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学学科高质量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学学科高质量发展范文1
一、 我市公用事业发展中的主要特点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市的公用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为全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证。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公用事业迅猛发展。城市供水能力由原来的3万吨/日增加到13万吨/日,城区售水量达到6万吨/日;城市公共交通运营车辆达到380部,开辟线路30条,线路单程达到480公里,年客运能力达到3000万人次;城市集中供热于1998年起步,到目前,城区集中供热面积达到650万平方米,供热普及率超过40%,莘县、茌平、高唐、临清等县(市)已实行集中供热,阳谷等县的集中供热工程也正在建设之中;城市燃气主要有管道燃气和液化气两部分,用气人口34万人,气化率达到90%以上,其中,液化气用气人口约20万人,管道燃气由__新奥燃气有限公司于1999年8月正式运营,到目前,发展民用户6万户,日售气量6万方,形成了覆盖城区50平方公里的供气规模;污水处理于20__年10月正式建成投入运行,总投资8747万元,日处理污水能力5万吨。新水河第二污水处理厂已开工建设,设计日处理能力5万吨,预计今年9月份建成投入使用。
二是公用企业改革初见成效。20__年4月,市政府组建了城市水务集团,20__年1月,市政府按照水源与供水管网一体化运作的原则,与海南润达实业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投资1亿元,组建了__润达水业有限公司。供热管理体制由原来的“一网三厂”改为“分区划片、厂网合一、布局合理、共同发展、统一管理、保障供应”的模式。管道天然气走开与民营企业合作的路子,1999年,市政府与新奥集团共同出资创办__市天然气有限公司,总投资1.2亿元,开创了我市以市场转让方式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先例,成为政府与民营企业成功合作的典范。城区液化气采取招拍卖的形式,以市场转让的方式,对液化气站经营权实施成功拍卖,为规范液化气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城市供水和污水处理主要以举债机制为重点,引进外资,扩大投资规模,海南润达水业注入资金5500万元,主要用于城市供水设施的建设,建设管网50多公里。民营资本开始进入公用事业领域,新奥燃气以市场转让方式获得了管道燃气经营权。出租汽车、城市液化气经营主要是以民间个人和企业投资运行。
四是监管机制基本形成。市政府于1998年成立了公用事业管理局,通过几年来的发展,管理体制得到进一步理顺,承担了全市的供节水、集中供热、城市燃气、公共交通和污水处理五大行业的监管,并成立了供节水、集中供热、燃气和公交客运四个管理办公室,各县(市、区)也成立了相应机构,基本形成了对公用事业行业监管的框架。
二、影响和制约公用事业和谐发展的主要因素
总体上看,我市的公用事业发展是快速的、健康的,已成为城市广大居民生产、生活的必需,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有力保障。但由于我市的公用事业起步晚、基础差、底子薄,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对公用事业的投入不足。近几年来,政府投入大量精力,对城市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和改造,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每年政府安排的城市建设资金达数亿元,以20__年为例,市政府安排的城市建设资金为6.2亿元,但是对公用事业的投入微乎其微,基本没有安排一个公用事业项目。例如城市公共交通,1980年以前,财政对公共交通的投入总和为38万元,原县级__市财政对公共交通的投入每年10万元,现在市政府每年补贴40万元。目前,公交公司承担着全市70岁以上老人、现役军人免费乘车,65岁至70岁老人半费乘车等政府指令性任务,仅这一块公交公司每年造成亏损546万元,财政补亏不足10%。城市供水、集中供热等行业也都是企业自行融资,近几年财政都没有投入和补助。
(二)公众利益保障处于弱势地位。公用事业经营大多是垄断性企业运作,一旦经营权在握,企业与政府就必然处于博弈的局面。但如果政府在监管方面存在经验不足,预想不够,就会使政府处于被动地位,企业就可能不愿意或无力兑现当初的承诺与义务,而此时已是“生米煮成熟饭”,政府常常无可奈何。而在政府利益受损的背后,通常也喻示着市民或公共利益的让步。如城市集中供热,我们实行的厂网一体模式,造成了供热企业的区域性独家经营,用户没有了选择空间。这种情况极易滋长企业的“霸气”,用户的正当利益很难得到保障,企业凭借其垄断经营地位侵害用户利益的情况时有发生。有的供热企业要求用户必须达到80%的交费率,方予供热,经常出现极少数用户不用热,而导致全楼停供的情况。个别供热企业甚至违反物价部门规定,擅自向用户收取分支管网和换热站的建设费用,施工预算高出市场好几倍,并且必须由他们设计施工,否则就不予供热,加重了群众负担,用户敢怒不敢言,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坏的影响。再如,有的供水企业强制用户使用他们指定的设备,如不接受就拒绝供水,群众对此也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三)政府监管力度亟待加强。我市公用事业行业的监管处于起步阶段,监管的范围和深度还不能与现实需要相匹配,监管体制有待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监管目标不明确。我市公用事业投入主体 企业占主导地位,因此政府对行业监管的话语权就不强,很难处理投入、保障社会公众利益、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常常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二是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的职能定位不明确,管理体制不理顺,缺位和越位管理并存,多头监管现象普遍,造成监管主体不明确,监管部门协调困难,效率低下。如有的县市公共客运交通主管部门在交通局,有的供水企业主管部门在水利局等等,但按照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能,这些行业监管却是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如何管,怎么管,往往使这些监管部门无所适从。三是部门间配合不够。公用事业发展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情,需要多个部门的共同努力,但是个别管理部门受利益驱动,无视企业违规行为,不能很好地履行监管职责,助长了不法行为。如在城区液化气市场清理整顿工作中,个别部门为非法液化气企业补办手续,给清理整顿工作制造了障碍。再如城区供水、供热一户一表的改造,按照有关规定,对没有实行一户一表的新建建筑,有关应当部门不予办理施工许可,不予竣工验收,但有的部门要求不死、把关不严,使这样的工程也得以施工、验收,为下一步全面推行户表改造工作增加了难度。四是公众监管不足。部门对公用事业的监管表现出浓厚的行业管理色彩,缺少公众、社会辅助监督意识,致使公众参与度低,公众监管乏力。
