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技能培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外汉语技能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外汉语技能培训范文1

关键词: 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 应用型 综合创新能力

我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并在第十六条具体规定了本科教育的学业标准,要求:“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因此,面向社会应用,突出实践教学,培养行业急需的综合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共同努力的方向。理工科教学已经通过校企合作的实训模式、订单模式全面改革实践教学,在技能与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有了许多尝试与突破。然而,像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这样的纯理论型专业,实践教学如何实施,在教学中又应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实践能力,却一直是教育改革的难点所在。考察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的实践教学现状,大多数学校流于表面化、分散化,缺乏体系化的整合、切实的实践教学载体和有效的质量考核机制。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实践教学的定位模糊不清,它既不能寻找到专业对口的企业,实现批量实习,又不能完全停留在技能培养,下降到职业训练的层次。就专业的特色与定位而言,从文科人才培养的个性化特点出发,我认为,综合创新能力是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定位。综合创新能力,一方面联结着听、说、读、写等语言文学、文化交流的基本技能,一方面联结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策略。将实用技能与综合创新能力融为一体,才能准确定位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它成为纯文科人才面向社会应用转型的关键。

一、目前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的目标与方向错位,缺乏科学性。

与理工科的实践教学有明确的技能目标、相关实体企业的实训支撑相比,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的实践教学往往对本专业实践能力的目标认识不清,导致内容空泛、形式单调。具体来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放羊式”的分散实习。由于一家企事业单位对此类人才的需求只能是一两个,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社会实践难以批量组织,缺乏统一的指导,与课内学习脱节,与专业特点结合不紧密,不能学以致用。形式上局限于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文化采风等,停留在初级发展阶段,打通行业实践与专业研究,“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无从谈起。一种是就业导向的技能教学。盲目引入职业资格认证,如北京印刷学院、金陵科技学院以岗位操作技能为教学目标,将获得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秘书资格证书、驾驶证书等作为实践能力的标志,显然是将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的实践能力简单化为操作技能,使人才的发展潜力严重不足。上述两种教学实践将专业本位与岗位本位对立起来,缺乏立足专业本身,以综合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实践能力定位。

(二)实践教学的层次与模块混乱,缺乏系统性。

实践教学环节缺少全局性、可持续的建设思路和发展规划。在教学管理方面没有具体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设计,缺乏规范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任课老师各自为战,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无法衔接起来,无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校内专业实践与校外社会实践缺乏贯穿性,实习单位的选择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偶然性,社会实践内容的安排随机性强,合作关系的稳定性较差。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缺乏一个从课内教学、校内外实践课程全面整合的分阶段、分模块的教学体系。

(三)实践教学的评价标准僵化,缺乏有效监控。

实践教学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通常与理论课教学采取同一评价标准,尚未建立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过程控制和质量评价体系,使实践教学的质量管理与监控无法到位。

二、定位于综合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建构

我们将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于综合创新能力,围绕着综合创新能力建构本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并没有与行业直接挂钩的专业技能,因而我们在宽口径、厚基础的专业培养方向上,面向社会应用,提出综合创新这一实践能力的基础平台。综合创新这一能力平台向下可以涵盖教育、文化行业所需的各类技能,向上可以拓展出问题解决的策略,使纯理论的文科专业与社会应用相对接。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分为两大类,一是在写作、设计、制作与解读作品中体现的创造力;二是在教育行业、出版社、媒体、文化企业等实务经营中的管理能力,以综合涵盖管理能力,以创新涵盖创造能力,两者紧密联系。学生缺乏创作经验与文学感悟能力,无法组织管理好教育、文化产业实务;缺乏组织能力,无法将个人创造融入产业的整体发展。因此,我们以综合创新的实践能力为目标,依托实务,通过“文化与传播实务”平台,全面整合理论课、实验课与实践课,构建一个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在教育培训、办刊物、报纸、网站与广告业务经营中参与实际工作,训练实用技能,并进一步转化、提升综合创新能力。

(一)改革思路。

1.实践教学“学科化”、“课程化”。

使实践教学本身成为一个有具体目标、有完整规范要求的学科。依托“文化与传播实务”平台,将认识实习、专业竞赛、技能训练、社会调查、课程实践、学年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所有实践教学环节以实践课程的形式统一落实,使专业实践教学成为内容具体、要求明确、管理规范、效果显著的本科生的必修课。

2.实践教学“阶段化”、“系统化”。

依托“文化与传播实务”平台,打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连接学校与社会资源,从改革基础专业课的教学方法、到技能实训、校内实践、上岗实习,分阶段实施,融实用技能于文化与传播实务中,突出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

