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儒学和儒家思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儒学和儒家思想范文1
【摘要】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一直在自觉或不自觉影响着社会人的道德行为,同样影响着民办高校学生管理理念的形成和具体落地。民办高校,作为高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使儒家思想和日常学生管理有机融合,是民办高校向良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文化建设,值得研究和实践。
【关键词】儒家思想 民办高校 学生管理 融合
从历史发展数据来看,儒家思想不仅对人们的伦理道德行为有着约束性,也能在社会与人的发展中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作为民办高校,如何把儒家的思想运用到高校学生管理中,进一步的发挥学校整体优势,以更好地指导学校整体活动,提高管理经济效益,成为了民办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就儒家思想中的几个核心思想和民办高校学生管理的融合性做一些思考。
一、诚信义利观与民办高校学生管理的融合
诚信和义利,作为儒学两个重要核心理念,一直在实际生活中延用。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用现代的话来解释,也就是,人与人交往,没有诚信是无法立足的,一个人,要说到做到,不欺骗他人,也不要弄虚作假。孔子对义利的解释体现在两方面: 首先,义与利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他说: “无见小利,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其次,一个人面临义和利的冲突时,应该把公利放在第一位,私利放在第二位。“见利思义”“义然后取”(《论语・宪问》) ,而不能违背道德去追求私利。
由此可知,从古到今,诚信乃立身处世之本,义利乃是行事之法,一个社会,一个人均要以诚信为先,以义为重,利为后,几者相互作用,互通互进。随着这种观念在各行各业中的不断扩展,儒家思想的这种诚信义利观已经逐渐融入到了高校学生管理实际当中,民办高校也不例外,并且成为了高校文化建设和管理的重中之重,它关系到学校的兴衰与发展。民办高校的第一目的是追求最大的利润,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如果不考虑学生利益,唯利至上,过于急功近利,反而会导致发展受限。因此,诚信是高校塑造自身文化的关键点,承诺学生的,就一定要实现,就算有困难,也要克服,只有这样才能为学校赢得良好的信誉和发展打下基础。
真正有远见的民办高校管理者都能善于吸取儒家“言行一致,先义后利”的思想核心,管理时做到诚实守信,以身作则,以优秀的服务意识来进行管理,做到服务育人,管理育人。而对于学生的诚信教育,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要充分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以防止学生在学习、生活、经济、就业等方面出现缺课、替课、作弊、弄虚作假、无信、拖欠助学贷款、随意毁约等诚信危机,警醒学生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大义。学校要把诚信义利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积极培养大学生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个人诚信观的提升,从而使民办高校在促进学生成才的同时,也能够获得更多更长远的利益和发展。
二、仁和观与民办高校学生管理的融合
仁和观作为儒家思想文化的又一核心理念,也体现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儒家“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 、“贵和”的思想是一种早期的朴素人本主义思想的体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荀子》) 。而儒家文化中“仁”的内涵就是爱人的意思。“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儒家经典思想中的“和为贵”, “天地之性人为贵”, “民为贵”等仁和思想,充分体现了管理的重点在人,只有以人为本,以和为贵,才能实现长久管理目标。
在管理活动中,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是以人为中心来开展的,所以,“仁和”的思想作为一种优秀传统思想的结晶,始终是我们人与人之间进行交往的精神纽带,这种思想主张人与人交往应以仁爱为先,以和为贵,爱别人也就是爱自己,以此达到一种和谐,体现了人们对真善美的一种美好追求。当然,这种“仁和”的思想也深刻影响着民办高校管理理念的形成。
在民办高校学生管理中,为了学校的良性发展,必须注重人际关系,把如何了解学生,关爱他们的思想生活心理,放在管理的首位;其次还要了解老师的工作生活需求,双管齐下,把如何激发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教师高效率地工作,促进学生高效率的学习生活社交,促进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当成学校整体发展的一项主要任务,这也是民办高校学生管理活动中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因此,民办高校学生管理越来越强调人本化,人性化,把儒家思想中的“仁”与“和”的思想同学校管理发展良性结合起来,运用到学校实际学生管理中,把学校与师生的共同进步看得同样重要,把学生个人的充分发展作为学校良性发展目标的一个重点,充分了解师生的需要、想法和愿望,注重和引领政治思想教育,并进行具体实践。让师生积极参与学校的部分管理决策中来,真正发挥师生的主人翁作用。只有学校与师生关系都和睦了,彼此信任了,才能在对学生的学习、交往、管理等方面实现学校整体教育目的,实现教书育人、个人发展、学校发展的共同目标,才能提高师生和学校整体的生命活力和整体综合实力。
综上所述,可见儒家思想在民办高校学生管理中能否融合,并且融合好,γ癜旄咝Q生管理的好坏,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儒家思想源远流长,内涵及其丰富,其丰富的哲理,推动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我们在继承优秀文化的同时,要批判性的继承和发扬优秀思想,并且和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使用,这对于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和学校整体发展来说,亦是如此。
儒学和儒家思想范文2
【关键词】和谐社会构建 仁学思想 资源 启示
和谐社会的构建,除了制度方面的建设和安排之外,思想与理论方面的修养和构建也是必须的。对后者来说,从传统文化资源中寻求营养,是可靠且必要的。如果我们不能同传统彻底“决裂”,在文化沙漠中建立现代文明,那么我们就应当从优秀的文化传统中发掘精神资源。马克思曾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文化,但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他们)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①由此可见,从儒家仁学思想中寻找当今和谐社会构建的理论资源是合理的做法。那么,儒家仁学思想对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哪些方面的资源和启示意义呢?
儒家仁学思想有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
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人际关系的和谐是最重要的。儒家仁学思想对当今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文化资源和启示意义。
