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推动信用体系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推动信用体系建设范文1
一、档案利用的重要性,加大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力度
(一)档案利用工作,亦称“档案利用服务”、“档案提供利用”,是档案部门通过一定的方式与方法,直接提供档案,为利用者服务的一项业务工作。
(二)档案利用是档案整个过程中最终环节,国家政府,以及档案馆工作人员,为档案所作的一切努力,包括档案安全保护最终目标就是能服务于现代化建设,服务于国家、服务于人民群众。
(三)档案利用工作是检验和衡量档案馆工作的主要标准,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和方法,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为政府、单位、个人的需求提供服务,发挥档案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才能使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价值得以实现。
二、做好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档案利用的直接体现
(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和电子文件的大量涌现,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和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必须要彻底改变传统的档案注重馆藏而轻视利用局面,运用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手段,对档案信息资源实施有效开发利用,促进档案事业发展。
(二)档案利用是档案利用者通过档案利用工作系统查找、利用,满足其利用需求的行为过程,档案利用离不开档案信息存储、收集及网络化,档案中蕴藏的丰富信息将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直接为社会建设服务。
(三)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是实现档案利用的有效手段和载体。各部门及单位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建设信息平台,彼此之间互相联系,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从而实现档案利用最大化。
三、如何做好档案利用工作
(一)加大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力度
1、政府支持,领导重视。要做好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发挥档案利用的作用,首先需要各级人民政府从遵法守法的高度加强领导,对档案工作给与大力支持,帮助档案部门协调内外关系,督促各级部门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其次要领导重视,给档案事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内外环境。
2、加强对档案工作者意识培养。档案人才是知识管理人才,要求档案工作者不仅要具备图书、情报、档案学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和加工处理能力。当前,档案现代化管理就是计算机档案管理,这就对档案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所以,要加快培养和造就一批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型、技术型和复合型人才,以适应档案信息化的发展。
3、加强档案信息基础建设,提高档案信息化水平。档案信息基础建设主要是根据功能需要,建设大容量的信息资源数据库,开发用户的服务管理系统、城域网系统和存储系统。要配备电子计算机,电子计算机具有运算速度快,精确度高,存贮信息和逻辑判断能力强以及自动进行运算等特点,在档案管理上,运用计算机进行档案的收集、整理、编制检索工具、内容介绍和编制内目录以及库房的管理,为档案的编研和档案统计提供服务,方便档案者管理和用户使用。
4、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档案信息资源网站建设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步骤,是档案部门联系社会的重要窗口。要建立档案信息资源体系,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达到档案资源利用共享的目的。要建立档案信息资源网站,为社会提供档案信息服务。实行档案工作网络化,建立和完善局域网,充分发挥网络交互作用,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档案馆网。
(二)完善档案信息系统建设,保证档案信息利用的准确性
档案信息资源作为档案事业的一部分,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各级档案部门要在完善档案信息平台系统的基础上,对档案资料的收集做到及时、准确,把最新的信息提供给大家。这就要求各级档案部门做到:一是把往年馆藏数据很长时间没有更新的信息及时录入和更新、把过于简单陈旧、查询不够灵活信息内容重新。二是档案信息资源主要体现在档案信息的系统性、有效性和完整性,其最终目的是进一步扩大档案资源的利用范围,各档案馆要把档案信息资源多层次、多结构、多视角的真实完整地保留下来,达到档案利用的目的,使档案利用的价值和意义得到最基本的体现,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保障。
(三)实现档案资源的社会共享,建立和完善信息管理平台
各档案部门虽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建立了信息平台,但彼此之间互不联系,处于分散管理,这种情况会造成系统的重复建设,也不利于公布信息的真实性更缺乏监管措施和手段,使一些无效信息长期放在网上,映像了整个信息体系的建设。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做到:
1、加强信息数据库管理,由于信用管理系统处于分散型的管理状态,为了能使各档案部门的信息得到共享,这就需要整合各部门现有的档案系统,建设一套完整、统一的信息平台,达到档案信息利用共享。
2、把信息系统特别是具有数据采集功能的省、市级的系统统一起来,数据录入完成后与录入单位保持一定的关系,建立有效的下行机制,在一定范围内统一联网,实现档案资源的社会共享。
3、增强服务意识,充分认识到只有通过档案资源信息化,采用先进的数字和网络技术,建立起有效、快捷的档案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形成向全社会开放的服务平台,才能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自由共享,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档案资源。
