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儿童家庭教育案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特殊儿童家庭教育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特殊儿童家庭教育案例

特殊儿童家庭教育案例范文1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摇篮,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早期教育,是终身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随着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过程日益加快,现代社会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不管是留守儿童还是流动儿童教育问题都和家庭教育紧密相连。儿童家庭教育一直是国内研究的热点。对已有的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并为未来的研究及最终促成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诸多裨益。二、研究方法本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为搜索平台”,以“儿童家庭教育”为搜索主题,时间跨度为1981-2011年7月10日,共搜索到文献205篇,对其进行内容分析,其有效文章为186篇。第二阶段对186篇论文内容进行多维度的深入分析。在研究中,主要使用了Excel2003软件工具进行数据统计和绘图。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的定量分析

本研究主要是从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文献来源分类及篇数;已有的研究涉及的学科;已有研究年度发展态势这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1.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文献来源分类及篇数

从总体对这205篇文献进行内容分析。首先从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文献来源分类及篇数的角度进行分析(见表1)。由表1可知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文献来源期刊占77%,而硕士与博士论文较少,占17.5%。

2.已有的研究涉及的学科

某问题研究所涉及的学科,既能说明该问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又能在某种程度上说明该问题受关注的程度。因此,我们选取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所涉及的学科作为分析的指标之一。参考“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的学科分类,检索到的205篇关于儿童家庭教育的文章,共涉及13个学科(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就已有研究所涉及的学科而言,有关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大部分研究集中于教育学学科领域,其研究篇目占已有研究总数的90%多。同时,该问题正日益引起诸多社会学科的广泛关注,在检索到的205篇文章中,还涉及社会学、管理学、人口学、经济学、医学、心理学、法学等诸多学科的研究,并且不同的学科对“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的视点和关注点并不完全一样。如,在教育学学科领域,“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的学科视点综合而全面,既有对基本理论问题的讨论,也有对管理问题的探讨;既有现状的描述,也有问题解决的对策;既涉及宏观政策理论,又有政策执行分析;还涉及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等。在家庭学学科领域,家庭结构、家庭教育观念研究视角,主要关注儿童学习、身体与心理的问题。在心理学学科领域,研究主要集中于特殊儿童心理问题、人格健康及学习情况研究等方面。

3.已有研究年度发展态势分析

某领域研究文献数量在一定时期内的变化趋势,既能反映出该领域的受关注程度,又能反映出自身的发展水平。检索到的205篇有关研究文献,每年度涉及的研究文献篇数及发展态势如下(见表3及图1)可见,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更加关心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从1980年到1995年关于儿童家庭教育的文献比较少,90年代中期以后,学者对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逐步增多。随着农民工的出现,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成为研究的热点。关于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多而全,研究文献基本涉及前面所提及的诸多问题,多角度,研究较全面。

(二)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的定性分析

教育问题研究涉及的内容全面、综合而丰富,我们尝试从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的方法、研究的内容三个维度对已有研究做定性分析。

1.研究的理论基础

研究的理论基础关涉研究的立足点,是研究者基于何种理论来看待、阐释和解决所研究的问题。分析已有研究文献可以发现,不同学科立场的研究者依据的理论基础不尽相同,不同学科研究理论基础呈现多元化样态。一般而言,教育学科立场的研究者往往依据人本的教育理念、融合教育理念、教育公平理论与现代家庭教育理念来探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现状、原因、对策及建议等,其中涉及教育公平理论的研究最多,研究者或通过对“公平”的分析,或将教育公平与构建和谐社会相联系,来探讨特殊儿童家庭教育公平(特殊儿童包括残疾儿童、超常儿童、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的应然与实然问题。家庭教育学的相关理论。社会学学科立场的研究者往往依据社会化理论来探讨儿童家庭教育中儿童社会化的问题。有的学者利用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操作理论来研究儿童兴趣与家庭教育方式关系[1],有的学者从生物生态学理论、自我概念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研究儿童家庭教育的环境问题[2],有的学者从社会学理论中的结构功能理论、角色扮演理论、符号互动理论角度研究儿童家庭教育的理念问题[3]、有的学者运用埃里克森的认同危机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研究特殊儿童家庭教育中的缺失问题与对策[4]。

2.研究的方法

研究者在研究某个问题时所采取的方法直接影响其对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甚至影响研究者对所研究问题的结论和观点,而且研究方法还在某种程度上内蕴着研究展开的逻辑结构。因此,研究方法的“工具性”价值对于一项研究来说至关重要。分析已有关于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文献,可以发现大部分文献都同时采用了多种方法。使用了历史研究、案例分析、抽样访谈、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和手段。大量研究以“质的研究”为主,即以调查研究为主,辅以文献研究,具体调查方法采用问卷、口述史访谈、深度访谈法、焦点团体访谈、个案研究法和实地观察等[5][6][7]。心理学、社会学等多用实证研究方法,教育学多用描述、评价和文献等方法。梳理和分析已有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我们可以发现存在以下两个问题:首先,对研究方法的界定不清晰,存在模糊现象。如调查问卷的运用,有很大一部分的研究者运用的是自己编制的问卷,但是并没有严格按照要求进行信效度分析。诸多的研究者对方法的认识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对质性研究方法和量化研究方法的界定存在差异。其次,多种研究方法之间缺乏实质性的融合。分析诸多研究发现,虽然研究者表明自己在研究中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但仔细审视方法的具体运用,发现大多数研究仍停留于浅层次的操作层面,方法重复模仿,缺乏不同方法之间实质性的融合,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许多研究停留于浅层次的模仿水平,缺乏一种用方法的创新带动研究内容和研究领域创新的精神。