(四)法规和制度保障滞后。近年来虽然我市出台了一些公用事业行业管理的相关规章,但是部分规定在操作中缺乏实际性、适用性,再加上公用事业领域上位法的依据不充分,有些领域几乎没有成型的法规,给我们出台地方性规章带来了困难。在工作实践中,行业主管部门对公用事业企业的监管,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支撑,经济调控手段又比较薄弱,造成一些政策规定和计划目标很难得到贯彻落实。
三、促进公用事业和谐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加大政府对市政公用事业的支持力度。城市基础设施是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基础设施的投入应该比其他固定资产投入要多,增长率要高。伴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基础设施的要求条件越来越高,其投资比重应相应的提高(这是全世界的共同趋势)。因此,政府要增加对市政公用事业的投资;要适当地切出部分资金用于市政公用事业的资本金或用作周转金,发挥政府资金的启动作用;要减少和压缩政府在一些经营性和风险性较大的项目中的投资或补贴资金,增加用于市政公用事业的投资。从宏观上讲,政府不仅要考虑市政公用设施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规模和结构,而且要制订有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相关政策。加大市政公用设施投入应坚持货币投入与政策投入相结合。由于货币投入易受到资金、时间等因素的限制,而政策投入相对受限制较小,政府应当合理地运用经济杠杆,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支持,促进市政公用事业的发展。
(二)继续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管理体制和市政公用事业企业的改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政府的职能要重新定位,要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市政公用事业的“统包统揽”的管理模式,从直接干预转向间接调控管理,在统一规划、行业指导、制定政策法规、监督执法和综合协调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加强政府的服务功能。市政公用事业企业要逐步建立产权清晰、责任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按照“投资多元化、运营市场化、管理科学化、发展产业化”的基本要求,把经营行为推向市场,实现企业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滚动发展。政府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把市政公用事业设施建设和管理养护项目资源推向市场,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开展项目招投标,由中标企业进行专业化的运作。通过这种方式,使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和养护逐步走向社会化,使市政公用设施的经营管理逐步走向市场化。
同时,必须充分考虑市政公用事业的特点。市政公用事业最显著、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公用性。在改革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行业特征,区别对待、分类推进。要合理区分竞争性与非竞争性、经营性与非经营性、补贴性与非补贴性的特点,实行不同的改革措施,寻找政府责任与市场机制的最佳结合点,努力做到既提高企业的效率,又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进一步加强市政公用事业设施发展规划和管理。市政公用事业是为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服务的基础性产业。城市总体规划中要充分反映基础设施的总体规划和中长期目标,按照建设现代化城市的要求,制定市政公用设施的总体规划和分段实施的蓝图,通盘解决道路、公交、供气、供热、供电、排水、排污、给水、电信、邮政、路灯、公厕、绿化、有线电视等公共项目建设。应用发展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识,结合城市近期和远期发展目标,对城市空间布局和地下发展等各项建设综合规划,减少建设的反复和浪费。特别是地下管网建设应本着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每拓宽和新建一条城市道路,就应同时铺设好各种城市地下管线,预留出将来发展管线的地下穿孔,避免城市道路上的“拉链”现象。在搞好公用设施发展规划的同时,还要理顺规划管理体制,加强规划的集中管理,维护规划的严肃性,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
(四)全面推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制度。特许经营制度可以通过契约关系,充分利用民间资金和私人投资进行公用事业的建设和经营,进一步明确企业的责任和权利,有效地规范市场秩序。由于公用事业涉及公共安全、国计民生以及其自然垄断的特性,决定了其市场的特殊性,在充分放开市场让社会力量参与公用事业的同时,必须严格把关,保证进入该市场的从业者要有实力、有经验、有诚信。监管部门应随时掌握其运营状况,甚至要了解其相关联企业的基本情况,动态地掌握其经济和运营能力,保护好政府和公众利益,防止出现随意退出、中断服务,甚至政府无可奈何的现象发生。政府的利益受损,直接受害者就是群众,也达不到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同时,要通过实施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鼓励多种经济成分进入公用事业市场,打破目前垄断经营的局面,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激励机制,进一步推进公用事业的市场化、商品化。
医学学科高质量发展范文2
世界名牌大学的办学理念中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是其主要内容之一,如哈佛大学教育理念包含有:“学校致力于创造培养学生自我依靠和终身学习习惯的平台”。剑桥大学的办学理念也含有“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即“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2]”同样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继续医学教育(continuingmedicaleducation,CME)是医学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适应现代医学飞速发展,为技术人员从业后获取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所建立的终身教育制度[3]。
