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外经济发展方式

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范文1

危机凸显发展方式转型压力:外贸发展三大图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已成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但我国外贸发展也面临着增长方式粗放、对国际市场依赖加深等问题。从金融危机背景下外贸发展的图景看,我国迫切需要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迎接挑战,以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1.图景之一:国际市场份额有所增长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虽然我国的进出口规模总量下降,但我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却有所增长。这在表明危机期间我国外贸仍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同时,也预示了未来可能面临更大的国际压力。

根据我主要贸易伙伴数据库显示,今年l~9月,美国自全球进口金额9815.2亿美元,同比下降32.4%;自中国进口l849.2亿美元,下降l4.9%;我国在美国进口市场的份额为18.84%,同比提高了3.88个百分点。纺织服装类商品是我国有比较优势的外贸商品,根据美国商务部纺织品服装办公室(OTEXA)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l~9月美国从全球进口纺织品服装310.8亿平米,同比下降了9.9%;同期从中国进口纺织品服装124.3亿平米,同比下降了0.3%,降幅较1~8月收窄1个百分点;在美进口市场份额为40%,较去年同期上升3.8个百分点。

今年l~9月,日本自全球进口额为3947.5亿美元,同比下降31.73%;自中国进口879.2亿美元,下降l4.66%;我国在日本进口市场的份额为22.27%,同比提高了3.99个百分点。1~7月,欧盟(27国)自全球进口9274.8亿美元,同比下降34.82;自中国进口l 614.3亿美元,下降21.6%;我国在欧盟市场的份额为l7.41%,同比提高了2.94个百分点。

除在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的市场份额扩大外,我在巴西、俄罗斯、秘鲁、泰国等新兴市场的份额也进一步提高,今年l~9月在上述国家的市场份额同比分别提高了0.7、0.53、1.68和1.3个百分点。

2.图景之二:产能过剩导致过分依赖国际市场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过多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领域的投资。由于投资过度扩张,国内不少行业产能过剩的矛盾十分突出。在国内市场根本无力消化过多产能的背景下,不得不依赖国际市场化解国内产能过剩的压力。然而在危机时刻,受外需萎缩影响,产能过剩行业必然受到冲击。

比如,2008年我国粗钢产能6.6亿吨,需求仅5亿吨左右,约四分之一的钢铁及制成品依赖出口。

又比如在造船行业,我国造船能力为6600万载重吨,占全球的36%,而2008年国内消费量仅为l 000万载重吨左右,70%以上产量靠出口。

3.图景之三:国际经贸摩擦增多

随着我国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在国际市场上与各国的竞争日趋加剧,我所遭遇的贸易摩擦也日益增多。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外需大幅萎缩,进一步加剧了各国之间的贸易竞争。一些国家和地区在扩大内需受阻的情况下,纷纷提出通过扩大出口来促进经济尽快复苏,甚至通过本币大幅贬值、增加各种形式补贴等手段提高本国产品竞争力,千方百计争夺国际市场,致使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

中国作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实体和第二大出口国深受其害。目前,全球35%的反倾销调查和71%的反补贴调查针对中国出口产品。2009年前3季度,共有19个国家(地区)对中国产品发起88起贸易救济调查(其中反倾销57起,反补贴9起,保障措施15起,特保7起),涉案总额合计102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9%和l 25%。特别是美国:美国对我发起贸易救济调查14起,同比下降6%,涉案总额合计58.4亿美元,大幅上涨639%。2009年9月,美消费品安全委员会(CPSC)共召回7个国家和地区产品l 5次,中国产品被召回6次,占被召回产品总次数的40%,居第一位。贸易保护主义严重影响国际贸易环境,大大削弱各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所采取的一系列救助措施的效果,阻碍经济复苏。

利用危机“倒逼机制”助推外贸增长方式转变

市场经济的实践表明,在经济处于上升周期时,由于内需、外需旺盛,即便是落后企业、落后技术、落后产品都有一定程度的市场空间,企业往往缺乏调整产品结构、改善经营管理、推动技术升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经济环境趋紧、市场约束增强所形成的“倒逼机制”,往往会给企业带来抢抓结构调整机遇、创新经营管理模式、积极推动产品技术转型升级的动力和压力,促使企业在危机中迎难而上,取得突破。

在这次应对危机的过程中,国内一些企业就在“倒逼机制”的压力下,在调整结构、自主创新、改善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不断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实施品牌战略,提升中国产品形象。海尔集团电器产业公司通过实施“出口创牌”的海外战略,将欧洲市场产品定位在三门冰箱等高端化产品上,提升品牌形象,在应对危机中取得了好的效果。今年前10个月,其累计出口超过20亿美元,同比增长了0.2%,实现出口正增长。浪莎袜业的出口产品中自主品牌已占到60%,在海外有50多个浪莎品牌商和l0个研发中心。在危机中,出口仍然保持35%的高速增长,而且自主品牌比贴牌生产利润高20―30%。

(二)构建海外销售网络,延伸赢利环节。格兰仕在美国市场通过租赁品牌特许权3~5年的方式,取得了部分品牌海外市场的使用权和销售渠道,提高了赢利空间。雅戈尔在危机期间并购了香港新马集团,同时也并购了新马旗下的业务渠道,减少了金融危机对其自营出口业务的影响。利时集团加快推进国际化战略,在欧、美等地建立l0多个海外分公司和办事处,筹建以点带面的海外营销网,今年前9个月出口增长l.5%。

(三)引进先进技术,提高产品发展后劲。宁波申洲国际集团坚持科技型发展,在纺织服装传统产业运用新技术,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近年来,该公司引进技术和投入的技改资金超过20亿,并与世界500强企业共同建立开发和设计中心。今年1―9月,公司销售额同比增长36.8%,利润增长118%。

