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案例与教学课例的区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案例与教学课例的区别范文1
关键词:教学课例;典型课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300-01
“教学课例”,即课堂教学案例,是“案例”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教学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学过程中的故事。“典型教学课例”是从实际教学中发现的范例和标本,着重强调课例本身所具有的典型性、代表性和可借鉴性。该课例个案特色突出,呈现的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技巧方法有可推广交流的价值。在实际教学中,所有的授课都是课例,但并不是每一堂课都能成为具有指导意义的典型课例,这就是课例与典型课例的本质区别。下面就来谈一下对典型教学课例的认识。
一、典型课例应是一堂好课
首先,教学目标明确恰当,并有效达成。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能有效指引教与学两方面,能促使教师更合理有效地对教学方法、技术、媒体进行选择和运用。没有教学目标的教学是无的放矢,有教学目标但确定的不够合理,也会影响教学实施。一堂课过程无论如何精彩如果最终没能达成教学目标,那也不能算是一堂好课。
其次,主体意识突出明显,并因材施教。堂课要以学生为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主体的主动参与,努力提高学生主体主动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创造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以调动学生的潜能和学习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中获得心智发展。同时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难度,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分层指导,实施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再次,教学方法得当有效,并优化媒体。教学方法的有效,主要指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好的教学方法应当与教学情境相适合,教得省力,学的轻松,效果明显。同时,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媒体组合,创造性地设计、应用教学软件为学生提供多种优化的获取信息的渠道,提高教学效益。
最后,教学设计展现典型,并借鉴指导。整堂课围绕目标达成,进行精心有效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典型性、普遍性和共性,为其它类似问题的解决提供帮助和借鉴,对教学研究起到支撑作用,有助于教学创新意识的培养,起到示范带头作用,用直观、新颖的教学方法,传递新的教学思想、展示新的教学手段。
二、典型课例存在的问题
典型课例应当对平时教学起到实实在在的指导作用,而不应该是一场“教学秀”。
首先,典型课例必须中看又中用。诚然,为了追求典型中的典型性,会对课堂进行语言逐字逐句精心设计,更甚者每一个眼神、一个表情、板书一笔一划都要追求完美,这样反而走向了另外一种极端。典型课例虽然有示范性,但同样应当是常态下的课、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任何课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如果是,那么假课的可能性就比较大,这种课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因此是值得反思的,需要去重建的。它应当给全体教师平时上课起示范作用的,不是给我们上公开课做示范的。它可以是源于平时教学的提升,但不应该完全脱离于平时教学的模式,它应该是一首歌,人人都可以学唱,而不应该是一场戏,人人只是来看的。
其次,课堂教学目标一定要完全遵守课程教学目标。部分典型课,为了追求一堂课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整体性,要么增加以前内容作为铺垫讲解、要么减少知识点以求课堂紧凑、或者增加内容以追求有深度,为了“拓展”而“拓展”。这样的做法完全脱离了学生认知的能力,背离了课程标准设计的意图。不管你课堂设计得多么完美,这都是一个最大的硬伤。
再次,教学课件的谨慎使用。多媒体教学确实存在方便、快捷、高效的特点,可以综合应用文字、图片、动画和视频等资料来进行教学活动,使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直观而形象,使课堂教学活动变得活泼,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真实性,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上单调的教学模式,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部分典型课为了追求极致,大量使用教学课件,有甚者几秒的3D动画演示需要经过专业人员几天的制作,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反而走进了另外一个误区。其实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使用一些多媒体技术,无可厚非。但有多少教师在平时上课时,每次都请专业人员进行多媒体或课件制作呢,我看就是上示范课的教者也未必吧。
教学案例与教学课例的区别范文2
关键词:教师角色;组织;引导;参与;开发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7-0054-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7.024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抄。二是以教为基础,学生只是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怎么教就怎么学,不教不学,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学会,教学只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机械叠加。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那么,新课程中教师应该如何转变角色呢?下面从课堂教学案例中来体会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课堂教学案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教学片段
师:(在引出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后)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在日常生活中物质所发生的变化里,哪些属于化学变化?哪些属于物理变化?