3.实践教学“综合性”、“创新性”。

依托实务的实践教学倡导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系,不断与社会对接,在专业创造与实务经营中落实创造力与管理能力的培养。

(二)具体方案。

我们以综合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为指导,依托“文化与传播实务”平台,建构一个目标明确、内容充实、评价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以研究性学习贯穿课内理论学习与课外实践教学、打通校内外实践平台,完成实践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体系建设,从而实现应用型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综合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具体方案如上图。

1.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建设。

实践教学过程,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包含以下内容。

(1)一年级

实践课程组织形式:专业竞赛(学期中)、认识实习(短学期)。专业竞赛以大量的专业阅读为基础,在研读、理解文学经典(包括传播学经典案例、作品)的基础上,以兴趣爱好为切入点,动手改编或模仿原创,通过经典作品的剧本改编、舞台演出等活动呈现,从而培养学生对经典作品的理解能力、初步的创作能力,以及在活动组织中的团队合作、协调管理能力。认识实习引导学生进入社会文化产业实体,初步认识行业现状,鼓励一定程度的社会问题调研。

评价方法:专业竞赛以小组为单位综合评价,将创作内容与创作水平、后台技术与经营组织能力均纳入考核范围,充分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认识实习以实习报告为评价依据,着重考察学生对行业的认识程度。

(2)二年级

实践课程组织形式:文化主题活动(学期中)、课程实践(学期中)、社会调查(短学期)。文化主题活动由学生自选文化专题,检索资料,研究问题,以展板、演出、报告等多样形式呈现。课程实践主要体现在写作呈现上,重在出成果。其中,汉语言专业以创作为主,创办内刊,优秀者向外投稿;对外汉语专业以留学生课外辅导为主,培养实际教学能力。课程实践与摄影摄像、平面设计等实验课程,以及教学法、采访写作等实务性课程相结合,使实践教学与实验教学、课程教学有机融合,实现实践教学体系的系统化、整体化。社会调查是前一阶段认识实习的深入,一面在行业中运用实务技能,一面以专业理论分析行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交研究报告。

评价方法:文化主题活动、课程实践以实际的组织形式展开小组或单人评价,实务技能是基本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更着重考察其综合分析能力与创新能力。社会调查以实习日志、研究报告为评价依据,考察学生的问题研究能力。

(3)三年级

实践课程组织形式:采编实务(学期中)、学年论文(学期中)。采编实务以创办校内报纸、网站为依托,全部内容由学生采访、撰写、编辑,贯穿一年的实践课程将充分培育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采编能力与实用业务技能;以实务形式的产业经营模拟充分锻炼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报纸、网站的内容采编、广告创作与经营打通了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可有效培育应用型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人才的综合创新能力。其中优秀人才将与电视台、报纸、专业网站等媒体对接,由行业与学校共同制订学习计划与考核目标,实现学校―行业的合作。学年论文则是基于实务的理论总结,应以专业理论知识进入行业实践,为毕业论文的撰写作准备。

评价方法:采编实务按学生的实际工作分为采写组、编辑组、广告部、运营部,并按周期轮换,使学生熟悉文化行业实务的全过程,成绩评价立足部门的实际功能,教师分类指导、按组评价。学年论文着重考查学生的专业研究能力。

(4)四年级

实践课程组织形式:毕业综合实习(学期中)、毕业论文(学期中)。毕业综合实习全面进入行业实践,在前期与行业合作基础上,以实习基地为依托,以“师徒相授”的全程跟踪式指导实现个性化培养。毕业论文是四年实践教学的全面总结,学生在实务活动中发现问题,以专业理论分析问题,以综合创新能力解决问题。从实践中来的研究将大大改变毕业论文选题陈旧、从文本到文本的资料堆砌状况,代之以鲜活的当下性、明确的指向性和独立的批判性。文学类选题结合文学规律,研究历史文本与当代文本的产业化运用;传播类选题紧密联系社会,思考文化内容生产与产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选题或将对社会文化思潮与价值观念起积极的推进作用,或将有助于解决文化产业实务经营中的实际问题。

