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行政部管理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综合行政部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综合行政部管理制度

综合行政部管理制度范文1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 410081)

摘 要:历经20年多年的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国公务员制度已渐趋成熟和完善。先期而行的行政执法类和专业技术类公务员试点、近期确立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之制,彰显出了分类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本文认为,优化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管理制度应采取以下措施:设置独立的职务序列,进一步细化职位;实行有针对性的信息化管理,确立科学合理的薪级工资制度;加强相关的制度构建与衔接,进一步提升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管理的法治化水平。

关 键 词:分类管理;行政执法类公务员;职务序列;薪级工资

中图分类号:D6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15)01-0070-05

收稿日期:2014-10-31

作者简介:邹丽君(1968—),女,湖南祁阳人,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讲师,西南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宪法与行政法学、公务员法学、法律史。

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是国家人事管理法制化、科学化、现代化的标志。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的西方公务员制度,经过多次改革更加规范和成熟。历经20多年的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国公务员制度亦日臻完善,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以下简称《公务员法》)正式实施以来,我国公务员法律法规体系已基本形成,公务员管理机制逐步健全,公务员的素质、能力和作风建设得到了加强。分类管理改革是公务员制度建设的重点之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加快建立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和聘任人员管理制度”的任务。近期的司法体制改革亦确立了司法领域的分类管理制度,即对法官、检察官不再沿用普通公务员管理模式。近几年,作为分类管理改革的一部分,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管理制度改革在有关部门和地方进行的试点工作均取得了初步成效。本文基于现行法律关于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的制度设计,在总结该类型公务员制度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行政执法类公务员队伍建设、实行精细化管理的构想。

一、现行法律对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管理制度的设计

分类管理是现代公共职位分类管理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科学管理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分类管理制度可以为各类公务员设计不同的职业发展路径,拓宽其职业发展空间,呈现各类公务员职业发展的规律。分析公务员分类管理制度的发展历程后发现,大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构建了成熟的公务员分类管理制度体系并取得了良好成效,以美国为代表的职位分类管理制度和以英国为代表的品位分类管理制度在经历了各自漫长的制度设计、变迁、创新过程后,呈现出两者的分类界限不清晰、利弊互避、类型互补的倾向。顺应社会分工逐步细化之发展态势,立足于传统人事管理制度,我国渐次构建起了具有“本土性”特征的职位分类制度。1993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8条第2款规定:“国家行政机关根据职位分类,设置公务员的职务和等级序列。”从法律层面确立了我国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的肇始,然而,其职位类别的划分体现得并不明显,行政机关公务员的职务序列也呈单一化的特征。有关公务员领导职务与非领导职务之“是否承担领导职务”的简单分类标准无法体现职位性质与工作特性,不平衡的非领导职务设置更是难以适应队伍基数较大的行政机关管理之需,而且这种分类只体现了公务员职务级别高低的纵向性,没有横向的分类,行政管理工作的复杂性、行政层级与工作岗位的多重性和多样性无法凸显,[1]制度设计仍然没有脱离“官本位”的思路。2005年颁布的《公务员法》在承袭《条例》既有内容的基础上,针对原来制度设计的不合理之处进行了创新,明确规定分类管理是我国公务员管理的一项基本原则。《公务员法》第14条规定:“国家实行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公务员职位类别按照公务员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等类别。”首次从法律层面将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单列成类,外显了各类型公务员之殊异,有助于提高公务员管理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公务员法》对综合管理类的非领导职务序列进行了列举性规定,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的职务序列却未能得以明确列举,仅被以“综合管理类以外其他职位类别公务员的职务序列,根据本法由国家另行规定”简单述之。制度设立的初衷旨在改变公务员“大一统”的单一管理模式,然而分类设计仍存在过于简单、原则性强之缺憾,职位分类仅仅是一个非常粗线条的框架,相关的细节性规范明显缺失,必然导致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各自对法律的理解进行职位设置与选拔人员以及地区规范、选拔标准不一致等等。因此,制度在实践运行当中难以达到理想的预期,况且,现实中的公务员队伍主要由综合管理类公务员构成,公务员队伍中90%是科级以下干部,60%在县以下机关工作,职业发展空间、职务晋升通道受限,分类管理制度之优势尚未真正得以彰显。