推动信用体系建设范文2
一、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现状
(一)农户信用档案建设与评价情况
博州辖下两县一市一口岸,总人口48.73万余人,其中:农业人口22.21万余人,农户数8.15万余户。辖内已开展农户信用档案建设和建立农户信用评价的有,博乐市农村信用联社、精河县农村信用联社、温泉县农村信用联社、邮政储蓄银行博州分行、农业银行博州分行和农行博尔塔拉兵团支行,共33个金融机构网点;正在建立农户信用评价的有农行博尔塔拉兵团支行,共5个金融机构网点。截至2012年4月末,全州涉农金融机构已为7.29万户农户建立经济档案,占全州农户数的89.45%,评定信用户5.8万户,占建档农户的79.56%。
(二)惠农卡的发放及授信情况
为农户提供方便快捷的信用服务,农行博尔塔拉兵团支行推广发行“惠农准贷记卡”。截至2012年4月末,农行博尔塔拉兵团支行发行“惠农卡”0.02万张,授信0.02万户,发放小额农户贷款1990万元。
(三)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情况
截至2012年4月末,全州已评定信用农户5.8万户,占建档农户的79.56%,评定信用村、信用乡(镇)分别达129、4个。
(四)农村中小企业信用建设情况
博州涉农金融机构积极开展对农村中小企业信用等级每年的评定工作,截至2012年4月末,全州涉农金融机构已对166户农村中小企业进行了信用等级评级,全州农村中小企业贷款余额437286万元,分别占全州各项贷款余额和涉农的49.51%和55.05%。
(五)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建设情况
据调查,截至2012年4月末,博州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2户,有3户在人行征信系统中拥有信用档案。
二、采取措施
(一)政府推动、人行指导、涉农金融机构参与,积极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机制
思想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在推进农村信用环境建设实践中,博州中支结合人总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指引》,制定《博州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博州地区农村信用社体系建设总体思路,即以“信用工程”创建为载体,以农村征信体系和农村信用宣传为抓手,以建立、完善农户电子信用档案和农户信用评价体系为重点,加快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同时与自治州政府沟通协调,以博州政办发〔2009〕90号建立起了由19家成员单位组成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明确成员单位职责及要求,在全州建立起了以地方及农五师党政为服务的组织主体、以人民银行为服务的指导主体、以村队及连队为服务的传导主体、以涉农金融机构为服务的营销主体的“四位一体”合力互动的博州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机制。
(二)积极开展农村征信宣传工作
博州中支通过三个方面全面推动农村征信宣传工作。一是构建“三位一体”的农村征信宣传网络体系。为全面推动博州农村信用环境建设,博州政府批转了由博州中支起草了《博州农村征信宣传工作站创建实施方案》,成立了博州农村征信宣传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起了“县(市)-乡(镇)-村三位一体”的农村征信宣传网络体系,为博州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构建了坚强宣传阵地。二是开展了“金融知识进牧区,征信宣传入草原”系列活动。博州中支组织金融机构成立了“征信知识宣传队”,将农村信用环境建设方面的知识带入牧区。三是举办农五师“三信工程”创建宣讲暨“征信和金融知识进团场”宣传周活动。为全面推动农五师信用环境建设,加快农五师“三信工程”创建步伐,博州中支在兵团农五师9个团场开展了“三信工程”创建宣讲活动暨“征信和金融知识进团场”宣传周活动。在活动期间,举办了30多场专题讲座、发放宣传资料3万余份,实现3000余名团场职工与信用知识的“零距离接触”,为农五师开展农牧团场信用环境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三)强化制度建设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全民的信用工程,必须有严密的制度来推动它的发展并防患于未然。因此博州中支制定了《全面推进博州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实施意见》和《兵团农五师开展信用工程建设暂行办法》,在博州地方以创建“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在兵团农五师以创建“信用户、信用连队、信用团场”为主要载体,以人民银行建立的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为基础,健全农村经济主体的信用信息征集机制,逐步建立起完整的农村经济主体信用档案,建立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和农村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四)涉农金融机构实施利率优惠措施,积极服务“信用户”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实施以来,博州各涉农银行业金融机构设计农户信用评价体系,科学评出农户信用状况,不断增强农户信用意识,为农村金融机构有效控制信贷风险、合理放贷提供参考依据,并对“信用户”实施利率优惠政策。据调查,博乐市农村信用联社一年期基准利率为6.56%,对 “信用户”实行上浮10%的利率优惠政策,利率上浮空间大大低于信用评级较低的农户。利率优惠政策的实施,使博州农户信用意识逐步提高,为博州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创造了良好的信用环境。
三、取得成效
(一)农民融资难问题得到缓解
截至2012年5月末,博州有3万户农户获得贷款,农户贷款面达37.43%;农户贷款余额185359万元,占各项贷款余额883269万元的20.98%,其中:农户小额信用贷款42589万元,农户联保贷款65161万元。
(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信用社增效
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作为支农主力军,博州农村信用社大力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经营专业户贷款,有效缓解了农民贷款难问题,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集中体现在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2932元增加到2011年的8008元,高于新疆农民人均纯收入2566元。同时,全州三家农村信用联社近几年以来,已连续实现盈利大幅攀升,实现了社农联动发展。
推动信用体系建设范文3
背景 农村信用体系市县乡村“四级共建”