评价方法:毕业综合实习以实习日志、实结为评价依据,由导师综合全部表现,进行个别评价。毕业论文鼓励实用对策型选题。

2.以实践为导向的研究性学习。

与行业实践紧密联系的研究性学习,创新了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方法。专业理论学习从理解作品、分析案例出发,研究社会问题,要求具有鲜明的现实指向性;实验教学以实用操作技能训练为抓手,突破纯就业导向的岗位技能培训,结合专业竞赛、课程实践,落脚点仍在文化传播实务的内容创作,要求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性;实践教学伴随专业学习的始终,分阶段、分模块实现,依托刊物、报纸、网站等文化传播实务,以认识实习、社会调查切入行业实体,采编实务的行业技能,采编内容则是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与研究,这是文学传播类专业综合创新人才的核心要义。这样,一个以课堂理论学习为基础、技能实验教学为手段、综合实践教学为载体,始终导向实践的研究性学习体系得以构建,从而实现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面向实践、面向应用的全方位转向。

对外汉语技能培训范文2

1.学科定位不准确。近几年来,高等教育逐步进入大众化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虽然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文学院系进行了一系列的课程改革,教育部也对各级高校进行了专业合格评估,但是,我国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对汉语言专业依然缺乏准确的定位,不少高校尤其是诸多地方高校仍然抱着传统的专业意识,未及时调整培养目标,更没有顾及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所以,培养的学生与社会实际需求形成了强烈反差。

2.课程设置不合理。汉语言文学专业有自身的特殊性,除少数继续深造或在中学任教之外,大部分学生不会在相对应的行业领域就业。因此,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只是作为广阔的背景存在,实际工作中并不直接涉及到。但是,在实际课程设置之时,承接传统的惯性,学校依然将焦点集中在传统专业课上,如古代汉语、中国文学、外国文学、文艺理论等占据了汉语言文学课的90%以上,专业基础知识也是重复出现在专业课程、基础教学课程、选修课程之中。而一些新兴课程如网络编辑学、现代办公技术、公关礼仪、DV制作等紧跟时代前沿并且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课程,往往没有开设。这种课程设置对于专业的人才培养确实有一定好处,但却限制了学生的视野,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影响了学生的择业能力。这样就形成了现阶段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与用不能协调的现象。

3.教学手段落后。随着教学设施不断更新,近几年现代化教学设备迅速在高校之中普及,但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讲,在大多数高校,普遍采用的是“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受教学内容的影响很少使用现代化的电教设备,在课堂上很少能形成声文并茂、生趣盎然的教学情境,也难以激发学生的高度热情,不能丰富见闻,更无法培养浓厚的兴趣。由于教学手段的落后,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之中,只有教师一个人在津津乐道,学生只是消极地接受知识,而没有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他们动脑的思维能力及动手的实践能力受到了严重的禁锢。

4.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单一。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只注重学生知识的评价,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评价。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考试中也只是重视考察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评价的依据基本上是笔试的成绩。奖学金的评定,优秀学生、预备党员的选取,很大一部分依据学习成绩,而对学生的视野广度、电脑技能、职业规划及交际交往等非专业能力则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

二、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1.学科定位要有层次性。不同类型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条件,来制定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例如:国家重点文科院校师资雄厚,图书资料齐全,其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定位在全面发展,不仅能从事以后的教学及各行各业文字工作,还应有较强的科研和管理能力,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级汉语专业人才。综合性大学、重点师范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基本定位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从事汉语教学与训练,具有文字编辑和新闻采编能力,同时也应该兼有社会文化工作的指导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普通专科院校、高职院校和“专升本”时间不长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应将重点转向为农村、社区培养专门人才,培养出既能在艰苦办学条件下担任教学与训练任务的学校教育工作者,又能够胜任其他行业的专门人才。根据自己的特点,来划分不同的层次,就可以改变原来“一刀切”的弊端,使学科定位明晰,并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2.专业方向要有多向性。当前社会各种部门和行业之间的融合渗透越来越多,所以,单纯的语言文字工作者已经不能满足各个部门和行业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进行深入研究,重新对本专业的方向设定问题进行全方位的考虑。我们应该根据社会的具体要求,根据不同行业、领域对人才规格的需求模式进行方向分流,形成基础加特色的培养模式。我们可以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之下分设语文教学与教育管理(即师范类)、涉外高级文秘、文化产业管理、新闻学、对外汉语教学等方向。实施低年级通修专业基础课,侧重培养专业基本能力;高年级分流主修专业方向限选课,侧重培养主攻方向能力的模式,并鼓励跨专业方向兼修。这样就能使学生在掌握系统知识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要,选择不同的方向学习,从而完成从单一性到多向性的转型。

