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管理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息化管理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息化管理方案

信息化管理方案范文1

一、目的意义

通过对全县果业进行全面普查,准确掌握我县果业现状,摸清家底,建立果业信息数据库,把握产业发展的主动权,为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可靠的决策依据,为产业技术、信息、金融等服务搭建平台。

二、普查对象

一类普查对象:全县范围内20*年12月31日前种植有单个品种达到1亩(或50株)以上的个人、集体或单位及其果园;1亩(或50株)以下零星种植的不列入普查范围。

二类普查对象:

1、全县范围内20*年12月31日前在从事果品分级的企业、合作社、个人或其它组织。

2、全县范围内20*年12月31日前在从事果品贮藏的企业、合作社、个人或其它组织。

3、全县范围内20*年12月31日前在从事果品销售的企业、合作社、个人或其它组织。

4、本县范围外20*年12月31日前长期在我县收果销售、不在我县注册登记的外地企业、合作社、个人或其它组织。

5、全县范围内20*年12月31日前县、乡两级常年从事果业生产、管理,技术指导、推广、服务工作的干部、职工等人员。

6、协会

7、专业合作社

三、普查内容

一类普查对象:具体见附表1。

二类普查对象:具体见附表2—1,表2—2,表2—3,表2—4,表2—5。

四、普查原则方法

1、本次普查以属地为原则进行登记。

一类普查对象:以果园所有者为普查对象(称为果园主)进行登记。同一果园的不同品种、不同定植年份的果树,在同一登记表中登记;同一果园涉及不同属地的以面积居多的属地进行登记。同一普查对象有多块果园的,由同一普查员进行普查的,在同一登记表中合并登记(在果园地址栏中分地址填写);由不同普查员进行普查的,分不同登记表分别登记。股份制、公司企业所属的果园,其法人代表为果园主;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及其家属、城镇人员种植有果园的,在果园属地进行登记。

二类普查对象:以企业、合作社、个人或其它组织为普查对象进行登记。同一普查对象从事多种经营活动的,分别进行登记。同一普查对象在多个城县销售果品的,在同一普查对象名下逐个乡镇分别进行登记。

2、本次普查采取统一时间、统一标准、统一方法、统一要求、统一表格,分级组织、分级负责的办法进行。县、乡分级负责组织本级的普查、登记、汇总工作,并对本级的普查数据负责。

五、组织领导

成立县果业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常委、副县长、农工部长廖学春任组长,县果业局正、副局长和各县乡镇分管领导为成员,负责本次普查的组织领导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县果业局),王兴平任办公室主任,抽调有关单位2名干部,聘用2名专职工作人员,负责普查的日常实施工作。

县果业普查办公室设1个综合协调组和4个巡视指导组。综合协调组负责制定普查方案,制定统一的普查标准、方法、要求,设计统一的普查表格,进行培训动员、县级数据汇总、评比,设定普查软件的功能目标要求,聘请专业软件公司完成普查软件的开发、测试,统一解释普查过程当中出现有关问题。巡视指导组分片对乡镇的普查工作进行巡视,了解掌握各地的工作进度、质量,存在的问题、不足,督查指导乡镇的普查登记、汇总、数据录入工作,负责乡镇数据表格的检查验收,与乡镇共同对普查数据负责。

各乡镇成立果业普查组织领导机构,全面负责部署、组织、领导和实施本地的果业普查工作,对本次果业普查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负责。

六、时间安排

利用2个月的时间完成普查工作,即2009年5月至6月,分五个阶段进行:

(一)动员准备阶段(2009年5月4日—15日)。县、乡、村三级充分利用有线电视、报纸、宣传单、宣传标语等各种形式,加强宣传动员工作,广泛宣传好果业普查的目的、意义和重要性,积极争取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和参与,为普查工作顺利开展作好准备。

(二)培训开发阶段(2009年5月16日—31日)。分级组织普查培训。

1、县级培训:对象为乡级培训师资、乡级普查指导员、普查员,具体包括各乡镇分管领导、果技站长、果技员、统计员、果业协会(合作社)会长、县直单位挂点新农村建设工作队长等。

2、乡级培训:对象为村组普查员、普查指导员,具体包括各乡、村干部,村民小组长,果业协会(合作社)理事,县直单位驻本乡镇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员等。

(三)登记测试阶段(2009年6月1日—6月15日)。各地组织普查员逐村、逐组、逐户和每个山场,开展“地毯式”全面普查,对普查范围内的所有普查对象,对照普查项目逐项进行登记,做到乡镇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不漏对象、不漏果园、不漏项目。然后由乡、村组织专人开展实地核查,并对普查登记结果张榜公示,一类普查对象在村公示,二类普查对象在县、乡公示,让群众对普查登记数据进行监督,及时核对更正。公示无异议后,由组、村、乡、县逐级收集登记表。

(四)检查验收阶段(2009年6月16日—6月20日)。县、乡果业普查办公室通过电话询问、实地察看、随机抽查等方式,对各地上报资料进行检查核实,可靠率达到95%以上视为合格,可靠率未达到95%的及时进行纠正、整改,直到合格为止。