二、行政执法类公务员试点改革经验

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制度发展存在自我强化的倾向,从而形成的“路径依赖”制约着制度变迁过程。我国公务员分类管理制度的发展亦无法避免制度自身的自我强化,导致制度运行的成本增加,难以发挥制度的优越性。受制于政治、社会发展、历史文化传统等诸多因素以及制度具体操作与运行的复杂性、技术性、规范性等,分类管理制度在实施初期曾暴露出投入大、程序繁琐、结构复杂、难以接受等缺点。制度设计的优势无法被多数利益相关者认同,制度预期收益不甚理想,制度创新也在一定程度上受阻。近年来,中央有关部门选取公安和国家安全机关开展了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管理试点工作,选取质检、工商、税务等系统开展了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管理试点工作,选取深圳市开展公务员分类管理综合试点工作。2010年2月,深圳市全面启动改革,对职位类别进行了全新划分,具体为:将原来单一的综合管理类公务员职位类别分而列之,行政机关的公务员职位被划分为综合管理、行政执法、专业技术三类,凸显了各职位类型的工作职责、职务序列、升降机制以及工资制度等方面的差异性,构建起了不同职类分途发展的基本模式。依据“四五”改革纲要,①司法体制改革亦明确了“推进法院人员分类管理制度改革,将法院人员分为法官、审判辅助人员和司法行政人员,实行分类管理”,[2]以改变长期以来沿用的普通公务员管理模式,凸显司法职业特点。改革选取上海市、湖北省、吉林省、青海省、广东省、海南省进行试点,并由上海市率先“破冰”。

从行政执法类公务员改革试点的情况看,按照《公务员法》总体框架,试点基于职位的特殊性设计具体内容,涉及的职位主要是履行监管、处罚、稽查等执法职责的职位,试点中适用的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称谓不一,包括工商系统的“企业注册官”,质检系统的“质量技术监督官、检验检疫官”,深圳市的“执法员”等。试点改革提供的经验主要有:一是设立了单独的职务序列。按照试点制度设计,江苏等五省(自治区)的质量技术监督系统从事法规、标准化、计量、质量管理、质量监督、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合格评定、执法稽查等业务工作的公务员,被聘为七至一级质量技术监督官,检验检疫系统内从事与执法相关工作的公务员被聘为七至一级检验检疫官,各级公务员分别承担重要程度和难易程度不等之工作职责,尤其是一级官被赋予了全面的本专业领域质监业务的技术管理权,承担重要、疑难质监业务工作以及对下级质量技术监督官的业务指导工作。深圳市的行政执法类职务统称为执法员,一般分七个职级,均为非领导职务,职务设置不受机构规格限制,一、二级执法员实行职数管理,三级执法员以下职务不设职数限制。公务员主要依据个人年功积累和工作业绩晋升职务,给市、区、街道和基层所、站的行政执法类公务员提供了均等的职业发展机会和发展空间。[3]同时,晋升的路径较为清晰、平稳,没有明显的最终发展高度差异。二是探索建立了薪级工资制度。深圳市按照“职务与职级并行”的思路建立了薪级工资制度,并与公务员的住房、保健等福利待遇挂钩,与现行公务员工资水平进行比照,薪金制度简化了工资构成,确定薪级工资为工资总额;按照综合平衡的原则确定了薪级与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各职级的对应关系,即每个职级对应若干个薪级,根据个人年功积累和现实表现情况,每年年度考核称职以上等次的,可在其职级对应的薪级范围内晋升一个薪级,实现了公务员工资福利待遇的稳步增长,绝大部分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在退休前可以晋升到二级执法员,大致能够享受到综合管理类副处以上公务员的薪酬待遇。三是确立了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的招聘制度。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可以采用公开招聘的方式选任使预设选拔人才的范围更大。结合行政执法类职位的特性和需求,招聘考试的内容侧重于考察报考者执法的基本素质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行政职业能力测试、行政执法基础知识等为考试科目,凸显了职位的专业化要求。四是平衡了与公务员其他制度的对应、协调关系。行政执法类公务员试点改革的制度设计有效对接了聘任、考核、培训、交流等其他公务员制度,区分了委任制和聘任制两种情况,即原属试点单位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统一套转为行政执法类公务员,新进入行政执法队伍的人员采用聘任合同管理方式。

三、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管理制度优化策略

“大一统”的公务员管理模式压缩了公务员的职业发展与待遇提升的空间,阻碍了公务员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行政执法类公务员改革以“为公务员开辟专业化发展道路,拓宽更为合理的职业发展空间”为着力点,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然而试点改革仍难逃制度之弊,实际运行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比如:对一、二级执法员严格的职数限制仍然为大多数公务员设置了职业发展的“天花板”,造成了执法类公务员现实发展的“瓶颈”;年轻公务员也因此会产生晋升无望之感,导致其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受挫。在薪酬制度设计上,现有的薪级设置级数偏少,总体上少于综合管理类的级数,直接制约了执法类公务员职级工资提升的空间;并且经过套改后,不同薪级之间无较大差距,正处级公务员套转执法员后,其原本工资水平就已达到或超过一级执法员的顶薪水平,会使其产生职业发展前景丧失之感;对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的跨职类流动设置严格的制度障碍和交流代价也有失公允。①因此,吸纳先行试点部门和地区的分类管理经验,对行政执法类公务员进行制度层面的优化设计十分必要。

