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传媒的经营范围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传媒的经营范围范文1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仲呈祥,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兼中国文化报社社长刘承萱,石景山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文献,文化部艺术司副巡视员程桂荣,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副主任陈晓文,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党委书记、中国数字文化集团董事长刘杰,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监事会主席庹祖海,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监事会副主席王旗,中国文化报社副总编辑、副社长杨胜生,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副总经理、中传艺术品(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艺术市场》杂志社社长代柳梅等各级领导,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周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研究所所长、艺术市场惠风画院院长、著名艺术家杜大恺,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韩振刚等百余位文化界、艺术界的权威专家,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各部门领导、中国文化报社各部门领导,同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中传艺术品(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常务副总经理陈广川,成都中稷承融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传艺术品(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鲍海琨,以及众多知名艺术家,各大拍卖公司、艺术机构、画廊及相关业务单位代表等文化艺术界人士,各大媒体等500余人共同见证了这一弥足珍贵的时刻。
中传艺术品公司:整合多方多项优势资源,拓展四大文化产业板块
伴随着全场来宾的倒数计数声,当刘承萱、代柳梅、陈广川、鲍海琨4位领导共同触动红色启动圆球后,LED大屏幕上赫然出现“中传艺术品(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大会暨揭牌仪式”的字样,据悉,该字样由陈广川专门为此次活动题字。随后,在担任当天主持人的中国人民总政治部话剧团一级演员、著名影视戏剧表演艺术家刘劲宣布“中传艺术品(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大会暨揭牌仪式正式开始”后,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值得一提的是,刘劲作为《艺术市场》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的老朋友,曾多次见证该单位成长过程中的众多重要时刻,而此次他也是再次倾情助阵。
“根据中央关于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精神,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在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下,经过一年多的精心筹备,联合同曦集团有限公司、成都中稷承融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组建中传艺术品(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这是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深化改革、推进国有企业与民间资本深度合作、打造艺术品标杆企业的积极探索。”刘承萱代表主办方表示,“我们将以打造艺术市场‘国家队’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加快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体现新型艺术品企业特点的经营管理模式,提高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开放的视野、蓬勃的朝气和昂扬的风采,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积极发挥在艺术品领域的旗舰作用,推动艺术品市场的繁荣与发展,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记者获悉,成立后的中传艺术品(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拥有《艺术市场》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大家风汇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有限公司(《艺术市场》美术馆)、中艺源艺术品评估(鉴定)中心有限公司、北京领艺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北京惠风书画院(艺术市场惠风画院)等分公司。
“中传艺术品(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是基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文化事业逐步繁荣的背景与要求,集中行业优势资源适时创建的国有控股文化企业。纵观国内文化产业市场,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引下,传媒、演艺、出版、动漫等行业,均涌现出实力雄厚的大型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但在艺术领域,仍缺乏能够引领行业、规范市场的‘国家队’。我们的理想就是利用央企背景资源,吸收民间资本,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以灵活的运营模式、鲜明的企业特色,打造国内领先的艺术品行业标杆企业。”代柳梅在成立会上向来宾介绍了中传艺术品(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的具体经营范围,其中包括期刊、网站等艺术类专业综合媒体的宣传;国际国内文化艺术交流、营销平台的搭建,国际国内高端文化艺术活动的策划、推行;艺术品的仓储、鉴定、评估、认证备案及拍卖、销售;艺术家的签约、推广及其艺术作品的营销、;职业艺术市场从业人员培训;艺术基金等艺术金融合作经营;艺术产业园区文创产业资源整合及市场运营;全国艺术创作基地、艺术家养生基地合作经营;中国原创艺术与文化地产合作运营;艺术市场大数据中心与艺术品市场分析咨询;移动互联新型艺术综合媒体推介平台及艺术市场电子商务平台等。
艺术品评估中心:下设十大工作委员会,提供多种专业评估