(五)汇总评比阶段(2009年6月21日—6月30日)。

1、手工初步汇总阶段。县、乡、村分别对本地普查数据进行手工汇总统计。各乡镇汇总于6月23日前完成,并将一、二类普查对象县级汇总表(表1—1和表2—1,表2—2,表2—3,表2—4,表2—5)经领导签字、盖章后,报县果业普查办公室,并按统一的Excel文件格式报送电子版本。全县汇总于6月27日前完成。

县果业普查办公室联系地址:县果业局办公室,电话*

(2)录入电脑全面汇总阶段。县果业普查办公室统一收齐各类登记、汇总表(乡、村自留备查件),统一给每个一类普查对象按照果园地址进行编码(或由普查软件自动编码)。之后,由县果业普查领导小组统一组织人员对普查数据全面录入电脑软件系统,建立果业信息资料数据库,为今后给果农提供技术、信息、金融等服务搭建平台。

电脑录入完成后,分级组织对县、乡、村、组普查数据的质量进行综合评比表彰。因数据可靠性差、内在逻辑关系错误,导致普查数据的电脑录入率低于95%的,不能录入部分返回重新普查,并进行通报。

七、工作要求

1、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本次果业普查工作,乡镇政府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必须亲自部署,亲自调度,亲自落实好本次普查工作的有关要求,成立机构,安排人员,明确责任;村级汇总表须经村主任签字并加盖公章,乡镇汇总表须经乡镇长、分管领导签字并加盖公章,方可上报。

2、调配人员力量。果业普查是一项时间紧、任务重、范围广的工作,各乡镇要充分认识到普查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切实加强对普查工作的组织领导,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确保按期保质保量完成普查工作任务。各地要充分发挥果业协会、合作社的作用,特别是果业协会、合作社的理事(或成员)应积极参与,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配合乡镇、村、组搞好这次普查。各乡镇要指定一名专人(具体负责本县普查方案拟定、日常实施和数据校验汇总工作的人员),负责与县果业普查办公室的日常联络以及普查要求、方法和文件资料的上传下达,并将专人的姓名、职务、手机号码、电子信箱于5月25日前上报至县果业普查办公室。

3、确保普查数据质量。各地要认真做好普查登记工作,确保普查数据全面、真实、可靠、准确,避免出现重登、漏登、少登、多登。普查纸质表格除一类普查对象汇总表(表1—1,表1—2,表1—3)用A3纸张打印外,其余一律用A4纸张打印。

4、加强调度督查。各乡镇每10天上报一次普查工作进度,具体时间为每月逢10日上午10:00之前以电子邮件形式上报县果业普查办公室。县果业普查办公室各巡视督查组将根据各乡镇上报数据材料,进行

信息化管理方案范文2

【关键词】 高速公路 信息化管理 实施方案

近年来,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我国高速公路建设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高速公路运输已经成为交通运输的重要方式之一,越来越被现代运输所青睐。在这种形势下,人们对高速公路的管理水平与服务等级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必须积极推动高速公路的信息化建设,达到各项工作、各项服务的优化发展与进步,提高服务质量,打造出具有更高的工作效率的信息化平台。

一、高速公路信息化管理实施方案

1.1明确高速公路信息化管理的目标

信息化管理需要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动态研究的过程,对于高速公路来说,信息化管理目标的树立也是不断摸索的过程。

第一步,形成一个项目总目标,并对应形成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目标,而且总目标需要落实到高速公路信息化管理的全过程,成为日常管理、决策实施的依据,整体看来,高速公路信息化管理的最根本目标就是达到以下目的:提高工作效率、控制工作强度,控制机械工作,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各部门彼此联系高效工作,达到一切办公信息化,依托于信息网络实现信息的分享与共享,参照员工所在的部门、所负责的工作内容等来进行信息系统权限设定,从而实现整个工作流程、各个部门的信息化管理。

1.2创建高速公路路况信息沟通平台

高速公路信息化管理需要一套健全完善的信息系统,高速公路交通部门可以创建一个属于自身系统的网络信息沟通平台,确保这一信息平台能够发挥全面覆盖功能,既能实现高速公路管理系统内部职员间的互动、交流和沟通,同时,也能依托这一系统来实现对客户的咨询服务。例如:创建高速公路信息网,目前已经形成了中国高速网,凭借这一网络信息系统来面向大众公开信息,例如:路况信息、自驾线路信息等等,为客户提供免费的在线咨询来提高服务质量,从而扩大服务群体。

同时,也应该面向内部各部门职员设定网络登录权限,从而实现交通系统内部人员之间在日常工作、业务等方面的交流,以此来提高工作效率,节省工作成本和时间。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

