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职教学案例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职教学案例分析范文1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高中政治 课堂 分析
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引导学生围绕案例进行研究、讨论、评价,并借此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基本特征是对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强调,以及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塑造与培养。大量的教学实践已经证明,案例教学法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一、高中政治课堂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性
1.可以较好的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全面分析能力。案例教学的主要作用是抛砖引玉,激发学生的思考,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师在给出较为合理与较为科学的案例之后,学生便可以充分的展开思考,独立的发现问题、分析和讨论问题,最终经过分析与讨论得出合理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得到培养。尽管在高中政治课堂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常常进行分组的集体讨论。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学生个体仍然是较为独立的,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也会获得思维的锻炼,得到思维方法与逻辑的培养,最终会较好的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2.高中政治的案例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案例的选择一般都是具有选择性和目的性的。将案例提供给学生之后学生便会积极思考,调动起积极性和主动性参与讨论,并且会对案例进行分析和大胆质疑,运用各种学科的知识对案例进行剖析,不断地进行自己的加工与推断。因此,案例分析的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是一个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
二、高中政治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过程过于死板,过于模式化。很多高中政治教师把案例教学错误的等同于题海教学,仅仅在进行答题技巧的培养与训练时使用案例教学的方法。或者是为了保证考试质量,训练考试题型时才会使用案例教学。如果高中政治的案例教学被等同为提出案例——划定知识点。范围——选择答题知识点的过程,那么案例教学的优势便不会得到发挥,学生的能力也不会得到培养。在对于案例教学进行错误理解与错误应用的情况下,这种教学方法不但不会起到应有的作用,还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
2.案例教学与举例教学混为一谈,没有进行科学的设计。很多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用举例子代替了案例设计。认为在进行课堂讲解的过程中进行案例的穿插增加课堂的活力即可,这种错误的认识便导致教师不重视对于案例教学过程的设计,在课堂上无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无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思维的发散。
三、做好高中政治课堂案例教学基本措施
1.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的参与性差是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充分的把握和落实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观念,在课堂上仍然以教师作为课堂的中心与主导。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之下,很多教师即使在课堂上运用案例教学也会出现一定的问题。为了使高中政治的案例教学达到极为理想的效果,我们应该注意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与积极性。摒弃背景案例的选择、展开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都由教师基本包办的方法。
2.在案例教学中注重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高中政治的案例教学法必然离不开学生对于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这个过程是一个创新能力培养与塑造的过程,也是一个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创造性都会获得提高。在教师给出案例之后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各抒己见,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大胆质疑,以增强高中政治课堂案例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
3.重视交流的双向性,鼓励学生参与课堂。高中政治具有理论性强的特点,因此很多同学便会觉得政治课堂枯燥乏味,我们应该克服这种状况,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应该讲究生动和逼真,给学生造成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感性认识,进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升华为理性知识。另外,教师还要注意创造和谐与宽松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可以进行自由与充分的交流,不断地进行讨论与探索,产生学习的自觉性与浓厚的兴趣。
高中政治的案例教学是素质教学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新的课程改革环境下的必然趋势。我们也应该认识到高中政治的案例教学方法还有很多问题存在,还需要我们进行有效地探索与实践,还需要不断改进,以保证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韩小聪.浅谈案例教学[J].教法研究.2009(10).
[2]屈亚红.高中政治案例教学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9(05).