3.研究的内容

某问题研究内容的聚焦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于该问题关注的焦点,而人们关注的焦点又直接反映着该问题在社会公众视域内的重要程度。分析已有研究文献发现,关于儿童家庭教育教育问题研究的内容呈现多元化样态,其中主要涉及现状描述(存在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对策三方面的内容。

四、关于“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的几点建议

(一)在注重宏观背景研究的同时,应更侧重问题研究的情境性和动态性

问题产生于一定的宏观背景之下,如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产生于社会转型期,产生于城乡二元政治、二元经济和二元教育模式之下,因此,对问题的研究离不开对问题产生的宏观背景的研究。但同时,问题更具情境性和动态性,问题总是源于客观存在的现实情境,是特定的现实情境的产物,而且随着情境的不断变化,问题也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如需要解决的问题侧重点、难点会发生变化,因而,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条件、途径、方法和措施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呈现出一定的动态性。只有关注外在条件的情境性和动态性变化,才能从根源上明晰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和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政策与措施等,也才能在情境不断发展变化的前提下,提高该问题研究的实效性。

(二)在研究数量提高的前提下,应逐步提高研究质量

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的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但仔细审视诸多研究成果,笔者发现,研究的质量在某种意义上并没有得到极大提高。很多研究出现低水平重复现象,不管是理论观点的雷同,还是实证研究方法的重复模仿,都存在值得研究者反思的地方。就研究的理论基础来看,虽然不同学科立场的研究者大都基于本学科的基本理论来研究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但总体而言,研究的理论基础还较为局限和单薄,且缺乏不同学科理论的相融,因此加强多学科理论间的相互融合和沟通已成为必需。另外,就研究方法来说,科学、规范地使用多种研究方法,并促成多种研究方法间的实质性融合,也成为当前研究必须解决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研究质量的提高,需要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以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创新带动研究的新视界、新领域,虽然在已有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中,也有一些研究者努力尝试在理论和方法上创新,但还远未形成研究的主流。因为当前的研究亟须改变的就是,克服低层次、低质量的重复研究,努力拓展家庭教育问题研究的新视界,拓展研究的理论基础,创新研究的方法,以提高该问题研究成果的质量。

(三)克服研究学科之间的壁垒,实现多学科研究的融合

教育问题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问题,其产生、发展和解决涉及方方面面的因素,需要多方综合协调才有可能得以解决。因此,对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需要多学科之间的融合,从多学科的立场综合认识、分析和研究该问题,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得研究成果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达成研究初衷。

特殊儿童家庭教育案例范文2

深圳大学自考本科专业:销售管理、物流管理、学前教育、金融管理。

工商企业管理销售管理自考本科科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本原理概论、经济法概论、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世界市场行情、市场营销策划、国际商务谈判、人际关系学、销售团队管理、财务管理学、企业经营战略、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销售管理毕业论文物流管理自考本科科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本原理概论、政治经济学、物流企业管理,物流案例与实践、库存管理、采购与供应管理、运输管理、仓储管理、供应链管理。

物流管理毕业论文学前教育自考本科科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与教学论、学前教育原理、学前教育心理学、学前游戏论、学前比较教育、学前教育史、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

(来源:文章屋网 )

特殊儿童家庭教育案例范文3

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在现在的家庭中,独生子女已经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所以现在的独生子女教育心理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现在的子女们虽然有温和、正直、宽容等诸多优点,但是也表现出自私、撒娇、不善交往、固执、情绪不稳定、易激怒等缺点。美国心理学家博霍农做了一项研究表明:发现独生子女占了特殊儿童很大比例。其实孩子的心理与家庭生活环境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案例中的梓叶在午饭时间,由于老师一时不能满足她心理要求时固执、情绪不稳定,不管老师说什么就是不听,而且又不愿表达自己的意愿,直到满足她的要求才继续吃饭。

二、案例背景

1、生活背景:梓叶从小就由外公外婆带大,由于外公外婆在农村,黎梓叶也就跟着外公外婆一起种菜、拔菜的自由生活。全家的生活只围绕她一个人,每当有什么需求,不用表达就可以得到满足。

2、案例背景:小班午饭时间,孩子们都非常新鲜的开始大口吃着幼儿园的饭、菜。

这时,我走到梓叶身边,她正在大口吃饭,看我走过便马上放下手上的勺子

说:“老师,老师,我有两个名字,一个叫黎梓叶、一个叫小老虎。”

“哦,是吧!我们吃饭不说话的,等你吃完了在告诉我。”

“我还有个名字叫小老虎。”

“哦!那小老虎吃饭很大一口的,我看看你的嘴巴大不大?”

于是,她马上吃了一口给我看。

“真棒!真的很大。”

看着她吃一口,于是我走到另一组,去看看别的小朋友了。

“老师,梓叶在玩玩具。”一个小朋友跑来向我告状。

这时,我就看见梓叶的桌子上放着一碗吃了一半的饭,人却跑去玩玩具去了。

“这是哪个小老虎的饭啊!小老虎呢?怎么不见了?”我故意说的很大声。

可是,梓叶理也不理我,于是,我走向前,拍拍她,她是不理我,一个人在那玩玩具。

没办法我只有悄悄的在她耳边说:“你的饭还没吃完呢!要不你把饭吃完了,我在请你来玩玩具,好不好?”

