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和减排具体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节能和减排具体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节能和减排具体措施

节能和减排具体措施范文1

关键词:低碳发展 转型计划 家庭与社区

从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整体角度来探讨人类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难题,已成为当今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根本途径。英国政府的《英国低碳转型计划》,是国家的战略性文件,也是目前西方发达国家中应对气候变化最为系统的政府白皮书。研究该计划中家庭及社区的低碳化措施,对于中国家庭及社区的低碳化改造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一、《英国低碳转型计划》及其现实意义

作为低碳化发展的行动路线图,英国政府在《英国低碳转型计划》中首次规定了国家的“碳预算”,提出在1990年基础上,以2020年为时间节点,将碳排放量减少34%的总目标。具体分为电力及重工业、交通、办公区域、家庭及社区和农业五个领域(如图1所示),其中,家庭及社区的减排任务仅占减排总目标的13%,但是家庭及社区的碳减排幅度却是五大领域中最大的。英国政府计划从2016年起,新家庭住房与社区实现零碳排放,即实现该领域100%的碳减排幅度。这意味着需要从经济、政策以及管理等各个层面制定一系列具体且优质的计划来实现家庭及社区的低碳化改造,个中不乏经过实践验证,兼具灵活性及创新性的政策措施,值得我们学习与研究。

二、《英国低碳转型计划》中家庭及社区低碳化措施的特点

英国政府意识到,家庭及社区的碳减排不应停留在替换局部基础设施或是限制住户用能等“点”上,而是应该更多地从家庭整体能源供需、能源政策、节能措施之间的相互影响、有效作用等“面”上,进行整体评估,系统优化。

(一)“整个房子”的节能方法

《英国低碳转型计划》提出的“整个房子”节能方法,是指将一个家庭的能源需求和二氧化碳排放作为整体考虑,并相应地建立一整套全面的措施来解决这两个方面的问题。由此,根据整个房屋的特点,对房屋的基础设施进行系统优化及技术改造,将所有能够为居民节省能源的措施进行整合排序,形成相互关联的一系列措施,包括适用于房屋的可再生能源措施。

“整个房子”节能方法的优势在于,它保证了将住房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评估,有利于所有减排措施按照有效次序排列,从而将能量损耗减至最低。

(二)“智能仪表”的改造方案

“智能仪表”是英国能源公司为用户提供最大限度节能技术的关键。安装智能仪表,一方面,让居民知道他们使用了多少能源,他们在这方面的开支是多少,从而鼓励他们采取行动,提高能源效率;另一方面,也能帮助政府和能源公司及时得到信息反馈,进而为客户提供一系列以减少碳排放量为目标的措施。英国政府已承诺授权智能仪表的安装,并制定了一项时间进度表,使所有家庭到2020年都能配备智能仪表。

(三)社区间的协作

《英国低碳转型计划》指出,帮助社区采取行动向低碳转型是政府战略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社区间的相互协作通常比单独行动能获得更大的收益,关键在于整合各个社区资源,创建一个活跃的社区创新与思考的环境,让居民齐心协力为社区制定计划,学习如何在实践中进行合作,同时让人们在知情的情况下进行选择,从而使绿色生活变得更容易,并且成为一种标准。

《英国低碳转型计划》对政府工作的重要意义:首先,目前气候变化已成为重要的世界政治话题和道德旗帜,实施《英国低碳转型计划》有助于英国政府进一步巩固英国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的地位。其次,该低碳转型带来的经济刺激将有助英国走出当前的经济危机,并提供大量新的就业机会。据英国政府预计,到2020年,将有超过120万人从事“绿色经济”工作。

三、中国家庭及社区低碳化的现状及问题

随着经济和城市化的持续发展,中国的建筑耗能已成为工业耗能、交通耗能之后的第三大“耗能大户”。不少建筑存在设计、规划不合理,建筑墙体不保温,节能效果差,很少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等问题。家庭及社区的碳排放更是伴随着建筑总量的不断攀升和居民对住房舒适度需求的提高,呈急剧上扬趋势。尽管目前家庭能源消耗在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不是很高,但却是我国能源消耗增量中的重要部分,而且在未来我国能源消耗中的比重将越来越高。中国家庭及社区低碳化政策的推行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政府政策占主导,激励政策及手段的运用相对有限

综观国内家庭及社区低碳化的政策,几乎都是政府行为贯穿始终,居民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公众参与低碳化改造的方式和渠道都比较少,尤其是通过激励政策及手段推进低碳化改造就更为有限。一个明显的例子,有市民在家中安装了一套太阳能发电系统,结果遭遇无法入网的尴尬,所发的电能非但没有经济回报,还因带动电表而倒贴电费。

(二)低碳化政策的实施效果欠佳

虽然我国先后了《节约能源管理暂行条例》、《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节约能源法》、《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等法律法规,有关部门也曾提出支持能够有效节能的能源管理公司,但这类公司却因筹资困难、业务难以展开等原因而得不到发展。有关部门又拿不出比较具体的方案和切实可行的措施,所以,低碳化政策实施效果欠佳。

(三)居住舒适度与低碳化间的矛盾长期存在

随着经济的增长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住宅的舒适度要求越来越高。一方面,中国需要争取碳排放空间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另一方面,又要为实现未来低碳化的发展目标大幅度地削减碳排放量。如何解决这一矛盾,这就要求有关部门有选择地借鉴《英国低碳转型计划》,建立和健全一整套的法律法规体系。我国已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向世界承诺,2020年碳排放比2005年减少40%。这给每个单位、每个社区、每个家庭传递了节能的信号和挑战的压力。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家庭及社区低碳化改造是否合理,已成为中国低碳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如何借鉴英国碳减排计划中的创新亮点,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缩小我国低碳化政策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四、《英国低碳转型计划》对中国家庭及社区的启示

(一)完善相关法规与多种政策激励

从英国的经验看,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促进碳减排的根本保障。英国制定的《气候变化法案》是世界上第一部同类法案;英国也是第一个用法规形式引入“碳预算”,为二氧化碳总量排放封顶的国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应尽快建立健全以节能减排为主要内容的法律法规体系,可以考虑成立类似于英国“气候变化委员会”的独立监督机构,专门负责节能减排的监管工作,严格节能减排执法,监督检查各类违法违规行为。此外,对居民用户的减排激励,不是单一政策就能完成的,需要经济、行政、信息手段共同的作用。

就中国而言,在目前的温室气体排放中,化石燃料约占80%。到2020年,要将温室气体的排放较目前减少20%,能源资源(包括能源效率)的碳生产率必须较目前提高65%。生产、转换并分配热量的两大主要部门是电力和石油天然气行业。为了满足减排目标,这两大行业需要进行重大的转型。电力部门需要在2030年前每年削减6Gt的CO2e排放量,就必须改变其能源结构,在太阳能、风能或者其他可再生能源技术上实行突破。

为了系统实施低碳政策,电力部门应该动用所有可能的手段,发展并部署碳的捕获与封存技术,实施低成本和标准化的减排规划,并将可再生能源网络技术引入家庭及社区,谋求中国家庭及社区低碳改造的有效途径。

