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发展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外汉语发展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外汉语发展史

对外汉语发展史范文1

韩国文化的成功对外输出,成就了“韩流”在中国的盛行,“韩流”的成功得力于诸多方面的原因,我国文化的对外交流传播需要借鉴“韩流”的成功经验,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关键词:“韩流”;文化;启示

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直至今天,说到外国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很多人会自然说到“韩流”。“韩流”通常指韩国电视剧、电影、音乐等娱乐文化登陆他地后产生的地区性影响,以及由此引发推动韩国饮食、服饰文化等的广泛传播与影响。“韩流”正在以星火燎原之势席卷中华。韩流的兴起,可以说是从韩剧开始,到今天音乐、电影、娱乐节目呈现立体轰炸局面。让时下的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人言必及韩流、行必及韩流,在中国人的衣食住行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当代中国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

我们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铸造了悠久灿烂的文化,在过去很长时间我国的文化都是世界主流文化,影响推及整个东亚地区,尤以日韩为甚。那么为什么今天日韩文化(尤其是韩国流行文化)反过来成为影响中国的主要外来文化?而又为什么今天我们中国的当代文化却走不出国门,甚至于我们具有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传播也屡屡碰壁呢?我们又能从“韩流”文化的广泛传播中学习到什么呢?

一、“韩流”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一)中韩文化的共享包容

文化具有共享性,是指的人们对文化共同的认同与理解。[1]中韩两国一衣带水,历史交往源远流长,两国拥有相似的文化背景。无论是语言文字还是价值观、礼仪、民俗,韩国都深受华夏民族的影响。韩国同中国一样,信奉孔子的儒家学说,因此韩国人在感情表达、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方面与中国人都很相近。这是中国观众容易接受“韩流”,“韩流”得以顺利登陆中国的“先天条件”。

(二)全球文化的交互共生

今天文化能够广泛传播得益于经济的全球化,经济的全球化导致了世界各国的人们都是一个统一的联系整体,也到导致了文化的交融和全球化。在文化全球化的大潮下,各国文化相互交融。21世纪的中国正处于全球化进程之中,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东西方文化在中国交汇,中国正在敞开国门吸收容纳全球各种文化,韩国文化自然也就不能排除在外。与这场社会大转型相伴随,日常生活节奏出现了革命性变化,同时促进社会文化变迁的加速度越来越大,从根本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观念。开放、进步、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为孕育“韩流”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三)中韩交流的日益密切

自1992年中韩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两国的经贸往来日益密切。中国已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和第一大海外投资对象国,2007年后又成为第一大进口市场,而韩国目前也已是中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国。中韩经贸的合作不仅促进了两国政治、人员交流的全面发展,而且为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铺好了经济基础。随着中韩两国经贸的飞速发展,经济合作必然要求文化上的交流,加上韩国着力强化“文化立国”战略,希望通过文化和其文化产业打开与中国进一步交流的大门,所以,以韩国影视乐为主体的“韩流“文化趁势而入,并迅速吸引力国人的眼球。

(四)韩流文化的精益求精

韩流文化之所以具有吸引力,中国人爱看韩剧,喜欢听韩国歌,追韩国偶像,主要就是“韩流”通过其过硬的文化产品制作。韩剧的制作精良,剧情设计跌宕起伏、人物包装时尚美丽、镜头画面唯美真实,除电视剧以外,炫彩的人气组合及新颖的娱乐节目也同样吸引着中国观众的眼球,也给予了中国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使国人的审美性接受和愉悦性欣赏得到了根本的满足。

二、“韩流”对我国文化对外交流传播与产业发展的启示

(一)高度重视本国的文化,树立文化输出意识

十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本着为民族未来发展的需要,高度重视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包括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制定一系列文化发展的方针政策,使文化发展有据可依。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国家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经济日益成为全球经济的引擎,那么,我们更应运用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在经济交流交往中,利用我国的经济影响力,学习韩国文化输出的做法,积极适应全球化背景的趋势,加强在和中国文化相通融的东亚文化圈的对外文化交流,把文化交流和对外传播上升到国家战略,真正让中华文化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共享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

(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文化兴国”战略

长期以来,因为我们国家迫于发展经济的需要,大力发展工农业,这本无可厚非。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达到一定的水平,发展文化软实力就成为了必然。韩国1998年正式提出“文化立国”方针,并意识到文化产业将是21世纪经济增长的动力,通过采取多样化的措施不断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以跻身“文化产业五大强国”行列为目标。[2]所以韩国大力扶植以影视乐为主体的文化产业发展,让其成为韩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如今我们国家也面临着经济的上行压力,整合产业布局和结构,大力实施产业调整,已成为当务之急。而发展文化产业,实施“文化兴国”战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将会成为我们国家不二的选择。

(三)借鉴与吸收先进经验,努力创作优秀的文化产品

“韩流”文化能够盛行,在于其优良的制作和精湛的技术,加上从业人员的精益求精,这些都是他们得以成功的经验。试想如果他们的文化产品是粗制滥造,也不会有人关注。“韩流”它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亚文化与西方文化和合改造的结果,因此深受大家喜爱。我们国家要想实现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甚至于能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就应该积极借鉴“韩流”的先进经验,把我国的本土优秀文化与先进的文化产品制作技术经验结合起来,也能创作出吸引国人甚至于外国人的优秀文化精品。以此吸引到一批中国文化的忠实受众,并能刺激对中国文化及其附属产品的消费,拉动中国经济的增长。

(四)积极运用现代文化传播媒介,努力推广中国文化

“韩流”在中国的盛行,除了韩国文化产品规模化生产,以及其较强的竞争力水平之外,更在于“韩流”的传播和营销手段策略上。“韩流”文化产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需为本”,抓住市场热点,重视产业在科技水平基础上的传播策略,通过高效的传播方式传播出去。以韩剧为例,韩国最新的电视剧都能在中国第一时间看到,这主要就得力于韩国的制播是同步的,并且与中国的互联网视频企业达成协议,在中国的网络视频网站第一时间播放。可以说高科技的运用和便捷的传播媒介为韩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质优价廉的平台。所以,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中国文化产品推广,在利用传统媒介传播基础上,也必须适应现代传播媒介的需要,必须适应新媒体的发展,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利用,积极营造更加开放便捷的传播渠道,这是加强中国文化传播事业的发展,促进中国文化推广的必然,否则仍然是事倍功半。

在10月15日召开的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今天我们来看,“韩流”文化的盛行正是折射出了当今中国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创作文化产品,发展文化产业的不足。面对飞速发展的全球化趋势,保护和繁荣我国的文化,振兴和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促进文化的科学健康发展,加强文化的对外传播交流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

