷了,都死了吧,最上面的茎也垂下来了,像个弯腰的老奶奶。”孙宇轩说:“包老师,是不是因为他没有照到阳光,所以下面的叶子都枯了吗?”很多孩子一起反驳说:“我们放在外面的,每天都可以照到太阳,不可能!”须一菲说:“我知道了,是没浇水吧?”我说:“那你们想想,你当值日生的时候,有没有记得给它浇水呢?”有的孩子点了点头。王玥说:“下次,我们一定要记住了,花就和小朋友一样,没有水喝,多难受呀,就像被遗弃的孩子一样,没人管,时间长了,他们就死了。写生活动开始了,本来写生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并不容易,可是出乎我的意料,孩子们画的很好,下面的叶子卷卷的,往下垂着,有的孩子还用铅笔涂满了,我问他为什么,郝奕诚说:“你看,他不是变成土黄色的了吗?已经不绿了呀,这样就区分开了。”通过观察,幼儿把主体物观察很细,主茎有些粗,上下几乎一样,叶片椭圆形,上面的叶子有点卷,三四片长在一起。由于座位远近的关系,近处的幼儿画的叶脉画的很清楚,主茎上还有一条条的纹路,而坐的略远的孩子把整体轮廓画得很到位。这时今天的值日生连忙去拿了杯子,倒了满满的一杯水。

午睡起来后,明显看到,早上那些卷卷的叶子,个个都挺直了呢腰板了呢!孩子们开心的说:“包老师,我们的蚕豆有精神了,我们想在画一张,因为现在的叶子和上午的可真不一样呀,有精神了呢。看来,它们真的要吃饱饭,我们要在画一张,可以吗?”我点了点头。孩子们很开心。

教师反思:由于劳动节放假三天,幼儿疏于打理,教师抓住这次良好的契机,并没有直观观察,而是融入美术教学中,让幼儿自己观察,分析,引起他们探究的欲望。教师没有直明讲述,而是通过引导,引起注意,从而让幼儿能够关心周围环境,爱护动植物,活动中,幼儿不但深深体会要爱护植物,无形中,对于这种写实的绘画很感兴趣,效果也比较明显。

启示:教师要善于发现、捕捉幼儿生活中教育契机,追随幼儿的兴趣,充分利用幼儿的学习兴趣开展科学启蒙教育活动。

二、再次发掘 科学活动 你我身边 事件二:养蚕记

前段时间,中班的刘老师给了我们一些蚕宝宝。第一天拿来,他们一个个趴在桑叶上,一动不动,一个个小黑点,幼儿对他们的兴趣并不大。一天早上,当我再看蚕宝宝的时候,嫩嫩的叶子已经干燥了,被蚕宝宝吃的一个窟窿一个窟窿。这时张培走过来说:“他们长大了,会变成蚯蚓的!”刘志卓说:“怎么会是蚯蚓呀,蚯蚓是咖啡色的,比较细的好不好。”我说:“你怎么知道的呀?”“我以前在妈妈的同事家见过,他们现在这么小,等他们长大了,就会变粗,比蚯蚓粗多了,可肥呢!”孩子们都投去羡慕的眼光。蔡卓颖说:“我虽然没见过,但我知道,他们会吐丝,还会结茧,最后就是变成蛾子呢。”孩子们不太明白。没有发表意见。我说:“我们天天来观察它们,看看他们的变化,好吗?那些似懂非懂的孩子欢呼雀跃着"。

教师反思:第一次拿蚕宝宝来的时候,配班的老师没有引起幼儿的足够注意与兴趣。当我再次引起幼儿注意,幼儿交流更多了,教师要适当的引导,让幼儿自己去发现。

启示:生活中充满了千奇百怪可供人们探究的问题,如果我们仅仅教给孩子有关周围生活中易懂的、简单的知识和定义,这是不够的,而激发幼儿不竭的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形成他们的科学意识与能力才是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根本目的。

三、关注点滴 科学活动 细心观察 事件三:神奇的桔子种子

一天下午点的时候,孩子们都差不多都吃完了,今天的水果是桔子。这时,我看到蔡卓颖正把自己吃剩的种子包在餐巾里,她正蹲在地上捡别的小朋友吐出来的种子,我就上前问:“你在干什么呀?”她似乎有些难为情地说:“我在捡桔子种子,我想带回家,把它种在花盆里!”“那么你认为他会结桔子吗?”“当然。”一副斩钉截铁的样子。过了一段时间,一天早上她跑来对我说:“包老师,包老师,我的桔子发芽了!”“真的呀?”“等结桔子了,我带给你吃哦。”我点了点头。

教师反思:我记得那天她拾种子的时候,上午上的是一节常识课《种子藏在哪里》让这个细心的女孩记在了心里,她打算亲自动手去试试,结果,他成功了。也许在上一节课的时候,老师并没有想到,会在这个细心的女孩心灵上种上了一颗种子。这不禁让我感到,自己的责任,在这个关键期,让幼儿更好地发展,也许你的一句话,会伤害孩子,同样,也会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这正是要提高教师的素质,只要自己不断成长,才能更加注重细节,让幼儿更好地发展。

宝宝的启蒙教育范文6

关键词:整合;德育;珍爱生命 最近,媒体曝出:某某高三学子在高考中,成绩不理想,仅3分之差没能考上本科院校,他选择了自杀;某某退休人员,因为退休后自己的社保工资得不到合理正常的支付,而选择在公共汽车上制造爆炸事件,危及许多无辜人的生命……此类极端事件频频发生,不禁让人们共同关注一个问题:珍爱生命,让悲剧不再发生!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如何整合教育资源,使生命教育贯穿德育的始终,甚至贯穿孩子的一生,让他们懂得珍爱生命,拥有一个完美的人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

一、家庭是生命教育的起点,“爱”贯穿始终

爱是人间最美好的情感,贯穿人的生命始终。现代人从孕育生命开始,就希望通过胎教,使自己拥有一个健康、聪明、智慧的宝宝,当这个生命呱呱坠地的一刻,爱让他幸福健康地成长,这个时期的宝宝,家庭教育对其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除了重视宝宝的智力开发外,还要注重引导孩子认识生命的唯一性,让他们真正认识到世间所有植物、动物和人的生命都是神圣不可侵犯,教育孩子爱自己、爱他人、爱世间万物生灵,不要任意践踏生命。

二、学校是生命教育的主阵地,整合德育资源,使生命之花绽放

孩子的成长教育是有阶段性的,从家庭的启蒙教育到步入学校接受正规的教育,生命教育已经让每一个家庭、学校为之动容。作为学校,如何整合利用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我们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目前,生命教育已经走进校园,被高度关注,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应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整体规划生命教育内容,让生命教育走进课堂,走进孩子的生活,融入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当中,融入家庭和社会的实践生活当中,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生命教育实施体系,使原本单一的学校德育,提升到“三位一体”的生命教育网络,这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

总之,生命教育要致力于帮助人们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就必须整合、利用德育资源,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互动互补效应,为整体推进生命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