(学生讨论后纷纷发言)
生:钢铁生锈是化学变化。
生:冰雪融化是物理变化。
……
(教师把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例子投影到屏幕上,分到每个小组,让每个小组的学生从中判断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
师:在每个小组的例子中你们认为哪些属于物理变化?哪些属于化学变化?并说出判断的依据。
生1:我们小组里的食物的腐烂是化学变化,因为腐烂后的食物与原来的不一样了,有新物质生成;铁皮制成铁桶是物理变化,因为没有生成新物质,只是形状变了。
生2:我们小组里的煤炭燃烧是化学变化,因为燃烧后的煤渣与原来的煤炭不一样,生成了新物质;水结成冰是物理变化,因为冰融化后还是水,没有生成新物质,只是状态改变而已。
生3:我们小组里的灯泡发光属于化学变化,因为发光还发热,生成了新物质;鸡蛋煮熟属于物理变化,因为煮熟的鸡蛋还是鸡蛋,没有生成新物质。
生4:老师,我不同意生3的看法,我认为灯泡发光属于物理变化,因为发光后的灯丝与发光前是一样的,并没有生成新物质,而鸡蛋被煮熟是化学变化,因为煮熟的鸡蛋孵不出小鸡了,生成了新物质。
师:(没有急于做出评价,只是微笑地看着生3)你觉得生4说得有没有道理?(生3恍然地点了点头)是的,灯泡发光属于物理变化,鸡蛋被煮熟是化学变化。生4同学很善于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也很善于动脑筋去思考问题,希望大家也能向他学习。刚才通过生3的回答和生4的矫正,我们可以获得什么启示?
生5:老师,我觉得只是通过发光、发热并不能判断是否是化学变化。
生6:老师,那有气泡冒出是不是一定是化学变化啊?
师:把水烧开了有没有气泡冒出呢,是化学变化吗?
生6:不是,我明白了。
师:同学们讨论一下,如果液体中有沉淀物出现,能否判断该变化就是化学变化呢?
生7:不能。
师:为什么?能举个例子吗?
生7:我用暖水瓶倒出开水时,静置一段时间后有时就会有白色固体沉淀下来,但是没有生成新物质啊,是物理变化。
师:大家说一说,生7说得好不好?
生合:好!(教师和学生鼓掌祝贺生7)
师:究竟如何准确判断某一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其根本依据是什么?
生合: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师:这就是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
(老师利用投影出示有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例子,让学生抢答)
……
一、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就是教师要营造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我展示的空间,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进行有效学习。
课例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找出与生活有关的变化(钢铁生锈、冰雪融化等)以外,还为学生收集了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例,让学生判断属于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由于教师充分而恰当地利用了这些具体而生动的生活资源,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进而体会到化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营造积极的课堂心里氛围就是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和和谐的氛围里受到激励和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学习热情更加高涨。课例中,教师提供了几组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有关的事例,让每一小组同学进行判别,给学生创设了和谐、民主、平等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我展示的空间。另外,教师还要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进行交流合作,把时间还给学生。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也是重要的学习资源,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和关爱,使学生受到激励和鼓舞,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发,当学生遇到疑问或困惑时,教师不轻易的给予解答,而是引导学生去思考;引导还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遇到困难或挫折而畏惧不前时,教师不是拖着学生走,而是激发学生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学生大胆地勇往直前。
课例中,教师设计了“电灯通电发光、鸡蛋被煮熟”等具有生活意义和实践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去作出判断和解答,通过生3的回答和生4的矫正以后,引导学生去思考获得的启示:只是通过发光、发热并不能判断是否是化学变化。而对于生6同学提出“有气泡冒出是不是一定是化学变化啊?”,教师并没有给于解答,而是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自己作出判断。通过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激活学生学习探究过程中所需要的先前的生活或实践经验,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实现自我建构,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发挥和利用。
