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

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范文1

[关键词]班级心理辅导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简介]邴倩(1976- ),女,山东冠县人,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青少年社会性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山东 聊城 252059)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5-0094-02

近年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不断深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一直努力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力图突破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单一的局面。班级心理辅导通过关注大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悟,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成长中遇到的问题,促使其人格健康全面地发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一、班级心理辅导的优势

班级心理辅导是指以班级为单位,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为目标,采用团体心理辅导及相关的理论与技术为指导的集体心理辅导活动。相对于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咨询等常见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班级心理辅导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班级心理辅导是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每个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都会在学习、人际交往、恋爱、就业等方面遇到或大或小的问题和困惑,这些问题和困惑若不及时解决,会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严重的会导致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要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除了采用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等方式解决已出现的问题,还应采用各种方式预防心理问题的出现。班级心理辅导就是以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通过班级心理辅导的各种活动帮助他们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在大学中可能或正在面临的问题以及自己的个性或心理上存在的不足,进而帮助他们学习解决各种问题的有效技能并引导他们形成更加完善的人格,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可能或正在遇到的问题,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二)班级心理辅导受众面广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虽然可以在大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但在解决大学生实际心理问题方面效果不甚理想。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帮助的主要是那些存在较为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相对而言受众面较窄。团体心理辅导虽能利用团体动力在短期内产生较好的干预效果,但一般是6~12人,规模比较小,难以满足大学生的需求。以班级为基本单位进行心理辅导,可以就班级多数同学在某阶段遇到的问题为主题开展活动,既能有效解决问题,又能更好地发挥团体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扩大受众面。

(三)班级心理辅导能够充分利用班级的团体资源

班级是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积极的班级规范和舆论导向、融洽的班级心理气氛对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教育意义。全班学生一起参加的班级心理辅导有利于促进有凝聚力的成熟班级团体的形成,更好地发挥班级团体的作用。一方面,良好的班级氛围和人际关系能够直接改善大学生的支持系统,使其在遇到成长中的困难和挫折时可以得到班级内更有效的帮助和支持;另一方面,通过班级心理辅导,可以在班级内形成民主、安全的班级环境。在温暖、接纳的班级团体中,大学生可以大胆尝试用新观念认识问题,用新的行为方式解决问题,进而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班级心理辅导的效果易于巩固和迁移

一般说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咨询结束后,需要当事人自己理解内容、自我成长。而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团体是招募的,通常在辅导结束后就自行解散了。所以,这几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效果都不易巩固。而自然存在的班级不会因心理辅导结束而消失,学生能够继续在原来团体里实践新学会的良好行为,并且进一步交流新实践的心得体会,有利于辅导效果的长期巩固。而且,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辅导,班级不仅是辅导的团体,同时也是以后应用新技能的主要团体,学习的结果更容易迁移到日常与同学的互动中。

二、班级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的设想

(一)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目标

作为大学班级心理辅导的核心要素和评价辅导效果的依据,辅导目标是对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结果的设想,辅导的内容与活动方式都应围绕目标来确定。班级心理辅导的目标有不同的层次与要求,包括最终目标、一般目标和单元目标。大学班级心理辅导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发挥潜能并更好地适应社会要求;一般目标是指任何主题目标的班级心理辅导都需要包含的目标,主要包括帮助班级成员悦纳自己,学习人际交往技能,培养班级成员的归属感,增强他们的自立意识,提高独立解决问题和作出决定的能力,帮助他们澄清并修正个人价值观等;单元目标即围绕一个主题通过几个相关的具体活动完成有关辅导内容,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从而实现预期的设想。在设计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目标时,首先,要根据心理辅导的最终目标和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需要以及成长中常见的问题和困惑确定年度目标,据此再确定各学期的每个单元目标;其次,可以让学生参与目标的确定,通过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制定的目标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二)班级心理辅导活动内容与方法的设计