⒈设置独立的行政执法类公务员职务序列。按照现行的法律制度安排,只有综合管理类职位明确设置了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的各自序列体系,各级职务实行职数管理,其他类公务员尚未设置法律层面的独立职务序列。上海司法改革方案提出,“实行法官、检察官单独职务序列管理,核定法官、检察官员额,计划用3—5年时间,实现司法机关各类人员分类管理,促进队伍专业化、职业化。”[4]

司法改革后的法官、检察官助理或初级法官、检察官应有单独的职务序列和晋升通道。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可统一设置含七个职级的职务序列,职务仍沿用试点中的“执法员”称谓,除少数较高层次职务外,其他层次职务不受职数限制,并适度扩大一、二级执法人员职数,给大多数公务员创造职业晋升的机会;明确各层级职务的非领导职务属性,且上下级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以保障执法员执行公务的独立性。职级晋升以客观公正为原则,依据年功积累和工作业绩情况进行合理考量,提高晋升的透明度,以最大限度激发公务员工作的积极性,切实达致职务与职级并行之预期目标。

⒉进一步细化行政执法类职位。为实现人岗相适,不断增强选人用人的科学性和精准度,行政执法类职位可以进行职组、职系归并,同时亦需进一步具体细化。可以在行政执法类职位中单列出“行政执法类专业执法职系”,把执法队伍中诸如食品执法、特种设备执法、药品执法、医疗执法等专业要求较高的职位纳入其中,以更精细化的管理激发公务员的创造力,提高其执法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同时,需继续探索实施职位说明书制度,明确规定职位的入职资格和方式、主要职责、适用范围、职务序列、薪酬待遇等,并且统一规范职位说明书,适时向社会公开,保持职位说明书的稳定性。

⒊实行有针对性的信息化管理。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的优化配置与动态管理需要创新性的管理理念、手段和模式,先进、开放性的信息化管理方式有助于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借助完善的公务员管理信息系统,公务员主管部门可以对各类机关进行信息采集,并且逐步汇集形成公务员基础信息库,进而对公务员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全面利用,准确把握公务员队伍状况和发展趋势,为公务员管理部门提供决策、管理的依据;同时,优化和重塑管理业务流程,减少和消除各管理环节之间的间断,增强管理职能运行的协调性、准确性,促成公务员管理职能从事务管理向战略管理的转换,提高行政执法类公务员队伍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

⒋确立科学合理的薪级工资制度。合理的薪酬制度是实行公务员科学、高效管理的动力机制和激励机制。依据心理契约理论,提供公平的报酬是组织对公务员承担的责任,否则会影响公务员的工作满意度。[5]我国公务员管理体制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工资待遇与职务挂钩,大多数普通公务员晋升机遇较少,待遇偏低。

现行的公务员薪酬制度无法呈现专业分工与业务分类对薪酬待遇的不同需求,难以彰显不同职位公务员的专业化特点,因此,改革现行的公务员工资体系,探索建立类别工资制是公务员薪酬制度建设之着力点。在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公务员分配模型的基础上,可以弱化职务在工资内的构成,强化类型级别在工资、福利等方面的作用,确立年功在分配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注重工资确立的合理性和平衡性以及工资立法决策过程的透明度。司法改革后的法官、检察官将实行适应司法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综合管理类公务员继续实行目前的工资制度;行政执法类和专业技术类公务员可以确立结构相对简单的薪级工资制度,同时适当增加薪酬的等级,扩大不同薪级间的级差和数额,并根据考核情况逐年对工资予以动态调整,使公务员的薪酬待遇得以稳步提升。这样,既能体现公务员群体内部的公平,在公务员体系内部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也有利于公务员工资的外部竞争。