早在2007年,四川省就启动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并将成都、宜宾、广安、资阳、凉山五市州作为试点。2008年7月全省全面铺开。2009年在“构建信用档案、开展信用创建、倡导信用激励、丰富信用文化、创新信贷管理”五个方面继续深化,扎实推进农户信用档案建设,有序开展农户信用评价工作,稳步推动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构筑落实激励惩戒配套机制。四川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已基本形成市县乡村“四级共建”,农户、金融机构、政府部门“三方受益”的良好格局。到2010年7月,该省640多万户农户建立了信用档案,占全省农户的三成以上。
案例探索建立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
2011年7月12日,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用3年时间,探索以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农村经济主体为主要实施对象,以信用档案和信用评价为基础、以信用对接和信用增级为核心、以信用文化为保障的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新模式。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建立农村经济主体信用档案;二是开展农村经济主体信用评价;三是统筹各方资源实施信用对接;四是推动农村经济主体信用增级;五是加强农村信用文化建设。
按照规划,今、明两年,四川省将在成都、绵阳选点开展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试点。试点地区将研发并运行四川省农村信用信息数据库系统,采集涉农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的有关信息,为农村经济主体建立信用档案和配套信息共享机制;健全信用户、信用村和信用乡镇评价体系,研究建立适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用评价机制,鼓励、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第三方外部信用评级;形成统筹各方资源向信用等级较高农村经济主体倾斜的有效信用对接模式和激励约束机制等。2013年后,在总结完善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经验基础上,形成具有四川特色、可借鉴、可复制的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创建模式,并在全省有条件的地区推广。
为保证试验区建设顺利进行,四川省各市(州)、县(市、区)政府已成立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负责试验区建设的日常工作。此外,各级政府还将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纳入当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总体规划和年度目标考核。
7月2日,2011年成都市农村信用和支付结算集中宣传暨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宣传活动在崇州举行,标志着成都市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试点建设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2012年,成都市将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开试点工作,初步建成基本覆盖成都农村地区的农村信用信息数据库,建立符合成都城乡统筹发展特色的,以信用档案、信用评价、信用创建和信用激励为核心的“四位一体”的农村信用体系。
评点合力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推动信用体系建设范文4
当前,金融在"三农"发展中的支撑地位和促进作用日益显现。为进一步改善我县的农村信用环境和融资环境,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就加强全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基本原则
以适应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前提,按照"健全机制、科学规划,先易后难、稳步推进,改善服务、支农惠农"的原则,依托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进一步整合农村信用信息资源,完善农户信用档案信息征集机制和信用评价标准,培育和提高农户的信用意识,增强农村地区信用信息的透明度,改善农村融资环境。
二、工作目标
通过5年时间的建设,力争为全县有信贷关系和有潜在信贷需求的农户建立规范化的电子信用档案,并将信用档案信息接入全国统一的征信系统,实现联网查询和使用,初步形成信用宣传、信息征集、信用评价、信贷支持为一体的金融支农惠农框架体系。
三、主要内容
1.建立信息征集机制。根据当地农村经济特点,因地制宜、科学合理设计农户信用信息指标,从贷款农户和有潜在贷款需求的农户入手,依托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征集农户的生产经营、主要收入来源等信息,整合各涉农部门掌握的农户林权、土地承包、房产等其他信息,建立规范化农户电子信用档案,推动建立农村信用信息征集机制。
2.开展农村信用评价工作。在不收取费用的前提下,以农户信用档案为基础,按照《市农村信用评价暂行办法》(由人行县支行另行转发),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户信用评价方法体系。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工作,对评定的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由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统一授牌。
3.健全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在信贷管理中广泛应用农户信用评价结果,建立健全农村信贷风险管理体系,逐步形成"农户+征信+信贷"的信贷业务运作模式。推动信用信息产品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普及应用,将银行信贷约束与行政管理、公共服务等要求有机结合,使信用优良的农户切实得到优惠和便利,使失信者受到制约乃至付出代价。加强对守信典范与失信典型的宣传或公示,引导农村经济主体增强信用意识,培养良好的信用行为。
四、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09年11月-12月):以新渥、尖山等7个乡(镇)作为试点。在试点范围内,对已发生信贷或对外担保业务的农户全面实施信用评价,征集信用信息,逐户建立规范化的电子信用档案。