中职教学案例分析范文2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中职;会计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9.083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企业对会计岗位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各企业对会计工作要求的提高,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教学方式面临着革新,顺应时代的发展中职会计专业的教学应该向着实用性和综合性方向发展。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高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会计专业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工作,在中职会计教学环节中,老师应该更多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操作能力。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会计专业的重点和难点。
1 案例教学法以及现代中职会计教学的现状
1.1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适合现代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法在课堂中的运用始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最早由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所提出。最先用于美国哈佛大学的教学当中,通过此方法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并有助于提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意识。在案例教学法实施以后,取得了较为不错的成绩,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被引进我国,并应用在教学当中。
1.2 现代中职会计教学的现状
伴随时展的脚步会计岗位在各个企业和公司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会计人才的要求也愈发高了起来。但是现在中职会计专业的教学,还停留在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当中。由于中职会计的教学理念比较陈旧,处于传统的应试教育中,使得一些学生缺乏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中职学校的教师只是一味的将书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没有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上进行创新,限制了会计专业学生发展。在教学课程的设计上太过于偏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实践操作环节相对于理论知识的讲授少之又少,导致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都没有得到很好地发展。在中职学校会计的教学活动中虽然有一些实践操作环节,但是实践训练太过于封闭,很多复杂的理论知识仍然缺乏实践的锻炼,导致学生理论知识强,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却总是难如人意。
2 案例教学法在中职会计教学中的应用
2.1 设计案例
中职会计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实施的最主要环节便在于案例上。案例教学法在中职会计专业的应用中是否成功,关键点在于教师案例的设计与选择上。教师所选的案例必须符合中职会计专业课堂教学的目标。在设计案例的过程中要结合会计专业的教学重点与难点,难易程度相适宜,让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解决老师所提出的问题。中职教师在设计案例的时候还要根据中职院校学生基础比较薄弱的特点,选择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的案例。在设计案例时还要注意挑选比较有趣的案例,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将课堂气氛带动起来。
如讲票据填制的内容。老师设计一个公司的案例:甲公司对新的会计实习生进行培训,要求各实习生填制票据。作为实习生的你请完成票据的填制。通过这种有趣的方式学生会将自己视作会计实习生并填制票据,进入到实习生的角色当中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并能主动的进行思考与分析。
除此之外教师在设计案例时还要注意真实性和多元化。老师要根据现代社会会计的工作内容设计案例,只有具有真实性的案例才会使学生真正的感受到会计工作的重要性。而多元化的案例设计可以让学生感觉新鲜,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于会计专业的兴趣。
2.2 课堂上进行讨论分析案例
案例设计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对教学重点难点进行思考、分析与解答。老师在教学环节中应该正确的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完成教学目标。老师将设计的案例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对案例进行解读和分析,做好自我的预习准备后在课堂上让学生就案例中的问题进行和讨论。在讨论时老师将学生分为若干的小组,以小组的形式对案例进行分析与解答。每个小组派出代表将自己组的答案进行总结并分析。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对案例进行有效的分析与解读,在分析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应该。
如老师设计了一个案例:A、B、C、D等12各人一起出资开创了一个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正常开始运行后制定了规章制度如下;监事会成员6人中要包含1名职工代表。董事会的任职期限为4年。对上面监事会成立、懂事任期的说法进行分析。这是经济法范畴的内容,学生在课前拿到老师所布置的案例,对案例中所要用到的知识进行查询,并对其有一定的了解。在课堂上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将自己的想法和分析进行陈述,接着小组之间再对不同的看法进行讨论,最后由代表发言。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点有所了解,并能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案例总结,课后巩固
通过课堂上的讨论,每个小组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解决问题的方案,老师对每个小组的发言进行总结,并对其作出分析,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在这过程中有些小组的答案正确,但是有些小组的答案与正确解法有些偏离,老师对答案正确的学生给予肯定的评价,对于做错的学生也要激励,并引导做错的学生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与此同时老师还要对教学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在多媒体设备上进行一次梳理,在梳理的过程中学生将不理解或者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老师为其解答,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总结知识点的能力。下课之前留下几道巩固所学知识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找出作业的正确解法。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对所学内容进一步巩固。
3 案例教学法对中职会计教学的重要性
3.1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会计是一门对实践操作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所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中职学校的重点教学目标。在现在的企业招聘中会计岗注重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顺应时代的发展很多企业等用人单位对会计专业的要求越来高,中职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全面性发展。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会计的兴趣,并且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提高参与意识。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中职会计专业的老师应该更多地面向现在社会要求,根据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在教学中老师万万不可片面强调理论知识的教学,应该与实践能力相结合。案例教学法非常适用于现在社会上对于会计专业人才的需要,中职学校的老师应该科学合理的将案例教学法运用到会计专业的教学中,培养出适合现代社会要求的优秀会计专业学生。
3.2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都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气氛有很大的抵触心理,而且会计专业是一门相对比较枯燥的学科,因此很多中职生对会计课堂没有兴趣。案例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传统的教学中虽然老师在讲台上想尽办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效果不明显。案例教学法被应用到中职会计专业的课堂上激起了学生学习会计知识的欲望,大大提高了会计专业的教学效率。案例教学法的使用使得中职教学课堂的气氛活跃了起来,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大大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4 结束语
中职会计专业一直以来都是老师和校方比较关注的学科,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中职会计教师的难题。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使得中职会计专业的教师心理压力轻松了不少,科学有效的案例教学法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幅度的提升。案例教学法被引进到中职会计教学就是因材施教的好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曾宪胜.浅谈中职财务会计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J].教师,2013,(32):110-111.
