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人生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儒家思想的人生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儒家思想的人生观

儒家思想的人生观范文1

通过这次学校组织的党课培训,我感觉收获颇丰。在这次的课堂上,主要的收获在于什么是党员的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首先,什么是价值和价值观根据的观点,价值是指主客体关系中客体对主体的积极意义。事物、人或某种现象,对社会、阶级、他人有积极意义,成为人们的追求对象,就具有价值。价值观就是人们关于价值的根本看法,是人们头脑中有关价值追求、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等内容的系统的观点。而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人生观是由世界观决定的。其具体表现为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等。人生观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人生观的形成是在人们实际生活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受人们世界观的制约。不同社会或阶级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人生观。

因此,作为一名党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必须将自己的认知和价值判断牢牢地建立在的正确理论基础之上,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切实把握前进的方向和掌握正确的方法。更要把握唯物主义的辩证思想和历史唯物主义武装到自己的思想深处,从而真正的认清周边发生的事情和过去的历史。

作为一名党员,更要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依靠群众,相信群众,服务群众。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树立坚定的正确信念的同时,更要敢于和擅于同错误的观念作斗争,坚持正确的方法认知,坚持无神论,坚持唯物主义,同趋同论,异化论,唯心主义等一切错误的观点和态度进行坚决而彻底的斗争。

在当今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作为一名党员,更要时时刻刻牢记着自己的信仰,不能被歪风邪气冲昏头脑。***员是人类历史上最进步的阶级即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的目标和宗旨要求我们一定要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就要求每一名党员要以实现****伟大理想为精神支柱,以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推动人类社会历史不断进步,作为自己人生最崇高的追求。一个***员,只有真正具有了这样的人生价值观,才能变得精神高尚,眼界开阔,胸怀坦荡;才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地观察事物、判断形势、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才能在胜利和顺境时不骄不躁,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消沉不动摇,经受住各种风浪的考验,真正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也只有如此,才会彻底冲破一己私利的精神牢笼,在亿万华夏儿女创造历史的广阔天地里找准自己的位置,为国家为社会为集体的利益奋不顾身地工作,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毕生精力。

这一些看起来很难,但当我们真正融入到***这个最为先进和伟大的组织之中后就会发现,早已经有无数的老前辈们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上有鞠躬尽瘁,为党和国家无私奉献了一辈子才华的,下有从点滴小事做起的人民的好同志雷锋。远有宁死不向敌人低头的小英雄刘胡兰,近有为人民付出每一滴血汗的好公仆焦裕禄。在中国***算不得太长的历史里,却涌现出了不计其数的优秀模范和榜样,这之中,不得不说是党的先进性和党员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完美体现。

是的,这就是我们向往的组织,中国***,只有在他的领导下,我们才会真正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虽然现在我还不是一名正式的党员,但我相信只要恪守党的纪律,严格服从党的领导,以一名党员的条件要求自己,真正认识到党的先进性。总有一天我也会加入这个伟大而光荣的组织。

儒家思想的人生观范文2

【关键词】儒家思想;思想政治教育;现实

从春秋到现代,儒家思想历经千年,贯穿于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长河之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裨助我们处理现实生活的种种矛盾。儒家哲学义理中蕴含着对终生教育的价值观、人生历练与处世修养等方方面面,裨助我们找回原有的“仁爱”、“忠恕”的纯洁心灵与善良的“自性”。儒家思想的超凡脱俗与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蕴含丰富的教育资源,助推我们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挖掘儒家思想包含的深邃的教育理念与哲学义理,即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进行,解决社会道德问题更为迫切,急需借鉴儒家思想的至正至刚之气处理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所遇到的各种难题。

