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疗服务保障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疗服务保障方案范文1
为促进我县远程医疗服务实现长效运营,提高远程医疗各方积极性,保障远程医疗真正服务到患者,进一步规范和推动远程医疗服务。根据《XX省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的通知》(X卫计发〔2018〕XX号)和《州发展改革委、州卫生计生委、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和州财政局关于印发的通知》(X发改发〔2018〕XX号)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建立健全远程医疗服务机构
1.各级公立医疗机构设置远程医疗中心(室、点)作为管理部门,明确分管领导。
2.县级远程医疗中心配备2-3名专职管理人员,基层医疗机构至少配备一名专兼职管理人员。
二、明确远程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和利益分配
各医疗机构严格按照《XX省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的通知》(X卫计发〔2018〕XX号)和《州发展改革委、州卫生计生委、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和州财政局关于印发的通知》(X发改发〔2018〕XX
号)文件有关要求,签订远程医疗服务协议,确定本单位的远程医疗服务实际执行价格,严格抓好落实,远程医疗服务发起远程医疗会诊的基层医疗机构为邀请方,开展远程指导的医疗机构为受邀方,远程医疗服务费用由邀请方统一收取和结算按以下原则分配。
1.县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开展的远程诊断类项目,邀请方和受邀方按照2:8的比例分配。
2.县级公立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之间开展的远程会诊、远程门诊等项目,邀请方、受邀方按照3:7比例分配。
3.医疗机构之间开展的远程诊断类项目,邀请方和受邀方按照7:3的比例分配。
4.远程医学教育内项目由邀请方和受邀方按照远程服务协议分配。
三、费用收取和结算
(一)严格财务管理
远程医疗服务费用由邀请方医院向患者统一收取、负责结算,并建立远程医疗财务专账;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受诊患者远程医疗服务费用结算的管理,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利用工作之便,通过假会诊病历、出具假票据等任何方式套取其他方远程医疗服务资金。
(二)及时费用结算
1.远程医疗服务费用结算。由邀请方医院于次月5日前和受邀方医院进行对账,并于次月10日前按分配比例将远程医疗服务费支付给受邀方医院,受邀方医院开具相应额度的发票。
2.远程培训教育费用结算。远程医学讲座和远程医学专题教学的费用由邀请方按协议规定支付给受邀方,受邀方医院开具相应额度的发票,具体结算标准以与邀请方和受邀方协议为准。
四、加强管理、强化激励措施
1.各医疗机构要建立健全各项远程医疗服务制度(含激励奖惩机制、邀请方医疗机构专家库选聘制度、病人信息和隐私保护制度等)和流程,
2.县级医疗机构要建立专家库,按照上级的有关要求推送专家信息。认真组织开展远程会诊工作。
3.各医疗机构要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针对远程医疗相关服务人员制定激励政策,将远程医疗服务纳入绩效分配方案,确保其工作积极性,原则上远程医疗服务所获得的收入不低于50%用于补助会诊相关业务人员,不低于25%用于补助远程医疗部门的运行和发展。
五、督导考核
县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上级有关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方案,定期对各医疗机构进行考核,对优秀的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对考核不合格的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宣传,积极引导
各单位要结合实际,大力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宣传,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识、了解省委、省政府远程医疗服务全省覆盖重大决策惠及民生、利于基层的重要意义,扩大远程医疗的影响,推动远程医疗的广泛使用。
(二)精心组织,密切配合
各单位要按照有关要求,精心组织密切配合,落实责任,及时研讨出现的问题,定期通报工作开展情况,积极稳妥做好各项工作。
