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质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素质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素质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

高素质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范文1

1. 合作社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不规范 相当数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制度建设和运行机制仍然属于传统的经济组织形态,管理不够规范,运行质量不高。一方面有相当一部分专业合作社组织内部管理机构不健全,相当一部分合作社还仅仅是生产环节的联合和销售环节的简单合作,没有解决把农民组织起来进入市场的问题,往往出现有利则合,无利则散的现象。

2.农业合作社人员素质不高,科技人才匮乏。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者学历不高、素质偏低问题较为突出。合作社的经营管理者大多是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缺乏现代企业管理与现代农业科技知识,懂技术、善管理、会营销的复合型人才比较缺乏,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局面。合作社社员素质低,大多数是农民,小农意识强,不具备合作社的专业基础知识,合作意识差,共担风险意识不强,甚至有的提供给合作社的产品以次充好,影响了合作社的经营信誉。

3.对合作社指导扶持缺位。部分地方政府的有关部门只重视合作社的成立数量和规模大小,对存在问题却关注不够;合作社事业发展蒸蒸日上时,各级领导的指导和关注频频不断,而遇到经营困难最需要帮助时,领导反而关心少了;有的对合作社扶持资金运用缺乏有效监督,致使机会主义大量存在;上级的部分优惠政策难以落实到合作社等。?

4.合作社自主发展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部分合作社注册资金以及入社农户股金严重不实,可能存在纠纷隐患;合作社高素质经营管理、财会人员人才匮乏,有的过度依赖政府或龙头企业;合作社缺乏融资担保物,融资渠道单一,运转资金严重不足;合作社自我积累较少,自我造血功能弱;部分合作社市场经营意识不强,仍然是坐地等待客户上门,不能主动开拓市场,有的单纯靠人脉关系经营;整体品牌意识不强,难以形成品牌优势等。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建议

1.加强农业合作社的品牌培育。加强品牌建设,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合作社产品的知名度,积极宣传商标注册的重要意义,特别要重点培育本地特色的农产品集体商标、地理标志,开展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对有品牌、有商标,有有机、无公害和绿色食品标志的农产品合作社给予奖励。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联合,以产业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牌为纽带,以产权联合为手段,积极引导同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进行联合和合作,提升组织化水平,力争做大做强一批有规模、有品牌、有竞争力、治理结构健全、分配制度规范、与社员利益联结紧密的大型农民专业合作联社。

2. 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科技成果推广体系建设。发展合作社为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创造了条件。而农业生产只有依靠科技,走精深加工、提升品质之路,才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要鼓励各方以合作社为载体形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从合作社这种组织的性质和特点来看,非常适合成为产学研各方搭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平台,通过联合,有利于提高产学研结合的组织化程度,;有利于整合农业产业链条中的技术创新资源,引导创新要素向合作社集聚;有利于保障科研与生产的紧密衔接,实现创新成果的快速推广和产业化;有利于促进技术集成创新,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

3.坚持发展,加强引导。发展农村合作社是农民群众的要求,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政府应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引导,推进其快速健康发展。一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召开会议、发放资料等多种渠道,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民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义、目的和作用的认识,将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真正作为深化农村改革、优化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件大实事、大好事来抓。二是加强教育培训。通过现有的各种途径,积极创新各种形式,加强对合作社成员尤其是合作社负责人和种、养大户的教育和培训,使他们掌握合作社的一般运作原理和管理方法,熟识党的方针政策,熟悉现代农业、市场经济和经营管理新知识等。同时,应着力在培养一批熟悉农村工作,善于引导和组织合作社建设的专门人才上下功夫,为农民合作社建设提供坚强的队伍保障。三是保障合作社的正常经营活动和合法权益。各有关职能部门应分工协作,紧密配合,加强对合作社建设的指导和管理,在合作社业务指导、信息提供、技术培训、提高素质、社会保障等方面,做好服务、指导和协调工作。四是从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需要的资金相对于其他产业项目来说是很少的,应该有专项资金给予支持。