对外汉语发展史范文2

当前,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学生源激增,迎来了发展的机遇,相应地,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师队伍建设也面临着巨大挑战。1.新疆高校对外汉语师资存在的优势。(1)基础知识方面。第一,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师在汉语、汉字、虚词、对外汉语教学知识、中华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等方面基础较扎实;第二,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技能,即汉语阐释能力、教学组织能力、课堂教学能力、教学评估能力等方面能力较强;第三,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师普遍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外语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高度的敬业精神。(2)知识能力方面。第一,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师汉语本体理论知识较扎实。第二,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师的汉语教学能力、攻关能力较强,掌握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法较全面。第三,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师掌握中国文化和跨文化交际知识较丰富,培养、不同水平不同学历留学生文化传播活动的设计能力、组织能力、参与能力,以及外语知识转化为交际技能等方面方法得当。(3)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师教学评价体系方面。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师教学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注重过程的形成性评价;第二,评价指标全面;第三,评价手段先进;第四,评价主体多元。2.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1)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师存在着媒介语弱势的问题。谈到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师时,首先要区分自然语言的集合和外语的集合。在自然语言的集合中,教师都是本国人用本国语言讲课,在讲课时对语言的应用能处理各种决定;在外语的集合中,教师是典型的非本族语言者,并且从没有在说第二语言的国家居留过,所以像对待本国语那样自然作出决定比较困难。新疆高校外汉语教师基本上都是自然语言的集合。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师对课程的态度和他们在实践中调整思路的能力非常重要。因此,评估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师需要考虑以下三个因素:第一,对外汉语教师对目标语言的控制能力;第二,对外汉语教师的培训、背景、教育水平、对自然语言和语言学习的精通程度、教学经历等;第三,对外汉语教师对教学程序变化的态度。对外汉语教师的态度和培训是新的教学程序的一部分。据统计,新疆高校36%的对外汉语教师只能凭借英语作为教学媒介语,其余能够使用媒介语教学的情况为,6.22%的对外汉语教师能够使用俄语,45.78%的对外汉语教师能够使用维吾尔语,7.2%的对外汉语教师能够使用哈萨克语,4.8%的对外汉语教师能够使用蒙古语。沟通不畅,使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2)部分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师知识欠缺。目前,新疆高校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成分复杂,既包括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的,也包括从双语教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英语、俄语、历史、新闻、教育学、民俗学、民族学等文科专业转型而来的,在教学过程中,他们面临的问题各不相同。从汉语言文学、历史、新闻等文科专业转型而来的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师,相对欠缺第二语言教学的丰富经验,没有系统、扎实地学习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课程。从外语专业尤其是俄语专业转型而来的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师,虽然能与留学生顺利沟通,但相对欠缺中国文化、中国文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系统知识。从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转型而来的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师,因为学习了新疆部分少数民族的语言,能够与中亚跨境民族留学生进行交流,具有语言优势,而且学习了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也有对母语非汉语人群进行语言教学的经验积累,能较快适应对中亚留学生的对外汉语教学,但针对国内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与对外汉语教学毕竟有很多不同之处。同时,从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转型而来的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师相对欠缺汉语文化、文学知识和古代汉语等语言知识,此外,他们的汉语知识也比较薄弱。3.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师缺乏不断提升能力的机会和环境。(1)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师缺乏经常交流教学经验的平台和环境。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新疆高校一直缺乏让对外汉语教师经常交流教学经验的平台和环境。2008年年底,国家在新疆筹建汉语国际推广中亚基地。2010年6月,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自治区教育厅在乌鲁木齐市举办汉语国际推广中亚基地揭牌仪式。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师虽然能够在汉语国际推广中亚基地这个平台上进行科研探索,但目前新疆仍然缺乏一个常态化的类似于研究会、学会这样的平台,很多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虽有所感,却无法实现常态化的学术交流。(2)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师缺乏赴内地进修学习的机会,也缺乏在新疆本土倾听来自内地专家开设有针对性的讲座的机会。与内地高校对外汉语教师相比,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师进修和参加学术讨论会的机会十分缺乏,优质的教学资源、高水平的培训机会相对来说非常少,赴海外交流访学的机会更是难得。没有统一的培训过程和观摩研讨机会,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师仅凭借对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满腔热情和对传播祖国伟大语言和文化的强烈责任感和自豪感支撑自己的工作,这对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

三、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发展现状

对外汉语教学法是教学理论中的一个完整体系,既是处理教与学各类关系的一系列指导性原则,也是贯彻这些理论、原则的一套方法和各种技巧。整个对外汉语教学过程包括四个环节———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测试,既概括了对外汉语教学活动的全部内容,又区分了对外汉语教学在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上的不同侧重点。这样,就为整个对外汉语教学体系搭建起了结构框架。综观新疆高校这几年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发展,新疆个别高校仍然以结构为主的综合法为主,课堂讲练不多,但是多数新疆高校有很大的变化,它们在对外汉语教学法上采用交际法、任务型教学法,在读、写、听、说等技能上全面要求。在对外汉语的课程设置上,新疆个别高校只开设了一门精读课,但是多数新疆高校还开设了单项训练技能课。新疆高校编写本土对外汉语教材较多,但体系不一,如《大众汉语》、《大学汉语》、《商务汉语》等,但在结合功能加强留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方面还有很大差距,新疆高校编写的本土对外汉语教材不同程度地忽视了“交际”,在把“工具”放到“交际”中方面还做得很不够。此外,新疆高校在对外汉语教学法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一般都是学习、借鉴内地高校对外汉语教学法的研究成果。如,新疆师范大学借鉴华东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经验,搭建起了以中亚研究为重点的本科教学理论研究的结构框架;针对中亚留学生尝试“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留学生开设不同类型的课程,使用不同特色的教材;实施分技能设置课程的教学安排。所有这些变化和成绩,将在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四、整合对外汉语教学资源,发展新疆高校留学生教育

对外汉语发展史范文3

关键词 语言与文化;汉语词汇文化义;词汇文化义差异性;文化导入

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留学生在接受一种语言现象的时候,很多的情况下所产生的障碍,不在语言本身,而在于对这种语言所形成的文化因素缺少理解。例如:“我最近在准备新房。”很多时候我们中国人会马上问:“看来快要吃你的喜糖了?”可是留学生可能就会云里雾里:“新房?”“喜糖?”新的房子与糖有什么关系呢?究竟他们在谈什么呢?很明显他们只停留于对词语表面意义的理解,而缺乏对于汉民族婚姻文化的了解。

