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爱留守儿童教育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爱留守儿童教育案例范文1
关键词:忻城县;农村留守儿童;农村教育
一、引言
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人口的大量流出,广西大部分农村地区的人口更多的是“386199部队”,其中表现明显也最为让人担忧的就是大量的留守儿童问题。这些留守儿童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心智还不够健康成熟,其所处的境况和环境却令人担忧。笔者在广西忻城县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比较了解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因此选取忻城县作为此次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的典型案例。文章以广西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个案调查、实地调研,梳理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在此基础上对忻城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成因进行探究,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以忻城县为例
为深入了解忻城县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笔者与“千千网”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大学生志愿者们一起合作,展开了忻城县农村地区的实地调研。本次调研以走访为主,电话访谈及QQ交流为辅。在调查走访阶段,一共选取了150份问卷作为样本,其中分为调查问卷一和调查问卷二:问卷一是与儿童的交流,一共调查了90份;问卷二是与儿童监护人的交流,一共调查了60份。实际有效问卷142份,回收率达到94.6%,问卷回收率比较高,质量也比较高。此次的留守儿童调查结果如下:
1.家庭状况
(1)留守儿童与(外)祖父母生活占35%,与亲戚朋友生活占2.5%,与爸爸或妈妈一方居住占55%,与其他人居住占7.5%。
(2)监护人对其留守儿童生活关心多占23.3%,学习关心多占26.7%,生活和学习都关心占43.3%,不关心占6.7%。
(3)监护人与其留守儿童经常交流的,自己主动占32%,孩子主动占8%,互动占22%;一般交流占24%,很少交流占12%,不交流占2%。
(4)留守儿童调皮或犯了错误,监护人一般会体罚占17.5%,训斥占22.55%,置之不理占12.5%,耐心教育占27.5%,其他态度占19.95%。
(5)留守儿童心中理想的家庭:父母都在家占67.5%,单亲在家占17.5%,和其他长辈住占15%。
从上述留守儿童家庭情况的不完全调查中发现:忻城县留守儿童与隔代长辈或父母一方居住占大多数,但是留在农村的监护人往往对这些孩子关心不够,缺乏与留守儿童的交流,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远远不够重视。
2.学习状况
(1)留守儿童在节假日一般会学习、看书占30%,运动10%,上网、玩游戏占10%,看电视、闲着无聊占27.5%,在村子里跟朋友玩耍22.5%。
(2)学习遇到困难时,他们会求助老师的占25%,求助同学占32.5%,求助监护人占15%,自己解决占27.5%。
(3)如果考试没考好,大多数情况下,孩子们认为是自己平时不够努力的占60%,认为是没有老师或家长指导的占22.5%,认为是由客观原因造成的占17.5%
(4)留守儿童的老师家访和私下谈心情况:常家访、常谈心占12.5%;不常家访,偶尔谈心占22.5%;常家访,偶尔谈心占12.5%;不常家访,偶尔谈心占10%;不家访、不谈心占42.5%。
(5)认为父母外出会影响学习占37.5%,不会占35%,认为学习无所谓占27.5%。
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自主性较低,课余放在学习上的时间、精力很少,在学习上很少会向老师和留守监护人求助,出现学习问题容易自责,且认为父母外出务工对自身学习影响较大,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形成原因
1.经济发展落后
忻城县所辖农村大多处于偏远的山区,地形地势复杂,且农业生产条件恶劣,农民除了耕种几亩旱地再无其他副业收入,为了生存,剩余的青壮年劳力不得不走出大山,去城市谋求生路,这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埋下隐患。
2.家庭教育断层
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务工,致使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亲子之间的沟通中断,互动缺失。外出务工父母即使想好好教育子女,但终因天各一方,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难免陷入“鞭长莫及”的境地。更糟糕的是,许多外出务工父母连与子女的基本交流都没有,极度缺乏对子女的引导、教育与关心。
3.学校教育无力
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的同时,学校教育状况也不容乐观。一是农村留守儿童成绩较差,二是老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关心少。且忻城县如今留守儿童从小学三年级起就要独立生活,老师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来照顾学生的生活,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实在无力同时兼管。