只见她,看都没看我一眼,回到位置上开始吃饭。

然后,我就去喂其他小朋友吃饭了,过了一会儿,我想看看梓叶吃完没有,只见碗还在桌上,人又不见了,我一眼望去不在娃娃家,也不在玩具堆,在哪呢?

突然看见桌子下面有两条腿,我走过去一看,她把椅子当枕头,睡在桌子底下,我正想把她拉起来,她就是不起来,不管我说什么她就是不起来,我看看她碗里的饭,把菜全吃了只剩下饭了。

于是,我对她说:“你还想不想吃菜啊?”

“我还要吃肉。”

“好,我打给你,你快起来。”

她还是一动不动。

我只好端着菜,把肉打到她的碗里。

只见她马上,从桌子下面钻出来,坐在了位置上,趁她坐到位置上我马上跟她说:“下次你要吃什么?要干什么?就跟老师说,你不说老师不知道你想干什么,就不能帮助你了,对不对?”

“我在家里妈妈会喂我吃。”说完她又开始大口大口的吃了起来。

三、案例分析

从案例上看,梓叶的怪脾气有几个主要原因:

1、产生怪脾气的直接原因:幼儿自身没有得到关注。刚开始,梓叶就非常希望老师能关注她一个人,于是,她跟老师说自己是“小老虎”说明自己能大口的吃饭,但由于班里的孩子较多,不能及时的给予关注,所以就出现了第一次的离开饭桌,玩玩具。接着第二次,原因是还想吃菜,但又不愿表达,所以就出现了睡在地板上。

2、产生怪脾气的间接原因:家庭的教育。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由于认识不到诸多家庭因素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因而在教育自己的子女时显得有些束手无策,甚至走入某些误区,从而不利于幼儿的健康发展。

梓叶的情况作为家长和老师都有必要得到重视,那么家长和老师所需要做的是:

1、作为家长:首先在平时多学习一些儿童心理学、教育学、家庭教育等方面的知识,了解梓叶的特点,这样在上述情况发生时,就会想到在家庭教育中自己所疏忽的一些重要细节,如生活习惯等等,那么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就会比较理性,很好地解决问题。

2、作为教师:通过这一事件,对家长工作更为重视,通过各种渠道,在与家长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不断传输一些幼儿教育方面的知识,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水平,从而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发展。

四、反思

1、自觉接纳孩子,认同孩子 面对处于情绪不稳定的幼儿,作为教师,应及时把握情绪转换的契机,化被动为主动,使变化为稳定。心理学上的“认同”对幼儿情绪的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建立在对幼儿心理发展、情绪变化规律的科学认知与把握的基础上。“认同”首先要求教师从心底里承认孩子不稳定情绪产生有其一定的合理性,这样才会在有效处理幼儿情绪、稳定情绪中提供重要的信度保证。当然更重要的是在孩子接纳你以后,教师应该拿出办法来。如案例中,老师采取了先抓住梓叶的特点,知道她心理的需求,如果教师只停留在说道理、肌体安抚、角色对等阶段,而无解决具体问题的良策,那么幼儿的情绪虽稳定但难以持久。

特殊儿童家庭教育案例范文4

[关键词]听障学生;自卑心理;个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34-0078-03

[作者简介]韩媛媛(1979―),女,江苏南通人,硕士,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特殊教育与学前学院讲师。

一、基本情况

研究对象:杨某,女,某幼儿园学生。杨某是天生听力障碍者,但是在普通幼儿园就读。为了解杨某在学校、家中的日常表现、人际交往情况等,笔者分别采访了杨母、杨某本人和杨某的康复训练教师。现将采访内容摘录如下:

杨母:她父亲是个体私营老板,我平时(除)帮忙打理生意,就专门照顾她。双方家族中都无听力障碍史。我怀孕期间和她父亲起争执,他推了我一把,撞在桌角,结果孩子生下来就听不见。我们多处寻医未果,只得高价为其佩(戴)助听器,使她能和别人交流。到了上学的年龄,我们下决心,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也要让她和正常人一样学习、生活。于是,我们送她到镇上的幼儿园上学。可她平时在家性格活泼、爱跳、爱动,像个“小霸王”,一到学校就像只“小绵羊”,上课不说话,下课也不和小朋友玩,整天黏在座位上。我们也多次和老师交流,可任凭老师怎么努力也无济于事。她几乎不跟任何人(除自己家人外)进行口语交流,有时只是点头、摇头。后来发展到课堂上不能集中注意力,课后急着回家,怕上学。

杨某:在学校里,别的小朋友不戴助听器,和我不一样。他们要摸我耳朵,一碰到助听器,我就听不到。我说话时,同学们会笑话我,爸爸、妈妈不会(笑话我)!

