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

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范文1

【关键词】慕课教学;对外汉语;教学探讨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中文译为: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简称慕课,是一种以在线网络为平台的教学模式,2008年由Stephen Downes和George Siemens在美国首次提出,旨在将优秀的教育资源共享化。慕课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使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都能免费享受到最优质的的教育资源,随时随地学习汉语。

1、慕课教学的特点

1.1、开放性

慕课是一种开放的在线教学模式,不受年龄、种族和职业的限制,不论是学生还是公司职员或者退休老人,只需简单注册就可以在特定的慕课在线平台进行学习,无需付费,也不用通过任何资格考试。慕课教学打破了学校甚至是国家的“围墙”,使得不同阶级,不同国家,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轻松得到丰富便捷的学习资源。

1.2、可选择性

慕课的视频时间不长,一般为八到十五分钟的教学片段,每个教学片断为独立完整的教学内容,这符合了学习者的最佳注意力时长,有利于帮助学习者在最佳状态下高效完成学习。因慕课具有延时性、错时空的特点,在网络技术的辅助下,学习者可以选择在何时何地观看视频,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选择观看教学片段的次数和顺序,已掌握的地方粗略看,不明白的地方反复研究。

1.3、互动性

为了方便在学习时进行互动交流,慕课视频中都设有讨论区,如果学习者在慕课学习中遇到问题,随时可在讨论区提出,与慕课中其它学习者一起解决,也可向授课老师或助教寻求帮助。为了有效监督和反馈学习者掌握的情况,慕课中还建立了学生相互测试评分的环节。

1.4、精品性

慕课中的老师由高校的名师担任,他们拥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是专业领域的权威人物,所以授课无论是从课程内容还到教学形式,都堪称精品。学习者无论身处何地,只要有网络和电脑就可以享受到一流名校名师的专业指导,这也正是慕课在短短几年时间能“井喷式”风靡全球的重要原因。

2、慕课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重要性

面对“慕课”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我们既不能盲目跟风,也不应妄自尊大、充耳不闻,将慕课教学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并不是完全取代传统上“一老师一教室”的教学课堂,而是为还处于探索阶段的对外汉语教学起到的辅助和完善的作用。

2.1、提高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

在今天以学习和学生为中心的时代,汉语学习者不再是知识和信息的被动灌输对象和接受者,而是语言知识的主动汲取者。对外汉语中的学习者多为成年人,拥有独立判断事务的认知能力,也有自我管理的自主能力,学习汉语的目的和兴趣大都不同,学习水平也参差不齐。因此,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老师教授的课程内容和课程进度很难适合每个汉语学习者的需要,这使得汉语水平高的学习者不满足现阶段的学习,汉语基础较差的学习者又不能完全掌握教授的语言知识,进而影响到全班的教学进度和效率。慕课的教学由单个语言知识内容的短小视频组成,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相关课程,自主安排学习活动。通过有计划的视频观看、指导性的自觉阅读、针对性的系统复习、理解性的练习操作、积极参与互动讨论和思考,完成课程学习,自主解决问题,从而激发汉语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2.2、促进对外汉语优秀教师队伍的建立

在传统对外汉语课堂上,对外汉语老师一堂课一般只能带领几名,最多几十名的汉语学习者。而在慕课教学中,一个对外汉语老师或教学团队可以带领成千上万甚至更多的学习者。这样,对外汉语老师需求量就会变小,而市场竞争使最优秀的教育者凸显,在这种优胜劣汰的形势下,外汉语老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教学水平,以便拿出最好的教学实力面对越来越挑剔的汉语学习者。此外,在当今语言教育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的时代,迫使对外汉语教师掌握现代多媒体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综合能力,以便建立一支高质量的对外汉语教师队伍满足于学习者的汉语学习需要。慕课教学中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使讨论更加有趣,更具有价值,还可以在线收到比授课现场更具有穿透力的问题,对其今后开展教学和讨论意义重大。[1]与传统对外汉语教学课堂相比,慕课教学中所面对的汉语学习者的数量更多,情况更为复杂,老师不但要担任在线教学和测试的任务,还要参与视频的设计、录制、拍摄和后期制作等工作,这些也使对外汉语教师得到迅速成长,积累丰富而广泛的教学经验。