[2]杨卫平.案例教学法在中职财务会计教学中应用分析[J].财经界,2014,(21):218-218.
[3]冯娜.案例教学法在中职财务会计教学中应用分析[J].教育界,2015,(34):55.
[4]杨卫平.案例教学法在中职财务会计教学中应用分析[J].财经界,2014,(20):141.
中职教学案例分析范文3
关键词:娇生惯养;教育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1674-9324(2012)10-0040-41
多年以来,中职院校教师普遍反映教育和管理学生,感觉力不从心,这与中职学生本身的特点有密切关系。笔者在担任中职学生班主任的过程中,发现很多中职学生都娇生惯养,这对其心理、性格、行为方式等有较大影响。笔者选择曾带过的两位女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她们的案例进行分析,希望能在中职院校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方面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两位学生的情况描述
李姓和吴姓两名女生,年龄均为16岁。
出现的问题和具体表现:
两位女生性格都比较倔强要强,认为自己在各个方面都优于其他同学;但同时又对学业缺乏足够重视,理论课、实验课以及早操等学校规定必须按时参加的教学教育活动中经常出现迟到、早退甚至无故缺席的情况;在对其进行批评教育时,两位同学都不能客观面对自己的问题,反而是情绪激动、不冷静,和老师对抗,逆反心理严重。
相关资料调查
李某和吴某的家庭都在市里,都是住校生,李某有一个姐姐,吴某有一个哥哥,二人家庭都比较富裕,平常生活中出手大方,有一些哥们儿义气。笔者深入了解后,发现她们来上学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家长的逼迫,因而学习上缺乏自觉性,对于遇到的困难,没有心思和毅力去克服,而是放任自流,导致学习成绩长期处于下游。在课堂学习和集体生活中如出现问题、明显责任在自己时,还要在言语上顶撞老师,不能直面自己所犯的错误,更不要说悔改了。
案例分析
针对李某和吴某二人的情况,经过多方调查了解和深入分析,笔者认为造成她们个性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她们在家里是最小的,长期娇生惯养,被家庭成员溺爱,凡事随心所欲,过于放纵,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是得过且过,生活上的事情依赖家长,特别是父母工作比较忙,由爷爷奶奶带大,宠爱有余而管教不足,认为不管在什么场合,其他人都应该以我为中心,稍有不满就会情绪激动,难以平复。
2.认为家庭的优越条件是和自己密切联系的,认为自己条件好就意味着一切都好,在日常学习中,如果知识较简单、容易学会则问题不大,一旦遇到难以掌握的内容,稍受挫折就退缩,同时自我感觉良好的认知也使她们很难放下面子去向同学请教,长期累积在学业中的问题不能有效解决,自信心逐渐降低,意志力也慢慢消磨。
3.当初进入学校学习的决定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家长而非自愿,所以二人很少对自己的学习和未来有深入的思考,教师和家长管得紧就学一阵,教师和家长稍有放松她们就开始懈怠,完全是被动学习,自觉性极差。结果这两位女生的学习成绩一直没有改善提高,始终排在班级的后面,甚至落后于很多平时调皮捣蛋的男生。
教育办法和具体措施
1.由以上描述的情况,笔者认为,教育就是教书育人,包括笔者自己也是从不谙世事的懵懂少年逐渐成长为一名人民教师的,所以上述两位女生远没有达到不可救药的程度,只要认真分析问题的根源,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一定可以使她们幡然悔悟,改过自新。(1)首先要找教师自己的问题,不能老以教师身份自居,认为自己高于学生,而是要放下身段,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学习中,换一个视角去审视学生们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2)从家长这方面来说,最主要的是要求其平衡好工作和管教孩子的问题,使他们认识到孩子是他们的未来和希望,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家庭幸福的重要前提;家长要和学校保持长期联系,对学生的学习生活问题能够坦诚相待,相互交流,协调处理,避免单方面行动,更要防止教师和家长摩擦事件的发生,共同教育和管理学生。(3)教师和家长在互相沟通时,应该坦诚相待,本着共同教育呵护学生的原则,从家庭背景、学生性格和班级氛围等多个层面客观分析形成问题的原因,客观评价学生在这些问题中所扮演的角色,不要先入为主,认为严厉就好,其实有时候多给学生一些空间和面子会使她们更加从容。
2.在和两位女生直接沟通的时候,笔者利用自己是女教师的优势,找一个相对温馨的环境,和她们分享自己年轻时候的经历,进而拉近她们与教师的距离,缓解气氛,解决其心理障碍;其次,对她们在谈话中表现出的天生的善良和纯真,当即予以肯定和表扬,使他们认识到老师对她们也是友善的,关爱的,负责的,引导她们用真善美的标准去看待和处理每一件事情,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3.她们两位女生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无时无刻不在一起,可以用黏糊来形容,所以笔者发现可以利用这一点进行教育:首先找她们进行分别谈话,让她们说出对方的优点;经过两次分别谈话,笔者了解到她们两位其实是谈得来、家庭条件类似才老在一起的,但是谈到对方的优点两人却都说不出来,笔者就启发她们去挖掘,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古训去影响她们,告诉她们如果要继续在一起,就要能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把对方的闪光点也变成自己的财富,共同进步提高。