(二)系统优化创建美好家园

从英国的低碳转型计划看,家庭及社区的低碳化转型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对能源政策、能源价格、环境影响、供需平衡等多方面进行系统化选择后的发展趋势。目前,欧盟、美国、日本都已将绿色建筑列入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促进节能低碳的重点领域。尽管使用节能技术会使建造成本提高10%-15%左右,但节能效果的产生将逐步收回这些付出。因此,为了达到减排的预期目标,应该因地制宜地制定不同的建造方案,并从节能的角度对老建筑进行改建。

从中国的“十二五”规划看,对于家庭及社区的低碳化改造也不再停留在口头宣传上,而是为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改变发展模式,制定了行动路线图。根据规划,电力方面要重点转变发展方式,并围绕电源结构、电网建设、电力、电价改革等方面展开,清洁能源的比重将从2009年的24%上升到2015年的30.9%、2020年的34.9%。煤碳方面要着重煤企并购重组,大型煤碳基地建设,煤碳工业节约化、低碳化将成为主要抓手。要求各级政府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有效运用行政力量,把低碳消费的理念,向家庭和社区推广、试点,让每一个居民都积极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家庭做起,提倡绿色的生活方式,树立节能减排意识。通过社区间的合作,通过家庭和居民的实践,总结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低碳发展方式。

(三)以人为本保障最弱势群体利益

英国政府在推行低碳计划时,从三个方面考虑了弱势群体的利益,即家庭能源使用效率、家庭收入和能源价格,并给予一定的照顾。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处于弱势群体的比例显然比英国更高。这些处于城市弱势地位的人群,面临着生存困境、机会困境、权利困境等多重困境,这就决定了他们对需要预先支付成本的低碳化改造政策,会具有相对比较复杂的看法、情感和思想。因此,借鉴《英国低碳转型计划》中保障最弱势群体利益的做法,矫正部分最弱势群体对低碳转型及改造的认识误区,拓宽他们参加低碳转型的渠道,减少心理落差,增强其对家庭低碳转型前景的信心是很有必要的。

中国家庭及社区在低碳转型过程中,仍有很大一部分消费者不能确定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采取什么行动为气候变化做出努力,这就需要政府采取激励措施。首要的行动应该是建立基于市场的刺激手段与方式,倡导消费思维的创新和行为的变化,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进行教育,并提高消费者的意识,提倡绿色家园,努力减少碳的排放,鼓励家庭和社区利用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在设备的转换和安装过程中,或多或少会给消费者增加成本和支出,这就需要政府提供新的资金和不同形式的财政支持,进行体制创新,实施新能源价格补贴,或给予一定的税费优惠和现金补贴,从新的更为全面的角度来考虑节能减排,从而更有效地探索节能减排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 城市发展研究,2008(4):98-102.

[2] 于一凡,田达睿.生态住区评估体系国际经验比较-----以BREEAM-ECOHOMES和LEED-ND为例[J].城市规划,2009(8):41-44.

[3] 张洁, 龙惟定.英美可持续区域评价体系能源条款分析[A].2009年上海市制冷协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

[4] 刘毅.居民节能意识及节能行为调查分析[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9(4)59-62.

[5] 姜胜洪.当前中国城市弱势群体的舆情分析[J]. 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2009(2):40-41.

[6] DCLG (Department for Communities and Local Government), 2008 DCLG.. The code for sustainable homes: setting the standard in sustainability for new homes. The Stationery Office, London.

节能和减排具体措施范文2

变强制为激励

在税收上做文章

通过实施减免税鼓励企业和私人节能,这是一些发达国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措施之一。

英国对所有的商业用电单位征收气候变化税,这一全球首创的新税种于2001年开始实施。气候变化税的税率十分复杂,所列44个行业的税率都不一样,体现了高能耗、高排放就要高征税的原则。英国政府有一个减排协议体系,根据自愿原则,如果企业和政府签订了减排协议,并且在规定时间内达到了减排目标,气候变化税就可以减征80%。英国政府的思路不是强制企业减排,而是鼓励和刺激企业减排。

英国政府还制定了一个详细的产品目录,如果企业购买了目录上所列的节能型技术和设备,政府就给予企业一定的税收优惠。消费者购买了有A+标识的冰箱,政府就对每台冰箱做一定数额的补贴。再如,英国对每度电征收4便士的消费税,但对风电和热电联产则不征税,这本身就是对发展可再生能源和促进热电联产的鼓励。

荷兰政府也制定了一个目录,明确规定了能够享受能源税收优惠政策的主要项目类型。如,建筑物的保温隔热,余热、太阳能、风能的利用等。

在法国,如果企业或消费者购买了政府公布目录上的产品,政府就给予企业或消费者设备价款15%~20%的补助。日本则对使用列入目录的111种节能设备实行税收减免优惠,减免税收约占设备购置成本的7%。在日本、丹麦、德国等国家,对消费者购置新型、清洁和高能效汽车,政府都给予税收减免甚至补贴;如果购买高排量的汽车,则要缴纳“绿色拥有”税。

2005年7月29日,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新的综合能源法案,主要是以减税等鼓励性立法措施,刺激企业及家庭、个人更多地使用节能、洁能产品。该能源法规定,在未来10年内,美国政府将向全美能源企业提供146亿美元的减税额度,以鼓励它们采取节能、洁能措施,鼓励企业使用再生能源和无污染能源。在私人住宅等方面,也拿出13亿美元的优惠,鼓励人们使用零污染的太阳能等。如,私人住宅更新取暖、空调等家庭大型耗能设施,政府将提供税收减免优惠,甚至更换室内温度调控器、换窗户、维修室内制冷制热设施的泄漏等,也可获得税收减免。在私人使用太阳能设备方面,能源法的优惠幅度最大,规定购买、安装太阳能设施和光电设备30%的费用可以用来抵税。能源法中有多种鼓励使用节能环保型汽车的措施。如,购买重量在8500磅以内、燃油效率是2002年款汽车两倍的混合燃料运动型多功能车(SUV),可享受1600美元的减税优惠。此外,还可得到1000美元的节约优惠,因为预期该车在生命周期里会节约3000加仑的燃料。

公共财政支持

公共财政支持节能已经成为欧盟成员国推动节能工作的有效措施和途径。各国通行的做法是对节能设备投资和技术开发项目给予贴息贷款,或无(低)息贷款以及为贷款提供担保。

在英国,政府面向大企业设立了减排基金。企业可以参加政府的减排基金竞标,中标的话,就可以用基金的钱来搞减排项目。达到了减排目标,还可以享受减税的优惠。英国政府还专门为中小企业设了一个碳基金,每年5000万英镑,一个项目最多可以申请到10万英镑,用于咨询节能技术和购买节能设备。凡是与政府签订减排协议的企业,都可申请一定数量的无息贷款,用于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等。

法国环境与能源控制署和中小企业开发银行于2000年11月成立了节能担保基金,专门对中小企业在节能方面的投资提供贷款担保,保证了中小企业提高能源效率方面投资的贷款。