一、语言与文化

上文的事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枚不胜举,看来,语言表现为言语不仅仅体现的是本身,还体现一种文化,即语言还承载文化并积淀文化;同时,语言受文化影响并反映文化。由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这些特征不可避免的在语言系统的各个层面上反映出来。语言体现了思维的方式、思维的范围、思维的深度;而思维的直接产物是精神文化,思维的间接产物是物质文化,所以人类构建起来的文化世界基本上储存在语言之中。所以说语言几乎包含了所有文化积累信息,它成为文化整体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因此,语言研究,语言教学,除了语言本身的问题外,又需要文化的诠释,这已经成为语言学界的共识,特别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由于是跨文化的语言交流,文化因素的渗透就尤为重要。

而在语言文化的渗透中,词汇因蕴涵着大量文化信息显得尤为突出,这是由于词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现象的概括反映,不同语言的词义由于地位、历史、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心理素质以及联想方式等方面的影响形成不同的民族特点。词汇中的“表层所指义”即是词义的核心,也是掌握一个语词的基础,掌握起来相对容易些,而“深层隐含义”对外国留学生来说则要困难得多。

二、汉语中的词汇文化义

关于词的文化义,有多种界定,吕必松先生认为:“一个词语总会具有某种文化义。词的文化义就是通过词的意义和词的形式所反映出来的汉民族文化的种种要素。”汲传波先生提出:“词的文化义是词义中隐含的反映一个民族的社会状况、、风俗习惯、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和心理态势等诸多文化因素的意义。”我认为这个定义充分挖掘了对外汉语教学词汇文化义的内涵和特征。例如;动词“打”,汉语中的主要意义是“敲击”和“殴打”,经过讲解外国人不难理解,而且两者之间的关系,略加思考就会弄懂。但当遇到“打毛衣”这样的句子时,外国人就会出现疑问:“打”怎么会有“编织”义?这就必须从产生的背景义去加以阐释。《孟子・滕文公上》:“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玉篇》“捆,织也。”汉・赵岐注:“捆,犹叩也,织履欲使坚,故叩之也。”看来,“捆”是编草鞋中的一道特殊工序,即“敲打”,目的是使草密结,使草鞋耐穿。从中可以看出,“打”与“编”有关,“打”有“编织”义由此产生。如果我们在讲解中国服饰文化时不妨说说“打”的草鞋,他们对于“打毛衣”也会一目了然了。

汉语有三千多年的发展史,且词源错综复杂,其词义的隐含义之丰富自不待言。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不妨把一些直接反映中国独特文化的典型的词汇先作为教学重点。如:表现中国独有物质文化的词语有:华表、四合院、粽子、太师椅、花轿、旗袍、中山装、乌纱帽等等;表现中国独特精神文化的词语有:社稷、文景之治、赤壁之战、道、八卦、小康、风骨、伤痕文学等等;表现中国独特社会经济制度的词语有:尚书、丞相、举人、状元、殿试、榜眼、探花、八股文等等;反映中国独特自然地理的词语有:梅雨、乾坤、梯田、戈壁等等;反映中国独特风俗习惯的词语有:元宵、中秋、清明、万福、长跪、踏青、乞巧、拜月等等;反映中国杰出历史名人的专有名词有:李白、秦始皇、武则天等等。在中国特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词语,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是不能从字面上推知其意义的。比如,“李白”这个专有名词对于一个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往往只是一个符号。至于成语俗语,更是为汉文化所独有,它从表层意义到到深层内涵都是无法用另一种语言对译的。而要学好汉语,掌握汉语,必须掌握各种文化词语。这不仅是因为这类词数量巨大,而且是因为它们记录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是中国独有文化的符号象征。了解中国文化,掌握这些词语可以说是一条必经之路。

三、中西词汇附加义的差异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仅仅注重汉语本身的词汇文化义是不够的,同时应该了解中西方词汇的文化附加义的差异性。

由于各民族的文化背景的差异,具有相同概念意义的词可能具有不同的隐含意义,对于那些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来说,了解汉语词汇的深层次的文化积淀就显得非常必要。词的隐含义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如“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而在西方古论中似乎不存在对应的概念,李约瑟译为vitalenergies,虽较合中医的解释,仍难尽其意,后来干脆音译成qi。对于同一种动物,在中西方文化中也有着截然不同的隐含义。如汉语贬“鼠”,有“鼠辈、鼠目寸光、鼠窃狗盗、鼠肚鸡肠”等。而英语mouse却可喻指姑娘、女人;rat在美国俚语中可指大学新生;mouse and man 可指众生;as quiet as a mouse 喻文静如鼠。可见,“鼠”在英语的比喻中则显得比较可爱。再如英国的east wind (东风)是一股从欧洲大陆北部吹来的寒风,类似于我过的西北风。英国由于地处西半球、北温带,属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因此,在理解唐德宗的诗“东风变梅柳,万江生春色”时,就要向欧美的学生讲清这种因特定的地理环境所造成的隐含义的差异。同样,“天有不测风云”中的“风云”一 词,对欧美的学生来说常会不知所云,因为汉语中的“风云”的隐含义一般的西方人很难理解,若把它的隐含义告诉学生,就会一目了然:“Something unexpected may happen any time 。”

有时候,两种语言中指称义相同的词语, (下转第56页)

(上接第54页)两者都有文化附加义,但是文化附加义的内容不同,甚至截然相反。例如,一些颜色词为不同语言或文化所共有,然而他们的文化内涵却截然不同,在西方,人们习惯用“blue”表示沮丧、消沉或者猥、下流,但在中国文化中,蓝色却用来表示肃穆、严肃;猥、下流的意思则用黄色表示。红色(red)一词在西方文化中是用来表示愤怒、气愤的意思,但在中国文化中却被用来代表革命。又如,在汉语中,“龙”(dragon)及与其相关的词语明显具有至尊无上的色彩。古代皇帝被称之为“真龙天子”,其后代为“龙子龙孙”;人们希望自己的后代有出息,就叫做“望子成龙”;海内外的炎黄子孙都称自己为“龙的传人”。然而,在英美等西方国家,“龙”则是指古代硕大、凶残的古怪野兽,不仅无端吞食人类和动物,而且制造水火灾害,危害人类生存,因而,西方人对于“龙”绝无好感,对中国人的龙的图腾信仰颇感不可思议。