三、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并不是要把教师的教学行为完全变成学生的学习行为,而是要以教师的行为方式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在参与中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与认识。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和交流。课例中,教师的微笑、鼓励的眼神、亲切的话语以及小小的暗示都可以使学生信心倍增,克服胆怯、自卑等心理,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从一系列的师生互动中真正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新课程还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合作、沟通与交流,推进课堂教学。课例中,在生3回答错误之后,教师并没有急于评价,只是微笑地看着生3说“你觉得生4说得有没有道理?”直到生3恍然地点了点头,教师才继续说下去。体现了教师与学生在平等地参与教学,从而形成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学习共同体”,当教师和学生同时鼓掌祝贺生7的时候,体现了师生间共同分享感情和认识。
四、教师是教材的开发者
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要融入自己的学科知识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加工,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广泛的,是源于课本,但不是仅限于课本,教材只是教师和学生实施课程标准的重要依据。“教教科书”只是传统的教学方式,“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应有的教学方式。不同版本的教材具有不同的编写体例、内容选择和呈现方式等,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能够正确理解编者思路和编写意图,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有目的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补充和整合,使教材变得更生动活泼。
教材给教师用教材留下了很多创造的空间,如果教学时只是照搬教材,显然就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深入研究学生,从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出发,了解学生的现实水平,找准学科课程标准、教材、学生三者的结合点。这样,才能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要求,促使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真正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教学案例与教学课例的区别范文3
(一)突出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本课程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替进行,师生边教边学边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答疑解惑者、组织者,学生则是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主体。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又可以突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等职业能力。
(二)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银行会计》课程教学的关键是教学内容的安排。通过研究大量的文献,关注金融、财会业务技术比赛的报导,结合对往届毕业生的走访调查,选择实用开放的教学案例,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核标准选择合适的课后习题,根据行业发展中的前沿及热点问题确定了课堂讨论题目。此外,还制作了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并挑选了与行业相关的热点视频资料,从而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学资源。
(三)提升了教师教学水平与研究能力
实施《银行会计》教学改革,不仅要求教师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熟悉金融、财会相关业务,谙熟处理相关业务所需要的技能,还要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授课内容的不同灵活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并能对多种教学方法进行组合优化。同时,还要求教师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形式组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既激发了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设计的热情,又促使其积极致力于教学科研及相关的实践工作,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与研究能力。