2.3、节约对外汉语教学成本

传统的对外汉语课堂要求老师和学习者在同一时间同一间教室集中教学和学习,老师一堂课最多也只能教授三四十个学习者,这种教学模式必然受到学校的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的限制。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学习汉语的人数与日俱增,很多学习者不远万里漂洋过海来到中国,支付高昂的学费,只为能进入一流大学,寻求优秀老师进行专业的汉语学习。而对外汉语教学是一个新兴的学科,培养大批优秀的对外汉语老师还需要大量时间和资金的投入,因此目前在这个领域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还比较匮乏,能专业地进行汉语授课的老师数量十分有限,远远不能满足汉语学习者的需求。慕课课程的学习则不受此约束,只要拥有一部可以上网的电脑就可以按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进行学习,极大地方便了学生,可轻松实现教师和助教、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2]在慕课时教学中,教学资源可以循环利用,名校名师的专业教学可以惠及到更多的人,更远的地方,这大大节约了对外汉语的教学成本,汉语学习者不来中国就可以免费接受优秀汉语老师的专业讲解。慕课教学摆脱传统教学时间和地点的局限,极大地节约了对外汉语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的投入成本,使学习汉语变成了一件高效便捷的事情。

2.4优化对外汉语教学模式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外汉语教师应该是汉语学习者的导师和顾问。但是,在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上,对外汉语教师拥有相当的“权威”和“影响力”,依旧还存在着教师一言堂的现象,而慕课能使这种现象得到良好改善。为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效率,慕课中设置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大量的互动环节,如在线讲授、实时研讨、发帖互动以及在线测试等。这些多样、高效、合理的教学模式使老师不再处于“独角戏”的地位,而让学习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慕课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体系中的单向授课,转向在线讨论,随堂测试、自我管理学习进程,实现形式多样的互动,从而使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真正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3]将慕课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学习者对于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顺序具有更多的自和自由度,而不再使其禁锢于老师和课本,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决定教育发展的人”。此外,慕课教学与互联网技术等完美融合,使世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化,让其得到最大利用,使汉语学习者摆脱了对于时间、地点的束缚,这些从本质上优化了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使对外汉语教学出现了新的思路,激发了新的活力。

3、结束语

慕课是信息化时代必然的教育趋势,它以其自身独特的魅力推动开放教育资源等深入发展。将慕课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之中,有助于共享教育资源、更新教学思想、优化教育理念。更重要的是,对外汉语教师要从中汲取经验和教益,以提升对外汉语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世界上更多的人能轻轻松松地学习汉语。

参考文献:

[1]Russell L.Herman Letter form the Editor-in-Chief:The MOOCs are Coming[J].The Journal of Effective Teaching(an online journal devoted to teaching excellence),2012,(2)

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范文2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于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成效而言,在对外汉语教育中现代技术教育的推广与应用成为最为关注的内容,其作用不言而喻。在对外汉语教育中,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代表。但是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变与调整还是没有实质性的提高,应用的现实意义不凸显等问题还是很突出。[1]本文便针对现在对外汉语数学教学的质量为出发点,从对外汉语教育中的应用原则角度予以分析,并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优势作了详细论述的基础上,为对外汉语教学现状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提供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优势;趋势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优势

(一)现代教育技术以其更加直观地呈现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内容。

教师在现代的汉语国际教育中,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的课件通过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将理论知识进行直观地传递给学生,这个过程体现着对外汉语教学教师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与运用能力。刺激了学生的感官,多元化的教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深化了对外汉语学生对于汉语知识的记忆与更深刻地理解。

(二)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在汉语教学中为教育提供更加良好的探究环境。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成就感中由“被动”变得“主动”,自己去“吸取”知识的目的。以往的对外汉语教学,无论是数学还是对外汉语教学,一般都是教师直接讲词汇与学生直接背汉语词汇。如果有了成就感这一思维支配的前提,就会对对外汉语知识主动有兴趣去追求,即使是对外汉语成绩不好或者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要给予鼓励,并适时让他感受到成功的一面,并且加以奖赏,便是对某个对外汉语知识获得满意解答的关键情感因素。。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情境的创设方面具有着明显优势,可以通过构建教学情境进而推动学生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生对于汉语语言的学习与运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创设语言情境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是可以为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帮助,把握好创设情境教学这样的核心与主线,从而也能使得对外汉语教学迈上更高的台阶,学生有更大的兴趣与热情去探索对外汉语知识,用现代教育技术对科学知识教学的始终去学习对外汉语知识,并能在现代教育的运用原则指导下去学习对外汉语知识,这样在学好对外汉语知识的同时对于现代教育技术作用的凸显是巨大的,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也就能真正的实现。