教育的效果评价
人的性格是相对稳定的,短时间内不会有本质的改变,笔者也深有体会,对两位女生的教育也不是试图去改变其长期形成的固有品质,而是要去影响和改变她们的行为方式。可喜的是,经过她们自己和笔者以及家长的共同努力,这两位女生的进步相当明显。首先她们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进步,目前已经稳定在班级中上游;其次她们还能够互相帮助和监督,特别是早操,会提醒对方不要睡懒觉;最后,她们的变化也影响到了班里的其他一些经常黏糊在一起的小群体,整个班级积极向上共同提高的气氛明显好于上个学期。很多同学都意识到,在校期间,应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思考,能够用知识来武装头脑,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劳动者。
讨论
当前,中职学校中有很多学生都存在娇生惯养的情况,娇生惯养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有重大影响,性格固执偏激,学习缺乏自觉性,没有耐心与人交流,没有毅力克服学习生活中的困难,这些都是具体的表现。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和家长要共同配合、对学生进行贴心细致地帮助指导、教师激励和同学间的相互鼓励监督都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同时,要使中职学生能够真正学到知识和技能,学校、家庭和学生自己对在校期间的学习必须要有足够的重视。只有通过家长、教师和学校等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实用人才,实现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范丽娜.赢得起也要输得起——幼儿抗挫折教育案例分析[J].山东教育,2009,(27).
[2]杨颖.用爱心去发现、赞美——赏识教育案例探析[J].教育方略,2009,(2):30~31.
[3]李永华.中职班主任如何面对性格不良的学生C].广西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研讨班论文集,2008:778~782.
[4]左海燕,高元平,安静梅,胡蓉芳,李顺山.阳光体育运动与学校体育关系的探析[J].魅力中国,2010,(24).
[5]陈凤广.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瓶颈及发展策略[J].福建体育科技,2010,29(1):11-13.
中职教学案例分析范文4
一、物理元认知的概念及其内涵
1.物理元认知的概念.物理元认知是指,学习者对他人或自身的物理学习活动过程、结果以及相关事宜的认知和调控.物理元认知作为元认知系统的子系统之一,与其他元认知具有一些共同的地方.比如,学习者对自身认知能力和认知特征的具体认识以及有关元认知调控过程等.当然,它也有着自身较为独特的内容.比如,对物理学的总体认识,对物理学科特征的认识,对物理思维、物理研究方法、物理探究策略等的认知,以及对物理研究活动的独特体验等.
2.物理元认知的内涵.物理元认知包括物理元认知的知识、物理元认知的体验、物理元认知的监控.其中,元认知知识是学习者对物理认知活动的常规性认识,也是学习者对于物理认知活动影响因素,以及因素如何发生作用等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元认知体验是学习者在认知活动中的情绪体验,当学习者产生较为丰富且足够清晰的体验时,会向其中注入全部精力,并且注意力集中,思维也将处于高度运转状态,进而对具体的认知活动产生影响;元认知监控则是学习者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有意识且积极地进行规划、调节、监控、评价和反思等,以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
二、元认知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渗透案例
例如,在引导学生建构加速度的相关概念时,笔者是这样渗透元认知的.
1.教学难点分析.加速度是连接运动学与动力学的桥梁,在整个物理学体系中的地位至关重要,但是对学生而言,这一概念非常抽象.在学生的生活中,大多以速度、位移、路程等概念来描述运动问题,很少涉及对速度变化进行研究.在学习本节之前,学生不会自发地对加速度进行意义上的建构,也很难区分速度、速度变化量以及速度变化率之间的差别.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是照本宣科,将概念进行生硬的灌输,学生就很难明白加速度到底是怎么回事,所以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策略.
