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物业管理综合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物业管理综合知识范文1
[关键词]职业能力;财务管理;教学改革
[DOI]10.13939/ki.zgsc.2016.31.202
近年来,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对实践教学给予高度重视,积极推进教学改革。由于财务工作的敏感性,财务管理实践教学难以深入企业,不利于培养满足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因此,开发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财务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成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
1财务管理职业能力解析
职业能力是人们成功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活动必备的基本能力,主要包括职业专门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职业专门能力指完成某职业主要工作任务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职业综合能力与专业的知识技能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对于该职业活动的顺利进行和职场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综合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①跨职业的专业能力:运用数学和测量方法的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用外语解决技术问题和交流的能力;②方法能力:信息收集和筛选能力、独立决策和实施的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接受他人评价的承受力;③社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沟通的能力;④个人能力:社会责任心、诚信、爱岗敬业、工作负责的职业人格。
就财务管理职业领域而言,上述职业能力具体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1.1专业能力
财务管理人员应该具备会计学、财务管理学、金融学、管理学、法律、税务筹划等专业知识,熟悉国家政策。专业能力主要包括:①职业技能:相应的资质水平、岗位技能、计算机和英语水平等;②管理技能:对人、财、物进行合理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技能;③协调技能:与企业生产、销售及管理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的沟通配合技能。
1.2综合能力
财务管理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综合能力主要包括:动手操作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市场竞争能力、交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等。企业日益强调职业能力中的非智力因素,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头脑灵活,能够随机应变,善于沟通、协调、处理与其他人员、部门的关系,具有团队协作、吃苦耐劳的精神、职业操守等。财务管理专业学生除了要有基本业务的动手能力,还要有决策分析、判断能力,能够结合不同的企业实际对行业的资金运行模式有所了解和掌握。
鉴于以上职业能力要求,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训课程除了要培养学生的初次就业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其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能力基础。因此,财务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体系应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以充分体现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提高财务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2财务管理专业综合实训教学的现存问题
2.1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专业实训同质化
财务管理专业实训课程设置和会计专业雷同,体现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环节少,导致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与会计专业毕业生同质化,欠缺财务管理职业人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虽然会计基础知识和技能是一个优秀财务管理人员必要的专业能力,但是单一的会计核算和岗位技能训练并不能体现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与特点,与会计同质化的实训对学生的培养停留在财务管理职业通道的第一层级,即使毕业生初次就业能力强,但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
2.2对实训过程的职业性关注不够
目前对职业能力的培养存在两个误区:一是把职业能力与职业技能混同,认为培养职业能力就是培养操作技能,另一种是将职业能力培养等同于就业能力培养。实训过程中存在重技能训练、轻素质培养,重专业能力、轻综合能力的现象,而实训教学中评价方法的重结果、轻过程性倾向,忽视了学生对工作过程和环境的感悟及反思,会限制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的养成。
2.3教学方式单一
财务管理专业实训方法主要有两类模式:一类是以教师讲解实训教材的内容为主,采用练习习题的方式。学生无法提升财务管理岗位基本技能和职业能力、塑造职业素质,导致毕业生眼高手低,不能满足企业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能力需求;二是以案例分析、专题讨论为主,但是案例分析的预设条件是确定的,限制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养成,学生不能体验企业实际经营过程、财务管理活动以及财务关系的处理,缺乏对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
3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财务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体系建设
(1)建设思路体系构成。从人才市场来看,财务管理的职位体系大致包括基层财务人员、财务主管、财务经理、财务总监,工作内容为基本会计核算 ̄――收入管理、成本管理及费用控制、利润管理――资金规划、财务预决算、风险防范――资本运作及融资、审查对外会计资料、财务监督和审计、撰写财务分析报告,这就为财务管理职业的能力体系构建和实训课程建设奠定了基本路径。
对照上述能力体系,在兼顾就业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前提下,财务管理专业综合型实训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是:从课程实践到专业实践再到综合实践,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以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职业能力为核心,着重训练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和通用职业素质。构建一个融合专业知识、工作过程知识与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和职业素养于一体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梯级结构财务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体系。该体系旨在解决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理论知识体系分散、实践能力差、思维不活跃、创新性思路少、人际交往能力低等问题,注重学生素质与能力培养,兼顾学生初次就业的职业技能需求和后期发展的职业能力需求,解决职业素质的培养这一薄弱环节,培养学生多元整合的综合能力。