3.课程设置要有科学性。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具体体现,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必要条件,因此,课程体系的改革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整体改革的核心。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对于课程设置的改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优化传统专业基础课。当今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十余门课程的专业基础课程,存有繁琐重复之弊,所以,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首先要精简课程内容,每门课都要根据对本领域最新知识结构的分析来设计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强化核心内容。其次要整合各课程之间的内容,避免内容交叉重复,如文学概论和写作学都讲文体学知识,文学史和文学概论都涉及文学思潮,前面的课程已经讲过的,后面的课程不要再重复,使整个专业基础课的结构严密而紧凑。其次,增加专业技能课。刘颖聪先生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结构分为考研模块、教育与教学模块、文秘与公关模块、新闻传播模块、社区文化管理模块等五大模块,其中后面三个模块基本就属于专业技能课。专业技能课程的系统设置与强化,是实现培养本专业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基本保证。在现有的课程设计中,我们设置的应用性课程相对来说较少,且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专业方向的要求,我们应该相应地增加新兴的课程,如在文秘与公关方向之下,应该开设应用写作、秘书学、行政法学、公共关系学、新闻采访与写作、公务员基础知识管理学、广告学、人力资源管理学、档案管理学、办公室礼仪等课程,培养学生从事企事业、机关文员及秘书的能力。在新闻传播方向之下,应该开设编辑与采访及相应的新闻传播学的理论、实践的系列课程,培养学生在文化及新闻领域从业的能力。对外汉语教学方向之下,应该开设教学理论、外国文化及相应的实践课程。这种课程体系的设定能够使我们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与用的矛盾之间建立一种合理的平衡,能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技能培养要有实用性。原来培养的汉语人才往往是只懂得运用语言文字工具、与书本打交道的人。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汉语人才必须要多方面地掌握实用性的技术。如,现代科技日益发展,各种网络、传媒技术日新月异,并成为安身立命的必备技能,所以,我们培养的学生就是要既能耍笔杆子,又能扛摄像机,还懂得编辑与制作,能够将语言文字传播、影像传播和网络传播等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再如,汉语在国际上地位日渐突出,世界各地有众多外国人在学习汉语,对外汉语教师极其紧缺,特别是汉语言文学基础深厚又熟悉一门外语的人才更是倍受青睐,对此,一定要指导有意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生熟练掌握英语技能,这无疑比单纯的汉语人才更具有竞争优势。

5.教学环节要有实践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作用十分重要,是保证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具有稳定与广阔就业前景的重要一环。2007年,教育部等十部委就大学生就业政策联合采取五大新举措,其中有一条是“广泛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技能培训和就业见习活动。使一大批高职学校的毕业生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虽然只是对高职院校毕业生提出的要求,但也是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方案调整的重要参考。在教学环节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职业竞争力,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学不仅仅局限于教室,还要让学生走出教室,注重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性、综合性比较强,打好扎实的专业功底,将会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不可替代的原动力,所以对于专业课程,不能采用一律压缩的态度,在引导学生掌握好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和学生社团的各类活动,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努力培养和加强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进行有效的衔接,帮助学生完成由学校走向职场的过渡。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也是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的步骤。老师要积极借用,整合教育资源,为学生搭建课外训练平台,加强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合作,建立学校与实习基地间的直接通道,扩大实习基地的选择范围。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到有关部门学习锻炼,或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相关部分也要专门为在校学生提供实习和国际交流的机会,要及时各类信息,使学生在第一时间收到公司短期实习或者校内研究助理等招聘信息,从而建立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培养机制。

6.就业指导机制要有明确性。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职业定位模糊,此专业学生对于毕业后就业的意向往往比较模糊。很多同学在大学四年之中,随波逐流没有任何规划,致使毕业找工作之时手忙脚乱。所以,老师要注意此种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分阶段地指导学生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建立有效的就业指导机制。大一是就业教育的萌芽期。在大学一年级时,老师要向学生灌输职业规划的理念,介绍就业工作的相关概念和基本常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指导学生制订大学四年规划。大二是就业的储备期。对大二的学生要进一步深化就业观教育,帮助他们分析就业形势,调整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积极锻炼就业必备的素质和技能,夯实基础。大三则到了就业取向的分化期。在这个年级阶段应注重分类指导,帮助学生分析几种职业去向,是深造读研当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工作者还是自己创业,根据学生的不同选择通过专题讲座、报告会、橱窗宣传、个别辅导等集中的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指导。到了大四进行考研与就业分流,对考研学生重点进行学科纵深教育,让准备就业的学生重点学习就业相关课程和参加专业技能实践。

对外汉语技能培训范文3

关键词:肯尼亚;汉语推广;优势;不利因素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5-0128-03