就大学班级心理辅导的内容而言,应依据心理辅导的最终目标,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各年级学生常见的成长中的困惑和问题,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从总体上看,大学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内容一般包括适应性辅导、人格心理辅导、恋爱心理辅导、职业心理辅导等方面。

适应性辅导的主要对象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从入校开始,必须在陌生的环境下独立生活和学习,为帮助学生尽快地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可有针对性地从人际关系、学习与职业生涯规划、耐挫能力等方面开展班级心理辅导。人格心理辅导是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培养乐观积极的心境,学会良好的情绪控制,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随着大学生恋爱现象的普及,恋爱心理辅导势在必行。通过适当的心理辅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恋爱与友谊,正确处理恋爱和学习的关系,理智对待性问题,学会将恋爱关系规范在法律、道德、伦理等范畴内。职业心理辅导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提升职业发展潜力并顺利就业。首先,要帮助学生了解未来将从事职业的特点及社会对从业者的要求,端正求职观念和态度,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职业能力和兴趣等,努力达到从业者资格的要求;其次,要尽量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教给学生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和各种心理技能,帮助他们在求职时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提高就业率。

大学班级心理辅导采用团体辅导的方法,常用的有游戏辅导、角色扮演、行为训练、讨论、价值澄清、心理剧、纸笔练习、幻想练习和音乐表达等形式。

(三)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评价

评价是大学班级心理辅导必不可少的环节。受大学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自身复杂性的影响,应对辅导目标、内容和方法以及辅导过程、辅导效果等各个方面进行系统性、综合性评价,既要考察辅导目标是否达成,又要评价辅导过程是否促进了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通过评价,可以促进学生成长,激励辅导者改进活动方案,并促进辅导者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专业素质。

三、实施大学班级心理辅导的建议

(一)加强对辅导者的培训

目前,大学班级心理辅导一般由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各院系辅导员和班主任负责,其中后两类教师是班级心理辅导的主要组织者和辅导者,但班主任和辅导员一般由各个院系的专业教师担任,他们往往缺乏相关心理学知识及辅导技能。要保证班级心理辅导按照团体心理辅导的规范要求进行,而不是混同于一般的主题班会活动,需要对辅导者进行培训,只有具有一定专业能力的辅导者才能保证辅导活动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的目标。培训时一方面要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使辅导者了解团体辅导的基本原理,掌握班级心理辅导的作用和适用范围,能够独立设计班级心理辅导活动方案;另一方面要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技能的训练,要求他们掌握常用的技能技巧,如倾听、复述、提问、具体化、自我表露、引导、共情、支持、保护和总结等,并能够灵活运用,特别要注意,这些技能要在实际应用中反复训练并接受培训者指导后才能真正掌握,保证辅导者能够独立实施班级心理辅导。

(二)注重活动后的交流和总结

虽然班级心理辅导多数采用结构化的活动方式,但班级心理辅导不是只由活动组成的,更不能把班级心理辅导等同于召集学生做游戏。因此,活动后的分享和总结是班级心理辅导不可或缺的环节。在该环节中要让学生学会了解和概括自己在活动中产生的情绪体验,学会合理和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同时,也要努力培养学生移情能力,促进他们认识并体会其他同学的情绪情感,学会聆听和理解其他同学的观点和态度,通过相互交流,引导学生获得更客观的自我认识,最终通过对话和协商帮助学生对要解决的问题获得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掌握更多可行的解决办法。为确保该环节目标的实现,辅导者要创造和谐、平等的辅导气氛,引导和支持学生积极发表意见,主动与他人沟通。如果学生的发言出现明显错误或比较偏激,辅导者不能直接否定学生,而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对该问题进行讨论来澄清错误认识。

