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

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范文1

中学语文教材有很多的篇目体现着各名族的风俗文化,例如《社戏》、《五猖会》、《云南的歌会》、《吆喝》等。在这些优秀篇目中体现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云南的歌会》讲述了作者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沈从文先生在云南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中都能听到这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歌声,云南的人民就是这样在美妙的歌声中生活着,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写出了云南的歌会中年轻女子的活泼开朗、聪明智慧、淳朴本色。此外还有山路漫歌中的赶马女孩、山寨传歌中活跃的人们,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展现在我们眼前。通过这些学习,学生们可以了解云南的地域特色和云南各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吆喝》在作者看来,北京小贩货郎的叫卖声简直就是一种“戏剧性”的艺术。作者介绍了从白天的叫卖声到夜晚的叫卖声,从卖吃食的、放留声机的,到乞讨的,还有富有四季特色的叫卖声等等,从中流露出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那就是愉悦和怀想。北京胡同里小贩的叫卖声持续时间之长,种类之多。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这些优秀的篇目都是进行民俗文化教学渗透的优秀案例。

(二)通过古代诗歌教学进行民俗文化的渗透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许多具有民俗风情的事物通过经典古诗词来表达,例如“月”“梅”“菊”“茱萸”等。教师在讲授这些优秀诗篇时可充分挖掘所含的民俗文化,例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离家的重阳节,王维独自登上异乡的高山,回想起遍插茱萸的团圆场面,大声地吟诵: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其中的茱萸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一种香草)古时候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人们都喜欢插戴茱萸,据说这样可以避邪、消灾。这些可以是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了解节日里的风俗习惯。《水调歌头》里面让学生体会中秋节是中国人的团圆节,与亲人多年不见,思念之情、思念之苦可想而知。作者从失意、孤独中走出,积极乐观,心胸开阔,寄托对情人的思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都是进行民俗文化的渗透的很好的案例。

(三)在中学语文活动教学中进行民俗文化渗透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语文活动进行民俗文化的渗透,在《黄河,母亲》语文活动中,让学生亲身领略到黄河的气势磅礴、泽被两岸万物生灵,体会到黄河对华夏民族、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保卫家园的感情。语文活动《戏剧大舞台》,戏曲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结晶,中国的戏曲在国外也享有盛名。在这个活动中让学生了解中华地域戏剧的特点,并从这些戏剧中感受民俗文化的发展。

(四)校本乡土教材教学中进行民俗文化渗透

乡土教材是进行民俗文化教学渗透很好的载体,开设乡土文化阅读课,在阅读中了解本地区的历史发展,风土人情,地理特征,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阅读中厚实学生的文化底蕴,深入的体会家乡民俗文化的魅力,让学生更加的亲近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家乡的民俗文化。随着对家乡文化底蕴的了解,把乡土民俗文化和语文的学习自然的联系在一起,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范文2

关键词:民俗文化;欣赏;民族

中图分类号:?摇K8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170-02

著名作家季羡林曾说过:“湘西那一片有点神秘的土地,其怪异的风土人情,通过沈先生的笔而大白于天下。湘西如果没有像沈先生这样的大作家和黄永玉先生这样的大画家,恐怕一直到今天还是一片充满了神秘的terra incognita(没有人了解的土地)。”凤凰古城这片土地上的奇特的风土人情孕育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欣赏《端午日》,品味中华民俗文化的“土”与“美”。

一、“土”——色彩土

红黄两色是中华民族在喜庆场合普遍使用的颜色,表示大吉大利,喜庆有余。红色是兴奋色,能调动情绪的兴奋因子。譬如:“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带头的)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一匹红布”、“(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还有隐藏的“鞭炮”色,不用问,一定是红色的。林林总总的传统色彩充斥文中,时时处处洋溢着俗不可耐的“土”气。《端午日》中的文句“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的“雄黄”色,既是莹丽富贵的象征,又是千古帝王色。而为“王”做“相”的祈愿虽然仅存于短暂的冥想中,但这浓酽的富丽,是人们对浓郁、强烈、丰满色调的追求与喜好,也是人们对华贵生活的向往和企求。