实训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四个层次:①从手工创建会计账簿、成本核算到会计电算化;②从基本会计业务到审计、纳税;③从财务预算到财务管理单项实验;④进行筹资、投资、营运资金管理、收益分配的财务决策实验和财务资料的综合分析。分为三个阶段进行教学,具体见表1。
(2)教学模式转变为任务导向及项目驱动。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热情,真正达到培养职业能力和素质的教学目标,在财务管理专业综合实训教学中,采用“任务导向、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践为中心。课程组织以学生亲身参与为基础,从各个方面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主观能动性,落实到每一个能够使学生动手、动脑的环节。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驱动教学需要设计仿真的工作环境,布置具体的工作任务,明确学生要取得的工作成果,要求教师有良好的操控性,既要对学生的各种想法和实践操作给予及时的点评和鼓励,又要对出现的问题加以控制。在项目任务的驱动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被大大激发,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查阅资料寻求知识,由独立学习转变为沟通、讨论、动手实践完成项目任务,由“学会”到“会学”,从而产生成就感,提高教学效果。通过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实施,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财务管理基础知识,在高仿真体验中提升财务管理技能,站在企业运营的角度来认识财务管理的作用与价值,学生能够经历财务管理职业通道从低到高的各岗位的工作内容和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在走出校门之前能够具备一定财务管理工作经验,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堂组织采用“团队学、赛中学”,每一个学习阶段的课程开始时进行学习小组的划分(每组6~7人),整个教学过程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为四个主要教学环节,具体见表2。
表2
[]实训步骤[]具体内容
第一步[]布置实训任务[]教师讲解实训涉及的相关知识和基本理论,提出实训要求,布置实训任务
第二步[]专业软件模拟实验[]采用专业软件进行模拟实验,进行分组演练与对抗。具体软件包括:会计基础技能实训软件、财务管理专业对抗实验软件、沙盘模拟教学、审计及报税软件模拟实验
第三步[]撰写实训报告[]要求各组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查找资料以及社会调查搜集资料,就软件模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或者延伸案例进行分析并撰写实训报告
第四步[]实训汇报[]要求学生就实训报告进行公开展示,课堂上开展开放式的讨论和辩论,进行模拟答辩或案例分享[BG)F][HT]
(3)考核方式以过程性考核为主。目前,主流的财务管理教学评价依然是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为主,大多还在采用以期末卷面考试成绩为核心的评价方式,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其体验。形成性评价则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持续观察、记录、反思从而做出发展性评估,注重过程性考核,关注学生的认知能力、行为能力和感悟体验,目的是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提升自信、培养合作精神,使学生从被评价者转变为评价的主体和参与者。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综合实训着重对学生岗位技能、职业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过程的形成性评价相较于终结性评价更加契合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教育特征。财务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由于在教学方式上采取了分组实训、集中作业并汇报的形式,在教学内容上综合了财务管理专业众多的专业课程,无法采用传统的一张试卷确定学习效果和成绩的考试方式,因此采用非集中考核、过程性考核的形式进行。采用以团队为基础,以平时过程性考查为核心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评价对象既包括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及运用情况、岗位技能的熟练程度,还包括学习态度、表达书写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职业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
财务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体系目前尚未形成标准化的教学范式,以上几个方面的探索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并完善,以符合应用性本科教育的改革方向和路径。
参考文献:
物业管理综合知识范文2
关键词:北部湾 保税物流 实训项目
中图分类号:U652文献标识码: A
广西作为北部湾的最前沿,有着联结东亚的重要地理位置,随着东盟合作的日益深化,东盟各国之前的经济合作也越来越紧密,而物流在其中支撑保障的作用也随之凸显。在这一经济背景下,广西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在以往注重国内物流的同时也应体现这一区域经济背景,调整现有课程体系,有针对性的开发适合北部湾保税物流体系的综合实训项目,服务于广西新的区域经济特点,使学生所学所更能适应新环境下企业的用人标准。
一、广西保税物流体系日臻完善,保税物流服务不断扩大
广西北部湾现已形成了以以钦州保税港区、凭祥综合保税区、南宁保税物流中心和北海出口加工区为重点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保税物流体系构成了广西保税体系的基本框架,成为连接中国与东盟的高效便捷“通道”。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保税物流体系是以南宁为枢纽,进行货物集中组合,发往各口岸,实现区港、区区联动,面向西南地区乃至世界各国提供保税物流服务。随着南宁保税物流中心、钦州保税港区、北海出口加工区、凭祥综合保税区内,企业的不断入驻,促使保税物流服务的业务需求也不断扩大。
在北部湾经济区的保税物流体系的背景下,保税物流服务的需求量将会随之而呈现较快的增长,对于适合该类型服务的实用型技能人才需求也会出现快速增加。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训课程的现状分析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训类项目针对性不强,不能较好适应保税物流服务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保税物流的完善,意味着对该类型物流人才需求的与日俱增,同时大部份物流专业学生毕业后将会进入到或涉及到保税物流的工作流程,因此对保税物流应用型和技能型物流人才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但由于目前高校物流相关实训项目主要是以国内物流流程为主,基于保税物流为前提的综合实训项目较少,还没形成针对保税物流实训项目的开发与研究,这将会造成物流人才技能水平与保税物流下物流人才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该矛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一方面,市场对具有保税物流技能的物流专业人才需求呈增长趋势;另一方面,物流专业的毕业生进入保税物流领域后不能较快适应工作的流程。因此,从总体上看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与保税物流工作岗位的实际要求相差较远,广西高职物流教育培养出的物流人才难以适应保税物流行业快速发展的现状。