四、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当语言作为学习的目的时,语言就变成了一种文化,所以在语言的教学中必定要进行文化导入。文化导入有“文化内导入”和“文化外导入”两种,前者是在教授语言时让学习者感知目的语文化,在文化的内导入中,语言处于上位,文化因素处于下位;语言学习为主,文化接触为辅;语言学习是显性的,文化的接触是隐性的;‘导入’应是排障为主,输入为辅,决不能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学习者此时是接触文化而不是学习文化。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以语言学习为主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汉语的学习使母语非汉语学习者尽快地学会使用汉语进行不同层次的交际与交流,所以文化导入的方式以“文化内导入”为主。由于语言的文化首先是通过最为活跃的词语显示出来的。因而利用词汇进行适当的文化导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文化导入的方式有对比法、情境法、阅读法、交际法等等。

我们在初级阶段进行文化教学时,可以通过词汇利用各种导入法传授文化背景知识。如:介绍“姑妈”、“姨妈”这些亲属称谓时,可以采用对比法用汉英亲属称谓的不对称性,来介绍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解释 “聘礼”、“迎亲”等词汇时,可以采用情境法介绍中国的礼俗文化;解释“中秋”、“端午”等节日的词时,可以采用阅读法介绍与之相关的风俗和节日来历;解释“京剧”、“唐诗”等词汇时,可以用表演法介绍文学艺术文化;解释“龙井”、“旗袍”等词汇时可以采用交际法介绍中国的饮食、服饰文化等等。这样留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又了解了中国文化,既有利于了解中国,又能增加学习汉语的兴趣。而到了中高级阶段,当学习者的语言学习具备一定的词汇文化基础后,对语言富含的文化因素的需求量增加时,可以加强文化导入的比重,向“外导入”的方向倾斜。再介绍深层的精神文化。

总之,语言所传递的文化信息是对外汉语教学内容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密不可分。文化特性是渗透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各个方面的,尤其是体现在词汇教学中,进行词汇教学时应紧密结合相关的文化教学。要时时通过语言中蕴含的文化因素来进行语言知识的传授、语言能力的培养和言语技能的训练;外国人要真正掌握汉语,不是肤浅地、单一地掌握词义,必须认真地探索和研究汉语词汇的文化义才能提高汉语的理解能力和进行交际的实际能力。

参考文献

[1]詹人凤.现代汉语语义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许威汉.汉语词汇学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3]苏宝荣.词的表层“所指义”与深层“隐含义”[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2).

[4]张德鑫.汉英词语文化上的不对应[J].世界汉语教学,1995(1).

对外汉语发展史范文4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先秦两汉;文学自觉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孕育新变的时期,许多新的文学现象孕育着、萌生着、成长着,一种活泼的、富于创造力的文学冲动,使文坛出现一幕接一幕的景观。与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学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充满了自觉性和创作的个性。

一、对于文学体式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同时又形成了许多新的文学体式

与先秦两汉时期的五言诗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诗人的五言诗更加臻于成熟和完善,成为“众作之有滋味者”。五言之外,七言古诗和乐府歌行也形成和成熟于此时。由于对汉语格律的的深入研究,齐永明间又创造出一种新诗体,其后宫体诗人更大量地写作五言四句的小诗,并使七言诗体隔句用韵的规律固定化,对绝句和律诗的基本程式有了一个初步的构架,为近代诗的形成铺平了道路。

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多为哲理散文和历史散文,魏晋南北朝时期散文这一传统文体一部分保持它奇句单行的本色,另一部分则受诗赋的影响而演变为骈文,成为声律和骈偶相结合的产物。由于骈文注重形式技巧,故内容的表达往住受到束缚,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魏晋南北朝时期,亦不乏内容深刻的作品。

二、由民歌到文人抒情诗,文人的创作意识明确,在创作的过程中敞开情怀,显示自己的灵感与个性,文学本身的抒情性鲜明而突出

在先秦两汉,主要的文学形式是诗赋。先秦的《诗经》奠定了中国古代抒情文学的道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诗经》是中国汉族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但是《诗经》内容多是劳动人民集体口头创作的民歌,反映的是劳动人民的生活。由此可以概括,在魏晋南北朝之前文学的形式主要为民歌,尚未能显示作家的性灵和特色。

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抒情文学开始涌现。建安时期由于时代的现实基础不同,文人对传统思想有了很大的突破,故眼界和心胸得以开阔。此时的文人作家均能敞开胸怀、无拘无束地抒写自己的性灵和个性,具有较高的文学抒情性。

三、开掘了许多新的文学题材,文学作品内容丰富,使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在内容方面显得多姿多彩

这一时期的文学的题材范围十分广泛,后世盛行的各类题材几乎都在此时滥觞或发展盛行。以诗而论,感时伤乱、揶揄世态、咏史咏怀、游仙谈玄、男欢女爱、闺情闺怨、出塞从军、郊游留别、田园山水、宫庭园囿、风花雪月等等,都是当时写得较多的题材,辞赋也大体如此,这些题材当中,尤以山水文、田园文最值得注意。

山水文:曹操的《步出夏门行》是一首完美的山水之作;近代王羲之等二十余人所作《兰亭序》中,亦有不少怡情山水之作;至东晋谢混,更大力写作山水诗;其后谢灵运、谢、诸人,都以写作山水诗著称。山水不仅成为诗的题材,也成为骈文和赋的题材之一。

田园文:田园被当作审美对象,是从陶渊明发端。在他的作品中,田园是与浑浊黑暗的世俗社会相对立的、完全诗化的存在,是一个高度理想化的审美世界,它不仅直接影响到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形成与发展,而且一直影响到唐代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是一个长盛不衰的文学题材。

四、结语

中国文学发展到魏晋南北朝,它的艺术特质得到了充分的认识,它开始朝着独立成科的道路迅速发展。这主要表现在它逐步与学术分离,淡化它的政教之用的功利目的,自觉地追求审美。自内容言,重个人情怀的抒发。自形式言,辞采声律之美的追求,表现技巧的创新,创作过程的体认。诗歌的声律形式已具雏形,将要影响我国千馀年的一种新的诗歌体式已经呼之欲出。文学进入自觉阶段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新变的重要一点。以394年的实践酝酿新变,虽然显得长了些,但和汉代大约四百年文学的收获相比,不能不说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成就就是相当客观的。如果没有这段酝酿,就没有未来中国文学史上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论汉魏六朝问题辨析观念的产生与发展》,傅刚,《文学遗产》1996年第6期24-33页。

[2]《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袁行霈,罗宗强主编。

作者简介:

对外汉语发展史范文5

关键词 对外书法教学 书写技巧 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一、开展对外书法教育的必要性