中职教学案例分析范文5
本文旨在通过对探究教学相关方面的总结,结合课程标准,从教学环节、师生关系等各方面出发,结合本人的实际教学案例,探求适合初中科学教学的探究教学方式,为初中科学教师在课堂中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提供一些建议。
【案例描述】
片段一:
教师:空气就在你的周围,你能描述它有哪些物理性质吗?
学生:无色无味气体
教师:既然它看不见也摸不着,你怎么能肯定空气的存在呢?
学生1:空气的流动。
学生2:风吹来头发飘起。
学生3:给轮胎打气轮胎鼓起来了。
学生4:……
教师:那空气里究竟有些什么物质?你的猜测是什么?
学生:氮气,氧气,水蒸汽,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固体尘埃等。
教师:以你目前所学,哪些事实依据、现象或实验过程能支持你的猜测?要求:尽可能多的记录验证方案,同桌相互讨论方案的可行性,选择发言人。
小组讨论汇报表
负责人 尤茜茜 小组成员 王佳丽、史益琦、潘树力
空气里究竟有什么?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
你的猜测:空气里有氧气
依据:人类只有在含有氧气的环境里才能生存。
学生1:我的猜测是其中含有水,因为有下雨、下雪、下冰雹的天象。
学生2:我的猜测也是水,因为家里的饼干放置的时间长了以后,就变“软”了。
学生3:我的猜测是氧气,因为人呼吸需要氧气,没有氧气人类无法生存。
学生4:我的猜测是二氧化碳,因为人类呼吸时,呼出二氧化碳,排到空气里。
学生5:我的猜测还是水,夏天时冰饮料瓶外出现大量的水珠,这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等等。
片段二:
活动1:用大针筒把空气压到石灰水中。
问题:石灰水是否变浑浊?变浑浊的速度怎么样?
结论:空气中还有二氧化碳,含量较少。
活动2:把一根燃着的木条放入放入一瓶空气中,木条是否能继续燃烧?
现象:木条继续燃烧,燃烧程度没变化,最后熄灭
结论:空气中含有氧气。
活动3:先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水具有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色的性质,再将一些无水硫酸铜放入一装有冰快的烧杯上面的表面皿中。
现象:白色粉末变蓝色
原因: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液态水,使白色的无水硫酸铜粉末变蓝色。
结论:空气中有水蒸气。
活动4: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1.按图把装置连接,先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再把剩余的容积用记号划成5等份。
2.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塞紧瓶塞,观察现象。
学生回答:产生浓重白烟
3.火焰熄灭后,振荡集气瓶,打开导管上的夹子,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白烟逐渐消失,瓶内水位升高,消耗的空气跟剩下的气体的体积比大约是1:4
实验说明:空气中氧气所占的体积比大约为五分之一。
思考:①为什么烧杯内的水会进入到集气瓶内?
②集气瓶内的水面为什么只上升了大约1/5?这说明什么问题?
③在一切正常下,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
④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
【案例反思】
1.主体性教育理论要求在《科学》探究教学实践中应做到在设计探究教学内容和过程时,应积极创设条件和机会,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实现从依赖教师到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成为教育活动和自身发展的主体。而为了使科学教育更加贴近现代的科学技术,施瓦布更主张将学生带入实验室。通过实验这种方法,学生们可以提出问题,并为解决问题收集证据,最后为问题给出合理的解释。所以本节课设计时特别注意突出了实验环节,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在这种氛围中,自己去理解和掌握空气的成分和用途,并且让学生通过实验掌握有关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以丰富学生在认识过程中所需的感性材料,提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观察、思维、分析能力。在空气用途的教学中,注重从生活中的科学讲起,同时又特别强调把所学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之中,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中的这一部分内容恰好联系当今社会关心的热点,具有相当的时代性,同时使得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2.片段一:现代教学论认为: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关键。这个环节中,学生发言十分积极,也很投入,具有较强的探究欲望,部分学生的分析能力让人吃惊。通过学生的猜测、验证证据都说明空气的确是混合物,而且物质种类也较多。从此处顺理成章的引入片段二——研究空气中的成分。
3.片段二:科学的本质就在于科学探究,施瓦布认为学生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内容。为实现科学探究,施瓦布建议科学教师首先要带学生到实验室去,引导学生体验科学实验的过程,用实验的证据来解释和深化教材中的内容。通过探究性实验教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能在教学过程中自动运用知识,获得成功的乐趣。这节课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在探究实验设计的基础上让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验,让学生能够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完成实验,能够用实验记录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探究结果。学生学会讨论、学会倾听、学会协作,同时学生也能从中体验到从思辩到操作的转化,感受到从理论到实践的愉悦,体会到合作的愉快,领悟学习的快乐,学习的效果肯定会更好。整节课学生思维敏捷、知识面广、表达流畅、情感积极,充分体现师生之间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互动过程。
参考文献:
[1]卢爱飞,初中科学教学学生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J].现代交际,2010/07