《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②孔子用“爱人”来规定仁,指出它是一种最具普遍性的人性本质。《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③典型体现了这种关心人、爱护人的具有普遍性的仁爱精神。故郭沫若把孔子的仁学称为“人的发现”。④它告诉我们要把人当作与己一样的类来看待,即以人为人。当然也只有具有这种仁爱精神的人他自己才是人。后之孟子不仅也主张“仁即爱人”,还扩大了“仁”的对象和范围,即从“爱人”扩大到“仁民”、“爱物”:“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⑤这种由近及远、由人及物的仁爱学说,既有等差原则,又有极大的普遍性。可以这样说,儒家“仁即爱人”的观点是一般意义上对人与人关系的讨论,其意以爱别人、提倡对人的尊重的精神作为人们之间相互交往的基本前提,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人相互交往的和谐性。这对今天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资源和启示意义。在今天,这种仁爱精神可以化解人际间的各种矛盾,也可以消除庸俗的人际关系(如酒肉关系)和走味的人际关系(如权钱交易),充满仁爱就能待人以仁,待人以心,尊重他人,给人以尊严,如此就会珍爱生命,乐群贵和,这无疑有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
那么,从人际交往来说,如何实行仁爱精神呢?《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⑥无非忠恕。其是待人态度,是爱人的具体表现,是孔子全部伦理道德学说的理论支柱,在今天仍可作为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指导原则。可从消极和积极两方面来说。从消极来说忠恕之道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说,这条原则应作为任何人的处世之道。从积极方面来说,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乃是超越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最低的交往原则,走向了积极的可以充分体现主体关怀与意义的更高层次的规范和追求。无论前者还是后者,反映的思想都是儒家把别人看成和自己一样的人去对待。这完全出于对别人的同情与尊重,而不是将别人作为工具去对待。这对今天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启示很大,就是要求我们推己及人,将心比心,理解他人,互相信任,互相尊敬,共同发展。总之,怀有仁爱之心,持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交往原则,能有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这是毫无疑问的。
儒家仁学思想有助于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
和谐社会更应有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自从原始森林中走出来,脱离了猿猴的群体,成为一个独立的群体,就已远远不再是生物意义上的人了。尽管人已完全不同于天地万物,并且成为大自然的立法者,但他却始终不能离开自然,与自然仍是一种血脉相连的关系。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⑦何以乐水山?常建诗云: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东坡诗云: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说的都是山和水的风情灵性,与智者、仁者几有相通。在中国文化发展中,山水被不断地进行着人文审美,故千百年来,无论是仁者的“客路青山下”,还是智者的“行舟绿水前”,都是一幅物我相融、耐人寻味的精神图画。孔子还十分赞赏他的弟子曾皙所勾画出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⑧的和平宁静的生活。孔子不仅对自然欣赏,而且对自然抱着一颗审美与爱戴之心。可见,他向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后来孟子提出“爱物”之说,要求对人类之外的宇宙万物施以爱心。即是说,在生命价值的意义上,人与万物是联系在一起的,绝不能从人的利益出发去思考人与万物之关系。这是一种可贵的和谐自然、维护生态环境的精神。
如果说孔孟在这方面起其澜,宋儒则扬其波。自周敦颐开始就追求“生生”为特征的天地万物一体境界。从周敦颐的“窗前草不除”,⑨到程颢的“观天地生物气象”,都是这一境界最生动的描述。所谓“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就是视天地万物为一生命整体,每一物都体现了天地之“生意”、“生理”,人类应将万物视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不仅尊重、保护它们,而且应使万物“各遂其生”、“各顺其性”。这种天地万物一体境界的追求,正体现着宋儒对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重视。
当今世界,由于人类采取自我中心主义立场,对自然索求无度,所引起的困扰人类继续向前发展的四大问题,即自然资源破坏、耕地锐减与土地贫瘠、人口剧增、环境污染,无不突出,恩格斯所说的“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⑩之语已经变成现实,这清清楚楚地摆在了我们面前:300万年前占地球陆地面积2/3的森林已减至目前不足1/4,而且仍以每年1700公顷的速度在减少,几乎每天都有一种生物永远从这个星球上消失,现在是人类应该建立和自然和谐关系的时候了。从前述可知,在构建人类和自然和谐关系时,儒家仁学思想无疑具有重要的资源和启示意义。
儒家仁学思想有助于个体成己,提升生命境界,从而使个人身心和谐
“和谐社会”的构建,关键是人,关键在人,即要达到个人身心和谐。而在今天,这个问题异常紧迫。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同人本身发展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重大课题。近代以来的片面发展观只着眼于人的物质需求,把单纯的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当作人和社会发展的全部,忽视了人本身的发展,其结果是使人的物欲畸形膨胀,人性普遍物化,人们被自己创造的物质财富和技术手段所支配和奴役,由此造成了人类身心严重不和谐,最终使社会发展走向片面,人的生活并无真正的幸福可言。因此,惟有在发展经济和科技的同时,通过人文精神的培育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着实解决好人的身心和谐问题,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儒家仁学也关注人的精神世界,饱含了对人和世界深切的人文关怀,蕴涵着崇高的道德理想,对重建当代人性、构建个人身心和谐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仁”是一种理想人格。孔子树立这样一个人格境界目标,就是希望每个人在人格修养上向着仁的方向努力,并践履不移,即“无终食之间违仁”,从而就有了自己的精神寓所,就可以安顿自己的灵魂,即“仁者不忧”、“仁者安仁”。孔子还认为,如果个人须在生命与仁德之间选择,就必须义无返顾地选择仁德,甚至将其置于自己生命之上,即“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人格理想的追求与践履是身心和谐修养的重要基础。