康复训练教师:杨某刚来时,只是低头腼腆地笑,不肯开口。她母亲在一旁哄了半天,才勉强说了自己的名字、家庭住址。(她)说话时咬字不准,吐词不清,表达不是很流畅。

二、问题分析

客观原因:生理上的缺陷导致杨某语言表达能力发展较慢。因杨某有听力障碍,父母在其年幼时带她到处求医问药,且生活上对她关心备至,但是在其听、说能力的发展上,与同龄人交往能力的培养上,没有给予及时地干预,导致其语言表达能力滞后。

主观原因:环境的改变使杨某不能接受自己的生理缺陷,产生了自卑感。杨某在家中是一家人关注的中心和焦点,但在学校里,她失去了“中心人物”的位置,周围也不再是对她呵护有加的家人,而是一群让自己显得“异常”的伙伴。失去了家人的庇护,杨某害怕自己被其他孩子歧视,于是产生了恐惧感和自卑感。小伙伴的好奇与嘲笑更使她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放弃了不断练习的努力,进而封闭自己,不再与他人交流。

三、辅导策略与过程

在特殊教育学校语言康复训练教师、杨某家庭成员、随班就读学校教师的帮助下,我们综合使用代币法、榜样示范法等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对杨某实施了培养自信的心理辅导计划。

第一,从学习基本知识入手。康复训练教师从简单字母的书写、读音开始,纠正杨某的发音,并鼓励她大声数数。在学习过程中,当杨某注意力分散时,用代币法来增加她的学习兴趣。例如,用五角星、小红旗或者她喜欢的糖果(每三颗五角星换一面小红旗,每三面小红旗换一颗糖果)来记录她的每次成功和进步,并将图表挂在房间显眼处,每完成一次学习任务,杨某都会很欣喜地跑过去,自己在相应的一栏里填上五角星或小红旗。有时还会将糖果留给来接她的母亲,说很好吃。此外,我们建议康复教师教给她一些简单的与人交流的礼仪与方法。如:见面时要说“老师好”,离开时要说“再见”,等等,并通过实际练习给予巩固强化,使其能很清晰地表达。短期的辅导对杨某树立自信心起了很大的帮助。杨母反映,假期开学第一天,杨某就早早起床要去学校,想给老师、同学一个惊喜,“我会说话了”,“吓他们一跳”。

第二,联合家庭的力量,随时督促。我们在辅导过程中,发现杨某家境富裕,给她的成长提供了一个相对优越的环境,但父母给予的仅限于物质方面,在家庭早期干预方面做得很少,使杨某到了入学年龄,虽有一定的听力,但口齿不清。而且在参与观察中,我们了解到杨父性格火暴,对杨某的教育方式比较极端,要么捧在手心里,要么拉到身边就打;杨母对杨某则是偏溺爱。杨某在评价父母时,词语也比较贫乏,仅仅知道用简单的“好”与“坏”来衡量。因而,我们适时地给杨某的父母介绍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引导其用正确的方式和方法教育孩子。建议家长在家庭和公共场合引导、鼓励杨某多说话,并利用杨某爱看卡通片的爱好,引导其模仿电视里的卡通人物,或给父母讲述故事情节,强化语言训练,培养其语言组织能力。

我们在辅导中也发现,杨某虽然听力上有一定的缺陷,但接受能力非常强。于是,康复训练教师通过给杨某预习一些新学期的简单知识,来进一步帮助其树立自信心。但康复训练的重点还侧重于纠正其发音,培养其语言能力,力图从源头上消除导致她自卑的因素。

第三,和随班就读学校教师达成共识,寻求班集体的帮助和支持。我们请杨某的班主任根据杨某在校期间不同阶段的表现做摘要记录,并制成图表,展示其心理、行为发展变化过程,以进一步分析杨某内心波动的原因,并及时采取恰当的辅导措施。此外,我们尝试用集体的力量帮杨某在班级中树立自信。为此,我们和杨某的班主任精心设计了一次主题班会,运用“炮弹轰炸法”,让同学们给身边的小伙伴找优点。在班会过程中,班主任特意点到杨某,让她站到教室中间接受别人的“轰炸”。笔者注意到杨某神情犹豫,以目光向我们求助,我们微笑点头。结果同学们纷纷提出了她的优点:衣服整洁、画的画很漂亮、写字很认真……杨某的眼睛立刻明亮起来。班主任及时介入,表扬杨某“身残志坚”,号召其他同学向她学习。在接下来的环节,杨某也频频向其他同学“扔炸弹”。

第四,挖掘其潜能和特长,助其获得成功体验,保持自信心。杨某在体育方面表现优异,画画也很棒,我们就鼓励她参加运动会、画展,为班级增光。杨某在各项比赛中表现不俗,不但在短跑比赛中获得了好名次,而且她的美术作品也在年级画展中展

出。学期结束,杨某被评为“三好学生”。

三、研究结果与启示

可以说,在消除听障学生自卑心理方面的研究,这个案例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典范。杨某通过心理辅导之后,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尽管生理上的缺陷并没有消除,说话时仍伴有口齿不清的现象,但她已能坦然、自信地面对自己的缺陷,悦纳自我、超越自我。通过对这一个案的观察与矫治,我们发现对有自卑心理的听障学生,找到其自卑的根源,确定行之有效的辅导策略,采取切实的教育方法,可以有效地消除其自卑心理。此外,从个案中我们可以看到,家庭、学校、同伴在听障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全礼特殊教育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朴永馨,等缺陷儿童心理[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7

[3]江小英随班就读聋童的家庭教育个案研究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2005(3)

特殊儿童家庭教育案例范文5

一、 德育教育工作。

学校大队部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多渠道,多层面,全方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学校利用三月学雷锋、直辖十年看家乡、科技示范校的创建、庆六一、庆元旦等有利契机,以举行中队活动,出黑板报等形式在队员中深入开展一系列思想品德教育。做到了每月都有切实的主题,每周都有具体的要求。