1医学影像学现状与发展趋势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放射学发展为诊断和治疗兼备的医学影像学,包括普通X线诊断学、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X线计算机成像(computerradiography,CR)、数字X线成像(digitalradiography,DR)、超声学、发射体层成像(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E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ron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PE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inglephoton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SPECT)以及两种影像技术的融合如PET/CT、PET/MRI、SPECT/CT、DSA/CT等一次检查获得多种影像信息的成像技术和介入影像学,包括介入放射学和介入超声学等。传统X线摄片已逐步被CR、DR取代。CT不断更新换代,如螺旋CT(SCT)、多层CT,现已发展到128层CT等。MRI发展趋向于高场强、实时成像、功能MRI(fMRI)、显微结构成像、波谱分析(MRS)以及同质同性抑制技术等。CT、MRI成像速度和分辨率均明显提高,灌注、弥散、仿真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超声向超声造影、三维超声成像和介入超声学发展。核医学主流发展方向是分子核医学。
影像学诊断由大体形态学为主的阶段向生理、功能、代谢和分子/基因成像过渡,出现了分子影像学和功能影像学。图像分析由定性向定量发展。诊断模式由胶片采集图像和阅读逐步向数字采像和电子传输方向发展。信息科学的进展,促进了医学影像存档及传输系统(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PACS)和远程放射学(teleradiology)的发展,网络影像学(networkimaging)以及计算机辅助诊断(computeraideddiagnosis,CAD)将成为可能[4]。介入放射学的迅速发展和临床应用,介入治疗及其与内镜、微创治疗、外科的融合发展改变了影像学实践和服务方式,影像诊治手段日益先进,影像诊治水平明显提高,使医学影像学在医疗服务体系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
东南大学医学影像学学科创建于1935年的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放射科。在7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科技的进步,紧跟学科发展,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努力,创建了医学影像学科技创新团队,通过学科建设、医学领军人才、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重大项目和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等措施,将“医学影像学与介入放射学”学科建设为江苏省135工程医学重点学科(2001年),放射科建设为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2002年),“医学影像学科”获准为江苏省医学影像学科质量控制中心(2004年),“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创建为江苏省重点学科(2006年)。东南大学医学影像学专业创建于1990年,当年开始培养医学影像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经采用特色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改革、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课件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和教学名师培养等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现已创建为江苏省普通高校特色专业(2006年)和江苏省高校成人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点(2007年),分子影像与功能影像实验室获准成为江苏省重点实验室(2007年)。本专业1984年开始招收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2003年成为江苏省唯一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博士研究生学位授予单位。
2医学继续教育的范畴与其在重点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意义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医学影像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新设备、新技术、新方法、新知识和新理论不断涌现,医学知识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社会对从医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医疗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仅从医学院校教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医学工作的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今天,人才培养和学科队伍建设是关键。为了使医学影像学专业医技人员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保持高尚的医德医风,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工作能力,跟上医学科学发展脚步,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5],我们在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方面采取了以下措施:
(1)借鉴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即“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结合国情让全体教师和职工树立终身教育、自主学习的理念,即“活到老、学到老”。其特点决定了在高校从事教学、医疗和科研的教师和职工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充实自我,把终身学习作为自我提高的一种方式。