孔子还强调“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即认为求仁全为自觉,由自己决定,不依靠他人;即是说仁德的培养来源于自我道德自觉和道德自律。这种人格修养自我态度的确立,正是实现理想人格及各种“仁”之表现的主体性要求。这种主体,当然是道德主体,也是意志主体、价值主体,更是实践主体。主体性的确立,也是身心和谐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总之,孔子仁学要求人们发掘内心的善性和自身的能力,并加以养育、扩充和发散,从而超越小我,超越具体的物质需要的满足而指向崇高的精神境界,帮助人们完善自我、和谐心身,在物质文明不断发展的同时,给人一个完整的精神世界,为社会发展提供恒久性的精神动力。
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后,在全国理论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很多学者对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一般之共识,认为和谐社会达到的主要目标是个体身心和谐、人际关系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等这几方面。要达到“和谐社会”的这些主要目标,在传统文化的资源中寻求营养,是可靠且必要的。儒家仁学思想能有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有助于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助于个体身心和谐,即在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中,作为儒家文化的精华,仁学思想有重要的资源和启示意义,这或许正是儒家仁学思想当今价值之所在。(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科研处)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603页。
②③⑤⑥⑦⑧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39、121、363、72、90、130页。
④《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91页。
儒学和儒家思想范文3
关键词:小学校园;思想品德教育;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416
引言
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对小学生进行社会生活常识﹑政治法律常识﹑日常行为规范或社会公德等方面的教育。品德教育的过程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小学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和教师的课余教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德育,并教育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付诸行动,提高思想认识。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对在校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对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起奠基作用,让他们将来更好地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
在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思想品德教育是重中之重,作为小学教师,是学生思想品德的引领者。在小学生初进小学校园时,小学教师就应当开始做好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以下就其重要性做出阐述,并从多方面、多层次去深入探究应如何加强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一、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纵观人的一生,少年时代的教育对后来的影响很大,对在青年时期形成如何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深刻影响,所以从小学就应该抓好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小学教师来说,这也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一个人早期的思想观念一旦形成,就难以彻底颠覆,因为这是要经过教育并通过长时间实践而形成的,少年这一重要时期有其延伸性作用,不可小觑。少儿的思想品德观念还较弱,是处于一个人终生发展的最初级阶段,可塑性较强。如果可以利用小学教育把思想品德教育融入课堂,融入教学,将会帮助学生正确发展。如果无法做到正确引导,会使得学生错失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良机,变成人们口中所说的"坏小孩",更有甚者影响致其一生走入歧途,变成一名对社会形成危害的罪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
二、加强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方式
1.生活上的正确引导
正因小学阶段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小学教师就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雨果讲过"做一个圣人,那是特殊情况,做一个正直的人,那是做人该有的常态。"这就是在告诉世人,一个人的智商和情商是其次,良好道德是为人的重点。在这一点上,教师要因材施教,对于不同接纳能力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教育,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要有针对性的指导,观察学生,找出问题根源所在,做到有的放矢,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思想,让他们有正确的人生观念。
多与学生交流,教师与学生面对面谈心一方面能够在无形中给学生灌输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学会辨清大千世界的是非对错。另一方面,能够在学生心里塑造一个可亲近的形象,便于教师对学生心灵的呵护和精神上的指引。作为教师,想要教育自己的学生成为一名尊师重道,品格端正,内心善良的人,首先自己本身要具备良好的道德观念和品行,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应该多给学生以关爱、宽容,以身作则,让学生能够从自己身上学到良好的思想品德。
2.学习上的不断渗透
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还可以从学习中渗透。小学有思想品德课程,这门课程不应作为单独唯一的课堂来教学,应结合其他学科一同进行。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一些书里出现的、生活中的常见情景,让学生亲身体验遇到不同情况应如何做。另一方面,教师应善于利用不同学科的特点来融入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积极参与,实现自我价值,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信心。
学习思想品德课程,将书本知识学的透彻,只是基础。在课余时间,也不能放松。教师虽然是孩子思想品德教育的引导者,但是孩子的主要成长环境是学校和家庭,所以学校和家长要相互配合,这样,教师要和家长及时沟通,在家庭访问或者家长会上,及时了解孩子们的成长,对孩子的德行教育双管齐下。家长可以在节假日或者特殊的日子,带着孩子去烈士林园扫墓,学习英雄事迹;周末的时间,小孩子都喜欢看电视,这时候家长可以给孩子选择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动画片,如《海尔兄弟》、《丁丁历险记》、《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等,容易看懂,也能从动画片中学到些做人做事的道理,让孩子在轻松之余也能受到教育。