(一)文明礼仪教育。大队部结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在全校展开文明礼仪流动红旗评比活动。坚持做到每周一小评,每期一小结,引导队员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做个讲文明、有礼貌、守纪律的好少年。在日常的少先队工作中,充分发挥大队委和红领巾监督岗的作用,督促、检查、评比各项工作并对学生日常行为作了进一步规范。如坚持每天督促和检查学生各种标志佩带情况,对早、中、晚的清洁情况检查和打分,对五项常规的检查和打分。每周对文明礼仪方面做得好的班级,颁发“流动红旗”以兹鼓励。使学生养成了良好日常行为习惯。本期有6个班获得文明礼仪先进集体称号。本期一等奖2个班(5.1、3.2 )二等奖4个班(2.1、3.1、4.1、5.2),三等奖5个班(1.1、2.2、4.2、6.1、6.2)

(二)安全教育。利用国旗下讲话、午会、 班会课、中队活动的机会,组织队员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交通安全倡议书》、《在校和校外安全通知书》、《传染病预防告家长通知》等。强化队员的法制观念,使队员们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学生学会自我保护。本期开学初学校就与全校教师签订了安全责任书。学校不定期给学生家长及学生发放安全通知书,及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各班主任认真做好学生病事假等各项常规工作的记录,还利用朝会及班队会时间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减少安全事故发生。

(三)健康教育。我校领导及老师们十分重视健康教育,本期学校行政分三次对各班进行了晨检(包括:指甲、衣着、脸部等)。班主任老师每周都会安排一节专门针对学生卫生与健康的午会,并及时做好传染病的预防工作。督促学生勤洗澡、勤剪指甲,及时进行传染病疫苗的接种等。还利用黑板报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健康知识。各班主任也非常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对特殊学生进行了多次心理辅导。

(四)禁毒教育。在校园内贴挂禁毒宣传画报、利用午会时间对学生进行禁毒教育。引导学生阅读相关书籍、观看图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吸毒人员的现状,分析吸毒对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影响,讨论分析者吸毒的原因及其危害性,增强禁毒、拒毒意识;血淋淋的例子,深深震撼了学生们的心灵。使他们认识到带给我们的只有灾难和毁灭,对我们的生活会产生巨大的危害。纷纷表示一定要 “珍爱生命,远离”。

(五)对学生的家庭教育。我校强抓了家庭教育的这一块教育阵地,评出了十佳家长和十佳少先队员,中队辅导员还对学生进行了多次家访。本学期家长学校继续组织了一批家长委员,定期开展家长委员座谈会,通过交流让家长更能理解教育,让家长学会正确指导自己的孩子,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及时收集学生家长对学校工作方面的建议和意见,共同商议学校的大小事务,我们还请家长走进课堂,讲述自己亲身经历,以此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取得显著效果。今后还将继续搞好此方面的工作。

二、德育队伍的建设

(一)、教师队伍的建设。我校非常重视对思品教师的培训。教师们认真备课上好每一节《思品与生活》、《思品与社会》等德育课程,并在校内进行了德育地方课程的赛课,评出的一节优质课还参加区级赛课并获得三等奖。辅导员队伍是少先队工作的中坚力量,抓好辅导员队伍建设对学校德育的整体工作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各辅导员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新少先队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也涌现了许多育人的典范。

(二)、少先队干部队伍的建设。做好少先队干部队伍的培训工作,组织一支较有能力的小干部队伍,成立值周班对学校五项常规进行检查。定期对各项工作情况进行小结,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在3—5年级中抽取学生干部,在早上和中午对全校学生文明礼仪进行监督。各班在大中队干部的带领下,认真设计文化墙,本期分别出了以“ 珍爱生命,安全第一 ”"科技创新"“学雷锋,树新风”为主题的三期板报,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能力。开学初还吸收了40多位新队员。为少先队组织注入了新的力量。

三、少先队活动的开展。

我校结合重大节日及纪念日,大力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大、中队主题会,丰富了队员们的校园生活。

(一)、“民族精神代代传”活动

在四年级开展了纪念的扫墓活动,教育引导少年儿童了解民族精神的丰富内容,感受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体验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5开展“学雷峰清扫校外责任区”的活动。

(二)、“直辖十年 童眼看重庆”系列活动

本期主抓“直辖看家乡”道德体验教育,以《童眼看家乡》为主题展开一系列活动。我校组织3-6年级全体同学撰写《我爱家乡》、《竹海生态城促我成长》、《荣辱观读书征文》、《直辖十年看家乡》等征文及书信活动,各班参加活动都很积极,其中参加区市级“庆直辖书信比赛”(1.1、29;2.1、32;2.2、29;3.1、25;3.2、25;4.1、18;4.2、18;5.1、28;5.2、35;)共交239封信件,另外,四(二)班王倩同学在《荣辱观读书征文》活动中获得区级优秀奖。

(三)"爱心捐款"活动。

本学期以“关爱同学,献我爱心”为主题,号召队员们发扬勤俭节约、助人为乐的精神,为被病魔所困的学生进行了捐款活动。全校师生共捐款 1445.2 元,评出了(3.1, 5.1,5.2, 6.2)献爱心先进班集体,多名学生(捐款5元以上)被评为献爱心积极分子。通过该项活动既培养了队员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又使队员养成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好品质。