(四)提高了学生职业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为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环境,教师在教学中区别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通过讲、练、评、赛等多种方式组织教学,做到教中学,学中做。此外,教师在教学的各环节均精心设计问题,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程教学活动,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并挖掘其学习潜力。案例教学则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银行会计》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热点问题的课堂讨论及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合作能力。
二、《银行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进度的问题
本课程所使用的仿真模拟银行实训室、课程实践所用的各类凭证账簿以及业务用章全部按实际工作中的形式配备,使用的凭证联次、纸张大小、质量及项目要素与银行实际使用的完全一致,并根据课程的需要足额的配备给学生使用。通过以上方法为学生模拟出了商业银行真实工作环境及氛围,从而实现教学与实践的距离。同时对于与教学内容的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往往通过大量的案例进行补充。但这种师生互动方式与讲授式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教学进度明显减慢。
(二)教学内容的问题
为提高学生职业操作能力,教学中教学项目的设计以实际工作任务为依据,学习任务以岗位实际活动流程作为载体。但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此种方式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理论的学习和掌握。
(三)师生方面的问题
教师的教学理念更新不足,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有待提高。教师接受以学生为主体的工作导向式教学理念时存在一些障碍。教师缺乏较高的法律素养、广博的银行业务知识、实际工作经验和具备情境模拟能力。学生课前自学任务完成不好,对课程重要性认识不够,兴趣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
三、解决的途径
(一)完善项目教学模式设计
《银行会计》课程打破传统的理论教学加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教学项目的设计以实际工作任务为依据,学习任务以岗位实际活动流程作为载体,将知识、方法和技能有机融合,教、学、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利用(模拟银行实训室、银行模拟教学平台系统等进行仿真化教学。
(二)合理确定项目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本门课程在安排教学的过程当中,应根据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来选取教学内容,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要注重与银行实际工作部门的密切联系,及时收集整理形成了内容丰富的案例集,针对不同的业务内容在实际教学与实训过程中使用,强化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2.教学内容的适用性。验证《银行会计》课程教学效果的最好证明就是学生对银行一线临柜工作岗位的应聘率,就是银行对毕业生临柜业务知识、业务技能的认可程度。所以要提高从事金融及其相关行业就业率,从而验证《银行会计》课程的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
3.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银行柜员岗位为核心,以银行各项临柜业务操作为主体,让学生在完成具体教学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通过设计情景模拟、角色互换等实训练习,结合真实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胜任银行柜员岗位的职业能力。同时,要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三)注重技能教师的培养。
1.从教师入职指导和岗前培训入手,并选定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负责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
2.通过组织课例课,推广先进的教学经验。
3.通过各类的银行业务知识培训、顶岗实习,利用寒暑假,到银行调研实习及与行业专家交流等方式,来丰富教师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实务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更好地推动项目教学发展。
(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案例与教学课例的区别范文4
其一是凸显问题化。跟进式组本研训的立足点是:将组内教师在教学中过程中碰到的实际问题提出来进行研究,立足于教学实际,并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为目标。
其二是凸显系列化。跟进式组本研训的核心是:将问题、方法的探讨付诸新的实践,并根据需要进行反复多次的实践与讨论,在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实现教学研究的良性循环。