(四)现代教育技术在对外汉语教育中能够刺激学生听觉和视觉来提高汉语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对外汉语教育中,可以利用动画、视频使学生学习的激情增加,学习会变得积极而主动,这对对外汉语的词汇的理解与枯燥的学习是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要把握好直观性的第一兴奋中枢,编排系统的变更,让学生有兴趣学习所学的知识,现在的对外汉语教材,就很重视情感的教学,例如,图文并茂,增加直观感.[1]用问答的编排设计去激发同学的思考,每一章节会设计一个小问题,这样学习会自掘地带着问题去激发学生对对外汉语知识的渴求,然后一章节的知识都是验证这个问题,从而提出对外汉语教学的质量。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原则在汉语教学中指导作用

(一)实用性原则。

对外汉语不同于语文学科,对外汉语学科强调的是教好外国学生汉语的词汇与不同文化语言的把握,但是无论哪种教学内容的呈现于知识点的掌握,都要有实用性为原则,应当以提升学生的汉语素养为出发点与所应该遵循的原则,而且因为实用性较强,实用的运用去验证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期间就要增强学生对对外汉语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的去进行对外汉语这个知识点的学习,自觉的追求知识。教师在设计自己教学的课件中直观与精美的呈现知识,对于学生的掌握与理解知识帮助是及其大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整合与优美,突出重点与难点,知识虽然充满了枯燥与乏味,但是成功的喜悦会将所以的疲惫感一扫而光”,避免过分追求华丽性而忽略了最为重要的教学质量与效率,这句话正是对于对外汉语知识学习实用性的最为真实所在。

(二)科学性原则。

对外汉语教学中因学科本身课件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载体、探究方法与态度的科学性、难度性很大,大多数学生就会觉得学习起来很困难,因此产生为难情绪。同时,教师在对外汉语学科的教学中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把握不够,包括对于了解学习对外汉语知识的科学态度、遵循的科学性原则把握不够,自主探究的兴趣等,教师只是侧重对于对外汉语知识的教学,现在的对外汉语知识教学,脱离了情感教学的把握,对于学生,本来就对对外汉语的兴趣不强,学生本身对学习没有一定的认知,思维上也没有一定形成如何去学习。都是学习对外汉语学科中与教学目标质量要求下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真正实现与否的最关键的一个因素。因此,由于对外汉语教学的难度及其教学复杂性,对外汉语教学的的现代教育技术的科学性原则有必要有很大提升,在掌握汉语学习规律的基础上提升汉语国际教学。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外汉语数学的教学,一定要有所创新以及有所改革,并要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这是关系对外汉语生是否能学好对外汉语教育这门学科的关键之所在。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去将现代教育技范给对外汉语学生,将现代教育技术原则渗透到学科的始终,并发挥最好的作用,引导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生直观形象地学好对外汉语教育这门学科,在教学课堂上创建教学的情境,让每一次的课堂教学都能得到最好的展示,增加教学探究性以及优化,从而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提高教学内容示范性,确保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并最大程度地提高对外汉语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范丹丹.关于教育技术在汉语课堂中的运用情况的调查报告[J].考试周刊.2009(04)55-56.

[2]刁静,何伟.我国教育技术在汉语教学方面的研究概况[J]现代技术教育,1983(04)42-44.

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范文3

在索绪尔区分了语言的语言学和言语的语言学基础上,我们可以认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主要应该属于言语的语言学研究范围,当然也包括语言的语言学里面的相关理论。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最根本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言语的地位显得更重要一些。但并不是说语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重要,因为只有帮助学生先在头脑中建立起关于汉语的语言系统后,他们才能运用语言系统中的规则,通过联想关系,组合出各种句段,来表达意图,从而进行交际。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是指语言的结构规则和对其的熟练运用,而语言能力就是对汉语的三要素的认识,正确使用语音,词汇,语法的能力,也就是教会学生掌握汉语中音义结合的语法系统和词汇系统,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等于“语音+词汇+语法”[3],因此讲授系统的语言知识是有必要的,掌握好语言知识的目的是将“语言”转化成“言语”的基础。

我们认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言语”是用于课堂以及生活中的言谈话语,有时也可能是留学生利用中介语说出来的话,而教学中强调的言语能力则指社会语言学能力、话语能力和交际策略能力三个方面。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和“言语”的关系正如索绪尔探讨的语言和言语的联系相同,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二者交错渗透、相互关联、相辅相承,是同一事物中的两个不同侧面,也是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两个不同的语言概念和教学层次。[4]

二、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第一,对外汉语的课堂教学虽然离不开语言知识的讲授,但不能把对外汉语课堂变为语言知识课,只是单纯进行语言教学的。对外汉语教学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不能把语言教学和对外汉语言语教学完全分割开来,应该注重两种教学的平衡。这就要求对外汉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把语音、词汇、语法教学内容同重在交际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教学技能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既避免了单纯地教授语言知识,又避免了简单地训练单项言语技能。同时,在言语技能训练中渗透了语言知识教学。[5]