(四)技术领先驱动,推动自主创新。无锡开普动力有限公司针对危机时期市场结构的变化趋势和客户消费观念的变化情况,积极开展自主创新,推动产品的升级换代。比如,结合全球节能环保和低碳经济的要求,开发出一系列天然气产品;抓住国外大企业在危机中降低成本的要求,承接了康明斯公司小型发动机设计开发制造的要求,输出技术并在国内制造。

(五)开拓国内市场,利用两个市场度过危机。宁波中策动力机电集团在积极开拓国外市场的同时,加大国内市场的开拓力度,根据国家扩大内需的相关政策,及时调整主力产品的销售方向,将原先旺销的集装箱船、散货船等海运市场,转向工程作业船舶、海洋工程船舶和内河长江航运船舶市场。2008年该公司实现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91%,利润增长89%。今年,预计相关经济指标同比增长15~20%。

(六)抓住市场机会,创新商业模式。宁波神化公司在金融危机中创新商业模式,在国际市场低迷时签定长期合约,整合金属镍供应链,坚持和发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虚拟和实体经济”商业模式的优势,通过进口、转口和国内分销三个渠道的灵活运作,通过国内现货交易和期货交易的统筹运作,大大提高了金属镍流通领域的市场影响力和价格话语权。今年l~9月,该公司商品销售量同比增长了150%。

(七)调整经营策略,规避海外市场风险。温州东艺鞋业公司曾在俄罗斯灰色清关中受到较大损失,及时调整经营策略,把俄罗斯商人直接请到工厂,专门针对俄罗斯市场设计产品,出口增长了一倍。

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范文2

关键词:对外经济贸易 现状及措施

前言:对外经济贸易对我国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企业技术的不断更新、劳动生产率和产品国际化水平的提高、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等发挥着重大的积极作用。自 1978 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制定了符合我国国情、世情的对外贸易政策,努力加强与各国的贸易关系,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经济迅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2008 年 9 月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全球经济受到严重冲击, 世界经济发展进入低迷状态,我国对外贸易大幅下滑。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余温还在全球显现,世界经济低增长、高风险的态势并没有明显改观。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既面临着外需低迷、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升高、融资难、融资贵、人民币升值、摩擦增多等多重困难,又面临着发达经济体进一步下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国际金融商品市场可能持续动荡、贸易投资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剧的国际形势,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依然充满变数。

1.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1.1 我国进、出口贸易总值逐步增大

自我国改革开放至今,经多年努力,我国GDP年增长速率逐渐稳定,每年以9%左右速度不断增大,而对外经济贸易作为对我国GDP有较大贡献的经济来源之一,近年来也一直处于高速运转状态。在文化全球化、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凸显下,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总量与顺差均持续、高速升高。相关统计显示,我国2009年进口、出口总值为 22073 亿美元,对外经济贸易顺差为 1961 亿美元,在2010年时我国进出口总值有30%的增长。由此可见,对外经济贸易快速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有重要推动作用。

1.2 贸易格局缺乏有效抗风险能力

目前我国贸易伙伴主要集中于美洲与欧亚,其中日、美与欧盟是排名相对靠前的贸易伙伴。据统计,我国与这三者的年度贸易额为总额的50%左右,而这一贸易格局致使我国抗风险能力较差。

1.3 国际市场对我国传统优势产业有较大影响

我国传统优势产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然而近年来这些商品的国际市场份额逐步萎缩,究其原因,主要是其他国家经济高速发展下给我国出口贸易带来了严重冲击,部分发达国家因自身考虑对进口加以限制,在我国经济能力不断增强下,很多国家已将原本给我国的优惠政策取消。

1.4增长方式仍相对粗放

目前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增长主要依靠于数量增加,在产品附加值上还较为欠缺。这一相对粗放、技术含量较为缺乏的对外经济贸易增长方式会引发能源与环境中的诸多问题,对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可持续。

2.目前我国对外贸易面对的挑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我国的诸多领域都获得了较快的发展,这就使得与各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如此便产生了诸多贸易摩擦。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的需要,另一方面在于我国自身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体制和政策不完善,从而诱发了一些贸易摩擦。在全球经济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前提下,我国发展对外经济贸易既要考虑国外因素的影响,又要积极采取措施应对自身所存在的问题。

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增长方式主要是粗放型增长方式,这种增长方式与能源、环境都产生了一定的矛盾,影响了对外经济贸易的可持续增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我国对外货物贸易水平较低,缺乏自主研究和具有自主品牌的商品。(2)对外服务贸易发展水平不高。在我国对外服务贸易出口额占对外经济贸易出口额的10%左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且我国对外服务贸易持续出现贸易逆差,给国民经济带来了不好的影响。(3)由于技术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欠缺,我国企业只是单纯的对技术的引进和模仿,对技术消化、吸收能力不强,最终导致了我国是数量上的生产大国而不是核心技术拥有大国,如此一来我国付出了能源的高消耗和环境的高污染的沉重代价,但却没有从世界市场上分得足够多的利润,深深地影响到了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长远发展。

3.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应对策略

3.1 对出口产品结构予以不断调整

我国应致力于建设对生态环境质量有利的出口产品结构,促使进出口产品结构升级、调整及完善步伐不断加快,对具有较高技术含量、较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予以大力发展,以无污染产品如绿色产品等为开发重点,对世界贸易组织准许的贸易手段予以充分利用,促进对外经济贸易快速、有效、有序发展。

3.2 对相应技术标准体系予以不断完善

我国应积极建立国内相关技术标准及技术法规体系,并促使其和国际标准接轨,对国外贸易壁垒给我国产品出口造成的限制予以最大限度缓解。只有不断对国内相应技术标准予以完善,使之与国际标准接轨,才可指导国内厂商在技术标准下合理展开生产,确保产品可在国外越过技术壁垒方面的限制;同时,国内生产技术标准体系的建立可促使企业不断完成技术创新,促使我国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