其三是凸显跟进化。跟进式组本研训不是“同水复”,而是一个由封闭趋向开放,多层面的信息交流的过程,研训的目标指向是提升组本研训的质量和效率。
当然强调组本,并不是要放弃校本,而是要把组本研训在学校层面和教研组层面的双向落实。因为组本研训如果疏于管理,就会失之规范而流于形式。因此我们的研训要基于组本又要高于组本。基于组本就是在研训主题、研训主体、研训方法上要重心下移;高于组本就是在观念引导上、操作规范上、制度保障上要有学校层面的全面监控和引导,以“行为跟进”来规范行为,引导观念转变:以“行为改进”来反思行为,研究问题。
一、行为跟进:从行为规范到观念转变
有人说:好的规范就是一所学校的文化。教师的成长更多的时候是文化氛围的熏染。所以落实常规,对学生而言是幸福的课堂,对教师而言是成长的阶梯,对学校而言是发展的动力。
1、日常行为跟进――调研让我们有方向
任何教学行为,在操作中都有一定的问题存在,调研,就成了管理的一个重要的策略和手段。学校以教学调研视导组为单位,以调研为抓手,结合随堂听课,重点加强备课、上课、作业等教学常规过程的调研。以导为主,兼顾检查,挖掘亮点,反思不足,调整改进,由此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常态课教学质量。
调研有层次有区别。调研的主要功用不是去批评教师的问题,而是帮助教师自我发现并找到弥补问题的对策和方向。在学校的教师群体中,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年龄结构是不同的,因此调研的侧重点也应该是不同的。有的青年教师岗位适应比较慢,班级课堂管理有问题,重点是课堂调研,努力让他做到“先入格”,“再入规”。对成熟期但责任心不强的老师重点看他的作业批改及时性和后进生辅导这一块上。对班级管理薄弱的老师重点看展读、午读的管理和班队课的调研。调研形式也不一样,有的是打招呼听课,有的是推门课,有的是学生座谈的,有的是查看作业和备课本的。
调研有侧重点。教学常规几乎涉及日常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每个学期有一个侧重点,每学期巩固做出一个亮点来。200年重点做如何听课:听课的准备、听课的问题意识、评课交流意识、听课笔记的记录方式、听课反思的方向寻找。2010年重点是规范备课和后20%的跟进。2011年重点是作业的布置批改和学情分析。在这样的调研下,帮助老师对教学常规的落实进行了一次全新的塑造和指导。
调研有及时反馈。常规调研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教师自我发现存在的问题,而发现问题的目的则是为了改进不足之处。所以,每次调研检查之后都要及时反馈,以使被检查者明确存在的问题并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予以矫正。所以调研的反馈非常重要,我们要让老师感觉到你是去帮助他做得更好,是去帮他想办法的,不是去检查他,去给他压力的。反馈的形式有多层面:一是调研者和被调研者的当天及时反馈;二是调研组成员的小组反馈;二是学校层面的阶段反馈。
调研是常抓不懈的。光靠学校层面调研精力有限,说服力不强,因此我们在每次教研组活动时有教研组长带头互相检查一项常规工作。说是检查,其实更是互相学习借鉴。比如作业本的保洁度、作业的批改、小练笔的交流等等。在同年级的平行教师间举行的调研让常规更有亲和度。二是学校层面的调研:上学期进行了三次,每次都有及时性的全面总结和反馈。除教研组每周一次的调研外,2011学年在全校层面上也进行了五次,其中包括非考试科目的调研和班主任班队活动开展的调研。
通过多次的不同年龄层面、不同学科教师、不同侧重点的调研规范了教师的行为,也使老师们认识到教学常规不是让教师低头照着做的教条,而是引导教师抬头找到方向,并为之努力实践的一种信号。
2、新手教师跟进――阶梯让我们有目标
为了让不同层次的教师都得到相应的提升,我们以“教师发展”的跟进式研训为手段,针对不同年龄段教师的专业发展状况与需求,分别提出了不同的研训目标,让不同层次的教师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使“老有所领、中有所求、青有所压”,从而增强组本研训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外,同一层次的教师通过组内合作的形式,相互启迪、相互竞争,达到互动提高。
除了常态的阶梯名师培养、教研组岗位练兵外,我们在青年教师的培养上更有措施和阶梯培养目标。
先人格――重在思想引导
新教师面对复杂多变难以适应的教学实践,一些印象式的现成的教育学知识几乎是不堪一击。所以让这些新教师寻找距离最近、时间最短的行为模仿对象,站稳讲台是第一位的。我们依托师徒结对和群体师德创优,用榜样和氛围去引导他。对10年青年教师组成“青年教师联盟”。每两周开展一次“相约星期三”活动,让青年教师也找到自己的精神同盟。克拉克老师的“规则”,雷夫老师的“卓越课程”,常丽华的“农历的天空下”都是我们的精神源泉。
再入规――重在技能培训
我们要求青年教师一年能上课,两年能说课,三年能听课评课,故而立足岗位的跟进式锻炼是常态的活动。我们以“青年读书会”、“群体师德创优”、“品牌教研组创建”为抓手,以晚上6:30到8点的新教育沙龙“相约星期三”为阵地,对老师进行“作业、试卷设计”,“学科周活动方案策划”、“讲故事的技巧”、“教育情景的机智应对”、“数学的思维建模”等微技能培训。我们以见面课、汇报课、展示课为推进,关注教师的点滴进步。我们以“青年教师才艺比赛”、“说课比赛”、“百小新苗”“小课题跟进展示”活动促教师自我的反思和目标定位。
二、行为改进:从行为反思到问题研究
“行为跟进”以“跟”字为着眼点,强调学习与规范,意图养成习惯和夯实根基,是每位老师从教的必然之规。“行为改进”以“改”字为
着眼点,注重反思与研究,从教学行为中发现问题,通过理性观照和实践验证,不断脱离“匠”字束缚,走向研究者之路。基于组本的跟进式培训意图通过对同一问题或同一课的多研跟进来达到教学的优化和行为的改进。
1、基于“教学问题”的跟进式研训(如图1)