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范文4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评价;原则

作者简介:高若瑜(1984-),女,河南开封人,江苏大学文法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1-0094-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对外汉语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但是,良莠不齐的师资队伍和教学能力的巨大差异,使对外汉语教学呈现出鱼龙混珠的复杂局面,对外汉语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程度明显不足,对外汉语教师的入职门槛也相对较低。因此,如何尽快提升对外汉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促进对外汉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成为制约对外汉语事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与此同时,教学评价的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引导功能越来越受重视,通过完善教学评价,促进对外汉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学界的共识。教学评价是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对教师教学活动所作出的评价,包括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活动过程以及教学活动的效果等。对于刚刚开始发展起来的对外汉语教学评价来说,学界探讨应当注意哪些原则性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以学生的体验为评价的核心依据

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满足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了解汉语知识、掌握汉语语言能力,并能够在工作、生活中加以运用的需要。外国学习者学习汉语的目的、动机与中国人学习汉语存在着巨大差异。因而,与针对汉语作为母语的语文教学相比,对外汉语教学需要有更为鲜明的服务意识,必须更多地考虑外国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和需求。他们学习汉语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了解中国,还是为了从事外贸活动;是为学习其他专业做语言准备,还是为了从事汉语教学与研究。这些目的的差异对对外汉语教学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所以对外汉语教学评价应当也必须对此有所体现。

评价对外汉语教学质量的最终标准,应该是学生的体验,即学生是否在课堂上表现出了良好的学习状态,是否进行了积极有效的学习以及是否掌握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当前,对外汉语教学评价所关注的重心往往是教师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这种情况必须得到调整,因为,所有的教学活动最终的落脚点和实现,一定是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存在着多重问题,包括重视知识性目标的达成,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重视教师的课堂教学技巧,忽视学生的实际收获;重视课堂教学的难度和深度,忽视学生的差异和教学的针对性;重视对一堂课的评价,忽视对课堂教学的整体评价等。[1]改变这种评价问题,就是要将评价的重心落到学生身上而不是教师身上。

对外汉语教学评价对学生体验的关注,其核心就是要重视学生的特点和差异性,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参与状态、学习热情、学习策略等。研究发现,根据学生选修课程内容和目的的不同,可以了解学习者的学习进度和学习需求,如日韩学生比欧美学生较少选修汉字课;初级阶段的学习者更希望获得感性认识和语言运用能力,而较高阶段的学习者更希望了解有关语言规律的理性认识等。[2]所有这些内容都是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了解和关注的内容,自然也应当成为对外汉语教学评价的要点。

二、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指向

教学评价的基本含义就是对教学活动进行评价,通过评价甄别教师教学质量的优劣,但如果评价的功能只限于此,那么教学评价的功能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限制,而且很容易导致教学评价功能的偏失,使其成为教师的负担,教师不得不为了得到较好的评价而疲于应付,甚至出现投机心理,结果就是为评价而评价,丧失了评价应有的价值和意义。教学评价更为重要的价值,在于通过评价增进教师对教学的理解,增强其主动性,通过接受教学评价找到不足并不断改进。

对外汉语教学评价应该发挥促进对外汉语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这一方面表现在教学评价本身所具有的激励作用,即增强教师为了在评价中得到好评而改进自身教学的动力和决心;同时,评价更重要的功能则在于它的问题诊断功能以及在诊断问题的基础上引导教师朝向某个方面发展的功能。所以,首先,对外汉语教学评价应当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反馈信息,而且是丰富的、翔实的反馈信息。这就要求强调教学评价的描述取向,即在对教学活动作出是非优劣的价值评判之前,先对教学活动作出价值中立的描述,以“力图描绘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认知实践、情感体验和人际交往,用心去理解和解释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行为、想法和状态,而后在此基础上对课堂教学做出量化的评价与持续性的改进。”[3]

其次,对外汉语教学评价应当为教师的教学发展指明方向。教学评价也许并不能为教师的教学发展提供明确而具体的改进策略,但应该发挥导向和引导功能,促进教师不断自我反思,激励教师努力拓宽自己的眼界,并有意识地从事教学研究活动,在教研活动中提升理论水平、改进教学实践。随着我国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整体素质已经大大提升,其中许多人已经具备了较为扎实的语言知识功底和熟练的教学技能,但仍然属于“经验型”教师的层面,理论水平有待提升。研究发现,对外汉语教师存在着对理论的“排斥感”和“渴望感”并存的矛盾的心理状态:一方面,他们觉得这些理论既不容易理解,也不容易应用;另一方面,他们又非常希望能够弥补自己在这方面的不足。[4]对外汉语教学评价应当起到推动对外汉语教师提升理论水平的作用。