3.3 加强从业人员培训,促使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要对行业协会人员结构加以合理调整,促使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显著提高。目前我国在贸易摩擦处理方面人才欠缺现象较为突出,各对外企业应不断加强人员培训,确保其可在对外经贸中充分发挥沟通与协调作用。同时,会计事务所与律师事务所应积极培养并引进对解决国际贸易纠纷相对熟练的人才,培养可胜任反倾销等诸多应诉的人才,对我国利益予以最大限度维护,为对外经贸企业提供实质性帮助。

结语:对外经济贸易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动力来源与主要实现途径,在对外经济贸易发展过程中,我们应随时关注国际贸易发展动态,不断总结我国对外贸易情况,勇于抓住对外经济贸易中的机遇和挑战,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积极应对,从而推动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不断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稳定、快速而持续的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范文3

2008年下半年,肇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伴随着美国一系列金融机构的破产和重组而升级为全球性质的金融危机。此次金融危机具有相当强的扩散性和传染性。在短短的几个月里,金融危机就从美国国内扩散到欧洲、日本等地,进而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受到冲击的领域也从金融等虚拟经济领域迅速蔓延到出口导向型制造业等实体经济。在危机影响下,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出现全面衰退,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虽然金融领域受影响有限,但实体经济尤其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受发达国家市场萎缩影响较大,也出现了不少困难。

短期来看,国际金融危机造成了全球范围内金融流、贸易流、资本流萎缩,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全球主要经济体为应对危机采取了庞大的经济刺激计划,然而国际金融危机还远未过去,短期内国际经济发展前景依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长期来看,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将是深远的:危机造成美国过度消费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西方国家出现“再制造业化”思考;各国争相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等。

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虽然国际金融危机对国际经济存在深远影响,但国际经济发展的大形势仍然没有改变。变与不变是辩证统一的。世界经济形势的快速调整和发展需要我们迅速积极应对,增强政策的灵活性、针对性,而全球经济发展大趋势的“不变”又要求我们增强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因此,外经贸政策应该兼顾“变”与“不变”,即政策既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针对性,又要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

“危”中有“机”

国际金融危机既给我国外经贸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同时也为外经贸政策调整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如果我们能够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就可以转“危”为“机”,为后危机时代我国外经贸事业的大发展提供政策支撑和基础。

第一,有利于统一思想认识,形成后危机时代外经贸政策的主轴。改革开放30年来尤其是最近20年来,外经贸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加强,然而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进出口规模大幅下滑,对国内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有所减弱,而社会各界对于外贸地位和作用也出现了不少争论,甚至一些本来没有什么争议的问题也出现了不同意见。认识上的分歧导致地方政府和企业无法迅速地了解中央政府危机应对政策的目标与意图,从而造成政策措施出台后一定程度上的混乱和低效率。应该说,国际金融危机为我国外经贸领域今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要素,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外经贸、推动外经贸的可持续、健康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因此,有争论是好现象,只要我们能够汲取危机的教训,更全面、辩证地思考问题,统一各方的思想认识,就有可能形成更为科学、更加适时中国实际的后危机时代外经贸政策。

第二,暴露了外经贸体制的若干问题,便于我们对症下药。国际金融危机一方面给我国外经贸带来了冲击,另―方面也暴露了我国外经贸体制的若干问题。如外经贸政策调整缺乏统一的协调主体,调控职能与权力分散;调控手段不集中且较为传统;调控政策缺乏稳定性和可预见性,政策设计缺乏差异化,政策出台没有适应期,许多政策尚待细化与完善等。这些问题的暴露,有利于我们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加以调整和改革,而且在危机压力下,以前某些根深蒂固的体制问题也有可能得以解决。

第三,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为经济更为协调发展创造条件。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得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变得更为紧迫。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重点在于“加快”,这反映了在危机冲击下,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已经变得刻不容缓。因此,国际金融危机的压力有力地推动和加快了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进程,为我国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创造条件。

转“危”为“机”

后危机时代我国外贸政策的基本思路主要着眼于以下几点:

第一,我国外贸政策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在于两个转变,即如何完成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由中低端制造业中心向高中低端全面发展的世界制造业中心转变。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曾经崛起的大国无一不是世界制造业中心和贸易强国。而贸易强国与制造业中心两者相互支撑,互为前提条件。没有贸易强国地位和强劲的外需(世界市场),就不可能形成世界级的制造业中心;而没有强大的工业化基础和制造能力,也不可能取得贸易强国地位。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中低端工业产品的世界制造业中心,巨大的贸易规模也反映了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的贸易大国。应该说,贸易强国和世界制造业中心是我国崛起必不可少的条件,而我们也已经具备了成为贸易强国和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基础。因此,后危机时代,我国外贸政策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在于如何完成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由中低端制造业中心向高中低端全面发展的世界制造业中心转变。

上述两个转变实际上又是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具体体现。我国现有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不适应性主要表现:(1)扩大出口是靠低工资、低价格和出口退税等政策实现的,国际贸易顺差偏大,国际贸易摩擦不断,这样的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格局及外贸发展方式难以持续;(2)外贸增长高度依赖物质投入,资源约束矛盾日益突出,外延型扩张模式难以为继;(3)外贸发展技术含量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概括起来,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促进外贸“由大到强”、工业制造水平由“由低到高”,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第二,我国外贸政策干预应“重促进、慎调控”。我国外贸政策的实质在于通过政策干预推动前述两个转变的实现。当前,我国外贸政策的干预手段主要包括贸易调控与贸易促进两个方面。贸易调控与贸易促进均属于贸易领域中的政策干预措施,两者只不过侧重点不同、干预的主体不同。一般而言,宏观层面贸易政策调整属于贸易调控范畴,主要由中央政府加以实施,涵盖促进与限制两个干预方向;微观政策调整与操作通常属于贸易促进,通常由官方、半官方、民间的各类贸易促进机构实施,干预目的主要在于促进外贸扩大和发展。后危机时代我国外贸政策应该仍以贸易调控与贸易促进为主要干预手段,但干预重点应更多地转向贸易促进。主要原因在于:(1)贸易宏观调控牵涉面广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较差,不利于政策微调和适应地域差异;(2)部分贸易政策措施频繁变动降低了贸易政策的可预见性和稳定性,不利于贸易活动的长期开展,比较典型的例子如加工贸易政策和出口退税政策;(3)贸易调控措施往往集中作用于出口环节,政策传导链条又长又复杂,政策效果不易把握,且易受世贸规则限制,引发世贸争端;(4)贸易调控措施往往与宏观调控紧密相关,政府部门间协调难度较大,各部门的政策制定目标难以统一,容易出现政策冲突。相比贸易调控措施,微观层面针对企业的贸易促进措施则较为稳妥,针对性也更强。