从流程图的上面,我们可以发现:基于“教学问题”的跟进式研训,将教师个体问题、个体需求转化为组内共性问题、共同需求,体现了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法,以“自学”、“专业引领”等理论学习和“课例研究”、“专题研讨”等实践研究相结合的研训活动为重要途径,既注重切实解决教学中实际问题,又注重教师概括提升、经验总结和规律探索能力的培养,实现理念更新与行为跟进的相互作用与共同提高,使教师不断向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型”人才发展。主要操作点有四个:
一是真实问题的发现。我们在组本研训活动中,让每位教师结合每天的教学实践,随时记录一些切口较小的真实的教学问题并附上教学案例或教学现象,供自己或集体研究。一段时间后,每个教师总结梳理自己一段时期以来记录的“真实的问题”,从中选出一个最具实际性、最可操作的问题,记录在“问题记载表”中,记录时要求先描述发现这个问题的“我经历的教学现象”,再阐述对这个问题“我的分析思考”,形成问题的书面材料。
二是研训主题的确立。各学科组就将每位组员的“真问题”汇合在一起,通过集体合作研讨,最终选出形成一个具有共性的“挂牌问题”,也就是本次组本研训的主题。接下来,组内成员共同围绕这个问题查找资料、交流观点等,通过一系列途径寻找和形成初步的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设计觎决问题的策略和研究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们不仅是个体化“寻找”,更具有合作意义的“寻找”。从阅读教学论著、和专家对话、看录像、听报告等途径获得“他人的经验和智慧”,从同伴的交流、讨论中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智慧”,同时将自己的经验和“他人的经验”作比较,想方设法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最终组内成员在探讨争鸣中形成一个解决问题的设想。
三是基于活动和课例的问题跟进和行为改进。比如高段语文教研组在实践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在表达的时候,语言词汇的丰富性,表达形式的多样性和情趣性是非常欠缺的,基本停留于童年的本色语言阶段。于是我们考虑“用习作意识来观照阅读教学”,在关注阅读内容的同时更关注表达形式和运用表达形式。借助课例《鲸》、《为人民服务》、《我的舞台》来进行系列的主题磨课,在几个课例的研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基本的课堂操作策略,如重在学习方法的指导,指向语言的学习,关注表达的应用等等。课堂的随机小练笔和拓展性练习渗入课堂,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力。
四是形成教研组案例,转化为课题研究。在连续一到两个学期的问题跟踪时间后,教研组长将围绕此问题进行的研究进行梳理,形成“教研组案例”在全校进行工作的交流和经验分分享。最后在5月份的规划课题和个人课题中将挂牌问题进行转化,变成课题申报,进行第二轮的研究,从而在课题的统筹视野中来改进行为。比如高段语文组的挂牌问题经过一轮研究后就成为省立项课题《习作意识观照下的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2、基于“教学课例”的跟进式研训(如图2)
形式一:―课三研,及时跟进
“一研”是如何把握教材、如何定位目标、如何基于学情来进行教学的预设和调整。通过自主式的理论学习、互动式的交流、问题式的碰撞来提升教师的理念,进一步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二研”是基于课堂的设计落实,围绕“文化课堂”的评课要求,进行实践检验。“三研”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反思,剖析有效性体现在哪里?效果怎样?存在哪些问题?怎样调整?教师们从内容是否合适、材料是否有用、方法是否得当、指导是否正确、效果是否呈现、学生的能力是否有提升等方面来反思。通过寻找自己的闪光点,反思自己的不足,从而为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而服务。
把研贯穿“教”的全过程,通过“学习”、“实践”与“反思”的一层深入一层的研究,不断解读自己与他人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理念,分享了许多有效的教育策略。本学年经过精心磨课后形成了不少精彩的课例。如《关注言语形式凸显语文本色――(雪雨)教学谈》、《阅读教学的美丽转身――执教(临死前的严监生)后感》、《一课三研磨出思维品质――11-20各数的认识》。
形式二:同课异构。对比跟进
同样的上课内容,不同的教学过程,两位教师根据不同的班级进行教学,不同的课上肯定都有不同的亮点,给大家不同的启发。组内成员的“同课异构”活动,可以促进课堂优势互补,老师之间互相启发,智慧共享,增强研训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它切实提高了组内研训活动的实效性,从而构成教师的群体合作学习。同一课题便于教师理解教材,深入挖掘教材,通过同课异构的对比研究开展实质性的讨论与反思,可以促进组内成员的专业成长。
形式三:校际共研,智慧改进
本学年英语组、科学组、语文组数学组在嘉兴市范围内进行了组本共同问题的共研。英语组与嘉兴建设小学联谊,研究“音标提前介入教学”;科学组与嘉兴友谊小学联谊,研究“科学实验的指导”;语文组与天妃小学进行“课外导读的研究”;在三校联谊的活动中,音乐组研究合唱教学的课堂实施;数学组研究数学广角与生活的渗透。这种横托式的共研,引进了外部思考,避免了“萝卜炒萝卜”的重复,同台研究,教学相长。
教学案例与教学课例的区别范文5
关键词:操作;探究;激趣;促思
【教学回顾】
一、情境引入,初步感知长方形和正方形
(一)分一分(课前板书认识图形)
在黑板上贴出贺卡、手帕、信封、汉字卡片、日历等实物。
提问:图形王国里有很多的图形,你能把这些图形分成两类吗?(学生先想再分)
追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分?(学生可能按大小、颜色、形状等标准分,黑板上最后呈现根据形状分的结果)
(二)初步认识长(正)方形
1.指着长(正)方形图片提问:这些物体的面都是什么形状的?
2.拿出长(正)方形纸片先横着放,问:这张纸片的表面是什么形状的?
3.再把纸片竖着放、斜着放,又问:现在纸片的表面是什么形状呢?
