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重点整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共管理学重点整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共管理学重点整理

公共管理学重点整理范文1

关键词:徐州市;土地利用;土地整治

中图分类号: F321.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01.074

1研究区概况

徐州市位于江苏省的西北部,华北平原东南部,东经116度22分~118度40分、北纬33度43分~ 34度58分之间,总面积11258平方公里,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降低,平均坡度在1/7000~1/8000之间。徐州市城市化率53%,非农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高达90%,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

徐州市的区位优势明显。地处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不仅是淮海经济区的区域中心,更是经济中心,是周边20个地级城市、17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城市规模最大的城市。徐州市距南京、济南、郑州、合肥均300公里左右。

2数据来源

本文涉及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采用的是徐州市2010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此外,本研究还收集了徐州市上一轮土地整治规划期间农用地、农村居民点整治、未利用地开发、土地复垦等土地整治项目相关资料。研究中涉及的相关经济社会资料主要来源于《江苏省统计年鉴》(2011年)、《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徐州市生态建设规划(2011-2015)》等。

3土地利用现状及特点

3.1土地利用现状

徐州市土地总面积为1176488.4公顷,其中农用地822362.6公顷,占69.9%,建设用地237578.8 公顷,占20.19%,其他土地116547.0公顷,占9.91 %。

农用地数量结构。2010年底全市耕地面积610728.63 公顷,占农用地的74.26%;园地面积57082.65公顷,占农用地的6.9%;林地面积25307.77 公顷,占农用地的3.08%;其他农用地129604.35公顷,占农用地的15.76%。

建设用地数量结构。徐州市城乡建设用地197346.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6.8%,占建设用地的83.1%;其中,城镇工矿用地58801.9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的24.8%;农村居民点138544.2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的70.2%。交通水利设施用地36582.4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15.4%,其中交通运输用地17802.61公顷,水利设施用地18779.76公顷。其他建设用地4579.26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量的1.9%。

其他土地数量结构。徐州市水域面积98143.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3%。其中河流水面36303.2公顷,占水域的37.0%;湖泊水面39287.6公顷,占水域的40.3%;滩涂面积22552.3公顷,占水域的23.0%。自然保留地共计18403.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6%(见图1)。

3.2土地利用特点

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建设用地总量扩张迅速。2010年全市第二、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5%,城市化水平为53%,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土地利用呈现建设用地总量扩张与结构调整并行的特征,总量增长占主导。

土地垦殖率高,农业与非农业用地竞争剧烈。徐州市平原广袤,丘陵、岗地、高滩呈点状、带状分布,地处暖温带南缘,雨热同步,适宜多种农作物的生长和规模经营。2010年全市土地垦殖率54%,高于江苏省平均水平。随着土地整治难度与成本的上升,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业与工业、城镇之间的用地竞争不断加剧。

工矿用地总量大,土地利用集约程度较低。徐州是重要的工业、能源基地,重工业化程度高,煤炭、通用设备等产业比重大。工矿用地总量多,但大部分为采煤塌陷地,与苏南地区相比,工业用地集约程度还较低。

农村建设用地存量多、布局散,统筹城乡土地利用潜力较大。徐州市农村居民点用地138544.19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的70%。徐州市农村建设用地布局呈现出“大团簇、低密度”的特征,居民点数目较少且单个居民点规模较大,聚落形状不规则,缺乏合理规划。这种“大存量、布局散”的利用现状为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挖潜提供了现实条件。

资源开发型土地利用特征明显,局部地区生态问题突出。煤炭、化工等资源型产业用地总量大,水资源相对不足,局部地区生态问题较突出,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不到位,存在不同程度油烟污染、工业污染和生活噪声污染。

4土地整治成效与不足

2001年~2010年,徐州市土地开发整理93538.60公顷,增加耕地25330.04公顷。其中农地整理66136.13公顷,补充耕地5045.30公顷;农村居民点整治8415.81公顷,补充耕地5863.90公顷;土地复垦6637.30公顷,补充耕地5168.40公顷;土地复垦6637.30公顷,补充耕地5168.40公顷;开发未利用地12349.39公顷,补充耕地9252.41公顷(见表1)。

4.1土地整治的成效

耕地保护成效明显,现代农业规模扩大。2001年~2010年,实现农地整理66136.13公顷,补充耕地5045.30公顷。农地整理不仅减少了零星地类比例,增加了耕地数量,而且完善了沟渠等农田基础设施,提高了耕地质量,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居民生活条件改善。农村居民点整理8415.81公顷,补充耕地5863.91公顷,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为城镇空间拓展提供了用地支撑。农村建设用地空间结构得到优化,累计完成棚户区拆迁408万平方米,回购和建设安置房389万平方米。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重点规划建设了30个重点中心镇,新建260个市级新农村示范村和600个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通过农村居民点整治,农村生产道路拓宽,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优化,改善了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同时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为城镇空间拓展提供了用地支撑。

工矿废弃地复垦加快开展,环境质量不断提高。土地复垦6637.30公顷,补充耕地5168.40公顷,通过土地复垦,废弃工矿用地得到重新利用,极大改善了矿区环境质量,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能力不断提升,对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未利用地合理开发,人地矛盾逐步缓解。开发未利用地12349.39公顷,补充耕地9252.41公顷,结合水利工程、小流域治理对荒滩、荒山进行开发;通过科学规划,精心设计,运用工程措施,合理开发后备土地资源,促进了耕地占补任务的实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缓解了人地矛盾。

4.2土地整治的不足

土地整治前期工作不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镇建设用地需求旺盛,且用地需求急迫,土地整治项目往往没有通过很好的规划论证直接实施。整治工作中对于各类土地整治潜力的分析研究较少,对各类土地整治分区的判定较为粗糙,往往没有正确评价区域各类整治的潜力大小,缺少对整治综合效益的判断。合理的土地整治进度应该是项目提出、论证、评价,最后决策,前期论证评价对土地利用合理性以及综合效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前期工作不足导致了土地整治与预期效果有一定差距。

土地整治盲目追求增加耕地,对生态考虑欠缺。土地具有多功能性,因此对土地的利用决不能追求单一目标,不能因追求增加耕地而破坏了土地的水文调节、废弃物净化、污染修复等功能。在研究区的调查中发现,当前的土地整治以增加耕地为主要目标,但对整治项目区周围生态环境考虑较少。土地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只注重土地开发补充耕地,缺乏系统的土地开发环境影响评估,项目重申报轻实施,生态环境压力较大。

对各类土地整治方向把握不到位。土地整治是土地利用空间重构的过程,研究区2010年地均建设用地二、三产业增加值为111.9万元/公顷,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农村建设用地潜力仍然较大,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198平方米,远超150平方米/人的国家标准,城镇建设用地仍有挖潜余地。农地整治潜力有限,土地利用开发和生态保护关系略显紧张。只有准确定位各类土地整治方向,才能把握土地整治这一空间重构的过程,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5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