(四)“庆六·一”艺术表演

在吕华老师的精心策划、班主任及下班老师的积极配合下,我校与西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和西南大学青春爱心社大学生共同组织了一台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节目内容形式多样,有表演唱、英语剧、对唱、舞蹈等,有趣的小游戏穿插其中,使得场内气氛非常活跃,充分发挥了艺术教育的独特功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能力,张显学生的个性,展示学生的才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五)、“大手拉小手”活动

我校长期与西南农业园艺园林学院开展科技活动,有20多年的历史,如今为了更好的开展各项活动,上学期在我校举行了“大手拉小手”合作活动启动仪式,设立了大学生实践基地和园艺园林学院驻天生桥小学科技辅导站,下学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大学生们继续进入科学课堂,扩大了我校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生命科学学院的大学生结合我校“直辖十年看家乡”的活动,深入1-5年级的队会课堂,展开社会考察,采取了知识问答等各种形式,让学生们了解重庆,进而热爱重庆。

另外,阳光辅导活动,留守儿童与西南大学教育学院的联谊活动及关爱特殊儿童的活动都在继续开展。

四、取得的成绩

(一)、教师获奖情况

我校组织中队辅导员积极撰写德育方面的教育案例,本期由蔡惠、刘先静、吕华三位老师所分别撰写的《走进后进生心灵 用爱树立自信心》、《诚信最美》以及《童心相伴,与童年同行》三篇文章参加全国第三届思想道德建设成果评比获得了二等奖。蔡惠同志被评为区级优秀班主任。五(一)中队被评为区级优秀红旗中队,二(一)中队被评为区先进班集体。

(二)、学生获奖情况

我校组织学生参加市教委组织的技术创新与实践竞赛活动获二等奖4人次,三等奖8人次;参加市科协组织的科技大赛,获一等奖1人次,二等奖2人次,三等奖5人次;参加区科协组织的科技竞赛获得一等奖4人次,二等奖5人次,三等奖9人次;参加区教委组织的“我心中荣辱观”演讲比赛,获三等奖1人;参加区“中华魂”读书活动获征文和演讲比赛获三等奖各1人。

(三)、集体获奖情况

我校获得市青少年科技活动大赛团体二等奖2个和三等奖1个,获得区科协组织的科技活动大赛团体一等奖一个和二等奖2个,参加区青少年“中华魂”读书活动获优秀组织奖,参加区“中华魂”合唱比赛获三等奖,参加区教委组织的信息技术实践与创新活动大赛获得先进集体称号。

五、对困难学生的资助情况

本期获得2006秋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困难家庭学生“两免一补”的有42人,获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家庭子女“两免一补”的有8人,还有1位学生获得由关工委资助200元助学金。

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教育力度不够。

(二)、各种活动的质量还有待提高。

(三)、班主任队伍建设力度有待加强。

(四)、大、中、小队干部的培训力度还不够。

(五)、各项活动效果展示收集资料还不完善。

(六)、家教资料有时未能按时发放。

特殊儿童家庭教育案例范文6

关键词 培智学校 课程开发 智力障碍学生

分类号 G764

1 问题的提出

适应能力是区分智力障碍与非智力障碍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国内外智力障碍儿童教育训练内容中的重要项目。中、重度智力障碍儿童适应能力的缺陷较严重。“适应能力直接受智力影响外,更是与环境交互的功能状态。适应能力作为生活的重心,有动态、可变的特点。只要给与足够时间与支持便能增进适应能力、生活能力”。已有研究表明:中度智力障碍儿童10岁以前适应行为发展水平随年龄增长而提高,11、12岁左右成平稳状态,7、8岁以前发展较快。换言之,通过教育训练与环境影响,智力障碍儿童的适应能力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而学校在个人所接受的一切教育中起主导作用。学校的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选择等都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2007年2月,教育部颁布了《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该方案立足于智力障碍学生的发展需求,注重以生活为核心,构建了由一般性课程和选择性课程两部分组成的九年一贯制培智学校课程体系。但仅有宏观的方案,没有课程标准与教材,学校在实践中仍然面临许多具体的操作问题。研究者也发现,我国培智学校十几年的校本课程改革研究参与面广,但研究成果少、质量不高且不平衡;研究面广,研究重点突出,但研究特色不足。在此现状下,部分地区的学校在校本课程的研发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浙江杭州扬绫子学校、北京宣武培智学校、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等。在这一背景下,北京市海淀区培智中心学校经过实践,总结开发了一套智障儿童生活适应性教育课程。

2 培智学校校本课程研发的意义

2.1 课程本身发展的需要

原有的课程存在学科本位及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也存在内容陈旧,难度不符合学生水平等问题。原国家教委组织编写的《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虽强调了综合课程和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按生活适应、活动训练和实用语算3个领域设计教学内容,但还未充分体现“以生为本”,仍是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对残疾学生的特殊性和个体差异照顾不够。

2.2 满足教育对象发展需求的需要

首先,教育对象从十几年前招收轻度智障为主到以中、重度智障为主,并伴有精神障碍、孤独症等其它类型问题,其所需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所要实现的教育目标,与以前的教育对象有了本质的区别。其次,为了使教师更好地开展教育实践,并推进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订与实施,也需要有一套具有本地域特点的培智课程。

2.3 教育观念的转变

当今教育改革中,拥现出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师的教育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例如,教育观念由教师为主体转变为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而不是被动地学习。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需要、优势与潜能,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等。原有的课程目标、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无法适应新的教育观念,深入研究一套适合中、重度智力智障学生发展的课程及教学模式是培智教育发展的需要。