⒌加强相关制度的构建与衔接。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管理制度改革明显提升了公务员的专业化水平、服务意识和执法效率,但是制度和机制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需要将一些相关制度细化和有效对接,以构成符合职类特点的制度体系。在用人机制上,可以采用单独招考方式选拔新入职的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基于职位之间的差异性对入职者提出更为精准的职业素质要求,以申论、行政职业能力测试、《行政执法素质测评》等为考察内容,同时进一步细化考试的具体内容、要求、组织、程序等等;对相关职位新入职的公务员实行聘任制,以灵活、便捷的聘任合同管理方式激发公务员工作的积极性;坚持平时考核和定期考核有机结合的原则,克服现行考核制度缺乏明确、可行、有效的测评办法以及考核走过场等积弊,针对不同层级和岗位的特殊性设计绩效考核标准和办法,细化评价指标体系,全面考量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的素质能力、知识水平和行为能力。此外,仍需加强与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的职位特性相匹配的晋升、培训、交流等制度建设,使公务员制度体系更趋完善、合理。

⒍进一步提升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管理的法治化水平。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管理制度改革关涉的范围较广、调整的利益关系复杂,相关试点系统和地区分别颁行了制度运行规则,为改革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依据。比如:深圳市颁布实施了《行政机关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管理办法(试行)》,就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的招聘、培训、交流、晋升和薪酬待遇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进行了规定。2013年,国家公务员局起草了《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管理暂行办法》和《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管理暂行办法》。待条件成熟时还要适时修改《公务员法》中与之相关的条款,以进一步健全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的法律保障机制。

总之,行政执法类公务员是行政机关中直接执行法律和公共决策、提供公共服务的“特殊职业者”,《公务员法》有针对性地对公务员职位重新进行调整和设置,单列出行政执法类和专业技术类职位,建构起行政执法类与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平行管理、特色运行的发展模式;给不同类型的公务员设计了符合自身特点的职业发展路径,拓宽了公务员的职业发展空间,提供了公务员均等、公平的职业发展机会,实现了管理的精细化和科学化。一些部门和地区的行政执法类公务员改革试点显示出了预期制度绩效,然而还有诸多体制、机制因素使既往的改革无法“尽善尽美”。基于职类特点和履职要求,改革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管理制度仍需着力于公务员的专业素质建设,在进、出、管、评等机制方面的改革应更加具有针对性,同时与之相关配套的社会综合改革支持亦需及时跟进,这样,才能更好地助力于分类管理制度建设,真正达致公务员分类管理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吴高盛.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2005.46-47.

[2]王逸吟.法院改革再出发[N].光明日报,2014-07-10(05).

[3]王春业.行政公务员全员聘任制改革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3.168.

[4]郝洪.告别“盆景式” 摸索“可复制” 上海司法改革掀起盖头[N].人民日报,2014-07-13(01).

综合行政部管理制度范文2

一、 加强公司制度化建设,推进行政办公规范化

1、 加强制度建设。拟定本部门饭堂管理制度、车辆管理制度、宿舍管理制度、浴室管理制度及各岗位工作职责、细则、业务流程等,内容涉及行为规范、资产保护、行政日常管理等方面。

2、 调整优化组织设置和人员编制。行政部门下设汽车队、绿化组、餐厅、环卫组4个小组,编制人员数27人,现有人员21人。行政部门各岗位有了更细致化的分工,使各项工作在组织上更加明晰和有序。是一些事务性、技术性比较强的的工作提到日程上。

3、 强化行政管理,推进规范化建设

首先,狠抓员工礼仪礼貌行为规范管理,其次,办公环境秩序的监察工作。在员工行为规范和办公环境等自律方面加大检查监督力度。不定期对员工礼仪礼貌、办公环境进行检查,营造良好的办公环境。

二、 强化管理措施,严格行政日常管理

食堂管理方面:完善了公司食堂管理制度,增加了食堂物品出入库管理台账,明确了账务管理规定,与上年度相比饭菜质量及种类有较大改善,全年没有出现食品安全责任事故。

员工培训方面:加强内部培训,提高技术人员服务意识及素质养成意识。

行政接待方面:全年共安排接待28场次,方便了来宾用餐,节约了行政开支,圆满完成了公司的各项接待活动。

车辆管理方面:针对全年新进车辆较多的实际,行政部推行了派车单制度、定点油卡加油规定等,有效控制了油耗。加强车辆保养管理,严格按照公司制度执行。

绿化管理方面:针对新增绿化面积较多,相对人手不足实际,按区域专人专管,定期进行灌溉、施肥,对有问题的花草树木进行化验,及时解决病虫害的预防问题,绿化树木成活率较往年明显提升。