(三)将班级心理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

在班级心理辅导活动中,有些学生可能会出现退缩、敷衍或自我封闭等各种消极情况。其中大部分学生可能是因为没有做好开放与成长的准备或没有心理成长的意识,辅导者要通过持续地接纳、支持,充分热身,从而使其感染情绪,融入集体,促进其心理素质的发展。还有个别学生有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由于班级心理辅导是团体活动,这些学生出于害怕泄露隐私等原因,自我暴露不深刻,辅导者要善于发现并引导或鼓励其进行个别心理咨询,使班级辅导与个别辅导互为补充,达到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目前,班级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受到研究者普遍肯定和认可,其应用也日益广泛。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问题,在整个大学阶段,都应针对大学生不同时期的不同心理特点及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广泛开展相应的班级心理辅导,培养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锻炼意志与耐挫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吴增强,沈之菲.班级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朱爱胜,崔景贵.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与对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刘宣文.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设计与评价[J].教育研究,2002(5).

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辅导员;个人价值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辅导员的个人价值

1.提高辅导员自身素质

在高校中,辅导员是大学生身心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肩负重大责任,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辅导员的主要工作。所以,只有不断提升自身心理健康教育技能,拥有足够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才能够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在具体的工作中,依据大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思想动态采取相应的解决策略。所以,提高辅导员个人素质非常重要[1]。

2.健全大学生人格

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无论是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还是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都离不开健康的心理。因此,高校辅导员在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需要通过多元化的手段引导大学生正视自己,对自己有正确的认知与判断,了解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不断完善自己。不仅如此,心理健康教育也会提高大学生控制情绪、承受压力的能力,使其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在短时间内调整好心态,不会作出极端行为。

3.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对于大学生而言,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面临种种压力与困难,而这些困难与压力会让他们经常陷入纠结与矛盾中,导致不同类型、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出现。而心理问题与“三观”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即心理问题能够反映出大学生对待事物的观念,而对待事物的观念也可以反映出心理问题[2]。因此,对于高校辅导员而言,想要更好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具备识别技能,及时了解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予以解决,使大学生能够拥有健康的心理。其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要紧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几点建议

1.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教育对象身心发育的规律与特点为基础,通过利用心理学的教育方式与手段,帮助其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以此促进其全面发展[3]。从表面上来看,两种教育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实则不然。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使其能够具有正确的观念与良好的品质。心理健康教育则可以帮助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其中涉及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两种教育相互结合,才能使大学生更好的成长。

2.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式

在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辅导员多采用灌输式方法,当发现学生有问题时,对其进行说教。比如:当发现学生不喜欢与其他同学相处时,辅导员会语言告知多与他人交流的好处等等。但是,现代大学生在成长阶段所接受的教育、所处的生长环境均与过去有显著差异,传统灌输式教育无法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师要运用多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与思想动向,辅导员需要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案,并确保方案的针对性[4]。比如:可以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让大学生通过问题填写,了解其心理出现的异常情况,在了解问题之后,及时采取个性化的教育方案。不仅如此,辅导员还可以通过授课的方式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比如: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让学生学习更多排解压力的方式和进行自我调节的方式,以此避免不良情绪对其生活、学习的不利影响。

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范文3

关键词:团体辅导;大学生心理健康;自尊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1-0228-02

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以来,心理障碍已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的第一位原因,当前在校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约占30%,总体来说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大学阶段处于人生转折点,生活环境、学习方式和人际关系的一系列变化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本研究尝试采取团体辅导的方法对大连理工大学的35名大学生进行干预,采用实验组与对照组前后测研究的实验设计,探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自尊水平的有效方式。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通过公开招募方式,选取大连理工大学大学生70人,使他们在年龄、年级、性别、专业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选取学生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35人,对照组35人。

(二)工具

使用症状自评量表评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症状自评量表(SympotomChecklist90,SCL-90),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精神障碍和心理健康状况检查量表,共90个评定项目,1-5级评分,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等10个因子。得分越高,表示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使用罗森伯格的自尊量表评估大学生的自尊水平。自尊量表(self-esteemscale,SES),目前是我国心理学界使用最多的自尊测量工具。该量表由5个正向计分和5个反向计分的条目组成。总分范围是10-40分,分值越高,自尊程度越高。