美国有21个州设立了节能公益基金,主要通过提高电价的2%~3%来筹集资金。基金由各州的公用事业委员会负责管理,相关部门和单位可以申请并利用该基金开展节能活动。

利用市场机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这是一个创举。从2005年1月1日起,覆盖25个成员国的欧盟内部温室气体排放许可贸易机制(EU ETS)正式启动。政府给企业颁发碳排放许可证,每个许可证都有一个许可排放标准。如果企业的实际碳排放量大于标准,那么,这些企业就必须从那些实际排放量低于标准的企业那里购买“排放量配额”。这样,企业就有两个选择:或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减少排放量;或购买“排放量配额”。由于实际交易价格越来越高,企业大都选择技术改造之路,这样,整个排放量逐渐减少,全社会能效逐步提高。欧盟确信,排放贸易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可以使欧盟实现“京都目标”的成本减少35%。

政府率先垂范

政府是社会行为和公共道德的示范和标杆,政府机关自身对于节约的重视程度影响着公众节约意识的养成。

浪费也是腐败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没有统一的政府机构能源消耗标准,没有建立有效的能源体制报告制度,没有节能考核奖惩制度,节能工作基础薄弱。同时,也没有相应的机构、专门的人员负责此项工作,也没有相应的规划和政策。

政府部门的隐性浪费现象尤其值得关注。一些政府公务人员缺乏“浪费也是腐败”的意识。政府部门召开工作会议,住宿、开会等大多选择星级宾馆;有些政府官员偏爱大排量公务车,以显示其地位;有些地方政府的办公大楼、培训中心越建越豪华,内外装修片面追求功能而忽视了节能。

政府部门节能的潜力相当大。权威部门测算,我国政府机构(包括教育等公共部门)的能源消费约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5%,节能潜力为15%~20%,能源费用超过800亿元。北京市的一项调查显示,48家市、区政府机构2004年年人均耗能量、年人均用水量和年人均用电量分别是北京市居民的4倍、3倍和7倍。

实行“绿色采购”

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节约能源的许多具体措施,都是从政府部门开始实施的。例如,加拿大由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和环境部协调确立了政府用车所要实现的环保目标,并通过“绿色采购”政策和其他配套措施来削减车队和其他领域的能源消耗,大幅度降低了温室气体排放量。美国也已广泛实施了政府清洁用车方案。

美国联邦政府年能源消费量约占美国当年能源消费总量的13%。在1991-1998年期间,美国共了10份行政令和两份总统备忘录,要求政府机构加强节能工作。白宫制定的节能计划要求政府公共设施购置和使用高效节能产品。由于采取了这些措施,美国政府每年节约了两亿多美元的能源费用支出。澳大利亚也非常重视政府机构能耗的降低,联邦政府规定,所有机构每年都要向工业、旅游和资源部报告其年度能耗状况,报告同时提交议会。对各联邦机构还规定了具体的能耗目标,定期进行审计等。

要从制度层面加强对政府部门资源浪费行为的约束和惩戒力度。更重要的是,要在技术改进上下功夫。新加坡的大多数公共建筑都采用了智能化用能设备管理系统,内政部、外交部、环境部、警察总部等政府机构大楼,由此每年可以减少能耗约30%。

遏止奢侈消费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全新的综合概念。可持续发展从“口号-理念-行动”,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倡导合理适度消费。

让节约成为一种生活态度

在英国,节能已不单单是一种强制措施或一种社会倡导,而且成了一种生活态度。英国人的节能行为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浮华的所谓“照明工程”,夜晚照明以不影响人们正常活动为准则;超级市场、私人店铺歇业后会及时关闭橱窗里的灯;一些从事特殊服务的店铺采用定时关灯装置;政府机关办公楼和居民住宅楼楼道里的灯大多采用自动断电装置。

奢侈消费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少数人的斗富和奢华,以多数人的基本需求为代价,不仅是一种消费上的非理,而且是一种严重的社会不公平。人们对物质资源极其重视乃至以此为炫耀手段。与此同时,商家为了获取高额利润的刻意渲染、媒体对高档消费行为的炒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人们的物质依赖、物质崇拜心理。出于好奇、攀比的心理,年轻群体比较容易接受和追随此类消费行为。当然,奢侈并不构成犯罪,但在资源有限的约束下,必须加以遏止。中国能源资源总量较为匮乏,结构不合理,基本需求尚未得到有效满足,但能源浪费却非常惊人,奢侈消费倾向十分突出。保障基本需求,遏止奢侈消费,减少浪费,是一种必然的战略选择。每一位公民都应认识到这一点。

燃油税作用很大

从汽车消费来看,限制小排量车,直接导致刚刚迈进大众汽车消费时代的中国出现了汽车消费超越国情的怪现象--轿车的排气量、车身尺寸、汽车重量的平均水平,不仅比20世纪50年代欧洲以及六七十年代日本大众汽车消费起步的时候高了很多,甚至比今天欧洲一些大城市的水平还要高。为迎合这种消费趋向,近年来,高油耗、大排量的顶级豪华汽车也纷纷进军中国市场。其结果就是,中国燃油经济性状况以每升燃料行驶里程计算,比日本2010年的目标高出了46.7%。

遏止奢侈消费需要让经济杠杆发挥作用。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期间,日本出台了对0.66升排量的微型汽车在征收消费税、停车费等方面给予优惠的政策,如今,小排量汽车在日本大行其道;欧洲遍布小排量汽车,高额的燃油税起到了关键作用。实际上,大多数国家都通过征收车用燃油税来调节燃油需求,只是税率水平不同而已。燃油税率对调节燃油需求和出行需求有明显的影响。

导致浪费的几方面原因

节能和减排具体措施范文3

所谓的节能是指尽可能减少能源消耗量,生产出与原来同样质量、同样数量的产品,或以原来生产同样数量产品所用的能源消耗量,生产出比原来数量更多或数量相等的、质量更好的产品。而根据世界能源委员会于1979年提出的节能含义,认为节能的内涵是指通过采取技术上可行的、经济上合理的、环境与社会可接受的、有效的一切节能技术措施,来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的创新理念,其中技术上可行是指可以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实现,具有可操作性;经济上合理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例要合适恰当;环境可接受是指一切节能技术措施要保护环境,达到环保要求,减少环境污染;而社会认可接受是指节能技术措施不影响社会的正常生产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节能的有效性是指要降低能源资源的损失与浪费。而在经济生产、技术管理中,节能又是采取可行的有效的节能技术措施,有效减少能源生产、能源消耗等环节的损失和浪费,要科学合理利用能源资源,减少污染环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总之,节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长期发展战略,因此,在建筑行业等众多领域中要重视节能环保,从而获取经济利益、社会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均衡。

2节能要求概述

2.1节能技术要求

基于节能措施在技术上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节能要求包含技术要求,而节能技术是指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来实现节约能源资源、减少能源消耗的目的。而根据不同的能源类型采取不同的节能技术,节能技术主要包括节电技术、节煤技术、节油技术、节水技术、节气技术和工艺改造节能技术,其中节电技术包含功率因素补偿技术、闭环控制技术、能量回馈技术,以及相空调供技术、稳压调流技术、电能质量治理技术;节煤技术主要包括水煤浆技术、粉煤加压气化技术、节能助燃剂技术;而节油技术有锅炉节油技术、柴油机节油技术、发电机节油技术,以及汽车节油技术、航空航天节油技术;节水技术包括工业节水技术、农业节水技术、服务业节水技术以及城镇居民生活节水技术;节气技术主要包括民用节气技术、锅炉节气技术以及油田集输系统;而工艺改造节能技术是指通过对生产工艺进行改造,来实现节约耗能目的的技术。由于节能技术分类的广泛性和科学性,已经广泛应用到家庭耗能节能、工业耗能节能、大型建筑节能,以及市政设施节能、交通运输节能等众多领域中,并在技术改良上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2.2节能政策要求

