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原理基础知识点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机械原理基础知识点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机械原理基础知识点总结

机械原理基础知识点总结范文1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of Mechanical Principle, aimed 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course, this paper abstracts the generic knowledge of Mechanical Principle, grasps the continuity of the precursor and follow-up courses to apply the teaching methods in the teaching of Mechanical Principle, make classroom teaching and online education complement each other, put forward the direction and method of improving the teaching of Mechanical Principle and provide some new ideas for improv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Mechanical Principle.

关键词: 机械原理;教学质量;共性知识;项目教学;在线教育

Key words: Mechanical Principle;teaching quality;common knowledge;project teaching;online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0-0135-03

0 引言

《机械原理》课程是机械类各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其不仅担负着为学生学习后续相关技术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奠定良好基础的重要作用,而且负有培养机械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机械技术工作能力和开发创新能力的重要任务,为学生今后从事机械设计、研究和开发创新奠定必要的基础。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机构学和机器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常用基本机构的分析和综合方法,初步具有进行机械系统运动方案分析和机构设计的能力,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和新的科学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门课程通常在本科二年级时开设,机械原理课程一方面较物理、理论力学等理论课程更结合工程实际,另一方面,它又与讲授专业机械的课程有所不同,它不具体研究某种机械,而只是对各种机械中的一些共性问题和常用机构进行探讨。[1]目前的教材一般理论分析多,实践应用较少,学生在初学时普遍感到抽象难懂,难以入门,在课程设计环节往往难以将所学理论知识付诸实际。因此,如何提高机械原理教学质量一直是教研组研究的重要内容,根据多年的教学检验并结合机械原理教研成果,本文探讨了提高机械原理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1 课程共性知识的提炼

机械原理教材中的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和知识点通常贯穿于各章节内容中,在授课过程中将这些方法总结、归纳融会贯通形成讲授体系,帮助学生找到这些章节的内在联系,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从而更好地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例如贯穿机械原理课程始终的“反转法”,在平面连杆机构设计中,无论是刚体导引机构还是函数生成机构的设计,都可以采用“机构倒置的方法”来设计,即通过选取不同的构件为“机架”,把问题转化为求解“机架”的固定铰链点进行解决。又如在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中,通过给整个机构加上一个与凸轮角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公共角速度,将凸轮反转固定,假想为“机架”,然后按照从动件与凸轮的相对运动关系求出凸轮轮廓曲线。而在推导周转轮系传动比时,也是通过给整个机构加上一个与行星架角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公共角速度,将行星架反转固定为“机架”,把周转轮系转化为定轴轮系进行求解。[2]上述的转换机架法、运动倒置法从根本原理讲是一致的,都是相对运动原理在机构分析与综合中的应用。在学生第一次碰到这个概念时,就将这个原理讲透彻,以后在应用“反转法”时又适当重复,以加深学生对这一方法的理解应用。

又例如在机械原理中压力角的概念,压力角的本质是从动件所受的力和受力点速度方向的夹角,在连杆机构、凸轮机构和齿轮机构中均是机构传力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3]在每一章讲到压力角时,应把连杆机构、凸轮机构和齿轮机构中的定义联系起来讲,比较它们的共性和表述的不同,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

此外还有机械原理课程中常用到的“当量分析法”以及运动分析和动力分析中的“矢量多边形”方法等等[4]。在讲解相关的内容时,用共性知识将不同的内容贯穿起来,使学生触类旁通,逐渐理清思路,加深理解。

2 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性

机械原理与前驱课程如理论力学等的内容关系密切,前驱课程的思维方法对机械原理课程也很有帮助,授课时把前驱课程中所学过的理论与机械原理要讲述的问题和内容联系起来,有助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例如在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一章中,采用矢量方程图解法进行机构的运动分析时,所采用的基本原理是理论力学中的刚体平面运动和点的复合运动原理;而在平面机构力分析一章中,确定运动副中的摩擦和反力,采用的是理论力学中的机构静力学模型,等等。[5]在这部分内容学习时,学生往往对“矢量方程图解法”感到困惑,可以在授课之前,布置学生将理论力学的相关内容复习一下,课上再分别帮助学生复习一下,加深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开展机械原理部分的学习。

此外,机械原理也是后续课程机械设计的基础。例如,机构力分析确定的运动副中的反力,是机械设计中构件结构设计的依据,也是确定轴承强度、刚度的理论依据。再如机械设计课程中关于蜗杆蜗轮和螺旋传动设计时提及自锁概念也和机械原理课程中的摩擦密切相关。另外,机械原理课程中介绍的关于斜齿轮、锥齿轮等的当量齿轮也是后续齿轮强度设计的设计依据。[6]在授课时,将这些联系与应用总结、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了解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在应用机械原理课程所学知识时注意融会贯通,培养自己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去发现、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基于项目实践的教学