汉语国际推广受全球性的“汉语热”的潮流推动,截至2014年8月,全球已有465所孔子学院和713个孔子课堂,并分布在123个国家[1],在孔子学院的辐射和带动下,全球学汉语的人数已上亿,美、英、法、日、韩等43个国家将汉语教学纳入本国国民教育体系。据悉,目前70多个国家400多个机构正在积极申办孔子学院,汉语被世界的需要和推广的形势令人鼓舞。

汉语推广是我国的一项长期事业,因而在影响越来越大的大好形势下,更要大力和务实地做好非发达地区特别是非洲地区的汉语推广工作,以促进这项伟大事业的稳定和全面发展。较之其他国家的语言国际推广经营模式,我们的语言推广政策和国别研究有待加强和完善[2]。笔者基于在非洲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学实践和社会调查的经历及相关资料对肯尼亚的国别研究较少的情况,试以总结肯尼亚汉语推广的现状,提出一点对肯尼亚汉语推广和汉语国际推广的国别性认识和可供了解的参考。

一、肯尼亚语言推广背景简况

肯尼亚是非洲东部经济较为开放,国际交流相对频繁的原英属殖民地国家,20世纪60年代,教育事业得以重视并发展起来,首都内罗毕现有国立、私立分综合性和职业教育特色的大学31所[3]。官方语言为英语和斯瓦希里语,除此之外还有42种部落语言。学生的第一外语为法语或德语,国民一般都能同时使用三、四种语言,学习外语不乏天赋。

目前肯尼亚有汉语、韩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多家国际语言推广机构,首都内罗毕市内有这几国的官方和私立性语言培训组织。其中以独立办学的法国的法盟、德国的歌德学院、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学院和与当地大学合作办学的中国的孔子学院最具影响力且都大多都较为集中分布在国立大学内罗毕大学附近。

二、汉语官方推广机构和民间汉语培训组织

目前国家汉办官网登记的肯尼亚三所孔子学院和一所广播孔子课堂为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合作院校为天津师范大学)、肯雅塔大学孔子学院(合作院校为山东师范大学)、新成立的埃格顿大学孔子学院(2012年12月13日挂牌,合作院校为南京农业大学)和中国信息文化交流肯尼亚有限公司海外华语学校即内罗毕广播孔子课堂[1]。

而民间还有韩国人开办的基督教性质的学校Mahanaim Educational Institute和美国的私立学校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简称USIU)为吸引学生和满足多语种选学课的需求也开设了汉语课程。他们的汉语教师有的是从国际青少年联合会(IYF)报名申请赴任的中国志愿者,也有学习一两年汉语的本土学生做兼职教师。

三、肯尼亚汉语推广的优势

一是有发展的动力和可抓住的契机。在2009年非洲孔子学院联席会上,肯尼亚的肯雅塔大学孔子学院的外方院长就发言要求拓宽孔院的培训领域。非洲许多官员也表示,希望孔子学院在职业教育、农产品加工、药用植物研究、减贫与经济发展等领域举办研修班和培训[4]。

在2012年的非洲孔子学院联席会上,在谈到非洲地区孔子学院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时,国家汉办许琳主任说,非洲地区孔子学院将把重点放在三个方面:一是开展汉语学历教育,设立本科、硕士、博士学位;二是辐射中小学和社区;三是汉语教学与职业培训相结合,大力培养汉语的专业技术人才。给非洲地区的大学和中学的孔子学院(课堂)植入一些技术培训课,让学生们在学汉语的同时,也学到谋生本领,特别是到中资企业去工作的基本技能,这将是非洲地区的特色,也是其他地区的孔子学院所没有的[4]。

肯尼亚计划在2015年6月前新建60所技术培训学校,以提高其年轻人技术技能水平,促进本地产业发展,预计数百万肯年轻人将因此受益。目前,肯尼亚已在47个郡选定60个选区执行该计划,建设资金将由肯中央政府和各选区共同筹集,建设工程拟于2014年10月正式开始。每个学院计划占地5英亩,配备建设1个车间、若干教室及1栋两层办公楼。据统计,2013年肯各类技术培训学院共招收约14.8万名学生,而同期大学招生数为32.5万人,技术技能培训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5]。

在中国与肯尼亚之间贸易往来与旅游经济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肯尼亚商人和求职者希望通过学习汉语,提高商业合作和就业的机会。而目前肯尼亚的汉语培训班或汉语选修课程基本能够满足他们的初级学习需求,还有很大的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项目的开发需求和课程拓展空间。据2013年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和肯尼亚华人华侨联合会的统计数据显示:肯尼亚现有华为、中兴等通讯公司,中国石油、武夷等实业公司及商贸、旅游等中资公司等近一百家。具备英语和汉语双语能力的求职者特别是大学生群体。在当地的就业机会较多也较好。