医疗服务保障方案范文2
人们期盼已久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案始终没有出台,听了总书记的这段关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规划要求,人们可以放心了。
第一,彻底革除了当前医疗卫生体制存在的弊端。多年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直存在的政事不分、管办不分、医药不分、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不分等问题,是滋生医疗卫生服务系统诸多问题的体制性弊端所在,这些弊端不彻底革除,政府的有限投入也无法得到很好的发挥,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才能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并充分发挥作用,才能给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比较满意的服务。
第二,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按照总书记的描述,政府要完善和建设覆盖城乡的“四大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提高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确保食品药品安全。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发展妇幼卫生事业。这些既全面有具体的规划和要求,完全照顾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尤其考虑到了城镇低收入家庭和农民群众的看病难、看病贵,以及日常食品药品安全、生活卫生、身体保健等需要。
医疗服务保障方案范文3
对保险公司而言,可以降低医疗费用支出,提高核心竞争力。一方面,健康信息管理便于保险公司收集被保险人第一手健康信息资料,有效防范投保人的逆选择和道德风险。通过健康评估和健康改善,可有效减少疾病危险因素,以事前较少的预防费用投入获得超值的健康回报和个人的健康改善,减少医疗费用的支出。另一方面,健康管理使服务内容得以扩展,除了人保健康在保险业内率先提出并确立了“健康保障+健康管理”的经营理念,开创了健康保险业健康管理的先河。2006年成立的昆仑健康保险坚持“以人为本”,以客户的健康为中心,秉承“治未病”的传统思想,创建了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为客户提供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健康保障服务。
医疗服务市场竞争的不充分。目前,医疗服务市场上存在着垄断竞争的局面,许多公立医院并不需要保险公司为它们增加客源,极大地影响了健康管理效用的发挥。这主要表现在:事后付费的方式无法使保险公司在相对固定的保费基础上承担传送医疗服务的风险,无法使医生和医院承担起费用控制的职责。保险公司在和医疗机构合作中没有话语权和主导权。公司对医疗服务机构诊疗行为的监督和制约能力微乎其微,诊疗干预更是无从淡起。健康管理的开展只是保险公司单方面的行为,得不到医疗服务机构的配合支持。
健康保险信息系统不完善。健康保险信息系统是保险公司健康管理的技术基础,完善的信息系统有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它使得保险公司、医疗服务的需求方和医疗服务的供给者之间实现资源共享,从而可以使保险公司在承保前了解被保险人的具体风险情况,决定是否承保或以什么条件承保,有效地对被保险人进行监控评价,并据此提出健康改善措施,实时地介入客户的医疗管理过程,从而实现医疗费用的控制。但目前医疗信息资源尚未整合,保险公司和医疗服务机构的信息联网未实现,使同时参加了基本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的参保者,出现“一次看病、两次报销”或是“医院说能报,保险公司不给报”等诸多问题。这不仅不便于患者进行实时医药费用结算,影响了参保者的积极性,也不利于保险公司对医疗服务机构诊疗行为的风险管控。
保险公司健康管理水平不高。我国健康保险的健康管理处于起步阶段,和国外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其业务及管理费用支出较大,管理成本高。保险公司在数据收集、理赔调查和费用控制等各环节经验都不足,导致理赔率高,保费厘定不准确。另外,我国经营健康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众多,市场陷于非理性价格竞争中。大部分公司关注短期利益,出于抢占市场的目的,普遍重视开发客户与收取保费,忽略健康管理,这使得大多数保险公司的健康管理得不到广大客户的认可和接受。