第三,我国外贸扶持政策应从以政府让利为主的贸易政策措施转变为以服务为主的贸易促进政策措施。改革开放以来,为了促进外贸的迅速发展,我国实施了加工贸易、出口退税、针对外资的税收优惠措施、针对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税收优惠措施等,这些措施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外贸事业的发展,但这些措施基本上都是以政府让利(减免税)为主要促进手段,其在改革开放初期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但在后危机时代,这些措施无疑存在局限性:政府让利毕竟存在极限,不可能作为促进外贸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基础。后危机时代我国外贸政策应从以政府让利为主的贸易政策措施转变为以服务为主的贸易促进政策措施。实际上,各贸易强国在贸易扶持政策上主要以服务为主,至少是服务与让利并重。以服务为主的贸易扶持政策可以更贴近贸易企业的实际需要,更有利于政策的长期实施。

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范文4

关键词:对外经济贸易;商务英语;应用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近年来,我国的外资企业的数量与规模呈现连年增多的趋势,同时,我国企业涉及到的对外经济贸易越来越频繁,怎么才能够确保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取高额利润,成为值得各涉外经济贸易企业深思的问题。对外经济贸易的开展,必须与合作方的国家展开交流与协商,这其中最重要的障碍便是语言问题。因此,商务英语作为专业化对外经济贸易语言,所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理应得到重视。

二、商务英语在对外贸易中的重要作用

(一)商务英语是对外经济贸易企业获取商业知识,分享技术成果的重要工具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一些新产品不断出现,其中所蕴含的更多的科技以及人类智慧,已经发展成为对外贸易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人们在对外经济贸易的过程中,以语言进行思想的交流以及信息的传递,从而不断获得一些新的资讯。科技人员以自身所掌握的商务英语通过恰当的翻译将国际先进产品进行翻译,并对其予以加工和完善。在商务英语的帮助下,及时获取最新的商务知识,掌握国际市场中同类产品的最新发展动态,推动国际贸易双方的密切往来,不断改进自身产品的质量,提升经济利润,促进本国经济水平的提高。

(二)商务英语是对外经济贸易沟通的桥梁

作为全球通用的交流工具,英语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所起到的作用已经根深蒂固,同时这也是一种全球覆盖面最为广泛的语言介质。据科学统计与预算,世界上除了英、美、澳大利亚等本身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之外,能够热练使用英语交流的人数已经超过了10多亿。同时,根据相关统计,世界经济贸易活动中,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协商的情况占据了70%以上的比例。如今,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中国企业中的对外贸易也越来越频繁,商务英语在这其中的地位也自然越来越重要,仅仅凭借普通的、大众化的英语已经无法满足多元化社会发展的需求,这就使得专业性以及创新性较强的商务英语得到了广泛应用。商务英语产生于一定的商务知识与背景之下,它所涵盖的社会文化、商务知识等都是普通英语所不能达到的。所以,在对外经济贸易中,商务英语有效避免了贸易双方的误会以及冲突,提升了贸易双方的友谊,是贸易双方沟通与协商必不可少的工具。

(三)商务英语的正确使用能够有效避免贸易摩擦,推动经济发展

作为企业了解国际市场以及产品的重要窗口,商务英语同时还是对外经济贸易的重要手段。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市场中,商务活动以及贸易往来都是以英文的形式通过互联网或者传真等形式进行交流。通过这种对外贸易中的函电,对商务英语使用的每个环节都做到严谨、准确,尽可能使用各领域对应的专业术语,避免贸易双方在理解中发生歧义。通过对商务英语的正确理解,有效避免了贸易双方的摩擦,提升了合作成功的概率。此外,在对贸易纠纷问题的处理中,律师也同样会用到商务英语,在对贸易双方国家的法律知识查阅的同时,对其他国家的法律用词习惯的了解更加充分,有利于通过法律知识保护本国贸易的合法权益。

三、商务英语在对外经济贸易中影响商务英语应用的因素

与普通的英语使用方法不同,商务英语可以说是我国商务活动中最主要的语言工具,在对外经济贸易中所发挥的作用也不一样,其在应用中更加具备针对性、专业性以及精密性,通过对现有的对外经济贸易形势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商务英语对外经济贸易应用的影响因素主要包含如下几个方面。

(一)背景知识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商务英语在对外经济贸易应用中,由于贸易双方国家的文化背景等差异,我们必须深入分析商务英语的背景知识。如今,商务英语的背最知识主要涉及了贸易双方工作者所了解的和贸易过程相关的环境知识,例如贸易业务的发展历程和趋势、贸易过程中的国际环境等。要想利用好商务英语,必须对双方的贸易背景做好调查,才能够发挥出商务英语的强大作用。必须有针对性地利用好贸易语言,而对不同文化背景的贸易对象使用对应的商务英语展开交流,把握好如今发展过程中的政治与环境背景,力求避免交流敏感话题,面对不同的背景,选取不同的表达方式,始终注意到商务英语作用的发挥受到其背景知识的影响。

(二)语言决策

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应该通过正确的语言展开交流,合理选择语言方式。这主要是指在商务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对商务英语所采取的词汇、语法、表达方式等进行斟酌。贸易双方的交流离不开商务英语的语言决策,所以,必须科学使用商务英语语言,提升贸易活动选择与决策的针对性,增大对外经济贸易的成功率。