书法(chinese calligraphy),即书写汉字的规则和艺术。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的艺术,汉字是中国书法的灵魂,是使中国书法成为一种第一无二的书法艺术之根本。汉字和古希腊、古埃及文字一样肇始于象形文字,但由于汉字独有的指事、会意方法使得汉字数量逐渐增加,可以满足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并不像古希腊、古埃及文字那样完全拼音化了。所以,汉字便顺理成章的和汉语相“分离”了。这一方面赋予了汉语丰富内涵,与此同时也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对于外国留学生,更是如此,很多留学生尤其是不具任何汉字背景的留学生,往往能听说读中文,但就是写不好。书法在攻克汉字书写难关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书法首先是汉字的书写规则,其目的在于使书写准确、简捷和形美。学习书法能增进对汉字字形理解,深化对汉字笔顺的记忆,加深对汉字结体规律的认识。从而使留学生能正确、流利地书写汉字。

笔者认为,对外国留学生的任何教学除了语言教学任务外,还无形中隐含着传播中国文化的重大任务。中国汉字产生的最初目的是实用,但是随着自身及整个中国文化的发展,书法被渲染上了文化的内涵,是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中国古代人文精神提倡人性本善,以心体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中国书法亦是如此,在书法练习时,讲究万缘放下,澄心静虑,以成“心与物冥”的人生追求和心灵境界,申言之,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世界观、人生观、艺术意识和美学思想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精神的独特体现。外国留学生学习书法,可能极难体味此种文化艺术精神,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绝大多数能达到体验到“中国式平静”的状态,这不也正是中国传统精神的传播吗?所以说中国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重要意义。

书法虽然是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但是他与其他的艺术,如中国绘画、篆刻天然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书法的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所以书法有着“举一反三”的独特功效,留学生会不自觉的接触到独具中国特色的其他艺术。

书法,在当今越来越流派纷呈,在世界范围内演变为注重形式,在中国称之为书法,在日本称之为书道,在韩国称之为书艺。在欧美,本没有所谓的中国书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西方画家从中国书法中吸收养分。比如,法国人Georges Mathieu 受到中国书法的启发开创了“书法画”,美国人Maik Tobey 更是远赴中国拜师学艺。加之,海外华人分布广泛,对中国书法依然恋恋难忘,在许多华人社区甚至有书法培训机构,一到春节,到处都是用中国书法书写的春联……所以,在外国学生中普及书法不仅仅是传播中国文化,而且能促进中外各种书法文化的交流。

当然,对外书法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教会外国学生怎么写好汉字,这是最基本的目标,再次基础上才是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不能本末倒置,否则就失去了书法教学课的初衷了。

二、教学内容

确定教学内容,是开展书法教学的第一步。很多对外汉语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不清楚该怎样在浩如烟海的书法艺术中抉择,当然,有些老师本身没有接受过专业的书法训练,更是无从下手。书法艺术的范畴极其宽广,包括书法技艺,书法发展史,书法思想史,书法理论史等。但是对外书法教学的对象是外国学生,太艰难晦涩的理论他们一时难以接受。在选择教学内容是必须考虑到学生的汉语水平,水平好的可以适当增加深度。还要顾忌学生的喜好,比如有的学生就喜欢书法技法,有的就对书法的演变史比较有兴趣,不一而足,需区别对待。不管怎么样,笔者认为对外书法教学大概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书法技法。

这是首要内容,只要是书法课就必须有这一内容,除非是纯粹的书法欣赏,或者是书法联谊会可以考虑摈弃不用,但那就不是书法教学了。书法技法包括三个方面:笔法、结字、章法。

笔法即运笔之法,康有为曾说:“书法之妙,全在运笔”,运笔的方法决定了线条的形质。在中国历代书论中对用笔之法极尽深化之势,使后人难以捉摸。但在对外书法教学中,一般能使学生对逆锋、顺峰、中锋、偏锋有所体会,能够依各自特色分辨开就行了。至于笔势、笔力、笔意等内容则可以暂时省略。

结字,个人认为是书法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它包括两部分,一是汉字的笔顺,二是汉字的结构规律。众所周知,英文诗画圈式的从左到右书写,泰语是画画似的从下往上写,所以外国学生学习中文最棘手的是汉字书写,汉字书写最大障碍又是笔顺。写好书法的前提之一是明了汉字的笔顺,所以在书法教学中,老师必然要强调笔顺,以求书法的气脉畅通和谐。汉字的结构,总体包括独体字和合体字,合体字又分为三:横式、纵式和包围式。教师在教学中需不断渗透汉字的笔顺和结字规律,讲解时不要求多,但一定要讲的透,有时候甚至要不厌其烦的拆解汉字,分析部件,然后重组汉字,通过反复训练,学生才能写出规范的汉字。

章法,是指对作品的通篇安排,所以让外国学生掌握有相当难度,但是也可适量讲授,一是可以增进学生的书法欣赏知识,二是可以让学生依照章法进行创作实验,激发学生兴趣。

讲解章法,一般可列出书法的一般布局格式,如中堂、斗方、册页、扇面、长卷、匾额等等,比较各种格式的差异,明了其适用的场所。然后在根据各个格式总结出书法作品应该包括正文、款识、印章三部分。然后可以进行创作练习。

(二)书法简史。

中国书法上溯殷商,历经秦汉、魏晋、隋唐、宋元、下迄明清,历经数千年,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主导意识、风行书体,或端庄古拙,或轻灵飘逸,或豪放大气,风格繁杂,博大精深。讲到书法教学,有必要对此进行简单的介绍。在介绍时一般可按照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的汉字发展规律逐一介绍。每种书体的时代、代表作品、代表书家都可以纳入讲解范围。并可做一些适当书写示范。值得强调的是,很多外国学生在了解了异彩纷呈的各种书体后,往往会要求学习其中一种。这时老师就要慎重考虑了,因为我们现在通用的汉字是今文系统,其笔顺、结字规律和古文字,如篆书、今文有很大的不同,老师需分别对待。如果是中文水平较高,已经能流利书写汉字的学生可以适当的学习篆书、金文等,但对于一般初学者还是应该从楷书入门。

在介绍书法简史时,尤其是书法风格是难免会与各朝代的政治经济相联系,教师可依学生水平字形斟酌,尽量将其限制在较小范围内,以免难度过大,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三)其他知识。

讲到书法,不可避免的会涉及与书法极其密切的其他知识。如文房四宝,篆刻,绘画等。这些内容相对书法简史更加简单,且内容更富趣味,学生学起来轻松,较容易接受和理解。一般可以每一节课介绍一两点,实践表明,这样比集中讲授效果要好。另外对于韩国、日本籍的学生,可以将中国书法与其国内的书法进行横向比较,厘清它们与中国书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甚至可以鼓励学生讲两者结合,以中国书法的创作技巧进行本国的书法创作。