4.社会教育缺失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除了电话、微信和QQ等网络平台在农村也开始逐渐普及,留守儿童与成人交往的机会大为减少。另一方面,由于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监管,他们的自身行为也会对他人造成伤害,甚至酿成多起少年刑事案件,农村犯罪率逐渐低龄化,造成了社会安全的隐患。
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1.政府方面
政府首先要着力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推动乡镇企业的设立和发展,试点并推广农村特色种植养殖模式,促进农村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小工业”的发展。其次,继续加大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投入力度,改善教学、生活环境。最后还要加强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继续推动定向免费师范生培养工作,让更多的优秀大学毕业生服务农村学校。
2.家庭方面
父母是学生最重要的人生导师,要重视家庭教育,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成长和发展环境。家长首先要树立起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尽量为留守儿童们提供良好的教育机会。其次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联系,留守儿童的家长们应该经常与孩子保持沟通联系,不仅是对学习,生活方面也要有详尽的了解,及时掌握孩子的各方面动态。最后,家长们也要注重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为子女做好榜样。
3.学校方面
学校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最主要承担者,要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要立足于学校。首先学校要贯彻“以人为本”“教育公平”的教学精神,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学生群体加强教育与培养,发掘他们的智慧和潜能。其次,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配备生活及辅导教师。教师的高度责任心和对儿童的关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家庭教育方面的不足。最后,学校可以多开展一些有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的公益讲座,对留守儿童进行积极引导,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辨别能力,提升法律观念与道德修养。
4.社会方面
关爱留守儿童教育案例范文2
一、留守儿童教育“三要”
1. 要多给关爱。留守儿童多住在亲戚家,有的甚至在朋友和邻居家,可无论在哪,他们都属于暂时失去父爱母爱的孩子。这种情况对他们的人格和性格总会有些影响,有的狭隘自私,有的偏激暴力,有的怯懦自卑,有的放纵肤浅。当这些留守儿童出现上面的种种问题时,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多给他们以关爱弥补他们那份心理缺失。当然同样的问题,一旦出现在留守儿童的身上时就难以改正。这是由留守儿童的特殊情况所决定的。
2. 要正确引导。留守儿童因为失去正常的父爱母爱而变成了问题儿童和难以教育的对象。但我们应该清楚,他们所失去的父爱母爱是暂时的,从另一个角度上讲,他们的父爱母爱是以另一种行式存在着的,只是这种形式的爱有些艰难和苦涩。所以我们要对留守儿童进行正确的引导,要让他们知道,父母外出打工是为了他们更好的生活和学习。
情绪和思想是可以传染的。我有这样的一个案例:一次写作练习,题目是《父母的爱》。在我没作任何引导的情况下放手让学生写作,结果班级中11名留守儿童所写的内容出奇的一致,他们无一不在作文中诉说着父母走后自己孤寂的生活,以及没了父爱母爱之后自己痛苦的感受。这种情绪一下子蔓延开去,甚至到了怨恨父母的地步。如果任它滋长,后果不堪设想。于是我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那就是在一周内与父母沟通一次,了解一下父母在城市的生活。当我得知他们都有了沟通之后,我又第二次命了同一个作文题――父母的爱。结果,这11名留守儿童,不约而同地写出了父母艰辛的工作和生活,也都流露出对父母的理解和同情。所以,正确的引导是教育好留守儿童的法宝。
3. 要加强管理。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势在必行。但因为某些客观因素,管理的力度不够,方法欠妥,这主要表现在各部门缺少协调管理的机制。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是一个全社会都不容忽视的综合性问题了,如果长期得不到及时的关注和解决,家庭与社会都将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各个学校、各个家庭乃至各级政府,都应该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以积极稳妥的办法加以解决。
二、留守儿童教育“三不要”
1. 不要歧视。由于留守儿童的自身问题多,又难教育,所以很多教师谈留守儿童而色变。在学习上,留守儿童的成绩突出者不多,班级事务留守儿童的参与率也不高,这种现象也与他们生活的环境有关。在教师交给的任务中,他们的表现是让人堪忧的,所以许多班主任不愿把临时的一些任务交给他们做,总是担心他们做不好,这样久而久之,便有了歧视的态度,这种不信任、歧视的做法所带来的是留守儿童更大的失落感和自卑感,有的甚至造成了逆反心理,使本来就难以教育的留守儿童更是雪上加霜。因此,用公平、信任的态度对待这些留守儿童是教育好他们的基础。只有信任他们,才能打消他们心理上,总觉得自己是个另类的感情,也只有在公平、信任的基础上才能实施有效的教育。
关爱留守儿童教育案例范文3