二、完善商业健康保险中健康管理的对策建议
开发专业化产品体系。保险公司应在对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后,认真分析各类客户群体的需求,同时结合健康风险的特点,把健康管理元素融入到保险产品中,开发出适合客户需求的、专业化的、并能结合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服务项的综合保障计划。
分步骤地推行管理型医疗模式。国外健康管理运行的模式多为管理型医疡是一种集医疗服务提供和经费管理为一体的医疗模式,特点是保险公司直接参与医疗服务机构的管理。我国保险公司在不具备直接推行管理型医疗的情形下,只能根据具体情况分步骤实施:首先,保险公司提供针对高端客户的全程健康管理服务,针对小众客户的健康档案管理服务,提供面向大众的健康咨询服务,通过这些服务留住和吸引客户,增加健康保险的覆盖面,从而迫使医疗服务机构被动甚至主动地参与到保险公司推行的健康管理计划中。其次,与医疗服务机构之间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以更好地服务客户、控制风险。最后,伴随着健康管理工作经验的积累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可以选择以自建医院或以股权方式控股医院,使保险公司既承担医疗费用风险,又能为客户提供健康管理服务,最终实现管理型医痣培养专业化人才。健康保险以人的身体作为保险标的,其风险本质在于伤病发生率及医疗服务的费用水平,其在精算、理赔、核算方面相对于寿险而言有独特之处。这就对健康保险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通晓金融保险知识,还需要通晓医疗卫生知识。保险公司应积极和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公司,并对本公司员工进行定期培训和指导,或者有计划地把国内有经验的人员送到国外培训。同时,要注意为内部人才创造更加优越的发展空间,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另外,公司应注意外部人才的引进,将先进发达健康保险业国家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引入公司。
优化和培育良好的医疗卫生环境。政府应加快实施《“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着力在全民基本医保建设、基本药物制度巩固完善和公立医院改革方面取得突破,增强医保的基础性作用。这必将有利于医疗机构竞争机制的形成,增加保险公司选择合作医疗机构的范围和机会,从而促成健康管理医疗服务系统的形成。另外,应加大对医疗服务市场行为的监督力度,避免医疗服务风险。协调建立完善的健康保险信息系统。政府应尽快打通保险机构和医疗服务机构、社保机构之间的医保信息通道,彻底解除束缚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技术。实现保险公司和医疗服务机构的良好对接,将分散的医疗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改善信息和医疗服务的信息协调机制,不仅能及时为医疗服务机构提供医学最新进展,分析最佳治疗方案,检测医疗费用。而且有利于保险公司实现与社保机构的联动审核和一站式医疗结算服务。通过该平台查询参保人员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理赔信息,既可帮助保险机构在承保时更有针对性地制订、优化商业健康保险的承保方案,又可进行远程专家会诊,提高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效率,这对提升保险公司形象和业务拓展具有重要意义。
医疗服务保障方案范文4
一、全国各地农民工医疗保险的方案
(一)参保对象。目前,陕西、湖南、宁夏、山西等全国大部分省份的农民工医疗保险参保对象皆实行“全省所有城镇用人单位,包括各类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个体经营组织等(以下简称用人单位),都应按规定为与其形成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办理医疗保险”的政策规定。农民工无论就业于何种性质单位,都能享受医疗保险。辽宁省沈阳市鉴于大部分农民工已在所在单位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因此将参保对象界定为“仅限于在外地注册在我市从事建筑施工的单位、在本市已参加养老保险而未参加医疗保险且招用农民工占本单位用工人数70%以上的个体餐饮和娱乐等服务性行业及其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广东省深圳市的医保方案名为《深圳市劳务工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参保对象专指“所有企业及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务工”。鉴于其地域的特殊性,将参保对象扩大到包括牧民在内的“农牧民工”。