中传艺术品(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的当天,也是其旗下分公司中艺源艺术品评估(鉴定)中心有限公司诞生之时,刘杰、庹祖海为该中心揭牌。当天,中心为杜i松、王凤海、贾文忠、王立军、单国强、张新建、刘岩、李晨、张如明、王春城、张如兰、唐小萍、甘学军、李学伟等专家颁发了聘书。该中心的成立,是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为配合文化部规范和加强全国艺术品市场管理,开展文化艺术品鉴定、评估、研究、咨询等服务的常设机构。中心共设10个工作委员会,包括中国书画评估委员会、油画雕塑评估委员会、玉器珠宝评估委员会、青铜佛像评估委员会、陶瓷评估委员会、工艺美术评估委员会、综合艺术评估委员会、科技检测工作委员会、法律资讯工作委员会、市场咨询工作委员会,将陆续组织学术和艺术交流、培训艺术品评估人才等。委托人的评估品可根据需要,在本评估(鉴定)中心履行以下评估程序:艺术评估工作委员会的艺术价值评估、市场咨询工作委员会的市场价值评估、科技检测工作委员会的科学检测、法律咨询工作委员会的司法相关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该评估(鉴定)中心立足在文化部管理的文化市场范围内开展艺术品评估、研究、检测、资讯和培训等服务工作,并配合文化市场管理部门的科学管理,提供艺术品市场信息、艺术品成果、艺术品市场经营状况等相关服务。所有评估业务由办公室及授权工作站统一安排和协调处理,委员会则不以个人形式直接受理社会各界和个人委托的评估业务。
艺术市场惠风画院:画作风格多元,共促艺术繁荣
中传艺术品(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当天的会场也是艺术市场惠风画院2015首展的展览现场,56幅精品书画出自38位艺术市场惠风画院书画家及18位长期与《艺术市场》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有着紧密合作的邀请艺术家之手。他们中既有杜大恺、刘牧、老圃、马海方、董浩等著名艺术大家的扛鼎力作,也不乏云门张岩、李戈晔、崔雪涛等年轻艺术家的新颖佳作。那些或气势磅礴、或古典优雅、或时尚前卫的画作,为会场平添了浓郁的文化韵味。
记者获悉,作为中传艺术品(北京)股份有限公司重要版块之一的艺术市场惠风画院于2014年1月19日在北京成立,该画院的成立,为广大艺术家提供了优良的创作环境和交流、展示空间,为繁荣艺术创作、规范市场行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诚如杜大恺在画展前言中所写:“惠风画院现有签约画家42人,他们来自不同地区,从事不同艺术创作,风格迥异,一人一势,然共同秉持画院‘研究、传承、发展、弘扬中国书画艺术’的宗旨,锐意进取,矢志于促进中国书画艺术的繁荣发展。”对于此次中传艺术品(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杜大恺也颇有感慨:“今天的艺术品市场还并不成熟,有很多未知数以及很多难以界定的方面,《艺术市场》杂志发展到今天,作为画家我由衷地感谢该杂志为美术界所做出的贡献。”
事实上,除了此次参展的画院画家及特邀画家,在《艺术市场》杂志社10多年的成长历程中,有太多的艺术家与其结为好友,以至于很多人一听说中传艺术品(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即将成立,纷纷在春节前的异常忙碌中空出档期,一些外地居住的艺术家更是顾不上舟车劳顿,第一时间赶赴会场。记者获悉,虽然此次活动正式开始是在下午3点,
但是从当天上午10点开始,就陆续有30多位艺术家来到会场,纷纷铺开宣纸,挥毫泼墨,或山水、或人物、或花卉,有几位艺术家更是在现场临时起意,合璧创作。虽然创作方式和艺术风格迥异,但幅幅艺术作品皆表达着他们对于中传艺术品(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的喜悦之情。
《艺术市场》年度风云榜:三大权威奖项,纷纷“花落各家”
时值羊年春节到来之际,为答谢长期以来关心《艺术市场》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的广大艺术家、艺术机构及读者,并致力于为中国书画市场的健康发展和繁荣成长及为培养中国艺术的新生力量供己之力,经《艺术市场》杂志社艺术评审委员会等专家对众多候选者进行严谨评定以及权威投票,《艺术市场》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还在当天颁布了2014年《艺术市场》年度风云榜,公布“最具影响力人物”“最具潜力青年艺术家”“最佳艺术机构”3个大奖,从而将当天的活动氛围推向。
杜大恺、马海方、老圃、李学伟、毕建勋、赵建成、王根生7位艺术家以及包铭山、甘学军、刘尚勇3位收藏界、拍卖界人士荣膺“最具影响力人物”奖,崔雪涛、林跃平、云门张岩、李恩成、孟新宇、孟凡书、李佳、陈晓峰、金妹、肖文亮10位青年艺术家荣获“最具潜力青年艺术家”奖,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百嘉文化、荣宝拍卖、筑中美术馆、北京人天书店有限公司、观古楼、深圳清和堂书画艺术有限公司、北京海天华教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北京燕京书画社有限公司、北京舜太文化艺术投资公司、荣宝堂艺术馆、《艺术市场》珠海工作站共12家艺术机构捧得“最佳艺术机构”奖。甘学军、金妹分别作为“最具影响力人物”“最具潜力青年艺术家”代表发表了获奖感言。
文化传媒的经营范围范文2
不仅如此,酝酿上市的文化创意企业也是层出不穷。在影视领域,2004年12月9日香港上市公司TOM集团(2383.HK)以i000万美元的代价收购华谊兄弟35%的股权,有分析人士认为,这将有利于华谊加速上市进程。在出版领域,辽宁出版集团在2006年筹划赴港上市、“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肯定要上市。”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朱建纲在2006年6月做客红网时掷地有声,此外,光线传媒集团总裁王长田在2005年就放言要上市。
传媒业:制可以上市,播不要上市
今年文化体制改革将实现实质性突破,随着改革的深入,一些文化创意企业将走事业改制为企业、企业改制为股份、股份变为上市公司的路子。在中国媒体,什么样的公司可以上市呢?传媒产业是特殊行业,往往涉及意识形态,国家政策限制较多,与其他产业的企业相比,其上市也更为复杂和困难。
在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传媒产业并不多,只有十几家,而且多数还是通过收购上市公司“买壳”上市。
2002年,中国证监会将“传播与文化产业”确定为上市公司的13个基本产业门类之一。但现在直接上市的媒体有歌华有线、电广传媒、东方明珠、中视传媒等,其他媒体往往是以借壳上市或参股上市等方式进入证券市场。
国内所谓的“传媒概念股”都离传媒的本质核心业务相差很远。“东方明珠”的主要资产是旅游观光和信息传输。“中视传媒”也是无锡影视城,“赛迪传媒”主要是影视制作和信息咨询,“歌华有线”和“中信国安”等都是以网络工程为主。
“在传媒领域要严格区分意识形态领域和非意识形态领域,在流通领域完全可以上市。”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所长顾江认为,“比如说制作可以上市,播出不要上市”。
私人图书馆、私人博物馆可上市
“经营公益性文化产品的私人图书馆、私人博物馆可以上市。”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所长顾江表示。2006年9月13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支持民办公益性文化机构的发展,鼓励民间开办博物馆、图书馆等,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近两年,北京涌现出了一批私人博物馆,像马未都的古家具博物馆、陈丽华的紫檀博物馆等,各地也在兴办私人博物馆。据了解,国外对私人博物馆采取免税或惠税的政策,对捐赠或投资全部归入纳税款等方法来支持。现在国内的私人博物馆存在危机,有的私人博物馆只好把字画卖掉,“实际上,私人博物馆的票价和藏品是要考虑消费者的需求的,私人博物馆的运营会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为了生存问题,经营公益性文化产品的私人图书馆、私人博物馆可以上市。”顾江表示。