一、儒家道德思想精髓的内涵

管窥儒家“经世致用”的观点,充斥着对“仁善”的道德向往,在一定程度上裨助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儒家思想中的“圣贤人格”、“自强不息”、“见利思义”以及“以和为贵”,对裨助处理社会道德问题以及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儒家思想中充斥的爱国主义精神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执干戈以卫社稷”以及“天下为公”的儒家言论,裨助我们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人们物质欲的泛滥,无疑儒家忧国忧民的道德境界可以很大程度上增强民众的国家民族意识。儒家认为,只有具备了超凡脱俗与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面对外在的威胁与物质诱惑,才能达到处之泰然、镇定自若的高贵情怀。儒家道德思想认为若想真正的把握和领悟“德”的内涵,必须从道德的根源性开始。儒家认为道德的根源在每个人所固有的“仁心”,即认为“仁心”是人性所固有的。“为仁由己”的儒家认为学者必须先识仁才能在求知、做人、处事上有所依据,具有“依于仁”的完美性格才能成为国家栋梁。以道德伦理为根基的儒家思想建立在“仁”之上,“下学而上达”的教育思想充斥着科学内涵。儒家“以义为上”的义利观对物欲泛滥的现实社会是正确的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良药。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迷失在物质的洪流之中,部分人一味地追求个人利益、眼前利益,内心毫无国家民族的责任之感,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造成了巨大的挑战。对儒家这种崇高义利观的弘扬,在一定程度上裨助当代青年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树立,以致形成“至贤至圣”的理想人格。从切实问题入手“问仁”的儒家思想,避免了空谈道德理论,具有极为重要的道德实践意义。“忠君爱国”与“忧国忧民”的儒家思想具有着崇高的道德境界,吸取儒家这种高度的国家民族责任感与爱国意识,对于裨助我们处理社会道德问题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儒家思想中至贤至圣的道德追求的现实意义。以“仁”为主体的“修身、齐家、治国”,是儒家道德的政治的实现路径,追求整体的和谐。我们只有树立至高至上的道德追求以及提升我们的心理思维,才能构建新的行为方式裨助社会风气的改变。儒家伦理实践在于自觉反省,保证本心良知。儒家认为“仁”是内在于我们每个人的,是一种无待外求的“本性”东西;“仁”是本心善性,必须透过人的自觉呈现,而后乃能透显它超越而客观的现实意义。儒家把道德行为划分作初级和高级道德两种发生模式:根据不安之情引起心理效应,作为内在说服和根据,推动初级道德行为的发生;通过学习培养道德理性作为外在说服和根据建立高级道德行为的动机。个人从高级道德做起,必然得到他人以初级道德的回报,这种至贤至圣的道德追求也是个人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实现的重要路径。儒家点出的“仁”,意指人都可以“克己复礼”与“反求诸己”,道德原则不是依据形式逻辑的规则去考核,而是依据反省自觉中的存在实感,因此,自我就可以做主地从事道德实践,以追求和实现自己的理想人格。这种实践将带来全面的存在性和终极性的自我转化,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儒家所强调的个人对他人念恩和善行实践的动机和反省批判的能力的“观功念恩”的教育思想,对于裨助当代青年人格的完善、情义的学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亦是一种新的道德疗法。儒家教育思想精髓的现实意义。儒家教育思想的内容包含天人合德为理想,以仁义内在为动力来唤醒人的纯真本性,并从具体之生活来落实道德的实践,在实践当中亲自去体会,亲自去验证道德,以德行之自觉为进路来达到良知之自由。在如今高校只重视对学生道德理论灌输而忽视道德实践的情况下,儒家教育思想中追求“至贤至圣”的道德实践,对于我们现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谦冲诚信”、“当仁不让”、“追求和谐”的理念充斥在儒家教育思想之中,很大程度上裨助我们克制内心与行动上的物质欲望,以致达到“至贤至圣”的道德境界。先秦儒家所倡导的“大同社会”不仅通过“福德合一”的道德智慧启迪了现代人的哲学智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助我们现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儒家的中庸之道与权变智慧,对我们处理现当代的种种现实社会问题给予极大的启示,其科学内涵与教育思想增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与弘扬。儒家“其善而从、不善而改”的见贤思齐的教育思想,使得人能不断的自我成长以趋于完美之境地,其目的是希望培养出人们具恢宏气度的君子儒。