二、“土”——习俗土

文中植根于华夏沃土的湘西民风土俗,本着质朴纯良的土性,于浮华喧嚣的红尘中不染铅华独守香闺,幽然傲立于百家争鸣的民族文苑,成就着世界文坛上的一颗璀璨明珠,霞光四射,炫目多姿,令人瞩目。如;穿新衣、吃鱼吃肉、额角写王、赛龙舟、鞭炮示贺、捉鸭助兴等莫不缤纷着民族习俗的“土”。沈先生炙情的语言激人遐思,茶峒人的民族精神浸润纸背。既有观众的呐喊助威与赛手激烈竞渡的大场景的热力配合,又有船上桨手和锣鼓手间的倾力合作。这种民族的凝聚力随处可见,弥漫着华夏民族老土的民风。而“捉鸭子”助兴的余韵更是与沱江这块土地分割不开的异文化的独特习俗。

三、“土”——语言土

中国少数民族民间口头文艺,是中华文艺和美学宝库中弥足珍贵的思想遗产,那些运用形象的和诗一般的语言中,阐发了他们具有民族文化深层内涵的独到见解。口头文艺的大量存在,是中国少数民族文艺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中国的许多少数民族没有本民族创制的文字,但这并不意味他们没有关于文艺的理性思考,独特的话语表达系统和多样的表现形态呈现在历史悠久的中国少数民族文艺中。《端午日》的民间口头文艺论述特别值得一说,文中简练明快、朴实无华的乡音俚语活灵活现地再现了湘西端午赛龙舟和赶鸭子的生动画面,民间乡土口语不经意地穿插其间,亲切淡雅,意蕴非凡。如文中三个“莫不”,“把船向前划去”、“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尽善于泅水的”等多处出现当地土语语法特征和习惯,这些语句莫不散发着民间语言天然敦厚淳朴的天籁氤氲。对客观存在的现实所作的、无须艺术修饰的简单描摩与再现就是艺术创作,这正是老子的“无为”的政治理想和“大巧若拙”的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

再看《端午日》的“美”

美,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对美的形态的特殊的感受,是每个民族审美观念的一个重要内涵,每个民族的审美心理特征都会在其日常生活和文学创作、艺术活动中表现出来,并且在该民族的文化习俗、思想观念、意识形态中得到解释和证明。绚丽多彩,作为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审美感受,是对自然景象、社会生活现象和文学艺术创作的赞美之词。既表现了每个民族特殊的美的价值观,也浓缩了该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和民族文化心理特质,是民族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对美的形态的这种特殊的感受,可以体现在民族艺术的创作风格中,也可以作为日常的风俗习惯、生活时尚、审美情趣甚至,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出来。

一、“美”——场景美

不同民族的妆饰具有自身的民族习惯特点,许多少数民族,都崇尚色彩的繁富与艳丽。由几个“莫不”排比出盛装华服的茶峒人的阵势强大,且是在“鱼”“肉”饭饱之后,更以饱满精神和百倍干劲拉开助威阵势。人群中处处是脉脉含情的少男少女。此情此景,壮观亮丽——布景美!奇异的族群文化和风俗文化具有很高的表演性和观赏性。《端午日》沿江两岸万人空巷——人聚河岸,盛况空前!河面赛船上擂鼓的、划桨的,众人奋力争先,激烈竞争的壮观场景,给人力量,激人奋进,美不胜收。其精神追求——美!

二、“美”——音乐美

倘佯在少数民族地区,犹如航行在艺术的海洋。中国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精绘巧艺,更不乏荷马式的人物。神话故事、巨型史诗等仍存活于中国少数民族中,并仍保留着完整的形态。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雕塑、绘画、戏剧、建筑、工艺等各艺术门类,都有惊世之作。协调节拍的激烈号令声、激励赛手的锣鼓声混合着雄浑激昂、振奋人心的观众呐喊声,把佳节人们的心海掀起了层层兴奋的涟漪。人们追赶鸭子的嬉戏声、鸭子扑扇翅膀的叫唤声,好事者引燃的鞭炮声,俨然一支雄健高昂、急剧交响、撼动人心的军乐曲,回旋在沱江上空。

三、“美”——人情美

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范文3

民俗旅游文化的含义,也是如同文化一般,具有多样性。民俗文化的本真性是相对性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其真实性和还原性,注重于文化以后的发展方向和保持文化的传统性和连贯性以及自身的传承性。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主要是对某一地区的文化结合自身的旅游特色来宣传与弘扬和保持本地区文化自身的特性而言的。