宿舍管理方面:针对宿舍管理人员配备不足的实际,建立、健全了宿舍管理制度及考核制度,定期组织公司部门负责人对宿舍卫生进行检查,提高了住宿员工对制度的执行力。

三、 正视差距,努力改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从一年来公司行政管理运行看,公司还存在人员流动性较强、员工素质养成教育培训不到位、企业文化建设基础不牢固等问题,给公司发展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XX年,我部将结合公司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 加强理论学习、业务学习、强化服务与管理意思,制定相应的考核管理制度,明确分工,充分调动积极性,努力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使服务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2、 以完善员工的岗位职责为契机,强化岗位意识、责任意识。通过梳理岗位工作流程,明确责任界限,提升员工服务意识与服务水平。

综合行政部管理制度范文3

关键词:办公室;行政管理;精细化管理;思路与对策

作为一种企业管理的理念和模式,办公室精细化管理是社会进步下的产物,其不仅可以规范办公室工作章程,履行办公室工作义务,协调办公室人员矛盾,更是对企业规范管理的一种可行性管理模式。其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占地资源、降低企业管理成本、优化企业内部结构、深化企业基本思想、完善企业整体结构、弘扬企业内部文化,并把企业管理制度向着科学化、精细化方向发展,把企业文化深入人心,促进办公室工作人员能力的提高。

1实现办公室行政管理精细化的背景

1.1没有重视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作用

企业的管理者是一个企业生存的根本。管理者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企业发展的好坏。企业精细化管理可以帮助管理者管理企业,实现企业的科学化管理。管理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意识,管理者本身的管理意识能力强,才能实施企业的精细化管理。然而,当前我国的企业管理者大多缺乏精细化管理意识和经验,不能对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及时作出合理的解决和调整,导致企业管理混乱,企业的管理水平降低。

1.2传统管理思想导致项目管理滞后

企业需要不断的创新,注入新思想、新观念,不断更新管理方法,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而现在的企业管理者大多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企业内部管理内容更新慢,满足不了现有企业发展的需求。管理者的思想严重滞后,新开发项目不能及时得到细化和分工,考虑问题也不够全面,常常以偏概全,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进程。所以管理者必须要不断地更新管理思想,学习先进管理模式,把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精细化,明确管理目标,才能把企业的行政管理也业务工作相结合,促进企业全面发展。

1.3管理制度难以满足现代管理发展

每个公司都有相关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是企业给员工制定的标准,制约企业员工的行为,规范企业员工的准则。在我国,很多企业在管理制度上还不完善。导致很多情况下工作人员的重负作业,人员管理制度不健全,奖惩制度也只是摆设,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管理制度,只是空设。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企业管理制度也需要不断地更新,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和企业文化需求。因此,制定管理制度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落到实处,不能纸上谈兵。这样才能使企业更加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地朝着新方向前进。

2实现办公室行政管理精细化的思路分析

2.1实现办公室管理科目的细化

传统的管理模式采用的是“人治”的管理思想,管理者一人独大,统治整个企业。这种管理模式存在着很多弊端。管理者的盲目自大,做出的错会指令会导致整个项目发生变化,从而使企业面临窘迫的境地。通过细化和量化分工,多人参与企业管理,集思广益,使企业的每个环节都有专人把关,不但可以节约时间,节省开支,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企业的最优化。

2.2融入流程化和规范化的理念

要想把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精细化,可以通过工作的流程化和标准化来实现。每个企业也都有自己的标准和准则,只有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按照标准来要求员工,赏罚分明,让员工在思想和行动上都严格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企业才能稳固发展。把工作落实化、流程化,按部就班,企业将会按照设定的目标有序开展,实现共同进步。

2.3重点优化协同与经济化意识

办公室的工作内容复杂多样,包含方方面面,每一个部门都有自己的工作职能,协调好每一项工作,保障办公室工作正常有序进行。办公室的行政管理工作,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企业运转也需要大家齐心协力。互相沟通,合作交流才能有效地完成一项工作。所以,签订合同也是企业必不可少的环节。合同的签订既保护了员工的合法权益,同时也给管理者提供保障。达到双赢的目的。办公室精细化的实施,很大程度上优化了办公室人员结构,提高员工的经济化意识,促进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良好的沟通方式可以使一个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提升,改善人际关系,整体上提高企业行政管理机制,推动企业向科学化、精细化、完善化发展。

2.4强化信息技术手段应用水平

随着当今社会的进步,信息技术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中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也就要求管理者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水平,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管理企业,使企业管理越来越先进,工作的流程越来越标准化、自动化,工作分工越来越明确化、信息化,不断的推进企业的进步,朝着越来越精细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信息技术作为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已经广泛的使用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只有完善的信息技术才能支撑企业文化的发展。