3.课外活动延伸教育
在课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开展不同的有针对性的课外活动。因为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其中一点就是要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有益于学生对思想品德的理解并帮助学生养成好习惯。例如可以开展班级集体清洁活动。让学生从家里带来所需要的清洁工具,然后分配工作,共同完成一次清洁活动,对于表现突出的同学给予表扬,在清洁后要让学生把工具带回家,养成良好的清洁习惯和减少丢三落四的习惯。又如每年六一儿童节可以举办一些班级娱乐活动,让学生共享自己的快乐,给有才艺的学生一个表现的舞台,无论是跳舞唱歌、吟诗作画、武术杂技等,都能够一展身手,赢得掌声的同时对他们无形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三、结论
总而言之,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不是单靠课堂或单靠教师一个人就能完成的,应当课堂与生活相结合,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共同促进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不断完善,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学习效率,并在各方面都自觉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傅根跃,丁晓攀,浙江师范大学心理研究所;中国儿童亲社会性说谎: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儒学和儒家思想范文4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
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是社会主义现在化的建设者,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关系国家的顺利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工作的一个重点,时刻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注。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使大学生们能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这对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问题的重点,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理想对人们具有重要意义,有了理想人们才有行动的动力,也只有理想才能促使人们为了实现理想而艰苦奋斗,即使前途曲折,为了实现理想代价再大也会在所不惜。没有理想的人就像行尸走肉天天不知为何而活,生活单调没有缤纷和色彩。大学是对大学生实施教育的主要场所,所以大学对大学生的理想教育至关重要,大学应该采取各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理想教育,使所有大学生都明白,党和人民对当代大学生寄予殷切期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大学生去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学生去奋斗,青春只有在为祖国和人民的真诚奉献中才能更加绚丽多彩,人生只有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才能闪闪发光。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做到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
二、高校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应该进一步加强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高校教育应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方面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要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引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要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搞好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要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校管理之中,建立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有机结合的长效工作机制。要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坚持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应该有所创新
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思想政治工作正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下功夫。”这一重要指示,对于做好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增强凝聚力、说服力、号召力、吸引力,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政治工作的重点是解决的指导地位问题、理想信念和道德教育问题。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课内容的创新,上课内容应跟随时代的进步而进步,既要有的理论成果,又要有新时期大学生思想理论的特色,积极推出与大学生心理需求、生理特点和成长规律相适应的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内容。网络的普及使大学生能够很容易的获取各种知识,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来加大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用正确、健康、科学的思想文化信息占领网络。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培养人、塑造人中的新型载体和重要手段作用。网络教育所具备的教育个性化和自由化的特征,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施教者可以利用网络最大限度地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借助网络技术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别化教育。在网络中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行为具有空前的自由度和极强的渗透性,这些都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真正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为促成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多元化提供了契机。
参考文献:
儒学和儒家思想范文5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前言