文化企业上市应走联合道路
文化创意企业往往是没有实体,可以评估的有形资产较少,而且收益并不稳定。“文化企业上市可以走联合的道路,单单一个企业上市力量是不够的。”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喻文益表示。据了解,有的文化公司是公司不赚钱,但少数艺术家赚钱,他们的财务管理等方面有许多问题,“不是所有的文化创意企业都适合上市,而且更不是‘一股就灵’,上市最根本的是吸纳社会资金,不是做概念。”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刘伯根表不。
现在一些上市的文化公司经营范围广泛,有娱乐健康、五金家电、百货、服装、针织品、工艺术品、食品、办公用品、装潢材料、房地产经营开发、物业管理、出租汽车公司等等。“而文化企业上市的联合不是这个方向,比如说人民剧院上市比较难,如果和天桥剧场联合就有可能。资源整合是文化企业上市的一个方向。”喻文益表不。
“另外完善产权交易市场,盘活知识产权也有利于文化创意企业上市。”顾江认为。
产业政策有待细化
经济和文化的融合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我国在“十一五”期间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但是各国发展创意经济的模式是不一样的,美国有好莱坞电影风靡全球,日本的动漫销往全世界,而韩国是以韩剧为排头兵,在亚洲刮起“韩流”。
我国政府鼓励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但是坦率地讲,对文化创意的企业分类不够细化,哪些是重点扶持的企业不太明显了,而且产业政策线条太粗,这样不容易有的放矢。”顾江认为。
政府在细化产业政策的基础上,分清哪些是重点扶持的企业。“然后给重点企业做担保,支持其上市。”顾江表示。
[链接]
文化创意企业上市轨迹
1994年,东方明珠传媒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这是我国第一家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
1999年3月25日,湖南电广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成为“中国传媒第一股”。
1999年6月,《成都商报》间接控股上市公司四川电器,被誉为中国“报业第一股”。
2001年2月,北京歌华有线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这是全国首家上市的有线电视网络公司。
2001年,中视传媒上市,这是中央电视台控股的一家传媒类A股上市公司。
2001年,IT业信息媒体赛迪集团更名为“赛迪传媒”,成为全国首家真正意义的传媒上市公司。
文化传媒的经营范围范文3
截至2010年年底,集团资产总值从整合前的37亿元增长至100亿元,增幅170%;年营业收入增幅约80%,年均增长20%。提前完成成都市委为集团确立的2012年资产总值破百亿、收入突破35亿元的奋斗目标,成为国内发展速度较快、增长幅度较高、综合实力快速提升的综合媒体集团之一。
回顾这近五年的路,大体可以用“5个坚持”来概括: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我们坚持以媒体融合发展为主题,以推进战略转型为发展主线,坚持以“做精做强传统产品、推进战略向蓝海转型、大力实施资本运作快速推进产业扩张”为发展战略,坚持以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发展动力,坚持大力发展“大文化”产业,正在逐步由传统的新闻资讯生产者、传播者向全媒体综合信息服务商、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的角色转型。
审时度势,确定全新发展战略
集团成立之初,成都市委对集团提出了“全省前头、全国前列、全球一席之地”的“三全”总体发展目标。总目标确定后,顺理成章要回答发展的战略问题、发展的路径问题、发展的动力问题、发展的机制问题、发展的队伍问题等,结合我们的实践,感到“发展的战略”对我们格外重要。“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发展战略,事关全局,事关长远。
究竟该制定一个什么样的发展战略?这几年,在探索中逐步清晰,在实践中逐步完善。这个发展战略至少应当有“三个参照”:一要立足于成都媒体的现实,二要顺应全球传媒发展的大势、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潮流,三要符合国家的以“大文化产业”为特征的产业政策特别是传统业态的转型升级诉求。同时,它还得体现“三个有利于”:有利于改变以前过分依赖传统的广告、发行、印务等的“一亩三分地”守成心理,有利于促进传统业态的提档升级向新媒体进军,有利于媒体集团市场主体角色的转型。
2009年4月,成都传媒集团召开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心组学习会。这个中心组学习会,对集团发展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如对传统产品过分依赖,对新媒体认识迟、行动缓,投入怕“烧钱”等。大反思引发思维“大碰撞”,“大碰撞”使得思想大解放。特别是吸纳了全国副省级报业集团武汉“高峰论坛”的部分思想成果后,集团党委把我们集团的发展战略浓缩为三句话,这就是“做精做强传统产品、推进战略向蓝海转型、大力实施资本运作快速推进文化产业扩张”。2009年5月,集团党委通过了《关于大力发展新媒体的决议》,确定以平均每年不低于集团营业收入的3%用于发展新媒体项目。这不仅回答了发展新媒体“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是以党委决议的形式,把我们的发展战略予以锁定,从而成为全集团9000多员工的共同意志,成为凝聚人心的旗帜,成为鼓舞斗志的愿景。
传统产品,贵在做精做强
发展新媒体、新业态,绝不意味着可以丢掉、放弃报纸电视广告等传统产品。对于今天的传媒人来说,它依然是我们的“根基”和“饭碗”来源之一。而且,传统媒体产品相对网络产品而言,在公信力方面的比较优势依然明显。因此,面临传统产品的“天花板”,突破着力点在4个字,即 “精耕细作”,以做精来做强。
集团加大管控力度,坚持向机制创新要效益,变革考核办法,细化经营指标,增设专项任务指标和规范管理指标,与绩效挂钩,按季监控。集团上下将压力转化为拼市场的动力,无论发展好的单位,还是困难暂时多些的单位,都表现出强烈的拼搏精神和市场竞争意识,着力于经营方式创新,着力于经营挖潜,实现活动创收、版外创收、多渠道创收,推动集团全年经营业绩增速再创新高。
根据新闻出版总署的统计数据,目前,成都传媒集团的“报业板块”综合实力位居全国报业集团第四位,仅次于沿海发达地区的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上海解放报业集团、上海文新报业集团。其中,《成都商报》广告收入2010年突破10亿元大关,成为继《广州日报》后全国第二份广告收入破10亿元的报纸,位列全国都市报第一。
集团“广电板块”坚持机制创新、节目创新,以大活动促进影响力,电视台全年收视率在央视频道群、省级卫视频道群、川台频道群、成都台频道群近60个频道中,占了27%的市场份额,接近本土市场的三分之一。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5.8亿元,在全国城市电视台中名列第二。
以资本运作为手段,推进战略向“蓝海”转型
五年来,我们集团以资本运作为手段,依托传媒核心产业,以国际化视野,在新兴媒体渠道拓展和新媒体领域抢滩布阵,新媒体项目取得重大突破:
挺进国际传媒市场。集团斥资近3亿元与新闻集团旗下的华语电影片库、星空卫视和Channel以及TVB等,开展新媒体业务合作,迈出了区域媒体集团进军国际传媒市场的关键步伐。
进军国际网游市场。继2009年斥资4.41亿元收购“梦工厂”网游企业后,集团再次以3亿元的价格,全资收购上海晨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100%股权,该公司产品主要基于美国苹果公司iPhone平台,99%的市场在欧美,预计未来3年的增长率超过40%。同时增资北京锐易通科技有限公司,持有其20%的股份。