4.课件隐去物品,出示长(正)方形介绍:以上这些物体的面,不管大小,摆法,它们的形状都可以用这样的图形来表示。这是什么图形呢?板书:长(正)方形
(三)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板书:长方形 正方形,齐读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探究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
1.思考:长方形有什么特点呢?(请学生拿出长方形纸片观察,看一看,摸一摸,再和同桌说一说。)(1)预设一:长方形看起来是长长的,扁扁的。(板书:长长扁扁)(2)预设二:用手摸一摸长方形的面,发现长方形的面摸起来很舒服,平平的。(3)预设三:长方形有4条边。(4)预设四:长方形对着的边是相等的。
学生齐读长方形的特点。
2.思考:观察这些正方形,你发现正方形又有些什么特点呢?(请学生拿出正方形纸片观察,和同桌说一说,再抽生汇报。)(1)预设一:正方形看起来是方方正正(或四四方方)的。(2)预设二:用手摸一摸正方形的面,发现正方形的面也是平平的面,所以正方形也是平面图形。(3)预设三:正方形也有4条边。(4)预设四:正方形4条边都是相等的。
小结:我们通过量、折,发现正方形的4条边都是相等的(板书:四边相等)
学生齐读正方形的特点。
3.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4.老师描述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学生闭上眼想象,猜一猜老师介绍的是什么图形。
5.辨别长方形和正方形(练习六第1题)。
学生独立思考,抽生口答,说说判断的理由,进一步巩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
(二)说一说,画一画
1.(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提问:长方体和长方形、正方体和正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小结:长方体有的面是长方形的,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的。
2.思考:你能利用长方体画出长方形,利用正方体画出正方形吗?怎样画?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要求:学生同桌合作,一人将长方体或正方体紧贴着纸,另一人画,画完后标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名称。想一想,用一个长方体你能画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3.展示,交流,比一比,谁画得最规范,谁用一个长方体画出的不同长方形最多。
小结:用长方体可以画出几个不同大小的长方形,用正方体只能画出一个(相同大小的)正方形。
(三)议一议,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1.找一找,说一说: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
2.课件展示,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三、巩固练习
(一)用钉子板围长方形、正方形
1.介绍钉子板,学生在钉子板上用橡皮筋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再数一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每条边分别有几格。
2.(展示围出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提问:怎样能快速判断围出的图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呢?(引导学生发现长方形对边围着的格子数一样多,正方形四边围着的格子数一样多。)
(二)在方格纸上涂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练习六第8题)
1.提问:为了涂得又快又准确,你有什么好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可以根据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特点,先数出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格子数,画出边,再来涂色)
2.学生独立在方格纸上涂出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提醒学生涂完后标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名称)
四、拓展练习
1.要求:用同样长的小棒摆出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再数一数,分别用了几根小棒。(学生独立摆,数。)
2.抽生汇报,小结:摆一个长方形至少要用6根小棒,摆一个正方形至少要用4根同样长的小棒。
3.思考:摆一个更大的正方形要多少根同样长的小棒呢?和4根同样长的小棒围成的正方形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教学反思】
如何使数学变为教师愿意教、学生愿意学的一门学科,我想激趣是最重要的。
一、宽松、和谐的操作环境,激趣
根据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课前,我为孩子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尝试操作的材料,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例如,课前的分类引入活动,通过让孩子把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表面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物体进行分类,在分一分中初步感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引起探究的欲望。
二、主动、直观的操作探究,促思
通过用眼观察、触摸、量、折等方式,比较长方体和长方形、正方体和正方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是立体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平面图形这一本质的区别,同时发现长方体有的面是长方形的,而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的。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运用操作探究的方法,是引导孩子愉快、主动地学数学的最佳方法,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大大促进了思维的发展,不仅扩大了知识面,促进了思维的发展,而且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学到最佳的方法,并有一定的创新行为,乐意与同伴合作。
教学案例与教学课例的区别范文6
关键词:微课 医学英语 设计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1-0176-01