(二)缴费办法。天津、陕西等全国大部分地区对住院医疗保险或大病医疗保险采取用人单位缴纳的办法。仅宁夏回族自治区要求用工期限3个月以上的大病住院保险费用“用人单位承担90%,个人承担10%”,对选择参加统账结合基本医疗保险,保费由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个人共同缴纳,只有以个人名义参保的才要求个人承担全部费用。辽宁省大连市保费均由用人单位承担,农民工只享受相关待遇。天津、大连缴费基数为“全市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缴费比例分别为3.5%和2%。重庆市要求参保单位按缴费基数的1.4%缴纳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按0.1%缴纳大额医疗费互助保险资金,农民工个人每月缴纳5元作为大额医疗互助保险费。山西省的做法是按3%的费率缴费,要求2.5%左右划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0.5%左右划入大额医疗费用补助资金。深圳市规定“每人每月12元,其中用人单位缴8元,劳务工个人缴4元,6元作为门诊基金,用于支付门诊医疗费用,5元作为住院统筹基金,用于支付住院医疗费用,1元用于调剂”。南京市除参加“大病医疗保险”外,要求同时参加“农民工大病医疗互助保险”,按4元/人的月标准缴纳,用于建立大病医疗互助基金,此费用由农民工个人承担。“用人单位以上年度当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基数,缴费率控制在1%-3%以内”办法最为普遍,湖南、陕西、安徽、宁夏回族自治区等全国大部分地区均采取此办法。
(三)医保待遇。目前,农民工大病住院医疗保险保障范围基本为“住院和门诊特殊病”,起付标准、个人自付比例大多按照当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规定执行。建有大额医疗费补助基金的,住院最高支付限额以上部分可通过大病医疗补助解决。重庆、南京及北京都设置了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险“统筹基金账户”及“大额医疗费互助保险资金”专户,为农民工大病医疗提供可靠的基金保障。依照南京市的规定,对起付标准以上、最高支付限额(暂定为6万元)以下的门诊大病和住院医疗费用,根据费用分段由大病医疗保险基金按50%~80%比例支付,最高支付限额以上、符合规定支付范围的门诊大病和住院医疗费用,由农民工大病医疗互助基金按规定给予定额补助。北京市规定统筹基金年度支付最高数额为5万元,超过此限额时,大额医疗费用互助资金支付70%,年度累计不得超过10万元,其余30%由个人承担。重庆市统筹基金支付限额3万元,大额医疗费互助保险资金支付限额20万元。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民工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范围较为狭窄,仅限于住院治疗的医疗费用及急诊抢救留观并收转住院前7日内的医疗费用,不包括门诊特殊病和大额医疗费救助。在医保待遇执行上,除深圳市使用专用《深圳市劳务工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待遇与连续参加劳务工医疗保险时间挂钩外,其它省份均依照统筹地区基本医疗保险的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及医疗服务设施范围和支付标准执行,缴费当期享受相关待遇,期间发生费用由社会统筹支付。
(四)基金管理。农民工大病住院医疗保险基金由用人单位缴纳保费和统筹基金利息构成,根据“以收定支、收支平衡”原则支付。在基金结算上,南京、深圳市实行当年核算,基金结余部分结转下年度继续使用,不足支付时,在下一年度调整缴费标准并予以补足。宁夏回族自治区统筹基金支付标准按保费有效期和医疗费用分段累加计算等办法确定,每年公布一次。针对基金安全问题,各地多采用“单独建账,专款专用,收支两条线,纳入财政专户”办法。深圳市将用人单位缴纳的医疗保险费列入成本,而南京市则规定“市、区两级经办机构的事业经费不得从基金中提取,其经费列入市、区两级财政预算”。