(2)配合继续教育学院进行脱产、非脱产形式的成人学历教育,对象涉及本院医护人员与全国成人教育考生。
(3)配合研究生院进行在职职工研究生学历教育,对象涉及本院职工与江苏省乃至全国考生。
(4)与国外著名大学、学术团体保持密切合作,每年不定期邀请国外知名专家来院进行学术讲座和交流2~3次,对象涉及本院相关医护人员和研究生、本科生。
(5)学科学术地位决定了继续医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申报和开展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就要求本学科及学术水平在本专业领域中处于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在同行中具有领先地位,这样才能吸引众多的医技人员来院学习或进修。我们利用“中华医学会实用介入技术推广培训中心”基地,每年认真组织申报并开展继续医学教育项目2次以上,对象涉及本院医技人员和全国需要参加培训的各层次医技人员。在实施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中,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申报和开展是学科学术地位和水平的具体体现,也是展示推广学科成果、宣传自我、扩大影响、构建学科品牌的优势,同时也是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学术水平的主要体现,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良好。
(6)常年接受国内各单位进修生来院学习、工作,积极鼓励、支持青年教师和职工到国内外著名大学或医院进行短期进修、考察或进一步深造。
(7)切实加强青年教师岗前培训,执行“先培训,后上岗”制度和年轻医师五年住院医师轮转培训制度。科室每月组织一次青年医师读书报告会,以督促年轻人好学、向上。
(8)参加学术会议、撰写学术论文是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鼓励并支持教师参加国际性和中华医学会组织的高质量学术年会或专题学术会议以及省市年会,并制定了《参加学术会议及差旅费使用的规定和的奖励办法》。凡在放射学全国年会上进行大会发言的论文第一作者、在省市年会进行专题讲座或被评为大会优秀论文者,科室承担参加会议的所有费用,包括差旅费、住宿费、会务费和资料费。每年根据北京大学版“医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凡在目录内期刊上所发表的论文及SCI上所发表的论文,在单位奖励的基础上,科室根据影响因子再进行不同幅度的奖励,以此鼓励教师、职工多撰写、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学科科研、教学质量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规模决定着学科和专业的发展规模,人才结构决定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层次,人才梯队决定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后劲,故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直接影响着学科、专业的发展和教学质量。学科建设中,师资队伍是前提,学科带头人是核心,人才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根本[6]。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重大、重点攻关项目,既是学科水平的体现,又是学科进一步发展的契机,同时也是人才培养、梯队建设、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取得高水平科技成果、确立学术地位的基础[7]。
坚持推进科技创新与培养、聚集创新人才相结合,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与建设科技创新团队相结合。把科技创新作为提高教师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将人才资源作为提高学科自主创新能力的最大优势,形成科技创新与教师队伍建设及人才培养密切结合、互相促进的良性机制。多年来,我们本着“用好现有人才,培养青年人才,引进优秀人才,储备未来人才”的原则,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促进学科发展的根本大计来抓,并采取主动培养、积极引进、大胆使用、热情关怀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
东南大学医学影像学学科具有一支政治思想素质好,学科力量雄厚,学术造诣较深,结构合理,集教学、科研和医疗为一体的专业队伍。教师队伍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发展趋势好,形成了具有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和奉献精神的科技创新团队。35人中正副教授/主任医师18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1人,博士10人,硕士22人。近5年在研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际合作1项,省部级以上课题20项。获《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科技成果奖14项;发表科研论文250余篇,其中SCI收录16篇、中华级期刊46篇;出版教材和专著16部,卫生部视听教材2部。东南大学医学影像学专业一贯注重于教学改革的研究,近5年来,主持教学改革课题14项,获教学成果奖15项。其中《面向21世纪医学影像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和《创建特色专业,培养医学影像学创新人才》分别于2001年和2005年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教改论文20余篇。
医学学科高质量发展范文3
中华医学会学术会务部主任杨民和戴毓平同志到会指导;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王炜教授、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副主任鲁开化教授、澳门美学美容协会主席陈清海先生应邀出会。开幕式由邓典智教授主持,彭庆星教授致开幕词,张其亮教授作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工作报告,会议收到《中国美容医学》杂志社等单位的贺电贺信。
从1989年7人筹备组成立时算起,今年正值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组建10周年。学会编印了一部精华本纪念册《中国当代医学美学美容:1989-1999》奉献给会议。
本次会议交流学术论文460篇。专题报告有:
①医学人体美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彭庆星);②二论加速我国医用生物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关于医用生物材料(植入体)的安全性评价与评价标准(高景恒);③美学牙医学及其发展(孙少宣);④皮肤保湿研究进展(魏骏);⑤躯体变形障碍--美容医学中的重要精神医学问题(何伦);⑥面部轮廓形及美容(王炜);⑦美学牙医学与微笑审美(王光护)。
在大会重点发言的论文共24篇。
①赵永耀:面向21世纪的医学美学研究。
②李祝华:试论美容外科风险及对策。
③景生保:医学美学学科发展方向之管见。
④黄兰柱:面部缺陷患者心理卫生评估。
⑤陈言汤:硅凝胶假体隆乳的临床观察。
⑥庞水发:大面积瘢痕性秃发的整形修复。
⑦熊韬:眼袋分型与下睑成形术。
⑧李东等:上睑成形术后并发睑下垂的诊治探讨。
⑨于国中:鼻翼与鼻大部分缺损的修复。
10刘林山番:全耳廓再造成形术63例临床体会。
11鲁开化:耳后皮瓣在耳部创伤与畸形修复中的应用。
12张文龙: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术前评估。
13刘小蓉:唇裂术后鼻畸形的综合治疗。
14林培炎:非手术性面型矫治可行性之临床研究及后牙牙合垫医学美容应用价值初步探讨。
15王光护:电脑影像系统(CIS)与牙齿美容。
16张宁宁:日本口腔医学美学研究现状。
17蔡中:上海市90例汉族女性软组织侧貌的X线头影测量研究。
18陈清海:用"皮肤生物钟"提高美容效果。
19刘津:超脉冲激光皮肤磨削术78例临床治疗报告。
20王学民等:一种化妆品成品及原料人体皮肤保湿功能评价方法的研究。
21邓丙戌:328名青少年的白况分析及中医辨证探讨。
22冯信中:皮肤的老化及其防治。
23林茂昌:眉眼唇美容文饰术的医学性征及并发症的预防处理。
24刘伟:江西省美容医学教育进展汇报。
此后进行分组讨论(医学美学理论、美容外科、美容牙科、美容皮肤科、专业美容)以及代表间广泛的交流接触。美容器械药品的展示也非常丰富多彩。学术质量较前两届大会又有明显提高,反映了我国医学美学与美容医学发展的新水平。
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举行了改选换届,第三届全国委员会由43名委员组成。
名誉主任委员:张其亮 顾问:邓典智
主任委员:彭庆星
副主任委员:高景恒 孙少宣 杨希惠
常务委员:方彰林 田家琦 孙少宣 何 伦 杨佩瑛 杨希惠 陈言汤 张树孝 胡骄平 高景恒 梁祖琪 郭天文 彭庆星 潘可风 (常务秘书:何伦)
新当选的副主任委员孙少宣教授主持了闭幕式。副主任委员高景恒教授宣读了第三届委员会工作计划。新任各学组组长胡骄平、陈言汤、潘可风、田家琦教授分别代表医学美学学组、美容外科学组、口腔学组和美容皮肤科学组作总结发言。最后由彭庆星主任委员作大会总结发言。(本刊记者综合报道)
世纪之交,美丽的南宁依然是鲜花朵朵,温暖如春。美容医学的全学科性学术信息载体、卫生部主管期刊--《中国美容医学》杂志第三届编辑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经过半年的筹备,于1949年11月25日在此开幕。来自全国的60余名专家、教授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杂志社辛映继社长主持。本刊编委、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分会的领导张其亮、彭庆星、孙少宣等教授也参加了会议并代表学会作了重要讲话。
南宁会议时值世纪之交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是《中国美容医学》杂志获批国家刊号、正式成为国家级期刊后的第一次大型会议,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会议,是前进路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辛社长代表杂志社和朱宏亮主编致开幕词,对二届编委会全体编委所作的工作予以充分肯定并表示衷心地感谢。他多次强调,编委会是期刊的学术领导,编委会是杂志的灵魂和支柱,正因为有了大家多年来的积极支持和共同努力,杂志才得以生存和壮大。
为了更好地发挥全国各地区编委的作用,开展美容医学的各项学术活动,发现和培养本地区本专业的学科人才和作者,辛社长就关于"设立地区委员会的意向(草案)"与编委们交流了意见。
编辑部姜如蓉主任汇报了二届全委会以来的工作情况和获批国家正式刊号的前后经过及现况;对为期刊的创办做了一定的贡献,现在虽然已退休但仍在为期刊做工作的王泽民、郑信民、查元坤三位同志推举为资深编委;评选了马奇
尹存贞
王海棠
孙少宣
田奉宸
冯光珍
李世荣
何伦
冷同嘉
陈宝驹
陈美兰
张风翔
庞水发
周兴亮
赵新华
赵永耀
贺孟泉
高建华
黄拔瑞
彭庆星
潘可风
姚月玲
郭树忠
熊明根
谭升顺等26位同志为二届优秀编委。
本刊副主编、第四军医大学整形外科鲁开化教授宣讲了《新一届编委职责》。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修复科教授、《中国美容医学》杂志副主编郭天文公布了"第三届编委"名单。表彰了"《中国美容医学》杂志第二届优秀编委"和"特聘资深编委"名单,之后会场上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
会议上,编委们畅所欲言,气氛热烈。大家就《中国美容医学》杂志在新世纪如何发展工作展开了讨论。在肯定杂志八年来所做的成绩的同时,也指出了不足,从封面设计、版式装帧到内文质量、编辑素质等都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意见。编委们对组建各地区编委会的建议非常感兴趣,认真分析、酝酿,热情很高,表示愿意将此建议带回去与所在单位领导协商并表示在新一届编委会的指导下,要再接再励,积极组约高质量、高水准的学术论文,宣传《中国美容医学》杂志,发挥编委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力争把《中国美容医学》杂志办成一本高质量、高水准的中国一流期刊。
医学学科高质量发展范文4
关键词:医学论文;论文写作;高校语文;教学方法
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并明确了核心素养是: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此框架下形成研究产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语文核心素养的构建基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其中,写作能力是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关键途径,也是当前学生适应社会岗位的重要能力。[1]在高校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教学中,学生可能产生较多的感悟与理解,这些感悟可能对医学的发展和学生自身的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受限于学生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的欠缺,部分学生难以准确表达其感悟与理解,制约了学生的医学研究能力的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高校医学院校对学生科研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要求日益提高,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医学知识与实践经验,还应当具备良好的论文写作能力,要求高校语文教学应对医学生开展针对性教学,为学生论文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医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意义