二、民俗旅游文化的本真性体现

民俗旅游文化的本真性主要体现在不同人群对民俗文化的评判依据上。第一,当地的居民是依据自身的生活习性和生活地区的经济、文化以及思想的变动来体会到民俗文化的本真性;第二,专家是从一个区域民俗文化的保存自身的“本真性”来考察的,主要关注一个地区的民俗文化变化的动态过程,依据文本和史料以及对实地的考察来评判;第三,就是旅游者们,主要从自己的习性来对旅游地区地民俗文化来进行感受,注重自我本身的感受。

三、民俗旅游文化的本真性的多维度思考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现在人们更加关注的是生活的质量,由于快节奏的生活模式使得工作者的压力巨大,这也就需要换个环境来舒缓心情,此时外出旅游,尤其是对民俗风景文化的出游是很好的选择。对民俗旅游文化的本真性的多维度思考,我个人认为应该集中在以下叫几个方面:

(一)民俗文化当中的旅游契机——从旅游当地的角度思考

旅游的风景必须和风俗文化相结合才会显得有人文的底蕴。把民俗文化与旅游进行有机的结合,这样一来既弘扬了文化业又促进了当地的旅游业的发展。第一,首先需要对当地的民俗文化进行深度的挖掘和编纂,把民俗文化归结成为一系列的旅游特色产物,形成具有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产业,把自然风光与民俗文化相连,把自然景色与人文知识有机的结合,例如把当地的节日和风俗人情与旅游的时节相连,做好宣传工作;第二,对有形的和无形的民俗文化进行保护,比如皮影戏、捏泥人、剪纸等等手工艺文化,还有昆曲、河北梆子、京剧等等这些无形的口传艺术形式以及其他的形式的民间艺术,形成艺术展示区,可以定期组织会展或者交流大会,来发扬民俗文化旅游当中的本真性。

(二)民俗文化旅游的广阔性---从民俗文化的多元性来考虑

文化是无界限的,同样的民俗文化也没有严格的空间限制,文化之博大精深的,需要我们积极宣传民俗旅游文化的多样性和的多元性。民俗旅游文化的本真性最重要的体现之一就是当地的民俗文化具有自身的特色,需要我们发扬民俗文化的自身优势结合旅游来发展,比如说各个少数民族自己的节日,维吾尔人的开斋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傣族的泼水节以及彝族的火把节等等,要把这些独居特色的民俗文化节日形成规模与市场来发展旅游,积极在开展旅游的同时弘扬和传播各种不同的优秀的民俗文化,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在实地的旅游当中了解民俗文化的本真性以及加强不同优秀文化的传承。

(三)民俗文化旅游本真的思考角度多样性---从当地居民和专家以及旅游者的角度思考

我们之所以评定民俗文化是具有生命的活力的艺术,就基于民俗文化具有传承性和继承性以及创新适应时代的变迁能力。文化是人为创造出来的,民俗文化是一个地区的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这也就注定了民俗文化的本真性评判的多样性。从当地居民来说,民俗文化就是自身文化的特性,明显区别与其他地区的风俗习惯;从专家的角度出发,就是一个地区带有区域色彩的文化,例如具有特色的服饰、节日、文字、各地的传说等等。带有明显的民俗特色的文化;对于旅游者来说,就是不同于自己日常所接触的风土人情,这三个角度虽说区别不是太明显,但是专家是专业的,带有学术研究的特性;当地居民是最有发言权的民俗文化的传承者和继承人,他们主要把民俗文化与时代相融合;而旅游者主要把民俗文化的本真性进行弘扬和传播。

四、结语

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范文4

1.1地域的含义

地域包含以下几个特点:

(1)地域具有一定的界限与范围。

(2)每个地域的内部都包含一定的相似性与连续性,不同的地域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3)每个地域都具备符合自身的独特文化。

(4)不同的地域之间相互影响。由于地理区域的不同,导致每一个区域都具备独特的政治、环境以及风俗等。

1.2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人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反映,文化是一个地域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的总和。所以,文化包含了有意识形态部分,例如,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同时也包含了非意识形态,例如,自然科学或是地理环境等。文化主要是由人进行创造的,属于社会实践中的产物,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方面具有一定的影响。