创建留守儿童教育管护“石泉模式”。该县把关爱留守儿童作为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劳务经济的首要民生工程来抓,不断加快推进留守儿童教育成长“三大中心”和“四支队伍”建设,成功探索出了“党政统筹、部门联动、教育为主、家庭尽责、社会参与、儿童为本”的“六位一体”留守儿童教育管护“石泉模式”,受到了中央文明委、教育部、全国妇联、国务院农民办的表彰奖励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并获得第五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和被教育部评选为2011年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优秀案例。
建立教育经费集中支付制度。该县为强化教育经费的规范管理,以校长对资产的管理权不变、对资金的支配权不变和校长法人地位不变为前提,创新建立了教育经费集中支付制度,形成了“学校用钱不管账,中心管账不见钱”的“校财局管校用”监督机制。配套建立了教育经费预算编制教代会审议制度、学校支出“3+1”财务会签制度,实现了中小学财务管理收有据、支有度、购有章、建有规、拨有法的工作目标,保证了教育资金的安全高效运行。
探索“公建民营”的学前教育发展模式。该县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政策扶持”原则,通过政府出资修建并购买服务的方式,率先在全省探索出了“公建民营”的办园模式,在全县初步形成了以“民办公助”为主、公民办并存的学前教育发展新机制。同时,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在实施学前一年免费教育的基础上,将全县学前二至三年的保育保教收费标准统一为90元,民办园不足部分,由县局依据《关于石泉县幼儿园分类评估奖补暂行办法》进行综合考核后实施分类奖补,有效破解了全县幼儿“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
关爱留守儿童教育案例范文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1-03
课题项目:江苏省成人协会“十三五”社会教育立项课题“多方联合、立体设计,让农村留守儿童不再‘留守’”(135098)。
作者简介:钱林辉(1979―),男,江苏丹阳人,江苏省丹阳市麦溪初级中学教师,一级教师;
张锁云(1963―),江苏省丹阳市延陵镇社区教育中心教师,高级教师,研究方向:社区社会实践。
如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如果任其发展下去的话,最终还会演变成严重的社会问题。2017年度《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显示,“按照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中小学生4000万的总数进行估算,处于留守状态的学生总数达到2300万人。也就是说,中国农村中小学群体中,一半以上是留守儿童。”因此,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刻不容缓。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严重断层或缺位。留守儿童最大的特点是缺少有效的监护,如生活抚育、亲情缺失、教育监护、安全保护等问题困扰着广大的留守儿童。
(1)留守儿童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期,但其身高、体重状况明显较差。祖辈或亲友缺乏对孩子科学养育的知识,使留守儿童没能得到合理的日常饮食,营养摄入不均衡。据留守儿童营养与健康状况的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童体格生长发育指标水平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
(2)不同类型的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情感依赖程度具有一致性,在心理方面,农村留守儿童焦虑、孤独者很多。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均在外打工,他们缺少了与父母交流的机会。有心理学家认为,儿童的早期经验对今后人格形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父母长期在外,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相对疏远,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时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的形成,导致一部分儿童会偏离健康的生活轨迹和道德准则,由此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
(3)留守儿童由祖父母督促学习,事实上,祖父母无法对孩子的学习进行及时监管,从而导致学生成绩的下降。之后部分留守儿童学习态度变得散漫,出现了不交作业、迟到,甚至逃课等不良行为。
(4)留守儿童交通安全隐患多,溺水造成的悲剧也较多。一方面是孩子生性顽劣、交通意识淡薄,无视交通规则,肆意地在公路上骑车或嬉戏;另一方面农村多塘坝、沟渠,孩子喜欢偷偷去游泳,结果导致交通事故及溺水事故的死亡悲剧多发生在缺少关爱的留守儿童身上。以上的所有案例都说明了留守儿童没有父母的呵护和指导、教育,再加上缺乏应变和自我保护能力,如今,其安全问题已经变得非常重要了。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
对留守儿童生存现状的科学判断,有助于社会各界理性面对留守儿童问题,关注该重点群体,着眼关键方面,明确责任主体,扎实而有效地开展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政府、学校和社会应积极采取对策,减少孩子与父母的分离,以使更多的孩子在父母的陪护下健康快乐成?L。
1.协同主体,构建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