高素质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范文2

关键词:农村科技推广培训;存在问题;对策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在两者之间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1]。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每年有6 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近2/3没有应用到生产领域,不能转化为生产力,这与基层农技培训推广力量薄弱有关。如何抓好基层培训,普及农业科学知识与技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当前“三农”工作中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2]。 

1存在的问题 

农业科技培训工作重点在乡镇、关键在农村。由于存在思想认识、工作方法、资金保障等方面的差异,农技培训覆盖面不广和工作难开展的现象依然存在[2],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1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体系不健全,培训服务难以到位 

由于农业 “弱质产业”和农民 “弱势群体”的地位,农业科技培训服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再加上经费得不到保障,农村科技培训推广工作弱化、边缘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原有的四级农技推广培训网“线断、网破、人散”,造成大多数乡镇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使农业科技培训推广工作在乡镇一级失去了同农村、农民之间的桥梁搭接,农业科技新成果的推广到了乡镇便出现断层,难以推广到农民家中。同时,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农技推广的主力军缺乏有效技术培训指导,难以发挥整体效益。 

1.2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由于从事基层农业技术培训服务工作条件差、工资待遇低、人员流失严重,导致现有人员年龄偏大、专业知识缺乏、总体素质偏低;再者,受编制的限制,许多基层农技培训机构无法吸收农业院校的毕业生,队伍得不到及时补充和更新,人才出现“断层”,无法适应农业科技培训的要求。 

1.3农业科技供给不足且供需脱节 

一方面,农业科技与生产结合不紧,研究课题不适应实际需要,农户生产过程中迫切需要的适宜性农业技术供给短缺,科技储备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农业科技供给严重滞后于农业发展的时代需要,难以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 

1.4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应用科技难以普及 

现阶段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同农业经济的发展极不适应。据统计,我国现有60%以上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由于文化素质偏低,消化吸收农业科技知识的能力比较差,使得他们对农技推广培训活动不感兴趣,农业科技难以普及。 

1.5经费投入不足,难以适应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实际 

经费投入是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的前提,但基层农技推广培训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乡镇农技推广培训机构,绝大多数编制内财政经费不能落实到位,有限的经费被截留或挪用的情况普遍存在,农技推广经费大部分被用于行政事业费用支出,支出结构不合理且使用效率低,从而制约了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2对策 

2.1建立完善的基层乡镇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体系 

基层农技培训推广体系是实施科技农兴的关键环节。为此,应根据各地实际,建立高效、精干、多元化的农技推广培训组织,如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主体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的订单推广服务模式,以农资生产厂家为主体的农资推广服务模式,以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和示范服务模式,以各种协会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的推广服务模式等,从而鼓励和引导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科技服务[4]。 

2.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队伍 

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队伍是农技推广的根本。一要加强队伍建设,支持现有农技人员带薪学习培训,通过脱产、函授等多种培训形式,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知识水平,以适应农业科技不断发展的需求。二要鼓励农村大学生回到农村就业和创业,充实基层农技培训推广队伍。三要建立农技人员资格准入制度,严把进人关,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四要实行绩效挂钩的考核制度,建立以服务对象为主体、以一线推广业绩为主要内容的考核评价体系,切实做到责、权、利相统一,提高农技推广培训质量。五要推行全员聘用制度,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市场化人事管理制度,促使农技人员扎实工作。 

2.3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解决供需脱节问题 

提供农民和市场真正需要的技术是科技兴农的基础和 

前提。为此,必须面向农民和市场,按照“科学布局、优化资源、完善机制、提升能力”的思想,构建“层次清晰、分工明确、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一要深化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二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实行课题招、投标制度,提高农业科研产出效率。三要鼓励农业科技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强部门之间、地方之间和农民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围绕农业生产中的关键、实用技术问题,发挥各自优势,集中攻克农业技术难题,满足农业科技服务的需要。 