二、把握儒家思想精髓裨助当代思想政治教育

延存数千年的儒家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色彩以及历史局限性,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吸取儒家思想的精华来裨助我们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儒家思想不仅在思想、内涵、形式、方法上给予我们智慧的启迪,也直接或间接的贯彻在家庭、学校、组织所进行的教育之中,深刻且无形的影响着当代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应当结合时代的特点,充分挖掘儒家思想的科学内涵,裨助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儒家思想精髓对人们价值观的影响。儒家思想的精髓增助人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树立,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积极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方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逐渐流毒于当今社会,急需“臻于至善”的儒家精华洗涤人民的心灵引领我们到至贤至圣的道德彼岸。儒家主张通过教育与修养让人们在黑暗现实之中发现人的本善,这也是孟子以人格修养为视点的论述,对于充斥着西方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当今社会,亦是一种新的道德疗法。主张“诚者,天之道”的孟子思想,具有世界伦理价值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主张“天人合德”思想的孔子,认为是人的“仁”彰显了天道天命的价值。“万世师表”的孔子认为我们不仅要强调道德的教化作用,也要考量人民物质需求的合理满足,与孟子道德的产生不需要任何的物质基础的主张相比,极具科学和实践意义。主张“内圣外王”与“天下大同”的儒家,并没有忽视人民正常的物质需求而是把它限制在“一箪食,一瓢饮”的合理范围之内。随着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建设的深入,需要儒家“一箪食,一瓢饮”不堪其忧的思想治愈对物质欲极度追求的当今社会。诚然,灌输没有丝毫物质支持的“向善”道德思想,必然会成为空泛的道德口号,既无助于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无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综合考量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一味牺牲个人利益满足国家集体的需要,“道德”必然难以深入人心,也不能增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儒家生命观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论语》被奉为儒家思想精髓的经典,被历代引以为修身处事的凭借,因此有必要深入挖掘儒家思想中生命观的科学内涵,通过对儒家生命观的管窥汲取精髓,裨助人们树立正确生命观,增益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论语》中的生命观以“生活与处世”的内容最多,而“生存与生命”的内容较少。管窥孔子“未知生,焉知死?”的言论,可以看出他关注的是生命的意义,重视的是现世之事,在一定程度上也高扬了生命的价值。《论语》中这样写道:“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管窥这句话,我们可知儒家按部就班与循序渐进的做事要求。“经世致用”的孔子强调的是现世的价值,关注的是生存的意义,而过度的强调生死与命理必然是本末倒置的。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儒家生命观体现的不是对生命的轻视,而是追求在集体、国家、民族的危在旦夕之际能够挺身而出的至高道义,这种舍生取义的至高道德境界也凸显出儒家对生命的高度珍重。同样,“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凸显的也是这种至高的道义,儒家不仅单方的要求对“仁”的道德追求,管窥这种思想的背后是对人生价值的至高要求与生命的珍重。以“未知生,焉知死”与消极以对的观点来诠释儒家关于死亡的哲思,是不全面的也是不科学的。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通过管窥孔子在祭祀中的谨慎与真情,也凸显了孔子对逝者的敬畏与生命的敬重。总括之,管窥《论语》中生命观可以发现,孔子虽然对死亡的概念未做深入的探索,但未对死亡的议题视而不见,通过谨慎积极的态度处理死亡祭祀的事宜表现出孔子超越命限的至高价值追求。通过管窥儒家“慎终追远”的谨慎态度以及对“立功”、“立德”、“立言”生命情操昂扬的追求,儒家将生命观最终回归到积极处理现实生活的努力之上,彰显生命价值的意义之所在。儒家生命观中凸显的对人生价值的至高追求与生命的珍重,增益当代人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树立,裨助着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儒家教育思想精髓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通过管窥儒家教育思想深刻挖掘其精髓对当代教育的意义,力求裨助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孔子教育原则总括之有四个方面,“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以及“由博返约”。孔子在学习方法上采用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等各种不同方式使学习者能知行通贯。孔子认为只有深刻的把握受教者的特点,在教育上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科学全面的掌握受教者的心理特点,对于不同年龄段(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以及不同职业(学生、商人、工人等等)运用不同的方法。管窥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言论,可以看出其对“启发诱导”这种教育方式的重视。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在从教者与受教者中要找到这样两个平衡点:第一,从教者主动与被动之间的平衡点,既要保证从教者的主动权利又不能完全扼杀受教者的积极性;受教者积极性与自由性,既要保证受教者的积极性又不能无视从教者的主导作用。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学思并重”的教育思想,深刻洞察到了人类的认识规律,科学的把握了学与思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极具参考意义。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孔子既要求学生要博学多识又要求学生学习的知识面不能杂乱,深刻地洞察到知识广与深的辩证关系,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从教者与受教者都有很多的理论指导意义。在学习立场上,孔子要求学习者能够以虚心的态度自动自发努力地去学习,并应珍惜时间,有恒心的学习,不可操之过急,而是循序渐进的学习。孔子的学习观念讲求学思并重,尚立志,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学习意义而言,其目的是希望培养出具恢宏气度的君子儒,借着学习使人能不断的自我成长以趋于完美之境地。基于此,儒家在教育方法、内容等各个方面的精髓,都可以裨助当代思想政治教育。