3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理论依据

3.1 个别化教育理念

个别化教育是一种以适应并发展学生的差异性和个别性为主旨的教学策略与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需要、兴趣、身体状况等设计不同的教学计划或方案,采用不同的教学资源、不同的教学方法和不同的教学评价手段进行教学,从而使班级中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合适的教育,并取得最大限度的进步。培智学校的课程开发与实施应坚持个别化教育的理念。

3.2 生存教育理念

生存教育是通过开展一系列与生命保护和社会生存有关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向学生系统传授生存的知识和经验,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生存能力和生存态度,树立科学的生存价值观,从而促进个性自由全面健康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过程。由于智力落后儿童的特殊性,培智学校更应坚持生存教育的理念。

3.3 生活教育理念

生活教育理念既反映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发展的趋势,又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着重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和创造能力。生活教育主张以“生活”为中心组织课程与教学内容,强调“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等。培智学校的课程开发与实施应坚持生活教育的理念。

3.4 环境生态课程相关理念

环境生态课程理念主张将儿童置于日常常态生活(着重指其家庭、学校、社区、职业)环境中,依其能力水平及适应现状,以未来适应生活环境为导向,充分了解生活环境,运用生活环境,为促进发展而提供适合其教育需求的课程。培智学校的课程开发应依据学生的环境生态,为学生适应环境而服务。

3.5 生活质量理念

生活质量(Qualicy of Life)有多种中文译法,还有人译为“生命质量”、“生存质量”等。研究认为,个体特征(如智力障碍程度、健康状况、适应行为、自我决定能力、社会能力等)、环境因素(如安置方式、就业模式、照顾者特征、社会支持等)在一定程度上都可能对智力障碍个体的生活质量产生影响。培智学校的课程开发与教育教学应该为提升智力残疾儿童的生活质量作准备。

4 校本课程的研究实践

4.1 确定校本课程总体目标

确定课程目标有助于明确与教育目的的衔接关系,从而明确课程编制工作的方向;有助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指导教师为学生拟定适合的教育内容;还可作为教师教育、教学的指导依据与课程实施的依据和课程评价的准则并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环境。

学校校本课程总体目标如下:(1)使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具有良好的品德,养成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2)掌握基础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一定的日常生活、劳动、生产的知识和技能;(3)掌握锻炼身体和调控心理的基本方法,发展自身潜能,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具有基本的休闲、娱乐能力和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形成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

4.2 确定校本课程的特点及主要领域目标

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课程目标一旦有了明确的表述,就在一定程度上为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提供了一个根本的方向。目的是能够有效地帮助教师实现适合每个学生学习的课程目标;能够使学生学到

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教育内容。学校通过几轮的实验研究,在参考重庆师院专家编制的“弱智儿童适应教育”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北京地域特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了本地区化的修改,最终确定了“海淀培智中心学校生活适应课程”。智障儿童适应性教育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智障儿童在环境中的功能性适应能力的培养,注重与其日常生活相关的有效、实用的能力教育及在居家生活、社区生活、职业生活中运用,从而提升智障者生活品质,让他们过上更独立、更统合、更具生产力的生活。学校生活适应课程的特点是以适应性教育为目的,功能性教育为手段,以个别化教育为原则,利用生活中常态环境,并创设适合智障儿童需要的环境展开相应的教育与训练。

该课程分为十大领域,主要内容为:沟通、自我照顾、居家生活、社交技能、使用社区、自我管理、健康安全、适应性学科、休闲娱乐和工作。结合以上领域,具体的校本课程领域目标体现为十个方面。

(1)沟通技能。主要指:人与人、事、物的接触,对人、事、物的反映、理解、接受、表达方面的技能。学生可以通过符号行为(如:语言、文字、图形、手语等)与非符号行为(如:表情、动作、姿势)进行交际与交流。

(2)自我照顾技能。主要指学生自我服务的技能与能力。

(3)居家生活技能。主要指家庭生活中的基本能力。居家的时间规划、安全、社区行为等划入适用性学科和其他领域中。

(4)社交技能。主要指人在社会环境中与社会接触及与人交往方面的正面行为技能培养。例如:结交朋友、表达好感、与人合作、对人关心,同时有对负向行为的遏制与修正。如:发脾气、嫉妒、打架、污言秽语、过分犹豫不决等。

(5)使用社区技能。主要指对社区环境的认识,对社区资源的利用及在社区中的行为能力。例如:购常用物品,对社区中商业单位(百货公司、菜市场)、公共设施(运动场、电影院、医院、街道、人行道)及行政与治安部门的运用等相关技能的掌握等。

(6)自我管理技能。主要指做决定的能力,如自我把握、分析、判定等,是自我主动性的体现,表现在对时间的把握、行动动机及解决问题等方面。

(7)健康安全技能。主要是指维持自己良好的状态,健康安全技能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如:合理饮食、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常识、安全常识、急救常识等。

,(8)适用性学科技能。主要指认知能力以及在学校中所学的相关技能,不按年级划分学科。强调学科技能可以增进学生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的获得与发展。例如:书写、阅读、使用数学知识购物等。

(9)休闲娱乐技能。主要指个人选择多样的休闲娱乐种类及形式的能力。此项能力是生活适应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娱乐的技能又包括表达选择和需求、社交互动等方面的具体技能。