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崇高使命,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对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当下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可程度也较高,对如何建构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也有较全面、正确的认识。同时,当前部分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状况也存在一些令人忧虑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和方式方法也亟须进一步改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仰存在一定范围的弱化
坚持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建设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巩固思想道德基础的前提,是认识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是当下部分大学生们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令人担忧。
(二)实用主义增强与理想信念弱化交织
当下高校部分大学生在理想追求上呈现出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在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关系问题上将满足自身需求置于首要位置。如大部分学生愿意入党,但其入党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利益的需要。在价值观上,则体现为重视个人的自我价值而轻视社会价值,漠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三)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存在亟待改进的问题
虽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要载体,发挥着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功能,但当前高校师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以及教材编纂形式还有待于进一步改革、完善。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意义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好的,积极、健康、向上,但同时在思想、行为、心理等方面呈现出许多新情况、新特点。对于大学生,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处理好一元与多样、理想与现实、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要使大学生健康成长,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入学习者、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就需要高校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政工作,并自觉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
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思考
(一)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是要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校园文化传统,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以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的文化生活、高雅的艺术情趣、浓厚的学术氛围、清新的人文精神、良好的师德师风,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催人奋进的校园精神和科学进步的价值理念。二是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激情励志、陶冶情操。三是要重视学生社团活动,建设一批精品社团,提高文化活动的品位与层次。
(二)改进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要渠道,只有更新教学理念,采用先进教学方式,才能有利于大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增强更多认同。因此,笔者认为要具体拟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精心设计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系统教育的新课程方案,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的引领地位。二是改进教学模式,采取课堂讲授、名师讲座、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方法,使教学工作具有互动性和启发性,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三)解决大学生现实生活中使人困惑的问题
要让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必须重视那些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当前,这样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就业问题,二是心理问题,三是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问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这些问题的解决之中。一方面高度重视和切实解决学生的这些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引导学生深刻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比如,在就业工作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念;在资助工作中,引导学生体会社会公平、正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本着人文关怀的精神,把心理疏导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传递给学生。
(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形式多样,包括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区服务、社会生产劳动、社会政治活动、智力扶贫、技术服务、公益劳动等。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可增强大学生对校情、社情、国情的了解,使他们对我国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型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的情况有一个比较全面深入的体察,从而进一步树立忧患意识,增强责任意识,培养爱国情怀。在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能够直观地体悟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伟大意义,达到在实践中接受、在接受后自觉追求的目标,坚定自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决心。