(五)政策执行方面。《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可直接将稳定就业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从全国二十几个省份方案执行情况看,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大多采取直接扩面形式,一定时限能稳定就业的农民工便可直接进入该体系。对于大病住院医疗保险,要求建立农民工医疗保险基金预算和决算制度、财务会计制度以及内部审计等制度,实行统一政策,属地管理,分级执行。具体而言,由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参保、缴费、待遇支付,医疗服务则由定点医疗机构根据国家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标准提供。上海、成都实行的农民工综合保险较之有较大差异,特别是在医保运行模式上不再采取政府经办的传统做法,而是由商业保险公司委托,这是一种农民工、企业、政府多方受益的医保运作模式,在减轻政府负担的同时,强化了农民工权益保障的社会责任。
二、农民工医疗保险方案存在的问题
(一)医疗保障项目与农民工实际需求脱节。基于农民工流动频繁、帐户接续不便的特点,目前各地试行农民工医疗保险方案基本遵循“不建个人账户、只建统筹基金”原则,保障项目仅限于住院及特殊门诊。从推行效果看,农民工医疗保障现状与政策目标存在一定差距,主要原因是保障项目与实际需求不匹配。依照目前相关规定,门诊费用由个人帐户开支,必须与个人缴费基数挂钩,即农民工必须个人承担保费,或部分承担、或全额承担,现行方案大多采用“现收现付、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进行管理,基金积累难以成为个人帐户资金划拨来源。若没有其它资金来源渠道,全部由农民工个人承担,这种个人账户等同于个人存款,以大数法则分摊风险的保险意义将不复存在。即使个人帐户采用社会共济原则筹资,在目前工资水平普遍低下的状况下,无论全额或部分承担保费都很难调动农民工的参保热情。基于此类多种原因,目前各地多实行“建社会统筹、用人单位缴费、保当期大病”办法,基金支付范围只涵盖大病医疗和特殊门诊。有调查数据表明,目前进城农民工平均年龄为28.6岁,从生命周期规律来看,这类青壮年农民工人群的大病住院概率相当低,而常规疾病则不可避免。因此,农民工迫切需要的不是大病住院保障而是常见门诊医疗保障。另外,在农民工频繁流动的环境下,用人单位缴费且只保当期大病,意味着农民工任何工作异动都可能导致医疗保险待遇的终止,随时都可能重新被排除社会保障网之外。
(二)城镇医疗服务供给与农民工实际需求不匹配。长期以来,我国医疗卫生资源一直采取以城市居民医疗需求为中心的户籍人口管理模式。在跨区域流动农民工已超过1.2亿的今天,这种模式表现出明显的缺陷。正规医疗机构的高额医疗费用与农民工低收入间的矛盾比较突出。2004年卫生部调研结果显示,农民工患病后25.4%的人选择城镇医疗机构就诊,73.2%的人采取从药店买药或服用自带存药的方式。这种事实证明农民工没有真正享受城镇医疗服务。
(三)农民工老年医疗保障存在政策缺失。根据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1.2亿城市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28.6岁,且流动性频繁、劳动关系极不稳定。所以目前我国农民工医疗保险方案很少涉及农民工老年医保的相关问题。大连、天津、沈阳等很多地区规定:“农民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用人单位不再为其缴纳医疗保险费,农民工本人也不再享受医疗保险待遇”。这意味着当农民工年老后,医疗保险将随用人单位缴费停止而终止,如果没有其他相关政策规定来延缓其医保关系,农民工将重新游离于社会保障网之外。农民工长年从事苦、累、脏、险工作,慢性病或其它高危重病的困扰较城镇职工更为严重,更需要老年医疗保障,尤其在当前农民工逐渐成为城市产业工人主体的形势下,如不能在农民工年老后享有与城镇职工同等医疗保险待遇,不仅是政府职能的缺失,同时也分裂了劳动者医疗保险制度的统一性。
三、完善农民工医疗保险方案的建议
(一)建立农民工弹性医保制度。农民工是个复杂而庞大的群体,城市移民型、回乡型及城乡兼业型等类别人群特征各异,同一种医保制度安排很难满足所有需求,有必要根据其就业特征及医疗特点制定弹性医保制度。对城市稳定就业且具有相对固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可将其直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体系;流动频繁、收入低下的农民工,基于其经济能力和其它条件的限制,可按照“低费率、保当期、保大病、不建个人账户”原则开展大病医疗保险,重点保当期住院医疗,有条件的地方可同时参加大额医疗救助;对回乡务农的农民工,应督促其参加原籍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个体经营等灵活就业农民工,则可按照目前灵活就业人员医保办法,以个人名义参加统筹地区基本医疗保险。农民身份的转变使现行农民工医保暂行办法向城镇医保制度转换成为必然,不同医保制度间的衔接与医保关系接续需要弹性运作。在制度转换方面,由现行大病住院医疗保险转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体系的,可将先前医保模式连续参保时间折算为城镇医保缴费年限,达到最低缴费年限即按城镇医保规定执行相关待遇,也可对此期间医保保费进行补缴,基数设定为当地上年度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补缴比例稍低于基本医疗保险标准,补缴后可累计缴费年限,但不能补记补缴期间个人账户;在运作模式方面,鉴于农民工流动频繁的特点,可建立相应的账户中断与复效制度,对因失业、短期回乡或工作变换出现保费中断未缴的农民工,可保留其医疗关系,经补缴后,保费办理接续或转移。这种弹性运作模式可促进当前“保当期、不建个人帐户”的农民工医保暂行办法向全民统一基本医保制度转变。