2地域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表达原则

2.1独特性原则

设计师在对园林景观进行设计的时候,如果想要对地域文化进行表达,就需要注意当地的传统文化、历史建筑、风土人情以及建筑风格等因素,同时需要深入了解当地文化的独特性,这样设计出的园林景观才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2.2整体性原则

设计师在实施园林景观设计时,需要结合当地的地域环境因素,同时根据其客观规律,将园林景观中的人文、自然以及生态等方面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提高园林景观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协调性。

2.3可持续发展原则

(1)设计师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时候,需要注意历史遗迹的合理建筑和开发,促进历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2)设计师在设计园林景观时,需要合理利用生态系统中的每一种物质以及能源,做好科学规划,保证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园林景观设计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3.1地域文化是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主要创作素材

由于设计园林景观的时候需要结合自然科学以及人文科学,其设计的对象与方式会因地域的不同而发生改变,所以,在对园林景观进行设计时,具备独特性的地域文化便成为了设计师设计园林景观的创作素材,设计师将当地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以及人文历史在园林景观中展现出来,提高了园林景观设计的艺术性。设计师如果想要设计出符合当地文化的园林景观,就需要对当地的地域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和挖掘,这样设计出的园林景观才能更富有地域文化特色。

3.2园林景观设计是地域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

地域文化具备独特性,能够经过园林景观所展现的美而体现出来,主要表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以及文化思想。设计师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可以在了解和采纳当地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加入现代文化设计手法,促使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不仅具有历史性,还具有时代性,从而吸引众多游客的眼球,让游客在游览园林景观时能够感受到当地的地域文化,从而对当地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与认识,所以,园林景观设计是地域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

4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表达方法

4.1对地域传统进行适度保留

设计师在设计园林景观时,可以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法将当地的传统文化进行适度的保留。在具有历史性和典型性的传统园林景观中,由于保留传统设计的方法比较简单,同时协调性比较高,效果也比较明显,对景观环境的破坏度较小,所以,具备较高的利用价值。

4.2抽取地域文化元素

在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其对具备特色的地域文化进行收集和整理也是表达地域文化的主要方式之一。经过对比将典型的元素符号进行抽取,凸显出当地传统的习俗文化。这样的表达方式需要对元素符号,以及对传统建筑或是民俗文化的重视,这些都可以通过当地的建筑物或是小品等展现出来。

5结语

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范文5

关键词:本土;民俗文化;凸显;艺术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133-0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 “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的一生发展打好基础”,“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一、创设环境,凸显本土民俗文化。

为了更好的挖掘本土民俗文化促进幼儿整体和谐发展,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和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以“本土特色”为基础,把本土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艺术领域。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将本土民俗文化内容融入到幼儿园环境创设中。

1、创设以民俗民风、家乡文化为特色的环境。幼儿园整个环境体现民俗民风教育特色,各处墙面、角落、长廊都由我们家长、老师共同收集材料,布置凸现民俗文化的布狮布龙、赛龙舟、傩舞面具、擂茶铺、高峰农家乐等,使幼儿和家长一进校园就能感受到民俗民风的气息。在教室布置时,我们根据节日和主题活动的要求,尽量通过民间艺术的途径来反映内容,有的用剪纸的形式表现,有的用撕帖、拼贴、剪报的形式。

2、投放适宜材料,凸显本土民俗。鼓励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收集材料(如稻草、蓝花布、土布、成熟的棉花和稻穗、竹子……等等)。老师、家长和孩子还用稻草编织出稻草龙、用竹子制作竹排,如:大班小朋友用蓝花布、土布制作围裙和头巾,投放创设角色区中来布置家乡美食,中班小朋友在豆腐坊中用麻绳做窗帘,蓝花布、土布装饰磨坊屋檐,为孩子们设置场景贴近生活,形象,能更好地让幼儿通过游戏活动更好地感受建宁家乡最质朴本土的文化。

二、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拓展幼儿园美术活动内容

1、民俗文化定义界定。在园本教研中,教师也提出自己的困惑,到底什么是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与本土民俗文化定义如何界定?如:景点名胜,地方戏曲、民间传说、民俗活动、建筑、人物、民间、服装与生活物品、地域文化等,分门别类设计成幼儿园美术活动课程内容。