三、教学方法

确定教学内容之后就将进入教学实践了,这对教师有较严格的要求,一方面需具备相当的书法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还要有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技巧。

(一)区别对待、因人制宜。

既然是对外汉语教学,必然与中国人学习书法有差异。例如最基本的坐姿问题,中国学生不容易聚精会神,往往不能头正、身直、臂开、足安,但是外国学生却恰恰相反,大多数会身体过于僵直,不能自然。执笔也是如此,外国学生通常五指太近、太紧,此时需教其放松,才能心手相应。中国学生初涉书法,学习执笔一般要求掌竖腕平,外国学生很难习惯,不如任其自然,不必强求掌竖腕平。可以通过其他方法通过训练腕力达到运笔自如。另外,很多外国学生习惯用左手执笔,但是学习书法就是否非用用手执笔不可,对此尚有争议,但我认为,我国也有左手书法家,不必僵化,他们习惯用左手执笔,反而更加自然,如果强求用右手执笔,反倒弄巧成拙,效果适得其反。苏轼《书论》说:“执笔无定法,但是松而宽”即是此理,只要不离大谱即可。

不但要注意中国人与外国人学书法的不同,还要注意区分汉字文化圈的学生和非汉字文化圈学生。一般认为汉字文化圈的学生有一定的汉字甚至是书法背景,比非汉语文化圈的学生更了解书法,比较容易接受书法的规则,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专业知识,提高难度。很多日韩籍学生甚至有较好的书法功底,那就不必要再从一笔一划的基础教起,反而可以讲章法,甚至是创作了。

(二)新意教学,激发兴趣。

一般来说,外国学生对中国书法是比较陌生的,也正是这样,当他们接触到书法时,往往具有浓厚的兴趣,老师要做的不是引起其兴趣,而是保持其兴趣。依照中国是的书法教学,学习书法的入门方法是对照字帖,一笔一划的多摩多临,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效果好,进步快,但缺点是比较枯燥,难以坚持。所以在课堂上有必要改进教学技巧,变枯燥为趣味。在笔者的教学实际中,一般喜欢引进外国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其他中国文化,来弥补书法练习的枯燥。如讲解永字八法,八法是指侧、勒、弩、、策、掠、啄、磔。其义深奥,外国学生很难理解。我就用武术招式解释,勒如出掌,一送即收;如踢脚,迅捷有力……这样既形象生动,用能缓解课堂气氛,实际效果很好。再如腕力训练,一般就是多写多练,但并不知道有什么方法可以快速增强腕力。我一般是每堂课都让学生用毛笔画圈,以使其腕能灵活转动,四面出力,如此几次,手腕即会灵活许多。当学生可以用毛笔准确的写出汉字后,不论字形漂亮与否,都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作,一则就其创作讲解书法创作的规律和方式,二则可以发现问题,指出改正,三则可以教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制作成小条幅,小册页,既激发学生兴趣,又有纪念意义。总之,很多的教学技巧需在课堂上逐步探索、总结,以便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对外书法教学技巧。

(三)示范领先、操练为主。

古人讲学习书法需口传心授,颜真卿为得书法真谛,曾两度辞官向张旭求教,张旭念其心诚,遂传笔法十二意,颜真卿从此书技大进。可见老师在书法教学上的重大作用。尤其在学书法初期,老师的示范作用更是至关重要。运笔的方法,顺峰、逆锋都要有清晰、准确的示范,给学生以直观生动的视觉冲击。在结体上,不仅要有正确笔顺、结构的演示,指出错误写法,分析错误原因也很重要。所以老师可以再黑板上将正确写法和错误写法都展示出来,首先让学生观察,那个字体漂亮、正确,从而一步步地引导学生。老师在演示完后,很有必要让学生自己依照范字临写,老师根据学生书写的情况,及时对错误之处进行纠正。有的同仁认为尽量不要再黑板上的白纸上演示,因为这样会造成墨水的回流。事实上,如果以宣纸贴在很班上书写,老师控制蘸墨,一般是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况且,在黑板上演示,字体较大,比较清楚。特别在学生较多的情况下,如果要向每个学生一一演示,会耽误很多时间,我认为是不可取的。

(四)回归传统,摹临结合。

传统书法教学的路子是以临摹为主,我认为对外书法教学如果要达到教学目标,取得良好效果,做种还是要回到传统方法上。摹写是以薄纸蒙在范本或影印本上照着书写。临时是将字帖放在一旁,看着字的点画、结构仿照书写。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学书必须摩仿”“摹之数百遍,使转行立笔尽肖,而后可临焉”这说明摹写、临写的重要性及程序。但是对外书法教学又需异之。摹写虽易上手,但是容易忘却,不易巩固。临写刚开始较难,不易掌握字的间架结构,但是一旦抓住字形规律,往往记忆牢固。所以我的主张是在对外书法教学中,先摹后临,临中再摹,临摹交错,互相结合,兴利去弊,取长补短。需要强调的是,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有限,摹临结合有必要以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完成。

(五)由易到难、梯度教学。

不论学生硬笔书写是否流利,对于绝大多数外国学生,书法教学的主要目的都是纠正其汉字书写的错误,培养正确的书写习惯,最终达到书写漂亮。所以,对外书法教学应该由易到难,先教比划单一、结构简单的字,先教部首易写的字,然后由简到繁。就一般观点而言,“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所以是先练楷书,然后再练行书,再练草书。但也有人主张可以诸体结合练习,避免枯燥。此法不失为一种方法,但仍旧应该遵循由易到难的要求。对于书法简史也是如此,不宜过早的讲授,比较妥当的做法是在进行一段时间的书法技巧训练,学生对书法有一定了解后再讲,这样有利于他们更深刻地发现各时期书法的不同点。

(六)适时调整、多种方法结合。

可能老师教书法的出发点,是希望通过书法练习来外国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但实际的效果未必如此,或许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后对书法的好奇心和兴趣会下降。所以老师应该要注意观察学生学习书法的状态,及时地对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实际的教学让我感觉到单一的课堂练习模式收效甚微,所以不妨采用课外活动的形式、如参观书法展览、参观碑林、题写扇面、制作书法条幅、学习篆刻和绘画等。这些方法能调节外国学生的学习疲劳,但不宜过多,只可作为“调剂品”使用,否则会“丧志”或“贪多嚼不烂”。

四、结语

对外书法教学可以说是一门新的学科,是书法教学和对外教学的综合产物。对外书法教学对于外国学生学习中文,了解中华文化意义重大,在对外书法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握正确方向,以书法技巧为中心,积极探索有效教学方法,以期可以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理论。