1.3高速公路通讯系统统一化管理

应该根据业务的流向与数量来构建高速公路通讯网络,这其中要确保其达到经济性、安全性的效果。高速公路通讯系统应该尽量实现同网络信息系统的有效配合。

(1)建设数字监控系统。

一般用在距离较远的高速公路之间的图像传输以及监控,能够凭借更加清晰的数字和图像来实现对高速公路运行状况的监视和监督,在这一方面我省为了解决新通车路段的监控系统无法同监控总部系统有效配合,新路面监控图像信息无法及时输入监控总部的问题。对新开路段建设监控系统联通工程进行了优化设计。考虑现场控制网络采用以太网,用于支持现场控制器与现场控制工作站之间的网络连接,在隧道洞口、车行横通道及每个变电所内各按需配置以太网交换机。语音交换系统采用软交换技术,通话质量,凭借IP化的网络架构将各类不同业务平台纳入到软交换体系中来,充分利用内部网络资源,同时承载语音、视频、数据多媒体信息,提高工作效率。

(2)现代技术的融合

高度发达的通讯技术与信息技术将有效融合,例如:甘肃省建立了公路水路建设与运输市场信用信息服务系统,并设计出了系统应用与运行方案,该系统主要由公路水路建设与运输市场信用信息服务网站和96779综合语音服务系统组成,能够统一公布整个省内公路水路建设和运输市场信用行为、等级等重要信息,依托于96779语音服务系统为运输市场内的工作人员,外部客户等提供信息咨询、查询、投诉等服务。有力地支持着高速公路的信息化管理,同时有效提高高速公路管理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1.4密切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

现代社会,网络信息技术获得了飞速发展,而且也初步实现了省内高速公路信息化的全程覆盖,正在朝着日益成熟完善的方向发展,网络技术日新月异,这就为各行各业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不断发展的网络信息新产品性质和功能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进步,高速公路交通管理部门必须积极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动态发展,要密切关注其发展方向,不断改革、完善自身的网络管理信息系统,从而紧跟时代潮流,实现对社会大众的积极服务,要勇于吸收和引进新型信息技术产品,从而来提升服务水平,能够在最短时间内采用最先进、最发达的信息系统,以此来提高高速公路信息化管理工作效率。

1.5拓宽公路信息化平台使用的广度和深度

高速公路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规划与发展都必须遵照规范的程序,履行科学的流程,这样才能打造出一个合法合规合理的信息化平台,从而为高速公路管理者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实现各项工作的信息化管理。

例如:甘肃省水路安全畅通与应急处置系统工程建设中,已经建设了覆盖全省的统一的交通运输地理信息平台,并整合了各业务局交通地理空间及属性数据,建设全省交通运输“一张图”,实现交通地理信息资源共享,为全省交通行业各部门业务应用系统提供统一的交通地理信息服务。

为了推动高速公路信息化管理,应该从整体上打造出科学的信息化平台,而且必须确保所建设的信息平台能够有一套成熟的管理制度的支持,这样才能推动信息平台顺利发挥作用。

二、总结

随着国家交通建设事业的发展,我国高速公路建设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高速公路运输已经成为交通运输的重要方式之一,越来越被现代运输所青睐。

在这种形势下,人们对高速公路的管理水平与服务等级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必须积极推动高速公路的信息化建设,达到各项工作、各项服务的优化发展与进步,提高服务质量,打造出更高的工作效率。

参 考 文 献

[1]刘强.广州实时路况信息公共服务平台(RTIS)建设构思[J].山西建筑,2010,36(4):365-366.

信息化管理方案范文3

关键词:营销信息化;电力营销;业务流程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3-0048-02

1 系统层次分析

为配合营销信息化建设,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十一五”规划,各地市供电公司须成立“一部三中心”营销业务运作模式,即电力营销部、客户服务中心、电费管理中心和电能计量中心,营销业务运作模式主要通过电费管理中心、电能计量中心、客户服务中心三个集约化的业务中心的专业化管理和营销部的职能化管理实现。

南昌供电公司一部三中心的具体业务如下:

电力营销部为电力营销业务的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和完善有关营业、计量、服务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工作标准和技术规范;制定营销工作计划,检查各项营销制度、标准和管理办法的执行情况,对营销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监督考核;营销指标管理,建立电力销售、市场运营、优质服务、电能计量等营销指标体系,对基层单位的营销指标进行统计、分析、考核;各类营销报表的汇总、审核、上报;负责公司营业抄核收管理,监督基层单位电价执行情况及抄核收工作质量;优质服务管理,制定优质服务措施并监督实施。客户服务策划和服务形象、服务品牌管理,组织客户满意度调查;用电检查、供用电合同和计量管理。组织开展营业稽查、营业普查工作;负责电力需求侧管理,配合政府主管部门推广需求侧管理技术和示范项目,制定本地区有序用电方案,供电预警信息;负责组织收集客户检修计划信息,进行有序用电管理,协调平衡电网的停电计划安排,负责营销信息化、营销技术支持系统建设与管理,负责营销人员业务培训。

客户服务中心具体业务:统一受理客户用电需求,承担客户的新装、增容及用电变更业务处理,并对业务处理过程的进程及时向客户反馈;接受客户的故障报修、咨询查询、投诉举报并跟踪处理;依法开展用电检查和对客户违约用电的处理,开展市场调查,实施需求侧管理,落实开拓市场、有序用电措施;开展客户服务回访、客户满意度调查,定期进行客户服务质量、服务需求的分析,开展市场需求分析预测,并提出开拓市场、改善服务的建议;积累客户信息资源;网省公司依据供电服务标准负责对地市供电公司供电服务质量进行监控与考核。