二是中肯两国间越来越多的文化交流活动和各类志愿者在肯尼亚的多种服务项目机构中任职,让当地越来越多的民众感受到中国的魅力和实惠,除对学习汉语功利性的需求之外也在互动交流中增进了对中国人和中国的了解,加深着两国彼此间的民间友谊,汉语言文化深入推广的人文环境正逐渐形成。

三是中国与当地大学合作办学的孔子学院,依托当地学校资源和生源,并利用中国国家汉办提供的奖学金名额吸引招生并进一步培养有志学好汉语的肯尼亚青年去中国留学,让他们留学回国后可以职业汉语教师的身份成为传播汉语言文化的本土民间使者。

四、肯尼亚汉语推广的不利因素

(一)西欧主要国家的语言推广机构占据市场主要地位

西方发达国家的语言推广起步较早,是伴随着殖民侵略开展的。黄鸣奋(2006)[6]指出“语言推广与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殖民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在其殖民地强制推行本国语言,对一些非殖民地国家在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上的影响至今。”汉语国际推广属于语言海外推广的范畴,然而相对于英国、日本等国而言,我国汉语国际推广起步比较晚,只是将近十年的开拓阶段,因此在理论上与实践经验上还不成熟。

肯尼亚的“法盟”、“歌德学院”和“塞万提斯学院“等语言培训机构有自己独立的大楼,经营模式成熟且本土化程度较高,占据着肯尼亚语言国际推广市场高端且较大的份额。他们的学费在当地的物价学中算是较高的,但仍能吸引很多学员长期学习,参加中、高级的语言等级测试考试。

(二)汉语推广本土化程度不高

肯尼亚的社会文化受西方影响较深,宗教文化氛围较为浓厚,且第一语言为斯瓦希里语,英语作为官方用语从小学教育就开始习得,教育体制和考试制度与西方国家教育体制通通。因此在该地区对汉语教师和汉语志愿者的本土化适应能力和本土化教学能力要求较高,需深入了解其西方文化背景、非洲特色和特殊国情。

肯尼亚汉语推广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但目前还处于以初级教学为主的阶段。这其中客观原因占主导,首先,汉语专职教师和汉语志愿者前几年难以招引,但随着近几年肯尼亚的社会局势较为稳定和当地“汉语热”的兴起,及国家汉办的相关鼓励措施,汉语推广工作这几年才进入了师资储备较为稳定的阶段。且主要以语言培训和文化传播为主,还无力进行本土技能性人才的培养。其次,是本土教师培养还处在初期,汉语推广本土化和汉语政策研究还在摸索和积累过程中[7]。

(三)孔子学院辐射力有限

目前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是肯尼亚汉语教学的官方主体机构,肯尼亚当地政府、和驻肯尼亚的中国大使馆及所在合作院校的外方校长都非常重视孔子学院的影响力。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已将汉语教学纳入专业学位教育系统,更是汉语在肯尼亚获得立足之地的证明。但是,截至2014年9月肯尼亚的三所孔子学院在附近的中、小学中还没有设立孔子课堂,还没有形成阶梯式的循序渐进的办学模式,长远来看,必将影响到汉语推广的规模和办学层次[8]。相对而言,法语和德语仍为当地初、高中的第一外语。汉语在肯尼亚的外语地位还是小语种。

(四)汉语教学受制约

1.既定的教学目标受不可控因素影响较大

肯尼亚的大学因师生罢工、罢课的情况较多,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交通运营部门罢工也时常影响学生的到课率;所指定教材也没有照顾到肯尼亚大学的学制、节假日安排情况,教学效果的系统性往往难以保证。

2.学生学习动机过于功利,时间观念淡漠

学生常常在学习汉语的初级阶段,甚至刚会说几句汉语,就急于在外找工作做兼职。历史上的肯尼亚对教育还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传统观念影响下的学生上课迟到现象比较严重。教学中方的教师从心理层面也需要一段磨合与本土化适应时期。

3.招生受限与竞争

作为连续6年获得优秀孔子学院的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在进入大学的专业学位教育系统后也存在着教室不足和招生规模、班次受限的问题,造成师生比例不协调和人力资源分配不充分的尴尬。加之2013年5月韩语推广机构进驻该大学后,教学资源愈加紧张。