(作者:徐恋,吉林大学法学院在读法律研究生,研究方向:侵权法;李伟强,吉林大学法学院在读法律研究生,研究方向:商法,近期研究方向:人权,法史)

参考文献:

[1]曾昭聪.朱华《面向留学生的汉字书法教学刍议》[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9

[2]王冬龄.《书法的中西精神融合――谈留学生的书法教学》[J].新美学,1985(03)

对外汉语发展史范文6

关键词: 汉语 越南语 结果补语 对比

一、引言

在补语系统中,结果补语是最典型的类型之一。它语义关系丰富,句法功能多样,长期以来是现代汉语研究的一个热点。无论是本体研究还是对外汉语教学研究都十分重视补语的重要性、复杂性。语法学界从它的性质、结构、语义、语用、相关句式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这几年来,前人对结果补语的本体研究上比较透彻,在这些对比研究文章中,和汉语对比的语言比较丰富,有外国语的,也有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语言等。在我们考察中,针对越南学习者的针对性研究仍然不多。大家都着重于“偏误”分析,但是如果没有进行深刻的对比,也无法找出真正的偏误原因。之前的研究者陈晨,阮瞿越(2009)解释过越南语是如何表达结果意义,表达结果的方式其制约因素,可以合理地揭示它们之间的对应规律,但这篇文章未考察动结式的语义和句法特征,从而很难看出汉越动结式的整体-部分关系和内外动因。武雄胜(2012)对越南学生使用汉语动结式的偏误分析,对比研究的结果仍然是简单的对比,只从句子的表面形式的角度分析,尚未从越南语的语法体系入手分析其真正的性质。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拟对越南语和汉语结果补语有同有异,从句法和语义两方面进行归纳总结来对比汉语和越南的异同。

二、汉越结果补语的结构构造

1.结果补语结构的成分

充任结果补语的成分,汉语和越南语一样,都主要是动词和形容词。根据动词和形容词的配合情形,结果补语的词类组合关系约可分为四类:动+动,动+形,形+动,形+形。例如:

汉语:

动+动:结成、摔倒、问明白

动+形:看清楚、吃饱、满足

形+动:穷死、急哭

形+形:老糊涂、好利落

越南语:

动+动:nhin thay(看见)、be gay(扭折)

动+形:an no(吃饱)、chieu sang(照亮)

形+动:ret run(冷得发抖)

形+形:sung hup(肿大了)

2.结果补语的结构内部

汉语结果补语和越南语结果补语最大的不同是结果补语的内部结构的紧密度。汉语结果补语结合十分紧密,而越南语的结果补语结合比较松散。

(1)an no an khong no an chua no

吃 饱 吃 不 饱(=吃得不饱) 吃 还没 饱(=还没吃饱)

在汉语结果补语扩展受到较大的限制,作结果补语时必须出现结构助词“得”或“不”。与此越南语结果补语的两个成分结合比较疏松。我们可以在动结式两个成分之间插入其它词语,后项的前后都可以出现一些单独跟它联系的词语,甚至可以接受表示时、体或否定副词修饰,也可以接受针对后项成分提问。这些形式的表现都说明在越南语的结果补语中,后项是比较独立于前项动词的,说明前项和后项的关系比较松散。

总之,在形式上汉语和越南语的结果补语有些相似,但在结果补语的内部结合紧密度上汉、越有明显的差别。在汉语里,结果补语的前项和后项结合得十分紧密,而越南语的结果补语两个成分之间结合得比较松散。这是很重要的差别,它影响甚至导致汉越结果补语的其它差异,如结果补语与宾语的关系等等。

3.结果补语的宾语

汉越语中,动词没有带宾语只有带结果补语时,它们的顺序都是一样的:主语+中心语+结果补语,例如:

(1) Dua be an no roi.

小孩 吃 饱 了

一般情况下,结果补语的宾语出现在结果补语的后面,例如:

(2)她愿意出去,没人可以拦住她。

(3)整整的四年,她凑满了三千块钱!

现代汉语结果补语的宾语不能插入动词和结果补语中间。 越南语结果补语的宾语和汉语一样,可以出现在结果补语的后面。例如:

(4)An het mot bat, mo hoi va ra uot ca cap quan.

吃完 一 碗, 汗水流出湿 了 裤腰

一碗吃完,他的汗已湿透了裤腰。

但和现代汉语不同,越南语动结式的宾语还可以出现在结果补语中间,例如:

(5)Anh ta cat xe xong, quay ra, manh dan goi co ay.

他 存 车 完,回来,大着胆 叫 她

他进去先把车放好,而后回来大着胆叫了声刘姑娘。

越南语结果补语的宾语有两个位置:在动词和结果补语中间(cat xe xong:放车好)和在结果补语后面(cat xe xong:放好车),然而如上面已经看到,越南语结果补语的结果成分可以是个动宾结构,所以需要区分位于结果补语的第二个谓词后的名词性成分是结果补语的宾语还是结果成分的宾语。

越南语结果补语的宾语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况,结果补语有两个名词性成分作宾语,第一个是结果补语的宾语,另一个是结果补语谓词的宾语。这两个宾语常常在意义上有某种密切联系。第一个宾语补充说明成分第二个宾语表示转变的结果。

(6)Ho hay ?Eua tin don nham, co luc noi mot thanh muoi.

他们常 造 谣言 有时 说 一 成 十

他们可会造谣言,有时把一分事情说成十分。

如果结果补语成分谓词后面的宾语不属于上面两种情况,则结果补语的关系变为模糊,结果成分接近于独立的谓语。例如:

(7)Toi mua het tien.

我 买 光 钱

我买东西花光了钱。

(8)Toi mua vai het tien.

我 买 布料 光 钱

我买布料把钱花光了。

在第一句里,mua het tien(买光钱)是结果补语,动宾结构het tien (没钱)是结果成分。在第二句里,mua(买)后面有宾语,而这个宾语与het(光)后的宾语tien(钱)没有关系,het tien(没钱)向独立谓语接近。它的独立地位会更加明显。我们认为,越南结果补语的两个组成成分关系比较松散,每个成分都可以发展更复杂的形式,甚至每个成分都可以带自己的宾语,但如果这两个宾语毫不相干,结果补语的后项将会向独立谓语发展。

三、结果补语的语义关系

结果补语所表达的意义也就是结果补语的表达功能。结果补语表示动作或状态产生的结果以及由动作引起的结果或变化。然而这样的表达未免有些笼统,所以有的语法学家想对结果补语的表达功能进行进一步的说明。吕文华(1982),范晓(1996),王红旗(1996),马真、陆俭明(1997)等分别就结果补语的表达功能展开研究,分类的角度各不相同,各有其独到之处。

语法学家的研究表明,汉语结果补语表达以下内容:

A.结果意义:动词表示动作或状态,R 表示动词的结果,动词 和R 存在原因结果的关系。例如:

(9)他伸长了脖子,挺直了胸。

(10)人家的命呢?真要摔死一口子,怎办呢?