自编自陈式问卷,用于团体活动过程中调查被试的自我认知以及活动结束后被试对自己成长变化的自我评估和团体活动的评价。

(三)研究过程

1.前测

在进行干预的一周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所有被试使用症状自评量表和自尊量表进行测试。

2.团体干预过程

对实验组采用封闭性(全程参与)、结构性(有领导者)的团体辅导形式,辅导方案共4个单元,被试每周进行一单元用时3-3.5小时,持续一个月。对实验组进行团体辅导的领导者相同,对照组被试不进行任何干预。

3.后测和成员自我评估

干预结束后,使用症状自评量表和自尊量表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被试进行施测。在实验干预结束一个月后,对实验组被试进行追踪评估。使用自编开放式问卷对实验组被试的认知、情绪和行为进行评估。

4.团体辅导方案

根据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自尊水平的总目标,将本次团体方案的干预重点设计为以下几方面:一是培养成员的积极认知;二是培养积极心理资本;三是促进成员积极的情绪体验;四是促进成员的个人发展。

二、结果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处理。

(一)实验处理前后测结果比较

1.实验组与对照组前后测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比较

由表2可见,实验组在进行团体辅导干预后SCL-90总分明显下降,强迫症状、焦虑、敌对因子分明显下降,说明实验组同学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所提高,强迫、焦虑和敌对情况有所缓解,观察显示实验组同学变得更加积极和开放。对照组被试的心理健康水平前后测差异不显著。

2.实验组前后测自尊水平差异比较

由表3可见,实验组被试的自尊总分显著提升,观察显示实验组被试变得更加自信,其中4人(11.4%)自尊总分无变化,其余31人(88.6%)自尊总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对照组被试的自尊总分前后测差异不显著。

(二)团体效果成员自评

参与团体辅导后,成员对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团体活动进行评价,均在不同程度上表示对团体活动的喜爱并表示自己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上有所改变。部分被试表示自己在之前生活中的自卑感、焦虑感、淡漠感、挫败感有所降低,表现出自信、从容和自我开放的积极转变。多数被试认为自己变得自信心增强,更加容易接纳自己和他人,能够增强人际信赖,更好地参与合作,在陌生场合也能够充分地表达自己。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团体辅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自尊水平有明显地促进作用,尤其在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缓解焦虑、敌对情绪上,有显著的效果。

(二)建议

根据被试反馈和研究结果,建议在对大学生进行以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团体辅导时,重点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对被试进行积极关注,主动发现被试的优点和积极资源,鼓励被试认可自身优点,培养自信、希望的积极品质;二是围绕被试普遍关注的常见问题展开活动,结合新时期90后大学生的特点和团体特点,传递正向、客观的信息,给予被试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指导,帮助其掌握人际交往、时间管理、压力管理技巧;三是心理讲座配合团体辅导同时开展,围绕团体辅导每个单元的主题进行心理讲座,有助于传递给被试正确的认知,也可以通过榜样模仿的方式,帮助被试正确认识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促进其形成合理信念,从而进一步增强团体辅导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淑然.北京16所大学本科生1978~1987年因精神疾病休学等情况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9,3(3):113~116.

[2]王.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研究[J].护理学报,2012(11).

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范文4

摘要: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本文探索将团体辅导的理念和技术应用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以期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辟新途径,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

关键字:团体心理辅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1

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但是,综观现有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对课程设置、内容体系探讨较多,而真正探讨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创新的研究较少;思辨和描述性的研究居多,进行实证和干预性研究的少。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交互作用,促进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调整与改善与他人的关系,以发展良好的适应行为的过程。本文尝试将团体辅导的理念和技术应用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以期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辟新途径,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

一、团体心理辅导的特征和功能

(一)团体心理辅导的重要特征

1.团体心理辅导富有专业性

团体心理辅导综合了团体动力学、团体心理学、心理咨询、心理测量等多门学科的专业理论和方法。因此团体心理辅导中的指导者必须要有与团体心理辅导相关的专业理论、技术和方法,并且经过专业的训练和培训。