在高校语文教学中开展医学生论文写作教学,对于学生、学校和社会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
大学时期是人生学习的黄金阶段,在此阶段就注重培养医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对医学生来说是大有裨益的。因为他们作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者,其写作能力直接关系到其文献发表数量与质量,从而对学生的职业生涯产生直接的影响。论文写作能力是医学生必备的重要能力之一。医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论文写作能力,才能顺利完成各种医学文书,例如:实验报告、病例讨论、调查报告、医学会议纪要、毕业论文等[2]。而且就业后也难免需要撰写大量的病历、完成科研论文。如果不具备论文写作能力,医学生从上学到工作,无时不刻都会受到负面影响,从而阻碍个人的发展。正如科学家卢嘉锡说:“一个只会创造,不会表达的人,不能算是一个真正合格的科学工作者。”因此,医学论文的写作是医学院校培养医学生科研能力一门重要的课程。通过学习,让医学生敢于动笔、乐于动笔,并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这对医学生来说,将会是一生的财富。当前,文献发表类型与数量也是评价医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是职称评级和晋升的重要依据,通过在高校中开展医学论文写作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写作能力培养和发展的机会,促进学生掌握医学论文写作技巧,提高医学生论文写作能力,从而将临床实践经验转化为可供参考的医学知识,实现学生自身知识的增长与能力的提升。[3]
(二)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在新时代背景下,学生发表文献质量与数量是衡量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参考依据,也是高校学术氛围的重要体现,优化高校语文医学论文写作能力教学方法,能够促进医学教学成果向高质量论文的转化,从而提高学校的竞争实力。医学生的医学论文写作能力的提高,一方面可以提高医学生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启迪他们的学术思想。这些学术思想是在大量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并且能通过论文的形式被不断地探索与交流,相互启迪,形成新的学术思想,以加快医学院校的教育事业的新发展。医学生论文的水平往往能够体现出医学院校的教学水平。医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高,学校是间接的受益者。因为学校是教育的场所,培养大批能创作出优秀医学论文的人才,这也是判断学校真实实力的一个标准。为适应当前中国高等教育高速发展的形势,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已是当务之急了,所以学术论文仍然是检验教学质量和水平的一个重要方式。
(三)实现研究成果对社会的反馈
高校既是知识传承的阵地,也是科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生不仅是知识的学习者,同时也是医学科学研究的探索者,通过高校语文医学论文写作教学的指导,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成果转化为可传播的知识,能够实现医学研究的积累与传播,进而促进医疗技术的突破,以高质量论文的形式实现对社会的反馈。医学生是将来从事临床及医疗工作的专门人才,他们通过不断的实践,积累出较多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这都是十分宝贵的,将这些经验和教训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总结,并以论文形式发表交流,才能发挥巨大的指导与借鉴作用,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科研和医疗水平,造福于人民。医学科研工作者的写作能力高,社会也是根本的受益者。因为医学的发展必将推动社会的发展。医学论文质量越高,对社会的贡献也就越大。医学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为写出高质量的医学论文打基础。所以高质量的医学论文对医学的发展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对人类社会的贡献更是不可小觑的。
二、高校语文医学论文写作教学方法研究
(一)合理应用案例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实现学生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发展。在医学论文写作教学中,部分学生对医学论文的类型、结构、类型等认识不足,可能存在将研究论文与综述论文混淆的问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将论文写作教学理论与教学案例有机结合起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论文格式、要素,能够加深学生对医学论文写作的理解。[4]案例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商学课程,通过选取真实的案例来提高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价值,在解说案例的过程中,学生逐渐掌握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技能。例如,在医学论文写作中,普遍要求表格采用“三线表”格式,通过案例教学方法,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三线表格式设置技巧,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案例教学应用中,教师应注意教学案例选择的科学性、代表性,围绕学生写作能力发展和课堂教学要求而选择教学案例,尽量避免选择界限不清、容易混淆的文献资料,提高学生对论文写作技巧的掌握。
(二)对比教学方法,明确不同类型医学论文区别