2、挖掘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建宁历史悠久,民间传统艺术源远流长,且风格独特,形式多样,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民间剪纸、龙舞、传统服饰制作技艺等具有极大的开发利用空间。围绕这些传统所包蕴的文化内涵及其制作实践的美术学习活动,有助于幼儿了解地方传统文化、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有益于培养幼儿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激发幼儿将来长大建设家乡的美好愿望。

3、利用地方现代文化资源。民居、街巷、小区公园绿地、特色雕塑、步行街、商业街、高层建筑、广告宣传、展演活动、消费文化、大众活动、群众文化节等等,既有表面的文化内容,又有深层的人文内涵。围绕这些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地方现代文化资源进行相关的幼儿美术课程态设计,引入美术活动课堂,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4、开发利用生活材料资源。丰富幼儿美术活动的空间材料是幼儿在美术学习、创造的载体。是实施美术教育的物质基础。尽管《纲要》指出:“要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制作的道具,竹编的蚌壳等。

根据《幼儿园教育纲要》精神,我们认为对幼儿的教育应从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入手;从周围生活入手,由近及远,充分挖掘本地特色的乡土资源。在实践研究过程中,我们通过收集、筛选和设计,尝试在艺术课程中开展民俗文化的教育,使幼儿园教育更加乡土化、民族化、生活化。

三、把本土民俗文化融入艺术活动中。

建宁民间艺术源远流长,春节至元宵节期间,正是民间艺术大展时。建宁俗语云:正月闹得红,四季都太平。而闹红正月的民间艺术主要有龙灯舞、马灯舞、傩舞、花灯舞、蚌壳舞、伞灯舞、桥灯舞等,过去还兼之以古装戏,风格独特,地方色彩浓,为民众喜闻乐见。

1、民俗舞蹈欣赏:如:在艺术活动《傩舞欣赏》中,教师通过播放PPT,让幼儿先认识傩舞的道具百家伞、担子、线毯、鼓等,再了解角色分配,在傩舞中是角色的装扮,有假面、神像、圣相、头盔、鬼面、脸壳等多种称呼。主要有七人领头表演,一人扛百家伞,六人戴六种颜色的面具,即六个扮相,代表双、福、禄、寿、喜、全六位神仙。其中四位神仙肩挑担子,一头是线毯,一头是鼓。孩子们兴趣深厚,不由地模仿起来。

教师还向幼儿介绍傩舞的由来,傩舞是福建建宁历史最悠久的民间传统艺术之一,是一种祈深拜天的仪式活动。溪源乡大岭村至今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五还开展这一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孩子们通过此欣赏活动,对建宁民俗文化有了进一步地认识,并把此活动延伸到美工活动中,孩子们尝试用不同线条和色彩画出各种各样的脸谱,做出别样的傩舞面具。孩子们带上制作的傩舞面具表演,更好地体现了具有建宁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走进校园。

2、学唱民间歌谣。教师们为了收集更好地民间歌谣,发动家长到民间调研,到各乡镇收集资料。如:《雄伟的金饶山》《闽江正源头》《莲花歌》等建宁民间歌曲。教师们把收集来的资料筛选整理,精心设计案例,融入到艺术活动中,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通过歌词能更好地了解建宁有家乡文化,同时,幼儿园还开展家乡民间童谣征集活动,教师与家长、幼儿一起把民间歌曲改编成孩子喜欢通俗易懂的童谣。

结合乡土人情,让幼儿在民俗文化感受建宁传统艺术文化的特色融入艺术领域活动中。我们的活动策略是以艺术领域为基准,根据幼儿的能力及兴趣点把传统民俗文化内容融入到艺术领域教学中。。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Z].2001(9)

[2] 《建宁县民间传统艺术与时令风俗》[Z].建宁风俗艺术,2007(2)

[3] 《建宁民俗馆介绍》[Z].建宁风俗艺术,2007(2)

[4] 杜晓霞.《民俗文化在幼儿中的传承和继承》[J].魅力中国,2011(10)

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范文6

《各异的风土人情――中国民间美术》是普通高中美术鉴赏教材的内容,属于“欣赏与评述”学习领域。教材以民间美术根植于人民生活为切入点,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以及民间美术独特的形式语言,尽量唤起学生的保护意识,有选择地将其继承,并发扬光大。