4.教材建设的不足

针对肯尼亚当地土语即斯瓦希里语编制的教材极少,一般都是通过英语和法语等媒介语编辑而成,汉语在转换过程中难免失真造成语言学习上的障碍,从而加大了课堂讲解的内容,限制了学生自学的兴趣和空间。另外,汉语教学的器材和设备大多是中国援赠的,由于数量有限很难满足教学需求,且维护成本高,有限的教材和图书馆使用空间也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9]。

五、基于现状的建议和思考

一是以孔子学院为基地,积极利用汉语推广的优势并借着国家汉办关于非洲未来五年重点发展项目的时机和肯尼亚2015年扩展职业教育的计划,结合本土化深层次挖掘的需要,务实目标。同时加强各个孔子学院间的交流,通过定期组织汉语推广和教学教研等活动,加大汉语推广的力度和自身的组织和业务建设,努力在肯尼亚的国际语言推广环境中站稳脚跟。

二是了解并借鉴其他国家的语言推广模式,放开办学和推广的思路。通过租用当地写字楼,加强招生宣传力度,扩大招生并适当的收费,根据学生的不同的需求,不同的经济条件开展类似夏令营的活动吸引初、高中生去中国访问,借以激发和培养初、高中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和需求;灵活制定教学计划和内容,增设不同的班型以解决现实问题和开展市场化的经营模式。

三是争取民间支持。联络中资企业,给赞助企业培养掌握汉语的员工进而实现学员、企业、孔子学院三方的互惠互利,以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基于到肯尼亚的中国人对孔子学院参观的兴趣,可以发展作为旅行社的景点项目之一,向更多人宣传,募集慈善捐款并受社会监督,拓宽经营模式,有活力、有动力地的向前发展。

四是可以搭建交换生项目,让中国学生到肯尼亚国立大学学习,参加可以选修三门专业课的英式体制考试,进而提高英语使用能力。同时有助于国人对非洲国情的了解并熟悉中非贸易的就业导向,因为在肯尼亚的中资企业员工工资和福利待遇对国内的求职者也较有吸引力。

六、结语

在汉语向世界推广的大好形势中,我们要正视和解决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向外推广,在不同国家和地域研究的力度和积累的经验尚不平衡的问题,还需要进行深入的国别研究和本土化研究并借鉴其他国际语言推广机构的经验和成果,制定出务实而行之有效的汉语推广模式,扬长避短,避免问题的延续和解决停滞不前,抓住汉语推广工作在非洲的“未来5年发展目标”的时机,形成自己在非洲鲜明的办学特色,力争在本土国际语言推广市场中做强做大。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汉办网站[EB/OL]..

[6]黄鸣奋.民族语言世界推广概述[J].海外华文教育,2006(2).

[7]徐丽华,郑崧.非洲汉语推广的现状、问题及应对策略[J].论坛,2008(9).

[8]李红秀.孔子学院在非洲汉语教学的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30).

An Analysis of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Spreading Chinese in Kenya

AO Fang-fang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exchange,Tianjing 300387,China)

Abstract: These years has seen the big progress of spreading international Chinese.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ity and ethnic characteristics, the spreading of Chinese in Kenya presents its unique features.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the multi-existence of spreading international Chinese, how to overcome the disadvantages and take advantages is the potential motivation and orientation.The spreading of Chinese in Kenya should take priority in diploma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training and explore feasible operating modes so as to open up new prospects.

Key words: Kenya;spreading Chinese;advantages;disadvantage

对外汉语技能培训范文4

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空前激烈的时代,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社会已进入“考证时代”。

那么2007年,你准备考哪些证书呢?是不是做到心中有数了呢?

三类证书如何选

如果要对各种证书进行分类,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三类:通用型证书,如计算机等级证书、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及大学英语四、六级口语证书,这类证书被用人单位看重,成为各类人才的“必修课”,基本上大学阶段已经完成;另外一种我们称之为能力型证书,有托福(TOEFL)成绩证书、雅思(IELTS)成绩证书、英语中高级口译资格证书、全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和水平证书等;最后一类是职业资格类证书,包括报关员证书、单证员证书、物流师资格证书、国家司法考试证书等、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书、驾驶证等等,范围最广、种类最多。

而我们通常通过充电或者自学要去获得的就是各类职业资格类证书。随着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我国的陆续推行,从劳动部门明确规定的近100个职业资格证书,到人事部门的30多类行业性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再加上社会上推行的300种以上或“土”或“洋”的资格证书,证书多得让人眼花缭乱。与此同时,我国还将继续在许多专业领域加快实施职业资格特别是执业资格制度,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完整的执业资格制度体系。