普通高等学校机械类各专业的《机械原理》课程,内容通常包括三部分:机构的结构分析、机构运动学和机器动力学,从课程间的关系来看,《机械原理》课程是以《理论力学》为基础的。而在《机械原理》的教学中,也较易出现工科教学理科化的现象,传统的机械原理教学方法容易导致知识僵化,很多同学在学习之后不知道这个知识点在何种情况下使用。为了提高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可应用性,同时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在课程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增加项目教学内容,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项目教学是通过完成一个整体的项目而实施的教学活动,它可以是围绕一个大项目,展开一个个小项目,而每个小项目都是大项目中一个个内容的分解,最后在小项目都完成的情况下,保证大项目目标的完成。项目教学可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在机械原理授课过程中,以某一项目为主线精心设计教学,项目选择时应当尽量涵盖课程中涉及的多种典型机构和知识点,从而有利于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学习内容。[7]授课伊始即将设计任务布置下去。通过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先将教学任务进行分解,把要讲授的知识蕴含于学生所需完成的任务之中,让学生通过项目设计从而掌握所学知识。这样,学生在学习完机械原理这门课程后,也完成了一个大的项目,在学习的过程中将各知识点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可引入一个项目案例进行讲解。例如:在机械原理的学习过程中,可选择内燃机作为主项目,内燃机中囊括了机械原理常用的三大机构:连杆机构、凸轮机构和齿轮机构,所以该项目又可细分为连杆机构、凸轮机构和齿轮机构等多个子项目。在讲解平面机构的动力分析时,可以内燃机中的曲柄连杆机构的受力分析和配气机构的动力学分析为案例,在讲解机械的平衡时,可以单缸和多缸内燃机的曲轴的平衡为案例,等等。这样,通过一个实际的项目案例,帮助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和技能,还可以通过案例举一反三,拓展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能力。

此外,授课教师在课程讲解时要紧扣实例,例如:在讲解连杆机构时,可结合日常生活中的雨伞,餐桌椅的折合装置,汽车上的雨刮器和转向机构、车门启闭机构、风扇摇头装置等进行讲解,讲解齿轮系的时候,可结合钟表讲解时针、分针、秒针的设计原理,还可介绍汽车变速器的工作过程等等,这些案例贴近生活,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4 两种教学模式的交互

目前的机械原理课程授课形式大部分还停留在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提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而且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机械原理的课时不断被压缩,这些都对基于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共享系统中心网站(即爱课程网)将在线课堂与面对面教学模式相结合,把学习效率低下的教师单向灌输的传输知识方式转变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对提高机械原理教学质量,深化课程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共享系统中心网站具有友好的用户界面,为师生用户提供了较完整的学习支持系统。任课教师可通过在线咨询、QQ群、个人邮箱等将教学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达给学生,包括课前要求学生观看视频和相应知识点预习,布置一些简单练习,课后布置学生完成在学习平台上每一个知识点配备的对应在线的自测题和离线作业,另外,学生在观看视频、完成练习时如果遇到问题,可以在系统中实时咨询老师或与同学进行讨论。[8]利用在线教学中灵活组合的丰富的功能模块,将课堂深度教学与在线自主学习结合。一方面,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可自由支配学习时间,完成基础内容的自学和自测;另一方面,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完成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学生要付出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在线教育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参与者,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

部分学生缺乏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常常会在网络学习中出现拖延症。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规定学生需要完成一系列学习活动,才可获得相应的学分,比如,学生需要在截至时间之前完成系统中相关的预习、自测和练习,及时提交,否则当次练习为0分,累计一定次数,则无法取得本课程的学分,同时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实时记录。

作为任课教师,在机械原理共享课程建设时,首先要保证教学资源的完整性,教学资源应包括教学录像、PPT讲义,课程教案、备课笔记、教学设计及知识点汇总、思考题、作业参考答案、题库或卷库、学科前沿研究的热点等。其次是教学资源的丰富性,丰富性是指尽可能增加不同种类的教学资源,不仅有文本资源、图片和动画、还有视频资源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有助于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现代机械工业对创造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机械原理课程在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提高机械原理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学习的能力。教师的教学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知识应用的能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教与学融为一体。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体会到教师一定要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提炼出教材的共性知识,重视课程之间的联系性,同时授课时要紧密联系实际案例,科学地混合运用不同的教学媒介,多方面、多渠道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提高机械原理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孙桓,陈作模,等.机械原理[M].八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黄茂林.机械原理[M].二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3]王贤民,潘金坤.机械原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4.