儒学和儒家思想范文6
关键词: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价值 突显方法
一、突出德育在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学校是教学的主要场所。学校教育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的一种主要教学行为。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关于中学生的德育具有针对性,使其成为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对教育内容和方法具有系统性和计划性,科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从而凸显它本该有的教育价值。
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在现实教学实践中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应试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居于二线甚至更后。教育者本身不应该只抓成绩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把思想政治放在首位,抓好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重视专任教师的发展和培养,鼓励教学研究和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和课堂教学的育人目标决定了在利用好思想政治课堂教育的同时,也要发挥好其他学科的德育功能。主要还是没有重视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其他学科的教师有利用和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这是他们作为教师的责任。
二、突出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是非常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意义,强调意识和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的。成功的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当于中学生思想的一道保护墙、一剂预防针、一缕阳光,可以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但是,观念性的问题不是一下两下就能完成的,只有教会学生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和身边的真实感受中经过情感的挫折、自我修养、意志锻炼、行为践行,才能内化、巩固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教育部颁发的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理论联系实际为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并把课堂的知识教学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作为基本教学方法之一。中学教育机构要重视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的平衡,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环节是不可以被忽视的。
中学课外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如小组活动、趣味活动、社团活动、共青团活动、文艺活动和种种社会实践活动等。富有教育价值的各种实践活动既是课堂的延伸,又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教育作用不可忽视。
三、突出校园文化的重要性
优秀的文化具有陶冶情操、涵养品德的教育功能。校墙再坚固也不能抵挡住社会不良文化的侵染。面对当前社会多元文化对校园文化的种种冲击,面对当前汹涌澎湃的文化冲击,学校不能“坐以待毙”。中学生毕竟不是成年人,不具有较强的辨识能力,很容易被不良社会文化影响,对其思想品德的形成有不良影响。所以,校园要主动营造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以绿色、健康、积极的精神营造校园氛围,守住中学生的思想阵地。
优秀的文化具有育人养德的教育价值,以校园文化为德育途径就是指教育者寓德育内容和信息于校园环境建设之中,使教育对象在优美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中受到熏陶,不断调节和规范自我行为,提升道德素养。
四、突出良好人际关系建设的重要性
人际关系途径也可以称为情感途径,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情感是贯穿教育的因素、是教育的重要载体。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行为独立、叛逆,但心里孤独,渴望认同、理解和关心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重视师生关系和学生之间关系的建设,着眼于人与人的情感相容。这是由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辩证关系决定的。
首先,在师生关系的建设中,应强调营造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学生之间的真诚、平等、和谐的氛围,强调教育者要处处以良师益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这样才能在“动之以情”的基础上“晓之以理”、“服之以理”。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更多地重视以自己的人格形象、思想品德、精神境界、知识底蕴、人生态度、行为习惯等内在素质影响受教育者,切实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其次,我们要重视建立学生间和谐的关系,重视以友辅仁,注重学生群体对个体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影响,通过集体活动等方式积极建设健康向上、团结友爱的班集体。
总之,要凸显思想政治教学教育价值,最重要的就是教师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在教学实际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积极钻研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施教内容和方式方法。中学生处在可塑性非常强的敏感时期,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价值非常有必要,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虽然目前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大,但是学校的思想政治教学任务不能被轻视。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为社会培养出品德更加优秀的接班人。教育者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的教学工作上或者原地踏步,而要善于思考,善于总结经验,善于学习找出更多更有效的教育方法,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价值,培养出优秀的接班人,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