最后,为了实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改进教学评价,包括结合终结性评价与常规性评价、原则性评价与比较性评价等。还可以采取让教师参与教学评价过程的方法,包括制定标准、试测、修订等。研究发现,“教师在参加评价的过程中,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计划、设计、教学过程、课堂管理、诊断与评价学生、学科知识的运用、参加学习共同体等各方面在统计上都有显著的差异。”[5]

三、关注文化交际的效果

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来说,其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教给外国人语言,其更重要的目的在于以语言为载体而实现文化的交流。“语言的背后是文化,教语言就是教文化,这已成为国际上的共识。推广本族语言教学本身不是目的,宣传和推广本国文化才是根本目的,在当前这个‘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世界上更是各国心照不宣的目标。”[6]对外汉语教学应当承担起文化交流的使命,在语言教学的同时,实现文化的沟通和交流。更何况,了解和掌握相应的文化背景内容本身也有利于语言能力的提升,在适当的条件下传授给学生相应的文化知识,不仅不会影响语言教学的进度,反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掌握语言。这一点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尤为明显。如果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缺乏了解,不清楚中国的社交文化、称谓文化,就很难真正理解汉语,语言能力的提升也会受到限制。

因而,对外汉语教学评价必须把文化交际的效果纳入评价体系之中,而不能只是考察学生的语言习得情况。关注对外汉语教学文化交际的效果,首先意味着教学评价应当关注教师的跨文化意识与沟通能力,包括教师对学生母语的掌握,对学生生活背景的了解,对学生生活习惯和情境的了解等。只有了解了学生的文化习俗和学习习惯,教师才能够有针对性地传递文化知识,在避免文化冲突的基础上关注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其次,对外汉语教学评价对教学活动、文化交际效果的考察应该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应该评价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究竟多大程度上运用了自己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即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多大程度上关注到了相关的文化知识。最后,对外汉语教学评价还应该考察学生通过学习获得了多少文化体验,在掌握语言情况的同时掌握了多少相关的文化知识和内容。

四、评价方式的综合化

当前,对外汉语教学评价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在理念、标准、实施、反馈等各方面均存在着诸多不完善之处,而起步阶段的评价往往以精确化、标准化的量化评价为发展方向,因为这种量化的标准更具有客观性、可操作性,随着量化评价标准的不断完善,它的问题就开始逐渐显现出来,开始变得僵化,变得为评价而评价,不考虑教师的主动性,而且包括思想、情感、意志等在内的许多维度是靠量化评价所测不出来的。于是,在量化评价的基础上采用质性评价的方法开始受到关注。

对外汉语教学评价虽然起步晚,但完全可以借鉴其他领域评价的研究成果,从一开始就避免出现此类问题。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一定是综合化的评价而不是单一性的评价,一定是多元化的评价而不是一元化的评价。对外汉语教学评价应该尝试结合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对于一些需要加以规范的行为,评价的标准必须要具体,并且要具有可操作性。而对于一些复杂的、可以进行探索和创新的方面,标准则不可过细,要为教师留出足够的探索和创新的空间。”[7]

对外汉语的教学评价应当与具体的情境相结合,而不应该僵化地根据某些标准来作出评判。这就意味着,教学评价应当情境化。“具体到对每一堂课的评价,应该有对评价标准的不同解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无论是‘好课’的标准还是‘优质课’的标准,都只是给教学评价工作提供了一个参考框架,不应将它绝对化、教条化。”[8]教学不是表演,更不是作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高效地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和能力。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年龄、种族、经济状况、经验、能力基础等,而只是在课堂上展现自己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手段的丰富性,那么,即便教学环节无可挑剔,也很难称得上是一节好课。所以,对外汉语教学评价必须将具体的情境考虑在内,因为所有的教学活动必然发生在特定的情境之中。

参考文献:

[1]蒋竞莹.我国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反思与重建[J].当代教育科学,2004,(8):41-42.

[2]万业馨.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J].世界汉语教学,2009,(3):416.

[3]安桂清,李树培.课堂教学评价:描述取向[J].教育发展研究,

2011,(2):49.

[4]刘弘.中小学对外汉语教师发展需求个案研究[A].“国际汉语教学理念与模式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27.