2.团体心理辅导富有开放性

团体心理辅导在其形式、方法上都具有开放性。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方面:团体心理辅导不是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为主,而运用多种教学形式(例如:角色扮演、讨论等)相结合的形式,其形式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

3.团体心理辅导富有互动性

团体心理辅导是以团体动力学为基础的,团体内的成员在此过程中是相互作用、相互交流与相互影响的。

4.团体心理辅导富有目标性

团体心理辅导以其教育性与发展性为总体目标,每次团体心理辅导也都有其针对特定团体问题的分目标,通过团体辅导来帮助其成员解决各种相对的问题。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功能

1.团体心理辅导员具有教育功能。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团体成员借助各种语言、非语言的方式进行交流和分享彼此感受,这有利于成员的社会性的发展。

2.团体心理辅导员具有发展。团体心理辅导的总目的之一就是它的发展目标,通过团体辅导活动有利于个体的社会性发展、心理健康的发展、人格的不断完善。

3.团体心理辅导员具有预防。团体心理辅导是预防心理问题发生的最佳途径。通过团体辅导,可使成员加深自我认识,发现自己的不适,并加以纠正。

4.团体心理辅导员具有治疗。在团体方式下,由于治疗的情境比较接近日常生活与现实状况,因此在团体中处理心理问题更易产生效果(例如,社交障碍问题)。

二、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一)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具有可行性

大学生正处于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面临着一些相同或相似的发展问题,如自我意识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情绪控制问题等,在帮助具有类似问题的困扰的人时,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团体心理辅导教学的有效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操作性、实用性强的课程,它传授的是生活经验,而非刻板的理论知识,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纯接受式教学,很容易使其变成空洞的说教而难以达到预期的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效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在教学方法上必须突破原有的教学模式,采取以体验性为主的模式,引导学生积累广泛地生活经验和亲身感受。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改善单向灌输式教学的缺点,促进师生互动,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程的成效。

(三)团体心理辅导中丰富的活动增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趣味性

心理学认为,认得体验和感受来源于人的活动,没有自主的活动,就没有心理的成熟和发展。团体心理辅导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活动中去,具有简便易行、活泼有趣的特点,符合大学生希望受到尊重、注重自我感受的心理特征,能够营造出愉快地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三、团体游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具体教学设计

(一)促进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团体心理游戏

课程名称:心有芊芊结

课程目标:通过团体协作游戏,增强团体的凝聚力,促进人际交往技能、技巧的发展,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往的主动性。

课前准备:安静宽敞明亮整洁无干扰的活动室一间。

活动程序:现场所有同学分两组,手牵手围成两个大圈,指导教师站在圈外指挥。每个同学都要记住自己左右两边的人,听到指导教师说解散的口令后开始随便相圈内走动,然后指导教师会叫停,学生都得停止运动,然后找到刚开始在自己身边的人,保持原地不动,重新牵手,形成许多结。紧接着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钻、跨等)恢复到正常的牵手状态(最快恢复原状的小组即为胜者,落后的小组则需要受到惩罚,可集体表演节目或者派代表表演)。

(二)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团体心理游戏

课程名称:掀起“我”的盖头来

课程目标:使学生更加了解自我,对自我有一个更加完善的概念,更加客观的评价,形成与客观自我相符的自我概念。

课前准备:安静宽敞明亮整洁无干扰的活动室一间、卡纸若干。

活动程序:给学生每人发三张卡纸,让其在第一张卡纸上写下20个“我是一个……样的人”,尽量写一些能够反映出个人人格、性格特质、观念的词语来补全句子。让其在第二张卡纸上写下“我的优点有……”在第三张卡之上写下“我的缺点有……”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总之,将团体心理辅导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其内容丰富、互动性强、朋辈互助等特点,使其成为课程的有效教育方式,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有可探索的地方。

参考文献:

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范文5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人才的摇篮,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和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多元价值观冲击着当代大学生,导致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心理健康问题已严重影响大学生的素质。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教育工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见做好心理辅导工作是保证大学生健康成才的重要环节。辅导员是高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由于辅导员长期处于和大学生沟通接触的第一线,熟悉学生情况,因此有利于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有利于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辅导工作是新形势下赋予高校辅导员的新使命。

一、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迅速变化的时期,他们思想活跃,思维敏捷,生理上逐渐成熟,心理状况总体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但是由于受到社会上各种思潮和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产生种种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 环境变化带来的适应方面的问题

对大多数刚踏进大学校门的大学生来讲,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好奇而又陌生的新环境。在这个新环境里大学生们要开始过独立的、集体式的生活,这就要求他们既要生活自理又要有奉献精神。由于环境的这种变化而带来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往往导致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

2 学习困扰带来的问题

首先,许多大学生在中学时成绩突出,备受教师和家长的宠爱,自我感觉良好。进人大学后,这种学习上的优势可能不复存在,如果不能正确对待这种状况,就可能出现自卑心理。其次,中学和大学在学习方式上存在很大不同,部分学生仍沿用中学时代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上疲于被动应付,学习效率低下,成绩不佳,心理压力随之加大。久而久之就出现焦虑、紧张、厌学等情绪和自我否定等心理问题。

3 人际关系不协调引起的.心理问题

人际关系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敏感问题,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心理健康的前提,而且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在大学阶段,大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进入了社会群体交际圈,部分大学生则由于不懂人际交往的原则和交往技巧,缺乏人际交往经验,缺乏在公众场合表现自己的信心,以至于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产生戒备、观望、多疑、掩饰等心理,导致他们感到孤独、不安、精神抑郁和心情烦躁。

4 恋爱引起的情感困扰

大学生在校生活期间正处于青年时期,也正处于性发育成熟阶段,无论从心理上还是生理上,对异性的渴望、对爱情的追求都是高校学生无法回避的现实。但是,由于接受青春期教育和性心理知识的不足,一些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恋爱中出现的挫折,不能正确处理恋爱中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导致他们意志消沉、精神不振,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5 家庭贫困导致的心理问题

伴随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成本的提高,高校昂贵的费用对贫困学生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笔不小的支出。由于经济原因,部分贫困生整天节衣缩食,不敢与那些家庭富裕的同学相处,也不愿意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他们既希望得到帮助,又不愿意让别人过多地知道自己的困境.从而造成抑郁烦恼,而物质生活的窘迫和精神生活的匮乏又进一步促使这些贫困生逐渐产生自卑心理和自我封闭。

6 求职择业困难引起的心理焦虑

随着我国高校扩招政策的实行,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竞争不断加剧。一部分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没有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对自我定位及自我能力的评价不够确切,好高骛远;还有部分学生在择业中不认真思考.盲目从众。这些状况都使得大学生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对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恐惧、焦虑、烦躁都会破坏他们的心理平衡,使他们对前途失去希望.对处境无能为力,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

二、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辅导员是高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其工作质量和效果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能否成为新时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思想问题的产生根源不仅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而且有可能是由不正确的认知、不良情绪、人格异常等心理问题引起的。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工作中能正确识别学生思想问题的产生根源,对症下药。高校辅导员长期和大学生打交道,工作范围广,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1 高校辅导员的日常工作有利于及时发现和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辅导员担负着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的教育管理工作,与学生接触时间长,对学生的情况了解得深入,这使得他们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一旦发现问题能够及时地进行疏导,从而将消极心理消灭在萌芽状态或者借助心理咨询老师等多方力量进行积极治疗,使大学生获得良好的心理发展。

2 高校辅导员既是老师,又是朋友的双重角色易与学生沟通。当今,大多数的高校辅导员是刚从大学或研究生毕业不久的青年教师,他们年龄与大学生相仿,生活阅历和知识背景等与大学生接近,有较多相同的兴趣爱好和共同语言,这种状况可以淡化师生之间教师与学生、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角色身份,大大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学生愿意将自己的内心想法向辅导员倾诉,愿意接受辅导员的建议和意见。辅导员也可以从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交流中第一时间发现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的情况和问题,从而可以及时处理。