医疗服务保障方案范文5
香港一向奉行的医疗政策是:不容有市民因经济困难而得不到适当的医疗服务。在这个基础上,香港市民一直享受着优质而价廉的医疗服务,这是人所共知的。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香港的中上等家庭一般选择服务较佳的私营医院;但随着医院管理局在1990年成立之后,公立医院的服务水平大大提高,以致八成以上需要住院的病人都选择入住公营医院,接受收费低廉而优质的医疗服务。
香港的医疗服务之所以收费低廉,原因就在政府每年提供大幅补贴。目前港人入住公营医院,除首天须缴付港币50元入院费外,病人每天只须缴付100元,即可获得医生诊症、药物、诊断检测、治疗程序、住宿及膳食服务,即使病人须进行外科手术或深切治疗,亦无须额外缴付附加费。事实上,每名病人平均每日的住院成本高达港币3,290元,由此可见政府的补贴程度之大。
随着香港人口老化及医疗成本上涨,若要继续维持优质而价廉的医疗服务,势将大幅推高医疗开支占整体开支的比例。据推算,如现行制度不变,预计于2004至2033年间,公共医疗开支将增加3.9倍,而同期的经济增长只有1.7倍。因此,公共医疗开支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例将由2.9%增至5.5%。以实质金额计算,将由港币378亿增至1,866亿元。加上香港的人口老化问题令长者人口比例不断上升,相对地,工作人口的比例将持续下降,这样会令下一代的工作人口承受沉重的负担。因此,现时确是检讨和为未来医疗制度绸缪的适当时机。
香港政府早已经开始研究医疗改革及融资方法,但直至今年3月13日终于正式推出咨询档,其中引起较大争议的,是档中提出了改革医疗融资安排的6个方案,包括社会医疗保障、增加公营医疗收费、强制医疗储蓄、自愿医疗保险、强制医疗保险,以及强制医疗保险+强医金。
简单而言,第1个方案是维持现行制度,由于支出增加,政府很可能要增加税收弥补开支;第2个方案即用者自付费用,有需要使用医疗服务的人士,将要付比现在更高昂的费用;第3个方案是要求市民将固定入息的某个百分率,存入个人医疗储蓄户口内,跟现行的强积金制度相似;第4个方案是市民出于自愿购买医疗保险或由雇主提供医疗福利;第5个方案是政府立法强制全民购买私人医疗保险,低收入人士及弱势社群的保费由政府支付或资助;第6个方案是规定市民必须把部分收入存入个人户口,以参与强制医疗保险计划,这是结合强制储蓄与投购保险的方法。
6个融资方案中,政府虽然没有特定立场,但从咨询文件中以第6个方案篇幅最长和列出优点最多,可以窥知当局的想法。档中指出,这种个人健康保险储备计划(简称“康保计划”)包含储蓄和保险成分,是一种崭新的构想。在职人士须把3%至5%的收入存入储备户口,以每月3万为上限,存款用以购买医疗保险,余款会用来投资,以应付退休后的医疗开支。政府相信,个人康保储备计划可让社会上每一个人受惠。这种受规管的医疗保险按群体保费率收取保费,而且通过有效的风险分担,在投保前已有的病症不会不获承保。有了这笔储备金,病人便可以选择享用更高质素的私营医疗服务。
医疗服务保障方案范文6
东软医疗软硬并举
在医疗领域,东软是个“全能型”选手,它既能生产大型医疗设备,又能提供从公共卫生到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以及远程医疗的全套解决方案。
在国内医疗业,东软是目前惟一一个如此“全能”的高科技企业。但是媒体尚无对东软医疗的全面报道,以至于东软医疗像个“谜团”,很多人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有些人不知道作为一个软件企业的东软还能生产CT;还有些使用过东软CT等医疗设备的业内人士,不知道东软还能提供医疗卫生的全套IT解决方案。
近日,本报记者采访到了东软集团高级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卢朝霞教授,希望能全方位解读东软医疗,并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的东软医疗。
缘起:第一台国产CT
东软进入医疗设备领域要追溯到1995年。卢朝霞给记者讲了一个有意思的故事,早在1988年,沈阳某家医院花50万美元进口了一台CT机,组装后开机时出了问题,国外厂家的人一直没有维修好,一直闲置,成了“植物人”。有一天,沈阳卫生部门对外张贴了“招贤红榜”,试图将其维修好,而当时的东北大学的两位年轻教师郑全录、李甲递前去揭了榜,结果花了不到90天的时间就把机器修好了。从这以后,东北大学校领导就提议:“你们能修好CT,那么你们能不能研发和生产CT?”