根据不同的标准划分,医学论文可分为不同的类型,例如,按文献资料来源划分,医学论文分为原著论文和编著论文;按写作目的划分,医学论文分为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按学科和课题性质划分,医学论文可分为基础医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预防医学论文和康复医学论文。不同目的、类型的论文,其写作要求和内容存在较大的差异。例如,原著论文是作者开展的实验研究、临床观察、调查报告、病例报告、病例讨论等,是作者的第一手资料(即直接资料)。而编著论文则是根据已发表的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整合、阐述,从而实现医学某一领域、专题研究成果的梳理,即以间接资料为主,属于第三次文献。为了明确其中的差别,避免学生出现混淆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高校教师可采用对比教学的方法,收集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组织学生观察、讨论不同类型医学论文写作之间的差别,从而使学生掌握不同类型论文写作要点,促进高校医学论文规范化。
(三)强化写作训练,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写作实践是巩固和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在高校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讲解医学论文要素和格式要求,还应当组织开展论文仿写训练,巩固学生对论文写作知识的掌握。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结合医学生专业方向搜集相关文献资料,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数据,由学生自行搜集相关参考文献,并进行仿写训练。为了督促学生尽快完成,教师应与学生约定写作时限,学生完成仿写后以Word文档的形式交给教师。教师应研究、归类学生写作训练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在下一节课中进行集中讲解,实现论文写作教学的良性发展。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加强作文讲评和指导。讲评每周至少进行一次,以一项内容或一个题目为准进行现场片段仿写训练,之后对优秀和最差的文章进行交流,并自评和互评,明确学习什么,改正什么,使之共同提高。
(四)结合岗位需求,开展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新时代,医学生只有不断适应岗位要求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这其中包括病例分析、调查报告、临床观察等资料写作。因此,为了帮助学生快速适应岗位要求,教师可根据学生专业情况,精心设计写作情境,组织学生讨论、研究病例报告、分析等资料包括哪些要素和阐述方式,并以此作为课堂作业,由学生讨论完成论文框架结构。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进行适当的启发和点评,从而加强学生综合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满足医生岗位要求。
三、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医学论文写作是医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对自身、学校和社会都有着积极的作用,高校语文教师应注重教学观念的探索与发展,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高校语文写作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满足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培养要求和就业发展要求,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赵丽华,鞠善宏,王海艳.高校学生科技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从高校学报退稿率看高校学生论文质量[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8,27(1):26-28,117.
[2]陈帅.高校学报助推硕士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改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7(6):123-128.
[3]林加西.高校学报在科技论文写作学科建设中的作用[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3,33(5):98-100.
医学学科高质量发展范文5
1创建高原研究型医院目的及意义
1.1目的克服客观条件上的劣势,大幅提高高原地区临床诊治水平。
1.2途径立足高原现场,提倡自主创新精神,加大硬件建设,完善人才培养、保留与吸引机制,改革科技创新体系[2],优化学科平台建设,以高原医学临床与科研的结合为切入点,牢固树立“临床牵引科研、科研指导临床”的发展理念,努力实现医院的跨越式发展,更好地为高原军民服务,把医院打造成具有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高原研究型医院。
1.3意义培育出以高原医学为特色的优势学科群,形成医院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幅提高高原地区临床诊治水平,更好地为高原军民健康服务。
2科技创新体系的完善
2.1学科平台建设为了使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发挥最佳效益,医院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对“全军高山病中心”“全军高原战创伤救治中心”的人员优化整合,对管理和运作模式进行彻底改革。首先,打破了科室界限,把与高原病有关联的科室,如:高山病科、中心实验室、心脏内分泌科、消化血液科、病理科、检验科、药剂科等统并为“全军高山病中心”,把与高原战创伤相关的科室,如骨科、普通外科、胸心外科、神经外科、口腔科、五官科、麻醉科、特诊科、输血科等统并为“全军高原战创伤救治中心”;其次,由医院高原医学学科带头人分别兼任“全军高山病中心”“全军高原战创伤救治中心”主任,各科室主任任常务副主任,各科室中临床科研能力兼备的人员为组员,充分保证统一管理、有效协调配合和统一组织实施,形成合力,便于有效开展科研攻关;再次,打造科研平台,医院明确中心实验室的职能,使其成为各科室共同使用的实验科研基地,避免设备的重复购置和中心建设的重复投入。
2.2培育特色优势下大力抓好高原医学学科群的培育,注重质量,合理布局。医院依托各专科中心平台,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支持,加强内涵建设,认真谋划。把高原医学专科中心建设作为“龙头”,引进新业务、新技术,带动全院整体建设的发展。优先支持符合高原实际、有特色、起点高、研究方向明确、有创新内容的学科,使专科中心和重点学科真正成为医院医学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的基地和摇篮。