[4]王跃进.机械原理[M].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朱理.机械原理[M].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6]濮良贵,陈国定,等.机械设计[M].九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机械原理基础知识点总结范文2

一、重视知识量的积累

在政治考试中,基础知识比较重要。正所谓“题在书外,理在书中”,任何一种能力的考查,都建立在教材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基础知识是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因而在高中政治复习中必须注重基础知识的梳理与巩固。做好知识重组,展开立体复习,在对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练掌握的基础上,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同时要将着眼点放在主干知识上,切忌简单地对基础知识进行机械的重复。如复习到国家一节,就应该要掌握国家性质与国家职能、国体与政体、国家政权与政党制度等,同时也应掌握国家政策,即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和对外政策等,对相关知识进行有机的组合与联系,加强知识的内在逻辑性、系统性。近几年高考,可以发现试卷在遵循考纲的前提下,对知识点的考查很宽泛,不仅考教材上的知识要点,还考学生对要点的具体理解;不仅考教材正文宋体字内容,还考辅助文字解释性内容,甚至还会在教材设置的“议一议”、“想一想”等小栏目上做文章。因此,在复习备考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全面复习,又要突出重点;既要引导学生关注时政热点,把握时代脉搏,又要让学生学会联系现实生活理解所学的政治、经济知识,并且能够熟练运用这些知识分析社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样的话,每一次复习便不是简单机械地重复,而是螺旋式上升,进而让学生不断有新的收获。

二、重视解题的方法

贵州省高考政治的选择题从分值上看占试卷总分的48%,且每小题4分,答错一个或两个就相当于一道大题。因此,如何做好高考政治选择题,是复习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扎实的知识功底的确重要,但娴熟的解题技巧也必不可少。选择题有很多类型,各有不同特点。如表述型,是选择题中最简单且使用较多的一种题型;因果型,顾名思义考查的是各类政治、经济生活现象的原因和结果;最佳型,它的最大特点是选项内容与题干要求之间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内在联系;逆向型,逆向型选择题要求从各选项中选出与事实不符的选项,这类题中,学生经常会出错,因为很多考生不注意看问题,粗心引发了错误;计算型,政治选择题中也会涉及一定的计算,文科班学生通常都怕计算题,因此要从复习时开始锻炼他们的计算能力;分析型,它的最大的特点是着眼于“为什么”,由于它的题干和备选项的表述都完全摆脱了教材原有的束缚,因此常常以全新的结论或表述出现;材料型,材料型选择题是把材料解析题特有的考查功能向选择题延伸的结果;组合型,它的答案由几个选项组合而成,其容量比其他选择题大得多,它相当于原来的不定项选择题,但又比其简单一些。对各种选择题加以了解且辅以适当的练习,会有效地提高解题能力。

其次是主观题的答题技巧。在做主观题时要先判断材料所包含的知识点,然后根据知识体系中原理和方法的固定搭配得出基本原理。判断方法最主要的依据是材料中的重点语句,对重点语句进行范畴归属判断极为重要。同时,审题时应注意题目的限制性要求,并由此得出知识体系的大致范围。书写答案的基本步骤是先回答基本原理,再回答方法论要求,同时把方法论细化成几个方面,与材料层次对接,用材料替代原理,一一对应,力求正确表达,写出满意答案。

三、重视综合训练,促进质的飞跃

经过一段时间的基础知识分章节复习之后,应该进行综合训练。在全面、系统复习的基础上,要有重点地进行练习。练习要有针对性,根据不同的班级和学生,选择难度适中的题目。同时练习也要精练,不可搞题海战术加重学生的负担。在练习中要充分利用高考试题,模拟训练,加强对学生答题技巧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同时教师也可根据教学和复习的进度,在课堂上穿插讲解经典高考试题,帮助学生熟悉高考试题的命题风格、答题思路和解题技巧。当然,如果事先布置学生做有关题目,然后再集中讲评,效果会更好。通过在复习中精选一些高质量试题、试卷,限时解答、临场演练,强化训练,深化对知识的理解,领悟这些好题的知识价值、思维价值,总结解题的经验教训,提高学生解题的综合能力。

机械原理基础知识点总结范文3

关键词:高等机构设计 课程 教学方法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3(a)-0198-01