B.动词的态(情貌):动词表示动作或状态,R 是表示动词的态(情貌)的。这种表态的意义是词的引申或虚化的意义,作补语的有“着,住,好,掉”等。

(11)苦人是容易死的,苦人死了是容易被忘掉的。

(12)她也长得虎头虎脑,因此吓住了男人。

越南语结果补语和汉语一样,可以表示结果、动词态两种意义。

A.越南语结果补语表达结果意义:

(13)Anh ta_do lay chen ruou, uong can. (《Tuong》)

他 接 取 盅 酒 喝 干

他把酒盅接过来,喝干。

B.越南语结果补语和汉语一样,也可以表达动作的态(情貌):

(14)Han xeo phai chan mot ba sang trong.(南高)

他 踩 着 脚 一 夫人 华丽

他踩着了一位华丽夫人的脚。

“xong”(完)、“duoc”(得)、“mat”(丢)、“phai”(着)等动词的意义已经趋于虚化,它们没有表示动作的某种具体的结果,而主要表示动作已经完成或已经有了结果。

C.汉语结果补语不能表达程度意义,越南语结果补语则不同。越南语结果补语能表达程度意义。越南语能表示程度意义的结果补语可以分成两种。越南语结果补语的结果成分可以扩展成更复杂的结构,其中包括结果成分可以带表示程度的状语或补语。因此这样的结果补语可以表示结果的不同程度,这是第一种。相比而言,汉语这类结构中必有助词“得”(或“个”)。

越南语结果补语的结果成分是状中结构:

(15)Anh ta thay van toi om, nhung da nghe rat ro co tieng

他 看 还是 黑 森森,可是已经听 很 清楚有声鸡

ga gay.

看见的还是黑暗,可是很清楚的听见一声鸡鸣。

越南语结果补语“nghe ro”(听清楚)的结果成分“ro”(清楚)前带有程度副词做状语“rat”(很),程度意义只是越南语结果补语的结果意义的一种附着性意义,也是说“nghe rat ro”(听很清楚)是由状中结构做补语的结果补语。汉语补语若是由状中结构充当,它必须以助词“得”与述语联系,比如“听得很清楚”。

(16)Anh ta nhat quyet di uong mot bua ruou that say.

他 决定 去 喝 一 (量) 酒 甚 醉。

他决定去打些酒,喝个大醉。

越南语结果补语“uong that say”(喝甚醉)的结果成分“that say”(甚醉)是“程度副词+形容词”的状中结构。这种结构在汉语的对应形式是表示程度的动补结构“喝个大醉”。

D.此外,和汉语不同,越南语结果补语还可以表达可能性。可能性意义由动词“duoc”(得)充任补语体现。在现代汉语里,值得注意的是,可能补语和结果补语是两种不同的补语结构,它们在结构形式上有着明显的区别,结果补语的结构形式是“V+VP”,而可能补语的结构形式是“V 得/不VP”。然而许多语言学家研究汉语结果补语发展史的学者都指出在中古汉语,结果补语能表示可能意义,可能补语要到明、清时期才渐渐的从结果补语独立出来。越南语“V+duoc”(V+得),首先是个结果补语,表示动作行为已经有了结果,我们再举一个例子说明“V+duoc”(V+得)表达结果意义:

(17)Thang Tao day vao dang lam loan, bat duoc se xu

佬 曹 干涉进 乱党, 抓 得 会 枪 毙 就

ban lien.

姓曹的是乱党,拿住就枪毙。

然而“V+duoc”(V+得)可以表达可能意义。例如:

(18)Anh ta muon ra xe luc nao thi ra,khong ai ngan duoc.

他 愿意出车 时候哪就出,没 人 拦 得

他愿意出去,没人可以拦住他。

有时候,动词后面带了补语“duoc”(得),其前面还可以出现表示可能的能愿动词“co the”(可以/能)或“khong the”(不可以/不能),使可能性意义更加明显,例如:

(19)Ai cung deu co the nuot anh ta duoc ca.

谁 也 都 可以 吞 他 得 (语气词)

谁都能吞他。

我们有理由相信越南语“duoc”(得)字表示可能的用法和中古汉语“得”字用法有历史的关系。根据杨伯峻、何乐士的分析,中古汉语“V+得”结构除了表示结果意义外,也可以表示可能意义。例如:

(20)直至天明,造得一寺(敦煌变文集)(“V+得”表示结果)

(21)吴国如何可投得?(敦煌变文集)(“V+得”表示可能)

四、结论

上文从结构和意义两个角度对结果补语进行对比,主要结论如下:

(1)汉语和越南语的结果补语有很多相同点。在结构上充当结果补语成分都是谓词性结构,而充当述语的主要是动词。汉、越结果补语都可以扩展更复杂的结构,使动词能够得到更丰富的说明。在语义方面,汉、越结果补语具有缩略性,都可以表达多种意义,如结果意义、程度意义或动词的完成态等。

(2)汉语和越南语的结果补语不同点是:在结构上,汉语的结果补语连接很紧,而越南语的结构关系很松散。由于汉语的结构很紧因此结果补语的扩展能力受到限制,扩展时必须用“得”或“不”。越南语的结果补语的两个成分都可以扩展更复杂的形式。汉语结果补语的宾语一般出现在结果补语后面,而越南语的宾语可以出现在结果补语后面或中间;在语义上,汉越结果补语都能表达程度意义,不过汉语结果补语所表达的程度意义与结果意义比较独立,而越南语结果补语的程度意义只是结果补语的一种引申用法,或者程度色彩是附加在结果意义上。此外,越南语的结果补语可以表达可能意义,而汉语结果补语不表达可能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晨,阮瞿越.汉语述结式在越南语中的表达类型及其制约因素.外国学院学报,2009(5).

[2]范晓.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

[3]吕文华.谈结果补语的意义.语言教学与研究,1982(3)。

[4]马真,陆俭明.形容词做结果补语情况考察.汉语学习,1997(6).

[5]荣文辉.现代汉语动结式的认知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王红旗.动结式述补结构的语义是什么.汉语学习,1996(1).

[7]武雄胜.越南学习者结果补语偏误分析.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8]肖奚强,等.外国学生汉语句式学习难度及分级排序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9]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

[10]Nguyen Huu Quynh. Ngu Phap tieng Viet, Nha xuat ban tu dien bach khoa,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