(三)交际技巧

对外经济贸易的交流与协商过程中,如果贸易双方能够掌握良好的商务英语交际技巧,那么双方交流中出现失误的概率便会大幅下降,有利于推动贸易双方合作。所谓商务英语的交际技巧,主要是指在商务交际活动过程中必要的英语技能,体现了商务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将其灵活性以及艺术性特征展现出来。在商务英语的使用过程中,必须把握好应用尺度,提升交流的针对性,在不同的场合选取合适的交流技巧,应用好自身的思维能力以及知识背景,来提升对外经济贸易双方的交流体验。

四、商务英语在对外贸易经济中的可行性建议

如今,经济全球化有着愈演愈烈之势,国际上各个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频繁,使得商务英语的应用及推广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商务英语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正在对国际交往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涉及对外经济贸易的各个环节。要想在对外经济贸易中更好地发挥商务英语的作用,必须通过如下几个方面做出改进。

(一)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应用

对外经济贸易过程中,对各项事务展开贸易谈判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贸易双方的交流结果拟定商务合同,这都离不开商务英语的作用。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商务英语关系到贸易双方合作能否成功,在对外经济贸易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在对外经济贸易过程中,必须用词标准、严谨,避免那些容易引起歧义的词汇使用,力求推动贸易双方的合作。

(二)在商务贸易广告中的运用

这种运用主要可以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首先,以广告宣传的形式,确保国际上的合作者能够对自身有更深入的了解;其次,以广告宣传的形式将自身产品推销出去,同时将商务英语策划展示出来。在对外产品广告中所使用的英语和一般的语言风格有所区别,它的应用性特征极强。为此,商务英语在广告推广的过程中,应该追求用词的标准与美感,不仅能够展示出自身的风格特征,同时还可以有效打动对方,刺激合作者对于自身产品的购买力,推动贸易双方合作的形成。商务英语的广告应该力求推陈出新,突破传统思维的限制,通过新思维的发挥来将广告更深层次的含义展示出来。同时,还应该注重对商务英语的知识、商业模式以及欣赏价值的展示。

(三)在商务函电中的应用

所谓商务函电,其形式主要分为报纸、电子函件以及商务电话这几种形式。无论是选用何种形式的函电,其目的都在于提升贸易双方合作交流的体验,达到贸易的最终目的。例如,贸易双方在业务联系过程中,为了将自身的合作意愿展现出来,通过使用函电的形式,利用商务英语来传达彼此的看法,确保合作双方能够增强了解,推动他们意见的达成一致。此外,在对外经济贸易过程中,商务合同的签订往往通过纸质英语函电进行,有利于对档案的保存。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度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更加密切,合作机会增多,商务英语函电的应用也更加广泛。

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范文5

关键词:重庆 对外经济联系 地缘经济关系 匹配分析

问题的提出

在制定城市发展战略及规划时,单研究城市的对外经济联系,难以判断城市间是互补还是竞争关系;单研究城市的地缘经济关系,难以判断城市对外经济联系的强弱程度。只有对两者进行匹配分析,才能比较准确地反应城市自身的特质及其在全局中的地位,从而为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策略提供依据。重庆市直辖14年以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竞争力不断增强,但目前离东部发达城市仍存在着显著的差距,重庆只有找准自身定位,恰当处理与全国其它重要城市的经济关系,不断加强对外经济联系,才能实现自身的长足发展,真正成为西部龙头。重庆作为西部的重要经济中心之一,并且也是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对西部其它城市具有显著的先行示范效应和辐射带动效应,它在处理对外经济关系中的经验教训对于其它城市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研究重庆市的对外经济联系与地缘经济关系匹配状况,不论是对于提高重庆自身的经济实力,还是对于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全国经济布局优化和区域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外经济联系量测度

经济联系量,或称作空间交互作用量,是用来衡量区域间经济联系强度大小的指标,既能反映经济中心城市对周围地区的辐射能力,也能反映周围地区对经济中心辐射能力的接受程度。

城市间经济联系量的定量测度一般采用引力模型,但是一些学者考虑到城市的分工水平信息化水平等因素,将传统引力模型修正为:

在本文中:ij代表不同的两个城市;Rij代表两城市间的经济联系量;Gij为克鲁格曼指数;IIiIIj为两城市的信息化指数;PiPj代表两城市全市的人口总数;ViVj代表两城市全市的生产总值;Lij为两城市之间的距离,此处选用公路里程。本研究将运用上述模型对重庆市与全国其它省会城市(直辖市)的经济联系强度进行定量分析。

(一) 克鲁格曼指数的计算

克鲁格曼指数,最早由克鲁格曼(Krugman,1991)提出,主要用于衡量区域分工与专业化程度。计算公式为:。

其中,Gij为ij两区域间的克鲁格曼指数,Gij值越大,表明两区域之间的产业分工与专业化程度越高;k代表某一产业,Sik代表i地区第k产业产值占该地区各产业总产值的比重;为全部产业数。查阅各城市全市当年一二三产业的产值数据,计算出重庆市与其它省会城市(直辖市)的克鲁格曼指数(见表1)。

实际上,克鲁格曼指数可以采用多种指标来计算,既可以用产业产值,也可以用产业就业人数,但考虑到我国地域广阔,经济发展极不均衡,各地劳动力素质悬殊显著,使用产业就业人数计算区域分工指数会受到各地劳动生产率的较大影响,因此,本文采用产业产值。查阅各城市全市当年一二三产业的产值数据,运用上述公式,就可以计算出重庆市与全国其它省会城市(直辖市)的克鲁格曼指数。