2.4强化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应当坚持以市场需求和农民需要为导向,促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在当地的普及与推广。一要建立支持农民培训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规范农民培训工作,并把宣传发动与经济补偿措施结合起来,吸引农民积极参加农业科技培训。二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培训,如通过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远程教育、现场讲授示范、举办技术讲座、专业培训、函授和农民夜校等,把科学技术送到干家万户,传授到田间地头,培养一支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三要积极引导农村逐步实行农业专业化分工协作,在此基础上对农民进行针对性的专业技术培训,条件成熟时对农民实施“绿色资格证书”制度,推动农村急需的农业技术骨干和带头人的培养。 

高素质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范文3

1畜牧养殖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府谷县畜牧养殖技术推广工作的调研,发现养殖技术在推广过程中存在着这样几个问题,使得推广工作难以大范围的实行。(1)政府资金投入不足。近年来由于当地政府财政收入的减少,在各个部门都压缩开支,导致在畜牧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资金不足,对养殖户技术革新的扶持力度不大,畜牧养殖技术推广过程中需要的设备和硬件实施置办不齐全,养殖技术推广人员未能够得到专业的培训,自然知识得不到更新,这些问题都加大了农村畜牧养殖技术推广的难度。(2)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现有畜牧技术推广人员专业水平不高素质低是畜牧养殖技术推广过程中的最大难题,不少技术推广人员文化水平也不高,对畜牧养殖技术更是知之甚少,不但不能把先进技术介绍给广大养殖户,就是沟通上也存在着不少问题。虽然有些人员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但大多比较陈旧,不能够满足现代畜牧养殖技术推广的需要。(3)推广方式存在问题。技术人员不能踏踏实实下到基层,不了解实地情况,仍停留在说教的层面。在养殖技术推广上未能做到当面示范,养殖户难以接受。这就导致畜牧养殖技术推广难以取得好的成绩。(4)养殖人员多数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这些人对新事物新知识接受能力差,不愿担风险尝试新的技术,所以这就给畜牧养殖技术的推广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对府谷县养殖技术推广工作的建议

(1)政府应加大投资。首先要保障科学技术推广部门的经费需求,从科学养殖技术开始提高农民的生产力,通过科学养殖技术的投入使农民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养殖技术,并且开设养殖技术咨询指导部门,使养殖户遇到问题和困难随时有可以解决的地方。同时,配套中省市对畜牧养殖业的无偿补助资金,无息贷款,以奖代补资金适当加大地方政府的投资力度。在项目上选择投资对象时尽量安排给实实在在的养殖大户,通过对部分养殖户的支持和示范可以起到带动周边发展的效果,只有科学技术的推广与扶持资金配套实施才能使科学技术更好地推广,广大养殖户才能获取更大利益。

(2)提高养殖技术推广人员的素质。提高养殖技术推广人员的素质不能仅仅靠技术人员自我的主动学习,一定要送出去培训,将现有人员送到专业技术学校短训,回来后再到养殖企业帮扶实践。政府部门要经常组织科技人员和养殖大户代表,深入到各乡镇进行专题讲座、科技培训和经验介绍,提高广大农民科技水平。充分发挥县职业中专、县劳动力培训基地、县广播电视农广校等作用,积极开展“阳光工程”培训。适时邀请专家分析国内外畜牧业发展的趋势,灌输知识,开阔视野,增强信心。使得技术推广人员无论是从实践操作还是从知识层面上都能够满足现代技术推广人员的素质要求。同时要提高畜牧养殖技术推广人员的薪酬待遇,从而吸引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加入到科技推广的队伍中来。

(3)改进现有推广方式。将养殖技术的推广由被动式转化为主动式,在新建养殖场项目审批时必须有畜牧技术人员的签字,并且全程负责监督建场的过程,将科学技术从源头就渗入,杜绝不合理的情况发生。清理整顿现有养殖场,严格按照科学养殖规程操作,生产能力低的,对环境污染的限期整改,达不到标准的一律关停。保证每个养殖场必须有专业技术人员签约指导,否则不予考虑政策扶持。