第二阶段(2010-2011年):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开,力争在2010年完成辖区内三分之二以上有信贷关系农户的信用评价和信用档案征集工作,在2011年完成辖区内全部有信贷关系农户的信用评价和信用档案征集工作,并向有潜在信贷需求的农户逐步拓展。同时,各涉农金融机构将农户的信用信息充实到自身的综合业务管理系统中,作为审贷决策的参考依据。
第三阶段(2012-2013年):定期对已征集的信用信息进行更新,丰富信用档案内容,待条件成熟时将规范化的农户信用信息纳入全国统一征信系统。扩大农户信用评价信息的应用范围,进一步完善农户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使我县农村信用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农户"贷款难"问题得到明显缓解。
五、工作要求
1.统一思想认识。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加大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和具体体现,对进一步改善金融支农服务,支持农民创业创新,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各乡(镇)政府和金融等相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将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确保全县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有序开展,并取得实效。
2.建立组织体系。为加强对全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名单见附件),具体负责对全县农村信用评级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督促;乡(镇)、村两级也要成立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涉农金融机构人员和农户代表参与的农户信息采集和信用评价小组,负责农户信用信息的采集和评价工作;全县形成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
3.落实工作职责。各乡(镇)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切实加强对该项工作的组织领导。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分管领导直接负责,落实部门责任,形成工作合力;要组织好群众的宣传发动工作,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维护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秩序。县级有关部门要在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具体职责为:
人行县支行牵头负责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具体工作,做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宣传发动工作,会同金融监管机构指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入,鼓励和支持农村金融业务创新。
财政、农业、林业等涉农部门负责制定落实对信用农户及信用乡镇的支持政策,及时提供农户相关信息资料,协助金融机构建立农户信用档案,推动农户信用评价结果在支农资金、农业项目开发等方面的应用。
金融机构尤其是涉农金融机构要做好农户信用信息采集、评价的基础工作,充分利用信用评价结果和信用信息平台,积极参与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林权(土地承包权)抵押贷款的发放,不断拓宽支农服务范围。
各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结合本部门职责,注重对评价结果的开发与利用,进一步扩大评价影响,提高评价效果。
推动信用体系建设范文5
(讯)近日,国务院印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部署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构筑诚实守信的经济社会环境。这是我国首部国家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专项规划。
《纲要》指出,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对增强社会成员诚信意识,营造优良信用环境,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促进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纲要》强调,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按照“政府推动,社会共建;健全法制,规范发展;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强化应用”的原则有序推进。到2020年,实现信用基础性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基本建立,以信用信息资源共享为基础的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基本建成,信用监管体制基本健全,信用服务市场体系比较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全面发挥作用。
《纲要》围绕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等四大重点领域,明确了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密切相关的34个方面的具体任务,并提出了三大基础性措施。一是加强诚信教育与诚信文化建设,弘扬诚信文化、树立诚信典型、开展诚信主题活动和重点行业领域诚信问题专项治理,在全社会形成“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风尚。二是加快推进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建立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推进行业间信用信息互联互通和地区内信用信息整合应用,形成全国范围内的信用信息交换共享机制。三是完善以奖惩制度为重点的社会信用体系运行机制,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对守信主体实行优先办理、简化程序、“绿色通道”等激励政策,对失信主体采取行政监管性、市场性、行业性、社会性约束和惩戒,建立健全信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培育和规范信用服务市场,保护信用信息主体权益,强化信用信息安全管理。