三、儒家思想精髓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发

儒家思想精髓的实效性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发。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向教育的实效性上侧重,并充分考虑受教者的心理与生理特点,空洞的灌输难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充分发挥现代传媒技术的作用,例如:微信、QQ等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众采用多元化的教育避免呆板空洞的灌输。采用实效与开放的思想政治教育,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受众的心理与生理特点,可以裨助受教者达到至贤至圣的理想人格。儒家思想精髓的实践性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发。儒家思想的实践性在“知行合一”与“为己之学”上抒发得淋漓尽致。管窥儒家“知行合一”与“为己之学”的言论可见其对实践的重视,因此,应当着重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受众的道德实践能力,避免空洞的理论说教。儒家伦理实践在于自觉反省,保证本心良知。道德原则不是依据形式逻辑的规则去考核,而是依据反省自觉中的存在实感,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让受众者可以自主地从事道德实践,以完成自己的道德人格。这种实践将带来全面的存在性和终极性的自我转化,对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受众者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儒家思想精髓的爱国性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发。儒家的圣人是积极入世的,具有兼善天下、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倡导经邦济世、建功立业的理念,梦想着建立一个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的理想社会。孟子主张以集义养气的修养工夫培养出浩然之气,以养成大丈夫坚守善道、不为环境所左右的气度,最终在成德成物的实践中达成济世救民的终极关怀。孟子认为明善诚身的修养才能践行成圣,完成理想人格,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把握儒家“尊王攘夷”民族大义的思想精髓,对于增助当代青年的爱国情怀发挥着重要作用,裨助着当代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罗国杰:伦理学[M].1989第1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7月.

[2]唐凯麟:伦理学[M].2001年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

[3]杨伯峻:论语[M].2011年第1版.长沙:岳麓书社,2012年7月.

[4]杨伯峻:孟子译注[M].2008年第1版.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6月.

儒家思想的人生观范文3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百家争鸣的基本事实,结合政治和经济史的内容,掌握百家争鸣的产生的历史背景、概况,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比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认识到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理解孔子的思想核心“仁”及精神内涵和教育上“有教无类”思想的历史影响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百家争鸣”是时代的需要,体会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境界和儒家积极入世思想和重视民生精神,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教学建议】

1.结合初中所学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如政治、经济、阶级、教育)的史实,帮助学生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2.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意义的理论性强,适度引入材料,从政治集权、传统文化等方面,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3. 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 孟子、荀子的主要内容。

4.课后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编辑一期小报,让学生谈一谈对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感受。

5。可以围绕 “你知道几位儒家代表人物”、“你知道哪些儒学思想的价值观” 组织一次调查和统计活动,以便大体了解儒家思想在当前的影响力。

【课前预习】

1. 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并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

过程:孔子——仁、为政以德、有教无类孟子——仁政、民本思想、性本善荀子——仁义、以德服人、性恶论、法治2.知识体系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出现的原因:

(1)经济上大变动:春秋战国时期 崩溃, 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大变革:周王室衰微, 崛起,。

(3)阶级关系上:“士”受到各 的重用。

(4)思想上:学术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 ”。

儒家思想的人生观范文4

(一)宗教信仰的人生的观照

社会学家威尔逊指出:"人生存于这个世界,作为一种客观事实,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只有在为了把握人生而给予人生以解释和评价时,它才具有意义。宗教能够给予人生以最广大的意义,在解释与构筑人生方面,它比科学具有更大的作用。""因此,人们需要科学、艺术和哲学,出于同样的原因,也需要宗教,以便减轻神秘的大自然、这个难以理解的世界所带来的重压。"可见,宗教信仰能够给人以安全感和永恒感。但是这种终极关怀是有些虚幻的,其理论基础也是唯心的。

(二)道家思想的人生观照

道家思想主张,个人需要返璞归真,人生要致虚守静。"贵生自重,清理寡欲"。老子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1]""无私不争"。[2]"无为"。"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3]道家的人生哲学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但是过多的强调"无为",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