(二) 信息化指数的计算

信息化指数的测算采用简单线性加权法:。

其中,II为信息化指数;Ti为第i个评价指标无量纲化处理后的值;Wi为Ti的权重;n为指标个数。

本研究选取三项指标:某市本地电话用户数/该市总人口数;某市移动电话用户数/该市总人口数;某市国际互联网用户数/该市总人口数。无量纲化处理方式为:某市某指标值/各市该指标值之和。Wi的确定采用赋值法,赋予三项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2、0.4、0.4,结果见表1。

(三) 经济联系量的计算与强度类型判别

根据修正后的引力模型,以及测算出的克鲁格曼指数和信息化指数,计算出重庆市与其它城市的经济联系量。再根据联系量的大小对经济联系强度类型作出判别,见表1。

地缘经济关系测度

地缘经济关系的概念来源于地缘经济学,是指不同地区之间在经济、地理、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相互联系及其对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按照影响的不同方向,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竞争型关系和互补型关系。

温志宏(1998)创建性地提出了运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欧氏距离来定量测度地缘经济关系的方法。该方法一经提出就迅速得到学者们的积极响应。金玉国(2000)对江苏、山西,李林等(2001)对湖南,张学波等(2006)对云南,李敦瑞(2007)对上海,丁洪建等(2008)对南京,邓春玉(2009)对广州、深圳、珠海以及珠三角城市群,赵保华等(2010)对广西分别进行了地缘经济关系的定量测度。学者们选取的综合性指标大同小异,都旨在反映某地区资源与产品的流动性。

大多数研究者都只使用了三个指标,但也有研究者使用了多达八个指标。理论上讲,使用的指标越多,反映的问题就越全面,但在实际操作中,数据的搜集和处理的难度也会随之增大,可操作性就会受到影响。地缘经济关系定量测度的首要问题也就在于选取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

(一)指标的计算与标准化处理

本文选取三项指标反映某城市资源与产品的流动性:Xi=某城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该城市生产总值;Yi=某城市第二、三产业产值之和/该城市生产总值;Zi=某城市第一产业总产值/该城市第二产业总产值。

再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计算公式为:,(n= 31)。其中,Xi′为标准化处理后的指标值,X为Xi系列数据的平均值,Sx为Xi系列数据的标准差。Yi′、Zi′的计算方法与Xi′相同,结果见表2。

(二)欧氏距离的计算与标准化处理

本研究以重庆市为目标地区,运用欧氏距离公式计算出它与各省会城市(直辖市)间的距离值。公式为:。其中,X0′、Y0′、Z0′分别为重庆市经过标准化处理后的指标值。再对Di值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Di′的值,计算方法与Xi′相同,结果见表2。

(三)距离的调整与关系类型的判别

以往的研究者一般采取的是赋值法对Di′的值进行调整,这种方法具有较大的主观性,亟待改进。考虑到权数应该与距离成反比,运用以下公式计算更具客观性:。其中,Wi为权数,Lij为两城市间的距离(公路里程)。调整后的距离用ADi表示,则。根据调整后的距离,就可以对重庆市与其它城市的关系类型作出判别,见表2。

对外经济联系与地缘经济关系匹配分析

根据表1和表2的结果,就可以得到重庆市与全国其它30个省会城市(直辖市)对外经济联系与地缘经济关系的匹配状态,见表3。

单就经济联系量而言,重庆市的对外经济联系状况极不理想。与重庆呈强联系型的城市严重不足,仅有成都,呈较强联系型和一般联系型的城市完全没有,呈较弱联系型的城市共有4个,呈弱联系型的城市多达25个。也就是说,重庆市与全国绝大多数省会城市(直辖市)都呈弱或较弱联系型。

单就地缘经济关系而言,重庆市的状况也不太尽如人意。与重庆呈互补型的城市共有16个,呈竞争型的城市共有14个。尽管前者略多于后者,但是与重庆呈强互补型的城市完全没有,而呈强竞争型的城市有3个,并且多达17个城市呈弱互补和弱竞争等不显著的类型。

将对外经济联系与地缘经济关系进行匹配分析可知:与重庆呈[强联系+强互补][强联系+一般互补][较强联系+强互补][较强联系+一般互补]等四大理想匹配类型的城市完全没有,甚至连[一般联系+弱互补]型也没有;呈[强联系+强竞争]型的只有成都,并且由表1和表2可知,成都的 值和 值均显著地超过其它城市,可以算是“超强联系”和“超强竞争”型;呈[较弱联系+一般互补]型的城市有北京和上海;呈[较弱联系+弱竞争]型的只有西安;呈[较弱联系+强竞争]型的只有贵阳;呈[弱联系+一般互补]型的城市共有3个;呈[弱联系+弱互补]型的有多达11个,呈[弱联系+弱竞争]型的有5个,即是说全国有超过半数的省会城市(直辖市)与重庆经济联系强度很弱且地缘经济关系类型不显著;与重庆呈[弱联系+一般竞争]型的城市有5个,呈[弱联系+强竞争]型的只有昆明。总而言之,匹配状态分布极不均衡,理想匹配极为匮乏,重庆面临的形势相当严峻。

政策建议

对城市对外经济联系与地缘经济关系进行匹配分析的目的就是为城市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策略提供科学依据。面对如此严酷的局面,重庆应审时度势,针对不同匹配状态的城市采取不同的经济政策。具体而言:

对于[强联系+强竞争]型的成都,重庆应一方面利用与其强大的经济联系量,不断加强沟通交流,积极发掘合作渠道,尽可能地增强互补性,另一方面应及时调整自身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尽量减少矛盾和摩擦,消减竞争,并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和优势,形成有鲜明特色的经济体系。

对于[较弱联系+一般互补]型的北京和上海,以及太原等[弱联系+一般互补]型的城市,重庆应充分利用与其互补型的地缘经济关系,整合资源,互通有无,不断加强经济联系,进而通过经济联系增强互补性,即使得经济联系强度和互补性不断相互促进,最终促使这些城市逐渐向[强联系+强互补]型的方向转化。