改造全新的新闻门户网站。全面整合集团传统媒体信息资源、活动资源、人力资源和网站域名资源,将其打造为成都新闻宣传的新平台、新阵地和特色主流网络媒体。
快速进军地铁传媒新领域。与成都地铁公司合资成立地铁传媒公司,占领地铁传媒新阵地。开通地铁电视,创办成都首份真正意义上的免费地铁报《新城快报》,获得总署批文,并实现当年赢利。
推动传统媒体数字化发展突破。推出西南地区首个报媒移动终端阅读器――成都商报iPhone阅读器1.0版和iPad阅读器。广电抢抓“三网融合”机遇,积极推进IPTV、网络电台、手机电视等新媒体业务拓展,成功将成都的电视直播节目信号发送到中国网络电视台进行全球,成为首家也是唯一一家通过中国网络电视台实现全网直播节目信号的城市电视台。
在当下,文化产业的内涵是丰富的,它既包括传统的报业、广电业,也包括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传媒业,还应当包括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地产等业态。这就是“大文化产业”的概念。上述认识,是我们制定“三句话”发展战略的一个思想基础,它也应成为我们产业发展的重大项目选项。这几年,我们全力获取优质文化地产资源,按照文化产业园区化、楼宇化的规划,加大复合文化产业进军步伐,致力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升了集团产业综合实力,为集团成为文化传媒的战略投资者、实现集团战略转型创造了必要条件。
文化传媒的经营范围范文4
[关键词]金融危机;文化产业;发展机遇;基本策略
由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已蔓延全世界,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在所难免。但是,金融危机对于文化产业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如何应对挑战,转“危”为“机”,推动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
一、后危机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
(一)金融危机刺激文化消费拉动文化产业发展
一般而言,越是经济萧条年代,公众越有闲暇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样,经济之危反倒成了文化之机。有声电影、无线电广播、彩色动画片、摄影技术、动漫产品等传播手段都是在经济危机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数字出版、手机增值服务、网络游戏等低价位、新科技的传播方式必将受到市场追捧,成为文化产业创新传播手段与培育新型业态的重要突破口。当前的国际金融形势刺激了人们需要感受温暖美好的愿望,文化消费也就成了人们的需求热点。******总理在2009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促进文化发展和繁荣,既可以拓展消费领域,也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0根据国际经验,一定的人均GDP发展水平与一定的恩格尔系数以及一定的文化消费支出存在相关性,文化需求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而不断增长。2008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对应的文化需求在个人消费中的比例应占到20%以上,文化消费支出总量应该在4万亿元以上,而目前文化消费支出不足8000亿元。我国居民文化消费潜力还远未得到释放,文化消费的空间非常大。因此,完全可以把提升群众的文化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精心组织生产应对危机的实用性文化产品,积极提供帮助人们精神减压的各种健康有益的文化消费,为文化产业的振兴创造更加有利的社会环境。
(二)金融危机催动科技创新助推文化产业发展
历史经验表明,全球性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重大科技成果往往推动世界经济走向复苏与繁荣。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以电气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战后以电子、航空航天和核能等技术突破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20世纪40、50年代计算机、合成材料等新技术的兴起,使得美国在战后迅速走向了经济繁荣;最近一次的互联网信息技术革命,也有力地帮助美国从1987年的经济危机中复苏过来。着名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伴随了克林顿时期持续8年的经济增长,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科技创新已成为克服金融危机的利器,国际社会在这方面都已经有着惊人的共识。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发表有关经济政策的重要演讲时曾表示,美国有走出金融危机的信心,原因之一就是美国仍然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和发明创新。中国国务院总理******在200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指出:“历史表明,每一次大的危机常常伴随着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每一次经济的复苏,都离不开技术创新。通过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创造新的社会需求,催生新一轮的经济繁荣。”“知识和科技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克服经济困难的根本力量。”以我国的网络游戏出版产业为例,在新闻出版总署为增强我国网络游戏的自主研发能力而实施的“中国民族网络游戏出版工程”的推动下,2008年中国网络游戏研发公司已达131家,从事研发的专业人员达24768人,比2007年增长了17.8%;自主研发的网络游戏总数超过286款,比2007年增长了14.4%,一些大型的网络游戏研发公司,如完美时空、考试吧、金山、网龙等在2008年均推出了至少一款以上的网络游戏作品。2008年中国自主研发的网络游戏实际销售收入达110.1亿元人民币,比2007年增长了60%,占中国网络游戏出版市场总收入的59.9%,原创网络游戏已经连续四年牢固占据中国市场的主导地位。在排名前十位的最受欢迎的网络游戏中,自主研发的网络游戏占据了6席,实现了市场价值和用户人数的双突破。科技创新及其成果的转化,契合文化生产与消费领域对科技的旺盛需求,必将极大地促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加速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就可借助科技创新的力量支撑和引领我国文化产业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转贴于
(三)金融危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凸显文化产业优势