(三)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人生观照

儒家认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为仁由己","我欲仁斯六至矣"。人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明本心","改过迁善","剥落""收拾精神,自作主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以达到自我超越和"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儒家思想对人生的观照是入世的基调,有积极的人生指导作用。但如上所述,儒家思想具有道德说教的特征,缺乏深刻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的指导,对人生的本质没有作出深刻的揭示,并且对人生的论说大都建立在"应然"的基础上,"实然"解说却是"空场"的。

(四)存在主义思想的人生观照

"现代人身陷自由与沉沦、个性与孤独、选择与自欺和逃避与抗争的两难困境[4]"。海德格尔认为,人的"此在"特性决定了人生是自由的。萨特认为,"人的实在本身除了其固有的虚无之外,什么都不是","人之初,是空无所有",[5]"存在先于本质"。萨特还指出"正是在焦虑中人获得了对他的自由的意识,如果人们愿意的话,还可以说焦虑是自由这存在着的意识的存在方式,正是在焦虑中自由在其存在里对自身提出问题。"[6]存在主义哲学家把人的沉沦与异化归结为人的存在的特性,带有明显的唯心主义特征,难以产生持久的影响力和说服力,因而也不能用于指导现代人生。

二、人学基本人生问题的观照

(一)对现代人的生存境遇的观照

"马克思是对现代性现象进行批判性反思的真正的先驱者。"[7] 马克思指出:"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宁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一切时代的地方。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这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8]从以上可以看出,马克思从实践的独特视角来分析人的生存状况的。他指出人的生存环境是人类自身实践活动的结果,是人们社会物质活动的产物。

(二)对现代人的交往生存的观照

马克思对人的交往生存是非常重视的,人只有"普遍交往"的建立,"狭隘地域性的个人"才能转变为"世界历史性"[9]的个人。人的本质是社会活动的产物,人也只有与他人联系的前提下,向他人展示自己的需要,以此在满足他人需要的活动中获取自己的需要,以弥补自身的不足与欠缺。现实的人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的鼓励封闭的人,而是处在社会交往关系中的人。

马克思人学思想对人的交往生存的观照还体现在其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的,具有坚实的基础。马克思对人的存在的观照不是建立在虚幻的抽象之上的,而是从交往的基础分析入手,指明了人的交往产生和进行的现实条件。

(三)对现代人的社会公共生存的观照

马克思还对现代人的社会公共生存进行了观照。这种观照主要体现在其对"公共性生活"的观照上,"公共生活"作为一种人类共处一体的艺术,是马克思人学"为人类提供和展示的一种新的、更为合理的生存模式选择"[10]。马克思的公共生活的观念摒弃了以往对"公共生活"抽象化的理解,"公共性"存在是人的本质性存在方式,人渴望在"公共生活"中生存,并以此为基础按照人自身的方式实现自己、创造自己。因而人类的"公共生活"过程也是按照实践性生存与生活的"公共性"理念自主塑造自己的过程。

儒家思想的人生观范文5

关键词:儒家文化;心理健康教育;价值

一 、儒家文化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忽视了传统文化教育精髓对当代教育的重要指导意义,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相应的人文关怀。随着社会的转型和时代的进步以及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冲击,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当代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现代教育的功利性、竞争性、排他性丧失了传统文化以和为贵的价值核心,是当代心理问题产生的症结根源所在。民众心理健康问题形形、复杂多样,其突出表现在价值观念、人格障碍、个体心理偏差等方面。许多人处事经常以自我为中心,只要求别人应该理解自己,尊重自己,而忘记或者忽略了自己应该首先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其次是人际交往功利化倾向严重。越来越多的人注重人际交往的物质性,有用即真理的实用价值观受推崇。再次是越来越多的人在空余时间选择上网,生活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忽视现实的人际交往,缺乏感情依赖,在网络里追寻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 国民心理不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究其深层原因而言,在价值观上的矛盾、混乱与冲突,是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最根本的原因。通过吸取儒家文化的精华来重塑民族价值观,化解国民在价值观上的矛盾冲突与混乱,构建和谐的国民心理环境,是解决国民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源。研究国民心理形成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时代背景和现实心理诉求,加强及确立传统文化教育,使国民逐步树立“修身、明理、致世”的意识,使儒家文化思想成为国民精神指南和行为规范,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势在必行。