电费管理中心具体业务:对抄表、收费业务进行安排、监督及管理;对电费核算、发行、电费信息流、营销电费账务处理进行集中统一操作;对销售电量、销售收入、平均电价、电费回收率、电费应收帐款余额等营销指标及工作质量进行统一分析并集中监管控制;协助财务部门进行电费资金流及财务电费帐务与电费信息流、营销电费帐务的核对及销账工作;组织开展电费风险分析与防范,销售情况及专业管理分析等,提出持续改进管理的措施。

电能计量中心具体业务:参与计量器具从选型、招标采购、验收、检定到配送等过程:电能计量器具的选型和招标采购工作由各网省公司负责组织,网省公司电能计量中心和地(市)级供电公司参与;网省公司电能计量中心负责计量器具出厂(到货)前的统一抽检;地(市)供电公司电能计量中心负责计量器具的首次统一检定和配送;县(区)供电公司具体负责电能计量装置的轮换和故障处理工作。

2 信息的标准化

信息标准化工作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作之一,是信息共享、交换和集成的保证, 将贯穿于整个营销业务过程中。在标准化设计中,首先要统一数据格式,例如电价、变电站、变压器等按参数统一代码,其次对电力营销各项业务根据国网公司的标准化设计和流程建立业务流程,通过信息的标准化实现形成上下层业务系统数据交换、同层次业务数据交换的统一环境。

数据的标准化必须解决数据的共享问题。为实现数据中心的数据交换和统一口径,必须有一个规范统一的基础数据编码标准。这个可以按照省电力公司的标准对照库来解决,同时制作数据转换程序解决历史数据转换问题。

建立一套完善的标准代码维护体系和信息技术标准化机制,针对不同专业成立了编码小组,各编码小组对代码条目进行审核确认,最后由专人定时,为营销信息共享和信息集成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3 统一规范的业务流程

南昌供电公司电力营销流程采用的是国网公司统一的业务流程。由于现行的营销业务流程与规范流程仍有差异,需根据标准流程对所有的营销业务流程进行梳理、补充、完善和优化,搭建流程体系。个性化的流程设计完成之后,公司统一,作为企业电力营销业务流程执行的唯一依据,实现“一个企业,一套流程”的管理目标。为应对国网规范流程要求,按照国网公司“一部三中心”的建设要求,南昌供电公司进行了组织机构调整,先后成立了电费管理中心和客户服务中心,将全公司的电费核算和账务处理归口统一处理;客户中心剥离抢修、业扩工程等业务;将表计装接划归计量中心,抢修业务划归配电公司负责等等,这些都是为电力营销业务的规范化奠定了基础。

为防止出现业务流程黑洞,需建立统一的业务流程管理制度。成立专门的部门或者指定相应部门承担业务流程管理的职责,负责组织实施对业务流程的持续优化和改进。建立业务流程设计、、监控、优化、变更方面的流程和制度。根据企业的管理需要,对与流程相关的其他部门的管理信息系统,例如财务管理、物资管理、MIS等在业务流程管理信息系统中基于统一的业务流程进行整合,实现“一套流程、多种应用”的管理目标,提高集团整体管理水平。对南昌供电公司电力营销管理而言,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对业务流程进行分析、整合、优化、重组等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保障整个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的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的管理分为局域网内部安全、Internet安全和与其他系统接口的安全。

要做好整个营销系统的网络安全工作必须首先保证局域网的内部安全,按分工仍是由公司信息中心负责。

Internet安全。由于网络是一个开放系统,任何一台连接Internet的机器都有可能被其他人访问,因此,为了防止非法用户的入侵或恶意的攻击,保护企业内部Intranet网络安全,必须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建议营销网络与Internet网络分开,对确需要上网的服务器例如短信文件服务器由专人负责。物理上隔离,最大限度地防止INTERNET的冲击。

与其他系统接口的安全。随着联机实时业务的发展(如银电联网等、预付费系统等),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将不可避免地与越来越多的接口进行必要的数据交换,而在这种交换中,必须考虑如何来保障数据库系统的安全,避免非法访问,保证数据发送和接收的准确性。为保障系统主机及数据库安全,在与接口进行数据交换时采用专门的前置机与其他系统进行对接,在前置机前面安装防火墙,避免了系统对网络主机的直接访问,可以有效地保障数据安全。同时,为保证信息传递的安全,对于网上传递的关键信息,如登录用户名、口令、客户电费信息等,为防止被窃取,使用信息加密技术进行处理。

5 分层实现,分步实施

根据信息化战略要求,前面系统框架的建立,系统功能和系统层次分析,要实施电力营销信息化管理战略只能走分层实现、分步实施的道路。

信息化工作的推进已不再是单纯的推广使用信息系统的问题,其已经涉及到组织机构的调整和业务流程再造,这些工作涉及营销、生产、调度、财务等多部门,需共同协作配合完成。以电力营销系统为例,整套系统分为客户服务、计费与营销账务管理、电能计量管理、电能信息实时采集与监控、市场管理、需求侧管理、客户关系管理、营销分析与辅助决策模块,这当中已经全部实现信息化管理只有电费管理、电能计量和客户管理三个,后面的电能信息实时采集与监控模块目前是通过接口程序实现数据共享,还远未达到联动的效果;需求侧等四个模块相关业务仍为手工阶段,实用化还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做支撑,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要做。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信息化进程只能走分层实现,分步实施的战略。