家庭、学校、社区是儿童成长的三大场所。家庭是教育儿童最重要的场所,家庭教育对子女将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来说,第一,要认识到亲情对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所以要和孩子加强情感上的交流,而不是一味地只在物质上满足他们;第二,应经常与子女的任课教师、班主任联系,了解他们在学校各方面的表现;第三,应十分重视孩子监护人的选定问题。夫妻双方如果同时外出务工,应尽可能把子女寄托在比较有文化且有一定责任感的亲朋好友处,并且多和监护人联系,以便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各种情况。为了儿童的健康成长,人们对学校和社会给予了更高与更多的期望,希望学校来担负一部分“留守家庭”无法胜任的责任。这既需要学校和社区认同这种责任担负的合理性,又需专项资金予以支持。为此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发挥宣传号召、组织协调、财政支持和政策引导等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在“政府主导,责任共担”的原则下,政府引导并支持学校和社区两大阵地的行动,形成合力,聚焦目标,以助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2.综合有效经验
(1)政府关注留守儿童现象。政府要做好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的统计与配备工作,保证每一位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务工期间都有监护人,避免儿童处于“无人监护”的状态。
(2)学校关心留守儿童成长,建设好中小学电子学籍系统,实现对留守儿童的动态监测;进一步抓好寄宿制学校建设;出资建立校内留守儿童之家;为留守儿童搭建亲情电话、网络视频等与家长沟通的平台。教师兼任家长,监管学习,照顾生活,沟通心理,交流思想,深化情感;同时开展系列成长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增进儿童的归属感,促进其形成健康人格。
(3)社会关爱留守儿童发展,建立家长学校,以使留守儿童尽量得到全面、有效的监护,降低留守儿童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4)我们要建立“留守儿童托管中心”“留守儿童之家”“留守儿童校外辅导站”等,努力构筑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监护网络。2017年2月“蒲公英”留守儿童之家新活动中心在江苏省丹阳市延陵镇社区教育中心揭牌成立,由镇派出所、妇联、学校等部门,依托社区教育中心,逐步形成“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级联动关爱模式。经过几年的努力,“蒲公英”留守儿童之家已在社会营造了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蒲公英”留守儿童之家已成为江苏省丹阳市传播“大爱”的重要载体。
(5)我们要通过家长学校等方式指导低龄留守儿童监护人科学地引导孩子行为和品德的发展。学校和监护人需格外关注他们,多加交流,并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为其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关爱留守儿童教育案例范文5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解决对策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到城市工作。这批劳动力的子女成为留守儿童。离家打工的农民工只能长期将孩子留在家乡由长辈照顾或者直接交给了家乡的学校管理。随着时间的推移,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医疗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发展为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最近,很多关于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的事件见诸报端,反映出留守儿童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诚然,现在对于留守儿童群体的研究正在逐步开展,但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笔者以所任教的学校为案例开展的一项调查。调查表明,该学校留守儿童占学生总人数的78.2%。留守儿童家庭中,62.3%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37.7%是父母同时外出,大多数留守儿童被托付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祖辈在教育孩子方面常常因为溺爱或者家教意识或方法的薄弱,不能有效承担起教育的责任。很多家长因为长期不能照顾孩子,便会采用物质和金钱补偿的方法。因此,在孩子的心灵和亲情沟通方面做得远远不够,健康心理教育也会因为缺乏专业知识和及时沟通而无从谈起。一些留守儿童因为自理能力不足,首先遇到的是生活困难,出现了辍学等现象。一些留守儿童缺乏抚慰,孤独生活,身心健康令人担忧。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厌学、孤僻、自卑、懦弱、封闭、嫉妒和逆反等心理问题。
通过深入农村考察,认真研究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充分认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严峻性,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些构想和策略,对于缓解和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很有必要。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