3促进办公室行政管理精细化的对策建议

3.1结合办公室文化提升管理精细化主动性

企业的办公室文化在企业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如何实现企业的办公室精细化,首先要从员工着手,提高员工的思想意识。工作不是一蹴而就,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有始有终,循序渐进,日积月累,员工的思想意识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了精细化的管理意识。企业可以制定科学化的管理计划,制定年计划、月计划,甚至把工作细化到周、日,逐一开展工作,让员工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明白精细化管理工作的精髓,不断的改进和完善精细化管理,形成鲜明的企业文化,通过管理意识的提升,最后达到执行力的提升。

3.2融入标准化与制度化增强精细化规范性

企业管理离不开管理者,管理者之间的思想意识要保持高度的一致才能保证企业工作的有序开展,这必然需要办公室行政管理制度的精细化。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制定健全的企业管理制度,才能规范和约束企业员工,形成企业管理制度体系,改善企业管理中的破旧观念,形成管理制度精细化。如何实现管理制度的精细化,就需要企业管理规章制度的规范,指引管理者健全企业规章制度,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避免出现漏管、空管的现象。管理者要时刻保持高度的清醒,总领全局,有全局意识,宏观调控办公室行政管理。很多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在思想和意识上都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缺乏理论知识,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制定的目标空洞、不明确,没有严格的考核标准,制定的目标往往都是空设,没有实质性的意义。所以,企业管理人员要想实现企业的精细化管理,还需要制定行之有效、符合实际的管理制度,明确目标,减少失误,最终才能真正实现既定目标,提高工作效率,完善管理制度。

3.3从根本上提高员工专业能力与职业素质

企业管理离不开管理者,更离不开员工。管理者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需要员工的配合和遵守。通过把办公室行政管理精细化,不仅能提升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同时也能帮助员工把工作细化、易化,落实到每一个人的头上,便于管理者采用科学的方法考核员工。避免员工重复作业。同时,适当的奖惩制度也可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励上进的员工,鼓励良性竞争,让员工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当中去。通过这些手段实现办公室行政管理精细化,提高行政管理水平。信息技术在现代企业当中的使用率特别高。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可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作为企业的行政管理人员,要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分析和思考工作中的细节,总结工作经验,查缺补漏,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在企业中做出表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出榜样,激励身边的员工,提高自身工作水平,带动企业稳步向前发展。

3.4精细化进行定岗定责实现岗位的精细化

依据办公室行政管理精细化的标准要求,制定健全的工作责任体系,制定岗位责任划分标准,科学合理的安排工作岗位,明确每一个工作岗位的职责和功能,确定工作目标,按时按点,分工明确,团结协作,和平发展。使整个办公室管理制度越来越人性化、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工作岗位职能,健全办公室管理机制。统筹规划,责任分工,精细化的岗位分工,规范化的工作岗位。办公室行政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信息化时代下的企业管理制度变得透明化、岗位精细化、目标科学化、管理人性化。企业管理在这些技术支持下会变得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完善。

综合行政部管理制度范文4

一、国有企业行政管理的问题

(一)国有企业行政管理的模式和体系不健全。从制度上说,国有企业在长期以来一直深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进一步说,在过去,国有企业受到国家的直接管理和调度,在经营目标、内部结构调整等各个方面都直接受到国家的指令。在这种背景下,国有企业并没有自主经营权与控制权。因此,传统的国有企业并没有行政管理的权力和必要性,也就导致行政管理在我国国有企业中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换言之,我国当前的国有企业还缺乏行政管理的制度和体系,没有相应的管理模式,也没有建立相应的制度体系,导致国有企业行政管理缺乏制度和体制的支撑,导致行政管理的质量和效率较低。例如,某些国有企业在战略目标的制定过程中,领导和高层管理者的意见直接影响到国有企业战略目标的制定,没有充分结合新的时代背景下,通常也没有经过集体性的表决。这就是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深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的有力表现。

(二)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意识有待提高。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意识还有待提高,这也是导致国有企业行政管理质量和效率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具体地说,正是因为国有企业体制的问题,导致其对于行政管理工作的不重视。在此基础上,我国国有企业的行政管理仍旧处于相对低级的阶段,还缺乏高专业能力、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在这种背景下,国有企业行政管理的人才没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意识,无法结合当前的市场形势开展管理工作,也无法熟练的操作现代化设备进行行政管理。