2.2.1由于节能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因而节能要求还包括国家的政策要求,而节能政策是指国家为了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控制能源消耗以及减少污染环境排放量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节能政策要求加强技术的节能改良,大力开发和推广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与新材料,不断调整高耗能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节能产业,从而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保护环境。国家的节能政策要求主要有节能减排要求和节能环保要求。2.2.2节能减排政策要求是要节约物质资源和能源资源,降低能源消耗量,减少废弃物,减少污染环境的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以及噪音、有害物的排放,从而减少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音污染等环境污染。节能减排政策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均衡,主要包括节能和减排技术两方面,要求节能和减排同时进行,以避免因过于达到减排结果而造成能源的损失与浪费,其中节能要求合理利用煤炭、石油等常规能源,也要求节约利用电、气、水等自然资源,还要求合理利用设备、材料等物质资源;而减排要求要求降低能源消耗率,减少碳排放量直至零排放,从而提高产品质量,优化产业结构,减少环境污染。而实现节能减排的具体措施包括:第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满足人们需求;加大科技创新,大力开发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新能源的研究与推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淘汰落后的技术、设备、工艺等,提高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第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发展和推广生态产业园和清洁生产,从而减少污染环境的二氧化碳、三废(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的排放直至“零减排”,减少环境污染。2.2.3而节能环保政策要求节约水、电等资源,降低消耗,从而达到减少环境污染的环保要求。实现节能环保的途径包括:第一,全面加强节能环保意识,企业大力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和节水技术、节油技术等节能技术,生产无毒无害的清洁、绿色的产品,同时要节约利用,而城镇居民要节约用电、水、天然气等自然资源,从而节约资源和能源;第二,企业和居民要减少污染环境的有害、三废的排放,以及生活垃圾的堆积,从而减少环境污染。

3建筑节能施工技术概述

建筑节能是一种以节能技术为主,跨学科、跨行业、应用性和综合性强的技术,建筑节能技术涉及到城乡规划、建筑学与土木、设备、机电专业知识以及材料、环境、热能、电子、信息、生态等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另外,建筑节能技术又与社会生产、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建筑节能技术是以节能技术要求和技能政策要求为主,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细想,以节能技术为中心的现代化先进技术。建筑节能技术与传统的建筑施工技术相比,具有以下几个优点:第一,在建筑施工技术目标上,传统的建筑施工技术更注重建筑施工的工期以及工程质量,而建筑节能技术更注重以最低能源消耗来满足建筑的使用性能和高度的舒适感;第二,传统的建筑施工技术更加重视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最大化,而建筑节能技术在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均衡,即以最低的环境污染为代价来换取经济效益;第三,建筑节能施工技术综合考虑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协调,注重环保,并结合当地的气候、资源等特点来使得建筑设计风格多元化、生态化;第四,建筑节能技术能够循环回收再利用建筑材料,充分利用能源资源、自然资源以及物质资源,同时也采用节能技术,从而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降低能源资源的消耗,减少资源、能源、物质的损失与浪费。以此,改进传统建筑施工技术具有很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是建筑行业提高建筑施工技术的需要与必然趋势。

4建筑施工技术节能改良是必然趋势

基于建筑节能技术的节能减排与节能环保的先进理念,建筑施工技术节能改良主要是利用新型的节能材料和节能技术,在确保建筑工程的正常使用与质量的前提下,从建筑设计、施工、使用三个方面进行技术节能改良,从而实现循环高效利用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不受污染,而建筑施工技术的节能改良对经济生产活动和人们生活动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在节能环保与节能减排的刺激下,加快了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转变了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了科技技术水平,为人民创造了更多的清洁的、舒适的建筑物,从而促进了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基于节能要求,加快建筑施工技术的节能改良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建筑行业的建筑能源、资源、物质的消耗量较大,因此,必须从建筑施工技术上进行节能改良,从而降低消耗,节约煤、油等能源,以及水、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与建筑材料、设备等建筑物资;第二,我国建筑行业的煤、油等常规能源是有限的、紧缺的,经常进口这些常规能源,从而影响国家控制经济命脉-能源,因此要大力采用节能技术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从而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利于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第三,我国建筑行业的能源、资源、建筑物资的利用率不高,出现大量的资源、能源、建筑材料等损失和浪费现象,从而不利于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综上所述,大力应用节能技术,加快建筑施工技术的节能改良是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解决我国目前建筑施工技术不足的问题。

5我国目前建筑施工技术改良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节能技术的推广和深入发展,以及国家陆续颁布的关于节能减排、节能环保等的政策,使得建筑行业也认识到建筑施工技术节能改良的重要性,在建筑施工技术中大力应用了节能技术,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使得建筑行业在施工过程中不仅有效降低能源资源消耗,提高建筑施工技术水平和建筑工程质量,而且达到了污染排放量的标准,但是在施工技术节能改良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建筑节能技术的推广和实施,不利于建筑施工技术的进步。第一,由于我国建筑行业采用节能技术的起步晚,而且建筑节能技术只是在一些大城市、大型建筑工程中应用,然而一些中小城市、中小型建筑工程对节能技术的重要性不够重视,在建筑施工中没有广泛应用节能技术,使得节能减排与节能环保政策的落实不到位;第二,建筑施工的技术人员对节能技术的认知水平或应用经验不高,尤其对于技术难度较大的节能建筑改造工程,缺乏较高节能技术水平的技术人员,从而使得建筑施工技术的节能改造困难重重;第三,国家政策对建筑施工技术节能改良的扶持范围不够广泛,在某些领域中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例如在建筑墙体保温技术改良上缺乏政府对采暖系统计量收费具体标准和资金支持,从而不利于建筑行业在墙体保温技能技术的进步,也不利于居民生活,进而不利于建筑行业的长远发展。

6基于节能要求改良建筑施工技术的具体措施

6.1建筑施工技术节能改良的先进理念与原则

建筑施工技术的节能改良涉及面广,需要综合考虑到建筑施工程的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以及使用阶段,因此建筑施工技术进行改良必须拥有先进的理念来指导,也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从而确保节能改良工作的顺利,进而促进建筑节能施工技术的进步和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第一,要始终坚持节能减排和节能环保的先进理念。要认真学习和贯彻国家的节能基本国策、以及“零减排”和“低碳经济”发展理念,从而降低建筑施工中对常规能源、自然资源以及建筑物资的消耗、损失与浪费,极大提高能源、资源的合理利用效率以及提高对建筑材料的再回收、循环再利用效率。第二,要以科技创新为理念,解放思想,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开展对新能源的研究与开发,从而弥补国家常规能源的短缺局面。国家、建筑行业要共同加强科技创新力度,政府加大对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新能源开发研究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从而扩大国家能源储备,同时建筑行业也要建立对新能源开发研究团队,从而增加建筑行业的能源储备。第三,要遵循尊重自然、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原则。由于建筑施工工程中关键的是合理选址问题,而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势东高西低,地形地貌复杂多样,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气候特点、土质、水文情况等自然环境条件,因此,建筑施工技术的节能改良中要尊重自然,尊重当地居民的文化习俗和生活习惯,因地制宜,保持当地的生态平衡,以及建筑物周围环境的宜居。第四,要遵循土地合理、适度开发利用的原则。在节能改造建筑工程时要保持对当地土地的土质情况认真勘察,坚持合理原则和适度原则,合理开发土地,避免水土流失,另外要充分利用土地的地上空间和地下空间,从而扩大建筑工程的改造空间。第五,要遵循科学、方便、舒适、安全的原则。在经行节能改良建筑施工技术中,要确保建筑规划设计的可行性与安全,在施工中要坚持安全作业和质量保证,从而使得建筑工程和建筑物的质量,另外为了保证建筑物的舒适,要加强外部环境的美化与绿化,保持通风、采光以及舒适度。