[5]赵明仁.美国教师教学标准的价值观与效能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31):38.

[6]潘文国.论“对外汉语”的学科性[J].世界汉语教学,2004,(1):17.

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范文5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 文化导入 原则

一、引言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到中国留学。他们在学习汉语的同时,也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国的文明和文化,这就要求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文化的传递。对来华留学的国际学生而言,掌握语言能力是首要的,因为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但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等于具备了交际能力,文化知识也是组成交际能力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因此,促进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教师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必须对留学生进行文化能力的熏陶和培养,有人把这种文化能力称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留学生的汉语教育其实就是这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育。早在1986年,吕必松先生就明确指出:“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同时还提出了“交际性原则”,认为:“在确定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途径以及规定教学法原则时,都要以有利于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形成所必要的语言交际能力为出发点。衡量总体设计优劣的唯一标准,就是看它能不能为最有效地培养学生所必要的语言交际能力做出科学的宏观安排。”这就是说,对外汉语教学的总体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而对外汉语教学的总体设计就要保证这个教学目的的实现,所有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也都是为了达到培养这个目的服务的。本文从文化的内涵,以及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出发,阐述融文化于教学之中的必要性,重点论述了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文化导入需遵循的原则。

二、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导入的原则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照、借鉴多元文化互动综合模式,不仅要加强课堂教学本身,而且要把整个对外汉语教学环节有机结合,只有把课程的总体设计、课堂、教材与汉语教师的能动作用完美结合,才能更好地进行对外汉语教学,从而有效地提高留学生的汉语文化水平。

1.交际原则

文化导入的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使用语言的能力,避免学生使用语言交际时产生障碍,因此遵循交际原则的目的,就是要在语言教学中导入容易使学生在理解和使用语言知识时会产生交际误解的语言文化知识,重点讲解有别于他的民族文化的语义部分。

2.循序渐进原则

语言的学习与语言的教授一样,都要遵循从简至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来进行。古代教育家朱熹曾把循序渐进的原则视为一条重要的原则,他说:“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后传以远者大者。”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的导入要根据学生当前的实际语言水平和领悟掌握语言的能力进行。比如对初级阶段的学生,应该让他们了解一些最为普遍的最为常见的文化现象,主要介绍一些日常生活交往方面由于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语言形式和运用中的不同,如:称呼、问候、打电话、购物、娱乐及时间安排、告别等方面内容。文化导入教学的内容应该是分层次有选择的。

3.适度原则

中国的五千年传统文化知识浩如烟海、博大精深,要全部教给学生是不可能,也没有这个必要。适当地导入为实现教学目标所必须导入的文化内容,同时要注意所学的文化因素必须和跨文化交际密切相关。适度的标准是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制定的,有针对地解决当前语言教学中出现的文化障碍,并在讲解中适当地延伸一下文化背景介绍,以便为日后的汉语学习做好文化的铺垫。掌握适度的原则是十分必要的。在教学中,对某些关键的词语的文化涵义应有重点地讲那些如果不加说明就会影响正确理解和顺利交际的词语。缺乏针对性,盲目宽泛或是过于深入的文化导入必定会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而且很可能超出学生能够理解的范围。

4.针对原则

每年都有大量的外国留学生来到我国学习汉语,他们来自世界各地,因此在对各国留学生进行教学时一定要有针对性。如日本和韩国,曾经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在文化上有很多相同点,因此在教学中对于相近的文化知识点就可以一语带过。但是对于像我院印巴及伊朗留学生来说,文化差异巨大,因此很多文化细节必须在课堂上交待清楚,不然一定会影响学生对语言的正确使用。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特性和个别需要,有区别、有针对性地进行授课。

5.准确原则

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对教材上的内容,以及教授给学生的语言文化知识有准确的理解与充分翔实的教学依据,不能因为汉语是本民族语,就在课堂上对一些教学内容信手拈来,对学生的问题想当然地回答。一定要秉持对学问的尊重,对学生负责的心态,做好备课工作。

四、结语

文化能力的培养是语言交际能力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要想培养留学生的社会语言能力,就必须把语义和语用的教学跟交际文化紧密结合起来,着重揭示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因素,介绍中国的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当然,对外汉语教学也要求每一位对外汉语教师必须具备较深厚的中国文化知识修养,要了解外国文化背景知识,有中西比较文化背景学方面的必要学识。

参考文献:

[1]吕必松.试论对外汉语教学的总体设计[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6.

[2]吕必松.华语教学讲习[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3][美]萨皮尔.论语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

[4][英]约翰・莱昂斯.理论语言学导论[M].剑桥大学出版社,1968.