经过千年的历史洗礼的儒家文化逐渐成为集百家之长的正统,塑造了中国人整体的社会性格、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和心理环境。儒家文化内容博大精深, 作为维系传统社会秩序和道德人心的伦理道德体系, 儒家文化精髓所蕴含的智慧和价值取向对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善于挖掘心理健康教育与儒家文化的契合点,对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有利于正确认识和解决心理健康教育一系列现实问题。

二、儒家文化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1.以儒学经典提升道德修养

用儒家经典文化提升道德修养,以儒家思想的精华滋润国民的灵魂,运用儒家经典解决对应的国民道德修养方面的心理问题:基于国民普遍存在的“嫉贤妒能”、 “妄自菲薄”、“妄自尊大”等亚健康心理状态,儒家文化倡导“达者兼善天下,复合担道,利济苍生,不达严于律己,独善其身,修身养性”; 用儒学“严以待己、宽以待人”的道德智慧化解不愉快;利用儒学的“忠恕之道”教育民众宽容、沟通和双赢是和谐人际交往的最佳钥匙。儒家文化重视内省,见贤思齐,自我磨炼。儒家文化提出了 “学思并重”、“反思自省”和“慎独”等观点。儒学强调人要有自知之明,“吾日三省吾身”,通过不断反省自我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在实践中纠错改过,才能不断提高思想水平,提升道德修养。

2.以儒家价值观塑造人格魅力

儒家价值观有利于塑造健康人格,用“修身之道”使人格至善至美;用“困而弥坚、挫而愈奋”的精神增强耐挫能力;用“经世致用”教育民众“乐群贵和、重义轻利”, 完善理想人格 ,孔子说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义以为上”、“见利思义”、“义然后取”,这些思想传递着的提升人格魅力的正能量,是塑造人格魅力的有力杠杆。

3.以儒学之人生观升华生命的境界

用“安身立命、乐天知命”的人生观,教育国民善待生命、重视生命、 提升生命的境界。安身立命意味着人活着生命要有着落, 精神要有寄托。乐天知命是说要正视自己的生存条件, 悦纳自己。儒家这种“安身立命、乐天知命” 的人生观, 事关生命的重大课题,这种生存态度,有助于人的心灵的和谐,是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对于善待人类和动物的生命, 不自杀和滥杀,提升生命境界的认识是大有裨益的。

4.以儒家文化修炼平和的心态

儒家文化主张“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要始终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实现身心内外的和谐,儒家经典《大学》把“修身”看做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必要条件,积极入世,自强不息,孔子“见贤思齐焉,见不贤思内省也”。用“中庸之道”保持内心世界的动态平衡。

5.以儒学之智慧点化人生的困惑

儒家文化主张应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转换认识和积极修养来解决控制引发心理冲突或困惑的事件等心理问题。儒学的仁爱思想,提倡“仁”、“义”之信念。所谓“仁”即“爱人”,人要有“克己”和“爱人”的广阔胸怀。儒家文化强调 “忠恕之道”,通过外在的社会规范展现仁爱精神, 劝诫人们奉行以尊重、友爱、宽容、恭敬的人道原则和平共处,营造出互相关心、互相宽恕、忍让、谅解的和谐气氛。在对自我欲求的思考中,一定要重视对他人欲求的尊重,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到“善”的境界,为自己找一安身立命处,实现人际关系和谐、身心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氛围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社会工程,笔者认为儒家文化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就像举世闻名的中药针对病人一样,要对症下药才能治标也治本,需要建立长效机制才能保证确实管用,因为儒学思想渗投到的心灵深处需要一个过程。充分挖掘儒家文化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思想,凝聚心理健康教育的正能量,并且利用好网络平台传递儒家文化的正能量,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是我们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时代责任。但愿在儒家文化润泽下使得每个“丑陋的中国人”都变成“最美的人”,铸就天人合一的“中国梦”,谱写美丽中国新篇章!(作者单位:大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周执前 ,姜巧玲.儒家思想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75-77.