6.2节能要求下建筑施工技术的改良方法

基于建筑施工技术节能改良的重要作用和必然趋势,在节能要求下对建筑施工技术进行改良,其具体的改良方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节水技术的运用。由于建筑施工工程的用水量比较大,因此要利用节能技术中的节水技术使得建筑施工的用水消耗量降低,节约水资源。而建筑施工中的混凝土搅拌和后期的养护工作中用水量最大,而且极易出现水资源浪费和损失现象,因此在混凝土搅拌阶段时利用节水技术,加强对供水管道和供水系统的检查与维修,从而避免管道破裂、水流失,进而节约建筑施工需要的水资源,确保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和质量。第二,采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的运用技术。经过大量的建筑施工工程实例证明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是我国目前利用技术相对成熟的节能无污染的环保绿色的新型能源,其中对太阳能的利用体现在太阳热水器和太阳能电池的推广与普遍使用,该太阳热水器放置在屋顶而不占用屋内的空间,且通过无限量的太阳能来汲取热能,使得居民生活更加方便;舒适,同时大力开发利用太阳能也节约了国家的煤、油、电等能源资源;而风能的应用可以来发电供建筑施工用电,从而缓解了国家用电紧张的现状。第三,采用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节能减排,减少环境污染。在建筑材料的墙体材料中要选用节能环保的保温材料,诸如烧制品的墙体材料、胶凝制品的墙体材料以及蒸压制品的墙体材料都是较好的节能环保材料,在建筑施工得到了普遍的采用,由于烧制品的墙体材料主要适用于空心砖,使得空心砖的厚度比较大,增强空心砖对建筑物的承受能力,利于促进建筑工的顺利完成,而蒸压制品墙体材料主要的成分是节能环保的石灰和沙子,而石灰于沙子的能耗较低,对周围环境的放射性也较低,对环境危害不大,另外采用模网混凝土和加气混凝土增加了建筑墙体材料的节能型、保温性,同时降低了建筑材料的能耗量。

7结束语

节能和减排具体措施范文4

关键词:低碳经济;土地利用方式;长株潭地区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2-0173-04

一、研究背景

(一)低碳经济与土地利用

2003年,英国政府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之中正式提出了低碳经济这一概念[1]。目前比较流行的定义是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的阐述: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2]。

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大气CO2含量增加的重要原因,其影响仅次于化石燃料燃烧[3]。为了顺应低碳发展的要求,土地利用必须要向低碳经济型土地利用方式转变。自从低碳经济传入中国,中国学者和政府在低碳土地利用上也进行了大量研究,一方面诸多学者从宏观、中观和微观角度对低碳土地利用进行理论上的探索,另一方面政府对低碳土地利用也进行了一些实践,这两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4~8]。但是目前国内针对城市群这一区域的低碳土地研究非常少,几乎是空白。

(二)研究区概况

长株潭地区地处湖南省东北部,下辖13个区、7个县,代管4个县级市,总面积28 088平方公里,总人口1 402万(2012年)。长株潭三市两两相距45km左右,呈“品”字型排布,是中国中南地区特有的城市群资源。

二、长株潭各县市区碳净排放现状

(四)净碳排放现状

根据公式1和公式2,首先计算出2012年的湖南省碳排放量为7 070.11万吨,标准碳排放系数为0.3845万吨碳/万吨标准煤,然后将该系数与各县市区的GDP和单位GDP能耗相乘,得到长株潭各县市区2012年的碳排放量(见表1)。

根据长株潭各县市区2012年林地、草地、耕地面积数据以及公式3,得到长株潭各县市区2012年碳吸收量。将长株潭各县市区2012年碳排放量与碳吸收量相减,就可以得到长株潭各县市区2012年碳净排放量(如表1所示)。

根据表1可知,长株潭地区各县市区2012年碳净排放量排在前五位的为天心区、雨花区、长沙县、岳塘区和雨湖区;排在最后五位的为天元区、韶山市、株洲县、炎陵县和茶陵县,其中炎陵县和茶陵县的碳净排放量均为负值,表明炎陵县和茶陵县在2012年间碳吸收量大于碳排放,其碳排放均被吸收并有富余。

三、长株潭城市群碳综合分区

通过对长株潭地区各县市区碳排放情况的分析,结合长株潭生态绿心规划区区域分划情况,对长株潭地区进行碳综合功能分区(见表2)。

四、低碳土地利用方式探析

长株潭地区作为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中部城市,正处于经济建设的加速阶段,要发展低碳经济,必须以经济发展为前提,而不是一味地为了追求低碳,而抑制了经济的发展,因此,本文从减少“碳源”和增加“碳汇”两个方面入手,提出了生态循环型低碳土地利用方式、集约节能型低碳土地利用方式、绿心保育型固碳土地利用方式和森林碳汇型固碳土地利用方式,从而达到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的。

(一)生态循环型低碳土地利用方式

1.着眼点

长株潭地区是典型的农户制农业,农用地经营方式仍较为粗放,土地利用程度不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与现代农业先进地区差距明显,滥用化学肥料及农药的行为普遍存在。

2.现状评价

农业生态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大约占人类活动温室气体排放的7%~20%,但另一方面,农业生态系统又是减少陆地生态系统碳排放的最大潜在因素。长株潭地区农用地较为粗放的经营方式和滥用化学肥料及农药的行为,一方面导致土壤板结、耕作质量变差,加速了土壤碳库的碳排放;另一方面造成对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破坏大自然生态链,致使地上植被退化,降低了植被固碳能力。

3.具体措施

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水土光热资源,在继续保持和发挥长株潭地区在水稻、油料作物特有优势的基础上,通过提高科技的贡献率和比较效益,逐步优化农业内部用地结构和作物布局,种植适宜品种,发展特色高效低碳生态农业,提高土地的生产率和农业集约化水平,最终减少农业生态系统的碳排放。在农业集约化运作方面,可以考虑在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努力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由农户制转变为农场制。同时加速农业科技转化和推广,推动科技创新型农业发展。

(二)集约节能型低碳土地利用方式

1.着眼点

长株潭地区近几年建设用地总量呈增加态势,其中以商住用地、工业园区和交通用地增速尤为显著;城镇建设中多采取了外延式的扩展方式,其他类型的土地不断被转变成建设用地,用地的不经济造成该地区均建设用地水平偏高;建设用地增长呈现空间非均衡性。