中职教学案例分析范文6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中职;经济学原理与应用;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8-0103-02
《经济学原理与应用》作为中职商贸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理论性较强。
《经济学原理与应用》课以西方经济学为主要内容,涉及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基本原理、概念、模型,要求学生在掌握必要的基本理论知识基础上,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来观察、分析、解决具体问题,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作为一门外引学科,《经济学原理与应用》在教学实践中把基本理论与我国的具体国情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有趣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掌握经济学概念、图形和数理模型十分重要。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能够使学生对抽象的概念有直观、深刻的认识,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将来在工作实践中学以致用。笔者在教学中研究和实施案例教学法,通过一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形式
实施案例教学,即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要求,教师精心策划和指导,将学生带入典型案例和特定事件中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提高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过程一般有两种:一是先讲解理论,再提出案例,然后用理论分析案例;二是先提出案例,再讲解理论,最后进行案例分析。在案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案例组织、分析、讨论和总结。
开篇案例导入法 所谓开篇案例导入法就是在每章节内容讲解之前,导入案例引发学生思考,并在新理论讲解过程中给予分析。例如,在讲解第二章“需求与供给均衡理论”时,引入2003年非典时期市民疯狂抢购板蓝根、白醋的案例。由于缺货,造成这两种商品价格持续上涨,但由于货源有限仍然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求,说明了需求与供给均衡理论中的“商品供不应求,引发价格上涨”。又如,在讲授有关需求弹性问题前,引入著名文学家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提出“为何丰收之年农民收入反而减少”;在讲授“市场结构”时,提出“为什么我们使用的手机,会从十几年前的奢侈昂贵品变成了现在的大众消费品”这样的问题。这些例子造成一定的悬念,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积极性。随着教学的进一步深入,学生在教师讲解理论时就能主动思考和判断,从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穿插学生亲身经历的案例 《经济学原理与应用》课程涉及的抽象概念与模型较多,刚刚初中毕业、数学基础较薄弱的中职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理解和掌握。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学如能够结合学生的亲身经历,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授机会成本概念时,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在中职毕业后如何选择自己的未来,是选择继续升学深造还是找工作,以及做出选择的出发点是什么。帮助学生分析,最后使学生明白:机会成本的涵义就是当你选择了求学而放弃了就业,使你失去了三年就业应该获得的最大收入,这个被你放弃的最大收入就是你选择求学的机会成本。
紧扣社会经济热点,结合理论分析案例 学习经济学,除了对基本概念与理论进行学习之外,更要求学生会运用这些理论分析现实中的社会经济热点问题。例如,在讲授国民收入核算体系时,恰逢一年一度的两会召开,笔者就可以结合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引导学生解读其中的几大热点经济数据,让他们体会到注重运用更有意义。又如,分析在我国当时的经济形势下,为什么要实施“四万亿投入”、“家电补贴”、“旧车补贴”等政策,让学生明白这实际上就是充分借鉴消费理论来达到扩大消费需求。再如,关于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可以组织学生结合所学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理论分正反两方进行辩论。
案例教学法试验
为了检验案例教学法的有效性,笔者在所任教的两个班级开展实验如下。
实验对象 金融0901班和金融0902班全体学生。
教学内容 微观经济学的“需求理论”。(1)需求: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不同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即不同的价格与相应的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就是需求。(2)需求定理:是表示商品本身价格与其需求量之间关系的理论,其内容是:在其他情况一定的情况下,同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即需求量随商品本身的价格上升而减少,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增加。(3)需求曲线:由于价格与需求量成反方向变化,所以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如图1所示。需求曲线方程式:Q=a-b*P,其中Q代表需求量,P代表价格,a、b代表系数。负号表示价格与需求量呈反方向变动关系,即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小;反之亦然。
教学目标 理解需求和需求量,掌握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以及需求函数的经济学意义,运用需求函数式求解需求方程。
教学重点 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需求函数的经济学意义。
教学难点 运用需求函数式求解需求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