对于天津等[弱联系+弱互补]型的城市,重庆应积极尝试与其加强经济联系,并在经济往来的过程中逐渐拓展合作渠道,实现优势互补,促使其向[较强联系+一般互补]型转化。

对于[较弱联系+弱竞争]型的西安,以及沈阳等[弱联系+弱竞争]型的城市,重庆应通过主动与其加强经济联系,进而不断增强互补性,削弱竞争性,从而促使其向[较强联系+弱互补]型转化。

对于石家庄等[弱联系+一般竞争]型的城市,[较弱联系+强竞争]型的贵州,以及[弱联系+强竞争]型的昆明,重庆应一方面加大经济联系力度,并在广泛的经济交往中创造合作条件,开发合作渠道,实现共赢,另一方面应积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尽量减少冲突,倡导公平竞争,杜绝恶性竞争。

参考文献:

1.王德忠,庄仁兴.区域经济联系定量分析初探[J].地理科学,1996(1)

2.丁洪建,余振国.城市对外经济联系量与地缘经济关系的匹配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8(3)

3.邓春玉.基于对外经济联系与地缘经济关系匹配的广州国家中心城市战略分析[J].地理科学,2009(3)

4.邓春玉.城市群际空间经济联系与地缘经济关系匹配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9(8)

5.国家统计信息中心.中国各地区信息化水平测算与比较研究[J].统计研究,2001(2)

6.温志宏.距离分析:地缘经济关系评价的一种方法[J].统计与决策,1998(1)

7.金玉国.江苏省地缘经济关系的测度分析[J].江苏统计,2000(12)

8.张学波,武友德,骆华松.地缘经济关系测度与分析的理论方法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4)

9.李瑞敦.上海市地缘经济关系的测度[J].统计与决策,2007(9)

作者简介:

李明鸿(1987.7-),男,四川达州人,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方向:区域发展战略与规划。

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范文6

关键词:外语;经济发展;地方政府;投资环境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2-0090-03

一、对外经济的重要性

中国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进出口总额逐年增加,2001年全年进出口总额为5 090.5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2 661亿美元,进口额为2 435.5亿美元;2007年全年进出口总额为21 738.3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12 180.2亿美元,进口额为9 558.2亿美元。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增长速度连续六年保持在20%以上,进出口总额增长了4.27倍,在世界贸易总额中居于第三位。

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对中国经济的增长做出了很大贡献,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在发展的广度、深度和速度上都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外经济有力地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弥补了中国建设资金的不足、加强了重点项目和国民经济薄弱环节的建设;引进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填补了中国某些技术的空白,使一些重要产品的生产技术日趋现代化;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积累了资金。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办企业,扩大了国家的利税来源;扩大了劳动就业,有利于安定团结局面的巩固和发展。通过对外经济贸易活动政府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这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也是不能低估的。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有力地配合了中国的外交工作,对创造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的良好国际环境也作出了贡献。

二、外语在对外经济中的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对外语类人才的需求也与年俱增。现代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让人感觉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地球犹如一个大“村落”。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与沟通越来越紧密,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体育等方方面面。而这些交流与沟通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必须解决语言上的障碍。世纪之交,中国申奥成功,“入世”道路打通,上海将成为2001年世界博览会的举办城市,这无疑为外语人才提供了极好的就业机会,然而这些则是全球化进程的几个大的插曲。全球化的进程势不可挡,为使用外语提供了可能的环境,也使外语学习成为社会的迫切需求。体现这个时代特色的全球化是建立在语言交流基础上的经济全球化,无论是世界经济的信息化,还是世界经济的市场化、自由化,没有构成交流的语言,将是一化不化;要想从一化不化到一化百化,外语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视。

三、建立外语服务平台,促进涉外经济发展的策略

(一)注重外语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1.依托高校,发展社会外语教育培训。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是我市唯一的高等学校,我市要充分利用莱芜职业技术学院的外语师资力量,学校的教学设施,努力培养为莱芜涉外经济发展服务的国际化、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开拓出国留学、专业进修、出国(境)高级外语培训等多层次外语培训研修渠道。

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外语培训。本着“政府推动、学校组织、企业参与、群众受益”的原则,鼓励高等学校、社会培训机构、专业翻译公司与国外培训机构合作,面向社会不同人群,有计划地组织外语公益培训;鼓励有条件的单位自发组织开展外语培训、外语角等活动。组织高校的外语教师、学生成立外语志愿者服务团队,联合其他社会相关机构,长期为行业单位、社区提供外语服务。对社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形成合力,力争为莱芜外语环境建设提供强大、持久的动力。

2.有目的地引进外语人才,特别是小语种人才的引进。到2013年,我市进出口市场达到151个,同比增加6个。亚洲市场是我市主要出口市场,2012出口42636万美元,在我市的对外贸易及对外合作中,除去英语外,韩、日等小语种的人才需求较大。政府可以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范围和业务需求,帮助企业联系相关高校有针对性地引进及培训小语种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3.建立外语人才资源库。外语人才的培养和储备需要长期的准备和积累,以莱芜职业技术学院、莱芜市翻译家协会、莱芜市外语培训机构为基础,广泛开展外语学习交流,逐步建立外语人才库,搭建起外语人才和企业之间的桥梁,使我市的外语人才人尽其才、人尽所用,使涉外企业之间做到最大限度的外语人才资源共享,促进莱芜市对外服务的水平和效率。

(二)加强外语语言环境建设

1.抓好学校外语教学。一个城市良好的外语氛围的创造,要从学生抓起。做好学校外语教育教学、课程建设与改革。充分借鉴国际成功经验,探讨改革外语教学方法和考试制度,采用先进教学手段,积极进行双语教学及多语种教学试验。鼓励中、小学开展外语教学试验,有计划地推行从小学到大学阶段的系统外语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加强师资尤其是中、小学外语师资的培训力度,更新外语教学理念,提高外语教学能力。创造有利条件,吸引高质量外籍教师参与外语教学工作。