2.现状评价

化石燃料燃烧是产生CO2排放的最大人为排放源,而能源消耗主要产生在土地利用类型中的建设用地上,因此建设用地被认为是土地利用中最主要的碳源。而盲目扩张、粗放占地的城乡建设模式是导致大量土地利用碳排放的重要原因。

3.具体措施

在工业园区用地上,严格土地监管,建立完善土地节约利用硬约束机制,提高项目准入门槛,明确新建项目单位土地的投资强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等指标,逐步减少直接出让生地。在交通用地上,应树立土地利用立体观,鼓励和发展多模式交通体系和绿色交通,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轨道交通和非机动车交通系统,推动新能源和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降低交通系统燃油消耗和尾气排放,从而有效控制该类用地的碳排放。在城市建设中,对基础设施进行低碳化建设,重视对地面的非硬化铺设,减少硬化材料的使用,保护土地生态系统,以保持地面固碳通气透水的自然功能;减少地面硬化面积,开发新型建筑材料,保持土地碳汇功能、降低土地利用碳排放量。

(三)绿心保育型固碳土地利用方式

1.着眼点

长株潭地区资源丰富、景观生态具多样性,但作为湖南省经济发展的增长极,长株潭地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水土流失、土地退化、植被减少以及湿地减少等环境问题严峻。

2.现状评价

生态环境的恶化,往往伴随着的是湿地、植被量的减少及土壤的荒化,这不仅会影响到长株潭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使碳库(植被、土壤)遭到破坏,导致大量的碳释放,使生态环境陷入恶性循环。

3.具体措施

在现有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规划区的基础上,各县市区都要规划自己的生态绿心区域。在生态绿心区域,实施土地用途管制,遏制地类的不合理转化。对于矿产资源开发地区,要坚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注重开发区域的水土保持,防止其对土地资源造成进一步的破坏,加强对矿山资源开发中土地复垦的监管,建立健全矿山生态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强化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监督。

(四)森林碳汇型固碳土地利用方式

1.着眼点

长株潭地区虽然森林覆盖率并不低,但生态脆弱、人居环境改善缓慢的矛盾依然存在。森林以中以幼林为主,郁闭度不高,抗灾能力较差。森林林种较为单一,多样性较差,森林病虫害发生频繁。

2.现状评价

与工业减排相比,森林固碳投资少、代价低、综合效益大、更具经济可行性和现实操作性。而林地的破坏,将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影响到碳吸收器的运行,使生态碳失衡。同时,高生物量的森林转化为低生物量的草地、农田或建设用地后,大量的CO2将被释放到大气中。

3.具体措施

加大生态林业建设力度,积极发展森林碳汇产业,积极培育碳汇林。通过植树造林减缓温室效应、降低CO2排放,加强城市绿化面积的建设,利用植被吸收城市的CO2。将林业产业建设与村庄绿化、四旁植树、农家庭院绿化结合起来,实现村庄园林化、农家庭院绿化效益化、公路林荫化、河道风景化。另一方面完善区域森林补偿制度,鼓励和支持企业捐资造林增汇,志愿减排。要建立“森林碳汇”交易平台,通过建立长株潭地区各县市区的“森林碳汇”交易市场,从而推动以森林生态价值补偿为基础的“碳汇”项目的大力发展。

五、低碳土地利用方式选择

长株潭地区的三大碳综合功能区由于碳排放情况和经济发展情况不同,应当根据各功能区的定位选择相适宜的土地利用方式(见表3)。其中,主要碳源区由于碳排放量相对较大,宜从减少碳排放入手,以生态循环型低碳土地利用方式和集约节能型低碳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导;重要碳汇区由于碳净排放量较低,碳吸收量较大,宜从增加碳汇入手,选择绿心保育型固碳土地利用方式和森林碳汇型固碳土地利用方式;而碳综合区则从两方面入手,采取“四位一体、因地制宜”的土地利用方式,根据实际情况,将四种土地利用方式相结合,发挥各自的长处。

一、研究背景

(一)低碳经济与土地利用

2003年,英国政府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之中正式提出了低碳经济这一概念[1]。目前比较流行的定义是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的阐述: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2]。

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大气CO2含量增加的重要原因,其影响仅次于化石燃料燃烧[3]。为了顺应低碳发展的要求,土地利用必须要向低碳经济型土地利用方式转变。自从低碳经济传入中国,中国学者和政府在低碳土地利用上也进行了大量研究,一方面诸多学者从宏观、中观和微观角度对低碳土地利用进行理论上的探索,另一方面政府对低碳土地利用也进行了一些实践,这两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4~8]。但是目前国内针对城市群这一区域的低碳土地研究非常少,几乎是空白。

(二)研究区概况

长株潭地区地处湖南省东北部,下辖13个区、7个县,代管4个县级市,总面积28 088平方公里,总人口1 402万(2012年)。长株潭三市两两相距45km左右,呈“品”字型排布,是中国中南地区特有的城市群资源。

二、长株潭各县市区碳净排放现状

(三)数据来源

所用数据主要是依据2013年湖南省统计年鉴、长沙市统计年鉴、株洲市统计年鉴、湘潭市统计年鉴,《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总体规划2010―2030)》以及由长株潭各市统计局、国土资源局和林业局提供的数据和资料等。

(四)净碳排放现状

根据公式1和公式2,首先计算出2012年的湖南省碳排放量为7 070.11万吨,标准碳排放系数为0.3845万吨碳/万吨标准煤,然后将该系数与各县市区的GDP和单位GDP能耗相乘,得到长株潭各县市区2012年的碳排放量(见表1)。

根据长株潭各县市区2012年林地、草地、耕地面积数据以及公式3,得到长株潭各县市区2012年碳吸收量。将长株潭各县市区2012年碳排放量与碳吸收量相减,就可以得到长株潭各县市区2012年碳净排放量(如表1所示)。

根据表1可知,长株潭地区各县市区2012年碳净排放量排在前五位的为天心区、雨花区、长沙县、岳塘区和雨湖区;排在最后五位的为天元区、韶山市、株洲县、炎陵县和茶陵县,其中炎陵县和茶陵县的碳净排放量均为负值,表明炎陵县和茶陵县在2012年间碳吸收量大于碳排放,其碳排放均被吸收并有富余。

三、长株潭城市群碳综合分区

通过对长株潭地区各县市区碳排放情况的分析,结合长株潭生态绿心规划区区域分划情况,对长株潭地区进行碳综合功能分区(见表2)。

四、低碳土地利用方式探析

长株潭地区作为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中部城市,正处于经济建设的加速阶段,要发展低碳经济,必须以经济发展为前提,而不是一味地为了追求低碳,而抑制了经济的发展,因此,本文从减少“碳源”和增加“碳汇”两个方面入手,提出了生态循环型低碳土地利用方式、集约节能型低碳土地利用方式、绿心保育型固碳土地利用方式和森林碳汇型固碳土地利用方式,从而达到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的。

(一)生态循环型低碳土地利用方式

1.着眼点

长株潭地区是典型的农户制农业,农用地经营方式仍较为粗放,土地利用程度不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与现代农业先进地区差距明显,滥用化学肥料及农药的行为普遍存在。