为确保完成目标任务,《纲要》强调,要做好五个方面的支撑保障工作:一是强化责任落实;二是加大政策支持;三是实施政务信息公开工程、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程和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程;四是推动地方信用建设综合示范、区域信用建设合作示范、重点领域和行业信用信息应用示范;五是健全组织保障,完善组织协调机制。(来源:简由堂)
推动信用体系建设范文6
一、信用体系与“两型社会”建设的联系与作用问题
“两型社会”的本质要求是要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社会信用体系是与信用信息的征集、披露、使用有关的法律法规、组织机构、监管体制、技术手段和交易工具的总和,旨在建立一个适应信用交易发展的市场环境,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显然,“两型社会”与信用体系建设有着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达到人与自然相互和谐的同一目标,“两型社会”需要健全完善的信用体系,完善的信用体系支持着“两型社会”的发展,它们有着不可分割联系与作用。
(一)完善的信用体系是“两型社会”建设中规范市场秩序提高运行效率的制度支撑。社会信用体系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整个社会组织和市场运行效率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没有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就没有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就没有健康发达的市场经济。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既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制度保障。综观美、欧等世界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无不具有比较完善的信用体系,其发展经验表明,一套完整的信用体系――完善的信用法律制度、有效的行业法规、完整的征信数据库、数量众多的信用中介机构、发达的信用管理教育和人力资源等,对于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打造良好市场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株洲要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科学发展,必须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各种机制,率先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较好地解决市场中信息不对称、混乱无序、失信等问题,控制好信用风险,尽可能地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场效率,实现资源节约的目标。
(二)完善的信用体系是“两型社会”建设中优化信用环境打造资金洼地的迫切需要。优良的信用环境是一个区域竞争力的表现,一个区域信用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投融资基础,经验表明,资本一般都是向信用环境好的地区集中,而远离信用环境较差的地区。资本一旦远离一个地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意味着该地区丧失了竞争优势。“两型社会”建设试点为株洲赢得了巨大的政策空间和发展机遇,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贷资源的配置主要依靠市场力量而非行政手段,区域间资金流动性、效益性、安全性更多地取决于信用环境。信用环境好,商业评级高,金融机构在资金调度、信贷规模或授信时,就会产生倾斜使更多资金向这个区域流动,从而促进经济更快发展;反之,则会大大降低区域资金流入,影响该地区经济竞争力,最终损坏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株洲“两型社会”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想要在众多试验区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加快信用体系建设,提高整个社会诚信水平,形成吸引资金的“洼地效应”,有效提升区域的资金吸引力和经济竞争力,完成“两型社会”建设重任。
(三)完善的信用体系是“两型社会”建设中扩大信用消费保障经济增长的现实选择。从世界各国看,信用消费都是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美国经济学家将信用体系喻为“美国经济活力的秘密武器”,居民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在80%以上,主要得益于消费方式由传统交易方式向现代的信用交易方式的转变,信用消费占美国国内产品总消费的三分之二以上。在目前世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扩大内需、调整结构已成为我国保持增长、加快发展的主要方针。株洲变“危”为“机”,实现“弯道超车”的目标,进一步完善信用体系,加强信用中介服务,扩大信用消费,迎接产业转移无疑是一种现实的有效选择。
(四)完善的信用体系是“两型社会”建设中提升城市形象达到国际品质的必然要求。国外投资者大多认为,中国既不缺资金,也不缺人才,缺的是信用和相关的信用体系。株洲也是一样,要扩大开放,打造成具有国际品质的现代化城市,首先要在“信用”二字上下足功夫,这就要求遵循市场规则和国际惯例,建立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社会信用体系。反之,没有一个完善的信用体系,就难以更多更好地引进和利用外资,也难以在国际竞争中立足和发展,更谈不上形成国际品质的城市。
(五)完善的信用体系是“两型社会”建设中改善人文环境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诚信是社会合作、社会团结和社会和谐的基础,是社会文明的标志。诚实守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本应成为中国立足于世界的重要基石。但是,长期以来,诚实守信仅仅停留在道德和法律的基本原则上,缺乏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信用制度,致使市场上的各种失信行为层出不穷,屡禁不止。信用体系是强化社会管理的有效方式,株洲“两型社会”建设只有将构建信用体系作为重要内容,加强诚信文化建设,形成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才能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无信为忧的社会氛围,提高社会诚信意识和水平,构建“两型社会”重要的精神支柱。
二、完善信用体系推动“两型社会”建设的途径与方法问题