高等机构设计是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的主要专业课之一,它是在机械原理课程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机构结构、机构运动分析和机构综合的课程。在传统工程教育体制下,教学模式多以课堂讲授为主,缺乏结合实际的案例式教学、综合性教学,这种状况造成了高等教育难以满足机构设计发展的需求,学生对该课程感觉枯燥乏味甚至失去兴趣。因此必须针对机构设计的特点,优化其教学内容,将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实际应用等有机地融为一体,能够帮助教师改善课堂的教学效果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设计思路和创新能力。

1 高等机构设计的特点及其主要内容

高等机构设计具有以下特点。

(1)高等机构设计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实践性和创新性很强的专业课程,特别强调计算机编程、机械优化设计、高等数学、机械原理及机械动力学等的综合运用。

(2)在研究内容方面,从平面机构的分析与综合扩展到了空间机构的分析与综合,从简单的高副机构扩展到了瞬心线高副机构和共轭曲线高副机构。

(3)研究方法也转变为以计算机为工具,以高等数学中的坐标转换与矩阵运算为主的解析法。

(4)专业面较宽,通用性较强,需要学生有较宽的知识面和适合各类产业机械所需的设计方法和技巧。

高等机构设计所涉及的学科门类多,涵盖的内容广泛,主要教学内容包括[1]:机构的分析与综合;机构的型式综合;运动规律设计;凸轮机构设计;齿轮机构设计;机器人机构;组合机构与机构的变异。

2 优化课程教学体系和内容

要在有限的教学学时(通常为40学时)内完成如此多的内容,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就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1 构建高等机构设计课程教学体系

由多教研室、系部建立高等机构设计课程群,主要课程包括:(1)数学课程,如《高等数学》、《微分几何学》;(2)先进设计方法的课程,如《机械优化设计》;(3)基础课程,如《机械原理》,《齿轮啮合原理》;(4)计算机语言课程,如C语言,C++语言及Matlab等课程。

2.2 整合教学内容

针对教学的参考教材,教学内容应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整合。首先注重机构设计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的讲授,使学生拥有较厚实的基础知识,同时,以课本的基本知识点为基础进行适当的拓展。例如,重点讲解平面连杆机构的分析与综合,然后以此为基础涉及空间连杆机构的分析和综合,这样由易到难的次序可以减少学生听课过程中的枯燥感,逐步建立对该课的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3 突出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特色

高等机构设计课程的内容较宽,涉及许多其它学科的知识,如高等数学、微分几何学、机械优化设计、机械原理、计算机科学等。在掌握机构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应突出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紧密结合,每一中设计理论和方法均应有实际的应用实例佐证。如平面连杆机构综合的类型讲解时,针对每一类综合给出若干实际工程应用的实例,寓教于实际生产应用,这样可以使得学生的思维清晰,不断提高兴趣。

2.4 保持教学内容的最新

高等机构设计课堂教学必须紧跟机构设计的最新趋势,始终保持机构设计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授课教师紧密关注高等机构设计方法的近况,并把它们融入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能够掌握机构设计的最新知识[2]。

3 教学方法和手段

3.1 多媒体教学与课堂教授相结合

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扩充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增强感性认识,加深对相关知识的印象和记忆[3];同时,在一些关键的知识点上,教师应详尽地在黑板上推导出整个过程,以促进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增强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课堂讲授平面连杆机构的概述时,适当增加车间装配线(位置综合)的视频,电动打字机(函数综合)、电影胶片放映机(轨迹综合)等的视频。

3.2 授课模式与启发教学相结合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采取“授课”与“启发”相结合的课程教学组织方式[4]。除了传统教学方法外,对应用、设计方法等则采取“启发”的教学方法,授课老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并加以适当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去努力思考。同时,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和争论,老师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教师在授课时,需要将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背景、联系及因果关系分别介绍,这样也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增加教学效果。

3.3 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车间参观并努力发现机器设备上的相关机构部件,提高高等机构设计在机械装备的感性认识。我们依托河南省重点开放实验室及机床实验室等,为课程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实验室拥有各类数控式和机械式的车床、铣床、刨床、磨床等,加工中心,机器人,三坐标测量机,数控成形磨齿机、齿轮测量机等设备,使学生在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与实际机械机构完全对应,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4 专题讲座,扩宽相关知识面

高等机构设计课程的重点理论与设计方法不能在有限学时内深入讲解,可以在课余时间举行专题讲座,如组合机构设计及其新进展、凸轮机构的分度功能设计、机械优化设计在机构设计中的作用等专题讲座,使学生对某个知识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不同层次的要求。

高等机构设计的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掌握常用机构的设计方法,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具体的设计实例结合起来,能够对设计实例进行分析,并编程计算得到设计结果。因此,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是该课程讲授的最终目标。高等机构设计的课程教学应优化完善教学内容,融合传统的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提高,增强实际应用环节的教学比重,引导并开阔学生的设计思路,不断提高学生的机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傅则绍,卢子馨.机构设计(修订版)[M].北京:石油大学出版社,1998.