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范文6

关键词:易混淆词 近义词 辨析 立场与原则

一、引言

张博先生曾说,汉语中介语“易混淆词”指的是“站在中介语的立场、着眼于目的语理解和使用中的词语混淆现象并根据混淆的普遍程度归纳出来的词语类聚”。对于母语为汉语的学习者而言,我们在汉语学习中涉及词义辨析时用到更多的是“近义词”这个概念,近义词指的是意义相近的词语。从近义词与易混淆词这两个专有名词的释义上,我们就可以发现,近义词与易混淆词在定义时的立场就是不同的。近义词的辨析更倾向于汉语的本体研究,而易混淆词辨析,则是站在中介语的立场,为母语为非汉语的学习者在学习词汇时扫清障碍。因此,过去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将近义词辨析的方法直接应用于易混淆词辨析的做法是不科学的。易混淆词的辨析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而言,比母语为汉语者的近义词辨析更为复杂。易混淆词辨析除了要考虑词语之间意义上的差别,还与学习者的学习顺序、学习环境、出生国别、民族文化等很多因素有关。在完成了词汇课易混淆词辨析的小组作业之后,本人对易混淆词辨析这一课题有了新的认识,本文将着重阐述对外汉语教学中易混淆词辨析的立场与原则。

二、易混淆词辨析的立场

(一)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界对易混淆词辨析的研究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不断发展,无论是对汉语的本体研究,还是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研究,亦或是对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研究,都在1978年学科体系建立之后有了长足的发展。对于易混淆词的研究,对外汉语界的起步并不晚。但是早期的易混淆词辨析研究,并没有打破将易混淆词辨析置于近义词辨析框架之下的局限,在易混淆词的辨析中,缺乏针对性与目的性,没有找到易混淆词辨析与同义词辨析的本质差异。2013年,张博先生在《世界汉语教学中》发表了题为《针对性:易混淆词辨析词典的研编要则》的文章,阐述了易混淆词辨析词典编纂时抓住针对性的重要性。近年来,很多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也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义辨析作了专题研究,如郭志良、刘叔新、张占山等。

(二)易混淆词辨析的立场

1.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的立场

易混淆词辨析是在中介语研究的立场之上提出的概念,因此,易混淆词辨析涉及母语与目的语两方面的学习。就汉语中的易混淆词辨析而言,在辨析过程中考虑的绝不单单是汉语本体的部分,更有学习者母语的干扰以及中介语给我们提供的暗示。也就是说,易混淆词辨析时,研究者必须站在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的立场,以一种大的语言和文化研究意识,不仅注重汉语的本体研究,更多的是结合学习者的母语特点以及易混淆的词语内部的联系,而不仅仅是研究词语之间意义上的差别。

2.客观、科学的立场

易混淆词辨析的前提,是明确什么是易混淆词。如张博先生在《外向型易混淆词辨析词典的编纂原则与体例设想》中提到的那样,过去的研究中,我们对易混淆词的选取有很多不科学之处。易混淆词并不是对外汉语教师或者词典编纂者本人仅仅依据个人的教学经验而确立的易混淆词,而应该是在搜集大量语料的基础上,根据非汉语背景的学生在实际的汉语运用中的实例,来发现当用词与误用词之间的使用规律,从而确定哪些词对留学生而言是易混淆词。仅从易混淆词的确立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易混淆词的辨析,必须站在客观、科学的立场上,要避免主观定义和推断。

3.学习者母语环境的立场

易混淆词的辨析,不能一概而论。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同的易混淆词,他们的易混淆点是不同的,混淆原因也有很大差异。比如“关心”“关注”这两个词,韩语背景的学生出错较多,因为韩语中没有“关注”这个词,学生受母语的影响,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当用“关注”时却总是用“关心”代替。与“关心”“关注”这对易混淆词的例子相似的是,许多的易混淆词与学习者的母语迁移密切相关。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中易混淆词的辨析,要想真正做到弄清混淆点,疏通混淆点,为汉语学习者提供有效的辨析参考,就要真正做到站在学习者母语环境的立场上,将其母语与汉语进行对比分析,才能达到对症下药、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的易混淆词辨析也才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易混淆词辨析的原则

(一)词义辨析与搭配差异相结合的原则

尽管近义词与易混淆词不是相等的概念,很多在汉语本体研究中被认为是近义词的词汇之间不一定构成易混淆关系,但我们仍然必须认识到词义上的相近仍然是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在学习和使用中造成偏误的重大原因。与此同时,搭配上的差异也十分重要,汉语中许多词语由于其词义特征的差别而存在许多搭配上的限制。近义词辨析中因为针对的是母语为汉语的学生,我们不会将过多的重点放在词语之间的搭配上,但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却并非如此。明确不同词语的搭配原则或固定的搭配结构,能够大大降低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词汇使用中的错误率。