二、加强国有企业加强行政管理的策略及途径

(一)提高认识建立健全行政管理制度和体系。要加强国有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国有企业首先应该提高对行政管理工作的认识。一方面,国有企业的领导和管理层必须深刻认识到自身地位的转变,要明确国有企业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运营和管理能力,才能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得到更好的发展,巩固自身的地位。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应该深刻意识到行政管理工作在企业发展与运作中的重要地位,进而提高对行政管理的重视程度,在人力、财力和物力方面进行倾斜。

在这种背景下,国有企业应该建立健全行政管理制度和体系,要对旧的管理制度、体系和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首先,国有企业在行政管理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制度的可行性,只有保证相关制度能够在企业中被执行,才能够保证其效力的发挥,这是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改革的重点与关键。其次,国有企业必须注重行政管理制度的准确性与公正性。换言之,国有企业要保证行政管理制度能够赢得企业人员的信任,能够在员工中真正的施行。最后,国有企业应该在行政管理中充分利用新的管理技术和方法。在这种背景下,国有企业的行政管理才能够得到有效的发展,才能够立足于新的时代背景发挥自身的效力,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和效益。

综合行政部管理制度范文5

关键词:行政单位 财务内部控制 问题 措施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行政单位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的矛盾越来越大,越来越激烈,给行政单位的正常运行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状况受到了国家和政府前所未有的关注,财务管理作为行政单位正常运行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行政单位能否正常的运行,直接影响着我国的行政单位能否步入科学、合理、健康的可持续发展轨道中去,因此,为了实现我国行政单位的可持续发展,一定要缓解行政单位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矛盾,内部控制作为行政单位在实行财务管理时的有效手段之一,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青睐,内部管理控制作为行政单位进行财务管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如何更好的实现行政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作用,提高内部控制在行政单位财务管理中的有效性成为了确保行政单位正常运行的焦点问题。

一、 内部控制的基本含义

内部控制(Internal Controls)是指经济单位为了实现对单位经营过程的管理而采取的一种手段,经济单位通过对单位内部实行内部控制和管理,提高经济单位的经济效益,实现经济单位的生产经营战略目标,而在经济单位内部实行的自我调整、规划和控制等一系列的方法、手段和措施的总称。内部控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单位生产规模的壮大而壮大,并逐步的发展成为内部控制系统。

二、 目前我国行政单位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控意识薄弱

行政单位与其他的行业和单位不同,行政单位在我国的体制建设中属于一个十分特殊的部门,行政单位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实行内控管理的质量直接影响我国的行政单位能否实现正常运行,目前,我国的行政单位虽然也都设有相关的财务管理部门,但是由于很多的行政单位本身对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缺乏对财务内部管理的基本认识,行政单位管理人员内控意识薄弱,从而导致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部门形同虚设,财务内部控制收效甚微,行政单位的内控管理制度流于形式化,限制了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对行政单位积极作用的发挥,最终致使行政单位的财务内控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利于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和经济发展。

(二)财务制度很多不健全

由于行政单位对财务管理中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而导致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是常有的现象,究其根本原因,行政单位缺乏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主要是受两方面内容的影响。

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一方面是受行政单位在日常运行中缺乏硬性的行政单位管理规章制度,对行政单位的部门和人员缺乏必要的管理,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约束行政单位中各个部门及工作人员的不良行为,行政单位的管理过意随意,在财务管理中同样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行政单位的各个部门和人员缺乏工作热情,工作效率低下。

另一方面是受老旧的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影响,由于行政单位的特殊性,我国很多的行政单位在进行财务管理时好没有摆脱计划经济时期传统、老旧的财务管理制度的枷锁,在财务管理过程中无法结合行政单位的实际发展情况和实际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财务内部管理新制度,很多的行政单位对各个部门的工作任务没有进行统一的、规范的制定和管理,使得行政单位各个部门在日常运行过程中出现互相扯皮的现象,行政单位各个部门在日常工作运行中缺乏基础的沟通和交流,各个部门之间发展不协调,没有实现同步发展,行政单位在进行财务管理过程中拘泥于过去,无法紧跟当今时展的步伐。

(三)财务核算、审批不规范

行政单位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对财务的核算和财务审批的工作的流程不规范对行政单位所造成的不利影响是非常巨大的,直接关系着行政单位的日常运行的顺利与否,行政单位会计科目使用不准确、记录与实际支出情况存在出入,财务审批流程不规范,大多数行政单位的财务审批都是事后审批,财务审批缺乏实际效用,形同摆设,严重影响了行政单位实行财务内部控制和管理的有效性。

三、 提高行政单位财务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措施

针对上述我国行政单位在财务内部控制和管理过程中存在问题,不难看出,我国的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存在十分明显的漏洞,需要立即采取相关的措施提高我国行政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确保我国行政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能够高效、有序的实行,从而实现行政单位对财务管理情况全程、全方位监控和管理,确保我国行政单位能够科学的、合理的、高效的可持续发展。