(二)课程教学内容选取缺乏统一规划
目前各个高等院校对于物流实训课程内容的选取各有特点,常见的内容包括仓储、运输等环节的流程演示再现、基本物流设备的操作、物理软件的实用等等大多是立足于目前本校的特色,例如有的学校引入原有的 E R P管理软件等,一些高职院校更是将其直接定位于叉车等特种设备的使用资质认证上。这样的实训课程内容体系在现代教学倡导宽专业、 厚基础、 重能力的要求下,不能满足学生的培养需求,学生获取的知识范围比较窄,对于物流核心作业能力的训练没有体现,对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实践能力不利。
(三)实训课程教学内容单一
目前各个院校的物流实训课程主要集中在物流基本流程的再现上,课程内容比较单一,作业形式简单,在一定程度上课程内容在广度上的不足掩盖了课程内容在深度方面欠缺的问题,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参与感不强,对深化专业课程内容的帮助有限,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课程定位于单纯性实际操作所致,割裂了实际作业能力的培养与其他能力培养之间的连接关系,没有搭建起有利于综合能力培养的立体化课程架构体系。
北部湾保税物流体系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项目开发探索
按照高职人才模式,结合北部湾经济区保税物流的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基于保税物流涉及的作业类型和作业模式为前提,以“教、学、做一体化的思路”,通过与保税物流公司合作,在实训项目设计上,依据保税物流工作岗位所需掌握的知识、技能、素质,制订全新的综合实训课程标准,建设和开发一批工学结合的实训项目课程。新的课程体系应体现在以下几点:
以北部湾经济区域的保税物流为平台。
基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保税物流区域经济平台,构建保税物流下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项目的实施方案,制定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同时结合学生自身特点的实训项目。综合实训项目的开发需从国际物流企业及保税物流园区内的中小物流企业用人需求出发,紧紧围绕基层管理岗位进行设置,对相关岗位及岗位群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明确了学生所需的知识、素质与能力,并着重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培养(构建思路如图下图所示)。
深化校企合,共同开发实训项目。
从实训项目内容的选取、设计、方案的制定到实施全方位全过程深化校企双方合作,共建实训项目。与保税物流相关的企业密切合作,通过校企合作,由现场专家和学校物流教学团队老师共同完成实训项目的开发与研究。
物业管理综合知识范文3
关键词 物业管理 教学 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Vocational Property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Education Research
SHEN Hongfang
(Shanghai Technical College of Urban Management, Shanghai 200438)
Abstract Property management industr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ndustry is closely related to people's lives, the demand for talent is very large. This paper encountered in exploring respon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ocational colleges for professional education property management problems.
Key words property management; teaching;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伴随着我国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建设和谐城市的需要,物业管理行业正在我国迅速发展,并呈现规模化、智能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对物业管理的人才的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大,尤其是对高级物业管理专门人才的需求激增。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物业管理专业如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探索高级物业管理人才培养的模式,培养适应新形势的物业管理高素质人才,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物业管理专业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1 物业管理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物业管理行业高级人才与初级人才的比例极为悬殊,市场对高级物业管理人才的需求大,行业的发展急需既懂得实际操作又懂得管理的实用型高端人才。目前各高职院校在培养物业管理人才时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导致学生就业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1.1 专业课程设置全而不深
目前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学习的课程主要是公共基础课、公共专业课和专业技术课,基础课主要集中在第一、第二学期,专业课程安排在后面的三个学期。物业管理按照学科属性分类属于管理科学的分支,从课程设置上看基本属于文科类课程。但是,对物业管理专业人才来讲,既要有物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也要求有建筑、建筑设备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整合教学和课程内容,从课程设置上必须增加物业属性知识的相关课程。在专业课程方面,物业管理岗位知识覆盖面较大,就目前大部分院校物业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来看,多以管理类课程为主线,同时开设建筑工程学、环境科学,公共关系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多门科学,而由于课时限制使得大部分专业知识的学习不够深入。另外,公共基础课程里没有高等数学,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特别是文科生对后续课程学习带来一定的难度。
1.2 理论无法联系实际
据有关部门调查,有69%的物业管理从业人员认为学校的教学存在理论知识过多,实践时间太少的问题。由于课程设置基本为文科类,所以教学环节中的实训内容除了到物业管理公司进行参观学习外,基本是在教室中进行分组讨论、案例分析和情景模拟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能力,但缺乏引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造成学生在毕业工作后上手比较慢,岗位适应时间长;所学的专业知识不能灵活运用到工作中,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差。特别是一些来自边远山区的学生,对于城市工作环境不适应,使得实际操作能力差的问题更加突出。
1.3 不重视学生外语能力