1990年,东北大学成立了计算机影像工程技术中心,开始了国产CT的研究与开发,1994年6月,由东北大学研制的CT通过了国家科技部的技术鉴定,但要作为一个产品生产出来再销售,还有很长的过程。1995年11月,东北大学为了推动一直在校园里孵化的CT科研成果尽快产业化,并解决他们后续发展资金问题,决定将东北大学计算机影像工程技术中心并入东软。东软从此开始投入研发力量,最终于1997形成了能够在市场上销售的CT产品。
1997年,东软医疗所生产的第一台国产CT获得国家生产许可,成为中国惟一能够生产CT的民族医疗企业,使我国成为继美、日、德之后第四个能够生产全身CT的国家。CT是现代医院必备的诊断装置之一,技术含量极高。在东软之前,全球只有3个国家的6家公司具备CT扫描装置的研究与生产能力。我国市场被几个跨国公司垄断,东软医疗的崛起彻底打破了上述落后被动的局面。
“东软对我国大型医疗器械的贡献就如同通信行业的华为。”卢朝霞如是说:“东软CT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而且打破了国外垄断的局面,使CT价格大幅度下降。” 东软CT率先在业内通过了FDA和CE认证,使中国研发和制造的CT机以及后续研发成功的核磁共振等医疗设备成功出口到美国、欧洲、中东、南美、非洲等55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国产大型医疗设备从无到有、从国内市场到全球市场的质的飞跃。东软不仅有能力冲破CT等医疗设备关键技术的国际封锁、突破市场垄断,而且能够在短时间内、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依靠自主创新获得产业化成功、实现国际化的跨越式发展,并为中国医疗产业国际化发展做出有益的探索。
作为计算机软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数字医学影像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建设单位,东软在CT之后继续研制彩超、数字X光机、核磁共振等其他医疗设备,目前已具备10大类55种产品。2009年5月26日,东软自主研发的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装置)在沈阳研制成功,并获得了美国FDA(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成为中国第一家能够生产并面向国际市场销售PET的公司。
每年,东软医疗都盛装出席国际上最大的医疗器械专业展RSNA(北美发射学会年会)以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作为中国本土厂商,东软推出的CT、核磁等大型医疗设备引起广泛关注,已经成为国际和国内医疗市场的重要力量,在大型医疗器械领域,惟有东软可以与GE、西门子、飞利浦等跨国公司厂商相抗衡。
发展:软硬并举
东软医疗在把硬件(医疗设备)做大做强的同时,医疗软件也在同步发展,软硬并举,力争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据卢朝霞介绍,东软医疗软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是面向大医院做HIS。从最初的门诊收费系统,发展到后来的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住院管理系统、药品管理系统、库房管理系统等,这些系统是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连数据库都是东软自有知识产权的产品。中国医大盛京医院是东软医疗的早期典型客户,当时东软用适合的软件、适合的硬件,为中国医大盛京医院架构了一个投资少却很有效的系统,院长每天都能看到收入情况、经营情况、库存状况等。中国医大盛京医院也是东软最忠实的客户之一,东软每年都给他们的系统不断地扩展,增加新的功能。
第二是社保。东软是在全国最早涉足社保系统的软件公司之一,早在1994年,东软就在辽宁省抚顺市做社保系统,当时还社保业务还没有设置个人账户,而是由企业统一交费、差额拨付,东软在对大力业务和政策研究基础上,设计并开发了第一个面向社保个人账户管理的大型数据库应用系统;1996年,东软获得了辽宁全省社保系统,并在河南洛阳市和太钢、本钢成功实施社保系统;1999年,东软作为骨干研发单位参加了“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核心平台”的研发和项目管理工作。围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核心平台”,东软在社保行业“五险合一”的解决方案涵盖了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及企业补充养老保险。2000年5月,劳动部推出“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核心平台”之后,东软相继为全国各地上百家社保用户实施了核心平台。
经过10年的艰苦努力,东软在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名列第一,中心城市社保用户数已达200多家,实施医保的医院和药店数达15000家,其中,中大型医院有300~400家。