2.组织市民喜闻乐见的外语活动。建设高水平的国际语言环境,首先需要提高市民的整体语言能力。通过提高外语人口基数,使大部分市民掌握一定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具备相当的外语应用水平和对外交流能力。可以充分利用图书馆、会展中心、公园等公众场所,定期举办“市民讲外语系列公益讲座”、“市民讲外语系列竞赛”、“中小学生外语口语、演讲比赛”等系列活动,形成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精品外语活动。鼓励企业、学校等教学资源参与举办大型群众性外语学习活动,激发市民外语学习的热情,提高普通市民的日常外语交流能力。

3.以窗口部门和服务行业为突破口,全面提高外语服务水平。以交通、旅游、商业、邮政、金融、卫生、文博、公安等行业和部门为重点,带动全市服务行业和窗口部门外语水平的全面提高,促进外语在政府对外交往活动中的普及。部分部门尤其是涉外服务部门,要制定行业英语服务无障碍标准、外语和国际交往知识培训计划、考核体系,建立行业外语人才库,鼓励编制行业外语规范用语丛书,开展行业内外语比赛和学习交流活动,采取分级培训、重点提高的方式,将外语水平与上岗、考核、奖励措施等挂钩,逐步提高从业人员对外服务水平。

四、增强城市公共设施对外服务功能

(一)规范公共场所双语标识

根据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英文译法国际通用准则,有步骤地设置、修改和规范道路交通、旅游景区、博物馆、商业场所、文化设施、地铁公交、医疗卫生、体育场馆、环卫设施等公共场所和设施的图标,编辑增加莱芜特色产品、特色景点、特色文化等英文的说明书,介绍文本。规范各类场所菜单的英文译法。大力推广菜单英文译法标准,全面推动全市餐饮、宾馆饭店、文化娱乐等相关单位英文菜单的普及和规范。规范全市组织机构、职务职称英文译法。通过培训、交流、检查等活动督促全市各相关单位加强对各自名称、所属单位、所属处室及人员职务职称的规范使用工作。

(二)研究构建多语言服务平台,完善城市外语咨询服务系统

1.完善多语言咨询服务系统。在市级综合服务中心、涉外管理部门和服务单位增设中、英双语服务热线、信息导航系统和查询电话,为来我市的外国人的工作、生活提供便利的咨询服务,听取并收集外国人对莱芜建设现代化都市的意见和建议。

2.设立多语言电话服务热线。发挥高校专业力量,研究建立统一的多语言服务中心,提供服务全市的多语言翻译服务,为在莱芜的外国人解决实际困难。

3.建立多语言网络服务系统。在“莱芜在线”等网站建立首都多语言网络服务系统,第一时间用多种语言城市法规政策、经济文化动态、生活服务信息等最新资讯,提供信息查询服务,为在京外国人切实提供帮助。

4.提高旅游咨询中心的外语服务水平。在外国游客聚集的旅游景点增设旅游咨询中心,提供双语咨询服务,以及包括导游手册、景点介绍、地图、时刻表等在内的多语言印刷品和宣传中华文明的书籍刊物。其他有条件的旅游景点可提供多语言服务,满足国内外游客多样化需求。

5.提高外语专业服务市场规范化程度。规范外语翻译市场,积极促进翻译协会、外语培训机构协会等行业协会组织的建立,通过行业协会组织加强莱芜市外语服务产业的自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不断提高翻译公司和社会外语培训市场的规范化程度。

(三)加大媒体双语化建设力度

1.开发制作外语类广播、电视节目。开发外语广播、电视节目。积极在报道中增加双语内容,与外语教育专家和外语培训机构合作录制外语教学节目,为市民学习外语和了解外国文化提供服务。

2.提高平面媒体双语化水平。市属报纸增设双语栏目,进一步加强双语新闻报道力度。努力提高双语报道质量。发挥新媒体作用,利用互联网、手机等为媒体双语化发展搭建平台。

3.出版发行外语书籍。鼓励各类院校和出版机构编写、更新一批面向市民和不同行业人群的教材和音像制品,出版适应国际化人才需要的双语专题出版物,加大外语学习书籍和报刊的出版量及发行量。增加中、外文对照的日常用语手册发行量,供来京外国人学习汉语。

五、大力挖掘社会外语人才资源,组建一支高素质、国际化的外语志愿者队伍

通过公开招募、自愿报名、合理使用的方式,广泛吸纳立志于社会公益事业、具备外语技能的中外青年和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开展形式多样的城市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志愿服务活动。

(一)建设“莱芜市国际语言环境改善工作志愿者”队伍

以市民讲外语志愿者队伍为基础,组建“市国际语言环境改善工作志愿者”队伍。向社会公开招募志愿者,在广泛招募高校学生志愿者的同时,重视吸引离退休外语人才、高校外语教师等专业人士,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建立和完善服务基层的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机制和管理机制。建立志愿者资料库,储备一定规模的外语人才,保持志愿者队伍相对基本稳定。

(二)服务市民外语普及活动

组织志愿者深入社区、街道、窗口行业和机关,开展形式多样的外语培训活动,在巩固市民讲外语活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帮助普通市民、窗口行业从业人员和机关干部进一步提高对外交流水平和国际交往意识。

(三)参与各类大型国际活动

组织志愿者在全市大型涉外活动和大型外语学习活动中发挥作用,承担任务。通过工作实践,不断增强志愿者的服务意识,提高志愿者的服务能力。

(四)加强志愿者培训

通过集中培训、社会实践、交流观摩等方式,使志愿者了解国际交往礼仪、外国风土人情、饮食习惯、宗教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志愿者的综合素质。举办专题国际研讨会,开展志愿者国内外交流观摩,建设一支符合国际标准,国内一流的志愿者队伍。

参考文献:

[1] 郁文蕾.外语教育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0,(5).

[2] 钱伟.外语人才对四川经济发展的作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