3 高校辅导员可以整合各种资源.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辅导员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重要联系纽带,有着重要的枢纽作用。辅导员可以从学生、学生干部等多种途径了解到学生的心理状况.利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如心理咨询中心、心理教育专家等,既可以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又可以对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指导或治疗。同时将这些信息及时与家长沟通,获得社会支持和帮助,借助心理专家、家长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力量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 高校辅导员能够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正规的课堂教学、咨询门诊之外。日常生活中教师和辅导员的言 行也无时无刻不渗透着教育功能。辅导员与大学生的相处时间最长,有的辅导员甚至住在学生公寓里,因而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信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是随时随地、形式多样的。辅导员在具体工作中可以通过开班会、与学生谈心、组织各种活动等形式,引导与教育兼顾。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性与实效性。

三、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领路人,在日常的思想教育工作中,应当主动积极地承担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广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从而增强其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同时及时对有心理困惑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咨询。辅导员积极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如下:

1 不断提高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心理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专业知识不熟悉、措施不当或教师道德水准不高。预期效果往往就难以达到。因此,首先辅导员要提高自身素质,做学生的楷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辅导员的心理品质是对大学生最好的影响。所以辅导员要加强自身心理素质的修养,具备高尚的情感,追求心理美,热爱每个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乐观向上的心境。不感情用事,善于控制消极情绪等。其次,辅导员要认真学习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和技巧。通过阅读相关心理学知识的书籍、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等学习系统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同时,学校相关部门也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训力度.为辅导员提供参加培训的机会,邀请专家开展相关知识讲座等。再次,辅导员要经常开展与兄弟院系、院校辅导员和心理学方面专家、教师的交流,进行案例分析、讨论讲座,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形势。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此外,辅导员还要充分利用学生朋友的身份,增进与学生的沟通和联系,采用朋辈辅导提高辅导效果。

2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增进个人的身心健康,而思想政治教育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有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会有健康的心理,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才能正确地接受各种党性教育和良好的思想政治价值观。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把握各自的侧重点,将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对那些思想认识与心理问题交织在一起产生的矛盾.要从心理的角度人手,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加上思想引导,克服一些不健康心理和偏激观点,把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增强教育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 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恰当地、有效地应付现实生活面临的各种压力,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进行情绪调节,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因此,我们要广泛地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可以通过组织心理测试、开展交流、举办讲座、校园媒体宣传、团体辅导活动等形式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同时辅导员要随时关注有心理危机征兆的学生.及时与学生交流,通过个别咨询、电话咨询等形式,引导学生走出心理危机的阴影。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注意把握尊重主体、平等相处、倾听观察、捕捉信息、情理相融、重在说服、理解关心、宽容待人、言传身教、身正为范等原则和方法。

4 根据大学生不同阶段的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需要,不少心理问题都是由特殊时期的心理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造成的。对于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应引导他们尽快适应环境,完成角色心理转换,确立新的奋斗目标,以积极的心态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大学二三年级是大学生心理逐渐成熟的重要时期,这时应加强心理辅导.对其进行人际关系教育、正确恋爱观教育、抗挫折教育等。促进学生获取相关知识和提高自我调适的能力。大四学生的心理发展已趋于稳定成熟,但就业的压力使很多学生变得焦虑、烦恼,因此,这时要注重生涯辅导,加强就业指导和咨询,适应社会教育等,使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满怀信心地走向社会。

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范文6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指出,心理健康是指:“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在人际交往中能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国内外许多心理学家从各自关注的不同角度,对心理健康进行了定义,迄今为止,没有一个统一的、公认的定义,但是都认为心理健康是人的良好心理素质的表现,是人的整体健康状态的必要组成部分。