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时代,以创新为核心和本质的文化产业是占据主导地位的产业,同时,因其自身对物质和能源的低消耗被视为是最有利于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产业。2006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线,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和结构优化升级带动转变。李长春同志也撰文指出:“经营性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集中体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发展潜力大,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调整经济结构和繁荣文化市场的着力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强烈地冲击了我国的经济,但也为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带来了机会,在此过程中那些高能耗、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将被淘汰或被迫升级,我国的产业结构将向低能耗、知识密集型的产业转变,文化产业可以抓住这个机遇加快发展。金融危机助推我国文化产业升级,文化产业绵长发散的产业链亦能反向刺激低迷态势,带动经济发展。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经济发展的活力,另一方面可以带动就业。这对于缓解我国资源、环境和社会就业的压力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金融危机下国际文化市场竞争态势发生新变化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正在受到程度不同的冲击。国外文化企业进入我国文化市场的步伐明显放慢,竞争态势暂时趋缓,国际文化产业的经营发展出现阶段性疲软,为我国文化产业加快“走出去”提供了一定的市场空间和有利条件。文化“走出去”,主要是通过三条途径:版权“走出去”、成品“走出去”和实体“走出去”。其中版权输出简便,但相对被动;成品输出见效较快,但受到语种局限;而在海外创办实体,实施本土化战略,则既能贴近国际社会的实际和受众,又能为我所用,能有效进入国际主流市场。目前,国际市场对具有中国文
化元素产品的兴趣正在日益浓厚,这就为我国的文化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合作等多种形式在境外直接建立自己的生产研发基地,使自己的文化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机遇。只要我们抓住这一有利机会,出台政策支持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经营能力的文化传媒企业,尽快构建起系统高效的国际传播体系,我国文化产业的航空母舰就会乘风破浪,直驶蓝海。
二、后危机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着力推行文化体制改革
发展文化产业,必须解决体制问题。一是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积极转变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建立强有力宏观调控。要实现政府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通过“服务、咨询、监督、协调”等方式把文化市场的管理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二是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企业化改造。要对少数国有文化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造,使它们变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文化企业,赋予它们在推动国家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中流砥柱的责任。同时,根据文化产业可经营范围,研究允许民营企业进入文化市场的文化项目和鼓励其投身文化产业的产业政策,为民营企业进入文化市场提供可供操作的具体政策。最终形成以公有文化企业为主体、国有文化企业为导向与非公有文化企业并存的文化企业多元发展格局。
(二)建立健全文化产业法律体系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处于快速发展期,传统产业继续发展,新兴产业不断涌现,新情况新问题也随之产生,文化产业必须顺应发展趋势,尽快出台急需法规,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予以规范、促进和有效管理。一是加强立法。产业立法不但要紧跟产业发展的需要,而且要与体制改革相促进。要根据文化产品的可复制性、文化产品对不同人群的适应性、文化产业所需的政策环境等,制定有关法律和法规;根据文化团体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文化消费人群对不同文化产品的接受能力的不同,制定文化市场准人的法律和法规;根据发展文化产业引进资金的需要,制定文化产业的投融资及财税优惠的法律和法规;根据文化产业人才和技术的需要,制定引进文化人才和技术的法律和法规等。二是加强执法。强化版权意识,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并对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包括盗版、伪造、假冒、侵权等采取严厉的制裁措施,保证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在法制轨道上运行,并促进其发展的持续、高效、稳定。
文化传媒的经营范围范文5
[关键词]金融危机;文化产业;发展机遇;基本策略。
由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已蔓延全世界,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在所难免。但是,金融危机对于文化产业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如何应对挑战,转“危”为“机”,推动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
一、后危机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
(一)金融危机刺激文化消费拉动文化产业发展。
一般而言,越是经济萧条年代,公众越有闲暇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样,经济之危反倒成了文化之机。有声电影、无线电广播、彩色动画片、摄影技术、动漫产品等传播手段都是在经济危机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数字出版、手机增值服务、网络游戏等低价位、新科技的传播方式必将受到市场追捧,成为文化产业创新传播手段与培育新型业态的重要突破口。当前的国际金融形势刺激了人们需要感受温暖美好的愿望,文化消费也就成了人们的需求热点。总理在2009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促进文化发展和繁荣,既可以拓展消费领域,也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①根据国际经验,一定的人均GDP发展水平与一定的恩格尔系数以及一定的文化消费支出存在相关性,文化需求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而不断增长。2008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对应的文化需求在个人消费中的比例应占到20%以上,文化消费支出总量应该在4万亿元以上,而目前文化消费支出不足8000亿元。②我国居民文化消费潜力还远未得到释放,文化消费的空间非常大。因此,完全可以把提升群众的文化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精心组织生产应对危机的实用性文化产品,积极提供帮助人们精神减压的各种健康有益的文化消费,为文化产业的振兴创造更加有利的社会环境。