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来中国工作、生活的外国人越来越多,在很多的物业尤其是高档写字楼、涉外住宅中,外国人随处可见。这就要求物业管理人才必须具备与外籍业主沟通的能力。而事实上,学生长期接受的英语教育始终把对于语法掌握能力的了解放在第一位,而往往忽视了对外国文化知识的了解以及对于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造成哑巴英语现象。而目前高职教育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并不高,不重视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尤其是口头表达与沟通交流的能力。目前学习的主要途径是通过书面形式的语言知识,而对口语的学习培养也主要是通过各式各样的教材练习,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英语口语能力培养的语言环境。这就造成目前大部分物业管理从业者的外语能力不能满足工作需求。
1.4 忽略专业技能外的职业素养教育
职业素养教育是一个很大的概念,专业技能是第一位的,但是除了专业,敬业和道德是必备的,体现在职场上就是职业素养,体现在生活中的就是个人素质或者道德修养。物业管理是服务型行业,对从业者职业素养的要求比较高。在校教育往往只注重对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用人单位很看重的个人综合素质。在对物业管理工作所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素质的重要性比较中,沟通协调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是最为重要的。当前很少有院校对沟通协调能力以及职业道德素养进行专门的培训。
2 对高职物业管理专业教育的建议
从以上问题中可以看出,当前高职物业管理专业人才教育中确实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不能够满足物业管理从业人员的工作需要。针对已经暴露出来的实际问题,本文在物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培养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2.1 调整专业课程、优化教学计划
根据物业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将高职三年的教学按年度分成互相联系的三个阶段。第一学年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基本知识的传授;第二学年侧重培养物业管理专业必备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第三学年侧重培养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的综合能力。在基础课程设置上应以“必需、够用”为度,学习物业管理专业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专业课程设置应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开设有利于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交往能力、适应与应变能力、自学能力的课程;强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综合运用能力的课程,同时也要更多地开设突出实务操作技能培养的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加强专业课程多媒体教学和现场模拟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主动性更加高涨,改变目前职业院校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
2.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前提,物业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如果想让学生了解最新的行业信息,接触最前沿的管理活动,教师应首先深入实践,走进物业管理企业的第一线。一方面通过进修培训、学术交流和参加企业实践等方式建立双师型物业管理专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物业管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使教师在课程教授时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指导实训时更加符合企业需要。另一方面重视从企业引进既有工作实践经验,又有较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走进课堂,聘请他们担任兼职教师,负责实践教学环节以及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要健全老中青教师的传帮带机制,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年轻教师尽快成长。
2.3 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要求越来越高,这对物业管理人才的中和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培养人文素养高、心理承受能力强、知识结构立体交叉、能力结构多元复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备物业管理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并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学生的综合能力体现在将专业技能与自身能力相结合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对高职学生来说是一个较高的要求。学生不仅要理解理论知识、增强动手能力,还要充分了解到现代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企业营运流程,以适应工作环境。另外,针对高职教育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相对滞后的问题,各院校应结合物业管理专业的特点,设立专门的沟通协调能力培训课程和职业道德素养培训课程,使学生在就业中能掌握先机,尽早适应企业要求,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物业管理综合知识范文4
物业管理在我国属于新兴行业,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物业管理行业在顺应市场要求中越来越规范,对从业人员的素质及学历要求在逐步提高,物业管理企业要求具备管理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这也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基本目标。同时,教育部十六号文件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物业管理实务》作为物业管理专业课程的核心课程,要从课程体系的定位与设计、教学方法两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
一、 《物业管理实务》课程体系与教学现状
1.课程体系设置目标不够准确
我院物业管理专业《物业管理实务》课程最初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课程教学辅助学生参加物业行业从业资格证的考取,体系设置上过多地强调了实务部分的理论教学,实务部分的实训教学任务较少,这样的体系可以满足职业资格证书的应试考核,但不能够满足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要求。
2.教学实践内容缺乏
《物业管理实务》课程的教学中实践训练与理论教学应该相互协调,有效融合,理论教学应该帮助学生理清物业管理实务工作的内容及其联系,通过在实践训练更好掌握操作技能 ,从而更好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3.教学手段和方法单一
目前 ,《物业管理实务》的教学手段主要以 “教师讲,学生听”[1]为主。教学还是依托教科书的基本内容,可以演示给学生影像资料较少,参与的实践训练也少,这样的方式是不能够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很难培养出具有较强岗位适应性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
二、《物业管理实务》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
1.明确课程的定位,加强课程体系结构的优化
《物业管理实务》对学生了解物业管理行业基本工作内容,有着打基础导向的作用。因此,本课程作为物业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具有重要的核心地位,其专业课程体系定位应该是物业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