1.生活方面
很多留守儿童主要是和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由于祖辈的娇惯,留守儿童表现为任性、冷漠。平时缺乏父母的关爱造成他们内心孤独,在生话中对周围的人对事比较冷漠,缺乏同情心和爱心。凡事自我为中心,对人没有礼貌,个性比较懒散,没有上进心。
2.人际交流方面
因为安全等原因,很多留守儿童除了在学校学习有一定的交流时间以外,放学回家后没有和同学、伙伴交流的机会。表现为内心自我封闭、敏感、对周围的人或事缺乏信任,口头交际能力较弱。另一个极端是一些留守儿童在学校和家里都没有接受良好的管理,生活状态处于“放羊”状态,这些儿童往往因为缺乏监护,为所欲为。听不进有利的劝导,把老师、同学的善意批评看作是恶意的奚落,轻则置若圈闻,重则做出报复、破坏的举动。
3.学习方面
在学习方面,留守儿童主要表现为厌学。迟到、早退、逃课、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不交等现象层出不穷。一些人自尊心很强,但也存在着较强的叛逆心理,在受到老师批评时就会发生顶撞等现象。成绩优异的留守儿童比例极少。绝大多数的留守儿童成绩平平,甚至沦为后进生。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影响
1.对个人和家庭的影响
留守儿童主要依靠隔代亲属抚养,缺乏父母的关爱。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这些孩子往往会出现自卑内向、孤僻不合群等现象。类似的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的疏导,必然会影响了儿童们身心健康的发展。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想法偏激、行为失控甚至更严重的后果。
一些留守儿童不能理解父母的艰辛,反而会认为受到父母的冷落或抛弃,导致了他们看待问题视角片面,心理倾向于愤恨世界,产生情绪波动、仇恨、嫉妒的消极情绪,给家庭带来更多的问题和烦恼。
2.对社会的影响
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成长时期是需要人教育引导的时期,却无法享受到父母在自己思想和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缺少亲情的滋润,极易导致留守儿童产生认知、价值观的偏离。这种偏差作用到社会上,就是行为上的偏差,不利于社会的安全发展。决乏家庭管护、过度放任的留守儿童很容易因无人教导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留守儿童因为心理问题违法犯罪的例子并不鲜见。
三、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建议
孩子性格的形成和家庭息息相关。儿童心理学认为,儿童进入青春期后,依然对父母有很强的依附性。孩子在和睦幸福的家庭环境下成长,更容易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儿童。作为留守儿童教育主阵地的学校在儿童心理成长中也担负着十分主要的义务与责任。
1.家庭方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们身心的健康发展极其有益。所以,外出打工的父母要加强与子女的亲情联系,通过书信、电话、网络等方式与孩子多加交流,经常性沟通感情,及时为孩子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还要在精神、道德成长方面的加强引导,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让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应通过临时监护人及时了解、关心子女的学习和生话,及时地发现他们的不良行为,给予及时引导与纠正。
2.学校方面
留守儿童的教育主要依靠学校教育来完成。学校教育环境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有巨大的影响。学校应担负起更多的监督责任,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细致的照顾与关爱。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不断加强德育教育的效果。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及时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监护人情况和临时监护人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做好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及时发现、诊治出现的心理问题。现在,心理辅导站已经在农村学校逐步扎根,学校要更加重视心理健康这门课程。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平时要多关注留守儿童,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与心理咨询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帮助儿童们解决心理上的问题。开展有意义的趣味性的课外话动,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加深交流,培养学生们开朗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