高素质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范文4

关键词:职业农民;培育;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432168

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的不断提高,对农民的各项要求也在提高,同时,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有着更高的要求。然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一个庞大而艰巨的工程,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合作,共同来完成。在整个工作中,必须找准目前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添措施,努力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突破。

1 长宁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状

近年来,全县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农民培训工作,严格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战略,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积极探索建立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通过两年的努力,共举办新型职业培训12期,在农村农业各领域培育新型职业农民668人,使之成为农村产业发展的带头人、致富带头人、科技带头人,促进劳动者从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变。

2 长宁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村实际在家人员主要是老、妇、幼,有一定文化素质、相对有点经济头脑的人都选择外出务工挣钱,不愿意选择在家从事风险高、效益低、劳动强度大的农业生产,达不到新型职业农民高素质的要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要求同一个培训对象不能在3a内重复参加培训,哪怕是不同科目不同类别的培训,否则在新型职业农民系统平台无法录入,导致农民参与培训和掌握技能的单一性。对新型职业农民及其从事的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不大,申报难度大,激励机制不健全,不能有效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对农业产业发展的积极性。所有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名额和经费由国家农业部、省农业厅统一下达和配给,地方政府投入能力有限,导致培训的面不广,跟不上发展的需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除了理论知识以外,也很注重现场教学和实际操作,因此种植业培训时间基本选择在生产季节,这样可以让学员更能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但学员又不愿意在这期间参加培训,因为正是生产上需要管理和劳动力的时候,一旦离开会给自己的生产经营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失,所以组织培训有难度。

3 长宁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建议

3.1 建立新型职业农民选拔机制

确定高学历回乡创业人员、大学生村官、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进行先培训先引导,形成领军队伍,引领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有意识的引导有一定文化程度和农业生产管理技能的人员加入职业农民队伍。

3.2 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机制

充分发挥县农业局、农广校以及其他培训机构的作用,统筹协调好与农业职业院校、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农业科研院所等公益性教育培训资源的合作,采取理论培训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县内培训与外出考察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分产业培训相配套的方式,对纳入培训计划的人员实行“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育,选择部分优秀新型职业农民到农业高校和先进产业基地实地学习培训,提升培养质量。

3.3 建立系统化的培训机制

“联合辐射”。即联合农业、畜牧、林业等涉农部门建立互通平台,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县内规模农业产业基地,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培训。 “校村互建”即培训机构与产业集中发展村联合成立生产实训基地,带动学员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提升。 “中心依托”即成立农业科技专家服务团,以培训基地、示范基地为中心平台,将培训内容制作成电子教育课程,实现新型职业农民跨时间、跨地域培育。 “跟踪问效”即开展后期跟踪走访,检验学习效果,及时跟进技术指导,搜集合理化建议意见,总结存在问题和不足,不断改进薄弱环节,完善培育方式方法。整合培训资源,加大培训资金的投入,整合培训资源,加大培训资金的投入,建设培训基地,配备相应的设备、设施;在上级下达的培训资金基础上地方政府配套一定的产业发展资金,列入财政专项和农业发展基金项目,并逐年增长。

3.4 建立健全政策扶持机制

对新型职业农民从事规模种养产业,且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采取“先缴后补、减免补助”的方式给予一定额度的补贴资金。对高校毕业生新办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牧场1年以上的给予一次性奖励。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职业农民养老保险办法,对积极参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新型职业农民给予一定标准的补贴,以鼓励新型职业农民在农业经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高素质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范文5

分类开展职业农民培训。围绕“十三五”规划以及年度目标,科学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教育培训计划,建立常态化的培训机制。根据不同产业、不同类型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特点及能力素质要求,实行生产经营型分产业、专业技能型按工种、专业服务型按岗位的分类培训。突出农业从业技能这个核心内容,开展从种到收、从生产决策到产品营销的全过程培训,重点培训良种良法、病虫害防治、农机农艺融合、储藏保鲜、市场营销等现代农业知识技能,以及现代农业管理和经营理念。坚持理论与实践、室内与田头、集中与分散、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等创新方式,努力提升培训效果。逐步建立农民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吸引更多的青壮年农民接受培训、提高技能。