《物业管理实务》作为物业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在课程内容上涵盖了物业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全面介绍物业管理企业内部基本工作和物业管理工作各个阶段的具体业务内容和操作规范,兼顾“有主有次、理实结合”[3]的基本原则,把培养学生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为课程主要目标目标,证书考取的辅导不再占据主要地位,而成为一种课外辅助。另外本课程属于“实务性”课程,应该加强实践性教学的设置,更加偏重于掌握业务处理程序和处理现实工作问题能力的培养。
本课程内容涉及物业管理的全过程,包括物业管理招标与投标、物业企业类型、物业企业机构设置、物业档案管理、物业成本管理物业早期介入、接管验收工作、业主入住、装修管理、房屋管理与维护工作、物业保洁管理、物业绿化管理、物业安保管理、物业综合经营、物业租赁管理、不同类型物业的管理、接待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等。根据这些内容在实际工作项目中方向性的不同,将《物业管理实务》课程结构优化为两个大方向,一是企业内部管理,二是物业工作管理。第一个方向更注重理论性教学,掌握物业管理行业内部的基础理论知识,第二个方向在教学中,主要是做好“了解知识、技能重点” ,以工作为导向,强调实践训练。
通过课程两个方向性的细分,将课堂教学的内容分成企业内部的管理内容和物业管理项目的内容,有效的区分了理论和实践的部分,突出课程的“核心专业基础”和“技能”属性。[2]主要体现在,将《物业管理实务》分成1和2两部分,《物业管理实务Ⅰ》是《物业管理实务》课程的基础理论部分。《物业管理实务Ⅱ》是分类管理和实习部分,在教学中分别作出要求。对《物业管理实务Ⅰ》和《物业管理实务Ⅱ》的分类管理教学内容,分成了解、掌握和熟练掌握等三个层次来要求。了解的内容主要是物业管理学科的一些常识,以及历史概况和发展动态;掌握的内容主要是物业管理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掌握的内容主要是物业管理的重要概念,基本原理的应用。同时属于了解层次的,学生考核时所占份量较轻;属于掌握和熟练掌握层次的是学生考核的重点。通过对课程方向的细分,物业管理实务课程使学生既能够对物业企业内部管理工作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也能够清楚物业管理工作中的基本工作内容,以及了解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认识有着十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2、突出教学内容上的“实践性”
为了进一步解决教学内容实践性缺乏的问题,加强实践课程的设置,实践教学环节主要通过校内实训室建设、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构建认知实习、现场观摩、专项训练三个模块,形成“做中学,理实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全面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为保证实践教学的实施,主要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首先,“强化实践教学的综合性、关联性。”[4] 认知实习强调物业工作的综合性,适合于对物业企业内部管理全过程的整体把握,尤其对各业务部门相互之间的关联性认识有积极的帮助;现场观摩具有时间短、安排不集中的特点,主要强调对某一个物业管理专项业务的观察认识;专项训练则更加强调对某一专项业务具体流程以及操作要求的掌握,体现的是对专业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的锻炼;三个环节的有效结合,能够更好的实现“做中学,理实一体”的模式,对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其次,完善修订教学大纲,关键要明确考核标准。根据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的设定,编制实训大纲,主要明确各实训项目的实践内容和考核标准,以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
最后,要积极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重视校内实训室的建设,保证情景模拟实训的开展。
3.充分利用资源,采用多元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1)改进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不能满足《物业管理实务》课程的“实践性”要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求教学手段必须及时转变。在理论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积极思考如何将生硬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直观形象的方式教授给学生,让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直接体会去认知。实践过程中,本门课程的理论部分非常适合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的直接播放特点,将知识通过视频的形式整体展现,比如在学习招投标时,可以先播放《物业管理是如何炼成》系列情景剧教学片中关于招投标的情景剧,然后,就片中问题展开讨论,课后进行观后感想的撰写,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学习,既锻炼了学习分析能力又让理论知识展示在了实际工作中。
(2)改进教学方法,主要是要用某殊的形式让学生产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的去思考如何完成学习的任务,本门课程通常使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情景模拟教学的方法,可以完整的将理论实际结合,正真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比如,在学习接待服务时,可以提前布置任务给学生,让他们分组进行接待现场的环境布置和情景设计。环境布置可以让学生学习各种类型接待现场的布置要求以及接待流程安排并产生实际操作;情景设计可以让学生体会接待过程中必备基本礼仪,基本程序以及现场应变能力的锻炼。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直接感受到“接待岗位”的实际工作意义,便于学生有效记忆接待工作中繁杂的工作流程和要求。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3)多种方式灵活搭配使用,教学中也不能只单一采用某一个手段和方法,教师应该根据课程设计多元的方式,达到相互弥补的作用,使课堂灵活生动。比如,情景教学中也可以在最后设计采用“学生互评,教师总结”的方式,总结归纳知识点;多媒体课堂上分组讨论,方案设计等。
三、改革效果评价
《物业管理实务》经过课程改革后,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课程体系的完善,多元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运用,突出培养学生的操作技术能力。学生在学习期间也了解到了物业管理行业的运营与结构、物业管理工作的内容与要求,提高了主动学习的兴趣,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效果良好,教学成效得到明显提高,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5],学生在分散实习期间用人单位反映良好。
总之,《物业管理实务》课程改革必须随着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不断更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企业需要的物业管理高素质专业人才。 (作者单位:广安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
物业管理综合知识范文5
关键字:高职 教学体系设计 职业发展