【教学目标】

1.理解民间美术与人类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

2.了解民间美术的主要类别与特征,以及其独特的语言、表现手法和其中的寓意。

3.认识民间美术在人类活动中所具有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逐步了解民间美术的概念、特征及类别。

2.让学生充分认识民间美术独特的形式语言、表现手法以及其中深厚的寓意。

3.如何对学生进行民族民间美术的教育和传承。

【教学准备】

1.师:多媒体课件、民间美术实物、白色面具、水粉颜料、水粉笔等。

2.生:作业纸、笔等。

【教学过程】

一、 民间美术的基本概念

(一)欣赏导入

师:同学们,在上新课之前,我们首先来欣赏一段视频。(教师出示视频: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舞蹈类一等奖作品《俏夕阳》。)

师:同学们,这段舞蹈作品是采用哪种形式来表现呢?

生:皮影。

师:剪纸和皮影都属于中国民间美术的范畴,引出课题:各异的风土人情――中国民间美术。

师:中国民间美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会在哪些场合看到民间美术的应用呢?(师生讨论)

(二)民间美术的概念

师:大家既然了解在多种场合会出现不同的民间美术,那么,何为民间美术呢?

生:是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用以美化环境、丰富民俗活动的美术。

教师总结: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就会发现多样的民间美术。

【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入与民间美术有关的多元艺术形式,在增加课程信息量的同时,不断开拓学生的视野,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教师的设问来考察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关注程度。

二、民间美术的类别及特征

师:同学们,除了剪纸、皮影以外中国还有哪些有特色的民间美术?

生:风筝、年画、玩具、家具……

师:下面请大家来欣赏民间美术作品。

(一)欣赏区分,特征讲解

1.实用器物类:①建筑、民居、生产生活用品、器物及其装饰。②特征:实用性与审美相结合。(见图1-3)

2.节俗礼仪类:①各种节日庆典和社会礼仪所需的造型艺术。②特征:辅的民间工艺美术品,主要用于表达情感和情绪。(见图4-5)

3.祭祀供奉类:①与民间宗教有关的艺术品。②特征:实用主义与满足心理需求相结合。(见图6-7)

4.观赏把玩类:①指以审美和装饰为目的,满足精神需求上比较纯粹的艺术品。②特征:这类民间工艺美术品具有超越实用的功利性特点,主要用于满足精神和心理诉求。(见图8-9)

5.游艺表演类:①主要是用于武术、竞技、庙会和花会表演,以及游车彩车使用的道具、器械、乐器和装饰品,等等。②特征:在张贴、舞动、悬挂和穿戴中体现其功能。(见图10-11)

(二)游戏体验,加深印象

师:大家对民间美术游艺表演类中的脸谱艺术并不陌生,作者根据自己的想象,在石膏材质的脸形上,用绘画、编织、刺绣等手法制作出形态各异,色彩图案变化多样的脸谱制品,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在欣赏了民间美术的分类以后,大家不妨也来尝试一下画脸谱,用同学们自己的理解来表现民间美术制品。

生:每组派学生代表参与活动并大胆说出创作感言。

(三)激情讨论,形成共识

师:刚才我们做了一个画脸谱的游戏,接下来请同学们讨论一下为什么民间美术能呈现多元化的状态呢?

师生讨论。

师:民间美术遍及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又有不同的风土人情,我们一起去北京体验一下那里的民俗民风。(教师出示视频《北京地坛庙会》,让学生寻找视频中的民间美术作品。)

师:大家欣赏了北京地区的民俗民风,想一想我们余姚有哪些民间美术呢?