[2] 任小中,曹铁珍,韩建海.论课堂教学方法的革新[J].成功(教育版),2009(1):15-16.

机械原理基础知识点总结范文4

数控加工工艺学课程是数控技术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其基础性内容以传统机械制造工艺为基础,密切结合数控加工的特点,是连接产品设计与制造的桥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金属切削原理、切削刀具以及数控加工工艺理论基础知识,能针对真实的产品零件图设计合理的数控加工工艺方案。笔者以多年的教学经验,粗浅地探讨一下本课程的交互式创新教学。

二、课程设计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课程基本理论知识要点,并能与实际相结合,运用到实践。掌握数控加工的切削基础知识;数控加工工艺概念、基本理论;数控车削和铣削加工工艺知识。能将理论知识综合运用,合理设计零件的加工工艺路线。

2、能力目标

(1)专业能力:表现在学生机械行业领域的的专精和学识的博通。

(2)社会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包括交流能力、合作能力等,全面考虑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在工作及社会交往中密切的合作关系。

(3)方法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突出了学习的本质。

三、课程教学组织设计

课程教学的设计要以学生为本,符合学生的实际要求,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同时又注重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分成基础内容、巩固提高、扩展应用三个方面,在教学组织中,我们采用互动教学法,分组合作法等,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基础内容的教学设计

基础内容是该课程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包括概念知识、原理知识等。大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对教材的自学熟悉理解该内容,因此教学设计主要采用预习――测试――讲解的方式。教师在课前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自学相关知识点。教师在每次上课开始的几分钟,给出相关测试题测试学生自学完成情况。这样可以在课程一开始就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时调整教学。如果学生整体掌握良好,则只需要稍加讲解指出重点,如果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理解不透彻,则详细讲解并引导学生思考理解。学生也可以知道自己在自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自己的疑惑,及时在课堂中请教师指导讲解。

2、巩固提高的教学设计

巩固提高内容是在学生基础内容学习的基础上,能举一反三,在实际中简单运用。这个知识点设计的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同时能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学中可以采用PI互动教学法,这样可以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后,教师在课堂中给出相应的测试题(一般为选择题),让学生每个人作答,并将学生整体的答题结果通过屏幕显示出来,如果得到多个不同的答案,则组织学生就近讨论,学生互相阐释自己的观点,彼此说服对方,在获得更多信息的基础上反思自己和他人的观点,通过互相引导得出新的结论。教师在学生互相讨论时可以置身其中,及时了解学生个体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果学生新的结论正确率高,则说明学生掌握良好,可以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如果掌握较差,教师则补充内容详细精讲后,再次让学生作答。直到学生基本掌握,再进入下一部分的学习。这种互动学习方式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合作学习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批判思维,更培养了他们的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

3、扩展应用的教学设计

扩展应用内容是学生在巩固提高的基础上,能够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选择教学内容,要充分考虑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实际的联系,教学内容要贴近社会现实,要符合各学科的内在发展趋势,符合真实产品零件生产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出学习项目,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到学习的内容与自己未来职业有着密切的关系,体会到学习任务的价值,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增强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从而达到今后职业中所需要的综合素质。教学中可以采用团队项目、仿真训练 、讨论辩论等。如教师备课中精心选取几个基于真实产品的典型案例,上课时将学生分成几组,将这些案例分别交给每个小组进行讨论分析, 小组成员互相交流合作,学生在讨论中允许查阅资料。讨论结束后,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 将自己的学习项目成果汇报给教师和全班同学。汇报后同学们可以互相提出疑问和见解。最后教师对同学们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 将项目内容进行梳理。这种结合了案例教学和团队合作教学的方法, 让学生在参与和思考的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

四、教学方法实例

以数控加工工艺学中的“工件的定位”为例来简要说明。

1、基础内容

学生先预习理解六点定位原理概念,常见的定位元件和定位方式。教师测试学生的预习情况后,再通过实例讲授定位元件限制的自由度。

2、巩固提高

理解了基本的概念后,教师在课堂中给出相关的测试题,如轴类零件加工时,采用两个顶尖孔可约束( )个自由度。

① 3 ② 4 ③ 5 ④ 5

学生单独思考,一分钟后给出自己的答案。第一次答案正确率如果小于80%,教师则要求学生与相邻的学生就近讨论,积极分析自己的答案与他人答案的不同之处,互相说服,教师穿插各个讨论小组中,鼓励学生多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几分钟后,学生再次回答刚才的测试题目,如果正确率高于80%,教师做简短的正确解释。然后进入下一个知识点的测试环节。