建议南供信息化的分布走方案是:借助“SG 186工程”的实施,在2009年完成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的升级,完成实时采集、台线管理、即时缴费等系统的接口并逐步完善达到联动,真正实现数据共享,在三年内实现客户管理、需求侧管理等系统实用化。

参考文献

[1]范玉顺.信息化管理战略与方法[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傅景伟.电力营销技术支持系统[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

信息化管理方案范文4

1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提出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的飞速发展,我国对工程项目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项目本身的难度系数也在逐年增大,然而以往的管理模式大多以建设指挥部为中心,建设指挥部也是在工程开始时临时建立的,非但没有专业的理论知识也没有丰富的经验,由于建设的指挥部对于工程的不熟悉,再加上没有固定的规律和方法,不但造成了设计、施工等各个方面信息的脱节,而且导致工程的工期也受到了影响。与传统的管理模式相对比,采用信息化方式,通过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可以加快信息的传递,使得信息传递过程既快速又准确。有资料显示,运用互联网技术可以缩短建设周期,还可以降低工程的成本。与此同时,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会提高企业在建筑市场的竞争力,促进建筑行业向更好地方向进一步发展。

2采用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

(1)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工程项目管理采用信息化管理方式,建立一个可以共享数据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可以随时对信息进行查询,完成信息的交流。对变化的数据、信息进行实时的更新,这样不但可以确保信息传递的及时与快捷,同时也为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判断提供依据,保证了工作的准确性,减少错误的次数,提高工作效率。(2)保障了信息的透明度工程项目信息公开、透明,是工程规范运行的前提,通过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建立信息平台,在平台上各个部门的信息都是公开的,且信息都是以项目为主线的,将信息串联在一起,可以使项目看上去非常直观和全面。同时,信息透明可以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可以避免因为信息不准确导致的工程损失。(3)有助于整体的调度和管理利用信息化管理可以对工程整体进行有效的控制,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有很多信息都是在不断变化与更新的,采用信息化管理就可以使决策者在确定信息和数据之后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和决策,从而对项目的整体进行调度和有效的管理。

3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现状

由于建筑工程管理极其重要,所以必须要逐步实现与完善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近年来,项目管理信息化的水平逐年提高,一些规模比较大的企业也已经建立了局域网,方便内部信息的交流与沟通。但是还不太完善,所以项目各参与方之间也没有完全实现信息共享,仍然存在信息孤岛现象,造成了大量信息的浪费。对于信息化的软件方面,我国目前的信息化软件与国外仍然有着很大的差距,国外主流的项目管理软件主要有P3、MSProject等,我国现在仍然在采用许多国外翻译过来的软件,但是由于国内外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导致软件不适用,还需要进行一定的二次开发,才可以调整为适合我国的管理软件。大部分的企业目前也都已经应用了管理软件,用软件来辅助管理,其中有一部分企业还设计了适合本公司的管理软件,功能不全面,只能进行基本的管理,后期仍需要进一步开发。而在施工方面还是没有比较完善的软件进行管理,不能对施工的信息进行实时的掌握。总的来说,我国工程管理信息化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与发展,但仍需进一步完善与开发。

4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遇到的问题

(1)各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程度不同每个行业在提出新的想法、新的思路时,往往都会伴随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当然,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也不例外。有些企业不敢尝试新的方法,所以并没有引入信息化,还是按照以往传统的管理方式。有些企业敢于接受新的挑战,但是由于公司规模小,引入信息化的软件就需要大量的资金,不得已放弃了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只有少数企业引入了信息化软件,走入信息化的轨道。但是由于我国刚刚引进信息化的理念,我们正在使用的很多软件都是国外的成品,在有些地方不能完全与我国的工程相匹配。(2)没有统一的数据标准由于国外软件开发比较早,现在在使用的软件也已经基本可以很好的应用在工程项目中,国外有着统一的数据标准,公共数据编码也基本一致,有着比较完整的数据库。而我国软件开发的比较晚,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数据标准体系,公共基础数据的编码也不一致,正是由于这种不一致,使不同软件在对接的过程中信息对接不上,造成管理的脱节现象发生。(3)缺少人才,工作人员素质低目前,在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中缺少既熟悉工程项目专业知识又熟悉计算机技术的人才。员工的综合素质也直接影响项目的管理模式,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使企业储备一些既了解工程项目的专业知识、又有丰富的工程经验同时还可以熟练操作计算机的高科技人才。