一、微课的概念和主要特点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微课”的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总的来说, “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主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微课”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点:教学时间短,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认知特点,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为10分钟以内,而“微课”时长一般为5-8分钟,最长不超过10分钟,能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里吸引学生。在教学内容方面相对于传统的教学课堂,微课的内容精简,主题更加突出,主要是为了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主题、教学环节的教与学活动,或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或疑点内容的教学。资源组成/结构/构成“情景化”:资源使用方便。“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它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包括教案)、课堂教学时使用到的课件、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及学科专家的文字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这使得“微课”资源具有视频教学案例的特征。广大教师和学生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中可易于实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并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和提升,从而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学生学业水平。
二、高职高专医学英语学习现状与学情分析
目前在高职高专医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学活动遇到不少阻力,由于大多数学生英语基础知识薄弱,从而对学习产生了畏难情绪,这导致了许多学生上课不能认真听讲,甚至个别同学专心学习专业课,放弃了学习英语。此外,学生们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自控能力不足,欠缺正确的学习方法,眼高手低,非常看重相关英语考试证书,但又不愿脚踏实地,按部就班的进行学习。最后一个制约高职高专医学英语教学的因素是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两极分化严重,教师在授课内容、考核内容的选择、安排、设计方面要兼顾两头,有时很难取舍,真正实现一系列教学活动的优化配置,保证其合理性和科学性。
三、充分利用“微课”,优化医学英语课程教学
1.微课设计的指导思想
“微课”不微,在课堂教学中以微视频来折射课堂教学的导入材料、重点和难点的讲解、习题的操练等。整个微课的设计指导思想贯穿了教学培养目标、内容、反馈等环节。高职高专医学英语课本身具备一定难度,教师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实际教学的需求在传统的四十五分钟的课堂内展示两到三个微视频,用来导入内容、讲解重难点和提供练习。这样,在课堂上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便于学生在课外对微视频反复观摩和练习,加深理解和扩充知识储备。
2.微课设计中教学内容的整合
在传统的高职高专医学英语课堂中,由于受到课程本身的难度和学生的理解程度的限制。教师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为学生讲解并让他们练习重点、难点。这会在某种程度上忽视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微视频自身的优势能让学习不受课堂的局限,教师可以更加灵活的整合教学内容以及相关教学资源。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补充医学词汇学习记忆方法,?告诉学生根据医学英语词汇的特点,进行相关分类,找出最佳识记点,提高学习效率,如用以下分类法展示:
(1)dyspnea(呼吸困难)可分解为:dys一困难;一pnea呼吸;又如glucopneia(低血糖)可分解为:gluco一葡萄糖,一pnea减少。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该类词汇分解词500左右;(2)相对词:如diastolic舒张的,systolic收缩的;又如internal内部的,external外部的;healthy健康的, unhealthy不健康的。教学中提供60多对相对词;(3)同义词联想记忆:如pain指精神或肉体的疼痛;ache指局部持续痛;sore指疼痛发炎,一碰就痛;dull指钝痛,隐约疼痛;throb指抽痛;smart指剧痛;prick指刺痛;burning指烧灼痛;colic指绞痛。又如treatment治疗,处理;cure用药物治好某病;heal治愈;therapy治疗方法。(4)易混淆词:如amputation(截肢),ambulance(救护车),ambulation(下床走动)。又如nap小睡,nappy尿布,nanny保姆。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30多组易混淆词的区别;(5)相关词:如heart(心),liver(肝),spleen(脾),lungs(肺),kidney(肾),又如face脸,forehead前额;temple太阳穴;eye眼;nose鼻;nostril鼻孔, check面颊;mouth嘴;lip唇;chin颌;beard胡子,throat喉咙;jaw颌;neck脖子;ear耳。(6)联想词:如:acupuncture(针刺),herbs(中草药),moxibustion(灸法),massage(按摩)。又如emesis呕吐,nausea恶心,heart function心功能,heart muscle心肌,myocardium contraction心肌收缩,palpitation心悸,cardiacrhythm心律,cardiacmurmur心杂音。
通过上述关于医学英语词汇记忆的串讲,教师在微课的设计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新的组合和配置,做到举一反三、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把单个看似独立的知识模块构建成一个有机统一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分解和组合所学知识,提高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
3.微课设计中所融入的教学方法
高职高专教育是按照职业分类,根据一定职业岗位实际业务活动范围的要求,培养技术应用性或职业性人才。这种教育更强调对职业的针对性和职业技能能力培训,是以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因此,在微视频的制作内容方面应突出以任务型教学法为先导,以情景教学法和案例分析法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这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所必备的职场素质和业务能力。教师在制作微视频时要依据医学英语教学大纲的总体要求和每节课的具体教学任务设计相对合理的医学英语特定情景讲解,案例分析等内容。在课堂经学生观摩之后,教师组织学生针对所讲解内容进行操练,并及时点评。
最后,微课时代的到来为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但对传统课堂的变革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要牢记教学紧跟时展步伐的理念,深化教学活动改革与创新,让高职高专学校培养出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国家。
参考文献
[1]余卫华. 需求分析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