3.社会方面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全社会必须对留守儿童问题保持高度关注。要以更多的关爱为留守儿童群体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因此,政府应加强和完善社会制度管理,对游戏机室、网吧等娱乐场的加强管理,打击黄色暴力书刊和影视。在创造一个积极向上、文明卫生环境的同时,社会也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社会上的相关机构可以聘请老教师、老党员、老战士担任孩子们的义务辅导员,与孩子进行交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行为准则。全社会都来关心留守儿童,让他们体会到社会的关爱与温暖。
参考文献:
关爱留守儿童教育案例范文6
调查中,我们的确发现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诸多的矛盾和问题,如,家长们文化水平偏低,但是一味强调成绩,而对孩子的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牵涉较少,家教思想不端正,家教方法不当,虽有些家长表现出强烈的参教意识,但也只凭自己的生活经验管教孩子,不大懂家教规律,语言粗鲁,家教方式不得当,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反而起到负面作用;孩子小、自控能力差,但是学校教育缺乏对习惯养成的教育,养成了一些坏习气;长期缺乏“亲情”与“关爱”,但有时又关爱有佳,家长总认为孩子在校好像是在遭罪或是受了委屈一样,回到家就要享受一下,至于作业或是必要的家庭教育就抛之脑后。这样孩子在校时一个样,在家时另一个样,没有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效的统一结合起来。等等一系列问题,挑战留守儿童班主任的教育工作,需要班主任认真思考与面对。
通过我们的调查与实践,找到了一条基本路径:及时、全面掌握班级留守儿童情况是前提,真爱他们是关键,让爱在学生中传递是保障。
作为班主任及时全面的了解班级情况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对班级的教学管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班级中的留守儿童有几个,平时家里面是谁在打理,农活一般是谁在干;家庭成员中的受教育情况如何,家庭作业有没有人辅导;单亲家庭有几个,现在跟谁生活;哪些学生学习出现下滑现象,是什么原因;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如何,有无“疾病”等等,这些需要班主任的细心了解和多方面的调查,做到心中有数。
比如,在长春某矿小,我们就遇到一个孩子,这个孩子是和父亲生活在一起,是全校闻名的问题学生,没有一天不犯错的。马老师接上这个班后发现,他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坏”,只是没母亲使他变得有点心理扭曲。有一件事情,改变了他也改变了我们对他的认识。2004年的一个夏天,他得了急性胃肠炎,在教室里没有来得及上厕所就大便了。弄得裤子里外都是,满教室都是难闻的趣味,同学们都表现出对他的厌恶。马老师顶着强烈的味道,立刻用自己的餐巾纸给他擦了又擦。中午,他不吃饭,马老师就多次喂他。经过这次事情后,马老师发现他其实很听话很乖。便乘热打铁,和他交心,让他认识到自己本不是个爱犯错误的孩子,只是自控能力差,还在很多方面也肯定了他。自此,他像是变个人一样,上课纪律也好了,错误也不犯了。并且还取得了区级科学课程比赛第二名的好成绩。
在关心学生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一个问题,那就是班主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什么对孩子影响非常大,你是真心的关爱,还是“满足工作需要的同情与可怜”。二者做法可能一致,但是效果是截然相反的。
在这里有一个实验,分享给大家。马老师和许老师同时分别照顾两位有病的同学,两个学生都是“吃了不干净的东西”出现了问题。老师发现后,及时给孩子送到离学校1.5公里的医院,马老师是抱着,许老师是背着,马老师是心疼式的责怪,许老师是害怕出事的责怪。她们照顾的都很周到,但是就是因为一个出于真心,一个出于工作,两个孩子病愈后思想表现变化非常大。一位同学,把自己的生活处理得井井有条,作业总是比别人写得整洁,一天都在非常高兴的状态下度过;而另一位则逐渐产生自卑感,也出现了厌学情绪。发现这个变化后,我们迅速对许老师关照的孩子进行心理干预,转变老师对他关心的落脚点,用真爱和真情改变学生对老师的看法,一个月后,该同学也阳光起来。
从这个典型案例看出,为了工作的可怜式关爱与发自内心的真爱对留守儿童的影响绝非一般。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而育人应该是班主任的首要天职。如何育人?我们认为,真爱学生是根本。真爱学生,就需要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兴趣、爱好,了解学生习惯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方式等;真爱就是要倾听他们的陈述,接纳他们的感受,包容他们的缺点,分享他们的喜悦。真爱就是要严爱相济。
让真爱永远传递是教育的本真,是育人的保障。记得有一位班主任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有班主任在,学生能做好,这个班主任基本合格;班主任不在,学生能做好,这个班主任很优秀;可是,如果班主任在,学生仍不能做好,那么这个班主任无疑是失败的。”我们信奉这段话,同时我们还要补充一句话,如果你工作的方法、取得的经验能够传承下去,你就是一流的班主任。于老师2003年曾经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文章,回忆1975年班主任对他的教育,感谢老师给他的真爱,让他成为一名称职的人民教师。他的这种真爱的传递,在2008年得到了验证,这年教师节,有四位同学发表文章,称赞于老师的真爱教育经验。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百万网友票选重庆最值得尊敬的精英教师、感人教师、模范教师团队,并且发起寻找童年最可爱的教师活动,于老师以第一名的票数当选为重庆最值得尊敬的精英教师。可以说,这是真爱传递的鲜活案例,这个案例可以说是跨越时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