2.3建立反馈机制基础医学研究是临床诊治水平向前发展的创新源泉与不竭动力,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以往医院科研主要停留在对临床治疗和技术运用的经验概括,为了尽早进入研究型医院行列,医院上下统一思想,重新认识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树立了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融合发展的思路,依托医院高原病重点实验室,建成细胞培养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等具备开展基础研究的实验平台,为临床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支撑。同时,针对临床诊治过程中遇到的老难题、新问题,吸收借鉴医学最新理论与高新技术,进行客观分析,统筹布局,理清科研思路,开展科研攻关,重点把握高原现场情况下人体的生理变化机制,以及各种疾病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逐步形成高原优势学科群;并带动其他学科跨越式发展,达到提高临床疾病诊治水平的目的。
2.4完善奖惩机制一个完善的科研奖惩机制,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人员积极性,为此,结合实际,医院对科研奖惩机制进行了再完善,要求全院医务人员应当根据本专业特点,结合西藏高原特色,开展医学科学研究工作,鼓励撰写医学学术论文及科研课题的申报。
2.4.1从数量型向数质量型转变经统计,2001—2010年,医院共发表学术论文3000余篇,其中发表于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的论文平均每年仅占38.23%,至今尚无于SCI收录期刊。针对这一现状,医院修订措施,奖惩并施,提高的数量与质量。规定在正规期刊以第一或通信作者按100%报销版面费,但不予经济奖励;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以第一或通信作者按100%报销版面费,并给予经济奖励;在SCI收录期刊以第一或通信作者,影响因子低于5分的论文奖励3000元;影响因子在5分以上(不含5分)的论文每篇奖励5000元,影响因子在10分以上(含10分)的论文每篇奖励10000元。另外,连续三年无文章的人员将影响其晋升职称、立功受奖。论文管理机制的完善,调动了医务人员发表高质量文章的积极性。
2.4.2加大科研奖惩力度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是研究型医院的重要标志,为此,医院加大科研成果的奖惩力度。对于国家、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金额较之以前翻了两番;对于任职期间无科研成果的中、高级职称人员,将影响其晋升职称、立功受奖。措施的完善,促进医院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2.5注重横向联合医院与三医大野战外科研究所、高原军事医学系、总后装备部等单位开展科研课题合作,同时与军事医学科学院建立战略合作长效机制,取长补短,联合进行高原医学各项课题的攻关。
2.6坚持成果转化研究型医院科研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将科研成果服务于临床,提高临床诊治水平。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是医院多年的传统与优势,医院全军高山病中心研制的“高原康胶囊”使急性高原病的发病率由20世纪80年代的50%~60%降低到现在的2%~3%;亚低温治疗高原脑水肿使高原脑水肿死亡率由20世纪90年代7%~15%降低到现在的0.8%;超短波治疗高原肺水肿使高原肺水肿治愈时间缩短36小时以上。科研成果的转化,证明“临床牵引科研、科研指导临床”的正确性,医院将继续坚持创新科研成果的转化机制,促进临床与科研的良性循环。
医学学科高质量发展范文6
据了解,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创办于1990年,21载春秋更替,长城会已走遍了中国,走向世界,成长为国内传播学术思想、引领学科发展的重要平台,成为中国心血管面向世界,国际专家走进中国的学术开放窗口。
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创办者、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胡大一教授在第二十一届“长城会”开幕式上说:“第二十一届‘长城会’将不仅是展现中国,也是亚太地区专家学者学术思想、临床技能、医学进步的重要窗口,是来自国内外万余名专家学者与ACC、ESC、JCS、ESH、HRS、ASE、ECAS、ASPC等国际知名心血管专业学术组织共同交流与探讨最新进展、崭新理念、高新技术、全新成果的最佳平台,是我国心血管及其相关领域培养青年专业医师和推出杰出人才,与世界交融、共同发展、走向高端的理想舞台!”
交流学术,共同发展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第二十一届“长城会”组织委员会主席霍勇教授向与会医生介绍了会议的组织情况:本届“长城会”进一步强化全、新、快、高的独特学术设计和时间规划,更新的视角、丰富的内容、高质量的学术研究和创新的组织形式。首先,在学术组织的组织层面上已真正成为一个国际性大会,包括欧洲心脏病学学会、欧洲心律失常学会、亚太心脏联盟(APHA)、美国心脏学会、美国超声心动学会等都参与了本次“长城会”。
其次,本次会议开辟了19个会场,264个场次,其中15个国际联合论坛和39个专题会,预计专题演讲、主题发言和病例报告达1086人次,手术演示25场次。
本届“长城会”学术委员会主席、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就大会主题、学术亮点、新增论坛、征文结果等做了详尽的介绍,他说道:“本届会议着重‘回归人文、回归临床、回归基本功’,以‘健康理想,理想健康,引领健康中国’为主题,以2010年更新的视角、丰富的内容、高质量的学术研究和创新的组织形式,带来亚太地区规模最大、涉及学科最齐全、最具影响力之一的心血管病综合性学术盛会。我认为,我们首先要有一个健康的理想,然后通过行动来推进理想健康的早日实现。”
综合规范,保障临床
我们了解到,冠脉介入仍旧是当今热点,本届会议采用精彩病例配合高水准的学术讲座、更高技术含量的手术演示,阐述指南及规范,交流PCI最新研究与进展。
中国心电学会主任委员、中国心律学会主任委员郭继鸿教授提到:心律学论坛将继续历年的CHRS、HRS、心电课程等,并全新推出复杂心律失常导管消融与病例演示,更携手ECAS,展现欧美电生理界最新进展、研究与技术,多种方式、交流中外、合作共享。近年来,我国在心律失常领域规范化治疗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相继制定和推出了国内心律失常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指南和专家共识,本次“长城会”将继续推出中国专家共识,对药物的应用特别涉及到一些安全性问题做一个详细的讨论分析。我们相信在本届“长城会”的平台,借助国内其他的一些优势,我们发展会更加快速更加积极主动,更加严谨扎实,为国内的公众做出贡献。
畅言学术,博享盛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