(二)金融危机催动科技创新助推文化产业发展。
历史经验表明,全球性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重大科技成果往往推动世界经济走向复苏与繁荣。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以电气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战后以电子、航空航天和核能等技术突破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20世纪40、50年代计算机、合成材料等新技术的兴起,使得美国在战后迅速走向了经济繁荣;最近一次的互联网信息技术革命,也有力地帮助美国从1987年的经济危机中复苏过来。著名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伴随了克林顿时期持续8年的经济增长,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科技创新已成为克服金融危机的利器,国际社会在这方面都已经有着惊人的共识。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发表有关经济政策的重要演讲时曾表示,美国有走出金融危机的信心,原因之一就是美国仍然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和发明创新。中国国务院总理在200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指出:“历史表明,每一次大的危机常常伴随着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每一次经济的复苏,都离不开技术创新。通过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创造新的社会需求,催生新一轮的经济繁荣。”“知识和科技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克服经济困难的根本力量。”③以我国的网络游戏出版产业为例,在新闻出版总署为增强我国网络游戏的自主研发能力而实施的“中国民族网络游戏出版工程”的推动下,2008年中国网络游戏研发公司已达131家,从事研发的专业人员达24768人,比2007年增长了17.8%;自主研发的网络游戏总数超过286款,比2007年增长了14.4%,一些大型的网络游戏研发公司,如完美时空、腾讯、金山、网龙等在2008年均推出了至少一款以上的网络游戏作品。2008年中国自主研发的网络游戏实际销售收入达110.1亿元人民币,比2007年增长了60%,占中国网络游戏出版市场总收入的59.9%,原创网络游戏已经连续四年牢固占据中国市场的主导地位。在排名前十位的最受欢迎的网络游戏中,自主研发的网络游戏占据了6席,实现了市场价值和用户人数的双突破。④科技创新及其成果的转化,契合文化生产与消费领域对科技的旺盛需求,必将极大地促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加速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就可借助科技创新的力量支撑和引领我国文化产业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三)金融危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凸显文化产业优势。
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时代,以创新为核心和本质的文化产业是占据主导地位的产业,同时,因其自身对物质和能源的低消耗被视为是最有利于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产业。2006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线,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和结构优化升级带动转变。李长春同志也撰文指出:“经营性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集中体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发展潜力大,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调整经济结构和繁荣文化市场的着力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⑤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强烈地冲击了我国的经济,但也为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带来了机会,在此过程中那些高能耗、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将被淘汰或被迫升级,我国的产业结构将向低能耗、知识密集型的产业转变,文化产业可以抓住这个机遇加快发展。金融危机助推我国文化产业升级,文化产业绵长发散的产业链亦能反向刺激低迷态势,带动经济发展。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经济发展的活力,另一方面可以带动就业。这对于缓解我国资源、环境和社会就业的压力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金融危机下国际文化市场竞争态势发生新变化。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正在受到程度不同的冲击。国外文化企业进入我国文化市场的步伐明显放慢,竞争态势暂时趋缓,国际文化产业的经营发展出现阶段性疲软,为我国文化产业加快“走出去”提供了一定的市场空间和有利条件。文化“走出去”,主要是通过三条途径:版权“走出去”、成品“走出去”和实体“走出去”。其中版权输出简便,但相对被动;成品输出见效较快,但受到语种局限;而在海外创办实体,实施本土化战略,则既能贴近国际社会的实际和受众,又能为我所用,能有效进入国际主流市场。目前,国际市场对具有中国文化元素产品的兴趣正在日益浓厚,这就为我国的文化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合作等多种形式在境外直接建立自己的生产研发基地,使自己的文化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机遇。⑥只要我们抓住这一有利机会,出台政策支持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经营能力的文化传媒企业,尽快构建起系统高效的国际传播体系,我国文化产业的航空母舰就会乘风破浪,直驶蓝海。
二、后危机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着力推行文化体制改革。
发展文化产业,必须解决体制问题。一是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积极转变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建立强有力宏观调控。要实现政府从“办”