(一)完善信用信息系统,优化金融生态环境。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两型社会”建设的“血液”,金融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到金融安全与稳定,决定着金融的生存与发展。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核心是要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信用信息系统。从株洲情况看,已建成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完成了 1.8万户企事业单位、30多万市民基本信息、信贷信息及其他相关信息采集,为防范金融风险、提高融资效率,控制环境污染、实施绿色信贷,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两型社会建设。但是,目前的信息采集应用机制仍不健全,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仍存在诸多障碍,不能充分发挥征信体系的作用。为更好地服务“两型社会”,应消除部门之间信息共享障碍,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加强信息归集、采集工作,为信用体系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加大市场培植力度,推动征信市场繁荣。株洲现有的征信平台主要是政府各部门承担的,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初期,这种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迅速搭建了征信系统的基本框架,初步实现了信息共享,较好的推动了信用体系的建设。但是,由于这种政府推动方式未经过市场酝踉,缺乏市场需求,且各部门内在动力不足,协调成本较高,不利于信用体系建设的长远发展。作为实验区,株洲可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率先拓展市场运作空间,通过政府立法、行业组织行规来引导或强制社会对信用服务的需求。政府各部门要带头积极利用信用评级、评估报告等产品。对一些行业的市场准入要增加对信用产品的特殊要求,如登记注册、行政审批、经营许可、质量监督、资质认定、招投标等工作中,应明确规定必须提供信用报告。
(三)培育信用中介机构,改善社会信用环境。发达国家经验显示,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善的中介组织如资信评级公司、信用担保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是整个经济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控制市场风险、改善社会信用环境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株洲已进入信用经济初级发展阶段,但完善风险评估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资信评估市场需求非常少,这对于维护金融稳定,加快经济发展非常不利。在“两型社会”建设中,株洲要大力引进和培植信用评估等中介服务机构,全面推动以资信评估为核心的各项中介服务,防范和控制市场风险,保障金融稳定,避免产生大的风险,逐步形成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和权威性的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同时,要建立灵活多样的信用担保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力度,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服务。
(四)构筑农村信用体系,促进“三农”经济发展。“三农”是“两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无抵押、无担保、无信用记录等信用问题仍是制约“三农”发展的关键因素。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通过乡镇政府、农村信用社、村委会和农户“四位一体”共同创建的方式,加强农村信用建设,采集农户信用信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制定科学客观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农户信用档案库,为守信用的农户开辟一条贷款绿色通道,使绝大多数农户感觉到“信用”的实在和实惠,切实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通过信用农户的积累,不断壮大守信群体,逐步向信用村和信用乡推进。同时要重视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扶持建立为“三农”服务的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鼓励商业性担保机构开展“三农”担保业务,解决“三农”发展中抵押担保不足的问题,改善农村信用环境,推动新农村建设。
(五)培育信用文化理念,打造诚信株洲名片。诚信是社会进步与文明发展的标志,信用文化建设是一个区域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和主要体现,社会诚信对城市精神塑造具有极其重要意义。株洲一方面要向广大民众普及信用知识、宣传信用道德,促进信用观念转变和信用风险防范。另一方面要加强信用教育,培养信用人才,打破“信用人才”短缺制约株洲信用体系进一步深化发展的“瓶颈”。2006年湖南大学创办的“信用研究中心”,依托湖南大学金融学科的优势,已完成《信用信息系统指标体系的优化设计》等多项成果,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等高级专业人才多名。株洲也要利用有培养能力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加大培养力度,多培养高级信用管理专业人才。同时要加强信用管理职业培训,特别是公务员信用培训和企业信用管理人员应该成为株洲进行信用管理职业培训的重点。通过信用文化建设,打造诚信株洲,带动经济发展。
(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树立社会诚信榜样。社会诚信首先应该先从社会公权层面开始,社会公权的使用直接关系到社会每一个成员的切身利益,政府作为社会公权的掌管者,公正、公开、公平正是他们使用公权时职业道德要求的核心,也是社会公权诚信的具体体现。政府部门和公务员的诚信程度对社会起到极大的示范作用。株洲各级政府要建立公务员诚信问责制,建立他们的诚信档案,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和相关制度奖惩,社会公权的诚信才能得到切实的制度保证。
(七)加强相关部门协调,实施有效信用监管。美国次贷危机表明,信用评级关系国家经济金融安全,拥有摧毁一个国家金融体系的巨大能量。信用体系建设的规范和有序必须要有政府部门的有效监管。虽然株洲已经成立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但是,在国家层面上信用监管体制还没有明确之前,“多头”管理局面还将继续维持,株洲要探索加强各个部门的协调、形成合力的方式,共同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深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