生:余姚犴舞、余姚马渚剪纸、余姚微雕、木偶摔跤、大隐石雕、黄家埠面塑、梨洲街道风筝等。

教师总结:余姚素有“文献名邦”、“东南最名邑”之美誉,人杰地灵,地方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而民间美术更是家乡传统艺术中的一支奇葩。

师:“木偶摔跤”是我们余姚泗门一带所特有的传统舞蹈,它由一个人操作表演,随着一阵急急风似的锣鼓声起,两个木偶你推我搡、左滚右翻,各不相让,谁也不服谁,谁都想把对方打倒,真是难解难分,使观众都为每一方紧捏一把汗,可当表演结束时,站起来亮相谢幕的只有一个演员,一系列的惊险表演都是一个演员在衣罩下使身躯处于匍匐的状态中完成表演的。2007年,中央电视台“欢乐中国行――魅力余姚”的现场晚会中泗门民间艺人表演的木偶摔跤引得全场观众拍手称赞;在刚刚结束的上海世博会上,余姚的木偶摔跤在城市广场舞台上表演,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中外游客驻足观望。(教师出示视频《木偶摔跤》)

【设计意图】通过民间美术作品的分类展示以及各自的艺术特点,使学生更加直观了解民间美术的多样性,明白民间美术其实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设计游戏环节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看作品到尝试画作品,并能大胆表达自我的创作主题。对地方民间美术的讲解是让学生更加了解家乡传统的民间美术文化。

三、民间美术独特的形式语言、表现手法及寓意

(一)观图释意、理解寓意

师: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吉祥图案。同学们,请仔细想想下列图案各代表什么意思呢?

师:“喜鹊”、“梅花”各代表什么意思呢?

师:“仙鹤 ”、“石榴 ”、“蝙蝠”、“佛手”、“桃子”各代表什么意思呢?

师:“牡丹花”、“花瓶”各代表什么意思呢?

师:“鱼”、“荷叶”、“莲藕”代表什么意思呢?

(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象征及谐音回答)

(二)竞猜寓意,提高素养

师:猜一猜“葡萄”、“老虎”、“羊”、“老鼠”、“鸳鸯”各自代表什么意思呢?

生:竞猜交流。

教师总结:蝙蝠、桃子、鱼、喜鹊、牡丹等都是常见的传统吉祥图案,一种形象可以有多种造型,每个人想法不同,造型也就不一样。当看到这些图案形象时,心里感受的却是形象以外的语言,人们通过吉祥图案的寓意来表达自己对别人的美好祝福。

【设计意图】这种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能拉近学生与美术作品的距离,使学生感悟到一件小小的民间美术作品中深远的寓意。

四、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创新

民间美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在不断变化。近年来,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各地民俗活动普遍升温,作为民俗文化造型载体的民间美术也得到蓬勃发展。民间美术以其独特的魅力,不仅给人们以审美享受,而且影响到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日常家居中,摆放一些民间染织刺绣、家具器皿,便会产生一股浓浓的原生态气息;外出旅游时,一方面观看自然风光,一方面参观民俗活动,充分感受民间美术的独特魅力。

为唤起全社会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自觉意识与行动,从2006年开始,我国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确定为“文化遗产日”。据了解,在第一个“文化遗产日”里,各地将积极倡导举办相关的公益活动,如开展文化遗产地与博物馆“爱我遗产、优化环境”系列活动,举办文化遗产展和民族传统文化展示、专家咨询及文物鉴赏活动等。

师:我们如何继承与发扬民间美术呢?

师生讨论交流评述。

【设计意图】使学生逐步了解、接触、鉴赏、学习和体验民间美术,从而传播、弘扬民间美术文化,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将其内化,从而更加珍视家乡的民间美术,努力使其发扬光大。

课堂总结:略。

教学反思:在课堂中我提出了一个活动建议,让同学回答一下我们余姚有哪些民间美术。个别班级对余姚的民间美术显得有点陌生,课堂气氛一下子凝重起来。学生都是90后,除了知道如除夕、元宵、中秋等几个传统的节日外,对余姚的民间美术关心极少。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应如何将民间美术引入校园,要求教师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当地民俗文化教育,让其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更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和美术课堂教学,使学生逐步了解、接触、体验家乡民间美术,努力发展和弘扬民间美术文化。

(余姚市第二中学浙江宁波)

章献明点评:

1.以特征鲜明的民间舞蹈导入新课,针对性强,注重感染力的营造。对于理解概念和基本的知识有一定的帮助。

2.教师帮助学生把民间美术(艺术)作了较详细的分工,便于学生系统地掌握,也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分类概念。

3.课堂通过“收――放――收”这样的松紧搭配相结合的方式学习民间美术,既给学生一定的知识与技能的概念,又能引导学生体验作品创作与欣赏中的艺术特色,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身边艺术形式的收集与概括,是一种比较有效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