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通过“服务、咨询、监督、协调”等方式把文化市场的管理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二是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企业化改造。要对少数国有文化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造,使它们变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文化企业,赋予它们在推动国家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中流砥柱的责任。同时,根据文化产业可经营范围,研究允许民营企业进入文化市场的文化项目和鼓励其投身文化产业的产业政策,为民营企业进入文化市场提供可供操作的具体政策。最终形成以公有文化企业为主体、国有文化企业为导向与非公有文化企业并存的文化企业多元发展格局。
(二)建立健全文化产业法律体系。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处于快速发展期,传统产业继续发展,新兴产业不断涌现,新情况新问题也随之产生,文化产业必须顺应发展趋势,尽快出台急需法规,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予以规范、促进和有效管理。一是加强立法。产业立法不但要紧跟产业发展的需要,而且要与体制改革相促进。要根据文化产品的可复制性、文化产品对不同人群的适应性、文化产业所需的政策环境等,制定有关法律和法规;根据文化团体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文化消费人群对不同文化产品的接受能力的不同,制定文化市场准入的法律和法规;根据发展文化产业引进资金的需要,制定文化产业的投融资及财税优惠的法律和法规;根据文化产业人才和技术的需要,制定引进文化人才和技术的法律和法规等。二是加强执法。强化版权意识,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并对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包括盗版、伪造、假冒、侵权等采取严厉的制裁措施,保证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在法制轨道上运行,并促进其发展的持续、高效、稳定。
(三)大力实施文化产业集群战略。
文化产业较强的融合性决定了其发展过程中需要整合各种资源,而文化产业集群产生的规模经济和协同效应也成为其发展的驱动力,这已是被国外实践所证实了的。美国的迪斯尼、好莱坞以及时代华纳集团等都是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典范。我国的文化产业经营单位众多,但基本上处于“割据状态”,资源分散,集约化程度很低,难以产生规模效应,难以形成整体的品牌优势。
因此,必须大力推进资源整合和企业重组,提高产业的集中度。要依托有竞争力的企业(包括文化与非文化企业),通过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联合、重组等多种方式,促进优质资源向重点企业集中,打造规模化、集约化、复合型的文化产业集团,培育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骨干文化企业,把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加工、销售连成一体,形成有机结合的产业链条,推动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形成规模效益,使文化产业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力量。
(四)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
“文化就是财富”。把文化作为资源,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形态,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文化类型极其丰富,积累了难以估价的文化资源。
但是,目前我们对丰富的文化资源尚未做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相反地,总是被外国公司抢先开发。比如,《花木兰》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故事,却被美国迪斯尼包装成票房过亿的动画大片;《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被日本和韩国改编成动画、游戏后,卖到中国赚得盆满钵满。这些事例提醒我们,在当前经济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开发利用是无地域、无国界的,谁的文化意识超前,谁的艺术手法先进,谁将占领文化资源开发的制高点。如果不迅速提高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整合能力,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历史的精品被打磨成别人的商品。⑦如何减少上述类似的被动和尴尬,如何使中华文化在我们自己手里真正发扬光大,是我们今后要着力解决的现实问题。
(五)加大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力度。
发展文化产业,人才是关键。中国文化产业之所以缺乏强大的竞争力,原因之一就是缺少一批懂市场、懂经营、懂管理、懂技术、懂艺术、有品味的专门人才。⑧我们应制定人才流动和培养的政策,打破行业和国家、省市的地域界限,完全按照文化产品的生产规律,实行人才自由、合理的流动、交流和合作。必须改变传统的文化人才地区、单位所有的体制,实现人才资源管理的社会化和人才供求的市场化。要注意培养文化产业方面的经营管理人才,尤其是能适应数字技术环境中多种产业需求的文化资本人才、数字艺术软件开发人才和媒体产业经营管理人才。要培养文化创作与生产方面的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还要重点栽培文化产品营销人才。
文化传媒的经营范围范文6
在西方社会中,早在18世纪艺术品金融化就盛行于欧美,许多养老基金、共同基金的投资资产组合中都配备了艺术品资产[5]。例如,历史上名声远洋的艺术品基金是熊皮基金和英国铁路局退休基金[6]。熊皮基金是一批金融家在1904年号召专业投资人出资而建立的。他们通过购买包括毕加索、塞尚、马蒂斯等现代大师的早期作品而运营基金。之后就是1974年发起的英国铁路局退休基金。由于当时处于英国经济低迷,失业率高、通货膨胀严重的大背景下,该基金为了降低投资风险,就拿出一部分钱投资艺术品。为了保障其专业性,还请了苏富比拍卖公司为其做投资顾问。我国艺术品收藏历史可能不比西方发达国家晚,但是将艺术品与金融资产相结合,实现艺术品金融投资的时间并不长。目前,我国艺术品金融化市场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艺术品与金融资产结合的步伐加快。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艺术品市场发展速度迅猛,艺术品金融化发展势头明显。除个人爱好者外,在投资性艺术品金融化进程中,投资者机构化趋势明显,但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以企业为主体的投资诉求增加。目前,参与艺术品市场投资的企业主要来自文化传媒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等领域。二是大量金融投资机构开始在艺术品投资领域试水。企业和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获取收益的方式不同,其借助的是雄厚的资金、丰富的信息资源以及更专业的资本化操作方式。由此推断,随着艺术品市场金融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的艺术品投资市场将逐步从散户市场向机构市场转变。