第三是以社保系统推广应用为机遇,大范围实施HIS、PACS等信息系统。由于社保的医疗保险系统要和医院端进行接口,东软就做了医院端的系统,这就为东软医疗带来了HIS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由于很多医院都购买了东软的CT等医疗设备,他们要把影像管理起来,这就为东软医疗带来了PACS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基于一些偏远地区医院客户的需求,东软以北京天坛医院为会诊中心,广泛开展远程医疗服务,让更多的偏远地区的医院客户享受到一流医院的资源。
创新:剑指“新医改”
面对“新医改”3年内投资8500亿元的市场机会,东软相识而动,并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009年2月,东软集团针对国家即将推出的“新医改”政策,成立了跨业务单元和部门的“东软医疗卫生业务发展中心”,用以协调和推动公司医疗卫生业务的研发和市场工作。4月19日,东软在深圳“医疗春季会”上,推出了面向“新医改”的医药卫生全面解决方案。东软此次推出的医药卫生全面解决方案以“服务医改、惠及民生”为宗旨,以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卫生数字字典为标准,形成覆盖医药卫生信息化全过程的系列解决方案,主要包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解决方案、医疗服务体系解决方案、医疗保障体系解决方案、药品供应保障体系解决方案,为主管政府部门和各级医疗机构提供高性能价格比的数字医疗设备、软件产品、解决方案和服务。
据卢朝霞介绍,东软此次的医药卫生全面解决方案有如下特点:第一,面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推出医疗设备包(CT/CR/DR/数字肠胃/高频X线机/黑白超声/心电监护仪/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可以提升基层卫生机构基础设施能力;第二,面向基层和偏远地区医院提供的普及版医院信息系统、医学影像系统、远程会诊系统和远程教育培训系统,可以提升基层医院诊疗能力,基层医院也能看好病,缓解医院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第三,推出了符合国家标准的基于健康档案的信息共享与交换平台,为建立全国统一的健康档案提供高可靠性技术支撑;第四,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可实现全民,全生命过程的高质量医疗服务;第五,区域(社区)卫生解决方案,为少生病、易看病、看好病、少花钱提供支持;第六,基础药物管理解决方案,对基础药物的供应、配送和使用进行全过程监管,使老百姓真正享受到药品降价带来的实惠。
据介绍,针对新医改,东软在组织架构方面的准备还是比较超前的。首先,东软在去年就把医疗软件从原来的政府事业部分拆出来,成立医疗软件事业部,因为医院管理系统有其特殊性,与政府其他业务是不同的。其次,把原来隶属于软件产品事业部的PACS分拆出来,划归到医疗软件事业部。第三步,新医改之后,东软在今年5月将医疗软件事业部并入到东软医疗系统有限公司,让医疗软件、医疗服务与医疗设备和数字化医院整体建设有更加紧密的结合。
东软成立的“医疗卫生业务发展中心”,横跨多个事业部,卢朝霞本人亲自担任此中心的主任。譬如区域医疗卫生业务,它既与政府相关,又与医院相关,还与电信运营商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一个跨业务部门的、综合的机构来运作。业务发展中心加强了东软对医疗行业的投入,并统一进行客户分析、市场运作、解决方案整合以及售后服务。
“东软看好医疗卫生市场发展前景,同时也看到竞争的激烈,为此,东软已经在组织、策略、研发和市场等方面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整合了自身在数字医疗设备、医院信息化、医疗保障、公共卫生等领域十多年的研究成果和服务实践,为新医改方案的实施和落地提供切实的实现手段和技术保障。”卢朝霞说。(更多医改和信息化专题报道请参考计世网:省略w.省略/topic/20090327/index.shtml)
采访手记:
终结HIT作坊式时代
中国的卫生IT产业缺少“重量级全能选手”,活跃在中国卫生行业的IT公司大都规模不大,属于一种小而散的作坊式经营模式。东软或许是中国HIT产业作坊式时代的终结者。之所以下如此判断,原因有三。
首先,东软就是做IT服务起家的,擅长IT服务。东软积累了金融、电信、政府、电力等大量国计民生关键行业的客户服务经验,对于行业客户需求的理解和响应,是东软进入任何一个行业最雄厚的资本。
其次,软硬兼备,产品线最齐。在医卫行业,它既能生产大型医疗设备,又能提供从公共卫生到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以及远程医疗的全套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