证书看上去都“很美”,许多人也因此困惑不已:“哪些证书是真正有价值的?我究竟需要考什么证?怎样投资考证能带来最大的收益?”面对品种繁多的各类证书,大家还是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

计算机证书水平有高低

进入2000年以来,不少人已切身感受到计算机这张“通行证”的重要性。据报道,由于对计算机及网络的生疏,一大批45岁以上的人在工作中开始感到力不从心,也在逐步加入考证大军。目前,各种计算机类考试在国内十分红火,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项:

全国信息应用技术证书(NIT):教育部考试中心在借鉴国外有关计算机应用技能培训方面的先进思想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面向全社会推出了与CIT相配套的计算机实际应用技能的培训考核系统――“全国信息应用技术证书(NIT)”。

获得全国信息应用技术模块证书的学员可根据有关规定向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申请相应的剑桥信息技术(CIT)模块证书;已获得CIT证书的学员,也可申请获得NIT证书。

CIT:是剑桥信息技术的简称,由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主办的一种信息技术技能培训及资格认可。它提供国际认可的实用信息技术能力。通过培训和认可后的学员可获得剑桥大学颁发的CIT证书。目前CIT在众多国家中已得到系统化的发展,为社会和企业广泛认可,并形成计算机培训的国际化标准。1993年12月,经国家教委批准,考试中心将CIT引入我国。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实施,自1994年开始,每年开考两次。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是基于推动计算机知识的普及和应用而举行的,考核应试者的知识水平并测试其技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计算机初学者自我测试的心理要求;同时,对用人单位而言,这种既重知识又重操作的考试模式也满足了他们对大批实用人才的实际需要。

中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和水平考试:该考试是由国家人事部和信息产业部组织的国家级考试。参加考试的人可以是从事软件开发的专业人员,也可以是非专业人员;考试的标准是按软件专业水平设置的,而且要求比较全面,注重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考试类别分资格考试和水平考试两种。

微软认证考试:微软公司推出的计算机高级技术人员认证考试,是全球公认的计算机软件高级人才认证。国内的微软认证有四种:微软认证产品专家MCP、微软认证系统工程师MCSE、微软认证软件开发专家MCSD、微软认证数据库管理员MCDBA。据了解,微软认证在国外IT认证中知名度是最高的。

英语考证性质各不同

目前,除了计算机类证书外,就数各种英语考试最为火爆,各种英语考试的性质从大体上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全国大学英语考试是根据理工科本科和文理科本科用的两个《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由教育部(原国家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司组织的全国统一的单科性标准化教学考试,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CET-4)和大学英语六级考试(CET-6)两种。目的是测量考生是否达到了《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大学英语四级和六级的教学要求,促进和检查《教学大纲》的贯彻执行,从而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水平。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每年举行两次,1月、6月各一次。

商务英语:剑桥商务英语证书考试(BEC)属专门用途的英语考试,主要考查考生在商务方面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就剑桥英语考试系列来说,它介于入门英语考试(Key English Test)和初级英语考试(Preliminary EnglishTest)之间。

出国考试:主要分为英国剑桥大学测试中心及美国ETS主办的两类。其中IELTS(国际英文水平测试TheInternational English Language Testing System)是由英国剑桥大学测试中心The Universityof Cambridge Local ExaminationsSyndicat―UCLES、澳大利亚高校国际开发署IDP Education Australia及英国文化委员会The British Council共同举办。1990年4月在中国开始推广。IELTS考试时间为2小时55分钟;考试包含四个部分,分别为听力、阅读、写作和口语。另外,国人较为熟悉的就是美国ETS主办的托福、GRE、GMAT等考试。

会计证书中外大比拼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急需各种类型的经济人才,特别是高级财务人员。近几年,会计证书热不断升温反映了这一市场需求。

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会计师职称考试:财政部、人事部联合成立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办公室,负责考试日常管理工作。办公室设在财政部会计司。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分为初级和中级资格。

美国财务会计认证考试ICMA:ICMA是美国的一种财务、会计证书考试,通过ICMA考试可以获得美国管理会计认证学院(ICMA)颁发的CMA管理会计或者CFM财务管理证书,中国已于1999年9月13日开始ICMA考试。

ACCA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ACCA(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成立于1904年,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及最具规模的国际性会计师组织。从1990年开始,ACCA便积极参与中国会计专才的培训工作,分别在北京、上海、天津、武汉、大连、广州、深圳、长沙和南京设立考场和培训中心。现在,ACCA在中国约有2200名学员和400名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