5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解决方案

(1)大力宣传,不断推广信息化管理模式很多企业之所以没有引入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主要是因为没有足够地了解信息化,不知道信息化的优势以及它可以给企业带来的收益。所以需要政府等相关部门对信息化的管理模式进行推广宣传。加强企业对项目管理信息化的重视,保证信息化在项目中有效的开展,同时也需要引入或者设计一款适合自己企业的管理软件,加大在信息化管理方面的投资,促使数据和信息在管理平台上共享。(2)对信息化软件进行改进,使其效果达到最优我国现在有部分企业正在在使用与信息化相关的软件,其中大部分软件都是基于国外的工程项目而开发的,然而国外和国内的工程项目情况有较大差异,使用起来不能完全匹配。我国自己的项目管理软件市场还尚未成熟,仍处于开发探索阶段,虽然有一部分软件,匹配度也还好,但是和国外的软件相比还是比较落后,仍然需要计算机方面的人才对信息化软件进行不断的改进,通过对国外成熟的软件进行二次修改,使其与我国的项目相匹配,达到效果最优。(3)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缺少数据的统一标准,会导致软件及各参与方的大量数据和信息不能互相交换与共享,也正是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体系才导致信息孤岛的产生,给各个部门信息数据共享和交换带来不便,造成一些信息和数据的反复录入,造成了不必要的重复。而国外的信息标准化已经基本实现,可以完成标准的数据输入输出,有利于数据和信息的交换。我国应该以国外为参考,设计建立一套符合我国的数据标准。(4)大力培养高科技人才,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人才可以推进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想要推进信息化管理模式,必不可少的就是培养人才,因此也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学校和企业进行鼓励,可以通过开设培训课堂,为大家提供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定期组织并开展信息化的学术交流和研讨,进一步的提高管理人才的素质。也可以对优秀的员工提供出国学习的机会,扩展员工的视野,为信息化管理提供新思路。

6总结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得到广泛的应用,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也有了新的突破,实行项目管理信息化,不但可以改变在项目管理过程中信息传递不通畅的问题,也可以使企业对项目信息实现实时管理。从开始实施信息化管理到现在,我国在管理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信息化是新兴的管理模式,仍然面临着很多的问题,我们必须不断突破,在探索中成长,早日真正实现建筑业中的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

参考文献

[1]陶庆,王红春.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7,23(1):77-80.

[2]胡涂难.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初探[J].智富时代.2016,(10):163.

[3]喻颂华.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探讨[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96-99

[4]郭鲁.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探讨[J].企业经济,2012,(1):52-54

[5]欧阳真.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系统现状和发展趋势[J].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2011,32(1):50-53

信息化管理方案范文5

关键词:劳动就业;信息化管理;建设;规划方案

中图分类号:TP39

1 劳动就业管理部门信息化建设概述

1.1 劳动就业管理部门信息化建设目标

在劳动就业管理部门信息化建设与规划过程中,应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实际状况,以及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形成依托基础信息服务平台,有效整合信息资源,以服务社会为目的的人事人才服务管理理念,充分考虑劳动就业管理部门的政务需求,采用先进的电子政务系统开发技术,着力打造统一规范、先进实用、功能齐全、操作便捷的劳动就业管理部门信息化办公平台。利用该信息化平台向下可以不断优化和完善核心业务系统的建设,进一步规范劳动就业管理部门业务办理流程,从而提高业务办理的效率;向上可以有效实现劳动就业管理部门各应用系统的整合与集成,提高整个部门IT应用架构的关联度与集成度,从而提高对部门领导的决策支持能力和知识支撑能力;对外持续完善和丰富公共服务渠道,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强化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对内可以加强综合业务平台的建设,不断提高劳动就业管理部门办公和决策的网络化、数字化管理水平,降低事务性消耗和行政管理的成本。

1.2 劳动就业管理部门信息化建设内容

劳动就业管理部门信息化办公平台建设后可将办公业务和信息服务统一集中到一个平台上,主要提供统一的数据库服务,统一的用户认证登录服务,统一的权限划分和角色配置服务以及统一的工作流程配置引擎和全站搜索服务,最终建立统一的政务协同基础平台和统一的政务内网信息门户,为劳动就业管理部门各种政务工作提供支撑服务。

其中,劳动就业管理部门信息化办公平台建设的主要内容如下:一是协同办公平台,用于支持业务开发的公共平台;二是通用办公平台,包括政务管理、公文管理等功能的通用行政办公系统;三是内部门户平台,用来实现整个部门IT的应用集成和内容集成;四是义务流程统一管理平台,该平台可以为劳动就业管理部门政务信息系统以及相关的办公系统等提供统一的业务流程服务;五是数据集成平台,该平台用来建立一个可实现不同业务系统间的数据同步、共享、交换的数据处理中心,从而有效解决不同业务系统间的信息孤岛问题;六是用户统一身份认证中心,通过建立统一的用户身份认证管理系统来解决用户访问平台的权限和身份真实性安全认证的问题。

2 劳动就业管理部门信息化建设规划中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2.1 坚持科学规划,避免网络和信息滞后的问题

像城市建设的规划一样,劳动就业管理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也应做好开始的规划工作,应坚持用发展的眼光进行科学规划。其中,在规划时最重要的是要解决网络和信息滞后的问题,要求相关的规划方案要立足于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充分利用现有的基础条件和信息资源,建立集劳动就业管理部门的电子政务以及面向社会的远程培训、便民服务等若干应用系统与一体的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同时,还应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开发和建设具有地方信息特色的数据资源库,从而有效避免信息化建设中网络滞后和信息落后的问题。