2.现状评价

农业生态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大约占人类活动温室气体排放的7%~20%,但另一方面,农业生态系统又是减少陆地生态系统碳排放的最大潜在因素。长株潭地区农用地较为粗放的经营方式和滥用化学肥料及农药的行为,一方面导致土壤板结、耕作质量变差,加速了土壤碳库的碳排放;另一方面造成对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破坏大自然生态链,致使地上植被退化,降低了植被固碳能力。

3.具体措施

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水土光热资源,在继续保持和发挥长株潭地区在水稻、油料作物特有优势的基础上,通过提高科技的贡献率和比较效益,逐步优化农业内部用地结构和作物布局,种植适宜品种,发展特色高效低碳生态农业,提高土地的生产率和农业集约化水平,最终减少农业生态系统的碳排放。在农业集约化运作方面,可以考虑在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努力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由农户制转变为农场制。同时加速农业科技转化和推广,推动科技创新型农业发展。

(二)集约节能型低碳土地利用方式

1.着眼点

长株潭地区近几年建设用地总量呈增加态势,其中以商住用地、工业园区和交通用地增速尤为显著;城镇建设中多采取了外延式的扩展方式,其他类型的土地不断被转变成建设用地,用地的不经济造成该地区均建设用地水平偏高;建设用地增长呈现空间非均衡性。

2.现状评价

化石燃料燃烧是产生CO2排放的最大人为排放源,而能源消耗主要产生在土地利用类型中的建设用地上,因此建设用地被认为是土地利用中最主要的碳源。而盲目扩张、粗放占地的城乡建设模式是导致大量土地利用碳排放的重要原因。

3.具体措施

在工业园区用地上,严格土地监管,建立完善土地节约利用硬约束机制,提高项目准入门槛,明确新建项目单位土地的投资强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等指标,逐步减少直接出让生地。在交通用地上,应树立土地利用立体观,鼓励和发展多模式交通体系和绿色交通,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轨道交通和非机动车交通系统,推动新能源和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降低交通系统燃油消耗和尾气排放,从而有效控制该类用地的碳排放。在城市建设中,对基础设施进行低碳化建设,重视对地面的非硬化铺设,减少硬化材料的使用,保护土地生态系统,以保持地面固碳通气透水的自然功能;减少地面硬化面积,开发新型建筑材料,保持土地碳汇功能、降低土地利用碳排放量。

(三)绿心保育型固碳土地利用方式

1.着眼点

长株潭地区资源丰富、景观生态具多样性,但作为湖南省经济发展的增长极,长株潭地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水土流失、土地退化、植被减少以及湿地减少等环境问题严峻。

2.现状评价

生态环境的恶化,往往伴随着的是湿地、植被量的减少及土壤的荒化,这不仅会影响到长株潭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使碳库(植被、土壤)遭到破坏,导致大量的碳释放,使生态环境陷入恶性循环。

3.具体措施

在现有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规划区的基础上,各县市区都要规划自己的生态绿心区域。在生态绿心区域,实施土地用途管制,遏制地类的不合理转化。对于矿产资源开发地区,要坚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注重开发区域的水土保持,防止其对土地资源造成进一步的破坏,加强对矿山资源开发中土地复垦的监管,建立健全矿山生态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强化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监督。

(四)森林碳汇型固碳土地利用方式

1.着眼点

长株潭地区虽然森林覆盖率并不低,但生态脆弱、人居环境改善缓慢的矛盾依然存在。森林以中以幼林为主,郁闭度不高,抗灾能力较差。森林林种较为单一,多样性较差,森林病虫害发生频繁。

2.现状评价

与工业减排相比,森林固碳投资少、代价低、综合效益大、更具经济可行性和现实操作性。而林地的破坏,将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影响到碳吸收器的运行,使生态碳失衡。同时,高生物量的森林转化为低生物量的草地、农田或建设用地后,大量的CO2将被释放到大气中。

3.具体措施

加大生态林业建设力度,积极发展森林碳汇产业,积极培育碳汇林。通过植树造林减缓温室效应、降低CO2排放,加强城市绿化面积的建设,利用植被吸收城市的CO2。将林业产业建设与村庄绿化、四旁植树、农家庭院绿化结合起来,实现村庄园林化、农家庭院绿化效益化、公路林荫化、河道风景化。另一方面完善区域森林补偿制度,鼓励和支持企业捐资造林增汇,志愿减排。要建立“森林碳汇”交易平台,通过建立长株潭地区各县市区的“森林碳汇”交易市场,从而推动以森林生态价值补偿为基础的“碳汇”项目的大力发展。

节能和减排具体措施范文5

关键词:1000MW超超临界机组;优化选型;具体措施

中图分类号:TM621 文献标识码:A

经济正在迅速进步,面对新的形势,环保节能型的机组也逐渐受到更多欢迎。在机组改造的实践中,主力机组将转变为1000MW的超超临界机组。相比于传统机组,新时期的超超临界机组具备很多的新特征,这种趋势下的机组运行将会变得更加经济,同时也优化了机组投资。在减排与节能指标的指导下,对于机组进行优化选型的操作应当符合最根本的节能目标,依照现行的环保标准来严控机组排放量。只有全面加以改进,才能保证超超临界机组符合现行的环保与节能目标,在此基础上做好全方位的机组选型优化。

一、机组技术的发展特点

从国内实践来看,超超临界机组在我国诞生时间较晚,然而近些年来却获得了迅猛发展。截至去年秋季,各地已经投产80多台超超临界机组。在这其中,1000MW的机组总数最多并且发展也最快,这类机组具备优良的性能。随着实践的推进,1000MW类型的超超临界机组还在优化系统性能,与之相应的机组运行参数也获得了改进。各地制造厂正在摸索机组优化选型的先进经验,在自主设计的支撑下获得机组选型的全面改进。截至目前,机组运行中的超超临界技术已获得了广泛认可与接受,其中的核心要素为二次再热技术。经济飞速进步的同时,城乡地区也遭受了生态恶化与污染的困扰,因此亟待探寻符合环保指标的燃料燃烧技术。在研发二次再热机组的探索中,技术人员致力于优化机组的总容量与机组参数,在系统优化的基础上提供了机组全面改进的技术思路。从本质上讲,优化机组选型的创新做法有利于摆脱国外经验束缚,尝试研发大容量与高参数的新型超超临界机组。现阶段1000MW机组仍处在建设过程中,应当致力于机组选型的优化。具体而言,超超临界机组包含了单轴系统、凝汽式的汽轮机以及独特的排气系统,同时也设置了额定的汽轮机蒸汽参数。对于二次再热机组而言,通常调节为320℃的机组给水温度,其中的给水回热系统设计为10级系统。在实践过程中,技术人员对于新型的1000MW机组还会进一步加以优化,选择最适合机组运行的技术方式。

二、优化选型的具体对策

在火力发电领域中,二次再热技术构成了新时期的先进技术方式。从目前现状来看,1000MW的新型火电机组具备优良的发电特征,同时也运用了先进火电技术。这样做有利于从根源上杜绝过高能耗,符合了环保节能的具体指标。从国内研究来看,我国已拥有了领先的二次再热技术,这种现状在客观上为百万千瓦临界机M的选型优化提供了保障。此外,对于机组设计、机组制造与运行、机组调试等不同层面,现行技术都可以提供保证。近些年来,火电机组的改造通常面临较大的减排与节能压力,因而有必要推广二次再热技术。详细而言,优化机组选型的具体措施应当包含如下:

三、优化运行投资

从投入运费的角度来看,相比于传统机组,二次再热技术控制下的临界机组可节省6亿多元投资。在现今的燃煤市场中,标准煤单价正在逐步提高,因此有必要运用新型技术来调整能耗并且减少采购燃煤的消耗。在优化投资的前提下,机组的二次再热运行技术节省了每千瓦时10g的燃煤消耗量,因而也可以节省96800t的标准燃煤。在优化投资的过程中,对于临界机组予以全面改造的措施也杜绝了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的超额排放,因此符合了最基本的节能目标。

四、优化抗风险性能

在综合测算机组性能的前提下,归纳可得如下结论:对于超超临界机组在综合利用的同时,如果选择二次再热方案那么将会获得更高的综合实效。标准煤价格上涨的趋势下,二次再热方案也体现了更显著的收益。这是由于煤价上涨过程中的一次再热技术方案体现了较差的抗风险性能,然而与之相对的二次再热技术却有利于平衡风险,确保企业具备全方位的抗风险性能。因此从抗风险角度来讲,对于临界机组在进行优化时最好选择二次再热的技术方式。

五、优化环保实效

经过选型优化后,1000MW的超超临界机组可以在根源上确保环保效能的优化。在各个年度内,二次再热机组都可以节省较多的燃煤,这种做法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相比于一次再热机组,二次再热机组也有利于杜绝过多的二氧化硫排放物。因此在确保机组经济性的基础上,优化选型的措施也可以减少排放的氮氧化物,符合基本的生态环保原理。

结论

从现状来看,国产化的1000MW机组正在逐步投产,这种趋势也在本质上推动了机组选型的全面优化。然而截至目前,百万千瓦等级的超超临界机组并没有实现完善,在运行中仍欠缺机组设计与优化的经验。为了转变现状,相关部门及其人员还需要不断摸索机组优化的经验,从选型的角度入手来优化超超临界机组的各项性能。未来的实践中,技术人员对1000MW的临界机组还应当不断加以优化,进而服务于机组选型的科学水平提高。

参考文献

节能和减排具体措施范文6

关键词:工业锅炉设计;节能减排;实现方案

工业锅炉是我国重要的热能动力设备,我国也是当今生产和使用锅炉最多的国家。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我国的主导产品仍旧是燃煤工业锅炉,其中比较多的就是中、大容量锅炉。但是利用燃煤锅炉会产生严重的污染,近些年能源供应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对于节能环保的要求也随之变得越来越严格。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就是利用清洁燃料和洁净燃料技术,利用低污染工业锅炉。

一、工业锅炉在节能减排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高热量高污染

锅炉的容量比较小,其热效率比较低。近些年我国不断提升了热电联产项目水平,但是在总体上看,小容量锅炉所占比重仍旧较高,但是大多数锅炉的运行负荷比较低,产生不完全燃烧的情况,增大了热损失,严重影响运行效率。大部分燃煤工业锅炉使用的煤炭都是没有进行过预处理,无法保证其粒度和热值等。工业锅炉通常以层燃为主,但是缺乏适应性,如果煤种发生变化,锅炉的运行特性也会发生改变,影响了锅炉运行效率。排烟温度比较高,污染也比较高,企业当前利用的有机热载体锅炉比较多大多都是利用层燃的方式,排烟温度通常都是保持在300℃以上,会产生大量的高温烟气和粉尘,严重污染环境,造成严重的热量流失问题,

(二)自控装置的水平比较低

锅炉运行自控装置的工作水平比较低,当前我国利用的工业锅炉普遍没有安装检测仪表,操作人员将锅炉燃烧工况进行调整的过程中,或者其负荷发生变化,具体的数据是无法掌握的,因此无法根据符合的变化将锅炉的运行状况进行调整,这样就限制了锅炉和电机的运行,导致浪费的情况发生。

(三)能源严重浪费

当前我国内能源浪费的情况仍旧比较严重,我国能源结构的主体就是煤,因此燃煤工业锅炉在我国仍旧属于主导产品,那么燃煤工业锅炉也是煤烟型主要污染源。通过相关统计,当前我国利用的工业煤炉已经达到了50多万,燃煤锅炉达到了48万台,占据工业锅炉总容量的85%,平均容量达到了3.4蒸吨每个小时。在我国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当中仍旧存在20多万台燃煤工业锅炉,工业锅炉主要是在工厂动力和建筑采暖等领域进行应用。

二、工业锅炉设计中节能减排及实现方案

(一)分层给煤技术

利用分层给煤技术,使用重力筛选将原煤中块煤、末煤自下而上松散地分布在炉排上,有利于炉排通风、改善燃烧状况,提高煤的燃烧率,减少炉渣含碳量。

(二)节能炉拱

合理选择布置炉膛内前后拱形式和位置,双人字形炉拱由人字形前拱和人字形后拱组成,这种炉拱组合能使后拱区的高温烟气冲向前拱区,并形成强烈旋转的涡流使烟气中的可燃气体与氧气充分混合而完全燃烧,从而使前拱的温度大大提高,辐射到新煤上的热量也增强,加之后拱高温烟气深入到前拱区的直接引燃作用,保证了新煤的顺利着火。由于炉温高,加之超低长后拱的保温促燃作用,如果再辅以相应的配风方式(推迟配风),就能使残碳燃烧干净。通过配风与双人字形炉拱的配合,巧妙组织炉内燃烧动力场,使锅炉在宽煤种的范围内均可保证较好的燃烧。

(三)合理配风改进风

室进口,在进口处用喇叭口连接,消除涡流现象。沿炉排宽度方向的风道上安装均流挡板或改为等压风仓,使静压分布相近,横向配风均匀。对于较大型的链条炉,采用双面进风,以降低进口的水平速度,使沿炉排宽度方向配风均匀。

(四)变频控制技术

变频调速的原理就是将交流电整流成直流电,经过平滑滤波,再经逆变回路把直流变成频率可调的交流电,使电机获得无级调速所需的电压、电流频率。采用变频调速,根据负荷的变化,由微机控制电机的转速,既能满足不同负荷条件下锅炉水位和燃烧调节的需要,又可以将阀门挡板开到最大,管路阻力减到最小,明显降低电能的消耗。使用这种方法具有效率高、调速范围大、无级调速、节能等特点。

(五)锅炉蓄热器

为消除供汽锅炉负荷的较大波动,稳定供汽压力,提高锅炉的运行热效率,可在供汽系统中设置蓄热(蒸汽)装置,使锅炉连续地按满负荷或某一稳定的负荷运行。当外界用汽负荷低锅炉供汽有多余时,将热能储蓄于蓄热装置;在发生高峰负荷锅炉供汽不足时,蓄热装置释放出所蓄热能以补不足。这样就使锅炉负荷不必跟随用汽负荷的波动而变动,在相对稳定的燃烧工况下达到最佳的运行热效率。

三、结束语

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虽然越来越高,但是能源对于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制约作用,我国节能重点就是工业锅炉节能损耗。结合本文给出的具体措施可以使锅炉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使工业锅炉能源消耗不断降低。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