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物业管理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各类物业服务公司不断向规模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近几年的发展趋势体现在社会对专业物业管理人才的需求迅速增长。同时,随着业主居住理念的变化和建筑物自身科技含量的不断革新,物业服务理念持续提升,国外先进物业管理模式被积极引入,物业服务企业对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不断提高。这一系列的变化对物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对物业管理人才的现有教育模式相对滞后,已不能培养出完全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如何进行教学体系的全面改革,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专业化高端人才成为高职物业管理专业建设的热点问题。
首先,进行教学体系改革,必须结合职业发展特点来设计和规划。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在我国主要由高职高专院校培养,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强调实用技能,教育部在"深化高等职业教育若干意见"中把就业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导向。这就意味着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不能像本科院校的课程强调学科理论性和全面性,而是重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实用知识和技能;但高职院校培养人才又不同于职业上岗培训或工种培训,在强调就业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学生不仅在毕业时能顺利就业,也能在以后根据需要转岗、换岗和跨岗工作。即职业教育既要以就业为导向,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职业发展,培养具有终身发展能力和自我提升能力的高端人才。对于物业管理专业来说我们的目标主要在于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顺利就业,同时也要使学生进入社会之后能够根据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成为社会需要的热门实用技能型人才。
经过全面、动态的行业调研、工作任务分析和教学体系分析,基于职业发展的工作过程导向,我校于2012年9月完成现行(新的)物业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现行人才培养方案按行业岗位需求进行取舍,从知识、能力、素质多方位入手,打破物业管理专业原有的学科型体系,按物业管理企业实际工作流程重新设计教学,构建以行业发展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主线、以模块化课程为主体的高职物业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
1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
建立适合高职教育的课程模式,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一环,以学科知识结构的完整性、系统性和理论性为依据,以培养学生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面、较强的科学创造潜力为目标。高职院校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就要从社会需要的人才素质出发,进行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首先应考虑到社会和就业市场的需求,在设置之前充分调研了解物业管理行业最新的具体情况,然后按照就业岗位所需技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
其次,由于校内专职的教师主要时间和精力集中在教学上,对于物业管理一些实际问题体会不如直接从事物业管理的人员深刻,因此邀请从事物业管理工作的专家和校内专业负责人及骨干教师组成专业建设委员会,研究决定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的取舍,保证课程的科学优化设置和行业的零距离对接。
再次,随着物业管理行业的动态发展,相应的课程设置也要根据社会和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变化及时动态地进行调整,保证课程的实用性和生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学生适应不同岗位的自我发展能力。我校具体做法如下:针对目前高端物业不断增加,高级物业管理人员需求旺盛,相应地开设针对别墅、高档公寓等物业信息管理的课程。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物业管理不能局限于过去的保洁、绿化等基础服务,而是更强调物业的经营与增值,我校适当增加开设物业的综合经营与管理的相关课程,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物业管理的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在设置课程时,我校及时引进最新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开设了楼宇智能化系统等新型课程,以适应行业和社会的发展需要。
最后,在设置专业课程时,注意与相关的行业和职业资格证书结合在一起。例如国家将物业管理人员分为初级、中级、高级物业管理员和物业管理师四级,在课程设置时,可以结合高职院校的培养层次和目标将中高级物业管理员的相关要求和标准纳入课程,这样学生在学习好专业课程的同时又较容易取得相关的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证书,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以后的职业发展。
2.与企业深度合作,构建校内外实训
课堂教学主要侧重理论知识,高职院校要培养高技能人才更强调学以致用,实训与实习是课堂教学之外的另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由于专业建设时间短、专业认识模糊,以及资金不足、实验室建设定位不准确等原因导致高职院校的物业管理专业实验室、实验设备设施缺乏,校内实训场所不足,难以满足技能教学的需要。职业能力为主线、以模块化课程为主体的提高学生对专业技能的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必须灵活的开展特色实训。
校内实训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展。例如,学校后勤集团、设备管理处、学生食堂、宿舍、多媒体教室、教学大楼以及各种水电气设施设备等都可以成为其实践教学的场所或器材。还可以在校内建立起模拟物业服务公司,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开展物业管理,并参与学校设施设备维修养护等工作。此外,各高校物业大多由专门的物业服务公司进行管理,校内实训也可以携手学校的物业服务公司,利用现有的设施设备安排学生适当参与前台客服、会计、房屋建筑维修、水电设备维修等项目,在真实的物业管理环境中进行实训,这样实训效果学生反映良好。
校外的实训选择有合作及实习安排意向的万科、金地集团等六家企业,企业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具有独特的、高职院校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全程参与学校的各种教学活动。保障了我们培养的专业人才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真正落实和深化了校企合作,促进校企的双向交流。
一方面,学校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为企业的发展规划、员工培训、项目开发等方面提供支持;另一方面,学校与企业建立实习基地的基础上让企业更多地参与教学活动,例如聘请物业服务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等专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负责实践教学的指导,请物业服务企业的知名专家来校为学生做讲座传授经验知识,在企业的全程参与物业管理的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深化彼此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3.师资力量多渠道扩充