加强职业和学历教育。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等为重点,依托农业职业院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涉农学校,采取弹性学制、“半农半读”形式,就近就地开展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稳定办学规模,每年招生1000人左右,进一步提升办学质量,培养一批留得住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加强涉农专业全日制学历教育,支持农业院校办好涉农专业,争取年招生在500人以上,鼓励地方政府、涉农企业与院校合作,委托定向培养爱农、懂农、务农的农业后继者。对涉农专业大中专学生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创业培训,招引一批大中专学生投身现代农业,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新生力量。

规范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要坚持政府主导、农民自愿的原则,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认定管理办法,县级农业部门按照认定管理办法开展认定工作。“十三五”期间,重点将生产经营型农民作为新型职业农民认定范畴,同时兼顾专业技能型与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认定为新型职业农民的,颁发由农业部统一证书式样的新型职业农民证书。对获得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合格证书和农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资格证书的,纳入新型职业农民管理范畴。

高素质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范文6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支撑着农业科技的发展,是农业发展中的重中之重,同时,农业技术推广将农业教育、科研、农民与政府相连接,在一定程度上推进农业建设。但随着农业技?g的不断推广,不适应发展形势的问题开始显现,需要进一步解决,从而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1 农业技术推广的现实困境

随着农业技术的日渐推广,解决好“三农”的问题关键在于提高农业科技。农业技术的提高,对于建设农业体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1缺少技术人员

农业技术一直处于一个不太高的水平,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技术人员的缺少。现在的大学生毕业后,都希望在大城市中扎根生存下来,而这就严重导致在基层从事农业工作的高材生比例低。

1.2 农业技术推广条件不足

有些推广机构的基础设施较差、缺乏先进的多媒体设备,无法扩大农业服务范围,无法全方面解决农民的农业技术问题。

1.3农民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不高

从宏观角度来看,我国对农业技术成果有迫切的需求,但在各地农业技术推广的实践中发现,农民对新技术的需求并不高。例如,现代农业高新技术通常需要使用者具有一定的农业知识储备,掌握一定的原理与技术,而这恰恰是大部分农民所缺乏的;创新技术的采用通常需要有经济支撑,过高的投资对于农民来说负担较重,这就限制了农民的购买和使用能力。此外,我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导致大多数农民更愿意沿用一些较为保险的农业技术,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

2 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的对策

农业技术推广问题的出现,需要一定的对策及措施对其进行解决。农业技术推广所存在的问题离不开农民、农业推广机构以及政府之间的关系,下面将从这些方面提出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的对策,以推动农业技术推广的平稳发展。

2.1 提高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是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农业生产的核心,因此农业技术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一是可改变并完善原先的用人制度,通过系列农业技术的检验,选拔出出色且高素质的人才,将其分配至合适的岗位,与此同时,人才竞争机制也是必要的,这种机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二是设制奖惩制度,择优选取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人员,加强监督;三是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进行培训,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提供知识储备及学习的机会,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员。

2.2 建立完整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在现今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必须将产业结构调整与创新相结合,另外,农业技术推广要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各级地方政府应在落实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三定”工作的基础下,完善基础设施并改善工作条件,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的服务体系。

2.3鼓励农民参与农业技术推广

农民是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的重要力量,随着农业技术推广的发展,其推广主体范围应当逐渐扩大,面向农村,开展系列推广活动。这有利于社会力量与政府力量的结合,继而利用自身的优势,全方位地推动农业技术推广的完善与发展。

2.4提高各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需要得到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视。政府需对农业科技进行创新,并且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等。各级政府需在工作中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领导作用。要履行其职能,保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稳定性,推动农业技术推广的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