(10)工作技能。指一个人拥有一份兼职或全职(支持性或非支持性)工作,或是参与社区中义务的活动。相关的技能包括特有的工作能力、适当的社交行为、适当的工作技能(如:完成工作、遵守时间、寻求帮助、接受批评等能力)、金钱管理技能、往返工作场所及与工作伙伴的互动等。

4.3 校本课程设置

依据相关理念及校本课程目标,设置的校本课程有:生活语文、生活数学、单元活动课、生活适应课、社会实践课、感知训练课、计算机、康复训练、体育、音乐和美术。

4.4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阶段

4.4.1 第一阶段:编制学生评价手册

1998年开始,学校结合实际情况为每个学生编制了《海淀培智中心学校学生评价手册》。评价手册中包括:学生自然情况调查表、身体发育情况调查表、家长教育子女情况调查表、学生家庭教育文化人际关系环境调查表、个别化教育计划表和个别化教育评估表等。

学校将功能性课程理论用于教学实践,发展出以10个适应性技能为基本领域,分为低、中、高三个年级段的儿童生活适应教育课程。整个评估表共有评估项目1300多项,基本上涵盖了智障学生在家庭、学校、社区等方面所具备的生活能力指标。

4.4.2 第二阶段:开发智障学生综合评估系统软件

为了方便教师使用,降低工作强度,在《海淀培智中心学校学生评价手册》的基础上,增加了评价的功能性和支持性,开发了《伟思童智障学生综合评估系统》软件,软件会自动计算分数,生成各领域的柱形图、饼图及十大领域的总饼图,可以进行多种直观的教学需求与效果分析,有助于教师提出适合儿童需求的教学目标,也有助于展示教学效果。课程本位评估是进入个别化教育的一个关键步骤。

4.4.3 第三阶段:学生综合评价系统的实践

(1)分析评量结果,找出学生的最近发展目标。运用学生综合评价系统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评量,可以有效地分析学生最迫切需要的发展目标。

(2)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

对学生综合评价的结果进行全面的分析后,综合考虑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家庭以及社区环境为学生制定书面的个别化教育计划,综合评估系统为个别教育计划的制定提供了有力依据,同时也是联系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纽带。

(3)制定单元主题,进行核心课程统整。与家长进行一对一的个案研讨后,教师需将全班学生的个别化教育计划目标进行统整,制定相应的单元主题,并进行单元目标的分析,按照分科或综合实施教学的方式将单元目标进行课程统整,并在教学中落实。

(4)再评估。每学期末对学生的个别教育计划完成情况进行领域评估与综合评估,之后进入下一个学期/学年的循环周期。

5 课程开发的实践效果

首先,促进了学生发展。本课程要求为每个学生制定个别花教育计划,并坚持与家长进行一对一的个案研讨,让家长参与学生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之中。学生的个别需求得到了满足,在每学年进行的综合领域评估中,学生在不同领域中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同时,据教师与家长观察,孩子们的生活适应能力得到了提高,生活质量得到了提升。从毕业安置来看,学生毕业后安置形式也从单一安置,发展到多种形式安置,部分学生实现了支持式就业,进入了普通工作岗位。

其次,初步构建了培智学校多元评量体系,开发了学生综合评估软件操作系统,促进了培智学校的课程改革。该软件的特色在于开发了界面美观、方便使用的课程目标评估软件,便于教师使用,而且可以做多种直观的教学需求与效果分析,有助于教师提出适合儿童需求的教学目标进而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等,也有助于展示教学效果。

第三,通过课程改革,提高了教师素质,锻炼了教师队伍。教师们开展学生评估的能力、制定与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的能力、单元主题教学能力等得到了提高。

当然,在今后的课程改革与实践中,学校仍然有许多亟待深入研究的领域。例如,校本课程改革如何满足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特殊教育需求,如何充分发挥多元评量体系的作用,如何改进课堂教学等等问题,都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实践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 张文京,弱智儿童适应性教育再思考,中国特殊教育,2003,(5):19-23

2 郭兰婷,单友荷,张惠开,等,影响学龄儿童适应行为的因素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4:207-209

3 王辉,我国培智学校课程改革研究的现状、反思与展望,中国特殊教育,2010,(12):48-51

4 王艳杰,中、重度智障儿童生活适应能力的生态化教育模式初探,中国特殊教育,2006,(6):26-27

5 Kathleen Teague Holowach著,中、重度障碍者有效教学法,李淑贞译,台北:心理出版社,1997,1-7

6 肖非,关于个别化教育计划几个问题的思考,中国特殊教育,2005,(2):10-15

7 李秀,特殊教育课程理论的发展趋势,现代特殊教育,2007,(7-8):32-33

8 童富勇,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若干特色,教育评论,2003,(4):88-90

9 王辉,培智学校现行培养目标课程问题的探析,中国特殊教育,2003,(2):35-38

10 黄笑笑,韦小满,智力落后成年人生活质量研究综述,中国特殊教育,2009,(10):38-40

11 肖非,刘娲,培智教育课程改革需要课程观念的优化,中国特殊教育,2004,(5):21-26

12 张文京,许家成,弱智儿童适应教育课程与实践,重庆:重庆出版,2002,12,230-234

13 孙鹏,于文,儿童生活适应教育训练丛书之课程目标,北京:蓝天出版社,2004,15-20

14 徐波,王某使用电梯的个人课程编制,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08,(10):3

15 王淑琴,培智学校社会适应性校本课程建设初探,现代特殊教育,2009,(5):29-31

16 于文,培智学校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1,(3):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