第二,在艺术品交易市场中金融化产品逐渐增多。以艺术品为标的物的金融产品是投资性艺术品金融化发展的标志。目前我国推出的艺术品金融化产品主要有:艺术品基金、艺术品信托、艺术品保险产品等。艺术品基金的发起人通常是一些艺术家或者金融投资人,召集拥有一定经济实力或对艺术品有投资计划的投资者,通过组合多种艺术品,获得理想收益。艺术品基金投资市场的发展经过了散户阶段、专业机构投资阶段和艺术品衍生品投资阶段。专业基金投资艺术品和个体-易受个人喜好影响的方式不同,基金主要考虑的是艺术品的未来出售增值价值,因此,前一种方式的收益率往往要比后一种方式收益率高[7]。随着我国提供给艺术品投资基金的成长环境逐渐向好,艺术品投资基金市场频传捷报。2010年各种艺术品基金开始试水,先是年初中国民生银行消息称推出“非凡资产管理-艺术品投资计划2号”,再是同年6月怡桥财经艺术基金宣布启动。同年7月,德美艺嘉艺术基金正式,发行规模数亿,发行面向全球。目前情况下,由于艺术品投资基金的门槛不高,其广泛参与性使得艺术品投资的另类价值显现了出来。同时,艺术品基金让投资者不用费心思去照顾那些娇贵的艺术品,还能有所收益。正是因为这些优势,所以其未来十分值得期待。把艺术品资产转化为金融资产的机制和过程称之为艺术品信托。艺术品与信托的结合有两层不同的含义:一是艺术品作为一种资产在金融机构信用评级及资产定价时发挥作用,即从金融机构获得资金;二是首先将艺术品资产化,然后金融机构向投资者发行投资基金;最后,将整合的资金重新投放到艺术品市场中。艺术品信托市场的发展主要经历以下阶段:一是以散户市场为主的起步阶段,即个人或者投资机构在没有采纳任何专业指导和咨询的情况下,作出的个人直接购买行为。二是以机构购买为主的发展阶段,例如,购买由金融投资机构发行的艺术品按揭产品、艺术品基金产品等。这种背景下导致的问题是艺术品没有所谓的所有者,只有当投资者收购后,才能获得艺术品的所有权。三是交易艺术品衍生品的成熟阶段,即跨过艺术品变现的过程,通过艺术品指数挂牌上市进行交易。与之相适应,艺术品保险业务也开始起步。2010年12月,我国《关于保险业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8],指定了一批文化产业保险试点,确定了11个与文化产业“联姻”的险种业务。自此,保险公司就有资格提供从保管、展览到运输等环节的艺术品综合保险项目。但考虑到艺术品确真估值以及出险后评估的瓶颈,保险公司目前只向公信力强、规模大的机构提供这类保险服务,艺术品个人持有者的保险服务尚未出现。
第三,艺术品金融化发展程度不断加深。我国投资性艺术品金融化发展的另一大特点,是艺术品正逐步实现由商品向资本的转变。艺术品投资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便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9]。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艺术品交易市场年增长率达到41%,交易总额达到1694亿元,在全球艺术品市场上所占份额已超过英国,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中存在大量闲散资金,使艺术品交易市场成为金融资本寻求利益的价值洼地。虽然发展势头向好,但是,艺术品金融化交易火爆的场面已经暴露出一些问题。不少业界人士提出异议,即过分强调艺术品在资本投资市场的作用,会磨灭其自身的文化属性,让艺术品单纯沦落为金融炒作的工具。西沐教授也曾指出:“我国艺术品金融化市场还面临许多问题,例如,缺乏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缺乏有力的风险监管体系,等等,都需要政府政策与时俱进”[10]。
目前我国艺术品金融市场面临的三大问题
第一,发展环境问题。首先,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携带资金进入市场从事交易活动,但相应的市场监管与法规建设缺位,这一不利因素在金融资本大量介入之后显得尤为突出。艺术品交易市场涉及的资金量大、专业化要求高、风险程度大,没有专门化的监管机构与法规规范就容易造成市场秩序混乱、交易规则失准,给投资者带来巨大风险的同时也不利于市场的稳定。其次,在我国艺术品交易市场上缺乏对于软性方面的有效控制,例如,职业道德等。此外,大多数扶植艺术品投资的金融服务没有法律、法规依据,这些无疑都是阻碍我国艺术品交易市场发展的因素。另外,市场风险控制能力差也是艺术品金融化发展的绊脚石。首先,自我国艺术品交易市场进入发展的黄金期后,艺术品造假现象就从未停止,这也使得我国艺术品的投资风险居高不下;其次,由于综合性人才以及专业鉴定机构的稀缺,对于艺术品的确真鉴定目前没有公信的方式,许多所谓的鉴定专家以及专业机构唯利是图,缺失职业道德,有意推高艺术品价格。
第二,发展体系问题。我国艺术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结合处在初始阶段。这不仅体现在艺术品和金融资本结合的紧密程度上,而且还体现在配套金融服务不完善等方面。在艺术品交易的发展过程中,如果没有一个与艺术品相结合的资本市场,那么我国艺术品交易市场就将前景灰暗。目前,我国艺术品市场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如何更好地实现艺术品与资本的结合。例如,艺术品估值体系随意,缺乏公信的艺术品鉴定机构,都增加了专业金融机构对艺术品进行资产化的难度,从而使金融机构在面对艺术品投资时只能望而却步。另外,专业监管机构的缺失以及税收制度的不明确都是制约我国艺术品金融化市场发展的因素。
第三,运作制度问题。与证券的标准合同化方式相比较,艺术品金融化在完善运作制度方面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必须在有法可依的条件下进行标准化交易、完善体系建设,才能保障艺术品金融化市场的平稳发展。
艺术品金融化的发展方向
针对上述情况,对未来我国艺术品金融化的发展提出五点可行性建议:
第一,转变传统艺术品交易观念。有质疑者指出,非理性炒作与投机是艺术品金融化的最大特点[11]。而其实,目前进入艺术品交易市场的投资者很多都是有金融投资背景的专业人士,他们不是利益的投机者,他们的关注点放在运用现资理念投资艺术品上。所以,艺术品金融化并不是艺术品交易市场的倒退,而是新理念、新观念介入后的一种良性发展趋势。因此,我们必须抛弃传统观点,不断提高投资技巧,总结鉴藏经验,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艺术品金融化,在充分研究艺术品交易市场发展趋势的情况下,把握投资机会。
第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艺术品金融化的法律规制,需要在传统立法的基础上,针对新出现的问题进行专门立法。在立法层次上,可先出台行政法规或者多部门联合规章,形成多部门法律、法规共同规范的局面[12]。
第三,完善艺术品金融服务体系。艺术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结合使得艺术品交易市场得到了扩大,艺术品金融化发展也提到了战略高度。面对这样的历史性机遇,如何建立与艺术品交易市场相配套的金融服务体系成为我们研究的紧要课题。艺术品金融服务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应当是有利于国家对艺术品交易市场进行保护;充分考虑艺术品金融化的特殊性;符合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等[13]。
第四,大力培养专业化的艺术品从业人员。苏富比拍卖公司专业投资人员的大力协助是英国铁路基金会能取得辉煌成绩的很大一部分原因。虽然艺术品金融化交易是非实物的交易模式,但是其专业化、科学化的特征并没有改变。因此,要加快艺术品金融化的进程,完善艺术品交易投资市场,就必须培养一批具有专业鉴藏知识,经验丰富,熟知金融市场的综合性人才。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建议设立国家级艺术品鉴定估值资格考试系统,培养专业性人才。国家级艺术品鉴定估值资格证书可以隶属于国家艺术品登记鉴定机构,凡是由持有资格证书的鉴定估值人出具的鉴定估值结果都具有法律效应,受国家保护。此举不但能改变多年来鉴定人员一直处于“有岗无职”的无执业资格证书状态,而且将推动艺术品投资与经营市场的健康、繁荣和有序发展,并为艺术品的规范鉴定、修复、经营等经济行为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