3、扩展应用

经过巩固提高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相关知识点。接下来锻炼学生对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能力。教师分组发放相关的案例,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进行汇报。如给某个小组的案例分析为:下图所示为一长轴工件在双顶尖和三爪卡盘上定位。试分析此定位方案:写出各定位元件所限制的自由度;属于何种性质的定位?如有不合理之处,提出改进意见。

小组拿到题目后,互相交流讨论每个定位元件所限制的自由度,找出不合理的地方,提出改进意见。然后派学生代表在全班针对自己的题目做出相应的分析和解释。其他学生可以对他们的分析结果提出疑问和见解。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分析做点评总结。

机械原理基础知识点总结范文5

机械基础课程是对口单招考试中机电和机械两个专业学生专业理论考试的主要科目之一。它主要考察学生对机械传动、常用机构、轴系零件及液压传动等方面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对这些知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和计算的基本能力和综合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

我们目前通常采用的复习形式为三轮复习法,大致把复习分为三个阶段,每段时间里的复习目的各有侧重,时间长短也不同,而第一轮复习是从9月份到第二年1月中下旬,主要目的是基础能力过关,只有在一轮复习中夯实基础,下面在二轮、三轮复习中的冲劲才足,就像运动员参加100米比赛一样,能一鼓作气冲到终点,获得成功。

一般而言,一轮复习中考生的复习障碍主要有概念不清、公式不会运用、计算不准、原理模糊等。这些都是理解的障碍,同时也是记忆的障碍,针对这种现象,笔者在复习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全面阅读教材。阅读教材这一环节有助于把以前零碎的不成系统的知识整体化,可以找出一些以前被忽视的环节或死角,有助于把那些未必理解深刻的知识深刻领会。在这一基础之上,对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最终达到查出所有理解上的障碍,为全面准确地记忆打下可靠基础的目的。

教师在复习过程中要起到主导作用,因在一轮复习中,各门课程都在抓学生,时间有限,所以教师的“教”就显得尤其重要。以往我们在复习过程中都是把所有的知识重新讲授一遍,这种复习法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比较适合,但综合高中大部分学生在高二时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已达50%以上,所以采用这种方法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感到缺乏新意,复习缺乏目的性。为了更有效地利用时间,得到最大的投入产出比,笔者尝试采用复习学案,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这种复习方法,必须以教师在上课前先对本节复习内容做好充分准备为基础。

二、复习法的运用

1.明确基本的复习要求

一是掌握各类齿轮传动的各分力的方向的判别方法。

二是熟练做出受力图。

2.让学生带着这些要求去阅读教材

附复习学案:

复习课题:各类齿轮传动的受力分析。

(1)基础知识:

说出法向正压力(Fn)的三个分力。

完成三个分力方向判别的基本方法内容(见下表)。

齿轮类型 Fr Ft Fa

直齿圆柱齿轮传动

斜齿圆柱齿轮传动

直齿圆锥齿轮传动

蜗杆蜗轮传动

(2)典型例题:

例:如图1所示为齿轮z1,z2,z3,z4所组成的复合机构。

①若z1为左旋的斜齿圆柱齿轮且要求使轴Ⅱ上所受轴向力最小,则轴Ⅰ,Ⅱ,Ⅲ的旋转方向分别如何?

②齿轮z1,z2能正确啮合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

图2为一斜齿圆柱齿轮―蜗杆传动,小齿轮由电机驱动,已知蜗轮的轮齿为左旋,其转动方向如图所示:

①蜗杆的旋向是____,转动方向是____(在图上表示);

②为使蜗杆轴轴承承受轴向力最小,则齿轮2的旋向是_____。

③画出齿轮2和蜗杆3在啮合点受力图。

由于学生学习基础不同,在学习上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针对这种差异,教师在学生边复习边完成复习讲义的过程中,要走到学生中去,看看学生完成的总体情况,寻找学生还存在哪些问题,其中哪些问题比较集中,哪些是个别的,以便在下面讲解时把握好侧重点。

3.学案完成后让学生讨论问题

学生经过自己动手、动脑,这样既能突破难点,又能从中得到启示。然后教师再结合自己看到的情况归纳总结,讲解点拨。通过这个环节,既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又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4.基础知识完成后精讲例题

在这个过程中,所选的题目要有针对性,能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点在解题中的应用。