我校高职院物业管理专业建立时间较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物业管理教学改革不可忽视的内容。提升教师素质首先应对现有教师进行有计划的进行培训和开发,例如分批选派相关教师到物业服务公司挂职、兼职,以提高教师的物业管理实践经验。其次可以聘请一些行业的专家和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这种做法的好处是:一是弥补技能实训课教师的不足;二是保证教师有较高的专业水平;三是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四是保持学校师资结构的灵活性,有利于专业的调整和提高学校办学效益,提升专业教师的整体水平,驱动高职物业管理专业的教学和科研等方面具有前瞻性和先进性。
4.阶段性获取职业技能认证
教学体系中的课程设置采用能力本位的思想,实践课程以模块化设置为主,各科均制定有能力评价标准。学生可以分阶段学习各模块,不同阶段的学习获取不同水平的职业技能认证。除了获得毕业证书之外,鼓励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兴趣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就业,也有利于促进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学习,增强学生的竞争力。
现阶段,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物业管理员和物业管理师、注册物业管理师、楼宇管理员等职业资格鉴定工作的机构和组织已经很普遍了。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调整,将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证要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帮助学生基本完成了职业资格考试的准备工作。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我校最近几年都组织学生参加湖北省省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举行的物业管理员证的资格考试,大多数同学通过了考试。在获得物业管理员证书之外,也可鼓励学生取得与物业管理相关从业资格证,如物业管理师证、计算机等级证、英语等级证等证书。证书制度的实施一方面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实行课证融合,深化学习,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拓展了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
5.不断改进和完善现有教学手段
我校积极推进的物业管理教学改革中突破传统的课堂讲授的模式,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方法。例如讲授物业设施与设备管理时,可以结合典型案例讲解、项目教学,并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分析。讲授物业管理概论、房屋维修与管理、物业设备智能化等课程时可以组织学生到现场观看操作流程或考察处理情况,让学生全面了解基本操作程序。观摩结束后,要求学生讨论观感体会,并进行总结点评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物业管理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课堂上可以安排学生分组设计项目,现场模拟物业服务公司的工作情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程的考核方式上根据课程性质和要求采用现场操作、模拟实习、校外岗位实习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对基础课程,侧重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对于实践性较强专业课程则侧重考核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以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为目标,设计物业管理专业全套职业实践的能力单元,并就每一职业能力单元制定职业能力标准和考核标准,进而设置课程和选择匹配的实践教学方式,建立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物业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新兴专业。,构建一个有广泛行业认可度的高职物业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积极与企业等用人单位合作制定相关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对构建和完善高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体系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组编 .物业管理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培训方案和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2]黄亮.物业管理综合实训 [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3]童加斌.高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 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4]杨彦如. 高职教学设计,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5]中国物业管理网
物业管理综合知识范文6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物业管理基础知识;理解物业管理各项工作规程;会结合物业特点制定相应的物业管理方案;能应用物业管理理论与方法解决物业管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激发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精神;培养善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品质。该课程是在学习了《物业服务礼仪》、《建筑工程基础与应用》、《行政人事事务管理》、《物业管理法规》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对于了解、认识五年制高职物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促进后续《物业管理跟岗实习》、《公共关系应用》、《分类物业管理》、《物业服务品质管理》等课程学习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作用。该课程在五年制高职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担负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开设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五年制高职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的高低。
二、工学结合课程设计
(一)设计理念与思路
1.设计理念。
《物业管理实操》课程设计充分考虑工学结合的特点,根据职业行动领域选择课程内容,基于工作过程整合、序化教学内容,加强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的衔接,将学习与工作有机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体现出课程设计的职业性。在此基础上,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基于工学结合组织教学,学习与工作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体现课程设计的实践性,在实践中构建理论知识,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2.设计思路。