(一)实行内部控制环境保护

为了我国行政单位能够更好的进行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制度,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健全对财务内控制度的环境保护系统,引起行政单位相关管理人员和管理部门对财务内控制度的重视,实现行政单位在日常运行过程中员工之间的合作,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环境保护制度,为行政单位财务内控制度的营造一个和谐、民主、温馨的实行氛围,确保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内控制度能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落实,为行政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二)建立健全的内控管理体系

要想确保行政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就一定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高效、务实的内部控制管理系统,因此,如果想要提高行政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管理的整体水准,就一定要加强对行政单位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及单位物资等相关方面的管理力度,对行政单位在日常工作运行中的各个环节、各个步骤实行全程、全方位的监控和管理,最终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为行政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三)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及修养

会计人员作为行政单位财务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行政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一定要提高对行政单位财务管理部门会计人员的选用标准,对行政单位的会计人员实行严格的岗位选拔和岗前培训,同时加强对财务会计人员的教育力度,定期组织行政单位财务管理部门中会计人员的培训和学习,确保行政单位的会计人员对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和业务操作的熟练程度,提高我国行政单位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确保行政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高效运行。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行政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更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我国的行政单位财务内部控制任重而道远,行政单位在进行财务内部控制过程中,必须紧跟时展的步伐,与时俱进,不断的进行改正和创新,才能解决行政单位财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中去。

参考文献:

[1]夏华丽,杜红梅.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角色类型及其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6

[2]邓远倩.企业内部控制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执行的借鉴意义[J].财经界,2010,22

[3]郑志向.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J].中国科技博览,2010,31

[4]何在中.行政单位财务内控问题及对策探析[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11,10

综合行政部管理制度范文6

(一)无法建立完善的行政体制、精简的行政机构行政体制不健全是导致行政管理效率低下的重要因素,降低了行政管理的执行力度。在现代行政管理中,无法建立井然有序的工作程序、完整的管理规则等。由于煤矿行业的特殊性,我们国家煤矿企业职工过量,地域相当广泛,导致煤矿企业行政机构不够精简,消耗过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等。

(二)集权制约不协调,行政机构效率低下在行政管理中,权力过于集中,但是无法建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很多煤矿企业工作人员出现、腐败现象,影响到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无法实现民主化的决策,制约企业行政系统成功实施。由于行政机构工作部门比较多,工作环节相当繁琐,导致行政机构运转环节失去灵活性,出现各种工作问题,各个部门之间相互推诿,降低了行政管理的时效性。管理程序繁杂冗长、没有恰当的职位定位以及高端技术的引进,工作流程更加复杂,流通部门多,因而拖慢了整个工作的进程。在长期工作中,无法及时解决遇到的各种工作问题。有些工作可能会涉及到某个工作部门的运营利益,相关的工作人员延迟此项工作的实施等。

(三)行政人员素质偏低在选拨煤矿企业行政人员的工作中,无法建立规范公正的人才评价、选拔机制,部分行政工作人员在正式的上岗之前,没有经过系统培训、缺乏专业的工作技能,没有充分掌握工作的技术方法,综合素质偏低,不能保证高效率的行政管理等。

二、提高煤矿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

(一)明确各层级的各种职责,建立煤矿企业管理制度在煤矿行政管理中最重要的是建立安全生产系统,行政单位必须承担各种工作责任。为了使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应该结合煤炭企业管理的实际生产情况,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制定各部门岗位责任制,使每位工作人员都可以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能和义务,做到在其位谋其职,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更大的创造价值。在行政管理中,应该建立起完善的行政部门的法治秩序,增强各种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法规法则执行力度,切实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二)提高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作为行政工作人员,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工作能力、综合素质等,努力成为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公共管理者。只有提高企业行政人员素质,才能保证组织管理的规范性、科学性、艺术性等。在经济全球化新时期下,为了提高煤炭企业的生产效率,使我国行政管理工作更加符合国际标准,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应该具备与时俱进的工作理念,具备长远的国际眼光,才能顺应国际化的市场发展趋势。

(三)应用现代化煤矿企业管理方法在煤矿企业管理中,可以应用全新的管理方法,合理评估绩效、进行成本核算、正确处理客户关系管理、提供供应链管理、增强目标管理的科学性等。因此,在企业的投入和产出中需要加强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指导,合理评估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使管理的全新模式维护广大客户的根本利益,从而促进煤矿企业的高效经营。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