5.练习

习题一定要精选,能全面考查各知识点,同时题目还要有层递性,需要学生思考探究,以提高学生作业的有效度。完成后,教师一定要批改,通过批改再去发现问题,最后通过评讲来解决遗留的问题。

机械原理基础知识点总结范文6

机械基础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工程性和实践性。通过学习,学生应熟悉掌握机械传动、常用机构、轴系零件和液压传动的基本知识、工作原理和应用特点;掌握分析机械工作原理的基本方法;能做简单的计算;会查阅有关技术资料和选用标准件。机械基础课程为学生今后学习后续的专业技术课程和在工作中合理使用、维护机械设备,以及进行技术革新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是专业基础课向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过渡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二、对中职学生职业素质的要求 

现代社会对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定位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加工技术和维护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及企业对技能人才的知识与技能结构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求既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既要能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又要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人才。职业学校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教育基地,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者,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并合理地加以应用,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才能实现现代社会对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定位的既定目标。 

三、传统理论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当前职业教育的要求 

传统的教学,教师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在这种观念影响下,教师大多采用“满堂灌”和“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在传统教学大多数的课堂上,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少;平铺直叙多,创设情境少;随意提问多,激发思维少;低效互动多,当堂落实少;统一要求多,分层作业少;继续传统多,自主创新少……教师的教学方法死板,教学手段单一,几十年来都是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粉笔、几张挂图,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现在一些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也仅仅把原本应该板书在黑板上的内容通过多媒体搬到屏幕上,教学手段变了,教学内容和效果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传统理论教学缺乏与实践环节的有效结合,教师缺乏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一门课程结束后,学生仍分不清哪些知识点对自己的专业最有用,更不懂某一工作岗位需要哪些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传统的理论教学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能把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这与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这种模式担负不了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重担。 

四、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机械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1.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理念 

所谓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指将专业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用理论知识支持职业技能的学习,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模式倡导以职业活动为基础,以技能学习为主导,应用专业知识支持技能的形成、解释动作要领、反映操作规范的实质,通过技能训练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掌握理论知识,使学生在学习中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让学生更快、更扎实地学习理论知识,增长实践操作技能。 

2.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 

(1)理论讲解。教师对教学目标所涉及的内容边讲解边演示,通过实物、教学模型、多媒体课件、实际操作等内容的演示,让抽象枯燥的学习内容变成看得见、动得了、易理解的实实在在的东西。这样,在知其然的情况下,学生更容易知其所以然,既巩固了知识,学习了操作技术,又了解了其科学性。 

(2)项目操作。按照讲解的知识和演示的内容,巧妙设计训练项目,做好训练的组织工作,并明确训练的要求、任务和时限,控制训练过程。训练内容可以是零件结构特征的观察、机器的拆卸与安装、相关实验等。训练方式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完成模式,使学生互相促进,加强交流,也可以采取个人学习方式进行,让学生以各自不同的理解方式学习。教师对学生训练中出现的学习问题进行理性的提示和引导。 

(3)项目完成情况评价。项目完成情况评价分成组内自评、小组互评、组间交流总结及教师点评四个环节。通过组内自评,以评促自学;通过小组互评,以评促团队意识;通过组间交流,以评促竞争意识;最后进行教师点评,对学生做得好的给予积极地肯定,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或指导,对学习结果给予评定,及时给予反馈,强化改进学生学习。 

(4)强化知识与提高技能。在操作与评价的基础上,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集体指导或个别辅导,学生进行反复实践,理解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关注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联系,使学生真正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确保学生更快、更扎实地学习知识,增长技能。 

3.模块化教学,优化教学内容 

机械基础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得很紧密,概念多并且内容很抽象、繁杂,知识点多。它综合运用了机械制图、工程力学、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的基础知识。因此,需要教师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和挖掘,把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找出来,对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揭示和分析。课程体系设置应从职业教育的特点着手,按职业岗位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来进行,要以知识应用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对课程进行优化整合,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有针对性的设置教学模块,确定每一模块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建立针对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知识平台。 

以《机械基础》第五版第七章平面连杆机构为例,这章节要求学生掌握平面连杆机构的用途,铰链四杆机构的组成与分类;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性质;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这几个知识点。笔者几经琢磨,在授课过程中,将这部分内容划分为四个教学模块。 

模块一,通过学生大量收集资料,加深对平面连杆机构的用途的理解。平面连杆机构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扩大对平面连杆的信息量,首先课前要求学生在网络上以学习组为单位收集平面连杆机构应用的例子,上课时利用多媒体播放出来,比较哪个组找得最多、最准确。最后老师作归纳总结。通过这样的做法,使学生觉得机械这一生硬、抽象的概念其实就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我们平时常见的机器中,从而培养学生平时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信息处理的能力,增强了学生间的团队合作精神。 