如:“产生”与“生产”是一对易混淆词,“产生”指从已有的事物中形成新事物,“生产”是指用工具创造各种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在搭配上,产生多与抽象事物搭配,如“产生兴趣”“产生好感”,生产多与具体事物搭配,如“生产粮食”“生产食品。通过词义重点的辨析以及搭配上差异的阐述,我们就大致可以将易混淆词的混淆点区别开来,让非汉语背景的学习者对这两个词的差异有所理解。

因此,对待对外汉语教学中易混淆词的辨析,我们首先要坚持词义辨析与搭配差异相结合的原则。词义辨析时,只选取容易使第二语言学习者产生混淆的词义部分,同时将词语间搭配上的特点进行对比,为进一步辨析做好铺垫。

(二)抓住混淆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易混淆词辨析的入手点有多个方面,从释义、搭配到学习者国别、学习顺序、使用频率等多个角度,我们都可以找到易混淆的原因。但是,对于不同的词语来说,引起混淆的原因不尽相同,总有一个最主要的聚焦点造成了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时出错,产生当用词与误用词之间的混淆。所以,在易混淆词辨析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找到学生用错的最主要原因,并且通过大量的语料分析,确定是单向误用还是双向误用,然后展开进一步的辨析。如“认识”与“了解”这对易混淆词最主要的差异在于语义程度不同,“了解”的语义程度更深,所以将两个词随意替用经常会出现错误。又比如“关心”与“关注”,混淆的主要原因是非汉语背景的学习者在学习时先学“关心”,后学“关注”,加之母语的影响,最终造成了词语运用中的偏误。所以,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易混淆词辨析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切不可一概而论。

(三)精细讲解与针对性练习相结合的原则

易混淆词的辨析工作,一方面是为了易混淆词词典的编纂服务,一方面是为了方便实际的汉语词汇教学。因此,易混淆词的辨析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还要与教学原则相结合。对于教学原则,中外教育学学者与心理学学者,在长期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支撑下,曾经提出过多项效果优良的教学原则。比如量力性原则、个体差异原则、科学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和精讲多练原则等。其中,精讲多练原则是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者,在长期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提出的一条教学原则。“精讲”就要求讲得准确、生动、条理;“多练”即要求在精讲之后务必包含有效的练习环节。我们自己的学习经验也表明,单纯的听课很难达到有效掌握知识的目的,即使对外汉语教师在课堂中将易混淆词讲得足够清晰透彻,但若缺乏行之有效的联系,仍然无法保证学生在应用时的准确性。因而,必须要在讲解的同时加强练习,可以通过选词填空、造句、互相纠错等方式,来巩固和检验易混淆词辨析的讲解成果,增强我们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实践性和交际性,使学生不仅能掌握知识,更能灵活地运用知识,这才是我们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的。

四、结语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易混淆词辨析是一个大的课题,值得每一位从事相关专业的学者与教学工作者深入研究。中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近年来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面临着众多的挑战。谋求中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新发展,必须在各个环节精益求精,做深入细致的研究。易混淆词的辨析从提出至今,仍然缺乏科学权威的研究成果。我们必须摆脱以往内向型词汇辨析的缺陷,明确易混淆词的辨析是一种外向型的词汇辨析,要有从汉语本体与其他语言不断联系过渡的意识。如今的语言学习对教师与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需要多个学科的支撑,更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易混淆词辨析作为对外汉语教学这个大的学科体系下的一个研究与实践课题,必须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之上,结合实际条件与学生的动态学习过程,推陈出新,找出更好的操作方式,编纂出真正能对非汉语背景的学习者汉语学习有帮助的参考书册,也将我国的对外汉语事业推向新的发展高度。

参考文献:

[1]张博.同义词、近义词、易混淆词:从汉语到中介语的视角转移[J].世界汉语教学,2007,(03).

[2]张妍.欧美学生汉语中介语易混行为动词、心理动词及其辨析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周琳.对外汉语教材同译词语及英语背景留学生使用偏误研究[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齐春红.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语搭配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5,(02).

[5]李晓琪.关于建立词汇―语法教学模式的思考[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01).

[6]刘叔新.同义词词典怎样处理词性[J].辞书研究,1983,(03).

[7]周荐.同义词语聚合是否须语法属性一致[J].固原师专学报,199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