2.2 强化就业服务能力,解决就业服务平台深度和广度覆盖问题

建设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作为一个专门针对就业服务部门业务管理软件和就业服务平台,应该在积极促进就业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因此,必须全面深入的推动就业服务平台向各个基层单位的延伸,全面推动各级劳动就业管理部门全面应用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以确保上层决策者充分、准确、快速掌握各基层的就业情况,为其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另外,要确保为地方就业人群提供规范、标准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为就业者提供良好的标准化就业服务。

2.3 加强应用系统整合工作,解决平台协同应用的问题

信息化建设工作不仅要提高业务服务能力和效率,还要解决各级业务办理人员的业务办理问题,但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各级决策者全面、准确、快速的掌握各项数据和指标,为决策提供科学、准确地支持。因此,相关的劳动就业管理部门应利用门户技术、关联分析技术、应用整合技术、数据仓库等复合型IT技术,加强部门应用系统的整合,提高应用协同能力和决策支撑能力,从而为各级员工提供一个集成的日常工作平台,为决策层提供一个高效的决策分析平台。

2.4 坚持高效率应用,解决应用水平不高的问题

要提高劳动就业管理部门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实现办公的信息化,关键是要提高信息化平台的应用效率。一方面,要积极推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管理信息化,在提升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整体功能的同时,提高其管理和服务水平;另一方面,要推动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各相关社会事业的信息化,整合一批能够为社会提供普遍服务的公共信息资源,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

3 劳动就业管理部门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设计

3.1 设计思路

随着J2EE技术和中间件产品的日益成熟,劳动就业管理部门信息化建设所依靠的支撑平台的设计可以采用基于多层框架结构和组件技术的符合J2EE规范的平台设计策略,严格按照国家相关部门规定的电子政务规范和数据设计依据标注,以实现劳动就业管理部门各个职能部门的信息化办公,全面建立安全可靠、经济实用、灵活便捷、易于维护的电子政务信息化办公支撑平台。

另外,为克服平台开发效率低等问题,引入基础平台作为业务系统开发的技术框架,该技术框架以通用技术架构(如MVC)为基础,通过业务组件实现平台的共,然后再依靠应用支撑层,将组成应用的业务组件整合在一起,显示给用户。最后由专门的开发人员根据接口规范,合理设置接口属性,科学处理各业务系统的业务逻辑,为业务实现提供灵活、高效的实现途径。

3.2 支撑平台体系框架设计

为了满足平台体系可扩展性、安全性、系统性、技术的先进性和成熟性以及经济性等特点,可采用基于SOA的中间件技术搭建应用平台,从平台部署逻辑结构可以将其划分为:如下五层:一是网络层,主要包括对网络安全、网络管理、交互标准和通讯协议的管理;二是支撑层,由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操作系统组成;三是信息资源层,包括信息共享域和数据交换域;四是应用层,主要由工作流管理平台构成;五是展现层,包括内网信息门户、领导办公门户、内容管理以及即时消息通讯等。

整个支撑平台体系的核心包括应用支撑域、信息共享域、数据交换域三部分。其中,应用支撑域集成有内部办公、政务门户以及内容管理功能,主要为劳动就业管理部门的政务应用提供流程管理服务;信息共享域是以接口封装的形式为应用支撑域中所需要的应用资源提供统一的数据访问服务,从而有效解决不同业务流程的“信息孤岛”问题;数据交换域以信息资源数据中心为基础构建了可覆盖劳动就业管理部门所有业务的数据交换平台,完成劳动就业管理部门政务系统业务数据的同步、回转、合并等一系列操作。而基于MQ的消息中间件为整个应用支撑平台的底层数据传输通道,提供了安全保障机制,可以很好的保证核心业务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姚诗慧.劳动保障部门信息化建设方案探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5.

[2]丁新军.人力资源保障部门信息化建设方案的实施分析[J].计算机科学与探索,2010,19.

信息化管理方案范文6

摘要:档案管理信息化是档案管理工作的大趋势。文章分析了档案管理信息化为传统档案管理工作带来的巨大机遇,从地方院校特点出发,指出了当前地方院校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发展重点和对策。档案管理信息化是档案管理工作的大趋势。文章分析了档案管理信息化为传统档案管理工作带来的巨大机遇,从地方院校特点出发,指出了当前地方院校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发展重点和对策。

关键词 :档案管理信息化 地方院校 共享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数字化、信息化手段突飞猛进。特别是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的运用和飞速发展,互联网+成为我国经济社会进入新常态的新的发展引擎。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给传统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一、信息化为传统档案管理带来的机遇

长久以来,提到档案管理,往往使人联想到档案室、档案橱、档案袋、文件夹,与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不搭界。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档案管理信息化,给传统档案管理带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