心理健康标准是心理健康概念的具体化,因此,国内外学者的标准也不尽相同。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H.Maslow)和密特尔曼(MittElman)提出了心理健康的11条标准:1.具有适度的安全感;2.具有适度的自我评价;3.具有适度的自发性与感应性;4.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5.适度的接受个人的需要;6.有自知之明;7.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8.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的;9.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10.在团体中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11.在不违背团体的原则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通观国内外学者对心理健康标准的各种看法,我们还是可以发现共同处多于分歧。我国学者刘华山综合各种观点,归纳出心理健康的六条标准:1.对现实的正确认识;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3.自我调控能力;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6.生活热情与工作效率[1]。

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适应问题

大学生适应问题主要发生在大一新生身上,新生刚到大学,周围的人、环境、教学模式等都发生了变化,大学生对新的环境及生活不能从心理上很好地适应,从而导致了一些心理问题。

(二)学习问题

进入大学后,大学的学习从时间安排、课程设置等各方面都与高中有明显的不同,经历了紧张的高中阶段,大学的学习压力骤然减轻,不再有人监督和强迫,部分大学生开始放纵自己,最终出现挂科,久而久之,就会引发心理问题。

(三)人际关系问题

进入大学后,大学生远离父母亲友,这时,同伴关系在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有的大学生比较内向,在交往过程中缺乏技巧,被拒绝,就会产生自卑、孤僻苦恼等心理问题。

(四)恋爱与性的问题

大学时期正值青春年华,感情处于冲动期,谈恋爱也是正常现象,但由于缺乏恋爱知识,一旦出现失恋等问题,便会对其学习、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甚至会出现自伤、自残、自杀行为。

(五)就业问题

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大,激烈的竞争给大学生的心理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在择业过程中,大学生对自己定位失败,对工作前景迷茫,现实和理想相差太远,表现出极大的盲目性和矛盾心理。很多同学大四一毕业就意味着失业,由此而引发的大学生心理问题更突出。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心理咨询专业人员不足

近年来,虽然大部分高校依据国家要求已经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列为学校的学习工作重要内容之一,但是仍有部分高校由于各种条件限制不太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导致了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不足,在数量上远远不能满足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求,因此,聘请了很多的兼职咨询师,由于兼职的性质也决定了这些老师的专业性不够,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时候往往会显得专业化程度偏低,辅导效果不佳[2]。

(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式单一

虽然大部分高校都设立了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每年的常项活动就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月及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测试,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只是筛查出疑似有问题的学生报送学院,没有深入分析,工作形式化,组织管理不规范。

(三)重解决轻预防,工作普及不够

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大部分高校把工作重心放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上,而没有做好预防工作。解决一个心理问题有可能帮助到一个学生,但是,还有很多学生并没有去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做咨询,如何帮助大部分学生,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应该思考的问题,因此,预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应该把预防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心,从全局出发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四、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角色定位

(一)辅导员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者

作为基层的德育工作人员,辅导员与学生的接触非常多,能够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情绪状况,因此,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能够有效的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使大学生了解和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方法。

(二)辅导员是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现者和协助处理者

高校辅导员经常和学生交流,能够在日常生活和谈心谈话中发现学生的一些反常行为,以及一些能够影响学生情绪的突发事件和潜在因素,辅导员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对常见的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碍有一定的鉴别能力,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危机预防和发现工作。同时,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辅导员在危机事件处理过程中不仅是全程参与者,更重要的是专业心理危机干预人员的重要助手,帮助专业人员掌握更多的当事人信息,同时做好学生家长的联系与安抚工作,为当事人提供更多的援助工作,因此,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三)辅导员是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组织者

辅导员是班级团体心理活动的指导者,必须具备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掌握基本理论,熟悉团体心理辅导的相关技术,这样才能有效的领导大学生心理辅导团体活动。辅导员要根据所带班级学生的专业和特点,针对不同的年级开展不同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这样既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也有利于增强班级的凝聚力[3]。

辅导员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不断提高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增强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才能更好的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翁炎泉.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定位思考[J].消费导刊,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