《物业管理实操》课程设计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以工作范围为课程内容的组织边界,以工作过程为课程内容的组织逻辑,以物业管理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工学结合模式设计课程教学,对其进行教学论加工,把它转化为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性工作任务,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融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的培养于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就业、择业能力。
(二)学习情境和学习单元设计
由校企联合组成的《物业管理实操》课程开发团队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在对五年制高职物业管理专业目标岗位———客服专员、管家主要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再分析各典型工作任务的主要工作过程、工作内容和完成该工作内容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并按工作过程对教学内容进行解构和重构,合理设置和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组织和设计了6个学习情境和16个基于工学结合的学习单元。
(三)教学设计
1.教学模式设计。
根据五年制高职高专学生学情、课程目标及教学内容中16个基于工学结合的学习单元的实施要求,《物业管理实操》课程采用以“行动导向”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来进行教学组织,构建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专业教育与素质培养相交互的教学体系,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职业素质。此外,还要根据学习性工作任务的性质,部分学习单元在企业的物业管理项目现场组织实施,部分学习单元在学校的物业管理情景教学室等校内实训室组织实施,通过校企双方教师的引导、指导和咨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让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在有限的课时内得到培养和提高,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教学方法与手段设计。
《物业管理实操》课程从五年制高职物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出发,在课程教学中改革传统的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以及过分倚重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广泛采用任务驱动法、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实践法、角色扮演法、录像演示法等符合五年制高职物业管理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要大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充分利用以多媒体课件、《物业管理是怎样炼成的》情景教学片等教学视频资料、《物业管理实操》精品课程平台、新视窗物业管理软件载体的网络等现代化手段,扩大信息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四)考核设计
工学结合的特点决定了《物业管理实操》课程考核必须体现“多元化”。该课程考核坚持知识评价和能力素质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学校师生评价和企业专家评价相结合、学生作品评价和知识点评价相结合的原则,采用物业管理基本知识书面考核、学习过程表现考核、物业管理方案(工作计划)制定考核、物业服务项目模拟操作考核相合的考核方式,在考核方法、考核主体、考核内容等方面均体现出“多元化”特征,增强课程考核的自主性、实践性、过程性及探究性,发挥课程考核在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引导作用、教育作用和导向作用,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五)实施条件建议
1.师资。
在《物业管理实操》课程教学师资安排上,要坚持“专兼结合”的方针,结合课程教学内容的实施及校外实习基地的拓展,建立学校和物业服务企业人才交流和“双师素质”提升机制,通过从企业引进教师、与企业互聘员工、校内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等途径,提升五年制高职物业管理专业教师“双师素质”,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为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师资保障。
2.教学环境。
为有效实施《物业管理实操》课程,必须建立多功能的物业管理情景教学室等理实一体化教室,为学生创设一个“校内职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很好地进入工作状态,高质量地完成学习性工作任务。此外,学校还要选择5家以上品牌物业服务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将课堂延伸到物业服务企业客服专员、管家等职业岗位,促进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之间的良性互动和有机结合,学校环境与工作环境、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完成课程的学习、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以及职业素质的提高。
3.教材。
工学结合教材是实施《物业管理实操》课程的必备条件。《物业管理实操》课程工学结合教材应由专兼职教师合作编写,按照物业服务企业客服专员、管家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教材,结合相关岗位要求把知识学习、岗位工作能力培养以及职业素质的形成视为一个整体加以综合考虑,教材内容要体现先进性、实用性、开放性,典型操作要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教材形式不再仅仅是纸质教材,而应是包括纸质教材、电子课件、多媒体声像资料、教学软件等多种形式组合成的“立体化”教材。
三、课程设计特色与创新
(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工学有机结合
遵循五年制高职物业管理专业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按照工作过程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序化,基于工学结合组织课程教学,将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形成、职业素质培养与学习性工作任务的完成有机融合,实现了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有机结合。
(二)校企全程合作进行课程开发、教学、考核,有利于“教学做合一”目标的达成
“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全程合作进行课程开发、教学、考核,实现“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两类师资的联合、“校内”和“校外”两个教学环境的结合、“学生”和“职业人”两种身份的复合;“学校评价”和“企业评价”的两方评价的融合,学生通过“工学结合”的学习,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更好地理解企业文化等,实现了学校课堂教学和直接获取物业管理实际工作经验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教学做合一”目标的达成,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岗位迁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