所谓档案管理信息化,通俗地讲,就是在档案管理的入档、保存、查询、利用等各个环节,运用现代的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实现方便、快捷、安全地处理、管理、开发利用的过程。与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相比,档案管理信息化具有占用空间小、对保存环境要求低、不易损毁、存储方便、查询快捷、易于复制、利于传播、方便共享的优点,通过计算机、服务器就能存储海量的文字、音频、视频等各种介质档案,给传统档案管理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1.改进储存保管方式,提高了档案管理的安全性和保管期限。数字化、信息化的档案管理是对传统档案储存、保管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也是有效补充。它能避免传统档案保管受外界环境影响大的弊端,如受潮、虫蛀、灾害风险等,也能杜绝因档案反复查询、借阅等容易造成的遗失、损坏等隐患。原始档案与数字档案相结合,甚至根据保管时效、重要性等选择只保存数字档案,将大幅度节省档案保管场馆与经费,为档案工作开创新局面。

2.方便查询、复制,充分发挥档案的信息功能。档案是重要的信息资源,档案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通过提供佐证和相关资料,促进管理的规范化和决策的科学化,而且能为相关领域的调研分析、文献研究提供研究对象和证据资料。尤其应该指出的是,随着对档案的开发利用,随着档案信息共享的提升,“死档案”变成“活数据”,其重要性将获得极大提高。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将极大地方便档案的检索查询、复制引用,从而使档案的信息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3.在线检索、联网共享将使档案功能产生质的提升。孤立的档案资料,经过信息化的处理手段,通过互联网平台,连接成线成网,实现联网共享,将在大数据、云计算等背景与平台下,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使档案工作和档案功能产生质的飞跃,其重要性将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而逐步显现。

二、地方院校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地方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和主力军,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地方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骨干力量。无论是学校数量,还是在校生规模,地方院校都占全国高等教育的绝大多数。但与全国重点高校相比,地方院校在办学条件、经济实力、政府支持力度等方面都不可同日而语,档案管理工作基础薄弱、投入不足、信息化程度低,难以适应信息化需求。

1.重视程度不够。受办学条件、资金实力等方面的限制,地方院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往往起点低,底子薄,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不同程度地存在档案馆藏面积不足,设备陈旧,专业人员缺乏的问题,甚至部分学校的档案管理仅限于人事档案的保管和公文的保存,分布在各个职能部门,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无从谈起。

2.投入不足。档案管理的信息化需要一定的投入,需要经济实力作为支撑。部分地方院校因为扩招和新校区建设,负债累累,有限的财力被优先用于保障教学、科研,作为小配角的档案管理自然投入不足,限制了场馆建设、信息化设备投入、人才引进和培养。

3.信息化程度亟待提高。首先是受管理体制及缺乏标准化的限制,档案分散于各个职能部门,没有实现校内联网、共享;其次是档案管理以传统方式为主、原始档案为主,多数未经过数字化处理,不适应档案信息化管理要求;再次是即使经过数字化、信息化处理,往往不能实现在线查询检索,未与社会联网,没有实现共享,没有充分发挥档案的信息效能。另外,地方院校档案管理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管理体制不协调、标准规范相对滞后、管理人员素质不平衡的问题,不适应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三、加强地方院校档案管理的重点和对策

加强地方院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必须立足院校实际,根据本校的经济实力和工作基础,先易后难,突出重点,强化特色,逐步推进档案管理信息化。

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纸质档案管理。首先从思想上重视档案工作,提高对档案信息价值的认识,逐步完善档案场馆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档案管理工作提供必要条件;其次要完善管理体制,加强档案标准化建设,按统一标准,及时做好相关档案的入档、采集、保管,把分散在各部门、各院系的档案集中管理;另外,考虑到我国的具体国情以及地方院校的实际情况,在很长时间内纸质档案仍是档案管理工作的主体,其特有的法律效力及原始凭证性质非电子档案能够替代,不能因为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趋势而忽视纸质档案的管理。

2.加大信息化投入,强化档案的数字化和电子档案的收集、归档。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档案信息化工作的投入,配备必要的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数码相机等设备,逐步开展纸质档案的数字化加工和信息化处理,实现纸质文件、照片图纸、音像资料的数字化存储。同时,重视对电子档案、电子文件的采集、归档工作,发挥电子方案方便检索、存储、复制、传播的优势,作为纸质档案的有效补充。

3.逐步创造条件,实现档案信息的共享。通过构建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完善数据库建设,利用局域网和互联网平台,实现校内查询、检索、共享。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通过数据加密、访问权限、安全通信等手段,实现档案信息的网络共享和在线利用,充分发挥档案的信息功能。

4.突出院校特色,提高档案信息对学校发展的贡献度。无论是综合性院校还是专业院校,虽然发展水平不同,办学历史有长短之分,但都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也在办学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培育了自己的重点学科和培养方向。发挥本校优势,突出自身特色,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重点做好有特色、本校特有档案的管理工作,如重点学科、特色专业、历史名人、校史沿革等档案管理,能发挥档案的独特价值,为学校的发展提升服务。

参考文献

[1]俞志华,王军宁.数字化时代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2):78-81

[ 2 ] 孙桂秀. 信息时代档案管理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J ] . 科技信息,2007(35):481-482

[ 3 ] 郭鸿雁. 加快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J ] . 商丘职业学院学报,2012,11(4):119-120

[4]高力.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中外企业家,2011(5):184-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