模块二,通过笔者自制铰链四杆机构教具。通过教具,一目了然地把四杆机构的组成介绍清楚,生动形象地演示铰链四杆机构的运动特点,分别取不同的构件作机架便可得到3种基本类型——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双摇杆机构,并动态展示出3种机构的不同之处,这样就为如何判别铰链四杆机构的类型作了很好的动态补充。 

模块三,通过学生亲自操作缝纫机,攻克死点位置难题。死点位置是这章节的难点,笔者在处理这个难点时采用让学生每个人都亲自使用缝纫机的方法。由于学生都没有使用过缝纫机,很多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踩不动或反转的情况。这是为什么呢?这时学生非常想知道答案。这时笔者把曲柄摇杆机构的死点位置的原理图展示出来,讲清出现死点位置的原理,然后再告诉学生采用什么方法可以解决踩不动和反转的问题。这样形成了:出现了问题——找出原因——解决问题的教学环节,使学生在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里,轻而易举地把这一难点内容攻破。这样理论知识、操作知识有机的结合,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模块四,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曲柄滑块机构的内燃机汽缸、导杆机构的手动抽水机机构和自卸料汽车卸料机构。通过课件动画的形式,有动作,有声音,图文并茂,形象逼真,使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铰链四杆机构演化后的用途。 

4.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 

(1)建立理实一体化专业教室。把授课教室与工作操作室放在一起,使学生零距离地接触到机械实物,增强了情境教学的氛围,对提高学生的感性意识及方便教师和学生动手操作具有重大的意义。专门化教室必须具备充分的教学条件,如包括黑板和多媒体教学设备,有足够的实验或实训操作工位等。 

(2)多渠道开发教学模型和工位操作。以机械基础第四版为例,第一章到第六章属于机械传动部分,第七章到第九章是常用机构部分,这两部分内容都需要通过大量的实物和模型的演示分析其结构、类型、用途及工作原理。因此,在机械基础一体化教学中需要大量的模型,模型的开发可以购买部分与教材匹配的,可以自制一些,可以到附近企业购置一些废旧的设备,还可以利用动画仿真软件仿真一些模型。第十章到第十三章,介绍一些是轴及轴系零部件,包括键、销、轴承、联轴器的结构、特点、用途及安装。在这些章节上多安排工位操作,通过安装拆卸加深学生对这些零部件的结构、特点及用途的理解。 

(4)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机械基础课程是研究机械“运动”的一门学科。那么如何让教材内容“动”起来?教师可以利用flash加入到Powerpoint课件之中,可以把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液压传动等这些章节的内容,做成动画课件的形式,通过鲜艳的色彩,配上重点文字描述和解说,这样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增强学生对机械动作的感性认识,使难以讲授的内容变得简明易懂。同时利用多媒体介绍国内外先进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对于活跃学生思想、拓宽视野、开拓思路、丰富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非常有效的。 

(5)组织学生到实习车间进行教学。数控专业的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车间实习都知道车床有很多不同的转速,16r/min,450r/min,1400r/min。在学习滑移齿轮的应用时,可带学生到实习车间观察机床的变速箱,学习滑移齿轮的工作原理。讲到铰链四杆机构的急回特性时,可带学生到实习车间认真观察牛头刨床和插床等设备的工作原理,让学生观察牛头刨床的进给动作,发现进刀时慢,退刀时快的运动特点,更进一步了解曲柄摇杆机构的急回特性。在讲轴承、联轴器时,教师可带学生到工厂的装配车间,参观工人师傅的装配过程,观察装配过程的动作要领,了解工人师傅严谨的工作作风,培养勤勤恳恳、爱岗敬业的企业文化精神。 

五、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1.要发挥教师的情感作用 

情感因素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积极丰富的情感能促使认识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发展。教师要形成积极的情感,教师必须要提高修养,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使自己具有崇高的思想境界,严谨的治学态度。 

2.教师要进行精心的课前准备 

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核心就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增强学生对机械的直观认识。因此,教师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巧妙设计训练项目及提高项目的趣味性上,改善学习环境,模拟工作环境现场,以教学内容和现场条件为依据进行精心的课前准备。 

3.教师要熟练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和现代化信息处理方法 

要准确、逼真形象地制作出一个课件,教师需要熟练掌握很多软件,比如Flash、PowerPoint、AutoCAD、Authorware;还要有视音频、数字图像和文本等素材处理能力。

4.教师要有很好的组织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