儒家思想的人生观范文6

关键词:人文素养;品质思想;古诗词

一、古诗词对高中生人文素养的作用

1.古诗词中的儒家思想,能够培养高中生尊老爱幼的思想

儒家思想是作为经典的文化结晶,在实际教育中是绝能不能忽视的。古诗词中涉及儒家思想的文学作品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培养自身品质,同时还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就比如在《孟子・梁惠王上》中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正是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思想。我们所需要爱到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家人,更要爱戴其他值得我们尊敬的人,因而在对于古诗词的学习中,高中生就能体味与理解到这中爱人、敬人的品质,这对于高中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培养能够起到相当大的促进作用。儒家思想是中国经典的哲学思想,那么高中生就有必要去了解与学习其中深层次的内涵,尊老爱幼是人之本性,这也是儒家思想所要求的,因此高中学生就有必要去体味其中的道理。

2.田园诗培养高中生对人生的热爱

人生的意义在于培养对于人生的认知。古诗词正能够起到这种导向型作用。在学习田园诗时可以让学生感受诗人对于人生的态度,以及生活的追求,这种价值取向性的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例如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表现出来的闲适心情正是值得学生们去感受的。生活或者说生命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去尽力,可是生活还要继续,闲适的心情正能除去内心的苦楚,因而这一句可谓是给人以内心的放松。高中生心性还不成熟,这样的诗有助于他们在遇到苦难时能够放慢脚步,在享受生活中重新获取动力。这种闲适之情也是一种独特的人格品质。

3.感悟诗培养高中生执着奋斗的精神

古诗词都有丰富的内涵,因而古诗词中有许多关于人生追求、价值取向、奋斗精神的诗句,这些诗句对于学生都能够起到一个良好的教育作用。在学习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生豪情中让学生感受这种对于人生价值得执着追求,在文天祥看来死并不可怕,那份丹心是他一生需要执着追求得。在学习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态度,可以感受到他对于自己人生的奋斗追求,为他人着想,这样的品质不是正值得学生们学习领悟嘛!最重要的就是这样的人生追求,感悟诗词必定能够帮助他们培养执着的奋斗精神。

二、在古诗词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

1.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古诗词教学

教育的主体应在于学生,因而古诗词教育要想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就需要把握住这个主体。因此高中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就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古诗文教学方法,在实际教育中要多想想学生对于古诗词具体的理解,而不是进行强行的灌输式教育,只有把握好这一点,教育才能够起到应有的价值导向性。日常教学中可以更多的让学生去体味诗词的内在含义,教师只是起到一个指导作用。学生是主体那么就比如对于古诗词进行中心思想介绍时,教师就不能直接告诉学生某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而是通过学生讨论教师最后总结的方式去将古诗词的内涵教授给学生,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更深层次的领悟诗词的内在价值和思想品质。

2.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古诗词

古诗词理解往往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生涩的古诗词呢?那么就需要老师有效的将古诗词的内涵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想结合。这样学生可以在理解上更加真实话,更加合乎古诗词的深层内涵。学生在日常中遇到一些事情无法解决或者遇到困难时,这就可以有效的和经历苦难的古诗词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诗人是如何对待人生的不如意的,如何面对人生的低谷的。这种真实的经历加上学生的感受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诗词的内涵,同时也能够让他们明白一些处世的道理和历经苦难的方式,让学生更好的培养人文素养。

3.运用丰富教学方式进行古诗词教学

教育方式是关乎教学实际效果的,因而在古诗词教育上同样要学会运用不同的教育方式。传统的朗读背诵不能抛弃,但是不代表就不能运用其他的方式进行教学。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同样可以举行学生自我讲授古诗词的理解,以及进行古诗词创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他们在学习古诗词上更加有内涵。某一首诗的学习可以从多个方面,可以用多媒体进行古诗词的朗诵展示,可以让学生去找出类似思想的诗词通过比较去了解内涵,也可以让学生将自己感悟到的深刻内涵传递给别人。只有通过思想的交融才能够寻求最佳的理解,才能更深层次的体会到其中的内涵,也只有这样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才能够更加深入,而不是浅显的理解。总之教师要学会运用多重方式进行古诗词的教育教学,这才能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体会到古诗词的内涵。

三、结语

总之高中古诗词的教学对于高中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相当重要,用好高中古诗词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样也可以让他们学会体味生活、热爱人生。在古诗词的感悟中还可以养成一定的文学素养,这对于学生的认知能力的提高是有很大帮助的。古诗词是无穷无尽的财富,只有挖掘好才能让它起到更大的作用。因而教师在平日教育教学中就要学会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将古诗词的内涵表现出来,从而培养高中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左达. 中专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 2010(11)

[2]周宥佟. 谈中学语文教学对人文素养的培养[J]. 西安社会科学. 2011(03)